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读书名言十篇

时间:2023-03-27 05:59:21

鲁迅的读书名言

鲁迅的读书名言篇1

鲁迅谈读书的名言摘录

1)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崐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2)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3)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4)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鲁 迅

5)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6)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7)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8)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9)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10)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11)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2)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13) 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14)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15)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

鲁迅谈读书的名言推荐

1)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2)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3)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4)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5)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6) 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7) 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8)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9)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0)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鲁迅

11)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 鲁迅

12)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 鲁迅

13) 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 鲁迅

14) 教育植根于爱。 —— 鲁迅

15)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鲁迅谈读书的名言大全

1)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3)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4)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 鲁迅

5) 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 —— 鲁迅

6)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 鲁迅

7)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 鲁迅

8) 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鲁迅的四则读书名言句。

9)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0)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名言

11)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12)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3) 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14)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15)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16) 纠缠如毒蛇,执着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17)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8)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9)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0)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看了鲁迅谈读书的名言还看:

1.鲁迅有关的读书名言

2.鲁迅说过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哪些

3.鲁迅读书名言名句大全

鲁迅的读书名言篇2

1930年上半年,鲁迅应上海神州国光社的约请,编一套十种新俄文艺作品丛书。《铁流》为其中一种,先生约远在苏联的曹靖华翻译。第二年,随着当局对左翼作家的压迫日益严苛,出版社因害怕而毁约,未交译稿的不再出版。《铁流》还未出世,就先天地受到迫害。

曹靖华1931年的五一节才将《铁流》译完,随后陆续寄回。当时的中国文网罗织,大上海竟没有一个书店敢于承印。鲁迅毅然从拮据的生活中出资,用三闲书屋的名义出版。他在《编校后记》中说:“在这样的岩石似的重压之下,我们就只得宛委曲折,但还是使她在读者眼前开出了鲜艳而铁一般的新花。”1931年11月,《铁流》一出版就立遭严禁。初版的一千册书,鲁迅通过内山书店,从柜台下一点一滴地“渗透”到读者中间。

《铁流》初版本有鲁迅的《编校后记》,还有瞿秋白(署名史铁儿)翻译的长篇序言,而且印刷精美绝伦。著名作家、学者、藏书家唐先生称赞它“开本阔长,天地宽大,一律毛边横排,于精致中显出雄厚气派”(《三闲书屋》)。当时印数就很少,七十多年之后,今天已是罕见极品。

我珍藏的《铁流》是曹老的签名题赠本。

和曹老联系始于1972年。“”中允许读的书只有和鲁迅的著作。喜欢读鲁迅杂文,一个只能藏于心底而不能言说的原因,是觉得当时目击身经的现实与先生当年抨击嘲讽的黑暗和卑劣何其相似,确有感同身受的况味。一旦遇到不甚清楚的故实,就写信向几位与鲁迅过从甚密或对鲁迅深有研究的老人讨教。曹靖华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1974年冬我到北京出差,专程去东安门北街曹老的寓所拜访。这天他不在家,我写了个短短的留言。第二天下午,在我住的北京师大招待所,意外地收到他的信。信中说:“今赴校就医,你来未遇,怅甚!我在家养病,一般不出门。为免万一计,最好来前或先一日电553781,最为可靠。余面叙。”我当即拨通了电话,与曹老约定了时间,这就有了后来的两次拜访。

小院平房,幽静安谧。(两三年之后,房屋拆迁,曹老就搬到高楼了。)当时曹老的生活比较闲散,聊一个上午也没有别人来打扰。虽说是闲聊,但主要话题还是鲁迅。

老人两去苏联。第一次留学莫斯科东方大学,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旁听过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曹老说,这时不能说认识。1925年,他在开封协助俄国人王希礼翻译《阿Q正传》,才开始与鲁迅通信,后又参加未名社,与鲁迅逐渐熟识。1927年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他又去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国立大学等校任教,同时向国内读者介绍苏联文学,向俄语世界传播鲁迅作品,并为鲁迅搜集书刊和版画。曹老在他的散文集《花》中有不少篇章追忆了这个时期的生活。

读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书中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印象深刻。这是因为鲁迅用的是文言,而且是骈散兼行的文字,这种写法在《鲁迅全集》中很为少见;也因为文末的署名,“会稽后学鲁迅谨撰”,这样的署名足见鲁迅对曹先生的敬重。曹先生,即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曹老告诉我,他父亲一直在家乡卢氏山区教书,广受学生爱戴。1934年,学生们发起为健在的植甫先生立教泽碑。曹靖华请鲁迅撰写碑文,鲁迅慨然允诺。碑文中鲁迅赞扬了曹植甫先生“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的业绩。

说起鲁迅这些事情,曹老总是一往情深。鲁迅对他的关怀和信任、他与鲁迅的深厚情谊,从鲁迅致曹靖华的大量书信中也可得到印证。曹老说,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当天,他在北平看到报上登载的消息,第二天却收到鲁迅的信,因而怀疑报上的消息是谣言。但接着从多个渠道证实了鲁迅的死讯。信是先生生前发出的,邮路迟缓,待曹靖华收到时,先生已走向另一世界。说到这里,曹老回想近四十年前乍闻噩耗的情景,仍然感慨不已。

鲁迅的读书名言篇3

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个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样。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直到写完了这篇读后感,“感”到了这么多,我觉得我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朝花夕拾》。

鲁迅的读书名言篇4

【关键词】中学;鲁迅作品;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某著名学者谈到鲁迅作品教学时,说了一个顺口溜:“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学生如此,老师又如何呢?前不久我曾和一位市语文教研员闲谈鲁迅,她直言不讳地说不喜欢读鲁迅的文章。问其原因,一说拗口,又说不喜欢鲁迅好斗的性格。两种原因都很有代表性。

熟悉中国语文教材编写史的老师都清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迅作品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最多时达到二十余篇。即便到了新时期,有些人曾呼吁应把鲁迅当普通作家看待,鲁迅作品仍在教材中享有其他作品无法享有的殊荣:数量之大,仍无人超越。短时间内希望删减鲁迅作品来解决矛盾是不现实的。解决矛盾只能从改进鲁迅作品教学入手,如何改进鲁迅作品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兴趣突破

鲁迅作品中像《孔乙己》、《立论》等,这样趣味横生的作品不多,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深刻,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渲泄,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和独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快餐文化和众多媒体吸住眼球的诱惑下,鲁迅作品的魅力难逃“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厄运,然而“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作家中间,达到像鲁迅这样思想上异常深刻和艺术上光芒四射的大师,无疑是十分罕见的”,鲁迅作品语言的典范性,数遍现当代作家,恐无人能与之比肩,鉴于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编撰者无论潮起潮落,自始自终把鲁迅作品当作重头戏,实在是明智之举。不过由于受政治因素或其他因素影响,一些脍炙人口、颇受中学生欢迎的作品,如《“友邦惊诧”论》、《文学和出汗》和《一件小事》,悄悄从课本中淡出,实在有点遗憾。教师应从思想上摆正观念,学习语言不能一味媚俗,从行动上克服个人嗜好的不足,自觉去阅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提高自己的“鲁迅品位”。通过阅读鲁迅传记(如林贤治的《人间鲁迅》)走近鲁迅,了解鲁迅性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因: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婚姻的不幸,兄弟反目、友人断交和学生背叛。通过了解这些,你会理解鲁迅,恶劣的环境造就了鲁迅“敏感多疑而不失光明磊落、激烈尖刻而内含博爱胸襟、审慎多虑而一旦认准便锲而不舍”的性格。另外,教师的阅读不同于其他人的消遣性阅读,其他人的阅读仅仅是为了愉悦自己,我们的阅读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应把阅读的快乐分享给学生,应把阅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我的阅读经历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读一些名家对鲁迅褒扬的文章以及对鲁迅作品赏析的文章会大大激发阅读的兴趣。鲁迅作品的赏析文章不少,精品不多。即便不是精品,由于赏析者是当代人,说话口吻、用语习惯和我们的阅读习惯相近,他们的赏析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笔者便引用刘再复的话:“《孔乙己》产生之后,直接间接分析这篇作品的数量已经超过《孔乙己》作品本身的字数几十倍了,但是,今天,我们读《孔乙己》仍然可以咀嚼出新的意味”, “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只有高度浓缩的真正优秀的短篇,才经得住这么多人分析、研究、推敲”,学生听后阅读兴趣大增。学《阿Q正传》道一句:“《中华读书报》评选20世纪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品,鲁迅的《阿Q正传》评为第一。”学生的精神便会为之一震。

二、语言突破

鲁迅作品博大精深,使鲁迅研究者兀兀穷年,皓首穷经,对此,走红作家王朔以“小人”之心度“鲁迅”之腹,大加挞伐,“倘若鲁迅此刻从地下坐起来,第一个耳光自然要扇给那些吃鲁迅饭的人脸上”,此语一出,无异于文坛地震,鲁迅研究者纷纷操笔上阵,檄文如潮水般铺天盖地而来,王朔纵有千口、口有百舌,也只有招架之功,无还口之力。吓得王朔在出《无知者无畏》一书时抽掉了《我看鲁迅》这篇重量级文章。笔者无意去探讨谁对谁错,只是觉得对中学生而言,学习鲁迅作品,以“语言学得促进语言习得”显得更为重要。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笔者想回避“人文性”,更不是想为王朔呐喊助威是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工具的问题,而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鲁迅的读书名言篇5

熟悉中国语文教材编写史的老师都清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迅作品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最多时达到二十余篇。即便到了新时期,有些人曾呼吁应把鲁迅当普通作家看待,鲁迅作品仍在教材中享有其他作品无法享有的殊荣:数量之大,仍无人超越。短时间内希望删减鲁迅作品来解决矛盾是不现实的。解决矛盾只能从改进鲁迅作品教学入手,如何改进鲁迅作品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兴趣突破

鲁迅作品中像《孔乙己》、《立论》等,这样趣味横生的作品不多,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深刻,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渲泄,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和独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快餐文化和众多媒体吸住眼球的诱惑下,鲁迅作品的魅力难逃“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厄运,然而“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作家中间,达到像鲁迅这样思想上异常深刻和艺术上光芒四射的大师,无疑是十分罕见的”,鲁迅作品语言的典范性,数遍现当代作家,恐无人能与之比肩,鉴于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编撰者无论潮起潮落,自始自终把鲁迅作品当作重头戏,实在是明智之举。不过由于受政治因素或其他因素影响,一些脍炙人口、颇受中学生欢迎的作品,如《“友邦惊诧”论》、《文学和出汗》和《一件小事》,悄悄从课本中淡出,实在有点遗憾。教师应从思想上摆正观念,学习语言不能一味媚俗,从行动上克服个人嗜好的不足,自觉去阅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提高自己的“鲁迅品位”。通过阅读鲁迅传记(如林贤治的《人间鲁迅》)走近鲁迅,了解鲁迅性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因: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婚姻的不幸,兄弟反目、友人断交和学生背叛。通过了解这些,你会理解鲁迅,恶劣的环境造就了鲁迅“敏感多疑而不失光明磊落、激烈尖刻而内含博爱胸襟、审慎多虑而一旦认准便锲而不舍”的性格。另外,教师的阅读不同于其他人的消遣性阅读,其他人的阅读仅仅是为了愉悦自己,我们的阅读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应把阅读的快乐分享给学生,应把阅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我的阅读经历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读一些名家对鲁迅褒扬的文章以及对鲁迅作品赏析的文章会大大激发阅读的兴趣。鲁迅作品的赏析文章不少,精品不多。即便不是精品,由于赏析者是当代人,说话口吻、用语习惯和我们的阅读习惯相近,他们的赏析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笔者便引用刘再复的话:“《孔乙己》产生之后,直接间接分析这篇作品的数量已经超过《孔乙己》作品本身的字数几十倍了,但是,今天,我们读《孔乙己》仍然可以咀嚼出新的意味”, “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只有高度浓缩的真正优秀的短篇,才经得住这么多人分析、研究、推敲”,学生听后阅读兴趣大增。学《阿Q正传》道一句:“《中华读书报》评选20世纪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品,鲁迅的《阿Q正传》评为第一。”学生的精神便会为之一震。

二、语言突破

鲁迅作品博大精深,使鲁迅研究者兀兀穷年,皓首穷经,对此,走红作家王朔以“小人”之心度“鲁迅”之腹,大加挞伐,“倘若鲁迅此刻从地下坐起来,第一个耳光自然要扇给那些吃鲁迅饭的人脸上”,此语一出,无异于文坛地震,鲁迅研究者纷纷操笔上阵,檄文如潮水般铺天盖地而来,王朔纵有千口、口有百舌,也只有招架之功,无还口之力。吓得王朔在出《无知者无畏》一书时抽掉了《我看鲁迅》这篇重量级文章。笔者无意去探讨谁对谁错,只是觉得对中学生而言,学习鲁迅作品,以“语言学得促进语言习得”显得更为重要。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笔者想回避“人文性”,更不是想为王朔呐喊助威是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工具的问题,而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鲁迅的读书名言篇6

诗歌教学要将朗读放在重要的地位,要引导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与丰富的内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2.在反复朗读中,增强学生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入,引发思考

1.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你所知道的能表示“死”的有关词语,(如:夭折、亡、牺牲、就义、寿终正寝、捐躯……)并和大家简要交流这些词语表达的不同的含义。

2.一个“死”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词语也表达了对死者的不同态度。同样是死,但是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你们的脸上写着困惑,也许你们在质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中国当代诗魂”的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设计意图:从检查学生的语言积累入手,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也从“死”字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直奔诗歌主旨。】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努力将这首诗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朗读,检查自学效果。

(预设:“呵”的读音估计会有问题,相机帮助学生读准“呵”的读音。)

3.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小节写的?能找到这首诗歌的关键句吗?

小结:朗读诗歌,首先应该读正确、读通顺,并且要善于抓住诗歌的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的重头戏在于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是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关键句是指诗歌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教师要相机总结找关键句的方法。】

三、品读诗句,领悟学法

1. 出示关键句,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所发现。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预设1:这两句写了两种人,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概括出来。(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预设2:发现“死”与“活”的不同含义。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缺少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预设3:初步感受对比的写法。

2.反复朗读,读中传情。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用声音进行二度创作,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小结:学习诗歌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读。在大家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我们将冰冷的文字读出了温度,读出了内涵,读出了作者的心声。请大家就用这样的方

法继续学习,读出作者的

心声。

【设计意图:用声音进行二度创作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能用声音传情的条件是读懂诗歌的内涵,揣摩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发现的时间,保证他们能在反复朗读的体验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并逐步用朗读再现这种情感。】

四、自学诗歌,朗读传情

1.这首诗歌一共七个小节,请你自己用刚才领悟到的学法,自学其余六小节。用你的声音进行二度创作,努力读出作者的心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汇报。

(1)诗中处处有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相应诗句并进行对比朗读。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我们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2)发现鲁迅的影子。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一次都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却有鲁迅的影子,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这一表达特点。如“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导学生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的镜头。如“情愿做野草”,联系鲁迅的作品《野草》,感悟鲁迅就像野草,他活着就是――(生接读“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如“人民永远记住他”,联系这首诗是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的时候写的,不仅仅是当时,就是现在,鲁迅先生逝世70多年后的今天,《亚洲》周刊仍然把鲁迅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鲁迅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人民将永远记住他!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将课内外对鲁迅的了解做一次全面整理汇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并且体现单元整体教学意识。】

(3)感受生活中鲁迅式的人物。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诗中虽然一次都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我们却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鲁迅的身影。为什么作者在诗歌中不出现鲁迅的名字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纪念鲁迅的同时,还要歌颂很多像鲁迅一样的人。)

【设计意图:以自学与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充分感受诗人以凝练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活着就应该是为了多数人能更好地活。作者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人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

4.观看视频《有的人》诗歌朗诵,感受名家朗诵的

魅力。

5.学生再次进行朗读展示,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名家示范朗读放在最后,其实是给了学生更高的努力目标。学生在享受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之后,他们的朗读积极性会更高,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也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用声音进行二度创作的含义。】

五、拓展训练,读写结合

鲁迅的读书名言篇7

来厦门前,鲁迅曾考虑过多次,绝不能把教书当成终生的职业,因为当时中国政治极其腐败,社会上邪恶的事情太多,鲁迅认为自己会忍受不住的,所以他把教书看成是短期的“休整”,并为以后的生活积聚一点必需的钱。他和许广平有约在先,彼此分别一段时间,埋头苦干两年,有了一些积蓄之后,好安排以后的生活。作为教育部佥事(处级公务员)的鲁迅,在大学兼课工资常被拖欠,他曾是索薪运动的骨干,索薪时还被警察打掉了一颗门牙。从1926年1月至7月,他只领到了4次薪水190.5元,而历年拖欠其薪水高达9240大洋。后在女师大事件中,鲁迅和教育部总长章士钊闹翻了,章士钊便公报私仇开除了其在教育部佥事一职。就这样,鲁迅失业了。当时厦大许以高薪,北大一批在编教授,如沈兼士、林语堂、顾颉刚、孙伏园、张星烺、史国禄、张颐、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等纷纷南下厦门,大有半个北大南移的趋势。7月28日,鲁迅也收到了厦大500大洋的薪水和车旅费,抵挡不住月薪400大洋的诱惑,抱着换一个环境的想法,他接受了林语堂的邀请。

1926年9月4日,鲁迅来到厦门大学,但3个多月后的12月31日,鲁迅辞职离开厦门大学,原和厦大签订了2年合同的他,只在这里工作了短短110多天,这是为何?

主要是因为鲁迅与厦大及其校长林文庆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林文庆为了清静与省事,把鲁迅这个“捣乱的异端”赶走了。

林文庆(1869-1957),字梦琴,福建海澄(今龙海市)人,华侨领袖黄乃棠的女婿,早年接受了系统的国学教育,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硕士,包括福州话、厦门话和北京官话在内,能说10多种语言,他在新加坡行医致富。鲁迅受聘于厦大期间,他是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他加入了英国国籍,却被中国儒家思想所吸引,是一位讲英语的儒家学者。

林文庆同情康梁的,支持孙中山的辛亥革命。1906年,他参加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为革命募捐了巨款。他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精通英文、华文的双语教育家。他在新加坡开办了华语学习班。他参与筹建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并任首届协理,直到他去厦门大学工作,促进了新加坡华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1921年,厦大创办人陈嘉庚邀请他担任厦大校长,他任职16年,直至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他才回到新加坡。在任职期间,他提倡国学,并在1926年成立国学院。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两门课: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每周4节课,月薪400大洋(约今4.4万元)。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除了本系的学生外,还有外系的学生和教员慕名而来听课,教室里座无虚席,连走廊和窗台上也挤满了人。

但鲁迅和林文庆在两方面存在矛盾:一是国学问题;二是金钱问题。

当时的厦大,死气沉沉。已经过去7年了,这里的报刊,用的还是文言文,学生成天背古书、写古文,不能参加社会活动,不让有一点活气。厦大二楼礼堂,每周要举行一次周会,而且就像教堂做礼拜。尊孔的林文庆,每次在大会上讲国学经典:“治国平天下”、“独善其身”的大道理。他还用英文写了一本《孔教大纲》的书,供学生学习。有些善于迎合校长的教授,也跟着做《论孔教的真义》《孔子何以成为圣人》一类的演讲。对这样的周会,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时常躲在宿舍或图书馆看报纸,或读自己所喜爱的书。

1926年10月14日,校长林文庆邀请鲁迅在周会上演讲,演讲的内容中,鲁迅说“少读国学书,做好事之徒”,主张少读儒家经典,多参与社会革命,这些言论深深地刺痛了林文庆。令主持会议的他十分尴尬、不满,出于礼貌,他只有曲解鲁迅的演讲,讲陈嘉庚也是好事之徒。因为鲁迅的观点和校长的见解相悖,因此在同年10月23日出版的《厦大周刊》第160期刊登的演讲大要中删除了“少读国学书”的这部分内容。对于文章的被腰斩,鲁迅十分愤怒。

鲁迅与林文庆的冲突,除了尊孔读经、做好事之徒的矛盾外,还有对金钱问题的态度。当年的厦大很怪,在教学上,搞复古倒退;在行政管理和人际关系上,却弥漫着拜金主义的浓厚氛围。林文庆对鲁迅之类的学者,采取实用主义,犹如主人与母鸡,我既然养了你,你就要下蛋。鲁迅认为从事国学研究,并非三日两夜的功夫,便可以有所成就,即使是半年的时间,也不见得有什么成绩。为了给厦大装点门面,鲁迅把《古小说钩沉》拿给林文庆出版,但不到半个小时,稿子被送回来了,以后便再无声音,稿子便在鲁迅的箱子里睡大觉了。

鲁迅和林文庆还在金钱上发生了一场正面冲突。国学研究所的预算经费是10万元,林文庆打了对折,缩减为5万元。鲁迅为了这个事情和校长争了起来。林文庆说:“关于此事,是有钱的人,才有发言权的。”鲁迅很气愤,也很幽默,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银角子,拍着桌子说:“我也有钱,也有发言权。”这对只有金钱观点,无信义的校长而言,自然是当头一棒。林文庆十分尴尬,收起俨然的神气,陪着笑脸,慌忙结束会议。

鲁迅未必不明白自己被雇用的地位,所以他对林文庆的功利和势力,自然很不爽的。他鄙视林文庆,就像当今许多有操守的人鄙视金钱一样,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几个教授和林文庆结成了驱逐鲁迅同盟。在林文庆的秘密暗示下,刘树杞、黄坚等人对鲁迅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有一天,黄坚闯进鲁迅宿舍,找了个借口,要搬走鲁迅的两把椅子,鲁迅十分愤怒,坚决反对,事后黄坚攻击他又发名士脾气了。

没几天,国学院要开古物展览会,要求鲁迅将他收藏的碑碣拓片拿去陈列。鲁迅就着手准备,但他只有一张小方桌,许多展品只好摊在地上,他伏在地上,一一选出。拿去陈列时,黄坚不叫工友协助,高处需要在桌上放一椅子,由鲁迅站上去悬挂展品,孙伏园看着过意不去,来帮助陈列,可中途,黄坚又将孙伏园叫走,鲁迅对此极为不满。

原来厦门大学教授是以厦大教务长兼理科部主任、厦大的实力派刘树杞为代表,因为“半个北大”的名教授来到厦大,新教授的风光很快就让原来厦大的教授们在心理失去了平衡。厦大是靠理科起家的,经费、校舍资源等各项政策都向理科倾斜,国学院兴起后,分去近一半的研究经费,让刘树杞等人难以忍受。于是,刘树杞就利用自己掌管财政之便,在校长林文庆的秘密授意下,向鲁迅发难,几次逼鲁迅搬家,最后一次,居然让鲁迅搬到了厦大的地下室居住。鲁迅的屋子里原来有两个灯泡,刘树杞说要节约电费,非得让人摘下一个不行,这件事情把鲁迅气得够呛。

鲁迅对厦大和林文庆等人越来越失望和厌恶。他说厦大是个不死不活的学校,大部分是坏人,骗取了陈嘉庚的钱后,学课如何,全然不顾,学者屈膝于银子跟前一副丑态。

鲁迅的读书名言篇8

当品味完朝花夕拾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优秀作文1暑假,天气格外炎热,知了在树梢唤个不停。而我,却丝毫不畏惧那浓浓的暑气。因为,手中捧着一本《朝花夕拾》的我,已然沉醉在许多有趣的片段之中。在这本回忆性散文里,鲁迅给我们刻划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善良朴实的长妈妈,贪玩好奇的小鲁迅,和蔼方正的寿镜吾先生……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鲁迅的父亲。

提起鲁迅的父亲,大家一定会想到《五猖会》这篇文章吧。在文中,父亲的形象是严厉、专制、古板和迂腐的。他会在孩子急切想去看迎神赛会的时候,忽然要求他背诵“无聊至极”的《鉴略》,令少年鲁迅万分扫兴和痛苦。虽然,父亲心中也不乏对孩子的爱,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扼杀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在鲁迅心中留下了永远不能抹去的灰色。

在鲁迅的父亲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现代家长们的缩影。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爱和希望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我们经常会在培训班或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幕:家长怒目圆睁,或厉声呵斥,他们的孩子则可怜兮兮地坐在书桌前,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捏着笔在作业纸上踌躇着什么。这,便是现代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记得去年暑假,我不停地在课桌边为奥数而奋斗着。假期本应是孩子与大自然嬉戏,与花和树木作伴的时候,可我却被迫面对着一摞厚厚的作业本发呆。那天,我正陶醉在“明天去旅游”的美好畅想之中。忽然,一声厉喝把我从梦中惊醒:“这100道题你要是做不完,就不许出去玩。”无奈,我只好提起笔,又在草稿纸上涂抹着那些百无聊赖的数字。一直到夜幕已然深沉,我才颤抖地放下了手中的笔。

百年前,鲁迅就向压制人性的封建教育发出了大声地呐喊,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和抨击。可是,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仍旧被束缚在另一种扭曲的教育中无法自拔。十一、二岁的花季,应该像天空中飞翔的鸟儿一样,充满蓬勃的朝气;而不是囚着的笼中鸟,失去本该拥有的自由。我们的童年应该如彩虹般斑斓,而不是在作业前只投下灰色的暗影。家长们也不应该是像鲁迅的父亲一样,专制而刻板;而应该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想事情,做事情,让孩子拥有一段充满天性的童年时光!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优秀作文2鲁迅是那个时期的伟人、英雄、他以笔为弓,以字为箭,将带着反对新中国的人的血的文字,射向那黑暗落魄的社会。

《朝花夕拾》里有三种结合,它们分别是: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相融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幽默与讽刺相结合。《朝花夕拾》表达了鲁迅强烈的反封建思想,还表现了鲁迅从儿时到青年时期所体会到人间真情,让读者看到现实。

《野草》的构思精巧奇特深广的意境。寓意深刻更是笔上添花。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让我很有感触。鲁迅十分显然的不喜欢这本书上的一些故事,因为这本书中的“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都是愚昧的孝道故事。鲁迅严厉地抨击了封建孝道的愚昧与丑恶,为后人敲响了警钟。

《狗·猫·鼠》这篇文章叙述了鲁迅与猫的恩怨。鲁迅一直都是仇猫的。他本人就不喜欢猫的性情,其他国家对于猫的不好传言又影响了他,使他对猫的仇恨更加根深蒂固;再加上他误以为自己养的可爱隐鼠被猫吃掉了,就将再罪魁祸首的名号加到猫的头上。乍看上去,鲁迅似乎有些不讲理,仇猫的事也有些牵强。实际上,这篇文章是针对所谓“正人君子”的攻击所写的,鲁迅先生以犀利的言辞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达了对他们像猫一样“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的丑态的憎恶。这种非故事性的散文读起来虽然有些枯燥,有时甚至不明白鲁迅到底想表达什么,但一旦了解了文章背后的故事,就会很容易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

《野草》中的《一觉》也让我感触非常的大。在文章中鲁迅不为青年的“粗暴”而惊异,而是为青年的觉醒而惊喜。鲁迅从军阀飞机的轰炸声中宛然目睹了“死”的袭来,而更感受到“生”的存生。他从青年的文稿中看到了青年“不肯涂脂抹粉”的“愤怒”而“粗暴”的灵魂。鲁迅惊喜于他们的觉醒和抗争,称他们为“我的可爱的青年们”,鲁迅的惊喜不仅是为这些文学青年,而是也是为自己,惊喜于近年来自己告别和埋葬了绝望、虚无的阴影。

《朝花夕拾》和《野草》中的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让我们感受到了旧社会的古朴,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上,更要懂得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优秀作文3夕阳灌醉天空,天空红着脸,如同秋天灼灼的枫叶。想要用手触碰红得发热的天空,可是无论手伸多长,天空仍离我有千里之外。以为伸手可触的天空让我的思绪在脉络中慢慢延伸。

手捧绿茶,品味茶香;细品好书,感受文学。手上的《朝花夕拾》让我难以自拔,使我深深陷入了文学的沼泽。满屋散发的文学气息比绿茶的茶香更浓郁,以至于人都在此中陶醉不已。书中每个短暂的故事都使我有万千感慨,其中最惹人深思的还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仙台的日子。最引我深思的是鲁迅在回忆学习霉菌学时看电影的回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段文字令我十分感慨,不禁想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则是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了解到祖国的情况,弃医写作,他说,要回祖国。他是中国人。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人,我们不允许我们的国人或祖国受到侮辱。“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人才,一个国家的繁荣需要人才。如果我们不努力读书,我们的国家还怎么强大?还怎么繁荣?所以,我们要守护我们的祖国就要努力读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1937年12月13日,这一天。日本军队在南京进行大屠杀,30多万人在以后的数天就丧失了。30多万条生命啊!就这样没有了。日本军人在那时侵略我国,并且在南京进行“杀人游戏”,以杀中国人们为游戏。我们国民的生命给人如此玩弄,作为中国人,我倍感痛心。而且,他们还将中国人推入坑内进行活埋,多少中国人到其中撕心裂肺地喊叫,希望他们能够放自己一条生路。可是谁能帮他们呢?最令我痛心的还是一张照片所描述的场面,一位日本军人把一个中国婴儿扔高,然后伸出军刀刺死的场景。

以前,我们国家受人欺辱。可现在我们要以行动表明我们的国家并不弱小。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努力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守护中国!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优秀作文4《阿长与山海经》是我读《朝花夕拾》这本书最受感动的文章。

它主要描述了鲁迅回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件小事,塑造了一个朴实、善良、迷信,却深爱鲁迅的“母亲”,表达了鲁迅自责、后悔,对长妈妈的感激及深切的怀念之情。

长妈妈很爱鲁迅,她是个寡妇,自己没生孩子,把鲁迅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照顾他,呵护他。儿时的鲁迅渴盼《山海经》,目不识丁的长妈妈利用告假回家的机会,为鲁迅寻买到四本小小的书——《山海经》,这是鲁迅得到的第一部宝书,这部书对鲁迅一生的影响一定非常深刻,以至于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几年后,能如此清晰地回忆出细节。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奶奶,她也和长妈妈一样,深深地疼爱着我。

奶奶今年七十岁了,沧桑的脸,佝偻的背,瘦长的个儿。

奶奶的规矩和长妈妈一样多:吃年夜饭,必要等她念一长段祈福的话才能开席;每月的初一、十五,必定奉上供品虔诚地朝拜;农历七月是她口中的“鬼月”,不许我晚上出门……这些规矩,我一个也不信,更不会顺她的意去做!即使这样,她也不恼。

上了中学的我,独自骑车上下学,回家总是很晚,她总是很担心,早早收拾好饭菜,提前半小时,关了门,下了楼,到了小区门口,迎着寒风,静静地等……我骑着车,拐到小区一侧,远远地望见她静立不动的身影和风中飘起的衣角。她也总是马上发现我,拖着不便的腿,小跑上前迎住我,伸手提起我背上的`书包,身上顿时一轻,心里也松快起来。我慢慢地骑,她大步地走,直到电梯口,再陆续为我打开四重门,才进到屋里——这就算完成了一件大事!

我的身边,不止是奶奶,还有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姑姑姑丈……他们个个都疼爱着我,投射在我身上的都是慈爱的目光,围绕着我的都是疼爱我的人。生活中、学习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一想到他们殷切的目光、熟悉的身影,勇气与力量就神奇地临于我的心头。

读着“长妈妈”,想着奶奶,想到每天夜色中,在小区门口略微佝偻而瘦长的身影,告诉自己,要珍惜身边每一个爱我的人,以后不至于如鲁迅那样后悔,自责,愧疚。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优秀作文5“朝花夕拾”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早晨的花儿傍晚拾起,因为这“朝”与“夕”之间的距离,一切过往的回忆便多了一分温情,多了一分理性。正如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所说:“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掩卷回味,耐人寻味的美感油然而生。

这分温情来自鲁迅先生生命中一些可爱的人。鲁迅对保姆长妈妈的回忆便充满了温情,由一开始在夏日的凉席上被挤得难以入睡对阿长颇有微词,还给“我”讲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礼数;后却因其设法买来《山海经》而大为感动,字里行间流淌着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深切的爱戴和怀念。那位“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的藤野先生,为“我”批改讲义,对“我”不再学医而叹息,并真心地希望新的医学能传入中国。这份跨越国界和民族的殷切希望,对于留学于日本的中国学子鲁迅先生,该是多么的珍贵!

这分理性来自鲁迅对生活的体悟与思考。《二十四孝图》中作者回忆小时候读的一些书,回想起来却觉得那些故事荒唐而虚伪;《五猖会》中去看表演之前,被父亲要求学习,以至于最后失去了游玩的兴致;《琐记》中写道鲁迅先生去外地读书,读了几个大学,结果发现大学教育不太对自己的胃口。如此种种,都表露出鲁迅先生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不满。而面对医术极差却霸道十足的荒唐“名医”和表里不一、阴冷自私的衍太太,鲁迅先生以文字的方式不动声色又激烈深刻地剥掉了“名医”那层虚晃无用的外壳、刻画出衍太太的丑恶嘴脸。

就像《朝花夕拾》的编者开篇说的那样,“记忆凝结成的文字,字句都流淌着情感的汁液。童年韶光的快乐与压抑,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袒露,构筑起鲁迅最真实的心灵风景。生命因回忆而鲜活。那些拾起而在也不愿丢下的旧事,慰藉了精神,温暖了心灵。”

鲁迅的读书名言篇9

1、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2、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3、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鲁迅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5、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鲁迅

6、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鲁迅

7、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8、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

9、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鲁迅

10、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11、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鲁迅

12、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鲁迅

13、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鲁迅

14、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鲁迅

15、一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一代的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鲁迅

16、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17、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

18、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鲁迅

19、“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鲁迅

20、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鲁迅

21、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

22、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23、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鲁迅

24、我又愿中国青年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鲁迅

25、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26、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见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鲁迅

27、我很早就希望中国的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鲁迅

28、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鲁迅

29、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30、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

31、青年人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鲁迅

3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33、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

3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35、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3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7、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38、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鲁迅

39、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40、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1、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2、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43、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44、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鲁迅

45、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4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鲁迅

47、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48、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49、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50、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

5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52、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3、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54、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55、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56、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鲁迅

57、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鲁迅

58、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59、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60、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

61、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鲁迅

62、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63、教育植根于爱。——鲁迅

64、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65、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66、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67、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工作的勇气。——鲁迅

鲁迅的读书名言篇10

1 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1 抓住语言文字,通过朗读、感悟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1 听录音导入。

1.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 。(师板题)

1.2 听鲍国安朗诵录音:《有的人》,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1.3 交流。(引导学生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设计意图:播放录音,营造氛围,唤醒学生对鲁迅的尊崇和敬佩,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同时帮助学生积极地走进文本。

2 学习课文,感受鲁迅先生优秀品质

2.1 自由默读全文,找出体现鲁迅先生优秀品质的语句画下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2 全班交流:

师: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打动且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人。文中哪些地方也打动了你,把你的体会和大家说一说吧。

(生谈到哪一部分,教师随机指导。)

A、学习 “笑谈《水浒》”这一部分

(1)生谈体会。

①师: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②幻灯出示:

提问:你听懂伯父的话了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③师:临走时,鲁迅先生又送周晔两本书,可以说明什么?

(2)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师小结:鲁迅先生婉转地批评了周晔,而且还送她了两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子女,为孩子们想得多的鲁迅。

(3)带着如上的体会,自由朗读。

B、学习“趣谈‘碰壁’”这一部分

(1)生试谈体会。

师:“谈碰壁”这件事你看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可多叫几个学生)、

(2) 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一句。

①“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指什么?

②师介绍“时代背景资料”。 (幻灯出示)

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

设计意图: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4)生再谈理解,感受。

(5)师: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的优秀品质的?(对话)

师:请你们各自找一位同学进行分角色的对话朗读,待会儿请两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表演。

(6)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指名展示)

师: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态度。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鲁迅的优秀品质吗?

C、学习“救助车夫”这一部分

(1)生说说各自的体会。

(2)再仔细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看文中插图,说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小心翼翼,一点一点,轻轻地,一圈一圈的、半跪)

(3)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

①师:画面上半跪的正是鲁迅先生,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睁开双眼,你感觉到了吗?你看到了吗?

生交流感受

②师:老师在想,在这个凄冷的夜晚,看到这个受伤的车夫的人只有鲁迅先生吗?其他人呢?

③师:这个像电影写镜头的“半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有爱心、有同情心)

(4)抓住两个“清清楚楚”,通过想象体会鲁迅为什么变的严肃。

①师:为什么此刻,鲁迅先生变得那么严肃了呢?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②师:再想想,小周晔长大成人后,直到现在还“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

(5)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自己练读――齐读)

D、学习“关心女佣”这一部分

(1)生谈体会

①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②思考:作者是怎么表达人物品质的?(人物的语言)

(2)指导朗读(自由出声练读――女生展示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敢说、善说、乐说。

3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十多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的高尚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去朗读课文。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①自由读课文。

②读课后课文链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③幻灯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设计意图: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4 布置作业。

读P 96 页“日积月累”。

设计意图:对鲁迅精神的再一次感悟,同时对“交流平台”的学习做一铺垫。

附: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