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的探究范文

时间:2024-04-03 11:5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字文化的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字文化的探究

篇1

①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解我国的汉字文化

②了解汉字的演变及不同时期的形体特点。

③把握汉字的结构,并揣摩汉字的意义。

④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

对于本节课而言,教学内容着眼在“优美”两字上。初步感知汉字的音韵之美,重点欣赏汉字的形体之美,探究汉字的意蕴之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汉字的音美,了解汉字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汉字的形美,探究汉字的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整体上了解汉字,了解汉字承载的文化意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汉字的形美,探究汉字的意美。

教学难点:探究汉字的意美。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名言导入

由歌曲《中国娃》中孩子反复地说唱“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切入,再引入鲁迅先生的名言“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优美的汉字”,感受汉字之美。

2.画音同步,冲击视听

播放《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音频文件,同时配以各种书体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字,冲击学生视听,让他们感受汉字的音美,欣赏汉字的形美。汉字的音美只需粗略感知到抑扬顿挫、音韵和谐即可。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并欣赏汉字的形体美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让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出汉字的演变历程,及不同书体的主要特征。

(2)给出各种书体的拓本图片,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字体的特征。提问学生后,将各种字的形体特征总结如下——篆书:字形长方,左右对称,用笔圆润;隶书:字形扁平,蚕头燕尾,有波磔;楷书:方正、端直;草书:笔断意连,写法简约、独特;行书:楷书快写、飘逸灵动。让学生欣赏汉字的形体之美。如:楷书的方正之美,隶书的古雅之美,行书的飘逸之美,草书的气势之美。

(3)给出一组书法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现场赏析,说出是哪种书体,有何特征,来检验学生对汉字形体特征的把握情况。

3.明确结构,探究意美

主要采用揣摩意蕴、探究分析的方法,感受汉字的意美。主要是利用汉字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让学生通过分析字的结构及组成,探究揣摩汉字的意义。

(1)分别给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例字,让学生根据字的结构探究字的意义。

①象形:

②指事: 旦 本 刃 示

③会意: 歪 从 涉 休

④形声: 材 和 渔 祐

(2)汉字之趣。通过分析汉字的组合结构,趣话汉字,以此突破“汉字意美”的教学难点。

①形近之趣:比较每组字的区别,仿照例句,趣话汉字。

例句:“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兵”对“丘”说:“哥们儿,怎么几天不见,腿儿被炸飞了?”

“天”对“夫”说:“头上那么大个包,挨揍啦?”

“日”对“曰”说:“哎哟,几天不见,你怎么胖成这样了?”

“叉”对“又”说:“哎哟喂,什么时候整容了?脸上的痣不见了!”

②字谜之趣:根据给定的谜面猜字谜。

看文字一半是春秋,论年代一半在春秋。——秦

眼看田上长青草。——瞄

差一点不准。——淮

一口咬住多半截。——名

一只黑狗,不叫不吼。——默

一只狗,两个口,谁遇它谁发愁。——哭

存心不让出大门,你说烦人不烦人。——闷

这些训练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又检验了学生对汉字字形及字意的理解和把握。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课后反思

实话说,之所以有“优美的汉字”这节课,更多是因为本人对汉字的热爱与敬畏。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本人对汉字有着特殊的感情,当然也因为长于书写而使这节课愈加顺利。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本人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丰富和提升了自己,使自己对汉字的起源、演变及构成,包括书法艺术,汉字文化等相关知识有了更系统和全面的把握。

篇2

梳理探究让我们溯流回味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优美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独特代码,音义形的完美结合是汉字区别其他语言的最重要标志。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和发展了汉字。从甲骨文开始直到楷书,无一不是汉字文化进步的象征。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掌握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汉字的“六书”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了我国汉字的精美构成,另一方面融合其中的与汉字的发展相联系的典故也是应该关注的内容。为了宏扬中华文化,现在中央电视台有关中华汉字听写大赛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汉字中包含的典故也是文化精华的一部分。

国人对汉字的喜爱除了正确辩认汉字,还对一种喜闻乐见的汉字构成形式也兴趣非常,这种汉字的构成就是对联。对联之中体现的人文知识、风俗人情、审美乐趣是我们语文学习课外的延伸,也是体现一个人文学修养的重要体现。对联的格式、对联的平仄、对联的种类、对联的作法等都应是我们汲取的养料。对联在体现文字内蕴的同时,也在体现中华文化的睿智。

随着时间的前行,到了当代社会,文字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这源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词新语的诞生,特别是网络用语铺天盖地的传播,一方面让我们的口语交际范围扩大了许多,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内容。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并且广泛流行,词语在吐故纳新中丰富着中华汉字的内涵。在推陈出新的同时,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汉语的稳定性与时代性。

梳理探究让我们穿行感受无处不在的文化景观

成语学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点。每年的高考中都会设题进行考查。中华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而关于成语的来源和结构能让我们更多地感受文化的精华。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我们平时对成语的掌握大都在意思和用法,至于其他方面则知道的很少,而这部分内容又是通过“梳理探究”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内涵。从两字到八字,成语也不再拘泥于一种格式,反而表现了中国史学与文学特殊的关系。

缺少了传统的蒙学教育,姓氏成了无关紧要的事,往往我们忽略了姓氏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些人会熟记《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但是关于姓氏的来源以及由此探究的自己所属族群的由来却是我们知之甚少的。从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姓氏便随着时间的前行而发展。现在的国人知道了自己的姓氏后,很少有人会想进一步来了解自己姓氏的源头。古代的姓氏是和历史的发展联系密切的。探究中华文化,这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这里也得到了印证。谁说语文只是为了高考,高考之外的丰富的内涵是我们国人提升文化品味的最佳方式。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总是观赏一些人文景观,通过这些景观来感受中华文化,殊不知,汉字中的这些知识是我们看不到的景观,但却是可以用心感受的文化魅力。

在感叹韩国和日本依旧保持他们的民族传统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礼仪的国度。如何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如何在交往中适时运用得体的语言和动作。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谦敬用语、禁忌语及委婉语的一些用法应该是无处不在。不懂得场合而说错话,就会直接影响破坏场合气氛。平时学生在组织文艺节目时,校长热情地表演了一个节目,学生串场说:“欢迎校长为我们抛砖引玉”。学生在赞扬班集体时说,“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团体,学生有不懂的问题,随时向老师不耻下问。”这些都是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熟悉的用语不当的例子。可见,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不是常听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吗,在这里我们都可以借用为说话要恰到好处,要分清时间地点和场合,要因人而宜。

梳理探究让我们品味解读经典深奥的文学作品

“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语点明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式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个曹操一会儿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霸天下的英雄,一会又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心怀天下,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求贤若渴的贤德之人,到底哪一个是历史上真正的曹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同为电视剧《三国演义》,鲍国安饰演的曹操与陈建斌饰演的曹操虽说都形神兼备,但是还是各有所长。鲍国安的眼神将曹操的多疑呈现得活灵活现,而陈建斌外泄的是那傲气十足的神态。你能说这不是曹操吗?从今天的文学解读来说,多角度,多方位来认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这也是文学艺术的外显。

篇3

一、在读帖中,培养学生审美观

学生要写好汉字,读帖是必要的前提。汉字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汉字的整体形象等,都是学生读帖时需要关注的内容。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它整齐规范,可谓是一种艺术。学生在读帖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泰”这个生字,春字头中的撇和捺要舒展开,只有舒展开,这个字才会有泰山般的“大气”。学生在感受舒展美的同时,还应关注“泰”字的对称之美。在田字格中,泰字以竖中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在我国,这种审美观,在建筑学中被广泛应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京故宫的建筑设计了。汉字中的参差之美、呼应之美,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审美的很好“教材”。如“氵”这个偏旁每一个笔画的起笔都在不同的位置;“我”字的每个笔画也都有高有低, 这些汉字有一种参差的错落之美。“愤”字中,竖心旁的笔顺为:“左点、右点、竖”,左点与右点的笔意联系,相互呼应,书写起来由上而下方便又快捷。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常常会采用留白这一创作技法,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其实,田字格中的每一个汉字,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字写得太大,撑满格子,或者字太小,均居于方格的一端,都影响到字形结构的美观。只有字的大小适中,留白的效果才能发挥到极致。

都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你看小小的汉字中就蕴含着这么多美的元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能对汉字教学中读帖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舍而弃之呢?

二、在探究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汉字是四大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并被亿万人使用的文字,汉字的创制、演变和应用,也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汉字的探究中,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修养。汉字中有的“象形”,如:日、月、火等,用字描摹事物的形象,让人一看就知道汉字所代表的意思(汉字教学重培养学生审美,其实,象形本身就有一种艺术之美)。学生在认识这些生字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探究造字的方法,从而感悟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是有了这些文字,中华文化才得以传承。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仓颉造字”的传说现在还广为流传,而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距今已经3600多年了。在生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写,还要注意文化的熏陶。如,在教学“牢”这个生字时,我分别给学生展示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不同时期的“牢”,让学生明白牢的本意就是关牲口的圈。在造字时代,中原地区已是农业社会,牛、羊、猪是肉食的主要来源,就产生了关住这些牲口的圈。在《战国策・楚策四》中,提到的《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个“牢”字的意思。后来,“牢”也用来关人,就成了监狱的意思。为了防止牲口或人逃跑,牢要造得坚固,所以,后来就有了“坚固、牢固”的意思了。如:孝、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适当探究,就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在布局中,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小时候,这首歌就挂在嘴边,仔细回味,汉字中的确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首先,从整体来看,汉字是堂堂正正的方块字,在学写笔画时,我们就要求学生要横平竖直,就像做人一样要堂堂正正,不偏不倚。而上面讲到的“留白”,其实除了其艺术美之外,也不无蕴涵着“不出格,很中正”的中庸思想。其次,汉字在书写时笔画与笔画之间懂得谦让,可谓是汉字的一大“品性”。如:“从”、“林”等这类字,虽然两部分相同,但在布局时,往往左边部分要谦让,写得相对小一点。这样的例子在汉字中比比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汉字各部分之间的布局时,就能抓住契机,教育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懂得谦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

进入中高年级后,写字教学中还要渗透全局意识。有些学生的字,你单独一个一个看,似乎每个字的笔画都还不错,但写一行字或一段话时,就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了。这就是学生没有整体意识。字的大小、疏密甚至标点,学生在写之前,都应有整体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每位学生就像一个个汉字一样,在班集体活动中,也要顾及集体,要顾全大局,必要时还要牺牲自我,服从集体。只有有了整体意识,我们书写的篇章才会美观生动,一气呵成,我们的集体才会和谐有活力。

四、在练写中,增强学生注意力

篇4

【关键词】汉字字理 识字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84-01

汉语言文字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生产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出来的符号,每个汉字的构形都具有固定而特殊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意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借助汉字各部件构成的形义进行教学,通过汉字的溯源图及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进行字理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和想象思维,使学生从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得到初步的感知和熏陶,解决日常教学识字难、记字难的问题。

一、激发识字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其中蕴涵着古人丰富的造字内涵。识字教学渗透着字理文化,教师在字理解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生字词,还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识字要领,拓宽视野,提高识字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教学“休”字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古人在劳作中汗流浃背,背靠大树休息的情景;教学“采”字时,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的情景。字理识字教学还能培养学生从理性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看到一个字时不仅识记它的音、形、义,还会联想到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个字的,现在我们这样书写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识字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要求,乐于探究汉字的奥秘,形成了自我学习的习惯。在此^程中,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

二、理解汉字意义,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中国的汉字被称为“方块字”,以抽象的笔画组合而成。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特征,在他们眼中汉字的各个部件都是相似复杂的,识字成为了入学儿童的一大难点,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结果记不牢、丢得快,以致于有些儿童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要想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就要解决好这一大难点。在字理析字过程中,教师通过象形字引导儿童观察、分析汉字演变的过程和意义,及时给汉字归类,使儿童的感知由表及里,促进儿童对生字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如教学“走”字时,屏幕出示这个字的溯源图,是一个人弯腰迈腿的图画,然后逐渐演变成现代汉字“走”。学生看到汉字的这一演变过程时,立刻调动形象思维,马上说出答案来。又如在教学“霜、雪、雷、雾、雹”等雨字头的生字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雨字头的字的演变过程,把汉字演化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这种直观的教学,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使他们对汉字的理解更加深刻,大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三、促进语文阅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以阅读教学为主,但生字教学仍是重点,学生要把握课文关键生字的意思,理解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全国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卧薪尝胆》一课时,用字理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奴”和“仆”,出示“奴”的篆文,告诉学生“奴”就是一个女子跪在地上,一个男子手中拿着棍棒使唤女子,女子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拳打脚踢;而“仆”字则是在一名男子的脸上刻字当做犯人,卖给别人当奴隶。理解了这两个字的含义,薛法根老师让学生体会越王勾践战败后,在齐国过着猪狗不如的屈辱生活,从而体会勾践奋发图强,最后打败齐国的不屈不挠精神。这节课,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中所述的年代相距久远,学生无法理解勾践当时屈辱的生活状况,但理解了“奴仆”两字的字理,学生仿佛穿越时空,对当时勾践的生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此时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教学“蓝”字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蓝天的“蓝”字是草字头呢?笔者将“蓝”字的字理展示给学生:“蓝”是一种提取颜料的草本植物,提取的颜色当时叫做“青色”,所以古人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人们又将这种植物提取的颜色称为蓝色。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学生就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字理识字教学在不经意之间让学生自主理解中国的文化,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喜爱文字的精神,形成了语文素养。

篇5

优势一:地域文化特征鲜明。中华艺术大多主张自然精神和人的精神的同体表现,在现代海报设计中,很多设计大师根据中国汉字的本质特点,设计出了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海报设计作品。

优势二:彰显设计师个性和风格。使用汉字作为海报设计,使得设计师具有明显的东方文化个性,使得他们具有鲜明的设计标签。

问题一:生搬硬套。部分设计师把传统的汉字符号引入海报设计,但只停留在表面的拼贴,而缺少对汉字以及东方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研究,缺乏对汉字的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和海报设计精神的探究,以至于不少的汉字海报设计还只停留在对汉字的形式进行视觉表层应用。

问题二:缺乏文化层次的发掘。部分设计汉字的使用仅仅停留在说明性的文字上,没有通过汉字来传达东方文化和精神。

问题三:缺乏识别性。有部分设计师为了吸引眼球,过分标新立异,夸张地改变汉字图形,使海报中的汉字失去了辨识性,从而失去了文字意义。问题四:文字与其他视觉元素不够融合。在文字和图形的组合上缺少一定的联系,认为图形就是图形,文字即是文字,使得图形和文字之间的结合处理比较生硬,各自没有呼应和相互衬托。

二、汉字符号在海报设计的应用方法

(一)利用汉字“形”、“意”、“韵”的组合

汉字在艺术领域的应用离不开文艺的表达,即汉字自身的文化现象。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它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形”、“意”、“韵”的组合。汉字作为海报设计的主体元素,具有其他形式所不具有的优势,也使得中国设计师们在运用汉字做设计时,更能发挥汉字的巨大潜力。对物像的简约化和概括化表现的汉字,为创意和创新提供了富于变化的空间。作为主体语言介质的汉字,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合理使用书法手段

书法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中国海报设计中在使用,韩国、日本的海报设计师也在大量应用这一方法来表现东方文化特征。我们可以从网络或者书籍中看到很多使用中国书法的表现形式加入现代海报设计的作品,比如,日本现代平面设计家山城隆一在1961年设计的植树活动的海报,运用汉字的“林“和“森”的重叠形成森林的效果,就是利用汉字字体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较早探索。中国的设计师也不断探索汉字海报设计,如靳棣强在海报“画”、“山”中,把水墨融在海报设计中,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东方审美情趣,是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以汉字笔画与结构的特征表现海报设计的独特性

汉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字,最初是人类对于自然形态图像化的模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简单化、符号化的汉字最终形成。笔画和偏旁部首是汉字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汉字海报设计变化的基础。现代许多平面设计大师就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笔画来进行海报设计的,运用点、线、面的形式进行字体设计,是汉字海报主要的设计方法之一。

(四)以“神”表现海报设计的主题

文字海报设计不同于一般海报,要善于利用汉字的内涵传达意义,以达到传神的效果。“平面设计在中国”就是汉字海报设计中较为传神的作品,设计内涵与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文字的含义和文字的结构与外形综合起来,同时兼顾字义和外形进行创意变形,这种构成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篇6

“‘科学识字’关键在‘科学’二字,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汉字本身的科学,二是教学方法的科学。具体讲:第一,讲解汉字要符合汉字科学;第二,教法要适合汉字的特点,还要适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尤其对难学的字,不能违背汉字科学,而是要创造合适的方法教好这个字;第三,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传授汉字本身所负载的文化知识或信息;第四,解析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并使之成为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基础,从而达到识字写字、阅读、习作教学相融共长,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一,讲解汉字要符合汉字科学

这是识字教学科学化的关键。多年来公认的识字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条是“符合汉字规律”,但该要求始终难以落实。原因是广大语文教师并不清楚汉字规律,教学无法去“符合”。汉字博大精深,汉字规律只有汉字研究专家有条件和能力去研究和揭示,并著述进汉字学著作中,广大教师只能通过学习汉字学来掌握汉字规律。所以,教学要“符合汉字规律”,实际的说法应是“符合汉字科学”。

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教育要求传授科学的知识,教学汉字科学的知识,才符合教育科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偏旁左“阝”,音fù,甲骨文写作“ 、

”,像人在土山高坡边上挖的脚窝(台阶)形,作部首表示山、台阶义,如“阵、阳、阴、防、陆、际、阿、陈、阻、附、坠、降、限、陡、陟、陨、险、院、陵、陶、陷、陪、隆、隔、隙、障、隧”等字都与山有关,“阶、除、陛”表示台阶――这样根据汉字学解说左“阝”,学生容易理解,做到系统识记,学得轻松且效率很高!将左“阝”教作“左耳刀”,部中几十个字就不好理解了,学生只能死记单字,这样学得累、无兴趣,识字效率也很低。所以,温儒敏、巢宗祺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一书对识字教学特别强调:

“汉字教学要想由难变易,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材编写等方面,做好多方协调工作。面对这些由汉字性质带来的诸多复杂问题,汉字教学的方法和程序,必须运用汉字学的科学原理使其科学化,不能因为教学内容显示出的知识不多,就认为教育者所需知识也很简单。小学识字教学是一个尖端的课题,在这个领域遇到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汉字学成熟理论支撑,才能处理得当。”

第二,教法要适合汉字的特点与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先说“适合汉字的特点”。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汉字的特点主要是与拼音文字的不同,它是形音义的统一。同时,汉字又是一个大系统,每个汉字、偏旁都与大系统中的一些字形成子系统,讲对一字,容易掌握一批字。比如“卩”偏旁,据其音,容易理解“节、疖、爷”的形音关系;依其义,容易理解其表义的一批字。教成“单耳刀”,是据形命名,忽略音义,学生就不好理解“卩”系统的字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教的是现代汉字,不是古文字。数千年的演变,很多字的音形义都发生了大小不等的变化,特别是规范简化字后形成了现代楷书的特点,因此,教学更应“特别关注”现代汉字的特点。比如音变,“怡、始、治”是古代形声字,声符“台”音yí,但现在读tái音,在“怡”等字中已不能表音。比如形变,“乔”,繁体“”,从夭(弯曲)从高(省去亠),表示高而上部弯曲(如“乔木”),高兼表声;“”从清代起简化为“乔”,一撇一竖变得既不能表义也不能表音。汉字学对这些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偏旁,称之为“记号”,与声符、意符并列为汉字三字符,“怡”“乔”等字于是被称为“半意符半记号字”。识字教学要符合汉字特点,就要根据这些特点来施教。如果对“怡、始、治”“乔”还要采用形声字的教法,反而会使学生迷糊。

有些字的形变与书写有关。写字要快而好,就要讲究笔顺。人们书写时,往往会选择最短的运笔路线,利用书写的连续性,根据这两个原则而形成了笔顺规则,成为汉字又一特点。如“万”字,第二笔曾经是撇,与第三笔横折钩衔接不好,不能形成连续性,1997年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改第二笔为“横折钩”,使这一笔向左上方勾起,顺势写第三笔撇,笔势衔接因此而“顺”。正是为了书写得顺,许多汉字改变了笔形。如“匕、工、土、己、子、马、王、车、止、牛、正、业、且、生、丘、立、耳、至、血、豆、里、佥、直、鱼、、堇”做左偏旁时,末笔的横要改成提,如“比、巧、场、改、孔、驼、球、轨、此、牧、政、邺、助、甥、邱、站、取、到、衅、豌、野、剑、矗、鲫、鼓、勤”。甚至“足”“岂”做左偏旁,末笔也要改向右上方提去,如“跳”“凯”。这些左旁的末笔统一向右上“提”去,正是为了顺势写右旁的首笔。

为使书写得顺,有些字的变形甚至违背字理。如“角”字,金文写作“ ”,上边是牛角尖,下部是牛角纹理。后来小篆写作

再说适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自然要适合学生的这些特点。学生有喜欢理解记忆、喜欢探究原因、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等特点。有人说学生记忆力好,教学就应该让他们死记硬背,这是概念错误。死记硬背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适合汉字特点的教学在大多数时候也适合学生特点。如,“隹”是鸟,音zhuī,学生掌握了此知识,就容易理解“雀、集、雁、雄、雏”等字与鸟有关,“谁、推、堆、维、唯、崔、催、锥”等字与“隹”声有关。小学生对“隹”的四横不理解,常与“住、佳”两字相混。对此,教师就溯源到金文

“■”,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到:“隹”的四横是鸟的翎毛,因而记忆深刻而不相混淆了。显然,这样科学地解析,学生容易理解并感到有趣,不但识字效率高,也容易激发其探究精神。某次课堂上,有学生举手问老师:“雀是小隹,就是小鸟,孔雀为什么是大鸟?”幸好老师有准备,告诉她:“孔在这里表示大。”也有小学生学了指事字“一、二、三”后问老师:“‘四’为什么这样写?”老师也不清楚,只好课下加紧学习汉字知识。

到的。

第三,适时适度地传授汉字文化知识

汉字本身蕴涵着博大的文化知识,传授小学生,可以增进其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但是小学识字教学以提高识字效率为主,不应刻意追求传授汉字文化。如果教学遵循了汉字科学,也就同步传授着汉字文化知识。所谓的适时适度,经我们的实践体会,就是在识字教学中的自然传授。这样,识字教学中传授的汉字文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汉字本身的文化,即汉字学知识;另一是汉字反映出来的文化。

1.汉字本身的文化

汉字从产生演变至今,历经数千年,形成了科学的体系,其中有不少知识值得小学生学习。比如,“六书”构形法、汉字系统性、古今字体、同音字与同形字、汉字解析法。如果教师科学地解析汉字,学生就能在识字中获得这些知识。比如,学生在学习“亻、日、月、果”等字时了解了象形字,学“灭、看、喜、牧”时理解了会意字,学“郎、恳、嘉、膨”时学会了形声字,学“怡、始、治”等字时理解到“记号”,同时在学习这些字的过程中,学会了科学的自主识字方法,感悟到了汉字的表意性质。

2.汉字反映出的文化

汉字因义构形又因形表义,此“义”,即是造字时对当时自然界、社会、艺术创作的反映。科学地解析字的形音义关系,自然要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学生在学字的同时,学到了古代的有关知识。比如学习“卩”(jié),通过甲骨文形“■”,了解到古人屈膝跪坐的生活方式。学习“象”,了解到我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有大量的大象,“豫”字从象予声,是大象缓行自乐之义,由缓行引申为犹豫。再如“教”字,从孝从攵,“攵”是“攴”(音pū)的形变,“攴”是“又”(手)持带杈棍轻击之形(比如“敲”),“攵”与“孝”合体,反映了古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教”的古文字“”,会意为持棍棒督教小儿学习,“×”是“爻(yáo)”的省写,表声。)

所以,遵循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在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同时传授着汉字学知识,受到文化熏陶。反过来,学生在科学解析汉字中也能体会到古代文明的博大,体会到汉字构形的科学,体会到祖先造字中的聪慧!如此教学汉字,简洁明了,知识量大,逻辑性强,语文味足,在相同的教学时间里,显出了语文教学的高效。

第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教学相融共长,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汉语言文字包括汉字、音韵、词汇、语法四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直接参与到阅读、写作的教学活动中。比如字音,不仅可以利用音符系统快速识字(如“青”字带出“请、清、清、情、晴、精、静”等字),而且可以理解诗歌的押韵,在朗诵中有意地将韵脚读清晰,感受诗歌的声韵美,使拼音学习与朗读艺术、文学欣赏融为一体。

汉字的字义就是词素或词,是语言的基础。准确掌握词义是阅读之必须。比如“十”,本义是九加一的和。从一到十,十是最大的,引申为完满具足,如“十全十美”“十分”。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有“(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的描写。“十分”,表示达到了顶点,说明雄日百分之百地用心了,暗伏着“花盆里的种子却不见发芽”,雄日没有任何责任之意。许多教师教这一课,将“十分”换成“很,非常、特别”等近义词,这些副词都没有达到顶点的程度,作者的用词妙意学生也就无法体会到了。“十”做偏旁也表示众多、齐全之意。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活化石》有“博物馆”一词。“博”中的“十”表示大、多,“”(fū)是散布、遍布之意,兼表音。博就是大、多之意,学生由此理解“博物馆”,阅读的体会便深入一层了。

篇7

第一类是从宋代活字印刷发展起来的宋体、黑体等。第二类是由书法演变而来的字体。例如,楷体、仿宋体、行楷、隶体、魏体、舒体、颜体、瘦金体以及钢笔书写的字体等。第三类是属于美术字体,如综艺、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体多是属于以上三类字体的变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汉字字体衍变得更加丰富,每年都有更多新的字体问世,但很多新字体冒着创新的头衔,将笔画和章法任意而为之,违背汉字的造字规律,模糊了汉字的含义。汉字字体创新应遵循一定的法度,一旦失去这个法度,汉字之美也就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认识汉字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1 关注当下,立足本源

探究汉字艺术产生的本源,一是汉字在最初形成时本身就具有的艺术性。二是后天的发展。汉字最初形成之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创造演化过程,由于年代漫长久远、考古遗存实物匮乏,致使我们不能有一个系统详实的认识,但据史载和出土的远古文字实物,汉字最初形成的过程中,汉字的创造本身最具绘画的意味,即象形,用线条勾勒出具体物象的抽象形态,后经不断地抽象简化规范,并融合会意、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才成为最初的汉字字体。

如果我们还原先民们造字的这样一种创造过程,用线条勾勒出简洁抽象的物象形态,看后让人既有这种物象的感受,又具有艺术的美感,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就在这一时期,即前面提到的在远古时期,汉字字体尚未成型的漫长探索阶段,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遐想、想象、创作和创造的空间。反观当今的汉字字体的研发,在展现这个漫长探索阶段的汉字的创造演化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空白点很多,可以说,今后在这方面的艺术探索和创作确实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对于研究汉字,我们不仅仅是对未来的规划,也要关注当下,立足自身的本源,才能继续向前发展。例如,的天书,虽然他的天书不能大范围的推广使用,更多的是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他利用汉字的笔画与英文字母的笔画进行融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汉字语言形式。他的这种尝试,将东西的语言文字相融合,既满足了西方人的审美,也让汉字的价值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他不仅仅是在创新,在创新之前,他透彻的研究了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只有在这样一种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天书这样的震惊世界的艺术作品。关注当下,立足本源,不是一句空口号。我们要身体力行,实实在在地去做,才能有新的局面面向未来。例如,日本,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就值得我们借鉴。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由此可见,原本就是从汉文化中借鉴而创造出来的日本文字,在今天没有忘却他们的本源,而是更加珍惜这种文化的母体。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保护汉字文化,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

2 善于发掘,扬长避短

汉字虽然历史悠久,但当今世界最通用的文字却不是汉字,而是英文。英文只有26个字母,但也创造出了那么多的词汇,汉字则是每一字都有每一字的意思,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在简约之风大行其道的今天,笔画简洁的英文在现代设计中出尽风头,不论是在标志设计,还是编排板式方面,都有它独特的优势。相比之下,汉字笔画繁多、内涵深刻的身后,更考量设计师的内功。例如,国内很多行业标志,更多的是以首字母为主要造型元素。但不论设计风格怎样变幻,汉字的深刻内在及文化意义是英文字母所无法比拟的。在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发掘汉字自身的价值,不能让这种古老的文化止步于此,它既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它已经经受住了电脑技术等新媒介的考验,正在一步步向前发展。正是因为汉字不如英文字母的来得简洁,所以要扬长避短,继续深化和传承。

3 繁简相会,兼容并蓄

从现代简约即是美的角度来看,汉字的简化是有益于现代设计发展需求的。例如,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相比英文字母,简化的汉字仍旧略显繁复,对于追求简约风格的现代设计来说,简体字有它的好处。至少在设计这一方面,这为设计师解决了不少的麻烦。但繁体字毕竟已经使用了数千年,这种历史沉淀下来的美,不是现代的简体字所能比拟的。从字体上看,繁简明确区分始于一九五六年,之前主要是繁体,而法帖又多是在这以前产生的,法帖中所辑的字自然也就以繁体为主了。人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就承传了繁体字,以致在自己书写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写出繁体字来。本来,作为书法艺术,繁体字也好,缺笔少画的生造字也好,都无可非议,因为此时往往更侧重汉字形式上的美,而很少顾及到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的意义表达。但就设计这一方面而言,也是有好处的,尽管显得有点肤浅,但这些所谓的意义表达,也是人为的赋予的。

现代字体设计应该繁简相会,兼容并蓄。不论单用哪一方面,都会有它的弊端,汉字最终走向的将是繁简通行。许多越是看上去繁复的汉字,其实越是拥有无可穷尽的文化道理存在,汉字的象形功能,除了指代意思,更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审美。传统的中国汉字字型,与中国文化的中的各种审美意趣。例如,中正、对称、偏分、三段式、方形、圆融一一对应,但简化后的汉字,也有它的好处,在简约的设计中,简体汉字笔画少,处理起来更加精简,更能表达出设计师的情感。

篇8

关键词: 历史人文 美术课堂 教学流程 反思

人教版《美术》第十册《美化黑板报》是一节老课,课程内容是认识美术字体黑体字和宋体字,学习书写黑体字。原课程的学习内容窄,教学目标是传统的教学生学会一种美术字体的书写方法即可,重技术而轻艺术,没有更多的艺术内涵。

新课程的实施为艺术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可以发现、可以创新,改变旧的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适应现代学生知识宽面的特点,并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为此,我在原有的《美化黑板报》课程内容基础上,将课程中“美术字”方面的知识挖掘、拓展,创新设计了一节新貌老课《美丽的汉字》。

课程内容不让学生死板地学习某种美术字体的书写方法,而将美术字的学习注入新的内容,以欣赏、分析、理解、创造这条引导线将学生带入一个拓展了的“美化汉字”的神奇之旅。由纵横两面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纵――从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汉字的发展史体验汉字的博大美;横――从中国汉字的不同类型的美术字体效果中体验汉字的精深美,最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创造美化汉字。这纵横两面探讨学习,使学生对汉字美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学生被老师带入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汉字美化情境,这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欲。

这节课的教学分为设疑―释疑、欣赏―分析、尝试―创造、评价这四个主要环节。

一、教学流程

1.设疑―释疑

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朋友冷饮店招牌‘冰’字不醒目,怎么改?”同时将一个写着大大的“冰”字的“招牌”出示给学生。这个疑问的设置令学生很疑惑:这不就是个“冰”字吗?怎么不醒目?怎样才醒目?疑惑的产生其实达到了一个目的:吸引学生的眼球。于是我顺势说明并提示:“怎样让‘冰’字看起来符合冷饮店食品给人的感受?哦!是让‘冰’字很‘冰凉’啊!”学生的思维一下明确起来。“小组讨论,看看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改观这个‘冰’字?”学生讨论的结果:让“冰”字的颜色变成冷色调;让“冰”字笔画变得又尖又硬;让雪花覆盖在“冰”字上……就这样学生被我引导进入美术字艺术化的视野中,思维打开了,想象力打开了。这时我把刚刚抛出的问题接回来,并兴奋地、充满谢意地说:“嗬!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来,我们试试。”我将准备好的冰雪装饰花纹粘贴在“冰”字上,一个如沐冰雪、冰冰凉的“冰”字一跃而出。这个被冰雪覆盖的“冰”字,像有了动感和活力,一下子变得那么醒目。这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他们兴奋了:“汉字美化后,原来那么有趣而美丽,而且它的美,也有我的功劳呵!”(图1)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注重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设疑―释疑”这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用问题解决式的学习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引导入门、激发兴趣。

2.欣赏―分析

经过第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进入了一个新奇的汉字美化世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求知欲十分强烈。于是我带学生进入欣赏汉字博大美、精深美纵横两面的环节。“同学们,汉字很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汉字怎么造出来的?”这对五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浅显的问题,孩子们根据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告诉大家:仓颉造字,于是产生了汉字……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一名导演,表演者是学生。但作为导演,教师一定要掌控好课堂节奏及程序。做到语言精练、目的明确,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同学们,古人很聪明,他们通过对自然、生活的观察,创造了汉字。来,看这几个字,它是哪种古字体?”展示写有“山、水、日、鱼”等甲骨文的字板(图2),让学生欣赏。“甲骨文!”同学们异口同声。这是因为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是安阳人的骄傲,而且这个内容也是我们能常常利用的优秀的地方课程资源。同学们欣赏甲骨文“山、水、日、鱼”,并能将它们一一读出。于是我问道:“甲骨文中有很多简单的文字,字形、字义明确并相关联,说明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他们发现,几千年前的文字,今天我们也认得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我进一步展示“山、水、日、鱼”的书法字体,如隶书、楷书等。(图3)学生们欣赏着、思考着,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除了甲骨文,还有篆、隶、行、楷书等书法字体,今天汉字和古汉字没有很大区别,这说明,我们的文化没有中断,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最传统的文化。”同学们通过对汉字的分析,居然学会了剖析中国文化。这是一个惊人的收获,在课堂中是不易得到的,但我之所以能够捕捉到这一闪光点,是因为课前工作做好了,如:布置课外学习任务,收集汉字故事,查找不同汉字字体,包括书法方面及美术字体方面的。学生的课前准备就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加上课堂上的激发引导思维发散,学生超越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一个更高的学习状态与效果,也有可能。

在我的带领下,汉字的欣赏从纵线走向横线。我提出:“汉字不仅有历史感,而且适应时代产生了另一种变化――美术字。”展示“山、水、日、鱼”的黑体、宋体、琥珀体、综艺体等美术字体。(图4)“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不同的美术字,说说你印象深刻的。”同学们兴奋了:“黑板上面的标语是严肃的黑体字。”“我的饮料盒上面‘娃娃乐’三个字,圆圆胖胖,就像个可爱的小朋友。”“电影招贴《哈利・波特》,那些字又尖又棱,像刀锋,像闪电,具有强烈的神秘感”……这么一个欣赏过程,学生对汉字美又有了一个新认识,并且感受到,美术字体和书法字体的美又不一样了,美术字体的变化更多、更新、更现代。

以上纵横两条线的欣赏和分析,为学生展开了一幅汉字美的长卷,学生的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打好基础。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发现学习,是转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学习的学习,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同学们欣赏分析时,自己准备资料,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问题,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亮点。

3.尝试―创造

学生思路理顺,我抛出一个问题:“汉字这么有趣,我们来和它做个游戏吧。”将黑体(黑体字便于字的变化)为基础的“木”、“飞”写在黑板上,提出:“你能将这些汉字装扮一番,使它更美吗?”有了对“冰”字的认识,有了对中国汉字美的理解,学生们思绪活跃,个个高举小手。他们动手写绘,最后达到了很不错的效果:美化的“木”,就像真正的木头拼接而成,还有木纹呢。“飞”字的撇、点变成了两只翅膀,腾空而起……学生在进行这个环节时,个个跃跃欲试,都要试试,这说明学生已经进入创作的兴奋期。这时,我在已经淡化技法的美术课上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明确:“字的美化,要大方、醒目,不要装饰得过多使字成了画而变得不好认了。”淡化美术技法并非没有技法,这不仅适合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放开头脑,去想象,去创造。

接下来,进入作业阶段。我又抛出一个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汉字或词组,用彩笔进行美化。学生们情绪高涨、思维灵动:“火焰山”真如着火的火山;“春天”有红花有绿叶,春意盎然;“看”中的“目”变成一只明亮的探索世界的眼睛,“看”得真真切切;“爱心”中,一个个小爱心变成字中的笔画,爱意浓浓……我在辅导学生时,没有要求字形结构的严谨,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思维。当作业完成后,我惊叹于学生的创造。(图5)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角色由课堂“权威”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空间。

4.评价

兴奋的学生,兴奋的老师,我们都在创造,也都渴望被肯定。学生渴望老师的肯定,而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就是对自己的肯定。于是,在学生埋头创作的时候,我已经悄然在黑板上开辟了“美丽的汉字”展览园地。当然,“美丽的汉字”这几字,是我用心以美丽的方式写出的。孩子们完成了自己的“美丽汉字”,争着把它展示在展览园地中。看,汉字真的这么诗情画意,真的这么美不胜收。看着展览园地中多姿多彩的汉字,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评价环节自然显现:“同学们,这么多漂亮的汉字,哪个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这是让学生相互评价。学生指出最好的作品,并用“字形美观、字义和字形结合得好、与众不同”等词句表达评述,达到了互评目的,并由此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深层的。我请学生自评,这样学生与同学进行了知识共享。然后我总评。我的评价将课堂带入最后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与效果。最后,学生带着对美化汉字的深层理解走出课堂。不难想象,今后,同学们在看到美的汉字时,会有一种热情,这种热情折射出的是,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在提高,他们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提高,这就是新课程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二、反思

篇9

1. 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我认真研究了学情,设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容量。梳理探究部分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但是汉字的造字法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在教学中例子的选取上需要浅显易懂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为主,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抓准学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容量设定上我反复研究,因为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决定着教学环节、教学容量、活动方式等一切教学活动。而《优美的汉字》虽为专题课,但是教学容量却不小,所以我进行了取舍,最终设定了鉴赏汉字形体和初步掌握“六书”造字的教学目标。

2. 以教促学。在教学设计上我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地梳理探究,将已知知识迁移,最终总结规律,注重实践性。为此,本篇内容安排学生课前尽量多地准备、查找汉字起源说的资料,在课上由学生发言,共享资料。并且自主预习课文,完成学案中的部分习题,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来上课。在汉字形体这一部分教学中,我找到了各个形体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将学生课前预习的汉字形体特点这一抽象的知识描述具体化、形象化,并让学生找出这些作品分别是哪种汉字形体。用排序的习题方式,讨论合作的解题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实现整合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汉字书写形式的多样性和文字形体的优美,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一环节的设置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很理想的。学生通过对汉字的深入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汉文化的责任感。

3. 在教学设计中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围绕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要让学生适时地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在造字法这一环节的设置上,我没有单一的讲解“六书”的概念,而是结合了古文字的字形来猜字,并说明每个字是如何造出来的。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想象力,并遵循了精致教育中差异发展的原则。

但是,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在课后我进行了细致的反思,总结如下几点:

1. 课堂的掌控力不够,应对学生对问题的多元化思考和对问题的回答,应变能力不足。这一点我将会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不断丰富自己,是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

2. 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细精准度不够。在课堂上,语言不够精简凝练,没有恰当的留白,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锻炼自己用精准的语言表达,让语文课上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更想听语文课,听不够语文课。

3. 没有完全完成预设的教学程序。在对汉字美的引导上,我在导入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会以4亿多天价成交,但是由于对教学时间掌握不准,原本预设将这一问题在课堂结尾由学生体会总结没有完成。我今后将提高把握课堂节奏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识字教学;文化渗透;小学语文

一、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教学中加强对文化的渗透,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生才会主动、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

2.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很多时候,教师比较关注汉字的形体结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因此,学生的思想包袱很大,学习质量不高。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了解古典故事,就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3.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汉字的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学生错误使用汉字的情况。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可以首先对所学的汉字进行一些直观化的描述,可以适当添加历史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会对该汉字产生很深的印象,如果在其他地方碰见类似的汉字,就不容易混淆了。可见,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汉字,能够降低学生错误使用汉字的频率。

4.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几千年前汉字出现的时候,人们便赋予了它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汉字中的象形文字,通过文字的形体就可以推测出它的真正含义,因此,把传统文化同识字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从客观上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识字教学同文化渗透的结合措施

1.更多地穿插知识和古典故事

基本上每一个汉字的文化内涵都很丰富,不同的汉字之间的故事背景也大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一点,通过穿插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效果,提高他们对汉字的学习效率。比如,当教授“美”字时,教师不妨先向小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来源以及该字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之下被创造出来的。教师要告诉学生“美”字是由“羊”和“大”组合而成的,但如果认为美就是肥大的羊就太狭隘了,因此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创造这个字的历史背景。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由于人们受文化以及技术的限制,对世界的了解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认为当时的国土很大,很辽阔,“羊”字表示顺从,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顺从,而“大”指的是国土的宽广、辽阔。一方面人民很顺从,另一方面国土很辽阔,这样的国家是“美的”,也就是繁荣、昌盛。通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讲解,学生了解了“美”的真正含义,并且印象还十分深刻,从而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

2.使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

有时,教师讲解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表达不清的状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差,有时他们难以清楚地了解老师的真正意思。如果在识字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设备就会有效减少这一状况的出现。比如,学习“祈”“祭”等汉字时,即使教师穿插讲解有关祭祀的背景,小学生也难以理解,毕竟这与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但如果教师把关于古代祭祀的文化内容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学生就可以在直观的图像中理解汉字的由来。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教师也不必担心学生理解的问题。

3.教学手法要多样化

如果在识字教学的课堂上恰当穿插形式多样的汉语言文学,可以加快小学生掌握汉字的速度,增强他们对汉字的灵活运用能力。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喜剧等,就像繁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亮。如果教师在教汉字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这些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更容易加深学生对汉字博大精深的理解,充分体会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如果遇见了不容易书写、构成比较复杂的汉字时,教师可以采用编歌谣的形式,把复杂的汉字构成化解为简单的歌谣,这样既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同时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该字的印象。如,教师可以这样来教授“翻”字:“一个小米人,梳着斜辫子,坐在田野里,学习又学习。”这样,很复杂、难写的一个字就被分解得很简单了,一方面使学生印象深刻,牢牢记住了这个字的书写方式,另一方面又对我国的汉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实质来看,汉字属于传统文化的一大构成要素,只有在识字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