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5:24:59

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范文篇1

求同: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达到对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的认同或引起共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在求同阶段的教学我们要经过两个回合。第一回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文本)表现的主题思想;第二回合:在理解到作者(文本)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文本)的观点思想是通过怎样的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出来的。比如:第十一册《凡卡》一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到课文讲的是九岁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主题思想。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而之后的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去表现主题思想,是阅读教学着力点,教师应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比如: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饱含泪水的省略号的巧妙运用;写作思路明暗线的交错安排;乡村幸福的回忆和城市悲惨的现实的相互反衬;独具匠心的结尾艺术特色等。在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表现形式或作者表达的思想,作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则是水到渠成了。比如:凡卡寄出的信,爷爷能收到吗?能接回可怜的凡卡吗?或如:作者这样来写结尾好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求异阶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诚如上文所述,学生在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及为表现思想观点所采用的形式后,对文中所展示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必定会有个人的看法,或赞成或反对,以至于出现超越作者本身的认识局限,产生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创造,发掘出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实现了自我建构。比如:教学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学生在对北大荒是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有了充分地认识之后。有的学生就认为,写北大荒物产丰富的部分即:从“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再往哪儿装呀?”这部分不仅是通过物产的丰富来体现出北大荒的可爱,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物丰”的“趣”事来体现可爱的。他们认为: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游上来了。水面上挤挤挨挨的都是鱼,不计其数的小嘴,冒着不计其数的泡泡,波光粼粼。随手的一瓢都是满满的鱼,这是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一幅图啊!难道表现的仅仅是物丰吗!还有,“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戴上皮帽子、皮手套,提着根棍子到草塘里去逮野鸡,追狍子,”闭上眼睛想想这个“猎手”该是个多么有趣的活雪人。而捉野鸡像拔萝卜似的的形象,也令读者忍俊不禁。这表现的难道仅仅是“物丰”吗!这样的个性化解读没有根植于对文本(作者)的深入体验感悟,是很难想象的。

再比如:第十二册《草船借箭》一文,老师在求同阶段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概括出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很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多疑等性格特点。而在求异阶段,由于有了和文本充分的交流,有的学生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说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文中句:“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而且对来帮助的友人诸葛亮也并不实情相告,(文中句: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明明知道周瑜在陷害诸葛亮,破坏大局,也没有告知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若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那么,赤壁大战的历史将可能改写了。试想,没有对文章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在个性化的解读中,学生已经摸到人物特点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了分析人物的辩证法。

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求同的基础上,进行的求异教学呢。

三、再次求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

这次求同的含义与第一次的求同不同,第一次求同是探寻作者(文本)所表达的意义,而第二次求同则是学生在经过求异阶段的交流讨论和体验感悟,对作者(文本)的思想观点的重构。使之统一在自身的思想之中,成为自己个性发展的丰富养分。这次的求同和上一步的求异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融合在一起,这里是为了讨论的方便而分开来写的。以下选择一则案例《给课文换一个创造性的结尾》(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P53页)就充分展示两个阶段融合的特点。学生学完《一曲友谊之歌》(初中教材第六册)后,教师问:“这篇课文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一位学生稍加思考后回答:“课文抒发了真情实感,这是课文的成功之处。”教师紧接着问他:“你从哪里看出是抒发了作者真实的感情?”这位学生说:“书本上写着‘就像一股熏风扑面吹来,我们全家人的心中流溢着温馨,。同学们的声声问候,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柔,那么婉转。”老师让他坐下,请其他同学再找出文中其他三处的抒情句段。思考:哪一处抒情写得不太好。大约过了三分钟,学生1举手说:“我看文章最后一段写得不太好。”(我望着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忽然想到一句话:“人间自有真情在。”)师追问:“不好在哪里?”生说:“这一段中’忽然想到一句话‘,似乎不太真实。”学生2发言:“我不这样认为。’我望着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是告别时情景,后面加上这么一句’忽然想到一句:人间自有真情在‘能深化主题,点明友谊。其实,抒情的记叙文有时也要插入一些所谓虚伪话来以情感人。”学生3:我认为抒情要抒真情,要根据当时情景来写,不能用一些假话。最后一段读了使人恶心。学生4不服:这个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而且也点明文章题目,抒发“我”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

个性化阅读范文篇2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短课文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习起来就有成就感。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边想边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在学习《云房子》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美美的朗读,可以表演,学小鸟在云朵中飞来飞去,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画出各种各样的云房子等等,可以用批注,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3.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三、教师的主导性是正确的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例如在学习《三袋麦子》时,有学生认为小猴最笨,辛苦地把麦子种下地,不如学习小猪把麦子变成各种好吃的食品吃了,麦子完了可以再找土地爷爷要,那么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明白小猴的行为才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四、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个性化阅读的花会越开越美丽!

个性化阅读范文篇3

一、激发学生个性阅读兴趣

要想保障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对阅读产生热爱并且将学生的阅读行为变得更加积极活跃,最为基础的条件就是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处在积极的状态,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享受其中,在阅读当中主动的提出自己的见解,个性化的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解读,那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成效也能得到根本保障。要想激发学生的个性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音乐渲染。语言文字有着语言文字本身具有独特魅力,在一个优秀的语文篇章当中除了好的语言堆积以外,更为主要的是作者在创作时对其进行恰当的安排和构思,并且加入了自身的情感和所思所想。那么要想让学生真正产生个性见解,还需引导学生和文章作者生出情感共鸣。对此,教师可以采用音乐渲染的方法,用音乐来促进情感的激发。第二,画面烘托。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直观的图片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培养学生个性阅读兴趣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刺激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时,为了让学生产生个性阅读的动力,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大量与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个体感知。

二、引导学生自主展开阅读

为了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教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指导之下不得个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必须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阅读自主权,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第一,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可以将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来展开分析和阅读,使得个性和阅读的整合程度逐步加强,让学生提出独特见解,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第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那么他们在阅读方法选择上也会存在不同,因此可以让自主选择权利交到学生手上,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来恰当的选择阅读方法,如精读、默读等,真正进行个性化的语文阅读。第三,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交流形式。学生在实际阅读当中会形成自身的看法,而学生获得的见解需要交流表达的方式来得以强化。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交流的方式,例如可以和父母、同学或者是教师进行交流。如在《丑小鸭》阅读后,学生可以和教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悟,并在与教师的交流当中反思提高。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

发现问题会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和个性化解读产生的一种疑惑,留够彰显学生的个性,而在提出问题之后,对其予以解答实际上是一种手段。在个性化阅读模式当中,要让学生的阅读设置在自由思维模式之内,善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避免学生提出千篇一律的看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凸显出学生阅读个性化,让学生能够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提出有学生个性色彩并且深刻的问题。为了确保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消除学生的敬畏心理,避免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安全以及舒适的心理环境下展开个性阅读,并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当学生对阅读存在一定的疑惑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出来,而如果学生由于理解的过于浅显提不出问题的话,教师就需要采用提问艺术来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提问。例如,在学习《瓜棚夜话》时,学生对于其中的很多词语过于陌生,于是提出问题: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文章的?他想要突出的思想和内容是什么?

四、加强教师个性阅读指导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语文要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但是并不是说完全让教师放任不管,而是要让教师站在指导者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和指导,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把握阅读方向,为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阅读个性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不存在较为丰富的阅历,而且缺乏一定的阅读基础,在很多时候无法在阅读当中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也会生出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此时,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指导时,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给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同时也能够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准则。针对学生提出的错误观点,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指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思考,并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错误。在具体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环节,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个性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展开阅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加强教师个性阅读指导,让个性之花在课堂绽放。

作者:周红 单位:重庆市武隆区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朱伶俐.让个性之花在阅读教学中绽放[J].新课程,2011,5(11):47-49。

个性化阅读范文篇4

一、不期待答案

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一位特级教师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逞、气氛活跃。我们认为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可是美国专家却说: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

其实,真正沉下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一个深思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看客,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答案能配合我们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才算达到了目标要求。

但笔者以前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讲《项链》一文,这位老师设置了一个问题,“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在情节发展中有没有变化?”

有学生说,玛蒂尔德的性格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课文写她成了粗壮耐劳的妇女,完全是为遭遇所逼迫,而不是她性格的改变;也有学生认为她有改变,因为十年前她从没有想过自己劳动是应该的,但十年的艰辛使她懂得了穷人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她看清楚自己应该干杂事粗活,这对她来说是个了不起的转变。

这时老师继续引导学生,“现在出现了不同意见,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一个女生说“她的性格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当初她有很强的虚荣心,觉得自己应当过上流社会的生活,丢了项链之后,经过偿还债务的奋斗,她整个人回到现实中,说明她变了。但有时她还要回想,那是存在虚荣的一面,她没变。”老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无论读书什么书都要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

这位老师不期待答案,学生反而收获很多。

当然,强调个性化阅读并不等于可以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阅读中学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对此,教师要给予指导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中学生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课堂上,如果你多倾听学生的意见,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去做。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例如《江南的冬景》一文,欣赏语言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能形成独到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读书效率也高了。

3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规避单一的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也可以和同桌、前后位的同学交流,还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喜欢喋喋不休的讲,掰开来揉碎了,不厌其详,生怕学生不懂。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成了看客,长此以往,学生课上倒是基本不用思考了,可是阅读理解能力又从哪里得到提升呢?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四、鼓励学生发问

个性化阅读范文篇5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提出的依据

1、源于《课标》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首要位置,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有关阅读教学的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那么,可以这样说,只有个性化的教学才能造就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无疑地,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2、源于“语文”特点的思考

“语文”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唐承彬老师说过,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含有不少科学因素的,在语文教学的进程中,牵涉到许多无法定量定序的变项,语文教师个人的特点,往往比某些规定的东西更实际,更重要。这番话道出了语文教学应在理性的传授知识、探索规律的同时,又应该求异、创新,以独特的教学个性,求得多彩的教学风格。

3、源于“主体”的思考

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他们有着个性气质、生活经验、心境、情趣的差异,在每时每刻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心天地。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们稚嫩的心灵,更要欣赏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力,求得每一个学生多角度的发展。任何一个学生到学校来学语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带到课堂来的有他的生活与经验。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这个角度而言,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唤起、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不断地帮助他们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并使其照亮自己的语文学习的过程。

4、源于“教学者”的思考

我们的语文教师自身是一个个充满生命特征的个体,都有着个性魅力,有着独立意识、创造能力和人格理想,有着独特的人文素质。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愈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深层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一定要亮出个性,亮出“自我”。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需要教师的激情

没有激情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配合《观舞记》,用欢快明丽的松林、清溪之曲伴读《山中之友》等等。通过激情导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触发创意,促进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学习《观舞记》时,观看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说明你的理由。这无疑掀起了课堂的高潮,同学们兴奋不已,交头接耳议论着,最后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说出不同的词汇,可谓精彩纷呈。“恐怖”一个学生脱口而出,空气凝固了一秒中,我内心也一惊,这么美妙的舞蹈竟有这种感受,故意捣乱,不是,你看他一脸坦诚,于是我不断引导其说出其根据,原来都是那盏铜灯惹的祸,马上有同学提出异议,说这是印度宗教色彩的体现。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阅读教学中,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对文章主题感受体验的独特性,又要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诸如“为什么?”“你最喜欢什么?”“你的观点有哪些?”“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放开思维空间,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你争我辩,旁征博引,以理服人。在质疑释疑中挖掘教材,开启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2、需要平等和谐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其思维流畅,语言丰富。只有构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真正能体验到理智探索的愉悦,课堂也就成了一个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了一方创造智慧飞扬的天地,在这样的课堂,要求我们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让心灵沟通心灵,用尊严赢得庄严,用爱心激励爱心,用生命呵护生命,用自由唤醒自由,并以一颗赤诚的童心去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让孩子们在开放的课堂上快乐着学,坦露内心,畅所欲言。譬如,在教学《马》这课的教学中,主人给马戴上黄金链条,将其项鬣编成细辫,打扮得那么漂亮,为什么说是对马的侮辱?这一提问掷地有声,同学们纷纷思索,展开讨论,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结合自己的体验,有的自喻,最后感悟出马非马,人非人,这是最大的侮辱。由此使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脉搏的跳动,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从而使思想境界也得以升华。

3、需要旁征博引

文言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怎么办呢?最好的做法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现代人的意识去诠释文言文,想办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起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在讲解《马说》时,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毛遂自荐”与“自高自大”本质区别,我讲了一个例子,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在一次世博会上,中国人急中生智打碎国酒茅台酒,顿时芳香四溢,推销了自己。这则故事帮助学生领悟了学习《马说》的现实意义——别在等待伯乐的时光中,自我蹉跎,而要自主地推销自我。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个性化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多,就会生成很多的教学细节。我们要随机应变,用语文教师所有的敏感去捕捉、发现课堂的生成点,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引申、深入教学。用我们的智慧,让预设和生成共同演绎精彩的课堂。在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得不断提高,与时俱进。我们得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敏锐的思辨、良好的语感等等。

参考文献:

1、黄瑞槐《解读“创造性阅读》

2、吴振华《浅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山西教育

3、程芳《不,一百种在那里――谈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湖北教育

4、彭英《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教学课例与解读》云南教育

个性化阅读范文篇6

请先看下面一则课例:人教版(以下同)第五册13课《亡羊补牢》当教完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师:文中的那个人发现少了一只羊后,他是怎样做的?生1: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生2(补充):他不愿去修羊圈。生3(补充):后来,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师(赞扬):能通过下文来说,真不错!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那个人,你会怎样做呢?生1:我会把羊圈修起来,不让其他的羊再让狼给吃掉。生2:我会装扮成大老虎,用老虎的声音吓跑老狼(全班大笑,课堂气氛下热闹起来,学生发言更积极了。)生3:我会躲在窟窿旁,等狼来了,用铁棍打死它。生4:我会挖一个陷阱,让狼掉进去,再收拾它。生5:我会用上带电的电线,电死老狼。……

学生想出了种种对付狼的办法,老师不断地点头赞许,课堂热闹非凡。这是目前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最常见的课堂情景了。它的误区在于:学生全文内容还没有作整体的理解、把握,对文中的寓意还没有作出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文本的作者也还没有作深入的对话、交流,就急着让学生作出个性化的解读,以求得课堂的活跃。这种与个性化阅读教学貌合神离做法看似活跃了课堂,实质失之于浅薄、浮躁,应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钱正权老师在《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2004年11期《小学语文教学》)所说:“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也就是说,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因此,我认为,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自己的独特的解读(或赞同或反对)的阅读教学过程。它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求同阶段,求异阶段,再次求同阶段。

一、求同阶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

求同: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达到对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的认同或引起共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在求同阶段的教学我们要经过两个回合。第一回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文本)表现的主题思想;第二回合:在理解到作者(文本)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文本)的观点思想是通过怎样的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出来的。比如:第十一册《凡卡》一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到课文讲的是九岁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主题思想。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而之后的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去表现主题思想,是阅读教学着力点,教师应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比如: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饱含泪水的省略号的巧妙运用;写作思路明暗线的交错安排;乡村幸福的回忆和城市悲惨的现实的相互反衬;独具匠心的结尾艺术特色等。在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表现形式或作者表达的思想,作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则是水到渠成了。比如:凡卡寄出的信,爷爷能收到吗?能接回可怜的凡卡吗?或如:作者这样来写结尾好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求异阶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诚如上文所述,学生在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及为表现思想观点所采用的形式后,对文中所展示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必定会有个人的看法,或赞成或反对,以至于出现超越作者本身的认识局限,产生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创造,发掘出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实现了自我建构。比如:教学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学生在对北大荒是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有了充分地认识之后。有的学生就认为,写北大荒物产丰富的部分即:从“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再往哪儿装呀?”这部分不仅是通过物产的丰富来体现出北大荒的可爱,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物丰”的“趣“事来体现可爱的。他们认为: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游上来了。水面上挤挤挨挨的都是鱼,不计其数的小嘴,冒着不计其数的泡泡,波光粼粼。随手的一瓢都是满满的鱼,这是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一幅图啊!难道表现的仅仅是物丰吗!还有,“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戴上皮帽子、皮手套,提着根棍子到草塘里去逮野鸡,追狍子,”闭上眼睛想想这个“猎手”该是个多么有趣的活雪人。而捉野鸡像拔萝卜似的的形象,也令读者忍俊不禁。这表现的难道仅仅是“物丰”吗!这样的个性化解读没有根植于对文本(作者)的深入体验感悟,是很难想象的。再比如:第十二册《草船借箭》一文,老师在求同阶段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概括出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很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多疑等性格特点。而在求异阶段,由于有了和文本充分的交流,有的学生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说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文中句:“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而且对来帮助的友人诸葛亮也并不实情相告,(文中句: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明明知道周瑜在陷害诸葛亮,破坏大局,也没有告知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若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那么,赤壁大战的历史将可能改写了。试想,没有对文章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在个性化的解读中,学生已经摸到人物特点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了分析人物的辩证法。

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求同的基础上,进行的求异教学呢。

三、再次求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

这次求同的含义与第一次的求同不同,第一次求同是探寻作者(文本)所表达的意义,而第二次求同则是学生在经过求异阶段的交流讨论和体验感悟,对作者(文本)的思想观点的重构。使之统一在自身的思想之中,成为自己个性发展的丰富养分。这次的求同和上一步的求异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融合在一起,这里是为了讨论的方便而分开来写的。以下选择一则案例《给课文换一个创造性的结尾》(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P53页)就充分展示两个阶段融合的特点。学生学完《一曲友谊之歌》(初中教材第六册)后,教师问:“这篇课文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一位学生稍加思考后回答:“课文抒发了真情实感,这是课文的成功之处。”教师紧接着问他:“你从哪里看出是抒发了作者真实的感情?”这位学生说:“书本上写着‘就像一股熏风扑面吹来,我们全家人的心中流溢着温馨,.同学们的声声问候,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柔,那么婉转。”老师让他坐下,请其他同学再找出文中其他三处的抒情句段。思考:哪一处抒情写得不太好。大约过了三分钟,学生1举手说:“我看文章最后一段写得不太好。”(我望着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忽然想到一句话:“人间自有真情在。”)师追问:“不好在哪里?”生说:“这一段中‘忽然想到一句话’,似乎不太真实。”学生2发言:“我不这样认为。‘我望着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是告别时情景,后面加上这么一句‘忽然想到一句:人间自有真情在’能深化主题,点明友谊。其实,抒情的记叙文有时也要插入一些所谓虚伪话来以情感人。”学生3:我认为抒情要抒真情,要根据当时情景来写,不能用一些假话。最后一段读了使人恶心。学生4不服:这个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而且也点明文章题目,抒发“我”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

个性化阅读范文篇7

关键词:个性;个性化阅读;对话;英美文学教学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一、个性化阅读

1.个性化阅读的含义。个性化阅读是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实施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对于学生情趣的陶冶、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个性化阅读的特征。

(1)自主性。学生想有效地进行阅读,需要凭借已有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意象,以其自身为主体,代替教师的填鸭式教学,独立的进行阅读活动,对文本自发的进行研读,积极思考分析。

(2)创造性。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交流,除了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外,还要填充“空白”,发觉作者的言外之意,对这些符号重新编码,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3)体验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通常是依靠自身的经验,对这些符号进行解码,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对文本的体验也不同,从而对文本产生个性化的理解。(4)批判性。对于阅读的内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一切创新都源于怀疑,怀疑精神正是批判意识的体现,只有勇于批判,会批判才能在阅读中充分的凸显学生的个性。

二、英美文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重要的课程之一,由于文学流派较多,作品风格迥异,各个时期历史背景的复杂性等等,一直是一门比较难教的课程。通过对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二与大三117人的调查问卷显示:高达64%的学生认为应该将英美文学课作为选修课。英美文学课向来不受到学生们的重视,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将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都没有多大的作用,只是被动的学习,老实讲什么就是什么。对于英美文学课逐渐走向边缘化这一现象,对其改革也势在必行。

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措施

(1)大量阅读。在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时候,大量的阅读是基础。如今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因特网的发明,信息无处不在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教师在上课时要敢于超越文本,让学生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理解课文。例如教师在讲授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时,可以将其与英国、德国、法国和俄国的浪漫主义思潮进行对比,把握他们的异同点,更深刻的理解浪漫主义。

(2)自主选择教材。目前,高校英美文学课一直使用相同的教材,没有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教材不能千篇一律,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自身的水平自主进行学习。例如在讲美国文学时,教师可以按其发展阶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流派并进行分组,然后阅读相关书籍,最后各组人员相互交流读书心得。

(3)将读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阅读的内容源于生活与实践,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当前的课文内容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个性化阅读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主体地位;课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开展个性化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阅读,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这样,学生眼中的每一篇文章才不会是词语的堆砌,是固定模式化与程序化的知识模块,而是可以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互动,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对文本的全方位解读。那么,如何开展个性化阅读呢?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地位,且以讲为中心,即教师将文章按照大纲的要求条缕分析塞给学生,使得学生根本就没有阅读的机会,只是在被动而机械地接受知识。因此,要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师首先就要对师生与文本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那么,教师在学生的阅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这直接关系着阅读教学的成败。

1.教师要成为文本的开发者。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的附属,带着教材走进学生,而是要成为文本的开发者,要善于借助图片、音频与视频等来为学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从图文声像等多方面来获取阅读信息,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

2.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保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想与思维,而是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阅读。这样,学生才能摆脱以往的被动地位,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

二、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

1.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使得学生只能人云亦云,被教师和文本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一点,不要讲个不停,也不要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来让学生回答,而是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从文本中读出更多字面之外的意思,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读中思考。阅读与思考本是一体的,只阅读不思考,那么只能了解字面意思,既不能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也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还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以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与广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思考来深入文本,深入文字,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三、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目标。这正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所在。

1.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在阅读中同样存在一定的阅读差异。在阅读中有的学生会选择默读,有的学生会选择朗读,有的学生选择合作阅读,有的学生选择边阅读边批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所制定的方法来机械展开,而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或快或慢,或精或精,或个人或小组来展开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与消化的余地。

2.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虽是同一篇文章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却是不同的,我们不仅要允许这些不同的存在,还要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教材与教参,能够切实将文本与现实生活与创作背景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透过文字形成更多的不同见解与感受。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并就此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交汇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阅读。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教材篇幅有限,课堂时间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我们要在搞好课堂阅读的同时将阅读的视野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让学生可以汲取到更多知识的养分,促进学生阅读水平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1.选择合理的阅读材料。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文章,教师可以教材文章为中心来展开拓展性阅读,如可以选择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体裁的文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水平与写作水平,也可以选取名人传记、寓言故事等小学生所喜爱的内容。只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材料,才能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

2.开展阅读成果交流。学生在阅读中的体会、感受与心得,可以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同学之间进行传阅,也可以让学生来交流阅读心得。当然,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阅读交流中来。这既是信息的输出又是输入,对于学生来说正是一次提升的最佳契机。总之,阅读教学要以新课改为指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展开充分而自主的阅读,在课内学知识学方法,在课外求发展,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富有情感色彩,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

参考文献:

[1]戴雅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6).

个性化阅读范文篇9

一、在主体性特征中把握散文阅读个性化教学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特征很强的文体,它包含了作者对他本人所经历的事情、对社会、对艺术的感悟的提炼,注入了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和人格,作者借助散文来绘出自己的画卷,它其实是作者在意识层面上的一种真诚情感倾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站在作者即创作主体的角度,发现其个性,从作者的创作思维去深入探究散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除此之外,由于解读散文的学生是各不相同的独立个体,所以在面对同一篇散文的时候,他们体现出主体性,体会到的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关于作者的情感层次;在面对不同的散文篇章时,由于不同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写作艺术手法不同,学生们体现出有个性的审美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把握创作主体所抒发情感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作者自我表现的真实和作品客观形象的真实。虽然散文表现的是真实性的情感,但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一定的艺术手法和意象,因此要求老师和学生们能够透过散文的表面现象去看本质。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吗?没有一个。”短短的一句话表现出作者在表达自己对家乡人民的愚钝无知中透露出了些许无奈和同情。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创作主体这种个性的思维,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独白。

二、在开放性特征中把握散文阅读个性化教学

散文的内容大致可以认为是作家在经历生活之后所获得的真切感悟,这是散文艺术的一种表现。这种艺术的表现是具有开放性的,它体现在对内容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表达、对创作手法不同方式的运用上。因此同样一类事情,通过不同作家的笔下体悟到不同的感悟。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中把撒哈拉沙漠的狂野之美和柔情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实际上,沙漠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之所以我们能够体悟到三毛的快乐和满足,是因为和三毛在一起生活的人使她感受到快乐,三毛所结交到的朋友使她对沙漠的生活感到满意。通过三毛对撒哈拉这极具个性的描述,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从生活中的点滴取得一些灵感,并把它变为具备自己感性因素的材料,使得散文朝气蓬勃;要顺应情感自然地真情流露,使读者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果把这本书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教师运用图片演示法来向同学们展示沙漠的话,是不能够完全体会到三毛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因为教师忽视了创作主体,使得教师在分析散文时浮于表面,更加肤浅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用动态的眼光去解读散文,把创作主体和其所处环境融合在一起,谨慎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文字真正地去感悟文章当中的个性和文中人、事、景物的魅力。

三、在散漫性特征中把握散文阅读个性化教学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经说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他认为散文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才能存在的,写一些自己愿意写的话,写到自己没有话可以说为止。泰戈尔也曾提过,诗歌如果是一条小河流的话,两岸就是格律,只有拥有格律,诗歌这条小河流才能够留下去;但是散文可以是滔滔江水,也可以是被淹没的两岸。这就道出了散文是具有散漫性特性的。散文不只其主体和审美具有个性化,就连散文的文章构造和表现手法也是具有个性化的——散文是一种散漫的文体。首先散文的文字是具有弹性的,它能够包容世间万物,拥有博大的情怀;其实散文文体的密度是精当的,这种精当表现在文字的运用和意象的繁复上;最后散文的节奏是形散神不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根据自己内心情感变化来控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散文这种散漫性的掌握,老师多带领学生们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世间万物,掌握字词语句中的语调变化,使得每一篇文章都能够回归自己本来的节奏。

作者:邓思遥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周红莉.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2]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个性化阅读范文篇10

一、课前自主收集不可或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我的信念》一文,包蕴着沉甸甸的人文色彩,值得反复品味和探究的话题很多,比如:信念究竟有什么力量?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性格有什么关系?鉴于此,应该让学生去广泛地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背景性知识,并以此生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作为整个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前预习:1.收集有关“信念”的名言佳句。有的收集到蒙田的句子:“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有的收集到:“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有的收集到:“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2.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在资料展示环节,有的说:“居里夫人是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为了科学的发展而终身在是实验室里埋头工作,一是不求盛名;二是不为金钱。”有的说:“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教女有方、简朴生活。”有的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爱因斯坦语)这样的课前搜集充分发挥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意愿———自然、不做作、不强迫,尽可能朝着原生态的方向鼓励孩子们进行资料的收集与解读,以此滋补于课堂教学,以此为学习增值,为自己的阅读理解增值。这样的个性化阅读和多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无疑是可贵的,并且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语文教师应当是这种语文活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和推进者。

二、课中多元互动不可或缺

都说,语文教学是一场对话教学,一场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等之间的广泛意义上的对话。对此,我深以为然。关键就在于,孩子们的思维是否在这场对话中得到最大意义的开拓?孩子们的情感是否被活泼泼地激活和滋养?文本中或教室里重新活出来的文化是否成就了师生最好的自己?仍然以《我的信念》为例,可以请两个学生扮演“玛丽•居里”及其“助手”,模拟“采访流程”进行多元对话:师:首先感谢“您”能给予我们一次对话的机会,我和我的学生们就您的文章《我的信念》,请教您几个问题可以吗?“玛丽•居里”:没问题,尽管提问。师:请问,您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有怎样的精神?“玛丽•居里”:我认为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生:为什么您说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玛丽•居里”:因为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这样的对话“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字里行间既有对原文思想的理解,也有孩子们自己的个性化理解。重要的不是对话的内容,而是对话中孩子们思想的碰撞、个性的展现、经验的建构和情感的交融,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为此,我们需要重构教学框架与路径,那就是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让“对话”随时发生,并且不再视某些标准答案为唯一解读要求,尽可能让孩子们会说、善说、敢说,以此打造厚重、多姿、摇曳生姿的语文学习新时空。

三、课末拓展延伸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