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0:40:34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实施策略

高中审美教育是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片情趣。基于此,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在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不仅需要国家行政及其相关部门的支持,也需要教师的深入探讨和努力,去强化教学个性发展意识,从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审美赏析,能够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所谓的想象,从心理学家的方向来看,是指人的大脑里对于已经储存的表现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形成形象的一个过程。而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一种深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了解进而做出想象,丰富了高中文学的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教师通过审美教育个性化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使他们创造思维从而提高审美想象力。

2.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后,在教学中越发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中学生的好知欲和求知欲都较为强烈,如果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情感意志,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个性化教学时,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能够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著名的教育界叶圣陶先生说过,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将审美教育个性化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一方面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提高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效性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策略

1.教师培养自身个性化教学能力

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审美教育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自身的个性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师综合审美素质和教育实践和研究水平来说,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养成个性化教学能力,从而成为学生审美学习的有效资源。首先,教师需要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个性化审美态度。这是高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起始点,直接地影响了审美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学科基本知识的积累,培养学习技能。在一定程度下,知识的积累与领悟,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最后,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去提升个性化审美教学能力。正确的审美教育个性化教学不仅在于感性的认识,同时还有理性和感性的融合。

2.创建个性化审美教学环境

高中审美教育个性化对于审美氛围和环境要求比较高,这是实现审美教育个性化特征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要求。在和谐自然平等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开展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会更加顺利。因此和谐的审美气氛不仅能够使学生有积极的审美心态,也会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审美教育个性化教学前,去营造一个合适的审美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而后多角度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去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理性评价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习惯,提升对语文审美经验以及判断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坚持审美教育的民主性,用一个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在他们进行审美学习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特点,从而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去鼓励每一个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

三、结语

审美教育个性化的研究,作为提升审美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现今人们所关注和追求的美和审美有着重要意义。而随着经济和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关注怎么去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审美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研究也会更深入。

作者:邓斐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平川中学

参考文献:

个性化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个性化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关于体育个性化教育在我国能否得到真正落实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成为国人特别是每一个中小学体育教师极度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过分强调技术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生理学指标,使学校体育教育带有过多的强制性,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进行教育,导致教学过程趋于集体化、统一化、程式化,忽视或压抑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因而降低了学校体育的育人效果。正是这种传统体育教育积累的种种弊端,促使今天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去全力探索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路子。学校体育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其独有的优势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体育学科,开展体育个性化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容易存在着片面的认识。教师只有充分理解个性化的概念及其特征,个性化教育活动才能顺利的开展。从而,探索一条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有利途径。

二、对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概念理解

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说:“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他方面的成功”。一般来说,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最有效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如果个人的天赋、才能、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会促使他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体育与健康个性化的教育首先要承认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爱好、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为基础,以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心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帮助下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让学生认识自己,显示“自我”的存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形成学习团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多元的评价、教师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运动兴趣、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形成“终身体育”作为目标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展示、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精神,培养、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体育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分析

个性化人具有的特征是:创造性、独特性、和谐性和主体性。体育个性化教育具有的特征为:

1、公平性。体育个性化教育是真正的公平化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以适应并促进个性发展的方式,实现具有完善个性的人的培养。比统一的、一刀切的、统一进度的体育教育更具公平性。

2、主导性。体育教育中,教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主导性作用,学生的个性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施加各种因素的导引。主导性表现在体育教育活动是学生在一定目标下的活动,有内容框架的活动,有各种评价的活动。

3、多样性。不仅包容多种有益的教育方法,还在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块的构建、体育评价机制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兼容,以适合个性不同的学生发展的需要。

4、全面性。全面发展即指和谐发展。体育个性化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强调诸要素和谐发展。使学生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体育个性化教育,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全面的和谐的独特整体。

5、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是体育新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个人发展的结果。人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

6、主体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主体性表现在体育教育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创造的活动,自我教育的活动。

四、体育个性化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育个性化教育离开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正如苏联学者科恩指出的,“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它不仅能够成功的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同样《学会生存》中也指出: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

2、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多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我发挥。准备活动的小组自主练习,小组学习方式的自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多采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器材,一物多用等等,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们性格各异,在课上表现及反映也有所不同,个性化教学不是盲目的顺从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任其自流。如果那样,势必会影响整个班的教学秩序和效果,但如果看见学生稍微有点分心,就用斥责与惩罚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则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

3、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其思想基础是个性的差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课堂组织应依据课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形式,教师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要有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建议多采用以下组织形式:①兴趣分组。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组织成多种班组或组别。由于整体的成员,都是因为喜欢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都会得到学生的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也能够尽情地运动、享受,心情格外开朗。②性格分组。这种方法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进行技术学习和练习时,按照两种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这种分组教学方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做到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让全体学生在心理、身体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③友伴型分组。在教学班内让学生自愿组合分组。教师注意宏观调整,保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组内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间的公平竞争。分组时,要设立组长、副组长,平时注重对组长的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4、改革传统评价学生的方式。

要改变过去那样以几个竞技运动项目的成绩作为统一的评价指标的情况,转以注重目标全面系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定性评价,注重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把评价作为一种期待,尤其对学生暂时表现出的不尽人意之处,更应巧妙地运用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地期望,以便使学生进而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

5、要注重教师的个性影响。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有益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把个性教育落实到行动上,而不只是口头上的口号。

6、注意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要把传统的、被动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接受过程变为主动的、双向的、交流式的认识过程。切实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体现学生在评价教育效果中的主人权利。在尊重个性中发现个性,在发挥个性中发展个性,在发展个性中完善个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7、处理好全面性培养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关系。

在重视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明确社会性培养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将二者统一起来,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前,在一些地方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只肯定活跃的课堂气氛,否定严格的课堂纪律;不分场合地肯定学生个性极度张扬;教学中有章不循,有纲不依,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放弃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取消学生以为枯燥无味的队列队形与中长跑练习;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作全面地分析,简单的以学生喜欢不喜欢,主动不主动来肯定或否定一堂课,甚至提出要为“放羊式”教学正名。这些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8、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现在新课改建议打乱行政班,按学生的兴趣选项编班,教师在这种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及时给学生个别指导和提出不同要求,逐渐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规定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方面,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发展必然受社会需要的限制,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不能在强调发展学生个性时,忘记了共同前提是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人。

9、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进行个性化体育育人的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体育教学,而应在继承中进行创新。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在新课程实验区或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们注意到,面对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陷入了种种误区,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其实,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参考文献:

[1]方建新.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问题初议[J].学校体育,1989,⑶.

[2]邱永诚.要重视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份[J].中国学校体育,1998,

[3]陈学法.个性培养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8,⑶.

[4]周学荣.论体育与性格优化.[J]中国教育学刊,1998

[5]张爱民.个性化教育与体育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10期

个性化教育范文篇3

1.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人的主体实现和超越为特征的经济。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人才诸因素中最为突显的一部分,是个体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条件。健全的人格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内在融合,个性的发展包含了社会的发展。

2.创新教育价值的体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其最终的一个目的是为当今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国家栋梁。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创造都必然体现着创造主体的个性品质和特点。创造力不仅包括智力因素,还有诸如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心理要素的健康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帮助个体激发潜能、培养丰富创造力的有利因素。

3.人文价值的回归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体育教育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既有工具价值,以满足其他活动的需要;又要有主体性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理性价值的需要。主体性价值作为内在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它是工具性价值的源泉。随着人们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认识的加深,召唤人文价值的回归已成了国人共同的呼声。特别是中学体育,在经历了一场全国性的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之后,人们更重视对人文性的关怀。

二、中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古董化”

现阶段的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很多的学校只是作为一种口号来喊,并没深入体育教师的灵魂深处。教师的讲解仍然充斥着整个教学课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设计好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质疑或解答如果超出教师的知识范围,得到的不是肯定和鼓励,而是挖苦和打击。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培养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

2.课程评价单一化

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而我们的中学体育评价主要是通过技术项目上的考核为最终的考试标准,预定的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把所有精神现象都用简单化的方法加以反映,对复杂的心理现象只看过程不看结果。这样的课程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

3.教学手段单一化

目前的中小学的田径教学实施过程和组织形式大多采用老师首先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当学生理解要领之后,老师再根据动作要领进行动作示范,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的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自己对技术动作理解不够,示范动作不够准确,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错误的技术动作。

三、突出个性化教育的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树立新的人才价值观念

中学体育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思考能力和个人对社会、家庭、个人的高度责任感,使他们既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能力,又具有学会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具有主体性的新一代的中学生,要在其特殊的个性上,注重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使得中学体育课程适合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不是设定一个固定的模范去塑造,也不是忽视甚至扼杀个性化的发展,中学体育教师要学会创造条件,挖掘潜力,打破“古董式”的培养模式,使人才不拘一格地成长。

2.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中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我们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个性行为及发散思维的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别,对学习关注的重点,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并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和自我表现与交流的机会,多一些成就的荣誉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豁达的胸襟,多一些心灵火花的碰撞,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得以发展。

3.发展学生勇于拼搏的个性

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竞争性的运动,所以,学生要具有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激烈的竞技性的活动中不断培养并彰显自己的个性。根据权威的教育专家的多年研究得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赏识、注意是人的天性,体育课程的竞争性能够满足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中学体育课堂中,要激励学生争当先进,争取并保持最好成绩。同时还要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敢于超越先进,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改进中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个性化教育范文篇4

一、个性化教育的涵义

教育界的学者对个性化教育有着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个性化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上,以形成学生优良个性为目的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都不一样。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教学规律,尊重每一位学生心理感受和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一)个性化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进行改革和发展。教育是服从社会需求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育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而来的,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需要。(二)个性化教育是教育个性化的趋势。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过于强调班级成员的一致性。在班级的发展中,学生的个性化品质受到了冲击。这一授课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三)个性化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每一位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师的任务就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色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音乐教育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个性化的教学思想,才能创建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加强自身调整,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了解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对每一层次的学生充满信心,对他们的成功给予爱心,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耐心。教师的每一份耐心都会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思想上也要有改变,要知道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因此,教师要坚持鼓励性原则,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将个性化教学真正地应用于音乐教学中。(二)尊重学生。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应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高中生正处于15至18岁的年龄段之间,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都比初中的时候要强烈,随着情感的丰富,他们的个性化特征也逐渐明显。因此,高中音乐教学要尤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首先,通过诱发学生的情感因人施教。高中拥有特点显著的个人情感差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诱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实现个性化艺术欣赏,促进个性化艺术素养的形成。其次,通过发现学生的短板因人施教。学生有短板,有时就是教师对症下药的切入点。比如,有的学生从小不被家庭关注,性格懦弱自卑,认识事物总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类学生听音乐的类型偏向“抒情风”“治愈系”,也缺乏上台演唱的自信。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讲到“抒情”类音乐时多给他表现自己的机会,并给予他最为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三)挖掘学生潜质。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质,发现每位学生的禀赋、爱好和特长,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展自己,是每位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音乐的类型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擅长演唱民歌,有的学生擅长流行歌曲;有的学生擅长钢琴,有的学生擅长吹竹笛;有的学生对音乐天赋异禀,有的学生生来就不是学音乐的料。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优点和短板,以及他们的兴趣所在,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潜质,从而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扬长避短,实现学有所“长”,这里的“长”就是学生获得的个性化素养。(四)以学生为主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主体”和“主导”的统一。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一言堂的模式,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三、结语

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个性化教学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大趋势,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学生音乐方面的个性化教育,争取尝试和探索更多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高中音乐的素质化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军.高中音乐个性化教学研究[J].亚太教育,2016,6(11):201-201.

[2]张慧.高中音乐创作课中教师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J].速读(旬刊),2017,8(6).

个性化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个性化

对于体育教育,主要是以人为对象,通过影响人的行为来促进人的发展,对于个体,是拥有单独的个性的,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也就是说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个性化体育教育的概述

所谓的个性化教育是指教师了解学生,通过测试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并结合学生自身发展意愿等,为其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个性化教育能积极的反应学生学习心态、能力、观念和技能等方面,让学生获得良好教育效果。个性化体育教学也就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一定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一些教学专家说过学生一方面的成功,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成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进而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挖掘学生体育素质,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最终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个体化体育教育的可行性

(1)个性化教育满足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活动中,经常会制定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衡量,这一方面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还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和天赋,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延伸,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教育,从而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发展,个性化教育能让学生在公平的条件下受到教育,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个性化教育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时,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多元化发展,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呈现多样化的状态,面对大学生的多样化体育爱好,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顺应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相对应的个性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并让学生保持与外界的和谐,通过个性化的体育知识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还能在情感、思想、意志、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培养,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3.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1)确定个性化体育培养目标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教育,其关键在于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它是高校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指引,引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高校体育的个性化教育目标,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要保证学生的整体素养能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要求,二是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未来职业的运动素养。在高校体育个性化教育中,要求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充分发挥学生课程主体的作用,体现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通过基础课、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基础课,可以分为理论课、实践课两个方面,以此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个性化教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制定的整体教学计划,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学生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但是学习效果却是一样,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虽然具有篮球基本功的学生和没有篮球基础的学生在基础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具有篮球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学会篮球运球技术,而对于没有篮球技术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掌握篮球的基本要求、规则等,这样就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因体育课程安排形式、传授内容、学生自身素质和教师侧重点等不同,导致体育教育形式多多样化,并附有一定的个性化。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应坚持主体为学生,中心为学生对体育技能、体育知识需求等原则,尽可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让体育教学从之前的片状教学模式转变为点状教学模式,进而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教学收获,并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科学合理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中使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该种创造性的体育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等,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满足感。

4.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个性化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体育教育,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李浩亮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邵丽华.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化体育教育研究[J].科技展望,2014(23):141-142.

[2]万强,徐自升.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08):336-337.

个性化教育范文篇6

传统的地理教育将其功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播上”。知识社会无重量经济的飞速发展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刷着传统的地理教育观,培养创新力作为地理教育的真谛在大浪淘沙后真容初显。个性是滋生和培育创造力的丰厚肥沃的土壤。人的个性化的充分发展。必然会提供个体更为强烈的创造欲望,更为丰富的创造机会。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更富激情的创造活力。创新呼唤人的个性化的发展,人的个性化发展呼唤个性化的地理教育。

一、个性化地理教育诠释

1.个性化教育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独特组合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①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②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③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即性格;④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着调节和控制。

回眸传统的地理教育,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学校按国家下达的地理课程规格要求培养学生。过于集中统一的地理教育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个性特征难以彰显。

创新与个性是孪生兄弟。僵化、一统的地理教育行为,产生的往往是刻板、缺乏活力的个体行为模式。因此,要实现将创新力培养作为地理教育的核心功能,就必须实现地理教育的个性化。即把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作为地理教育的培养规格标准,注重地理教育的多样性、个性化,使得地理教育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其实,我们通常强调地理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功能.将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置于矛盾的境地。实际上,个性化地理教育观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全面发展教育观中个性成份的进一步张扬,是指通过地理教育使受教育者个性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和谐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的发展。因此。个性化地理教育观与全面发展观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2.个性化地理教育的价值功能

个性化地理教育的价值功能集中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培养上,并因知识社会的逐渐来临。日益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新的意义。从哲学渊源上来说,个性作为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及兴趣差异的总和,它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为个性化地理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哲学基础;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实施个性化地理教育,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文化多样性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个性化地理教育能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张扬相对于本人个性中其它成分或他人个性中相同成分占据优势的个性成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力。

实施个性化教育体现着地理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对我国传统的地理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重要变革,是地理教育向人本教育的回归,蕴涵着对人的个体独特性价值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地理教育复兴的机遇可能就蕴藏在其中。

二、中学地理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策略

以创新力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因果关系作为逻辑起点来认识地理教育,其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发展。因此,在进行中学地理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教育,对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进而言之,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发展将对中学生整个生命过程产生极强的示范、迁移和辐射作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持久的贡献。在地理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策略有:

1.课程设谊多元化

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长期以来,中学地理课程仍承袭传统的单一、一统的课程模式。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注重制定统一的课程方案,并通过行政的力量加以推行。如此的课程模式不仅难以适应全国教育人文社会背景的区域差异,更无从谈起在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巾学生的个体特征实行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学地理课程模式必须革新,要顺应当今个性化教育潮流,以增加学生对所接受地理教育的选择权和自由度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着重在下列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多样化其中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微型课程的开发,以一系列独立或半独立的地理专题构成若干门微型课程,形成课程菜单以供中学生按需选择;二是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学校的组织、环境及师生交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教育价值都属隐性课程的范畴。

(2)课程个性化为适应个体的能力和倾向,发展中学生的兴趣、特长,建立个性化的地理课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通过个性化的地理课程实现中学生的个别化和自由化学习。在这一领域,我们可采取的行动策略是减少必修课,更多地从中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设置地理选修课和活动课,给予中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自由度。

(3)课程乡土化中学地理课程可以在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指导下,根据本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和学生特点,构建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或者在全国统一安排的课程中,留出一定的比例安排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乡土化和校本化可以从另一种途径来加强地理课程的个性化。

(4)课程综合化现代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显现。课程综合化是实现中学生个性全面、充分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这一领域,应十分强调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交叉和融合,注重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可通过设置以地理问题为中心的“超越学科的学习单元”课程,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课程综合化是对课程个性化的强化和补充。

2.教学策略个性化

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策略个性化乃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策略个性化主要下列三方面内容构成:

(1)班级规模小型化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学法比大班制教学更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现。1978年,洛拉斯等人对以往有关班级规模与教育效果的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学生的平均成绩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班级规模达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提高。我们在中学调研过程中发现。小班化教学最受中学生欢迎。小班化教学可充分实现师生交流,发挥学员主体性,这其中蕴含着中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教学空间设计灵活化不同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需要不同的教学物理环境,尤其是在要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情况下,借助教学空间的物理设计,可把教育意图渗透在安排好的环境中,间接地对中学生的学习发生影响。这是非常重要而又是过去我们在地理教育中所忽视的。应该把地理教室布置成一间充实的学习中心,为师生的交往、学习、研讨和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氛围。在设计教室时,主要考虑座位排列、走道、工作区域、设备、教具和教学材料等方面的合理安排和布置。避免以往通常采用的秧田式座位方式,代之以模块形、方形、圆形和马蹄形的布景,给中学生提供民主的自由的学习空间。

个性化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教育管理;教育体制;回归策略

一、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内涵

个性化教育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原点,以实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和谐局面为旨归,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照受教育者个性特征,灵活调控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评价办法。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才能实现成人和成材的统一,才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愿景。个性化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多层次、个性化需求的客观要求。首先,从考试招生层面看,个性化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的生动写照,将受教育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潜能和天赋特长看成是可挖掘的财富,关照并引导受教育个体自身兴趣进行教育。而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摈弃唯分数论的选拔,保障人人受教育机会公平,通过发展性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其次,从人才培养层面看,个性化教育是以科学的质量观来实施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绝不以课堂的结束为教育中止点,通过学生反馈不断调整教育策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拔高,使学困生有充足的思考回味的空间。再次,从教育评价层面看,个性化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原点的,这是教育的实质要求,但同时应当注意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特征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都直指使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一教育真谛。为此,个性化教育配套的教育评价系统应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同时突出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从教育创新层面看,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开放性的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反映。

二、个性化教育理念的现实悖论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单一课程内容、教育测量、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已然绑架了个性、活泼的学生。比如,在以考试分数为指挥棒的教育选拔机制下,是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目标的。而考试作为教育测量和评价的手段,本应充当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改善的反馈机制杠杆,却被异化为决定人生命运和孰优孰劣的功能性工具,成为终结性的教育评价,实在是本末倒置的典型。个性化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原点的,过早文理分科,表面上忠于学生个性的选择,实际上是学生在泛化的文理分科中迷失自我的孤注一掷,无法代表学生个体发展的最佳选择。首先,一方面,个性化教育要求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互动覆盖面广的信息网络,设施齐全的活动拓展室;另一方面又要求一批教育理念先进、业务能力强、孜孜不倦的师资队伍。在学校没有充分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个性化教育的实践缺乏硬件、软件的支持。其次,个性化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脱节无疑在蚕食着教育理念的可贵价值和理论地位。最后,长期处在象牙塔里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必须经历一次合理回归,发挥出教育价值和效益来才能走出悖论怪圈。

三、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合理回归策略

(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注重多元化评价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多次强调要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发展、进步,从而对教与学双方活动起着重要的控制、调节和促进等作用。[1]“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康德的这句名言启示教育者要洞察并善于挖掘培养人所具有的能力类型。注重多元化评价,涵盖智能、人格心理、思想品德、体能发展等方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科学性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创新办学体制,改善教育管理方法

教育作为公益性较强的领域,教育者更应殚精竭虑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个性化教育理念催生个性化教育特色,包括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评价方式的个性化。这就要求学校享有充足的办学自主权,以主人翁的角色扎实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办法来。

(三)加大教育内容的启发性,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应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课程编制中所有学生都应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标准化的评估的局面。为此,应加大教育内容的启发性,在传授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供学科前沿、探究性强的课程素材,注重个体实践探索,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变通,绝不拘泥于有限时间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同时,个性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四)打造“一对一”个性化教育系统,对接终身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此,打造“一对一”个性化教育系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两种资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拓展教育服务的内容、规格和订制方式,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迫切愿望。

作者:黄卓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个性化教育范文篇8

一、高中选修课是个性化教育的集中体现

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学校要改变原来那种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方式,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式[2]。选修课的开设就在于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是人一生职业定向的最好时机,如能在高中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和志向,高考填报志愿时就能减少盲目性,进入大学后学习动机也会提高。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详细规定了高中选修课事宜。《计划》将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由选修I和选修Ⅱ构成。选修I是国家根据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同时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及不同的发展需要而设置的。在公共必修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都在类别、层次上设置了各种选修模块以供学生选择。类似国家课程。在课时、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方面都有规定,是对一位合格公民的最低要求。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开设多种模块供学生选择。类似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设数量足够、学生感兴趣且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已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生选什么课原则上尊重学生的意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有机整体。国家课程起着统筹作用,即哲学上所说的“同一性”,代表着整个群体普遍的利益和所要达到的水平,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差异性”,地方课程是考虑到各地区现有资源不同,文化各异,所以有其特殊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就更加考虑到每个学校具体情况,施行个性化和创造性课程[3]。选修课的开设与实施对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而形成兴趣或特长有着重要作用。于学生,能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独特自我和个性个体;于教师,能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于学校,能探索并形成办学特色。因此,它是个性化教育在课程上的集中体现。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个性化教育的渗透。

二、高中选修课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原因分析

西方国家实施选修课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各方面已较为成熟,有很多可资我们借鉴之处,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然会产生诸多“水土不服”之怪象。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选修课制度,对落实个性化教育至关重要。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重视不够,随意化、功利化现象严重对任何事物的认识,过于理想或过于实际,都很危险。对选修课这一新事物也一样。由于存在误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是随意化、漠视。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选修课成即松课,无关紧要。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目标认识不明确,对教材钻研不深,教学方式呆板,不重视教育评价。有些选修课往往是学生随便说说,教师随便聊聊,或者放几张光碟,看点录像,大家能够热热闹闹就以为达到了效果。而事实上根本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收获也不大。2.照搬大学选修课模式。因为没有现成模式,很多高中教师根本不知道怎样进行选修课教学,于是任意发挥,把大学的模式简单地照搬到高中。认为只有这样才够品位和档次,却忽略了高中课程基础性、工具性和实践性之基本特点,盲目求深求精,但往往因专业性过强,学术味十足,不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反而吓跑了学生。3.选修课为高考服务。选修课被扭曲为应试复习课,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种应试化的倾向,虽得到了不少支持,但它不仅降低了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而且也无法让学生在高考中真正考出优异成绩来[4]。推行课改,许多教师都担心学生会在高考中吃亏,于是就随意霸占选修课时间补课,如此随意化、功利化的举措,只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扼杀在摇篮中。

(二)开课条件准备不充分,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在高中开设选修课,应具备一定条件。很多高中由于开课条件准备不充分,面对高考的压力,师生的积极性都不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方面。开设选修课,教师的备课量比以前大了很多,负担加重,加上课时有限,往往根本讲不到实质性内容。有些教师自感知识不够,但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仿,急需培训或继续深造,但由于教学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教师们几乎没有脱产培训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可有可无”的选修课了。尽管也有利用假期举办的专家讲座,但大多时间较短,内容多为理念或政策,并没有深入不同教师群体做有针对性的培训,所以收效并不大。教师们在得不到有效指导、帮助的情况下应对选修课,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是教学内容。选修课教材准备不足,且很不规范。由于国家对教材实行“同一标准,多个版本”的政策,导致一些出版社在利益驱动下,即使明知教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为抢占先机,仍仓促上架,造成教材质量低下,适用性不强。学生的考试范围通常都是由省级相关部门统一划定,一些选修课教材自出版后便无人问津,造成大量的人、财、物的浪费。有些学校为响应新课改,开发了不少校本课程教材,但这些校本课程教材在实际操作层面常常与选修课有交叉和互相取代的情况。

(三)受高考影响,评价标准模糊有教师曾表示,高中课改要真正收到实效,关键在于高考制度。高考是社会对高中生和学校的期望。学校与社会、家庭是相互联系着的,因而社会、家庭对学校的期望影响着选修课的实施。由于受到高考这只“有形之手”和社会、家庭期望这只“无形之手”的制约,为有效提高升学率,学校只能针对高考要求开设那些必不可少的“选修课”,选修课实际上变成了戴着“选修”帽子的必修课,符合政策要求的选修课形同虚设。选修课到底是以高考要求为准,还是以学生个性发展以至全面发展为准?如有重大冲突应怎样取舍?由于评价标准模糊,所以对选修课的评价难以进行。

三、完善高中选修课的建议

因为是新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高中选修课是尊重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育,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笔者建议:

(一)深化对选修课的认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认识不深入或者认识不清,行动上必然会出现偏差。开设选修课,是本着打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即个性化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各相关主体基本上处于“文件上说它很重要,但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没法顾及”的状态。如果上级部门要看成果,就做做样子,课表上有选修课,但实际上是必修课,导致选修课必修化。这些都是由认识上的误差所致。因此,从上级部门到学校、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选修课开设背后的原因及其重要性、必要性。把理念转化成信念,进而在行动上积极参与进来。只有相关各方积极、切实配合起来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德育;个性;策略;有效性

高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其能否健康成长是关系到肩负祖国未来建设使命的大事。[1]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静态的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知”,也就是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静态的,而“知”是动态的。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到个性培养中,总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是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使得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个性化教育,为国家更好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性化教育内涵

(一)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发展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一定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个性既反映共同性,也反映差异性。教育学中的个性是指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者表现。对于当代学生而言,个性既是指其自身上所具有的经常性、稳定性的心理特征,也是指这一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里特征。当代学生的个性包括:创造力、表现能力、主动性、敢于怀疑、向权威挑战并提出问题以及具备参与各种活动、交际能力。

(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化差异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综合、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达到培养良好个性、矫正不良个性以及最终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最终实现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个性化教育既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使得学生个性发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制约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体制的制约

多年来,在我国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都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学制,统一的高考模式,甚至于统一的教材,这无形当中使得教学目的过分的强调共性和社会性,学生如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被一步一步生产出来。许多教师将教学目的简单的确定为学习好、就业好,而不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为目的。因此,许多学生学习只学老师教的,学校考的,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并不在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绝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可能在萌芽时期就被压制,甚至于被彻底扼杀。个性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制约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教育工作者重整体而轻个体,重共性而轻个体,重集成而轻创新。一方面表现为强调集体意识,追求整齐划一,从而忽视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表现为过分强调秩序和规矩,不能挑战权威,人云亦云,遇到问题时,墨守成规,个体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抑制甚至于被剥夺。

(三)传统价值观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中庸思想的一部分表现就是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外圆内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学生被教育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能过分张扬个性,抑制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个性化教育实施措施与策略

(一)改变教育理念

以往教育过多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对个性强调不足,教育的教学目的在理念上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前文已经提到教育的目的要强调发展个体的个性和培养其创新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强调个性并不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放纵,而是要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发展个体的个性。

(二)完善评价机制

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以来都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但每个个体具有的能力各不相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也应相应多样化。因此,教育的评价机制的构成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模式等。评价标准的确立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学校学习范围内,应该注重评价的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持续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建立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内容除了知识记忆和技巧类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内容,这些内容并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扩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

(三)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上的多极化,经济上的全球化,文化上的多元化,等等都直接冲击学校德育工作,于是学校德育在环境、任务、内容、对象以及渠道都必须发生改变。[2]在当前高考制度背景下,我国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表现为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其知行脱节问题严重。[3]因此,强化个性化德育课程体系就非常重要,也亟需完成。个性化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构建,这对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最优化,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既要学习知识结构本身,更要使学生关注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应用的过程。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克服学的封闭性,能够适应个体个性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增大个学科间的全面综合运用,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之间的结合。综上所述,高中德育在高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通过有效的途径与策略教育好高中生,从而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服务。

作者:景佳昕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卓嘎.浅析高中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3(11):198-198.

个性化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艺术教育;班主任;个性化管理

一、了解是基础

了解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是愿意配合管理的重要条件。作为中职艺术教育的班主任了解学生是做好班主任的基础。(一)了解学生。作为班主任,学生在学校时,承担着学生的监护人职责。要想管理好班集体,对每个学生需要进行充分了解,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学生进入班集体时,每个学生做一个简短几分钟的自我介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的教学中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中,用心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喜怒哀乐以及每个学生在艺术方面擅长的领域和需要提升的学习部分,做到对班集体中的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数。(二)尊重学生。对学生了解后,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中职艺术生相对于其他普通高中的学生,会更加活泼、好动一些,性格方面也会相对比较有个性化。中职艺术教育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对学生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间,运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中职艺术学生的隐私,班主任更需要遵守与学生之间的承诺,保护隐私,相互信任,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三)激发学生。中职艺术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较,在艺术与审美方面,会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在文化课以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方面会稍微差一点。这就要求班主任因材施教,利用各种方式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艺术专业课与文化课的习惯。例如可以采用激励的方式,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制度是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的引导也需要制度来作为保障,制度的建立、落实、完善也需要考虑学生的思想特征,建立并逐步完善。(一)建立制度。学生在学校上学就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班集体也需要有班集体的制度。班集体通过班会进行讨论,对班级成员的考勤、收发作业、着装打扮、打扫卫生、班干部职责、课外活动等进行详细讨论,结合班集体的实际情况,建立班集体成员认可的班集体制度,并在班集体文化墙上进行公示,让每一位成员知晓。(二)带头落实。制度落实是维系制度存在的关键,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应带头遵守。例如在班干部的产生,应选择民主的方式,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班干部、成绩优异者、落后生都一视同仁,该惩则惩,该奖则奖。

三、关爱是重心

爱护学生是教学中的重要一条原则,对学生尤其是对中职艺术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一)关心生活。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为主,安心学习是以无生活顾虑为基础的。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不同,班主任对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可以利用国家对贫困生的补助政策进行帮扶,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利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合理方式帮助学生度过困难。日常吃饭的时间,班主任甚至可以去食堂和学生一起进餐,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二)督促学习。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班主任在管理班集体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学习是班主任工作中应有的职责。在日常的课外活动中,或者是自习时间中,班主任是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多到班集体去督促学生学习,对学生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辅导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四、联合是关键

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教育是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共有的责任。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通过微信、QQ群等与学生的家长建立联系,并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家长之间也可以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完善孩子的教育方式。家校联合是密切联系家长与学校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内外配合,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动态,解决学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促进学生的各项成长。

五、结语

中职艺术教育中班主任应深入学生,认真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理解学生,掌握班级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对开展工作,做学生的引导者,也做好学生的朋友,得到学生的信任,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学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卢竹音.艺术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管窥[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6)

[2]夏小玲.职业艺术教育二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5(8)

[3]何顺勇.浅谈中职班主任工作中教育方法的多样性[J].交通职业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