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十篇

时间:2024-04-18 17:59:47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1

国际贸易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是国家贸易的一场重要革命,国际市场在该场革命中被重新规划,深化国际贸易创新模式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应该对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予以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带给国际贸易更大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兴起。相比于以往国际贸易形势,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是不可比拟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阶段的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与特点

1.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以网络为依托,教育双方在世界范围内无需当面就可以开展相关贸易活动,具体包括网络交易、网上购物以及电子支付等综合性服务的新型贸易运行模式。互联网是当前国家发展潮流,而作为互联网的衍生物,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工作与生活。研究发现,在网上申请贸易许可证的比例已经超过80%,而且国际电子产地证前法律达60%以上。

2.电子商务的特点

不同于以往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行平台为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将更多虚拟空间提供给电子商务主体,电子商务的具有以下特点:①虚拟化、电子化。以网络的方式开展双方磋商、贸易、合同签订与支付等,交易具有虚拟化;②全球性与开放性。不管在全球何处,只需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对登录各地、各国网页,直接与他人交流;③无纸化和高效化。可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产品原料采购、生产产品、销售及运输等相关流程;④交易透明化。也就是说,交易双方自洽谈到交易结束都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传输会计,可彼此核对交易信息,避免信息伪造现象;⑤互通性。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直接谈判与交流,将相关意见反馈在商家或者交易一方的网站中,以实现彼此良性互动。

二、现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交往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运输制度的影响

在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中,能够创建一个具有非常强大功能的物流系统,而且该系统是交通、仓储、运输以及物流等信息的综合体,以查看物流系统的方式知晓国际贸易运行与物流情况,依照系统查询结果能够有效监控与管理国际贸易运输,由于电子商务在贸易中的不断渗透,国际贸易运输体制也会发生改变。

2.对国际贸易方式的影响

作为一种现代化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必须以网络平台的方式展开贸易来往,通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非常高的信息量要求,电子商务是将物流、资金、信息以及商品等综合起来的一种贸易流通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着以往国际贸易形势,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多层次化与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空间。

3.对国际贸易范围的影响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充,更加密切了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以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就可实施贸易往来,而且不会产生时间矛盾与冲突,同时解决了以往国际贸易中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与限制,有效扩充了国际贸易范围。

三、国际贸易中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

1.互联网营销

从根本上说,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国际市场营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创新国际贸易营销具有促进作用,而网络营销就是一种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相比于传统营销模式,国际网络营销分为网络定制营销、网络互动式营销。其中,网络互动式营销汇总,通过电子营销模式帮助商家考虑企业利润与客户需求,并寻求可以满足顾客需求与增加商家利益的营销策略,这样顾客就可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有效提升了国际贸易中顾客的地位,也增强了顾客的主动性与参与选择性。顾客与商家在电子商务中的关系极为密切,由此一对一贸易关系得以形成,该贸易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网络定制营销是由于顾客与企业彼此了解,可实现国际销售信息的定制性,而现代化电子商务以定制销售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跨国企业采用创建企业网络的方式为顾客提供给服务。互联网营销明显不同于工业时期的营销模式,以往营销以人员推销和传统广告为主要促销手段,而网络营销则以顾客为主动方,网络营销的主要特征是严格遵循网络礼仪的同时能够巧妙运用网络利益,以此取得最佳营销效果。

2.现代化国际贸易方式

应用电子商务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具有促进作用,将传统主要是纸质单据流通的交易方式与国际贸易流程摒弃,以形成最新国际贸易方式。以往纸质文件具有较高重复率、效率低、错漏多以及费用大等不足,所以,纸质文件会对贸易发展产生很大阻碍。而电子商务则对纸质文件问题进行了全面客服,基于以往贸易方式,整体贸易流程环节多达19个,电子商务仅需要7个环节。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有助于国际贸易流程的变革,从而实现贸易管理信息化、电子化、实时化、自动化以及规模化,有助于国际贸易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也具有推动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是国家贸易的一场重要革命,国际市场在该场革命中被重新规划,深化国际贸易创新模式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应该对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予以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带给国际贸易更大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李慕菡,陈建国,张连众国际贸易问题2005-10-01

2、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对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马丽,刘卫东,刘毅自然资源学报2003-10-15

国际贸易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

摘要: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一体化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和外贸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是学生获取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基础课程,也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述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贸易操作技能。当前,尽管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还是有很多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然像是两条平行线,理论与实践没有真正结合。理论教学中加入大量案例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应用分析能力提高,但是在案例分析讲解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很多都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实践操练,初步探索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进出口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对即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深的了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内涵

理实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有效融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加强学生技能技巧培养;学生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讲授法,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人,除了教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示范、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操作技能。以知识讲授为载体,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让学生边听边做,边做边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实操任务,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模式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再次凸显,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教学质量提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教必须以企业工作过程、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把整个课程分解为企业中各项工作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参与企业工作,解决工作任务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共同完成。

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分为两大项目: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笔者根据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特点,将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分别划分为14项典型工作任务和11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都是围绕国际贸易的四个模块进行的,即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通过外贸业务流程展开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授上引入大量内容贴近的案例,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平时考核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创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服务部门、管理部门等不同角色,通过情景模拟和外贸实训软件运用逐步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培养锻炼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一)贸易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分小组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般情况下公司成立需要5个人左右,分别负责进/出口部、单证部、仓储部、人事财务部、总经理部,便于以后工作开展。教师总体上协调,保证都找到贸易伙伴。要求小组内注意协作,出口贸易交易前要选定市场、制定经营方案、建立业务关系等。在了解基本程序后,给出一种产品,就此产品来做交易。这个阶段主要要求学生用心做产品描述,在这个实训周内每天要求做5个产品描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实训室软件平台或其他渠道产品信息,进行广告宣传,开发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根据市场调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经营计划。进口公司在交易前要对国内外市场做出调查,搞清楚市场行情以及供应商情况。同时做好进口成本核算(后续价格核算具体分析)和进口许可审批。双方为交易做好准备。

(二)贸易磋商。

建立业务关系后,进出口双方就合同所有条款进行磋商。这些条款磋商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部分,笔者改变了以前先理论知识讲解,后整体实训的方式方法,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同时进行实务操作。在理论中进行实践,实践中利用理论。通过大量案例列举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同时结合实训室现有操作软件,模拟交易条款。笔者将合同的每项条款磋商列为一个学习情景,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完这一情景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从而有的放矢的去学。比如磋商合同标的物条款,笔者先把标的物条款拆分为三项任务,即品名品质条款、包装条款和数量条款。在品名条款部分,通过大量实物名称(比如咸宁的各种特产,桂花糕、桂花酒、赵李桥砖茶、白云山毛尖、通山麻饼等)来讲授品名的表示方法;再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出每种命名方法举出几个例子,本组说的时候,其他小组作为裁判;分享各个地方特产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掌握了货物品名条款,学习理论的同时应用理论。在这三项任务分项完成后,再来做单元的课堂实训。课堂实训在传统的知识测试基础上,加入了案例分析,再现交易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有效融合的方式,锻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合同的签订。

买卖双方就各项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后签署合同。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识别不同的合同形式如:销售确认书、销售合同、协议等等。样本展示后,各外贸公司间自行拟定合同文本,交教师审核。作为之后履行合同的依据。

(四)合同的履行。

合同签订好之后,进出口双方就要开始履行合同的各项条款。出口方要做好备货、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进口方要做好申请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Simtrade实训软件,让学生熟悉各职能部门,按照进出口贸易流程,逐步处理模拟外贸业务。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监督并指导学生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和评价。

三、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待完善之处

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虽然教师知道有其他方式,但是不能很好地跟学生讲解。因此,要进一步做好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要深入企业,不仅仅是去企业参观访问。把最新的贸易行情、贸易资讯带给学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自己顶岗经历转化为各个案例,让学生转化为职场人去处理问题,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为每位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岗位实践。由于外贸公司特殊性,一般不同时接纳多名实习生。这样学院就不能像其他专业大批量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而学生要真正实践是离不开岗位实践的,这就促使我们要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在教师的带领下运营自己的外贸公司,更好地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2

关键词:《INCOTERMS 2010》;贸易术语;变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法律视角下《INCOTERMS 2010》在中国贸易中的适用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790059)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自1936年国际商会的第一版《INCOTERMS》面世以来,《INCOTERMS》已经在实践中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历程,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在这期间为了使《INCOTERMS》更好地适用于国际贸易活动,国际商会先后对其做了7次修订,但其内容从历史上还是保留了必要的稳定性。纵观《INCOTERMS》的历次版本,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从使用范围上看,由于《INCOTERMS》内容明确、形式简练,能够提高买卖双方的贸易效率,平衡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其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广泛的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第二,从法律效力上看,《INCOTERMS》是在实践中对买卖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其需要当事人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约定。如《INCOTERMS 2000》在引言中说明:“鉴于《INCOTERMS》不时修订,所以,如果合同当事方意图在销售合同中订入《INCOTERMS》时,清楚地指明引用的《INCOTERMS》版本是很重要的……希望使用《INCOTERMS 2000》的商人,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该合同受《INCOTERMS 2000》的约束。”而新版本的《INCOTERMS 2010》也在引言中强调:“如果要使合同适用《INCOTERMS 2010》,应在合同中明确表明,例如:所选择的《INCOTERMS》适用《INCOTERMS 2010》。”第三,从使用方法上看,贸易当事人在使用《INCOTERMS》时十分灵活,只要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即可采用术语变形或补充说明等方法对术语的含义进行更改,使其规定更为明确具体。如《INCOTERMS 2010》在引言中提及:“贸易各方有时因各自需要意图修改某一国际贸易术语规则的适用。《INCOTERMS 2010》并不禁止这种修改,但是这样会带来一定的危险。因此双方都应当在合同中明确表明修改意欲达到的效果以避免不愉快的分歧。”

诚然,每一版《INCOTERMS》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自《INCOTERMS 2000》生效并投入使用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里,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使得原有规定的瑕疵越来越明显,比如有关“船舷”的说法、码头装卸作业费用等问题,为更适用于各种交易的需要,《INCOTERMS》的修改势在必行。

一、《INCOTERMS 2010》修订背景

随着运输方式、贸易形式、交货方式等的发展以及自由贸易区的增加和交易过程中电子信息交换的大量使用,《INCOTERMS 2000》中部分对于贸易术语的规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船舷原则”的规定不合理。由于在国际贸易中通常环节多、路途远、时间长等问题,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货物因为风险而损害或灭失的情况,这里的风险是指货物可能因为各种不确定的、无法预见的意外事件而遭受损失的情况。这种由于风险造成的货物损失,买卖双方都不应该承担责任,就需要一个适当的原则或规定来较为合理的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分配这种不确定的意外损失。自《INCOTERMS 1936》开始直至《INCOTERMS 2000》中对FOB、CFR和CIF三种术语都是采用“船舷原则”作为分配依据。

“船舷原则”是指买卖双方之间的风险转移以货物是否在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为界,货物越过船舷之前,包括在装船过程中出现的货物跌落或灭失的损失,均由卖方承担;相反,货物越过船舷后,包括在起航前和运输途中出现的货物的损坏或灭失均由买方承担。然而,伴随着经济贸易地不断发展,这项已经用了70多年的原则无论是在《INCOTERMS》的规定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着问题。

从《INCOTERMS》的规定上来看,“船舷原则”存在两个矛盾:

第一,“船舷原则”与《INCOTRMS》惯用规定矛盾。《INCOTERMS 2000》在引言中指出:“当出卖人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负担与货物有关费用的义务便从出卖人转移到买受人。”而其在具体解释FOB、CFR和CIF术语时指出采用这些术语时风险的划分界线是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由此可见,“船舷原则”与《INCOTERMS》惯用的规定实践相违背。

第二,“船舷原则”与国际公约及国际货物运输惯例的相关规定矛盾。《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简称《公约》)第67条规定:“若销售合同涉及货物的运输,但卖方没有义务在某一特定地点交付货物,自货物按照销售合同交付给第一承运人以转交给买方时起,风险就移转至买方承担”。由此可见,《公约》有关运输合同下货物风险转移的标志是第一承运人签发运输单据;并且依据海上货物运输惯例如《海牙规则》、《汉堡规则》及联合国在2009年通过的《鹿特丹规则》,运输单据的作用之一是证明承运人或履约方已按运输合同接收货物的收据。显然,“船舷原则”的规定与全球规范货物交易的国际公约及国际货物运输惯例对此问题的规范相背离。

从实际应用中来看,“船舷原则”有三点不妥之处:

第一,卖方把货物交给承运人之后,货物从岸上被吊起、越过船舷至装入船舱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连续的作业过程,人为的以船舷为界将其分成两段,不便于操作。

第二,以船舷为界,如果承运人在装载货物的过程中,货物越过了船舷后跌落到甲板上,造成了货物的损失,那么应该由买方来承担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上述情况出现,承运人是不会签发清洁提单的,没有清洁提单,卖方就无法从银行取得货款。此时,卖方的通常做法是先承担起货物越过船舷后的损失如自负费用补足货物,以取得清洁提单,方便顺利结汇。如此一来,“船舷原则”的规定就成了空设,卖方实际是以装运港船上为风险划分界线的。

第三,伴随着运输技术的不断更新、装卸方式的不断进步及新型运输工具的出现,尤其是集装箱运输、滚装船运输和多式联运等运输方式进入货物贸易的舞台上,“船舷原则”亦无意义。例如,在集装箱运输或多式联运中,卖方通常在货物装船前将货物运到陆地上的某一点将货物装入集装箱,继而再将装有货物的集装箱装上船,由于集装箱的密闭性,在集装箱“越过船舷”时,根本无法认定集装箱内货物的真实情况,货物的检验通常在装箱时进行,若货物到目的地后发现损失,以“船舷”为依据进行判断无法执行。又或者,在货物的装卸过程中,采用传送带、自动装卸设备等进行装船和卸货,“货物越过船舷”这一风险转移标准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码头装卸作业费的规定不完善。码头装卸作业费(缩写为THC)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集装箱运输方式的兴起而产生的。在集装箱运输方式出现前,按传统的运输方式操作,卖方需将货物交付给承运人,由承运人承担货物装到船上直至运输到目的地的责任,所以承运人只收取运输费用即可,而货物在码头期间产生的各种费用由收、发货人在提取或交货时自行支付。但是,在集装箱运输中,卖方只需将集装箱交付给码头的堆场或货运站就算完成了交货义务,如此一来,承运人就需要负责向码头支付把集装箱从堆场或货运站搬运至船上或从船上搬运下来的费用,所以承运人在向相应的货方收取费用时,会增收码头装卸作业费。然而,这一费用从出现至今虽存在二十多年,但业界对其准确称谓及具体含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货方和承运人可以通过约定来解决如何分摊这一费用的问题,也有专门的术语可以采用,如FIO、FO、FI等,但这些条款一般规定在运输合同中,在销售合同中,对于码头装卸作业费这一问题往往会忽略或规范得不够完善,从而容易引起纠纷。这里试举一例说明,如在某一销售合同中使用的贸易术语是CFR,那么与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的就是卖方,一般货物运输到码头的费用也就是由卖方支付的,但是卖方往往会在销售合同中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将运输费用转化到总价中,如此实际支付这部分费用的就是买方,在这部分运输费用中可能已经包括了码头装卸作业费。而当承运人将货物运至目的地交付给买方时,很可能再次向买方索要卸载货物的费用,这样一来,买方实际分别向卖方和承运人重复支付了码头卸载作业费,显然增加了买方的负担,在交易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纠纷。

(三)与国际贸易实践的新发展不匹配。在区域经济集团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在电子通讯技术、运输方式等不断改进的背景下,《INCOTERMS 2000》中的相关规定也逐渐显示出其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环境及相关贸易要求不匹配。这里笔者列举三点如下:

一是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海洋、铁路、航空、公路和内河等任何单一的运输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国际货物运输迅速发展的需求,多式联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国际运输中,而无论采用何种运输方式,集装箱显然已普遍使用于国际运输,因此《INCOTERMS 2000》中部分贸易术语的规定已不能满足国际运输的需要。

二是随着电子商务在贸易中的应用,在网络系统支持下的电子化交易磋商已经日益被广大贸易商所采用。虽然《INCOTERMS 2000》中规定了电子信息可取代传统的纸质文件,其与纸质单据具有同等作用。但在《INCOTERMS 2000》实施以来,又有许多关于电子信息方面的国际惯例出现,《INCOTERMS 2000》中的一些规定显然与在其之后出现的惯例的规定不一致。

三是由于贸易术语使用方便、简化程序,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国内贸易中,并且在如欧盟等集团成员间进行的贸易中,国家的界限已不十分重要,其更像是在进行国内贸易。但《INCOTERMS 2000》中对于贸易术语的解释仍是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这将不利于贸易术语在国内贸易中的使用。

二、《INCOTERMS 2010》的主要变化

鉴于《INCOTERMS 2000》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及充分考虑近十年贸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的基础上,国际商会早在2007年11月就决定对当时实施的《INCOTERMS 2000》进行修改,整个修订过程,国际商会共计划了九次草案组会议,从130多个国家商会中吸取了大量的建议。2010年9月27日,国际商会在巴黎召开的会上正式推出《INCOTERMS 2010》,并宣布生效日期为2011年1月1日。《INCOTERMS 2010》语言更明确,内容更清晰,结构更简洁,操作性和指导性进一步加强,更符合当前贸易实务的需要。

(一)相关贸易术语的基础变化。相对于《INCOTERMS 2000》,《INCOTERMS 2010》中关于贸易术语本身做了如下调整:

第一,贸易术语的数量发生了改变。《INCOTERMS 2010》中将贸易术语的数量由《INCOTERMS 2000》中的13种减少为11种。该惯例删去了《INCOTERMS 2000》中的四个术语:DAF(Delivered at Frontier)边境交货、DES(Delivered ex Ship)目的港船上交货以及DEQ(Delivered ex Quay)目的港码头交货与DDU(Delivered Duty Unpaid)未完税交货,新增了两个术语分别是DAT(Delivered at Terminal)在指定目的港或目的地的货运站点交货以及DAP(Delivered at Place)在指定目的地交货,即用DAP取代了DAF、DES和DDU三个术语,用DAT取代了DEQ,并且将其运输方式扩展至适用于一切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

第二,贸易术语的分类进行了调整。在之前的《INCOTERMS 2000》中贸易术语被分成四组,分别是:E组的启运术语组、F组的主运费未付组、C组的主运费已付组和D组的到达术语组。而在《INCOTERMS 2010》中,贸易术语按照运输方式划分为两类:一是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的术语组,包括七种贸易术语:EXW(Ex Works)工厂交货、FCA(Free Carrier)货交承运人、CPT(Carriage Paid To)运费付至、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运费和保险费付至、DAT(Delivered At Terminal)运输终端交货、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以及DDP(Delivered Duty Paid)完税交货;二是适用于海运及内河运输的术语组,包括四种贸易术语:FAS(Free Alongside Ship)船边交货、FOB(Free On Board)船上交货、CFR(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和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第三,术语中明确要求注明指定的交货地点。尽管《INCOTERMS》的适用具有悠久历史,但贸易实践中贸易术语的错误用法屡见不鲜。最常见的是,只标明贸易术语的英文缩写,而忽略其后应注明的交货地点,从而引发纠纷。《INCOTERMS 2010》为突显贸易术语之后必须注明交货地点的重要性,将术语之后地点的表示方式,从原来的以“--named place”改为“insert named place”,强调各贸易术语之后必须“insert(注明)”“named place of delivery(指定的交货地)”、“named port of shipment(指定的装运港)”、“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指定的目的港)”、“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指定的目的地)”或“named terminal at port or place of destination(指定的目的地或目的港)”等地点,才是完整的贸易术语表示方式。

第四,每一个贸易术语前增加使用说明。《INCOTERMS 2010》中在每一个贸易术语前都有一个使用说明(Guidance Note),与《INCOTERMS 2000》相比,该说明更加完善。这个说明列出了每一个贸易术语的基本原则,如何时适用、风险何时转移以及费用如何在买卖双方之间划分等,但需注意的是使用说明并非贸易术语解释规则正文的一部分。

第五,术语中列举买卖双方义务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完善。《INCOTERMS 2000》是通过A、B两栏的对比把买卖双方同一类义务按照先卖方后买方的形式列举在一起,而《INCOTERMS 2010》则采用了A、B两栏分页对比的方式,左边一页描述卖方义务,右边一页相对应的位置描述买方义务。同时,个别义务的名称因贸易实践变化的需要及该惯例本身内容上的调整而进行了改动及完善。如《INCOTERMS 2000》中描述:“A1 提供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B1 支付价款”,而在《INCOTERMS 2010》中则改为:“A1 卖方一般义务;B1 买方一般义务”。

(二)部分贸易术语的规定完善

第一,取消了“船舷原则”的概念。对于FOB、CFR和CIF三个贸易术语的风险划分界限问题,《INCOTERMS 2000》中规定:“买卖双方是以货物越过装运港指定船只的船舷作为交货风险的划分界限”,风险的划分问题强调了“船舷”的概念。但由于货物装船是一个连续行为,若货物在装船过程中出现风险和损失,对于风险的归属是很难进行准确划分的,容易出现贸易纠纷,所以在《INCOTERMS2010》中取消了“船舷”的概念,对于FOB、CFR和CIF三个术语的风险划分界限的规定为:“风险的承担方自货物装上船起由卖方转移至买方”,也就是由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之前的一切风险,而买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之后的一切风险。

第二,进一步阐明了码头装卸作业费用的划分。《INCOTERMS 2010》为了避免买方重复支付码头装卸作业费用的现象,开始重视对这项费用的划分问题,在CFR、CIF、CPT、CIP、DAT、DAP和DDP术语的A6和B6中都明确了此类费用的分摊,即“若卖方按照运输合同在目的港交货点发生了卸货费用,则除非双方事先另有约定,否则卖方无权要求买方补偿该项费用;卖方承担将货物装上船舶的运费和其他一切费用,包括根据运输合同规定而由卖方支付的在约定卸货港的卸货费;买方承担包括驳船费和码头费在内的卸货费,除非根据运输合同该费用应由卖方支付的外。”由此可见,《INCOTERMS 2010》不鼓励重复性收费,除非当事人之间另有协议。

第三,细化并集中规定了保险的相关内容。在《INCOTERMS 2000》中把保险的相关要求规定在了A3和B3中,而把买卖双方为对方提供保险信息材料的规定放入了A10和B10的“其他义务”中,不易于使用者清楚了解。在《INCOTERMS 2010》中则把有关保险事项的内容加以集中,从A10和B10泛泛的条款中抽出,都规定于A3和B3的有关保险合同要求项下。除此之外,与《INCOTERMS 2000》相比,《INCOTERMS 2010》更多将《伦敦保险协会货物险条款》特别是2009年的修订版本里的具体规定考虑进来,纳入到A3和B3条款中。在CIF和CIP贸易术语下,价格中包括保险费,卖方需投保货物保险并支付保险费,而对于购买保险《INCOTERMS》一直坚持的原则是:“如果买方没有在合同中约定或者另外要求的话,卖方的义务仅限于为买方购买最低限度的险别。”这一点在《INCOTERMS 2010》中也得到了继承,并且直接把《伦敦保险协会货物险条款》中险别的名称规定到术语当中:“在没有特别约定时,卖方只需购买最低险别的保险,即‘条款(C)’,同时,如果买方负责提供信息和承担费用,可以要求卖方帮助办理其他附加险险别‘条款(A)’和‘条款(B)’。”如此,《INCOTERMS 2010》更具体,并能更好地呼应《伦敦保险协会货物险条款》的规定,与其保持内容上的接轨。

第四,补充了关于连环贸易处理中的相关规定。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有一种与最简单的直接销售相对应的销售模式,即货物在沿着销售链运转的过程中被频繁地销售多次,我们把这种销售模式称作连环贸易或链式销售(String Sales)。在连环贸易中,处于“销售链条”中端的销售商不再承担“装船和运输”的义务,因为该义务已由“销售链条”始端的销售商完成,所以处于“销售链条”中端的销售商的义务转变为如何获得已发运的货物。着眼于贸易术语在这种贸易模式下的应用,《INCOTERMS 2010》对连环贸易模式下卖方的交付义务做了细分,将“获得已发运货物(procure goods shipped)”作为相关贸易术语中“装运货物”的替代性义务。这为连环贸易下处于“销售链条”不同位置的当事人的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从而弥补了以前版本中在此问题上未能反映的不足。

第五,进一步明确了电子信息与纸质单据相同的法律效力。在《INCOTERMS 2000》中已规定了电子信息可取代传统的纸质文件,其与纸质单据具有同等作用。但自《INCOTERMS 2000》实施以来,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加快,国际电子商务统一惯例陆续颁布,如2001年和2005年联合国分别通过了《电子签名示范法》和《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明确了电子信息只要实现传统纸质形式下的书面、签字及原件所需实现的功能,则可享有与纸质文件同等的法律效力;2009年联合国又颁布了《鹿特丹规则》,其中更进一步明确规定“电子运输记录的签发、排他性控制或转让与运输单证的签发、占有或转让具有同等效力”。为保证规定与相关国际惯例的有效接轨,《INCOTERMS 2010》在A1/B1项中均规定,“由一条或多条电子信息组成的整套信息,以及若适用时与对应的纸质文件具有同等效力,其功能等同于相应的纸质文件。”即在买卖双方约定或符合惯例的情况下,赋予电子信息和纸质单据相同的法律效力,同时也对“电子记录或程序”予以了界定。

(三)其他相关修订

第一,强化了贸易安全责任。自“9・11”事件以来各国商人更加关注贸易安全化,认为各国海关有其绝对权限来实施货物边境控制,决定是否允许特定货物通过其边境。美国在“9・11”事件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货运安全的措施,并通过世界海关组织制定了《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化标准框架》( Framework of Standards to Secure and Facilitate Global Trade ),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对该标准框架已经有所规范。国际商会为配合全球供应链安全性和便利化的发展趋势,在《INCOTERMS 2010》的A2和B2项中增加了与安全相关的清关手续;A10项中新增卖方必须提供安全信息,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及其交换和存取的安全性,以及符合贸易便利化与贸易安全化标准的要求。因此,进出口商在某些情形下须提前提供有关货物接受安全扫描和检验的相关信息。

第二,明确了术语的内外贸适用的兼容性。近年来,一些大的区域贸易集团(如欧盟、东盟)、自由港以及自由贸易区等的不断扩大,其成员间的贸易通常不再涉及海关关税,边境的概念也逐渐淡化。由此可见,贸易集团、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经济联盟等极大地缩小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差别。除此之外,一些国家的商人也越来越多地在国内贸易合同中使用国际贸易术语,例如美国国内贸易近年来出现了更愿意以国际贸易术语取代传统使用的统一商业代码(UCC)的现象。考虑到上述国内和“国内化”贸易使用贸易术语情况不断增加的现象,国际商会在《INCOTERMS 2010》除了在A2/B2及A6/B6项目中保留了“只有在适用时,才产生遵守进出口手续要求的义务”的规定外,还为《INCOTERMS 2010》增加了一个副标题――“国际商会制定的适用于国内和国际贸易的术语通则(ICC rules for the use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以此来正式确定了贸易术语对国际和国内货物买卖合同均可适用。

第三,将INCOTERMS注册为商标。当下,INCOTERMS已被国际商会注册成为注册商标,并在《INCOTERMS 2010》中做出了版权声明和商标使用规则的要求。国际商会发表正式声明:“INCOTERMS是国际商会的注册商标,INCOTERMS规则的条文就其整体或部分均受制于国际商会的版权……国际商会保护其商标和版权拥有权。只有国际商会的初始INCOTERMS规则的文本才能视为并入买卖合同的权威文本。”因此,如果要在合同或信用证中引用,需要注明注册商标的标识。

三、对于《INCOTERMS 2010》的评析

(一)《INCOTERMS 2010》的特点。对于调整后的《INCOTERMS 2010》的特点,笔者尝试做出如下评析:

第一,内容更简洁,分类更清晰,操作更方便。《INCOTERMS 2010》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通过一系列的修订而体现了简洁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在内容上,新版本将贸易术语的种类由13种调为11种,通过对术语的重组、更新和替换使得其进一步的简化和准确,同时通过增加的使用说明帮助使用者为一笔特定的交易快速准确地选择出一个最适当的贸易术语;在分类方法上,新版本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化分为两类,简单明了,方便使用者进行选择;在形式上,新版本中对于买卖双方的义务采用左右A、B两栏的形式罗列,便于使用者在选择贸易术语时对各方义务做出清晰的对照及比较。

第二,修订过程更专业,修订立场更中立。在《INCOTERMS 2010》的引言中指出,国际商会的专家委员会是由来自世界各地和各商事机构在商事法律和实务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法律知识的专家所组成的。国际商会在对《INCOTERMS》的修订过程中,通过听取专家委员会的讨论和意见,能够很好地满足各地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需要。同时,在《INCOTERMS 2010》的引言中还指出:“这是《INCOTERMS》历史上第一个对买卖双方的规定保持中立的版本。”在《INCOTEMS》早期版本中的规定主要从卖方出发,买卖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对等、不平衡,如在《INCOTERMS 1980》中CIF术语项下卖方的责任有12项,而买方为8项。但是,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意识的崛起,买卖双方地位、权利均衡化成为大势所趋,新版本的《INCOTERMS 2010》体现了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均衡化,从而使得其各项规定能够得到买卖双方的认可和采用,令其更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三,跨领域的统一性更强。《INCOTERMS》虽然是调整国际贸易术语惯例,但其在内容上不可避免的也会对运输、保险、合同等有所提及,在这样跨领域的内容上,《INCOTERMS 2010》继承和发扬了以前版本中在用语和规定上与其他领域规则保持一致的做法。在支付方面,与《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即《UCP 600》)的规定相协调;在合同方面,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of International Sales of Goods》,即《CISG》)中的相关表述相统一;在保险方面,与《伦敦保险协会货物保险条款》中的条款相一致;在电子信息方面,与相继颁布的国际电子商务统一惯例,如《电子签名示范法》和《鹿特丹规则》等的规定相接轨。

(二)《INCOTERMS 2010》的不足。虽然《INCOTERMS 2010》与之前版本相比有改进之处,力求使贸易术语更贴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并使其更适合区域内贸易包括国内贸易的需要,但仔细分析新版本后发现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新版本中未涉及贸易术语变形的解释或规定。现阶段,在国际贸易活动中,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仍占主流地位,所以诸如FOBST、CIF LINER TERMS等贸易术语的变形也被广泛使用,然而,目前对贸易术语的变形全球并没有统一的官方解释,容易产生贸易纠纷。作为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新版本的《INCOTERMS 2010》中虽对贸易术语及术语的解释等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及规范,却没有涉及有关贸易术语变形这一亟须统一解释的问题。

其二,集装箱码头作业费的规定实质上是一种妥协。国际商会为避免买方为同一服务支付两次费用,在相关贸易术语的A6和B6项中明确了该类费用的分担问题,即“若卖方按照运输合同在目的港交货点发生了卸货费用,则除非双方事先另有约定,否则卖方无权要求买方补偿该费用;卖方承担将货物装上船舶的运费和其他一切费用,包括根据运输合同规定而由卖方支付的在约定卸货港的卸货费;买方承担包括驳船费和码头费在内的卸货费,除非根据运输合同该费用应由卖方支付者外。”由此可见,新版本的《INCOTERMS 2010》不鼓励重复性收费,但众所周知,目前国际班轮工会仍享有一定的垄断豁免权,国际商会虽试图解决国际航运业反垄断豁免权的问题,但限于其地位和能力以及世界海运理事会的反对,《INCOTERMS 2010》的上述规定的本质是对承运人与货主双方博弈的一种妥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集装箱码头作业费的争议现象。

其三,“连环贸易”在FOB及CFR术语中的应用存在争议。所谓“连环贸易”是发生在货物运输途中的,载货船只已经离港在海上航行。一般情况下,无论是FOB亦或CFR术语的最初买方都必须在货物被装运前向保险公司为货物投保,支付保费,并取得保单,且FOB的买方或CFR的卖方向船公司支付运费,取得提单,至此,上述FOB或CFR买方的购货成本已为CIF成本。所以,如果要转售此在途货物,必须在购货成本即CIF成本之上增加一定的利润与其后续买方进行交易,并向后者提供提单和覆盖航行全程的保单。如此一来,如果买方拟向其后续买方转售在途货物,必须采用CIF术语。然后,在《INCOTERMS 2010》中对FOB和CFR术语所作的新规定中,其都适用于在途货物的转售,也就是持有在途货物的货主可按FOB或CFR术语转售货物,而不向其后续买方提供覆盖全程的保单,这样后续买方必须自行投保,但此时载货船只已驶离装运港,并航行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该货物有可能已经遭受损坏或灭失。显然,在此种情况下,没有保险公司会为上述在途货物办理保险,那么采用FOB或CFR术语作为“连环贸易”的术语无法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念.《201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与2000版的比较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5.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3

1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看贸易政策的保护性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对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

2.1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

徐建斌、尹翔硕在“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自由贸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的有效性。并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1]。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也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纠正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说明了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但是,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呢?

2.2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的又一压力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其得到的利益应该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贸易利益。那么为什么美国布什政府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2]。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熊掌与鱼都要。毕竟美国的钢铁业曾经是他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非常困难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政府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2.3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质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自二战以来,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区域性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T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自由贸易是个谎言WTO规则的制定,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MTN)的协商产生,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贸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贸易保护)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

3WTO条件下国家贸易政策保护性的表现

3.1“公开型”的贸易保护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是指在关贸总协定和WTO下的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还未涉及的领域,或是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再加上谈判达成协议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以及协议中的一些规则的例外而引起的保护措施。还未涉及的领域,指某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暂时把某些行业的自由化搁置起来不予谈判;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是指某些“敏感行业”,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差悬殊,如果完全放开会导致本国产业的“严重损害”,故在多边谈判中暂时将这些行业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谈判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指根据承诺减让表现在还未兑现的部分;谈判达成的协议规则的例外,是指协议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规定的,但无论哪项协议,都是由一些规则和规则的例外拼凑起来的,这些规则的例外实际上就是承认这些方面的适当保护。这些保护都是公开的,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实力较量的结果。

一般认为,在WTO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的“敏感行业”,是自由化较缓慢和最不彻底的行业。如农业、纺织业、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的领域。

在WTO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开型”贸易保护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运用高关税限制进口;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国内的价格支持就是常见的公开型保护措施之一。国内支持的名目繁多,例如国内补贴、价格管理、出口补贴和绿箱(GreenBox)政策等等。

3.2“隐蔽型”的贸易保护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开型”贸易保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隐蔽型”贸易保护。“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是与“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相对应的,以“反倾销壁垒”为代表,还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这类壁垒的特点是它们往往本着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原则制定出来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则”、“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等原则,这些原则本意确实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则是它往往会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事实上这种“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已经成了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的手段包括两类:一是征收高额关税,如加征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二是禁止进口甚至就地销毁,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环保标准等而采取的措施。

4构建中国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性贸易政策措施

4.1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的必然性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处于不利的地位,贸易利益相对较小。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条件下,各国的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不能幻想WTO会真正无私地给中国一个稳定的、自由的贸易环境。WTO下的保护更具进攻性、系统化、法律化,更加难以对付。

加入WTO后的中国,首先,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应该好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制定出中国的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对中国国内各产业来讲,加入WTO对它们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入世承诺,而忽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必将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而要协调入世对各行业带来的利益不对等也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律措施,在WTO框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而且这也是各个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

4.2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政策体系的可能性

首先,WTO规则的例外给各个国家制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因此中国加入WTO后,是有可能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政策的。

其次,WTO中的很多协议和规则并不十分严密,存在漏洞。这使得国家可以根据这些存在漏洞的协议制定本国的很容易成为保护措施的贸易法律,如反倾销协议的模糊性漏洞,就成为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工具。中国也可以利用这些协议的不完善来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法规。

第三,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绿色壁垒、技术标准壁垒等),我们的技术水平差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利用技术手段,也可以利用别的优势建立起中国特有的壁垒。前些年中国肉鸡产业受到外国的极大冲击,当时就有人提出要对肉鸡的进口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例如,可以根据规定每只肉鸡的鸡毛渣平均不能多于500根,因为中国采用的是人工拔毛,剩下的鸡毛渣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用机器拔毛后剩下的鸡毛渣要少,这样的规定对我们是有利的。

总之,WTO不是一个贸易自由化的天堂,相反,它允许“合法”地保护,而且它使贸易保护更加系统化、法律化。

4.3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在WTO条件下,关税手段和“传统”的非关税保护措施,是要受到限制并最终要取消的,于是各国纷纷转向“新型”(“隐蔽型”)的非关税壁垒。加入WTO后的中国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1)以加强和提高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建设的核心在利用“新型”的非关税壁垒(NTB)作为保护措施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侧重点早已转向以反倾销为代表的“新型”的、隐蔽性强的NTB。根据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招标这3种传统NTB的大部分已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日取消,剩余部分也将在2004或2005年1月1日取消。因此,在利用NTB方面应以加强反倾销能力建设为核心。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对反倾销的规定,到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再到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应该说,中国在反倾销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中国的反倾销队伍还有待加强。

反补贴也是比较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也成为各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1989~1993年期间发起的反补贴案数目占全球反补贴总数的比重高达93.2%。中国最近也颁布了《反补贴条例》,但是,至今中国的反补贴尚无实际操作经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2)积极稳妥地建立中国技术性壁垒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虽然目前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还比较落后,但即使只能在个别领域制定出本国特有的、并且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也将极大地增强中国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另外,WTO允许各国根据本国特点(如地理条件、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对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加以利用。二是制定和完善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SPS)。虽然GATT中SPS协议鼓励各缔约国将自己的SPS措施同已有的国际标准或指导原则接轨,但它同时也存在漏洞。由于其技术上的复杂性,这是一种隐蔽性相当强的非关税壁垒。三是建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又称环保壁垒。即以环境保护为理由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中国也完全可以利用ISO14000来抬高国内市场的进入门槛。

需要指出的是,在WTO条件下在必要时候适当地保护本国产业,任务是艰巨和复杂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说制定了几部法律或法规就可以有效保护了。它需要国家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不仅需要制定法律,也需要培养人才;不仅要制定保护性的对外贸易政策,更需要将它与国内产业政策结合起来考虑。

>【参考文献】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4

【关键词】实践导向;应用型外贸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B

2008年以来,北方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围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初步总结出了一套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体系,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原因

以实践为导向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另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方向。前者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目的,后者是实现该目的的手段。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客观需要

2010年对北京多所高校的国贸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外贸企业“招聘难”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难”同时存在。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再体现在数量上,而是更加注重人才质量。他们往往更加青睐应用型人才,即重视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贸易纠纷处理和解决能力等。由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性的内在要求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涉外性的特点。首先,国际贸易实务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买卖的具体过程,包括贸易合同的磋商、签订和履行、贸易术语的选择、商品定价、国际结算、货物运输和保险、商检索赔和仲裁等各个环节。以上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操作实践,仅凭理论知识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理解国际贸易的实质。其次,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知识面广。例如一则贸易纠纷的解决和处理需要运用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法、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外贸英语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以上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必须与贸易实践相结合。最后,国际贸易实务的绝大部分教学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环节、单证制作、贸易术语、合同文本、交易磋商等必须通过外语来实现,而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提高。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在特征决定了教学改革必须以实践为导向。

二、 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具备扎实全面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反映了外贸人才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发展潜力,是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可分为贸易理论、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三部分。国贸专业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由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知识目标重点是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两部分。在业务知识方面,要求熟练掌握进出口各个业务环节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磋商、国际贸易运输和保险、国际结算、成本核算、商检、索赔等。在贸易政策方面,不仅要掌握相应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还要了解国内外经贸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和协定、WTO规则等。

(二)能力目标

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希望招聘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外贸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进出口合同的操作能力、单证的缮制和审核能力、贸易纠纷的处理能力等。沟通交流能力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能力培养应该成为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

(三)素质目标

传统教育模式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素质培养。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约有76%的企业把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素质摆在首要位置。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成为外贸企业招聘人才的基本准则。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也应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重要目标。

三、 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

(一) 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根植于外贸业务实践,对于书本中抽象的贸易术语、支付方式、运输保险、贸易纠纷等重点难点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无法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引入适当的案例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两种案例讨论方式:1.师生讨论。由教师选择与知识点结合紧密,体现国际贸易发展最新进展的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4~5人为一组进行分析、讨论和判断,并推举代表对本小组意见进行总结和陈述,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争论。案例讨论不预设惟一答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解决方式,开展开放式讨论。2.学生讨论。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贸易实践,课下查找资料,在小组内部分析和讨论,设计原创案例或选择实际案例,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各个小组分别走上讲堂向其他小组成员演示案例,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并提出意见或解决办法,展开广泛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和案例本身进行点评。案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主要有半英语型、混合型和全英语型三种模式。半英语型是指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贸易术语等内容,考试采取中文形式。混合型是以英语教学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作业、考试等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全英语型是指教学、教材、板书、试卷全部使用英文。国贸实务课程既包括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商品运输和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相对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等操作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可分别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知识章节,主要采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即以英文授课为主,课件内容主要是英文,同时对于难以理解的业务术语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对于重点难点章节,采用半英语型双语教学模式,即用中文难点部分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但案例讨论、单证制作和作业则全部为英文。灵活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用英语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提高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三)进行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

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大大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比重,达到近20%。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入多媒体立体式教学方法:

1.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网络资源

网络化和电子化是新时期国际贸易实务的显著特征。国际贸易网络资源涉及业务环节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供求信息、外汇牌价、航运信息、金融保险、国际结算、电子海关、检验检疫等业务环节,还包括国际商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贸易协调机构,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法规的颁布和管理机构,如商务部、海关、外汇管理局等,还有各种外贸专业论坛,如福步论坛、精英外贸论坛等。把以上各类网络资源以目录索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交易磋商内容以后,可组织学生在实验课上浏览一些著名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如英文版阿里巴巴等。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产品,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身份寻找潜在客户,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和竞争对手情况,发送建交函、进行询盘或发盘。网络资源的利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2. 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一方面,引入多种外贸模拟教学软件,如世格外贸和TMT教学软件等,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贸易实验环境。例如,在课堂讲授运输、保险和国际结算的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利用世格外贸单证软件制作提单、保险单、汇票、信用证等相关单据,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外贸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设立银行、海关、商检局、外管局等服务窗口。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虚拟外贸公司,利用世格SIMTRADE软件,以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出口银行的身份在各个服务窗口模拟完成各个贸易环节。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过程教育

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了过程教育的观点,他认为,不是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中研究教育、课程与教学,而只是对过程中的某些结果进行静态分析,这是现代教育和课程研究的最大弊端。传统的目标式教育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期末轻平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过程式教育则强调教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性贯穿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因此注重过程教育应该是纵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主线。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教育探索。除了在案例讨论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立体式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过程教育的思想以外,还可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关竞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和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专家进课堂”活动,把专家学者或外贸业务第一线的优秀往届毕业生“请进来”,向学生讲述实际外贸案例,解答业务知识和工作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有更加切实的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过程教育意味着必须对成绩考评方式进行改革。改变重期末轻平时的传统考核方式,使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0%。除了闭卷笔试外,还增加了期末面试、课堂讨论、课内实验等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向学生传递了“功夫在平时”的思想,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结语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国际惯例、新的运输保险方式、新的国际结算方式、新的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国际贸易实务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以实践为导向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约翰·科布,马晓梅译. 过程教育[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20-25.

[2]李同芳. 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74-75.

[3]韦霞. 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 集体经济,2010(12):179-180.

[4]于晓燕,马有才. 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探讨[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74-76.

[5]李国. 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 改革与开放,2009(10):215-216.

[6]刘育松,张思思,谢朝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变化及高等教育的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10(9):132-134.

[7]尹今格,孔洁.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2008(19).

[8]徐争辉,赵立华,张群卉.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时代教育,2008(6):120-121.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A Case from North China Technology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ost notable fea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is practicalness. Based on experiences of North China Technology University,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presents the knowledge objects, ability objects and quality obj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methods system. Finally,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is the only way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hope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Key words: practice, applicative foreign trade talents, teaching reform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5

(一)贸易便利化的提出

1.WTO与贸易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作为一种便利化全球贸易的综合性方法,是1996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中被增加到WTO日程中的。这次会议为四个“新加坡议题”之一的贸易便利化未来发展提出了指导建议,并授权WTO货物贸易理事会﹙WTOGoodsCouncil﹚启动相关的工作。此后,在2001年WTO发起的多哈会谈部长级宣言中,贸易便利化开始引起各国注意并被广泛认可。部长们同意在2003年坎昆第五次WTO部长级会议上启动关于贸易便利化的正式谈判。而多哈部长宣言也同时提出,WTO货物贸易理事会将开始审查与贸易便利化相关的GATT第Ⅴ条﹙过境自由﹚、第Ⅷ条﹙与进口和出口有关的费用和手续﹚以及第Ⅹ条﹙贸易法规的出版和管理﹚内容,并确定WTO各成员国在程序简化方面的需求和难点。2003年在坎昆举行的部长会议陷入“坎昆僵局”,而是否将四个“新加坡议题”包括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是导致2003年坎昆WTO部长级会议失败的原因之一。尽管此次会议失败,但各方却就将贸易便利化作为2004年“七月一揽子决议”﹙JulyPackage﹚协商议题达成了一致。“坎昆僵局”实质被打破是在2004年8月1日的日内瓦会议上。在此次会议上,各国同意就贸易便利化开始正式的谈判。2004年10月12日,贸易谈判委员会正式成立贸易便利化谈判小组。截止到2005年12月举行的香港部长级会议前,贸易便利化谈判小组共进行了11次会议,收到100多个成员国共60多份关于贸易便利化的建设性提议。可见WTO关于贸易便利化的议题,各方已逐渐接受将其作为未来可深入谈判的重要内容,并在各方不断努力协调下逐渐取得进步。

2.APEC与贸易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明确地出现在APEC的正式日程中。APEC贸易投资委员会是在1993年建立并且在1995年大阪议程扩大了涉及范围。委员会的四个主要领域是:支持多边贸易体制、贸易便利化、透明度和反腐败以及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PR﹚。1994年APEC各经济体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承诺“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并设定茂物目标:发达经济体到2010年、发展经济体到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投资。1995年APEC大阪会议通过《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简称《大阪行动议程》﹚,将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确定为APEC进程的三大支柱。自1994年APEC设立“茂物目标”、1995年大阪会议批准通过《大阪行动议程》以来,APEC在贸易便利化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近些年,APEC贸易便利化进程不断加快。2001年,APEC上海会议通过了“APEC贸易便利化原则”,成为指导和规范成员经济体采取贸易便利化行动的基本框架。随后达成的《上海共识》,提出5年内将区内贸易成本降低5%的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2002年第十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和“贸易便利化行动和措施清单”,各成员方据此行动计划将在2002—2006年内将各自贸易交易费用降低5%。后来,此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被称为“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C﹙简称,TFAPC﹚”。“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C”涉及到了与贸易便利化有关的四大领域,即海关程序、标准和一致化、商务流动以及电子商务。2006年,APEC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议宣布TFAPC顺利实施,上海目标顺利实现。2005年,釜山会议通过“釜山路线图”,提出2007—2010年间区内贸易交易成本再降5%的目标。为此,APEC提出了“第二阶段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简称TFAPⅡ﹚”。虽然“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仍然集中于海关程序、标准和一致化、商务流动以及电子商务等四大领域,但是对其具体行动和措施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海关程序是“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它包括贸易相关程序的无纸化、自动化。2012年,APEC评估报告显示,2007—2010年间,TFAPⅡ降低APEC区内贸易成本5%的目标已经实现。可见,APEC贸易便利化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继续深化区域内贸易便利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贸易便利化兴起的原因分析

至少有两个原因使得贸易便利化在未来国际贸易领域会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一是尽管传统的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已大幅降低,但因繁琐的海关手续、行政程序等带来的贸易扭曲仍然存在。这些冗余复杂的手续和程序给贸易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合规成本和延误成本,且在传统贸易壁垒所带来的贸易成本不断降低的背景下,非效率的贸易流程所带来的贸易成本更加凸显,这使得以简化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为宗旨的贸易便利化恰能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与贸易改革有关的发展议题要取得多边进展正变得越来越困难,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国家缺乏实质性改革意愿,因此,一些想要进行贸易改革的国家开始寻找新的选择,贸易便利化便进入这些国家的视线。这些涉及贸易便利化的改革可以单方面进行,故与WTO所主张的非歧视性原则不相矛盾,且能通过有意愿改革的国家自身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继续推进贸易改革的进程。总之,贸易便利化作为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增长、增加社会福利的一个新方向,被WTO、APEC等国际组织看作是乌拉圭回合的补充以及达成茂物目标的重要引擎,其发展标志着世界贸易翻开了贸易自由化深化和发展的新篇章。

二、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情况分析

(一)法律环境

中国推进贸易便利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政府非常重视贸易便利化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促进贸易便利化的进程。例如,2006年5月8日中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国家贯彻落实信息化战略的意志和决心。同一年,为推行电子政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支持政府部门有效地履行职能、促进全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下发《2006年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为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未来贸易便利化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具体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中国加快推进与贸易便利化相关的信息化法制建设。例如:为了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1994年中国颁布《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9年3月15日颁布的《合同法》中对数据电文法律效力的承认;2000年《海关法》承认了电子数据报关单法律效力;2004年8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并规范了电子签名行为;2006年出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涉及到信息安全的内容。另外,为规范通信行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工作,中国工信部在2009年6月了《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综上所述,中国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立法不断完善,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相关政策措施的顺利实现,但在用户及报文验证、数据共享、数据的安全传输、数据的保存和销毁及归档、电子证据认证结果的相互承认与接收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立法仍须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因此,适时对有关贸易数据交换的现有及潜在法律障碍进行分析,是推动贸易便利化顺利发展的首要步骤。

(二)软硬件环境

1.软件技术支持。贸易便利化措施的顺利推进在技术环境上要求经济体内要具有基本信息技术,例如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除此之外,还要具有辅信息技术,包括保密技术、电子签名技术、电子认证技术等。据2011年9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商务部、海关、检验检疫部门以及部分国内重点高校专家学者的调研来看,这两方面的要求对于中国而言已不存在问题。另外,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相关软件及数据库的研制和开发也对贸易便利化措施能否成功实施起决定作用,对中国来说这两方面的能力建设更加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将国际标准融入本国技术法规的建立中,国际标准在技术法规中的比例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标准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例如,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功引进了UN/EFACT各项建议书的主要标准,并等同或等效采用为国家标准,如联合国贸易数据元目录﹙UNTDED﹚、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UN/LOCODE﹚等。[4]虽然中国已经采用了联合国用于商业、管理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交换﹙UN/EDIFACT﹚标准格式,但很多与实施贸易便利化措施有关的政府部门,例如海关、质检等部门中还仍然在使用其它标准的电子格式。各个部门之间因为数据标准的差异,导致信息共享困难。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鼓励各国政府和企业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无纸化贸易时考虑使用现有的建议书、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应用将有助于确保跨部门、跨国境所开发的相关系统的兼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促进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2.硬件系统建设。硬件基础设施是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的基础条件,电子数据的境内以及跨境传输需要借助于公共网络系统。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企业应具备电子数据传输的硬件基础设施。中国在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中,政府以及相关监管部门非常重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例如,海关总署等国务院十二部委在电信公网上﹙Internet﹚联合共建公共数据中心———电子口岸,是中国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电子口岸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口岸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目前,中国电子口岸平台共开发运行了18个跨部门联网项目。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35个地方电子口岸上线运行,累计开发的项目已达500多个,为加强口岸管理,提高通关效率,实现“一站式”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5]除此之外,原产地业务电子管理系统、原产地证书国际电子联网核查系统等也是政府监管部门完善贸易便利化基础设施的典型项目。凭借这些硬件基础设施的支持,中国在实现进出口相关业务信息共享、数据跨境传输,进而提高进出口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三)实施环境

贸易便利化的顺利推行需要政府的支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中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推动贸易便利化、无纸化贸易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努力,采取了很多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措施,例如2001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实行大通关制度;各部门配合大通关制度而进行的电子口岸的建设;海关快速通关、便捷通关、绿色通道、动态分类管理等便利化措施;质检部门的绿色通道、直通放行、“产地检验,口岸出单”的出口通关模式和“口岸转检,属地报检”的进口通关模式等措施。这些制度和措施的采用极大提高了我国贸易便利化的水平,提高了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给企业提供了便利,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另外,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近年积极参与双边、区域和多边经济合作,不断签订新的贸易协定,并与国外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积极合作,在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中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例如,目前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已签署12个自贸协定,另外,还有6个自贸协定正在谈判,这些自贸协定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些自贸协定中都毫无例外地涉及到通过成员经济体之间的国际合作推动各自经济体的贸易便利化进程的内容。而2001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加入PAA﹙泛亚电子商务联盟﹚,涉足泛亚地区跨境商业单证交换;2002年APEC、ECBA﹙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成立,秘书处驻中国,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地位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要,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便利化合作也逐渐步入正轨,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贸易便利化发展比较

同世界其他经济体比较,中国目前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处于何种地位?下面我们主要借鉴世界银行每年的DoingBusiness报告所统计的数据来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世界其它经济体情况

DoingBusiness报告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对全球经济体前一年跨境贸易﹙TradingacrossBor-der﹚的便利化程度进行排名,例如,在2007年共对174个经济体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排名,其中排名前10位的经济体分别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芬兰、丹麦、新加坡、挪威、爱沙尼亚、德国、加拿大、瑞典和阿联酋;排名后10位的经济体分别为刚果共和国、马里、津巴布韦、乌兹别克斯坦、赞比亚、布隆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尼日尔和卢旺达,这些经济体的具体排名见表1。而2013年DoingBusiness报告对185个经济体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排名,其中排名前10位的经济体分别为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丹麦、阿联酋、芬兰、爱沙尼亚、瑞典、巴拿马以及以色列;而排名后10位的经济体分别为尼日尔、布隆迪、阿富汗、伊拉克、乍得、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从2007年和2013年所报告的各经济体贸易便利化程度排名情况来看,其中排名前10的经济体中,有7个经济体出现在这两个年度,分别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芬兰、丹麦、新加坡、爱沙尼亚、瑞典和阿联酋,这些经济体普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例如,大部分经济体属于OECD高收入经济体,而且贸易自由化程度非常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二者都是全球闻名的自由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具有世界一流的信息及通讯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开放的环境,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11年5月发表报告①,确定香港为世界领先数码城市的地位。该报告指出,政府大力支持兴建基础设施,采取开放的互联网政策,各行各业均能受惠于信息自由流通,互联网亦巩固了香港作为全球贸易中心的地位。而新加坡在贸易便利化发展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单一窗口在1986年就开始实施,到1989年1月单一窗口完全实现。新加坡政府强制使用单一窗口,进出口的所有流程环节都经由TradeNet统一为一体,这为提高进出口效率提供了充足的硬件基础保障。在2007年和2013年报告的贸易便利化程度排名后10位的经济体中,有5个经济体仍然处于贸易便利化发展的后10位之列,这5个经济体分别为刚果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布隆迪、哈萨克斯坦以及尼日尔,这些经济体普遍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属于中低收入经济体之列,且贸易自由化程度很低。而从2006年到2013年这7年间,大多数经济体为了促进贸易便利化发展不断探索,并进行了大量贸易便利化的改革,例如,据DoingBusiness统计,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共进行了212项贸易便利化改革。其中东欧和中亚以及中东和北非进行改革的经济体所占的比例最大:在这两个地区,有83%的经济体实施了至少1项改革。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进行改革的经济体的比例居二,共有73%的经济体实施了至少1项改革,紧接着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共有72%的经济体实施了至少1项改革。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实施贸易便利化的经济体所占的份额是63%,在南亚地区和OECD高收入经济体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50%和42%。这些经济体进行便利化贸易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见表3﹚,分别是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基于风险评估的检验检疫流程以及建立单一窗口。例如,伯利兹、智利、爱沙尼亚、巴基斯坦、土耳其等130个经济体都进行了有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方面的实践。摩洛哥、尼日利亚、帕劳群岛、苏里南、越南等97个经济体进行了涉及使用基于风险评估的检验检疫流程;而哥伦比亚、加纳、韩国、新加坡等49个经济体都建立了单一窗口来便利化进出口贸易的流程。由于这些改革,DoingBusiness统计发现世界整体的跨境贸易便利程度已大幅度提升。例如,单证的电子传输不仅加速了货物的清关,而且还减少了行贿的可能性。实施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经济体平均将清关货物的时间减少了3天。改革也有助于增加清关时间的可预测性。在巴基斯坦实施电子系统之前,只有4.3%的商品是在1天内清关,25%的商品清关耗时1周。现在93%的商品是在1天内清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的地方,应用风险管理来进行海关清关是另一个比较普遍的改革。据DoingBusiness统计格鲁吉亚实施了基于风险评估的清关系统后,商品检疫的份额减少了10%。随着各经济体贸易便利化改革的推进,各个经济体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便利化贸易的综合性方法的重要性,而单一窗口通过将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运输部门以及企业连接起来,使得贸易流程更加顺畅。例如,韩国通过单一窗口将69个政府机构以及私人部门联系在一起。韩国在2010年通过单一窗口与中国台北成功实现的eCO﹙电子原产地证书﹚“探路者”项目,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吸引了众多经济体的目光。另外,在2006年,通过海运出口一个标准20英尺货物集装箱平均耗时26天,平均进口耗时30.4天。但是到2013年相同条件下出口一个标准20英尺集装箱平均只需22.2天,而进口平均只需25天。分析显示,这些获利都有正向影响。用从2005年以来的这些关于跨境贸易耗时的数据同单位资本的GDP增长的数据拟合表明,在进口或出口方面减少4天是同平均0.1%的单位资本增长率相联系的。[78]

(二)中国情况

对中国而言,在2007年的贸易便利化程度排名中是位列38,处于中上水平,这同中国自2001年开始进行的电子口岸建设、海关快速通关、绿色通关等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方面的改革有关。这些政策措施的采用极大促进了中国的贸易便利化进程,降低了贸易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了贸易效率。注:2011年有26个经济体拥有一个完全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而104个经济体只有局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有20个经济体拥有的单一窗口系统是将所有的政府机构联系在一起,而29个经济体的单一窗口系统只实现了部分政府机构的连通。资料来源:2012年DoingBusiness报告。另外,中国属于东亚&太平洋地区,在2011年之前属于中低收入经济体,贸易便利化水平也一直处于世界的前50之列;而从2011年中国开始步入中高收入经济体之列,但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并没有带来中国同世界其他经济体相对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从2011年开始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断下降,且下降幅度非常大,从2011年的排名50,下降到2013年的排名68,相比较于2007年报告的名次,其下降程度将近100个名次,下降幅度非常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很多经济体在最近几年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速度相对加快导致;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同中国在进行贸易便利化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有关。我们分析主要存在四类困难:一是利益相关体间合作和协调存的困难。例如,据我们向商务部、海关、贸促会和质检总局的调查显示,贸促会和海关已完全实现电子数据联网,而中国质检总局及各地方检验检疫局因同海关电子数据标准化方面不能有效协调,因此目前仍未实现电子数据联网,信息共享程度仍然不足。二是行政推动乏力,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据我们在对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现状向相关部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各专家和学者普遍反映中国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在硬件基础设施和技术上问题不大,关键问题是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机构去协调不同部门之间合作和协调。三是配套法律法规支持不足,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国际合作协调困难等。在法律法规方面,2005年中国出台了《电子签名法》,对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要完全保证单证电子化的顺利运行,现行的法律法规仍然需要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四是贸易便利化进程的推进涉及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法律协调问题,如电子单证的法律效力问题、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这就涉及到中国同其他经济体的合作问题。与境内部门间的合作相比,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更为困难,协调成本更高。尽管我国在推进贸易便利化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但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的贸易便利化进程需进一步深化,贸易便利化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贸易便利化一直是WTO、APEC等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积极讨论的关于促进贸易自由化的一个主题。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从政府管理部门到一般贸易企业,逐渐认识到贸易便利化在推动一国实现贸易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相应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中国的贸易便利化进程,尤其是最近几年,无论在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是国际合作上中国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企业对贸易便利化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很多企业积极主动进行相关方面的能力建设,以尽快适应新制度和新设施给企业带来的便利。但我们仍然应该看到,中国推进贸易便利化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障碍,同世界很多贸易便利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体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贸易便利化的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认为要继续推进中国的贸易便利化进程,必须完善贸易便利化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实施环境,具体而言:

1.政策、法律环境方面。应学习贸易便利化发展水平较高经济体的经验,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方位保证贸易便利化进程顺利实施的政策、法律环境,这些法律涉及到电子文件合法有效性、数据传输安全等多个方面。另外,政府应增强对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加政府政务的透明度,保证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最新的政策法规。

2.技术环境方面。首先,政府各监管部门应协调配合,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对接。其次,政府也应增加在贸易便利化相关系统的投资和研发,并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贸易便利化相关的改革,发挥企业在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例如,鼓励企业积极参加政府部门或商业组织的研讨会,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最后,企业也应关注自身贸易便利化改革方面的能力建设,增加参与贸易便利化改革的技术投资和人力资源投资,以此提高贸易效率,进而为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准备条件。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6

关键词:贸易便利化;新特征;进程

中图分类号:F7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2-0009-09

上世纪下半叶,在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贸易便利化进入主要发达国家的视野,同时贸易便利化也符合一些工业新兴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代表着本国贸易商、生产商的利益,高擎着贸易便利化的大旗,以一个个“现代化”的名词与理念,不断突破他国贸易门槛。在发达国家的话语权主导下,贸易便利化的关注国际主体与主题范围不断扩大。目前,贸易便利化的问题已经并不仅仅局限于WTO或WCO的范畴内,而是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全面铺开,并表现出如下10项新特征:

一、贸易便利化规则制定主体分散化

目前,贸易便利化规则的制定主体分散化具体表现是“一极与多元并存”。至2010年3月,WTO贸易便利化谈判组虽已形成整合的贸易便利化谈判文本草案的修订版。多哈回合贸易便利化谈判进展与其他议题相较也是最为让人满意。但其最终成果如何,还需看拉米2010年5月4日所提出的鸡尾酒疗法(cocktail approach)的实际效果。

世界对WTO贸易便利化规则最终出炉的等待是漫长的,但对贸易便利化真实需求却是迫切的。因此,世界各相关组织、区域等都开始急迫并积极地参与到贸易便利化规则的制定进程中,制定主体开始扩展,其表现为:从“全球一区域双边”的不断深入到地区层面。

第一,在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层面,一些主要的区域组织已将贸易便利化作为其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这主要体现于关税同盟及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协定中。如欧共体《海关行动纲要》(customs 2013)及《海关方案》中都十分关注贸易便利化;APEC也已在贸易便利化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多边自贸协定方面,如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CAFTA-DR),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 Free Trade Area,“AFTA”)。等的目标之一就是贸易便利化以及和谐的贸易规则与标准。

第二,在双边贸易协定中也日渐重视贸易便利化问题。由于对WTO谈判前景的悲观预测,各国从上世纪末开始纷纷寻求贸易便利化的双边解决途径。截至2010年上半年,通知WTO的双边货物自由贸易协议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这些协议中一般都列有“Customs admmmtratlon”或/和“trade facilitation”的章节。以APEC的成员之间的双边协议为例,由APEC SOM(senior Official's meeting)Chair所提交的一份报告显示,至2008年11月,成员间28项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中24项协议中包含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一般包括海关法律法规政策的透明度,通关便利化,快速放行,预裁定制度,转运与暂准进出口等。这些规则对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方国内法有着直接的、明显的约束力。

二、贸易便利化发展的专业化

贸易便利化规则在专业性国际组织的参与下,日渐从“综合性”向“专业性”发展。众多的专业性国际组织都开始从各自的角度关注贸易便利化的不同方面。如国际海运组织关注与海运、集装箱等的海运供应链关键因素的安全;万国邮政联盟更注重于快件的通关;国际民航组织与WCO之间合作更关注航空运输与旅客通关的便利。因此,产生了众多专业贸易便利化规则与工具。不完全列举如下:

三、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建设的合作与分工不断深化

由于各国际组织关注贸易便利化的角度与深度不同,很多组织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一,国际组织间在贸易便利化建设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最主要的组织合作是WCO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WCO将与WTO的关系定位于:一致谐调互补。WTO重于较高原则,WCO通过制定标准和工具为WTO规则的具体实施提供技术支持。WCO与联合国欧洲委员会也以签订谅解备忘录的形式,将两者的合作形式与内容进行了约定。

第二,区域性组织和/或专业组织相互间的合作不可忽视。其成果表现有多种形式。如: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中最重要的贸易便利化倡议是《便利客货跨境运输协定》(cBTA),这就是亚洲开发银行(ADB)的一项技术援助项目成果(1996年);亚太经社会与GMS之间的合作与援助;以及更紧密经济关系的太平洋协议(the Pacific Agreement on 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PACER)所资助的the Regional Trade Facilitation Programme(RTFP)等。

第三,国际组织参与贸易便利化建设的分工层次化。国际组织参与贸易便利化建设的分工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WTO、WCO进行贸易便利化基本规则的制定;第二层次是以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为代表的专业性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基础规则的细化,而产生的技术性规范、指南、工具类的贸易便利化文件;第三层次是有全球性区域性开发组织与金融组织,为贸易便利化建设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项目、政策研究与资金、技术援助。例如世界银行注重于海关现代化、贸易便利化的技术援助问题。IMF也向成员国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不同于世界银行开展的全面改革项目,其所开展的项目专注于贸易便利化的具体领域,如打击商业瞒骗,提高税收能力,实施风险管理等。

四、贸易便利化进程的巴尔干化

第一,不同关境区/国家的贸易便利化进程巴尔干化。贸易便利化规则的区域化与双边化,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所持贸易便利化主张的差异化,使得国际贸易便利化进程日渐巴尔干化(进程碎片化,参差不齐)。例如北美洲地区的国家,由于美国与NAFTA的影响,其对于贸易安全的倾向十分明显,这是一种与贸易便利化的发展产生明显制约作用的逆向原则。欧洲(特别是西欧),大洋洲等地区的国家比较注重贸易安全与便利的平衡。亚洲、非洲地区的国家比较在意贸易的便利。全球的贸易便利化观点差异明显,贸易便利化进程处于发展不均匀的状态。

第二,区域性/双边自由贸易区内贸易便利化进程的巴尔干化。自20世纪初至2010年初,在计入WTO统计的自由贸易协定共462个,其中271个协议现行有效。这些自由贸易协定所形成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的便利化进程大不相同。甚至在成员基本相同的自由区内,便利化程度也是不同的。例如:从多边视角看,ASEAN设定在2020年建立一个有效、协调、专业的通关程序,共包括15个方面的海关程序的便利化,这是一个长期但标准较高的便利化发展进程。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则没有建立具体的海关程序便利

化方面的要求。从双边视角看,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一新西兰协议中注重风险管理为基础的通关便利化;新加坡一澳大利亚协议则同意遵守现有的WTO贸易便利化规则,并主要着重于电子通关与违反海关行为的信息合作与协助调查;新加坡一美国协议的便利化标准较高,是以NAFTA为基础的,并十分注重贸易安全。

第三,国际组织间贸易便利化主张的巴尔干化。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由于地缘经济特点,必然有不同的贸易主张。同时,由于有不同的专业性组织对贸易便利化各自提出了具有明显专业性特点的要求与主张,这些具体主张与规则之间有时也是不能兼得的。例如,代表商界的国际商会(ICC)在其2003年海关能力建设的声明中明确提出从保护商业利益的角度支持海关为了贸易便利化的目标进行能力建设(ICC support for capacity building in trade facilitation)以及在海关指南

五、国际贸易便利化规则的境内化

出于多边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约束,也为了提升本国的贸易竞争力,各单独/统一关境区开始通过制定关境内的法律与规则整合对外贸易资源。一幅以贸易便利化为直接目标的涉外贸易制度改革的宏大画卷因此在全球展开,具体包括单一窗口改革,边境整合,AEO(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制度的产生,通关程序简化等。

第一,区域性单独关境区的贸易便利化立法。2008年4月2 3日欧共体制定了《现代化海关法典》(是对《欧共体海关法典》的现代化)。该法典订明适用于进出共同体关税地区货物的一股规则和程序,旨在简化海关程序,以及为电子报关和有关审理程序提供法律框架。该法典规定了分阶段生效的方式。待有关该法典的实施细则获得通过后,构成现代化海关法典框架的主要条文将于2013年6月24日前分阶段生效。

该法典对《欧共体海关法典》的重大改变涉及以下方面:(1)电子报关和审理:贸易经营者和海关当局之间所有数据、附带文件、决议和通知的往来,均须利用电子资料处理技术进行。只有在附加措施内明确指定的若干情况下(例如海关当局或贸易经营者的电脑系统暂时出现故障),才可采用纸张的方式处理。(2)集中通关:不论有关货物经由哪个成员国进出欧盟关税地区,或在哪个成员国内使用,认可商号将可在其业务登记注册的地方,以电子方式为货物报关和缴付关税。当地的海关办事处须就该项申报进行核实手续,以及征收关税。(3)AEO制度,包括:可享受简化通关的经授权经营者与可享受海关安全控制下的便利措施的经授权经营者,及两者的结合。

第二,国别性单独关境区的贸易便利化立法。日本海关AEO制度自2001年开始,至2009年7月1日,其对象扩大到进口商、出口商、报关企业、物流营运商、生产商、特定的保税经营人等。至此,日本已经构建起全面涉及供应链各环节的日本版AEO制度。我国自1998年开始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特别是2004-2010年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以来,进行的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改革(包括:集中申报,分类通关,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简化通关措施,大通关工程等)。

六、贸易便利化规则主旨差异化

当前世界上对贸易便利与安全的取舍或兼顾存在着多种选择:

第一类取舍是完全着重于贸易安全。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以及美国能够主导话语权的国际组织的做法。这些国家或组织自9・11事件之后,几乎是对一贯倡导的贸易便利化进程来了一个急刹车。此后多年来对贸易安全问题的关注与忧虑有增无减。其凭借着本身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实力的影响,实施“扩张性”的贸易安全措施。在措施的对象上,不仅包括本国的公司,还包括其他国家的公司,例如,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制造商就是C-TPAT中商界的成员。在措施实施的方式上,它一定程度地介入了外国政府执法的过程。措施实施的范围上,它远远超出了本国领土范围。在措施的效果上,它已经影响到处于外国管辖范围之内的公司。此类国家或组织考虑安全与便利的平衡时,在法律上基本上考虑的都是贸易安全性的立法,对贸易便利问题完全是在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层面上操作的。

第二类取舍是从法律与技术上都注重贸易安全与便利的平衡。这是以欧盟等次于美国发展程度的国家或区域所采用的。这是因为他们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国家与贸易的安全,另一面出于与美国、其他发达国家以及工业新兴国家竞争的需要,他们也必须保证本国进出口贸易环境具有充分的竞争力与吸引力。因此这些国家一方面以立法、技术规则等保证本国的贸易安全,一方面也通过立法整合边境管理机关,调整边境管理结构,将边境管理环境现代化,并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海关能力来实现安全与贸易的平衡。

第三类取舍是更注重贸易便利化的发展。采取该主张的国家主要有两种。一种,主要是出口型国家所特别主张的做法。这些国家出于外贸依存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因,其他的国家的贸易安全规则无疑是一种贸易壁垒,极大地增加了其贸易成本与产品竞争力。但由于其本身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有限,不能影响国际上的贸易安全规则的形成,却深受贸易安全规则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不能保证或彰示自身边境环境的便利化与管理的科学性。因此,这一种国家或以此类国家为主的组织,从内外双重考虑都十分重视贸易便利化的发展。另一种,主要是在国际经济中被边缘化的国家,出于多种原因,如接受了援助,比较基于创造有吸引力的环境,融入国际社会等,更愿意采用贸易便利化的规则。

七、贸易便利化原则的自身异化

贸易便利化规则在自身进展的同时,或可发展到自身的反面――贸易壁垒。典型体现之一就是AEO制度。该制度设定的初衷是为了在保证贸易安全的基础上,给予经营者以实质性的贸易便利。但在该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异化的趋势:

第一,AEO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设定严格条件的便利化待遇。其本身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跨越高门槛后才能享有便利化,该制度将贸易链中各环节的贸易商都分为一般经营者和经认证/授权的经营者。对于经过认证的经营者(符合AEO制度所设定的严格条件的经营者),是海关可信任的伙伴,从而享有减少通关成本与费用的优惠简化通关程序的待遇。所以这种贸易便利化待遇不是一种普适待遇,是一种有条件的便利化待遇。一般经营者只能通过个案的申请,而个案享有。AEO制度因此成为执行国内贸易政策的工具,也成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WCO中AEO的原则被国内法化以后,各国海关立法对AEO申请人的身份、行业、条件等设定相当高的准入门槛和高标准的安全性守法性义务。有些单独关境区将ISO/PAS-28001或其他相关的认证标准整合进入获得AEO认证的标准,意味着更高的安

全标准。

第二,各国间AEO制度的差异与认证构成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各国间AEO的分类与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种差别本身就造成了国家间贸易的障碍。为了消除这种障碍,发达国家间开始寻求AEO相互认证协议(Mutual Recognition Arrangements)(例如日本已经与美国、新西兰签订AEO认证协议;韩国已经与美国、日本、欧盟、新加坡、新西兰签订了AEO认证协议),在一些认证双边/多边条约签署之后,如果没有进入该协议群的国家的外贸经营者也会面临着贸易便利化的壁垒。

八、贸易便利化外延的扩张化

对于贸易便利化的狭义理解限于有形货物跨境流动的便利化。如WTO在2001年多哈举行的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决定,授权WTO货物贸易理事会审议并适当澄清和完善GATT 1994第5、8、10条的相关内容。当前其贸易便利化谈判的最新文本草案所关注的仍然集中在有形货物贸易的海关和跨境制度上。OECD在2001年对贸易便利化的表述是:国际货物从卖方流动到买方并向另一方支付所需要的程序及相关信息流动的简化和标准化。这仍然是货物贸易跨境流动手续便利化的观点。

但随着贸易便利化规则的发展,一些组织与国家对贸易便利化的理解逐渐向着广义的商务便利化发展,其中可以包括:单一窗口的建立,电子商务的便利化,商务人员流动的便利化,服务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公共管理整体环境便利化,外汇制度便利化,进出境整体规则流程化等。如APEC在完成其第一个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APEC's first Trade Facilitation Action Plan)后,在第二个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中开始寻求更广泛的商业便利化(包括商务流动,电子商务便利化等)。

九、贸易便利化规则表坝形式的技术化、软法化

第一,从国际层面上看的软法化。由于不同参与主体对国际贸易利益、主张的加大差异,贸易便利化规则除了一些基本的国际条约,如修订的《京都公约》等外,大多数都是以指南、建议、参考、计划、项目等等命名的。这些规则对成员都是没有约束力的,由各成员作为自主选择适用。软法的价值在于“进退自如”,即便不遵守也不会造成法律上的负面效果。在国家利益与国际规则产生冲突时的一种妥协。但是由于软法可以产生“震慑”的效力,甚至可以产生实际效果。这是国际规则硬化的路径之一。因此,部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如WCO《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存在广泛的影响力,至2010年5月有161个成员承诺实施;并得到了WCO能力建设的组织保证。

第二,从国内层间上看的技术化。目前,各国都在进行各自的贸易便利化或贸易安全化的海关制度改革,这些改革往往涉及到时间、国别、路线、运输工具或容器、港口、货物等技术的指标与参数,往往需要运用技术的方式或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传输和分析,这些方式都还处于试行或实验的阶段,还经常要借助信息系统的运用。因此这些系统、流程、参数、手段、工具的运用都处于不甚稳定的状态,也并不成熟,甚至是不成功的。因此,各国的贸易便利化规则在其国内高层级的立法中多数只能找到只言片语的原则。多数分布在较低层级的规则、裁定、条例中,甚至没有法律支撑。因此表现出贸易便利化规则的低层级化、技术化。

十、贸易便利化带动公共管理坝代化

国际社会在注重便利化的制度建设的同时开始关注执法机构的能力建设,使得制度建设的益处真正得以实现。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7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顺应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部需求,从而提振本国经济。与此同时,政府的经济政策行为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的发展,随着经济学界研究的深入,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影响也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立足于多方研究资料,着力分析国内需求和国际贸易的关联程度,通过对这一关联程度的探究,进而把握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

内需;国际贸易;格局影响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5502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迅速蔓延,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各国经济均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经济疲软萧条,国际贸易大幅跳水,强烈的本土保护主义情绪甚嚣尘上。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贸易体,在这场经济危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为此,中国先后出台了众多拉动内需、提振经济的政策,例如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图实现经济危机当中的软着陆。中国于危机中采取的经济政策在拉动内需、提振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彼时的国际贸易格局。

1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格局研究现状

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格局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这一问题关系着各国政府如何看待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内部需求存在差异而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何种影响。当前研究表明,诸如收入水平、特殊偏好、地理生态、价格相对值等因素会对国内需求产生影响,而国内需求在组分与结构上的不同又会对国际贸易格局的产生起到作用。国内需求不仅仅是一个停滞的概念,其自身也在动态演化,某产品或者技术的国内高需求往往会演变成为拥有该产品或者技术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国内需求对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展开多方位的思考,将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有效联系起来从而帮助研究。认识到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我们只要从国内需求入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探求到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态。

2中国内需与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2.1中国内需发展概况

一般而言,内需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大部分。投资需求的主体是企业,消费需求的主体是国内居民与政府支出。因而,围绕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是中国制定拉伸内需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随着人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消费水平节节攀升,这是我们内需不断拉伸的基础。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历年居民消费总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排除国际利率波动因素,中国国内内需需求强劲,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以2005年为节点,内需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2.2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对外贸易局面发生质的改变;第二个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贸易又上新的台阶。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除了在1998、2009年两次经济危机中有所下降之外,呈现出连年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攀升,在世界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扩大,目前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额度也占到世界贸易额的十分之一。

3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影响的因素

3.1收入水平的影响

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于不同等级的商品的消费比例。例如,对于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其居民购买奢侈品的比例就要高于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国家。在这个大的前提之下,由于不同国家居民收入水平存在着差异,就造成了国内需求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层次与结构。以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例,二战的经济复兴之后,日本一直处于人均收入高水平的国家行列内,其国民享有世界范围来看的高收入待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建立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以精密仪器、核心部件等高精尖产品供应需求,世界各国也被日本高精尖产品所吸引扩大了对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日本对于高精尖产品的严格品控也创造出来了原料全球采购、成品本土生产、对外再出口的国际贸易生产协作新格局。

3.2特殊偏好的影响

由于民族、风俗、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国内需求也存在特殊的偏好,既存在着天然的、本质性的层次结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国家对于不同产品的喜好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对于动漫产品、电子产品的要求,法国人对于服装、香水的要求等等,都存在着事实上特定偏好。就单独的商品而言,特殊的偏好对该产品的高层次需求信息一般较难获取,但依然可以经由分析长期贸易的大量数据后的得出相应偏好模式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开展研究。

3.3地理生态的影响

地理生态因素也能从诸多方面影响一个国家的内部需求,这种因素往往也要被考虑进厂商商品的生产与服务的提供中去。以欧洲中部国家瑞士为例,瑞士是一个冬夏差距相对较小的山地国家,冬夏的相对差异较小使得当地市场的夏季用品与冬季用品都十分畅销,形成了独特的跨季节经济体系,加之瑞士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位居世界第一,也间接地强化了这种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冬夏相对差异较小的特殊地理生态因素也导致瑞士夏天不需要安装空调,因而瑞士对于空调的需要就很微小了。

3.4价格相对值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定价,因此进行国际贸易的公司会优先考虑价格的相对值。此外由于现代产品不再是孤立的,一件产品的最终价格往往还与其辅助产品的价格有关,因此从整体上考虑价格相对值是研究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的重要条件。

4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具体影响

4.1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当前一个阶段,全球经济已经脱离了疲软增长乏力的困局,进入一个长期稳定地爬坡周期。虽然传统的经济大国,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排名世界前二十的国家,在这场经济危机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冲击,但是进入恢复时期,这一排名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排名全球第二位的中国,已经与第一梯队的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一起,拉开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总量差距。以欧元近几年的汇率波动、主要欧盟国家贸易额波动为例,我们不难得出由于中国国内需求的持续拉伸,已经直接的影响到了国际贸易格局。

4.2区域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在国际贸易体系逐渐形成的阶段诞生了,并在随后成立了欧洲经济区,成员国也不断的扩大。这一组织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资本、劳务、人才的流动,极大地提升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实力,提升了西欧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有力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随后的1994年,美洲大陆上,三十四个国家齐聚美国迈阿密签署宣言,美洲国家组织诞生,这也标志着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合作趋势开始形成。紧接着,在亚太地区,为实现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并破除贸易藩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举行高级别会议,会议上敲定利用二十年的时间实现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效益得到显著的提升。

4.3大型地区贸易组织与国际贸易组织不断建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内需也得到了不断的拉伸,这就要求地区或者国际之间需要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进而对地区或国际间频繁地贸易进行管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贸易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特别是可以对世界贸易进行协调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贸易全新格局的形成,同时世界贸易自由化也掀开了大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全球性的贸易协调组织,主要负责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国家贸易秩序的监督。中国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加入是世界贸易组织里程碑式的事件,使得该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组织,反应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贸易诉求,开启世界贸易组织崭新的发展阶段。

4.4高新科技进步速度不断加快

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有力的促进了信息科学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微电子电路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新技术的引入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产业的格局,产品质量日益提高,产业升级提升了经济效益,经济模式螺旋式向更高级别发展,推动国际贸易更多的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起来,加速了产业的新陈代谢速率,缩短了科技与价值的转换周期。

4.5大型跨国企业蓬勃发展

最近一段时期,国内需求已经越来越多的从国家疆域内迈向国家疆域外,单独的国内需求也无法满足个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诉求,因而大型跨国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变得十分迅猛,短短的几十年间悄然的改变着世界商品交易的形式,为国际贸易输入新鲜血液。

最新的一组数据表明,当前全世界约有两万家跨国企业,这些跨国企业控制了全球贸易进出口总额的七成,跨国企业之间的内部贸易占比也达到了四成以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影响过程,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因素存在着差异,不同国家的内需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国家的内需情况各有特色,但是在整体上对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具有相似的性质。经由拉伸内需从而提振经济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接受的经济政策手段,在保证经济发展平稳健康的前提下,秉着公正、公平、自由的原则开展国际贸易,将能推动使国际贸易格局向着更好的方向演化,促进世界经济取得可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铃.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看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J].国际经济合作,2010,(3).

[2]陈春亚,蔡彭真.我国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0,(17).

[3]米咏梅,王宪勇供.给冲击、财政冲击、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SVAR方法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3).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发展对策

1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出现是开创了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它不仅以其独特的优势特点开扩了国际贸易市场,也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具体来说,其影响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交易形式的影响;第二,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成本的影响;第三,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经营方式的影响。

1.1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交易形式的影响

首先电子商务在贸易形式方面,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我们进行交易的主要媒介是电话和传真,虽然能够有效保障交易的准确性,但是却存在着交易耗时长,交易慢的问题。而电子商务就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所以商家与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沟通时就更加方便,可以大大节约交易的时间,提高交易的效率[1]。此外,电子商务的这种营销模式还有效地减少了一些交易的流程,使交易更加方便,有利于促进交易的完成。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提高贸易的交易次数,促进资金的流通,对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形式的改变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2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成本的影响

在贸易活动进行中,交易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商家也只有把控住了交易成本,才能在贸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商家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贸易活动,这种高门栏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贸易发展。但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国际贸易中的成本支出问题,使更多的小规模的商家企业能够加入到国际贸易当中来,有效促进了国家的贸易流通。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在交易时只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操作,一方面,这种交易模式很好地减少了在贸易中的其它成本支出;另一方面,这种贸易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产品储备与销售需求之间的问题,使商家能够通过网络对市场需求进行评估,从而有效调整商品储存,防止出现供大于求的问题。

1.3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经营方式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我国国际贸易的经营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贸易经营有一定的规范流程,每个部门都有主要负责的环节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人力和物力的需求,使销售环节变得非常复杂。而电子商务的经验模式则比较多样且灵活,能够通过网络对贸易进行有效调整,使消费者、生产者、销售者能够有效联系起来,极大地减少了消费过程中需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电子商务能够对国际贸易的经验方式的改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我国的贸易水平,使我国的国际贸易在世界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2当前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不长,经验积累有限,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税收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人才和基础设施的问题;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够健全的问题。

2.1税收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税收机制不够完善,税收难度大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而在网络交易的过程中,交易信息由传统的纸张版变成了电子版,虽然更加方便也节约了纸质资源,但是电子版在使用中能够进行一定的修改,使资料内容进行变更,这就使商家在进行缴费时,可利用这个缺陷,逃避一些税费以赚取更多利益,极大地危害了国家的财政。此外,由于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使得其交易时的具体界限很难划分,而每个地方的税收制度不同,如果交易地点不确定,就极大地增加了税收的难度,造成出现逃税、漏税的现象[2]。

2.2缺乏专业的人才和基础设施的问题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和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的问题。首先,在一些偏远的地区,电子商务的推广发展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现实环境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地区网络建设还不够完善,使其不能很好利用网络进行电子商务贸易;其次,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缺少相关的技术人才,像电子数据和电子维护方面都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这也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时间有关,许多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都是近些年才进行开设,所以人才教育上难免落后;最后,电子商务交易需要极完善的物流支持,但是当前的物流水平还是不能很好满足电子商务的交易需求,使得电子商务在交易时受到一定的制约。

2.3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够健全的问题

在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够健全的问题。首先,由于电子商务是在网络上进行贸易,所以在管理规范上难免比较困难,我国当前也没有很多网上条例进行网络规范;其次,网络交易没有办法保障交易商品的质量,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调节与解决;最后,电子商务由于门栏比较低,且发展数量日益庞大,在出台法律条例上很难面面俱到地对商家进行管理制约。

3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对策研究

面对当前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找策略进行解决,促进电子商务更好的发展,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电商人才培养计划;第二,要逐渐健全电子商务的有关法律条例;第三,使传统国际贸易能够与电子商务有效融合。

3.1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电商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能够让电子商务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做好电子商务的基础建设和做好电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从人才培养,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各高校要开设专业的电子商务课程,注重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以便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是学校和企业要进行联合合作,高效的校企合作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提高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政府需要加大对于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让网络建设能够真正在我国实现全面的覆盖,使城镇、乡村都能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为电子商务的开展奠定好的网络基础;二是要促进新型的物流交易方式,提高我国的物流水平[3]。

3.2要逐渐健全电子商务的有关法律条例

要电子商务取得长远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电子商务运行的秩序,逐渐健全电子商务的有关法律条例。首先,政府要不断完善法律,维护电子商务市场的秩序,防止出现一些损害国家利益的违法行为,像通过一些手段进行偷税、漏税等,这种行为一旦发现,政府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于电子商务商家的管理,出台一些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条例,使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安全地进行消费;最后,要对电子商务交易的商品进行有效的监管,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对网上交易商品的质量要进行严格审查和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通过网络告知给广大的消费群众[4]。

3.3使传统国际贸易能够与电子商务有效融合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有一定的不足,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也有了一些经验,所以如果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的优势相结合,将很好地提高我国贸易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贸易的更好发展。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可以借鉴传统国际贸易积累下的管理经验,促进电子商务的管理之外,还能够有效地与传统贸易商家进行合作,使商品来源有更加稳定和可靠的渠道;而传统国际贸易也可以借鉴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促进贸易的宣传与销售,从而加大商品贸易的交易成功率[5]。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预见;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风险监控也能够为相关贸易风险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各企业有效抵御国际贸易风险的重要手段,并在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各企业应对当前国际贸易风险监控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监控措施,进而促进我国各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监控水平的逐步提升。

一、对国际贸易含义及其特点的分析

国际贸易就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从事跨国性质的商品交换活动,其根本性质与在国内发生的贸易活动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该种贸易活动是跨国家进行的,所以在贸易活动上与国内贸易形势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具体来讲,国际贸易主要具备着以下4种特点:第一,由于国际贸易活动是跨国家进行的,而这些国家在政策、法律、语言、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肯定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存在冲突。所以,国际贸易活动的相关程序与过程往往要比国内贸易活动要复杂得多;第二,国际贸易由于运输距离较远,且贸易金额、数量巨大,所以贸易双方都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第三,由于国际贸易往往周期较长,也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第四,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双方都必须要经过双方国家的商检、海关等部门。所以,贸易活动所经历的程序是十分复杂的。

二、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分析

(一)货币汇率风险

就现在来看,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已经进行了浮动汇率制。这种浮动汇率制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出现改变的,而从订约国际贸易合同直到履行合约需要必然的时间。在这一期间,或随着国际市场汇率的波动而上下浮动的计价货币,这也会让企业现实收入随之波动。

(二)政策风险

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持续发展,把国和国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经济一体化也已经有了非常深的发展程度,也大大增强了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但是,因为各国都站在本国的利益上思考问题,也在渐渐的扩大贸易摩擦问题。

(三)操作风险

国际贸易企业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基础设施、运作程序、员工等原因所形成的风险。这关键是由于国际贸易企业在运行和发展的程序中,常常会面对各式各样的合同,并且大部分合同条款都会牵涉到价格,价格条款作为合同条款的专业术语,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规范术语,但是,纵观现在的国际贸易企业,很多合同中价格术语表达存在误区,甚至是使用某个国家的规范价格术语实施表达,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相对大的操作风险,给企业带来严重亏损。

三、我国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预见

风险并不是指消极的影响和结果,其本质为不确定性,即不完全可预知,例如,交通意外、火灾等。但是很多风险我们可以进行识别和评估,例如,天气变化,可以通过气象观察来预判未来可能的恶劣天气。同样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行业发展状况、政治政策等进行调查,或者通过加入相关社区、团体组织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等手段,尽可能地识别风险并判断风险发生的时间和概率。国际贸易企业在开拓市场或者在贸易进行中,需要实时观察市场所在地区的动态,可以通过新闻、网络以及个人渠道或者尽可能多的信息。

四、我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并有效利用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

大多数风险都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因此企业最先要提高的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分享能力。企业管理者在参加展会进行交流时能够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销售部门在开拓市场时也能够收集到关于需求、竞争对手、政府政策等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能够充分及时地分享和分析。现代办公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很多公司却没有将这些电子化工具有效地利用起来,企业内部和外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顺畅。例如,在出口电子产品时,海外客户一般会对包装和标签提出定制要求,而且会根据样品不断修改需求。客户的需求变更信息大多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电话传递到在客户经理手上,当很多时候这些信息并没有完整地传递到后端交付团队,从而造成备料,生产和出货计划的不断变化。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企业交付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因为交付延误而降低客户满意度。尽管现在每个人都有智能通信设备,但并没有有效地通过流程和制度利用起来。

(二)建立规范的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的管理必须是客观和严谨的,从市场调研、投标到签约、交付等进行端到端的动态管理。而只有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才能确保风险能够被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并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很多中小企业目前还是以人治为主,对于风险的判断和评估主要依赖决策团队的个人经验能力,因此必然存在缺陷。国内企业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设计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例如,华为的风险管理就是很好的教材,从华为能够学到如何定义风险,如何识别风险,如何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以及管控流程。

(三)引进和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语言地理障碍,都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最为直观的是语言能力,如果语言不通,那就谈不上信息获取和分析。国内很多准备走出去或者已经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除了对外部门的客户经理外语尚可外,几乎很难找到可以外语沟通的,这在当今风云多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是致命的。除了语言以外,公司里负责法律、财经、供应链、采购等专业部门都需要具备国际化素养,因为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不是简单的价格或品质的竞争,而是在政策法规的把握、资源配置效率、交付能力、市场反应能力等全方位的竞争。

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外贸企业不仅要注重新型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质量的提升,还要针对国际贸易市场及自身发展情况,对怎样科学、有效降低和避免贸易风险进行深刻分析,而且只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够对风险进行最大限度的规避,并为我国外贸企业赢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斌.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障碍与策略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

国际自由贸易的例子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2002年以来,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由于内部贸易本身的特征及由此所带来的统计上的困难,我们无法获得我国外商投资企http://业内部贸易的确切数字,但下面几个简单的数字足以让我们看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贸易在我国的巨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约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2;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一直在1/3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对作为投资的设备及相关物品的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例一直在1/3左右,而且近些年来每年具体数字相当于当年引进实际外资额的1/2。各迹象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国家利益、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义及特征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的国际间流动,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同一系统子公司之间跨国界的贸易关系。

内部贸易主要是在转移定价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以商品的内部调拨形式存在。在内部贸易中,商品的所有权仅在企业的内部流动。一个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在世界范围内由其子公司以及附属机构所组成的内部交易体系中将公开市场上的交易转化为公司内部交易,从而避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以及环境差异造成企业面临不完全竞争或有缺陷的公开市场而难以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的情况。wwW.133229.cOm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有效的手段,使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二、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进行现实分析

1、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原因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自然导向型投资、节约成本型投资、开拓市场型投资、防御型投资、绕开贸易壁垒型投资、全球战略型投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正是基于以上的企业内部经济关系而形成的。同时,技术进步、国际分工的发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导致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现状分析

跨国公司空前壮大,其以雄厚的资金支持、强大的技术力量、多变的市场策略以及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后盾,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中,技术贸易占大部分,由于在公开市场上存在风险以及高成本支出问题,跨国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往往采取内部交易的方式完成。研究表明,技术密集程度与内部贸易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越是高技术产业,其贸易内部化程度越高。在技术密集程度高的部门,跨国公司出口内部化率平均为5.5%,其中电子行业为9%,化学品和药品行业为7.3%;而在技术密集度低的部门,出口内部化率平均为0.9%,其中食品部门仅为0.6%。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其跨国公司贸易内部化率成正比。例如在电子机械产品行业,发展中国家平均内部化率为75.2%,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却高达97%,墨西哥为95.6%;在非电子机械产品行业,来自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平均内部化率为63.5%,而新加坡高达90.5%,墨西哥为87.8%,马来西亚为83.2%。

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运作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主要特点在于实行计划管理与转移价格。而这两大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运作机制是围绕投资决策以及转移价格制定的。

在考察转移型内部贸易方式时,我们发现,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观察就可以得出内部贸易决策的结论。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到跨国公司各子公司对于同一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函数如下:

pc(x)=mc+fc(x)+lc(x)+me(x)+ac+cd(x)

其中:pc为生产成本;x为子公司代号;mc为原材料采购成本;fc为原材料及产品运费;lc为人t~z

转贴于 http://

[z;me为制造费用;ac为投资分摊成本;cd为附加的零件及产品进出口关税成本。

我们常用成本加权法来计算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并通过实际生产成本进行调整。从企业宏观角度来看,由于转移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子公司所在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母公司在全球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需要方面所制定的,而不受市场价格影响,因此商品的价格并非重要因素。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有效的手段,使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4、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贸易直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根据对有关国家跨国公司的抽样调查推算,内部贸易在有关国家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瑞典为36.1%,德国为34.6%,英国为29.6%,日本为17%,欧盟平均为29.6%;二是内部贸易在一定程度e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使得国际贸易总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跨国公司进行内部贸易大大减少了贸易壁垒从而降低了成本。

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内部贸易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制成品和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日益突出。

另外,内部贸易模糊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关系。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产生以后,由于转移价格的运用、进出口国地位的改变、东道国的国http://际贸易政策制定等,使国际贸易利益关系变得模糊。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利益的负面影响

首先,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我国经济利益。由于转移价格机制的运用使得商品价格脱离了市场供求关系,改变了正常市场秩序。据国家税务总局估计,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使我国每年税收减少约300亿元。其次,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垄断限制我国技术引进。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技术转让 75%的份额和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90%的份额,为了防止技术泄漏和竞争者模仿带来的利润损失,跨国公司采取的技术内部转让模式使得我国在支付高额的专利费之后却限制对我国最新科技技术的出售,约制了我国技术的发展。再次,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建设阶段,跨国公司利用我国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到位以及话语权不平等等劣势因素,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型工业转移到我国,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最后,跨国公司在不同程度上控制我国的生产贸易,影响了我国的经济主权。跨国公司凭借其垄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生产和出口贸易。我国对海外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制成品工业的生产和出口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其中贸易利益的损失不言而喻。

四、我国政府应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所采取的对策分析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有利的—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内部贸易提升我国加工贸易水平,通过给予跨国公司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扩大我国出口。另一方面则要采取一定政策法规限制调整加工贸易原材料采购、技术转让、环境监控、出口返销的比例等,加强

转贴于 http://

对跨国公司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转移价格的运用加以监控。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三资企业(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进行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其中相当大部分属于内部贸易,这就为转移价格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据有关部门http://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境内三资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高达75%,令人深思的是,许多长期亏损的三资企业中,外商却在不断增加投资。可见,三资企业的“亏损”往往只是一种假象,亏损的是我国,赢利的是外国投资者。因此,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税制,出台相关法律,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转移价格予以监控。利用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建立国家的反转移定价数据库,为国家监管机构提供充分、全面的外资信息。与此同时应尽快建立多部门合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针对技术垄断,我国要合理有效地引进高新科技,在引进高新技术时要注意从产业转移转变为技术改造。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其利润最大化原则,避免竞争者学习模仿其垄断技术,不会将最前沿技术直接转让给我国,我国则应想办法将产业中的技术转移转变为技术改造,同时也应加强科技产业自主开发,并与转让技术相结合,提升我国研发水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只有跨国经营企业,而发展我国本土跨国公司显得尤为重要。

五、结语

二战后飞速发展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各国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研究也在向更深—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