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学十篇

时间:2023-03-25 23:40:25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篇1

 

为什么个性心理学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被众多人接受呢?以往的心理学都注重对特定个人的分析,而占卜则多是想得知自己的前途、运势,或是在意的人的性格与自己是否合拍之类的事。 个性心理学所探究的是“人际关系”。除了让人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外,它还会使人想去了解所有与自己有关的人的性格特征。因此,在众人齐集的聚会、聚餐等场合,个性心理学能使气氛热烈起来。个性心理学因其用12种动物来象征性地表示人的个性,通俗易懂,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经常觉得自己无法顺畅地与他人进行沟通,而个性心理学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受到了他们的喜爱。

 

快速适用于各种商业场合

 

个性心理学原本就是一门“从多种不同视角捕捉人的个性”的心理学,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学校、医院、政府机关、普通企业、婚庆活动、育儿等。如果个性心理学仅仅是一种占卜的话,众多大型企业界是不可能导入并运用的。而且它不像以往的心理学那样充满了难懂的专业用语和数字,因而可以作为解决日常生活中不断出现的人际纠葛的方法,并得到广泛运用。我一贯主张21世纪的学问必须使任何人都乐在其中。就像福泽谕吉在《劝学》中所说的那样,不是“实学”①的东西不能称之为学问。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对自己有用的地方汲取必要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法,并且在遇到事情时,能将这些知识作为“人际关系图鉴”灵活运用。

 

60种动物角色,让您认识真正的自己

 

书店里总是摆了许多商业启示类和讲解成功哲学的书,不知这是否正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混乱。但是,我们却很少听说有人因为读了这些书从而走出了困境,或是事业获得了成功。当然,阅读这类书籍我们确实会感触良多,也会受到刺激,从而志气满满地想要好好努力,但这种动力却稍纵即逝。即使有人按照书中所说认真地实践了,但也很难取得成果,无法一帆风顺。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些成功人士和你的个性不同。比如说,让一个狼类型的人去研读一个狮子类型的成功人士的著作,只会让狼类型的人十分痛苦,更不会去付诸实践。毕竟,狮子和狼拥有不同的行动模式和思考方法,价值观也大不相同。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暑假作业中有一项是写读书感想,我明明没有被感动,却不得不写“大受感动”。我想,上述例子就跟这种情况很相似吧。请诸位尝试着去阅读一本与自己类型相同的作家或评论家的著作,想必大家能与书中的一词一句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被深深吸引。与你个性一致的小说家描绘的故事,想必能给你带来勇气和感动。你使用《超实用商业动物个性心理学》一书中的60种动物换算表来查询你喜欢的英雄,或是作为你目标的成功人物属于哪种动物,应该可以得到有趣的发现。

 

提高业绩的最佳捷径:改善人际关系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以前很崇拜某位上司,一直想成为那种领导者,但最近却转变了想法,觉得自己“唯独不想成为那种上司”。于是,我特意向这些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他们回答“什么样的上司会让你尊敬”,结果得到最多的是“能倾听部下的想法”“能理解自己”这一类答案。这个结果确实能让人信服。我目睹过众多企业的实态,而我所能说的确切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人际关系不圆融的公司和组织不可能出好业绩”。无论是什么行业、什么经营状况,任何企业都是如此。我们大家在心底都希望“能获得他人的肯定”,但相反的却又“不想肯定他人”,因此在交际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压力。个性心理学将光明正大地承认并接受他人称为“达观”,这与颇有消极意义的“放弃”②相反,是一个积极、高尚的词语。据说,真正有教养的人是能够接受与自己不同价值观的器量宽大之人。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你能体会到个性迥异的意义与趣味。

 

新时代商业人士成功的辅导工具

 

个性心理学借鉴了四柱推命和《宿曜经》的分类手法,它们分别被称为东洋的睿智和人际关系的秘诀。心理学者荣格博士被《易经》吸引,通过研究它确立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并借助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泡利博士和量子力学的力量,使Synchronicity(同步性)的概念得到了“科学的”解释。据说创立微积分以及计算机语言基础——二进制概念的数学家莱布尼茨也对中国的《易经》非常感兴趣。个性心理学的诞生自然离不开伟大先人们的研究成果,它的目标还是“易于理解的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以出生年月日作为基准进行分析,所以我经常被问道:“是占卜吗?”而我则会这样回答:“个性心理学是为了从出生年月日就能分析出个人性格而创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如果不清楚的话,只要去问清楚就可以了,而且这个数据一生都能够使用,因此是最实用的东西。虽然确实是以四柱推命为基准进行设定的,但由于创立之初并没有计算机编程员和发型设计师等职业,为了把适合的职业一栏改写成现代职业也能够通用的,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但是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是否能够派上用场”。没有人会在学习了航空力学之后才乘坐飞机,也没有人会在学习了等离子和液晶显示理论之后才插上电视电源、使用电视遥控器。也就是说,方便又能派上用场,我们才会使用。所以,把《超实用商业动物个性心理学》一书放在书架上实在是太可惜了,务必希望你能把它放在皮包里或是办公室的抽屉里,在必要的时刻随时拿出来灵活使用。在写策划书或是申请书时、在给客户写商业信函时、在出席会议前等很多场合,如果能事先弄清楚相关人士的性格,想必就能更加顺畅地开展工作。你甚至可以发现开会的气氛都不同了。

个性心理学篇2

1.学困生的定义以及形成原因

所谓学困生,相近的称法有后进生、差生等,现如今国内一共有这么几种的定义方法:李耀明认为:“所谓差生,是指那些比其他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勉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梁超认为:“差生是指学业成绩不及格或勉强有几门及格科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失败,往往就体现在学业上。他们认为的学困生指的是学习上的一种失败。

洪虎认为:差生一般是指那么理解能力较差、反应缓慢的学生。他们掌握知识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往往比其他学生要多。他们总有一种自卑心理,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指出学困生在学习上的某些特征存在问题。

而现如今,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对于学困生的定义,通过对于本班学生的观察以及相关理论书籍参考,我认为,所谓学困生指的是,首先应该是一个身体健全、没有特殊心理缺陷的群体;其次,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中,在接受同等教育条件下,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第三,要想达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和家长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

而通过原因分析来看,笔者认为造成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可分为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主要在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基本学习技能的发展缺失与错位。而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缺失;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强迫性的焦虑、逃避或回避、对抗和抑郁;自我学习意志的薄弱。

2.学困生现状的心理指导策略

从学困生定义的研究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认知领域的差异性并不是主导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却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对于学困生现状的改变,心理指导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克服自身心理障碍、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2.1 激发和引导学困生建立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于成功有极大的渴望,才能复出不懈的努力与持之以恒的奋斗。所以对于学困生来说,建立其学习上的自信心是其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不论在学校、在家或者其他的地方,自信是其保持昂扬斗志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关心爱护学困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正确引导教育他们,对学困生的错误,不可一味的训斥,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进行情感上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表现出对待学困生与优等生的一视同仁,排斥、偏见、讽刺这样的行为、言语应当禁止发生在学困生的身上。相反,要拿出更多的爱心、耐心来关心、照顾他们,鼓励、信任他们,要号召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使他们融入到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去。马卡连柯说得好: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任用他,赋予它更多的责任,往往是调动他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师一定要善于用学困生,因为“用”是对一个人最大的信任,信任往往会给人以力量,也最容易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2.2 协助指导学困生克服自卑心理

笔者在工作期间观察,很多学困生因为初期成绩跟不上,自卑心理就非常容易出现在他们的身上。而教师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客观公正的对待学生,不管是学习上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更应该客观的评价每一名学生。为了克服学困生的恐惧心理,教师要积极融入到学困生中。平等互动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寻找可交流的共同话题,从中找到他们的优点,赞扬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使他们有话对你说,乐于对你讲。不管是课上课下教师要多留意学困生,比如,课余经常找们闲谈,让他帮老师干些送作业、发作业本的活,拉近与特困生的距离。上课时发现他有所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

2.3 培养学困生坚强的意志

学习意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心理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在所难免,这时,作为老师,如何培养其坚强的面对困难的意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正视困难,学会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懂得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遇到困难时,首先要沉着冷静。做到不放弃,并且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这样最后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当学困生在思想上处于低迷的态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找学生谈话,恰当的鼓励等方式。同时还要适时的严格要求学困生,培养学困生的自制力。高中学生在自我管理和约束力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在这方面的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个性心理学篇3

【关键词】心理教育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

1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他们正直青年中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而对生活环境、人生、理想、现实等种种问题,面对各种观念的冲突、利益的抉择,许多大学生因苦无良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

我们通过对200余名护理系的大学生,用症状{——}90自测量表,通过测量可以看出学生中有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倾向、敌对倾向的比例超过50%,抑郁、焦虑、偏执的情况也较多,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大问题。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情绪问题、意志力问题、自我统一性问题及行为问题,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孤独、失落、空虚、抑郁、无助、绝望、矛盾、焦虑不安、心绪不宁等情绪反应及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力减弱或尚失,缺乏持久性,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等生理现象和行为特征,另外,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对权威师长有一种本能的“推拒”心理,他们遇到问题,往往不是求助于老师、父母或组织,而是找同龄的“知心朋友”,内向一点的则完全依赖于“自我调整”,这种求助和调整仅限于朋友及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往往带有盲目性,效果也不理想,还可能导致情绪恶化,在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精神病患者以及发生自杀等恶性事件,往往是错过了调整的最佳时机,或没能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干预造成的。

随着现代化社会各方面竞争的加剧,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过去只注意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开展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环境,提高承受各种影响和冲突的能力,增强心理素质,使他们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真正成长为跨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

2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调整能力,这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大学里,要有计划、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等有关知识的传授,使他们了解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懂得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意义,更多地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这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整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基础性工作。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可以通过选修课,举办讲座或指导自学等方式进行,在普及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当堂对学生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给予指导和咨询。 转贴于

3加强心理训练,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多半是从学校到学校,许多人的处境一直是比较优越的,他们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磨练和考验,没有遇到过挫折和打击,因此,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较低,挫折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长期受传统的“家长式”教育的影响,许多人个性懦弱,缺乏自信,孤僻内向,大学生中人际关系敏感率较高,与此也有密切的关系,要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参加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去展示能力,增强自信,磨练胆量,培养开朗、积极的个性。我们还通过心理测查,有专业人员参加对重点学生,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对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可以采用集体训练的方法,进行训练和调整,设定情境,反复磨练,在战胜困难中确立信心,重塑自我。

4开展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

加强危机干预,对刚出现问题的大学生,要借助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他们消除、矫正或缓解各种心理问题,调整异常的行为表现,从而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比如,大学生的人际恐怖问题,可采用系统脱敏法来解决;考试焦虑问题,可通过认识领悟方法来解决;神经衰弱问题,可以通过松弛方法来解决等等。高校的心理咨询,一般包括学习方面、工作方面{就业问题}、人际关系方面、生活方面、恋爱方面及疾病和康复等方面。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渲泄郁闷、倾述烦恼、寻求理解与慰籍的场所,并给予行为上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弱点,获得心理平衡;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哪儿是自己的最佳位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是什么,如何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等。近年来,高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门人员,开展的工作也是有效的,由于因为心理咨询机构遵循保密,尊重理解互信等原则,十分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又能切实为大学生们排解困惑和烦恼,因此,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他们说:过去遇到问题,找父母怕不理解,找老师怕挨批评,找同学又彼此彼此,还怕被人笑话,现在找心理咨询老师,倾诉对症下药,还没有泄密之忧,许多大学生把心理咨询老师当做贴心人,心理咨询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疾患、开展学生潜能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5建立心理档案

个性心理学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个性心理培养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各项事业都处在转型时期,文化的多形态造就了人们思想的多面性,而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也使得人们接受的信息量也在不断扩大。由于,学生的人生经验非常有限,年龄有尚小,对一些不良信息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地成长。本文以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相关地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以期促进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一、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社会、家庭、自身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一)学校。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地,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自然高职学校也不例外。和其他高等普通院校相比,高职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学会一技之长。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高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偏低,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学习氛围不高,长此以往,定对学生长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二)社会。可以说,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信息高速传递的当今社会,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自然对学生的思想也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学生的心理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高职的学生,很多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社会和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特别容易收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他们良好世界观的树立。

(三)家庭。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很多实验也表明,孩子若是出现心理问题,其父母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家庭都过分重视物质享受,经常给学生渗透重利的思想,这种功利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品质和个性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四)自身因素。除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学生自身的素质也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学生自身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总是无精打采,同时,情绪也较为负面、悲观。

二、高职学生管理与学生个性心理培养的有效路径

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建立档案、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的个性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自我意识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倾向等方面进行调节,对学生正确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高职学校学习期间,正式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同时,他们还充满着自信心,而他们的这种自我意识会被不断强化。自我意识不健康的学生,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不仅情绪波动较大,其人格也容易放生障碍。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为他们心理素质的提升夯实基础。

(二)建立档案。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可以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为每个学生建立专门的个性档案。通过和学生的接触,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积极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来了解学生的状态。第二,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第三,可以通过第三方进行了解,既可以向学生询问,也可以向任教老师询问。第四,可以通过学校心理机构调取学生心理测试结果来进行了解。在了解工作完成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学生的个性记录在册。

(三)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职学生在就业后需要的能力来说,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他们得以在社会站稳脚跟的基础,技术应用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品素质作为支撑这些能力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而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主要表现出个性的偏差,这也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学校应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加深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提升,为他们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夯实品质基础。

(四)将学生的个性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应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他们实践技术水平。学校可以以专业学习为渠道,将学生的个性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重量,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充足的个性发展空间,同时,学校可以提高选修课的比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发展。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阅历都不同,这也是造成学生个性差异的原因。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秉持因材实教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情绪和因素,提高他们的正能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结束语:总而言之,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高职学校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是,只要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强化,同时,将学生的个性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为他们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春民.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学,2012,(06).

个性心理学篇5

那么高中生有哪些个性心理特征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这样四种类型,并给以适当的教育,使学生快乐的学习成长。

(一)自尊型。这些人过于自尊,听不得他人的评论,尤其是负面的。同时,他们也是脆弱的。这些学生的表现为:教师批评不得,善于表现自己,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容不得他人指手画脚。这类学生的教育对策应该是:多鼓励表扬,同时告诉他,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强烈的自尊心产生的原因有这些方面:单亲家庭的孩子,受父母离异的影响,在心灵上留下阴影,以为别人都不关注他,因此,像刺猬一样提防别人,以自身的经历来感受这世态炎凉。有的受丧失父母之痛影响,从悲伤中难以自拔,像蛋壳一样极易破碎,因而表现的相当自尊,把自己封闭包裹起来。有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从小自己长大或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长大,只知道父母是远在他乡打工的人,负责定时打钱过来,交学费时才想起父母。因为,缺失家庭关爱,缺失亲情的高中生往往会这样。教师安排课堂互动让学生间的友情发酵,用友谊来弥补情感的空白,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尽管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过激行为,我们也要包容他们。课堂上喧宾夺主的小动作无非是引起他人注意的方式,迟到早退也是这些心理使然,我们要理解他们并疏导之。

(二)自卑型。由于自身、家境、儿时受到的刺激等,往往使这样的学生心理上感觉低人一等。因此不敢与他人交往,躲在一边孤芳自赏,羡慕别人的衣着,发型,生活方式等。久而久之,自惭形秽,做事谨小慎微,生怕别人讥笑,从而限制了思想的触角。这些人,往往循规蹈矩,从不越雷池一步,课堂上回答问题燕语莺声,细声细气,从不抬头看人,写在作业本上的字迹过于秀气,读课文总是死记答案,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合理,以至于到了高中阶段,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追求,总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总之,影响到了个人成长,在融入社会方面更是令人堪忧。对这样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的勇气,告诉他,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敢于尝试,我的青春我做主,我能行。

(三)放任型。有这样一些学生,自习课上一边说话一边写作业,甚至,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完全旁若无人,自由自在,没有纪律,没有约束,课堂上倒头 就睡,在教师授课时吃喝,追逐打闹,这样的状况在小学课堂上还属正常,在高中课堂上已属异态。高中的学习需要精心思考,对知识梳理整合,缜密的思维,大量精力的投入,因此,这种 放任型学习要不得。这样的心理源于个性较强,过于自私,可能是家庭环境优越,有可能是家里的最小的孩子,父母家长都顺着他,缺乏合作意识,更不会分享。因此,需要疏导他,尝试着与人分享。高中语文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安排学生各自准备,找出文章中写梁启超的细节描写来揣摩人物的品格,然后,大家在课堂上展示分享。同学们抓住了眼神、衣着、声音等方面来领悟梁启超的博学、自信、幽默。一位平时放纵的学生也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并给以掌声,轮到他了,由于准备充分因而更精彩,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合作中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我相信播下的这样一颗种子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个性心理学篇6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

体育课程改革,坚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应重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生理健康、学习态度与成绩,甚至影响学生今后个性的成熟与发展。目前中学生负担很重,心理压力很大,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融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培养为一体,减轻和转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1现代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1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生对体育自信心不足的为数不少?自信心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课的学习,而且影响到青春期的健康发展,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感丰富?思想活跃?自我意识逐渐产生?独立性和成人感增强,但认识社会的能力尚不完全?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才开始形成?这些都是中学生普遍的个性心理特征?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具备舒适的成长环境,安逸生活环境,面临困难有父母挡着,遇到挫折有父母顶着,这样就造成了中学生的自信心不足?

1.2兴趣爱好不稳定?情感脆弱

中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但不够持久,容易变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师和练习方法,有的学生练习认真,兴趣很浓,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没有兴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易产生怕羞怯懦和胆小自卑的心理,造成这种心理病态的原因是较强的自尊心和个人失败的现象相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或受批评?谴责过多过重,或受当众羞辱之类,严重地伤害了自尊心?情感较为脆弱?

1.3意志品质薄弱

意志品质是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而意志力则是人在完成预期目标?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的?心理的承受能力?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严格要求,借助有效的练习方法,进行适时沟通交流,多鼓励少批评,要预防学生的逆反心理,给他们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适度的开展“挫折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

2体育教学中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2.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安排合理的体育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和纠正个性的心理、情感缺陷。如有的学生胆怯、怕羞,可安排并鼓励他们多参加跳山羊、垫上活动等项目的锻炼,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使他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跨越心理障碍。还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动员他们多从事一些接力跑、游戏,组织教学比赛等集体项目的锻炼活动,使他们融合在集体之中,用团体精神帮助他们克服孤僻、不合群的个性,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由此,逐步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遇到重要事情极易出现紧张、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如球类、田径等项目,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慢慢的克服自身心理障碍。

2.2根据学生体能特征,要有实效地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

教师应结合学生技能、体能、兴趣组织教学形式,可以进行循环练习、不等时轮换和交叉练习。例如,完成实心球前抛的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体能组,要求学生的训次数都是10次,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达到了锻炼的目的。有的学生运动技巧方面表现的潜力较大、在教学中领悟快、技能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地让他们多做示范,使他们有自我表现和发展特长的机会。而面对少数技能训练不达到要求的学生,则进行个别辅导,反复练习,帮助他们领悟动作要领,树立信心,这样就能充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密度和广度。

2.3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休育课中的表现也不一样。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较胖,不愿动;有的学生体能差,不想动;有的学生懒,怕跑,特别是当教师站旁边看着他们训练时,显得更加紧张。根据这类心理因素,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给他们以示范和领会的机会,采用肯定、表扬、鼓励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组织地把他们同体能好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使他们多看、多思考,并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按图形跑、放音乐、接龙游戏等方法,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情绪,及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肯定,提高他们练习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练习的能动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给学生一定的自动选择训练项目的时间,让他们调整学习心态,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内容上做到一主多副,让他们更多的选择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2.4根据学生教学活动的需要,精心创设和谐的课堂氖围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有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今后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业余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终生受益。为此教师要创设―种让学生表观的环境和氛围,使体育课成为―个小社会。如在体育教学中多增加一些自锻和自我创想的练习,使学生在课堂里生动活泼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这过程中,学生所产生和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特长等可以进行文流,互想帮助,从而培养他们学会各种人际关系和处事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竞争自强的活动场所。

中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虽然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努力,就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

个性心理学篇7

【关键词】 中职院校;个性心理;择业心理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职校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职校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3.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职校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职校生,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可以说,与普高生相比,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

4.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些职校生可以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边缘性人格、双重人格、物化人格等并不少见,性、分裂性、戏剧性等人格障碍倾向在一些职校生言行举止中也有明显表现。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1.择业依赖退缩心理。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许多职校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对于职业学校承诺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职校生往往是十分喜爱、情有独钟。这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2.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3.择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职校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非只言片语所能透析。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良经历、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不当、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偏见、特殊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特别的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特定的青春期年龄阶段和独特的身份,再加上一些职业学校所做的工作不尽如人意,都使得职校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多样,更加普遍。这也说明职业学校的相关工作必然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说明的是,所要分析的是当代职校生存在的一般性的心理问题,没有去探究职校生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所提及的这些心理问题基本上属于成长性、适应性的心理问题,是职校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实施科学、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这些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而且能够得以妥善解决。主要是从存在问题的视野来认识职校生的心理现状,为职业教育寻求心理依据,从而有利于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推进和深化职业学校素质教育。限于篇幅,关于职校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存在的心理优势和心理潜能开发的研究笔者将别文探讨。

参考文献

个性心理学篇8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性特征;症状自评量表;“大五”人格量表

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它对每个大学生的体魄、意志和性格的形成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特征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医科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成熟,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研究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医学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年级为层,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440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束后共收回问卷440份,去除问卷填写不完整和有逻辑错误的40份,有效问卷为40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其中,男生1.47人(36.75%),女生253人(63 25%),年龄18~26岁.平均年龄21.6l±1.50岁。

1.2方法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心理健康,采用1~5分进行项目赋分和评价,项目自评分值越大,表明症状越严重。使用杨坚1996修订的由Costa & McCrae编制的“大五”人格量表(NEO-PI-R)测量个性特征。NEO-PI-R包括“大五”人格理论提出的5个人格维度,每个人格维度包括6个人格层面,每个人格层面包括8个项目,全表共包括30个人格层面和240个项目。NEO-PI-R采用5级(从“完全不符”到“非常符合”)计分制,其中正向题目从“完全不符”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5分,反向题目从“非常符合”到“完全不符”分别计5~1分,每个人格维度的得分范围在48~240分之间,在每个维度上得分越高,表明其人格的倾向性越明显。考虑到调查对象的问题,本调查在使用前将量表中涉及到的有关“工作”的术语全部转换为“学习”。关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据Costa& McCrae的报告,5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外向性0.891,情绪性0.923,开放性0.875,宜人性0.862,严谨性0.904。就效度指标看,5个因子解释了人格50.6%的变异,量表的结构分明,30种人格特质基本上负荷了各自的人格维度,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1.3质量控制每项测试均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人员现场集中测试,测试前以统一指导语说明测试意义。问卷不要求填写姓名,由受试者独立完成并当场全部收回,以排除干扰因素。问卷收回后对填写各项进行检查,不合格的量表予以剔出,有效问卷输入计算机。本研究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问卷输入完成后进行抽样复查,以确保数据输入正确无误。

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SAS8.0和SPSS11.5进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u检验、两样本u检验、x[2]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SCL-90总分、阳性均分、阳性项目数与中国常模的比较医科大学生的SCL-90总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阳性均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而阳性项目数则明显高于常模(P<0.05)。详见表1。

2.2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医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5)。男生除躯体化因子,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的躯体化和敌对性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强迫、恐怖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5)。男生和女生相比而言,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SCL-90因子分≥3的人数及比例SCL-90因子分达到3分或以上,提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障碍。以≥3分为界限,共计40人,占调查人数的10%,其中,男生26人(占男生总数的17.69%),女生14人(占女生总数的5.53%),男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生心理障碍者明显多于女生。按症状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序,男生和女生排在前三位的都依次为强迫、抑郁、敌对性。见表3。

2.4医科大学生个性类型情况的构成比较 个性类型为宜人性和谨慎性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9.50%和31.25%,其次依次为外向性(12.50%)、情绪性(9.75%)、开放性(7.00%)。男女在情绪性和宜人性上存在差异(P<0.05)。详见表4。

2.5不同个性类型的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SCL-90总分得分最高,与其他四种类型的医科大学生SCL-90总分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向性的医科大学生SCL-90总分得分最低,明显低于开放性和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PG0.05)。谨慎性的医科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偏执和精神病性上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开放性和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P<0.05)。开放性的医科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上的因子得分低于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迫、敌对性和偏执上的因子得分高于外向性和宜人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性的医科大学生除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外向性和宜人性(P<0.05)。外向性和宜人性的医科大学生各因子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见表5。

3 讨论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渡时期。此时身心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完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力不强,遇到问题容易冲动,产生很多偏激的想法,因此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对医学大学生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本研究结论与先前报道基本相符。医学生的SCL-90总分和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全国常模,后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医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

病性6项因子上,医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与医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有关。很多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在一些因子上有差异。本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相比而言,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生。以SCL-90因子分≥3的人数及比例来看,40人中男生26人,占男生总数的17.69%,明显高于女生14人(占女生总数的5.53%)。这一结果可能与男女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分工不同有关。相比女生而言,男生更加争强好胜,将来在家庭和社会中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社会对男性角色期望较高,这使男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更大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世界医学教育联盟主席Walton教授、Pollock教授认为,人格因素不仅与医学生学业成绩有关,而且对其未来的临床能力也有预测价值。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发现医科大学生的个性类型以宜人性和谨慎性为主,分别占39.50%和31.25%,其次依次为外向性(12.50%)、情绪性(9.75%)、开放性(7.00%)。男生和女生在情绪性和宜人性上存在差异,男生情绪性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宜人性明显高于男生。男生谨慎性所占比例最大(占男生总数的35.37%),女生则以宜人性最多(占女生总数的43.87%)。这可能与男生平时遇事比较慎重,强调自律和责任感,比较能干,女生比较顺从、谦虚、诚实、利他有关。心理同题的发生与个人性格的关系密切。有研究认为人格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表明情绪性医学生的SCL-90总分得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类型,提示情绪性医学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医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与以前的研究结论相符,可能是由于情绪不稳定的人对各种外界刺激的反应比较强烈,心情易大喜大悲,情绪一旦被激发就很难平复,因此常常出现抑郁、焦虑、敌对性,人际关系较差,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外向性学生的SCL-90总分得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比较低,说明性格外向的学生心理状况良好。这可能是因为性格外向的学生平时比较热情、合群,遇事比较积极、果断,好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个性心理学篇9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品质;个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教育任务。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因此,也必然渗透在体育教育之中。

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首先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由于遗传因素与社会影响,每个学生有着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他们的心理倾向,如:动机、兴趣、理想、能力以及世界观等各不相同,在体育教育中利用这些作动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必然有助于学生智力、体力、能力的健康的发展,成为国家中坚的高层次人才。其次是体育教育任务的需要。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人体活动能力,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体育的认识态度与行为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根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掌握正确的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促进体质增强,完成体育教育任务。

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应从兴趣、能力、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入手。

一、体育教育中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态度,这种态度导致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获得某种知识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倾向。在体育方面就是欲求掌握体育知识技能,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获得心理满足的意向,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比较强烈的动力。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只有在体育活动中培养,所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体育教育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的教育环节。

(一)由直接性到间接性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开始往往被活动中的某些现象所吸引,处于兴趣的萌发状态是直接的,随着知识技能学习的深入,学习主动性增强,逐渐认识到体育活动的意义及其对自身的效果和社会价值,此时由直接兴趣转为较高层次的间接兴趣。

(二)由易性变到稳定性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处于萌发状态时,由于缺乏自己的理想,信念联系,所以容易改变,这样的兴趣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在体育教育中教师要使兴趣真正成为学生积极活动的推动力,驱使学生自觉的积极的学习,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目的,这就是兴趣的稳定.

(三)由可塑性到可控性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受后天影响形成的,因此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加以改变,这就是体育兴趣的可塑性,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和方法地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在体育所期望的目标内。

那么兴趣的性质又是什么?是教育手段?还是目的?兴趣在某种情况下的确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时人们为了满足某种兴趣要求而参加体育活动,但这是相对的,从教育的角度看,兴趣只是用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这是绝对的。人的心里动力结构是: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这是一个系统发展过程,兴趣处在系统的较底层次,如果把兴趣当作体育教育的目的,那就会妨碍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会限制恶劣个性心理的充分发展。

二、体育教育中的能力培养

能力反映一个人的活动水平,在体育教育中就是培养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调节心理的本领,它是体育教育取得效益的绝对性条件。体育能力是一般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联系而发展起来的。这是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能力,身体锻炼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体育活动组织能力。这些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前体育教育的成败,而且对一个人的体育生涯有着深远的意义,体育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其他一般能力的发展,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体育教育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这是体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肩负的使命,也是培养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要明确智育与能力两者之间的联系,智力用于认识活动,而能力用于实际活动,两者虽有区别,但二者在活动中又是统一的,在体育中掌握知识技能离不开认识活动,然后经过实际联系才能完成,所以发展智力,有利于提高体育能力,而体育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二)是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技能是人类认识经验的总结和活动方式,二者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没有知识技能,能力就失去了表现依据,没有一定能力,接受知识技能也成了难事,在体育实践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慢,这是因为知识技能不是能力,从知识技能的获得到具备能力,还会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实践。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不能忽视知识技能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三)身体素质与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在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如速度,灵敏,耐力,力量,柔韧性这是体育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身体素质不等于能力,它只是提供了条件,只有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有目的的练习,才能发展能力,加上运动技术和技能,心理,环境等因素,才能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体育教育中不能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重视培养能力的基本条件——身体。

三、体育教育中性和气质的培养

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体育活动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性格和气质。在体育活动中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心理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性格和气质。性格决定人的活动态度,气质表现人的风格,二者又相互影响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为用,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气质。

性格的培养应根据其特征来进行。大体可分为外相与内向两类。外向学生的性格,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积极热情,好动,但容易出现粗暴,大意等不足。内向学生的性格,表现为沉着,冷静,细微,但容易出现冷淡,孤僻,脆弱等缺点。在体育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以便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其行为,从而作到“有的放矢”这对于以学生为工作对象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感情和活动的速度方面的心理特征。一般对气质归纳有四种基本类型,在体育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类型,施以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活泼,好动,灵活,可塑性强,又缺乏毅力,容易变化,相当于多血质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引导他们向稳健,持重方面发展,给他们在锻炼中耐心,专心,保持兴趣稳定,注意力集中持久。对于行动迟缓,有惰性,稳重比较沉着,缺乏生气,相当于粘液质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向热情,活泼,敏捷方面发展,多给学生安排灵巧,容易激发热情的活动,如跳跃,球类等,要求他们在锻炼中自我激发,情绪开朗。对于精力旺盛,容易兴奋,却自制力差,易冲动,相当于胆汁质的学生要多给与平稳,安静,放松的活动,如太极拳,韵律操等活动。对于在活动中表现谨慎,敏感,反应迟钝,适应能力较差相当于忧郁质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简易的非激烈竞争型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向谨慎而不孤僻,小心而不怯弱的方面发展。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方面,不能把某一类型气质评定好,另一类评定差,气质只是反映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气质在生活和活动条件影响下,可以得到改变,他们往往根据所受到的影响,所受的教育为转移。

个性心理学篇10

关键词:体育教育 心理品质 培养

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首先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由于遗传因素与社会影响,每个学生有着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他们的心理倾向,如:动机、兴趣、理想、能力以及世界观等各不相同,在体育教育中利用这些作动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必然有助于学生智力、体力、能力的健康的发展,成为国家中坚的高层次人才。其次是体育教育任务的需要。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人体活动能力,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体育的认识态度与行为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根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掌握正确的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促进体质增强,完成体育教育任务。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应从兴趣、能力、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入手。

一、体育教育中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态度,这种态度导致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获得某种知识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倾向。在体育方面就是欲求掌握体育知识技能,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获得心理满足的意向,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比较强烈的动力。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只有在体育活动中培养,所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体育教育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的教育环节。

(一)由直接性到间接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开始往往被活动中的某些现象所吸引,处于兴趣的萌发状态是直接的,随着知识技能学习的深入,学习主动性增强,逐渐认识到体育活动的意义及其对自身的效果和社会价值,此时由直接兴趣转为较高层次的间接兴趣。

(二)由易性变到稳定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处于萌发状态时,由于缺乏自己的理想,信念联系,所以容易改变,这样的兴趣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在体育教育中教师要使兴趣真正成为学生积极活动的推动力,驱使学生自觉的积极的学习,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目的,这就是兴趣的稳定。

(三)由可塑性到可控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受后天影响形成的,因此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加以改变,这就是体育兴趣的可塑性,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和方法地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在体育所期望的目标内。

那么兴趣的性质又是什么?是教育手段?还是目的?兴趣在某种情况下的确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时人们为了满足某种兴趣要求而参加体育活动,但这是相对的,从教育的角度看,兴趣只是用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这是绝对的。人的心里动力结构是: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这是一个系统发展过程,兴趣处在系统的较底层次,如果把兴趣当作体育教育的目的,那就会妨碍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会限制恶劣个性心理的充分发展。

二、体育教育中的能力培养

能力,在体育教育中就是培养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调节心理的本领,它是体育教育取得效益的绝对性条件。体育能力是一般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联系而发展起来的。这是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能力,身体锻炼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体育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其他一般能力的发展,使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体育教育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这是体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肩负的使命,也是培养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一)要明确智育与能力两者之间的联系,智力用于认识活动,而能力用于实际活动,两者虽有区别,但二者在活动中又是统一的,在体育中掌握知识技能离不开认识活动,然后经过实际联系才能完成,所以发展智力,有利于提高体育能力,而体育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二)是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技能是人类认识经验的总结和活动方式,二者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没有知识技能,能力就失去了表现依据,没有一定能力,接受知识技能也成了难事,在体育实践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慢,这是因为知识技能不是能力,从知识技能的获得到具备能力,还会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实践。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不能忽视知识技能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三)身体素质与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在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如速度,灵敏,耐力,力量,柔韧性这是体育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身体素质不等于能力,它只是提供了条件,只有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有目的的练习,才能发展能力,加上运动技术和技能,心理,环境等因素,才能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体育教育中不能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重视培养能力的基本条件——身体。

三、体育教育中性格和气质的培养

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体育活动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性格和气质。在体育活动中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心理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性格和气质。性格决定人的活动态度,气质表现人的风格,二者又相互影响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为用,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气质。

性格的培养应根据其特征来进行。大体可分为外相与内向两类。外向学生的性格,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积极热情,好动,但容易出现粗暴,大意等不足。内向学生的性格,表现为沉着,冷静,细微,但容易出现冷淡,孤僻,脆弱等缺点。在体育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以便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其行为,从而作到“有的放矢”这对于以学生为工作对象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感情和活动的速度方面的心理特征。一般对气质归纳有四种基本类型,在体育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类型,施以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活泼,好动,灵活,可塑性强,又缺乏毅力,容易变化,相当于多血质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引导他们向稳健,持重方面发展,给他们在锻炼中耐心,专心,保持兴趣稳定,注意力集中持久。对于行动迟缓,有惰性,稳重比较沉着,缺乏生气,相当于粘液质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向热情,活泼,敏捷方面发展,多给学生安排灵巧,容易激发热情的活动,如跳跃,球类等,要求他们在锻炼中自我激发,情绪开朗。对于精力旺盛,容易兴奋,却自制力差,易冲动,相当于胆汁质的学生要多给与平稳,安静,放松的活动,如太极拳,韵律操等活动。对于在活动中表现谨慎,敏感,反应迟钝,适应能力较差相当于忧郁质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简易的非激烈竞争型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向谨慎而不孤僻,小心而不怯弱的方面发展。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方面,不能把某一类型气质评定好,另一类评定差,气质只是反映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气质在生活和活动条件影响下,可以得到改变,他们往往根据所受到的影响,所受的教育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