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特点十篇

时间:2024-04-02 18:04:34

第二课堂特点

第二课堂特点篇1

关键词:第二外语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对比

一、引言

随着近些年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我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了解一个国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掌握该国的语言与文化。自1992年中韩建交后“汉语热”在韩国持续升温。作为中国一衣带水近邻的韩国,同属于亚洲圈,和我们享有极其相似的历史文化,受汉字及汉文化的影响深远。韩国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这对同属亚洲圈的我国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会起到启示作用。

二、韩国汉语课堂教学特点

笔者作为2014年CPIK项目志愿者教师之一的身份,赴韩国大田广域市公立高中任教一年,切身感受了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韩国学生喜欢以集体为单位活动,而且对新鲜事物的模仿力强。韩国汉语课是由韩国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教学的,课堂上十分轻松自在,与国内的高中课堂完全不同。对韩国高中生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的首选,但因为课时安排不多,学生在非目的语环境中无法集中的学习第二语言,所以课堂教学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赵金(2008)强调“树立培养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贯彻’用中学’的教学原则,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1]笔者所在学校包括汉语在内的所有第二外语课均不设置繁复的家庭作业,而是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知识输入。这就要求汉语课堂教学要将重点放在有效输入的方法上。

1.重新整合。如何提高语言内容输入的效率,就在于有选择性的选取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改变顺序。例如,在一开始生词教学时,教师就应将课本中出现的生词重新整理PPT中出现顺序,选择便于学生记忆或者能够在看到一词想二词的效果。在复习生词的过程中,生词卡片也要重新改变复现的顺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2.游戏设置。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环境中没有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实际需要,使得学生内在动机不足。这就需要课堂教学趣味性至上。在整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每节课都安排设计了相关的游戏环节,通过分组比赛,奖励积分累计制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运用和内化知识。再例如,改编学生熟知喜欢的流行音乐,只要韵律相同,将汉语句子或词汇加入,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3.交际模拟。除掌握词句法以外还应教会他们得体的使用语言,即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学语言。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让学生有阶段性的成就感[2]。很多学生能说单词能认读课文,并不等于他们已经拥有沟通能力,只要拿掉课本或者换个语境,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往往会大打折扣,必然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加入了每天一句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掌握各情景下地道得体的口语表达,并利用韩国学生“集体主义”特点将全班分组,合力完成交际情景剧的编写和表演。

4.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少不了文化教学,在文化了解的辅助下,有助于学生对句法理解掌握[3]。在韩期间,教师组织开展了期末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剪纸,折纸粽子,书法,旗袍,包饺子等活动,上下学期中的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度过语言学习的枯燥期。

三、国内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现状及思考

同属与亚洲圈的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在国内大多数高中都选择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相对于韩国高中学生汉语的零基础水平,我国学生是有优势的。但国内第二外语课堂上却呈现了一种由“感兴趣”到“不得不”转变的学习气氛。

英语属表音文字,与汉语不同。适用汉语本身的教学法,不能简单套用于表音文字。但同样作为语言教学,就都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发现目的语的实用性。

韩国汉语课堂独特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的国内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思考和借鉴。笔者借在韩汉语教学的感受和总结来谈几点启示。

1.语音教学更加标准化。国内第二语言教学通常由母语国教师或目的语国教师单独授课,语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韩国于2012年实施CPIK项目,开始普及中小学汉语教育,由本土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进行汉语教学。搭档教学在语音教学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母语国教师的讲解基础上,目的语国教师可进行及时准确的纠音,帮助学生掌握特殊的语流变化,让学生语音学习更加标准。

2.词汇教学更加多样化。国内学生学习生词时往往都是通过多遍的抄写和听写来完成,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倦怠和无趣感。丰富多样的词汇输入方法和游戏性质的测试,这样学生虽然面对同样的词汇但每天都有“新鲜感”,并且增加了学习兴趣。

3.句法教学更加实用化。语法学习通常是学生最头疼的部分。枯燥的讲D记式教学使学生不得不被动的学习,最后成为了课本和试卷的奴隶。单纯的机械训练很难给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场合得体的表达。在语法教学中增加情景交际训练,或通过每天一句常用口头语积累的方式,让学生在说中消化。

四、结语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来说,培养学生兴趣是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机的唯一手段。相较于过去,现今的第二语言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师输入为主,转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4],因此所有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后都必须落脚于趣味性。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黄秀坤.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汉语语段训练探索[J].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A].

[2] 白建华.主题式教学在21世纪的发展和应用[J].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A].

第二课堂特点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开展 第二课堂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00-02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它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来国家把高职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高等职业院校为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下大力气,深化教学改革,从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诸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而院校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往往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等弊端。因此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性教学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范围内,以教师为主导所进行的讲授、课内练习等第一课堂活动而言,它是指在院校教学计划之外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训练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与其它教育训练活动相互结合,构成高职院校的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满足社会需求合格的专职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第二课堂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事实上,第二课堂的许多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早已有之。长期以来,人们把其中的一些活动称之为“课外活动”。而把这些活动也称之为一个“课堂”,形成与第一课堂并列的第二课堂的概念,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加以发展和系统化,并赋予科学的含义,则是20世纪后期的事情。人们在研究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学校教育方式的演变、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那些活动,对于培养现代社会的人才有着不容忽视和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赋予它应有的地位,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作为培养人才所必需的另一个课堂提出来,以指导培养人才的实践。这样,第二课堂的性质和涵义,与原来意义上的“课外活动”相比,就有了质的飞跃。

把院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称为一个课堂,是为了使人们更加清楚、自觉地认识到它的教育作用,并加强它的系统性、计划性和目的性。而对这个课堂冠之以“第二”,则是为了和第一课堂即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班级教学活动相互区别、相互补充,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但是,第二课堂活动决不意味着只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只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活动范围的扩大或教学活动场所的变更。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外延而在于内涵,即:第一课堂对人才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主要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第二课堂则主要是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性问题,强调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个性。或者说,把第二课堂作为院校培养和发展人才个性的广阔空间,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开辟第二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目的。现代教育界提出的“合格加特长”的要求,只有通过两个课堂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到第二课堂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以学生为主,自愿参加,在教育者的指导下独立地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不受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束缚,让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参加活动,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培养特长和发展个性。总而言之,第二课堂以自己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弥补了第一课堂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所带来的不足。两个课堂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职人才。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

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1)群众性活动。群众性活动是第二课堂活动不可缺少的形式,如有组织的专家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知识竞赛、参观访问、厂矿调查研究、文体活动及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类活动的特点是容量大,能够吸引较多的学生参加,可在短时间内让较多的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但需要院、系机关进行有效的组织才能进行。(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实际应用最多的形式。如学术小组、科研小组、技术小组、文艺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社会公益服务小组等。各类小组的组成人员可在班级内,也可在本系范围内,甚至全院范围内组成。这类活动是建立在志趣、爱好相同,又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成员比较稳定,活动内容比较集中,便于组织,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切磋和协商。(3)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这是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合适的内容或研究课题进行的独立性活动。如学生独立学习某一内容、研究某一课题、从事创作和写作等。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内容或课题进行的独立性活动。它的特点是针对性强,适合在多种场合和条件下开展活动,从而弥补了群众性活动和小组活动受时空条件限制的弱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独立精神。

上述三种活动形式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院校的条件很好地加以组织、使之相互配合,取得最佳效果。

三、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尽管不在教学计划之内,但要使其真正收到实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对此,应着重解决好如下问题:(1)统一认识,把握方向。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既要重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忽视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因为第一课堂的教师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场所。必须两个课堂要相辅相成,既不能互相取代,又不能完全脱离。(2)坚持“三自”原则,注重实际效果。第二课堂活动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志向发起组织的,因此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应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主选题的原则,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教师和领导不要随意干涉。活动形式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尽可能灵活多样,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周密计划,科学组织。由于第二课堂具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其组织领导比第一课堂要复杂得多,因此必须分工负责、科学组织。其中院机关负责第二课堂活动的计划和指导,系、班辅导员负责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具体组织实施,相关教研室也要参与活动的组织与指导。(4)注重指导,确保实效。第二课堂活动虽然由学生和班级组织实施,但老师也应起到指导、帮助和咨询作用。一方面,老师应根据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对第二课堂活动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另一方面,院校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建立一支以教师为主体的富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指导队伍。

四、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

第二课堂活动不能放任自流,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加强指导。指导的内容和方式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辅导。这是教师面对面指导学生学习、解决课程疑难问题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习吃力的学生克服自学时遇到的困难,指导学习较好的学生深入钻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其自觉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课程辅导一般通过答疑解难、批改作业、讲解辅导等工作进行,其形式有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两种。在具体形式应用中,应多个别辅导,少集体辅导,尤其不能将集体辅导搞成变相的讲课,变成了第一课堂的教学。(2)自学指导。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入钻研、拓展知识面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深化专业学习内容、奠定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对学生自学的指导,着重点不在于讲解知识、解答疑难,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增强自学能力。(3)学术研讨活动的指导。这是为了使学生探讨研究本专业范围内的新思想、新问题,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培养其科研兴趣,对其进行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是引导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重点。(4)实践活动的指导。这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进一步熟练因课内学时受限而未能很好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技术,以多种方式训练和演练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学生第一任职的需要。(5)文体活动的指导。针对高职院校青年学生的特点,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这一活动。这是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的重要渠道。其目的在于活跃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德智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活动形式又多种多样,篮球、排球、足球运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一定的帮助,但也极易造成学生身体的损伤。因此必须加以指导。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冯向东.第二课堂的产生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高等教育研究,1985(12)

2.陈敏.蔡克勇教授早期高等教育研究与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10(3)

3.王超.简析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教育与现代化,1988(4)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广东广州 51145

第二课堂特点篇3

关键词:新课改 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一、第二课堂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能弥补传统课程的缺陷,另一方面它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了条件与场所,使有特长的学生发展得更快,也更容易建立学生的自信心。第三,它的开展能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第四,它让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大大增加,从而潜意识里帮助他们更快地建立人生观与世界观。

我们要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首先要对第二课堂的定义和特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约等同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日常生活。而狭义上的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即在第一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学校的统一管理、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自主性强。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最具个性的一面,而不是拘泥于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第二,过程性强。这门课程能够让你积极参与到其中,而不是只是单纯地做一个旁观者。第三,实践性强。在第二课堂,学生才是主导者,教师只是辅导者。当学生碰到问题时,不再是单纯向教师寻求帮助,而是可以亲自实践,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第四,综合性强。第二课堂其实是综合课程的具体表现而已,它具有综合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和灵活性强。它要求学生不是照搬课本上死的东西,而是要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把它们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第五,互动性强。传统的课堂都是缺乏交流,互动性比较少,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充分地自由交流,彼此间合作、竞争。第六,技能性强。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技能课程,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学会利用它们,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开展第二课堂的基本要求

要有效开展第二课堂,还必须充分了解和遵循开展第二课堂的基本要求。首先,第二课堂的开展要基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因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比如学生不同,教师不同,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办学条件不同,所以第二课堂的开展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于自己实施的课程。其次,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二课堂不像传统课程那样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相对来说也就不好掌握。第三,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要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第二课堂的开展,既要有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参与,也应该有学生的参与,应该是以上人员的通力合作和探究。

三、第二课堂开展的具体方案

1.组织机构建设。要以教师为中心组织第二课堂开展工作委员会,学校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保证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

2.确定第二课堂内容。第二课堂内容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学生发展需要评估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为根本宗旨。第二课堂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使生活成为构成课程的重要素材,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实际,使学生的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为知识、文化、经济搭起一座桥梁,使第二课堂成为学生获得有效的生存和生活本领的捷径,构建学生成才的一个平台。

3.第二课堂课程评价。第二课堂的评价可以实行动态管理评价,及时调整在实施过程中不适应的课程科目,建立健全课程评价机制,确保第二课堂课程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四、开展第二课堂的保障措施

第二课堂特点篇4

一、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为了全面深入推进新课改,改变低效的教学状况,构建历史高效课堂,我校历史教研组积极进行教研教改,摸索出一套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结合了历史学科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在结合本人上过的一节公开课,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简单介绍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学生探究环节

(1)教师出示探究目标。上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制定出层次清楚的探究学习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两个探究课题。探究问题一:根据教材第102页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并结合导学案中当堂训练的三则材料题,概括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探究问题二:探究垄断组织的影响。

(2)学生探究。第一步:学生自主探究。展示探究课题后,我让学生按照要求用十分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教师在课堂中巡回指导。第二步:学生合作探究。在自主探究阶段中有些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影响”归纳得不全面,于是在这个阶段我让学生讨论,鼓励争论、探究和观点碰撞,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合作探究时间为十二分钟,教师巡回课堂指导。

2.教师点拨环节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点拨主要是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一些疑难问题及没有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点。我抽查点名叫第四学习小组(班上开学初已经把每六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设一个学习小组长)来汇报小组探究问题一的成果,小组长汇报说,探究出两个特点,即“科技结合和新产业出现”,这个时候我提示学生注意材料中的产业结构和国家变化,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两个结论即“重工业占主导和多国同时进行”,于是我把四个特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完成了问题一的探究。接着我抽查点名叫第六学习小组来汇报本小组探究问题二的成果,小组长汇报说,只探究出两个特点,即“生产力的发展和干预政权”,这个时候我提示学生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学生经过讨论又找出另外两个特点,即“推动瓜分世界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从而完成了第二个问题的探究。

3.课堂训练环节

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我精心挑选一些紧扣教学大纲、典型的、多层次、适量的练习题(四个选择题),限时四分钟完成,来巩固知识和形成记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探究式课堂教学”,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贯彻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二、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际运用效果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合作”等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转变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一言堂”现象。在这节课中,我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即先分析背景,接着讲述内容,最后分析影响的步骤,而是采用问题探究法,只探究两个问题。一是能够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高效课堂的“三维学习目标”。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探究学习目标,这是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二是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教师的点拨、讲评只针对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问题驱动,实现了教师的精讲和高效的点拨。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3.历史课堂实现了高效化

第二课堂特点篇5

【关键词】第二课堂;就业能力;优势

目前,大学生“难就业”“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现阶段乃至今后长期要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从社会的用人需求来看,毕业生的数量和社会所需人才日益饱和。从毕业生的角度分析,用人单位不仅看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看重的是综合能力。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优势能力欠缺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原因。高校作为育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通过第一课堂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一、第二课堂的介绍

我国提出第二课堂概念是教育家朱九思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提到的,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益的、健康的课外活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共同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系统,第二课堂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是第一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第二课堂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势

第二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高,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拓展和扩散思路,迸发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为将来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了优势条件。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充满自主性和多样性,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基于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各种教育资源,自愿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开展关于专业竞赛、文艺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取知识,进而展现个性、提高能力、形成特长,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作风并从中得到锻炼的活动过程。相对于传统课堂讲授,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能力和提升自我的渠道。学校院团委、学生会、社团可以围绕“党组织建设”“共青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大类自主开展有针对性、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育。参加一些专业社团,不仅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而参加一些专业性的活动,既能强化或内化自己已获得的知识,完成知、情、意、行这一认知过程,又能促进同学们之间形成相互鼓励、竞相争优的局面,促进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还能使每位同学发挥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优势,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就业意向。更重要的是,第二课堂能够培养团队精神。第二,第二课堂更具综合性和实践性,能打破传统课程的局限性。第二课堂更强调各种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学生素质的综合体现,拒绝“纸上谈兵”,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每次活动的角色不同,学生感悟则不同,对角色的认知也有所不同。而且,每次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否认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践性是第二课堂最重要的特征和优势之一。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还需要更多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将学生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他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就业能力方面的缺失和短板。例如,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是为了引导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高校举办职业能力大赛,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就业优势,提前确定就业目标。实践性更体现在与第一课堂的结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选择面试比赛、职业能力规划、公务员面试辅导课程等作为授课内容,课程作业也可以规定为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让同学们真正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

三、如何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第二课堂

如何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第二课堂,以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社会用人需求的完美契合呢?看似一张简单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背后却涉及相关机制体制的协调、多个部门配合协调等问题。第一,加强观念引导,树立强烈的参与意识。观念引导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起点和重点。在加强观念引导时,必须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化成为学生自发的学习行为。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各类讲座,邀请成功校友、专家名人来演讲,通过一对一专人辅导、观看电影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决心与信心,提高和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其次,要通过校园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加强学风、院风、校风建设,将被动参与,甚至是班级中的“抽签式”参加活动的现象,转变为主动参与,形成人人爱参加、人人主动参加的局面。第二,提供第二课堂各方面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第二课堂的建设必然离不开师资保障、场地保障、时间保障等,因此,高校在提供专业指导培训的同时,要重点打造专业化指导教师团队,主推各学院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提供真正契合学生需求的活动和课程。目前高校对第二课堂的经费支持不足,加上相关教师参与度低,导致第二课堂实施效果不佳。尽管许多高校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激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和措施,如设立创新学分、对取得创业成绩的师生予以奖励等,但评奖的标准相对严格,学院甚至学校中少有学生能够达到要求。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及就业实践往往是长期性的工作,甚至毕业一两年后才可能有成果。因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做到阶段性奖励和全程奖励相结合、奖惩相结合。第三,创新活动形式,提供就业实践机会。第二课堂的开展必须扎根于第一课堂的理论和专业知识,针对学生的特点,活动形式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具有学院特色。实践是第二课堂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验。除有关就业的各种讲座、参观活动的开展,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联系就业实践基地、参观公司、创建模拟公司、模拟面试,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内安排勤工助学岗位,让热爱教师行业的同学参与助教工作,让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实践,近距离体验有兴趣的工作,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就业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怡,吴倩,陈强.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行业卓越人才[J].中国轻工教育,2013(5):76-78.

第二课堂特点篇6

【关键词】英语 第二课堂 组织形式

引言

我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学好英语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很多教师把学习基础知识、讲解词汇和语法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无暇顾及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部分教师也深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任务重等因素,结果也只能围绕教材和练习题展开教学。总之,第一课堂受制于教学内容,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时间及教师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等较客观的因素。第二课堂是英语学习的另一种形式,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它能提供比课内学习丰富得多的教学手段和内容,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对所学知识进行对应性的操练,能达到熟练使用英语的目的,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1.开展中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校范围内的英语学习环境,即模拟真实活动的实习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以讲解词汇、语法、句型、课文为主要任务,况且考核成绩的测试方法也只能反映学生对语言形式掌握情况,而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检验却缺乏效度,于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受到场地、课时、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限制,以及考研就业的压力,英语教师只能以不变应万变,注重语言形式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很难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个老师面对三四十个学生的模式,老师难以兼顾每位学生的口语训练。口语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表现积极活跃,而那些口语能力差的学生愈发自卑,怕说错而受到同学的嘲笑。于是,口语能力强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而口语能力差的学生却越来越“沉默”。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配合教学的情感。

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特点第二课堂又称课外教学,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的总称。情境认知将语言知识看作一整套工具。它的重要特征是:语言工具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掌握和理解,语言知识具有情境性,而语言学习的有效性是基于真实或近乎真实的学习环境的创立。英语第二课堂可以不受教材、课时、场地的限制,通过丰富的形式内容,创造英语使用的各种有效真实的情境环境,提供多元化的角色和视角,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例如:开展英语话剧表演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原版电影赏析、组织英语角等等。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择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机会展露自己的特长和才华;突破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局限性,学生能够利用全方位的信息渠道,充分运用自己擅长的认知方式来学习、记忆和应用知识。另外,英语第二课堂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成为了活动主角。各种英语课外活动的具体事项主要由学生自己去指定和完成,教师在第二课堂扮演的是出谋划策、引导组织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自主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为了办好一次活动,学生往往需要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书本资料等来补充自己的英语知识,这个过程无疑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强化、整合和内化。所以英语第二课堂不仅利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了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因此,它是传统课堂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第二课堂有利于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前,高校自主招生正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再一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改革英语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更体现在转变教学理念上,重点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和形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突出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保证英语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同时,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英语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

组织“英语角”,提升全校英语学习氛围各教研组可安排部分英语教师在校园内某一固定地点开展英语角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邀请外教参加,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自由交流,必要时可以提前公布讨论的主题让学生有所准备。讨论题目的选定应具有代表性,应是大家都比较熟悉、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举办娱乐性的英语活动,如小游戏,猜词竞赛,电影配音等,以轻松、欢快、自然为原则,不要求学生刻意准备。

倡导北京相关部门成立英语协会,定期开展活动举办英语晚会,演唱英文歌曲,表演英文短剧,进行诗朗诵,也可以交流学习心得。特别是在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和万圣节里,可组织学生举行别开生面的舞会和化装晚会,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并感受浓浓的西方文化。协会的创办为学生进行英语交流搭建了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建立校园英语广播站,广播站与记者团合作英语栏目,负责稿件和阅读选产,广播站以各种形式征集播音材料,并在学生中招聘优秀的英语播音员,播放英语节目。英语广播作为英语课堂之外覆盖面最大的辅助设施,在学生学习英语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受时空限制,学生往往需要利用较完整的一段时间到指定地点学习,而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就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英语广播可弥补此方面的不足。

成立英语戏剧社,开展表演英语课本剧或戏剧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特色之一的英语戏剧社,英语教师可组织在英语戏剧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英语戏剧的排练和表演,教师让学生自己改编英语课本剧或戏剧,研究对白,纠正发音,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并将其中的一些剧本排演。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团体协作能力。

举办嘉华大学生英语文化周,开展丰富的英语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以一学期举办一次大学生英语文化周,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开展英语歌曲表演、戏剧表演等活动。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各班级选拔优秀节目参加汇报演出。除上述提到的一些形式,我们更要积极推进将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交流英语,营造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听英语、讲英语、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综上所述,相比英语第一课堂,英语第二课堂教育在广大校园里是一块尚未得到深入开发的沃土,它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意义远非“第一课堂”所能涵盖。在高校招生制度日趋灵活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应真正围绕素质教育展开,重视第二课堂这块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阵地。学院各个部门可尝试组织更多的教师参与,改革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模式,把部分精力调整到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让英语素质教育通过教改达到其目的。在提高英语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商科专业打下基础,走出一条适合嘉华的特色第二课堂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外语界,2006

[2]沈菊芬.浅议英语第二课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王绍钦.对第二课堂活动定位的思考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4]道格拉斯,布郎.语言教学原则[M].Prentice-HallInc.NJ.1987

[5]张正东.外语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第二课堂特点篇7

[关键词] 本科院校;应用型教育;第二课堂;支撑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Suppor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at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UN Weiren, XU Minyu

Abstract: As the important carri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xpand their quality, the second classroom plays a more salient role in terms of fostering innovative awareness, stimulating potential, and shaping personality. Especially for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ocusing on develop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second classroom has turned into a key component of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has the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anks to the subjectivity of activities, the universality of contents, the diversified forms, prac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limited time, space and contents. To ensure the full effectivenes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may establish the activity supporting system b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structure, content, safeguard and appraisal systems for the second classroom.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ppl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he second classroom, supporting system

高校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潜能、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对于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学校,第二课堂因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以及不受时间、空间、内容限制的特点,已经成为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相关研究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现状分析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具体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严毛新2006)。国内外第二课堂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第二课堂与学生能力培养”和“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展开。

(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关系方面

正确处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前提。彭巧胤(2010)将二者的关系归纳为一般与特殊、理论与实践、以及智育与非智育等三种关系,并进一步提出通过第二课堂课程化设置,以促进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张科(2010)具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学分管理、资源优化等原则,来实现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孙东菱(2012)、赵瑞国(2010)等老师则分别结合具体课程,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二)第二课堂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梁燕婷(2010)认为第二课堂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在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时椿茹(2011)探讨了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李蕾等(2012)则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发展方面

在第二课堂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领域,一些学者除了探讨第二课堂活动在教学理论、教学结构、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及支持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军,2010),以及对制约第二课堂发展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刘兵,2009)外,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对第二课堂实践途径的探索,例如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尹业宏,2011)、情感教学模式(李林霞,2012)、网络教学模式(徐毓,2011)、项目管理模式(梁永飞,2011)、以及多元化体系模式(谢美清,2011)等。

(四)研究现状述评

综上,现有研究虽然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第二课堂与学生能力培养、以及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有创见的成果,研究文献也颇丰,但并没有形成完整且成熟的理论体系,特别针对应用型本科学校,缺乏提出具有针对性且有效的第二课堂发展模式。另外对于制约因素的分析以及其发展对策,缺乏系统的视角,研究、探索和构建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撑系统目前并没有学者在已发表的文献中提到。

二、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状况分析

本课题组于2010-2011年对大庆地区4所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大多数本科院校,在实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过程中(除个别专业),第二课堂这一环节不同程度遭受着被理论化、弱化、边缘化的情况,大庆高校第二课堂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第二课堂无论在运行体系本身,还是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以及设施完善等外部硬件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运行体系方面,大多数高校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严重脱节,随意性很大,管理欠规范,没有科学的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方面,一些学校第二课堂经费支出与教学支出比例相比明显过低,且经费使用方向上有待进一步优化;人员配备方面,专业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大多是一种临时性参与行为,甚至某些院校主要是由高校团组织和学工队伍来负责和实施,完全没有考虑其专业性质的特点,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基本形同虚设;设施建设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教学设施配备使用经常与第一课堂教学发生矛盾,导致第二课堂活动无法如期开展等。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第二课堂的功能及优势作用将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必要对第二课堂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设计架构,有必要对第二课堂管理机制层重新进行规范和引导,更有必要对第二课堂软硬环境重新进行调整和优化,研究、探索和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能够实现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开展的支撑系统成为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紧迫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支撑系统的构建

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将第二课堂作为载体,通过构建一个完善的第二课堂活动支撑系统(包括第二课堂教学结构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保障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如图),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支撑系统图

(一)第二课堂教学结构体系

1.基础实践教学平台

(1)思想道德模块。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道德模块应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内容主要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

(2)基本技能模块。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基本生活、高效学习、创业思维、时间管理、情绪管理、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形象管理、情感生活、遇挫抗压等方面。

(3)职业规划模块。该模块主要是想从探索自我、了解工作世界和准确定位三方面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自信心和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决策和行动、职业生涯管理等

2.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专业服务模块。由于各个专业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应结合各个高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特色来确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种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能够锻炼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第二课堂活动,并为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制定相应的配套服务。

(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沙龙论坛、科研课题、情境模拟、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学习团队、节日超市、未来学院等,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注重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自立性和导向性相结合、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形式。各专业也应结合专业特性设计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可通过组建市场营销协会、市场营销系学生会等,以此为平台来设计第二课堂活动:一是定期举办与专业相关的研讨、交流等课外活动,掌握营销前沿理论,介绍国内外营销界的研究动态。如:企业家论坛、专家报告会,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来校向学生讲授营销前沿理论,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经营管理经验等。二是用营销理论分析市场现象。如:案例分析,选择典型营销管理案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研,扩大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和联系,使学生对课内理论知识有更加简明直观的了解,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推行,使它成为培养未来创业型企业家的摇篮。三是为企业提供咨询策划。如:按照企业的目的和要求,进行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并撰写调研报告,使学生的实验成果真正能为企业所用。四是主办校内公开发行的营销专业报纸《营销导报》、推销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模拟营销经理大赛、营销沙龙、商贸文化节、管理者挑战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实战以及模拟的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操作能力。五是参与全国性的学科竞赛或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专栏等组织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扩大视野,在相对更大的舞台上和社会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第二课堂教学保障体系

1.人员建设

人员建设方面,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第二课堂导师制度,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起来,对专业教师分配一定量的指导任务,并折算成相应的工作量,让指导教师能够获得相应的工作量,使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持续稳定地开展。

2.制度建设

应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管理制度,包括组织建设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活动管理制度等,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制度化,保障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延续性。比如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管理系统,按学分制进行定量考核,变软性要求为硬性指标,促使学生重视,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第二课堂活动。

3.设施建设

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应的活动场所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在硬件支持方面,应建立一些实践基地、活动场地和辅助设施等,保证第二课堂不再受到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方面的制约。

4.网络建设

互联网作为一种被逐渐普及的沟通、传播渠道,因其资源共享性、传播即时性、沟通互动性等,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学校网站开辟出一个“第二课堂”栏目,通过此栏目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也方便学生通过此平台进行沟通交流。

(四)第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既然第二课堂是重要的教育环节,在总体规划中就应该不断关注教育的效果。对于第二课堂教育的成效,要从多方面的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即除了考查学生的满意度、活动的丰富程度、学生的参与面、各种校内外活动或竞赛参加情况及获奖情况等,还要从第二课堂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人格完善、对第一课堂促进、对就业能力的提升及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来考查,并且学校也应该充分考虑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影响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质量考评。通过建立质量反馈系统,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改意见,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实现由学生主导,由学生主动参加完成,贴近社会实际,帮助学生成才。

[参 考 文 献]

[1]吴怀涛.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职业与教育(实践与探索),2007(10)

第二课堂特点篇8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现状;调查研究; 数学社团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本身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推动学生向社会化的人积极转变,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塑造,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进一步需要,高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高校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为了构建科学的数学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我们课题组于2012年2月-5月期间对我校学生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展开问卷调查,期望通过这一调查能够清晰把握我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状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进一步加强数学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概况:

在我校两个校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2份,回收问卷占总数的88.2%,符合问卷统计的一般标准,保证了科学性、规范性和代表性。主要对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参与的现状,总结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更好的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依据。

在调查的样本整体中,男生占66.1%,女生占33.9%,男女比例约为2:1,男女比例符合我校作为工科院校的实际;大一占样本总数的50.9%,大二占样本总数的45.8%,大三占样本总数的3.3%,样本的年级分布也符合我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主要面向的对象。

二、调查问卷分析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状

我校大学生对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了解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生占仅29.7%,而不了解(48.4%)和说不清(21.9%)的学生占了大多数(70%以上)。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4%)认为二者都重要。

有近一半的学生(47.4%)认为很有必要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仅有少部分(17.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而剩下(34.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这部分学生我们必须想办法吸引他们今后积极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

在参与渠道上,希望通过数学社团各类活动占比重最大,其比重接近40%,其次是课外补习班和各类比赛,两者总比例超过50%。此外,知道(75.3%)并愿意参加数学社团(50.9%)的学生也占了大多数。可见,我校以数学社团作为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载体是被学生接受和欢迎的。

对于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这一问题,“锻炼自我”与“丰富校园生活”两种答案比重较大,分别是48.8%和38.9%,而“扩大朋友圈子”也有30.4%的学生选择。这表明,当代大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意识都较强。

从参与目的来看,我校大学生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呈理性表现。其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所占比例最大,占62.7%,其次是“兴趣使然”,占28.6%,。而 “无目的、打发时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低于8%。

在对我校现有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满意与否,39.8%的学生选择“满意或非常满意”,50%的学生选择“一般”,而低于10%的选择“不满意”,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我校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成功的,惠及了绝大多数学生。

约35%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存的最大问题是活动类型少,另外有约26%的受访者认为是活动宣传力度低,有约22%的受访者认为活动单调有局限性且受活动经费、地点等限制。

近半数的受访者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娱乐性欠缺不太满意,希望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娱乐性和意义性,使得娱乐与活动相结合。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希望能增加活动的种类。这表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力度和补充效用还有待提升。

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访学生对我校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持肯定评价,另有部分学生在肯定基础上指出了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宣传不到位,不能学以致用等。

三、结论与思考

1、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特点分析

(1)学生对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有强烈的需求意识,但受学业、宣传力度、活动形式等影响参与的程度。调查充分显示了我校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强烈诉求。但是同时也反映了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仍然较深,大多数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选择了一种浅尝辄止的折中措施,所以偶尔参加与几乎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2)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的主体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差异较大。从参与动因来看,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首先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参与,盲从或打发时间而参加数学第二课堂的比例很小。从参与形式上,不少同学提出希望增强数学第二课堂的多样性,扩大活动种类,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等。

(3)学生普遍认同数学第二课堂以数学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数学社团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应用数学社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问题及对策

(1)参与和不参与数学第二课堂的学生形成两个群体,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目前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部分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积极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为此,应加强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为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努力构建适应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加对数学第二课堂经费投入,为第二课堂提供有利物质条件;进一步做好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和扶持,继续扶持数学社团活动的开展,推动数学第二课堂稳步发展;健全数学第二课堂激励机制,将学生数学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奖、助学金的发放等紧密挂钩。

(2)同学们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要求呈 现多元特征,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完善。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希望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这说明目前我校大学生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有不同要求,希望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情况,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数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以认识、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不断创新数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3)数学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要进一步加强数学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科研活动。调查显示,我校的数学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师生的认可和参与,但同学们参加这些活动的积极性和教师们对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第二课堂的领域,开创传统第二课堂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方式,开辟数学第二课堂信息传递的新途径,使活动内容能第一时间传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要使活动内容和形式与新型媒体互动性、同步性、及时性的特点相兼容,让每个参与者体会到互动式参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傅进军  大学校园文化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英杰 刘宝存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二课堂特点篇9

[关键词] 大学外语 第二课堂 开发 建设研究

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环境和指导、在课外进行有序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整体教学内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能力、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能够把课上所学的语言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语言实践中的问题反过来又能指导和激励他们课堂上的语言学习,学与用互相加强、互为动力。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外语听说交际能力,而且也能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随着中国的入世,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间交流的日益扩大,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必备条件,所以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也理应以此为目的。然而,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由于种种日益暴露出来的显见的局限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如今大学外语教学的要求了。不少院校只注重外语课堂教学而忽略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化多年的时间学到的只是“哑巴外语”,这样的结果使不少学生虽手持外语四、六级证书,但却缺乏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其外语听说能力和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几乎为零,学生畸形的外语水平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因此,教师们必须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良好而浓厚的外语学习及运用的氛围和环境,提高其主动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对“第一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大学外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1.大学外语“第一课堂”教学的缺陷

“第一课堂”教学是指以教室为教学场所,以教科书、黑板和多媒体投射屏等为主要教学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今,大学外语“第一课堂”教学日益暴露出种种不足之处,其局限性已显而易见。

(1)教学时间有限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外语课程的教学时间为每周4~6个学时。二语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量的积累过程,学习者需要花大量的连续时间,逐步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特征和规则,再进行实际运用,使语言学习转化为语言习得。在如此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可能把大学外语所有的语法、词汇、语篇、听说等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熟练掌握外语所需的信息量。

(2)教学模式陈旧

“第一课堂”的教学采取的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为教学目标,围绕教材进行“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学生则是盲目被动的接受者,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极少有机会能在课堂上运用外语自我表达。“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单调,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教学班级过大

随着国内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的班级过大(一个教学班级的平均人数为45至50人,有些甚至达到60人),这对于大学外语教学是极为不利的。教师无法实施针对性教学,学生不能发挥其个性和特长,缺少实际运用外语进行表达和交际的机会。

2.开展大学外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第二课堂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大学外语这门实践为主的学科,第二课堂显得尤其重要。克拉申(1981)把语言学习过程分为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两部分,这两部分同等重要。在实际大学外语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而且大多都是用来进行输入,至于同等重要的输出部分却无暇顾及,这就对大学外语教学的第二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外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同样也可以从国家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大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得到印证。《要求》明确指出:“大学外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对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视、对听说能力的强调以及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倡导引领着我国大学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综合应用能力从何而来?听说能力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怎样培养?仅仅是靠每周四、五个课堂教学的学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强第二课堂的投入力度和管理力度,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外语环境,创造更多的运用外语的机会从而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是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大学外语第二课堂开发与建设迎合了现代大学外语教育的需要,能够达到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和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目标。

(1)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目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外语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更体现在转变教学理念上,从根本意义上讲,它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突出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保证外语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同时,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有限,听、说、读、写、译等能力难以得到均衡的发展;二是教学内容有限,学习者语言知识的输人量不足,难以体现外语教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特点;三是班级过大,不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不能发挥其个性和特长。而所有这些局限都可以在第二课堂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二、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形式

1.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特点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一言堂”、“满堂灌”、“课本+黑板+粉笔”等单调的教学手段为主的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的,指的是学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能为学生营造出接触外语、学习外语和使用外语的环境的活动。“第二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方式的选择上有着巨大的灵活性,不限时间,不固定地点,形式灵活多样,趣味性强,能转变学生外语学习的方法和目的,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得“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以交际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师生互动”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第二课堂”教学能够充分、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有趣、新颖、实用,教学环境自然舒适,教学氛围轻松活泼,教学效果非常理想。“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内的教学,对大学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2.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形式

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极其灵活多样的,主要有外语角、外语演讲比赛、外语辩论赛、外语调频广播、外教口语培训、经典英文电影周、外语小品戏剧表演、外语诗歌朗诵、英美文化知识讲座、外语报刊专栏、外语夏令营、外语歌咏比赛和外语写作大赛等,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大学生学习及实际运用外语的环境,激发了学生外语学习的巨大热情和参与性。同时,各校可整合各自具有传统特色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大学外语网站和第二课堂活动将一、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使第一课堂内容与活动在课外和网上有效延伸,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应用环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第一课堂学生主体教学和小组活动提供先期准备,丰富课堂内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提高其协作能力,构成课内初识、课外及网络中巩固应用的相互渗透的、有机的、立体的大学外语学习模式。让外语的教与学、学与用融汇在课堂、网络和学生二课堂活动的立体环境中,形成大班课堂初识、网络课堂巩固、第二课堂实践,三位一体、互为渗透的大学外语整体和立体化教学模式,大大拓宽和延伸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

除上述提到的一些形式外,我们更要积极推进将外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交流外语,营造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听外语、讲外语、学外语、用外语的环境和氛围。综上所述,相比外语第一课堂,外语第二课堂教育是一块尚未得到深入开发的沃土,它所涉及的科目及理论远非“第一课堂”所能涵盖。在外语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过程中,充分认识这块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阵地,尝试组织更多的教师参与,改变学生评价模式,调整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将会是一种有益的工作。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学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要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在目前课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动才能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外语教学的有效延伸,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多样化、制度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外语二课堂活动,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外语社团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外语活动将受到鼓励与支持,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的机会将更加频繁,包括参加国际级、部级、省部级的外语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组织和外语类科研交流、教改活动、发表文章、取得外语类考试证书等。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方向“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做好分层次教学”的指导下,各校通过积极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小班级教学转移到以校园为主的英语学习的大课堂,形成一个学习氛围更广大、参加人数更多的大的英语学习环境,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锻炼和展示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第二课堂特点篇10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范文1一、活动意义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时间

20XX年9月20XX年7月

三、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

四、活动地点

校内+校外

五、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市场,了解产品进入市场的方法和渠道,学习市场调查和推销产品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学会与社会工作人员打交道,提高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在市场调查和推销产品的过程中应对各种挫折和困难的勇气。

六、活动要求

1、第二课堂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常抓常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更具时代气息的活动小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特长,力争使每个学生在兴趣活动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2、为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做到五定、四性、五有。

五定为时间、地点、人员、辅导老师、活动内容必须确定。

四性是指活动内容必须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五有是指各个活动小组要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反思、有成果。

七、活动形式

1、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指导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并且对如何做好该专题的调研开一个指导讲座。

2、小组活动:上课和讨论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由组长分配工作,组员编写问卷并撰写调查报告,准备汇报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范文2为办好教学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活跃学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以此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学生进入网吧、溜冰场等禁进场所的机会,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经研究,本学期继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时间: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雨天改上校本课程。

二、组织领导:

(一)、组长:黄长福

(二)、副组长:黄岳鹏

(三)、成员:

黄仲良:乒乓球、扑克

吴裕伟:足球、唱歌、舞蹈、少儿游戏

周成文:象棋、陆战棋、篮球

周桃珍:羽毛球、飞行棋

陈德鹏:手工劳作、美术、书法

三、分组安排:

(一)、足球:梁英群、黄绍明

(二)、篮球:张健浓、林国豪

(三)、乒乓球:陈买福、黄伟忠

(四)、书法、手抄报:杨庆强

(五)、羽毛球:陈盈威、黄颖波

(六)、飞行棋:张苗彩、陈素红

(七)、唱歌:黄锦荣、黄淑冰

(八)、舞蹈:陈春梅、黄小梨

(九)、美术:张明厚、张买荣

(十)、手工:陈明振、胡天进

(十一)、扑克:张仲清、张顺洪

(十二)、象棋:陈斌洪

(十三)、陆战棋:梁子培

(十四)、少儿游戏:杨妙葵廖茹红

四、具体做法:

(一)、学生报名分组。各小组把学生名单交一份给陈德鹏主任。学校现共有学生336人,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其中的一个小组。

(二)、各个兴趣小组要订好计划和目标,然后按计划开展活动。有的小组要参加区、镇的比赛或交流、有的要参加学校的比赛、交流或作品展示。

(三)、每节课最起码的环节:1、排队点名、布置活动内容(5分钟)。2、指导学生活动(30分钟)。3、排队点名、做好小结(5分钟)。

(四)、加强安全、纪律卫生、集体主义教育工作。

(五)、学校的活动器材保管和记录好。

(六)、不服从学校安排或无辜不参加活动的教师,按学校的《处理意见》处理。

(七)、因组织不力或没有按学校的要求去做而造成学生出现意外事故的,由织织的教师负责。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范文3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当地人民对优质教育迫切需要的重要举措。按照学生有特长、班级有特点、学校有特色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立和建全第二课堂领导机构,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

为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并要求每学期都要制订出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整体计划和各项目计划,并定期检查、落实。

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1、在发展全体师生个性和特长的基础上,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为办出有特色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贡献。在多元化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而广泛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会学习。

(二)活动须遵循的原则

1、解放思想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智慧,解放思想,实现四个更:开设更多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项目;创造更多方法提高每项活动的质量;形成本校更鲜明的活动特色;取得更高的活动实效。同时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到五多:多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多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立选择和科学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承认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爱好和强项,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主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发展自己的特长。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加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培育新苗。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