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10 19:10:20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篇1

1.知识目标

(1)常识性理解化学平衡常数。

(2)理解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基本类型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图像、解释图像,提高剖析化学平衡图像的能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炼铁高炉的改造史实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剖析化学平衡图像问题。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

1.当把晶体N2O4放入密闭容器中汽化并建立N2O42NO2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再通入若干N2O4气体,待反应达到新的平衡,则新平衡中与旧平衡相比,其比值()。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

2.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

A(气)+2B(气)2C(气)

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和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A)40%(B)50%(C)60%(D)70%

3.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2SO2+O22SO3,如果温度保持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增加SO2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增加SO2的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增加SO2的浓度,平衡常数增大

(D)增加SO2的浓度,平衡常数不变

4.某温度下将2molA和3mol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B(g)C(g)+D(g),5min后达到平衡,已知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关系有[A]a[B]=[C][D],若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容器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时,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B的转化率为()。

(A)60%(B)24%(C)30%(D)40%

5.在t1℃反应2A(g)B(g)+Q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1,t2℃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2,则当温度从t1℃升到t2℃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M1>M2,则平衡向右移动,Q<0

(B)若M1

(C)若M1>M2,则平衡向左移动,Q>0

(D)若M10

6.对于可逆反应:mA(气)+nB(固)pC(气)+qD(气)

其反应过程中,其它条件不变时,产物D的百分含量D%与温度T或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温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使D%有所增加

(C)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m

(D)B的颗粒越小,正反应速率越快,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7.如图表示在密闭容器中反应:2SO2(g)+O2(g)2SO3(g)+Q达到平衡状态时,由于条件改变而引起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变化情况,ab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bc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若增大压强时,把反应速率变化情况画在cd处。

8.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如下:

FeO(固)+CO(气)Fe(固)+CO2(气)-Q。

其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O2]/[CO],已知1100℃时K=0.263。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不随浓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1)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达到新的平衡,高炉内CO2和CO的体积比值____,平衡常数K值_____(本小题空格均备选:增大、减小或不变)

(2)1100℃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mol·L-1,c(CO)=0.1mol·L-1,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____(选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υ正___υ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

课堂被充练习答案

1B,2A,3D,4D,5C,6AC,

7.升温;减小SO3浓度;如图2-2-5。

8.(1)反应的正方向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平衡常数K=[CO2]/[CO]要增大。所以答案为:增大,增大。

(2)平衡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浓度比值等于平衡常数,若比值不等于平衡溶液,就处于非平衡状态。将c(CO2)=0.025mol·L-1,c(CO)=0.1mol·L-1代入可得:

化学平衡教案篇2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化学平衡教案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物质之间的规律和联系都是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造成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过于抽象化和简单化,对于一些实际问题不能够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利用化学概念的构建支架,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力,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搭建框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这样也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化学的教学效果。

1.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式的应用

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进而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支架教学让学生掌握浓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的重要因素,理解化学平移的实质,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课题设计能力,还要掌握浓度对化学平衡的意义。

1.1搭建脚手架

搭建脚手架的含义通常是指围绕化学教学的主题,建立适应学生理解的概念框架。支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化学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置适当的概念的框架,框架可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求知欲。掌握化学移动原理是理解化学平衡的知识的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复杂的过程基础分解,分析化学平衡和移动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搭建化学平移条件的支架。教师要带领学生复习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以及平衡的建立过程,化学反映达到平衡状态必须满足v正=v逆。让学生思考如果平衡被破坏,那么根本的条件足v正=v逆是否存在,教师可以利用图像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反映速率和时间变化的情况,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化学的移动是可逆反映中建立新平衡的过程。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足v正≠v逆以及化学平移是向正方向移动即足v正v逆。

1.2进入情景

为了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入FeCl3溶液和KSCN溶液的反应的例子。教师需要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并且需要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角,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FeCl3+3KSCN=Fe(SCN)3+3KCI

(红色)

Fe3++3SCN-=Fe(SCN)3

(红色)

1.3探索认知

每个小组可以分别采用下列的方案对实验进行讨论。设计思路如下:方案一将1mol/LFeCl3溶液和1mol/L的KSCN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其颜色;将方案一将0.01mol/LFeCl3溶液和0.01mol/L的KSCN溶液进行混合,观察溶液的颜色; 方案二是将0.01mol/L的FeCl3溶液和0.01mol/L的KSCN溶液混合之后分成三等份,在其中一份中加入1mol/L的的溶液,在第二份中加入1mol/L溶液,最后将两份溶液和第三份的颜色进行对比。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对于各个小组的分析和讨论进行评价,并且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总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反向移动。通过学生们之间的探讨,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以及探索的精神。

1.4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之间相互的评价以及构建的知识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以及掌握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对于小组的评价是指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密切的讨论和交流,小组是否对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构建的知识的评价,利用练习来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结语

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支架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化学的教学中,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训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灵活的运用的支架模式教学,从而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支架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化学教学的课堂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支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高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李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23(12):8-9.

[2]亓永英,许嘉驰.化学支架式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13(4):12-13.

[3]蔡万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15(03):123-124.

[4]胡凤姣.简析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2,26(5):145-147.

化学平衡教案篇4

据对有关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调查所知,对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除会计知识外,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依次为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知识。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知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基于此,必须调整现有的会计学科课程体系。一是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应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会计专业知识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公共关系素质教育,等等,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包括数学、外语、文学、经济法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拓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税收、证券投资、国际贸易、统计、市场营销、金融等。二是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增加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比重,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学,从而做到举一反三。三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在实验设施、手段、内容、管理都现代化和规范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使实践教学自始至终贯穿会计教学全过程,同时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企业为教学实验基地,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

2.完善校内模拟实习相关工作

校内模拟实习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的,以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及相关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笔者认为校内模拟实习应该重视以下工作。

2.1做好会计模拟实践教学资料准备工作。为弥补目前会计模拟实验教材的不足,建议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企业的财务工作者搜集资料,共同编写会计分级实践教材,实验教材系列的内容最好包括工业、商业、外贸企业、服务业等行业的现实经济生活中财务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

2.2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会计模拟实习的指导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因此应该配备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较好的专职试验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校内模拟实习。

2.3保证模拟实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建立以基础会计、工业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相协调的模式。

3.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性

“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活动中的行为主体,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由教师单纯注重“教学”向突出“导学”转变,这样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以“主体”身份强化自身能力和素质培养,做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笔者极力推荐“任务单导学”教学模式。“任务单导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之上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任务单的研制、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活动模型的设计与执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等。在具体实施时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活动小组,在每堂课课前教师制定课堂教学任务单,可在课前先发给学生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各学习活动小组通过探究、实验、背诵、讨论、辩论、竞赛、参观、表演等方式完成每一堂课的任务,教师当堂课要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个体及学习活动小组的学习参与情况进行评价,鼓励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顾问、主持人,学生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学习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依据所学知识点,精心组织案例教学

会计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本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引导并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中职专业教学要求。

4.1精心做好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会计学是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案例的设计既要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又要有较高的实效要求。在市场经济时代,会计案例来源广泛,可以是教材中现成的,也可以是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但教师对选用的教学案例要精心编排,紧扣教材中的知识要点,突出重难点,注意知识的传授。根据实用、关联、典型的原则进行加工整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4.2精心剖析案例,做好教学环节的实施工作。案例教学法重在学生参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将事先设计好的案例付诸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处理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正确与否。

5.运用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化学平衡教案篇5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 高校 绩效评价

一、中国高校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给高等学校充分的办学自,鼓励高校财政独立,参与竞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高校希望能有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帮助他们改善管理,构建品牌,获得核心竞争力。在“985工程”中,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了巨额经费。高校连年扩招,规模不断扩大,这引发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高度关注高校的投入――产出效益,关心规模的扩大是否能保证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评价,它们开始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只关注教师个人的绩效考核,忽略了组织整体绩效的提高。组织绩效评价更加突出组织目标的主导地位,关注组织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学校像企业一样用很高的经济效率来获得竞争优势,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1)传统的绩效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也就是忽略了个人及部门正在做出的努力和发展潜力,不利于长期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长期战略目标的执行。

(2)绩效评价多是一年一次的例行程序,像走过场一样,没有把学校的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往往是多个执行方案同时进行,互相争夺资源,不利于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3)缺少对特色项目的评价指标。传统评价过分强调“标准”,却忽视了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几乎没有专门的特色评价指标,即使出现这样的指标,也是作为辅助指标,无足轻重。但是,特色是高校办学的灵魂,特色也就是创新,只有办出特色,才符合教育改革的目的,才能有持久的生命。高校绩效指标中要强化对办学特色的导向功能,保护高校特色办学的积极性。

(4)评价内容只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没有评价资金等资源的使用是否高效,也没有监督高校是否为经济发展负起责任。指标体系重产出、轻投入和过程,没有反映出高校办学效率情况,不利于高校增强竞争力。

(5)评价目的是奖惩性的,大多用来发放薪酬和津贴,没有进行信息反馈。达不到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然而,现有的绩效评价理论没有形成一个分析框架,评价内容不全面,没有覆盖到高校活动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也是以产出指标为主,缺少投入指标和过程指标,不能衡量教育资源的使用是否有效率。评价的着眼点是高校过去的情况,不能反映学校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

二、平衡计分卡原理

平衡计分卡是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Kaplan)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Norton)于1990年在研究“未来的组织绩效测量方法”之后提出的。它是一种企业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系统,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哈佛商学院把平衡计分卡称为七十五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企业的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s)、内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四个方面指标的测量,综合反映企业的绩效(它的结构如图1所示)。

如图所示,对于企业来说,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因而反映获利水平的财务性绩效指标是企业的重要方面。而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可以巩固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确保企业长远的财务业绩。内部流程是企业向顾客提品或服务的过程,对于企业财务方面以及顾客方面目标的实现往往起关键作用,它的内容是企业应在哪些流程上具有优势。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层面反映了企业是否具有能继续改进和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从而成为实现上述三个方面指标的基础。

可见,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新的绩效评价工具,它从服务对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资源四个方面对整个学校进行管理,促进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避免过分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平衡计分卡更加突出组织目标的主导地位,以实现战略目标为核心,把战略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测量的指标,给出了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使学校能够层层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管理。此外,在实施中它还能通过信息反馈帮助教职工改进工作,关注个人发展,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职工创造新绩效的潜在动力。

三、平衡计分卡促进高校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就是几方面的平衡,分别是财务与非财务方面的平衡、结果与动因方面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行动方案的平衡,这几方面的平衡能够很好地解决高校现存的问题。首先,平衡计分卡平衡了长期目标与短期行动方案。平衡计分卡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性的绩效评价工具,它通过引入四个环节把高校的长期目标与短期行动方案联系起来,使得高校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出对实现长期战略最有价值的方案,避免在一些偏离了高校发展战略的计划上浪费资源,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时间,从而有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其次,平衡计分卡利用结果与动因指标,可以解决高校中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的弊病。平衡计分卡的动因指标多是过程性指标,它们了反映教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如何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一方面,可以激励教职工为了目标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教职工的工作以及各院系的行动方案进行实时监控,把评价嵌入到日常工作中,随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使学校所有工作朝着目标迈进。最后,平衡计分卡利用财务与非财务方面的指标,使高校管理者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减少浪费,顺应教育体制改革鼓励高校财政独立的趋势,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率,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因此,这些特点使得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战略性、全面性的绩效评价工具,它的应用会给高校绩效评价带来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保罗•R•尼文.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平衡计分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张敏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1998.

[4]俞利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管理现代化,2000.

[5]谢合明.高校院(系)绩效考评的综合评价[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化学平衡教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强化学校管理为关键,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统筹教育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区域内学校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基本均衡,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确保顺利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

三、建立迎评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小组:

1.接待组:

组长:

成员:

2.现场准备组:

组长:

成员:

3.申报材料组:

组长:

成员:

4.座谈问卷组:

组长:

成员:

四、实施步骤

迎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评估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制定计划、明确责任(3月1日—3月6日)

依据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实地督导规程》和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制定并实施《**迎接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工作方案》。组织动员、制订迎评工作方案。成立迎评工作专班,落实工作职责,统筹规划,认真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日程,有序开展“迎评”准备工作。召开专题会议。通过召开班子会、教师会,使全体教职员工深刻认识这次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紧迫感,形成开展迎评工作良好氛围和合力。

(二)准备材料、查找问题(3月7日-14日)

根据《督导规程》和2017年现状收集、整理、完善相关材料。

(三)归类问题、分工协作、解决问题(3月15日-21日)

1.材料组依据评审标准,审核各校报送材料,查找并归类存在问题。

2.教育局各科室明确责任,分工协作,会同相关学校共同解决存在问题。

(四)模拟检查排除问题(3月22日-3月25日)

1.依据《督导规程》,分学区模拟检查督导学校迎检准备工作。

2.根据模拟检查情况,再次梳理,解决问题。

3.材料组根据《督导规程》做好材料汇编工作。

4.学校做好材料汇编和实地迎检准备工作

(五)配合督导组做好督导认定工作(3月27日-3月底)

1.按上级部门相关要求,完成各项自查工作,完善迎评工作档案资料整理,查漏补缺,扎实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

2.接受省督导评估团对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验收。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全面动员。迎接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增强工作时效性,大力宣传,努力营造人人皆知,人人参与,人人宣传的氛围。

化学平衡教案篇7

关键词:本真课堂;倾听;不同声音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3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14

精彩课堂的重要标志是由教师唱独角戏变为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它既指学生要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也指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生真诚倾听其他学生的观点。现实的课堂往往是学生不愿说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教师不愿或不会倾听学生的观点。所以,作者呼吁教师要多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让课堂变得更加本真一些。

一、质疑的声音

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氛围和机会,特别是质疑的声音。新课程倡导的对信息交流不仅包括师生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还应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有疑而问,说明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状态中,如果让学生把所思、所惑、所难表达出来,就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现实的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起点。所以,课堂上师生应该彼此敞开心扉、彼此质疑、相互接纳。

例如,高二习题课遇到下习题:证明一瓶乙醛溶液部分被氧化的化学试剂是( )

A.银氨溶液 B.金属钠

C.碳酸氢钠溶液 D.酚酞试液

当我公布参考答案“A”时,有的学生马上提出不同想法:“我认为这道题的答案值得推敲”。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有些惊讶,心想这样一道司空见惯的题目难道还有疑问。但理智告诉我不能想当然,然后马上耐心引导学生:你们能把见解说得具体点吗?学生1:“不能用选项中的试剂检验乙醛氧化后的溶液中是否还有乙醛,这与甲酸含有醛基但不能用银氨溶液直接检验一样,还应加NaOH溶液调节溶液的pH至碱性。”学生2:“银氨溶液是灵敏性高的弱氧化剂,在酸性溶液中进行,银氨配离子被破坏,所以实验不能成功。”学生3接着说:“如果酸性过强,溶液中的NO3-氧化性大于Ag+,所以乙醛会被氧化,却是被硝酸氧化,可能会有NO气体生成。”面对同学们提出的质疑和分析,我深深地震撼了,发出了由衷的赞赏。课堂上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质疑,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民主的课堂中大胆想像,展示才华。

二、体验的声音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建构完整、合理的认知结构,更要让学生体验建构知识的过程。没有学生参与、体验的教学把学生视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是告知式的教学,是信息由老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由于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也就决定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机械的、不牢固的学习,学习成果容易遗忘。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可以让学生领悟科学方法,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课堂里,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理解规律、提升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二平衡移动时,我安排了如下习题:向平衡体系FeCl3+3KSCNFe(SCN)3+3KCl中加入KCl固体,化学平衡如何移动? 笔者的本意是让学生知道由于该可逆反应是离子反应,其实质是:Fe3++3SCN-Fe(SCN)3,KCl并没有参与平衡。因此,加入KCl固体平衡不移动。但学生普遍持怀疑态度。为了让学生信服,笔者让实验员准备了FeCl3溶液、KSCN溶液和KCl固体(溶液没有明确浓度)。当笔者在课堂上演示时,学生惊奇地发现溶液的颜色变浅了,说明平衡移动了。实验结果十分出人意料,笔者只能让学生研究可能的原因。通过课后实验和查阅资料,学生在随后的课上提出了如下几种解释:(1)可能是试剂变质;(2)可能是溶液的浓度较小,加入的可能KCl固体较多,导致溶液体积增大,浓度变稀,溶液颜色变浅;(3)可能是在体系中加入KCl固体后使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间的碰撞机会增加,使离子间的牵制作用增强,导致Fe(SCN)3离解程度增大,溶液变浅;(4)可能是该体系中还存在如下平衡:Fe3++6Cl-FeCl63-,加入KCl固体增加了Cl-浓度,能使上述化学平衡向正向移动,从而导致Fe3+浓度变小,使平衡Fe3++3SCN-Fe(SCN)3逆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弄清了问题的本质,体验了研究的过程。也明白了化学问题不能仅进行理论推导,最终要接受实验的检验。虽然有的知识已超出了考纲要求,但学生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真问题,感到特别高兴,特别有成就感。

三、开心的声音

课堂上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后能获得成功,露出开心的笑容。而不是教师用反复的讲解或大量的训练后让学生说“我懂了”或“我理解了”。学生如果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课堂里获得成功,让学生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大大提高,学生会感到“我能行”或“原来我也可以做到”等积极的自我暗示,这各自我暗示对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所以,课堂上要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让学生发出开心的声音。

例如,在演示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时,除了发现有二氧化硫产生、蓝色溶液生成外,学生还发现光亮的铜丝表面变黑,且黑色物质不断向溶液中扩散。本来该现象不是课堂讨论的重点,但许多学生对黑色物质非常感兴趣。此时,教师临时决定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提出了三种猜想:可能是氧化铜;可能是硫化铜;可能是硫化亚铜。教师启发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学生建议:将表面呈黑色的铜片放入稀硫酸中,如果黑色物质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则可以说明黑色物质是氧化铜。实验后发现黑色物质不溶解。此时,有同学建议做对比实验,即将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变黑,冷却后放入稀硫酸中,观察黑色物质是否溶解。学生实验后发现在空气中加热变黑的铜片放入稀硫酸中黑色物质溶解,铜片重新变成红色。实验说明黑色物质不是氧化铜。为了降低探究难度,老师建议只探究黑色物质是否含有-2价的硫元素。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方案一,在空气中加热灼烧,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硫;方案二,加入硝酸,充分反应后加入氯化钡,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教师组织进一步讨论学生方案。方案一因为产生二氧化硫较少导致观察不到明显实验现象。学生采用了方案二,加入硝酸,充分反应后滴加氯化钡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验证了黑色物质中含有硫元素。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很好地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加深了对设计对比实验、提出猜想、实验验证等探究方法,整个过程由学生主导,老师只是提供帮助和建议,所以成功后同学们感到特别高兴,很有成就感。

四、个性的声音

个性的见解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成果,也往往是学生创新的火花。所以当课堂上响起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教师切忌不理不睬,置之不顾,更不能压制打击,冷嘲热讽,而是要热情对待,积极扶持,予以催化,并从学生的个性化的回答中挖掘其潜在的独特想法和思维亮点。特别是当基础不扎实或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发表个性化观点时,教师要用肯定和欣赏的语言赞美学生的闪光点,用鼓励的目光对待不完善的想法,用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让学生在课堂里得到关注、受到欣赏、收获鼓励。

例如,在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比较苯酚和乙醇中羟基氢原子的活泼性时,同学们提供了许多常规的方法。这时,一个平时课堂上不是很活跃但物理学得很好的学生低声嘀咕道,“没有新意!”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鼓励他说“你能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吗?”他结合导电性给出了两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答案,同学们对答案不置可否,把目光投向我,我是这样评价这两个答案的:操作性强,思维新颖,方法独特,很有新意。同学们纷纷投去敬佩的目光。后来这位同学学习化学更主动、更积极了。

方案1:取一定量的乙醇和苯酚,分别配制成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分别取等体积并用两节1.5 V干电池按图1进行溶液的导电能力测定,其中电流表读数大的溶液对应溶质分子的羟基氢原子更活泼。

方案2:取50mL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乙醇和苯酚溶液于两个小烧杯中,然后将两片等大的锌片、灵敏电流计和盐桥按图2连接,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若指针指向左边烧杯,说明左边烧杯中锌片为负极,苯酚分子中羟基氢原子更活泼。

五、辩论的声音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问题、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时,不妨打破学生举手、教师点名的老套路,让学生据理力争,激烈争辩。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倡导学生辩论,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还能让处于想说服别人状态下的学生超常规地组合信息,萌发灵感,激活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双方或多方都是赢家,辩倒他人的同学重新审视相关知识,加深了理解;被辩倒的同学矫正了自己的认知偏差,完善了认知结构。

例如,在如下习题教学中,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SO2(g)+ O2(g)2SO3(g) 达到平衡后,保持容器的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O2气体,平衡将向哪个方向移动?简述你的理由。下面是学生就该题而展开的辩论:

学生1: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O2,体积变大,相当于减少体系压强,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左移动。

学生2:不对,压强问题说到底是浓度问题,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O2,增大了O2的浓度,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右移动。

学生3: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O2,体积变大,降低了SO2和SO3的浓度,增大了O2的浓度,右边两种物质浓度都降低,而左边有升有降,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右移动。

学生4:我认为同学3错的。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O2,体积变大,降低了SO2和SO3的浓度,增大了O2的浓度,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应该是不能确定平衡如何移动。

学生5:我认为这道题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因为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O2,不是单变量问题。

学生6:对,我认为应该用平衡常数K。压强不变充入O2,SO2和SO3浓度等比例减少,O2的浓度增大。

学生7:受学生6启发,SO2和SO3浓度等比例减少,O2的浓度增大,Q小于K,所以平衡向右移动。

上述辩论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解读信息能力。在辩论中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质疑,让学生在相互帮助过程中解决了问题,理解了问题的本质。课堂成了学生交流与分享的舞台,同时也给课堂注入了生命活力。

总之,学生拥有充分话语权是本真课堂的必然追求,也是有效课堂的逻辑起点。教师再也不能霸占课堂的话语权,想方设法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真诚地倾听他们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受学生的欢迎,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化学平衡教案篇8

容县是广西典型的山区县,辖区内中小学校259所,其中教学点就有207个,城乡间、校际间教学质量差距大。几年来,容县坚持“面向全体,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的教研思路,软件管理层面系列举措初见成效:县域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中考成绩跃居玉林市前列,高考成绩也进入广西前茅。

一、加强培训,实现师资水平的全面提升

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各校师资水平的大致相当密不可分。一个县域内,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制约,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师资差异在所难免。教研均衡,教师的因素非常重要。必须通过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容县教研室坚持“培训先行,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转变校长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一是培训校长。结合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举办各级校长培训班;组织骨干校长参加市级以上课改培训;选送部分优秀校长到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挂职锻炼。这些措施使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在校长中扎根,为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二是引领骨干。通过送培、压担子、给任务、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等途径,提升教研员、乡镇业务辅导员、学校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这批中坚力量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的核心作用得到发挥。

三是强化校本培训。这是提高一线教师素质的“基础工程”。县教研室首先努力加强乡镇中心学校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其次抓好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以学科中心组的建设为契机;以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以及信息技术的研训为重点;以“青蓝结对”为主要方式,“抓两头,促中间”,使新教师尽快入门,促骨干教师走向成熟;以学区为单位,对校本培训效果进行“捆绑评价”,促使学区内的培训水平均衡发展。

二、务实教研,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务实、高效的教研活动是教研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要坚持教、研相长的原则,把教研这项常规的业务学习活动,打造成教师交流、总结、提升的高位平台。

一是课题带动。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强化“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的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不仅围绕部级课题《薄弱学校建设与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开展“抓教研均衡发展,促教学质量提高”研究活动,而且积极引导教师把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自主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课题研究活动。

二是构建网络。(1)抓学区教研活动的创建。为了弥补校本教研活动范围窄、人员少、力量单的缺点,我们将每个乡镇划分为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由3~5所学校组成,学区教研活动由学区中心校牵头组织,主要抓好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质量抽检等活动。(2)抓联镇教研区的创建。容县把全县15个乡镇划分为5个联镇教研区,让地处本县经济文化中心的五所小学分别领航一个联镇教研区,形成了县级教研引领教研航向、城区名校带动联镇教研区、联镇教研区辐射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扶持村级小学的校本教研-学区教研-镇级教研-联镇教研-县级教研的自下而上的五级教研网络,从而出现了“区域推进、校际联动、人人参与、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喜人局面;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学校。

三是搭建平台。要积极搭建教师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们在拼搏中成长,在锤炼中发展。一是“以考促学”,即对教师必读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标准以及信息技术等基本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考试。二是“以评促教”,即组织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以及评课、评教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三是“以赛促练”,即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练。

三、优化举措,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

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校管理水平的差距。只有用科学的、规范的长效管理才能为教研均衡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是细定方案,向规范管理要质量。我们先后出台了《容县名优教师培养方案》、《容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专项检查评比方案》、《容县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考评方案》、《容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案》、《容县小学教学质量抽检方案》、《容县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区评比方案》等融教学、科研、评价于一体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学校工作的重点,指明了学校努力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迈向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稳步向前发展。

二是严抓常规,向细节管理要质量。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的管理,把改革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之中。聚焦课堂,规范对“四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管理,严格监控“批改、辅导、考试、评讲”等环节。

三是实抓考评,向考核评价要质量。每个学期对各乡镇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检;每个年度从课堂教学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教科研成果三大块对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定点中学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考核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乡镇业务辅导员以及定点中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四、帮扶薄弱。实现区域学校的整体提高

教研要均衡发展,应强化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手段。容县教研室采取了“城乡互动、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策略,开展了帮扶薄弱促进教研均衡活动。

一是跟班学习,以点带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批从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中选送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跟班学习,通过参与城区学校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研训活动,促进农村骨干教师尽快成长。

二是对口支援,全面支援。组织城区中小学校与乡镇同类学校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组织城区优秀教研组与乡村教研组结成联谊教研组;组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优秀中青年教师结对子;还选派了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援。

三是送教下乡,服务到家。积极组织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送教,以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

化学平衡教案篇9

一、课前准备上以“学”为本

1.备“教”备“学”

学生活动线,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主线,这是教师备课理念的重大转变,是由原来的备知识、备教材转化为备学生;由备教师活动转化为备学生活动.课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准备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即围绕“备学”来准备.对于教师来说,教材知识已经烂熟于心,但是每年面临的学生是焕然一新.所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这是备课的关键.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基础,还要考虑到在课堂活动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

案例1:平衡常数一节,学生活动线设计为: 1阅读教材,找平衡常数的意义和表达方法;2交流研讨,体会平衡常数的表达形式与方程式的关系,3巩固应用,感知平衡常数的作用.这样课上教师根本不需要讲解,完全通过教师设计学生活动先由学生自己活动和研究即可.所以,备好学生活动线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2.“讲堂”“学堂”

“高效课堂”其核心出发点就在于要充分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把教师拉下来,把学生推上去,从而使原来的讲堂变成学堂.我们的任务旨在设计出活动线,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自己研究,自己讨论.

案例2:在《电解原理的应用》中学生活动线是这样设计的:原理探究――第一框,惰性电极电解应用――第二框(电解食盐水),活性电极电解应用――第三框(精炼和电镀铜).我设计学生活动线只需重点师生共同探究第一框,对于第二三框,放给学生如法炮制、自己探究即可!这样,运用学生活动线就能更好的实现了讲堂到学堂的转变.

3.“一言堂”“群言堂”

目前的课堂改革,其共性就是要砸烂讲台,把教师真正从“讲”台上拉下来.其目的就是要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由学生的“学”甚至学生的“教”替代教师的教.而设计学生活动线就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就能实现课上一言堂到群言堂的转化.

案例3:在学习平衡转化率时,学生活动线设计为:(1)阅读教材,体会平衡转化率的定义.(2)阅读例题1,学习计算格式及步骤.(3)交流研讨,做题时应注意那些问题.(4)小试牛刀,自我完成例题2.(5)自我矫正,查找自己的不足.(6)小组讨论,解题的注意事项.这样把课堂教学转化为一个个的学生活动,突出体现了课堂以生为本的思想,更好实现课堂学生学习的高效,实现一言堂到群言堂的转化.

二、课上活动上以“学”为本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这样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华东师范大学周斌教授说过:“课堂上谁是主人?谁最后应用知识,谁最后走进考场,走向社会,谁就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否高效,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学生的参与度.所以,设计“学生活动线”就是增加学生课上参与度的重要体现.

案例4:在学习《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这节课时,总认为本节非常重要,不敢放给学生,在第一个班采用教师讲授式,课上教师挥汗如雨,听后学生是雾里看花!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每种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均采用“实验探究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理论解释”这个模式设计学生活动线,严格按学生活动线操作,该放的放,该憋着不讲的尽量不讲,特别是用平衡常数解释一些结论,完全让学生自己讨论展示.结果课上学生参与积极,问题迎刃而解.可见,运用学生活动线,实现了学生课上的有效参与.所以,课堂学习求高效,活动线设计是妙招.

三、能力培养上以“学”为本

俗话说:书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教师讲会的只能撑一时,而学生学会的将会伴一生.学生运用学生活动线这一载体,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感知学习的乐趣,进而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平衡教案篇10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理顺体制、科学规划、改革创新,推进市区教育事业优先、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市区中小学办学水平,提升市区龙头地位,改善市区人居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

二、整体目标

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用5年左右的时间。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市区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条件均衡化和教育优质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三、基本原则

部门协作;市区一体,政府统筹。整体联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财政为主,多元投入。

四、工作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务实可行、适度超前”原则。开展并完成市区学校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征求市区群众、教师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布局调整规划进行评审,向社会公示,并报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权威性。

(二)理顺管理体制。改革市区学校办学体制。科学高效”原则,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完成市直、区、经济开发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教育合力。同时,理顺启黄中学和外国语学校的办学体制。

(三)优化学校布局。科学编制学校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学、市实验小学、市实验幼儿园、考棚街小学、区实验小学和区实验二小等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学校布局,解决老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交通拥堵问题,初步实现市区教育均衡发展。

(四)做好新城预控。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做好新城区特别是城东新区学校远期预控和建设工作,加强教育用地预留控制,使城区各类教育设施布点科学合理。启动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备和建设工程,使新建学校起步快、起点高、环境优。

(五)改造薄弱学校。加大对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的改造力度。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消除D级危房,使市区学校全面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

(六)合理定额定编。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解决学校规模超负荷和班额严重超标等问题;按政策规定和学校运行要求重新核定市区学校教师编制,落实教师员额;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流动机制,实现市区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市、区学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工作。

1完成并颁布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2完成启黄中学、外校办学体制改革;

3启动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4完成城区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5建立教师补充流动机制;

6启动区属学校和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7启动老城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做好城东新区教育用地预留规划;8根据城东新区规划。

9启动并部分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完成市区部分学校的整合工作。

1完成区属学校和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2完成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3完成老城区部分学校的整合;

4加大迁建学校的建设力度;

5基本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

6启动城东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建工作;

7加大教师交流、互派力度。

(三)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实现市区学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1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化;

2完成市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3基本完成城东新区新建学校建设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工作机制,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成员单位职责附后。

(二)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

二是加大教育“两费”征收管理力度并优先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建设项目和资金。

四是加强教育资源整合置换管理,将置换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并在土地置换、安置补偿、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