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服务十篇

时间:2023-04-09 23:41:07

预防接种服务

预防接种服务篇1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服务形式和服务周期对计划免疫基础免疫接种率的影响。方法:按两阶段PPS法抽取审评单位,调查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服务周期和基础免疫接种率,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予以质量控制,并应用SAS6.12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和冗余度分析。结果:免疫服务形式与服务周期和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接种率两组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P

【关键词】 服务形式 服务周期 基础免疫接种率 典型相关分析  冗余度分析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rms and Periods of EPI Service with Children Basic Vaccination Rat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s and periods of EPI service and basic vaccination rate. Method: To get the censored units by twostage PPS sampling,investigate its service forms and service periods of EPI,together with basic vaccination rate.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were managed through investigations. Software SAS 6.12 was applied for analysis of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redundancy.Results The correlativ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forms and periods of EPI service and basic vaccination rate(P

Key words service forms; service periods; basic vaccination rat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redundancy analysis

预防接种服务是借助于一定的免疫服务形式和服务周期将疫苗接种到受种对象的措施,其服务组织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国家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的最终落实。本研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免疫服务形式和服务周期对计划免疫基础免疫接种率的影响,为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报告[1]。

1.1.1 审评内容

①略;②略;③计划免疫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预防接种服务形式等内容;④以县、县级市、市辖区、旗、自治县为单位适龄儿童计划免疫疫苗基础免疫等接种情况;⑤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

1.1.2 综合审评

各综合审评县填写《县级计划免疫工作综合审评表》,审评县所在市填写《地级市计划免疫工作综合审评表》,各审评乡填写《乡级计划免疫工作综合审评表》。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及服务周期调查结果见表1。

1.1.3 接种率调查

调查对象为2001年1月1日~2003年12与31日出生儿童,调查方法按照《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方案》要求,每县抽取30个行政村,每个村3个年龄组各7名儿童,计每县调查630名儿童。2001~2003年,各年龄组儿童卡介苗接种率(BCG)、糖丸服苗率(OPV)、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率(DPT)和麻疹疫苗接种率(MV)均在90%以上,四苗全程免疫覆盖率均在85%以上,不同年龄组无明显差异[2]。本研究以2002年出生儿童计划免疫基础接种率调查结果(表2)予以分析。

1.2 质量控制

卫生部设计和运用调查单位抽样程序进行抽样,严格保密,并负责培训省级审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综合审评县全部由卫生部专家组进行复核;所有调查表上报前均经2人以上审核,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文件并进行双录入。

1.3 分析方法

将乡集中接种、村定点接种和入户接种(免疫服务形式)覆盖人口的百分比和日接种、周旬接种、月接种、双月接种和其他形式免疫服务周期覆盖的人口百分比作为一组自变量,依次以X1~X8表示,见表1。将卡介苗接种率、糖丸服苗率、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率、麻疹疫苗接种率、乙肝疫苗接种率(HepB)作为应变量,由于四苗全程接种率(指BCG、OPV、DPT和MV四种疫苗)、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HepB1)是计划免疫工作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本研究也将其纳入应变量组,以Y1~Y7表示,见表2。表1 全国各省免疫服务形式和周期覆盖人口的百分比(略)注:截止2003年底的数据。表2 2002年龄组儿童计划免疫疫苗基础接种率(略)

先对X变量组和Y变量组分别进行两两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对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定量地寻求典型变量和原指标的亲疏程度,最后进行冗余度分析,定量地分析典型变量所蕴含原变量的信息。数据处理利用SAS6.12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两两Pearson相关分析

X1(乡集中接种)、X5(按周旬接种)和X6(按月接种)与基础免疫接种率呈正相关,X3(入户接种)、X7(按双月接种)X8(按季接种等更长周期)与基础免疫接种率呈负相关,X2(村定点接种)和X4(按日接种)与免疫接种率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2 典型相关分析

将X变量组与Y变量组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得到7对典型变量(V,W),经过统计学检验,只有第1对典型变量V1、W1的相关系数(r=0.924,P

W1=0.869Y1+0.923Y2+0.951Y3+0.895Y4+0.909Y5+0.801Y6+0.916Y7

从典型变量可以看出,典型变量V1与X8(其他周期接种)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818,其次与X3(入户接种)和X7(按双月接种)之间的负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依次为-0.727和-0.339;典型变量W1除了与Y6(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相关系数稍低一些,与其他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在0.9左右,且均为正值。

2.3 冗余度分析

从表5冗余度分析(即原变量的方差被自己的典型变量和对方的典型变量所解释的百分比)[3] 结果不难看出,V1~V7完全概括X指标集合的97.5%的信息,同时蕴含了Y指标集合的77.4%的信息;而W1~W7蕴含了Y指标集合全部的信息,也蕴含了X指标集合48%的信息。表3 预防接种服务周期及服务形式与免疫接种率的关系矩阵(略)注:* P

表5 原变量的标准化方差被典型变量解释的百分比(略)

3 讨论

我国提供预防接种的服务形式主要有乡集中接种、村定点接种和上门入户接种3种,分别占接种点总数的16.3%、51.8%和31.9%,覆盖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62.6%、25.1%和12.3%。目前全国开展的接种周期主要日接种、周(旬)接种、月接种、双月接种和其他形式的接种,分别占接种点总数的2%、5.6%、42.8%、46.8%和2.8%,覆盖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0.4%、22.6%、43.2%、22.1和1.7%[1]。

本研究资料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只有第1对典型变量V1、W1有统计学意义(P

典型变量W1主要反映由多个免疫接种率指标构成的应变量集合信息,其中Y6(HepB1首针及时接种率)的标准化典型系数最小(为0.801),因为乙肝疫苗的首针接种大多在婴儿出生医院,到接种点补种相对较少,因而其接种率与接种点的密切程度不如其他疫苗接种率。Y1(卡介苗接种率)与Y6类似。其余几项接种率指标与典型变量的标准化典型系数均在0.9左右,提示在典型变量W1中,这几项接种率指标对典型变量的贡献大致相同,即都相同程度地受到免疫服务组织方式的影响。

冗余度分析显示典型变量只能部分地包括原变量集合信息,不能完全反映免疫服务形式和服务周期覆盖人口比例组成的自变量集合和多个免疫接种率指标构成的应变量集合信息,提示仍有很多影响因素有待研究。

综上所述,典型相关分析是通过寻找一组指标的线形组合与另一组指标的线形组合,使两者之间的相关达到最大的分析方法,它克服了多指标两两相关分析烦琐、且难以有效地阐述指标群之间关系的缺陷,因此常用于复杂的指标群之间关系的研究[3~5]。本研究在典型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冗余度分析,获得满意解释。建议在城区和乡镇尽可能因地制宜开展定点接种,实行按周旬或月接种;在山区等交通不便入户接种的地区,要尽可能固定接种时间,且接种日期要选在大多数群众方便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0.

2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计划免疫中高级培训教材,1998,47~48.

3 方积乾.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65~481.

预防接种服务篇2

【关键词】预防接种;流程;优化;再造

随着免疫预防接种工作的普及和深入,人们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接种质量和接种安全已成为社会的焦点。[1]由于每天接种量很大、接种过程环节繁多,加之缺少候诊区域,外来人员众多等因素,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效率低下、工作压力大。儿童家长也因反复排队、候诊环境不佳、缺少与工作人员沟通等原因,容易出现投诉和纠纷。为了进一步提高门诊服务质量,2010年起,我中心着重在门诊环境改造、二次叫号、电子处方、疫苗二次确认等方面逐步对预防接种流程进行了优化、再造,减少儿童家长反复排队现象,改善门诊区域环境,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1原有流程存在问题

1.1手工登记重复内容多,工作效率低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有工作人员6人,主要为辖区内2.8万0-6岁儿童数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每周一至周六上午开设预防接种门诊,平均每半天门诊接种约250剂次,其中以外来人口居多。因此,工作人员每天接种任务十分繁重,而原有预防接种流程中的卡、证、簿、册手工登记内容重复较多,使得工作人员疲于登记各项数据,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并且登记信息质量上难以保证,存在一定隐患。

1.2反复排队,门诊环境差由于缺少候诊区域和叫号措施,且预防接种门诊未设立专门的收费处,家长须抱着孩子站立等候,还要来回奔波进行登记、付费、接种。尤其是接种高峰时段,最长候诊时间达到45分钟,而且狭小的等候区域内家长又要抱孩子又要排队,加上幼儿哭闹,环境十分嘈杂,投诉纠纷时有发生。

1.3围诊现象严重,接种安全难以确保儿童家长经常拥堵在登记台、接种台,工作人员既要维持秩序,又要开展登记或接种工作,不仅影响相关工作,工作人员也无法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无形中造成一定接种安全隐患。

2流程改造重点

此次接种门诊改造着重在门诊环境、二次叫号、电子处方、疫苗二次确认等方面。

2.1环境改造以人性化为基础,重新调整预防接种门诊布局,增设候诊区域、专门收费处,配置候诊椅、儿童乐园、饮水设施等,建造儿童专用厕所、母婴哺乳室,并在墙上绘制儿童画,切实改善孩子和家长的就诊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2.2二次叫号分析原有预防接种流程发现,登记预约、疫苗接种是预防接种过程中排队时间最长的环节,也是家长意见比较集中的环节。对此,我们开展“二次叫号”管理。“一次叫号”,即儿童和家长首次到预防接种门诊,先由工作人员为其进行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登记基本信息,发放IC卡后取号等候,下次来接种便可直接刷卡取号等候登记。当登记台LED屏显示服务号码,该号家长带儿童至登记台登记,工作人员刷IC卡直接获取孩子的基本信息后,直接在预防接种系统中登记接种信息,并预约下次接种日期后自动进入“二次叫号”流程。如儿童需注射二类疫苗,则工作人员在登记预约的同时再产生有价疫苗电子处方,家长只需到收费处缴费后,即进入“二次叫号”流程。“二次叫号”,登记及付费完成后,家长在候诊区等待,接种室外的LED屏幕将会滚动提示每个接种台前4位待接种儿童姓名,据此家长做好相应准备后进入接种室,并根据接种台上方的小LED屏显示当前接种儿童姓名,开展相应儿童接种。

2.3电子处方传统手工操作过程中,如孩子需注射二类疫苗,工作人员在完成相应登记后,还需手写疫苗处方,交由家长到收费处缴费,但容易因为字迹潦草、收费人员操作失误等原因产生差错,造成家长往返奔波。为此,中心在门诊改造时,将疫苗手工处方调整为电子处方,即工作人员在完成孩子接种信息登记时,同时将将二类疫苗的名称、单价等信息录入系统,家长只需到收费处刷卡缴费,减少不必要的差错。

2.4疫苗二次确认根据《上海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实施方案》要求,中心在疫苗接种环节新增了“疫苗二次确认”功能,即注射台工作人员在为儿童进行疫苗接种时,先扫描预防接种证上的条形码,系统将自动提示孩子的基本信息,以及此次应接种疫苗的种类及批号等相关信息,供工作人员和家长进行再次确认,极大降低了接种差错的机率。

3讨论

流程优化是医院“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极好体现,能使病人切实感受到医院积极适应病人的人文关怀。当服务病人的实际操作流程与医院原有的管理模式发生冲突时,医院要以人性化为宗旨,协调各部门的功能,打破部门间的隔阂,才能真正创造出便民利民的就诊环境。同时,还要充分借助IT技术,使窗口服务部门的职责更明确、操作更规范,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更紧密。

通过此次流程优化和改造,预防接种门诊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能有序应对平均半天250人次的接种量,也平稳接待了半天451人次的极端大流量接种。同时,在不增加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工作人员的差错率也大大降低,提高了接种安全性,改造至今未发生过一例接种差错事件。对于孩子和陪同的家长,孩子与家长的平均等候时间大大减少至10分钟,最高峰时等候时间也不超过30分钟,等候时孩子能在儿童乐园内自由玩耍,家长也能在等候区安心坐等叫号,由此,家长对计划免疫门诊整体满意度自改造前的75.12%提高到大幅提高到改造后的99.2%,可谓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预防接种服务篇3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77-01

预防接种门诊是卫生系统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惠民窗口。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预防接种在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障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民对预防接种的理解、支持、信心和参与度日益增强。所以,对实施预防接种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服务技术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广大人民群众,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免疫规划工作的信心。本文通过对2009年至2010年赤壁市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工作中遇到的25例纠纷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使之更好地提高预防接种门诊的服务质量。

1 预防接种门诊纠纷发生原因

在25例纠纷中,因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满有10例,占40%;因对医务人员责任心不满有5例,占20%;因对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疑问有3例,占12%;因等候时间过长有2例,占8%;因对接种流程不满意有2例,占8%。

2 原因分析

2.1 服务意识不强,沟通不到位

2.1.1 在预防接种各种中,医护人员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和谐的、健康的。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小支流。人民群众到预防接种门诊来,是接受服务的,对医务人员存在一种依赖性,于是,我们有的医护人员在服务中不自觉地处于主动地位,较少的考虑服务对象的感受,只注重技术质量,不了解其心理需求,忽略了服务态度的重要性。

2.1.2 沟通不到位

在预防接种门诊接种过程中,沟通不良也是纠纷发生的常见原因。沟通到位时,服务对象就会感到被体贴,被关怀的满足感。部分医护人员忽略沟通的意义,再就是在沟通中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语气、语调的运用,使服务对象产生误解,形成负面思维,忽略了正面的结果。

2.2 工作责任心不强

2.2.1 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的现象较少见,但却容易给服务对象造成不良影响,使其产生不满情绪。如:有的医务人员在工作时长时间接听与工作不相关的电话或干别的事情,把服务对象晾在一边;有的在服务对象较多的时候缺乏耐心,表现为工作简单化,解释简略化,让其感到被冷落。

2.2.2 在给服务对象签订知情同意书时是与服务对象沟通的良好渠道。医护人员要对此次接种的疫苗、注意事项、禁忌症等应交代清楚,充分取得受种者的了解和接受。个别医生由于比较忙,解释工作不到位,服务时间比较短,使服务对象一知半解,甚至忽略了签字手续,一旦出现接种反应,则很难取得服务对象的谅解,容易导致纠纷发生。

2.3 服务质量与服务对象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法制观念的提高,人们对自我权力、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认为到门诊接受预防接种,就应该得到优质的服务。而医护人员由于服务对象比较多,工作程序比较繁杂,主观上虽然明白服务对象至上的道理,但客观上往往重视不够,如此就容易产生矛盾,发生纠纷。

3 应对策略

3.1 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如何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融入到预防接种工作中去,改变陈旧的服务观念,就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度越来越高;预防接种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尊重、关怀受种对象等方面采取措施,寻求服务创新点,提供良好的人性化服务。再就是要学会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引起纠纷的因素,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的满足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

3.2 持续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

3.2.1 提升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医生、护士、收费等工作人员良好的医德医风是服务质量的保证。各预防接种门诊要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和职责落实情况的监督工作,持续提高接种门诊医务人员的责任心。

3.2.2 落实预防接种知情同意权,履行告知义务:尊重服务对象的知情同意权,在实施接种过程中,要详细交代此次接种的疫苗、注意事项、可能的不良反应等,并履行签字手续。

预防接种服务篇4

预防服务是一类准公共产品或具有正外部性的消费品,政府提供补助或直接予以提供就是必然的解决途径。本论文通过分析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成本及其构成,可以为政府预防经费的预算与预防服务的战略规划提供实证参考依据,也为社区医院挖潜节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决策参考。管理学的结果表明,预防经费投入与目前开展服务实际需要之间尚有一定差距,需要增加政府投入,按基本预防服务优先次序合理配置资源、规范社区预防服务、改善工作效率是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成本测算 政府财政拨款是社区预防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通过分析当前社区预防服务的成本及其构成,能为政府预防经费的预算与预防服务的战略规划提供实证参考依据,合理配置有限的预防服务经费,也为社区医院挖潜节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由医院人事部门或办公室提供该院所有预防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与社区预防服务相关的各种财务收入和支出数据均由医院财务部门提供。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调查所有从事社区预防服务的相关人员,获得其各项服务的工作量及每项服务平均耗费的工作时间,6家社区医院中共有151名社区预防服务人员,其中有27人为社区卫生监督管理人员,承担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社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故予以剔除。124名社区预防服务人员中,119人为在职职工,其中专职75人,兼职44人;另外5人为聘用人员,各种费用和收入的主要构成如下: 1.人员费用 在职成本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①工资:基本工资、职称/职务工资、工龄工资;②津贴:本市和国家规定的各种津贴、防保津贴、其他津贴;③奖金:固定奖金和其他各种奖金;④医院收入分配:超劳务收入和医院其他收入分配;⑤社会保障和福利费: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福利费用。聘用人员的费用就是聘用金。 2.预防服务业务费用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经常性费用和非经常性项目费用。经常性费用指预防服务直接的物耗成本、办公费用;为便于统计,本研究将职工在职教育费也归入经常性费用。非经常性项目费用主要包括大修购中医院投入部分、直接用于预防或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点而发生的交通/通讯等设备购买和房屋租赁/基建费用。鉴于此类费用与社区提供预防服务的关系较间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与偶然性,因此,本研究未将其计入预防服务成本中,仅供分析参考之用。 3.预防服务经费 包括区县财政拨款的防保专项经费与社区承担的预防项目/课题经费。 (二)分析方法 调查资料用Epi-info6.0软件录入,用SAS6.1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笔分析。 1.社区预防服务各项目的人力投入由调查所得各服务项目的工作人日直接相加获得。8小时/人/天为1个工作日,每年250个工作日。 2.兼职人员的人力投入根据其从事预防服务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比例折算后获得。人员费用根据其用于预防工作的时间比例进行折算,计部分费用。 3.医院用于预防服务而发生的各种其他费用,除预防服务的直接物耗成本外,其他费用均按预防服务投入的人力占全院卫技人员的比例进行分摊。 4.基本预防服务项目成本以城市社区的各项目平均人力投入和人日成本为标准进行计算。部分未全部开展的项目以开展社区的平均人力投入为测算标准。 预防服务是一类准公共产品或具有正外部性的消费品,政府提供补助或直接予以提供就是必然的解决途径。本论文通过分析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成本及其构成,可以为政府预防经费的预算与预防服务的战略规划提供实证参考依据,也为社区医院挖潜节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决策参考。管理学的结果表明,预防经费投入与目前开展服务实际需要之间尚有一定差距,需要增加政府投入,按基本预防服务优先次序合理配置资源、规范社区预防服务、改善工作效率是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成本测算 政府财

预防接种服务篇5

关键词社区基本预防服务成本测算

政府财政拨款是社区预防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通过分析当前社区预防服务的成本及其构成,能为政府预防经费的预算与预防服务的战略规划提供实证参考依据,合理配置有限的预防服务经费,也为社区医院挖潜节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由医院人事部门或办公室提供该院所有预防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与社区预防服务相关的各种财务收入和支出数据均由医院财务部门提供。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调查所有从事社区预防服务的相关人员,获得其各项服务的工作量及每项服务平均耗费的工作时间,6家社区医院中共有151名社区预防服务人员,其中有27人为社区卫生监督管理人员,承担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社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故予以剔除。124名社区预防服务人员中,119人为在职职工,其中专职75人,兼职44人;另外5人为聘用人员,各种费用和收入的主要构成如下:

1.人员费用在职成本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①工资:基本工资、职称/职务工资、工龄工资;②津贴:本市和国家规定的各种津贴、防保津贴、其他津贴;③奖金:固定奖金和其他各种奖金;④医院收入分配:超劳务收入和医院其他收入分配;⑤社会保障和福利费: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福利费用。聘用人员的费用就是聘用金。

2.预防服务业务费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经常性费用和非经常性项目费用。经常性费用指预防服务直接的物耗成本、办公费用;为便于统计,本研究将职工在职教育费也归入经常性费用。非经常性项目费用主要包括大修购中医院投入部分、直接用于预防或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点而发生的交通/通讯等设备购买和房屋租赁/基建费用。鉴于此类费用与社区提供预防服务的关系较间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与偶然性,因此,本研究未将其计入预防服务成本中,仅供分析参考之用。

3.预防服务经费包括区县财政拨款的防保专项经费与社区承担的预防项目/课题经费。

(二)分析方法

调查资料用Epi-info6.0软件录入,用SAS6.1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笔分析。

1.社区预防服务各项目的人力投入由调查所得各服务项目的工作人日直接相加获得。8小时/人/天为1个工作日,每年250个工作日。

2.兼职人员的人力投入根据其从事预防服务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比例折算后获得。人员费用根据其用于预防工作的时间比例进行折算,计部分费用。

3.医院用于预防服务而发生的各种其他费用,除预防服务的直接物耗成本外,其他费用均按预防服务投入的人力占全院卫技人员的比例进行分摊。

4.基本预防服务项目成本以城市社区的各项目平均人力投入和人日成本为标准进行计算。部分未全部开展的项目以开展社区的平均人力投入为测算标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社区预防服务的人力投入与人力成本

经专家咨询确定的86个基本预防服务项目中(1),6个社区目前均已开展的共有46项,另有12项仅在部分社区开展或试点,其余28项尚未开展。

1998年,6个区已经或试点开展的58个预防服务项目的人力投入共为12191.1人日,其中2个乡镇社区2505.8人日,4个城市社区9685.3人日(见表1)。预防服务人力投入占预防服务人员总工作时间的比例平均为47.8%,其中乡镇社区为37.1%,城市社区为51.7%。

从不同优先顺序的服务项目类别看,乡镇社区每万人口预防服务人力投入均高于城市社区(见表1)。除部分项目类别城乡的服务内容有较大差别,如第Ⅳ、Ⅴ类服务项目中除四害和寄生虫病防治任务外,不同社区区域范围、预防服务半径、服务目标人口社会经济学特性、服务项目开展的广度与深度、服务质量及服务效率都直接影响预防服务的实际人力投入。

1998年社区预防服务专职和兼职人员的年均人员费用分别为2.23万元/人和2.63万元/人。由于兼职人员大部分为临床医生,与职称相关的工资以及与劳务收入有关的奖金和有偿收入分配均高于专职预防服务人员。

(二)社区预防服务的业务费用

1.经常性费用1998年城市与乡镇社区医院为开展预防服务而花费的经常性支出分别为20.1万元和19.2万元,其中,预防服务物耗分别占60.4%和67.2%(见表2)。城市社区医院对预防服务人员的在职教育比乡镇社区重视,其在职教育费用占经常性费用的比例比乡镇社区高出11.7个百分点。

2.非经常性项目费用大型修购项目费用仅包括与预防服务有关的项目,并且只计算医院投入的费用部分,没有包括财政投入或其他拨款。6个社区中有5个社区医院1998年进行了业务用房的修缮,数额3万至40余万不等(见表3)。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点的费用主要是用于服务点日常开支,为服务人员配备必要的交通及通讯设备等。大部分服务点的用房是由社区免费提供或象征性地少量付费,但个别社区医院每月为每个服务点需支付2600元房租。

(三)社区预防服务总费用和人日成本

预防服务总费用只计算与预防服务提供直接相关的人员费用和经常性业务费用。1998年6个社区平均每万人口花费8.6万元用于社区预防服务提供,其中城市社区为7.0万元/万人口,乡镇社区为19.0万元/万人口(见表4),人员费用平均占社区预防服务总费用的86%。

按预防服务人员实际的人力投入计算其人日成本。1998年6个社区为居民提供1个人日的预防服务平均花费227元,其中城乡社区分别为203元/人日和321元/人日,乡镇比城市高出58%。

(四)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分类别成本

从社区目前已经开展的预防服务项目类别看,约86%(7.41万元/万人口)的成本花费在前3类预防服务项目上,其中第Ⅰ类占58.4%,第Ⅱ、Ⅲ类分别占15.1%和12.7%(见表5)。城市社区前3类预防服务的成本所占比重比乡镇社区更大,说明其较为重视基本预防服务的普及度。

(五)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项目成本

以1998年上海城市社区预防服务的平均质量和效率水平为居民提供如表6所列的前3类共39项基本预防服务,每万人口的基本预防服务成本约为7万元。

(六)社区预防服务经费

目前,社区预防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区县财政按社区人口数下拨的防保专项经费,拨款额度各地区不相一致,与区县财政收入及政府对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紧密相关。1998年6个社区的平均拨款强度为每万人口5.87万元,较高的社区为7万/万人口左右,较低的不到4万元/万人口。三、讨论

预防服务是一类准公共产品或具有正外部性的消费品,在一般的市场机制下由于个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而产生的需求不足只能造成低水平的供求均衡。为了促进这一类具有成本效果的服务得到有效利用,政府提供补助或直接予以提供就是必然的解决途径。通过对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成本测算,可以为政府对社区医院进行合理经济补偿及制定社区预防服务战略规划提供实证参考。

(一)预防经费投入与开展服务实际需要之间尚有一定差距,需要增加政府投入

从总体水平看,目前,社区预防服务经费来自财政拨款平均为5.87万元/万人口,如果社区医院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补贴,就不能满足每万人口平均8.6万元的实际开支需要。从单个社区医院水平看,除个别城市社区外,大部分社区,尤其是乡镇社区获得财政拨款的额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社区医院需要通过其他渠道取得额外补贴。当然,医院业务收入中有一小部分来自有偿预防服务,或者是政策允许的收费服务,如妇幼保健门诊、肿瘤病人门诊随访等,由于医院财务登记不能将这部分预防服务收入与临床门诊收入区分开来,预防服务自我补偿能力还不得而知。但是,正是由于大部分预防服务财政补助不足,而小部分预防服务可收费补偿,使得社区医院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忽视预防、重视医疗、忽视免费预防服务,重视收费服务、预防服务不到位,不深入等行为扭曲现象,影响了预防服务的效果体现。

另外,本研究计算的预防服务成本只包含了服务人员的劳务成本和开展服务的业务经费与物耗,没有体现医院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固定资产折旧及大型修理基金提成等间接成本。

还需要指出的是:(1)目前,开展的社区预防服务与完整的基本预防服务项目之间尚有较大差距,平均消耗的8.6万元/万人主要用于58项已开展和部分开展的项目,约占应开展服务项目的67%,且各社区项目开展的范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以目前社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为标准全面开展这些服务项目,仅前3类较基本的项目就需7万元/万人左右。(2)目前,未开展的28个项目中有15个项目属于前3类的基本预防服务范畴,主要集中在慢性病的预防上,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健康问题,也是居民迫切需要的预防服务重点,具有面广、量大、长期的特点,一旦开展需要大量的经费。人群中各种与慢性病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比例有增无减(2),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城市化(3)等因素,都预示着慢性病在一段时间内将呈上升趋势,相应的预防服务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3)上海市1998年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处于历史较低水平(4),社区耗费的人力与物力相对较少,但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各种危险因素和环节仍然广泛存在。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不能排除传染病发病的周期性波动,发病率出现反弹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预防传染病所需的经费也将大幅增加。因此,为社区预防服务调拨充足的财政预算经费是保证并加强社区预防服务的重要前提。

(二)按基本预防服务优先次序合理配置资源,规范社区预防服务内容,改善工作效率是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基本确定了当前和今后3~5年内社区应开展的86项预防服务项目内容,以及提供这些服务的优先次序,如能同时制定相应的经费预算制度与配套的服务规范、提高服务效率,可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基本预防服务需要,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1.提高服务和管理效率农村社区不论在预防服务人力投入,还是在服务成本上都比城市地区高,这一方面是因为:(1)农村社区区域面积大,人口少,居住相对分散,预防服务人员要为居民提供服务,尤其是上门服务所需时间就长,开设的各类门诊实际服务人数相对较少,规模效益低;(2)农村社区的疾病谱和卫生状况较为复杂,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任务仍然繁重,而人口老龄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与城市相仿,加上大量外来人口聚集,农村水粪管理等工作,使农村社区的预防服务工作量大大增加?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社区医院服务与管理效率的相对低下。

预防接种服务篇6

【关键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接种率;改善措施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许多孩子随父母来到城市成为流动儿童,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场所不固定,随意性大,对接种疫苗的认识程度不高、信息不畅、对接种疫苗不了解等原因,导致这部分流动儿童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漏种、误种、不接种的现象常常发生[1-2]。预防接种就是常说的打“防疫针”,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从而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的防御能力[3]。儿童及婴幼儿最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因此,定期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是儿童保健的主要环节。人工免疫方法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4]。目前,我国儿童接种的疫苗以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为主。城市接种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接种。为了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保护流动儿童身心健康,要做到每个流动儿童都能及时预防接种。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加强对流动儿童接种的管理。

1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现状

1.1 流动儿童的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认识不足,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多数平时都忙于打工、挣钱,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对孩子的计划免疫接种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知道有病看病,而不知道无病早防、计划免疫接种是预防孩子得传染病的重要途径,致使这部分儿童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漏种、误种、不接种的现象时常发生。

1.2 社区卫生防疫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方法欠妥。因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比较繁杂,大多居无定所,居住条件环境差,大多早出晚归,远离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宣传资料和计划免疫接种提示一般都张贴在卫生服务站以及辖区的小区周围,因此这部分人员平时无法看到、更不去留意,政府通过地方电视和地方广播公布的阶段性计划免疫信息他们平时也无法获得,所以常规的宣传方式存在盲区、不到位。

1.3 超生人员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有顾虑,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一般都是为了躲避当地政府计生部门的追查带老婆来到城市的,在城市里东躲,居无定所,待孩子出生后,刻意去隐瞒,生怕别人知道,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致使这部分孩子不能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1.4 预防接种责任意识较弱。有些从事计划免疫工作的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使一部分流动儿童未能及时建卡和免疫接种,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歧视,认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

2 对策

2.1 领导重视从行政上、业务上狠抓落实,促使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搜索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儿童信息,减少免疫空白点。

2.2 执行法律法规,加强管理,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动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凭计划免疫接种证入托、入学制度,依法加强辖区内管理[5]。

2.3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与工商、公安、计划生育、乡镇、居委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的单位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进城务工人员人口流动管理部门职责,尽可能使进城务工人员到相应理部门注册登记,摸清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状况。

2.4 社区常年开设计划免疫接种。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常年开设计划免疫接种,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建立一条绿色通道,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做到随到随建卡、随接种。

2.5 建立横向网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要建立计划免疫横向网络,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一旦发现,应及时建卡和转卡、补种,各社区服务站之间要协调统一、互通信息、及时联系,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尽量能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计划免疫接种[6]。

2.6 广泛宣传。根据进城务工人员流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普及免疫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单、标语、接种证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地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7],尤其是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租住地较为集中的地方,让家长带领儿童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造册、免疫接种,由现在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免疫服务。

参考文献

[1]鲍文娴.外来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58-59.

[2]王小燕.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57-158.

[3]马旭峰.建立以社区为基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848-1849.

[4]曹熊燕,方杭燕.城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77-78,83.

[5]苑波.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3,(34):388.

预防接种服务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加快,人口流动成为一种趋势。上海本地儿童和外来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水平存在极大的差距,甚至削弱了上海人群的免疫屏障,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上升。上海流动儿童主要来自贫困农村,由于家长们受教育少、文化层次低、造成了他们卫生知识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差和对预防接种认识不足,使流动儿童存在“三低一高”现象,即接种率低、建卡(证)率低、认识低、传染病发病高,已成为一些传染病的主要对象。因此,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及干预,成为当前预防接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社区干预后,接种率明显提高。

2 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

预防接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牵涉到各方面,尤其是儿童家长,他们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掌握、需求、满意度等直接关系到预防接种的顺利开展[1]。据调查显示,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态度和是否接受过有关儿童预防接种的知识宣传;接种单位有畏难情绪、服务不到位和宣传力不足,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缺乏;政府部门不重视、预防接种经费不到位等是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主要因素。

3 加强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干预的对策

3.1 对流动儿童的管理

3.1.1 社区加强领导,强化管理,部门协作:各级政府要遵循“政府负责,社会参与、部门配合,法制保障”,对流动儿童实行现居地管理的原则。

3.1.2 社区增加经费投入、充实预防接种人员队伍:保障预防接种工作所需经费,保证达到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

3.1.3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立法步伐:建立健全法规,我社区实行凭预防接种证办理入托、入园和入学的制度,促使了流动儿童及无预防接种证者自觉到接种单位接受预防接种,并办理预防接种证。

3.1.4 摸清儿童底数、掌握流动儿童动态:我社区发动预防科全体人员每年四次进行地毯式的排摸,建立0-6岁流动儿童登记。各村协管员发现新来流动儿童及时上报给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便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变动情况。

3.1.5 加强宣传力度。可尝试亲情提示、同乡教育、宣传栏、电子屏幕、家长学校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传递信息,宣传预防接种的意义,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使人民自觉参与。

3.2 实行规范化的预防接种

3.2.1 完善信息网络,满足了公众对健康的需求 按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要求,根据其职责、任务,结合本镇的服务人口、服务面积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经培训合格的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使计划免疫人员工作有人承担,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

3.2.2 规范接种行为,实施安全接种 由于采集集中定点定时服务形式,从接种环境、消毒条件、实施接种人员的技术水平都有明显改善和提高,保证服务质量,确保预防接种安全。

3.2.3 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接种机会,提高预防接种率 规范化接种门诊每周开诊次数多,时间长,给儿童接种机会大大增多,方便了群众,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3.3 加强预防接种人员业务培训

3.3.1 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岗位职责,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3.3.2 实行接种前体检、询问病史制度。

3.3.3 接种疫苗必须做到“三核对、三询问、三查、告知”。

3.3.4 接种疫苗时做到准确掌握受种对象。

3.3.5 接种疫苗后观察15-30分钟方可离开接种门诊。

3.4 疫苗管理

疫苗分发和供应:我社区向区疾控中心订购,不得向其他单位或个人分发疫苗。

疫苗应用时应当遵循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

疫苗的接收建立真实、完整的疫苗出入库记录:定期核对疫苗进出账目,日清月结,每半年盘查一次,做到帐苗相符。

疫苗的运输与储存:疫苗应按品种、批号、效期分类码放,疫苗的收货、验收、等记录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3.5 冷链管理

冷链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疫苗质量、使儿童得到有效接种的重要措施,我社区在冷链管理方面做到:

冷链设备专物专用、有专门房屋安置,正确使用,定期保养,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冷链设备,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

对冷链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温度记录,定期检查、维护。

3.6 接种率的监测

社区领导每季度进行免疫规划的接种率调查,包括,适龄儿童的建卡、建证、情况。通过对现场的了解,发现问题,分析影响接种工作的原因;通过接种率评价,可以确定接种率的真实性、可靠性,为上级部门制定有关免疫规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7 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

3.7.1 目的

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调查核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和原因,为改进疫苗质量和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3.7.2 资料收集。一是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既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史、既往健康状况、家族史、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二是预防接种资料。包括疫苗及冷链管理方面资料、在实施接种疫苗时的情况、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等。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

3.7.3 处置原则

①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依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受种者一次性补偿。

②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③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以及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4 儿童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信息管理系统实施

我社区2010年第一家参加上海免疫规划信息管理试点。试点表明,系统操作简便,可满足各级预防接种服务、信息监测和管理的不同需求;数据的采集和识别以儿童唯一编码为基础,实现了预防接种信息的共享,流动儿童的数据交换;提高了预防接种信息报告质量和预防接种服务的工作效率。

5 加强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干预后的进展

按照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干预后,我社区预防接种均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健全了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保证了计划免疫工作顺利开展;二是通过一年四次的大规模排查及有关部门的协调,能够及时掌握流动儿童的动态;三是通过广泛的宣传告知,有效地提高了流动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接受预防接种的主动性;四是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显著提高。我们分别对2003-2007年和2008-2012年的1-4岁流动儿童七苗调查率对比,前者卡介苗、乙肝、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疹、流脑、乙脑疫苗接种率分别为51.3%、46.6%、80.6%、79.4%、80.2%、76.2%、63.1%,建卡率57.85%。后者分别为85.3.1%、93.9%、95.7%、94.4%、96.8&、96.3%、95.8%,建卡率99.5%,由此可见我社区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是切实可行的。

领导重视,是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保障: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单靠我们基层工作人员的力量,不可能将这项工作做好。

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中心计划免疫的工作人员工作口号:不讲困难、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只要真抓实干,再困难的事情也能办好。

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需多部门协作:规范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仅靠卫生部门远远不够的,需要争取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6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6.1 政府、部门参与不够,人员抽调不足。

6.2 流动儿童家长意识淡薄,甚至拒接接种是预防接种的难点。

6.3 加强预防接种人员的责任心,平时要多深入流动儿童较多的村庄主动搜索,及时建卡建证。

7小结

通过几年努力,我社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显著提高,提高流动儿童家长自觉为孩子接种疫苗的意识:只要把计划免疫知识宣传到位,家长真正体会到了儿童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就会变原来的被动接受服务为主动服务,接种率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预防接种服务篇8

一、以业务建设为本,全面提升能力建设

——免疫预防工作实现新突破

免疫预防工作是疾病控制工作的龙头,推进预防接种机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是免疫预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紧紧围绕“规划、整顿、建设”六字方针,开展了新一轮免疫预防机构整顿与建设,使全县预防接种机构的规范化程度得以大幅度提高,免疫预防服务水平有了跨越性提高。

一是对全县预防接种机构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调整。按照按照依法设置、精简高效、优质服务、资源利用、有利发展的原则,重新编制了《__县预防接种机构设置规划》,并明确了各预防接种机构服务责任区域和服务内容。指导各乡镇卫生院设置预防接种门诊,村卫生室设立接种点,具备《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的县直医疗保健单位设立产科接种点。通过整建,全县预防接种机构由20__年第一轮认证时的285个精简到190个,合格接种门诊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现在的21个,接种门诊覆盖的村由过去的23个增加到198个,接种人员由20__年的476名精简到405名。达到了免疫接种机构规范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是积极推进预防接种机构规范化建设,保障接种安全。年初,我们就把全县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省市率先开展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活动。为保证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制订了《县级预防接种合格门诊基本标准》,采取试点引路,示范带动,分类确定创建进度。为使各乡镇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中心率先垂范,20__年把__阳路接种门诊创建成为省级示范门诊,20__年5月又投入一定资金,把东岭接种门诊按省级示范标准改造到位。为保证创建质量,加快乡镇卫生院创建进度,在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我们组织专业人员多次深入各乡镇卫生院实地考察和督导,对用房选址,功能室布局及上墙资料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进行统一部署和精心策划,绘制出图纸,指导各单位施工改造。并采取统一材料,统一价格,统一安装的办法,为各单位定制了接种台、工作制度、门面装饰,保证门诊硬件建设统一规范。通过精心指导和积极服务,使全县21个接种门诊硬件档次明显提高、服务环境明显改善,全部达到合格接种门诊以上标准,开创了我县免疫预防工作新局面。20__年11月,十堰市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现场会在我县召开,省、市、县各级领导对我县免疫预防规范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免疫预防接种良好氛围。为提高群众对免疫预防工作的认识,我们紧紧围绕“提高生命质量,重在疾病预防”这个主题,在群众中广泛开展“预防为主、健康至上”的健康观念宣传。一方面通过印发文件,制定规范,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以及督导检查等形式,指导和引导各预防接种机构开展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同时设立图文并茂的免疫预防文化长廊或展板,引导群众健康理念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开办群众性健康教育课、重大卫生节日宣传咨询以及传单、墙报、新闻媒体和放电影等形式深入开展儿童预防接种点查验等免疫预防知识宣传。仅20__年我们举办《条例》及《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专题培训班8次,培训专业人员546人次。通过宣传,不仅提高了公众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使儿童家长由过去的“要我预防”转变为“我要预防”。

20__年,我县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达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82.89,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要求以上。

——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有了新提高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与蔓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疾控中心基本服务职能,是疾病控制工作之本。为了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建设,实现应急处置责任明确、机制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准备充分、应对有效的目标,我们狠抓了应急机制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了应急物资的储备,科学落实各项应急措施,为全县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培训与督导,提高基层突发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乡镇是三级疾病控制网络的枢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的薄弱环节。为了提高乡镇卫生院应急处置能力,我们狠抓了对基层的业务培训工作,今年来共组织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监测与网络直报、突发疫情应急处置专题培训4次,培训人员达76人次,并要求各乡镇卫生院落实村级卫生室培训工作,做到“逐级培训,人人掌握,全面提高”。在加强培训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督导检查力度,认真对照年初签订的目标考核责任书内容逐条检查,对发现传染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达了督导意见书,做到了及时发现,及进整改,全年组织专项督导检查4次,发出督导意见书80余份。针对传染病管理相对薄弱个别乡镇卫生院,我们组织专业人员驻院进行指导,多次上门帮助整改。通过培训和督导,乡镇卫生院传染管理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0__年全县共发生8起传染病疫情,全部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未造成扩散和蔓延。

二是切实加强了技术储备和制度建设。制订了《__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__县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等预案,建立健全了《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坚持了24小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值班,真正做到了来电、来访、来传及时汇报,突发事件及时处理。

三是突出加强卫生应急建设,提高队伍应急能力。20__

年,为了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治工作,确保及时、高效处理疫情。中心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疫情监测组、后勤保障组以及三个疫情处理机动队,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快速机动。为了提高突发疫情应急处理能力,我们采取派出去学习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狠抓人员培训工作,参加省、市培训达32人次,举办培训班12期,直接培训人员达485人次。为了增强应急实战经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去年12月,我们组织了人禽流感疫情防控模拟演练,在演练中做到了方案具体、组织严密。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演练,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日渐成熟,在处理各类突发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狠抓疫情报告质量,做好预警预测。疾控部门作为传染病疫情管理的总枢纽,其疫情报告质量直接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和各级领导层公共卫生的决策。一直以来,中心始终把疫情报告质量作为核心工作抓在手中,确定专人落实疫情报告,认真落实审卡制度,对传染病报告的审核每天不少于4次,星期天、节假日安排专门值班人员,保证了我县疫情报告质量在全市一直处于领先位次。同时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分析和预测力度,每月对传染病疫情监测进行分析和预测,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反馈疫情报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各类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及时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重大传染防治上了新水平

艾滋病和结核病是省政府督办的两项重大传染病。20__年,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从“五抓五促”入手,以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为龙头,以落实查、防、治、救等措施为重点,健全完善防治体系,认真落实项目工作,形成了群防群控,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态势。重点抓了五项工作,一是抓机制,促长效防治措施落实。继续实行目标考核,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保障了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到了防治目标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职责任务到位。二是抓基础,促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20__年,我们利用举办办讲座和培训、制作展板和专栏、联办健康有约节目和放映电影、刷写标语和播放公益广告、开设健康教育课、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同时,积极支持配合省艾滋病防治专家队在我县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保证了艾滋病宣传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在全省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三是抓管理,促规范科学化防治。20__年完成艾滋病高危人群主动监测2109人;加大了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完成对3517名孕妇的艾滋病抗体检测。四是抓项目,促干预措施落实。认真组织实施了娱乐场所100安全套项目。五是抓救助,促关怀措施落实。加强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管理,认真开展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落实关怀救助措施。

结核病防治工作我们从“四个强化”入手,不断加大对结防规划的实施和项目管理的力度,以控制发病率,提高结治愈率为目标,保证了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一是强化规范诊治,确保病人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全年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45例,超额完成省卫生厅下达的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任务,并全部给予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落实了全程督导或强化期督导、全程管理措施。二是强化宣传培训,使项目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确保项目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强化归口管理,确保治疗效果。四是强化痰检质量控制,20__年继续在鲍峡、柳陂、青曲、白桑、南化、梅铺六个卫生院开展乡镇查痰点工作,提高了规划实施质量。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又上新台阶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职业健康检查是疾控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能。为了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规范服务行为,20__年我们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职业健康检查资质认证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全省县级中心率先开展资质认证申报,并一举通过评审,成为全省县级中心第一家认证单位。一是是精心组织、认真准备,积极开展认证工作。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认证工作没有固定的评审准则模式,又没有成功评审的经验借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精心组织、认真准备,积极开展认证工作。成立专班,抽调10名专业人员,完善了《质量手册》、《作业指导指导书》、《程序文件》等软件资料。同时积极向省厅认证专家汇报认证准备情况,三次将资料报送省专家组进行预审,在省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申报资料得到不断规范完善。二是加强硬件建设,促进业务开展。硬件设备是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职业健康检查的必备条件。在硬件建设上,我们采取“疾控为主、协作为铺、结合实际、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对于工作必需的设备,不惜资金予以购买,中心先后投入近20万元购买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先进设备。对于价格昂贵,使用频次少的仪器设备,我们采取加强部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的办法予以解决,目前已与十堰市东风职防所、县人民医院、县卫生监督局签定的技术服务协议书。既确保了业务工作的开展,又节约了资金,弥补了硬件上的不足。三是切实加强实验室和体检中心的建设,为检测和健康检查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去年,中心投入近10万元对临床实验室和体检中心进行了改造,中心综合办公楼二楼近800m2全部用于临床检验和健康体检。制作了大量宣传展板,做到“三上墙”,一是服务宗旨、服务理念、服务程序上墙;二是服务内容、服务项目上墙;三是工作制度、操作规程上墙。目前,中心已建成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设备先进、服务一流的健康体检中心

20__年12月,省专家组组织对我们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认证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__县疾控中心两项认证工作行动早,准备充分,是全省县级疾控机构的标兵、样版。目前已有49个项目通过了认证,认证项目之多在全省名列前矛。

二、以优质服务为源,努力营造和谐疾控

(一)是立足本职,主动当好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参谋

疾病控制事业的发展离不了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在工作中,我们立足于本职工作,积极主动地为政府和主管部门当好参谋。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上宣传力度,及时采编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向县委、政府及主管部门领导汇报,让各级领导及时了解疾病控制工作的最新动态;二是进一步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请示汇报制度,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今年在全县免疫接种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向县卫生局领导汇报,得到了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县卫生局成立了预防接种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为全县免疫接种规范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

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多次向县政府和县卫生局汇报,请求落实各项免疫预防政策,由于汇报及时,参谋到位,赢得了各级领导对疾控工作的重视和支持。20__年,县政府还专门下文支持开展群众性的乙肝疫苗接种和流脑疫苗接种,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经费上给予倾斜。(二)面向基层,不断开创农村疾控工作新局面。农村疾控工作是全县疾控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推动乡镇疾控工作的开展,中心明确提出:服务基层,让利基层,深入基层的工作原则。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一是狠抓了业务工作的培训,加强了业务督导,全年开展专业培训12次,培训达260人次,督导检查6次。二是强化目标考核,对乡镇疾控工作实行百分制考核,实行平时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全年卫生工作完成情况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三是我们坚持让利于乡镇原则,让基层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又有良好经济收益,极大地提高基层对疾病控制工作极积性。四是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每年我们对全年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增强了乡镇卫生院做好疾控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三)心系群众,把人性化服务贯串到各个工作环节。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心系群众”的宗旨,为群众提供人性化服务。一是努力构建人性化的服务环境。近年来我们以文化建设为亮点,努力营造和谐人文环境,把业务宣传与文化建设相融合,在大厅设立服务台,方便群众就医,去年以来,我们将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制作成形象墙,把文明建设标语装饰到各个楼层,使每个职工和服务对象都能接受到荣辱观和文明建设教育。同时,中心还在临街门面制作了6块灯光宣传栏,成为__阳路一道靓丽的风景,深受市民欢迎。二是倡导人性化服务语言。我们制定文明用语30句,禁忌用语14条,在服务过程中切实做到问候多一点、言语暖一点,让服务对象深深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三是推行人性化服务行为。做到三个“多一点”,即多一点微笑,多一点爱护,多一解释,让服务对象深深地感受到亲切厚重的人文关怀。大力推行追踪服务和预约服务,对每一位前来就诊者,认真填写服务卡,即宣传了单位业务,又让就诊者感受到温馨服务。

(四)扶贫送暖,努力搭好干群连心桥。近年来,我们以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与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结为两个文明共建单位,三年中协助该村完善了村规民约和发展规划,帮助争取资金5万元,在本单位资金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为该村购置办公用品及村卫生室设备花费资金1.5万元,组织职工为困难户捐物500余件,捐资3000余元,送到特困户家中。20__年县卫生局把青曲曲远河村和茶店镇蔡家岭村定为中心对口帮扶单位,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发展。我们分别为两个村送去了3000元的现金和价值3000元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并对村级卫生室进行布局调整和改造。目前两个村卫生室建设均达到标准化、规范化,成为全县村级卫生组织建设的旗帜。

三、以文明建设为载体,不断丰富内涵建设

(一)文明单位创建大显成效。年初我们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档次,逐年有提高”的文明单位创建目标,在20__年,我们狠抓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中心环境和职工精神面貌焕一新,服务意识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两个效益稳步增长,真正达到了以业务促创建,以创建推业务的目标,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与业务建设同步发展。

(二)双评工作井然有序,单位形象又添新彩。去年来,我们在卫生局的统一安排布置下扎实开展了双评工作。通过这次活动,行业行为进一步规范,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扎实,树立了良好的行业新形象

预防接种服务篇9

为加快推进我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工作

做好流动人口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工作,不仅是保护流动人口健康的需要,也关系到我区公共卫生安全,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对于积极构建和谐新南开具有重要意义。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结合当前流动人口中公共卫生和传染病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逐步将流动人口中的务工、经商人员及共家属的公共卫生、疾病控制,食品安全和医疗保健服务等纳入部门和社区职责范围,切实加强管理,做好服务.

二、做好查验接种证工作,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免疫接种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34号),做好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与本市儿童享有同样的预防接种政策,为其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并享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混合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和乙肝疫苗等第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服务,适当扩大第二类疫苗的接种人群;每年对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开展1次强化免疫接种服务.卫生防病站在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的配合下,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每年集中开展1—2次“查漏补种”活动,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免疫接种水平.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时,要对其0—7岁子女查验《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证》,对于无《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证》的适龄儿童,要求监护人到其房屋租赁地所在的社区医院进行登记、补证以及完成第一类疫苗的免费补种后,方可办理《流动人口暂住证》。各街办事处居委会应为预防接种宣传提供方便,开辟公益宣传专栏,提高流动儿童监护人认知水平,自觉配合开展接种工作。居委会要及时了解管片内房屋租赁的情况,向流动儿童监护人宣传有关预防接种信息。

三、加强流动人口疾病监测、实施严格预防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地、生产加工企业、农贸市场等流动人口务工密集单位和流动人口子女较集中的中小学校、托幼园所要加强疾病监测工作,要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对于因不明原因缺课的学生要及时排查,并了解缺课学生的健康状况,认真落实晨检、登记和报告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处理,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的传播和扩散。

四、做好对流动人口中结核病和艾滋病的预防控制

继续加强流动人口中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流动人口管理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共同做好新发结核病人的筛查以及督导化疗工作,在办理《流动人口暂住证》时,向流动人口发放有关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重点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手册,辖区内具有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资质的医疗机构将免费为沈动人口提供艾滋病自愿血液初筛检查服务和咨询服务。

五、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加强对工地集体食堂的监督检查

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流动人口务工密集单位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切实加强管理。用工单位和出租房土应向流动人口提供方便、卫生的厕所及洗浴条件。建筑工地集体食堂要经过卫生监督部门的审批并取得《卫生许可证》。同时按照卫生监督部门的要求,严格执行食品加工工具和餐饮具的清洗消毒制度,原料采购、进货和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条件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的监督检查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

预防接种服务篇10

一、加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

以提升城乡居民对基层服务的依从度为重点,强化政策措施的有效激励作用,加强能力建设,扩大服务供给,努力提高基层首诊比例。

1、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六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和基本设备更新添置,切实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2016年,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工作全面正常开展。

2、大力推进基层契约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启动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试点,扩大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覆盖面,以村卫生室为单位,乡村医生签约式服务覆盖面达50%。强化签约医生的主体责任,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诊疗服务有机结合,提供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服务,切实增强城乡居民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受益率和获得感。对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可根据相关协议获取合理额外报酬。

3、提高基层机构建管水平。积极开展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创建,年内力争建成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3-5个、省示范乡镇卫生院1个、省示范村卫生室3-5个。

4、推动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比例达到75%。落实村卫生室定额补偿政策,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按每年不低于1万元的标准安排运行补助,每个乡村医生按每年1万元的标准安排定额补偿,建立乡村医生医疗责任险,积极探索工伤保险。

二、扎实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以增强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感受度为重点,强化服务对象健康管理的导向作用,做细做实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规范程度。

1、提高项目补助经费标准。将项目人均经费标准提高至不低于45元,推动项目资金在基层特别是村级的落实。

2、加强条线间综合协调。健全市级专家技术指导组和项目考核专家库,加强督导和培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细则,统一基本台帐。定期组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下基层服务和指导,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3、建立项目联系点制度。加强对一些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的干预性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项目组织管理和服务模式,及时推广基层好的做法与经验。

4、推进防治工作融合。以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促使基本公卫生服务项目开展与重kk点人群个性化健康管理相结合,增进项目实施效果。广泛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扩大项目实施社会影响力。

5、改进绩效考核方法。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监测、评估和考核,按照规定标准设立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池,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实行按月预拨、打卡发放、季度考核结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提标部分,主要用于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积极做好省级、部级考核迎查工作。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迁址建设和乡镇规范化防保组(所)建设,全面改善服务条件、提升服务水平。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配备,把年轻、专业性强、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防保队伍中。市疾控中心在加大对基层人员培训的同时,积极参加省、市各项培训项目,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提升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监测评价、信息管理、业务指导等核心能力。

3、建立健全“医、防、基”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疾控、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职责,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全面落实疟疾、艾滋病、精神病、高血压、糖尿病的“三位一体”建设。各医疗单位要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各项疾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重大传染病等防控工作

完善结核病、艾滋病、疟疾、麻风病防治服务体系,健全疾控机构、定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狠抓血吸虫病防治,完善监测体系,落实标本兼治,深化联防联控,年内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艾滋病防治方面,保持全人群检测覆盖率达10%以上,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强化青年学生、男性同性人群艾滋病综合干预,遏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开展结核病综合防治服务试点,努力降低肺结核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及时、有效应对输入性疟疾疫情,年内通过消除疟疾省级考核评估。强化麻风病疫情监测,及早发现新病例,预防和减少畸残发生。继续做好碘缺乏病等重点地方病的监测、控制工作,巩固丝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成果。

五、保持传染病防控的平稳态势

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在医疗机构推行基于HIS系统实现传染病监测报告,提高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年部署、季调度、月评估、周分析,做好霍乱、人禽流感、出血热、登革热、流感、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防范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输入。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病原学监测网络,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传染病疫情。

六、落实预防接种规范管理

深入贯彻落实省卫生计生委关于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的相关规定文件,组织开展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提高预防接种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市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达标率100%,建制乡镇数字化接种门诊建成率达到85%,已建成的数字化接种门诊达标率90%以上,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的预防接种门诊。调整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将一剂次脊灰灭活疫苗纳入常规免疫程序,完成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替换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进一步落实扩大儿童免疫规划,确保以乡镇为单位儿童预防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推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工作,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报告、调查诊断、鉴定、补偿和善后处置工作。完善第二类疫苗采购供应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

七、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和口腔卫生工作

巩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果,完善居民死因监测、肿瘤登记、营养与慢性病相关监测制度,提高监测质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健康建设,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第二阶段行动,加强人群合理膳食指导,会同盐务局继续开展全民减盐行动。抓好慢性病防治重点项目,提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干预水平,在重点人群试点癌症、心脑血管病等重点慢性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进一步开展儿童口腔疾病干预项目,如期完成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任务。继续做好学生常见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以及学校环境卫生监测。

八、推进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

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患者检出率和管理率,患者检出率要达到3.8‰,在册患者管理率保持在90%以上。完善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抓好专业人员培训,落实转岗培训和增加执业范围培训任务。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方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落实患者住院治疗、居家管理、社区康复的有效衔接。加强易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工作,着力推行“四帮一”管理模式。

九、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1、健全卫生监督执法网络。推进卫生监督分所规范运行,加强村卫生监督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2、提高监督执法信息化水平。规范监督执法信息报告,加强监督执法现场检测设备的应用和管理,充分发挥卫生监督数据信息作用,辅助行政决策,提供公众服务。

3、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有关培训工作,抓好内部常规培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打造卫生监督复合型人才。

十、突出卫生监督执法重点,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1、公共场所卫生监督。一是组织实施省、市公共场所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重点监督检查游泳场所、住宿、沐浴、美容美发等公共场所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抽检室内空气、顾客用品用具、水质以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质量。二是继续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住宿场所和游泳场所达到100%,城区美容美发场所达到100%。三是组织开展辖区内公共场所单位日常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户次率不低于200%,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2、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一是组织实施省、市生活饮用水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重点监督检查集中式供水、居民住宅区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和水质情况。二是组织开展辖区内供水单位日常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户次率不低于200%,依法查处违法行为。组织实施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与抽检工作,分析饮用水卫生状况,保障市民饮水健康。

3、学校卫生监督。组织实施省、市学校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重点监督检查学校教学环境、传染病防控、饮用水的卫生管理情况,抽检教室采光照明和水质;开展学校卫生综合监督评价。完善学校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建立学校卫生工作沟通协调、部门联动机制。

4、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生产企业监督。组织实施省、市涉水产品重点监督检查计划,重点监督检查使用水质化学处理剂的水厂。对辖区内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

5、放射卫生监督。组织实施省、市放射诊疗重点监督检查计划,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管理,督促有放射诊疗行为的医疗机构建立防护管理制度、落实放射卫生防护措施、完善放射工作场所警示灯及警示标识、配备受检者防护用品等工作。加强日常卫生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覆盖率达100%,户次率不低于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