管理学原理试题十篇

时间:2023-04-10 04:51:41

管理学原理试题

管理学原理试题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会计的雏形产生于( B )。

A.19世纪末 B.20世纪上半叶

C.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D.20世纪70年代

2、在管理会计发展,第一个被人们使用的管理会计术语是( A )。

A."管理的会计" B."管理会计"

C."传统管理会计" D."现代管理会计"

3、20世纪5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进入了"以预测决策会计为主,以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为辅"的发展阶段,该阶段被称为( D )。

A.管理会计萌芽阶段 B.管理会计过渡阶段

C.传统管理会计阶段 D.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4、在管理会计学中,将"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合理界定管理会计工作的时空泛围,统一管理会计操作方法和程序,组织管理会计工作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称为( A )。

A.管理会计假设 B.管理会计原则

C.管理会计术语 D.管理会计概念

5、化、效益性、决策有用性、及时性、重要性和灵活性,共同构成了现代管理会计的( B )。

A.管理会计假设 B.管理会计原则

C.管理会计术语 D.管理会计概念

6、为保证管理会计信息质量对决策有用,通常要求将有关的未来信息估计误差控制在决策者可以接受的一定可信区间内,这体现了可信性原则中的( C )。

A.可理解性要求 B.化要求

C.可靠性要求 D.效益性要求

7、下列项目中,不属于管理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信息是( B )。

A.不发生法律效用的信息 B.全面精确的信息

C.非价值量信息 D.定性信息

8、管理会计的服务侧重于( D )。

A.股东 B.外部集团

C.债权人 D.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9、现代管理会计中占核心地位的是( A ) 。

A.预测决策会计 B.规划控制会计

C.成本会计 D.责任会计

10、管理会计正式形成和发展于( B )。

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1、管理会计信息在质量上符合相关性和可信性的要求,则说明管理会计信息符合( D ) 。

A.效益性原则 B.化原则

C.及时性原则 D.决策有用性原则

12、下列项目中,能够规定管理会计工作对象基本活动空间的假设是( A )

A.多层主体假设 B.理性行为假设

C.合理预期假设 D.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会计属于( ABE )。

A.现代企业会计 B.经营型会计

C.外部会计 D.报账型会计

E.内部会计

2、管理会计的职能包括( ABCDE )。

A.参与经济决策 B.控制经济过程

C.规划经营目标 D.预测经济前景

E.考核评价经营业绩

3、( ABD )属于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A.预测决策会计 B.责任会计

C.预算会计 D.规划控制会计

E.以上都是

4、( AC )的出现标志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的形成。

A.标准成本计算制度 B.变动成本法

C.预算控制 D.责任考评

E.以上都是

5、下列项目中,属于在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 BCDE )。

A.规划控制会计 B.管理会计师职业

C.责任会计 D.管理会计专业团体

E.预测决策会计

6、下列项目中,可以作为管理会计主体的有( ABCDE )。

A.企业整体 B.分厂

C.车间 D.班组

E.个人

7、管理会计是( ADE ) 。

A.活帐 B.呆帐

C.报账型会计 D.内部会计

E.经营型会计

8、下列关于管理会计的叙述,正确的有( ABCE )。

A.工作程序性较差 B.可以提供未来信息

C.以责任单位为主体 D.必须严格遵循公认会计原则

E.重视管理过程和职工的作用

9、可以将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简单地概括为( ABCDE )

A.系统化 B.规范化

C.职业化 D.社会化

E.国际化

10、西方管理会计师职业团体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 BCDE )

A.组织纯学术研究 B.组织专业资格考试

C.安排后续教育 D.制定规范和标准

E.推广管理会计方法

三、名词解释

1、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

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2、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合理界定管理会计工作的时空泛围,统一管理会计操作方法和程序,组织管理会计工作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的统称。

3、管理会计原则

管理会计原则是指在明确管理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为保证管理会计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而确定的一系列主要工作规范的统称。

四、简答题

1、简答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其对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导致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

(2)现代电脑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发展。

(3)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管理会计的职能有哪些?

(1)预测经济前景;(2)参与经济决策;(3)规划经营目标;(4)控制经济过程;(5)考核评价经营业绩。

3、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同属于现代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最终目标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服务。

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部分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列作对外公开发

表的范围。

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而财务会计往往只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

2、具体工作目标不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利害关系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

3、基本职能不同。管理会计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财务会计履行反映、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属于"报帐型会计"。

4、工作依据不同。管理会计不受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和约束。

5、方法及程序不同。管理会计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而财务会计核算时往往只需运用简单的算术方法,遵循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

6、信息特征不同。

a.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时间特征不同:管理会计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而财务会计信息则大多为过去时态。

b.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载体不同:管理会计大多以没有统一格式、不固定报告日期和不对外公开的内部报告为其信息载体;财务会计在对外公开提供信息时,其载体是具有固定格式和固定报告日期的财

务报表。

c.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属性不同: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

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

管理学原理试题篇2

论文摘 要: 管理学原理是随着管理能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渐受关注而形成的;《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增强学习、研究、应用管理学的能力。它涵盖两条主要的逻辑路径:管理理论与管理职能;这一致思路径规定了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2.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著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

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末)和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真正意义上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日益庞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根据不同理论的表述,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核心基本概念,也是这些管理理论的思想起源。具体来说,诸如:“效率”与“标准化”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职能”与“管理原则”之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层级结构”与“权力”之于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人性假设”与“非正式组织”之于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决策”与“满意原则”之于西蒙的“理性决策理论”,“系统”与“协作”之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竞争”与“战略管理”之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工作流程”与“企业再造”之于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公司再造理论。等等。

2.管理职能。所谓管理职能,是对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管理活动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项实际工作,是一种行动。人们发现在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采用程序具有某些类似、内容具有某些共性的管理行为,比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概念。

管理职能一般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是划分管理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这些管理职能是互不相关、截然不同的。划分管理职能,其意义在于:管理职能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理论研究上能更清楚地描述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实际的管理工作及管理教学工作。划分管理职能,管理者在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在管理领域中实现专业化,如同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一样,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时,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去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根据管理职能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力及它们的内部结构,从而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主要内容:目标与任务分解,目标实现方式与途径选择,进度控制与调整等。

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内容: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及组织变革等。

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主要内容:指挥引导,激励鼓舞,协调沟通等。

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主要内容: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

三、《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对各种教学要素的合理性处置方式,包括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安排、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师生活动程序的设计等。

对于大学本科教育而言,《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使他们形成从管理学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二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他们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继而为学习其他管理学课程打好理论基础;三是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主动观察和正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应然关系,保持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培育学生的反思与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遭遇或面对管理困境和道德悖论时,运用管理学知识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因此,根据上文所澄清的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和该课程特定的教学目标及“培养未来企业家”的发展性思维,特提出下列基本教学策略以供探讨。

首先,强调兴趣的培育与引导,重视案例讨论与情景结合。“追求卓越,成功便会追上你的脚步”;成功是人人向往的目标,但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自身的卓越,如何使得个人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门,培育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宽度,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知识的深度,是真正的教学首要。

尽管以基本概念为纽带的知识传授占据教学的基础地位,但离开具体情境和对现实问题富有说服力的思考,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是任何学科的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有着丰富的应用素材,积极搜集、主动探讨、深入思考社会现实中“新、奇、特”的管理案例,既能增加教师自身的实践知识,又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大幅度地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强调形成知识体系。概念是特定知识系统对研究对象的独特把握方式,是理解和运用管理学原理知识的关键路径和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一方面是“讲”,运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突出其关键特征。譬如,不同的词性就能反映出同一概念的不同关键属性:“计划”从名词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管理文件”,从动词角度理解是“为实现目标进行的活动安排与谋划”;“组织”从名词的角度理解是“一种权责结构”,从动词的角度看是“一系列组织运行的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是“解”,呈现概念实例——分析共同属性——揭示概念内涵。

学生一旦建立起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借此把握管理学原理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理论,进而为学生分析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构筑坚实的基础。

再次,注意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别人”,从某些角度来看,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社会学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不能像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科学性强的学科一样,在掌握基本公理和定律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解答问题;所以,管理学原理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用文字进行表达,这就意味着学习的内容复杂,信息量庞大,这些学科特点给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和表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推己及人,笔者主张师生在一定程度上互换角色,由学生扮演“老师”,把知识“教”给其他学生。这一策略不仅能寓教于乐,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和教学总结的过程中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自我管理过程。

另外,管理学原理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属性就强调管理学原理中的应用工具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执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在这一部分主动参与和实践,甚至创造机会或安排具体项目让学生干中学,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最后,合理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教材往往受编写者个人兴趣、认识和篇幅、出版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和个人偏好,如果只选用一种教材,就难免会使教学内容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反过来,选用多种教材既不太现实,又太复杂。最好的策略是教师根据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或知识模块,用讲座形式覆盖主要教学内容,将教材的有关章节纳入讲座体系作为精读材料;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则另外指定有关阅读材料。这样安排的益处,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全面,还可以做到“专修”与“选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沈鸿生.《管理学原理》的对象、体系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学报,1985,(4).

管理学原理试题篇3

一、考试的科目

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包括统考类科目和考查类科目,考试方式分笔试类考试和操作类考试。

2009年1月的学业水平考试的笔试类统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操作类统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操作考试。

二、考试的时间

(一)学业水平考试笔试类科目的考试时间为2009年1月17日至18日,其中:1月17日考物理、化学、生物,1月18日考地理、历史,各科目的笔试时量均为90分钟。

(二)操作类考试时间为2008-200年第一学期的第17周至第18周,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时量为20分钟。

三、考试的命题、评卷

(一)命题指导思想

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南,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适应课程管理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促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校招生的逐步协调。

(二)命题原则

1、基础性原则:命题要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基本要求,不拔高,不拓宽。注重三维目标,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试题要包括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根据各学科特点,合理确定不同能力层次试题的比例。各科试题要符合学科特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性原则:命题要符合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性质、特点和要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有利于界定学生学习结果,有利于学业等级分类,有利于淡化分数竞争。试题要侧重对模块主体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要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灵活性和综合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试题的难易度适中,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适当。

3、导向性原则:命题应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命题应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教师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教学:命题应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教师和学校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4、公平性原则:命题要体现为考生服务的宗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命题工作应充分考虑全省普通高中学生在地域、经济、文化、城乡、民族等方面的背景差异,避免因偏题、怪题而造成学业水平考试的不公平待遇。

5、实践性原则:理化生实验操作和计算机考试命题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综合考察,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整体发展。

(三)命题依据

由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和《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说明》(由省考试管理中心统一印发),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笔试类统考科目的命题。

由陕西省教育厅技术装备管理中心以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和《陕西省普通高中实验操作与评价》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分册内容为主要依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操作类统考科目的命题。

(四)命题及评卷的人员构成

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和阅卷人员,应由思想作风正派、组织纪律性强、身体健康、具有中学高级以上专业职称、熟悉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本次无直系亲属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教研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和中学教师组成。各学科命题及阅卷人员中至少应有1名教科研或实验管理人员参加。

四、考试成绩的等第划分

学业水平考试各科目(含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的卷面满分均为100分。笔试类科目成绩使用等级制呈现,成绩按所有考生成绩分布划分为A、B、C、D(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各等级在全体考生中所占的比例为A级占30%,B级占40%。C级和D级占30%(其中D级控制在3%以内)。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其中,60分(含60分)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五、考试的分析与评价

由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按照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负责协调各市、县考试管理部门抽调学业水平考试的各学科试卷和考试成绩,于2009年3月15日前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由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牵头,省教科所和省教育厅技术装备管理中心负责组织专门人员,对学科考试的试卷和成绩进行分析评价,并于2009年4月1 5日前形成分析评价报告。

六、其他

1、考查类科目的组织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中语文、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6个考查类科目,由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自行确定考试形式并组织实施。

管理学原理试题篇4

关键词: 高校考试工作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质量,以及促使教务部门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考试质量、改革考试方法、实施考试科学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高校考试的现状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考试作弊歪风屡禁不止,使得考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违背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败坏了学校的学习风气。近几年来,我校虽在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仍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和补充,考试管理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有必要进行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使考试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一、考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制度不完善,组织及管理不到位。尽管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的考试制度,但对有关制度的理解、执行却存在着漏洞。考场纪律的执行不力,监考教师监督管理尺度的不一,考试方法、内容、组织形式及管理手段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漏洞。这些漏洞不仅给舞弊者可趁之机,而且严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屡禁不止。它的负面影响,严重超出了考试范畴,其危害相当严重,一方面败坏了学风、校风,另一方面给考试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缺乏动力,导致考试舞弊。还有一类学生上了大学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下降,一到考试,就用作弊手段来蒙混过关。也有一些学生平时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家教、推销等工作方面,荒废了学业,考试时企图采取作弊方式过关。其次,监考不严。有些教师碍于情面,手下留情,不愿抓作弊,导致学生有机可趁。还有一些教师监考不认真,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最后,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在作弊的学生中,不仅有成绩差的学生,而且有成绩好的学生。究其原因,现行的各种激励机制,体现了学生成绩与“利益”挂钩,而且力度比较大。

二、加强考试管理的措施

(一)实行教考分离。命题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把好命题关,对促进学生学习,保证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传统命题方式的弊端,促进教师改变教风,学生转变学风,也为了促进课程建设,要认真实行教考分离,解决多年形成的谁讲课、谁出题、谁评卷,教考不分的问题。教考分离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考试的质量和信度,使教师一丝不苟地按照教学大纲教学,使学生学到真本领,考出真实成绩,保障教学质量。要实行真正的教考分离,最主要的是建立试题库。有条件的课程尤其是公共课程应建立试题库,学校或系部应组织教师按照科学命题的原则进行命题,期末考试卷由教务部门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这样不仅能保证试题的高质量,而且能防止考前漏题的现象;既能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又能让那些偷懒的学生无可趁之机。加强对教考分离工作的重视,是保障考试公平合理和提高教学质量、建设良好学风、教风的前提。

(二)严格考场管理。考场管理是整个考试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难操作的一个环节。院系应成立考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系院与考试有关的所有工作,并在充分听取教师学生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透明度较高的考规考纪,精心安排考场,对学生的座次要有合理的安排, 监考一定要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严格履行监考职责,预防和制止作弊现象的发生。同时,学校还要组织一定数量的督考员,监督、检查各考场的执行情况和监考教师的监考情况,对考试作弊者和监考失职者一定要严肃处理,使规章制度起到警示的作用。理学院从2008年开始每次考试座位安排由原来相隔1人,改为至少相隔2人;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课程考试进行交叉安排座位,考试编号在考试前不与学生见面,待考试前30分钟由监考老师将它贴在考场,让学生对号人座;院领导、系部领导组成巡视小组,进行巡考,发现问题便及时严肃处理。由于严格了考场管理,学生作弊人数有了明显的下降,学风有了好转。

(三)改革考试模式,实行多样化考试。随着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现代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变,必须改革现行的单一的考试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具有动态性的考核制度。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检查评价的要求,灵活运用开卷、半开半闭卷、闭卷、口试、操作、演示、辩论、论文、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多种考试方法和形式。而且考试结果的评定也不能只局限于一次性期末考试形式,还应该考虑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和平时学习的态度、创新能力等诸多因素。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重视日常的学习积累,认真踏实地上好每一堂课的好习惯,而且对良好学风的养成和考风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规范试卷评阅,严格补考程序。应严格评分标准,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判卷。评定成绩是考试环节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在评定成绩时,要客观、公正,标准要严格、统一,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按标准来评定,不得有所偏颇,对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课程,实现统一阅卷,流水作业。补考工作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正常考试的要求进行,从根本上杜绝钻补考空子的不正当行为,对于发现的作弊考生,决不姑息迁就,必须从严从速处理,并及时将处理结果进行通告,以此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五)加强考风建设。为确保考试改革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考试应有的功能,必须加强考风建设。针对有些学生自律意识薄弱,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问题,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特别是增强诚信品质,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同时,还应完善和健全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违纪的学生及时、严肃地处理。为加强考风建设,学校和院(系)应周密地组织各类考试,加强监考人员的培训,组织力量加大对考场的巡视力度,努力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的考试氛围。

考试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故如何搞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考试就是抓教学质量,必须加强考试全过程的管理,从而推进学风、考风及教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秀伟.高校考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2]李胜明.关于加强高校考试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J].陕西教育,2008,(11).

管理学原理试题篇5

关键词:课程考核 考试管理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34-02

课程考核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检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各课程任课教师要积极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为契机,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鼓励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课程考核管理的内涵

对课程考核管理的涵义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理解认为课程考核管理就是抓考风考纪,尽力减少或者杜绝作弊现象,这只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从广义上讲,考试管理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过程管理,它包括三个环节:考前管理、考中管理和考后管理。课程考核管理,首先是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按章行事”;其次是学生工作部门要做好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学院(部)、教研室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而且要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加强考试管理的各环节,使得考试管理诸方面整体优化,发挥考试管理良好的综合效应。

考前管理主要包括教务部门组织教师命题制卷、组织学院进行合理的考试安排和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等环节。命题是考试的核心,命题必须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要认真确定课程各部分知识点在试卷中的比例,题量适当,难度适中。命题应根据课程性质确定题型,试题的文字应简练、准确,不产生歧义。学生层次不同,课程学时不同,均应分别命题。命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考试的质量,并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考试安排包括考试时间的安排,要有间隔性,保证学生有缓冲的时间;考场座位编排方法为:(1)考生左右间隔两个座位(或走廊);(2)阶梯教室,除左右间隔两个座位外,原则上前后还须间隔一排空位(若人数较多可前后不隔),应提供宽松的考试环境,有利于监考教师在考试期间方便查阅学生考试相关证件,而不影响学生考试;监考人员的安排,任课教师作为主监考参与授课班级所在考场的监考工作,每个班级另配备1名副监考,主要负责试卷的收发及考场纪律的维护。任课教师和学生班导师应参加监考,保证考试过程中试卷质量和考生违纪的正常快速处理。因此合理进行考试安排,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考前管理工作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考试前学校学生工作处(部)、教务部门和各学院(部)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召开师生考前动员会,进行考风考纪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备考,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

考中管理包括考场管理、考纪管理、监考管理、巡视管理等环节。学生凭考试证(学生证)入场考试,无证者一律不得入场。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服从监考人员的要求和指挥。学生进入考场后,必须按指定位置就座,将考试证及指定考试用具(笔、尺、计算器、橡皮)放在桌上以便检查。考试结束铃响后,学生应立即停止答卷,将试卷整理好后放在桌上,得到监考人员的允许方可离开考场,试卷由监考人员收回。各学生班班长应按监考人员要求,协助核对试卷份数。对考试违纪或作弊的学生,监考人员有权当场没收其试卷,取消其考试资格。该门课程以零分计。对作弊学生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监考人员要勤于巡查,保持考试过程正常进行。对于考试违纪或作弊现象,监考教师必须在考场违纪情况登记表内据实记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考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教风,进而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然而一个好的考场纪律需要监考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在高校应设立考试违纪处理申诉委员会,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处理考试过程中违规、违纪事件。

考后管理主要包括试卷评阅、成绩分析、考试总结和信息反馈等环节。试卷评阅原则上采取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中阅卷。教师评阅试卷前启封试卷袋,应认真清点试卷份数是否与考场情况登记表上实到人数一致,否则应向教务处提出查对。若在阅卷过程中或阅卷结束后发现试卷缺失,由阅卷人负责。阅卷教师应认真评阅学生的每一份试卷,每一道试题,认真分析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得分和失分原因。严格执行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的课程评定形式。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一般为30%~60%,可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平时测验等评定,且应在学生参加课程结束前评出,并向学生公布。对考试结果要认真对待并及时反馈,重视试卷分析,做好考试工作总结,找出教学中成功的部分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考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

二、目前课程考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加强课程考核管理工作,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使考核工作更科学、更规范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高校课程考核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违纪作弊现象普遍存在,而且作弊手段越来越高,难以正常体现考试的真正功能。首先考试作弊现象的存在,导致学校无法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其次考试作弊现象不仅背离了教学规律和考试目标,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学校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不能实现考试公平、公正,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教师和学生的考试目的不明确。高校部分教师只是想通过考试检验自己所教的课程如何,下个结论了事;学生只是为了取得成绩和获得学分;管理者也只是把考试作为学生学籍异动的评判依据,而忽视了考试的真正目的,难以体系考试的真正功能,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

3.考试命题缺乏科学性。目前高校大部分课程考试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教师自己命题主观性、随意性较大,易产生考试内容和考试范围局限性的弊端;出题的方向和范围易受心理倾向的影响,有时会忽略自己在教授过程中知识上的盲点;教师自己命题比较易控制成绩的正态分布,但这种正态分布并不完全是客观公正的。

4.忽视考试后的评价工作。考试结束后,教师只关心阅卷,给学生一个成绩,结束自己所授课程,忽视了对试题和成绩的分析,不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进。学生只关心考试结果,忽略了对考试进行总结,给以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改进。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在考试结束后未能对整个考试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评价,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影响了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课程考核管理的具体措施

课程考核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考核的全过程管理,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不断提高考核管理水平,优化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促进考核工作健康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1.树立现代考试观。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考试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和完善课程考核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课程考核管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有效的课程考核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考场规则》、《监考人员守则》和《巡视人员守则》分别对学生、监考教师、巡视员在考试过程中进行规范;《学生考试违纪处分条例》是详细认定考试舞弊行为以及对考生舞弊行为处理的办法;《考场评估细则》是对整个考试的规范性进行监控管理,它包括对考试的组织过程、监考、巡视、考场秩序、各学院主考领导的重视程度进行评估检查,运用考试评估体系检查考试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3.认真做好考试后的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考试评价是考试工作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使考试工作更科学、更规范。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检测、反馈、评价功能,考试结束后应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教师对试卷情况进行分析,写出该课程的教学总结,找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2)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对试卷进行抽查,分析试卷的难度、广度及题量是否适当。(3)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对考试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找出考试过程中在考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成功之处,不断完善管理工作。加强对考试的评价工作,可以促进考试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推动考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达到以考促教的效果。

4.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试卷的命题、阅卷、评分等具体环节的实施者都是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各项考试改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只有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才能积极参与考试管理的研究,使考试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吴晓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考试管理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85-86

[2] 李卓.民办高校考试管理实践与思考.考试周刊,2008(42):96-97

[3] 高云志.对高校考试管理及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4):73-75

[4] 于淑萍等.高等院校的考试管理.中国西部科技,2006(7):74-75

[5] 赵月明.高校考试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江苏高教,2004(3):106-108

管理学原理试题篇6

关键词:成人教育;考试管理机制;改革

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增多的情况下,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正在逐步提升,并推动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建设。成人教育考试是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考试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和创新则会直接影响到成人教育办学成效。因此,必须全面推进成人教育考试管理机制改革,促进成人考试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1有效端正考试目的

成人教育考试需要强调对学生、教师以及考试管理人员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真正践行考试不仅是要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将考试作为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来说,必须全面认识成人教育考试,同时也要端正考试目的,并严格依照成人教育的大纲以及考试管理的相关要求开展课程考核。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成人教育考试的内容、题型、形式、方法等,促进考试和教学的一体化,通过成人教育考试的形式,更好地服务和促进教学,通过其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也从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地对教学进行调整。对于学生来说,必须要提高对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采用以德治考的办法,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端正学习和考试态度,严肃对待考试。作为考试管理部门,必须要将成人教育考试管理纳入到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强化考前培训和宣传,提高考试管理有效性。

2促进考试形式多样化

考试是成人教育检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而且考试的对象是成人,那么根据成人考试的实际特征寻求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是十分必要的。成人教育考试不应该单一的局限在期末闭卷形式的考试上,而是要适应成人考试特征,适当采用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上机操作考试、论文、社会实践报告等不同形式的考试。成人考试的内容必须要能够体现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以及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创新的机会,将成人教育考试变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测试和评价。促进考试形式多样化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考试观念,同时也需要根据考试内容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考试形式,这样能够全方位地检查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学习效果,最大化的发挥考试功能。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可以建立一种创新型而且能够综合考虑个别学习者实际需求的新型考试模式,体现成人考试管理现代化特征,让学生享受到个性化的考试服务,进一步促进成人教育考试管理机制改革。

3全面实施教考分离

成人考试的核心在于命题,命题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到成人教育考试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命题的原则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要求、课程考核特征等来确定考核内容和范围。成人考试的试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和规范化特征,试卷必须科学分布重点知识考查点,同时也要对考察的范围、题型比例、难易程度、赋分原则等进行明确规定。事件必须要与成人教育特征紧密结合,在记忆、理解、应用、综合等多个方面进行制定,使其能够符合成人考生的认知规律和特征,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关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实施教考分离是促进成人教育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有效途径,能够促使教师严格按照大纲授课,改变原有知识传授随意性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性地掌握知识,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必须严格杜绝考前漏题行为,杜绝在考试之前为学生划定重点和考试范围,避免出现学生应付考试的情况,同时也能够提高成人教育考试管理工作的质量,确保成人教育考试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4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成人教育考试管理人员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有效性,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势在必行。诚信是立身之本,同时在成人教育考试管理当中更要坚持诚信原则,真正践行诚信教育和考试,使得广大考生能够明确考试的意义所在,营造诚实应考的和谐考试氛围。为了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考试管理机制和有效推动管理机制改革,在考前管理人员必须要进行考风考纪教育宣传,引导考生树立良好的考试观念,充分认识到考试舞弊的危害,消除舞弊动机,自觉主动地遵守考场的纪律,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考试,并从中体现出真实水平。另外,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同时也要确保工作认真和作风正派,从而更好地对监考人员,巡查人员以及其他参与考试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岗前培训,同时也要对考试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监管,使其能够明确各自的职责所在,并在考试管理工作中确保规范性操作。

5完善考试管理制度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考试管理制度是促进成人教育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考试管理科学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成人教育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必须对考试过程以及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定,并进一步明确考试管理工作质量和标准,并以此来规范成人教育考试行为,提高考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完善有效的考试管理制度如考场巡视人员、监考人员责任制度、工作守则、考试管理规定、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考试应急预案等。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确保成人教育考试管理行为规范的依据,也能够确保考试管理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成人教育和成人考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体差异大、层次多、学习需求复杂等,只有全面推进成人教育考试管理机制改革,根据成人教育考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性强和科学合理的考试管理制度,才能够肃清考试环境,保证各项考试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运行和有章可循。成人教育考试管理机制改革是推动成人教育考试改革和促进成人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考试改革进一步推动成人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模式。在推进成人教育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从端正考试目的,促进考试形式多样化,实施较考分离,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完善考试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提高成人教育考试管理工作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周光.成人教育课程考试待改革[J].成人教育,2015,(3):10-11.

[2]彭若霞,钟良才.加强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管理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4,(5):112-114.

管理学原理试题篇7

(一)考试方向的变化 一是更加符合国际通行惯例。很多国家的注册会计师考试都区分了不同阶段进行,改革后的考试制度更加符合国际惯例,与国际上大多数同类证书的考试模式接轨,在不远的将来,CPA证书将成为国际通行证书的曙光,也进而全面提升了CPA证书的含金量。二是更加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验。在这次改革中,注册会计师考试两个阶段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运用专业知识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全面测试。这样的测试有利于考生通过考试后在执业时准确判断执业风险所在,减少因缺乏必要的执业常识和素养产生的问题,更好地保护从业人员。三是更加利于复习备考。新的考试设置,看似延长了考试周期,增加了考试科目,其实更关键的是考试科目的内容将发生变化。新的考试制度并非简单地在原有五科的基础上增加两科,而是按胜任能力要求和考试规律要求对现行考试内容进行分拆、补充和整合,使两个阶段各科目的考查目的更加清晰,知识理解层次更加单一,复习备考更有针对性,无形中更有利于考生参加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更符合考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考试科目的变化 一是考试两阶段的设置。在现行考试制度5个科目的基础上,进行分拆、补充和整合,对考试科目作以下调整:第一阶段,即专业阶段,设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6科;第二阶段,即综合阶段,设综合1科。根据中注协的解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就是对现行考试制度的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分拆,并补充了现代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方面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调整和补充考试内容。在近年来考试内容调整完善的基础上,充实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第一阶段的单科合格成绩5年有效,对在连续5年内取得第一阶段6个科目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专业阶段合格证;第二阶段考试科目应在取得专业阶段合格证后5年内完成。对取得第二阶段考试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全科合格证。二是考试科目的增加。第二阶段的综合科目是对现行考试制度主要科目有关实务内容的归并、补充和整合。相应的,新考试制度下的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要比现行考试制度下同名科目的综合应用要求相应减少。第二个阶段注重考生综合应用技能的考核。由此可知,第一阶段增加的内容并不是全新的,所以广大考生也不需要为此惊慌失措,根据以往的经验,考试改革的初期阶段,考试难度不会很大,所以考生只需要对自己原来的备考计划略作调整即可。第二阶段是综合能力考查,这也说明第一阶段的专业考试将更加理论化,对于备考而言该点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考试内容的变化 新制度的实施对原各科目的考试内容会产生影响,其中对《财务成本管理》和《审计》的影响最大,其他科目次之,通过对制度的分析可知:

《会计》:新制度对本科目的内容和体系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目前推测难度可能略有降低。从2008年的考题来看,考试的客观题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改为大题套小题形式,与注册税务师考题中的计算、综合题类似。从某种程度上讲,似乎难度增加,但考核点和内容变化不大,主要还是广大考生不适应。2009年《会计》的考试形式、出题思路是否还会延续这个改变,现在还不得而知。

《审计》:在注册会计师考试5科中,属于难度较大的,往年的通过率中它经常是5科中最低的。考试改革后,审计会更加容易通过,原因如下:一是考试难度降低,根据改革文件的说明,原考试科目的难度均会有所降低。二是内部控制的知识有了全面的讲解。往年考生中面对审计中内部控制的内容一筹莫展,因为该项内容在审计教材中并没有过多的说明,且也找不到合适、恰当的教材学习,但考试改革后新增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会对内部控制的知识进行全面地讲解,这样考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三是综合性、实务性内容放在综合科目中考核。根据改革文件,会将五科中的综合性和实务性的内容,划分到综合科目考试中。往年考试中,考生对于实务性质的题目处理能力总是不强,此次改革后,《审计》科目考试会更加专业化,主要是对专业知识的考核,从而难度降低了。四是针对2005年通过审计的考生要注意,如果选择了2009年按照新制度考试的,则2005年的成绩有效期到2013年;如果是2006年通过审计的考生,选择2010年按照新制度考试的,2006年成绩有效期到2013年。对于先通过审计的考生而言,无疑属于一次非常好的机会。五是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虽然并不是每个取得全科合格证书的人均会执业,但该项考试的目的是获得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审计就是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业务,对于这个科目学习的好坏,关系到将来执业能力的高低,所以是尤其重要的。目前的审计理论是风险导向审计,许多的考生在学习时,对于这个理论的运用掌握得并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关的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具体地讲解,仅仅讲解的是思考的思路,根据改革文件中的内容,新增的松《战略与风险管理》中,会包括关于公司风险管理的内容,可以说为考生的《审计》学习,又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和学习内容,也为将来的执业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专业能力提高的资源。

《税法》:由于2008年国家了一系列新的税收文件,将导致注会《税法》教材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其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变化较大,但因为考试制度改革带来的直接影响不是很大,目前推测极有可能主要体现在税法知识将与会计知识更加紧密结合的综合阶段测试。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解决税会分离、税会差异的问题,帮助考生在复习《会计》和《税法》科目时更好地达到融会贯通。

《经济法》:从单一科目经济法来说,这次改革对其影响不是很大,注会考试中经济法本身是5门课程中比较简单的一门,近年来随着新法律、法规的出台速度加快,该门课程基本上每年都有大的调整,预计2009年也会延续这样的教材编写思路,紧跟时代,对教材中的一些旧内容进行修改。虽然经济法教材这几年都在逐步地增厚,内容也逐渐增多,但是2009年考试的难度很可能会因为改革第一年而相应降低,考生只要在学习中做到在全面复习的基础有所侧重,学会抓住主线来进行学习,这样来应对2009年的注会经济法考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财务成本管理》:新制度将该科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财务成本管理”,一部分是“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两门课程总体的框架也是在现有考试制度的五门中,新制度下的财务成本管理应是对现有的知识予以细化,有利于考生的理解,不会再增加更多的新知识点。《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是一门新课程,但就知识而言,其在旧制度下大多均有体现,预计是现行制度下的《财务成本管理》中的风险分析(第四章),价值评估(第五、十、十一),战略管理(十七章),再加上审计中的内控部分组成。考试中,也并不像大

家想象的那么难,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新内容考察主要是以教材为主,所以最近三年,该门课程考察的难度应该不会太高,甚至有可能出现考题和教材例题相仿的情形。

综合测试: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英语水平测试:根据中注协的介绍,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与注册会计师英语水平测试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考试。是否参加英语水平测试,由本人自愿,不参加英语水平测试,不影响取得全科合格证,也不影响其注册。所以考生如果有意提升自己的专业英语,可以在通过注会所有考试时再考虑,这样更有利于专一地进行备考,也不会耽搁任何一项考试。

二、注册会计师考试报考技巧

(一)考试新旧制度的选择 一是考试制度的衔接。新的考试制度实施后,现行考试制度下考生有效期内的单科合格成绩将自动转换为新制度下同名科目的合格成绩。其中,现行考试制度下《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合格成绩,转换为新的考试制度下《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2个科目的合格成绩,以转换方式取得的单科合格成绩有效期限统一至2013年。在2009年,如果考生按照原考试制度报考,其2006至2009年度的合格成绩可以在2010年考试中转换,成绩有效期限统一到2013年;如果考生按照新考试制度报考,其2005至2008年度的合格成绩可以在2009年考试中转换,成绩有效期限统一到2013年,使现行考试制度下的单科合格成绩有效期有所延长,最多达4年。二是新旧制度选择的要点。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这种选择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例如,考生在2005年通过了多科考试,如果在2009年按照原制度考试,则存在2009年考试没有通过全部科目,造成2005年考试成绩作废的风险;如果是2006年之后才通过的考试科目,则可以先给自己一次机会,在2009年按照原制度考试,这样即使没有全部通过5科,其成绩仍然可以保留到2013年有效。对于改革前通过科目较少的考生,选择新的考试制度报考会比较合适,毕竟新的考试制度开始执行,在题目难度上不会特别高,同时考生也可以先开始适应这种考试制度,为以后年度的备考积累经验。三是报考举例。有考生2005年通过经济法,2006年通过税法,如果今年按现行制度报考只通过财管并顺利通过,那么可以抵新制度下的财管与风险管理这二科,但又可能要损失2005年的经济法合格课程了。有考生2005年考过了会计,之后未再考,2009年想继续考,由于通过会计以后几年未考,可能对这个考试已经有些陌生了,建议今年按新制度报名,这样,2005年过的会计课程可以延到2013年均有效。有的考生只剩二科,如果2005年没有单科合格成绩,或者只有1科合格成绩,那么建议按旧制度去冲一冲;如果2005年有多科合格成绩,那请谨慎考虑,因为选择了旧制度,如果2009年没有将剩余课程全部通过,2005年的成绩就作废了,损失还是比较大的。

(二)考试科目的选择考生在报考科目选择上要根据自己对各课程的掌握程度和以前考试的情况,以及时间和精力安排上慎重考虑。整体计划安排:新考试制度下一共六门课程,建议以每年三门的速度报考,这样两三年的时间大体可以通过专业阶段考试,两三年的时间也是考虑到知识的更新问题,因为要应对综合阶段考试,所以考试周期最好不要拉的太长,所以建议考生认真规划自己的考试计划,每年三门基本上符合大多数人的能力和要求。科目联系分析:会计和审计是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审计中有关内部控制的内容和风险管理中的部分联系紧密,税法中也会涉及到会计的部分内容,那么以后考试的时候审计和会计的联系可能会加强,会计中涉税会计处理也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财管和风险管理科目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因为风险管理主要是从财管中分离出去的,两门课程建议一起报考比较好。风险管理能够帮助审计的学习,因为审计中有很多内部控制的内容,但教材中介绍的都比较浅显,风险管理这个新科目解决了审计学习的难点和切实需要,两门也比较适合一起报考。建议考生在2009年财管和风险管理一起报考,但也要根据以前考试通过的情况来确定。今年是政策变动第一年,财管内容少了,风险管理还不健全,所以考试难度不会很大。另外,风险管理中也有内部控制的内容,这对学习审计的考生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风险管理和审计是不错的组合。新考生报考建议报考风险管理,配合财管或者审计;对老考生来说,财管科目需要重点把握,因为旧制度下通过了可以抵顶新制度下两门成绩;由于新制度的影响,审计难度有降低的趋势,但也不容乐观,需要重点学习。考虑到今年是新制度改革,改革基本精神是要降低难度,因此审计和财管需重点把握。经济法仍然是比较独立的科目,与其他科目关系不大,也是最简单的一门,如果时间允许可将经济法作为搭配考试比较好。

三、注册会计师考试学习时间安排与方法掌握

(一)注会学习的时间安排 考生大概需要五、六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当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一是基础学习阶段。学习以点为基础,弄懂、弄透每一个知识点,对于需要记忆的内容,需要通过反复看书的方式加深印象。在基础学习阶段,不能忽视了对基本内容的记忆。从记忆的规律看,众多人类学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多次重复是高效记忆、牢固记忆的唯一方法,对记忆能力差的考生就更要强调重复记忆。同时,在记忆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采用“背书”的方式,还需要有总结、有联系的记忆,这样才能强化记忆。对于那些不需要记忆,理解为主的内容,则需要采取“地毯式”搜索学习,切不可以为哪个知识点不重要,根本不学或者留待以后学习。二是提高学习阶段。在基础学习阶段的基础上,梳理要点,建立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知识体系。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多做练习、反复演练。做题的时候,先不要去查阅答案,待到全部题目做完了,再与答案对比,挑选出那些解答错误的题目,针对其所涉及知识点,再反复学习,直到彻底弄透为止。三是冲刺学习阶段。最后的战役――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心态、巩固记忆、充实信息、提高应试技巧。知识上通过前两个阶段扎实的复习,最后阶段一方面可用快速浏览读书法巩固。多做一些综合性的练习;另一方面需要适当做一些高质量的模拟试题。四是时间安排。注会复习的关键是要根据自身时间、精力、学习的状况,制定好学习规划,做好时间安排。复习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进度进行,考生应在五、六月份正式开始学习,如果以前基础不太好的话,时间还要提前。特别是《审计》科目,由于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是借鉴了西方教材的内容,直译内容占了较大比重,理论与实务结合不太紧密,加上没有实践经验,所以是最难学的一科。《审计》至少要看三遍,其他科目也是一样。首先决速将教材通读一遍,这阶段最好不要中断学习,一气呵成,不要急于做练习,否则会降低学习效

率,没有成就感,且会挫伤对教材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遍开始精读,参加培训班或做练习,复习时要了解各章的基本内容和知识框架,细心领会老师的讲解,要做到对教材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最后是第三遍是对重点难点内容仔细研究和掌握,要抠细节、抓难点,将时间花在重点内容上,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每周至少通看一次教材(不用花太多时间,抽出半天时间即可)。做一些综合性强、水平较高的题目,特别是高质量的模拟题、历年考题;临考前一周,主要看看教材和历年考题。考前一天,将教材基本内容过一遍。实际上,到考前为止,教材不止看了三遍,这里所说的三遍是指以上学习的三个阶段或层次。

(二)注会学习方法的掌握 首先,了解新的法规、会计准则的变化及与注册会计师有关的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复习。复习时应了解法规的变化,会计中的热点问题、上市公司审计案暴露出的问题、近年国家出台的有关会计处理方面的新规定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在考题里出现,近年的考题中就多次出现过根据上市公司的案例改编的考题。其次,多看多做以前的考题。如果认为以前考过的内容就不会考了,那就大错特错。一方面,考题重复的机会是比较大的;另一方面,通过做以前的试题,可以了解其命题的风格,知其答题思路,明确考试的重点,理解出题和解题思路,能够从容答题,对获取好的成绩很有帮助。最后,合理利用辅导书,参加培训班。笔者认为要考试,听辅导课和做练习都是必须的。一本好的辅导资料,犹如一个专家亲授,能使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市面有些资料近乎粗制滥造,把考试领人歧途,所以考生必须专心挑选高质量的辅导书。注会考试教材有难度,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到辅导班听课。听课之后,考生的理解就会不同了。一本好的辅导书会很清楚地重新阐述知识并配有恰当的练习,同样听老师讲课比自己看书效率要高,自己看书不仅自己理解慢,而且可能理解不到,听老师讲课可以迅速找准重点,为解开难点节约时间。如果购买网校课程,不懂的问题还有老师解答,而且学习和提问不受时间限制。不过要选对网校,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老师才是关键。

《审计》,内容很抽象,很多人没有接触过审计实务,所以理解尤其重要。在所有课程中,审计教材翻译成份较重,文字表述有时让人琢磨不透,所以学审计一般要参加辅导班,否则很难通过。如果听课,一定要注意在听课前对教材的预习,这样听课前在脑子中形成一个框架和模块,会更加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在预习阶段不用做大量的题目,这样会比较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审计不是背出来的”,这是笔者在《审计》辅导课堂上常对学生所说的一句话。学审计,应抓住审计脉络,以风险审计为主线是非常重要的,其与审计实务有紧密联系,包括认定、目标、计划、程序、证据、意见等。每一部分都需要理解清楚,做到思路清晰,再加以适当记忆,但有些报告内容虽然较长,也必须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财务成本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的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是计算量比较大的科目,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公式的运用,所以可以将其作为数学来进行学习。关于如何更熟练地做题,只能是做很多题目,让自己很熟练,对各个公式的运用都要熟悉,最后做题的灵感就会出来。《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新增科目,但根据目前来看,风险管理的计算可能会延续财管的特点,而且有关企业风险的内容计算量可能是比较大的;风险管理还加入了企业内部控制等的内容,使得该学科兼具财管和审计的双重特点,所以安排的顺序也不能太靠后,须留出时间让自己回味和理解。

《经济法》,这门课程记忆很重要,这个特点决定了考前两三个月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因为注会难度比较大,两三个月的学习时间大体上是要保证的。在注会《经济法》的考试中,不能单纯靠记忆,对于考生的要求会更加高一些,要求在熟练掌握经济法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运用和分析,需要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的方法才能解决,否则考点会把握不全。所以在学习中。考生要特别注意该点的调整。

管理学原理试题篇8

关键词:课程考试;考试体制;考试改革

我国高校在课程考试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课程考试运作总体情况良好,但高校课程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试卷命题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部分试卷的命题质量不够科学、规范,不及格率和优良率过高;试题重测知识、轻测实践,多测书面表达、少测动手实践,重测概念、轻测创新;试卷批阅过程中评分标准不够规范,计分方式不够统一,阅卷复核人不认真复核;考生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等。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课程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研究,以促进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和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确保课程考试有效管理和运行的前提

高校课程考试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课程考试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的性,必须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全面、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教学及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课程考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课程考试不单单是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其根本宗旨是以考促学、以考促教,通过考试激发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和育人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考试不只是对人的检测,更是对教学行为和培养目标的检测。

(2)全员性原则。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程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考试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其中学生是主体,学院、教研室和教师是基础和保证。

(3)系统性原则。课程考试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等各方面,同时还与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等有关,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学院、职能部门、教研室、教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课程考试执行系统。

(4)全程性原则。课程考试质量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包括试卷命题水平、试卷批阅质量、学生成绩评定,更重要的在于课程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课程考试质量管理与监控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顾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健全和完善课程考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课程考试的管理体制

(1)学校(院)分管教学的校(院)长应是课程考试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校(院)长应切实关心学校的课程考试质量和课程考试管理,定期召开由教务处有关人员、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参加的会议,研究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效果、推进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提高课程考试质量。

(2)学校(院)各教学单位主任应作为本单位保障课程考试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教学单位主任要把保证试卷命题质量、阅卷质量,保障课程考试过程顺利进行等工作作为本单位的重要教学工作来抓,以严格的考试管理促进学风、教风、校风的进一步优化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进一步完善校(院)、院(系)两级课程考试管理体制。教务处是学校(院)实施课程考试宏观管理、目标管理的管理机构,各教学单位是实施课程考试过程管理以及试卷命题质量、阅卷质量及考试成绩等检查评定的职能部门。

2、建立和完善课程考试的各项制度,构建课程考试质量监控机制

(1)完善课程考试过程的检查制度,促进考风、学风建设。…个学校学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风的优劣,考风和学风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了建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就必须狠抓考风建设,因此,学校应成立校(院)、院(系)两级课程考试专项检查组,主要监测期末课程考试的考风考纪。这里要强调应进一步加大院(系)级检查力度,以考风为抓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杜绝考试舞弊现象,以考风促学风,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共创文明、优良的校风。

(2)完善试卷命题质量的评价制度,提高试卷命题水平。要充分实现考试的育人功能,使考试真正成为检测教学效果和调动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就必须重视试卷的命题质量,制定和完善试卷命题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加大院(系)专家组及教研室试卷命题质量评价和监管力度,切实提高试卷的命题水平。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而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担负着完成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学术活动等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试卷命题及评价、考试改革、考试管理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加强教研室主任的责任制。

(3)完善阅卷质量标准和抽查制度,确保考试成绩的公平性和合法性。阅卷工作是考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规范考试评卷工作,确保阅卷质量,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卷工作细则及要求,加强阅卷教师的责任制和试卷复核人的责任连带制,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各院(系)应加大阅卷质量的抽查、监控力度,确保阅卷程序规范化、评分标准合理化、成绩评定公开化。

(4)建立和完善课程考试工作的奖惩制度,促进课程考试工作的有效开展。课程考试过程中,学校(院)要组织考风、考纪检查组对各院(系)的考场进行检查,根据考生考试证件、考场卫生、座位编排、监考及考试秩序等各方面的情况,依据评分标准给出量化评价结果,由教务处负责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及时通报给各教学单位。对于总评分数高、考风考纪抓得好的单位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相对较差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整改。

(5)加强学校(院)对课程考试的宏观管理,确保课程考试管理和运行的良性循环。学校(院)、教务处应把考试过程巡查和试卷质量抽查评价,作为实现宏观考试管理的重要手段,促进考试质量不断提高。

三、目前应着重做好的工作

为确保课程考试工作顺利有效实施并保持良性运行状态,必须建立确保考试质量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控制、组织控制及过程控制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考试质量监控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考试各环节应分别建章立制。学校(院)和教学管理部门一方面要认真贯彻执行和组织落实《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试卷命题、考场安排、阅卷、考试质量分析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使得课程考试各项行为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和完善考试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完善考试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是高校考试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为了保证各项考试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提高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考试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将考试的组织与检查监督职能分离开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使考试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渐趋完善。

3、建立考试管理各执行部门的自我约束和检查制度,对执行人员进行有效约束和管理,实现责任到人。

4、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考试的管理人员和执行教师实行赏罚分明,奖优罚劣。

管理学原理试题篇9

【龙岩考研初试科目】

第三十六条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12月22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2日下午外国语

12月23日上午业务课一

12月23日下午业务课二

12月24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详细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有关要求等由考点和招生单位予以公布。

第三十七条初试的组织工作和考务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单独考试须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考点组织进行。

第三十九条因试卷错寄、漏寄、邮递故障等非考生本人原因而无法正常考试的考生可参加补考。

补考程序为:招生单位将初步审查同意补考的考生姓名、报考单位、补考科目及补考原因一一写明,报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批准后,自行安排或协商有关考点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补考。

各补考科目均由招生单位命题。补考试题的形式和难易程度应与原试题相一致。

补考一般安排在考试结束后1个月内进行,具体时间由相关招生单位确定。

【各科满分】

第三十二条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第三十三条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体育、应用心理、文物与博物馆、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公共卫生、护理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图书情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和审计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

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第三单元业务课一设置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满分为150分。

第三十四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全国统考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俄语、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全国联考科目为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其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由招生单位自主选择使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既可选用统一命题的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也可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业务课科目由招生单位按一级学科自主命题。

第三十五条招生单位必须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确定考试科目并使用相关试题。

【龙岩考研初试时间】

2019年龙岩考研初试时间为2018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4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附: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管理学原理试题篇10

【湖州考研初试科目】

第三十六条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12月22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2日下午外国语

12月23日上午业务课一

12月23日下午业务课二

12月24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详细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有关要求等由考点和招生单位予以公布。

第三十七条初试的组织工作和考务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单独考试须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考点组织进行。

第三十九条因试卷错寄、漏寄、邮递故障等非考生本人原因而无法正常考试的考生可参加补考。

补考程序为:招生单位将初步审查同意补考的考生姓名、报考单位、补考科目及补考原因一一写明,报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批准后,自行安排或协商有关考点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补考。

各补考科目均由招生单位命题。补考试题的形式和难易程度应与原试题相一致。

补考一般安排在考试结束后1个月内进行,具体时间由相关招生单位确定。

【各科满分】

第三十二条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第三十三条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体育、应用心理、文物与博物馆、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公共卫生、护理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图书情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和审计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

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第三单元业务课一设置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满分为150分。

第三十四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全国统考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俄语、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全国联考科目为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其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由招生单位自主选择使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既可选用统一命题的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也可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业务课科目由招生单位按一级学科自主命题。

第三十五条招生单位必须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确定考试科目并使用相关试题。

【湖州考研初试时间】

2019年湖州考研初试时间为2018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4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附: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