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6:38:08

供应室

供应室范文篇1

摘要:医院供应室是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宗旨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心脏”科室,其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全院的医疗器具的回收、分类、清洗、检查、包装、灭菌、贮存、发放和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保管和供应,为医院开展各项医疗及护理工作提供物质保证。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影响着医院的形象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消毒供应室的科学、规范管理。我院供应室管理的基本做法主要体现在“三注重”。

1注重建设战略化

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并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思想共同成为战略管理学科的两大思想源流。战略管理是确定使命,根据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院供应室形成的建设战略架构为:以增强工作人员意识为控制院内感染的前提,以合理的环境布局为控制院内感染的基础,以健全的领导管理体制为控制院内感染的保障,以加强制度化管理为控制院内感染的根本保证,以加强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为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以加强无菌物品的管理为控制院内感染的核心。

不可忽视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和比较性研究已经证明,集中管理可以提高消毒供应工作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可节省医院的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因此,管理模式集中化、清洗方式机械化、处理程序规范化、质量管理标准化是我院供应室管理的战略选择。

2注重风险防范与预警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供应室是医院污染物品的集散地,很易成为医源性感染的媒介,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降低和避免不安全的风险因素,是供应室的重要工作。公务员之家

我们知道,医疗护理风险管理即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进行管理的活动。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医务人员的安全以及医院功能和效益的发挥,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损失。我院供应室近年来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供应室风险成因,正确识别和评估可能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因素,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质量标准、风险管理措施等,重新评估和确定工作中的不安全风险因素,对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控制并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差错率显著降低,风险达到最小化,为临床提供了高质量、安全的消毒灭菌物品,为预防医院感染及保证医疗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3注重精细化管理

研究表明[1],医院感染是目前影响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难度加大。手术切口感染在住院病人医院感染总数中占有重要比例(在美国排第三位,在英国为第二位,均占14%~16%),其预防中,除加强手术部及医务人员无菌技术操作管理外,加强器械与用品清洗、消毒工作的管理是重要环节。精细化管理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之道[2]。为达到兼顾高质量与低成本的工作目标,我院尝试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供应室日常工作中来。

精细化管理是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它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供应室管理,关键是以“安全、低耗、高效”为目标,以高标准严格把关每个环节的工作,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杜绝浪费,并坚持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密。在工作中,所有员工重细节、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从而实现兼顾高质量与低成本的工作目标,从整体上提升供应室效益。公务员之家

引进精细化管理理念后,我院供应室的管理由单纯经验型、粗放式管理转向科学化,能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纵横结合,广泛性与综合性结合,独立性与协同性结合,程序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管理承上启下,保证了每个程序的工作质量。

4讨论

我们认为,进一步把风险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确保供应室战略目标的达成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供应室范文篇2

供应室是向全院临床科室提供无菌器械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1供应室的布局

合理的布局可避免交叉感染,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力,又能保障物品供应的前提条件。我院供应室按照无菌观念的要求,严格区分为生活区、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物品的流向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严格由污到洁的流水作业方式,科学的工作环境设计,减少了工作中发生误差的机会,有效地避免了不合格物品的流动。

2工作质量

工作质量的好坏,关键是工作人员是否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有“慎独”精神,每个工作程序、每个工作环节都要紧紧相扣,相互把关,所以供应室人员必须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按操作流程工作,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牢记各个不同型号锅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工作原理。做到供应的物品能准确、及时、无误地供应到所需的科室,确保医疗护理质量安全。

2.1护士长负责制护士长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关注工作的同时应意识到人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到任何时候人是管理因素中最复杂的因素,把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满足护士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护士长在管理中要注意细节,多与护士沟通,从关心护士做起,减缓护士的工作压力,尽量为护士提供和谐的心理和工作环境,改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2提高人员的自身素质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供应室的管理工作模式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由手工操作向着自动化转变。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以饱满的热情,保证临床物品的满足供应。

3科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强化供应室规范化、管理化的重要措施,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制度符合工作实际的规章制度,细化岗位职责,责任到位,确保每项操作符合供应室的操作流程和供应室的专业要求。

3.1严把清洗质量关器械清洗是供应室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根据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分类,有无管腔、轴节等进行分类,严格执行全自动的消毒清洗机洗涤流程、烘干、检查洗涤质量,方可包装,以达到程序化、科学化。

供应室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

我院消毒供应室从2011年开始实施医院感染管理,随机抽取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至今各1000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

1.2方法

1.2.1再生医疗器械管理。(1)严格控制回收质量:再生医疗器械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回收后,必须进行初步清洗,确保回收物无明显有机物,尤其是感染区再生医疗机械包,必须严格遵守《再生医疗器械操作规程》中的相关操作原则执行。(2)严格控制包装质量:器械清洗完毕即刻送往包装室包装处理,此时要再次检查器械性能与清洗质量,若有不合格要退回重新清洗。包装材料的选择要合理,比如包布与治疗巾需采取干燥、洁净、无杂质与无破损的为佳。包装室还应控制好环境,每天需采取紫外线照射至少1h,操作前要将操作台擦拭干净,避免尘埃微粒等污染器械。(3)灭菌器监控:要加强灭菌柜的操作进行监测并记录,每天可于灭菌前予以B-D监测,每锅次要有批量监测,每月则要进行1次生物监测,监测结果要尽快给出。(4)灭菌后物品管理:灭菌后物品要严格检查,查看包装是否闭合、完整以及干燥与否,化学指标胶条达到灭菌色泽状态与否,待合格之后方可存放在无菌架子上。无菌存放室要确保洁净、干燥,空气含菌量需控制在200CFU/m3以内,物体表面与操作人员手含菌量则要控制在5CFU/cm2。严格限制人员进入,操作人员则要严格更衣、洗手与换鞋等。

1.2.2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管理。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要严格验收,通常由总后药材局配送,总后药检所出示检验报告,根据报告验收并留存。部分未经过总后配送进入科室验收,则要作热源监测与无菌监测,并做好相关的登记备案。储存则要做到专人专管、专人专放,并保障库房的洁净与干燥,确保空气含菌量低于500CFU/m3,而温度则维持在(20±2)℃,湿度则维持在(60±10)%,并且尽量无腐蚀性气体,保证室内通风要良好。下送时每天交由专人配送,整理好下送车,做好消毒、冲洗,发出的医疗器械应禁止再回供应室。

1.2.3供应室环境管理。供应室包括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及一般工作区,各个区域的人员应固定,确保物品由污到洁。做好环境监测,可采取紫外线灯定期监测,各个操作区间均设置紫外线灯,每天进行至少2次照射,每次时间不低于1h,同时由本区间专人进行记录。每半年应对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进行测试,根据医院感染办要求,每月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均保障满足分类卫生标准。

1.2.4做好自身防护。消毒供应室人员每天会面临各种污染物品,而且污染源可能不确定,为此必须做好自身防护。要求工作人员每天上下班必须严格洗手,各个分区应按照自身着装要求执行,尤其是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与帽子以及隔离衣、手套等,回收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避免锐器刺伤,手套破损则要及时更换。

1.3统计学处理

本文相关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我院消毒供应室经历3年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2011年发生医院感染3例、2012年发生2例、2013年至今未出现医院感染事件,相较于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时的2010年而言,有显著改善。

3讨论

供应室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消毒供应护理室的所有护理人员150名,其中男性护理人员34名,女性护理人员116名,其年龄20~48岁,平均为30.7岁。

1.2方法

对护理人员消毒护理工作中进行细节管理的实施,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细节管理措施进行消毒工作的实施,首先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设立护理长和责任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质量的监控,在工作中明确分工,对消毒工作中的护理质量进行监督,同时进行护理人员、护理环境以及物品管理的抽样调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同时加强监控和管理,在此过程中还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在接受新消毒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新工作理念,同时开展相应的培训内容,组织人员进行护理工作的管理和制度设定,对于新入科的护理人员也要进行岗前培训,同时熟悉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制度,进行统一考核后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消毒供应室进行工作分区非常必要,根据清洁度分为生活办公区、污染区、清洁区以及灭菌区和无菌区,根据不同区域的管理办法进行设定,尽可能将设备、器械、物品等都安排、放置在合理位置,同时要求专业人员进行环境正常秩序维护,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同时采用消毒机进行环境空气的净化,同时做好消毒处理,定期对环境表面以及空气进行相应的细菌学检测,同时结合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相应指标的控制,在管理过程中要紧密把关各个环节,同时对医护用品的质量进行控制,防止出现伪劣产品,做好物品和器械的消毒监控、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其责任;在物品管理中首先要将回收物品按照其类别进行分类,同时结合其性能进行清洁方式的选择,另外在清洁消毒后进行干燥、包装措施,写好消毒日期的同时相应的责任人也要签署姓名,对于出现消毒失误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管理,另外也要已消毒好的器械和物品要由专业人员送至各个科室,保证在运送过程中不会出现污染现象,并且回收车每次需要消毒后用于下次使用。对消毒供应室的150名工作人员的细节管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将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率之和。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才用平均值表示,细节管理前后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结果

管理前,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总体满意度为80.7%,实施细节管理后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总体满意度为96.7%,细节管理后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护理管理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供应室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的工作作为研究资料,有10名工作者,都是女性,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40.3±4.1)岁;其中4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消毒员,1名工人。医疗器械与有关物品共150件,在护理管理的临床工作中,予以PDCA循环法实现管理。1.2方法。1.2.1制定护理管理的计划(P)增强科室走访与巡视的力度,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下发,掌握临床医护人员对供应室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有关建议,对于合理意见予以采纳。对于科室护理管理之中存有的问题进行有效性完善以及改进,将护理管理的计划制定,将职业的防护力度提升,且把它全面落实至工作各环节之中。将护理工作者的操作水平提升,对其安全与责任意识加以强化,从而确保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1]。对严格化查对制度进行制定且有效的实施,确保护理服务具备良好的态度。将消毒技术及水平提高,彻底清洗以及灭菌,对包装质量加以保证,无菌包在监测合格后才能发放使用。1.2.2实施管理计划(D)在科室实施护理管理之中,重点将预防职业危害增强,将防护用具准备好,对手卫生的管理增强,对于意外伤害实施的应急与处理方案制定之后,针对医疗器械、设备、物品等消毒以及灭菌操作等进行规范执行,对回收流程予以优化,对污染通道以及出入口进行专门设计,且有专人实施管理,确保严格进行清点、核查、分类,通过清洗以及消毒之后,对清洗效果进行检查[2]。增强生物监测与化学监测,在检测合格之后才能进入无菌间,对于分类务必正确,其位置需要固定,且给予清楚标识,对消毒及其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增强细菌学监测,尤其是防护一些重点区域,将灭菌质量提升。依照患者实际满意状况,针对消毒供应室的相关护理管理意见予以积极询问,以便完善与改进管理计划在当前存有的缺陷,有利于严格督查日后科室消毒管理工作。1.2.3严格进行监督与检查(C)增强对于消毒供应室的护理管理质量进行监督以及测评,在多方面或是侧面掌握该科室的护理管理状况,对于工作中产生状况进行多角度与全方位的检查,且进行完整的记录,对每天、每周与每月及其每个季度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分阶段实现检查以及整改,且对整改效果做出总结[3],将循环管理实现,最后将消毒供应室的管理质量提升。1.2.4持续改进以及处理(A)经严格监督与检查,对消毒供应室实施的护理管理计划以及效果进行总结,进而对经验教训予以吸取,针对有关问题进行持续改进以及处理,以此将该科室护理管理的计划完善。把新的计划投入至实施、检查、处理之中,真正实现对护理管理的持续性改进目标[4],在现代临床的实践之中,将护理管理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护理管理质量的评分运用“x±s”表示,予以t检验;清洗、消毒、灭菌质量运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予以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护理管理质量的评分。在实施PDCA循环法之后,环境管理、医疗器械管理、消毒质量、清洗质量、包装质量评分均比实施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比较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实施PDCA循环法前,医疗器械与有关物品消毒清洗灭菌的合格率是140件(93.33%);实施后的合格率是148件(9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556且P=0.0184)。

3讨论

本院的消毒供应中心予以PDCA循环法,经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环节,将质量管理的体系有效构建且完善,将质量监督以及评价机制等增强,在护理管理的计划制定与实施、督查及其持续改进、处理之中,将科室的护理管理中存有的薄弱环节以及问题进行有效性改进以及完善[5]。让科室同志一起参与,将护理操作技能及水平提升,将安全以及责任意识有力强化,增强岗位管理且将严格的质量管理相关标准制定。全面实施管理且进行阶段性督查,将护理管理工作问题整改。在本研究之中,在实施PDCA循环法之后,环境管理、医疗器械管理、消毒质量、清洗质量、包装质量评分均比实施前高,且医疗器械与有关物品消毒清洗灭菌的合格率148件(98.67%)比实施前140件(9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的研究成果和陈玥屹[6]文献存有相同报道。综上所述,在医院的消毒供应室之中应用PDCA循环法,能够将护理管理质量提升,在临床中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陈菊 单位:海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宣锋.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4):95-96.

[2]郭文荣.探析PDCA循环法在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医生,2017,23(1):40-41.

[3]黄彩凤.PDCA循环法应用于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6(6):107-108.

[4]罗玉,陈芳.PDCA循环法应用于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1):239-239,240.

供应室范文篇6

【关键词】护理管理;消毒供应室;护理

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其工作的技术性要求很高,其关系到医疗器械能否安全应用于临床诊疗当中,需要得到严格、精细的予以管控。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安全,其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诸多细节都不容忽视[1]。保障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以更好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加强消毒供应室的护理管理,提高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等各项工作的技术水平,降低安全风险,全面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本研究围绕我院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展开讨论,探究护理管理在其中的实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6月期间于我院消毒供应室工作的17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名,女性14名,最高龄48岁,最低龄22岁,平均年龄(36.9±2.8)岁。

1.2管理方法

2015年1月,我院消毒供应室开始进一步强化护理管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严格、规范的消毒供应室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消毒供应室管理体系,需要依托于严格规范的制度,形成标准化的专科技术规程,提高护理人员的组织性、自律性及其执行力。施行责任监管制度,明确护理人员的相关职责,根据其专业技术能力、护理质量、服务水平,结合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投诉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合理进行人员分配,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以及发放等各项工作均有专人负责,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进行排班,避免高负荷工作,减轻其工作负担,保持良好的工作精力,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2]。②持续化改进:结合既往的护理经验,分析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管理。由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共同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针对消毒供应室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临床护理计划,并在接下来的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中予以执行,根据实践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循环的实施和检查当中予以改进,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③细节管理:从细节着手,全面改进消毒室护理管理工作。护理人员需要对相关器械的名称和用途予以详细的了解,能够在护理工作中予以正确、合理的分类,便于回收、包装与发放,并能够准确提供给医护人员。根据护理人员的年龄、临床经验、操作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职业防护,医疗废物的处理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护理人员避免与其直接接触。保证消毒供应室的清洁与干净,护理人员进出均需要接受消毒。合理利用资源,有效管理医疗器械,着重加强对针刺伤、锐器划伤以及感染的预防[3]。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x±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x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管理前后的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评价2.2护理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对于消毒供应室护理的满意程度2.3护理管理前后的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分别选取实施护理管理前后的各500件医疗器械,调查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实施护理管理前,出现护理差错12例,差错率为2.4%;实施护理管理前,出现护理差错4例,差错率为0.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主要是将消毒后的医疗器械供应给临床医疗服务,其工繁杂,易产生缺陷和漏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工作质量,所供应的医疗器械难以保障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临床患者的生命健康[4]。在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中,任何细小的环节都不容忽视,小的差错很可能酿成大的安全风险,这就对于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工作标准化程度[5]。建立严格、规范的消毒供应室管理制度,提高护理操作的技术水平,形成完善的质控体系。评估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给予针对性和持续化的改进,结合临床经验,制定更为科学、完善的护理管理计划,加强对医疗器械管理,严格、规范的清洗、消毒、包装等工作。加强环境管理,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保证其工作质量。从细节着手,在严格的检查中寻找安全隐患,不断予以改进和升级,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全面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水平[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管理前,消毒供应室的医疗器械管理、环境管理、清洗和消毒以及包装的质量评分分别为(84.3±5.2)分、(85.4±4.6)分、(84.7±4.9)分以及(86.7±4.7)分,护理人员对于护理的满意率为64.7%,护理差错率为2.4%。护理管理后,消毒供应室的医疗器械管理、环境管理、清洗和消毒以及包装的质量评分分别为(96.4±2.68)分、(97.1±2.2)分、(97.5±2.4)分以及(96.1±2.6)分,护理人员对于护理的满意率为94.1%,护理差错率为0.8%,护理管理后的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人员的满意率更高,而护理差错率更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加强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其护理效果,保障医疗器械消毒供应各项工作的安全、高效,其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于俊梅 张荣葵 单位:淄博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滕秀珍,安丰秀,丁凤玲.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01):15-16.

[2]崔爱兰.细节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5):149-150.

[3]范文玲,谢丽锦,陈晓芝.前瞻性的护理管理理念在消毒供应室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270-271.

[4]王文明.前瞻性的护理管理理念在消毒供应室护理中的运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6):355-356.

供应室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

本院供应室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开展了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选取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共计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名男性,14名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为(28.12±4.71)岁。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供应室未开展质量控制管理时期的工作人员共计20例作为对照,包括7名男性,13名女性,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为(28.93±5.38)岁。对两组工作人员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展开对比研究。

1.2方法

本院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开展了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1.2.1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

[4]消毒隔离制度是医院供应室确保灭菌物品能够达到标准的重要保障,供应室要对以往的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严格规范各项消毒隔离操作流程,对标准规范和责任进行明确,如不同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应遵循的操作流程,工作人员交接班制度、高压灭菌器应用维修制度、无菌物品质量监测制度、差错事故上报制度等。要求每位供应室工作人员对制度内容牢固掌握并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消毒技术制度。同时,制度要随着医院的实际需要变化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调整。

1.2.2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供应室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加强对其培训和管理不可或缺。定期组织各区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丰富其消毒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质量管理意识和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使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升操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同时开展对自我保护的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的同时避免自身受到感染[5]。增加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其责任感,在工作人员之间开展广泛的相互监督机制,对工作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监督[6]。

1.2.3加强对消毒、灭菌的监测

加强对供应室消毒、灭菌的监测,保证高压灭菌质量过关,确保灭菌物品达到合格标准。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对结果进行记录,做到有据可循。(1)每天更换消毒液,做到现配现用,监测消毒液的配制浓度,每月抽样进行污染菌监测。(2)每周一次监测灭菌柜,脉动真空灭菌器使用前应先进行BD试验。加强对外来器械的监测和消毒。(3)每月监测一次操作台、物表、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加强空气监测,无菌物品的无菌试验结果应该为阴性。(4)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紫外线消毒情况的监测[7]。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供应室开展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开展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后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仅有1例,原因是器械未彻底消毒,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5%,开展质量控制管理前发生4例院内感染,原因分别为器械未彻底消毒3例,灭菌不规范1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0%。经比较,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后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管理前,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院供应室是将全院可重复利用的医疗器械和无菌物品进行回收、消毒、包装、灭菌及发放等工作的重要科室,供应室的每个环节对于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在供应室开展护理质量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消毒技术,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安全保障,可显著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使患者享受到更安全放心、舒适满意的护理服务[8]。

作者:马凤芝 单位:内蒙古一机医院

参考文献

[1]夏虹.探讨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4):177-178.

[2]张献珍.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5):207.

[3]苏晶静.探讨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行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1):224-225.

[4]刘惠.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价值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03):152,155.

[5]郭蕾,吴迪.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管理与流程环节控制[J].医疗装备,2013,26(10):32-33.

[6]谢齐珍.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控制对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0):1300-1301.

供应室范文篇8

【关键词】环节质量控制;消毒供应室;终末端

质量控制管理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的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以及患者的感染问题发生几率,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1-2]。为了更好的研究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和控制方法,本次实践研究主要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消毒供应室实施终末端质量控制管理的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消毒供应室实施环节质量控制的时期为观察组,进行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方法的实践研究,以下为本次实践研究的具体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实践研究主要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消毒供应室实施终末端质量控制管理的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消毒供应室实施环节质量控制的时期为观察组,每组选取65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650例患者中,男410例,女240例,年龄13~86岁,平均(54.21±4.52)岁。在观察组的650例患者中,男412例,女238例,年龄12~88岁,平均(54.23±4.5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对照组。终末端质量控制管理方式,对回收、分类以及清洗、消毒、灭菌等环节不监督工作质量,由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自行监督。在最后对消毒供应室内的物品进行统一检查。1.2.2观察组。(1)强化自我监督在回收、分类以及消毒、灭菌、清洗等等工作当中,要抱着负责任的态度,注重自我监督,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同时在工作完成后需要将自己的名称进行记录并进行自我评估。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2)强化外部监督可以建立质量监督小组,对消毒供应室中各个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可以定期召开质量管理会议,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纰漏进行点评和改正。(3)制定奖惩制度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奖惩制度,对于工作较为认真、负责的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奖金鼓励,对于工作不认真的人员进行惩罚或者辞退。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发生几率。1.4统计学方法。本次临床实践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则代表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650例患者中,12例患者出现感染,其中潮湿器械包6例,潮湿敷料包4例,潮湿人流包2例,感染的发生几率为1.85%。对照组的650例患者中,44例患者出现感染,其中潮湿器械包24例,潮湿敷料包14例,潮湿人流包6例,感染的发生几率为6.76%。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构建完善的消毒供应室管理和控制制度,从而保证消毒供应室日常管理的效果,为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在本次环节质量控制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中,观察组的650例患者中,12例患者出现感染,其中潮湿器械包6例,潮湿敷料包4例,潮湿人流包2例,感染的发生几率为1.85%。对照组的650例患者中,44例患者出现感染,其中潮湿器械包24例,潮湿敷料包14例,潮湿人流包6例,感染的发生几率为6.76%。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环节质量控制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应用效果,消毒供应室在环节质量控制管理下,综合管理的质量和效果较好,患者的感染问题发生几率较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杰芹.护理质量控制护理在消毒供应室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9):185+194.

[2]朱永红.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171-172.

供应室范文篇9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消毒供应室;院内感染;相关措施

消毒供应室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科室主要职责是向各科提供无菌器械、用品及辅料等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尽管消毒供应室是间接性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但其工作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医院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持续质量改进作为一种促进产品质量达到更优、更高标准的有效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过程进行管理与改进,使产品更加符合实际需要,这也是新时期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的重点[1]。本研究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为例,探讨持续质量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10人,自2018年7月起对其进行时间为6个月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10人医务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岁-48岁,平均(35.1±13.2)岁。文化程度包括初中2人,专科3人,本科及以上学历5人。所有医务人员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1.2方法。1.2.1管理前消毒供应中心采取常规方式进行内部质量管理,相关医务人员均按照相关规定完成各项工作。1.2.2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方法(1)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及消毒供应中心成立质量控制监督小组并确定负责人,严格执行卫生部门及医院的相关规定,同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流程[2]。各负责人分别负责对消毒供应室不同区域的消毒灭菌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并记录,使工作内容及管理方法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3]。医务人员对工作中出现的差错与问题进行详细记录与总结,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对掌握不全的各项业务知识及时向负责人进行反馈并获得解答。每周组织交流会议,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每月进行质量分析会,根据质控人员提供的记录、临床满意度调查、工作人员自查情况等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质量缺陷问题并找出原因,提出改进重点并持续关注改进效果。(2)实行分级质量管理,加强工作过程中每一道程序的控制工作。要求每位医务人员都自觉履行本岗位上的职责并严格按照要求与规定进行各环节的操作,确保本岗位工作完成后交由下一个区域人员处理,对不合格的物品返回至前一道工序,做到物品处理程序化,技术操作常规化及消毒灭菌标准化。(3)质量控制。①工作中加强器械清洗工作的管理,污染器械集中回收后应根据类型放置在规定区域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与标准穿戴防护用具并严格根据标准操作流程执行,禁止徒手分类、清洗与装卸各类器械部件;尤其对于一次性针头、刀片的应立即放入利器盒内避免发生刺伤。对污染器械应严格按照预洗-酶洗-精洗-漂洗-热漂洗-纯水漂洗-除锈-润滑-干燥这一顺序依次进行,确保清洗后物品达到相关质量标准。②根据所需进行灭菌物品的性质选择科学的灭菌方式,操作相应设备时应严格根据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对灭菌包应科学装卸、摆放;合理设置灭菌时间及灭菌温度,全程观察灭菌过程中的各项参数,确保灭菌效果达到规定标准。灭菌结束后应对灭菌包灭菌效果进行逐一检查,确保100.0%合格后才可将物品放入无菌库房中。③完善质量追溯制度及相关记录,实现灭菌包各类信息的保存备查,实现全路径可追踪。应在灭菌完成后在每个无菌包商注明物品名称、灭菌者、打包者信息及灭菌器编号、锅次、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每台灭菌器也应记录每一批次灭菌物品的名称、灭菌编号、操作者名称及灭菌质量检测结果等。下发灭菌物品时应于接收人员共同核对外包装标识并进行双签字,保留备查。1.3疗效观察。比较管理前后灭菌包清洗、灭菌质量检测合格率及包装合格情况;同时比较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情况。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管理前后灭菌包质量合格情况比较。管理后清洗质量合格率99.8%及灭菌质量检测合格率100.0%、包装合格率99.9%均显著高于管理前96.7%、95.2%、98.2%(P<0.05)。详情见表1。2.2管理前后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情况比较。管理后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各项知识仅能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详情见表2。3讨论持续质量改进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一种以注重环节质量控制及过程管理的质量管理理论,作为一个不断的、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持续质量改进在质量检查基础上通过不断分析、改进、再检查、再改进的过程运用到供应室的质量管理控制中,对物品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并将质量意识渗透到每个工作人员的每项工作中,确保供应物品的质量。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完善的规章制度及科学的操作规程是科室工作的规范依据,更是实现管理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基础,不仅使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更可显著提高消毒供应室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合格率,尽量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对每一类器械进行有效的清洗与灭菌,不仅有助于延长器械使用寿命,更有助于将一切污染物进行清除,确保清洗合格率是做到灭菌合格的基础。完善每一批次灭菌物品的质量检测,对操作过程中不符合质量的物品直接返还至上一环节,将不合格物品控制在源头;只将合格物品放入无菌物品存放间进行发放与使用,有助于直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同时实现对灭菌物品的信息化管理,将每个灭菌包相关信息进行记录,更有助于实现物品流动质量的跟踪,一旦发现问题可直接追溯到工作人员信息及同一批次物品的流向与使用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有助于将危险将至最低。目前持续质量改进正不断被广泛应用于各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当中,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消毒供应室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发现,消毒供应室通过不断的持续改进,无菌物品在包装质量、清洗质量及灭菌质量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模式要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素质不断提高,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还应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其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了解临床应用的各类设备消毒灭菌的规范性与细节性,有助于帮助工作人员更加重视理论与操作技术的全面提升。本次研究发现,经过持续质量改进后,医务人员对各项知识及技能掌握评分均较管理前显著提高,不仅规范了工作人员的各项操作行为,更有助于最大限度的提升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并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综上,对消毒供应室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不仅可显著提高灭菌包的清洗、灭菌及包装合格率,实现高质量无菌物品的管理,更能显著提升供应中心的整体服务质量,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概率,提高医院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黎牡萍,黄仍心,朱丽婵.持续质量改进对消毒供应室管理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12):134-136

2雷明莉,甘晓琴.细节护理在医院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B12):317-318.

供应室范文篇10

关键词: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效果分析

院内的消毒供应中心为开展各项医疗护理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在此同时,其也为院内安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消毒供应中心主要负责对于院内非一次性医疗器械消毒、清洗、去污工作。目的在于有效确保医疗器械与患者间重复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医疗器械的灭菌清洗日常维护质量不但关系到患者手术进展与效果,另外也涉及到了具体的医疗安全与医院感染预防等诸多方面内容。由此能够看出,做好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工作格外重要[1]。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全面探讨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方法,现作出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试验择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内需要进行灭菌消毒的非一次性医疗器械600件为研究样本。按照清洗方法不同,将所有医疗器械分为对照组300件与观察组300件。对照组医疗器械进行常规化消毒供应室管理,以此为基础观察组则开展程序化管理。观察组内管道器械24件、刀柄40件、血管钳54件、持针钳62件、手术镊48件、手术剪72件。对照组内管道器械30件、刀柄36件、血管钳48件、持针钳52件、手术镊56件、手术剪78件。经对比,两组医疗器械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1.2医疗器械清洗方法应用常规方式清洗对照组的器械,详细步骤为:(1)以本院实际情况为基准,创立起适宜的供应室清洗器械管理制度,并把这一标准看作清洗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最终清洗标准,有效规范工作人员工作流程与清洗方法,提升工作质量。(2)强化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维护与质量管理力度。遵照制度,评价工作人员清洗器械质量,指出问题所在。在根本上保证各个清洗环节均可落实到位。有效提升医疗器械的清洗品质。(3)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新式设备对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加以清洗。针对于特殊器械,可应用人工+机器联合方式完成医疗器械清洁工作。以此为基础,观察组医疗器械则应用程序化管理模式,具体方法为:(1)对于院内的医疗器械清洁消毒过程进行全面检测,同时妥善记录清洗情况。在根本上确保器械的清洗效果。(2)合理规划消毒供应室的布局,以便顺利开展医疗器械清洗工作。依照清洗结果,将清洗区域划分为无菌存放区、检查区、包装区、灭菌区与污染区等。将无菌物品和受污染物品分别放置。以免已经完成消毒的医疗器械再次受到污染,经过科学划分供应室工作区域的方法,能够保证医疗器械清洗工作顺利实施。就此提升医疗器械的清洗有效率。(3)积极规范原有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流程。在开展此类工作中,工作人员有必要依照既定步骤完成对于非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清洁过程,重视漂洗、冲洗、洗涤等环节。各环节均应遵照既定步骤实施,贯彻落实科学化清洗制度。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1.3.1分析2组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对比情况;1.3.2清洗完毕医疗器械之后,应用隐血检验法与目测法检查医疗器械清洗情况。隐血检验法进行方法为:应用试纸擦拭清洗后的医疗器械。0.5h后在试纸表面加入试剂,倘若未变色则代表合格,反之为不合格。目测法:清洗完毕的医疗器械表面整洁、干净、无铁锈、无血迹、无污渍斑点。若达到以上标准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上述两项指标有任意一项不合格,表明总体成绩不合格。本实验应用自行设计的医疗器械清洗工作质量调查表格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加以分析。主要内容包含:分类与包装共计4个项目,总分20分;灭菌处理共计6个项目,总分30分;器械洗涤共计10个项目,总分50分。分数越高表明医疗器械清洗工作质量越好。1.4统计学分析本实验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内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分析,若P<0.05,代表有关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对比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1。2.2两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对比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分类和包装、灭菌处理以及器械洗涤清洗评分明显更高,P<0.05,见表2。

3.讨论

和以往相比,当前我国接受外科手术的人数表现出了逐年上升的势态。在此背景下,各类外科用手术器械、呼吸机装置、显微外科器械以及电机装置等医疗器械品类也有所增加。这无疑是对院内消毒供应室安全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院内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为院内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2]。在全面保证医疗器械状态良好、减少医源性感染发生率与维护治疗效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因此,医院方面应当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工作加以全面重视,同时落实严格监管制度[3]。医院内消毒供应室承担了为各科室提供无菌、灭菌医疗器械的重要职责[4]。其中包含了医疗器械的存放、灭菌、包装、消毒、清洗以及发放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倘若在清洗医疗器械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则会对整体消毒灭菌过程产生不良影响[5]。要想做好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要求医院方面有效规范对于消毒供应室管理力度,创建并健全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标准,进而为相关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提升从业者工作规范性,全面改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6]。要令医疗器械完全处于无菌状态,只有这样做才可将医源性感染率降到最低,提高本院的医疗服务水准。程序化管理指的就是将传统管理方法为基础所开展的消毒管理方案[7]。这种管理方法有着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特点,应用此法开展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本院非一次性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水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强化工作人员工作效率[8]。在开展实际工作中,从业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有效规范清洗流程,严格依照既定步骤完成清洗工作[9]。(2)全面监测清洗过程,做好记录工作。对于各个工作环节做好把控,保证清洗效果。同时也要有效规划消毒供应室区域,确保清洗工作顺利实施,防止医疗器械出现二次污染[10]。总的来讲,在开展医疗器械清洗工作过程落实程序化管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器械清洗品质。在此同时也可减少医源性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梅杰,詹朦,李漫春,等.340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提供与使用现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10):1581-1585.

[2]谈智,孙巍,吴晓松,等.江苏省170家医院消毒供应室人员结构与硬件设施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34(5):440-443.

[3]雷君,庞俊,雎林,等.医院供应室消毒与灭菌质量管理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11):1137-1138.

[4]潘晓琼,潘晓雅,郑祥超.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61-262,265.

[5]付晓云.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效果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9):920-921.

[6]孙振洁,管蓓蕾,姚美芳,等.消毒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6):1426-1428.

[7]陈朝虹,尤萍婷,赖希妮.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消毒供应室灭菌消毒质量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20,41(11):2774-2776.

[8]尚慧敏.消毒供应室实施三级质控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21):3516-3517.

[9]何利.前沿管理干预流程图在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0,18(30):4154-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