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4-04-01 11:31:29

劳动实践重要性

劳动实践重要性篇1

一、因地制宜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处理教材内容。劳动课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及劳动教育。为便于教与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整合为系列课(同一年级的相似内容进行归类),合理调整顺序。

(二)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在劳动课教学中学生每上好一节劳动课,完成一项劳动任务,都离不开学生实践所用的材料,因此,教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教学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小学劳动课教材大部分内容属于乡土教材的范畴,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趋于合理性。

二、注重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质疑问难中创新。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尊重学生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

(二)在合理想象中创新。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一些异想天开的学生,有时他们会提出一些荒诞离奇的问题,也不能打击他们,而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白圆其说。

(三)在动手操作中创新。教师要利用学生动手操作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灵手巧是聪慧的象征,动手又动脑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动手操作活动是劳动与技术课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而兴趣又是调动学生进行创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在学生实际学习环境中发展,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

三、落实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教无定法,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法,在同一课程中,也有不同的教法,那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用哪种方法更实用呢?从它的编制特点来看,我认为“实践教学法”才是上好劳动与技术课的法宝。因为实践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堂实践是劳动实践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实践。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较短,场所较小,所以在选择课题时要选一些活动量小、材料容易准备的内容。课堂实践的主要方法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使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劳动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在家务劳动中实践。家庭实践是劳动实践中基本实践活动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劳动课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但是却不能进行课堂实践。确切地说,是不能使全体学生进行课堂实践。

(三)在生产劳动中实践。生活实践是劳动实践基本实践活动的升华。课堂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都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是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它的实践活动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需要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劳动实践重要性篇2

一、 新课程条件下的劳动技术课有被削弱的趋势

1.劳动技术教育被研究型学习等新型课程所代替

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性课程。大多数的学校和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选择了具有时代色彩的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几乎没有学校开设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即使开设了学生也不愿意选择。劳动技术课也就形同虚设。

2.劳动实践基地已经被占用和荒废

在 80年代—90年代建立起来的劳动课实践基地,由于现在劳动课不能正常开设,大多数原来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被改做他用,只有少数被转为综合实践基地,如学校农场,校办小工厂等劳动教育基地,大多数已经转卖或被社会占用,劳动课的开设失去了条件和可能性。现在许多学校因没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而不能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要求。

3.新型的综合实践基地缺乏劳动教师教育的条件

现在新建设的综合实践基地是按照新的研究型学习的要求建设的,许多综合实践基地不适应劳动技术课教学。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新的设施,没有与劳动技术课教材的教学内容很好对接,综合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主要是对现有的自然资源的参观、绘画、摄影等,没有以劳动为内容的实践内容,达不到劳动实践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反而被削弱和冷落,导致了中小学劳动技能的下降和劳动观念的薄弱。据对学生劳动技能情况的调查,现在60%以上城区的中学生分不清庄稼的类型;自己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和叠衣服;有的学生连烧开水都不会,更不用说一般的劳动技能了。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得到劳动锻炼,不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爱惜粮食,浪费饭菜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家里,许多学生不愿意帮助家长做家务,在学校不愿意做值日,劳动观念的淡薄等导致学生的道德素质下降。劳动技术课的冷落和停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非常明显。

二、 新课程条件下劳动技术应该加强

1.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要加强规划

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加淡薄,许多学生不知道劳动的作用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浪费粮食和食品的现象十分普遍。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不单是培养劳动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增强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城区的中学生,一直生活在城区,很少有机会接触劳动,加强劳动技术课教育是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能因为新课程的开设去代替劳动技术教育。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是不可替代的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就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规划,真正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安排好劳动技术教育。在开设好与新课程配套的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时间和内容。

2.综合利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过程中,学校要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在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要有劳动教育的场地和设施。充分利用原有的劳动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的设施,通过增加部分相关设备、设施,在保证综合实践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劳动实践活动,保证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基地很好地完成劳动教育的教学任务。要不断完善劳动技术教育条件,达到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劳动实践重要性篇3

关键词:技课;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52-01

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是劳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劳动技术课程作为学校劳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劳技课教学是把理论知识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的课程教学,他能够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积极开发思维,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更好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劳技课的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合学生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劳技课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智力的开发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涉及众多知识领域的综合型学科。它不仅包括蔬菜、花卉种植,工艺美术制作,还包括电脑操作和摄影技术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是集生物、化学、美术和物理等课程于一体的教学科目。因此,学生在劳技课的学习中,能够学习和了解到许多不同知识领域中的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认知能力。学生通过对劳技课的学习可以激发他们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更深刻地了解生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同时,由于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统一的课程,学生用学得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过程即是对自身智力的一种再开发。通过这种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好地释放自身的潜能,促进创造性的发挥。实践劳动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劳技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知识教育和劳动实践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劳技课的学习中不断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和智慧品质,促使智力的开发。

二、促使学生潜能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劳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确保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劳技课程的开设是促进劳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类的潜能是无穷的,学生在劳技课的学习中,能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动手实践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于劳动实践和操作中,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感悟,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技课作为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要求在劳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去设计和制作作品。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让他们在主动参与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培养和落实劳技课的各项习惯,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的提高

劳技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培养和落实劳技课的各项习惯,通过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劳技课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的纪律,让他们在课堂纪律的制定过程中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不允许学生上课期间随便讲话、做各种小动作;保持课堂上的安静,禁止大声喧哗;让他们按照制定的位置入座,不能将零食等物品带入教室;同时还要把自己的书籍、文具摆放整齐;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按时完成作业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遵守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提高自身素养。

加强对学生的劳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劳技课作为学校开展劳技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不断开发智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实践还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劳技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出学生身上的潜能,根据他们自身特点有计划地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去,促进他们良好品质和完美人格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劳动实践重要性篇4

一、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视,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注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技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是益的活动。可是劳技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劳技教育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教劳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桔合,不仅是提高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1958年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相结合”并确定为党的教育方针。江泽民总书记也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措施。”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技教育不仅能提高人的劳动技能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多年的劳技教育实践使我逐步认识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

首先,劳技教育能以劳树德培养优良的品德。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良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正规的劳技教育,系列的动手操作规范的技术要求,艰苦的工艺制作和种植养殖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责任性、坚韧性、纪律性等优良的性格。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树立质量效率意识。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道德标准。上述这些情感都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素质。

第二,劳技教育能以劳增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实践出真知劳技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实践可以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也能了解国情认识社会。还能丰富文化科学知识,获得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转贴于

现代脑科也已经揭示、左右脑功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和差异,左脑思维逻辑性强,右脑思维形象性强。只有左右脑同时开发,才能使人的智力获得全面的发展。而劳技教育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左右手同时操作有效调节脑功能,有利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潜力,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

第三,劳技教育能以劳动创新,实践证明人类的许多技术发明是源生产劳动的实践。劳技教育丰富多彩的作品制作,会涉及作品的材料、造型、工艺设计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技术创新的欲望。学生这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无疑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劳技教育能以劳健体,提高审美情趣。

劳技教育操作实践为主使用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需要用力。可以增加人体运动,强筋壮骨。增强体力,同时在作品制作过程中体验到,美的作品源于辛勤的劳动,只有心灵手巧才能创造美。因此在劳技教育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审美情趣。

三、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一项突出的任务

素质教育的思想表明:缺乏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不能认为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现实理论是学校办学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上都存在轻视劳技教育的情况。劳技教育的气氛不浓,劳技课不到位的情况确实存在,因此学生劳动技能素质比较薄弱不能令人满意,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在中小学生中有普遍性。现在学生一是缺乏劳动的习惯和理想,青少年学生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四体不勤、不在少数,理想当工人、农民的实在太少,二是学生中确实存在高分低能和动手能力比较差的情况,我国能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竟赛,并得了奖、但无人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技能大赛。 这些情况表明轻视技术鄙视劳动的传统教育观念依然存在。所以劳技教育的任务非常突出地提了出来,如果我们年轻的学生劳技素质越来越薄弱的话那么我们民族智慧的传统就会丢掉。

劳动实践重要性篇5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是教育战线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要把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世纪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效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能、技能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 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2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同志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积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劳动能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青少年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其次,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就业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的必要准备,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促智,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素质。在劳动中,青少年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劳动能为青少年智能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充实的知识基础,促使知识向智能、创新转化。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青少年观察分析、判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活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美。故学会劳动,是中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只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建立起信心,并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发展。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也不仅仅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而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让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上《水仙雕刻》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仙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凤凰、孔雀、大象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孔雀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是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水仙球,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教室进行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人人都感到动手“做这个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从而证明:古今中外许多先哲早说过“心灵手巧”、“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青少年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等等。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是这样说的“我听到了就忘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生动形象说明了动手的重要价值。手脑并用可以使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协调发展,要实现脑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有利于扩展视野,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习惯的综合学习,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有所感悟,才能内化,从而提升认识,并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4 走创新教育之路,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实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试教育忽略了对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一代人一代人在“独木桥”上拥挤竞争,结果多数学生挤落“独木桥”下,泪洒“独木桥”边。美国心学理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每一个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应试教育羁绊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素质、创新教育之路,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农业技术、有现代化农业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是时代的呼唤。如何使科技之水,通过教育之渠,灌入农业之田,是中学生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劳动实践重要性篇6

关键词: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科学分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91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19-02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从教育部在学科目录中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至今已有11年,一些财经类高校纷纷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但发展到目前为止,现代意义上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在我国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加之财经类高等院校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轻实践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培养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市场需求向现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迫切要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内学者刘苇江(2008)从课程实践环节设计、实践基地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参与几个方面,探讨了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曾煜(2008)探讨了社会保障课程教学形式及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何改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如何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实训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如何实现课程设置与劳动社会保障行业核心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的同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并提高。围绕上述主题,本文依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性质、内容、适合实践教学的程度,将现有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分类,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传统教学主要偏重于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混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概念,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先进性内容;教学手段保守落后等。

2.实践教学主体的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不同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结构和要求不同,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实验实训内容的覆盖面不同,对学生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各种需求,也不够科学和合理。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从考核的形式到内容,都不应该忽略实验实训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重视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环节,轻视实践教学过程,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虽有相应的实施方案,但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措施,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以上问题的存在,是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缺少科学的分类。

三、实践教学课程分类

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实践设置要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实践项目名称要准确规范。实践课程分类主要依据课程的性质、内容、适合实践教学的程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别,各类别独特的教学要求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的独特性。

1.基本实践课程

基本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占课程教学课时的30%,这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等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

2.专业技能实践课程

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占课程教学课时的50%,这类课程与现实对接紧密,实践性较强,需要通过模拟操作或现实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综合性实践课程

综合性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占课程教学课时的20%,这类课程需要综合性的实训环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如学年实习、专业实习等,突出对学生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综合性实践课程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基地来完成。

四、对策与建议

(一)基本实践课程突出典型案例教学

对于基本试验课程常见的方式有案例分析教学、讨论式教学、观摩性教学等。其中,案例分析教学精心挑选合适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即对课程的某一内容或观点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分别扮演正方和反方的角色,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并辨论;观摩性教学即由教师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信息,向学生播放媒体内容等,这些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重在模拟教学

1.加强模拟操作。包括:(1)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模拟实习。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等各种业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模拟实习等。(2)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模拟实习。包括: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等。

2.重在现实操作。现实操作教学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开展教学参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以丰富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如学习医疗保险时,组织学生教学参观医疗保险中心,请医保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的工作职能及医保政策等,并参观该中心的工作现场。讲到农村保障时,组织参观郊区的社保局,了解农村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或者到城郊参观农村的农村保障、村民福利、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学习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时,组织参观附近街道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和社区服务中心,了解社保所的工作职能、社会保险的现行政策及操作流程。学习国际劳务合作时,组织学生到经济技术合作企业参观劳务输出的流程。

劳动实践重要性篇7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共2页,当前第1页1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辏"

劳动实践重要性篇8

相关热搜:法律论文  法律论文范文  法律

随着劳动关系不断普及,劳动纠纷日益增多,《劳动法》正逐渐成为大众重点关注的法律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增设为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更提高了劳动法学的学科地位。然而实践中劳动法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主要阐述目前劳动法学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劳动法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劳动法学在现实生活中承载着沉重的社会使命。劳动法每次的革新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及深刻探讨,尤其是劳动合同法出台前后更是引起空前规模的讨论。社会各界对劳动法律工作者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

 

劳动法学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以来,其课程地位也在逐步提升,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开展。然而,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劳动法学课程没有足够重视。因此,审视目前劳动法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问题的成因,劳动法学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目前劳动法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课时量偏少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给劳动法学安排的课时量只有2课时/周,有些高校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合并后,也只分配了约56课时/学期。这对于一门核心课程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劳动法学涉及内容多,体系极其庞杂,如此少的课时量使教学过程很匆忙,连很多基本理论知识都没法涉及,更不用说将时间安排到实践教学环节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平台等。这就很难保证正常的教学需要,从而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大纲设置不科学

 

很多高校在设置劳动法学教学大纲时没根据学生的知识需要,即不管是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还是针对如人力资源专业、社会学专业等其他专业因课程设置需安排劳动法学课程,还是作为全校公选课的学生,一律编制同一套教学大纲。很多高校没有在劳动法学专业课教学大纲侧重法学理论体系,没有从整个法学体系的视角循序渐进的展开,更没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环节教学有机结合。而作为公选课的劳动法学大纲也没有侧重于实用性。

 

(三)学生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佳

 

因课时量安排偏少,任课教师没有相对深入的研究很难形成自己的思维视角,对劳动法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掌握程度也极为有限,导致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现象大量存在。还有,由于任课老师频繁更换,常常出现边教学边学的现象。由于课堂授课没有感染力根本没法激起学生兴趣,更没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笔者曾经多次在公选课课堂上问学生,“你们为什么选修劳动法学?”很多学生回答说是因别的课程没选上,为了学分只好选择劳动法学了。也有学生表示劳动法学学习起来很枯燥。笔者也曾问过一些法学专业的学生,“感觉你们不是很重视劳动法学的学习,为什么?”有学生回答说司法考试占分数太少,每年约5分。这也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劳动法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劳动法学师资队伍及研究梯队薄弱

 

劳动法学在目前的高校法学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由于受劳动法学学科地位影响,我国劳动法学的研究较少也相当滞后,全国各大高校的劳动法学专任教师相当少。据了解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的几所高校设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并有专职教师,大多数院校都没设有劳动法教研室,也没专任教师,基本上是由其他教研室如民商法教研室的教师兼任。

 

不管是劳动法,还是社会保障法,其课程体系均未明确,师资队伍和研究梯队薄弱也是很显然的,而师资队伍和研究梯队及课程体系三者关系又是环环相扣。

 

(五)教学方法不科学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由于受劳动法学科学地位偏低、课时量较少、师资队伍和研究梯队薄弱、课程体系不明了等影响,教学方法明显不科学合理。具体表现是:

 

把过多的学时安排在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很少甚至没有安排学时在实践环节上。有高校在理论知识传授上也不注意将具体案例与国家规定结合讲解,使课堂沉沉闷闷毫无生气,没法引起学生兴趣,更谈不上理解课堂内容。有高校在劳动法学教学中实施了案例教学法但所选的案例太陈旧、生硬也没现实感。

 

或案例教学过程很不合理,可能是教师对案例教学理解存在偏差,课堂上也往往只是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整个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甚至没参与案例讨论,所以很难引发学生对相关劳动法律知识的思考,更无法发挥学生的操作能力。有的高校在劳动法学教学上是运用了模拟劳动仲裁庭,成立法律诊所或法律援助中心,或者搭建了法律咨询平台等实践教学方法。但并没设置相应的操作程序,或并没根据实际情况系统组织并加以引导。

 

二、关于劳动法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劳动法学的学科地位

 

劳动法学是法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随着不断发展其学科地位也不断得到加强,目前已被教育部定为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然而,从普遍的高校学时分配较少,师资队伍和研究梯队薄弱等劳动法学教学目前的现状可很显然看出,实际中劳动法学的学科地位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因此,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劳动法学的学科地位就极为必要了。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法学一级学科是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含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等,应将其调整为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经济与社会法学以及国际法学等学科,然后将劳动法学作为二级学科纳入经济与社会法学学科,而摒弃劳动法学作为民商法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的做法。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劳动法学学科地位偏低问题,也有利于改善劳动法学师资队伍及研究梯队不力的结症,从而有利于为社会各领域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才。(二)加强师资队伍及研究梯队建设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因素,没有专任教师及相应研究梯队使劳动法学教学难以得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设劳动法学教研室或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研室并且配备足够的劳动法学教师。然后安排劳动法学教师到外校访学、到劳动行政部门、公检法单位、律师事务所或企业等单位挂职进行实践锻炼,安排各种级别项目由劳动法学教师参与等。

 

教师系统深入的掌握劳动法学理论知识并有配套实践经验,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及独特的视角,就可以深入浅出的给学生授课,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劳动法学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促进劳动法学的发展。

 

(三)增加课时量

 

针对普遍高校劳动法学课时量偏少的情况,将课时量增加至4课时/周,或56课时/学期。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合二为一的话,就将该们课程安排两个学期上且保证56课时/学期。只有充足的课时量,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并安排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法与开放式的案例教学、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或法律援助中心等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四)梳理课程内容,科学编制教学大纲

 

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彰显课程特色及其所承载的教学功能,也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劳动法学设为选修课,有少数的高校设为必修课,且课时量安排甚少。而劳动法学所涉及内容较多,体系庞杂,还要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课程所承载的功能及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对教学内容梳理,科学编制教学大纲就非常必要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如劳动法学是专业课,侧重法学理论体系性,注意从法学视角循序渐进展开。以劳动合同法为蓝本,从劳动法概述这些劳动法总论性质的知识出发,到劳动法的各项制度如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工时制度和休息休假等分论性质的内容。且还应详现有的立法概况。

 

2.如劳动法学是公选课,侧重该课程所承载的促进就业功能,将各个实用的劳动法律知识按逻辑脉络串联即可。劳动法历史沿革、劳动关系等内容可不必赘述。可重点讲述大学生勤工俭学与实习、求职与就业、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制度、工时与休息休假制度、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及劳动监察等。

 

(五)改革课堂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德尔教授于1870年引入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判断等能力,使学生能较好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养。根据目前我国普遍高校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改革之处有:

 

1.精心挑选案例。所选案例要体现真实性、典型性、可辩性和启发性。选择的案例可是现存的司法实践中的案例,也可是现实生活中但尚未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例,或是已进入司法程序但还没审判结果的案列。让学生对尚未进入司法程序或进入司法程序尚没结果的案例分析探讨,并运用其所学法律知识裁决案子。

 

2.教师应定期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案例库,做到与时俱进。且根据教学需要将体现授课内容重难点的新案例纳入课堂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现实法律运行环境保持敏感度和适应性。

 

3.在案例教学中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导两模式折中。即首先由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对案例提意见,帮助他们提高问题分析能力,树立论证方法。然后教师选择一些有相互冲突、相对复杂的真实案例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模拟法庭的形式自行展开辩论。学生通过扮演并体验各诉讼参与人角色,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劳动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源于实践,更要回归实践。因此,劳动法学应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笔者认为:在理论知识传授中,可通过组织模拟仲裁庭等并制定相应操作程序及配备教师进行适当指导跟踪。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快速的掌握知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与各地劳动行政部门或劳动仲裁庭等协商,建立特殊实习基地,劳动法学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到实习基地实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知晓劳动法学,并提升自身劳动法学应用能力。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劳动纠纷日渐增多,社会各界极其需要各种劳动法律工作者。根据各高校劳动法学教学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其成因分析,对劳动法学教学进行提升其学科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及研究梯队建设,增加课时量安排等,教学改革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了。科学合理的劳动法学教学改革,可以为各研究和事务部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劳动法律专门人才,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

劳动实践重要性篇9

一、要深化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保障工作的重大举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局系统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观点,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从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劳动保障部门谋划工作、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完善机制、推动发展的工作实践中,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思路、促进发展的措施、保障发展的体制机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劳动保障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真正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保障工作。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提高党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基础,实践是锻炼和增强能力的根本途径。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党员干部提高科学发展的理论修养,强化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掌握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党员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判断工作形势,梳理完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是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局党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推进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加强劳动保障能力建设,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劳动保障事业快速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的工作中还有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比如:劳动力供大于求,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就业压力大;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方式单一,全民创业的意识不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展不平衡,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没有实质性进展。劳动关系调整的长效机制不健全,调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与劳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不相协调,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劳动保障能力建设急需要加强。劳动保障战线党员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有个别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工作作风不扎实。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举措、提高经办服务水平,协调推进劳动保障各项工作。

二、要立足于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加强学习贯穿活动始终

(一)要潜心学好理论。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从理论武装入手,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辅导、集体研讨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邓小平__*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和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要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做出的新部署、明确的新任务和提出的新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要求,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二)要专心学好文件。为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中央和区、市党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关于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局党组制定了《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方法步骤,明确了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工作职责、具体任务。全局党员干部要认真学好这些文件,吃透精神,明确工作要求,切实增强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三)要精心学好方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方法论,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正确认识局部与全局、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妥善处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牢固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努力把统筹兼顾的方法落实到劳动保障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上,强化协调意识,提高“弹钢琴”的艺术,切实增强用根本方法推进工作的自觉性。

三、要着眼于部门职责和特点,紧扣劳动保障工作服务和改善民生这一主题

(一)要坚持促发展保障民生。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劳动保障工作既是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必须自觉地把劳动保障工作置于经济社会的大局中去谋划,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经济发展支柱;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经济发展支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以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协同推进就业、社会保险、劳务经济、劳动关系、职业技能培训等各项工作,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确保劳动者有事干、有饭吃,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为保障民生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要坚持办实事改善民生。民生大于天,民生无小事。民生问题解决不好,社会难以和谐,发展无从谈起。劳动保障工作是涉及民生的大事,劳动保障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要从促和谐、保发展的高度,履行为民之责,为民多办实事。当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总体安排,切实抓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村干部养老保险两件实事。同时,要以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大学生就业难、城镇居民、关闭破产

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看病难、农民工维权难、弱势群体增收难等难点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切实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好。(三)要坚持强能力服务民生。全局党员干部要把全面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民本思想,坚持执政为民,把真心真意为民着想,诚心诚意为民解难,实心实意为民办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作为我们的职业道德准则。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工作的评判标准,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要加快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和养老、医疗保险信息网络,努力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信息数据网上传输,经办服务网上办理。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在劳动保障系统继续开展争创“优质服务窗口”活动,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业务经办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实行社会保险“一站式”经办服务。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实行劳动保障政务信息、业务工作、服务项目、政策依据、受理条件、办理程序和办理时限七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四、要突出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进一步更新观念、开阔思路,破解劳动保障工作中的难题

(一)要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必然带来思想的大解放、事业的大发展。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大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要确立人本发展的观念,无论在制度设计、政策制订,还是在推进改革、部署工作等方面,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劳动保障工作由行政管理向人本服务的根本转变。要确立协调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就业、保障协同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充分认识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技能培训等各项工作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必须统筹兼顾,才能全面发展。要确立开放发展的观念,增强开放意识,牢固树立“开放度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理念,加强对外交流,加强协调配合,主动走出去、请进来,跑上去、争回来,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带全局。要确立创新发展的观念,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技能人才是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理念,坚持以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经济发展。

(二)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改革的力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不改革,发展就没有出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的方向,积极稳妥地加快改革步伐,以破解劳动保障工作难题为重点,不断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培训体系、服务体系、领导体系,推进全民创业。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覆盖范围,延伸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加快劳动合同制度改革,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全面推进集体劳动合同制度,实现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要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节过高收入,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完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

(三)要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有开拓创新,工作才有突破,唯有开拓创新,事业才能发展。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全局党员干部要努力克服安于现状、求稳怕乱,谨小慎微、缩手缩脚的思想,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胆识;要勤于思考,自觉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工作,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改进工作,在拓宽思路中创新举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围绕加强劳动保障能力建设、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强化劳动保障领域党风廉政建设等五个专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创新完善工作思路。

五、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坚持做到党员干部全员全过程参与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搞好思想发动。召开局系统党员干部大会,是党组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总动员、总部署。大会结束后,要以支部为单位,通过召开支部会议的形式,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学习实践活动。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把组织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贯穿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通过开展集中学习、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群众评议、情况通报、满意度测评等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广泛参与。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扬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尊重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制度。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坚持把发扬民主贯穿始终,虚心向群众求教问计,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立征求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听取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对提出的正确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吸收,充分体现到分析检查报告中来。

六、要认真解决问题,扎实抓好整改,完善相关制度,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一)要制定整改方案。整改落实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全体党员干部对分析检查出来的问题要逐条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各级领导班子和科室、单位要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对查找出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别提出整改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明确责任人员和时限要求。局党组、各科室(单位)领导班子要把整改的重点放在优化发展思路、完善政策措施、改进领导方式、建立健全机制上;各窗口单位要把整改的重点放在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工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上;党员干部要把整改的重点放在坚定理想信念、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能力上。

(二)要解决突出问题。要针对市委指导组指出的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全面有效推进不够;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统筹城乡就业任务艰巨;社会保险体

系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失衡;劳动关系日趋复杂,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任务繁重;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管理服务水平不能适应需要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和要加快医疗保险区级统筹步伐,加大就业资金和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加大社保经办机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管理建设力度,抓紧对参保单位的职工收入基数进行核实工作,加快城镇非职工人群参加医疗保险的步伐,更加完善劳动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更加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等八个方面的建议,分管领导和有关科室要着手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措施,加快改进。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对目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不等不靠,立即解决;对条件不成熟、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涉及面广、靠单方面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加强协作,合力攻关;对需上级部门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反映,争取支持。(三)要完善体制机制。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完善体制机制,努力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保障。局系统党员干部要从解决问题出发,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要立足当前,围绕解决影响和制约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紧迫问题,以学习贯彻《就业促进法》为重点,建立完善以创业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以《社会保险法》出台为契机,建立健全责权主体一致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体制;以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生活为重点,建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和支付保障机制;以学习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为重点,建立完善综合运用调解、争议处理、劳动保障执法监察手段协调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要着眼长远,立足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建工作一岗双责制为重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数量与质量并重、速度与效益并举的劳动保障部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

七、要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工作,做到两不误、两促进,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要全力推动就业工作。要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做好与现行政策的衔接,切实把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确保“零就业”家庭成员、困难就业人员、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要全力抓好对口就业援助,要以调整结构、提高层次为切入点,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培训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要以小额担保贷款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为抓手,提供创业服务,加大创业扶持,推动全民创业。

(二)要全力推动劳务输出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通知》精神,全力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力度,切实提高劳务培训的质量。要充分发挥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全力做好赴新疆摘棉花、内蒙摘辣椒、中宁摘枸杞等季节性务工人员的各项协调服务工作。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扩面工作。

(三)要全力推动社会保险工作。要通过优化参保服务、建立责任机制、开展专项行动等措施,力争到年底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有新突破,实际缴费人数有新增长。全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经办服务水平,狠抓薄弱环节,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要加强沟通协调,认真组织实施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要全力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按时足额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下岗职工失业保险金和职工因工伤残补贴。

(四)要全力推动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以执行《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为主线,以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为抓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民工为重点,以建筑、餐饮、娱乐、加工等行业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切实做好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等情况实施重点监控,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实践重要性篇10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历时九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主要就是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刚才,大家听到了整个活动情况的通报,表彰了六个成绩突出的班级和90名优秀学生,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请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他们,同时,也希望我们这次还做得不够好的班级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查找自己的问题,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激情,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光彩夺目。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在课程计划中也规定初中学生每年应该有144学时的劳动教育课,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可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在近20年的中国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已逐步走出了校门,目前,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强烈的呼声缺少劳动教育是中国目前教育中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失业?就是因为我们的劳动教育没有跟上,在人们心目中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多数青年人,鄙视劳动,厌恶劳动,把自己看来太高,都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地从基础做起,其实有很多人,他根本就不会做事。中国真的没有就业岗位吗?根本不是。

我们应该知道,劳动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一个不能劳动的人,他只能寄生一生;一个不愿劳动的人,他只能乞讨一生;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他只能贫困一生。劳动只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简单劳动开始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他连简单劳动都做不好,那么他还哪有能力做复杂劳动呢?所以,在这里,我请同学们记住,你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全面打基础的阶段,你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劳动锻炼的机会,从简单的劳动做起。

首先,我们应该做一名愿意劳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珍惜目前的大好时光,把学习搞好。我们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学习成绩也是检验我们劳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吃苦精神。

第三,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劳动。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聪明起来,心灵手巧起来,就是让自己成人以后会劳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有,让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书村网 )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