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典型事例十篇

时间:2024-03-29 16:55:37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篇1

[关键词]典型案例;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案例教学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霍姆斯有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鉴于法学的实践性特点,蕴含丰富司法实践的典型案例,便是形成此类经验的重要源泉。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具有突出的“社会法”属性,教师应当结合其学科、教学特点,高度重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功能。诚如知名民法学者王泽鉴先生所言,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学知识,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各类法学技能,使其成为能胜任实际法律工作的“法律人”的重任。[1]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制度得以普遍采用,其是指法官依据一般习惯、司法实务之原理、同一法域之上诉法院或最高法院的先例[2],对下级法院判案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案例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国,将典型案例贯穿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法律适用技术和司法裁判质量,促进法学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3]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

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一般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采用。正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应有的功能。

(一)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含法学知识的讲述、传授,还应包含对该领域现行法律规则、制度的分析和阐述。后者只有结合典型案例,通过鲜活个案的讲解,才能够展示出具体法律规则、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能达到教学上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中应贯穿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按照传统方法讲授有关劳动权、劳动关系等理论性内容,更要通过课堂研讨、专题报告、“诊所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组合,强调这些理论、规则和制度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方法,提高实践技能。

(三)教学目标上,强调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是法的固有特点[4],对于社会作用的强调,应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引发的社会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倾斜保护,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它是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为本位的。[5]可见,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独特的社会作用,使得有行业、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功能。

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典型案例的范围

典型案例因其独特的内容、作用和价值而获得了教学上的重要意义,成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训练、提升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实践技能的有效素材。教师如何从丰富大量的司法案例中,选取出符合“典型”特征的案例,为教学所用,可以在以下三种案例范围内综合考虑。

(一)司法机关的各类典型、指导性案例

根据中国现行案例指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会不定期从各级人民法院的判例中,选取符合法治精神、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某一部门法领域的指导性案例公开,作为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裁判类似案件的参考。其中包括实践中较为新颖或疑难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案例。

(二)具有法律解释、适用方面特殊功能的案例

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往往比较抽象,容易导致局限性,通过司法案例可以有效地解释法律原则、规则的内涵,统一法律适用方面的标准,从而不断赋予成文法新的活力。在中国,在法律解释、适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的案例因其上述功效,不仅应当得到高度重视,还应当通过教学,进一步充实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理论和规则。后文详细阐述的有关职工工伤认定的案例便属于此类。

(三)具有较高行业、社会影响力的案例

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社会属性较强的部门法领域,一些司法案例在回应社会关注、化解社会纠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行业、社会影响力,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航空公司飞行员集体“跳槽”、用人单位违法约定违约金等案例。此类案件的裁判通常经过了严格的斟酌和程序,为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预测和指引。

三、典型案例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在选取出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应结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知识点,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就结合有关典型案例来具体讨论。

(一)通过典型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中,公司许多知识点需要结合典型案例予以阐释,分析有关要点、要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内涵,以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要点的理解。中国现行《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了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和劳动者的说明义务,包括“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但是,究竟劳动者的哪些基本情况属于该条款的范畴,尤其是“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这一要点的界定,在实践中往往有争议。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事一审受理的“北京某科技公司诉徐某劳动争议案”中,被告徐某在原告北京某科技公司从事产品推广工作。在入职时,被告隐瞒已婚事实,告知原告其未婚,并保证其提供的个人信息真实,否则同意离职。之后,被告怀孕住院,原告以被告未如实告知婚姻状况,构成欺诈为由,将其解雇。被告提起劳动仲裁,要求原告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之后,案件又被诉至法院。该案的争议焦点即为“被告的婚姻状况是否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被告没有如实告知用人单位其已婚的事实,是否违反劳动合同法”。经审理,法院认为劳动者的婚姻状况与劳动合同并无直接关系,被告并无向用人单位如实说明其婚姻状况的义务,因而没有违反《劳动合同法》第8条的规定。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维护生产、劳动秩序,给予劳动者奖励和处罚的重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要求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修改或决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在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受理的“某工业公司诉王某案”中,王某与某工业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作为该公司的品质检验员,并约定了合同期限、试用期及工资等事项。其中,合同还约定:王某如有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公司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其他重大损害的,该公司可以随时解除合同,并无须支付经济补偿。2013年9月,王某在工作时触按机台操作按钮导致一同事手指被烫伤。之后,该公司向王某发出《违纪处罚通知书》,以王某违反安全规则越过防护隔离挡板进入员工操作机台区域,触动按钮以致机器运作产生损害为由,对王某给予警告处分并扣分。2014年3月,公司再次发出违纪处罚通知,以王某隐瞒、编造事实为由,对王某给予警告处分并扣分。根据该公司《奖励与惩罚规定》,员工违纪累计扣满10分,公司将与其解除合同,因而公司与王某解除了劳动合同并拒绝给予其经济赔偿。原告王某不服,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工业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工业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奖励与惩罚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应当履行《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的讨论、协商和公示程序,但被告未能就该规定的内容及其公示、告知程序等事实进行举证,因而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二)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大学校园内外,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打工兼职、实习的情况越发普遍,有关在校学生劳动关系的认定也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的一个疑难问题。这些问题事关学生的切身权利,容易激发其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兴趣,以此为契机,通过典型案例阐述有关法律规则、制度的适用,足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受理的“李某诉某公司确认劳动关系案”中,对于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以就业为目的的实习、短期打工兼职而提供劳务的情形,作了法律上的认定。该法院认为,李某作为在校学生,在暑假期间向某公司提供相应的劳务,该行为并无在经济上依赖于某公司长期获得生活来源的意思,也未体现出向某公司提供较为长期、固定劳务的意思,双方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并无建立具有一定人身依附性劳动关系的合意。上述事实不符合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李某与该公司之间应按照劳务关系处理,故驳回原告李某的诉讼请求。实践中,如果应届毕业生以就业为目的进行实习或提供劳务,用人单位明知此种情况而实际用工的,二者之间应当成立劳动关系,可以签订劳动合同,而已经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有效的。

(三)通过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理解新修法律的能力

由于现实的需要,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的法律法规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中,教师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新近制定、修订的法律法规,提高其理解、适用它们的能力。新近修订的《刑法修正案八》新增“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这一罪名,作为刑法第276条之一。即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袁巧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浙江某工艺厂负责人,从2011年初开始拖欠工人工资,并于9月初突然逃匿,手机关机无法联系。9月9日,该地人事劳动保障局发出指令要求其支付工人工资,县法院对其机器设备进行财产保全。至9月21日,袁某仍未如期履行。经调查,该厂共计拖欠工人工资约29万元,案件被移送至县公安局,立为刑事案件。次年1月19日,袁某投案自首。经审理,法院认为,袁某以逃匿、改变联系方式的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29万余元,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袁某案发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系自首,依法可以从轻处罚。最终认定袁某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

(四)通过典型案例强调社会责任的法律保障

劳动与社会保障事关一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无不强调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凸显出该法律部门的社会属性。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晰认识到这一点,并引导他们从具体司法实践中归纳裁判要旨。2013年7月,某电气有限公司组织公司职工进行户外拓展训练。70名职工到达培训基地后,次日下午参训员工集体进入该训练基地周边的景区游览。游览过程中,职工潘某拍照时不慎落入水中,职工杨某等三人听到呼救后跳入水中营救,后潘某被成功救起,杨某和另一员工不幸溺水身亡。该案中,杨某的身亡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该案的争议焦点有:游览活动是否属于户外拓展训练的一部分?杨某跳水救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是否属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伤情形?经审理,二审法院认为,户外拓展训练活动的费用由该单位统一支出,活动由其统一安排和组织,根据该活动计划,游览景区也属于户外拓展训练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职工杨某因救落水同事身亡,其行为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5项规定的情形,即“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法院的上述终审判决,不仅充实了有关条款的具体适用,更从司法角度强调了对于社会责任的保障。此外,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第2项的规定,职工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应当视同工伤。杨某的救人行为应当属于为保护公共利益的见义勇为行为。肯定维护社会公德、保护社会公益的行为,落实社会责任,给予受害职工社会救济,使正义行为发扬光大,最终保障国家、公众的整体利益,也应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法学,2013(4):40.

[2]王泽鉴.英美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利明.民法疑难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4]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篇2

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学习科学发展观组织和人员基本情况:

(一)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人员基本情况:

全局现有在编干部职工28人,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人数为29人,有29名党员。其中县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16名(借用人员1名),一般干部职工7名(编外2人、借用人员2名)。

(二)组织领导

在*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局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为组长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习实践活动。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职责来抓,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还建立了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成员联系点制度。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

1.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提高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但我们也应看到,还有部分党员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还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还缺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一思想、推动工作,就是要提高全党全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2.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应对目前复杂局势的需要。去年以来,我们战胜了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同时,我国也正面临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当前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尤其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可低估。同时国内也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方存在不稳定因素,资源环境,就业等问题的压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解决。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创新,重视节能环保,努力关注民生,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党的先进性的高低和执政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党是否能够很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上。也就是说,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好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就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因而,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决目前劳动保障工作中某些发展思路不清、发展信心不足、发展方式落后、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解决有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党性不强、党风不正、、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消除制约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的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党引领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作用和政治保障作用,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得到切实的提高和发展。

4.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林芝地区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富民强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林芝地区自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地委、行署团结带领全地区各族人民深入实施“科学发展、富民强地”战略,坚持好字优先、好为基础,努力提高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初步奠定了科学发展的新基础,开始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完善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开创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林芝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整体竞争实力还不够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居民收入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人居环境等方面仍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效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很突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大大制约林芝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还没有完全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我们在推进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方法措施、形成的一些体制机制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方面。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查找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特别是近年以来,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我地区劳动保障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全面完善、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得到了解决,劳动保障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劳动保障部门在社会上和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逐步提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劳动保障工作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而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抓紧解决。

1.就业工作。

(1)就业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困难群体和大学生就业仍比较困难;

(2)就业再就业基础工作不扎实;

(3)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的执行力度不够;

(4)农民和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2.社会保险工作

(1)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2)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急待加强。

3.劳动关系工作

(1)劳动关系不规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存在,劳动争议纠纷和劳动保障时有发生;

(2)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不建全;

(3)劳动监察执法机构不建全。

4.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知识储备不足、工作视野不宽、科学发展的思维层次不高、创新意识不强、作风不够扎实、发挥职能作用不十分突出、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改进和提高。

四、办法和措施

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认清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在构建有利于劳动保障工作科学发展的制度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努力在劳动保障部门作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从而推动劳动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结合我局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思想上要做到“五个必须”,即:1、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2、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运用解放思想这一法宝;3、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突出实践这一特色;4、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围绕惠及民生这一目的;5、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强化创新体制机制这一保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法上必须做到“五注重五提高”,即:1、注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2、注重发展第一要务,提高破解难题的创新能力;3、注重转变职能和作风,提高机关部门的服务能力;4、注重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5、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努力打造平安林芝、小康林芝、和谐林芝。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措施上深入开展“三学三树三落实”活动。

1、加强学理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落实“三促进一保持”的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理解,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各个方面。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改革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全方位、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成为目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文件精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目前高职高专社会实践还没有形成一套普遍有效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下面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究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一些做法。

一、组织设计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可分为课堂内实践性教学和课堂外实践性教学两大类。

(一)以课堂为中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认知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配合课堂教学,改变学生单纯听课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此,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宜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突出多样性,形式上主要包括讨论辩论、模拟再现、案例分析或行为分析式、专题讲座、把讲台让给学生等。

1.讨论、辩论的形式。(1)以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自身的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学生情况和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讨论可以预先准备,也可在课堂上即兴进行。比如针对新生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讨论;可以就当前社会现状和一些典型社会现象,组织诸如个人与集体关系、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校园网络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行为的启迪。讨论能使学生互相启发,深化认识课堂讨论最终应由教师予以归纳、小结,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评判、小结。(2)辩论是由教师设计出辩题,将学生分为甲、乙两部分,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辩论重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还是索取、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最基本的手段是法律还是道德、“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是否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准则、市场经济还需不需要集体主义等辩论,使学生弄清一些复杂的理论问题,提高学生对各种行为的辨别能力。

2.情景模拟形式。情景模拟教学,是指通过情景设置和学生的情景反应,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集体讨论、评论,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提高认识,改善行为的教学过程。模拟再现则主要应用在人际交往、道德培养等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设计特定的场景,内容涵盖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文明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由学生扮演其中的各个角色,参与现场表演,从而将课堂知识活化,引导和调动学生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如模拟在2003年非典时期,作为医务工作者上级要求去一线工作,你的选择是去还是不去?情景模拟的形式,由于可将抽象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化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讨论变得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因而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然后由教师予以引导或小结,要求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实现知行统一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典型案例,涉及道德两难时的选择、大学生中的有代表性的事例、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当前社会典型事例等,进行理论分析、实践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能使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助于巩固教学的效果。

4.专题讲座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社会实际、社会热点及学生需求,可以合理设计专题讲座强化讲解效果。比如可以请高年级优秀学生谈谈适应大学环境、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心得体会;可以请学校知名的专家学者谈谈治学与为人等等。讲座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以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自身的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比如可以针对新生人际交往方面迷茫的问题,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讨论;可以就当前社会现状和一些典型社会现象组织诸如个人与集体关系、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校园网络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行为的启迪。

5.“把讲台让给学生”的形式。以主题班会、演讲等形式,把讲台让给学生。主题班会一般是全体参加,一个学期搞一次。要做到:(1)目标适宜,即一次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不要定得太多,1~2个即可。(2)主题集中,即一次确定一个主题,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过程简洁,即班会的程序要清楚、明了,场面不宜过大,容量以2课时为宜。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感恩励志等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既可将严肃的主题教育融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班级的凝聚力。

演讲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思想深度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举办“八荣八耻”、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大学生活该怎样开始等演讲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思考、情感的表达中获得行为的动力。

(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课堂外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宜大大扩展,以缩短学生知与行的距离。目前课堂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大部分学校缺乏针对性和经费的保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实际上,课堂外的教学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课堂教学密切联系、相互映衬,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在认识、实践、提升道德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知与行的统一。课堂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可以归结为社会实践、学习竞赛、劳动锻炼、军事训练、参观学习、行为养成等等。

1.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就某些内容开展各种专题社会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接触群体。如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走出校园,深入农村、厂矿、街道开展社会调查,开展“八荣八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扫盲支教、法律咨询、科普宣传或支农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在德育还是在智育方面,都弥补了单纯学校教学的不足,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达到了“受教育,办实事,作贡献,长才干”的目的,但要避免“走马观花”的弊端。

2.学习竞赛活动。学习竞赛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我学习、成长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各类知识性竞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深入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如和学生处、团委一起配合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个人行为规范的知识竞赛。

3.聘请和课程有关的专家来学校作专题讲座或报告。讲座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以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自身的问题为切入点,聘请和课程有关的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或报告,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如针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以及成才标准:道德标准、心理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教育,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大学生法律知识、大学生涯设计、“八荣八耻”、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人际交往方面迷茫的问题等讲座。

4.劳动锻炼。每一学期安排一周时间为劳动周,让学生参加校园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守护校园、清洁校园、参加新校区建设等劳动。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和获得劳动成果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

5.军事训练。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学生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通过军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到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6.参观学习。参观是指到现场进行生动的直接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所获得的知识。这种教学形式能给予学生具体的感知、强烈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参观考察作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印证,对学生思想、情感及行为的影响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合理安排参观考察的时间地点,比如说可以在现有条件下组织学生赴本地或周边地区建设较为成熟、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观访问,使学生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对每次参观考察活动都要精心设计,做好主题的确定、步骤的安排、活动的总结等环节的工作,使每次活动都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7.学习先进典型人物。访问学习先进典型人物,以他们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典型事迹,教育学生。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具有实在、可教、可亲、可信、可学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

8.行为训练。行为训练是指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通过训练,使他们具备独立、主动地选择行为方式的能力,形成与道德认知相一致的行为效果,进而养成经常性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使这种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新的情境中发生迁移。行为养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拟定短期或长期的修身计划;开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好人好事活动;开展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等等,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修养实践相结合,促进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要把实践性教学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教学任务服务的。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运用相应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使其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组织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围绕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形式,务必使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启发、调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还要适当地进行讲评、归纳、提高,以巩固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性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一)激活学生对道德、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

道德、思想、政治理论不完全是一种知识,它更是一种信念、价值观和修养。它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一般学生的认知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理论的认知,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已经为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学实践所证明。学生在道德、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不加区分地接受各种信息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对那些他认为没有意义的加以否定、淘汰、抛弃或者虚以应付,只接受那些他认为有意义的,对他原有的认知重新建构、补充和创造。学生在道德、思想认知中主动建构的作用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实践性教学可以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感性认知,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完成了他对道德观念、政治理论的科学认识,形成对某种道德、价值取向、政治理论的认同感,逐步建构起认知的方式结构。

(二)强化学生对道德、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

实践性教学既是道德、思想、政治理论认知的一种形式,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一种形式。实践性教学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在学生中集中展开,大学生在体验、分析、选择的实践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既动口,又动手,更动脑,显然这是一种更典型、更集中,学生更乐于参加的教学形式。

(三)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以独特的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政治思想、个人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使高校教育培养目标逐渐为广大学生所接受。

2.养成教育功能。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有意识或下意识之中得以矫正和培养,从而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与学校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逐渐趋于一致,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的行为。

3.智育教育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成才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促进智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4.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要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乐观、开朗、向上的情绪,振奋精神,增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5.能力培养功能。要使学生用已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使他们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管理能力等各种实践工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6.人文审美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塑造理想人格。

三、以实践性教学为突破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面改革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身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引导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影响到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21世纪是知识更新、信息激增的时代,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学习,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应具备政治敏锐、思路开阔、功底扎实、善于表达、品格高尚等素质,因此,要相应地改变思维与工作方法、树立新的观念:树立教学质量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的观念;同时,注重自身“做人”,以达到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的效果。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篇4

【关键词】典型案例;指导;示范;法治

一、在依法治企中出现的典型实际案例分析——以缙云电力局为例

(一)劳动争议典型案例

浙江省缙云县电力局女职工某某劳动争议一案现已经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原告饶某的诉求并未得到法院的准许,饶某的退休被裁定是合法行为。纵观本案,实质是典型的公司与职工之间的劳动争议,本案的争议点在于女职工的退休年龄问题,职工对于公司要求其退休的决定不满而进行的,而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公司对于职工岗位和职称的界定不明确。由于公司没有很好的将本单位的岗位做出明确的划分,让许多职工无法清楚认识自身职位是否属于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因此在退休年龄的问题产生诸多争议。而这种争议往往是持久而繁琐的,既消耗了公司大量人力物力,又给公司日常管理带来不便。缙云县电力局饶某一案从2010年开始一直争议至2012年,历时两年,至今仍在申诉阶段,因此本案提醒我们,用人单位必须对本单位的岗位作出明确划分,对于是否是技术人员也要进行核准,以此避免劳动纠纷的产生。

(二)刑事典型案例

2012年,缙云县电力局的农电工张某因涉嫌猥亵儿童罪被逮捕,现已定罪量刑,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此件刑事案件的发生为公司敲起了警钟,在这之前,交通类型犯罪,经济类型犯罪是较为常见的犯罪方式,人身类犯罪在公司职工间几乎没有发生。张某一案使各局重视农电工的法律素养,依法治企不仅仅是企业领导层的问题,更是企业基层应该重视和遵守的原则。不仅是在工作中需要时刻谨记依法办事,而且在生活中也要时刻遵守法律,不仅要预防交通、经济类犯罪,而且也要预防其他类型的犯罪。在企业普法教育职工时,应当多方面的学习,不应局限于几个方面。

(三)交通类典型案例

酒后驾车于2010年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入罪,在这之前,酒后驾车的现象处处皆是,特别是企业单位,在工作中和交际中,容易酒后驾车。在2011年5月1日,刑罚修正案(八)正式实施的期初,这一现象仍旧很普遍,人们普遍对酒驾没有引起重视,在工作应酬之际仍习惯于酒后自己驾车,通过一段时期的实施和执法力度的加大,酒驾这一违反法律的行为逐渐被重视,而在司法和执法中的力度也使人们对于这一法律禁地望而生畏。但是,尽管法律中明确规定酒驾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以及违反法律后的惩罚性,酒驾仍是无法杜绝,通过《浙江省电力公司“六五”普法依法治企丛书》的案例和各市局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知,企业内部对于酒驾问题并没有很好的引起重视,每年仍有一定的职员因为酒后驾车而惹上官司,因此在企业日常法律管理中我们还需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酒驾问题应为企业领导层至上而下至各个农电工重视。

二、发挥典型案例示范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省公司收集的典型案例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首先,普法依法治企丛书在类别的区分上十分详细。以《企业管理典型案例与风险防范》为例,本书目录中清楚的将案例划分为公司治理、劳动争议、劳务争议、交通事故、招标管理、知识产权、供电责任等等12类典型案例,基本涵盖了企业治理中可能遇见的问题以及该类问题的法律意见。其次,丛书所举案例具有完整性。纵观书中案例,每一个案例都从起因到结果都是清楚明白的,而非前无因后无果的残案,案例的完整性大大提升了案例的代表性,即能为公司处理争议提供指引。(2)省公司以丛书形式编纂具有权威性。省公司出台的方法政策和原则在各市县电力公司中具有权威性和领导性,丛书就如省公司在依法治企方面树立的旗帜,各市县公司必须跟随依法治企这面旗帜进行管理。(3)各级公司针对相同案例处理不一,有失公平。以劳动争议一案为例,各市县局面对相类似案件时可能产生处理不一的结果,对于相同情况的两个职工,一局可能让其退休,但是在另一局的处理中,该职工可能可以继续工作。处理结果的不一会使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和创新,显然这对职工是不公平的。因此,实践证明,我们需要省公司以文件或书籍形式将典型案例的处理方式以书本的形式记载以便于各公司在处理类似案件时把握方向不至于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4)社会现实要求对企业内部各阶层进行普法。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社会现实的呼唤使依法治企和为企普法成为企业是否能在社会转型中生存的关键,只有让企业各阶层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不可少性,才能促使依法治企成为企业普遍的生存发展规则,而通过对省公司编纂的典型案例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在为企业内部各阶层普法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影响力。

三、如何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

(1)设立“名师讲坛”,专家学者讲授典型案例。定期聘请专家学者讲授司法执法过程中遇见的典型案例,可有效提升公司内部员工的法律知识,起到提升法律理论素养的作用。通过举办专家学者典型案例的讲座活动,培养企业内部法律专门人员的专业性,激发企业法律顾问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2)坚持“以案说法”,业务骨干评析精品案例。将每年度公司发生的案例拿出来评品分析,由企业法律顾问和公司内部专门负责人员主持,首先针对领导阶层,其次针对部门主管,再逐级往下,由公司对公司发生的案例进行评析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以便下次加强对其的风险防范。(3)积累丰富经验,省内各级电力部门相关人员定期举行座谈会,交流讨论所遇案例。省电力公司可以定期举行座谈会,由各市县局的专门负责人员参会,重点讨论本年度内本公司所遇的典型案例,并组织对案件的防范和治理提出意见和交流意见。定期的交流可以使各市县局对一定时期的一定案例进行备案准备,也可以增加各市县局的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防备意识。(4)企业内普法,针对管理层领导、本部门干部职工和基层一线职工进行大面积普法活动。针对各局职工对依法治企认识的情况来进行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普法教育。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篇5

【编辑留言】党的十召开前夕,全总召开全国工会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提出工会宣传工作任务,是继续为推进工会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召开。倪健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一 加强主题教育宣传,以优异成绩“迎接十、贯彻十”。

按照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主题宣传活动的要求,全总下发了《关于开展“讴歌辉煌成就,凝聚奋进力量”全国职工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

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感恩·奉献·永远跟党走”网络感言征集活动,运用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寄语党的十,抒发爱党爱国情怀,表达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党的十胜利召开后,各级工会宣教干部要先学一步,按照全总对学习宣传贯彻十精神的统一部署,带头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结合职工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辅导报告、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活动,切实做好十精神学习宣讲辅导,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深入浅出、解疑释惑,引导职工深刻领会十精神。

要积极协调各类主流媒体,运用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及时总结宣传各地工会和广大职工学习、宣传、贯彻十精神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迅速在广大职工中掀起学习宣传十精神的热潮。

二 保持良好宣传态势,不断扩大“主题”、“主线”的影响力。

要按照全总关于“主题”、“主线”的工作部署和宣传要求,继续组织开展好万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专题辅导宣讲报告活动。

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知识问答、征文比赛、读书演讲、专题展览、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活动,不断深化工会发展道路的学习、宣传和实践。

工会服务职工活动已经进入成果转化阶段,工会新闻宣传要围绕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将宣传报道重点转移到宣传各级工会开展活动的主要成果、典型经验上来,坚持用典型说话、用事例和数据说话,积极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大力宣传各级工会深入职工群众,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构建和谐劳动的突出成效,大力宣传一批切实为基层和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工会干部,通过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微博等各类媒体,继续营造声势、扩大影响,不断增强工会服务职工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三 加强职工思想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结合第七次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深入了解职工思想状况,全面掌握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善于运用新兴媒体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群众的亲和力。

要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及时总结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创先争优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和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坚持用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引领职工、凝聚职工、激励职工,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推动科学发展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推动者。

四 推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是工会宣教工作的重要内容。

下半年,全总将继续推动工会“职工书屋”建设,扶持中工网拓展“全国职工基本素质培训”专题网站功能,编辑出版《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系列培训教材》,总结推广一批基层职工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如:河北省总开展的职工文化阵地“四级网络”建设;宁夏区总的职工精神文化乐园建设;浙江省杭州市工会的“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建设;黑龙江农垦工会的百万职工“精神大粮仓”建设等。

各级工会要结合本地工作实际,运用各类新兴传播手段和活动方法,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 加强舆论引导,切实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畅通信息渠道,加强舆论引导,是工会宣传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篇6

关键词:安塞油田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39-02

一、安塞油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

1.1市场运行机制对精神追求的影响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每个人精神追求和行为意识均打上了市场化烙印。石油企业员工也由以前的企业人变成了社会人,医疗、住房、教育等均实行市场化,因此广大员工习惯于用一种等价交换的思维模式来对待工作、对待企业、对待承担的责任,因而对企业的忠诚度、凝聚力、向心力逐步降低。

1.2宗教文化缺失对高尚信仰的影响

宗教文化的本质是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富足的心灵,是对自我人格塑造和行为约束的精神自觉。当前,大部分年轻人无观念和认识,对世界无敬畏之心,对生命无感恩之情,对他人无良善之意,对自然无和谐之念,表现在工作生活中,无信仰敬畏,无道德自觉,无底线控制,精神软弱或空虚,善恶意识不强,良莠参差不齐,易受不良思潮和风气的误导和侵蚀。

1.3新闻舆论和负面报道对道德观念的影响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道德伦理事件进行了一定的客观反映和跟踪报道,如“地沟油”、“毒奶粉”、“毒胶囊”、“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孩子被撞敢不敢救?”等等,对国人的道德观念进行着不停的拷问和追责,但同时也扩大了大部分国人对社会、对他人不信任意识。特别是对广大青年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见义勇为观念、奉献油田意识形成了一定心理阴影、带来了一定价值观念冲击。

1.4社会不公对公众心理的影响

近年来,舆论监督的力度逐步加大,对社会不良现象的透视逐步加深,特别是对政府工作作风和社会腐败现象的曝光和剖析,因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比对意识,形成了国人“端上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畸形意识形态,对广大石油员工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对企业的公信力、号召力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干部一个清白,给员工一个明白”任重而道远。

1.5强烈的个性对价值取向的影响

当前,随着80后、90后年轻人的增多,因为他们强烈的个性、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的差异和对虚拟网络世界的广泛关注、参与、喜好,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石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

二、安塞油田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1深化“六个坚持”武装头脑,提高发展引领力

2.1.1领导干部,强化党委中心组学习,提高发展引领力、驾驭力和感召力。年初下发学习计划,每月确定学习提纲,保证党委中心组成员集中学习理论时间积累12天/年以上,集中培训时间5天/年以上,学习出席率90%以上。在理论学习中,我们积极推行“八学措施”,确保两级领导班子学理论、议大事、出思路、谋发展。“八学措施”,即集体学、自学、辅导学、研讨学、调研学、交流学、考察学、自查学。近年来,安塞油田坚持科学发展观,两级领导班子肩负使命、求真务实、锐意创新,2010年胜利跨越了300万吨雄关,每年保持20万吨以上的原油产量净增规模,连续15年保持了Ⅰ类油藏开发水平,在建设西部大庆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主战场和模范带头作用。

2.1.2一线党员,推行“微型党课”制度,提高党性、党风、党纪观念和认识。改变传统党课单纯由领导、专家主讲的形式,让更多的普通党员走上讲台,用简短的时间,围绕一个主题,采取比较灵活而又直观的方式开展党课教育,实现党课教育的大众化。在教育主体上突出“众”,在时间安排上强调“短”,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实”,在组织形式上体现“活”,促进党员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自我提高与共同提高相结合,搭建了一个能展示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党员综合能力、增强支部工作活力和引力的平台,为油田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奋进动力。

2.2 抓实“建西部大庆”主题教育活动,凝聚队伍攻坚力。

2.2.1召开专题会议。分阶段召开厂、作业区两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将上级重要会议及领导讲话精神进行层层传达,同时根据阶段性任务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例如,在年初生产启动期间召开生产建设提速动员大会,在劳动竞赛期间召开劳动竞赛动员大会,在油田公司务虚会议后召开贯彻落实公司务虚会议精神专题会等。同时,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党群工作例会、干部大会、机关作风大会等专题会议,通过会议形式宣贯落实阶段重点工作。

2.2.2下发宣传手册。每年初都将当年的“形势目标任务”印成便于携带和适于记录的袖珍手册、“口袋记事本”、“文化笔记本”,做成台历、制成卡片,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使用中了解形势、目标、任务,增强责任感和责任心。例如,2011年,厂开展“珍惜40年光荣史,我与长庆同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期间编印下发了6000册《形势目标任务责任员工教育读本》和5000册《两级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资料,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鲜活教材,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2.3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借助延安红色教育基地,依托好汉坡、塞一井、高一联、安塞油田展览馆等内部阵地,以全力服务夺油上产、安全生产、稳定和谐等核心工作为出发点,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层面的主题教育、主题培训、主题学习等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好汉坡精神“五种内涵”,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员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坚决完成全年各项业绩目标任务。

2.2.4开办网络专栏。充分发挥厂门户网站这一宣传阵地的引导和宣讲职能,结合宣传工作实际和重点工作运行节奏,先后开设了“三大油田”建设、夺油上产、走近前端、民生工程、劳动者之歌等子栏目,对“建设西部大庆”征程中安塞油田突出成果、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先进人物进行了全面报道和宣传,充分发挥了厂门户网站的引导和宣讲职能。

2.2.5组织知识竞赛活动。为检验员工形势任务教育学习活动的实效,及时查漏补缺,适时组织开展形势目标责任知识竞赛。通过下发形势目标责任答题卡,灵活开展知识问答活动,引导员工认清发展形势,坚定发展信心,明确发展目标。

2.3 丰富“五大宣传”媒介,激发员工创造力

2.3.1报刊杂志。坚持把文化建设融入全厂中心工作,通过自创自办各种文化刊物,使安塞油田发展形势、奋斗目标深入人心,坚定了员工“建设现代化采油厂”的信心和责任。同时,依托中国石油报、陕西工人报、延安日报等外界报刊平台,以展示安塞油田良好企业形象为出发点,全面打响了宣传战役。

2.3.2网络媒介。坚持把网络宣传作为宣传工作的主阵地之一,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优势,优化调整了采油一厂门户网站,开发了采油一厂党建网络平台,并借助QQ群、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载体,进一步增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如,2011年累计在油田公司及以上网站和厂门户网站分别发表稿件700余篇,为我厂提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3.3宣传橱窗。充分发挥宣传展板、橱窗显眼、直观的特点,按照厂阶段性工作重点和宣传工作要点,每季度对全厂各单位的展板、橱窗进行更换,从而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发展氛围。如,2011年全年制作更换了各类宣传展板、橱窗160块,制作油区宣传画面27块,更新油区宣传标语及理念宣传牌1500余条,展示了安塞油田科学发展的良好形象和崭新局面。

2.3.4横幅标语。在劳动竞赛、重点工作落实、重点建设、夺油上产、会议精神贯彻等不同时段,以悬挂主题横幅、标语等手段营造浓厚的氛围,统一思想,提振士气,目标激励。

2.3.5电视视频。依托采一电视宣传阵地,立足主题教育、主流宣传、形象塑造、重点工作推介和重点成果报道等,通过采编新闻、播放宣传片、开设专题栏目等形式,激励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做奉献,在建设西部大庆中建功立业。如,先后开展的“我的一线我的站、“建设西部大庆劳动竞赛”、“挺进在5000万吨的路上”、“数字化的今生前世”等电视宣传系列,充分发挥了对员工的引导激励作用。同时,拍摄完成的《延河岸边的数字油田》等3部宣传片,成为外界了解安塞油田的形象大使。

2.4紧扣“三个突出”选树典型,发挥先进典型带动力

2.4.1突出先进性。在安塞油田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具有培育选树典型的优良传统,尤其是近年来,坚持突出发展中心、突出以人为本、突出凝心聚力,以怎样选树典型,选树什么样的典型为切入点,确保典型选树的先进性。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先进典型的发现、挖掘在一线,选树、培育在机关,表彰、推介在党委的思路。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典型、深入基层挖掘典型、搭建平台培养典型、总结提炼选树典型,使一批能够反映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从不同层面、不同岗位涌现出来,充分发挥示范、激励作用。近年来,我们通过“日常工作发现典型”,推出了油田公司科技尖兵刘新菊、油田公司十大杰出青年景小龙;通过“深入基层挖掘典型”,推出了“中国石油・榜样”人物郭秀玲;通过“搭建平台培养典型”,培育了中央企业杰出能手付彦丽、陕西省知识型职工标兵黄金侠等;通过“总结提炼选树典型”,推出了常年守望大山的劳务工马本林、勇抗病魔的坚强员工李娜等一批感动油田的先进典型,在员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2.4.2突出成长性。培育典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防止典型“昙花一现”,我们着力构建培育先进典型的长效机制,在政策、财力、人力等方面对典型进行倾斜,通过生活中关心、工作上重用,搭建促进典型成长的平台。通过召开典型人物事迹报告会、座谈会,引导先进典型与员工组成“帮学对子”,为先进典型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不断进步创造条件。近年来,全厂各条战线、各个岗位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有2名典型走上副处级领导岗位,1名典型先后被确定为学科技术带头人,20余名典型走上一般管理岗位,成为推动安塞油田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

2.4.3突出示范性。宣传典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推广和应用,我们大张旗鼓地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造势,通过隆重举办主题晚会,表彰先进,宣传事迹,使先进典型真正感到光荣,使先进的形象和事迹在油区迅速传颂,产生了巨大效应。 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十大魅力人物”、“好汉勋章”、“建成300万吨油田功勋奖”、“感动2009”等冠名表彰活动,营造了推崇先进、嘉奖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组织400余名劳模先进畅游世园,给他们以应有的光荣和地位;在厂网站推出“身边榜样”宣传专栏,举办了劳模风采事迹展,在全厂上下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高尚情操,使员工从中获得重要的精神动力,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积聚无上的进取动力。

三、安塞油田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认识

3.1 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

抓生产首先要抓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解决生产建设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将思想工作做在前头。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生产建设中心,结合生产建设实际,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建设的全过程,保障生产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3.2 要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

区分层次,因势利导,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每一位员工的思想脉搏,全面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变被动为主动,了解员工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化解矛盾,消除隐患,心理疏导,困难帮扶,因人施教,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多措并举,形成同心同德、拴心留人的良好局面。

3.3 办好员工的事,员工就会干好企业的事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要从员工立场出发,理解员工、尊重员工、关爱员工,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员工就会忠诚企业、奉献企业,忠诚爱岗、奉献石油。员工是企业发展之本,企业是员工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平台,我们要千方百计依靠员工谋发展,依靠员工促上产。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篇7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教学改革 机电教学 典型工作任务

工学一体化是职业院校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它要求在专业教学中实现“在生产工作中进行教学活动、在学习中进行生产工作”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的“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使院校和企业互补共赢,既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要,又满足了厂矿企业的生产需求。

电工技能课程的特点是专业基础性强、生产应用面广,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立足于机电专业教学的特点,在工学一体化模式下进行电工技能教学,使学生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则是教学实践和理论中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工学一体化与机电专业教学环境要素

工学一体化要求具有合适的教学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就是专业设备。一般来说,专业设备分为教学设备和生产设备,而两者虽然有一定共同点,但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教学设备主要用途为展示,生产设备主要用途则是生产。机电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甚至消除两种设备的差异,而“校中厂与厂中校”的整合,能真正使得教学设备和生产设备相融合,让学生接触到实际投入生产的设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生产现场氛围会促进教学成效。

工学一体化所要求的另一种教学资源是师资力量,这是因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机电专业教学的特点对师资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有高等专业教育背景外,还应有一定的工厂生产经历,或者以下厂参与生产锻炼作为必要的补充。教师掌握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维修技术,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就能够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生产的第一线。

除了教学资源外,生源质量与数量也是教学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职业院校机电专业生源水平所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师资力量所面临的问题相关的。为了满足社会劳动力市场需要,今年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因而职业院校的教育准入门槛也做出相应调整。这一方面体现在招生过程中没有对学生作专业成绩的要求,使得所招收生源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具有工厂生产经历背景的教师不多,部分教师只能靠参加下厂锻炼作为补充,未能更好地充分发挥应有的教学水平。

针对教学改革的需要,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模式,不但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还能适应机电专业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生源水平等环境要素的特点,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工学一体化在机电专业的实施

1.清晰定位教学目标

2011年7月5日,国家教育督导团报告提出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并指出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实践能力,以顶岗实习为关键环节,强化顶岗实习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强化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强化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的落实。工学一体化教学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工学一体化是建立两者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生产和教学两种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共享,发挥校企人力资源优势,打造强强联合的品牌,促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培养,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2.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要使工学一体化的效用最大化,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接受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过程性能力、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的问题,工学一体化教学是将教学方法设计为在工作中实施方法,把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工作形式。教学过程性能力是针对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怎样实施教学,工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在劳动中获取技能,把原来模拟工作的教学环境和学校教学设备变为企业生产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工作实践,利用工厂的生产设备进行教学,把学习知识和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受到教育,在工作环境下潜移默化,不断获得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学习中疑难问题的动力,又能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能力。

3.准确抓住实践教学特征

工学一体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随着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加,学生通过感受环境和专业氛围的熏陶,逐渐具备对机电专业典型工作情境中的细微差别的感知和评价能力。学生职业实践的工作经验增多,同事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逐步形成专业团队中的各个分子。学生只有了解工作实质,才可以主观感知工作情境,然后汇入到已有的情境性行动中,并得到细微差别的工作行动的判断,保证每个工作动作的正确性。学生能针对新问题、对原有行动方案和行为方式提出质疑并能产生新方案的是工作悟性和能力提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与职业共同体融合与交流的能力,因为只有共同体内成员才能理解与情境相关的语言并进行有效交流。学生要完成不可预知结果的任务所需要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的底蕴,从而能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任务。

三、机电专业工学一体化与典型工作任务

1.典型工作任务及其优点

工学一体化的目标是把工作作为职业任务进行教学,这是职业任务教学法的深化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更直接参与实质性的工作范畴,就要从工作领域中找出一定数量的典型工作任务,将维修电工学习领域的课程等效为若干维修电工典型工作任务,通过明确维修电工任务,获取维修电工信息――制订维修电工计划――做出维修电工教学决策――实施教学计划――检查控制维修电工教学效果――评定反馈等,构成完整的工作过程。

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初学者――生手――熟练手――技术能手――技术专家”等一系列阶段。教学效能的促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要实现把受教育者逐级提高技能,这样才能达到促进教学效能的目标。学科课程由于没有将工作视为一个整体,无法实现认识的工作各环节的关联性和全面性,因此很难培养人的全面工作能力。而把学习领域课程等效为典型的工作任务,利用典型工作任务来实施教学任务,则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一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层次,有效提高其设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过程性能力,让受教育者获取经济和价值导向、工作过程和生产(经营)流程导向能力;三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功能性能力,即提高其能力素养与解释、展示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效能的提高。

2.典型工作任务实例分析

把维修电工的学习领域课程等效为典型工作任务,是通过学生参与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提高本职业领域内的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的开发,使学生了解到系统化的工作过程,继而接受成功的职业学习。这当中涉及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不仅是生产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布置――学习领域安排――学习情况要求――学习成果收获。下面以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实例作说明。

(1)典型工作任务一:制作稳压电源(产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生产要求加工电路底板、组织电器元件、手工焊接电子元器件。①工艺路线:备料――加工电路底板――焊接整流电路――焊接滤波电路――焊接稳压电路――安装负载插座――安装变压器――连接插头。②技术要求:输出符合要求的稳定直流电。③质量监控:达到国家用电安全标准。④检验:示波器逐级测量变压电路、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的波形是否合格,检验稳压电源(产品)是否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2)典型工作任务二:刨床生产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机电保全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刨床生产设备保全工作要求或借助设备说明书、维修手册等技术资料,陈述刨床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编制保全工作检修项目和预防性保养内容及标准分析设备技术状态下降的原因,制订修理作业计划和检修工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备及相应部件的故障诊断、拆卸、检查、安装等项目。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维修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在诊断、检查和修理过程中,学生使用工具、仪器、操作设备和更换零部件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

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应当能够具有进行机电产品的流水线生产能力和机电设备的维护、故障诊断、检查调试和修理作业能力。

工学一体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气质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工学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特别适合机电专业教学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这对于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把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合理整合也是今后值得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工学一体化在机电专业教学上的应用是一种教学实践的新探索,符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一般规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学一体化在机电专业教学上的应用,也应当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范式,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力质量,发展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探析

案例教学法最早运用于法学教育,是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柯里斯托弗•格伦姆布斯•朗德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判例,首创了案例教学法。[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后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简言之,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2]作为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避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3]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更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4]

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及其他经济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得等问题,并揭示其点与运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两大部分,如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现代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突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国际贸易课程研究的领域和具体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具有理论性、涉外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尤其是注重纯理论性的知识,容易造成课堂与社会实际的脱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5]因此,相对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人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研讨,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总体实施框架

(一)选择与设计案例

在案例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工作,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与设计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选择具体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的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之目的。二是案例的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国际贸易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去进一步理解和思考理论。三是案例的综合性,即所选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找出可能涉及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介绍与阅读案例

在这个环节,老师运用多媒体呈现案例并描述案例背景,把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向学生做简要介绍,并尽可能营造出案例描述的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中。学生在这个环节要充分阅读教师准备好的案例材料、理解案例内容。

(三)分析与探讨案例

在学生对案例背景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分析和探讨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关键,因此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手段。[6]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国际贸易知识,围绕关键性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大胆进行思考和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始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只是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分析、讨论、辩论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讨论与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辨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案例教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四)总结与点评案例

学生在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切实进行总结点评,这个环节是对以上各个环节的精炼和提升。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非简单直接给出案例的答案,要对整个案例讨论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对学生在自主性探究中暴露出来的正确或错误的典型思维给予合理的归纳评价,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此外,应总结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学生面对一个案例时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思路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面对类似贸易问题时积累一定经验。因此,教师在总结点评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准”,运用理论知识、概念、原理要准确,点评要切中要害;其次要“精”,言简意赅,条分缕析,语言洗练,时间把握得当;最后要把握“分寸”,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一个案例分析的示范

为进一步阐述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下面以一个案例作为具体的运用对象进行示范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首先从比较优势的内涵、发展过程和竞争优势产生的背景、内涵一一作详细的介绍,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逻辑关系来讲,这样的讲解过程是严谨并清晰的,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晦涩。在对这两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讲解时,根据案例选择的典型性、新颖性、综合性为指导原则,我们精心选择了“中国为什么是世界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为案例进行示范分析。案例内容: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鞋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近年来,印度、巴西、越南等国家在制鞋产业上迅速追赶比拼,使我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皮革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生产大国,2010年我国年产130亿双鞋,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位居第一。作为贸易大国,我国有近百亿双鞋销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份额337亿美元(不含鞋材等),出口鞋数量及金额分别占世界鞋类出口数量及金额的73%和40%,位居第一。在世界鞋业论坛上,中国皮革协会做了“未来五年世界鞋业及中国鞋业发展趋势”,其中一组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几个国家制鞋劳动力成本的数据比较引起很大关注。中国年产量13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1.3-1.5美元/小时;印度年产量2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65美元/小时;巴西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9亿双,劳动力成本是4.35美元/小时;越南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8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48美元/小时。中国皮革协会专家分析指出,从鞋业的生产数量上来看,这些国家要在10年内取代中国鞋业大国的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中国在今后发展中的竞争压力依然很大,必须加快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彻底摒弃依靠速度、规模、价格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而向依靠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转变。与此同时,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发展皮革产业还有诸多优势,如丰富的原料皮资源、完善的产业链、巨大的加工能力、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可用较低成本生产各种质量产品以及极具潜力的13亿人口的大市场,但应积极从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转变。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完案例后,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设立问题,让学生重点围绕“为什么中国只是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这个问题结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去进行探讨,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指出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制鞋业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国家的竞争优势扶持和培养,对于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我国比较薄弱。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簇群的支持,而我国的大多数产业缺乏这种支持。因此,要提高我国制鞋业的竞争力,需要从产业簇群上下功夫,促进其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四、结语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承担着把学生引入国际贸易学科、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关键任务,承担着为学生构筑学科基本框架、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描绘学科发展前沿以及拓展国际经济视角的重要使命。鉴于现实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抽象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使用案例教学来加强学生理解,利用典型案例、典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师生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言。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案例的选择、理论知识点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有机融合及协调等,[7]要求教师课前紧跟当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大量的资料和案例搜集,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手段鼓励学生大胆灵活运用相关贸易理论探讨问题,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高臣,刘爽.实践导向:案例教学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78.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

[3]傅海霞.基于案例教学的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15(11):151.

[4]张润莲,张向利,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102.

[5]黄爱双.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118.

[6]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57.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篇9

(一)开放性

在地球的表面,陆地是相对固定、独立的,而海洋则是相互交融、没有阻断。任何一个临海国家都要通过海洋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来提升自身的实力,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都以相通的海洋作为共同合作的舞台,相互协作、互利共赢。于是海洋的广博开放带来了海洋经济的开放性特点。海洋的公海部分是世界各国共享的财富;各濒海国家和地区的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也不像陆地上的土地那样完全归私人占有,生活在其沿岸的居民,均可享渔盐舟楫之利;正是因为海洋这种开放性,倘若一国欲行不轨,也更容易造成对他国的侵犯。海洋经济的特性,要求培养劳动者具备两种素质,一是铸就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善于接纳异域文化的容人气量和品德,俭朴谦恭的品行操守,二是固守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最大原则,坚决捍卫祖国的,遇到挑衅决不让步。

(二)流动性

海水本身是流动的,因此存于海水中的某些资源也常随海水的流动而不断变换着位置,任何一种海洋开发、生产活动都会带给周围或造成环境资源影响,即一个区域内一些人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无论是海洋运输、还是海洋旅游,海洋捕捞),都会快速地传输到周围的资源环境、人、企业和国家,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较大范围的巨大损失。目前全球形成的警示案例很多。被认为数是十年来最大的环境灾难的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只因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工期,就拿养殖来说,近乎毁灭美国南海岸整个渔业;2012年4月,因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导致康菲和中海油遭百名养殖户的而被要求巨额赔款。海洋经济的流动性要求从事海洋经济的管理者和劳动者必须改变“短期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保持辩证思维的能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高筑诚信、勤劳、负责、高效的廉洁意识,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对各种因素做好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具有放眼四海的综合判断能力,做出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及时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少不应对后人和他人的利益带来不良影响。

(三)风险性

一是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风险性。目前人类的海洋活动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着海洋自然条件的限制,狂风恶浪、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带来很大威胁,如油气资源的海底开采,要达到水下几十乃至上千米,其成本高、时间跨度长。二是海上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海洋族群背井离乡,以船为家,四海漂泊,远离陆地,工作空间狭小,没有新鲜蔬菜,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更没有电视文娱活动,生活供给保障条件有限,甚至会遇到海盗、抢劫等人为灾难。长期的“海洋生存”方式,造就了海洋族群有别于陆地居民的禀赋品性。一方面具有勇立潮头的冒险精神,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果敢应对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具备舍家离乡的忘我情操,吃苦耐劳的禀性品德,舍己为家的奉献情怀。如何有效地整合海洋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二、契合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一)挖掘海洋经济典型案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深入挖掘海洋及海洋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典故、案例、形势和政策等内容,让大学生明确海洋及海洋经济的现状和地位,利用典型案例,增强他们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意识。例如,关于科学发展观内容的讲解,可列举青岛大禹集团是怎样成为“青岛市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青岛市诚信企业”的,从而加深“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可以选取上海市“走出去”企业领头羊光荣称号的上海水产集团所形成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及其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穿国先进的海洋经济企业在面对台风或其他恶劣天气时是如何启动应急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或者把各种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的。这些小插曲的应用,一方面加大学生对海洋经济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将潜移默化地将工作效率、廉洁、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植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在领土的讲解中,可借助中日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回顾历史,充分展示中华儿女抵御侵略,誓死捍卫民族权益的伟大壮举,促使大学生增强“海殇则国衰,海强则国兴”的感触,加深对海洋国情的了解,善于从地区乃至全球安全角度审视需要保护的海上利益,促使他们担负起利用海洋发展经济和扩大改革开放、摆脱落后,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参与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短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和“实训锻炼”是一条长期推行的非常有效的经验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高校可通过学校与企业协议对接,借助海洋经济的大好发展态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广阔的空间。例如组织大学生去港口物流、现代渔业、现代保税物流等特色产业群实习、实训或者岗前培训,现实会告诉他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相互协作中磨炼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坚强意志,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大学生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调研,通过现场的观看、思考认识海洋生态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感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利用节假日,鼓励大学生从事海洋旅游服务活动,与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交流、协作,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宽阔的胸怀。大学生从事以上丰富多彩的“海洋工作”,均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篇10

摘要:通过手机或电脑终端进行的信息化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已经成为校园内外学习者普遍使用和接受的学习方式。本文基于劳动者对《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的需求,进行技能鉴定APP 学习软件研究思路和功能设计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14-02

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习惯使用和享受各种APP应用带来的便利性和高效。信息化教学的比重在学校课堂和职场培训中不断扩大, 而基于智能手机的APP开放性、灵活性无疑是信息化教学实现和推广的最得力载体。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只要从事国家规定的技术工种(职业)工作,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上岗。在信息化学习的时代,能够让希望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学习者不拘泥于时间和环境,随时随地的学习,开发针对职业技能鉴定的APP学习软件是必然的趋势。

职业技能APP的功能设计:

一、开放性设计

1.职业技能APP需要根据技能鉴定的通用要求,设计较为通用的功能模块,当模块设计成熟后,不同行业的技能鉴定可以使用同一平台,避免基础平台的重复性开发。

2.开放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学习资源的网络共建和共享,实现远程教育及讨论,并为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预留接口。哦

3.APP应当考虑安卓和IOS两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手机系统的适应性,并通过360软件管家、APP STORE等多种安全的软件推广平台,方便使用者下载。

二、学习资源的开发

APP应该能够尽可能的提供多种系统的学习资料供学生学习。

1.文字资源:包括考试大纲、行业标准、PPT课件、电子教材、图片等资源。

2.视频资源:包括理论教学视频、工作环境视频、实践案例视频等。

3.网络资源:链接行业微信公众号、行业官网、百度文库等多种网络平台,实现网络资源的扩大和共享。

三、理论题库的开发

1.题库设计应按照技能等级要求针对入门级、初级、中级、高级等鉴定要求提供不同层次的题目。

2.题库应设计多样化题型,除有标准答案的选择、判断、填空、计算等题目之外,还可以提供一些开放型的分析及案例题库。

3.题库应当有顺序练习、随机练习、练习进度记忆、新题上传、等功能。

4.题库应能为使用者自我测试提供随机组卷、错题收集、评分系统等功能。

四、实践题库的开发

1.根据各种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虚拟工作流程及评分系统。

2.利用GIF等动画效果设计工具选择、场景判断等动态题目。

3.设计视频、音频等动态题目,提供典型案例分析等题目

考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的技能训练,利用APP复习和完善对所有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解及熟练程度。

五、交互功能的开发

1.设计在线答疑、直播教学等环节。

2.设计讨论区、讨论组、精华留言及解答等功能。

3.设计作业及试卷提交、批阅等师生互动功能。

4.设计基于QQ等成熟的事实通讯软件的事实在线交流功能。

六、收费设计

1.首先在要求“双证书”毕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内进行一到两种工种学习的免费推广和试用,取得技能鉴定通过率的比较数据。

2.当APP开发及经过试用和更新阶段,进入比较成熟稳定的运行阶段后,可以适当引入收费下载、收费更新等模式,使开发者得到劳动回报。

3.可以通过使用者对单独课时付费的形式,邀请业内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工作者进行稳定的高质量的在线指导。

4.可以为企业提供特殊工种的题库定制服务,收取相应的费用。

5.可以通过植入行业相关推广进行合理收费。

职业技能鉴定APP的研l,能够提供灵活、高效、系统的自学平台,使用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不限时长、不限地点的自我训练和提高,为其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指导。在研发过程中要仔细分析行业标准、岗位要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做好职业对接,听取业内专家和岗位在职者的建议,根据使用者感受及行业技术要求的变化动态的更新内容,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健.王文萍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14(3):1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