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0:3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医学论文

篇1

【关键词】延边地区;妇女中梅毒感染;分布情况;预防措施

【Abstract】The syphilis is one kind of dissemination disease which syphilitic spirochaeta (spirochetes spirochaeta pallida causes by, is one kind of whole body chronicity infectious disease. The autho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n the Yanbian area woman the syphilis popular situation, has pointed carries out the prevention and the control work, from April, 2006 ~2007 year in September, arrives 4,393 examples women which my courtyard receives a medical examin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syphilis serology inspec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discovered in 37 examples pregnant women syphilis infection 18 examples are in labor the patient, these people unexpectedly did not know oneself is the syphilis infection, this explained the Yanbian area woman is superficial to the syphilis disease knowledge, oneself prevents disease consciousness difference, should cause highly takes.

【Key words】Yanbian area; In the woman the syphilis infects; Distributed situation; Preventive measure近年来,梅毒在国内呈不断上升趋势。笔者为了了解在延边地区妇女中梅毒的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与控制工作,从2006年4月~2007年9月,就到我院来就诊的4393例妇女,进行了梅毒血清学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检测对象:2006年4月~2007年9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17岁~50岁之间的妇女共4393例为检测对象。其中,孕产妇2488例,其他妇科疾病患者1905例。

1.2检测方法:以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方法,作为初筛试验,对呈阳性者再用密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方法来确诊[1]。

2结果

2.1一般情况:对4393例妇女进行梅毒筛查和确诊试验,发现梅毒感染者共79例,总感染率为1.80%。其中,孕产妇为2488例,感染者37例,占1.49%;其他妇科疾病患者为1905例,感染者42例,占2.20%。

2.2年龄分布:检测对象中,年龄在21~40岁之间的妇女占总受检者的88.23%,梅毒感染率呈年轻化趋势。(见表1)

表1妇女梅毒检测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

(岁)人数

(例)感染数

(例)感染率

(%)2015153.3121~302465441.7831~401411251.7741~5036651.37合计4393791.802.3主动受检者与被动受检者:主动到医院就诊患者为主动受检者,包括孕产妇体检和性器官有一定症状到医院来就诊者;住院常规检查的为被动受检者,包括临产、待产、宫外孕、宫内停止发育以及子宫肌瘤等需要手术的患者,还有一些其他妇科疾病住院患者。(见表2)

表2妇女主动受检和被动受检情况

受检者人数

(例)病例数

(例)感染率

(%)被动受检者2362592.50主动受检者2031200.983讨论

3.1延边地区妇女梅毒感染率比较高(1.80%),其中孕产妇梅毒感染率1.49%(37/2488),远高于肇庆市孕产妇梅毒感染率0.69%(14/2029)[2],更高于深圳市孕产妇梅毒感染率464.13/10万[3]。

3.2从表1中可以看出,梅毒感染率趋势明显年轻化,其感染率的顺序是:41~50岁<31~40岁≈21~30岁<20岁以下,即,1.37% <1.77 %≈1.78% <3.33%。

3.3从表2中可以看出,被动受检者中梅毒检出率(250%)比主动受检者中梅毒检出率(0.98%)高25倍多。调查中发现37例孕产妇梅毒感染者中18例是临产患者,这些人竟然不知道自己是梅毒感染者,这说明延边地区妇女对梅毒疾病知识浅薄,自我防病意识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4预防措施

4.1要抓实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和性传染病常识教育。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就业,同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宣传教育,从源头上抓起,家庭、社会(学校)、政府形成合力,进行综合治理,努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一步提升文化素养,步入健康的社会生活轨道。

4.2要倡导婚前检查,提高婚育保健水平。政府的民政、计划生育、卫生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适婚青年自觉接受婚前体检,切断夫妻间的梅毒传播途径,以防患于未然。

4.3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孕产妇梅毒检测。梅毒螺旋体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给胎儿,造成流产、早产、死胎或可能生产出先天性梅毒儿,这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本次检测中79例梅毒感染者中,孕妇感染者为37例,占总感染者的4384%。鉴于这种情况,为了保证妇幼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把孕产妇梅毒检测纳入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控制项目,依法免费对孕产妇进行梅毒检测,确保将梅毒传染几率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4要加强出入境劳务人员的梅毒检测。国家出入境检测系统和地方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密切协作,建立健全相关服务档案,信息共享,定期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测,阻断这一人群回国后的性传染疾病的传播。

4.5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梅毒传染病的重视度。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宣传,努力转变传统的封建观念,关心性病患者群体,而不是欺视,鼓励他们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检查治疗,使他们得到早期系统治疗,有效遏止梅毒传染病的蔓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647~649

篇2

在护理感染预防医学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①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相关的无菌技术操作规程。②严格按照无菌物品使用规章制度,即“一人一用一灭菌”,若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坚决不能反复行的使用,那么,有效之后的灭菌用品是坚决不能使用的。③针对开启之后的无菌液体,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注意该液体的使用日期和时间,若是开启2h之后,坚决不得再使用该液体;若是无菌液体在启封抽吸之后,各种溶媒的时间超出了24h的话,那么该液体不得再使用了。因此,临床上在选用该种液体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是使用小包装的,与此同时,还要使用无菌药棉遮盖抽液针眼。④由于内窥镜是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内的,故必须要进行消毒灭菌,在使用过后要立即将其及附件进行去污染及清洁,将管道中的黏液、血液以及活检孔和抽吸空内的残留组织清除干净,对于洗尽后的内窥镜需要将水分沥干后再次进行消毒处理。⑤各种引流管必须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更换。⑥体温计、药杯、治疗碗以及弯盘等在使用后必须立即进行处理以备使用。⑦使用0.2%新洁尔灭或强力碘对留置导尿的病人常规进行2次/日的尿道口、会阴以及5~10cm的近端尿管擦洗消毒。⑧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进行操作前后均需要正确洗手,若有必要则对手进行消毒。

2护理院内感染方法二严格执行保洁消毒医院管理制度

在护理感染预防医学中,①每日需做好病室的清洁卫生及定时保洁工作。如:使用专用的标记将各区各室的拖把以及毛巾等进行区分,同时将使用过后的医学、清洁用品需及时消毒然后对其悬挂保管。②在对换药室、处置室、以及治疗室的清洁卫生方面要做到每天定时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尤其是要对地面使用湿式清扫,另外对还要对用品的消毒效果做好详细的监测与记录。③为保证空气的流通需要对病室进行定时的通风换气,每日常规对病室进行湿式清扫,如果有异物污染需要立刻实施全面消毒,同时每周都需要对病室进行空气消毒。④患者的衣服、床单及枕套被套等每周都要进行1~2次的更换清洗,同时还要对病房的棉褥、枕芯、床垫等做到定期消毒处理,如果相关用品被血液、体液污染需及时进行更换清洗,另外严禁在走廊或者病房清点更换的衣物等用品。⑤在清扫室内时要采取湿式,要做到床头柜一桌一抹布、一床一刷,等清洁用品使用完后要及时对其进行消毒悬挂,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出院、转院或死亡患者)的床单元要实施终末消毒处理。⑥定期对各类监护仪器设备以及卫生材料等进行消毒与清洁医院管理工作。⑦及时合理的对室内进行布局,将污染区与清洁区进行明确的划分,同时做好相关标识,遵照无菌消毒日期将无菌物品有序排放,若该物品已过期则应当进行重新消毒灭菌,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⑧医护人员应当衣帽整洁进入室内,在工作期间不穿硬鞋底,不戴大耳环、手镯以及戒指。⑨对于治疗车上的物品要做到井然有序,将治疗车划分为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如果换药车或治疗车需从病房进入治疗室,在进入前需要对其实施清洁消毒。⑩全面落实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的医院感染医院管理制度。

3护理院内感染方法三严格医院垃圾分类处置

篇3

危机管理小组成员的各项要求:(1)成员:1名护士长,1名科主任,2名责任组长,1名联络员。(2)学历、工作资历:专、本科毕业,工作3年以上,护师以上职称。(3)沟通能力强,业务能力优秀。(4)护士长、责任组长、联络员的主要职责是检查所有可能引起输液外渗的危机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解决问题,以免事件上升到纠纷投诉层面。(5)处理输液外渗引发的投诉事件和危机事件等[3]。(6)制订培训计划并组织业务学习。(7)拟定危机事件的处置预案。(8)护士长对于危机事件做出发言声明,科主任起沟通、协调作用。

2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具体可制定以下制度:输液告知制度、输液外渗登记制度、输液外渗应急预案、危机事件分级制度、危机事件报告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拟定危机事件的处置预案,包括资源配置、危机管理的目标、管理程序等[4]。(1)护士监测和预控危机内容和要求:主要有下列几项:①每班护士对患儿年龄、药物类别、血管情况、置留针情况、家长对于输液及置留针等会导致输液外渗的知晓情况进行严格监控。②对其间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得出外渗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对高外渗风险性患儿的巡视频率,并在交接班时交待清楚。③对已发生输液外渗的患儿做好填表登记,主要记录外渗时间、原因、部位及范围、输液药物名称、输液方式及工作、血管情况、处理方式、观察结果、家长的态度。④大致预判:对有可能上升为危机事件的症状,及时上报危机管理小组。(2)危机管理小组每月监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输液护士的服务态度。②护士预防外渗及外渗时实施应急预案能力。③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等。④分析已收集的信息,判断危机源及危机之间的关系。⑤发现危机源,立即处理解决,防止进一步演变为严重的危机事件。

3定时危机演习

危机演习主要以情景模拟为主导,以静脉输液外渗危机事件为中心,由患儿、家长和媒体三种角色组成,如患儿行静脉输液时,发生外渗导致皮肤坏死或者输液外渗事件过于严重,家长出现愤怒情绪、过激行为等或有媒体采访时,危机管理小组或值班护士应如何应,包括如何处理危机问题、如何履行职责、如何应对家长、如何回应媒体的直接追问等[5],即需要着重培训危机处理知识、训练心理及演练危机处理基本功等[6]。比较应用危机预防理论前后在输液外渗、护理危机事件、内科投诉事件、护理部投诉事件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别。

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应用危机预防理论后与应用前1年,护理危机事件和护理部投诉事件发生次数为0,患者满意度提高,由原来的85.00%提高到96.70%(P<0.05)。见表1。

5讨论

篇4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中“问题”是关键,好的“问题”紧扣专业需求,并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好“问题”的提出必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就是岗位能力需求,即反应教学的必要性;二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使学生有能力处理,即反应教学的可行性;三是实用性和趣味性,有用就能引起关注,兴趣则是最好的教师,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则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这样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调研调整、充分的认识学生,再通过趣味性及实用性处理,才能提出较好的“问题”。

1.1充分调研调整预防医学教学内容

改变以前“费力不讨好”的面面俱到的全套内容,进行精简调整。既体现高职高专教学内容的必需够用,又要适应当前岗位需求,还要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当前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预防医学教育内容则从传统教学内容转向以包括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常见病防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公共卫生防护监管等当前关注热点为主。

1.2分析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效率直接决定教学效率。高职高专医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加之文理兼收,致使注重逻辑理性思维能力的医学教育对部分文科生来说有了相当的难度。学生基础不同,对相同知识的理解就有差异,容易出现不能理解甚至理解偏差。然而高等医药院校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其潜质,学习效率定会提升。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创设较好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问题”就在学习情境中自然提出,顺势引导,学生则可从中个性化理解。然而“问题”的难易程度则要适合学生能力范围,难易适中,让学生既有能力解决,也要通过适当的知识积累才能得出答案。

1.3“问题”的趣味性及实用性处理

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载体提出,体现其实用性及趣味性,以吸引学生兴趣。如通过“模拟岗位情境”、“政策法规”、“公共卫生事件”、“科学研究”、“媒体新闻”等形式提出敏感“问题”,吸引眼球,因势利导,学生就像是身临其境完成了任务,让学生即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好像完成了实际发生的一个事件,即可部分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又提升了教学效果。如在社区预防服务与社区健康促进章节,以国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制度及目前的现状为背景,抓住核心内容,通过处理成“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是什么”、“人人享有怎样的卫生保健”、“如果你是一名社区医生,你怎样让社区居民享有健全的卫生保健”等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既了解相关政策制度,也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学习变得主动而积极。

2教学环节的把握

2.1提出问题

“问题引导教学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所以,课前首先给学生布置问题情境及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或主动提出问题解决。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学习,变传统的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

2.2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后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步骤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潜能。首先是学生通过自学,收集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初步答案,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解决;其次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成员头脑风暴法的讨论、总结,互相补充完善;还有就是向教师及其他专家请教。这样,学生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使其对教学内容也有了初步的认知,提升其认知能力及学习成就感。

2.3归纳概括

通过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后,课堂上教师再及时归纳概括,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提炼、归纳,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特别是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理顺纷乱的头绪,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及时归纳概括可以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逐渐向正确的结果及方向靠近,尤其是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学生。

2.4拓展与创新

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临床问题,使学生不仅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把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在完善认知结构中,进行拓展应用。医学知识博大精深,预防医学联系深远,所以,课后问题则要求学生课外时间围绕相关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后续学习、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教学评价模式的健全

传统的期末考试单一的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数不能代表能力。所以,教学评价和考核中应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首先,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教学效果不单看分数,而应多因素考核;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不是分数论英雄,学习重在过程,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的纪律要求、勤奋的学习毅力、团结的协作精神等才能在过程中体现出来;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学习的结果就是要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发挥出来;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教学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所以,从过程的考核角度就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其次,“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为采用了自主学习策略,除了掌握知识的多少可以通过传统考核评价出来,然而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无法得到评价。所以评价体系中应增加个人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4结语

篇5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产生及内涵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二)表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 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 ”等等 。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 、不受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

(1)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词,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常用称谓,其它的几乎不用。在英美国家,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在美国,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结婚, 就独立生活,父母不再资助子女。这种做法能培养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员互相依赖帮助, 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 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来打招呼,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国,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只讲究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中国人殷勤好客,敬酒让菜,西方人常觉得太过热情。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please! ”中国人送客人时常说: “再见, 走好啊! ”“慢走”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See you later!”

4、社会习俗的差异

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有明显区别。中国人听后会说一些谦虚之词,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 Thank you”。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接受对方的赞扬。 又如发表学术文献或论文,汉语文章的标题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试论…”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与技术》) 。

5、生存环境方面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航海业发达,所以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有:“扛、挑、担、抬、驮”等。在英语中却只有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 ,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6、方面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如“天公”、“阴阳”、“菩萨”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写照。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 、“道”等;隋唐时期,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隋唐时期,大量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这样儒、 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该教于597 年传入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入英语的词 、如angel (天使 )、monk (僧侣 ) 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长) 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

7、历史典故方面

典故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真是马后炮"、 "原来是个空城计啊 ! " 西方人则会讲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个守财奴) 。一谈用典,对对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大多感到相当费解,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以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前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中国象棋,一个来自《三国演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或名称、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揽球等。后两个英文例子便来自莎士比亚戏剧。

二、英语教学目的

英语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从第一天起,就要随时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西方的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应把这种识别和介绍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我们学生真正具备交际能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在学习、使用外语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文化意识,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蕴含。教师应适当拓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以解释这种差异的现象的由来。

(一)从英语词汇中探究文化涵义

英语词汇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评价。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二)教师鼓励学生自发寻找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素材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和渠道,如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综上所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教师应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方文惠. 英汉对比语言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篇6

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使人们可以从事生产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在生产以外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教育,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生产者的教育,还应是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仅仅传授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篇7

    语言学家在语义模糊方面的研究,对词语的研究多于对句子的研究,原因在于人类语言的模糊性首先体现在词语上。一些语言学家并不认同语义模糊的句子存在,他们认为一个句子本身不具有模糊性,它是在句子周围的语境中呈现出模糊性。格式塔心理学实验证明,“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如果我们以句子为一个整体单元,那么这个句子的含义不仅仅是所有单词的意思叠加,它还包括的一些其他的含义和象征语义。但我们首先要明白“模糊”(模糊)不等于“不精确”(含糊)。不精确是一种语言效率低下的表现,而模糊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大多数国内外研究表明,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属性。这意味着它有一个以上和这些含义的语义相关的意义解释。这就说明模糊性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丰富而引起的。事实上,不会让读者感到迷失。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应用模糊语言,反而会产生一种语义的“空白”或“读者想象空间”。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填写完整。对语义模糊的句子翻译文学作品中,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出每个词或短语的含义,并更多地注意那些多义词,挑选最合适的一个匹配这个句子的上下文。

    二、文化因素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方面和文化意义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学习和掌握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语言学的发展已经证明,掌握语言形式很重要,而语言的文化意义也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到更好的结果。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生活。由于这些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的词句是很难翻译的。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指那些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当我们想到“松”、“竹”、“梅”,“岁寒三友”将立即想到其意义指的是人的情操,同时还有“不怕严寒”的意思。而在英国,“松”、“竹”、“梅”并不意味着特别的东西,它们只是植物而已。再比如“水仙”在英语中是一个象征春天和喜悦的词语,着名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写了一首诗“水仙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来形容当时的水仙花,同时展示他的心情开朗。而在中国,水仙是一种普通的花。

    三、难句翻译的几种方法

    (一)语义模糊难句的翻译

    1、翻译用语。为了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译者要考虑如何找到一个可能是最贴切地表达本意的字或词。词与短语的选择是一个基本的技巧。词的选择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原句。下面列举几个句子:Dr.Goldsteinheisfilledwithremorse,afterallwholovehim,butthisguiltinhedroveontheroadbe-comesweakened.较好的翻译:对Dr.Goldstein他深怀内疚,毕竟曾真爱过他,可是这点内疚都在他驾车开上公路后变得减弱了。在这个句子中,“责任”并不意味着职责或诚信。在小说中,德斯坦博士是凯文的导师。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由于凯文自杀他会感到内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它译为“内疚”而未译成“义务。Inhisfirstnight,Kevin'sscarwasfound"Iwasn'tagoodboy,"saidKevin.较好的翻译:在和他的,凯文身上的疤痕就被发现“我以前不是个好孩子,”凯文说。从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克拉拉把刀片插入过凯文的躯干。当凯文摸了摸她的伤疤,她用的词是“fall”。而这意味着她骗他说她的创伤是事故引起的。她是用“fall”的比喻意义“过错”,在中国我们说“堕落”或“失足”。但这两个词可以使用一些更委婉的话来表达,就如此例。2、适当增补。此外,在翻译难句的时候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适当增补一下词句,使语法正确,语义明确,逻辑修辞更趋完美,这也是读者可以接受的。如下面的例子:Shesuddenlyknewwhothemanwas,andsome-thingpassedoverher,likeashadowcrossinginfrontofthesun.较好的翻译:她一下子就回忆起此人,心头忽然掠过许多往事,就像云遮住太阳。句中的“something”并不意味着一个物体或一些真实的东西。她想起了他的人和事,译者将其翻译成“旧时的记忆”。如果它被翻译成“有个东西飘过/越过了她”,读者会感到困惑。但如果翻译成“她心头飘过些往事的思绪”,其意义将十分明确。Infact,sheisnotlikebeforethetwopregnancies,thoughtofherefeelnausea,thetasteofthecake,shefeltalittlesad,sideasifenvelopedthemelancholy.较好的翻译:事实上,她不像以前那两次怀孕,对蛋糕的味道感到恶心,想到这里,她有些伤心,身边好像笼罩着惆怅。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会感到困惑,为什么烘烤香味让她伤心,“两次怀孕”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怀孕的女人会觉得很多味道令人作呕,所以她可能已经有过两次怀孕了。“伤心”的问题后文会有答案。“她流产了,这让她很伤心。”这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而无需在此时就急于解释“伤心”的情感来源,它会留一个空间给读者想象。

篇8

一、 学科性质:语文学科教学近十年来的研究重心

1.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学术关注度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近十年来语文学科教学领域研究者普遍关注的核心范畴。这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仍时有研究文章见诸报端。统计中国知网(CNKI)1996至2008年间以“人文性”为主题的全部文章及其中涉及“语文”主题的文章数量(见下图),自2001起,“人文性”成为整个学术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其中,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对于“人文性”的关注又尤为突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源于当时语文教学问题的集中爆发。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涉及到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考试评价、课堂教学、教材编制等方方面面,但是各个层面的问题最终都被归咎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人们期望通过厘清语文学科性质来解决语文学科教学的所有难题,带领语文教学步出“误尽苍生”的困境,学科性质之争因而受到空前的学术关注。

2.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表述与实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结果首先出现在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其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稍后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则进一步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新课标”中的表述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层面,“新课标”明确指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不能带给语文课堂教学以切实细致的指导,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陷入了迷茫与试误之中。在理论层面,有研究者认为“这一表述有其历史进步性,但与其把它看成对学科性质的一锤定音,还不如把它视为对上世纪末关于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总结”①。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属于一对范畴,“用不科学的含混的概念来为语文课程定性,以致引起种种误解和歧义”②。

近十年来的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与80年代的“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其实质就是历史上的“文”与“道”之争。“文”与“道”的说法最早是由唐代韩愈和柳宗元提出来的,“文”为形式,“道”为内容,“文”和“道”说的是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同一个对象的不同存在形态。在人们的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总是如影随形、无法割离的。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语言形式为表,思想内容为里。没有形式的内容与没有内容的形式,都是不存在的。世纪之交的语文学科性质之争,之所以用“人文性”替换“思想性”,有其世界性的文化大背景。20世纪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获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面临环境极端恶化、生态遭到破坏、能源逐步匮乏的人类共同困境,教育界的一个重要对策是:复兴人文主义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学校的人化”和教育的“人化”“人性化”“人道化”等主张,这种世界性的人文主义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的教育界,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语文教育。然而,“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仍然是一个关于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的老问题,且历史上已达成过“文道统一”的共识。

二、 方法论反思:“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逻辑与视角考察

1. 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逻辑谬误

分析众多研究者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采取的思路大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概念分析,具体研究形态为对“语文”二字进行拆分解析,“语文”二字被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等多种情况,基于拆分的基础再进行解释说明,从而得出语文学科的性质;一为历史梳理,1949年叶圣陶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讨论旧有的“国语”“国文”两门课程时,提议一律更名为“语文”,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③

考察这两种基本思路背后的深层逻辑,研究者采取了如下的思维模式:语文学科是一个既已存在的事物,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看其究竟是何性质,工具性?人文性?或者其他?然后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再来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从而带动关于语文学科教学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无论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梳理的角度进行的研究,都属于上述思维逻辑的具体表现。

谬误发生于思维之链的起端。将语文学科教学的系列问题寄希望于学科内部根本性基础理论问题的解决,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首要理论问题是否是“语文学科性质”,则大可值得深究。语文学科是业已存在的客观实体,还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之下为了学生的语言发展而作的主观设置?早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初的1902年,梁启超就撰文提出要确立正确的教育宗旨,认为“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④。语文学科教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其教育价值观和学生发展观,应该说,这是一个灵魂问题。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机制不是一个可以脱离社会历史条件而存在的纯“科学”问题,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要求的变化,人们对于语文教学有一种价值的预设,有一种预期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是在主观上预先建立起来的教与学的形象。价值预设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具体形态,而不是本末倒置。这提供给我们今天的研究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在讨论语文学科的性质之前,我们首要应考虑的是: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这是一个关于语文教学的价值问题,而不是一个关于学科性质的事实问题。事实与价值的倒置,实然对应然的替换,是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论证过程中表现出的逻辑谬误。

2.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视角局限

所谓研究视角就是观察、分析、解释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特定角度,是研究者所采用的深层次的途径和哲学观。任何一个视角都意味着一套从基本的范畴、命题到方法原则构成的理论的话语。研究者以“语文学科性质”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反映的是一种从客体的角度去解释分析的“实体思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怎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⑤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阐述了两点:一是批判旧唯物主义,因为它仅从客体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二是强调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囿于机械唯物论及形而上学研究方法的视角,将文与道、内容与形式放在二元对立的两极,往往强调一面而忽视和排斥另一面,遮蔽了语文学科教学中主体的实践与活动。语文教学内在地蕴涵着教育中的价值、关系、过程和多元活动,语文教学不是一种“作为事实”的存在,而是一种“作为关系、过程和价值”的实践样式!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有“语文”,更有学生、教师与社会生活,是一个人与语言、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多维互动过程。关注于“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概念转化,即以“语文”替换了“语文教学”。我们无法以一个静态的“语文”概念来代替一个动态的“语文教学”过程。一切的教育价值理念与课程设计,只有进入具体的教学场域,才能具有现实意义,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真实地达成。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必须是“基础的”理论,换言之,基础理论是相对于“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的理论,是能解释、说明这门学科中最为基本的范畴的理论及其体系。把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脱离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与教师、与社会生活等多重复杂的关系来进行理解与研究,漠视了语文教学的过程属性与过程价值。“我们过去总纠缠在人文性、感悟和工具性等概念中,这是没有意义的。”⑥ 我们必须要从对于“语文是什么”“语文应是什么”的思考转型为“语文教学是什么”“语文教学应是什么”的思考。前者是一种封闭的、静止的、平面的分析研究,忽略学生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对象化运动,以及运动中的多种语言活动形态对主体的发展效应。后者则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分析研究,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二者的研究视角、思维方式无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 “回到原点”: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论域转换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实践平台。随着学校层面的深刻变革,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涉及语文教学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一个学科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对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等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无论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外在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都呼唤着语文学科教学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以及论域的转换。

“回到‘原点’的思考是重建体系的出发点。”⑦“‘原点’,具有‘起点’和‘终点’的双重性。作为起点,是一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是具有生命力的最核心的基本要素。作为终点,是原点发展的文化积累的结果,是起点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原点’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一个范畴。抓住了原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⑧

“回到原点”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主题、研究的起点。教育与教学,使一个人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因此,教育教学,就是对人的生成、变化和发展的把握。语文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它,才能无限接近其本意,实现学生真正、真实的语言发展。活动是主体发展的基本方式,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在言语活动中生成、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在言语活动中转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学科教学就是科学、合理地为学生组织、设计和展开多种形态的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的知识习得、能力形成与情意发展都是在言语活动中,通过言语活动而实现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战场,回到课堂教学,探索学生通过言语活动,如何实现语言及其自身的发展,这就是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原点”。重视学生主体,抓住“活动”这一重要范畴,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于学科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改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需要转换研究的论域,从“活动”的角度来看待语文课堂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言语活动既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基本方式,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研究学生语言发展问题的重要概念工具。言语活动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并指向不同的发展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框架,作为我们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思路,对言语活动的形态、机制等命题进行考察,以期使研究有进一步的突破,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同样面临研究视角的转换,从“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从静态的、单纯的逻辑分析,发展到动态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辩证分析。视角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视角会使我们对语文教学产生更多崭新的认识。

总之,“语文学科性质”研究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的“机械的认识论”的思维方式。语文学科教学研究需要建立起一种基于“关系”“过程”与“价值”的思维方式。回到课堂教学的“学生言语活动”研究,便是主体意识、价值意识、过程意识和实践意识在具体研究论域中的实现。我们呼吁语文学科教学领域通过研究论域的转换,用本学科的话语方式和立场,通过对语文教学这一现象的描述与解释而形成逐步成熟的基础理论与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①倪文锦著《我看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建设》2007年7至8期

②钱梦龙著《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7期

③叶圣陶著《叶圣陶集(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④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⑤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⑥李节著《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访谈》,《语文建设》2008年第9期

⑦[美]马・J・阿德勒著《哲学的误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篇9

关键词: 文化差异;目标语文化;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79-01

0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语言总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所以任何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都是用来表达不同文化世界的。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差异。汉语属于东方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大语系截然不同,汉英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不同导致了知识文化和意识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文化方面的问题比比皆是,下面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大学英语 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 中多次提到Stocking, Chimney, gift 及Santa Claus, 如果不了解西方国家圣诞节的一些习俗, 就无法充分理解这篇课文。 在讲述这篇课文前,教师就先向学生介绍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卡片,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从而使学生对西方的最重大的节日——圣诞节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就能更好的体会课文了。《大学英语 精读》第三册第四单元“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有这样一句“If she choose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在中国人眼中,狗不是很受欢迎的动物,这从“落水狗”、“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头军师”等贬义的用法中可以看出来,所以我们就会觉得“to turn away a lost dog” 不应该是件困难事,可文中却用“hard”,学生们会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是文化差异造成了这种理解上的困难。在英美人眼中是 “Man is best friend”,是心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将一只丧家之犬拒之门外是很不道德的,所以在英语中才有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用法。《大学英语 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 “Why I Teach” 中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to breath.” 。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向他的鼻孔里,使之成为有灵气的人,这样上帝 “造人”的工作就完成了。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倒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比做上帝造人的工作。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文化方面的差异成了英语学习的绊脚石,要扫除这一障碍,我们要尽可能的了解研究文化的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问候寒暄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尤其是在城市中,人们见面的问候已改为“你好”“你早”,年轻人更流行“Hello” “Hi”,寒暄语中问及工资、婚姻的减少,谈及天气、健康、衣着的增多。

在传统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多侧重于词义辨析,结构分析,课文翻译等表层结构的处理,忽视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导入文化知识呢?

1通过教材直接讲解法

在课堂上,在遇到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介绍给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授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大学英语》教材中第一册到第四册,总不乏涉及文化方面问题,在前面已举了一些例子。教师讲解传授是学生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主要渠道。另外,要充分发挥外教作用。众所周知,对我们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莫过于讲母语的外国人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接触外国人是别的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直接请外教定期进行专题讲座,讲授关于西方人风土人情、节假日、《圣经》等典故、餐桌礼仪文化等,是学生直接感受到文化差异,并及时就平时遇到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进行请教。教师平时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就会在日积月累中渐渐越来越多地掌握这种差异,为更好的学习英语开辟道路。

2教师引导法

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导学生时,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作品,使学生短时间内有助于提高交际技能,所选材料中的词汇和结构是能与学生的本族语形成鲜明对照,及学生本族的社会文化因素与他们所学外语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一定差异的。

3组织学生讨论法

利用讨论法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在进行讨论之前,要求学生对要讨论的题目及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讨论时才不至于出现冷场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后阅读、收集相关资料的热情。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互相帮助,提高和增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4补充法

英语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在课堂上传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文化教学,作为英语教师平时应不断学习,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注意日积月累,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具备广博的知识,尽可能地开拓渠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英语学生。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与语言相关文化内容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其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同时进行,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剑晶.谈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2]滕海.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 传承 地方优秀文化 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纳入艺术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中,努力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要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发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传统艺术项目”。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学校艺术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承担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地方文化艺术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又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把它们继承和延续下去,对于保存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潮汕文化是以现在的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四市为主,由讲潮州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种属于汉文化的地域性亚文化。1、以“开放融合。兼取互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其突出特征。潮汕地区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其中潮剧、潮州音乐、潮绣、木雕闻名遐迩,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驰名中处,成为民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汕头市澄海区有着浓厚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氛围和数量众多的地方艺术门类。近年来,澄海区中小学在利用潮汕地方艺术资源拓展艺术教育渠道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自1999年12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市)”后,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成绩斐然。2、2010年澄海区教育局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澄海实验学校和莲下中心小学2012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特色学校,澄海实验学校小学2011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另有四所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澄海区各中小学在如何通过有效途径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艺术资源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状况,如果在校本教材中融入他们熟悉的地方文化资源无疑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澄海区中小学艺术课校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澄海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的韩江入海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后几经易制,2003年成为澄海区,隶汕头市,现有面积402.5平方公里,人口75万(2008年)。在澄海民间,保存了大量具有浓厚潮汕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主要有:潮剧、潮州大锣鼓、丝弦乐,潮汕童谣、方言歌、版画,剪纸、纱丁、抽纱、嵌瓷、灯谜、香包艺术等,还有极具澄海地方特色的西门的蜈蚣舞、永新的鳌鱼舞、隆都的西头鹅舞等动物舞蹈。这些地方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的艺术门类,富有强劲的生命力,为澄海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近年来,澄海中小学通过对潮汕民间艺术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归类,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引进了大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并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众多的教学案例,成为地方、校本教材建设的雏形。如澄海实验学校的《少儿潮剧演唱基础训练》、《潮剧欣赏基础》、《潮语语音与合唱训练》、《潮汕动物舞蹈欣赏及训练》等音乐课校本教材,《潮汕儿童版画教程》等美术类校本教材,《硬笔书法》、《书法楷书训练》等书法艺术校本教材。又如建阳小学,通过对众多教学案例的整理、提炼,编写了《艺术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包》,内容涵盖《潮汕童谣歌》、《潮汕民俗歌》、《潮汕锣鼓》、《潮剧行当》,《潮剧欣赏》等。再如华侨小学的《木刻版画教材》等。

在教学中运地方艺术教材,可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一些有较高艺术性的以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和经过改编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维护、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意识会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乡土艺术教材,可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辐射作用。

二、 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认识艺术世界的过程。澄海区的艺术教师们会在音乐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介绍潮乐、潮剧、潮曲的特色和技巧,师生有时还会进行即兴表演。例如,树础小学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选择《天乌乌》、《桃花过渡》这样一些有吸引力的歌曲、短剧,让学生欣赏,然后利用《客鸟声客客》、《新编桃花过渡》等地方音乐素材进行示唱、演奏、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美术课上,他们会介绍澄海作为“版画之乡”的文化历史,使教学内容具有地方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经典引导”与“乡土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把现行国家教材与乡土教材进行高度整合的成功之路:例如,澄海区建阳小学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现行教材与乡土教材融合的大胆尝试,他们以现行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们把从周边社区采集来的音乐素材引进课堂,并对曲调节奏、歌词进行规范,对内容、形式进行修改、整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共整理出校本教材8个资源包;莲下中心小学的古筝队在各种比赛中以演奏潮筝曲而大获成功,这得力于该校音乐教师对古筝的创造性教学,他们既遵循古筝演奏的一般规律,又改进了潮筝演奏技艺,编配新的潮筝曲;实验学校教师则安排了一定数量和一定课时的潮州音乐教学,课余时间则加强潮乐的集体训练;莱芜中学把当地工艺美术引进了美术的课堂教学,如丝网版画、羊毛编织、民间玩具等地方工艺美术,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效果。澄海区现有中小学艺术科教师大多受过系统、规范的高等艺术教育,又主要来自潮汕地区,自幼受潮汕文化熏陶,对利用潮汕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近些年来,澄海区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作用,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潮剧、澄海灯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等为主要传承项目,重点突出蜈蚣舞、潮州大锣鼓、澄海版画的传承,为此加强了对中小学艺术科教师的地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一批本地民间艺人、艺术家被请进校园,为全区中小学艺术科教师举办潮汕地区音乐、曲艺、美术工艺以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讲座。

学校艺术教育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后将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感受家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变迁,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推进地方艺术进课堂,营造校本艺术教学的浓厚气息,在家乡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体验生活、升华情感,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这才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让优秀的地方艺术内容走进课堂确实不失为对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 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

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适当地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澄海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昌明,民间艺术活动非常活跃。民间艺人队伍庞大,业余艺术团体遍布城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剧社(团)最多时全县达到60多个,大量新旧剧目上演。澄海还享有全国“民族民间艺术(版画)之乡”、“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的美誉,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

在澄海这样一块具有浓厚地方艺术氛围的土地上,中小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澄海区中小学校组建了大量业余课外兴趣小组,每所学校至少有5个以上的兴趣组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这些课外艺术活动既符合艺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十分符合当地农村学校的艺术教学现状。例如,澄海区教育局自2003年来,坚持每年举行学生潮剧演唱比赛,参赛选手众多,为潮剧事业的发展挖掘了一批批新苗;华侨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以版画见长,几年来先后出版了学生版画作品集《大师的画》、《太阳花》,美术作品集《心灵的画》,五十多件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级刊物或收集于画册;建阳小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引进潮汕音乐教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潮汕民间艺术在该校开展活跃,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涌现出一批潮艺爱好者,他们多次参加当地重大节日晚会,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建设贡献了力量;澄海实验小学以“传承潮汕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课题,积极探索自制的具有潮州音乐特色韵味的“竖吹竹笛”进入课堂,将澄海动物舞蹈和潮州锣鼓引入课堂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该校自编地方舞蹈、自创潮语童声合唱节目、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澄海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连续四届参加国、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取得了两个全国一等奖,四个省一等奖的佳绩;莲下中心小学将潮汕儿童版画和书法引入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一举取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五个全省一等奖的佳绩。

一直以来,许多散落于群众中的传统优秀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局限,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越来越少,许多民间优秀艺术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更有一些民间音乐己经到了“人走歌息,人去艺绝”的程度。澄海区传承优秀地方艺术从中小学抓起,笔者认为,此举善莫大焉,值得提倡。地方艺术是当地文化土壤中的一枝奇葩,优秀艺术的传承是文化传承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地域的标志,积极将地方优秀文化艺术引入学校课外兴趣活动,是让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得到传承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澄海区中小学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纳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通过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三个方面,从而使学校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在途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艺术不仅能够把祖祖辈辈创造和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传递下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故土的健康情感,同时引领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当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认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喜欢,感兴趣,才有传承弘扬的可能。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家庭要发挥引导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家人在与孩子的言谈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一点一滴讲给孩子听,教给孩子学,引导青少年认识传统文化,这对青少年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校应当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诸如聘请民间知名艺人,在课外或课内担任艺术辅导员,开设民族民俗文化知识讲座或课程等,这是地方优秀传统艺术能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关键。教育、文化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职能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文化公益设施如博物馆、文化馆、书画院、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联合社区、村居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建设,创造一个展示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这是地方优秀艺术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保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地域文化有它的局限性,地方艺术往往比较质朴,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人文素养,用一种世界的眼光,既能走进地方艺术的殿堂,又能摆脱它的局限,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中的优秀成果更好地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澄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澄海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2]林伦伦、吴勤生主编.潮汕文化大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3]黄挺.《潮汕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