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数字化技术十篇

时间:2024-04-12 17:55:39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篇1

关键词:数字环境;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障碍;共享模式

一、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特征和技术环境

与传统的出版供应链不同,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表现出新的特征,体现了数字出版网络和技术对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重要影响。同时,供应链信息交流和运行条件需要一定的技术环境,这也反映了数字技术在出版产业的应用基础和发展要求。

1.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的特征

供应链信息交流电子化。出版供应链数字技术日益应用和成熟,大多数出版社已经构建自身的编辑出版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经销商的图书进销存计算机系统逐步完善,供应链信息传递运行的电子化是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的基本特征。

供应链信息传递集成化。数字化技术推动了出版供应链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供应链上的供应、生产、经销、零售等环节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横向的协作不断深入,供应链信息交流和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这要求供应链整合集成环节各方的利益和功能,使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集成化成为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

供应链信息传递实时化。结合即时通讯技术如IM(Instant Messaging)发展和应用,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有效借助即时通讯技术和软件支持,各要素间通过相互沟通建立起集产品展示、业务联系、企业推广和在线洽谈等多功能的通讯系统,体现了信息交流实时化的特征。

2.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的技术环境构成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的技术环境构成有如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基于基础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标识代码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和互联网技术等。第二,基于信息技术系统构成,主要包括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及时生产制(JIT)和计算机辅助类(CAD)等。第三,基于网络和实时通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获取和物流支持(CALS)、实时信息系统和实时信息采集技术等。①目前,我国出版单位第一类信息技术基本具备,第二、第三类信息技术一部分出版单位已具备并实施,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在企业资源计划(ERP)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益。同时,还有大部分的出版单位由于在第二、第三类信息技术方面的短板而影响出版供应链信息传递的顺利运行。

二、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是对出版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的信息进行集成管理,这对于信息技术和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和节点企业主体自身的利益诉求差异,出版供应链信息的交流环节存在突出的问题和障碍。

1.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不足。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中的信息往往比较复杂,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例如在基于EDI的供应链信息技术体系中,其所处理的信息,包括了商品的数量、品种、客户信息等各种内容,采用何种报文的形式,如何确保信息传递的完整性是客观存在的难题。

信息交流的实时性不够。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环节较多,各种共享信息的迅速、及时传递和反馈便显得尤其重要,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也依赖于共享信息及时传递,而实际中信息交流的实时性传递较难实现。

共享信息的标准化和安全性保障不充分。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交流和共享信息的采集、存储格式、传输都应有相应的标准。同时,制定共享信息标准既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又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共享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很难一步对位实现。在数字环境条件下,出版供应链共享信息的安全性显得尤为突出。如果在实际的交易中属于商业机密的信息外露,必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②

在数字环境下,我国出版供应链的信息交流环节理论上应当具有较好的改进条件,但实际上出版供应链在信息交流和传递环节的现实困境依然存在。③目前,我国出版单位普遍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MIS),但由于各节点企业缺乏信任和协作意识,这些系统大多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在供应链上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流。信息的分段存储和单独使用,不仅造成供应链中的功能重叠、效率低下,而且导致已建成的信息系统封闭运行,形同虚设。对需求分析的每日(周)POS机销售数据,零售店往往将其作为商业秘密,限制流动。因此,出版供应链在信息交流和传递环节存在障碍是比较突出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加以解决。

2.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障碍的解决策略

对于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在信息交流环节存在的障碍,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提出解决方法,但首要的对策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协调机制,切实改善供应链企业间协作关系,保证节点企业间的信息畅通。同时,逐步解决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和安全性发展障碍,大力推进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和安全机制建设步伐。

首先,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激励、协调、约束机制。为吸引出版供应链合作企业共同参与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协作,应建立多阶段的、长期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制度,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在供应链合作者之间设计和签订契约时,应根据合作者贡献大小,公平合理地分配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出版供应链合作企业在执行信息交流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实际问题,如信任危机、紧急例外情况等。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之间必须在一定协调机制指导下,通过协商解决好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冲突和利润分配问题。出版供应链的合作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时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与某一合作商共享信息的合作者,同时也在与该合作商的竞争对手进行合作,甚至他们之间也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与合作者签订信息共享契约时,要明确信息共享的层次和范围,包括对泄露共享信息的处罚及其他约束机制。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监督评估机制,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并据此定期对成员企业在信息共享上的行为进行评估,形成规范化的制度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④

其次,加强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建设。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的标准化,是指在供应链中使一个信息系统的信息准确顺利传达到另一个信息系统,并使其信息内容和结构等形成一个整体的标准化过程。供应链信息交流的标准化建设主要有如下三点内容:信息规范化,有统一的名称、明确的定义、标准的格式和字段要求;信息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明确定义,信息的处理程序必须规范化,处理信息要遵守一定的规程;企业各部门按照统一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和处理准则进行管理决策,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

最后,科学应用供应链信息安全技术。出版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在空间上分布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这将要求传输和共享的信息保密。所以,共享信息在网络外部的安全对于供应链来说意义重大。在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技术等。这将为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中信息交流提供技术安全保障和应用选择。

三、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和共享模式选择

目前,我国出版集团化建设和地域重组不断推进,发行集团连锁经营范围不断扩张,出版供应链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既为出版单位的合作和重组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发展保障,也对供应链信息交流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依据不同的出版单位类型,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有不同的实施类型,主要分为分散型、集中型和综合型三种类型。

分散型是指出版业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建立起自身的内部信息系统,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直接把对方企业传递来的信息存放在自己的数据库中。如出版企业大多有自身的业务和财务管理系统。在这种类型中,信息直接从提供方传递给需求方,不需要经由其他数据转换,信息的提供和获取是多对多关系,即共享信息在多个信息系统间进行两两传递。这是一种信息交流和共享实现的初级模式,也是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构建基础。

集中型是将供应链中的共享信息集中在一个公共数据库(信息平台)中,各企业根据权限对其进行操作,实现与多个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按照公共数据库的提供者划分,这种模式又可分为第三方模式和信息平台模式。第三方模式是借助第三方信息企业作为中介平台,收集、加工与供应链相关的信息,通过第三方信息公共数据库向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式有一定的安全和诚信风险,需要较高的市场信用和成熟的法律环境。信息平台模式是指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间的数据传输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其实质是用信息平台取代上述的第三方信息企业。如出版集团建立的信息中心,提供给成员出版单位作为进行出版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共同平台。这种模式一般供应链成员不太大、数量偏多且集成程度有限。

综合型是对分散型和集中型信息交流模式的结合运用。它以一个主要信息平台为中心进行构建,对出版供应链上不同级别的成员单位信息共享采用集成的方法,建立形式多样的企业间信息综合运行模式,从而有效地满足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对共享信息不同层次的需求,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集成化程度较高的出版企业供应链。随着我国出版业整合和重组步伐加快推进,跨地域的大型出版集团将由此逐步培育和降生,这种数字环境下供应链信息交流和共享综合型模式将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⑤

(何国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讲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发行学博士生)

注释:

① 程兆铭.我国出版业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及技术策略研究∥黄先蓉, 罗紫初.数字出版与出版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 张美娟.市场一体化环境下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J]. 出版科 学,2010(3).

③ 潘旭阳、张红星.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障碍和对策分析[J]. 商品储运与 养护,2007(6).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篇2

〔关键词〕数字出版;产业链;图书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1.002

〔中图分类号〕G25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1-0008-04

数字出版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出版机构和图书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数字出版机构正在从资源、用户、技术、服务等多方面与图书馆展开竞争,同时,出版资源的数字化也推动了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在学术、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无论是图书馆还是数字出版机构都希望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数字出版产业链及其结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数字出版产业是否成熟的重要表现[1]。数字出版产业链是指由各类数字出版关联企业所组成的数字出版机构联盟,联盟之中的各企业以数字出版价值链为基础的,互相之间具有追加价值关系。由此可见,数字出版产业链是由各类独立发展却又相互联系的数字出版机构组成,各类数字出版机构在产业链条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了数字出版的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基本结构可以分成上、中、下游3个部分。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是数字资源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游包括的整合数字内容资源的平台商和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数字产品和终端的销售商位于产业链的下游[2]。

2 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数字出版机构的类型与传统出版机构的界定和组成相比,数字出版机构类型多样、范围广泛。笔者认为,凡是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数字出版产业有关联,就可以被界定为数字出版机构。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角度,可以将众多的数字出版机构划分为内容提供商、平台运营商、技术开发商和终端分销商。

2.1 内容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是数字出版产业中的核心机构,其拥有海量的内容资源,位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上游。这类数字出版机构主要是通过销售数字化内容来获得赢利。因为出版的价值最终是通过出版物的内容来实现的,所以数字内容资源是各类数字出版机构的基本资源和生产条件。其实作者是最基本的数字内容提供者,但因其影响力有限,且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出版机构实现数字化出版,所以本文中的数字内容提供商主要包括:经过数字化转型后的传统出版机构和为出版市场提供海量素材的网络原创文学。

2.2 平台运营商平台运营商构筑了一个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大量的数字内容资源整合到该平台上,并可以实现数字内容资源和服务的增值,最终以数据库的形式将数字化内容传递给下游的读者,便于读者检索、阅读和下载。平台运营商连接上游的内容提供商和下游的数字产品分销商以及最终的读者用户,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中游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各类平台运营商主要是通过收费下载阅读和网站广告来获得赢利。目前,发展比较好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数字化期刊群,例如中国知网、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等;二是网络原创文学平台,如盛大文学;三是手机阅读平台,如: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四是综合类门户网站平台,如新浪网。

3 技术开发商技术开发商引领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正是这些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机构率先开展了数字出版的实践,事实上,这类技术开发商成为早期数字出版的王者,例如亚马逊、谷歌等。技术开发商通过数字技术、版权技术、信息技术、技术人才输出等方式参与数字出版,是最早涉足数字出版领域的力量之一。数字出版离不开技术,理论上来看,技术开发商位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游,通过技术,将上游的数字化资源传递给下游的用户。但技术开发商又不仅局限于产业链中游,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都可以看到技术开发商的身影,例如方正公司就定位于提供数字出版技术解决方案,其面向的是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上游的内容提供商、中游的平台运营商、下游的终端分销商都离不开技术开发商的支持,同时,它们中的很多机构本身就是技术开发商。

2.4 终端分销商终端分销商位于出版产业链下游,通过终端分销商将最终的数字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终端分销商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数字终端设备制造商;另一类是数字产品经销商。数字终端设备制造商同时又是典型的基于技术的数字出版机构,通过制造和销售数字阅读设备获得收益。读者一定要借助一定的数字阅读设备才能阅读使用数字内容资源。数字产品经销商直接销售电子书等数字出版物,例如网上书店。从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以将图书馆可以看做是数字产品经销商。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出版机构已经不满足于仅局限在技术、内容或平台领域的单一发展,纷纷在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上拓展新的业务,努力向实现集技术、平台、内容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出版综合运营商迈进。

3 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3.1 数字化阅读的需要数字化的阅读环境引导读者阅读观念的变化,读者的阅读动态又影响着出版机构和图书馆业务开展。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所提供的数字资源和服务存在着交叉重复的问题,但同时又各具优势。因此,两者应该相互沟通,有效解决数字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数字出版应该吸收图书馆领域专业信息理论对数字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处理,实现可以分类,标引,检索数字内容,实现内容的分类提取和主题划分,根据读者的要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要跟上数字出版的步伐,必须更新理论观念和管理方式,适应数字化发展。

3.2 统一技术标准的需要目前,在数字出版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技术标准不统一现象,各类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之间由于使用的标准不同,其生产的数字产品格式多样[3]。数字化格式的不统一给信息的存储和转化带来了很多不便,对数字市场的推广,业务的开展增加了负担。解决文档格式不统一、文档转换、版式标准化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作支撑,更需要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在使用阅读软件和阅读器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出一种互相兼容,统一的行业标准。通过合作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还需要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行业的共同努力。

3.3 数字版权保护的需要数字图书馆资料的下载、拷贝、设置动态链接、数据库建设方面容易涉及侵害到版权人利益。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服务机构,没有过多的能力与作者进行版权交易。如果读者每次阅读或下载网上传播的数字化作品都要向版权所有者付费,图书馆数字化的代价将十分艰巨。图书馆依靠法律途径解决版权问题,并不能完全避免侵权情况的产生。版权保护的不能单靠数字出版机构也不能单靠图书馆,只有在利益的天平上找到两者合作的制衡点,双方各自发挥优势,扬长避短[4]。数字出版机构利用丰富的版权经验,与图书馆一起承担版权保护的任务,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版权问题解决方法和指引。

4 产业链视角下的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的合作策略 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推进并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广泛共享,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些竞争和矛盾,可以通过一定的合作模式得到缓解,最终使两者走上协同创新的合作发展之路。对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机构,内容提供商、平台运营商、技术开发商和终端分销商因各自拥有的优势资源不同,分别分析图书馆与之合作的对策。

4.1 内容提供商与图书馆的合作

4.1.1 数字内容的馆配供给数字环境下,数字内容提供商与图书馆的合作仍然应该以数字内容资源的馆配供给为主[5],主要是电子书。通过合作,内容提供商可以通过销售直接增加收入,图书馆从内容提供商那里直接获得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尽管图书馆免费向读者借阅的电子书可能会对出版机构的电子书销售业绩产生不利,使得美国六大出版商中的4家不向图书馆提供电子书,但是兰登书屋(Random House)还是坚持与图书馆开展电子书合作,哈利·波特官方网站也明确表示会支持图书馆建设,用户可以从图书馆的界面上找到和阅读哈利·波特的电子书和有声图书[6]。同时,由于数字内容提供商在资源上占据优势,还可以主动选择图书馆的类型和合作方式等。其实,图书馆也可以主导一些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方式,例如,在数字图书馆中开设新书推介专栏,主动向读者推荐优秀的数字出版物,相信内容提供商对此一定是持支持态度的。

4.1.2 相关业务数据的共享内容提供商类的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在各自开展业务的同时,必然掌握与自身业务相关的一些基本数据,两者之间可以开展这些基本数据的共享合作。内容提供商可借助自己对市场动向、出版前沿信息等方面资源优势,向图书馆提供参考数据,以便于图书馆更好地调整馆藏结构,提高服务效率。反之,图书馆也可将读者借阅与读者对数字内容资源的需求情况的相关数据提供给数字出版机构,以便内容提供商及时调整出版选题和数字资源类型。通过调研数据的共享,可以使双方更好地调整业务、开展数字出版服务,并节省双方的时间和成本。

4.2 平台运营商与图书馆的合作

4.2.1 签订平台互惠协议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游的平台运营商与图书馆的合作实践广泛,在合作之初,签订双方或多方的平台互惠协议显得尤为重要,共同协商制定出的互惠协议,例如,201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与曼哈顿图书馆等达成协议,将通过大学出版社学术在线平台(University Press Scholarship Online,简称UPSO)传播学术图书内容。该协议规定,两个机构的所有附属机构将有权使用和访问2012年所有新加入到UPSO的内容[7]。可以对参与各方起到促进和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相应的会促进数字出版的发展。

4.2.2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平台运营商,已经成为很多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它们纷纷利用各自的优势构建的数字资源平台,以抢夺读者和数字资源。例如,2012年哈尔滨报业集团与哈尔滨市图书馆合作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平台内百万种书目信息和全文资料的共享[8]。但目前我国各平台运营商之间缺少有效地沟通,平台重复建设,平台之间数字资源交流不畅,影响了平台的发展和数字资源的共享。若要数字出版长期可持续发展,平台建设必不可少。平台运营商应该和图书馆共同合作,共建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数字平台,图书馆在合作中应发挥自己在数字资源标准制定方面的优势,指导平台构建。

4.3 技术开发商与图书馆的合作

4.3.1 各类数字出版技术合作图书馆的运作需要各类数字出版技术与信息传输技术,而图书馆在技术维护方面显然不占优势,因此需要通过合作,技术开发商提供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数字传输技术、数字复制技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数据库建设与维护技术、数字标准格式转化技术、数字兼容技术、数字资源访问技术、数字内容加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DRM技术等。另外,自助出版的发展让图书馆开发出版特色馆藏资源成为可能,双方还可在自助出版领域展开合作。自助出版技术开发商也愿意帮助图书馆,例如美国自助出版商Smashwords凭借其自助出版技术,随时准备为全球公共图书馆提供技术支持,以帮助他们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建立社区型自助出版[9]。

4.3.2 开展数字出版技能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基于技术的数字出版机构还可以在数字技术培训方面与图书馆开展合作。通过定期技术培训课程,可以让图书馆工作人员了解数字出版技术,从而帮助图书馆更好地开展数字出版服务。还可以借助图书馆平台,面向读者进行数字出版产品使用方面的技能培训,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获取数字出版资源。

4.4 终端分销商与图书馆的合作

4.4.1 数字产品经销商与图书馆的合作通过数字产品经销商,数字产品最终传递到消费者手中。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网络书店是数字产品的主要经销商。从网络书店购买图书的不仅仅是普通的消费者,还可以有图书馆,图书馆不仅从内容提供商处采购数字资源,也可以成为数字产品经销商的合作伙伴。数字产品经销商可以凭借其增值吸引图书馆成为其固定的客户资源,与图书馆展开合作。例如亚马逊通过其自助出版平台吸引了大量的作者,拥有了独有的数字资源,与其开展合作,对图书馆来说显然可以获得更多的数字资源。另外,因为读者可以从图书馆直接获取数字产品,所以我们可以将图书馆看作是特殊的数字产品经销商,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馆已经和数字产品经销商很好地融为一体。

4.4.2 终端设备制造商与图书馆的合作读者阅读数字产品,必须借助一定的终端设备,早期终端阅读设备制造商凭借其产品抢占了大量的读者资源。内容提供商和平台提供商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阅读设备,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辞海阅读器、盛大文学的Bambook等。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在以“内容为王”的出版业中,终端设备制造商由于缺少数字资源,其生存越来越困难。在此危机下,终端设备制造商开始寻求与拥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出版机构合作,图书馆已经成为合作的新目标。例如,汉王科技已经与众多高校图书馆合作,借助其出品的电子书阅读器,开展电子书阅读器借阅服务[10],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图书馆也愿意借助这样的合作开展自己的移动图书馆业务。

参考文献

[1]张晋升,杜蕾.数字出版产业链融合的价值和路径[J].中国出版,2010,(16):44-46.

[2]曾元祥,余世英,方卿.论数字出版产业链主体及其功能定位[J].出版科学,2013,(3):85-89.

[3]盖红波.从数字出版到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对接[J].图书馆建设,2007,(5):20-23.

[4]张丽媛.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合作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汪雪莲.试论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J].图书馆杂志,2005,(10):16-19.

[6]Laura Hazard Owen.出版商在电子书进图书馆问题上分歧不小[EB].http:∥/digital/2012/0302/181949.shtml.

[7]陆静.牛津大学出版社与图书馆就纸本书与数字资源达成创新性协议[EB].http:∥/article/48022/.

[8]哈市图书馆开通公益平台,240万种图书免费阅读下载[EB].http:∥/article/36631/.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代供应链;智慧化;数字化

一、绪论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全球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育现代供应链中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在2017年10月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意见”同时指出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准确及时传导需求信息,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引导生产端优化配置生产资源。相比于传统供应链,现代供应链以“智慧化、数字化”为亮点进入大众视野。如何理解电商背景下的现代供应链创新,尤其是电商企业如何在现代供应链的创新中实现应用推进现代供应链的发展,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供应链内涵与创新背景

(一)现代供应链的内涵

传统供应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并降低成本为目标,强调上游与下游企业在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之间的高效协作。现代供应链作为当前经济转型的新动能在供应链智慧程度、供应链协同深度有深刻的创新意义。供应链智慧程度依托于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供应链的智慧化过程不尽包括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包括将供应链中的各个功能要素智慧化。供应链的深度协同能够通过供应链中战略伙伴之间合作有效减改善“牛鞭效应”,使得供应链得以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运作。[1]

(二)现代供应链创新背景

由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物联网将逐渐代替互联网。据Gartner数据预测,2020年物联网设备将达250.1亿。盘红华[2]在研究物联网应用于智慧供应链时提出物联网技术将对传统的产品生产、仓储、采购、运输、分销等过程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价值。同样,大数据也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王红春[3]认为以大数据将有利于改善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依据大数据理论推动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与需求预测研究。黄成成等[4]在智慧供应链构建体系的研究中提出将人工智能的决策机制与技术融入供应链,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使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达到实现动态、实时选择与控制的管理水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与技术在各场景的融合,都要求电子商务企业以成本、效率、体验为出发点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共同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供应链的创新应用

(一)打造智慧供应链平台促进供应链主体生态化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商业系统由承担不同功能的众多的组织与个体有机组成。这些组织与个体之间相互影响,推动着商业网络不断演进。[5]供应链的生态化是一个多边结构,电商作为供应链中的核心平台需要打造一个平台生态圈,电商平台也将通过生态圈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5]在消费、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作用下,供应链协同过程趋于复杂。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的复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的稳定性,即在面对需求环境不确定时,电商平台与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需要通过协同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稳定的供应链网络。二是供应链的生产力,电商平台作为需求的最前端,需要通过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合作不断提高生产率与流通效益。三是供应链的可持续性,电商供应链中涉及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等多种不同的角色,多种角色呈现出的多样性为供应链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打造智慧供应链平台促进供应链主体是电商现代供应链创新的基础。京东整合了全面、优质、链条最长的消费数据,打造了一个智慧供应链开放平台“诸葛智享”。“诸葛智享”以智慧库存为核心,利用智能销售预测与智能补货全面自动化协同供应商提升供应链智能化管理能力,帮助供应链智能预测消费需求、智能布局库存、智慧补货、智能排产。电商企业利用强大的资源整合与供应链创新能力协同供应链主体向促进供应链生态化迈进了重要的变革步伐。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篇4

关键词: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产业链

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比较分析

所谓产业链是指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具有技术或经济关联性的一系列产业部门或企业。产业链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与变化,其目的在于实现和创造产业价值。出版产业链是从出版到发行以及分销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参与企业基于图书出版价值实现与增值目的所形成的整体。

传统的出版产业链主要由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印刷厂、物流公司、销售商等组成。其中,出版社或出版集团作为图书产品的生产者,负责从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拿到书号、图书选题策划、组织作者编写图书以及对图书进行审稿校对等一系列工作,在整个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印刷企业主要负责将图书内容印刷成册,其中还涉及内容排版、录入以及图书外观设计等一系列活动。印刷成册的图书产品需通过物流公司进行仓储与运输。图书销售商则包括图书批发商和零售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少网上书店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图书零售商,如当当、卓越等。通过各类销售商,图书最终从出版社流向大众,成为大众的精神消费品,并最终实现其经济或文化价值。

目前,数字出版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尚未形成清晰和成熟的产业链。从世界范围来看,数字出版仍属于新鲜事物,其产业链形态也在不断地演化、发展。一些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以美国数字出版业为例,根据谭学余的考察,其数字产业链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商、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终端阅读器生产商、图书数字化服务商、技术提供商以及通信运营商等六类企业。①内容提供商就是传统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他们仍然是图书产品的提供者。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主要是各类图书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如英格拉姆、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店,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通常也是图书数字化服务商。终端阅读器生产商主要为消费者提供电子书阅读工具。技术提供商主要为电子图书销售平台提供版权保护技术服务,以及为出版商和分销商提供数字证书认证服务等。通信运营商主要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目前,一些有实力的平台商及技术提供商(如亚马逊、谷歌)已经开始介入数字图书内容的创造、加工、整理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形成有效的全产业链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其他国家如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多效仿与复制美国的产业链模式。

我们可以从企业链、价值链、供需链以及空间链等四个维度对一个产业链进行分析。从企业链来看,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印刷企业、物流企业、各类实体图书销售商(实体书店)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图书数字化服务商、通信运营商、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技术提供商以及终端阅读器生产商等。因此,除内容提供商以及部分销售商(网上书店)相同外,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企业主体几乎完全不同。

不过,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图书数字化服务商类似于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印刷企业,他们负责将出版商提供的图书内容制作成可供销售的电子图书,也是为图书内容提供物质载体。数字图书销售平台与传统出版中的图书批发和零售商类似,不过他们销售的是电子图书而不是传统的纸质图书。通信运营商则类似于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物流公司,只不过通信运营商实现的是电子图书的即时传递。

从价值链来看,传统出版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丰度曲线与‘微笑曲线’有着惊人的相似,即出版产业链上游的策划、出版环节以及下游控制着渠道的发行环节附加值高,属于出版产业链的高端,处于产业链中部的印刷环节附加值低,是出版产业链的低端”。②而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与图书内容密切相关的价值分成似乎也存在类似的“微笑曲线”,即出版和销售环节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其他环节的附加值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销售环节与其他环节往往具有较大的重合性,即销售商往往也是图书数字化服务商、技术服务商或终端阅读器生产商。由此来看,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价值“微笑曲线”有被“拉直”的趋势。

从空间链来看,传统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本质上差别不大。传统出版产业链中,出版商如果要将承载阅读内容的纸质图书销售给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读者,就离不开遍布全球的书店和物流服务。而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出版商如果想将电子图书销售给任何一位潜在读者,就离不开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遍布全球的通信网络服务,并取决于是否有销售平台商在相应地区开通业务。

通过传统和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对比可知,无论是传统还是数字出版产业链,内容提供商永远都是产业链核心产品的供应者或产业链核心价值的创造者。从理论上来说,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出版产业链的冲击主要发生在非出版环节,如销售平台商对传统书店的冲击、通信运营商对传统物流企业的冲击、图书数字化服务商对传统印刷企业的冲击等。

其次,选择加入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出版商对仅停留在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出版商能够构成竞争优势,因为数字出版可以更便捷地将出版商提供的内容销售给读者。但这还取决于出版商能否对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实施有效控制或有充分话语权,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如果出版商被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其他主体制约,反而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力。

最后,在各出版领域中,目前数字出版产业链主要对传统的大众出版领域冲击较大,而对传统的教育出版产业链冲击有限,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数字出版也有其局限性,至少暂时还能为传统教育出版产业链留下一片发展空间。

二、传统出版社如何融入数字出版产业链

尽管数字出版并非没有局限性,但目前来看它确实代表着出版业的未来,是大势所趋。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产业链的冲击也已充分显现出来。因此,如何顺利融入数字出版产业链,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充分发挥核心和主导作用,是当前中国传统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

其一,做精做强自身的核心业务——做好选题策划、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阅读内容。无论是传统出版时代还是数字出版时代,阅读内容始终是出版的基础,谁能提供读者喜爱的阅读内容,谁就拥有了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传统出版社在面临数字化冲击时,首要的任务还是挖掘有价值的阅读内容,使自己无论是在传统还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都是产业链核心产品的供应商,始终处于核心环节,立于不败之地。

其二,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传统出版社现在正面临着被诸如销售平台商等数字出版产业链主体控制的危机,可暂时抛开竞争心态,积极结盟抱团发展,共同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从而提升和维护在数字出版时代的产业地位和利益。例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了数字传媒公司,并邀约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和北京、吉林、河北、安徽、广东、湖北、陕西的出版集团发起共建中国数字出版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战略合作模式对一些中小型传统出版社更有意义,因为它们各自的资金、人才和其他实力都相对薄弱,难以独立实现转型升级。

其三,实施纸质内容和数字内容的双向转化战略。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产业链形成了巨大冲击,但数字出版也为传统企业提供了机遇。一方面,传统出版社可以将自身优秀的纸质出版物数字化,实现二次销售,在更广泛地传播这些优秀阅读内容的同时获取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传统出版社也可密切关注互联网上优秀的数字内容,特别是经过读者检验的数字内容加以纸质化,从而强化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其四,加强版权保护,特别是数字版权保护工作。对图书内容版权的保护,是出版社对自己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利益的保护。目前不少出版社对数字版权的保护还不是很熟悉,甚至还存在数字版权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传统出版社必须重视与加强数字版权的保护工作。

其五,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对传统出版社而言,数字出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大机遇,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培训或引进建立起一支能够应对或开展数字出版工作的人才队伍,为融入数字出版产业做好准备。

(陈岚岚,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图书策划室主任、编辑)

注释: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篇5

1 区块链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1 区块链技术

2008年10月31日,化名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比特币创始人向世人公开了《比特币白皮书》,标志着区块链技术问世。目前尚未形成行业公认的区块链定义,一般认为:区块链技术则是利用加密链式区块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各种新名词,现在人们经常用币圈、矿圈和链圈来表示区块链技术的三个层面。“币圈”就是指一群专注于炒加密数字货币,甚至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筹资(简称ICO)的人群,业界俗称“币圈”;“矿圈”就是一群专注于“挖矿”的“矿工”,这些矿工大多出生IT行业。中本聪总共发行了2100万个比特币,最开始挖矿的人不多,一般的PC电脑都可以挖矿,但是随着挖矿的人数增多,必须要用具有高算力的专业服务器来挖矿了;“链圈”就是一群专注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应用,甚至从区块链底层协议编程开始做起,业界俗称“链圈”。区块链底层协议相对较为晦涩、语言欠丰富,导致其应用门槛高。因此,开发者工具项目成为区块链项目生态中最核心的一环。“链圈”是?^块链技术的重点。

1.2 区块链的发展

区块链技术是具有普适性的底层技术框架,可以为金融、经济、科技甚至政治等各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但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存在不少技术瓶颈,妨碍了各行各业的“区块链+”的实现。按照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区块链1.0版本――数字货币。典型特征包括:以区块为单位的链状数据块结构、全网共享账本、非对称加密、源代码开源。典型案例-比特币。

第二阶段:区块链2.0版本――智能合约。典型特征包括:智能合约,区块链系统中的应用,是已编码的、可自动运行的业务逻辑,通常有自己的代币和专用开发语言;DAPP,包含用户界面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加密货币,如以太钱包;虚拟机,用于执行智能合约编译后的代码,虚拟机是图灵完备的。典型案例――以太坊。

第三阶段:区块链3.0版本――可编程服务于社会。区块链3.0是价值互联网的内核。区块链能够对于每一个互联网中代表价值的信息和字节进行产权确认、计量和存储,从而实现资产在区块链上可被追踪、控制和交易。区块链3.0主要应用在社会治理领域,包括了身份认证、公证、仲裁、审计、域名、物流、医疗、邮件、签证、投票等领域,应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区块链技术有可能成为“万物互联”的一种最底层的协议。典型案例-EOS嵌入式操作系统(Embedded Operation System,EOS)。

2 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1)可信互联网。实现网络中身份可靠、内容可信、行为可信可生存性和传输可信任的互联网,称为可信互联网。

在互联网传输过程中,由于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薄弱、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靠性差、黑客与漏洞、数据恐怖主义以及法律的缺失与滞后,加剧了数据风险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被攻击、被泄露、被窃取、被篡改、被非法使用,数据安全已成为大数据时代最为紧迫的核心问题。区块链技术用分布式系统、加密和共识算法建立了信任机制,让抵赖、篡改和欺诈行为的成本巨大,保证了数据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实现了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一致性。依托区块链有助于构建可信互联网。

2)价值互联网。在主权区块链架构下,通过广泛共识和价值分享,重构社会在线上和线下价值信用体系,让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互联网上自由安全的流动,实现价值流通、分享及增值的互联网。

今天,我们广泛使用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以及网银支付,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数字化的支付系统,只是一个数字化的支付信息系统。信息的往来是及时的,但是资金的清算结算不是及时的,还要在当天或者某一个时间段才做结算。比如:拿工行卡去超市刷卡消费,POS机、发卡行、消费端、银联等之间的信息交换总共要经历8个步骤;微信、支付宝大额提现需要2--24小时。依托区块链,引入数字货币和数字支付网络,就可以记账交易――清账结账的,它直接把现在的支付和价值传输系统变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系统。我给你的账号打了价值1000人民币的数字货币,支付和清算就同时完成,背后所有的清算和结合都综合在这一步骤当中。所以区块链传输的并非简单的信息而是价值,这个数字支付网络就是价值互联网。

3 区块链应用场景

2016年,全球知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了一份报告《25个顶级区块链应用案例》,详细记录了目前各个公司正在探索的120个区块链项目,并列出了25个顶级的区块链应用案例(如表1)。

4 中国区块链行业发展迅速

4.1 区块链技术创新加速

中国从比特币开始认识区块链,但以2014年到2017年中国及美国区块链领域公开专利数量为例,美国公开专利数量从2014年的150件增加到2017年前7个月的390件,中国公开专利数量从2014年的2件增加到2017年前7个月的428件,中国区块链专利公开数量增速超过美国。

4.2 区块链应用广泛

区块链应用在中国也呈现出多元广泛、积极活跃的特点。2014-2017年7月,中国区块链领域私募股权投资共计投向挖矿、钱包、虚拟货币、基础设施、底层技术、交易所、相关服务、区块链应用8个领域,中国区块链产业链可谓基本成型。从占比最高的区块链应用来看,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又可分为数据服务、金融、认证确权、文化娱乐等10个领域,其中数据服务、金融和认证确权三个领域占比较高,三项累计占比达79%。

4.3 区块链行业组织竞相成立

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落地离不开行业生态的构建和完善。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末,中国成立区块链相关的行业协会 、 联盟近20个,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GBBC中国中心,中关村(000931,股吧)区块链联盟、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中国信通院可信区块链联盟等一大批区块链专业组织为行业机构和不同背景的人员提供了一个专业领域的交流及合作平台,对于中国区块链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发挥极有益的作用。

在区块链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方面,中国各地区相关高校也在积极开展,开设相关科目、课程,以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项目,为中国区块链行业创新发展输送人才。例如,清华大学iCenter、同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北邮在线区块链教育与研究中心等。还有各种区块链培训也在蓬勃发展,其中,由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联合 GBBC 组织的区块链应用培训目前已为中国区块链行业培训认证了近千名专业人才。

对于区块链这一最新领域,成长在数字社会的80、90后有着超越其他时代人的认知能力,这一认知能力又转化为 “认知红利”。位于北京的互联网金融博物馆(the Museum of FinTech)每季度评比金融科技与区块链创新企业,超过 200 家公司的区块链创业者都是90后。

5 加快城市上“链”,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

2017年 5月12日,在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无锡市经信委、无锡市金融办等机构支持举办的2017首届中国(无锡)物?网与区块链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无锡软件行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暨物联网与区块链联合实验室正式对外揭牌,无锡成为又一个宣布进军区块链领域的城市,并且提出了物联网+区块链的实际愿景。

2018年的全国两会,区块链成了最为火热的话题,从商界大佬到政府官员,纷纷发表自己对区块链的看法。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尚未出台正式的区块链政策法规,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区块链的发展,正从商业层面向政府层面推进。城市“上链”正成为一种共识。贵阳市最早推动区块链发展的城市,也是最积极的城市。2017数博会期间,贵阳高新区《贵阳国家高新区促进区块链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十条政策措施》(简称“区块链十条”)。杭州市已将“区块链”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也了《关于加快区块链产业培育及创新应用的意见》。从当前正准备“上链”和已经在“链上”的城市来看,各城市都在加快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按照当前形势来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上链”行列中来。

1)区块链+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种通过网络技术将传感器、控制器和机器设备等连接起来,通过物物相连实现机器设备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的目的。遗憾的是,物联网几何级扩张后数据的运算能力和数据安全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区块链的出现,恰好“拯救”了物联网。区块链在物联网这个场景上能极大可能“秀”出自己。首先,去中心化的架构直接颠覆了物联网旧有的中心架构,不但大大减轻中心计算的压力,而且释放了物联网组织结构的更多可能,为创新提供了更多空间。其次,记录的准确性和不可篡改性也让隐私安全变得有据可循,而且在安全方面更易于防御和处理,在一些架构中,分布式区块链物联网节点不会被传统的DDOS所攻击。最后,由于公信力的存在,主体参与物联网的协同变得更为容易。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成为当前一大发展趋势。目前Oaken Innovation采用物联网硬件设备与分布式软件平台相结合,试图完成机器的自动控制,以实现真正的价值传递。

2)区块链+医疗

医疗数据意味着更精确的诊断,更有效的治疗,以及提升医疗系统提供经济划算的医疗服务的整体能力。区块链技术可以让医院、患者和医疗利益链上的各方在区块链网络里共享数据,而不必担忧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初创公司Gem了Gem健康网络――提供了一个实现多重签名和多因素验证技术的以太坊平台,去创造出一个安全通用的数据结构。

3)区块链+教育

一是保护课件版权,维护创作者权益。淘宝有大量“1元课件”,百度网盘充斥着各类盗版资源,成本低、难追溯、监管弱是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教师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教育平台首发其作品,并加盖时间戳,作品在交易和流动过程中,每个节点的信息都是透明的、不可篡改的,当发现剽窃、盗版时,即可迅速追溯、取证。

二是教培市场。教培机构的涉嫌合同欺诈、违约的司纠纷屡见不鲜,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合同陷阱。可以运用智能合约构建全国教培市场管理区块链系统,自动触发。

三是学生教育经历认证。假证、假学历泛滥,造假成本低,几百块就能定制一个大学毕业证书,对企业识人用人造成了严重困扰,也对名校声誉造成了恶劣影响。构建教育区块链证书平台,以该平台为起点形成一个去中心化、难以被篡改的颁发、管理、认证的体系,且该体系将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数据将永久安全地储存在云服务器中,后续用人单位可直接在该区块链证书平台查询、验证,并更准确的评估应聘者与待招岗位的匹配度。可以降低各方、各环节成本,提升了效率,同时,也会促进良好的招聘就业生态的形成。

4)区块链+政务

近十年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应用发展,成果斐然。但该技术也凸显它的局限性,中心化系统同样存在信息泄露,存储丢失等风险,而且中心化系统的建设、维护成本非常高,无法交互验证,无法实现各个部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共建。区块链技术具有信息共享、信息透明、难以篡改的优势。利用该优势可打破原有信息传递的壁垒,实现电子证照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在南京政府多部门的支持下,全国第一批基于区块链接技术的电子证照共享平台已经落地。市民可通过“我的南京”App进行政务的办理,“我的南京”App是该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的数据访问终端。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由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电子证照区块链网络,建立起政府部门之间点对点的可信网络。采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同步记账、交易身份认证、数据不可篡改、以及数据加密等多种技术手段。

5)区块链+供应链

供应链就是一系列交易节点,它连接着产品从供应端到销售端或终端的全过程。如果产品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让消费者清楚这个产品从它出生的每一步都经过了什么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被记录的轨迹,包括具体的时间,经过母端的查询,整个数据链非常清晰,并将数据提供给打假方。尤其是酒、食品和药品就能自证清白,假货就没有了躲藏的死角。海淘商品用支付宝扫一扫,就能知道是不是正品,原产地在哪里,是谁经销,经过哪些环节。

6 区块链技术时代的新思考

6.1 加快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

区块链已成了2018年最热门的就业方向。移动招聘平台BOSS直聘的《2018旺季人才趋势报告》可以直观地看到区块链人才市场的需求,报告显示,2018年前两个月,区块链相关人才的招聘需求已经达到2017年同期的9.7倍。除了需求旺盛外,区块链行业人才的平均薪酬也相对较高,达到2.58万元,区块链公司相关的运营、公关等职位的薪酬平均起薪超过1万元。区块链相关岗位的地区高度集中,北上杭深占比超八成,其中北京招聘相关岗位占比达44%。更有甚者,近日北京一则区块链招聘广告刷爆朋友圈,要求应聘者对区块链技术和密码学有深入研究,给出的年薪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并且上不封顶。

现在美国、英国一些大学都开设了区块链课程,讲授《区块链技术基础》和《区块链技术应用》。2018年3月4日,人民网旗下人民创投已经增加区块链频道,共分为资讯、观点、深度、活动四个栏目;3月15日,人民网创投频道正式上线人民创投区块链官方微信公众号。我市相关大专院校也应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增设多种形式的讲座和课程。

6.2 成立区块链技术开发、应用相关机构

自2016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及2016年12月区块链首次被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写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以来,区块链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截至2017年11月底,国内共有浙江、江苏、贵州、福建、广东、山东、江西、内蒙古、重庆等9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就区块链了指导意见,多个省份甚至将区块链列入本省“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

2017年5月12日,无锡市“物联网与区块链联合实验室”正式对外揭牌,成为宣布进军区块链领域的城市。但还缺乏进一步的规划,除了井通科技外,从事区块链技术开发应用的公司寥寥无几,缺乏产业联盟。无锡市应制定区块链技术及产业发展专项战略规划,推动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相结合,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相互融合发展。

工信部近日透露,将筹建“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下,我国区块链技术有望形成一整套涵盖基础研发、技术应用等的行业标准。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篇6

随着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近年我国经济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获得进步。因此,物流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促进物流迅速成长。外资物流的全面进入导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也促使了我国物流业必须向高效率、高附加值目标发展。

一、物流产业现状与特点

随着物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学术界和业界对物流属于产业界定范畴的认识渐趋统一,然而物流产业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物流产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服务性产业。汪鸣和冯浩认为物流产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形态,物流产业活动的构成包括物流企业活动与企业物流活动。张圣忠认为依托于“物”的流动过程建立起来并为“物”的流动过程服务的、以整体优化理念为指导的、系统化的概念产业。物流产业是一个动态的产业,是为“物”的移动过程提供服务的产业,它的实体边界随时间变化,并且具有复合性和延伸性。

中国物流产业起步晚、基础差,但发展速度快。随着2005年底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物流市场,物流产业的竞争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一)本土物流与外资物流竞争加剧

随着生产国际化成为主流,跨国企业的投资增多,中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需求虽日益扩大,且增长速度快,但供给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表现为低端增值物流供给过剩,形成恶性竞争,高附加值物流、即时物流、特色物流、一体化物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低端物流市场是我国本土物流企业的主要竞争市场,外资物流承接外资跨国公司的物流业务更注重全球的大客户,占据了高端物流市场。油价上涨、公路计重收费等因素将加大本土物流企业的成本压力,使得低端物流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而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物流要求较高层次的物流运作水平,是高端的物流市场需求,也是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物流信息化受重视,但信息化仍不足

先进水平的信息网络技术得到大型物流企业关注和应用,与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也得到政府、民营资本关注的,然而数量占物流产业80%以上的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难以推广。物流业中采用信息系统的仅有15%,尽管第三方物流采用信息系统比例较高,但第三方物流正处于起步和形成的阶段,所占市场份额小,没有一家能占超过2%的市场份额。总地来看,物流数据采集困难,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欠缺机制仍制约着我国物流信息化快速发展。

(三)物流专业化程度提高,标准化进程较慢

物流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单一物流功能外包发展较快,综合一体化物流外包较少。企业运输业务外包程度较高,2005年企业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完成的占67.1%。国家加紧编制冷链物流、RFID等相关的物流行业标准。在物流标准化运作中,集装箱运输量只占20%,比起国外的60%仍有较大差距。物流市场经营仍不规范,物流设施分散、地方保护、分块管理、诚信缺失等阻碍物流业的良性发展。

(四)综合物流需求加快,一体化进程加快

我国制造业物流处于由传统配销向综合物流过渡阶段,呈现出多种物流方式共存的特点。制造业物流是社会物流需求的绝对主体,制造业物流以年均23%以上快速增长。随着竞争全球化和基于供应链化,很多制造企业都关注物流系统的优化,在企业物流作业中运用现代物流技术与产品改善效率,如条码技术,自动化一体化物流技术。有越来越多企业希望把物流业务外包,以专注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增长。

(五)物流咨询快速发展,增值模式开始转型

我国物流产业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资源消耗型向环保型转变的时期。物流战略规划,物流管理与技术,物流信息咨询与培训等,越来越受到各类型企业的重视。物流系统改造,物流流程优化,物流信息化项目逐渐增多。生产和物流企业都希望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配合信息技术、物流技术,加强自身的物流增值能力,转变增值模式,由低科技含量的增值模式转变为高科技含量的增值模式。

(六)物流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日益紧密

汽车物流、钢铁物流、家电物流、IT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与行业密切结合的专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不少物流企业开始重视物流市场细分、物流渠道营销、物流品牌建设,争取在行业物流中做细做精,做大做强。

二、物流业U型价值模型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其本质是:一系列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通过信息流、物流或资金流联系在一起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链条。传统价值链分析把企业内部分解成多个环节,分析增值的关键环节和非关键环节,通过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增强企业竞争的差异化优势,获得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当价值链理论的分析对象由一个特定的企业转向整个产业时,就形成了产业价值链。

传统产业链价值模型大多由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一系列产业活动按一定顺序连成的增值网链结构。产业价值链模型能反映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增值情况。从产业链的角度,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其上游与科研技术结合,下游向市场延伸。综合物流产业发展的情况,发现单一物流环节增值空间不大,而物流活动与其他产业活动环节相结合却可产生集效,有较大的增值空间。物流业U型价值模型描述的是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各关键环节与附加价值的关系。U型价值链结构向上伸展,代表着通过知识服务、知识产权、知识管理、标准化等增值服务,产业附加值得以向上提升。

U型价值模型中间是传统的单一功能的物流活动,向左与上游科研的结合力度越来越强,有物流信息咨询与培训,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物流供应链战略三个价值活动,随着知识价值的提升,各项价值活动的增值幅度呈递增的趋势;向右与市场结合力度越来越强,有物流渠道营销,物流金融,物流品牌建设三个价值活动,随着品牌、服务价值的提升,各项价值活动的增值幅度也是呈递增的趋势。

物流的价值在于它为供应链上下游运作所提供的服务增值,是以增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存在的隐性价值增值链,体现在与供应链其他企业的协作性上面。UPS已经从提供运输服务发展到提供一系列的与物流有关的附加价值服务。UPS把物流和维修捆绑起来,可以为东芝公司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只用原来所用时间的一半,从而获取价值链的高端利润。所以,物流一体化运作的程度的发展:从单个物流功能,到贯穿供应链上下游的一体化集成,才是真正影响物流产业增值情况的主要因素。

三、物流业金字塔型价值模型

从产业的主体企业角度出发,可以按不同的运作模式将物流企业分为4个类型:单一功能物流企业、协作型物流企业、综合型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一体化整合物流企业。每个类型企业作为一层,以平均增值幅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堆叠起来,每一层企业的数量递减,于是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型的价值模型。每层的平均宽度表示该类型的企业数量,每层的高度表示该类型企业的平均增值幅度,则金字塔的面积可视为整个物流产业所创造的价值。金字塔模型中4类型企业的增值模式分别如下:

(一)单一功能物流企业

该类型物流企业通常只提供单一功能的物流服务,如仓储、干线运输,少数兼有其他物流功能,或与具有其他功能的物流企业合作。这类型的主体数量多,分布分散,竞争欠规范,多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价值战竞争中。由于数量多、运作模式简单,欠缺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因而竞争剧烈,增值幅度最低。然而,其数量庞大,是物流产业的主体。

(二)协作型物流企业

该类型物流企业在单一功能物流企业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合作联盟方式,以求达到规模效应,获取规模经济。通过联合各自的经营优势,协作型组织比单一型物流更具有竞争优势,合作形式较为灵活,组织结构松散。但也存在着协作方式较为原始,联盟手段欠缺先进信息科技支持的不足。

(三)综合型物流

该类型物流企业比协作型有较大的跃升,其业务功能包括物流七大功能,在物流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综合实力,以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数据交换,条码技术,RFID技术等先进物流技术为支撑,可以根据客户企业的需求,提供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优化客户企业的物流运作,为客户企业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发展提供支持。该类型企业多为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也有部分是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子公司或物流部门。

(四)供应链一体化整合型物流

该类型企业的增值幅度最大,业务从物流领域延伸到供应链管理,拥有高效的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国际化物流操作经验,准确的市场定位,一体化服务流程,并形成物流服务品牌。此类企业通过物流战略规划、供应链流程设计,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前沿物流技术,可为客户企业提供个性化、一体化、国际化的物流服务,通过对供应链系统的运作优化,获得高附加价值。同时,因为其知识价值高,科技应用含量高,服务流程较长,服务模式复杂,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所以此类企业数量很少,增值幅度较大,处于金字塔的顶部。

四、物流业增值运行机制

1.从产业链的宏观角度,通过与上下游价值活动的整合延伸,知识、科技、服务使产业链得到增值,使U型曲线向上移动。物流业U型曲线底端数量众多,增值幅度低的单一物流功能企业,因为市场竞争而淘汰退出市场,或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注重知识产权、品牌、服务向U型曲线的左边或者右边迁移,提高其附加价值。宏观上使得竞争向有序方向发展,物流的价值得到提升,U型曲线的总附加价值增加。

2.从市场主体的微观角度,随着物流业的发展,金字塔的低端企业要么被淘汰,要么进入它的上一层,金字塔会逐渐变得扁平底部会变窄。因为竞争加剧会淘汰或升级改造一部分塔底企业,或通过上层的物流企业并购而升级。随着金字塔下层企业向上升级,金字塔总体价值提高,塔底变窄,塔高增加,塔的中上部分变宽扩大。物流企业从金字塔的低端走向顶端的过程中,使得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物流产业发展,同时又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向金字塔上层迁移。

3.随着物流企业在金字塔型价值模型中的升级,物流产业链U型曲线会向上提升。物流企业对自身技术、战略、管理的改善,有助于物流与科研和市场需求的结合;同时,随着物流产业链U型曲线向上提,带动物流企业在金字塔型价值模型中升级,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战略规划、物流服务和品牌建设可以拉动物流产业整体从低增值服务趋向高增值服务,更注重物流服务系统化、一体化、个性化,从而改善金字塔底层低物流企业的增值模式。物流产业

的进步都是以物流知识价值化、物流技术产业化、物流运作一体化为前提的。微观的发展促进宏观的发展,宏观的进步有助于微观的改善,进而形成物流产业的良性循环。

4.物流从传统的为制造产业配套,逐渐发展了联系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产业。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信息技术对物流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专业分工细化,协作难度增加。产品服务化理念、服务供应链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物流服务质量控制,物流产业链的协调成为物

流业新的研究课题。

五、结语

物流产业是现今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竞争日益激烈,本土物流企业正处于从低增值到高增值、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向环保绿色型转变的过渡时期。本文分别从宏观产业链角度与微观企业主体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物流产业U型价值链与金字塔型价值模型,在二者的基础上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物流产业应通过与科研、市场加强整合,向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物流方向改进,走高增值、高效率、特色化、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7[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王国华.中国现代物流大全[A].现代物流总论[C].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汪鸣,冯浩.当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20-26.

[4]张圣忠.物流产业组织理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篇7

法定货币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供给,并且在实体货币上面加上了防伪标识,这些安全属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货币的安全。同理,加密的数字货币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确保系统不被破坏,数据的丢失。同时,还要防止交易的混淆。保证每笔交易只能被使用一次。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第三方数据中心来保存所有的交易总账,确保每一笔的现金只能被使用一次。比特币的出现解决了数字货币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双花问题。双花难题是指电子货币具有无限可复制性。比特币使用的区块链技术确保了每笔货币被支付后,不能用于其他支付,并且不再需要一个中心化的信息系统保存所有的交易数据,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随着比特币的快速发展,区块链技术也逐渐被社会大众关注。

二、区块链在主要金融行业的应用

(一)区块链在银行中应用

(1)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英国央行了RScoin,即英镑的数字货币概念。瑞典央行受到国内现金使用下降的压力,考虑发行数字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科技司副司长姚前公开表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原型的方案已经完成第二轮的修订。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的目的是替代实物现金,降低传统货币发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数字货币包含的方面比较宽广,包括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研究发行的数字货币是指数字化人民币,从各国央行方案看属于法定加密数字货币,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法定货币,不仅仅是支付工具。

(2)商业银行。区块链支付结算应用。区块链实现支付结算的去中心化:通过区块链技术,跨境支付的两个开户行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支付、结算和清算。这样就可以绕开中转银行、清算行、结算行、SWIFT,降低中转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由于区块链的安全、透明等特性,使交易双方能够实时监管资金的流动情况,提高跨境转账的安全性。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能够加快结算和清算速度,减少资金闲置时间,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区块链节省跨境支付成本:在区块链时代,银行和银行之间可以直接打造点对点的支付方式,省去第三方金融机构等中间环节,实现全天候支付、实时到账、提现简便以及没有隐形成本,也有助于降低跨境电商的资金风险及便捷性需求。银行票据链金融。与传统票据相比,数字票据出现将实物票据虚拟化,节省了票据的印刷成本。其次屏蔽了电子票据的中心服务器,降低了服务器的维护和成本,也节省了中心系统的开发成本。同时也不会因为服务器宕机和人为误操作导致数据的丢失等严重问题。其次数字票据具有不可修改时间戳的特性,使任何交易交换可以被追溯和查询。一旦票据流转和清算发生法律纠纷可以在区块链上按时间进行追溯。同时,区块链中纪录的所有交易参与者的行为数据,易于形成征信体系和评估机制,最大程度降低违约人跑路风险。

在票据生命周期中,一共有三个环节:承兑、流转和托收。在承兑环节,传统票据需要物理凭证或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出票方提供第三方担保。数据票据可以直接进行票据承兑。承兑环节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算法,包括承兑人对出票人的授信、出票人票面信息等信息。生成相应的数据块纪录完整的承兑环节的交易信息。在流转环节,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将票据流转交易赋予可编程模式,实现票据流转、贴现、再贴现、回购等一系列业务。例如:数字票据不需要向多家银行询价、直接广播融资寻找对口银行贴现即可,票据回购也可以通过编程在约定的买入返售到期日自动执行。在托收环节中,通过编程的程序会在持票人承兑时相约日期自动向承兑行发出托收申请,承兑人一方完成托收请求,另一方面完成资金清算。第三方将全部信息按一定规则纪录生成数据区块。将托收和资金清算自动化,避免逾期。

(二)区块链在证券中应用

(1)区块链优化网络证券发行流程。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证券交易所发行系统改变了传统证券发行和交易方式,转而向互联网延伸,使得其开放性和实效性更强。使用区块链技术能简化前期准备过程和审批流程。区块链可以搭建一个私人的股权市场,可以把很多的初创公司股票期权系统放在架构中运行,实现点对点的直接交易。此时事前审核的可行性将逐渐下降。

(2)区块链证券发行。企业公开发行股票需要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申报阶段和审核阶段。除此之外,上市过程还需要3~4个月。需要经历初步询价、确定价格区间、网下申购、股票正式上线等诸多环节。这种先审核在负责发行和传统的IPO流程发行上市周期过长、时间资本成本巨大,增加上市风险。区块链技术可以彻底打破现有的IPO流程。实现先审核的高效流程,任何有发行证券需求的个人或者机构可自行设定资产凭证并在区块链上发行和销售。

(3)区块链与传统证券清算结算。证券的清算结算工作需要中央结算机构、银行、证券和交易所四大机构相互协调。欧洲证券交易所探索利用区块链更迭证券结算系统,将来区块链的应用为证券结算系统带来一次跨越式的创新,提高证券发行、交易和结算效率。区块链能够实现实时结算过程,到时候所有交易都将实时清算。能将结算效率提高到分钟级,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和结算风险。

(三)区块链在保险中的应用

(1)区块链重建保险业基础设施。将智能合约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能够很大程度简化投保和理赔服务流程,通过机器的程序化运行,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操作的成本和风险,也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区块链中各个区块按照时间顺序相连也便于监管机构及时发现违规操作。并且在信息可用性和安全性方面提供了基础性信息服务,这些服务覆盖客户资产、优先级别、偏好及第三方信息各个方面。由于记载于区块链上的数据都经过了加密处理,能有效的避免数据泄露、丢失等风险。可以在区块链上存储相关标的信息、承保信息及理赔信息,从而最大限度保证数据的安全。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篇8

 

 

区块链将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将促进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规则的改良,构建共享共赢式的金融发展生态体系。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人类信用创造的一次革命,它能让交易双方在无需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情况下开展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低成本的价值转移。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时代效率更高的价值交换技术,互联网由此从传递信息的信息互联网向转移价值的价值互联网进化,这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借势转型,将内生的业务流程和应用场景互联网化。

 

一、区块链的特征与不足

 

(一)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1)去中心。在区块链中,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分布式的结构体系和开源协议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参与数据的记录和验证,再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各个节点,每个参与的节点都是“自中心”,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区块链又不是简单的去中心,而是多中心或弱中心。当物联网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节点时,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发生改变,从垄断型、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成为服务导向式的多中心当中的差异化中心。

 

(2)去信任。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区块链采用一套公开透明的数学算法,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下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区块链实质上是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所有的规则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达,参与方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交易背书或者担保验证,只需要信任共同的算法,通过算法为参与者创造信用、产生信任、达成共识。

 

(3)时间戳。区块是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和代码打包而生成的,下一区块的页首包含上一区块的索引信息,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链。记录完整历史的区块与可进行完整验证的链,形成了可追朔完整历史的时间戳,可为每一笔数据提供检索和查找功能,并可借助区块链结构追本溯源,逐笔验证。所以,区块链生成时都加盖了时间戳,形成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除非能够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因此区块链的数据可靠性很高。

 

(4)非对称加密。区块链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一个“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非对称特点。在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中,一方面,密钥是所有参与者可见的公钥,参与者都可用公钥来加密一段真实性信息,只有信息拥有者能用私钥来解密。另一方面,使用私钥对信息签名,通过对应的公钥来验证签名,确保信息为真正的持有人发出。非对称加密将价值交换中的摩擦边界降到最低,能够实现透明数据的匿名性,保护个人隐私。

 

(5)智能合约:由于区块链可实现点对点的价值传递,传递时可以嵌入相应的编程脚本,通过这种智能合约的方式去处理一些无法预见的交易模式,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种可编程脚本本质上是众多指令汇总的列表,实现价值交换时的针对性和条件性,实现价值的特定用途。所以,基于区块链的任何价值交换活动都可通过智能编程的方式对其用途、方向和各种限制条件等做到硬控制,省去了以法律或者合同软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能耗问题。传统货币银行学体系中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达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高度安全,在区块链构建中也同样存在不可能三角。比如,在比特币的实际应用中,其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硬件的快速膨胀,在“挖矿”过程中的主要成本转移到硬件成本和电力成本等。所以,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权益成本收益后,让其技术功效发挥至最大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存储空间问题。由于区块链记录系统中自初始信息的每一笔交易信息,并且每个节点都要下载存储并实时更新数据区块,所以,每个节点的数据都完全同步的话,网络压力较大,每个节点的存储空间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3)抗压能力问题。基于区块链构建的系统遵循木桶理论,要兼顾所有网络节点中处理速度和网络环境最差的,所以,如果将区块链技术推广至大规模交易环境下,其整体的抗压能力还有待验证。如果每秒产生的交易量超过系统(最弱节点)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队列进行排队,带来不良用户体验。

 

二、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金融基础设施

 

区块链可能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金融行业中,区块链技术将首先影响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交易数据库等金融基础设施,随后该技术也会扩及一般性金融业务,比如信用体系、“反洗钱”等。这是因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其将首先切入信任要求高且传统信任机制成本高的基础设施领域,过去,基础设施都是公共产品,而区块链新技术和新制度使更多人有可能参与公共产品供给。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是要利用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生产系统,把金融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

 

当前的信息互联网可统称为TCP/IP模型,HTTP是应用层中最重要的应用协议。在价值互联网中,区块链是在应用层里的一个点对点传输的协议。它的价值与信息互联网中HTTP协议的价值是一样的。区块链的巨大潜力和前景就是可以重构传统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与核心生产系统,而不仅仅停留在APP等应用层面。这是因为,在网络层次,区块链是建立在IP通信协议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的;在数据层面,区块链这一数据库系统是崭新的,明显优于现有金融体系的数据库;在应用层面,基于区块链的登记结算、清算系统以及智能合约、物联网能大幅提升效率,区块链上的金融活动是可编程的金融。.

 

(二)数字货币

 

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纸币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应由央行主导,体现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5页)

 

区块链技术在比特币上的成功证明了可编程数字货币的可行性。英国央行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发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这可增加金融稳定性。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分布式簿记,不基于账户,而且无法篡改,如果数字货币重点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可选用这一技术。不过,目前区块链占用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太多,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推广应用。

 

(三)自金融

 

如果从服务的角度、从非货币创造角度来看,现代金融都是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实现去中介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金融。不过,这种可能性还不完全,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是在原有金融基础之上的,无法跳出来,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区块链可分为公有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公有区块链就是像比特币这样的,认可了协议,就成为区块链的组成部分。私有区块链仍然是要获得许可的,银行系统的区块链技术,需要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审核。私有区块链非常近似于一种自金融的形态,公有区块链更类似于对私有区块链底层的支持和保障。当区块链技术普遍应用,金融管理技术的第三方化普通呈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金融就完全成为可能。

 

三、区块链应用与金融监管

 

区块链技术是目前唯一无需第三方就可用于记录和证明交易一致性和公司财务准确性的工具。因此,它可以满足潜在监管者和公众对于审计有效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在金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发展仍受到现行制度的制约。一方面,区块链对现行体制带来了冲击,因为其去中心、自治的特性淡化了国家、监管等概念。比如,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挑战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调控权,导致货币当局对数字货币的发展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这项新技术也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法律和制度建立将会严重滞后,导致区块链运用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增大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区块链金融技术一旦在金融业普遍展开以后,监管的去金融属性化就产生了,监管职能、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将会被重新界定。比如,证券借贷、回购和融资融券如能通过区块链交易,监管部门就可考虑利用这个公共账本的信息对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不仅高效而且可靠。从宏观金融视角看,当自金融时代产生以后,货币创造和传导机制以及信用创造格局将会变化。从微观金融视角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与商业已经难以区分,将超越分业和混业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需要从这个视角来探讨。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仍需要中心化的部门提供规范和保障支持。监管机构可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美国证监会委员Kara Stein认为,监管机构需要处于引导位置,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并快速响应其潜在的弱点。比如,区块链技术希望打破特权和人为操纵,让计算机算法实现“信用自由公证”。但从实践来看,由于缺乏监管,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交易面临的投机和洗钱风险就很高。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需要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金融创新产品得到合理运用。同时,还要提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教育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篇9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小镇;数字货币

中图分类号:F821;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01-03

引言

数字货币正在以狂暴的速度逼近我们,数字货币将改变世界的展望已经十分清晰,互联网极客、互联网创客、金融巨头等纷纷投身数字货币世界中,各国政府也加入进来。2017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的召开意味着数字货币走进公众和政策的视野更快了。但世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与讨论目前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一些前瞻性的应用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或者集中在B端客户,对C端客户的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本文将通过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的方法拓展数字货币的应用市场,融合B端客户和C端客户的需求,创建一个立体化的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帮助数字货币更早走进人们的生活。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数字货币必须有具体丰富的应用场景

底只醣沂歉鼋鹑诓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如果数字货币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虽可以提高社会运转的技术效率,但将无法提升整个社会运行效率。数字货币必须有具体的应用场景,告诉人们在何时、在何地,如何更好地使用,如何更好地服务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具体应用场景的开发与使用需要一个真实的落脚点,而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是数字货币应用的聚集地,可以不断创造数字货币更多的应用场景。

(二)数字货币的功能必须全面开发

货币除了必须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功能。数字货币要被广泛使用也必须拓展丰富的功能应用场景,仅仅单一的功能无法让数字货币走的更远。数字货币可以对区块链金融小镇居民的工作进行价值尺度,可以用于小镇居民的购物消费,帮助实现价值流通,也可以对价值进行贮藏用于未来的消费,或者进行投资增值,还可以与小镇外部的世界进行贸易结算和金融结算,与国外的金融小镇实现价值交换。

(三)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囊括丰富的社会元素

小镇一般指县以下人口集中而且有商业的居民点,小镇内可以有包含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内容。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在数字货币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小镇内居民餐饮、购物、教育、医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完整的应用。区块链金融小镇就是个以数字货币为基础的“小社会”,既可以让小镇更具最新科技感,成为前沿先驱,也可以让数字金融更具落地感,增加数字货币的实用性,这将是数字货币与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

(四)区块链金融小镇是政府可控范围内的试验田

数字货币的崛起离不开其去中心化的特点,现在接受度最高的比特币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易,但去中心化的特点与政府中心化管理存在天然的矛盾;所以,现在区块链分化出公有链和私有链两种类型,各有优缺点,两条链未来争夺的焦点是到底谁的效率更高,理论层面的分析最终需要经过现实的检验,正如创业的成功必须经过N次的试错,数字货币的成长也必须经历真实市场的考验。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成为数字货币的试验场,因为小镇是最小的行政单元,是在政府高度注视下和行政管理范围下进行的一次数字货币改革尝试。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难点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壁垒高

区块链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数字货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种新形式,将建立人脑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全新接口和共享界面。区块链技术涉及密码学、人工智能等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技术,一般的技术人员短期很难掌握。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还必须在完全掌握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前提下,开发出适用于普通技术人员创建应用的第二层或第三层应用技术平台。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人才难觅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建设不仅需要众多的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懂金融、房地产和商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短期是很难培养出来的。这类人才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具备极强的多学科学习能力,需要边干边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需要集合良好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字货币是科技与金融的完美结合,这两个领域的人才都是高端人才,小镇建设与运营是个传统行业,这个领域的人才是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人才,所以,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需要端得起来又能放下身段的综合人才。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资金筹集挑战强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融合科技、金融与地产的创新型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将非常大,此项目的特点决定了运用传统的投融资方法无法解决资金问题。区别于传统的住宅地产,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多元化业态决定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较长,项目是“运营型”和“创新型”,而非“抛售型”,这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了融资的难度,短期无法确认盈利模式和规模,更符合风险投资者的偏好。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但风险性也较大的,使得项目融资的挑战性极强。

(四)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项目管理难度大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从零开始的项目,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中间每个环节都要加入数字货币的应用,让项目的管理难度大大提高。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管理涉及到多目标多主体多维度的管理,需要平衡好各种项目资源,在做好资源优化的同时,必须时刻强调数字货币的应用创建,丰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所以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管理是在时间、资源和创新的三重约束下进行最优化探索,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方面的问题;需求控制方面的问题;计划和控制方面的问题;项目执行方面与项目估算方面的问题。

三、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系统构建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系统需要包括四个层面的技术:技术源码层、智能合约层、系统开发层和商业应用层。首先,区块链的技术源码层是建立在共识机制(POW、POS、DPOS)上的源代码,目前最成功的是Bitcoin的源码,结合未来区块链金融小镇的需求,可以编辑出适合小镇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层可以自动化帮助各项交易快速实现,目前市场主流是瑞波(Ripple)和以太坊(Ethereum)开发的智能合约系统;系统开发层是在前两层的基础上为区块链金融小镇搭建出完整的架构系统,为数字货币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商业应用层是数字货币在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具体应用,可以涉及工作、生活与消费的各个方面。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人才系统

一方面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建设与运营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金融小镇本身也是个人才的汇集地,所以区块链金融小镇的人才系统可以包括:人才学习系统、人才交流系统、人才评定系统和职业拓展系统。人才学习系统是指与小镇相关的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知识,未来可以成立区块链小镇社区大学,服务于此体系;人才交流系统是指小镇人才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交流,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都具有互联网开放和透明的特c,加强交流,共同提高人才的各项能力水平;人才评定系统是指为各种不同人才和人才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帮助发现最大的价值工作空间,帮助人才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职业拓展系统是帮助人才全面成长,拓展其在区块链金融小镇和数字货币应用领域更宽广的舞台。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资金管理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资金管理系统包括:融资系统、投资系统和营运资金管理系统。融资是区块链金融小镇资金管理系统的首要功能,政府、机构、个体将成为融资的主要对象,区块链金融小镇服务于国家的“数字金融”战略,需要国家资金的支持,区块链金融小镇也是个独立的商业项目,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机构和个体的投资;投资方向包括区块链金融小镇的物理空间建设、数字货币网络系统建设、数字货币应用系统建设和市场运营方面的投资,每项投资都必须结合时间进度管理和投资收益分析管理,提升投资的效率和效益;营运资金管理系统是对整个区块链金融小镇的现金流进行管理,保证小镇健康有效地建设与运营。

(四)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项目管理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项目管理系统包括:工作分解(WBS)系统、关键路径(PDM)系统、进程管理系统、资源优化系统、项目评估系统。工作分解系统是对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工作体系进行分拆解析,确定核心工作、重要工作、次要工作的性质,并责任到人。关键路径系统是构画出区块链金融小镇建设与运营的路线图,有序有效地推进工作进程。进程管理系统是在上述两项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管理,确保小镇如期建设运营。资源优化系统是整理区块链金融小镇的所有相关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帮助创造最大价值。项目评估系统是在项目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展开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或发现问题,为更多更快更好地建设区块链金融小镇储备知识经验。

四、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运行机制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贡献机制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区块链将改变价值传播的方式,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人们所持有的价值形态正在转向数字资产。在区块链金融小镇获得数字货币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在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工作进行价值贡献。小镇的工作涵盖了建设与运营等多个方面,可以申请在小镇进行全职工作,也可以利用业务时间帮助小镇完成部分工作,每份工作根据市场行情运用数字货币进行计价,实现价值创造过程。二是小镇的相关供应商或合作者也可以根据贡献获得小镇的数字货币。三是直接购买,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小的试验田,离不开整个社会大市场,用现在通行的货币直接购买数字货币,也是对小镇价值的一种认可。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交易机制

在获得数字货币后,区块链金融小镇必须建立价值交易机制,帮助每个小镇居民更好地使用数字货币,这种价值交易的用途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消费,每个人可以用数字货币在小镇内进行餐饮、购物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二是教育医疗,用数字货币可以在区块链金融小镇购买到这种特殊的社会产品,帮助居民安心愉快的在小镇内生活。三是投资理财,数字货币作为金融产品,也必然具备投资理财的特性,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挖掘金融需求,为小镇居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保护机制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以数字数币为基础的小社会,为了让小镇安全健康的运行,必须建立有效地价值保护机制,此机制应该包括:一是网络安全机制,虽然区块链本身是基于密码学产生的,安全系数极高,但我们还需要在网络的软硬件方面进行安全保障。二是投票决策机制,区块链金融小镇将是去中心化的小社会,所有社会公共事务将由居民进行直接投票表决,保证小镇健康运行。三是纠纷处理机制,区块链金融小镇具有智能合约的支持,绝大部分的行为是事先约定的,但可能会遇到一些未能考虑到的特殊情况,需要提前准备好纠纷的处理机制。

五、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未来展望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面向未来的大胆尝试,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区块,每个区块都可以创造价值并保护价值。区块链金融小镇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体的力量,以数字货币为载体,创建梦想中的社会形态,达到哈耶克描述的“自由社会”的状态。人类通往“乌托邦”的路正越走越近,至少可以运用数字货币,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开启构建世外桃源的努力,把互联网和数字科技与现实的小镇完美结合,运用最新的区块链技术创建数字金融小镇,这必将成为构建理想家园的伟大尝试。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篇10

电信产业价值链及其分析

所谓电信产业价值链,是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由网络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终端设备生产商、专业应用开发商、软件开发商、最终用户等上中下游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一根链条,这根链条上的每一个元素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创造出比单一企业更大的协同效应。

下面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分层次分析电信产业价值链的构成特点:

一、用户为中心,竞争为主的核心链

全业务经营、三网融合实现以后,能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有电信运营商、由有线电视网经营者转变的内容提供商、由强大的应用开发商与局域网共同组成的新型运营商。后两者经营更侧重于体现其优势的内容与应用,所以仍叫做内容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电信运营商与这两类“新型运营商”之间是“竞争为主”的关系。

二、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开放合作的新业务链

首先,此层面产业链的规模将增大,内容提供商、应用开发商将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质量的参差不齐,这无疑增大了电信运营商控制产业链的难度。其次,电信企业实现全业务经营,追求的目标将是整体效益最大化,在思考新业务合作模式时,要考虑到新业务模式与原有业务模式的相关性。

三、以电信运营商为控制点,逐步走向竞争的语音业务链

语音业务链是电信产业最早的产业链,时间最长,发展最为缓慢,为电信运营商贡献最大。语音业务的稳定发展是由语音业务的技术特点及其运营模式决定的。在电信技术进步、产业开放的大趋势推动下,语音开放也是必然;以新的技术体制打破原有的以电路交换为主的技术体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的产业链是个复杂的系统,由各子产业链有机构成,各个子产业链有其发展的规律;子产业链良性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扩大对整个电信产业链的影响,这符合在快速变革的环境下采取边缘竞争的战略。

广电产业价值链及其分析

广电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包括最终用户、广电网络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应用软件提供商、运营硬件提供商等。

与电信产业价值链相比较,广电产业价值链有如下的特点:

一、产业链结构仍不够清晰

由于广电业务起步时间晚,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初步形成了一个雏形,具备了一些基本环节,直接导致了整个产业链的具体结构不够清晰,各类企业机构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也不够明确。

二、还没有找到令各方满意的盈利模式

从整个广电产业链来看,包含了内容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网络提供商和用户四个主要环节。因此,只有让前三个环节获利,用户受益,整个产业链才能发展起来。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内容提供商害怕盗版泛滥影响收益,内容服务提供商害怕广告收视率降低影响收入,网络提供商认为自己是龙头老大应该拿大头,最终用户也觉得收视费用偏高。用户不接受这种服务,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就无法实现。

三、主要环节力量仍然薄弱

在现有的广电价值链环节中,主要环节还仍然表现出力不从心。

首先是内容提供商。

内容是广电业务利润的源泉,然而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内容的匮乏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如何为广电产业链提供精彩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到广电消费者的行列中来,是内容提供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次是内容服务提供商。

对于原有广电内容服务提供商来讲,不仅要求内容服务提供商具有较强的互联网内容运营能力,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传统电视内容运营能力。如何在相互竞争的情况下相互帮助,相互提高,为用户提供安全、合法、差异化、个性化的内容,是其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次是网络提供商。

相对于电信网络提供商来讲,广电网络提供商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一方面,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还都是单向的HFC网络,需要进行双向改造,这需要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广电网地方割据、互不连通的局面几乎无法打破,根本无法形成全程全网。

四、已有环节间合作不畅

在广电产业链中,内容服务提供商需要从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内容提供商那里获得内容才能通过网络提供商的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但是到目前为止,内容服务提供商与其上游环节——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合作并不愉快。这是由于对于制片公司来讲,DVD销售和出租业务为制片公司带来的收入远远高于票房收入,并且视频点播业务可能会严重影响到DVD销售和出租业务收入,因此大多数制片公司仅仅同意有限的视频内容进入视频点播渠道。这也是三十年前HBO公司就提出了视频点播的概念,而直到现在它还不得不完全自己制作内容节目的原因。然而,对于内容服务提供商来讲,也同样担心其自身的盈利问题,也就是他们的广告收入。电信广电产业价值链比较研究

信息产业视角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电信,是指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系统或者光电系统,传送、发射或者接收语音、文字、数据、图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动”。

根据这一规定,广电网络的所有传输形式都应当属于电信业范畴。事实上,广电和电信运营商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从技术角度看的确是相同或相近的,两者是竞争对手。

比较广电和电信部门的情况可以发现,随着技术的进步,电信与广电已相互渗透到不可明确分割的程度。除基础业务由于政策的原因划分比较明确外,增值业务已基本重叠,特别是互联网业务和租线业务,只是技术方式可能不同,提供的服务是完全相同的。

网络结构比较

国家、省级广电干线网为光缆环型网,全部为2.5Gbps的SDH数字传输;市一县干线网为光缆环、链结合网,大部分用SDH数字传输,少部分为1550模拟光传输;市、县分配网大多数为光缆电缆混合网(HFc),基本上为450-750MHz模拟传输入户。由于分配网是有源网络结构,共享带宽,因此安全性较低;以单向传输为主,是天然的单向宽带网络。

电信的干线网和本地网全部为光缆环型网,全部为2.5Gbps及以上的SDH数字传输;接入网分有线、无线两

种形式,有线采用双绞线入户,无线大多采用蜂窝式结构;由于有线接入网是无源网络结构,用户独享带宽,因此安全性很高;是天然的双向窄带网络。

根据上述分析,广电网络和通信网络从干线、支干线来讲,没什么区别,SDH是通信行业典型的数字传输标准设备,主要区别在分配网(通信行业叫接入网)。HFC分配网是有线电视专有的一种传输方式。

业务领域比较

下面将以电信力推的IPTV与广电产业全力倡导的数字电视这两个形式相同,实质相异的业务为例,借以分析两个产业链的异同。

一、技术体系

IPTV系统又叫交互电视,它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流媒体服务、节目采编、存储及认证计费等子系统,主要存储及传送的内容是以MP-4为编码核心的流媒体文件,基于IP网络传输,用户终端可以是IP机顶盒+电视机,也可以是PC。

有线数字电视的广播网采取的是HFC网络体系,与传统的模拟有线电视网络体系架构相同。有线数字电视VOD系统主要包括VOD服务、节目采编、存储及认证计费系统,主要存储及传送的内容是MP-2TS流,采用IPOVERDWDM技术。用户终端是数字机顶盒+电视机。

二、业务内容

IPTV有很灵活的交互特性,因为具有IP网的对称交互先天优势,可以非常灵活地实现电子菜单、节目预约、实时快进、快退、终端账号及计费管理、节目编排等多种功能。

有线数字电视采用广播方式,如果要实现视频点播必须将原来的HFC广播网络进行双向改造。一般情况下,只开通有关生活资讯的交互频道。

三、主要优势

IPTV的主要卖点是交互及Inter网内业务的扩充。数字电视的卖点主要为高清的图像质量。

四、用户群

两者的市场用户群都是家庭用户,只是一个依托宽带,一个依托有线,给用户带来的利益类似。

五、发展前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两者并存的状况。发展数字电视是国家早就计划的政策,IPTV是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增加一个节目频道,并不代替有线数字电视。从信息产业发展角度看,IPTV还是三网合一的最大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