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应用

时间:2022-11-15 10:04:39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应用

摘要: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物流整合领域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供应链管理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包括:一是建立战略联盟;二是优化整合物流;三是资金流。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

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实际上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协调组织工作流和资金流,降低物流管理成本,提高物流企业的收益和竞争力,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发展目标。

1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分析

如今,物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竞争。供应链实际上就是多方建立的全方位物流覆盖网,很多大型企业都会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供应链上的每个点是企业的一个部门。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以下环节展开全面管理:一是计划;二是控制;三是分析;四是预测。最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需要长期积累,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二是企业经营状况;三是内部管理;四是生产技术;五是知识产权;六是产品质量;七是营销方式;八是物流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因素和支撑,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所在。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保证货物可以安全送达,降低企业产品的运输成本,有利于企业与客户达成长期合作。供应链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二是物流运送;三是客户服务。最终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推动企业的发展。

2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新时期,经济市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流动性;二是波动性;三是调节性,市场特性受到资本市场流向的影响比较大。无论是经济市场还是商品市场的动力都在于流通,市场的本质就是交换,没有商品交换市场就失去了动力和活力,成为死水。市场只有不断流通才能实现发展的连续性,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今,人们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贸易往来不断增多,缩小了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距离,实现与西方国家的密切合作。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必须坚持流通开放原则,以市场为主导,不断完善内部市场环境,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目前,城市的商业形态包括:一是商业中心;二是商业广场;三是商业一条街;四是步行街;五是现代购物中心,这些都是城市不断进步的体现。流通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没有流通产业就不会有当前的和谐社会。21世纪是流通经济,我国把第三产业划分为: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其中,流通部门包括:一是批发业;二是零售业;三是外贸业;四是通信业;五是交通运输业;六是仓储业。由此可以看出,流通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流通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消费,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们消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再生产的过程。”

3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3.1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人员

从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来看,企业物流管理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目前,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员是企业物流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物流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人员管理和培养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企业只有不断引进专业管理人才才能解决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力,进而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社会地位。

3.2企业规模小

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物流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虽然物流企业的数量比较多,但是物流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没有建立独立的企业品牌,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这对物流行业发展十分不利。除此之外,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物流企业仍旧在采用传统发展模式和手段,从产品的采购到最终的销售,企业都独立完成,没有形成供应链,这严重制约了物流企业的发展。

3.3信息化水平低

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是,信息技术并未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中,物流企业也未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导致物流管理效率低下,而且比较混乱,不仅增加了物流管理成本,也增加了物流管理难度。从长远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会被市场所淘汰,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4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对策

4.1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

如今,物流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供应链竞争,如果企业具备供应链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环节的不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建立和应用不能盲目,企业不要一味地跟风,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供应链管理方案,不同的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应该结合以下因素:一是内部管理模式;二是营销模式;三是产品定位;四是战略定位等。除此之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内部因素,还要分析外部环境,也就是整个市场环境。海尔属于我国比较早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企业,海尔就是结合内外部环境建立了“一流三网”的供应链模式。其中,一流是指企业的产品订单信息流。三网包括:一是计算机网络;二是配置资源网络;三是供应链资源网络。海尔全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效率,也可以缩短货物配送的时间,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海尔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4.2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点就是信息量不断增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在不断增多。信息时代企业要想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已经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供应链信息共享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信息整合在一起,提高信息管理效率,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物力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推动企业的发展。

4.3处理好供应链合作关系

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处理好合作关系,整合上下资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也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企业之间只有建立合作关系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新时期,增强企业之间合作可以提高产品的销量,减少库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事实上,供应链管理下的合作方包括:一是生产商;二是销售商;三是消费者等,合作方之间要互相信任,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建立战略方案,最终实现共赢。在新时期,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战略管理,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战略管理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才能推动企业发展;二是企业需要结合内外部环境来制定发展战略和方案,整合企业现有资源;三是企业要实现一体化管理,减少企业运营风险,降低管理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可以突出企业发展特色,吸引更多的客户。在新时期,企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形象,并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这对于增强合作是至关重要的。物流企业要学会包装自己,打造自己的形象,合理的宣传自己,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抓住发展机会,紧跟时展步伐,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健全管理制度,最终实现有效管理。

除此之外,既然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企业就要发挥出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在内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平台,实现电子订货等,自动化处理订货信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目前,现代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客户进行划分;二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设置内部后勤网络;三是定期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客户需求;四是产品必须贴近客户需求;五是完善供应链考核标准。现代物流供应链由以下几个主体构成:一是供应商;二是制造商;三是仓库;四是配送中心;五是渠道商。供应链的职能领域包括:一是产品工程;二是产品技术保障;三是采购;四是生产控制;五是库存控制;六是仓储管理;七是分销管理。供应链辅助领域包括:一是客户服务;二是制造;三是设计工程;四是会计核算;五是人力资源;六是市场营销。

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能够给客户带来便利,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顾客价值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和核心。在供应链管理的工程中,企业要鼓励客户参与到供应链管理中,真正做到满足客户需求,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提高客户的信任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无法被模仿的,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竞争力提升方案,实现自身发展目标。我国物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壮大员工队伍,提升自身的档次,最终迈向全新的台阶。

5结语

如今,物流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只有对供应链管理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涉及多个方面,而且涉及多方利益,物流企业需要结合内外部环境来建立供应链管理方案和战略,明确供应链管理方向和目标,增强各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共赢。新时期,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要想信息化方向发展,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供应链管理平台,提高供应链管理质量和水平,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静茹.基于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的现代物流活动研究[D].武汉大学,2014.

[2]储国斌.我国中部地区绿色物流及供应链构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3]顾煜.物流成本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作者:耿伟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