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继续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6:50:16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多元文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课程实施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学段和高中学段数学课程分别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课改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一方面,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的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转变;另一方面,南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文化形式、内容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着来自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双重挑战.面对挑战,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充电”的重要形式.本研究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探析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内容,提出课程实施策略,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基于对影响课程设置的社会因素、数学与数学教育发展因素和教师因素分析[1],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1.1发展多元文化素养原则

1.1.1多元文化素养内涵

新疆南疆地区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地域,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而形成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局面,使得在这一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必然.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理念、是一种教育改革行为、是一个过程,主要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态度、技能以满足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交往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因素.[2]因此,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3]

1.1.2多元文化素养表现

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教师具备按照多样性设计、实施、评价课程及实践去帮助所有学生学习的素质.多元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1)理解文化、多样性、不均衡在教学中的作用,明确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2)设计体现多样化的学校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3)形成关于不同团体学习风格的知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特征;(4)利用文化特点进行数学教学,认识数学在民族文化中的不同的体现,并适时实施跨文化数学教育;(5)重视所有学生的平等及公平,把少数民族学生看作是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形成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积极、肯定态度,对各族群学生持相等期望水平,对学生没有性别、角色刻板化印象;(6)关注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包括少数民族用双语教学、教学方式选择、双语教学目的和意义等问题的调查研究.

1.2养成和提高数学素养原则

1.2.1数学素养内涵

中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逻辑地分析、推理和交流数学思想的能力.数学素养是一种以数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核心数学能力.近年来,国际大型评价项目如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项目表现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关注.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较高的数学素养,教师本身的数学素养要达到一定水平.教师具备数学素养是核心的个人专业素质能力:它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是能够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数学能力的需要.

1.2.2数学素养表现

作为数学教师核心的个人专业素质能力,教师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能够在文化意义上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活动特征、内在动因和价值表现等多个视角对数学的本质加以系统理解,体会数学具有的审美力量、理性力量和实用力量,有数学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将“数学学科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并在教学中处理实际课堂中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学表征,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数学能力;[4](2)结合高等数学的思维训练,意识到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只是一个变化的客体对象,两者没有严格的概念区别,深刻领悟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5]积极主动地从数学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上寻求二者的结合点;[6](3)了解数学知识的科学体系和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初等数学体现的变化意义下数学的本质,明确数学的教育价值;(4)课程设计能够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明确需要发展的活动经验目标,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

1.3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原则

1.3.1教育教学素养的内涵

教育教学素养包括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在掌握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数学教学知识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其中,教育理论知识是指教师掌握的教育基本原理、一般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课程知识具体分为一般课程知识和学科课程知识.

1.3.2教育教学素养的表现

(1)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2)具有全面、正确理解与处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开发课程资源,改进、补充教学内容,编写乡土教材;(3)能够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积极处理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目标开展的需求;(4)具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5)富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善各种教育问题.

1.4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素养原则

1.4.1终身学习素养内涵

终身学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7]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教师首先必须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8]终身学习素养是指教师经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创造性和愉快地,并且保持一生进行学习的能力.其构成要素核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有助于专业活动成为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更是教师对于个人完美、和谐发展的不断追求.

1.4.2终身学习素养的表现

具备终身学习素养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终身学习素质主要表现在:(1)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意识和能力;(2)具备终身学习必须的优化知识(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3)扎根本土实践,善于不断地从自身鲜活的经验中通过细致反思学习;(4)自主学习先进的中学教育理论,积极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5)具有勇于挑战自我、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的性格特征和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6)较强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活动能力;(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8)有亲和力,乐于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课程设置的结构

2.1层次结构

南疆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新任职教师、岗位教师和骨干教师各占一定的比例,教师继续教育设置的课程构建应具备多层次结构,如岗位培训、专题进修、专题研讨、专业进修.针对新任职教师的“初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一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知识和技能,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针对岗位教师的“中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二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使受教育者积极思考已知经验,为教学实践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手段做准备;针对骨干教师的的“高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三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继续教育三个层次结构课程的有机整体构建,将教师已有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改进教学、教法,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2.2主体结构

教师应具备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9]基于课程设置原则,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体结构中的课程类型应包括:(1)多元文化课程;(2)数学专业知识及教育类课程;(3)教育与教研课程;(4)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5)通识类课程.其中,多元文化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属于基础文化知识,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科知识与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达成学科间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底;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与教育、教研课程属于条件性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和辅助教学的能力,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参与者;数学专业知识与教育类课程构成学科性和实践性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教育素养,体现在教师所持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上面.

2.3形式结构

参加继续教育的数学教师都是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入职前教师的需求截然不同,按照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中心课程、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

2.3.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教育部在数学专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规定的修业课程,是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对所有中小学数学教师发展的共同基本要求.选修课程是指由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按课程总体计划选择学习的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两种.限定选修课程是在规定的体现一定发展方向的范围内提供参训教师选学的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是学有余力的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任意选学的课程.

2.3.2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中心课程相结合

学科课程以相应数学学科的逻辑体系安排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参训教师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技巧.活动—经验中心课程也称教学实践课程,课程编排同参训教师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基于在职教师已有的数学经验、数学教育经验和教学技能经验水平,围绕三种经验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课程依据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设置培训内容、组织教学材料、开展教学培训活动,比如,课堂教学观摩和典型教学案例比对分析活动等.活动—经验中心课程主要通过教师的自学,帮助教师从实践中获得主观经验,训练动手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2.3.3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

综合课程是把若干有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综合编排的课程,可以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学科领域,有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变中学数学教师知识面过窄的现状.专题课程以数学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问题为中心,选择对于教师富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明确、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综合课程所占比例不宜过大,注意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的有机整合.

3课程实施的策略

近年来,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认为,教师应具备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益的能力.高效教学理论则进一步清晰和深化效率的内涵,不但关注一定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量”的积累,而且关心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质”的提升,即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灵活应用和自我意义的创生.因此,高效教学理论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明确了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PC(pedagogicalcontent)和MC(mathematicscontent)知识,并达成两类知识间的融汇贯通外,还需要多元文化知识;除了具备数学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外,还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遵循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和细化课程层次结构划分的基础上,继续教育课程应帮助教师增进对数学的深度理解,正确认识数学的本质,有效分析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铺设联结已有认知经验水平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目标的桥梁,帮助学生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效学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1促进数学深度理解的策略

3.1.1案例分析促进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

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原理和程序的基础.如果只是把数学当成是一套需要掌握的原理和程序教给学生,学生将只会学到原理和程序,而把数学看作是集原理、程序、概念以及问题解决与一体的教学,学生将会学到这三类知识,并且与只学技能和程序知识的学生表现的一样好.[10]115增进教师对于概念的深度理解,继续教育培训中可以提供概念教学相关案例,在案例的讨论与辨析中,帮助教师认识到: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从特例中寻找一般规律,在概念教学中理解数学是“模式的科学”,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比如,奇数与偶数概念教学.教学案例一: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数字除以二,发现是否能够整除的规律,再进行分类,由所举实例中抽象得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案例二:让学生进行奇数、偶数性质的探究.学生做出各种各样的观察,得到多样的结论———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字;奇数和偶数交替出现;每两个相邻的奇数之间有一个偶数,每两个相邻偶数之间有一个奇数.甚至有些学生尝试操作两个一堆摆木棒活动中,描述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定义偶数是“如果将一定数量的物体逐一成对排列(或挑出),当操作完成时,没有物体剩下,则此数为偶数.”以上两种教学案例中,案例二不是为了引出概念而强拉硬扯地进行“做作”的设计,而是顺应了更为“自然”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顺流而下”自然的衔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虽然经过操作活动,学生对于概念所下定义的描述不够准确,但在概念描述不断准确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实现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数学交流活动经验的教育目标.

3.1.2数学专业素养中关注建构知识点间的联系

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与编排整体上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随着内容体系的逐渐深化,学生知识面的开阔以及思维水平的发展,整个内容体系才渐渐清晰起来.但就某个学段,某个单元而言,教材呈现的内容却往往是孤立的.同时,为了顾及到不同年龄段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同一个内容体系下对于不同的学段设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只是得到单个的知识点与片段,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与网络,既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又不利于知识的提取和灵活应用.教师已经“知道了现在所知道的东西……就像看得见的人可以告诉盲人如何去创造和发现”[11],学生建构知识网络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教师具备较为宏观的整体结构观念和建构关联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建构知识点间的联系应该是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指标.比如,中小学数学中函数的思想,就学科纵向而言,教师应该明确函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顺序是:从小数与数四则运算中得到对应的结果,到折线统计图中的数量间对应关系的体现以及初中段函数的“变量说”,再到高中段函数的“对应说”,每个阶段为适应相应学段的要求,表现出函数思想不同的层次水平.只有表现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函数思想的层层递进,做到“瞻前顾后”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学科横向而言,教师应该明确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和数列之间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具备以函数为核心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帮助学生构建以函数为中心的知识结构网络,深入理解函数的思想和方法.

3.1.3数学问题解决中教师自我意义的建构

积极参与和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是学生高效和深度理解学习的保障.无论是“浸入式”还是数学活动中学习,目的都是为了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中的意义,建立学生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应该明确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体验,认识到“每个人都能学习数学.这不再是什么能力问题,这只是一个你如何传播和让人去思考数学的问题”.[10]102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数学观,认识到数学易缪性而非仅仅确定性的哲学属性,才能为建构正确的数学意义奠定基础;只有切身参与探究和解决问题,才能达成自我意义的积极建构.首先,教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教师应留心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收集能够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的问题和能做出独立判断的实例.比如,用一张矩形铁皮制作无盖铁皮盒,怎样裁剪和使用能获得最大体积的最优化问题.其次,教师需要对数学现象进行意义建构.对数学现象进行意义生成是数学家要做的,教师学会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意义建构达到数学本质深入的理解.比如,类比多边形,欧拉研究了凸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的关系,得到欧拉多面体公式.那么,类比点分直线、直线分平面所成最多部分,从平面到空间的类比,如何得到平面分空间所成最多部分的猜想,怎样验证这个猜想.通过类比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学会运用数学方法.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多元文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38-04

一、问题提出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数学课程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公平。一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变。二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自我发展能力。新疆南疆是民族聚居地区,其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之相应的是,教师需要面对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挑战。继续教育是教师面对挑战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来分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理念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教师的主体地位、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对象及特征

问卷对象的教师来自新疆南疆地区两所重点中学:喀什民族完全中学和汉族完全中学;三所普通中学:一所市属中学、一所师院附属中学和一所县属完全中学。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52份,回收率为98%。

(二)问卷方法及数据处理

问卷设计关注五个方面:第一,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基本情况和学源结构;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状况的评估,包括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和数学学科素养;第三,教师接受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培训的基本情况;第四,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第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为避免问卷设计的片面性,并减少在实施中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尽量获取客观数据,研究采用个别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资料分析、座谈和专家咨询的方法。访谈主要内容关注教师多元文化意识和素养。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数学教师的结构及基本情况

五所学校基本情况显示,在教师学源结构中,90%毕业于喀什师范学院,以及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西部师范类与综合性高校。在师资结构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教师99.15%,青年教师85.08%。其中,教龄为1―3年占43.28%,4―8年占29.85%,高级职称的教师占29.85%,且较均匀地分布于中学各年级段。数据分析表明:其一,喀什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对新疆南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其二,凸显了师资学源结构单一,阻碍了教师与其他地区和高校教育信息、资源互通和交流;其三,虽然师资队伍学历达标,但教师呈现年轻、教龄短、职称低的特征,存在各分类层次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步和成长阶段。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是课程设置的核心问题。

(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自我评价

调查数据表明,56.52%的教师近三年没有公开发表文章,且75.41%的文章发表非核心和省级期刊。但86.36%的教师认为职前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或基本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82.61%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且访谈中从教3年左右的教师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性,却不知从何做起。“教育是一项丰富复杂困难,且持续发展的职业。无论初期培训的时间和质量如何,认为这已足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专业能力以及在能力发展中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以上要求决定了教师专业化能力不限于教师上好一节课,处理好教学常规,而应具备课程意识,成为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反思者和研究者。因此,帮助中学教师认同和深刻理解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是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

(三)已接受继续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的继续教育课程较多地涉及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等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继续教育又增开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新课程研究、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等基于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仍存在部分课程开设不足问题,包括数学教学课件制作、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等。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采用多样化实施方式,并互为补充,如系统数学教育理论讲授、教学实践问题专题讨论、数学教学艺术专题讲座、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和实地参观访问等教学组织形式。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见表1)呈单一化而非多样化,其中:47.17%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方式;71.11%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实地参观访问”方式。

(四)教师对所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41.79%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32.84%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现代信息技术所占比重的评价偏大,31.35%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所占的比重不足。教师是继续教育学习的主体,课程设置只有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才能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主动的自我建构。访谈表明,教师评价继续教育缺乏指导实践的价值,存在实现“学习一学用一指导教学”之间的矛盾。另外,对继续教育占用寒暑假时间、施加人事和职称评聘制度强制性,影响课程教学和学习效率。

(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

数据表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性质问题,有72.73%与18.18%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实践性与创新性上。在知识结构上,58.33%的教师对数学的最新进展缺乏了解,25.00%的教师认为知识面太窄。对于教师继续教育重点问题(见表2),分别有75.00%、59.01%、79.66%和82.54%的教师认为是拓宽数学学科领域知识、提高综合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教育研究能力和发展数学教学能力。设置数学教学技能课程,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多媒体的制作及运用技能和开发课程资源技能,教师认可度(见表3)分别为67.21%、63.93%、61.90%、76.36%和57.41%。调查可知,教师关注自身综合数学素养、教学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专业化发展有着较高的预期,66.67%的教师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的意愿。

(六)教师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审视

研究表明,新疆南疆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必然。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数据显示(见表4、表5、表6),多数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的自觉意识,表现在:43.54%的教师认为非常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85.48%的教师认为学生文化背景对中学数学教学是挑战;72.59%的教师偶尔或经常检视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态度或偏见。针对民族地区对于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适应性问题的研究,14.52%的教师认为现行中学数学课程和教材对于民族多元文化是非常重视的;77.42%的教师认可学校有必要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或开发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是知识、方法、理念和能力等方面合力的结果。调查表明,56.45%的教师不了解所教班级里学生的文化背景;69.35%的教师有意将本地不同民族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要,但在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不知怎样做。在访谈中,在民族中学执教四年的汉族教师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认为与民族学生搞好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获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兴趣的动力。在与“双语”实验班教师的座谈中,教师关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教师的教育需求体现在:第一,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面对教育计划的变更、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教学的数学概念和其他学科新的互动等);面对教育的诸多发展及成果(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带来挑战),教师需要适应新的不同的多元异质化的教学对象,确保不同学段学习的连贯性、多学科之间合作的需要。第二,个人因素需求。新人职教师对职业认识不足,在自我身份的转变上存在困难,专业化发展需要引导,数学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有待提高等。

四、课程设置探析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放置一旁,不因学习者的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民族、信仰等差异而区别对待,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性别特征的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实现多元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渗透。MPCK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构建教师“数学教学内容知识”:数学学科知识(MK);一般教学法知识(PK);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教育技术知识(TK)。基于以上两个理论的应用,初步探求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一)多元文化课程

1.多元文化理论课程

多元文化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加深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增进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洞察;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行为和态度;认识并消除个人的偏见,积极与其他民族群体进行交往;在教学中尊重文化多元性。对教师意识形态、性格等方面的研究与培养,使教师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是否存在民族偏见,重新认识在社会中角色以及改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文化多元论、多元民族意识、人际关系等专题。

2.多元文化实践课程

多元文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及教材的审视态度,使他们在教室中创造多元文化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借助有关多元文化数学教育典范和概念知识、主要族群团体的数学文化知识,平衡数学课程、教材和教法,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考虑学生的文化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家庭的有效沟通,吸收和利用家庭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所面对文化、班级的沟通方式。多元文化实践作为物质一时空特点的隐性课程,课程实施需要家长、社区的充分参与,以及学校环境、图书资源、课外活动的相应配合。

(二)数学专业知识

1.数学专业课程

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题目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史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能够从高观点看中学数学教学。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数学(离散数学、组合数学、模糊数学、数值分析、分形几何等发展动态、基本内容、重要思想方法及其应用)概览;经典高等数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等的结构与思想)专题;数学思想发展史精讲;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导读;数学方法论选讲等。

2.数学教育类课程

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认识数学教育发展历史趋势,具备合理的数学教育基础理论结构、基本技能和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能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成为会思考研究的科研型教师。课程设置包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探讨;近现代数学教育思想研究;中学数学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数学教育哲学专题;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材与学法分析;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中学数学习题理论与解题研究;中学数学学业测试与评估;中学数学教学专题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教学与个性发展研究)等。

(三)教育与教研课程

教育与教研课程设置的目的:增强教师对于教育价值、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本质的认识,从整体上了解教育现象,加强中学教育的纵横联系能力,加深对于学科教育的理解,拓宽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视野和思路,实现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自觉。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国外教育改革动态;教育社会心理学专题;教育生态学或教育环境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具备传统教学媒体的知识以及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相关教学软件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实现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会用软件展示平面和空间图形,表达并探究函数关系、无限现象,表达并探究数学建模,利用软件探究几何构造,作为启发式工具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或反思批判其应用性。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调动听觉、视觉,获得全面而深刻的感受。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专题(几何画板的制作、z+z智能平台);数学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等。

(五)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师。课程设置包括:人文科学类(文学、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类(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科学技术类(物理、化学、工程、材料等工程技术领域);技能类(沟通与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体育类(运动、美学)和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

五、总结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课程设置应以受训教师为中心、以经验分享为主导、以提高能力和工作绩效为核心、以解决问题并满足工作岗位的现实需要为目标。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包括知识的充实与拓展,而且包括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观念态度的转变与完善,体现知识是基础,态度是关键,能力是重点。围绕旨在提高教学方法与技能,发展心智,调适心理,开发专业潜能与潜力,把潜意识发展为显意识,实现经验共享,有利于把经验抽象为实践指导理论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才能得到受训教师的广泛认可,才是高质量和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5. [2]Carli Rhonda Kyles.“it’s little things here andthel~’:An exploration 0f preservice teachers’experiences 0fbecoming multicultural educators[D].2007:22.

[3]马蓉,何伟.以适应性矩阵模型研究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水平――以甘肃地区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版,2013(3):86―91.

[4]张佳.《数学课程标准》适应性的模型研究――以西北少数民族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5.

[5]李金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适应性研究――凉山彝族农村小学数学新教材实验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6]张媛.《数学课程标准》在民族地区的适应性研究――对云南红河民族自治州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7][美]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李苹绮,译.中国台北:国立编译馆,1998:29―32.

[8]张奠宙,于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55.

[9]陈静安,李样明.数学教师培翻I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4):84.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 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研究

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也是中国高等院校的重要补充。有资料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6月21日,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424所,广泛分布于全国的29个省、市、自治区,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应用性建设人才,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陕西省8所民办本科高校(西安思源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京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查阅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需要,设计了2个问卷模式:问卷1是《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对陕西省8所民办本科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发放16份,回收1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问卷2是《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对8所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6份,回收80份,回收率93%。其中有效问卷769份,问卷有效率88%。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显示:陕西省8所民办本科高校的体育教师群体以青年教师为主,体育教师现有的学历、职称、运动技术水平、裁判等级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育教师对于自身继续教育必要性认识的差异

继续教育是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的必要方式。也能有效的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

2.2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

2.3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选择

2.3.1 体育教师参加学历继续教育的途径选择

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参加学历继续教育的途径基本为:在职研究生学习、同等学历进修班学习、全日制研究生学习三种形式。在职研究生学习及同等学历进修班学习均可获得学位,但不能获得学历。

2.3.2 体育教师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途径选择

2.4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形式

继续教育学习的有多种形式,但不同的形式会有不同的效果。就学习效果而言,脱产进修学习效果最佳,脱产进修可以使体育教师集中激励参加培训、学习,充分保证继续教育质量。

2.5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继续教育理念不够深入,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对于自身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有待加强,体育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继续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得到所有体育教师的共鸣。

3.2 建议

民办高校发展时间短,起步低,师资力量薄弱是不争的事实。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代表者陕西省民办高校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改善。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3.2.1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继续教育重要性的学习。继续教育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然需求,也是工作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只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充分提高自觉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为继续教育长期、顺利开展奠定基。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体育局印发《陕西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陕教体{2013}26号

[2]邱立 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12)

[3]李春霞 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高教探索

[4]薛金祥 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考 [J] 继续教育研究2005(5)

[5]王 鲜 对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 [J] 教育与职业 2009(2)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文化学反思;特色文化

在我国,作为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在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无疑是无可替代的。它向成千上万的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者提供着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不仅直接有效地提升了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民,对发扬民主、健全法制、促进安定团结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呈明显趋缓并逐渐萎缩的趋势。这种状况与整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势主流形成明显的反差。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性渐趋弱化以至于几近丧失所致。笔者在此对该现象进行一些必要的文化学反思,希冀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与讨论,坚信这样的讨论对问题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解决是有所裨益的。

一、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亟需文化学反思

一般说来,文化学反思即从文化学视角的研究,而研究视角是指研究者研究研究对象时依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者的研究目的的需要所持有的一种总的研究方法。关于文化学视角,一般认为是用文化学的范式、基本原理、范畴作为分析研究对象的工具。[1]笔者认为,文化概念的理解本身就蕴涵着一种根本的认识方法或研究方法,而文化学视角的研究即这种根本的认识方法或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理应属于研究的方法论的范畴,其基本要求是将研究对象的文化属性、文化类属、文化增生、文化创生、文化碰撞与交融等方面的问题统统纳入研究视野并依据对文化的理解来认识或研究研究对象的一种总的方法。文化学反思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所属范畴的文化属性或准文化属性进行说明。这样的说明并非可有可无的,因为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适用的一定的条件和范围。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化学反思已被广泛用作理解与解决人类社会领域内许多现象与问题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手段。在本来意义上,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属于典型的人类文化活动范畴,其主体的一切活动无不受其文化理念的影响,其教育内容也无不打上文化理念的烙印。从文化学视角对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进行透析有利于揭示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文化蕴涵,并找出解决其相关问题的文化策略与文化手段。

二、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文化学反思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文化自觉性渐趋弱化以至于几近丧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 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至今未能真正从成人学历补偿教育中走出来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性质对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科学定位与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其功能、保障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在正确方向上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但是,遗憾的是,在当今中国生活着的多数人,甚至包括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中的多数人对此问题的理解并不到位甚至极其偏颇。迄今为止,将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看作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的认识仍然占居主流和主导地位,认为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是由电大、夜大、函大、职大和自学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五大”)所实施的面向成人的高等学历教育。显然,无论从“应然”来看,还是从“实然”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和不符合实际的。这种观点对于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来说都是十分有害的。

随着1998年教育部把原成人教育司与职业教育司合并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绝大多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也相继仿效实施了这种合并。事实上,这种机构调整是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的,因为成人教育的实施机构主体与受教育主体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都与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主体与受教育主体有着诸多的同一或交叉关系,合并后的机构更有利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成人教育的忽视。近年来,党和国家颁发的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文件都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2004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多样性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其上一级标题即“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2005年3月5日,温家宝同志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注重提高质量。”在部署2005年工作时指出,“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事实证明,党和国家高层决策层已把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看作具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应更多地把力量放在职成人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上。因此,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应该尽早从成人学历补偿教育中走出来,全面实施多样化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或培训,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动开拓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自觉性严重缺乏

早在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按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理论,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至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l%,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已居世界的首位,其中,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435万人,约占20%。显然,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面临着愈来愈多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是生源的异化和匮乏问题。由于没有真正从学历补偿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所以,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在解决生源异化和匮乏问题方面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有效的解决途径。

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体更由于缺乏自主性和主体性,长期依赖于中央政府给政策的惯性思维,面对种种早已降临的成熟的发展机遇,时常是未能觉察,即使觉察也难以有行动,充分暴露出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主体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养成的思维惰性。比如,至今仍未能为适应国家大力推进社区发展对高素质社区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主动申报“社区成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教育与社区的关系愈益密切,终身教育的社区化逐渐凸显,表现出社区生活性的特征,即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生活的需要,适应社区的发展,实现教育形式的灵活多样化,突出社区居民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未来社区必将融正规与非正规或正式与非正式教育于一体,实现教育活动在时间、空间、设施、资源诸方面的有机融合,形成终身教育的支持和推动系统,满足学习化社会教育的终身性、开放性、整体性、连贯性、全民性、灵活性和生活性,使社区居民有可能获得终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笔者曾在2008年撰文论证了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申报“社区成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理论依据、政策依据与实践基础,明确指出该专业学位申报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2]。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除了少数成人教育理论工作者明确表示支持并有意愿推动之外,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众多决策层主体和实施主体从来没有发出任何行动意愿的信号,更不要说有具体的实施行动计划与行动了。中国社区化的高水平发展乃是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作为社区工作的主力军。中国的社区发展实践急切呼唤与之相应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出台。设立“社区成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际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合乎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特色”未能形成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要致力于甚至热衷于学历补偿教育,以致越来越远离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持续性生源异化和匮乏。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否则,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所谓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地方特色”,是指一定区域内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该区域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相适应的基本属性的一种综合性表征。这种基本属性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与宏观引导、社会公众与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机构的创造性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产业性、文化性和区域性的特有属性。在促进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机构主体应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根据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内部与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不断调适自身的定位与行为,从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调整其教学内容、办学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持。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地方特色”是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彼此适应的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的深化,主要面向社会公众的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也必然会走出“象牙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真正实现其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的价值。

在市场经济发育和完善的过程中,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会逐渐由潜性到显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实现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有机结合。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地方特色”将表现得愈益明显。在我国现阶段,一些地方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已经由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在职成人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的转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可以预测,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应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全方位进入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最终形成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另一方面,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与企业的有机联合。在此过程中,将形成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特色文化。

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更应突出其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技术性和技能性的特征。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应用性、职业性、技术性和技能性人才为其培养特色。继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拓宽受教育者知识视野,“以保持他们知识结构的先进性,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技术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消化、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应在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中国特色”,今天看来,这种“中国特色”还处于形成过程之中。

三、积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文化学策略

(一)组织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或科学研究共同体)是指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与自我认同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并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科学共同体的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取可靠知识所必须的最佳关系。科学共同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国籍、地区来划分,可以按照学科来划分,也可以其他标准来划分。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共同体是由具有坚实的理论研究素养、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有志于献身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事业的研究者所组成的研究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对于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注重提升富有中国特色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研究范式

在文化学研究视域中,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研究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范式是该共同体的研究理念与行动的核心文化内涵。该研究共同体的研究范式即该共同体的核心文化,它是研究共同体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并为该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理念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该共同体的范式主导着共同体的研究理念与行动,具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交融性、传承性、变异性和选择性。可以说,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共同体的研究范式是该研究共同体区别于其他研究共同体的内在的本质的根据。

科学研究共同体的研究范式对共同体成员的研究理念、研究结构和研究模式都具有巨大的形成作用。正如戴安娜·克兰所说:“文化被赋予了一个有影响力的角色,它塑造了特定社会群体的身份,作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冲突的主要场所而发挥作用。” 毋庸置疑,在上述意义上,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研究共同体研究范式已经成为对该共同体成员具有强有力的文化自我约束力和自我认同作用的组织文化。

(三)加强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联系

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要走出低谷、步入健康的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须臾也离不开中国高等继续教育的文化创新。综观中外一切重大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等),可以发现:一切创新均可以由“文化创新”来催生。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继续教育;数学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31-02

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数学教师作为学习型社会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其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东莞市因为处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全球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基地,因此加强东莞市中小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整体水平,已成为东莞市教师教育的关键。本文研究东莞市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探讨应采取的措施。

一、东莞市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

东莞市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有函授学习、骨干教师培训、短训等方式,但函授学习是其主要的形式,它具有业余性、分散性和成人性等特点。

(一)业余性

数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是业余学习,他(她)们的主要任务是中小学数学教学,因此,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方法应该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一线最需要的方法和观点,否则学习者便没有学习兴趣。

(二)分散性

学习者来至不同地方,知识结构相差很大,工作性质、任务差异明显,有的教师假期也没有闲着,因此,继续教育学习时学员都不是来得很整齐,时间往往又相当紧张,因此培训工作凸显一个字“散”。

(三)成人性

学习者往往都是成家立业的人,对现行中学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熟悉,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要求很高,因为这些学员或多或少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有恋家的情绪,也有恋校和恋学生的情结。

二、东莞市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我国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出台后,2000年3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及其实施意见,并且拨出专款来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目前,中共中央已决定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对贫困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制度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东莞市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但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东莞市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也不尽如人意。

(一)东莞市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东莞市5所院校的300名数学函授学员作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表300张,收回200张,结果显示有如下问题:

1.自愿学习的占32%。这里面出于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渴求的占10%,为保住职业不至于下岗的占12%,拟评职称的占10%。

2.专业对口的占44%。由于数学在中小学是主科,一些教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来参加数学函授,目的是为学习后便于转岗,以便得到重视。

3.超前生占24%。一些师范没毕业先来学数学专科函授,一些专科没毕业的也读本科函授,一些未过成人高考的也同时在读数学函授,这种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无疑给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他们的目的是节省时间,抢占有利岗位。

4.参加面授学习的占54%。一些学员要么不参加面授学习,要么中途逃课,只有课程考试才到位。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5.踏实认真自学的占26%。数学函授时间很短,往往在四天左右学完一门课程,要想理解其中的精髓必须花很多时间自学才能达到培训的要求,但是高达74%的学员根本上没有自学这个环节。

(二)东莞市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分析

1.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员数学素质差异较大。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多数是从外地引进的,到东莞之后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是很多,数学教师往往是一个教师一个岗位,长此以往,一些教师出现知识退化,教学方法老化等问题,在这样的师资队伍中教师的知识、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没有数学基础的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参加数学函授,导致函授学习走过场,一些函授学员认为,我来培训是交了钱的,你就得让我过关,加之各校之间竞争生源,所以就只好降低培训的要求了。

2.数学教师继续教育所学课程、培训的内容与中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由于各个院校和培训单位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课程结构不合理,培训的内容与中小学数学教学不匹配甚至严重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中小学数学教学有课程标准而师范专业的数学教学并没有预知匹配的标准;教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因此继续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改善东莞市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

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规定是合情合理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意识到自己具有这种历史使命,也就是说继续教育的良好外部动力机制已经形成。如何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实施继续教育的学校和单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鼓动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要使教师认识到对于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应用原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责任、自身素质等方面来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自觉性、责任心和时代的紧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在各种媒体上宣传,让中小学数学教师了解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二)改革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今天,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已全面施行,而作为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中,仍学昨天的内容、方法和思想,能有学习热情吗?因此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势在必行,具体可如下进行:

1.在继续教育培训中要渗透近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用以激励学员的思维、活跃其思想、开阔其视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增强他们用近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加强高等数学对中学数学的指导,可以回答中小学数学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也可以利用高等数学的某些公式、定理和法则解决中小学数学中的数学问题;还可以对高等数学中的结果采用特殊化、极端化等手法编拟初等数学问题,从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师编拟数学命题困难的问题。[1]

2.在继续教育培训中要引进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越性。在人类处于信息社会的今天,计算机正在得到普及,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利用数学软件制作数学课件等,在教学中作演示,以提高学员学习数学的热情。

3.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模块课程,一些数学教师从没有接触过,要他们完成教学任务存在困难,因此,在继续教育培训中要针对这种现象设置相应课程。我们认为:第一,设置数学教育学课程。数学教育学不同于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它的内容应该包含:①数学教学的方法论基础:数学的特点,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方法。②数学文化:重点介绍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及数学的美学价值。第二,设置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研究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研究课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别与传统的中学数学研究课程。基本目标是在现代数学观点之下,沟通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第三,设置中学数学典型课例分析。结合多媒体技术,对中学数学典型课例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处理教材的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第四,设置中学数学选修课程系列讲座。中学数学选修课程系列讲座的内容应覆盖中学数学选修课的内容,包括现代数学的各分支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现代数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部分中学数学的拓广与深化等方面。

4.要介绍教育科研的方法和相关案例。针对东莞市多数数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现代教学理论不够熟悉的实际,引导、鼓励学员将数学教学与科研、教研结合起来,尽量发挥这些教师的优势,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他们存在知识老化、不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的问题,存在想法很多却总结不出来这样的眼高手低的情况,引导数学函授学员将短期的函授学习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激发他们自觉参加数学函授学习的内在积极性。

(三)对中小学数学教师采用自己报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划和各专业的需求进行协调与审批,分期分批地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既可以发挥人才优势,也可以发挥地域优势,还可以节省资金;要严格招生、考试和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引入奖惩机制。对于那些在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员,尤其是那些能学以致用的学员应给予适当奖励,对那些混日子的要给予适当的惩罚。

(四)从事数学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也要率先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要具有现代数学教育的观念,掌握现代数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尤其要具有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深入中小学,了解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动向。

参考文献:

[1]杨志宏,李锐清,牟康.三峡库区税源优化与产业发展问题探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6

1.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信息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产生的深刻影响而提出的,通常被称为基于网络的教育、电子化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等。一般而言,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技术属性使得教育信息化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基本特点,而教育属性则使得教育信息化具备了开放性、兼容性、共享性、全面性和交互性等基本特征。结合继续教育的实际,继续教育信息化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教学人本化。利用信息技术构造出的教学模式,将最大限度地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模式能依据学员的认知水平,针对学员的不同学习能力和需求,为其提供学习辅导和帮助。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是二者的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作为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量,大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教学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教学环境,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学需要。二是功能集成化。继续教育教学的开放性要求信息化系统具有集成性,包括能覆盖不同的教学类型、能对师生及管理用户提供服务、能共享系统信息,以及跨越不同子系统和模块实现一体化。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还有利用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智慧教育奠定基础。三是学习虚拟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环境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良好的学习。通过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网络学习讨论小组等形式,可以使学员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实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四是实验实训可视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来完成数字化实验实训,并通过与计算机连续的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记录数据来实现时间上细微过程的数据自动记录。由于信息技术的强大数据处理与作图功能,将实验数据反映成图象,使实验实训过程与结果都更为直观,不仅扩大了实验教学范围,也增强了实验实训教学的效果。五是管理自动化。对学员的学籍管理、学习过程测评与记录、学习档案的建立等等都建立在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中,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价,使教育者对学员的学习过程了如指掌。每个学员通过系统可完成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及相应的管理功能,包括学习平台、信息、学籍管理、教学管理、考试管理、论文管理、教学资源、公共服务等。各级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并可进行对外的信息工作。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继续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继续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1.2信息化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动态化、立体化,不但可以包含图画和文字,而且还能配以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在这样的教材学习中,人的学习兴趣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其对象显然是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因此,继续教育通常以在职工作人员为主要对象,并脱离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它不仅具有一般教育的特征,同时也有与其他教育明显不同的特点,即教育对象广泛、难以集中长时间学习、教育内容针对性强、学习方式灵活多样,需要被教育者与教育者双方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方便灵活地传递信息,这就使得信息化技术在继续教育中拥有着比一般教育更为突出的优势。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借助信息化网络手段方便受教育者进行网络自主学习。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可以使学员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无论学员处于何时、何地进行学习,只要课程及要求相同,就可共同组建课程班,共同学习同一门课程。而不需要抽出时间定时赶往某地,大大节省了路上的时间,方便开展学习。同时在课程班内,可根据学习进度相近、生活居住地相邻以及同行业、同岗位等特点,建立灵活的学习群,以便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互弥补。二是可以使用丰富的信息化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资源蕴藏丰富,学习资源生动立体,除了配有文字教材、辅导教材外,还配有录像、录音、IP课件、VBI课件、CAI课件、直播课堂、微课堂、视频点播、BBS网上讨论和论坛答疑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为继续教育所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继续教育的学习过程充满实时互动,学员自主选择学习资源,逐步建立起“以自学为主”的探索性情境学习模式。三是可以充分利用学员的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由于继续教育的对象大都为已参加工作的成人,需要兼顾工作与生活,可用以学习的时间往往支零破碎,难以挤出整块的时间用以学习。而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使得继续教育的学员可以在单位、家中甚至旅程中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应的学习,充分利用了学员的碎片化时间,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要求

2.1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如前所述,继续教育信息化具有多重特点,也具有不同的应用价值,其建设目标就是为教育对象提供一个从招生报名信息到教育教学过程组织、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以及毕(结)业至后续再教育全过程,并突破时空界限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可见,这是集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结合浙江省科技教育中心的实践,这一系统可由信息、教育教学系统、资源数据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构成。信息系统主要由主网站及各站点网站构成,旨在政策法规、招生信息、教务信息、工作动态、公告通知等。为减少无用信息对用户的干扰,通常采用分类的方式。教育教学系统是由课程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在线考试、互动答凝等平台构成的虚拟教学环境,是整个信息化系统的核心。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信息化系统的关键,由系统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协同办公等模块构成的,因而是对整个教育过程所有相关主体的信息进行管理,也是整个系统集成性的体现。以教学资源数据库整体构架及其软件系统为例。

2.2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与要求

2.2.1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是加强信息化管理硬件建设,主要是基于继续教育与网络教学结合的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基础设施和基于P2P流媒体的多功能网络继续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平台建设,为继续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供新的方式与手段;二是开发适合于成人在职学习的网络软件,主要是网络学习的平台及课件,特别是能在人机交互体验,不仅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而且功能优化,资源丰富;三是创建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材资源、课程标准素材、相关文献资料等。创建大容量、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是继续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四是完善管理体制,这是实现和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也是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的前提。

2.2.2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必须推动信息化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同时也要求制订详细严格的管理流程,还要求管理团队协同协作。基于上述,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更新管理理念,严格工作流程。高标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高水平的管理,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模式与观念的创新。事实上,继续教育资源的信息化促进了管理模式的转变与管理理念的更新,同时为形成信息化建设的合力与技术手段的提升创造了条件。面对日益庞大而又分散受教育者群体,将过去陈旧的以课堂、课本、讲授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手工操作”的教学手段代以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带来便捷、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继续教育信息化过程就是信息的流转和控制过程。信息的流转和控制过程又总是与继续教育的组织结构紧密相依的。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原来多层分工细化的管理组织已不适应继续教育的管理信息化需要,这必然引起对工作流程的重新整合和分工重组。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事先制订的流程,按时完成环环相扣的每一项工作,如从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到教学方案设计,从下达教学任务课程及时空选择,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制订严格详细的工作流程对规范教学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运行质量。信息化管理队伍的技术水平也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信息管理水平,各级和各类相关人员都需要具备与本岗位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仅熟练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的使用,还要在系统使用中能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系统完善中与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系统管理人员还要掌握相应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具有大数据量、实时性强的教育信息系统的数据维护能力。要提高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必须强制执行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增强业务决策的水平,提升执行层的工作水平。由于信息的公开化,所有部门、所有岗位的工作及成效都将公之于众,原因或责任也都清晰明了,这就要求全体教员工要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从而提高全员工作质量。三是加强团队合作,完善系统建设。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管理工作是团队协同协作的工作,既要求各司其职,更要求精诚合作,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由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来完成的,环环相扣才能以保证整个信息化工作及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化系统作为整合信息的一个平台,需要每个工作人员在线按时完成各自的工作,并及时实现信息的沟通与传递。可见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完善的系统工程,更加需要团队中每个人共同努力来培育与呵护。

3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形式与内容

3.1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形式

信息化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解决好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问题。形式上主要是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授课模式,构建互联网平台之上的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系统既要包含整个教学支撑体系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又要具有完整的教学管理功能,同时具备多种设备多种平台的接入能力。每个学员通过此系统可完成的整个学习过程及相应的管理功能。系统应具备兼容性、开放性、全面性、完整性、共享性、集成性等特性,能覆盖各种类型的教学,针对不同需求提供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与调整,并实现教学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和分析。在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底层结构设计时要确定功能核心与设计主线,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处于空间上的离散状态,把握围绕学员培养这条主线,实现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流的收、聚、通、存的基本功能,建设一个集教学与管理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学习平台。面对如上复杂的功能要求,在系统底层结构设计时要确定功能核心与设计主线,为学员提供一个完整的覆盖从报名、培养、毕业至后续教育全过程的、突破时空界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流的收、聚、通、存的基本功能,形成集教学与管理功能为一体的系统平台。

3.2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内容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渗透与影响是一场革命性变革,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教学人员要不断面对多变、更新的知识信息,这就使得教学人员的职责从传统的教转变为教会学员如何学,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员形成学习动机。相应地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适应新环境的教学内容。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继续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2.1利用数据库技术和动态网页编程语言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

将以往笔写纸载的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快速、高效地处理、保存、查询和传递数据,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中速度慢、效率低、查询难、传递难的弊端,同时结合各种多媒体技术,使网络课程动态化。

3.2.2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7

摘要:文章采用价值观作为影响参加继续教育进修行为的深层次因素,检验个人价值观与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进修行为意向的关联。以成年人为研究的对象,对于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描述性分析,探讨有意向参加继续教育进修的成年人所重视的价值观。

关键词:个人价值观;消费者行为意向;继续教育;市场营销

一、 引言

随着世界各地教育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办学院校正面临一个竞争变得日益剧烈的继续教育市场。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进修?对于办学院校来说,学生或潜在学生的价值观和对进修的期望,对其设计具竞争力的课程和制定市场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价值观与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

二、 文献回顾

价值观是持久的信念,对行为具有指导功能(Rokeach,1973)。个人价值观帮助个人适应不同的角色和环境(Kahle,1996)。价值观指导个人对别人和对事物的评估,帮助个人建立信念,并以此信念引领其生活或教导下一代。有关价值观对行为起着关键作用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个人的价值观被认为能够激发个人的需求,是消费决定的基本因素。

1. 个人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如果能够知道顾客的价值观,企业便能掌握导致客户购买的意欲的重要资料(Howard & Woodside,1984)。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层面,价值观都被认为与动机、经济价值、信念、态度以至购买产品的种类和品牌相关(Pitts & Woodside,1984)。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显著支持个人价值观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应用,在布萊克威爾、米尼亚尔和恩格爾(Blackwell,Miniard & Engel,2006)提出的CPD模型里(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Model),个人价值观属于个人差异的其中一个因素,个人价值观直接影响CPD模型里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前五个阶段包括需求识别、搜索信息、购买前的评价和比较评估、购买行动和消费。在购买前的评价阶段,顾客从记忆中搜索相关的购买经验,同时以价值观作为评价的标准,价值观的适应功能促使个人适应不同的情况包括日常的购物评估(Kahle,1983)。

2. 个人价值观与继续教育。随着全球一体化下科技和知识的高速传播,市场的开放和行业内的竞争,教育行业亟需提升他们市场推广的能力。成功的营销策略不可能单单依靠课程本身的质素和耀眼的宣传技巧。更重要的是经营者需要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的价值观如何对成年人追求教育造成影响。价值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性原则(Schwartz,1992),也是作为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基础 (Homer & Kahle,1988)。个人价值观被认为是影响消费者喜好,和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毫无疑问,个人价值观对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提供重要的指导性原则。故此,要成功推广继续教育课程,对于个人价值观的研究,必然有其重要性。

3. 个人价值观的测量。近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除了消费者行为之外,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是个人价值观的功能和它的测量(Pitts & Woodside,1984;Kamakura & Mazzon,1991)。过去许多研究都说明,个人价值观不但能够有力解释各种各样的个人和集体行为包括消费者行为,对这些行为更具有影响力。罗基奇的价值观调查表 (Rokeach"s Value Scale)把社会对个人应有的品格的认同和存在状态划分为两种信念,即终极意义的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和工具意义的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终极性价值观代表着一些超越目前的理想目标,工具性价值观与实现终极价值观的目标有关,具有激励的作用(Rokeach,1973)。Rokeach的价值观调查表包含18项终极性价值和18项工具性价值,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价值观问卷。

另一个用来衡量社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学院研究中心的学者开发的价值观列表(List of Values:LOV)(Kahle,1983;Veroff, Douvan & Kulka,1981)。LOV源于社会适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价值观的主要职能是协助个人适应所处之环境,LOV的九项个人价值观包括自尊心、成就感、受人尊重、安全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归属感、享受有趣和快乐的人生、自我实现和刺激感。

LOV价值观是一个用途广泛的价值观测量工具,它可以用于测量跨地区、跨国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群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别,它能有效促进学术和商业方面的价值观研究(Kahle,1983;Beatty,Kahle & Misra,1985;Kahle, Beatty & Homer,1986)。LOV价值观列表采用了Rokeach(1973)的18项终极价值观的其中九项终极值,是一个简化的价值观测量工具,缩减了的九项价值观名单大大简化了给与Rokeach的36个价值观排名的困难任务,为价值观调查的排名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采用LOV 的价值观列表,测量与成年人参加继续进修相关的重要价值观。

三、 研究设计与样本收集

1. 研究假设。重视不同价值观的个人对购物有不同的喜好,反映价值观对购买行为和消费的直接影响。例如重视享受有趣和快乐的人生价值观的人让人联想到他们对购物要求的商品和服务所拥有的品味、古雅、富民族色彩、真品和品牌等特质(Kahle,1983)。本研究假设价值观与行为意向互相关联,虽然行为意向并不能正确地预测行为,行为意向对于预测行为是最可靠的测量工具(Francis et al.,2004)。

2. 变量界定。

(1)个人价值观问卷项目。本研究主要涉及成年人的个人价值观和进修的行为意向两个潜在变量的测量,为考察成年人内在的个人价值观与参加继续教育的行为意向的关联,研究运用了两个量表。由于个人价值观和进修的行为意向都是无法直接观察,在众多测量工具中,本研究选用的李克特5分制测量表如下(Likert,1932)。

本研究问卷所采用LOV的个人价值观问卷项目设计如下:①刺激感;②良好的人际关系;③自我实现;④自尊心;⑤享受有趣和快乐的人生;⑥成就感;⑦归属感;⑧受人尊重;⑨安全感。

(2)继续教育的行为意向。继续教育的行为意向问卷共有4个项目,首3个项目是参考学者在采用理性行为理论的研究中对测量行为意向最常用的量表(Francis et al.,2004)。为挽留学生,教育工作者需要追求对质量和价值的了解,和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如何促使他们向别人推荐该课程(Soderlund & Ohman,2005)。个人认许参加继续教育进修的行为,而且向别人推荐,反映他对参加继续教育进修的行为具有正面意向。基于这些概念,本量表加入第4项反映个人向别人推荐继续教育课程的意向。

继续教育进修意向量表包括以下4个项目:①我期望参加持续教育课程;②我计划参加持续教育课程;③我需要参加持续教育课程;④我打算推荐其他人参加持续教育课程。

3. 样本特征及研究方法。

(1)样本数据。本研究的对象包括18岁或以上已经完成了全日制课程,不再参加正规学校教育,以部分时间参加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的个人。继续教育的课程资历除了包括兼读制的文凭、证书、学位,以至深造学位、硕士、博士等课程,也包括短期而不提供学历证书的教育、职业技能、艺术、运动和兴趣等课程,还有为专业人士符合专门职业要求而设计的专业技术进修课程。研究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问卷储存在网站上,调查主要采用就近获取样本,发放方式主要是利用电邮邀请个别被访者登入指定的网址, 然后在网上完成问卷内所有项目的答题,调查共收集了752份完成的问卷。

四、 探索性因子分析

1.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IBM SPSS19及Amos18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了关于人口特征、个人价值观和行为意向的描述性分析,对变量和其项目的信度和效度的测量、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

2. 探索性因子分析。对13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数据的KMO值为0.842>0.6,达到良好的水平,表示因素分析萃取之共同效果显著。Bartlett"s球形检定的卡方值为3 030.06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P值0.000<0.05,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示问卷具有结构效度,数据适合作因素分析。

13个项目中,除了“刺激感”的因子负荷系数=0.395,低于0.6之外,其它12个项目的因子负荷值均是大于0.6或者是接近0.6(安全感=0.552:享受有趣和快乐的人生=0.598),因子分析的效果良好(Hair,1998),表示13个项目可以清楚被两个因子所解释。虽然“刺激感”的因子负荷值比较低,由于本研究主要为测量LOV的九项价值观与行为意向的关联,在理论为前提的基础下,研究将“刺激感”这个项目予以保留。转轴后的因素分析发现13个项目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因子上表现出较大的负荷,两个因子的项目均达到内部一致。两个因素的累积解释变异量合共为49.73%接近50%,表明因素分析的结果良好。根据两个因素的项目的意义所代表的变量加以命名,因素1被命名为个人价值观,因素2被命名为继续教育行为意向。两个变量的因素分析归类和命名如表1。

五、 验证性因子分析

1. 数据的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值属于内部一致性的信度系数,系数值是0.60~0.65之间是不可接受;0.65~0.70是可以接受的最小值;070~0.80是良好的;0.80~090是非常好(DeVellis,1991)。信度分析显示两个构念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是:个人价值观=0.808;而继续教育消费者行为意向=0.839。两个构念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整体数据的信度非常好,量表的可靠性足以确定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关联。

2. 效度分析。效度是指测试的数据与理论符合的程度(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99),也是指测量的量表能否真正衡量到想要检验的理论或构念的能力或功能之程度。关于内容效度,研究设计的假设与假设相关的个人价值观量表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量表均是基于文献和学者的验证,再经过作者整理而采用。关于建构效度,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检测因素结构的有效性,具建构效度。关于效标效度,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没有使用其它测量方式或不同的指标对相同变量进行测量,也没有选用任何一种方式作为比较的准则,在问卷调查研究中,以多重测量方式进行调查比较困难,效标效度的多种测量方式在本研究的应用受到限制。

3. SEM结构方程模型评价。研究使用AMOS18软件处理结构方程模型和路径分析以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检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两个潜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25,相应的P值是0.004,C.R.值为2.866,大于2.58的标准,P值设定在0.01时,数据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之下与0存在显著性差异。两个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系数反映研究样本与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假设关系相符合,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良好。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平均变异抽取值分别是0.59和0.73,两个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均在0.5以上,表示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良好,相关项目能有效解释该两项潜在变量。

4. 模型拟合评价。

(1)模型评价。模型评价的目的是检验结构方程模型能否获得观察变量数据的支持,模型的拟合是通过统计运算方法如最大似然法等,主要是以各种模型拟合指数考察理论结构模型对数据拟合程度的统计指标。根据拟合指数评价对本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的合适度估计,CMIN是519.094,自由度是155,CMIN/DF(等于X2/df)是3.349小于5,表示模型与数据拟合度良好,其它各项模型拟合指数如GFI(0.947)、RMR(0.029)、RMSA(0.040)、CFI(0.939)等数值均达到良好(Marsh & Hovecar,1985;Hair,1998)。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各项模型拟合指数指数数值与模型拟合最优评价建议标准值比较如表2。

六、 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样本的人口结构广泛包括成年人的各个年龄组别,最多受访者来自21岁~30岁和31岁~40岁两个年龄组别,共占总人数的61.2%,可以理解本研究样本以21岁~40岁较为年轻的成年人占多数。受访者的男女比例是36.7%比63.3%,女性受访者数目高于男性接近两倍。根据受访者对九项个人价值观重要性评分的平均值,受访者最重视的价值观前三位是(1)享受有趣和快乐的人生(平均值=4.36);(2)良好的人际关系(平均值=4.34);和(3)自我实现(平均值=4.28)。受访者最不重视的价值观是刺激感(平均值=2.88)。至于受访者对参加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评分,其中以“我期望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平均值=3.82)被最多受访者支持,而评分最低的是“我打算推荐其他人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平均数=3.33)。以均值3表示中立,所有四个行为意向项目的平均数均大于3,显示多数受访者对参加继续教育存在较正面的意向。

七、 研究结论与局限

1. 研究结论。作为因变量的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是0.13,表明个人价值观对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直接效果提供了13%的解释,解释力虽未达到50%,但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性。重要的是研究结果揭示了个人价值观与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直接关系。

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平均变异抽取值均高于0.5,相关项目能有效解释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两个因素,其中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平均变异抽取值达到0.73,表明个人价值观是促使成年人对继续教育产生行为意向的驱动因素。

在本研究中,以LOV的九项价值观测量价值观因素与参加继续教育的行为意向的关联,研究的结果对采用LOV价值观量表测量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适用性提供了支持。本研究结论有助市场研究人员和价值观分析研究员确定成年人价值观与参加继续教育的意向之间的关联,和受个人所重视的价值观的资料对继续教育市场营销的应用。除此之外,办学机构更可以参考能反映学生深层次需要的价值观,制定切合学生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和营销策略。

2. 研究局限。本研究的局限包括:第一,由于资源的限制,研究主要采用就近获取样本,所以样本的代表性有一定的局限;第二,运用网站储存问卷,让受访者在网上完成问卷的填写,网上回答问卷的局限是未能让研究员准确计算回收率的数据;第三,问卷作答的选择权交给受访者自由决定,愿意就问卷作答的人士有可能都是比较肯定继续教育的意义的一群,减低了研究成果的代表性。此外,样本的女性受访者偏多,有关统计的推论应谨慎处理,未来的研究应避免抽样出现偏倚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Blackwell, Roger D., Miniard, Paul W., and Engel, James F. Consumer behavior. Tenth Ed- ition, Thomson South-Western,2006.

2. DeVellis, R.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s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1991.

3. Hair,J. Jr. F. et 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ebBridge,1998.

4. Kahle, Lynn R. (Ed.). Social values and social change: Adaptation to life in America. New York: Praeger,1983.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新医改 基层医疗机构 继续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 193.8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on serving primary medical staff

Cao Ru1,Wang Yan2(The Fourth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 Academic Affairs Office,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66 China)

Abstract:Primary medical industry’s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the profession level of medical staff in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relie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is thesis,by conducting descriptive analysi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projects applied by Jiangsu Medical Association from 2013 to 2015 and data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programs carried out at grassroots level,points out releva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work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New medical reform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新医改以来,国家在“强基层、建机制”总体思路下,特别提出了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并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1]。根据2015年5月江苏省卫生厅的《2014年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14年末,江苏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320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921个,基层医务人员执业水平的提升对基层医疗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作为新医改试点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服务基层医疗上将起重要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调查以2013-2015年江苏省医学会继续教育项目数据为依据。

(二)调查方法

通过江苏省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平台(数据来源为2013年至2015年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统计数据),主要分为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其中省级项目分为普通项目、适宜技术、远程项目,在广泛浏览统计数据基础上对栏目记录归类。

(三)统计方法

对所收集的2013-2015年江苏省医学会继续教育项目申报及针对基层开展的项目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包括具体学科、举办方式、举办期限、授予学分、考核方式、教学对象、教学总时数(讲授理论时数、技术示范时数)、拟招生人数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二、结果

江苏省继续医学教育事务由江苏省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部具体负责,该部门管理各专科分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实施、管理和评估工作,以及省卫生厅委托的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的工作,对基层继续医学教育扶持力度较大。

(一)近三年江苏省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江苏省部级继续教育项目,包括临床内外科等16个二级学科。如表1所示,2013-2015年三年间,合计申请获批2180项,且获批数目逐年明显提升。其中,基础形态、基础机能三年共申请获批20项,仅占总数的0.9%;临床内科学三年申请获批526项,占24.1%;临床外科学申请获批489项,占22.4%;临床内外科两项就占全部项目的近半数;妇产科学52项,占2.4%;儿科学92项,占总数4.2%;眼耳鼻喉学科56项,占总数的2.7%;口腔医学学科76项,占总数3.5%;影像医学学科132项,占总数6.1%;急诊学40项,占总数1.8%;医学检验学45项,占总数2.1%;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管理85项,占总数3.9%;全科医学与康复医学71项,占总数3.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79项,占总数3.6%;药学150项,占总数6.9%;护理学三年申请341项,占总数15.6%。

可以说,2013-2015年间,除了医学检验学学科,其余所有学科的部级继续教育项目年申请获批数都逐年上升,这与江苏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与相关学科对于继续医学教育的日益重视相关,而作为必须取得的I类学分,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数的提升,必然意味着更多的基层医务人员能够有机会接受到培训,加强与上级医院之间的业务交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见表1。

申报量前5的学科分别是临床内科学、临床外科学、护理学、药学和影像医学。可见,临床科室继续教育是整个继续医学教育的“主力军”,这与当前医院学科发展情况基本匹配,说明江苏省部级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提升相关学科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内外妇儿这些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数量逐年稳定增加,同时一些其他和医学有关的继续教育也在逐年增长,而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较“冷门”的专业项目的增加,也是与社会发展对医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有关的,这也是符合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要求的,与本研究中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需求调查诉求相符。

(二)江苏省针对基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情况

江苏省针对基层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主要可归为:送教到基层、巡回讲学、学术报告会、培训班等类别,主要通过介绍学科诊治预防进展、常见疾病规范培训、临床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等,皆为基层实用知识。通过邀请省内知名专家授课、答疑,通过专题授课、病例讨论等形式,内容实用性强,侧重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意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临床诊疗水平,规范诊疗行为。

针对基层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从2013~2015年,送教到基层一共有44项,巡回讲学有12项,学术报告会有7项,培训班有21项,学术大篷车等其他形式的基层医学教育培训一共5项。培训项目主题涉及到:内分泌、糖尿病诊治、儿科疾病诊治、神经病诊治、肾脏病诊治等多个方面。培训办班时间多为1天,培训本身不收取任何费用;其中学术大篷车虽较少,但受教人数众多,受教面广。从2013-2015年送教到基层一共举办了331个专题,涉及主题全面丰富,多为临床常见病诊治规范培训,实用性强;巡回讲学共举办了64个专题,学术报告会共举办了36个专题,培训班共举办了175个专题,其他基层医学教育专题共20个。从2013-2015年送教到基层受教人数共有7009名,巡回讲学受教人数共有1685名,学术报告会受教人数共有236名,培训班受教人数共有2028名,其他方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受教人数共有1200名。

三、讨论及建议

综合调查结果看,江苏省基层继续医学教育在数量及内容上相对水平较高,这与江苏省卫计委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时,在继续医学教育的数字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结合新医改重点,抓基层配套政策贯彻落实

新医改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强化继续医学教育,江苏省卫计委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应重点抓基层医改配套政策贯彻落实,扩大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以及适宜技术的推广,从配套的政策层面,鼓励更多的基层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继续医学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目标。

(二)立足强基层基本原则,建立开放与共享机制

将相关培训、职位晋升等激励措施与继续医学教育紧密关联起来,对目前继教培训有关制度与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充分发挥特色医院、特色专科的优势,促进特殊技术的普及,及时跟踪国内外医学新进展和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涌现出的科研成果,举办“适宜技术”推广学习班,促进“适宜技术”的应用,建立全科或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制定和完善临床诊疗标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临床诊疗水平,将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继续医学教育中来,建立开放与共享的继续医学教育机制,为“强基层”服务。

(三)拓宽教育渠道,增强可及性与实用性

一方面,应考虑到基层医务人员的实际需求,坚持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临床实际需要为目的。另一方面,要根据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需求和工作特点,筛选成熟的、适合基层开展的“适宜技术”,进行广普培训。拓宽继续医学教育渠道,安排基层医务人员参加部级或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以加强理论学习,选派优秀人员到三级综合性医院进修,还可邀请退休专家到基层支援,切实为“保基本、强基层”服务,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四)搭建远程教育平台,丰富基层继续教育形式

改革基层继续医学教育,改变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现状,充分利用计算机、智能移动设备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远程教育平台,推进各培训基地、医疗单位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与共享。同时,要不断更新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根据江苏省医师的实际需要,更新专项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知识讲堂、学术报告等教学资源,满足医务人员对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的不同需求。

(五)探索继教培训多元模式,兼顾内容应用性与针对性

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要加入基层医务人员所需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疏导知识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病案讨论中,精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探索并提出继教培训发展的多元模式,满足不同群体的工作需要。克服为学分而培训的倾向,使广大医务人员通过继教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升能力,自觉养成终身学习意识。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陕西省8所民办本科高校(西安思源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京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查阅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需要,设计了2个问卷模式:问卷1是《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对陕西省8所民办本科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发放16份,回收1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问卷2是《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对8所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6份,回收80份,回收率93%。其中有效问卷769份,问卷有效率88%。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显示:陕西省8所民办本科高校的体育教师群体以青年教师为主,体育教师现有的学历、职称、运动技术水平、裁判等级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育教师对于自身继续教育必要性认识的差异

继续教育是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的必要方式。也能有效的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

2.2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

2.3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选择

2.3.1 体育教师参加学历继续教育的途径选择

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参加学历继续教育的途径基本为:在职研究生学习、同等学历进修班学习、全日制研究生学习三种形式。在职研究生学习及同等学历进修班学习均可获得学位,但不能获得学历。

2.3.2 体育教师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途径选择

2.4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形式

继续教育学习的有多种形式,但不同的形式会有不同的效果。就学习效果而言,脱产进修学习效果最佳,脱产进修可以使体育教师集中激励参加培训、学习,充分保证继续教育质量。

2.5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继续教育理念不够深入,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对于自身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有待加强,体育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继续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得到所有体育教师的共鸣。

3.2 建议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10

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来源多样、层次不一、流动性大,他们有的年龄大有的年纪小,有的知识基础薄弱有的思想尚不成熟,给继续教育学院的党建工作增添了难度。但为了规范合作办学体制、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继续教育学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在合作办学单位设立流动党支部,协同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因材施教,创新理论知识学习方式;建章立制,跟上党建工作的时代节拍;以建立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

关键词:

继续教育;脱产培训;合作办学;党建

脱产培训学生的党建工作是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在各高校中发展得如火如荼,然而也面临着诸如场地、师资、资金等很多因素的制约。这让很多高校不得不选择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或企业合作来破解这些制约因素。继续教育学院现如今招收的脱产培训学生来源多样、层次不一、流动性大,他们有的年龄大有的年纪小,有的知识基础薄弱有的思想尚不成熟。无论是校企合作的复杂性还是生源的特殊性,都给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党建工作增添了难度。当前,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的党建工作依然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未能结合继续教育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特点,也未能结合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的专属特点,使得学生党建工作未能深入开展。因此,探索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显得紧迫和必要。

一、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继续教育学院作为高等学校的下属二级学院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和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党建工作同等重要。

(一)做好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是规范合作办学体制的需要

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切实规范高校继续教育合作办学行为的通知》,要求高校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切实规范高校继续教育合作办学行为,促进浙江省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发展。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明确办学主体责任,要加强对所属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高校要配备一支相应的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为规范合作办学行为,特别是对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组织应当成为高校所配备的继续教育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做好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由于合作办学的缘故,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办学体制等多方面势必要受到社会上的教育机构或企业文化和理念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继续教育学院同样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继续教育学院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部分仍然要把旗帜问题、政治问题放在首位。为了保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育、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仍然需要明确党组织在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要把党的决策和部署落实下去。因此,在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中发展学生党员、开展党建工作有利于保证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三)做好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在合作办学模式下,社会上的办学机构或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思维。这些办学理念和管理思维势必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产生冲击。要保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因此,在合作办学模式下开展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多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但由于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办学性质的特殊性,其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存在各种问题。

(一)学生人数庞大,符合党员标准学生较少

以浙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近年来,脱产培训学生逐年增加,学生人数庞大。学生多为高考“落榜生”,学习习惯欠缺,意志力不强。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端正,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躲避就业。在市场经济大潮背景下,这些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碰撞尤其是不良文化的冲击,容易染有社会不良习气,更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很多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只是想从中共党员这种身份中获取“实惠”,比如想拿中共党员的身份成为找工作的“敲门砖”。较少有学生考虑为国家和党的事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可以说相比庞大的学生数量,符合中共党员标准的学生凤毛麟角。

(二)发展流程有序,后期培养教育环节薄弱

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入党意愿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同样强烈。对于在数量庞大但质量有待提高的学生中发展符合标准的党员,继续教育学院党组织肩负重责。因此,继续教育学院党组织从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到确定为发展对象,从确定为预备党员到转为正式党员,都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规范有序地进行着。然而,入党发展流程结束后,由于党员分布于继续教育学院不同的教学点,使得对于党员的后期培养教育难度加大,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理论教育和组织生活成为了走过场。一些党员在前期严格的考察中“过五关斩六将”,但党员发展流程走完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乏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的培养。

(三)制度建设落后,与新时期党建工作要求有差距

不少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党建工作制度建设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有的工作制度本身就不健全。有的缺乏党员集中学习制度,有的缺乏党日活动制度,有的则没有评奖制度;另一方面则是现有制度跟不上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有的学校党建工作制度数年未变,甚至把十多年前的工作制度沿用至今。对于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的党建工作来说,党员的监督和考核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前文所述,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类学生的后期培养教育环节薄弱,如果再不加以制度上的约束和规范,那么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行为规范更加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如果没有党日活动制度、没有评奖表彰制度,学生党支部活动将只是“走过场”、墨守成规,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击,学生党支部将缺乏生气与活力,这样将会给整个学院的积极分子和有入党意愿的同学带来负面影响。

(四)组织建设薄弱,工作队伍亟待充实

不少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心工作是招生培训工作,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是合作办学单位的事,甚至对于一些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来说,学生工作、党务工作只是“走过场”,学生工作、党建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学生党支部建设薄弱。有些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虽然存在,但人员配置、工作制度、活动场所都亟待完善。众所周知,学生党建工作任务量多且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要求,良好运作则需要一支稳定务实、忠诚可靠、技术过硬的党务工作队伍。然而,一些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专职党务工作者数量少甚至只有一名,党务工作人员不成队伍。不少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有多个校区,要在多个校区发展学生党员和进行学生党建工作难度大、工作量多,更需要充足的党务工作人员。

三、建立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

为了规范合作办学体制、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的党建工作存在符合党员标准学生较少、党员后期培训教育环节薄弱、与新时期党建工作有差距、工作队伍亟待充实等问题,建立合作办学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一)设立流动党支部,协同做好学生党建工作

由于学生人数庞大,符合党员标准学生较少,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规模大多偏小。由于大多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培训年限为3年,正式党员往往刚转正就由于毕业而转出,因此学生党支部正式党员人数更少,给在人数庞大的学生中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增加了难度。为加强对继续教育学院各合作办学单位党建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提高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的质量,可以在合作办学单位中设立驻点督导,成立以督导为党支部书记的流动党支部,各合作办学单位党员教师为流动党支部成员。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进行培养的同时,增加各办学单位流动党支部党员作为其培养人协助培养。流动党支部定期和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谈话,了解其思想状况;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参与流动党支部的学习活动和党建活动;为了加强培养,各流动党支部可以给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派任务、压担子。在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转正等重要环节,学院学生党支部将把流动党支部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学院学生党支部为数不多的正式党员培养人的工作压力,而且能提高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的培养质量。

(二)因材施教,创新理论知识学习方式

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薄弱,在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方面亦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在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应针对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党校是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集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地方。在党校学习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员发展和预备党员的后续培养。针对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办党校培训班,不能沿用针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党课授课方式。第一,应当选聘对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特点有一定了解的教师授课;第二,授课教师应当对授课内容讲透讲细,特别是一些难度大的知识点,需要授课教师讲清楚来龙去脉,以便学生理解;第三,应当把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讲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加深学生对党的信仰的认同感;第四,还应把课堂上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交流,特别是可以请一些有深刻感悟的高年级党员学生来课堂上交流,达到“朋辈”教育的效果;最后,还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感悟。

(三)建章立制,跟上党建工作的时代节拍

继续教育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多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对象虽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学生,但党建工作的性质并无二致。因此,不能怀疑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党建工作中,制度不齐全的,应当补全制度;制度不能适应继续教育学院性质的、不符合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特点的,应当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制度过时的,更要及时更新,建立起适应继续教育学院性质的、符合继续教育学院脱产培训学生特点的高效、完善、科学的党建工作体系。要完全跟上党建工作的时代节拍,除了建立基本制度外,还应当创新工作方法,采用具有时代特点的宣传教育手段。这就需要学校充实继续教育学院党建工作队伍,建立一支稳定务实、忠诚可靠、技术过硬的党务工作队伍。此外,还可以从优秀的学生党员中培养一批可靠的党建工作助理,让专职党务工作教职工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以便他们专注于对党员的考察和培养、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提高上。

作者:郭超 章迪薇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章慰.地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瓶颈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l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