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十篇

时间:2023-04-06 12:35:57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篇1

关键词:预防医学;预防医学道德;道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现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轻人中得病人数不断攀升,肥胖人数比以前增多。而现在的人们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长寿,这就由此引出了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

预防医学(prevention medicine)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医学学科,它以人群为重点研究对象,侧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乃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害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医学的目标已从减轻病人痛苦与恢复健康,扩展到维护健康,进而发展到促进健康。预防医学担负着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重任。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预防医学发展史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确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空气、水和土壤》一书中,明确阐述了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使得婴幼儿、儿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国际卫生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国际间合作。预防医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更高的目标。即“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近年来,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全人类为对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

三、三级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也在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预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针对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发病期进行的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措施,针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等。第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疾病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经过长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发展过程较长,可通过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办法做到早期发现疾病。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发病期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病人,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四、预防医学道德

由预防医学自然就引出了预防医学道德的问题。预防医学道德是探讨在预防医学工作中来调节预防医学工作者与人群、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医学工作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通常包括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识的锻炼、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习惯的养成等。

(一)道德认识的提高

道德认识也就是对医学道德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知理解和接受。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医学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医学道德认识为基础或前提的。这是道德认识的意义所在。医学道德情感是指医学工作者对医学事业所产生的爱慕、憎恨、喜好或厌恶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难获得,作为一种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决定和毅力,它对于保障医生的道德品质而言至关重要。除了意志,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东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说一种对医学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动医学工作者产生医学道德行为的动力。医学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习惯养成,它应该也是不容易被改变的。

(二)道德修养的提高

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修养。如果说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养可谓是一种内在支撑。道德修养第一层“大公无私”,在这种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众的健康至上,而个人利益永远没有位置。第二层次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位置,但是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称为“先公后私”。道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通过不断的实践,一种恰当的修养才能被培育。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只有在为患者服务时,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医学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医学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不断提出新的道德问题,可以说医学实践本身也是不断推动着医学道德的发展与变化,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医学本身的发展要求。

(三)道德监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之外,道德监督对于医务工作道德品质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道德感的形成与外在“舆论”的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此主要讨论“道德评价”问题。医学道德评价是指在医学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而对医疗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它通常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进行的评价,而社会评价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级、患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医务工作者所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一般通过内心信念来实现,属于医学道德自律;社会评价一般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完成,属于医学道德的他律。通过社会性的评价,医学道德的善恶标准与是非准则会更为深刻地传达给医务人员,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也变得生动起来。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高度发达已经让社会舆论成了一个显微镜,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话题都无法逃脱公众的视野。社会舆论在医学道德中的评价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们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总之预防医学和预防医学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互为辅助的关系。对这两者的研究讨论对医务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海婴.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8.

[2]魏双平.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

预防医学篇2

英文名称: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8507

国内刊号:51-1365/R

邮发代号:62-183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现代预防医学》(半月刊)创刊于1974年,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主办。本刊优势:内容新,学术性强(高等学府办刊,编委函盖全国医学院校,科研成过多,项目多,硕士及博士课题多),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囊括预防医学各个专业领域,同时刊载临床医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及经验交流),已提高为主,兼顾普及。

预防医学篇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的求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从过去的有病求医,到现在的提前预防疾病,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和由此引申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预防医学;预防医学道德;道德

当前,人们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现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轻人中得病人数不断攀升,肥胖人数比以前增多。而现在的人们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长寿,这就由此引出了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

1. 预防医学发展史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确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空气、水和土壤》一书中,明确阐述了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使得婴幼儿、儿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国际卫生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国际间合作,预防医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更高的目标。

2. 三级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也在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预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针对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发病期进行的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2.1 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措施,针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等。第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2.2 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疾病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经过长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发展过程较长,可通过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办法做到早期发现疾病。

2.3 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又称发病期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病人,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3. 预防医学道德

由预防医学自然就引出了预防医学道德的问题。预防医学道德是探讨在预防医学工作中来调节预防医学工作者与人群、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医学工作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通常包括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识的锻炼、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习惯的养成等。

3.1 道德认识的提高

医学道德情感是指医学工作者对医学事业所产生的爱慕、憎恨、喜好或厌恶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难获得,作为一种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决定和毅力,它对于保障医生的道德品质而言至关重要。除了意志,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东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说一种对医学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动医学工作者产生医学道德行为的动力。医学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习惯养成,它应该也是不容易被改变的。

3.2 道德修养的提高

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修养。如果说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养可谓是一种内在支撑。道德修养第一层“大公无私”,在这种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众的健康至上,而个人利益永远没有位置。第二层次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位置,但是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称为“先公后私”。道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通过不断的实践,一种恰当的修养才能被培育。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只有在为患者服务时,尤其是在处理

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医学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医学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不断提出新的道德问题,可以说医学实践本身也是不断推动着医学道德的发展与变化,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医学本身的发展要求。

3.3 道德监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之外,道德监督对于医务工作道德品质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道德感的形成与外在“舆论”的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医学道德评价是指在医学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而对医疗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它通常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进行的评价,而社会评价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级、患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医务工作者所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一般通过内心信念来实现,属于医学道德自律;社会评价一般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完成,属于医学道德的他律。通过社会性的评价,医学道德的善恶标准与是非准则会更为深刻地传达给医务人员,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也变得生动起来。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高度发达已经让社会舆论成了一个显微镜,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话题都无法逃脱公众的视野。社会舆论在医学道德中的评价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们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总之预防医学和预防医学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互为辅助的关系。对这两者的研究讨论对医务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海婴.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8.

[2] 魏双平.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

预防医学篇4

论文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研究,实践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硕士论文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爱民,魏守刚,路孝琴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研究,2004,7(7):459-460.

[2]王增珍,黄绪镇,陈立功等.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及其效果总结[J].上海预防医学,1997,(12):533-535.

预防医学篇5

微课作为一种典型的泛在式网络学习资源形式,以其短而精的授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关注。同时,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卫生体制的不断完善,预防医学在我国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对兼备疾病和健康整体思维、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也迫切需要。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绝对不宜轻视,所以我们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然而,预防医学与其他相关医学学科的脱节,教学方法落后、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绩难以提高,而微课改变了传统预防医学的学习模式,为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微课

预防医学是由环境与职业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三大部分共同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由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组成,二者相辅相成,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补充。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轻视,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的重点已经开始由以疾病为主转向以健康为主,工作的重心也逐渐向医疗、保健、预防、康复靠拢,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社会更加迫切地需要大批同时兼备疾病和健康理念,能融会贯通预防、保健、康复等多学科知识的全科型医学人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轻视,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而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医学的新进程和新标准,因此,通过进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培养更多符合医学发展要求的综合性素质的人才,是当今时代下的必要之举。

二、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方法

1.明确教学目的以及更新教学观念。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设计思路、分析数据及独立思考能力。教学观念应从传统的实验教学到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的实验教学,教学目的应该要更加明确,为今后的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最新的案例且应与生活或工作密切相关,如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因此达到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目的。

3.更新适合学生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采用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压抑了课堂的活跃氛围。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我们提倡微课的应用,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视频加上音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微课的含义以及制作流程。所谓“微课”,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比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精简教学的一种授课方式,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视频为微课的主要载体,主要记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中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录制视频阶段、添加素材阶段、编辑阶段、美化阶段、生产视频、保存文件七个流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适合于个性化、深度学习的学习者,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于移动学习时代的背景下知识的传播。简而言之,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作为一种典型的泛在式网络学习资源形式,以其短而精的授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微课在新一代的教学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原则。(1)精简精巧。因为微课主要是针对几个知识点或者是对几个概念进行的教学,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五到八分钟,最长不宜超过十分钟,那么微课的内容划分得精细、语言表述得简洁明了就成了基本的要求,即通过精简清晰概括的文字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内容,掌握知识点。除了精简之外,微课的设计还应做到精巧,毫无疑问,精巧的视频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具体生动。每一次的微课不仅要有导入,还需要高潮和结论,除了需要具体的教学内容外,还应做到主题清晰、结构完整。微课中的具体内容往往会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将一些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践,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微课的传达表述形式也需要做到灵便,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制作一些视频画面的设计,层层推进、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将教学的内容贯穿融合于具体生动的微课之中。

四、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不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环节,更是必备环节。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的计划确定下来之后,那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了然。此时,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来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而制作出相应的微课精美视频。课前准备不仅是老师需要做的工作,还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和分析工作,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中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和理解学习,而教师同样也能从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种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领悟程度。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优化改进教学方案,更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的问题来做出详明的解答。

2.课堂教学。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落在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把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所遇到的不懂的疑难问题收集起来,再在教学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先前所收集的疑难问题。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以及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情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整个教学的过程应遵循“导入、讲解、总结”的普遍原则。

3.课后思考及评价。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进行思考并改进,还可以登录课后互动平台来进行反馈教学,进而完善微课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机会再次观看微课,来温习所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对于课堂上未能理解的内容进行再次的思考与推敲,完成课后拓展练习题,以此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及时掌握知识点。其次,课后习题应少而精,并且要与上、下知识点连贯,方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进行和反概括和思考,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进一步做好微课的完善改进工作。五、结束语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基础学科的实验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微课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从出现到应用,就以其趣味性、简洁性等一些优点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将微课应用于高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案、丰富备课资料,而且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综合而言,把新型教学方式———微课深入到课堂,应用于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微课建设能够深化学生们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知,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预防医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社会和各医疗机构供应合格的预防医学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光武,余跃生,林先燕.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28(2).

[2]史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医药前沿,2015,5(11).

[3]林溪.高职教学改革中微课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

[4]雷云龙,张莹,张春冬,朱慧芳,李轶,卜友泉.微课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3).

[5]邓宇,何坪,刘峰.重庆某专科医学学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34):188-190.

预防医学篇6

【关键词】 预防医学;麻疹;预防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 在儿童中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 成人中较为罕见。此病传染性很强, 在未接种疫苗或人口密集的地区易发生, 常有大规模爆发, 且发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一般2~3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流行[1]。临床上麻疹通常会有10 d左右的潜伏期, 接下来逐渐出现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等症状, 发热后3~4 d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 最后进入恢复期,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素沉着[2]。同时, 其可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因此对该病的预防成是必不可少的。为研究预防学在麻疹预防中的应用, 对其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麻疹流行地区儿童50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32例, 女168例, 年龄在1~6岁之间, 平均年龄(3.7±0.5)岁, 研究对象均未注射过麻疹疫苗及进行相关的麻疹预防措施, 且均无呼吸道感染、皮肤丘疹等并发疾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预防组与对照组, 每组250例,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体质、年龄 、性别、生活环境等临床资料,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3>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预防组研究对象使用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接种免疫, 国药准字为20063047, 规格为2.0 ml/瓶。按瓶标签加入一定量的注射用水, 摇匀, 使完全溶解后使用。先用蘸有医用酒精的棉球擦试接种者上臂外侧三角肌处皮肤, 待酒精挥干后, 进行皮下注射, 根据接种者的体重选择药量, 一般为0.2 ml, 最大不超过0.5 ml;对于接触过麻疹患者的研究对象则采取被动免疫法, 按0.8 ml/kg的量肌内注射胎盘球蛋白, 免疫3周后再进行注射, 并通过合理膳食、提高营养以及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免疫力;而对照组不进行接种, 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在麻疹高发期减少外出, 减少公共活动来进行综合预防。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用χ2检验法进行数据统计, P

2 结果

2. 1 数据收集 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预防8个月, 恰巧新麻疹流行周期的开始, 收集两组研究对像的临床数据, 收集方法有以下几个方法:①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发病率检测。出现红疹、发热等症状者则被列为疑似对象, 并对其进行血清学鉴别, 根据鉴别结果做出诊断, 并计算发病率;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发病的进展速度, 一般麻疹病程在8~12 d之间, 经预防免疫患者的疾病发展速度明显减慢, 以潜伏期延长为主, 因此以潜伏期开始时间作为衡量进展速度的数据;③以麻疹流行开始日起计算发病时间, 至患者出现症状并确诊的时间;④发病程度则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检查数据进行评价。

2. 2 结果 收集以上数据, 并进行比较分析, 预防组发病时间平均为9 d, 对照组为5 d;预防组发病率仅为5%, 而对照组发病18%, 发病程度观察组较对照组略轻, 经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差异性。经不良反应、进展速度等临床数据的比较中, 预防组均优于对照组, 将统计学分析, P=0.041

3 讨论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 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 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 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 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 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3]。随着西方各国社会医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社会医疗将成为医疗体系的主导, 而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问题和由此引发的职业病流行病也将成为危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4]。我国的预防医学专业创立于动荡的战争年代, 随着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正在不断提高, 对疾病的认识也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向主动预防、追求健康上来。

本研究显示, 预防组发病时间较对照组长, 发病率较对照组低, 发病程度较观察组轻, 经不良反应、进展速度等临床数据的比较中, 预防组均优于对照组, 将统计学分析, P =0.041

参考文献

[1] 李美杰.现代预防医学预防麻疹的疗效研究.临床医学, 2012, 11(11):27-29.

[2] 魏忠君.麻疹的控制与预防策略.中外医学研究, 2010, 2(8): 234-235.

[3] 汪鑫.预防医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1-2.

预防医学篇7

目前,大多数预防医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统计、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等内容[1]。预防医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看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认为预防医学无关紧要。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医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自觉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合格的、面向社区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1.1理论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其与传统教学比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应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讲课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如讲维生素C时,可以讲述哥伦布在探险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物铅、镉对人体的危害时,可以播放新闻调查等视频,以事实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讲尘肺时,可以引出我省的开胸验肺事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2]。预防医学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无法看懂这些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复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1.2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注重实践应用预防医学实验课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部分占的学时比例较大,这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方法学,理论和公式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应用到,而有些学生在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消化这些抽象知识难度较大。通过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对流行病和卫生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鉴于此,实验课应多安排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的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出一道或两道计算题,让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进行解答,学生普遍反映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如何应用没有理解和掌握,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上机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调查表实地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资料类型的转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咨询者引导学生,不受学时的限制,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1.3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沟通,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课本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经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医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教研室正在进行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的项目,可以在课堂中将项目的开展过程向学生讲述,并将涉及的营养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医学统计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介绍。

2考核方式的改革

预防医学篇8

为实现“全球消除矽肺国际规划”而奋斗 刘世杰

人造矿物纤维对肺泡巨噬细胞的毒作用研究 王起恩,韩春华,吴卫东

进一步办好刊物 为国家预防保健战略重点服务

温石棉改性前后对人胚肺细胞癌基因改变的比较 樊晶光,王起恩,刘世杰

城市环卫清扫粉尘对工人的影响 牟清玉

矽肺患者血中一氧化氮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变化 周君富,吴丹参,朱永平

矿物粉尘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因子对肺成纤维细胞作用的研究 周建华,周立人,杨吉成

铀矿矽肺动态分析 杨永生,周立人,吴企

急性溴素中毒22例临床分析 吕亚莉,周寰远,方振辉

钒钛磁铁矿尘对家兔肺泡巨噬细胞毒作用的体外研究 宋永康,陈启升,官跃东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HLA-DRB1等位基因分析 彭则,李建强,王崇刚

影响尘肺诊断问题的探讨 魏玉苗

某矿区接尘工人30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调查 秦祥忠,黄承锁,刘尚军

IgA肾病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检测 汪年松,张月娥,吴兆龙

中国部分地区新型肝炎病毒TT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 周育森,董京芳,周乙华

钨矿呼吸性粉尘与总粉尘浓度的关系 万国林,陈剑,李克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清氨基酸浓度的改变 柯雪琴,杨敏,薛品荣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家犬唾液狂犬病毒抗原 尹和平,霍建国,林洋

维生素K对幼鼠骨代谢的影响 赵新华,赵熙和,任典旭

新型肝炎病毒TTV简介 王海涛

围产保健对降低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陈华,汤雪娟

过碳酸钠作业工人职业危害调查 张凤林,孙秀玖,宋桂花

脑血管意外与血脂水平的研究 许宏伟,杨期东,唐北沙

对氨基水杨酸钠对大鼠脑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 黎军,胡万达

1988~1992年中国神经管缺陷发生率的动态变化 王艳萍,朱军,吴艳乔

2 665名儿童乳牙龋病的调查 韩亚萍,郭建力,梁丽

对尘肺病理诊断标准的修订建议 王洪源,李毅,张岩松

关于呈等比趋势资料几何均数校正问题的探讨 李福林,郭毓梅

驻马店地区病因不明突发疾病的调查 何文生,苏桂枝,曹新胜

鼻灌洗在职业和环境医学中的应用 翟日洪,蔡丽芬,磨传真

儿童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Ⅰ型灭活疫苗效果 郑贵明,冯学灵,阮孝连

中国发生艾滋病毒感染流行的危险因素 廖苏苏,王全意,张孔来

列车乘务工作对女工生殖机能的影响 韩秋菊

黔东南州1974~1996年尘肺病发病统计分析 杨仲民

太原市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赵和平,张玲荣,张缭云

桑椹果汁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 张晓云,杨小兰

某地区地下水质中氟化物与碘化物含量的相互关系 王博玲,郭秀丽,郝志

克矽平抗自由基作用研究 孙明山,窦伟宏,宁滨莲

龙陵县1970~1996年疟疾防治措施及效果 张自富

散发性脑炎的病因学分析及临床探讨 赵忠信,潘广锦,王淑芳

甲苯二异氰酸酯吸入对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刘颖格,李焕章,戚好文

苯作业工人白细胞降低率与苯累积暴露的剂量-反应关系 张凤林,赵海森,蔡章金

外来流动人口孕产期保健调查 谢学勤,詹绍康,冯学山

煤矿尘体内外细胞毒性和致纤维化作用的相关研究 曾昭玉,杨赛丽,沈汉明

煤矿工人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分析 王洪源,李军,赵燕平

锑对小鼠肝线粒体抗氧化酶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安,安飞云,高泽宣

饲料锌过量对幼鼠脑发育及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 孔祥英,刘力建,盛锡联

四川省凉山彝族和汉族人群血压与胰岛素关系的研究 单广良,王学超,张孔来

澳门地区高血压调查分析 澳门镜湖医院高血压调查组

第六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纪要

回归分析中的一种错误策略 金丕焕

一起粪产碱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研究 张宾燕,王敬芝,崔红军

一起食用蝾螈引起中毒的调查报告 黄红武,刘辉,陈一峰

沈阳市戒毒所吸毒人员调查 周密,盖启海,谢晓斌

132例疟疾病人就医行为和家庭经济损失 许建卫,刘行知,杨煌

接触噪声工人血压与肾上腺激素关系研究 杨永坚,胡传来,余秋月

广西玉林麻疹流行分析及控制策略 刘义威,谢科运

农村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漏报情况分析 黄玲,辛玉霞,韩晖

晚期丝虫病人的医疗需求及其防治工作 袁方曙,李顺平,郭淑玲

不同类型脑卒中人群归因危险度分析 徐卫历,仇成轩,耿贯一

监测与预测结合看控制规划对儿童生存的贡献 童方

冠心病起源于胎儿时期的学说 米杰,张孔来

淋病疫苗研制的若干问题 何芳,赵连三

医学重复观测数据组间比较的生长曲线模型 陈长生,徐勇勇,张音

酸消化扩散法测定蔬菜中氟化物含量实验条件研究 张志瑜,戴国钧,徐淑琴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调查及快速检验方法的比较 余淑冰,梁景涛,忠

气相色谱法测定尿苯的研究 计时华,何美景,叶怀庄

25起职业性急性中毒事故分析 王丽华,丁小竹,张海燕

国产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九年效果评价 徐慧文,左弘,庄贵华

试论我国医药卫生认证制度 史安俐

当前传染病及其免疫预防面临的新挑战 郭存三,苏万年,魏文杰

执着进取 全心奉献——记流行病学家吴系科教授 倪进发,孙业桓

学校环境改造前后对气传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许际华,葛素君

857名学童智力影响因素分析 陈佩珍,陈峰

温岭市0~5岁海岛儿童贫血调查 张铭生,金良坤,徐凡

重组人神经营养因子-4/5蛋白抗三氧化二砷神经毒作用 楼屹,王国荃,黄燕

1998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成蚊监测结果分析 罗超,王宏伟

某些血、尿生化指标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胡迎芬,赵熙和,白锦

胰岛素抵抗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制 赵晓华,宋征,李兴

金属硫蛋白对γ射线和丝裂霉素C致遗传损伤的拮抗作用 薛宏伟,郝福英,魏雪涛

塑料大棚环境下生长的蔬菜营养成分及有害物分析 姚华,严卫丽,李国君

氨致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王培芃,孙中卫,邹战平

肾综合征出血热Ⅰ型灭活疫苗接种和对照人群隐性感染的比较 阮玉华,徐校平,邵守坤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 金米聪,符展明,王立

单克隆免疫色层法快速检测食品中吗啡 安桂兰,邱晓东,许黎阳

用失能调整寿命年指标测量呈多分支发展的疾病 罗俊祥,金水高

抗原表位亚单位疫苗研究现状及策略 陈元鼎,戴长柏

谷胱甘肽作为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的研究 宋玉果,王涤新

二硫化碳接触工人尿中代谢物水平与肾功能损伤的关系 毕勇毅,李阳,苏拥军

中国汉族大学生视力不良与体质的关系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

贵州省四个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观察 傅舒礼

中国职业医学在发展中迎接挑战 何凤生

铜、锰对镉致大鼠体内脂质过氧化的拮抗研究 赵长峰,姜会敏,张娟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吴系科

血吸虫病和HBsAg携带状态与肝癌的模型分析 张云昌

中国儿童铅中毒基础研究概况及值得注意的问题 贺锡雯

铅中毒对小鼠颌下腺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丁斐,陆璐,曹铮

百白破疫苗注射后过敏危象救治一例 谢金华,密亚萍,古桂香

上海市婴幼儿血铅水平与体格发育的关系 颜崇淮,沈晓明,章依文

潍坊市交通民警血铅水平的分析 李萍,郭健,李佩贤

幼儿园环境中铅含量对儿童血铅值的影响 高万珍,李竹,王振刚

珞巴族中小学生照明与桌椅卫生调查 马小庆,王媛,袁芳

铅中毒筛选指标的再评价 吕玲,林果为,徐麦玲

醋酸铅抑制神经细胞45/Ca2+/的内流 肖杭,陆巍,程健

中国北方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 乌正赉,吴沪生,王全意

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94例分析 张迎晓

抗生素应用与婴幼儿慢性腹泻病的关系许能锋 吴斌,陈素清

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35例报告 罗荣华,李天禄

维生素D3促进大鼠胃癌血管新生机制的探讨 杨原,高国林,王洪恩

自由基诱导剂对氟中毒大鼠脑氧化水平的影响 邵千里,王亚南,官志忠

石家庄市鸡肉中己烯雌酚含量调查与分析 陈杏琴,任永红,刘俊荣

儿茶素对LoVo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谭晓华,周殿元,张亚历

高危人群补硒预防肝癌的作用 李文广,诸亚君,颜晓文

镍化合物致人胚肺细胞转化及细胞周期的研究 毛新良,子井达彦,王起恩

第三次刘世杰预防医学奖励基金评选活动揭晓 王起恩

氯化镉诱发肾上腺皮质细胞凋亡与应激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的研究 赵敏,杨杏芬,魏青

ob基因型对小鼠早期发育的影响 徐培渝,Truett GE Walker WA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患者抗氧化系统的变化 于燕妮,周永,张华

二硫化碳接触工人体内一氧化氮水平的初探 江晓东,简乐,胡迪生

甲型肝炎疫苗接种者和甲型肝炎患者抗体滴度比较 韩莉莉,邢玉兰,张秀春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接种后血清抗体水平变化 龚震宇,翁景清,赵芝雅

中国部分地区庚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分析 凌斌华,庄辉,王磊

生活饮用水中砷的极谱分析 王中一,张天丽

微波消解—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中铅 李凤萍,谢连宏,陈继强

空气中对二氯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测定方法 肖上甲,黄薇,陈敏

硫代碳酰肼直接火焰原子法检测鸡蛋中的镍钴 苟勇

环境中的二恶英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成建华

血管内皮损伤与急性肺损伤 刘和亮,赵金垣,赵伯扬

香烟对生殖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沈维干

人工神经网络流行病学应用进展 高蔚,施侣元

蛋白激酶抑制剂对青石棉致肺成纤维细胞周期改变的影响 詹显全,杨青,王治明

一起炼铟所致周围居民氯化锌中毒事故调查 杨乐华,朱新河,孙康

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吸烟状况的干预研究 刘秀荣,刘枫

1 824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回顾性分析 郭辛,周书鸣,马新民

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浅谈 刘尊永,向红丁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几个问题探讨 任引津

预防医学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1]。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知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国内很多一线教师致力于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研究,也尝试将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收效不大[2]。笔者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故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在课程结束后了解临床医学专科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与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并加以分析,以期从学生角度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3个自然班16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预防医学的认知与学习态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等。由教师集中讲解填写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为保证调查质量,控制问卷填写时间(不超过15分钟)。

1.2.2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并对数据仔细校对。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发放问卷164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100.0%。男生62人,占37.8%,女生102人,占62.2%,平均年龄(19.58±0.36)岁。

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及学习态度

2.2.1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6.7%的学生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有用,43.3%的学生则认为很少用或无用。对于预防医学课程主要内容,75.0%的学生认为环境卫生内容有用,90.2%的学生认为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2.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态度调查发现,62.2%的学生学习兴趣强,14.0%的学生无兴趣,2.2.3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55.5%的学生认为板书教学有必要,79.9%的学生认为PPT教学有必要,95.1%的学生认为增加实验课程有必要,93.9%的学生认为增加平时作业有必要2.3影响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为:学习动机不足(52.4%)、课程难度系数较大(50.5%)、教学过程趣味性不够(47.2%)、与专业联系不紧密(45.0%)、案例使用较少(33.8%)。另外,学生认为影响本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还包括专业课程任务繁重、课时安排偏少、课堂人数偏多等.

3讨论

3.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要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内容较多,而现有学时安排较少,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压力较大,学生学习负荷较重,不利于保证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适当增加学时数十分必要。此外,本课程内容较枯燥,学习难度较大,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需要和特点,筛选重要知识点,突出实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另外,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职业与劳动卫生、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内容无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可考虑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将学生认为有用的、愿意学习的内容和其他内容穿插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3.2注重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动机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而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或维持已有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习活动,影响学习进程及学业表现[4]。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趣味性较强时,学生学习动机较强,听课效率更高。根据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特点,可以从下几方面增加教学趣味性:(1)设计趣味性、生活化案例。比如学习职业与劳动卫生内容时,可搜集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事件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播放视频。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可选择环境保护的宣传片、环境污染导致的灾难视频等,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习动机。(3)进行动画设计。如学习卫生统计内容时,可尝试设计动画游戏以及动态图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3.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调查发现,支持板书教学和PPT教学的学生占比较高,表明这两种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有一定适用性,但PPT较板书更生动,故学生更倾向于此种方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为加深学生感官认识,可利用PPT播放图片或影像资料;学习统计学部分内容时,由于假设检验的步骤性较强,内容重要,如用PPT讲解,播放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掌握,可用板书讲解,降低讲授速度,更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综上所述,结合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和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以符合学生特点为宗旨,以展现课程魅力为目的,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娟,黄月娥,陈柏锋,等.临床医学本科生《预防医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99-103.

预防医学篇10

1.1调查方法采用自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的《社会实践自评量表》,从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效果三个方面对二组学生进行比较,每个维度分值为0~25分。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100%,剔除2份不合格问卷,剩余48份问卷进入统计分析。1.2统计学方法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02进行双录入,录入结果核对无误后,采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二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同,统计描述给出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否则统计描述给出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研究结果

2.1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比较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得分为满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的得分比低年级学生高,这说明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2.2不同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3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效果的比较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分为22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效果方面的得分与低年级学生没有差别,也就是说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