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1:56:13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范文篇1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预防医学课堂教学往往采用大班上课,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采用多种方法共同提高教学效果。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涉及预防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典型案例,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保证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围绕具体实际案例先提出各种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其内在机理,揭示其一般规律,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临床知识加以实际运用,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医学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及内在联系,体会医学事件中的不同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将来更好的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通过优化整合和资源共享,结合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特点,在满足学生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突出中医学特色,采取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如学生设计的脾胃之气在疾病中的重要性、办公室人员腰痛患病率抽样调查、食品安全等相关课题,并进行实际调查,使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深入体会三级预防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预期所能取得的干预效果,建立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分别在授课开始前和授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授课前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态度、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结束后对授课内容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由于课时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相关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布置思考题,并可尝试进行网络教学,如微课、使用相关系统平台,以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独立学院自己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和课堂特色。

作者:申璐 闵文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预防医学范文篇2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06和2007级临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各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再从每个班单纯随机抽取40人,共160人,然后从这160人中单纯随机抽取80人为实验组和80人为对照组。实验组:2006级37人,2007级43人,其中女生45人,男生35人;对照组:2006级44人,2007级36人,其中女生38人,男生42人。两组学生在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有理论课和实验课。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理论基础教授学时不变,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增加社区实践教学。两组授课教师相同,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课程结束后统一试题和考试时间,考教分离,比较教学效果。

1.2.2社区实践①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将实验组学生由学校教师分批带教到社区进行实践课程,共15次。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高血压测试方法、高血压诊断标准等,增强对重要知识的感性认识;以高血压现况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实习工作,从高血压的现患率、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详细地阐述了社区预防的基本操作程序与过程。同时补充了文献查阅、数据收集和分析、质量控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②采取完成小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几个调研课题为中心,将实验组学生分10人一组的小组进行实践。③建立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参与研究的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学生的成绩评定方法。结合每组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及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评分。

1.3考核方法

包括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理论总分100分,其中基础知识30分、综合分析30分、综合应用30分、其他10分。技能总分100分,其中实验操作25分、疾病研究25分、数据整理与分析25分、预防措施指导能力25分。

1.4调查方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采用选题小组法进行访谈;定量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课程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教学方法效果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教师在教室发放问卷,学生自行填写,不记名,当场收回,社区实践课程前后分别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答卷160份,回收率为100%。

1.5统计分析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学生预防医学考试成绩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理论考试总分、综合应用、技能考试的成绩及预防措施指导较高,经两组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理论基础知识的得分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自我能力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在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而语言表达能力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访谈结果

虽然只有短期的社区实践,但是总体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评价也普遍较高。对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达到90%;88.5%的同学认为安排预防医学社区实践非常有必要,只有约4%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对于实践内容的选择和安排,94%的同学表示满意和较满意;对于实践方式85%的同学认为较好或非常好;93%的同学认为预防医学社区实践对以后的医疗实践有帮助。而对于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预防医学实习学时数不够,约63%同学都认为预防医学实习的时间太短,不能深入了解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能。二是对实践带教老师的水平不满,约15%的同学对预防医学实践的教师水平不满意,原因主要是讲座的内容不能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或认为教师讲授不清楚或描述不到位。

3讨论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社会卫生问题的突出等,对医学的内容和服务提出了新的任务[2]。医学工作重点由获得健康转向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社会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供给者[3]。现行医学教育体系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彼此割裂开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尤其在SARS的流行期间明显暴露出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如何改革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学生能树立现代医观,建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并适当地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是预防医学教育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预防医学范文篇3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我国医学教育的供给水平和支撑能力接受了严峻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了复合型医疗人才的缺乏,同时也暴露出现今医学教育中医防割裂的弊端[1-4]。如何在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开展临床与预防融合,这对医学教育改革尤为重要[5-7]。而开展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就是与时俱进地掌握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及态度的问卷调查,以便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和课程设置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扬州大学医学院430名全日制全国统一招生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所有本科生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共发放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60%(424/430)。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自行设计问卷,并听取专家意见和预调查完善问卷。2021年1月-2月,采用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进行匿名调查,由临床医学本科生自愿填写提交。以改进预防医学教学质量为目的,为获取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意见,因此本研究仅邀请已学习过预防医学课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参加。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特别关注了学习课程后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本问卷包括闭合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共21题。

1.3统计学分析

将调查结果资料由电子问卷系统导出至Excel软件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学描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率和构成比表示。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424名被调查者中,男生占42.22%(179/424),女生占57.78%(245/424)。本研究参与调查的临床医学本科生都已开展过预防医学相关课程学习。

2.2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分析

有效应答的424位临床医学本科生中,近1/3的临床医学本科生认为对预防医学专业相关内容了解不足,例如143名(占33.73%)学生认为预防医学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疫苗的接种。53.54%(227/424)的临床医学本科生通过不断深入学习预防医学知识,更正了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误解。并且,调查中99.76%(423/424)的临床医学本科生表示,对于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从群体的角度研究环境因素、宿主因素以及致病因子与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预防医学学科意义的认知调查中发现,125名(占29.48%)临床医学本科生认为预防医学的意义主要在于增强人群的疾病预防意识,123名(占29.01%)学生认为在于普及各种疾病的预防方法相关知识,105名(占24.76%)学生认为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和病因等,71名(占16.75%)学生认为在于制定防治疾病的策略。

2.3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的态度分析

此次调查发现,80.66%(342/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18.63%(79/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比较重要,仅0.71%(3/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程度一般。99.53%(422/424)的学生表示进一步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学生对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也有所提升。424位被调查对象中,有348名(占81.84%)学生表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预防医学专业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学生(412名,占97.17%)认为学习预防医学知识对身边的人有所帮助。所有参与调查的医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向人群普及预防医学相关常识,其中91.98%(390/424)的学生认为目前我国十分需要普及。同时,99.06%(420/424)的学生愿意向大众就预防医学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76.18%(323/424)的学生表示愿意在未来从事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并且39.86%(169/424)的学生有意向在预防医学领域进行进一步发展。

2.4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期望分析

根据此次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期望的相关调查内容发现,临床医学本科生希望了解预防医学多方面内容,但对以下几方面相关知识更为感兴趣,主要包括疾病的预防策略、预防医学的实践方法、疫苗的研发和就业前景等。针对目前预防医学课程所采取的考核方式,有效应答的424名临床医学本科生中,仅33.49%(142/424)的同学表示认同。65.57%(278/424)的同学认为可以适当增加案例等灵活的题目,67.69%(287/424)的学生希望增加实践等考核方式,还存在个别同学建议增加实验报告设计和调研论文。

2.5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就业的看法

绝大多数学生(408名,占96.23%)学生认为,学习预防医学的人数将会增加。但61.32%(260/424)的学生仍会理智建议他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报考预防医学专业;34.43%(146/424)的学生表示会建议他人报考预防医学专业,仅4.25%(18/424)的学生表示不会有此建议。同时,针对专业录取门槛,48.35%(205/424)的学生认为应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

3讨论

3.1提高认识,强化预防医学战略地位

21世纪以来,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8]。当前,应顺应新时代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发展需求,摆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全面推进医防结合,优化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预防医学教育,培育21世纪预防保健型医学人才[9]。临床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学科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今后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减少因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方面认知存在漏洞而导致的医护伤亡等类似事件的发生[5,10]。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专业本科生对于预防医学的认知水平不足,但在课程学习后有所提升。本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学习后更正了自身对于预防医学的误解。从学习前近1/3的临床专业本科生认为预防医学就是接种疫苗,到学习后几乎全部学生认为预防医学是从群体角度开展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这可能与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视有关,包括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教育的裂痕、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和提高基层疾控中心的应急管理能力等[11-13]。此外,也可能与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学习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有关。

3.2转变思想观念,发挥预防医学的防控作用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态度有所转变。学习前的调查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偏低,仅34%的同学认为该课程比较重要[14]。此外,临床专业学生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感兴趣程度不高,并且逃课现象较为严峻[15-17]。本研究发现,超过90%的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且,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这可能与新时期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发挥强大的防控作用,疾病预防控制取得良好成效有关。此外,所有被调查对象均认为有必要向公众普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并且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有益。这说明临床专业本科生意识到预防医学学科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强了对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重视。同时,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也获得提升,但公众对于预防医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仍有待提高。因此,应加大对预防医学常识的宣传与普及,从而使公众能更好地配合公共卫生相关部门的工作,携手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我国各类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18,19]。

3.3改善预防医学的考核方式,加强教学实践性

本研究中仅1/3左右学生对目前预防医学专业的考核方式表示认同。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4,15,20]。因此,需要改善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考核方式。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考核方式能够多样化。例如,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希望笔试中适当增加案例题等灵活的题型,除笔试外还可以增加实践考核。先前调查研究也发现,70%左右的临床专业学生认为预防医学课程实习偏少,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能增加预防医学现场实习锻炼,注重预防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原因、防治措施等,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14,15,21]。这说明,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与实际联系不够密切。这不仅体现在预防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同样问题[22,23]。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和应用就是实践[22,24,2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高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不同层级的卫生机构(例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基地[10]。也只有将预防医学实践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卓越医师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卓越医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涛,吴瑶,宋菁,等.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应急处理能力的供需矛盾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8):855-857.

预防医学范文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预防医学;教学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就是对课堂教学的顺序进行翻转,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电子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学微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素材等资料和在线测试等教学任务,在课前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进行面对面的解疑答惑和讨论,并进行课后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扮演着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更具有主动性。

二、中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的现状

1.学生重临床、轻预防。中职卫校的学生多数对预防医学课程不重视,普遍认为预防医学知识对将来所面临的医护工作岗位无用,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和考试仅为应付学校的教学要求。2.课时少,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被摆在适当的位置。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偏重临床专业,轻预防医学,使预防医学教学课时少,教学设施不齐全,很多实践内容无法开展,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多,包括了预防保健、营养与食品卫生、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其中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内容比较复杂、难理解难记忆,在学时少的情况下,教学往往只能一带而过,难以突出重点,无法让学生做到深入学习,影响了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效果。3.教学方式落后。目前,中职学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仍以讲授为主,虽然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师仍沿用了传统填鸭式的讲解来传播知识,课堂上讲授的多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另外,预防医学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大多无法开展,难以安排学生到社区、疾控部门及其他工矿企业参观实践,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不但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教师感到苦恼。4.师资相对薄弱。除农村医学专业外,预防医学在中职护理、药剂等各专业中并非专业课,学校对预防医学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预防医学教学条件和资源较差,专业教师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很多学校预防医学教师相对缺乏。

三、翻转课堂在中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可以有效解决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多,课时少的问题。在翻转课堂中,无限的反复学习对于学生是极大的便利,这就极大地解决了预防医学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问题。例如卫生统计学部分,概念抽象,逻辑性强,计算公式繁多,一直以来靠课堂上有限的课时来讲解,学生真正能理解和掌握的很少,而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重复地观看教学视频以及无限次地进行在线练习,一直到真正掌握为止。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使知识面复杂的预防医学课堂内容得到了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者补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2.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在翻转课堂里,学生在课余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观看教学视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而不必像在课堂上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学习节奏的快慢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没懂的可以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思考或做笔记,还能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即时的讨论和交流互动,寻求帮助,也可以随时在有需要的时候去查阅资料。通过课前先学,每一个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寻求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学习的主体。比如营养学部分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但本身知识点繁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大的弱点,无法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引入翻转课堂后,通过生动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营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在课堂上,教师则以生活情景或案例为引导,让学生开展讨论等各种活动,使理论转化为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3.更好地发挥与展现预防医学教师的能力,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对于专业教师来说,翻转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教学能力,丰富的预防专业知识,熟悉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还要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整合,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制作出好的教学视频。翻转课堂还可促进教师在课堂深度研究和课堂组织能力方面不断提高。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地反思,总结,从而不断地产生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四、翻转课堂在中职预防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1.获得学校支持,构建预防医学微课体系。微视频和网络平台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和重要基础。要在中职预防医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需要学校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一,需要获得学校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形成培养新型预防保健医学人才的目标意识,改善预防医学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充实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给予资金支持,组织预防医学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技术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的人才,成立预防医学微课制作团队,自主开发制作适合中职生的预防医学微视频,在资金充足情况下,也可以购买网络上的优质微课程,边开发边完善,逐步建设好预防医学微课资源库。第二,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及校园网站微课资源,也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微信或者QQ进行学习和交流。2.优化微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是通过微课作为载体的,如何把干瘪而毫无生气的医学知识变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把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这就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包括课前的教学视频设计,课堂活动的设计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三个方面。在教学视频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翻转课堂并非对预防医学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可选择一些难点部分如统计学部分,或者知识点比较分散、涉及面广的营养学部分。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分析提炼,内容要突出重点,精炼。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要有多元化丰富的活动,如病例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最后课程的评价要结合翻转课堂的模式,设计出针对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能力锻炼、协作沟通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参考文献:

[1]陈丽丽,靖雪妍,曹佳,等.对预防医学教育改革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

预防医学范文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体系创新;预防

医学专业当下,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医学人才尤其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1]。因此,对于预防医学生而言,为适应现今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在深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型教育模式下,需要学生进一步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更好地为预防医学相关领域发展服务。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是实现学习效果重要前提,在新形势下要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得更快、更深、更精”。学习意志作为学生理解问题、掌握知识推动力,促使其更加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学习,进而不断吸收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动能,最终形成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实践创新能力[2]。作为医科院校一线教师,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培养、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3]。

一、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带教为主,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对应的独立实践内容,学生按照规定的实验操作步骤完成。这一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了解学生对相应知识理解及掌握情况,而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亦难获得较好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促动式学习则以设计为主,通过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为手段,提升个人行为变化,持续自动自发地进行改善学习能力的行为,关注学生在实际情况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5]。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学习效能、激发学习与创新的联结,进而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促动式教学理念,旨在提升预防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二、深化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本中心于2009年被教育部列为公共卫生类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近十年来一直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学理念。中心采用多阶段贯通式实践教育手段,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展早期公共卫生实践启蒙、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大学生暑期科研实践计划、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及科研实践训练等,提升本科生实践教育质量和学生创新综合素质。(一)围绕培养目标,建立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心通过不断探索,基于“多层次覆盖、多学科融合、多阶段贯通”的理念,逐步形成以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相结合“三位一体”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公共卫生人才“5C”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在社会需求、职业道德、理论基础、创新技能、科研素养和批判思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化实验室建设,所有预防医学主干课程均纳入我校E-Learning平台运行,成为师生交流和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有效途径。不间断组织一线教师参加PBL和MOOC培训,并赴多地参加教育教学论坛、教材编写会和定稿会等,提升教师专业创新业务素质。(二)基于实践创新要求,建设多元化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中心建设一系列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卫生学基础实验室、现场监测实验室、大型仪器分析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公共卫生实训室、开放实践创新平台以及预防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等。这五类实验室将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所有课程进行整合,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设立创新实践平台,开设10个基于公共卫生现场和职业人群的选修实践专题。与此同时,中心基于“互联网+”理念,开拓性的研发了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系统,设立典型实践教学案例,以上资源紧密联系各个学科和相关实践项目,按照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及学科建设目标开展教学工作,为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坚实基础。(三)发挥科研促动优势,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中心将基础教学、科研训练、公共卫生成果、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等与实践教学内容融合,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相关要求,建设公共卫生实践技能操作/考核平台。中心配套设立公共卫生实训室和虚拟仿真实践操作平台,同步开放实验室,学生先登录中心网站进行理论培训与考核,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网上预约进入。学生可自主选择课余时间进入实训室,分区域开展实践技能操作学习。总体来说,中心布局涵盖了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创业平台,为本科生单独设立创新实践功能区域,将教学和科研新成果、新方法及时纳入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让学科发展成为实践教学改革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四)深化合作交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在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同时,我中心强化与江苏省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综合性三级医院等单位的合作,有效利用多方面平台,建设了近50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中心各类设施的支持下,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切实将理论教学、实践培训和实际现场工作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优化整合和发展,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初步建成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材系统、实践教学模式科学、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一流、创新实践教育平台特色鲜明的多元化开放式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专业已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是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效,多次立项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本专科毕业(设计)一等奖及优秀团队奖,组织学生参加的全国和省级各类竞赛均获得优异的成绩。与此同时,中心设立的公共卫生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公共卫生PBL/CBL案例教学、职业医师技能培训平台,对于提高公共卫生与预防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起到关键作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2]李远,杨叶,王克波,等.提升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5):416-419.

[3]苗春雨,陈丽娜,杜巧连,等.以科研促动教学的师生协同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7,(03):92-94.

[4]莫宝庆,钟才云,胡春艳,等.促动式教学方式对预防医学学生学习意识和自身能力的提升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2):250-252.

[4]李磊,王惠娟,赵丽萍,等.高等学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S1):6-8.

预防医学范文篇6

1.1对象与实施

课上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总结补充。

1.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主要调查了教学效果有关项目。专业考试结束时发放问卷,匿名填写,填完当场收回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4份,实际回收率为94%。所设置的备选项赋予分数值,给予正向评分,即:是为3分,一般为2分,不是为1分,。

1.3数据处理

对所有收回问卷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采用Epidata3.02软件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导出,利用STATA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每一道问题的报告率,并对本科、专科不同层次之间进行了χ2检验,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总人数94人,其中医学专科学生46人,医学本科生48人。

3讨论

表1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表2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概念及问题变得生动,易理解掌握表3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赋值评分表

3.1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本研究中发现78.72%的学生(专科80.43%,本科77.08%)对案例教学感兴趣,73.40%的学生(专科78.26%,本科68.75%)认为用案例教学法授课富有启发性,73.40%的学生(专科80.43%,本科73.40%)认为与普通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促进了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85.10%的学生(专科93.48%,本科77.08%)认为案例教学使原先抽象的书本知识在经过讨论后变得易懂、易记,75.53%的学生(专科78.26%,本科72.92%)认为案例教学法丰富了专业课的相关知识,70.21%的学生(专科71.74%,本科68.75%)认为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知道了各种环境中毒、食物中毒、职业病的诊断,各种食谱的编制等。70.21%的学生(专科73.91%,本科66.67%)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逻辑思维,65.96%的学生(专科73.91%,本科58.33%)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由赋值评分表表3可见,专科生总分为29.70±3.46,本科生总分为29.42±3.36(满分33分),两者差距不大,说明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本专科医学生中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是肯定的。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是结合预防医学和医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以及教学特点所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跟实际案例结合起来,避免了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事实上,(下转第52页)通过案例讨论这种形式使学生积极思考,又可以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观点,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再加上老师的总结,使学生对各类案例的分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不断选择适合的案例、更新教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经验,还需要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

3.2案例教学法在不同层次医学生中的优势比较和评价

由表1可见73.91%的医学专科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而医学本科生仅有58.3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对于专科生而言,在专业学习中学习兴趣仍然是影响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感兴趣的程度也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而案例教学很好的帮助专科学生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表2可见93.48%的医学专科生认为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概念及问题变得生动,易理解掌握,而医学本科生仅有77.0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在学习能力方面不得不承认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一些专业课程的抽象的理论,而案例教学法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使理论变得具体和易于掌握、易于记忆。所以,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专科生,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

3.3实践表明,在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3.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具有自身的优点[4],但同时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也有自身的缺点:查找案例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会严重案例教学的质量;课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案例选择一定要适宜,否则会影响授课效果等。同样,传统教学法也有其优点:便于操作;师生都已经普遍接受和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方面尤其适用等。因此,要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同时注意适当结合传统教学法,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3.3.2案例的选择要求

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择的案例及其问题要紧扣课本中每部分所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案例的真实性,当然可以根据学生前期课程,对案例进行适当调整,从而避免难度太高、难以分析与理解的情况。

3.3.3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

考核是对教学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手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各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法为主,传统教学法的学习效果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成熟[5]。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和有效的实施,需要建立配套的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考核时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也重视案例的分析,将平时考核与卷面考试相结合,强调课堂提问、案例讨论课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平时考核,保证该部分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建议20%~30%)。鉴于案例教学法的自身特点,迫切需要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方案。

预防医学范文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实验课程

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对学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临床各科以及“医学辅助诊断”的课程,还需要掌握“预防医学”的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等课程。预防医学的课程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疾病三级预防观念,且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们在大学和以后工作中从事科研设计和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与这些预防医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课程体系存在把重点放在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会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积极性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通过总结他人的成果,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制订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对临床医学学生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数据处理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3]。

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中,教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找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计算,巩固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计算好数据,不关心自己做的结果有何意义,更没有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去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这样的大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做事只看结果,对结果怎样,以后需要如何改进并不清楚。临床医学系学生最终要走向临床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病人,而这些病人中有很多症状相似,重复看病,不会总结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增加医生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国内外医学上很多著名的发现,都是基于医院的医生会总结,总结后再加工。医学上前人实践累积的数据和经验很重要,因此重复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要学会适时总结,及时发现不足,进行自身改进。“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就是教大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将数据进行再加工,从中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看问题。循证医学的统计软件REVIEWMANAGER也应该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进行介绍,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使方法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流行病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临床流行病的实验课上存在着给学生讲解一个案例,让学生计算相关的指标,掌握一些指标的计算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利用所得的实验数据怎样系统的论证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等问题,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思考。因此,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尤其是循证医学的思想并没有融会贯通到各种流行病学方法中,造成学生看问题单一片面,不会总结,无法通过已有的证据总结新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某一项结果用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得出很多的结果,那么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同一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不同,为何结果不同;这些方法间有何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到底如何取舍这些结果。传统的医学模式由于缺乏总结这些结果,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性,不能科学合理地解答这些结果是否适用当前的病人,教师只能根据经验和书本来讲授,其结论往往缺乏科学性。

3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生产、生活实践,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指导合理营养,预防营养相关疾病,并且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然而,在目前的实验课中存在简单教学生配餐的原理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基本不让学生发问。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但是营养和食品问题是存在争议的,标准也是时刻在改变的,应该用循证医学的观点看问题,及时总结更新自己知识。循证营养被定义为:“系统收集来的现有最佳证据,在制定营养政策和营养实践中的应用”。循证营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其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所有可获得的证据都被收集和评价,从而帮助制定营养政策与建议,并且有可能为那些存在争议的营养问题提供决定性的证据。在“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食谱编制和各类食物卫生检测是重点实验课内容,但是既往的食谱编制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有没有证据去证明确实需要改进。如: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阜阳奶粉事件对于奶制品卫生问题的检测,现有的三聚氰胺检测的证据到底准确性如何?奶企业是否已经不添加三聚氰胺,而去添加目前人们忽略的二聚氰胺。由于方法的缺陷,检测不出,及时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检测方法的不足,并为新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将循证医学应用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可以让临床专业的学生树立起时刻更新知识理念,改进一成不变的思想。

4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现有的“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程内容在设置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一些在实验室内进行的模拟实验、验证分析或形成物质检测等;对实际存在的现场实验内容设置很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实验检测对象现场的环境基本资料等方面的获取能力培养受限[4-5]。在以往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造成临床专业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实验课极不重视。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实验”课中的运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环境卫生学实验课大气采样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不同地点采样,将每个地点采样的结果作为一个证据,收集整理证据,最后总结比较不同地点空气污染状况的差别,发现问题,为具有争议的相关问题提供依据。例如在“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中余氯量和需氯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碘量法,滴定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二者使用碘量法差别在哪里,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总结发问,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

5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其主要以职业人群及其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的“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重结果、重演示,轻设计、轻培养,仅仅在实验室内对传统检测项且按已有的方法开展验证性实验,得到预想的实验数据,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满足不了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如:开展劳动现场空气质量检测、按国际标准进行气象条件测定、大气中SO2浓度测定、空气中铅浓度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等项目,并且强调一定要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现场,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紧张因素及工效学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等,开展实验。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就可以很好让临床专业学生去发现和收集很多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课上的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区别,分析整合这些数据发现相同厂房可能由于暴露地点不一样,不同地区职业有害因素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很好的应用。通过循证医学思想在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学生可以掌握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寻找科研证据、解决问题和进行证据评价的必要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循证医学的理念真正得到了灌输,并且能够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应用于解决临床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6]。

作者:穆敏 刘国礼 佟媛 白明杰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殷朝阳,钟才高,易露芮.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9-230.

[2]韩知峡,甘仲霖,熊炜,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868-1872.

[3]李幼平.循证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万伟,李晓红,贺圣文,等.《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20-123.

预防医学范文篇8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4预防医学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关键。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传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这些疾病单靠临床医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看清形势,在学好基础、临床的同时,重视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学会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强二、三级预防,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对人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健康素质服务。另外,国家在努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很多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是防治合一的。作为未来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三级预防”观念的强弱以及预防技能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对所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医学知识教育,其结果都会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会比预防专业人员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培养他们在未来社区医疗中,能从预防观点、群体观点出发,加强健康教育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和处理卫生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实力,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通过在课堂上逐步地、不断地向临床专业学生传输以上信息,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临床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未来角度、从自身角度、从实用角度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

4.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政府对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中央财政对预防医学专项投资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已将公共卫生列入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议程。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因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标准、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队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毕业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也较少,提高一线预防医学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4.3加强基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

预防医学范文篇9

【关键词】健康中国;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服务质量是当前健康中国背景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要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影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分析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一)契合预防医学领域发展要求。实践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备关键能力[1]。在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可提升其与预防医学对人才要求的契合度。而随着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预防医学团队的专业性水平也会随之提升,上述变化有助于促进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并为疾病防控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二)优化学生职业操守及职业精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技能水平、认识状态等,均会影响其在公共卫生事业中所发挥出的作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获得。在参与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对预防医学责任及使命建立更加明确的认知,随着其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及职业精神也可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一)培养方法选择不当。目前,实践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该专业学生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活动中的培养方法选择存在一定问题,即预防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方法选择缺乏针对性,多按照教师讲授(消毒方法、食品安全知识等)、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其实践能力水平。从学生角度来看,不恰当的培养方法选择,限制了预防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相对枯燥的教学活动氛围中,其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相对欠佳[2]。(二)缺乏社会实践机会。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从当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来看,其培养模式由理论培养、实践培养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培养主要通过开展环境卫生教学、食品与卫生教学等方法,提升学生的疾病防控认识,扩充其专业知识储备;而实践培养则主要通过校内模拟实践培训及外部实习单位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少(多低于10%)。此外,学生参与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活动的机会严重不足。上述问题的存在,干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三)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单一。随着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业要求的升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根据既往经验,培养途径是影响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主要因素。从目前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状况来看,各高校普遍存在培养途径单一的问题。由于受到资金、安全因素等的限制,多数高校未能通过现场调查形式,开展学生疾病防控、卫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仅采用理论讲解形式,促进学生对相关食品卫生、消毒管理等知识的认识。在单一化培养途径下,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速度相对较慢。

三、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契合学生要求,灵活选择培养方法。实现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目标的前提为:学生对培养方法、内容的兴趣水平较高,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满足上述要求,可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选择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的参照依据,结合学生需求的变化,灵活变更培养方法,进而保障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有效性。当学生提出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时,可于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引入小组讨论法。根据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性问题后,学生以小组自主讨论形式进行分析。例如,可将问题设置为:某中学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造成全校师生共68人中毒,应将该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方案确立为?基于小组讨论培养方法下,开放性的组内讨论环境,可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食物中毒事件现场调查方案制定的积极性。而当学生指出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时,则可利用角色扮演法开展事件能力培养。例如,在病毒肺炎自我防护教学中,可选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社区居民及社区管理人员,扮演社区居民的学生根据已掌握知识,做好外出前的准备工作,并模拟外出后的自我清洁工作;而扮演社区管理人员的学生则负责利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知识,针对另外一名扮演者的行为进行评价。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角色扮演法所提供的角色扮演机会,不仅可提升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参与兴趣,同时,扮演过程、观察扮演者行为过程,还可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知识的掌握。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基于学生需求的培养方法选择模式,可充分满足其学习需求。这种培养模式可帮助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被尊重感及满足感,而上述积极体验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学习热情,改善其实践能力培养成效。(二)加强校外合作,扩展社会实践范畴。基于社会实践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可将社会实践作为重点,采取加强校外合作的形式,不断拓宽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实践范畴,为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借助实践情境提升其实践能力水平。在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中,社会实践的可行拓展方向包含:第一,疾控中心实践。例如,高校可与当地疾控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根据疾控中心的要求,定期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疾控中心实践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疾控中心的运行流程,了解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流程,并对一线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形成基本认知。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内居民患者为主要接诊对象。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对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健康服务形成良好的认知。此外,在观察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传播风险)患者的诊疗流程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还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管理工作,对相关感染性疾病形成正确的预防意识。第三,卫生监督所实践。卫生监督所以学校卫生、饮水卫生、职业卫生及传染病防治等为基本职责。卫生监督所实践活动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参与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时,学生可更加深入地理解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并充分理解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法制宣传等工作的重要意义。(三)落实培养要求,开展全面实践能力培养。当前健康中国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教育工作,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基础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预防医学全领域,均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对此,可将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参照,利用开展全面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有效对策,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高校可按照如下模式,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第一,专项技能模拟训练。根据教学进度,开展安全检测仪器模拟训练、食品样品采集训练等专项训练。借助模拟训练途径,巩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二,学生相互评价培训。由教师限定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畴,如食品安全等,学生组成两人小组,根据所学知识,互相为对方设置考核评价情境。与传统培养途径相比,学生互相评价考核途径,更加契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学生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以自身学习成效为依托,这种评价考核模式更有助于发现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各项实践能力上的不足,进而为其后续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可靠的参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全面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结合当前培养模式在各方面细节的不足,以适宜策略加以优化,进而改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此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更新培养方案,确保其能为健康中国所提出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瑜,贺莉萍,周勇.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9,9

预防医学范文篇10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预防医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人们都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而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实践作为预防医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既具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专业实践在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是随着现代医学、统计学和微生物学的先后创立而逐步发展完善的。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要求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1,2]。预防医学专业实践即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实际参与预防医学问题的实践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4年的理论学习之后,将到疾病控制单位及临床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案例、演练、现场调查、现场处置、现场项目的实施等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掌握实战方法,使公共卫生实战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随着新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更加要求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具备优良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具备较强的预防医学综合实践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实践对预防医学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高,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教学课程模式仍然以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为主,重临床、轻预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3],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整体观念、大健康观念不能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根本原因。另外,在五年制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尽管安排了第五年为专业实践时间,但是由于对实习方案缺乏整体规划,实践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如实习内容的安排、各部分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理论与实践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角色的转变等等,导致学生在由学校(理论学习)进入实践基地(实践阶段)的过程中,懵懵懂懂,对自己到实践基地要干什么、要学什么定位不清,对学生预防医学整体观念的培养非常不利。2.2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现状。预防医学学生专业实践基地通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预防保健部门等,一般以在疾控机构实习时间最长。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生的实践能力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与提升。(1)实习内容缺乏严谨设计。学生的专业实践是基于疾病控制中心的日常工作进行,无法养成全面的健康意识,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培养。(2)从培养建立预防医学整体观念看,由于学生实习是短时间内在某一科室内做一些具体工作,无法了解整个工作过程,无法全面了解预防医学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并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3)从实践基地带教老师的专业水平上看,由于对带教老师专业水平缺乏统一的标准,实践基地随意指定的工作人员均可作为带教老师,因此带教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良好的培养,因而学生培养的质量有待提高。基于上述现状,改善预防医学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有独立岗位胜任能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势在必行。

3改革专业实践的教学方法

3.1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对专业实践教学方案进行整体规划。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进入专业实践之前,由高校与实践基地联合制定实习方案,对学生整个实习过程进行综合性、整体性设计,包括专业实践内容、方式、过程、预期目标、考核指标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专业实践学习的全貌、清楚来龙去脉,明确自己的工作处于总体工作的哪个部分[4],而不是盲目地按部就班,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从事一些临时性、无系统的工作。整体的实践规划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与科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3.2加强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交流互通,深度融合。加强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交流互通,打通科学研究与转化应用渠道,构建新型医教、研、防成果转化平台,从而促使医学教育更具实践导向,医学研究更具问题导向,形成公共卫生领域产学研的快速发展。总所周知,高校具有信息资源丰富、科研能力水平较高的优势,疾控部门的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现场资源和实践经验、拥有高精尖仪器设备等,应充分凝聚高校和疾控中心优势力量,建立有效协作机制,利用科研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孕育符合实践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科研人才和专业团队,从而提高医教研协同能力,为国家培养预防医学人才做好疾病防控长期规划。此外,两者的深度合作还可以通过采取加强高校和实践基地师资人才的相互聘用等措施来实现,高效教师到实践基地开展理论知识的辅导教学,实践基地带教老师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二者交叉融合,相辅相成,着重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促进人群健康发展。3.3紧跟时展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材。在疾病的监测与控制、健康管理以及卫生监督等过程中,公共卫生医师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理、慢性病防治等过程中,更需要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潜力和良好合作精神的新型医疗卫生专门人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材的优化应该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致力于培养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根据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公共卫生事业及预防医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打破以往学科间壁垒,避免内容的低水平重复,编制系统性较强的实践教材,选定有代表性的实验/实践内容,将经典实验方法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紧密结合,将传统实践方法与现代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重点掌握预防医学常见实验技术要求和基本方法,开设综合设计型实验以及应急演练等实践内容,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经过专业实践阶段之后得到切实的提升。3.4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实践教学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而当前的实践教学评价过于单一,缺乏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手段,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完善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制定各环节具体明确的质量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细化、量化,例如:实践教学计划是否符合专业特色,实践课题能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教师能否做到教学有目的、有要求,每次实践学习学生能否掌握一种实践操作技能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查计划,查课题,查实践教学中的指导过程来评价实践教学质量,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实践教学进行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解决。使考核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反映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要求[5,6]。3.5教学改革应紧密贴合新形势下公共卫生形势的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实践型和创造型的预防医学人才已成为新时代与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新形势下我国的公共卫生形势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涌现,为了能有效应对事件的发生,预防医学专门人才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实践技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因此,找准提高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古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能妙手回春,更应防患于未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医学生树立“大健康观念”,树立牢固的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既能诊治病人,又能开展个体化的临床预防服务和群体的社区预防服务的“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五星级医生是时代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育改革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靳曙光,李怜仪,张晶,等.医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与预防医学科研实训一体化平台建设[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8):922-923.

[2]张青碧,叶运莉,李爱玲,等.何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田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9):1125-1127.

[3]李环,张晶,孙维琦,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吉林医药学院院报,2016,37(3):237-238.

[4]宋湛.对创建新型实践基地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8(20):13-15.

[5]杨鹏,聂玲,王慧,等.对预防医学本科生传染病防控专业实习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