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意识十篇

时间:2024-03-26 17:43:22

民族团结的意识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1

【关键词】 团结稳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016年3月28日,在自治区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中,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再次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将在此背景下,分析当前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探索实施团结稳疆方略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关系。

一、当前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新局面

2016年是自治区第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年”,从“月”升级为“年”不仅是对治疆总方略的全面贯彻,也开创了新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局面。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历史经验表明,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与全疆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不可分割,只有促进各族群众团结互助,才能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民族团结进步年”是以维护民族团结为重要内容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工作,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开创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和谐的新局面。

二、实施团结稳疆方略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1、实施团结稳疆方略的意义

“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是新时期党中央所提出的治疆总方略,在治疆总方略的关系中,团结治疆是依法治疆与长期建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新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宽容包含的态度孕育了各族儿女,各民族亲如一家,互相离不开。在新疆和谐发展的环境下,有人却妄图破坏这种安定团结的局面,“”一直蛰伏以待,试图破坏新疆各族群众团结友好的关系。严重威胁到新疆的安定团结。因此,团结稳疆战略在治疆总方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保障依法治疆和长期建疆顺利推进的前提,也是促进各族群众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推动力。

2、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费孝通先生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总体特征,笔者认为,这里的“一体”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即“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为了维护这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所产生的共识。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在“一体”的基础之上进行交流交往,才能坚定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统一,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成为维系各族群众内在联系的桥梁,是各族人民不断强化“五个认同”认同的思想基础。

3、实施团结稳疆方略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施团结稳将方略的重要思想基础。当前,牢固树立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意义重大,在“”为达到破坏新疆稳定、分裂新疆的目的不择手段的紧迫形势下,我们不仅仅要各族群众简单联合起来,更是要各族群众在“一体”认同的基础上以“中华民族”的身份联合起来,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以最严厉的反击。各族群众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己任。

三、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1、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弘扬多元一体意识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群众之间存在方方面面的差异,之所以历经风雨仍然团结、稳定的屹立于世界,来自于中华民族热爱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一词已经是中国各族群众的代名词,是“国族”的象征,各族群众在中国的发展中守望相助,共同谱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弘扬多元一体,就是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前提下,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加强文化认同,夯实团结稳疆的思想基础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族群众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寻求共同的价值追求。在统一的多民族国情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并发展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也因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充满活力,而在当前形势下,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新疆却受到了极端宗教思想的冲击和民族分裂势力的阻挠,所以,加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了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成为了凝聚民心、使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思想基础。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各族群众的政治认同

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任务,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策略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给与了科学的回答,而历史证明,这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的召开,让各族群众看到了中央对于新疆稳定与发展的重视,也让各族群众对新疆的未来充满期待,因此,各族群众要对党的领导充满信心,坚持拥护党的领导,强化各族群众的政治认同,才能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注 释】

[1]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2] 哈正利.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政协报,2015-10-8(004).

【参考文献】

[1] 马黎晖.论团结稳疆方略的战略意义及其贯彻[J].新疆社科论坛,2016(01).

[2] 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文化认同的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03).

[3] 王希恩.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十年发展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03).

[4]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J].北京大学学报,1989(04).

【作者简介】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2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对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认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改进丰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和内容,对于提升高校民族工作水平,促进高校各民族学生团结和实现高校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需要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随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升高校民族团结向心力、凝聚力,其前提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

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和个别访谈了解到,目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存在着对象模糊、主题失衡、方法单一等问题。第一,民族团结教育对象存在模糊而不明晰的情况,常常陷入误区,认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对象主要是存在民族认知差异的学生群体;第二,民族团结的教育内容更多的是站在某个民族的立场上认知,而没有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思考民族团结重要的意义,存在主题失衡的情况;第三,从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来看,很多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说教为主,过于单一,缺乏能够引起共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三、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高校生源的逐步增加,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逐渐由集中到民族高校转变为分散至各个普通高校,民族团结的教育任务也从民族高校扩展至各个普通高校,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主要针对民族高校中存在民族认知差异的学生而进行,对象性比较突出,而随着民族学生和教育主体的变化,各普通高校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对教育对象的划分和认识往往采用传统的视角,而没有考虑到现有学生群体的重要变化以及高校教育主体自身的情况,因此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的问题,误以为民族团结教育仍是高校中存在民族认知差异的学生。

(二)高校自身原因

作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主体的学校自身,多数未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纳入第一课堂并与第二课堂教育充分结合,而是将民族团结教育视为维护学校民族学生安全稳定的一项工作,以避免民族冲突、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作为主要出发点,以学校的民族学生分布为前提,站在民族冲突问题或学校其他民族实际问题的解决角度上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因而没有能够调动校内外民族教育的专业力量,对于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民族教育,教育内容也没有能够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思考民族团结重要的意义,没有能够很好的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主题。

(三)学生自身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高校学生群体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之以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对于高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的接受和理解方式出现新的特点,相对于以往的知识单向流动、强制说教、被动教育,学生更倾向于双向互动、平等交流、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和观点,就民族团结教育而言,传统的说教方式可能不仅不会让学生充分吸收和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反而滋生学生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进行。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

党的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不仅仅为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要求。高校要注重把握实际情况,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入手,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一)拓展民族团结教育新视角

2014年,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命运共同体”的维度阐释了中华民族,是对,这不仅是从“命运共同体”的维度阐释中华民族,对共同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对于新形势下协调民族关系和开展民族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从“命运共同体”的视角进一步探索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将“中华命运共同体”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促进各民族学生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各民族学生交流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开展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各民族学生交流,能有效地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性,民族团结教育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高校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文化活动等平台,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让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国情,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掌握其内涵和本质。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是单一的大学生生活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环节。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生活其形式丰富多彩,内容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对相关活动的认可度。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使民族性和文化活动相结合,营造文化活动的民族氛围,潜移默化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大学生享受的娱乐中,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流感情,使得各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团结互助,更好地发挥民族团结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圣容.2010年-2016年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综述[J].山西青年,2017(18) 

[2]鄧秀平.高校学生民族团结认知现状及教育对策[J].学理论,2017(1) 

[3]焦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加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意识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7(5)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3

摘要:杂散居地区是良好民族关系的窗口和纽带,对全国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七五”事件给和谐民族关系带来很大冲击。文章分析了“七五”事件发生的深层次,也彰显了在杂散居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迫切性。

关键词:“七五”事件 民族团结 杂散居地区 民族关系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爆发了“七五”暴力犯罪事件,给新疆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探索新疆“七五”事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在民族聚居区和杂散居地区,切实加强群众的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友好关系,有利于实现“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目标,对其他民族地区也具有影响、辐射、示范和窗口性的作用。

一、“七五”事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历史根源

新疆地处我国的西部边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新疆的民族关系与其他自治区的民族关系相比,有其特殊的复杂性。新疆各民族之间交往过程中民族身份的认同非常强烈。“七五”事件是境内外“”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新疆在历史上就有少数民族分裂分子搞破坏祖国统一的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大突厥主义”和“大伊斯兰主义”思潮影响,一小撮人试图搞“东突厥斯坦”独立活动,而这种思潮在当代新疆仍有影响。历史上的民族偏见思想,使因为矿山,草场、山林、水源等资源引起的纠纷不断,对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2、国际根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面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抛出“中国”的观念,以种种方式来对中国施加压力,民族关系成为西方国家进行“西化”、“分化”中国的良好借口。国外的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内“”相互勾结、渗透。在思想上,西方国家对中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成员进行渗透,动辄以人权问题来调拨中国的民族关系;在资金上,西方国家用各种方式支持民族分裂势力制造各种破坏民族关系的事件、散布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友好的言论;西方国家还利用宗教极端势力来破坏中国的民族关系,引起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新疆与中亚多个国家接壤,无论是族源还是信仰,都与临近的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境外宗教极端势力往往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

3、国内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高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发展中的问题,新疆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爆发,也是导致“七五”事件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47个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在社会转型期内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不适应:传统农牧业的困窘迫使新疆的农牧民从小农生产转向市场经济;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农民,对于农民工大潮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民族工作的管理出现严重的滞后性,不适应当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另外,国内部分干部群众丧失警惕,政策手段单一,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和发生的矛盾注意不够,忽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4、哲学思考:偶然和必然

“六二六”韶关事件是“七五”事件的导火索,是影响民族团结的“偶发事件”,类似的小事倘若处理不当,必然造成大的事件。民族分裂分子借助这种偶然性事件,利用“民族”和“宗教”因素搞分裂,试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七五”暴力事件展露了境外“”势力从事分裂活动的新的手法:从某一桩确实发生了的某一小范围冲突开始,如广东韶关工人群体治安冲突,借题发挥,解读成“民族仇杀”,制造被压迫被压制的假象,动员维吾尔族居民“自发”性暴力示威行动,形成“多点引爆、集体发作”的暴力性骚乱,然后,进一步的暴力被平息后,把平息的暴力解读成进一步的压迫和压制,再次引发更多的人参与暴力抗争,直到进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全面战争”事态。境外“”妄称警察开枪镇压和平示威者,发动其境外追随者在我使领馆前示威或游行,不断制造新的新闻。1鉴于此,对于偶发性事件,一定要及时解决,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偶发事件扩大为大规模的。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1、民族团结的内涵

民族团结,就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特征。

2、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结束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分裂和混乱的局面。指出:“国家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认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总结了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备受分裂和战乱之苦,深刻指出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国家分裂、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国运衰败、人们遭殃。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为首的党中央认为,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指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3、民族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实践意义

当前杂散居地区还有不少群众甚至是党的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理论了解不够,对民族知识和宗教知识认识不清楚,这反映出在杂散居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政策法规等宣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1)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一系列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凸显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风俗不了解,导致不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和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目前,在全国大多数省份的大学里尚没有清真餐厅,没有清真食品,给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有些报刊登载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十分禁忌的信息和报道;有些地方宗教场所不够健全和完善,影响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3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融入城市社会的程度较低,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事情常常采取极端的方式;少数人文化程度较低,观念比较落后,不习惯受社会公德约束;汉语水平较差,不愿意和外面世界交往,人际交流狭窄,信息闭塞,封闭意识强,很少有时间看书、看报、听广播,容易受到流言蜚语的影响,容易受到“”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影响民族团结。

(2)“”抬头,民族问题长期化、复杂化、国际化倾向

随着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民族问题也处于矛盾凸显期,“”有抬头的倾向。民族分裂主义以制造恐怖活动,挑起武装冲突,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的和领土完整为目的。4我们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倾向,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族人民大团结。

解决好民族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民族间的差异存在,就可能产生民族矛盾和纠纷,必须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重要性和长期性。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祖国的边疆地区,同一民族跨境、跨省而居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同或相近的历史、血缘、生活习惯、、共同的语言,使同一民族相互保持着天然联系,具有统一的民族认同感,境内外的任何一部分同胞发生任何事情,都会牵动整个民族的心。5这种凝聚力对民族团结有着重要影响,使得民族问题容易出现国际化的趋势。

三、当前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教育的对策建议

1、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常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育,加大对年轻人,尤其是对在校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中之重

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培养杂散居地区各民族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群众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既要对少数民族进行教育,更要对汉族进行教育;既要对群众进行教育,更要对干部进行教育;既要对一般干部进行教育,更要对领导干部进行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在青少年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使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各级各类学校要开展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在改善民族关系上下功夫,通过宣传教育曾强各族青少年的国家归属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2、网络等新传媒手段的多样化,要求党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

等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广东韶关“六二六”事件, 极力歪曲事件真相,通过网站、QQ群、电话、手机制造反动舆论,煽动极端化情绪。经过境外精心策划、组织,境内的分裂组织团伙实施, 导致“七五”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民族信息传播速度空前提高。党和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传播信息的控制力度,严厉打击一切利用网络散布危害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言论,使网络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解决民族问题,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一个新途径。国家要注重对新闻媒体、出版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引导、鼓励他们正确理解、积极宣传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又好又多地推出宣传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作品。同时,注意加强对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和互联网的管理,防止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内容。

3、对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培养选拔教育少数民族干部

由于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造成了民族地区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比较单薄,6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意识,当民族地区的大批劳动力涌进城市时,落后的民族意识和先进的社会文明出现冲突,使得民族团结受到威胁。必须对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强化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权威性7。

加快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关键是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跟党走、群众中有威望、工作上有实绩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少数民族干部应该忘记自己的民族成分,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某一个民族,而是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为了56个民族。”8各族干部要相互学习、彼此尊重、紧密团结、密切合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共同担负起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加强团结的历史重任。

4、建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对于民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民族问题,要建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及时处理民族地区的突发性和。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和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演化为,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处理民族问题的事前预警机制,事中处理机制以及事后安置机制,提高驾驭处置民族团结问题的能力,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处理民族问题,避免矛盾激化。

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推进民族团结,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主线。国家民委主任杨晶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珍惜机遇,完全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地区。”各个民族要团结起来,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在团结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基础上求和谐,把团结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人才资源,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

5、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树立典型,表彰、宣传优秀事迹

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是全社会学习的楷模,是民族工作的宝贵财富。要认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善于发现典型、总结典型、弘扬典型,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作用,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群众,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高对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使群众性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逐步在全国广泛地开展起来,大力表彰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4

提高认识 明确任务

一、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精神,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精神。

党的十对教育工作提出新目标和新要求,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明确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地位。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四是推动教育协调发展。要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五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全省教育系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精神,是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体现到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各方面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我省是边疆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做好民族地区工作,对维护我省和谐稳定大局,巩固边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后继有人。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青少年成长成才各阶段,引导青少年学生准确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对实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稳定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维护稳定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当家作主,政治上平等,但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在一定情况下还会表现出来;由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民族之间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由于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方面不了解,误会和纠纷不时出现。通过民族团结教育,使青少年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就会具备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就会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稳定。

3.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各族学生提高跨文化能力,认同中华文化的需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族学生首先了解和热爱本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成员,首先要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谈得上尊重和赞赏其他民族,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赞赏。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用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对各民族的文化内容作了介绍,包括各民族的服饰、节日、饮食和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内容。各民族学生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要了解本民族分布区域、人口数量,以及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还要了解本民族历史和本民族杰出人物及其在中国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从而达到为本民族自豪,热爱本民族的目的。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和赞赏其他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在小学阶段开展的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和民族常识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和赞赏其他民族文化。在小学高年级开展的民族常识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56个民族的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了解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了解各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知道各民族著名人物;了解各民族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知道中华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了解各民族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以及各民族人民需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使学生了解到各民族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著名的历史人物,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从而使各族学生了解和赞赏其他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使各族学生直接地或间接地、感性地或理性地、自发地或自觉地对中华文化具有共识、认可并归属、归附。学生达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后,各民族学生之间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上,共同点多于差异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流的增加,共同点亦会增加,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将不断增强,最终达到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目的。

二、明确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及形式

(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中华民族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教育;了解和把握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四个维护”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及形式。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认识中华和各民族的特征,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一是开设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根据国家的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省教育厅和省民委决定从今年秋季起,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指定年级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四年级开设民族知识启蒙教育课程,五年级开设民族常识教育课程,高中一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教育课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二是整合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为提高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有关年级开设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要与本年级开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中的相关单元在教学内容、课时、教师等方面进行整合,即上述思想政治课程中相关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课时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课时整合使用;任课教师,尽可能兼任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师。三是结合实际开展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设置课程的年级和未设置课程的所有年级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和板报等,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和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组织师生参观互访,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等活动。四是形成合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我省和各州(市)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和风俗文化,关心本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通过对我省和各州(市)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的了解,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对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小学由各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讲授,学校校长、政教主任和团队工作者可以承担相关的教学工作;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由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师讲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计划,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省负责州(市)、县(市、区)民族团结教育行政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各州(市)和县市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全员培训。要通过开展岗前培训、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学竞赛和教学经验交流等,不断提高从事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各学科教师要提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要求,使每个教师都能够将民族团结教育自觉地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5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各民族文化友好相处,创造一个良好文化环境。同时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主要培育对象,加强其民族团结教育可以为未来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国家需要多加关注,保证民族团结教育良好进行。

一、多元文化下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

民族团结作为一种优秀传统美德,在人际关系交流沟通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而且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对于一个地区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院校推广这种美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关系发展,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同时除了良好校园环境建立,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也具有促进作用。学校是个多元文化共存一个环境,需要学生具有良好民族团结。当每个人都具备了先进民族团结意识,人们就会学会包容,用宽容的眼观去看待不同文化,从而可以有效减少矛盾,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二、多元文化下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淡薄

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民族教育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淡薄是现在教师需要面临一个问题。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对于民族团结教育认识都存在着一定误区。由于管理者缺乏这方面的认识,那么院校在这方面建设也存在着一定不足,从而影响学生思想教育。第二,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重心不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把教育重心放在了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对于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却选择了忽视,从而造成了现在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淡薄。

(二)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

除了上述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淡薄外,现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较薄弱。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都是由学校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来代替,没有个一个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团队。这种不是由专业教师进行讲解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困惑,从而导致学生民族团结知识学习不到位。另一个方面,院校在这方面的教学设施也不是非常完善,没有足够教学材料和设施供学生进行学习。这些都体现了现在高职院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师资力量薄弱[1]。

(三)民族团结教育方法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很多教师都是沿用原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没有进行一定的创新。这种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民族团结教育相对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理论性和知识性,需要调动学生情感进行学习。如果教师只是沿用原先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学习单调性,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多元文化下加强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教师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在平时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重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让校团委代表组织学生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廊专刊进行民族团结知识宣扬,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此外,院校还可以通过校园是艺术节等节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影响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促进多元文化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要提高对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院校就需要有一个雄厚师资力量。加强院校师资队伍力量建设,院校需要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人才招聘。通过严格考核,选拔专业技术教师,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同时院校也需要制定定期培训活动,通过加强这些活动举行来提高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教学水平。此外,院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相应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水平[2]。

(三)采用科学教育方法

科学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好学习,避免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教学,采取合适教学方法。同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活跃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利用现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民族团结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总结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对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已经成为了现在主流。为了提高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力量和科学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来提升对学生这方面教育。期望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可以增强学生对这方面学习,提高他们民族团结意识。

参考文献:

[1]程红波,杨杰. 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时效性调查与分析[J]. 新疆社科论坛,2011,06: 75-78.

[2]孔令娟. 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民族团结教育途径探索[J]. 理论观察,2016,05:155- 156.

作者简介: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6

2021.3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通过本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学习,我们了解到,要深刻反思自治区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问题和教训,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民族工作。

我作为机关支委,更要时刻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充实自我,指导自我的言谈举止。要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首先,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基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民族大融合”思想,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不只是教育群众,也要教育党员、教育干部。使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民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7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研究部署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全面推进我县的民族宗教工作。县委、县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县委对抓好宣传贯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县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和发展经济建设的良好势头和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建设惠及桐柏42万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服务。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我县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得到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加大了对民族宗教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度,妥善处理了一些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发性、,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的政治社会稳定。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民族宗教工作的各条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各民族群众之间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但我们必须看到,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全县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认清肩负的重大责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努力提高民族宗教工作水平,为我县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下面根据县委研究的意见,我就深入开展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讲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切实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民族方面是基本稳定的,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必须看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杂散居的山区县,我县有21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4000多人,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民族习俗、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民族之间一些小的摩擦时有发生,加之省内外小范围的民族纠纷、民族冲突仍然频繁,民族极端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的串联活动从未间断等,使得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尤其重要。

在新形势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认识和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实现和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了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富强桐柏,和谐桐柏的目标,最近,县委、县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在全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全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各乡镇党委、政府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深入进去,抓出成效。这里,我着重强调几个问题:

一是要深入宣传教育。纵观各地民族团结、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和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同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常识的学习不够,法制观念不强有着直接关系。各乡镇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乡镇党委要认真学习党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定期听取本地区民族宗教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要组织少数民族聚居村和周边汉族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基层干部对民族团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掌握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政策和法规,做到加强领导,严格执法。对清真寺阿訇和寺管会成员进行民族宗教政策培训和法制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做到爱国爱教,依法办事。要向少数民族聚居村和周边汉族村各族群众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宣讲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使各族群众掌握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高举团结和法律的旗帜,做到维护团结、遵纪守法。宣传新闻部门要按照宣传教育活动的要求,认真部署,精心策划,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民族宗教基本知识,宣传近年来我省涌现出来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的先进事迹。统战、民族部门要积极制定宣传、培训方案并付诸实施。

对乡、村基层和群众的宣传教育,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突出“讲发展、讲团结、讲进步、向前看”这个主题,防止重翻旧帐,纠缠过去,引发新的不安定因素。

二是要搞好整改建制。各乡镇党委政府要认真排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不安定因素。重点排查是否把民族工作摆在了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是否到位;在处理涉及各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时,是否坚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本地有哪些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要认真进行梳理,分析原因,区别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要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民族聚居村和周边汉族村的党员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和发展经济的技能。要结合村委换届选举,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

解决存在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立足于长远,通过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根本上防范和解决影响稳定的问题,不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要建立促进民族团结的五大长效机制,即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和民族宗教工作责任制,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培训教育机制,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建立表彰惩戒机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建立不安定因素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这五大长效机制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结合实际,认真坚持实行并不断创新完善。要依靠机制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贯彻到基层,把加强民族团结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是要大力帮助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硬道理。现阶段,我们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我们必须以更高的重视程度,更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对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帮助理清思路,制定规划,促进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发展的意见》,集中帮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民族聚居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教育民族聚居地区的干部群众树立自强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克服等、靠、要思想,坚定信心,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把国家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很好地结合起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宣传教育活动结束以后,省市要对宣传教育效果进行检查。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档案、开会座谈、明查暗访等形式进行随机抽查,重点抽查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活动的重视程度和组织实施情况,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影响民族团结突出问题的解决情况,维护民族团结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等。检查中如发现活动流于形式或存在空白点的,要推倒重来。

二、加强领导,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扎实开展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是我县20__年民族工作的一件大事,是县委、县政府做好新时期我县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政策措施,作出工作部署,并切实抓好落实。当前,务必下大力气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尽快召开专题会议,传达本次会议精神,学习“两办”《在全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意见》,研究贯彻实施的意见和措施。各乡镇要抽出精兵强将专抓这项工作,统战、组织、宣传、政法、宗教工作部门要加强协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要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总结贯彻实施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全县贯彻实施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报告。

三、注意方法,力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要以法律、条例、政策学习教育为主。要宣讲法律,宣讲条例,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宣讲我县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形势,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

二是排查不安定因素,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排查,原则上不在村里排查,更不能让群众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

三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四要严格按照党的宣传纪律来宣传报道,统一由宣传部门把关。

五要帮助少数民族聚集的乡、村发展民族经济。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帮助少数民族聚居村理清发展思路,搞好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措施,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六要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要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大局,与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联县驻村帮扶活动结合起来,与统战部门开展的凝聚力工程结合起来,通过这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力求做到:

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政策观念明显提高;

二、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明显增强;

三、不安定因素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各项村规、制度进一步健全;

五、团结一致、发展经济的措施进一步落实。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8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心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14-02

在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民族整合”与“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经过近三十年的推动,可以说,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在增进各民族间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认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我们也看到,只注重理论与政策宣讲的民族团结教育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虚化与效果流于形式等弊病,在活动形式与手法不当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心理抗拒,并且在实际效果上无意识地造成民族之间的心理隔膜与心理冲突。因此,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重视民族心理与运用民族心理学相关理论建构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重视民族心理的必要性

民族心理是全民族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所产生的共同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民族心理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性格、能力、自我意识和民族的社会心理等基本内容。民族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稳定性,其一旦形成,就会通过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如生活习俗、道德行为、生产行为、交往方式等得以表现。我们认为,民族团结实质上是民族间和谐互动、建构良好族际关系的过程与结果,其作为多民族社会一种重要的族际交往方式与结果深受民族心理的作用与影响。美国社会心理学布林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之时,他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个体去试图恢复他的自由。这种动机状态是人们对其行为自由减少的一种反应,也就是一种反作用力,布林称之为‘心理抗拒’”。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抗拒时,可能会产生这样几种效果:(1)被禁止或可能被禁止的自由行为的吸引力反而增强;(2)直接从事该自由行为;(3)通过暗示来恢复自由;(4)敌意和攻击性情感。布林认为,人们产生心理抗拒以后,将会影响态度的转变,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布林的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告诉人们,如果宣传说服不当,要求人们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使人们产生了自由或自由感被剥夺和侵犯的感觉,非但不会转变态度,而且会产生心理抗拒和逆反心理。因此,在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种在国家层面上推动的社会事业,在具体工作中聚焦民族心理,建构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预防因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民族心理抗拒现象的发生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重要途径。

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民族心理因素

1.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民族族体产生与族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动,是民族心理的核心内容,是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自尊心、自豪感、凝聚力的集中表现。具体来说,“民族意识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整体性等诸方面及个体的民族相属性的认知结果,民族意识是认知结果或者心理经验在一定条件下的部分再现。这种认知结果指导着各个民族成员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方式”。从民族意识产生的根源看,社会环境的多民族分布、民族文化的差异、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地缘因素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应变等都是民族意识产生的条件。但是,从民族意识心理经验发生的本源看,它主要起因于人们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对他民族的辨异的认知过程和心理体验结果,即差异性的存在或者差异性对待是民族意识产生的最终源泉。民族作为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文化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避免狭隘民族意识的产生,我们认为必须承认客观差异性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避免对受众差异性对待是基本前提,即对民族团结对象族体属性和族体地位的认可,持公正平等的教育态度,力求让受众理解民族的共生属性及逻辑结构,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避免民族团结成为针对少数民族或者汉族一方的教育才是民族团结心理的坚实基础。正如查尔斯·泰勒所指出的:“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其“对人造成的伤害,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它能够把人囚禁在虚假的、被扭曲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之中”。

2.民族认知方式差异。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本身的价值、情感、人格以及其他外在的社会文化都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从人的心理结构讲,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总是建立在一定心理结构——即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具有不同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个体或团体如不同的民族团体,无疑会具有独特的认知方式”。因此,虽然人类群体本身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性,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的直接作用下,人们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上又具有文化上的差异性,这也决定了不同民族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性。所以要使民族成员接受某种事物或理念,就必须分析不同民族认知方式的差异。我们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也必须分析不同民族认知方式的差异,采用灵活的方式和手段,使民族团结理念纳入不同民族认知框架内,并成为族际交往过程中交往态度的自觉选择。

3.宗教心理。宗教作为一种建立在对某种神性物信仰基础上的文化体系,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可以在信徒心理上形成相对稳定而深刻的心理属性。这种心理属性是伴随着净化、升腾和自我慰藉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其包含了多重精神功能,它既有抚平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迷茫而产生的焦虑,同时也因神性物的神圣性、思想的稳定性、目标的崇高性、行动的积极性、心理的认同性和感情的亲近性等特征对信徒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调节,而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使宗教跨越其本身的范畴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每个领域的不同层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为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黏合力,它使许多民族、文化以及群体得以有效的整合,正如戴维·波普诺所指出的:“除家庭之外,没有任何别的设置能像宗教那样,有效地帮助人们解答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也没有一种设置能够像宗教那样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忠诚感和参与感。”因此,我们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认识不同民族宗教心理的差异,在尊重民族与宗教情感的基础上,寻求不同宗教在交往理念上的契合点,在不同群体间构建一种对和谐交往的忠诚感与参与感,从而将宗教资源作为社会资本引入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宗教在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稳定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民族心理学理论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1.涵化理论与民族团结教育。涵化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加拿大心理学家J.W.Berry认为:“完整的涵化概念应综合概括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群体成员因接触而发生文化和心理两类变化的双重过程。该概念应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在文化层面或群体层面上的涵化,即文化接触之群体在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等方面发生变迁;一是在心理层面或个体层面上的涵化,即卷入文化接触之个体在言谈、衣着、饮食等方面的行为、价值观念、态度乃至认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卷入涵化的民族群体的认同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保持本群体传统文化的倾向;二是参与主流社会活动与主流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Berry认为“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对某种文化的高认同并不意味者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就低”。涵化策略是个体基于对自己群体文化和其他群体文化之喜好而对涵化互动所持的态度倾向,以及在应对日常跨文化实践中反应出的行为方式。Berry区分出了四种不同的涵化策略,即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在四种策略中,“‘整合’策略优于‘分离’,‘分离’策略优于‘同化’策略,而‘同化’策略又比‘边缘化’策略好。”

文化涵化心理的分析视角与民族团结教育较为相关的是,在心理维度上,民族群体对涵化过程和涵化策略的态度;在行为倾向上,不同民族群体接触时社会行为的改变。我们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需要引导民族群体健全民族文化涵化意识,而其中Berry提出的整合策略——引导民族群体在重视保持自己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尊重与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同时兼顾国家认同——无疑是最优途径。从我国以往的历史经验族际交往的原则出发,中国有一种体现和谐涵化的深厚传统,那就是“和而不同”思想,即在对待文化差异方面,追求一种既尊重多样性,又追求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意味着保持自己的特色并积极参与到更为宏观的整合当中。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中期会议上所言:“文化的自我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共生理念以及达到‘天下大同’的途径,这是中国传统的经验里所一直强调的‘和而不同’思想的反映。”而且,健全的涵化意识,可以有效调节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和谐共生。

2.接触理论与民族团结教育。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罗宾·威廉姆斯对美国不同地区的四个城镇的社会接触与民族态度做了调查,调查表明:民族之间的偏见与接触成反比,即个人接触越多,冲突就越少(偏见、歧视、敌意等)。由此推及的相互依存的观点则从历史、现实的资料出发,指出种族间的暴力很少会在相互依存已经变成制度化的地方爆发。相关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接触理论。接触理论认为“对抗的社会群体(文化认同、语言、信念、肤色、国籍等)中的个人之间更多的接触倾向于消弱他们相互所具有的消极刻板印象,并减少其相互反感与不相容,从而通过使人们相互间更愿意平等的交往来改善群体间的关系。简言之,更多的接触意味着更少的民族或文化冲突”。

在我国,由于传统社会跨地域和跨阶层的流动与交流相对较少,很多民族间交往与文化互动大多停留在表层,或者是“印象”层面,这就造成不同民族间文化认知与理解的浅薄,甚至存在民族之间的文化偏见和文化定势。在一定情况下,还会造成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不同的文化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的重大差别,和在社交上传递同一种感情或态度时所使用的方式上的差别,都足以造成族际冲突。”因此,我们认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深化民族交往的广度与深度,积极推进民族之间的文化认知与文化对话是必由之路。正如格罗斯所指出的:“种族与宗教上的排它与孤立,不能促进社会进步、创造出更伟大的新文明,相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联系、对话和互相影响才是促进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伟大杠杆。”

3.民族发展意识与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发展意识与发展需要是在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内,由于民族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差异,各民族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心理诉求与心理倾向。民族发展意识与发展需要是民族共同体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积极性源泉。在族际交往中,这种心理诉求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民族发展意识与发展心理能够激发民族群体的进取意识和凝聚民族群体的力量,为本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在非科学利益观的主导和非法势力的诱导下,民族的发展意识与发展心理很可能演变为狭隘的利益观和导致整个民族群体被剥夺心理的产生,这对于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和民族社会的稳定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困难。在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诸因素中,因民族发展差距与发展心理得不到满足而缘起的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矛盾、摩擦增多的民族问题也是影响当代我国民族团结事业的重要因素。正如许多西方社会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在一定程度上民族矛盾的实质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那些被认为与种族、民族有关的特征,往往更直接地与阶级、区域和其他社会条件有关。”因此,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一定要顺应民族的发展意识与发展需要,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使各民族在互惠互利、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和谐共生。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9

值此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之际,我们表示最热烈地祝贺!向各民族同胞表示衷心地问候!向将要受到会议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模范表示崇高的敬意!

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劳动,一起生活,相濡以沫,共同创造了的文明,在并肩反抗各种侵略势力、捍卫祖国神圣疆域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原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之间形成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加强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各民族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之中,和睦相处,发展经济,共创繁荣。

××成立四十五年来,与××各民族在工作和生活中建立了浓厚的民族情谊,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我们双方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稳定边防,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始终将民族团结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当作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来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大家经常走访,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促进了民族团结工作的蓬勃发展。原创: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10

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所以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

我们各级机关、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贯彻落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把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