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建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2:22:19

供应链建立

供应链建立范文篇1

关键词信任机制供应链电子商务

1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思想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到通过最佳整合内部资源来提高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已经明显与21世纪的市场环境不适应,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开始向“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发展,借助企业外部资源来快速、准确、有效地响应市场需求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也就应运而生了。

供应链是指围绕着核心企业,在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造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由此可见,链中成员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而作为一个以“共赢”为最终目标的利益共同体,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的基础,他们就不可能结成一个稳定的联盟,也不可能获得最大的整体利益。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正使全球经济向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一项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节点同样也包括了产品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网络服务供应商及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电子商务活动最显著的表现是交易双方无需见面就可达成交易,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的关系作为支撑,交易就不可能达成。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成员间信任机制的建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指的是什么呢?

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任是指供应链成员对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秩序、其他成员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对他们所拥有的技术角色的期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肯定性的预期和信心。这种预期和信心使他们在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信任合作伙伴能够完成他们的义务,履行他们的承诺并且相信他人的良好意愿,从而使自己处于一种脆弱性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换句话说,供应链的信任是指供应链企业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主观预期。

2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关系组成

根据电子商务活动的一般分类,可分别探讨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关系组成。

(1)BtoB,即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商务模式所交易的商品一般是大批量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是服务,因此其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可能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关系、经销商与客户的关系、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生产商与客户的关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企业与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关系。

(2)BtoC,即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商务模式交易的商品一般是单个或小批量的成品或服务,因此其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可能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关系、经销商与消费者的关系、生产商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消费者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企业与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关系、消费者与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关系。其中,若商品是企业负责运输,那么就是企业与物流企业达成信任关系;若商品运输由消费者自身负责,那么就应是消费者与物流企业间形成信任关系。

(3)CtoC,即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商务模式交易的商品一般也是单个或小批量的成品或服务,与BtoC不同的是,交易双方没有自己的交易平台,它必须依赖某个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商才能实现交易。因此在这条供应链中除了产品生产中的一系列关系之外,还应包括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消费者与物流企业间的关系、消费者与交易平台服务商的关系。

另外还有BtoG(企业与政府间的电子商务)等,由于究其商务活动内涵与BtoB类似,因此这里暂不予讨论。

3如何建立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对于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应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信任机制来保证供应链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而促进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提高呢?

3.1对供应链成员应慎重选择,可实行“淘汰制度”

对供应链节点企业而言,在供应链形成之初,就应充分考虑信任这一因素,选择自己信任的企业来做合作伙伴,而这种信任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考核、求证为支撑,对于已经成为合作伙伴的企业,要有一套完善的标准来进行评估,一旦低于考核标准,便应进行淘汰,寻找其他可依赖的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其他成员对整个供应链保持信任度,保证他们对预期回报的信心。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于供应链中的单个用户而言,也应有一套身份认证体系,只有让企业确认了用户的身份属实、用户也确认企业的资料属实,才能使交易双方取得信任,才能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

3.2形成有特色的“链”文化

建立一个相互间客观信任的供应链后,还必须有一定的主观努力来增进成员间真正的信任,主要手段有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等,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链”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多进步。对于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消费者与消费者间这三种不同关系,建立信任机制的手段也不尽相同。

3.2.1企业间信任度的提升

(1)促进成员间的学习、交流。首先,必须让供应链各成员意识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一根本原则,使他们不再将自身仅局限于一个小团队,而是涵养整个供应链各成员的大联盟。其次,经常进行团队学习及培训。团队学习既包括显性知识又包括隐性知识。随着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成员之间知识交流和整合过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在成员之间加强彼此技术知识能力的把握和了解的同时,还使自身的知识技能不断得以提高和完善,这就使得个体不仅增强了对其他成员所拥有的技术角色和能力的了解,进一步强化对他人的能力和技巧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从而使得以自我价值感与目的感为基础的信任能够得以形成并逐渐强化和加深。另一方面,团队个体成员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结果,不仅在于使个体成员技能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组织会形成自身所独有的超越个体知识技能简单相加的知识技能存储和增值系统。这一知识技能系统就成为组织实现其绩效目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一系统的积累,成员才能对组织整体的前景目标充满信心,从而使自己所在团队对整体能力产生一种信任感,并随着组织知识技能系统的积累和增值而不断增强。因此,可以说团队内持续进行的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团队成员以及个体对团队整体的信任不断强化的过程。

(2)建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广泛有效的交流机制。信任的建立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而除了在建立供应链之前对各供应链企业的能力进行评估外,还应该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广泛有效的交流机制,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沟通可以提高供应链企业的信任度。因此,应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得供应链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全面、频繁、公正的交流。

(3)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流除了强大的商业关系外,还应该包括供应链的信息系统的共享。在现实中,往往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很小。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及时的交换信息,因此,为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必须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一味的封锁信息给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作带来不利,但如果对供应链企业的核心业务信息或制胜秘方也在供应链间共享的话,那样就很容易泄漏商业秘密,从而容易被同行模仿造成损失,因此企业应该确定在多大程度上将内部信息在供应链间共享,即应该确定授权信度。供应链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合适的信息共享程度。

3.2.2BtoC中企业与消费者间信任度的提升

企业要提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首先,应切实做好自身的管理,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其次,企业应做好品牌形象宣传,高的知名度有助于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信任度的提升;再次,企业应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与消费者多进行信息交流,消费者对信息量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对企业的信任度。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与消费者的交流更敏捷地捕捉市场需求,促进产品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

而消费者要取得企业的信任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企业的身份认证;二是企业确认银行到款。

3.2.3CtoC中消费者与消费者间信任度的提升

这一模式下由于交易的双方都是单个的个体而不是组织,所以更加难以达成信任。

但由于交易是在某个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交易平台上进行,因此交易双方可以通过服务供应商提供的身份认证服务来确认对方的可信任程度。服务商目前主要采取的手段有信用度评估、用户留言板、中间银行等。信用度评估是服务商通过消费者的历史记录根据某个特定的标准计算出来的信用程度,表现形式为一项指数。用户留言板是为了方便交易双方的沟通,让消费者掌握更多信息。而中间银行相当于一个虚拟的货款汇转处,买方将购买所需货款转至中间银行,中间银行确认到款后通知卖方发货,当买方收到货物证实符合要求,中间银行再将货款转入卖方账户。这里,它充当的不仅是一个转存处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个监督者的角色。在这种交易模式下,消费者要提升信任度,唯一的方法就是确实守信,在与其他消费者交易时留下良好的口碑。

3.3建立公平的利益回报机制

供应链之所以建立就是其可以为参与供应链的各成员带来比合作前更高的利益。供应链中的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条件下,某些企业利润的提高会导致其他企业利润的降低,某些企业获利水平过低将导致其采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来弥补受到的不公平分配或者其他消极合作,甚至退出供应链,最后使供应链崩溃。因此,建立供应链的信任机制也应该包括建立公平的利益回报机制。

另外,要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建立一个较完善的保障机制也是必要的。这里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法律保障、监督、评估制度以及供应链的敏捷转移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刘慧.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南,李燕.供应链信任机制的建立[J].经济论坛,2004(21)

供应链建立范文篇2

关键词信任机制供应链电子商务

1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思想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到通过最佳整合内部资源来提高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已经明显与21世纪的市场环境不适应,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开始向“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发展,借助企业外部资源来快速、准确、有效地响应市场需求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也就应运而生了。

供应链是指围绕着核心企业,在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造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由此可见,链中成员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而作为一个以“共赢”为最终目标的利益共同体,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的基础,他们就不可能结成一个稳定的联盟,也不可能获得最大的整体利益。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正使全球经济向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一项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节点同样也包括了产品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网络服务供应商及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电子商务活动最显著的表现是交易双方无需见面就可达成交易,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的关系作为支撑,交易就不可能达成。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成员间信任机制的建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指的是什么呢?

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任是指供应链成员对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秩序、其他成员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对他们所拥有的技术角色的期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肯定性的预期和信心。这种预期和信心使他们在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信任合作伙伴能够完成他们的义务,履行他们的承诺并且相信他人的良好意愿,从而使自己处于一种脆弱性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换句话说,供应链的信任是指供应链企业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主观预期。

2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关系组成

根据电子商务活动的一般分类,可分别探讨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关系组成。

(1)BtoB,即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商务模式所交易的商品一般是大批量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是服务,因此其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可能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关系、经销商与客户的关系、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生产商与客户的关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企业与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关系。

(2)BtoC,即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商务模式交易的商品一般是单个或小批量的成品或服务,因此其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可能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关系、经销商与消费者的关系、生产商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消费者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企业与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关系、消费者与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关系。其中,若商品是企业负责运输,那么就是企业与物流企业达成信任关系;若商品运输由消费者自身负责,那么就应是消费者与物流企业间形成信任关系。

(3)CtoC,即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商务模式交易的商品一般也是单个或小批量的成品或服务,与BtoC不同的是,交易双方没有自己的交易平台,它必须依赖某个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商才能实现交易。因此在这条供应链中除了产品生产中的一系列关系之外,还应包括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消费者与物流企业间的关系、消费者与交易平台服务商的关系。

另外还有BtoG(企业与政府间的电子商务)等,由于究其商务活动内涵与BtoB类似,因此这里暂不予讨论。

3如何建立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对于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应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信任机制来保证供应链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而促进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提高呢?

3.1对供应链成员应慎重选择,可实行“淘汰制度”

对供应链节点企业而言,在供应链形成之初,就应充分考虑信任这一因素,选择自己信任的企业来做合作伙伴,而这种信任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考核、求证为支撑,对于已经成为合作伙伴的企业,要有一套完善的标准来进行评估,一旦低于考核标准,便应进行淘汰,寻找其他可依赖的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其他成员对整个供应链保持信任度,保证他们对预期回报的信心。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于供应链中的单个用户而言,也应有一套身份认证体系,只有让企业确认了用户的身份属实、用户也确认企业的资料属实,才能使交易双方取得信任,才能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

3.2形成有特色的“链”文化

建立一个相互间客观信任的供应链后,还必须有一定的主观努力来增进成员间真正的信任,主要手段有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等,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链”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多进步。对于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消费者与消费者间这三种不同关系,建立信任机制的手段也不尽相同。

3.2.1企业间信任度的提升

(1)促进成员间的学习、交流。首先,必须让供应链各成员意识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一根本原则,使他们不再将自身仅局限于一个小团队,而是涵养整个供应链各成员的大联盟。其次,经常进行团队学习及培训。团队学习既包括显性知识又包括隐性知识。随着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成员之间知识交流和整合过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在成员之间加强彼此技术知识能力的把握和了解的同时,还使自身的知识技能不断得以提高和完善,这就使得个体不仅增强了对其他成员所拥有的技术角色和能力的了解,进一步强化对他人的能力和技巧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从而使得以自我价值感与目的感为基础的信任能够得以形成并逐渐强化和加深。另一方面,团队个体成员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结果,不仅在于使个体成员技能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组织会形成自身所独有的超越个体知识技能简单相加的知识技能存储和增值系统。这一知识技能系统就成为组织实现其绩效目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一系统的积累,成员才能对组织整体的前景目标充满信心,从而使自己所在团队对整体能力产生一种信任感,并随着组织知识技能系统的积累和增值而不断增强。因此,可以说团队内持续进行的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团队成员以及个体对团队整体的信任不断强化的过程。

(2)建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广泛有效的交流机制。信任的建立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而除了在建立供应链之前对各供应链企业的能力进行评估外,还应该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广泛有效的交流机制,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沟通可以提高供应链企业的信任度。因此,应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得供应链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全面、频繁、公正的交流。

(3)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流除了强大的商业关系外,还应该包括供应链的信息系统的共享。在现实中,往往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很小。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及时的交换信息,因此,为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必须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一味的封锁信息给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作带来不利,但如果对供应链企业的核心业务信息或制胜秘方也在供应链间共享的话,那样就很容易泄漏商业秘密,从而容易被同行模仿造成损失,因此企业应该确定在多大程度上将内部信息在供应链间共享,即应该确定授权信度。供应链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合适的信息共享程度。

3.2.2BtoC中企业与消费者间信任度的提升

企业要提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首先,应切实做好自身的管理,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其次,企业应做好品牌形象宣传,高的知名度有助于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信任度的提升;再次,企业应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与消费者多进行信息交流,消费者对信息量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对企业的信任度。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与消费者的交流更敏捷地捕捉市场需求,促进产品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

而消费者要取得企业的信任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企业的身份认证;二是企业确认银行到款。

3.2.3CtoC中消费者与消费者间信任度的提升

这一模式下由于交易的双方都是单个的个体而不是组织,所以更加难以达成信任。

但由于交易是在某个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交易平台上进行,因此交易双方可以通过服务供应商提供的身份认证服务来确认对方的可信任程度。服务商目前主要采取的手段有信用度评估、用户留言板、中间银行等。信用度评估是服务商通过消费者的历史记录根据某个特定的标准计算出来的信用程度,表现形式为一项指数。用户留言板是为了方便交易双方的沟通,让消费者掌握更多信息。而中间银行相当于一个虚拟的货款汇转处,买方将购买所需货款转至中间银行,中间银行确认到款后通知卖方发货,当买方收到货物证实符合要求,中间银行再将货款转入卖方账户。这里,它充当的不仅是一个转存处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个监督者的角色。在这种交易模式下,消费者要提升信任度,唯一的方法就是确实守信,在与其他消费者交易时留下良好的口碑。

3.3建立公平的利益回报机制

供应链之所以建立就是其可以为参与供应链的各成员带来比合作前更高的利益。供应链中的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条件下,某些企业利润的提高会导致其他企业利润的降低,某些企业获利水平过低将导致其采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来弥补受到的不公平分配或者其他消极合作,甚至退出供应链,最后使供应链崩溃。因此,建立供应链的信任机制也应该包括建立公平的利益回报机制。

另外,要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建立一个较完善的保障机制也是必要的。这里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法律保障、监督、评估制度以及供应链的敏捷转移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刘慧.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南,李燕.供应链信任机制的建立[J].经济论坛,2004(21)

供应链建立范文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建立

一、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工业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企业内部扩大到全社会,甚至全球范围,使企业之间形成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战略联盟。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典型的供应链管理计划包含5项基本活动:采购、制造、运输、存储和销售。进行供应链管理要优化和重组企业内部、外部的产品、信息和资金流.最后在其关键领域如库存、运输等环节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缩短工作程序环节、降低采购成本。

供应链逐渐与采购、供应管理相联系,强调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协调供需关系。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包括了供应商的选择与定位、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保证连续性和经济性等问题。供应链注意到了企业之间的联系,将各个企业看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认为供应链是通过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管理内容也扩展到对贯穿于各个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协调与控制。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由于相邻节点企业表现出一种需求和供应的关系,当把所有相邻企业依此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供应链。这条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转,才能使链上所有企业都能受益,于是便产生了供应链管理。

对于独石化供应处而言研究供应链管理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自2000年初集团公司进行重组改制以来,近三年来石化公司电子商务迅速推进,不仅形成与存续企业物资供应部门分庭抗立的局面,而且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无论是在物资管理职能上,或是在采购资金比例上,电子商务正在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物资供应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所面临的“严冬”已经切切实实地降临了。2001年电子商务办公室成立后,开始独立组织实施计划审核、采购监督、合同招投标管理职能,2002年电子商务办公室网上采购资金4800万元,2003年网上采购资金6000万元,2004年网上采购资金7200万元,2005年石化公司明确规定20万元以上采购由电子商务办独立操作。为此供应处采购工作量日益锐减,经营形势日益艰难。对外开拓市场、从社会市场上找效益、向物流企业转变成为大势所趋。因此,研究供应链管理对石油存续物资企业实现“两个转变”,提高在市场上生存和竞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物资供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企业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个方面,取自于组织外部环境的资源,并不具有某一组织独特的印记,尽管由于市场不完全性以及稀缺性的特点,不同企业在获得稀缺资源上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但是在“谁可以获得这些资源”的权利上,不同组织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只是由于不同组织在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平衡性,才导致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的巨大差异性。因此,决定稀缺资源获得和利用上的“异质性”,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组织之间的知识与能力差异。而企业外部资源决策的前提是企业内部资源分析,因为外部资源本身不具有某一组织的特性、而只有当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相互作用之后,整合资源(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便具有了企业的特征。

所以,如何根据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而这一决策的前提仍然是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因此,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是企业实现竞争力的关键之一.也是企业自营和业务外包决策的出发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些不同形式的能力,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和设备等不同的载体之中,由于信息、专长、能力等在本质上是企业内部的知识,而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属于企业的特有资源。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

2002年供应处在研究企业投资发展方向和三年规划时,对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充分立足于独山子石化市场,每年为石化生产所需对外物资采购5-6亿元,这块市场其中蕴涵的商机和机遇无限,而且我们能够控制住投资风险,今年1000万吨大发展项目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二是我们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企业开拓市场、赢得竞争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精干高效、结构合理、有创新能力和专业领先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要从中去选择挖掘。

为此我们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由企业服务型物资供应部门向经营流通型物流企业转变,使供应处、天山石化公司成为一个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管理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经营效益好,流通与实业并举多元化经营的强势物资供应集团公司。加快实施天山石化公司重点发展项目,物资供应主业能够实现一定的赢利,增强主业和公司盈利能力,保证达到精干主业盈得内部市场、多元化经营发展外部市场的目的。

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特性

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特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1、顾客价值。核心竞争力必须对顾客所重视的价值有关键性的贡献,要把顾客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考虑。以独石化供应处而言,我们的顾客就是石化公司,顾客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市场和商机,为此我们在这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每年石化公司热电厂煤炭需求量近60万吨1.2亿元的采购量,从2002年开始煤炭的供应开始出现不及时的问题,尤其是到了冬季供应更加紧张,必须派人进驻矿点坐催到货。为此我们对疆内内几家煤矿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恰好乌苏四棵树煤炭公司正在招商引资,他们具备最好的煤炭矿源,苦于没有资金和销售市场,而他们的问题正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双方的合作一拍即和,于是年产120万吨的八号井煤炭资源合作项目成为油地融合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初步设计、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工报告、储量分割说明书、建设用地、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相关批文都在2004年相继获得批准。经过2004年的积极努力,井巷工程已完成设计工程量的60%;此项目预期2005年9月完成施工建设。今年石化公司大发展项目新建动力站预计年需要煤炭供应量200万吨,此项目市场前景已是不容质疑。

2、竞争的差异性。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使竞争力独树一帜,不能轻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改制以前供应处控制着供货厂家,我们是商家的上帝,改制后随着电子商务采购职能的转移,商家成为了我们的竞争对手,和我们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但是我们没有厂家的产品、技术、生产规模优势,为此我们必须另辟鼷径、独树一帜。以独石化供应处为例,每年独山子生产和房屋建筑需要几万吨水泥,自电子商务、房产公司成立后,采购管理职能转移了。2003年8月,我们在得知全国推广混凝土集中搅拌技术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市场和现场调研,提前进行技术人员培训取证,2004年3月经过自治区建设厅审批通过,6月份建成独山子唯一一家年产60万方商品混凝土项目,以前几家水泥供应商仍然是我们的原材料供应商,但是我们所销售的却是加工后的升值成品商品混凝土。经过短短的三个多月的运行,实现销售混凝土2.2万立方,实现收入708万元,实现净利润53.4万元。

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不断地推出一系列新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的竞争中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深有体会,2001年我处在车队修理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动力特车维修中心,经营效益较好,但是市场竞争也很激烈,经营范围和市场拓展困难。为再上一个台阶,2003年我们在此基础上积极筹备建立独山子唯一一家车辆安全性能检测站,集车辆的配件销售、车辆修理、安全性能检定于一体,实现了一体化的服务,在2002年乌洽会上争取到了德国林德叉车机械、河北合力叉车厂、柳州机械厂北疆地区唯一特约维修站资格。拓展了企业的经营范围,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2004年公司实现收入603万元,实现利润49万元。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外包

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某一点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要求企业将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即所谓的业务外包。

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实行业务外包的企业集中企业资源与经过认真挑选的少数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也就是集中在那些使他们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技能和知识上,而把其他一些虽然重要但不是核心的业务职能外包给世界范围内的“专家”企业,并与这些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业务外包可以便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一是分担风险。企业本身资源、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与外部合作伙伴分担由市场、财务等因素造成的风险,更能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二是加速企业重构。企业重构要花费企业很长的时间,并且获得效益也要很长的时间,而业务外包是企业重构的重要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很快解决业务方面的问题;三是解决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职能。企业可以将在内部运行效率不高的业务职能外包;四是使企业拥有自己不拥有的资源,五是降低和控制成本。

近几年我们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一点,2000年涉足市场初期,我们陆续开展了养殖业、酒店餐饮、汽车运输等行业,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大多经营不善,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导致资金分散。为此我们在2003年开始及时进行清理和外包,逐步淡出这些行业和领域,集中人力、财力专注于物流项目和经营实体,整个经营面貌大为改观。

五、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扩展企业

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核心企业通过和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一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一个企业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共赢”的效果、这种竞争模式将进一步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企业模式。

扩展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核心企业既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活动,对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给外部企业,提高核心企业的竞争力和供应商的竞争力,增强相互之间的依赖,实现共同利益。

其次,扩展企业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以及客户之间建立一种长期、互相信赖的关系,把他们当成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作为存续企业的物资供应处,在整个供应链中已不在是以核心企业物资采购部门的身份出现,对供应商来说,我们是用户,而对核心企业来说,我们又是供应商,这样的双重身份应该说更有利于寻求一条自我发展之路,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我们也有自己的核心优势,比如,有稳定的供应厂商,有优质的用户服务体系,因此用优质服务稳定购销关系,用双赢互惠推动供需合作,应该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第三.为了实现供应商——客户在商业和技术信息上的整合,扩展企业都是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运输手段支持路企业的商业活动。

在扩展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维持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键是要建立信任关系。信任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信任关系。主要是信守承诺,保持信誉度;二是竞争信任关系。主要取决于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竞争力;三是双方良好愿望的信任关系。

六、供应链对物资供应企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简捷性原则。为了能使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都应是简捷的、具有活力的、能够实现物资供应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

2、互补性原别。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应遵守强强联合的原则,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

3、协调性原则。供应链设计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建立供应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关系模型是实现供应链最佳效能的保证。

4、动态性原则。不确定性在供应链中是普遍存在的,要预见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供应链运作的影响.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迟延和失真,降低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影响。

5、创新性原则。创新设计是供应链设计的重要原则,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管理模式。因此,要敢于打破各种陈旧的思想框框,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

供应链建立范文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担保公司;风险管理

基于担保的供应链金融管理风险就是担保公司在为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环节提供担保、结算等业务时,供应链金融三大主体任何一方出现违约而给供应链金融其他主体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我国基于担保的供应链金融起步较晚,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缺乏理论体系和详细的实践步骤,以致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审批流程不规范、逆向选择风险大、风险数据搜集不完整,无法建立客观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信用风险评估不全面,评价结果偏离实际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基于担保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不仅为担保公司产生经济损失,也会为整个供应链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提高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认识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一、基于担保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相应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组织结构延伸线过长。因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领域广,负责一条供应链金融的担保公司业务员可能要与诸多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打交道,这就加大了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在贷款前期调查和远程操作的难度,不能具有针对性地控制资金流动。其次,组织结构部门功能缺失。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流动资金业务在贷款流程、技术和营销方法上都不相同,很多担保公司没有意识到这些不同点,将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职责强加于传统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不能适用新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没有专门的债务评级系统、审批通道和物流操作模式等。最后,组织架构缺乏专业人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从审批、产品设计到授信流程都要求严格,必须专业人才才能胜任,并且在授信过程中,担保公司要量身定制授信产品和条款,并非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式的格式化套用。这些都需要担保公司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人员极高的专业素质,要了解供应链内部的资金流动规律,了解贷款人的信用类型和贷款市场的行情等。但是我国担保公司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服务在金融机构业务结构总比重中占比较低,缺乏对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认识,导致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审批流程不科学,逆向选择风险大

目前我国担保公司对供应链主体的资金需求者和第三方机构的审批机制不健全,供应链金融准入门槛过低,导致一些资不抵债、信誉低会携款潜逃的个人或企业进入供应链,给供应链金融带来巨大风险。很多核心企业在贸易过程中,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利益,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为维持正常经营,会委托担保公司向银行融资,但是担保公司对核心企业缺乏完善的审核机制和流程,只是敷衍地审核其营业执照,并未对企业的资产情况、信誉度等信用风险相关的事项进行详细考察和审查,这样很多无偿债能力的中小企业会在供应链中浑水摸鱼,而大型企业会从供应链中吸收大量资金,使小企业负债超标,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就会为了生存做出扰乱供应链金融市场秩序的事情,造成供应链金融的逆向选择风险。

(三)风险数据搜集不完整,无法建立客观的风险模型

首先,金融风险数据缺乏时效性。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很多过去的金融风险数据缺乏时效性,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其次,缺乏风险数据信息搜集整理标准。我国担保公司在客户信息搜集整理方面缺乏标准化的方法,使得搜集到的信用风险数据格式、类型不统一,且主观性较大,导致搜集到的信用风险数据不完整、不真实,不能真正应用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估。最后,缺乏风险数据信息保存管理意识和技术。很多担保公司在信用风险数据搜集整理保存方面缺乏认识,只保留了近两年的企业财务数据资料,原先的资料没有妥善保存,不能为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参考。风险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网络虚假信息掺杂在企业财务数据信息和客户信用评估信息中,利用互联网满世界传播,信用数据造假现象日益严重,更加使得信用风险数据搜集困难,无法建立客观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准确的信用风险评估。

二、基于担保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首先,担保公司要依托现有的组织架构,在各地的分支机构都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部。总公司公司管理部统筹全部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分公司发生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问题,并制定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目标和计划,研发新产品;分公司风险管理部门根据上级的指示负责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再设计与开发,产品的营销和贷款管理工作。分公司供应链金融管理部受总公司供应链金融管理部管理。其次,分公司供应链金融管理部要对总公司管理部关于各类供应链金融战略单元定期进行工作汇报,尤其是能源战略和汽车战略单元,要将热门供应链金融项目单元做强做大。最后,担保公司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协会,负责制定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总计划方针以及风险的预测评估机制,对董事会和高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风险监管,避免内部人员的失职造成供应链金融产品出现问题。在信用风险垂直管理组织结构中,向风俗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部门指派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人员,负责各分公司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工作质量检查以及总行风险管理协会下达的工作指令的完成情况。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总公司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部更加要加强资金流和物流的管理,防止在资金流和物流环节出现风险问题。在物流管理方面,要加强仓库抵押物的集中管理,现场查验客户抵押物的品质和规格,核对货物信息与采购合同内容是否一致。在资金流管理上,控制好应收账款融资的数量,做好应收账款的担保与监督工作,实施应收融资的出账管理,与核心企业开展资金流的对碰,跟踪货物的销售回款,融资到期前检查、锁定客户账户资金余额,到期时及时扣划融资本息,不断完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制度。

(二)建立科学的审批流程,规避逆向选择风险

首先,建立严格的入链审批标准。担保公司要设立严格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购买者审批标准,严格筛选供应链金融产品购买者的资格和信誉度,全面调供应链金融产品购买者所在的行业情况和地位、经济实力、信誉度和发展潜力等。其次,担保公司要定期追逐贷款企业动态。在贷款人符合要求从担保公司办理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后,要定期对供应链金融产品购买者的资产、信誉度进行评估,如果发现供应链金融产品购买者的资金有异常,要立即向担保公司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部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来让企业或个人的资金和信誉度回归正轨,例如通过电话回访或者新产品展示的方式,将供应链金融产品购买者锁定,避免其发生携款潜逃的风险危机。最后,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退出机制。担保公司要与供应链金融产品购买者签订协议书,并对授信候选人进行评估,符合要求后方可具有进入供应链的资格。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担保公司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退出机制,对不符合授信要求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购买者要强制退出供应链。因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存货、预付类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涉及出货、运输和入库等物流信息,具有质押物的存储管理功能,是供应链上的重要参与者,直接影响着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因此,担保公司对于供应链金融产品购买者的审批流程上,尤其加强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批,要对其职业素质、验货能力、经营规模、物流能力和仓管能力进行详细评估,减少与物流公司有关联的链上企业数量,规避逆向选择带来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三)搜集完整的风险数据,建立客观的风险模型

首先,确保风险数据的真实有效。在风险量化之前,要做好信用风险数据搜集整理工作,确保信用风险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开发建立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数据库的方式,系统的筛选和搜集有效的信用风险数据。还可以利用借款人贷款资料、企业披露信息、政府经济统计资料等多种渠道来搜集和信用风险,不断扩充数据库的信息,使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其次,实现风险数据的共享性。目前,我国各大担保公司都基本建成了自己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数据库,将借贷款人员信息都录入其中,但是各大担保公司在信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上尚未达成共识,不能实现担保公司之间的用户资料信息的共享,难以快速提高担保公司数据库的信息数量和质量。国际通用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有信用度量术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和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四个。但是基于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信用风险数据搜集整理和共享机制,以上四种风险计量模型都不能使用。近年来,VaR(ValueatRisk)风险计量模型在我国担保公司逐步推广起来。VaR的含义为“风险价值”或“在险价值”,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的情况下,某一金融资产/证券组合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类似VaR模型、KMV模型等定量分析模型已经成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的趋势,我国担保公司只有先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数据库才能真正建立客观准确的风险评估模型。

三、结论

基于担保的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提供业务综合发展的机会;优化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提高行业竞争力;降低银行授信业务成本和风险。但国内基于担保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方面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需要,信用风险评估的相关数据缺乏、审批流程不科学,存在的风险较大等,这对于整个供应链金融来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文章在简要介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上,对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因此文章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优化设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娜.浅析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贸易融资中的商机和风险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14(02):89-94.

[2]李国青.供应链金融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特区经济,2015(01):141-148.

[3]李善良.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6):130-137.

供应链建立范文篇5

关键词:莲藕型供应链藕节型供应链

莲藕型供应链暴露的问题

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相关概念。美国学者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SupplyChain),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指的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与各级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的全过程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化管理,其目的是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正确的状态(Right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量最小。

莲藕型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供应链好比是一根莲藕,供应商、制造商和经销商是相邻的藕节,藕节中的空腔是用来运输水分和养料的,这就好比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传递。然而由于藕节与藕节之间有藕结的存在,营养物质并不能极为顺畅地从一个藕节流动到另一个藕节,这象征着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并不能在整条供应链中实现流动的畅通化。当外界有一把刀对准藕结砍下去时,莲藕便会由一个整体被分为若干段孤立的藕节,这象征着传统的莲藕型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在有突发事件爆发时,供应链可能会承受不起沉重的打击而出现断裂甚至崩溃。今年爆发的SARS事件就暴露出了当前供应链存在着的相关问题,揭示了令人担忧的莲藕型供应链的弊端。

预测需求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莲藕型供应链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统一体,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于整条供应链的动态运作过程。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把握市场动态、预测市场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生产计划的凭借标准。但在莲藕型供应链中,供应链流通路径过长,藕结对信息的阻挡和歪曲都造成需求预测的困难。在SARS事件中,突发事件引起了信息流的连贯性断裂、消费者需求不可预知或难以预知的现象。例如,消费者对口罩等商品需求的萌发与生产企业的需求预测之间出现了断层:需求呈几何级数的激增态势,而制造商所接收到的信息只反映前一时期的市场需求。

供给能力与突变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一个正常运作的市场是供需平衡的,当双方力量不平衡时,价格的变化,即价格机制会发挥作用,促使市场出现新的市场均衡(marketequilibrium)。但面对突发事件,这一规律还来不及发挥作用,藕结的阻挡作用就已凸显,制约着供应链的快速准确反应,这就出现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需求暴增。此时,企业长期以来优化供应链、不断追求的零库存遭到当头一棒,库存减少和需求暴增的矛盾难以调和。SARS出现时引起了抢购板蓝根和白醋的风潮,而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能力极其单薄,相关商品出现了严重的断货,使市场需求激增的良好机会被白白浪费。另一种是需求狂减。如果说需求的暴增所带来的问题是企业甜蜜的痛苦,相信需求狂减就实在让人笑不出来了。SARS的冲击使一些行业(如餐饮业、旅游业)和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缺少客源让这些企业几乎陷于瘫痪,整条供应链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单个企业与供应链整体之间的矛盾。供应链是一条由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环环相扣的关系链条,一方以上游企业为依托,又为下游企业的运作提供支持。供应链的价值体现在整体运作上,只有各个企业都不局限于一己的利益得失而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作为目标时,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虽然近年来一再提倡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任,但危机的出现使莲藕型供应链中这种关系的脆弱性和系统缺陷暴露无遗。供应链中各环节力量不均又都拥有各自的利益,面临损失,谁来为供应链买单仍然悬而未决。同仁堂作为这次SARS事件中惟一一家能依照限价政策供应防非典中药的企业,一力承担高价药材的损失和越卖越亏的尴尬局面,不可否认,同仁堂百年不倒的老牌子及经营品种的多样性使它可以拆了东墙补西墙,但那些经营分散而品种单一的药材商又怎能像同仁堂那样坦然应对原料价格暴涨而仍然大旗不倒呢?

基于突发事件的藕节型供应链

突发事件的含义。突发事件是指由非预见性、外在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事件。

基于突发事件的藕节型供应链。藕节型供应链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用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管理供应链,减少作业的中间环节,从而达到反应最迅速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新型的供应链。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莲藕型供应链转化为藕节型供应链,即将若干藕节整合成一段藕节。在一段藕节里,营养物质能畅通无阻地流动,这意味着在整合后的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迅速、畅通、高效地流动,而原本由藕结隔断的供应链各环节也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当外界有一把刀对准藕节砍下去时,藕虽断丝仍连,这就象征着在有突发事件爆发时,供应链各环节面对危机仍能保有一定的联系,不会出现全盘崩溃的局面。

藕节型供应链与莲藕型供应链比较。企业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由松散的相互牵制的合作关系转化为密切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在莲藕型供应链中,尽管大部分的企业都宣称要建立供应链联盟,但“藕结”的存在使得各企业仍然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由此得知,仅仅凭信任和契约是不足以制约企业的,松散的利益关联使供应链遇到危急时刻仍然是牺牲品,只有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才是供应链创造效益、规避风险的保障。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如制造商应选择主要的供应商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经销商和制造商根据市场需要,共同设计和开发产品;最终利益的分配也要在这三个节点企业中都有所体现,从而达到整条供应链共同面对市场,对外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目标。

工作效率:在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藕节型供应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高效快速的运转。没有藕结的阻挡,莲藕整合成藕节,使流通的距离变短,路径变宽,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可以畅通无阻的在整条供应链中统一调配和运作,因此供应链整体反应速度加快,误差减少,从而能更快的面对市场的变化并提出应对之策。同时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使供应链产生更大的效益。藕节型供应链的建立

利用藕节型供应链链路短、反应迅速的特点,建立灵敏的预警系统与迅速的反应模式。藕节型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在有突发事件爆发时,它固然能“藕虽断丝仍连”,但谁也不愿看到藕断的局面,所以为了把风险、损害降到最低,应给藕节型供应链套上一件“防弹外衣”,这就是建立预警系统。企业应设立并完备自己的情报信息网络,保持联络畅通,对营销环境中有可能威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信息做出科学预测,分析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及出现后会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经营。突发事件爆发之突然有时并不是企业能预料到的,因而针对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更应发挥的作用是敏感捕捉由突发事件引起的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信号,对有可能大规模影响企业经营的需求走势做出预先示警。当SARS爆发之初,市场上相关商品出现热销时,预警系统应灵敏地嗅到该局面之后隐藏的巨大商机,供应链上各环节应据此加快对商品的制造、分销。在抢购风潮愈演愈烈,市场呈现出过度需求时,预警系统也应预测到该畸形消费对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以及供应链运转带来的威胁,提醒企业尽快采取措施抑制需求。可见预警系统不仅应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前发挥作用,还必须贯穿始终,密切关注一切有可能对企业构成威胁的因素。

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战略整合,实现藕节型供应链的战略目标。藕节型供应链最大特点就是一体化的加强,使上下游各企业真正融合在一个利益圈里。在传统的莲藕型供应链中,各环节是作为相邻的藕节而存在,虽然大家是共同处于一条供应链中,但之间的关系存在对抗,一方是“赢家”,另一方是“失败者”,双方的每一个行动的出发点都只是自己的利益,这种“近视症”的危害在市场突然出现激烈动荡时将出现级数倍增长,企业在面临危机时,不顾及其他环节的利益,单纯、盲目地从自身出发,这虽然在短期内为自己减少了损失,但作为供应链中的一环,其行动可能会对其他环节造成致命的打击,因而从长远来看这种行动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建立藕节型供应链是实行横向一体化,即实现相邻藕节的真正一体化融合,这要求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之间相互沟通,以便形成深层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靠合同、契约来维持,更需要利益的保障,并在此基础上上升到无形的心理意识领域——彼此信任。信任的建立基于:患难与共、关系的连续性和政策的一致性以及频繁沟通。在有突发事件爆发时,单个企业首先想到的会是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一方会关心另一方的利益,任何一方在采取行动之前都会考虑自己的行动将对另一方所产生的影响。

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在整合后的藕节型供应链中,物流的传输虽与整合前相比,能以更快的速度流通,但企业若仍然把整个物流的责任全揽下来,不利于宏观调控,同时也让整条供应链负担过重,因此,建立第三方物流,把一部分业务外包出去,是实现藕节型供应链轻装上阵、提高作战灵活性的一个必要武装装备。在传统的莲藕型供应链中,企业实行的是纵向一体化物流系统,负载在有形物料、成品上的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都是逐级传递的,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对市场信息的反馈速度较慢,从而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此外,传统的物流系统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物流规划,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这样一来企业就因为物流系统管理不善而丧失了机会。当市场上爆发突发事件引起需求急剧波动时,传统物流系统的僵硬和脆弱就暴露无遗了。在突发事件爆发时,第三方物流能有效弥补企业反应迟缓、物料运输落后的不足,让商品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到达有需求的顾客手中。

现实运用分析

贝利控制公司(BaileyControls)的总部在美国俄亥俄州,它每年为大型工厂生产控制系统达3亿美元。它把某些供应商看成是自己企业的一个组成部门。该公司最近把2家供应商直接导入它的存货管理系统。每个星期,贝利公司通过电信网络给以加拿大蒙特利尔为基地的电子未来公司预测在之后6个月材料的需要量,以便为未来电子公司增加存货。当存货低于警戒水平时,贝利公司的员工通过激光扫描仪通知未来电子公司,使该公司立即发货。对供应商来说,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存货成本,但大批量的订单能抵消额外的费用。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伙战略。贝利公司的做法体现了藕节型供应链的特点,企业间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样做,不仅提高了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使之对于迅猛变化的环境能灵活敏捷地做出有效反应,而且能将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让产品能在供应链流程中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实现从厂家到顾客手中的转移,快速而全面地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资料:

1.陈荣,《物流供应链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供应链建立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型;实施策略

20世纪90年代末期,来源于制造业的敏捷制造概念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孕育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敏捷供应链,它代表着企业竞争的最佳范式。敏捷供应链强调对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敏捷化竞争已逐步由工业信息时代转向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培育将依托知识管理的支撑。因此,对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敏捷供应链与知识管理

1.1敏捷供应链

敏捷制造是美国里海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型战略思想,目的是提高制造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上升为美国面向2l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随着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人们便将制造业的敏捷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敏捷供应链的概念。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敏捷供应链的特点是,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通过企业间无缝连接、知识共享建立起动态联盟供应网络,在对企业内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使其具有更强的敏捷性和柔性。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内外现有文献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在执行基本的管理职能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这包括了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新知识产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挖掘、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运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的管理。

2基于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2.1敏捷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在敏捷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各成员企业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彼此之间保持长期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知识是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的基础,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为敏捷供应链管理提供一个高效的知识交流平台,使核心企业能够充分地规划与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提高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知识管理和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关系,见图l。

由图l可以看出,核心企业KM系统平台,通过建立知识库,使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有效地进行知识交流与整合,不仅可以使分销商、零售商能够快速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而且可以使供应商、生产商能够对其产品和服务及时的进行调整,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2.2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1)提高了运营能力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快速、有效地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供应链成员问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在敏捷供应链中,科学的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节省交易时间,还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的实践能力以及整体决策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能力。

(2)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敏捷供应链中,通过知识管理零售商可以快速、无缝地将自己前台的实时销售数据传递给生产商,生产商根据这些信息快速组织生产,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并且将自己的知识信息传递给上游的供应商,以便有效的开展原材料供应活动,同时还将信息共享给下游的批发商或零售商,以便及时进行商品配售。这样,知识便在供应链中形成快速流动,就可以快速的满足客户的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3)有利于创新管理对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来说,通过充分利用关于过程的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发挥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挖掘供应链最终客户的知识,应用关于产品和总体服务的知识来实现创新,创造新价值。联合创新在以创新管理为主题的供应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供应链中的企业彼此利用对方的知识联合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达到共同创新的目的。

(4)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由于敏捷供应链节点企业拥有的是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充分利用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3基于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从知识创造、收集、挖掘、整理、聚集、识别等方面构成知识生成和知识应用两大功能,进而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各节点企业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见图2。

从图2中可知,该模型主要包含了敏捷供应链下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四个主要方面:

(1)知识生成从企业组织环境中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研究分析,进行知识的创造;获取研究资料、客户资料、竞争对手资料等显性知识,收集整理并创建电子文档输入到知识库;挖掘供应链联盟内部创造和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创新等隐性知识。

(2)知识应用在知识的应用环节中将有专门的机构对知识进行测量以及对显性化的知识加以总结并促使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知识应用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员工能力的提升,员工通过从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中进行学习,以及从供应链的知识总库中进行学习,使这些知识在企业工作中发挥作用。

(3)知识库通过对上述阶段的知识进行整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形成自身的知识库。供应链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知识交流平台,使供应商、制造商对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知识整合,汇成供应链知识ej,库,促使各节点企业间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敏捷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4)组织文化建设文化是企业和组织间进行协作的润滑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组织文化都具有相似性,在整个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过程中,都离不开组织文化建设。通过组织的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员工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4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敏捷供应链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中,这就需要其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如何在这动态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获取、共享、传播并创新知识,已成为业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更有效的进行,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

(1)构建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存在利益差异,需要依靠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要明确成员企业中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中各种知识活动;成立专门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组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平台和专门的协调机构,完成各个成员知识的交流和协调任务。

(2)建立供应链动态联盟,形成知识管理平台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应形成一个动态联盟,在联盟内部把敏捷供应链成员企业各自现有的知识进行识别、分类、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库,进而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在敏捷供应链中的快速的共享与传播。

(3)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环境、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知识共享存在障碍,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知识的共享。这需要在企业层面采取免费员工培训等针对员工的奖励措施,促使员工产生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行为;在供应链层面,通过建立共同基金奖励、利润共享奖励方式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员企业进行奖励,提高成员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利润率。

(4)建立知识保护和知识安全管理体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中的传播、共享和应用的前提是供应链成员必须明确哪些知识可以共享,哪些知识应该保密。对于可共享的知识通过在联盟企业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获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对于保密的知识应建立知识保护和安全管理体系,防止知识泄密,保证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供应链建立范文篇7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问题对策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毎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seuring)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三)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四)缺乏合理的绩效与激励措施,利润分配不均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要想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供应链建立范文篇8

[关键词]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防范风险因素

一、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风险产生的来源

1.信息不对称风险:供应链合作要求各节点企业将私有信息完全共享出来,只有掌握了系统中各个成员的具体信息,才有可能求得供应链整体的最优解。但供应链成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虽然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供应链成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时会故意隐瞒或谎报数据,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从而危害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影响供应链的效率最大化。

2.相互依赖性增强所带来的风险:供应链是一个松散的企业联盟,各节点企业间一般不存在所有权关系。除了合同和协议外,企业间的合作更多的是依靠对方的信誉和彼此间的信任。随着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企业受合作伙伴决策影响日益增大,风险增加。另外如果供应链中个别企业出于某种原因,退出了供应链,则原先的合作伙伴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供应链平衡被打破。重新建立供应链平衡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需要较长的磨合期,不仅供应链的效率蒙受损失,在以时间为基础展开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还极有可能错失其他良机。

3.合作伙伴同时参与多条供应链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中,一个企业同时为多条供应链提供类似的产品或服务,这就产生了两种风险。一方面,不同的供应链联盟对同一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能有不同的要求,由于不同的供应链对于企业的重要程度也有一定差异,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多目标决策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考虑优先满足哪条供应链的要求,这就给其他的供应链带来了一些特定的风险。特别是很多上游厂商同时为多条供应链服务,传导下去,该类企业的决策与取舍就会带来下游供应链较大的波动以至商业目标的无法实现。企业同时为多条供应链所带来的另一种风险是竞争信息和核心机密的泄露风险。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中的风险因素

本文将来自于市场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风险成为绩效风险,将来自于合作伙伴关系的风险称为合作风险,将来自于合作伙伴能力的风险称为能力风险。三种风险运行关系如图1所示。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风险防范: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规避是要在能够保证供应链中的一切活动能够顺利的达到最优的效果,一方面应该考虑风险规避工作不应该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造成障碍和影响;另一方面还应该考虑风险的有效规避是把风险防范看作是对供应链活动中所出现问题的简单补救,从微观上看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防范应该包括以下功能:(1)协调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2)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检查;(3)风险防范措施以信任为主、控制为辅;(4)体现风险防范的差异性;因此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风险的防范具体如图2所示。

1.合作风险防范

(1)建立信任机制:培养企业间的信任,将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提高生产与服务的柔性,在不可预测事件发生时提高对方的责任感,努力谋求双方的共同利益,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①建立重复博弈的合作原则。对于供应链合作双方来说,应该采取重复博弈的策略,增强合作的长期性,降低风险,在供应链企业间,并通过信号传递获取委托人的了解与信任,才能取得这种博弈均衡出现。从未来的长远利益来看,只有重复博弈中才会产生合作的结果,形成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真正地达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共赢”。②建立广泛有效的交流机制。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是防范合作风险的有效措施。供应链管理以高度的信息化集成为背景,当信息的非对称性发生在双方签约之后,道德风险就随之产生,如由于对供应商实际行动的了解不够及时充分,常常导致制造商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处于被动地位。

(2)有效地冲突管理:供应链链中企业间虽然是合作关系,但合作的企业都有着各自隐藏的目的,特别是当利益冲突、相互依赖性的变迁、控制权争夺、管理方式差异等问题发生时,竞争可能进一步激化,产生矛盾冲突。为了有效的解决产生的冲突,提高供应链合作关系水平,需要对冲突进行有效的管理。突出现时,双方的处理冲突的行为意向有五种:竞争、协作、回避、迁就和折衷。这五种行为意向由企业合作程度和肯定程度的不同划分。供应链合作企业在矛盾冲突发生时采用冲突管理技术,可以有效的对冲突进行管理,提高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进而使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得到改善。

(3)动态合同控制:动态合同体系包括动态性和立体性两方面内容,从“动态”角度来说,一是指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合同形式,以预防风险;二是指设立动态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规避风险;从“立体”角度来讲,不同的合作伙伴类型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动态合同形式,并且风险检查机制也随合作阶段发展而变化。动态合同体系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签订动态合同。②建立动态检查机制。动态检查机制就是在企业供应链合作的不同阶段对企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执行下一阶段合同。

(4)建立有效地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任何一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好坏,不仅关系到该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供应链其他企业的利益和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在供应链管理中激励的效果较好的几种激励模式有:①价格激励;②订单激励;③信息激励;④淘汰激励;⑤新产品和技术开发激励;⑥商誉激励。

(5)构建和谐团队,深入文化融合:在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间,为促进供应链中企业文化的融合,为消除合作方在信息和认识上的差异,使各企业间的目标趋于一致。对管理过程和管理环节中不合时宜的因素进行重整,从而达到各种文化的融合。各种文化融合采取如下的措施:①建立共同愿景,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管理模式。②文化培训,树立双赢的合作观念。③进行经常性信息沟通和交流。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⑤重视非正式组织在文化融合中的作用在一些时候,非正式组织对于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效率与速度甚至超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文化融合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正式组织间的文化融合。

2.绩效风险的防范

绩效风险是在双方都能密切合作的情况下而出现的达不到合作目的可能性。合作伙伴关系中绩效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合作双方在合作前没有对各自的需求及市场前景做出客观、实际的分析。慎重地选择合作伙伴及进行投资是对有可能出现绩效风险有效的防范措施,准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领导必须对自己公司现有,以及未来所需要的能力有一个清楚的、战略性的理解和认识。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所面临的绩效风险,需要提高供应链中伙伴各节点企业的市场规划和预测能力,认真地进行外部环境分析及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分析,准确把握消费需求,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同时熟悉各项法律法规,企业自我约束,互相监督,不越过供应链的法律边界行事。对于自然风险,可以利用保险市场来达到防御、减轻、化解风险的目的。

3.能力风险的防范

在考虑是否建立起客户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时,企业必须慎重权衡自身的条件和环境,最后做出适合于自己的决策。

(1)科学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由于各个企业资源、能力的不同,企业在考虑合作伙伴时应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评估机制,采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合作伙伴进行选择,并从中选择与核心企业业务密切相关且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2)增强成员企业抗风险能力:供应链是风险传递的中枢环节,无论风险来自何方都要通过供应链传递给成员企业,因此在供应链合作关系中必须考虑好如何合理地分配风险传递和分担的比例,有效地抑制和缓解风险传递与分担对成员企业的冲击。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风险来源和风险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具体风险防范的措施和方案,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作的抗风险能力,要求每一个合作伙伴都要以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风险防范工作,减少自身向外传递的风险,增强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这样可以为供应链的稳定运营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建明著:项目风险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P33~P164

[2]张青山曹智安:企业动态联盟风险的防范与预控研究.管理科学,2004年6月第17卷第3期,P9~P17

供应链建立范文篇9

关键词:电信供应链;安全风险;安全管理体系

纵观全球企业近几十年供应链的发展历程,供应链管理呈现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专业化发展、集中化实施、系统化运作和信息化支撑。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其兴衰成败都与供应链管理水平有着极大的联系。供应链中任何环节发生的问题,都会给供应链上下游带来深刻地影响。而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供应链造成的重大网络入侵事件层出不穷。电信企业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信息”始终是电信供应链最主要的工作对象,电信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通过对信息的不断加工,向用户提供各种电信业务,实现信息的价值增值。电信供应链的安全直接影响着国家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本文基于国内外电信供应链工作体系的发展背景,阐述分析了电信供应链的现状及风险,提出了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及供应链安全工作的思路建议。

1供应链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供应链被定义为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过程。随着供应链应用的不断扩展,目前对供应链的通用定义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组成的供需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角色既是其客户的供应商,又是其供应商的客户,既向其上游的企业订购产品,又向其下游的企业供应产品,网络上流动着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1.1电信供应链。电信供应链由生产电信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和电信业务的供应链两部分构成。电信基础设施的供应链是为了建设和维护电信设施而形成的网状组织,它由电信运营企业、电信设备生产企业及其供应商、电信设备维修企业及其供应商等企业供应链共同构成。电信运营企业在企业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是电信基础设施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电信设备生产企业和电信设备维修企业是电信基础设施供应链的骨干企业,电信设备生产企业和电信设备维修企业的供应商是电信基础设施供应链的边缘企业。电信业务供应链是为了利用电信设施向电信用户提供服务,由电信运营企业以及增值服务提供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组成的软件供应链共同构成的网链状组织。电信供应链的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1.2供应链攻击。供应链攻击也称为第三方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有权访问企业系统和数据的外部合作伙伴或者供应商,入侵企业内部系统。供应链攻击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新型威胁之一,与典型企业攻击方式相比,这一攻击方式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敏感数据。硬件供应链攻击涉及硬件采购、设计、制造、组装、维护到处理的一系列过程,其风险来源于硬件供应链系统与外部环境发生资源交换,以及在与供应链成员进行协调与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内部不确定性和外部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如自然灾害、恐怖事件和突发事件等导致供应中断;攻击者中断制造和交付、错误的运输路线或延误交货、错误的订单、质量等风险。软件供应链攻击是指在软件的开发、交付和使用等生命周期环节开展的恶意攻击。软件供应链攻击利用了用户与软件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关系,绕开了安全产品的防护边界,传播更加隐蔽和难以追溯。例如在WannaCry病毒集中爆发并经过了一年多时间后,2018年台积电公司发生的生产线感染WannaCry病毒变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对一批新接入生产线的计算机,上游设备供应商未对其对外提供的计算机设备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和病毒扫描,同时台积电公司也未能对上线的设备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和病毒扫描,从而导致了此次安全事故,给台积电公司生产和声誉带来重大损失。

2国内外电信供应链工作体系发展

2.1国外情况。美国是最先提出并系统实施供应链国家战略的国家。从1993年开始,每位美国总统都会就供应链行政命令或国家战略,几乎美国联邦政府所有主要部门都有关于供应链方面的政策。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成立了由45位委员组成的供应链竞争力咨询委员会,为商务部长提供供应链竞争力综合政策咨询,以促进美国出口增长及经济竞争力。2012年1月,美国总统签署《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致力于促进货物安全有效移动,培养有弹性的供应链。2017年12月,美国公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中7次提到“供应链”,涉及保卫国防工业供应链、建立富有弹性的供应链、防止敏感信息泄露并保证其供应链的完整性等。2019年,美国总统签署《确保信息和通信技术及服务供应链安全》行政令,以保护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范间谍渗透美国供应链。日本是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标杆国家之一,在供应链风险管理方面,日本政府帮助企业构建符合企业目标价值的信息安全管理框架,依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基本政策(第三版)》等国家政策,通过第三方认证等方式增强企业信息安全整体水平。2018年,日本《网络安全战略》,明确提出针对供应链存在的威胁,制定并推广相关保护框架,以推动供应链创新。2020年,日本政府提交了《特定高度电信普及促进法》,该法案旨在维护日本的信息安全,确保日本企业慎重应用5G和无人机等新一代网络技术,要求日本相关企业在采购高级科技产品及精密器材时,必须遵守确保系统的安全与可信度,确保系统供货安全和系统要能够与国际接轨的3个安全准则。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保障,其国家基础设施保护中心是保护国家基础设施的权威政府部门,在信息通信技术供应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英国发起可信软件倡议,该倡议通过解决软件可信性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弹性和安全性问题,提升软件应用的规范、实施和使用水平,在信息通信技术供应链中软件领域建立起基于风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2014年,英国《软件可信度治理与管理规范》,涵盖了技术、物理环境和行为管理等多个方面,并规定了申请流程,为采购、供应或使用可信赖软件提供帮助。2019年,《英国电信供应链回顾报告》,报告结合英国5G发展目标以及5G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安全在电信这一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意义,并对电信供应链管理展开综合评估。2.2国内情况。为保证信息技术和通信领域供应链平稳发展,满足电信行业需求,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了电信供应链体系、战略运行体系和战略保障体系。2014年5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宣布我国即将推出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初步界定了网络安全审查的含义。201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59条规定了网络安全审查制度由国家建立。2016年7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要建立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使用的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开展安全审查。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网络安全审查。2017年6月,我国颁布《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试行)》和《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目录(第一批)》。2020年4月,我国多部门联合《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网络安全审查的范围、机制、流程等相关要求。2.3标准发展。电信供应链安全的国际标准,主要包括适用于供应链及物流领域的ISO28000《供应链安全管理说明》、ISO28001《供应链安全、评估和计划的最佳实践——需求和指南》、ISO28002《供应链恢复能力的开发——要求及使用指南》等标准;适用于风险管理领域的ISO/IEC27005《信息安全风险管理》、ISO/IEC16085《生命周期过程—风险管理》和ISO/IEC31000《风险管理》等标准;适用于信息安全领域的ISO/IEC27036《供应商关系的信息安全》、ISO/IEC27000《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等标准;适用于应用安全领域的ISO/IEC27034《应用安全》、ISO/IECTR24772《编程语言指南——避免编程语言漏洞的指南》等。电信供应链安全的国内标准,包括GB/T24420-2009《供应链风险管理指南》、GB/T29245-2012《政府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基本要求》、GB/T31168-2014《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GB/T32921-2016《信息技术产品供应方行为安全准则》和GB/T22239-2019《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2019年,我国第一个信息通信技术供应链安全国家标准GB/T36637-2018《信息安全技术ICT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指南》正式实施,该指南以国内外供应链安全相关标准为基础,针对信息通信技术供应链的特点,细化信息通信技术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控制措施,支持多样的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供应链。

3电信供应链现状及风险

3.1电信供应链全球化加剧供应链安全管控压力。随着高精尖技术产品研制程序的日趋精细和复杂,产业链按照比较优势跨国集中布局成为必然。供应链全球化已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但在5G技术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也引发了各国政府对国家安全的担忧。首先,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对供应链安全风险的觉察和管控能力下降。其次,供应链在信息流通过程中面临信息泄露、恶意篡改和供应中断等一系列安全威胁,而第三方服务提供者或厂商通常不清楚其供应商所用系统和应用的更新及受保护程度,也无法确保其供应商了解最新的系统、网络和应用级漏洞情况。3.2企业供应链制度碎片化带来供应链安全风险。从《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上位法的颁布,到《国家技术安全管理清单制度》、《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制度的建立,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供应链安全相关政策,但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实施准则和风险预判标准有待进一步细化研究。在此背景下,大部分电信企业处于供应链安全管理的起步阶段,企业内部管理和评估供应链安全风险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支撑国家供应链安全政策的详细操作规程尚不健全。当前大部分企业仍然只是重点关注系统及产品开发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对于第三方提供的产品及服务是否嵌入恶意内容或安全漏洞,只能依靠其自我披露及承诺来保证。被动的局面极大影响了企业对第三方的可靠性判断,成倍放大了供应链安全风险的系数。3.3软件供应链攻击隐蔽化加剧供应链安全威胁。日益丰富的电信业务需求催生了种类繁多的应用软件,软件供应链攻击因其易操作,易伪装成为电信运营商面临的重要威胁。软件开发环节涉及环境部署、第三方开源库的使用和软件开发实施等,存在开发环境感染木马、源代码污染、开发工具植入恶意代码和第三方开源库被污染等可能。在软件交付环节,用户通过在线商店购买和免费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软件,极易受到捆绑下载和下载劫持等困扰。在软件使用环节,攻击者则可通过劫持软件更新渠道和重定向更新下载链接进行恶意代码植入。典型的软件供应链攻击事件如苹果集成开发工具Xcode非官方版本被植入病毒,导致利用该软件开发编译出来的APP都被注入病毒代码,这些攻击以较强的隐蔽性影响了上亿用户,造成了隐私泄露、钓鱼攻击和远程控制等严重危害。

4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框架

根据以上分析,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是全方位提升企业供应链安全能力的关键,而构建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可从供应链安全管理政策体系、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供应链安全预警体系3个维度入手。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供应链安全管理政策体系可以从战略规划、制度建设、保障机制、配套政策和标准体系5个方面策划实施。一是根据国家供应链战略规划要求,在本单位“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等阶段性战略中明确。二是完善供应链安全制度建设,厘清各部门在供应链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三是完善供应链安全保障机制,特别是健全供应链安全审查工作机制,针对供应链关键环节,实施风险评估审查。四是制定供应链安全政策,明确主体职责、权限,与国家战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五是加快供应链安全管理国家标准的制定,促进其与国际标准对接。供应链安全预警体系可从组织机构、预警指标、监测范围和信息共享4个方面策划实施。一是设立供应链预警机构,将政府、企业、产业有机结合,对国际技术出口管制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为供应链安全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建立符合实际的供应链安全预警指标,将供应链安全量化并分析,为后续措施提供指导。三是建立监测范围,设置关键监测指标,密切关注重大事件发展趋势和国外针对我国设置的贸易壁垒情况。四是建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向管理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开放相关信息,达成应急互助与信息共享协议。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按照以下4个方面开展。一是风险识别,即对供应链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了解影响风险的因素。二是风险衡量,对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范围及程度进行估计与度量。三是风险控制,选择恰当风险管理工具,优化组合,规避、转移和降低风险。四是实施风险管理,使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反馈、检查、调整、修正,使之更接近风险管理目标。

5工作思路建议

5.1促进供应链多元化发展。供应链多元化是分散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电信运营商应积极参与,深入规划电信行业供应链重组,推动电信供应链向多元化、安全化发展,并加强对供应链关键环节,特别是针对涉及用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产品和服务的采购、研发、运营等关键阶段的网络安全检测评估和安全审查。按照国家网络安全审查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自身网络安全审查机制,提高供应链抵抗安全风险的能力。具体而言,建议由电信运营商安全管理部门指导各部门制定业务安全指南,确保“摸清家底”,逐步对位审查,实现不同业务的安全应用;采购部门应从业务连续性、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等方面出发,预判采购产品、服务、供应商的安全程度,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供应商及时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同时将供应商配合网络安全审查纳入合同要求;业务需求单位应精准识别安全审查范围与对象,加强督促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网络安全审查中做出的承诺,并定期更新网络资产清单,依照清单自上而下逐步审查评估,仔细甄别内外部安全威胁。5.2强化供应商的安全管理。对供应商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机制,营造安全的供应环境,可从源头上降低供应链安全威胁隐患。电信运营商应在供应商的资质认证、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估等环节加强安全管控。首先,可对引入的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与认证,从行业资质、管理体系、技术能力、产品质量及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等角度对其安全评估,并建立完善门类齐全、重点有序的供应链安全厂商名录;其次,对供应商定期开展风险评级,根据供应商产品类别、业务情况、供应风险和环境风险等因素,结合运营商自身关键业务需求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和等级划分,并实施分级管理,降低供应链的脆弱性;最后,根据供应商管理体系、安全表现和合作情况等定期对供应商开展安全绩效评价,更新供应链安全厂商清单,建立完善供应链安全监管机制,补齐供应链管理短板。5.3加强供应链检测评估。电信运营商需统筹考虑针对软件供应链的攻击防御,兼顾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在软件开发阶段,建立安全可信的开发环境,采购安全可信的外包服务;在软件测试阶段,采用专业工具和服务对软件代码,特别是第三方开源库、中间件进行代码审查和安全检测,并在软件正式版本前对其安全评估;在软件交付阶段,应为用户提供完整性校验信息;在用户使用软件期间,严密防范软件升级劫持。此外,针对内部使用软件,运营商还要全面、精准掌控终端软件的资产信息,定期开展终端安全检查,并在此之上,制定软件供应链攻击安全应急响应预案,以便在遭到攻击时第一时间降低损失。5.4培育供应链产业生态。抵抗供应链安全风险必须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一方面,电信运营商要加大对通信领域供应链关键技术的研究投入,全面发掘5G、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融合创新,汇集重点企业和机构力量,推动通信领域技术突破,补齐核心技术短板,解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另一方面,应建立敏捷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信息传递和共享水平,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信息沟通,强化运营商与第三方的供应链安全维护工作,建立长效信用机制,提高企业的合作效率,培育产业生态体系,共同抵抗供应链安全风险。

6结束语

安全可靠的供应链是国家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本文通过对供应链、电信供应链和供应链攻击等概念的深入阐述,总结了国内外电信供应链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从电信供应链全球化、企业供应链制度碎片化和软件供应链攻击隐蔽化3个角度分析了电信供应链的现状及安全风险,提出了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最后,对电信供应链安全工作思路提出建议,指出应多元化分散供应链安全风险、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机制、统筹电信软件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共享,对电信运营商未来开展供应链安全工作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汪丽.ICT供应链安全标准化体系及实践应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0(4).

供应链建立范文篇10

(一)供应链

纪作哲(2002)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范歆(2006)认为,供应链是指从最初供应商的原材料生产到最终形成产品并送达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丁庭选、郭玲玲(2007)认为,供应链是指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所组成的网络系统,其功能在于获取材料、生产产品,并把产品送达最终顾客。

综合上述定义,可以将供应链的定义简要描述为:由一个核心企业以及许多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的,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链结构模式。

(二)供应链成本

纪作哲(2001)认为,供应链成本包括所发生的一切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和其他变动成本。刘刚(2004)认为,在供应链上生产和提供有关服务,开展各项活动等所占用和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就是供应链成本,也称供应链费用。桂良军(2006)则认为,供应链成本是供应链网链中,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整个供应链上发生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既包括有形的成本也包括无形的成本。

由此可见,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对整个供应链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进行管理。整个供应链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主要包括供应链设计和构建成本、运输和配送成本、库存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售后服务成本(丁庭选、郭玲玲,2007)。供应链成本管理注重企业之间的整合与合作,将整个供应链视为一个协同合作的整体。供应链成本管理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而且,多数员工都还存在着错误观念,认为成本仅仅是个别部门,个别人的事,没有对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足够重视。同时,因为没有足够的已经成功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企业案例进行参考,所以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没有对全体员工进行成本文化的培训和教育,让员工认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降低企业成本的潜力是无穷的。所以,导致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如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改进等。可见,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企业才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之路,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

(二)供应链节点企业尚未形成协同合作的一体化机制

为了使供应链的总成本趋于下降,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资源配送是实行共享的,但是,企业间物流管理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自身因素导致的,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节点企业之间没有实现资源的完全整合,未达到资源共享,也没有专门的机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公平、公正的协调与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供应链成本管理有序的良性运行。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是推动供应链有序运行的基础。然而,因为利益矛盾的存在,目前企业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合作伙伴之间的不信任,就会导致信息失真,它们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合理的绩效与激励措施,利润分配不均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但是,利润分配不均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目前的供应链企业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与激励。

三、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成本控制的文化意识

首先,要组织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并向已经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企业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汲取失败的教训。其次,要培养员工的成本文化意识,要将成本控制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成本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要求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做到自觉控制供应链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另外,企业在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把这些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只是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一部分,一个环节,要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

(二)建立横向一体化机制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企业竞争实力日益壮大,企业的纵向扩展能力不再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反而使企业分散有限的资源,不能形成企业的优势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资源的横向集成,强调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在保证服务质量、保证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横向一体化要求企业:

1.资源整合

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对各节点企业实行资源共享,能使供应链总成本趋于下降。实现资源整合,需要从顾客反馈以及市场调研开始,一直到开发生产产品服务并接至顾客手中,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应将自有资源与其他企业进行整合,从生产流通环节上降低成本。2.组织构建必须匹配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前提是关系管理,只有处理好成员间的关系,对各节点企业及其生产环节进行整合,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才能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各节点企业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的,只是各企业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核心企业要承担主要管理工作,并组织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从属企业则是参与管理,承担其份内的成本管理活动。而要管理好核心企业与其从属企业如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或客户的关系,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已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在供应链中,专门设置一个与链上成员企业进行联系的组织机构已成为必要。这种与供应链匹配的机构必须履行以下职能:(1)维护成员间的关系,降低交易成本;(2)获取信息,同时进行信息交换,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和业务开支。

3.成本管理方法的集成运用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横向一体化机制不但要求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各节点企业的协同管理,还要求对成本管理的方法进行整合。不能只是单独在某个节点企业或者某个生产环节使用某种成本管理方法,而是将所有能运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成本管理方法的作用,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

(三)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的本质是将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所以,合作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换句话说,信任可以促进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减少供应链的交易成本,提高它快速反应的能力。但是,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供应链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因为供应链中参与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合作的难度超过了单个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所以,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调运行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法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另外,通过信息的获取,能使企业对已经获得的关于企业自身的信息进行集成和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可见,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要想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五)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