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麻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6:42:08

丝麻棉范文篇1

自三代至唐宋的三千三百年间,中原大地除栽种粟、麦、稻等粮食作物外,主要是栽种桑、柘、大麻、苎麻等。白居易《秦中吟·重赋》诗说:“厚地植桑麻,所用济生民。”[1]随着人口的繁衍,土地的垦殖,处处有绿荫蔽野的桑树和柘树,此处景象,今日已不易设想,更无以复原了。

丝麻不仅作为纺织品的原料,麻可以制作麻绳之类,丝絮是制作被褥、冬服等的原料。《重赋》诗描写“官库”内“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2]官府向民间徵收大量丝绵,即是供官员、军人作冬服之用。李白《子夜吴歌》说:“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3]就是生动地描绘一个女子为征夫赶制冬袍之情景。古时所谓布,一般是指麻布,人们用“布衣”一词形容平民百姓,是因为穷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以麻布蔽体。杜甫《北征》诗说:“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4]反映在安史之乱时,其家生计艰窘,不得不将旧剩的高贵刺绣丝织物,补衲麻织短褐。陆游《霜风》诗说:“十月霜风吼屋边,布裘未办一铢绵。”[5]另一《泛舟过金家埂赠卖薪王翁》诗说:“软炊豆饭可支日,厚絮布襦聊过冬。”[6]反映当时尚可饱暖的生活水平,是麻布作面料的丝绵冬服。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7]这是指丝绵为絮的麻布被,因使用多年,“骄儿恶卧”,已丧失保暖作用。宋徽宗时设居养院,类似今日之养老院,规定八十岁以上老人“夏月支布衣,冬月衲衣絮被”,即“布絮衲被”。有一位一百零一岁的老人咸通“冬月给绵绢衣被,夏单绢衫袴”,[⑧]作为特殊优待。

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丝麻维系着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当时固然有衣不蔽体者,但也有浪费绫罗绸缎,用之如泥沙不惜者。两者相抵,尚有部份丝绸经海路和陆路出口,驰誉古代并不发达的国际市场。丝麻自给有馀,这在技术落後的古代绝非易事。正如司马光所说:“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9]我们缅怀灿烂华夏古文明时,就绝不应当忘却成千上万史册中无名的农妇们的劳绩,她们也同样是古文明的支柱。

古代主要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家庭经济,全国的丝麻总产量决不可能有官府的统计数字。列入官府统计者,只有赋税和财政收支。汉武帝时,曾一次“均输帛五百万匹”,[10]这正反映了当时丝织品产量之多。宋英宗时,主管财政的三司使蔡襄上奏,说一年内通过和买、徵税等途径,共收入丝麻织品8,745,535匹。[11]宋朝沿用後周之制,规定缴纳官府者,一匹紬绢幅阔2尺5分,重12两,长42尺。[12]依1宋尺为31厘米计,约折合113,866,866米。宋朝官府的布帛主要供军队和官员之用,北宋中期,禁军将士平均每年春冬发放紬绢6匹,绵12两,[13]6匹紬绢约折合78米。南宋有军士每年发放绢4匹和2匹的记录,约折合52米和26米。因为丝织紬绢不耐穿,必须每年发放。北宋人口最多时约有1亿。按1亿人的衣装、被褥、帐幔等用品估计,还须考虑到部份丝绸出口,人们的衣装盛行宽体,衣料的使用并不经济等情况,将丝麻织品依平均每人每年消费2匹估算,则丝麻织品总产量为26·04亿米。

但是,光是以纺织品尚不足以包括古代丝麻的总产量,另的丝绵之类,是不能不估计的。宋神宗时,官府两税收入中有丝绵一项,为5,850,356两,[14]按16两为1斤,1宋斤约合0·6公斤估算,约折合219吨。若以1亿人口,每人平均每年耗费丝绵4两的保守估计,丝绵年产量亦须1·5万吨。

棉花古称木绵、吉贝等,最早在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种植。至元明时代,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近年来,著名学者漆侠先生著有《宋代植棉考》,[15]指出宋朝闽广地区广泛种植木绵,吉贝布的生产已不限于海南岛,到南宋时,两浙和江南路的植棉已有推广的趋势。此文对内地植棉业发展始于元代之旧说,有所突破。本文在此基础上另外补充若干史料。

早在宋太宗时,据《宋会要》食货37之2,令川陕各州罢织各种精致丝织品上贡,“只织买绫、罗、紬、绢、駞布、木绵等”,可知西川已有棉布生产。北宋末年亡辽後,宋金两国商定每年向金输纳岁币,《三朝北盟会编》卷16《北征纪实》载:“虏人每喜南货,故虽木绵亦二万段。”後宋金对峙时,据《宋会要》食货38之41记载,“虔(州)布、木绵”等都是南方对北方的一项重要贸易物资。宋高宗时,葉夢得上奏说,“朝廷见收买木绵、虔布万数不少”,“木绵係福建路出产,虔布係江西路出产”。[16]楼钥《攻媿集》卷112《北行日录》下记载宋使赴金,“如木綿之类,复载至汴京”。

《永乐大典》卷5343《三阳志》载广东路连州韩山书院廪田中有“没官木绵田,税钱四贯五百足”。这是专门的棉田,并且已纳入官府的赋税徵收,折纳税钱。正如漆侠先生《宋代植棉考》引《元典章》卷24的考证表明,至少在南宋晚期,夏税事实上已开始输纳棉布。种植不普遍,是不可能纳入官府的赋税徵收系统的。随着木棉布的的推广,自古相传的麻布即布的概念也发生变化,南宋後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绵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17]

南宋後期的方大琮在一篇《劝织吉贝布》的文章中,提供了有趣的记录,“吉贝布自海南及泉州来,以供广人衣着”,“泉亦自种收花,然多资南花”。福建人依靠广东路生产的棉花织布,再返销广东路。方大琮说,“近闻南妇能缲,能纺以为纱,则织而为布甚易”,“敢劝织妇”,“虽不必仰泉可也”,主张自产自销,不必仰赖泉州的棉布供应。[18]《永东大典》卷7890《临汀志》记载福建路汀州的“土产”,“帛之属”有“绫、紬、布”,而布则有“苎、葛、蕉、麻、綦花、吉贝”六种。赵汝回《送卢五方春分教端州》:“中州近年栽木绵,春寒秋热气已偏。我心忧国身甚便,编排失手安足言。敌窥淮汉蹂两川,君相不得髙枕眠。古人度岭悲南迁,今人度岭如登仙。”[19]也同样反映了棉花栽种区的北移。

宋代木绵已开始成为丝麻之下的第三位天然纤维作物,但产量尚少,故被人们视为稀珍。南宋陆游《家居》诗说:“黎布敌纯绵。”他在诗下自注说:“客有遗黎布者,甚轻暖。”[20]当时海南岛黎族妇女善织棉布,便称“黎布”。棉布自然比丝绸保暖,其实却不敌“纯绵”。他的另一《天气作雪戏作》诗说:“奇温吉贝裘。”[21]其实,依今人的穿着感受,棉花袍不如丝绵袍轻暖舒适。陆游的诗还是印证了一句老话,物以稀为贵。

宋代木绵在日益推广的情势下,自然也被做成各种用品。苏籀《闽中秩滿》诗说:“徑從南浦攜書笈,吉貝裳衣皁帽帷。”[22]北宋苏轼《金山夢中作》说:“江東賈客木綿裘。”[23]其弟苏辙《益昌除夕感懷》诗:“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綿裘。”[24]北宋和南宋之交的张元幹诗《和杨聪父闻雨书懐》:“回思风雪围炉夜,何处联裘拥木綿。”[25]朱熹在信中说,“借请餘钱却还,尽数为买吉贝,并附来”,“但吉贝早得,御冬为幸耳”。[26]这也应是指用棉花袍御寒。金朝中期进士梁仲新《江天暮雪图》诗:“南雪不到地,霏霏满竹楼。沙河灯市里,春在木绵裘。”[27]上引史料都是指冬季的棉花袍。梁仲新作为北方人,在为南方雪景图题诗时用“木绵裘”一词,足见棉花袍已有某种普遍性。背子是宋时流行的衣装,宋徽宗时的《宜州乙酉家乘》就记载有“吉贝背子”。苏辙流放岭南时的诗作说:“欠伸吉贝重衾里。”[28]张镃《晓寝喜成》诗:“木绵衾暖足慵移。”[29]可知已有棉花作被絮者。南宋初郑刚中诗《有客致木绵椅坐为山斋之用》:“临溪汲水下蓝碧,为染吉贝包木绵。长针引线作方衲,软暖厚薄无一偏。”另有《客至木绵坐已为长韵又成四韵》诗:“就温嫌冷性同然,况是冬深凛冽天。莫讶尘生杨绾席,都縁坐少席文毡。感君四坐平分暖,为我长针细衲绵。”[30]这是用木绵做椅垫。

总之,宋、元、明三代实为棉花取代丝麻之过渡期。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尚无“棉”字,隋代《广韵》卷2的仙韵下始有“棉”字,释义为“棉也,又木绵树名”。木绵树是一种树,与棉花完全不同。如前所述,宋代一般称棉花为木绵或吉贝,但如《铁围山丛谈》卷5也称“木棉布”。由于古书经後人辗转传抄或翻刻,或有窜改,故“木棉”与“木绵”两词开始通用的时限不易确定。元明仍旧行用“木绵”一词,如《至元嘉禾志》卷6,《农桑辑要》卷2,王祯《农书》卷36等都称“木棉”,成廷珪《居竹轩诗集》卷2《夜泊青蒲村》有“芦花纫被暖如棉”之句。此後“棉”字逐渐取代了古词“木绵”。生活在明朝前半期的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2说,在元初,植棉业推广至陕西,“至我国朝,其种乃遍布於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棉花排挤羊毛和亚麻的情况。这是植棉所需劳动量少,价格低廉之故。有人甚至认为,棉花是近代文明的奠基石之一,因为使世界为之改观的工业革命,即是从棉织业发轫的。中国出现棉花排挤丝麻的情况,其时间也较西方为早,除了相同的原因外,棉织品比丝织品坚韧耐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丘濬称植棉之利“视丝枲盖百倍”,虽为夸张之词,却不无道理。

丝麻与棉花易位可能是更晚的事,此後中国丝绸产量锐减,产区狭小,已不能恢复古代之盛观。宋时棉花和棉织品尚为稀世之珍,自明以後,丝绵和丝织品反而成为稀世之珍。所可庆幸者,曾作为中华古文明重要标志之一的丝绸,衰而不失传,至今仍作为一种名贵的衣料,行销于国内外,享誉全球。(原载台湾《历史月刊》第39期)

--------------------------------------------------------------------------------

[1]《全唐诗》卷425。

[2]《全唐诗》卷425。

[3]《全唐诗》卷165。

[4]《全唐诗》卷217。

[5]《剑南诗稿》卷1。

[6]《剑南诗稿》卷69。

[7]《全唐诗》卷219。

[8]《宋会要》食货68之133——135。

[9]《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48《乞省览农民封事札子》。

[10]《史记》卷30《平准书》。

[11]《蔡忠惠公集》卷18《论兵十事》。

[12]《宋史》卷175《食货志》。

[13]《乐全集》卷23《论国计出纳事》。

[14]《文献通考》卷4。

[15]《求实集》第11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16]《石林奏议》卷12《堂白收买木绵虔布乞於福建江西两路出产州军和买绢内折纳箚子》。

[17]《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64。

[18]《铁庵方公文集》卷33。

[19]《江湖後集》卷7。

[20]《剑南诗稿》卷59《家居》(其三)。

[21]《剑南诗稿》卷65。

[22]《双溪集》卷2。

[23]《东坡集》卷14。

[24]《岁时杂詠》卷42。

[25]《芦川归来集》卷3。

[26]《朱文公别集》卷5《学古》。

[27]《中州集》卷8。按唐中期诗人张籍《崑崙儿》诗已有“行时半脫木綿裘”之句,见《全唐诗》卷385。

[28]《栾城後集》卷2《次韵子瞻独觉》。

丝麻棉范文篇2

自三代至唐宋的三千三百年间,中原大地除栽种粟、麦、稻等粮食作物外,主要是栽种桑、柘、大麻、苎麻等。白居易《秦中吟·重赋》诗说:“厚地植桑麻,所用济生民。”[1]随着人口的繁衍,土地的垦殖,处处有绿荫蔽野的桑树和柘树,此处景象,今日已不易设想,更无以复原了。

丝麻不仅作为纺织品的原料,麻可以制作麻绳之类,丝絮是制作被褥、冬服等的原料。《重赋》诗描写“官库”内“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2]官府向民间徵收大量丝绵,即是供官员、军人作冬服之用。李白《子夜吴歌》说:“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3]就是生动地描绘一个女子为征夫赶制冬袍之情景。古时所谓布,一般是指麻布,人们用“布衣”一词形容平民百姓,是因为穷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以麻布蔽体。杜甫《北征》诗说:“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4]反映在安史之乱时,其家生计艰窘,不得不将旧剩的高贵刺绣丝织物,补衲麻织短褐。陆游《霜风》诗说:“十月霜风吼屋边,布裘未办一铢绵。”[5]另一《泛舟过金家埂赠卖薪王翁》诗说:“软炊豆饭可支日,厚絮布襦聊过冬。”[6]反映当时尚可饱暖的生活水平,是麻布作面料的丝绵冬服。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7]这是指丝绵为絮的麻布被,因使用多年,“骄儿恶卧”,已丧失保暖作用。宋徽宗时设居养院,类似今日之养老院,规定八十岁以上老人“夏月支布衣,冬月衲衣絮被”,即“布絮衲被”。有一位一百零一岁的老人咸通“冬月给绵绢衣被,夏单绢衫袴”,[⑧]作为特殊优待。

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丝麻维系着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当时固然有衣不蔽体者,但也有浪费绫罗绸缎,用之如泥沙不惜者。两者相抵,尚有部份丝绸经海路和陆路出口,驰誉古代并不发达的国际市场。丝麻自给有馀,这在技术落後的古代绝非易事。正如司马光所说:“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9]我们缅怀灿烂华夏古文明时,就绝不应当忘却成千上万史册中无名的农妇们的劳绩,她们也同样是古文明的支柱。

古代主要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家庭经济,全国的丝麻总产量决不可能有官府的统计数字。列入官府统计者,只有赋税和财政收支。汉武帝时,曾一次“均输帛五百万匹”,[10]这正反映了当时丝织品产量之多。宋英宗时,主管财政的三司使蔡襄上奏,说一年内通过和买、徵税等途径,共收入丝麻织品8,745,535匹。[11]宋朝沿用後周之制,规定缴纳官府者,一匹紬绢幅阔2尺5分,重12两,长42尺。[12]依1宋尺为31厘米计,约折合113,866,866米。宋朝官府的布帛主要供军队和官员之用,北宋中期,禁军将士平均每年春冬发放紬绢6匹,绵12两,[13]6匹紬绢约折合78米。南宋有军士每年发放绢4匹和2匹的记录,约折合52米和26米。因为丝织紬绢不耐穿,必须每年发放。北宋人口最多时约有1亿。按1亿人的衣装、被褥、帐幔等用品估计,还须考虑到部份丝绸出口,人们的衣装盛行宽体,衣料的使用并不经济等情况,将丝麻织品依平均每人每年消费2匹估算,则丝麻织品总产量为26·04亿米。

但是,光是以纺织品尚不足以包括古代丝麻的总产量,另的丝绵之类,是不能不估计的。宋神宗时,官府两税收入中有丝绵一项,为5,850,356两,[14]按16两为1斤,1宋斤约合0·6公斤估算,约折合219吨。若以1亿人口,每人平均每年耗费丝绵4两的保守估计,丝绵年产量亦须1·5万吨。

棉花古称木绵、吉贝等,最早在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种植。至元明时代,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近年来,著名学者漆侠先生著有《宋代植棉考》,[15]指出宋朝闽广地区广泛种植木绵,吉贝布的生产已不限于海南岛,到南宋时,两浙和江南路的植棉已有推广的趋势。此文对内地植棉业发展始于元代之旧说,有所突破。本文在此基础上另外补充若干史料。

早在宋太宗时,据《宋会要》食货37之2,令川陕各州罢织各种精致丝织品上贡,“只织买绫、罗、紬、绢、駞布、木绵等”,可知西川已有棉布生产。北宋末年亡辽後,宋金两国商定每年向金输纳岁币,《三朝北盟会编》卷16《北征纪实》载:“虏人每喜南货,故虽木绵亦二万段。”後宋金对峙时,据《宋会要》食货38之41记载,“虔(州)布、木绵”等都是南方对北方的一项重要贸易物资。宋高宗时,葉夢得上奏说,“朝廷见收买木绵、虔布万数不少”,“木绵係福建路出产,虔布係江西路出产”。[16]楼钥《攻媿集》卷112《北行日录》下记载宋使赴金,“如木綿之类,复载至汴京”。

《永乐大典》卷5343《三阳志》载广东路连州韩山书院廪田中有“没官木绵田,税钱四贯五百足”。这是专门的棉田,并且已纳入官府的赋税徵收,折纳税钱。正如漆侠先生《宋代植棉考》引《元典章》卷24的考证表明,至少在南宋晚期,夏税事实上已开始输纳棉布。种植不普遍,是不可能纳入官府的赋税徵收系统的。随着木棉布的的推广,自古相传的麻布即布的概念也发生变化,南宋後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绵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17]

南宋後期的方大琮在一篇《劝织吉贝布》的文章中,提供了有趣的记录,“吉贝布自海南及泉州来,以供广人衣着”,“泉亦自种收花,然多资南花”。福建人依靠广东路生产的棉花织布,再返销广东路。方大琮说,“近闻南妇能缲,能纺以为纱,则织而为布甚易”,“敢劝织妇”,“虽不必仰泉可也”,主张自产自销,不必仰赖泉州的棉布供应。[18]《永东大典》卷7890《临汀志》记载福建路汀州的“土产”,“帛之属”有“绫、紬、布”,而布则有“苎、葛、蕉、麻、綦花、吉贝”六种。赵汝回《送卢五方春分教端州》:“中州近年栽木绵,春寒秋热气已偏。我心忧国身甚便,编排失手安足言。敌窥淮汉蹂两川,君相不得髙枕眠。古人度岭悲南迁,今人度岭如登仙。”[19]也同样反映了棉花栽种区的北移。

宋代木绵已开始成为丝麻之下的第三位天然纤维作物,但产量尚少,故被人们视为稀珍。南宋陆游《家居》诗说:“黎布敌纯绵。”他在诗下自注说:“客有遗黎布者,甚轻暖。”[20]当时海南岛黎族妇女善织棉布,便称“黎布”。棉布自然比丝绸保暖,其实却不敌“纯绵”。他的另一《天气作雪戏作》诗说:“奇温吉贝裘。”[21]其实,依今人的穿着感受,棉花袍不如丝绵袍轻暖舒适。陆游的诗还是印证了一句老话,物以稀为贵。

宋代木绵在日益推广的情势下,自然也被做成各种用品。苏籀《闽中秩滿》诗说:“徑從南浦攜書笈,吉貝裳衣皁帽帷。”[22]北宋苏轼《金山夢中作》说:“江東賈客木綿裘。”[23]其弟苏辙《益昌除夕感懷》诗:“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綿裘。”[24]北宋和南宋之交的张元幹诗《和杨聪父闻雨书懐》:“回思风雪围炉夜,何处联裘拥木綿。”[25]朱熹在信中说,“借请餘钱却还,尽数为买吉贝,并附来”,“但吉贝早得,御冬为幸耳”。[26]这也应是指用棉花袍御寒。金朝中期进士梁仲新《江天暮雪图》诗:“南雪不到地,霏霏满竹楼。沙河灯市里,春在木绵裘。”[27]上引史料都是指冬季的棉花袍。梁仲新作为北方人,在为南方雪景图题诗时用“木绵裘”一词,足见棉花袍已有某种普遍性。背子是宋时流行的衣装,宋徽宗时的《宜州乙酉家乘》就记载有“吉贝背子”。苏辙流放岭南时的诗作说:“欠伸吉贝重衾里。”[28]张镃《晓寝喜成》诗:“木绵衾暖足慵移。”[29]可知已有棉花作被絮者。南宋初郑刚中诗《有客致木绵椅坐为山斋之用》:“临溪汲水下蓝碧,为染吉贝包木绵。长针引线作方衲,软暖厚薄无一偏。”另有《客至木绵坐已为长韵又成四韵》诗:“就温嫌冷性同然,况是冬深凛冽天。莫讶尘生杨绾席,都縁坐少席文毡。感君四坐平分暖,为我长针细衲绵。”[30]这是用木绵做椅垫。

总之,宋、元、明三代实为棉花取代丝麻之过渡期。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尚无“棉”字,隋代《广韵》卷2的仙韵下始有“棉”字,释义为“棉也,又木绵树名”。木绵树是一种树,与棉花完全不同。如前所述,宋代一般称棉花为木绵或吉贝,但如《铁围山丛谈》卷5也称“木棉布”。由于古书经後人辗转传抄或翻刻,或有窜改,故“木棉”与“木绵”两词开始通用的时限不易确定。元明仍旧行用“木绵”一词,如《至元嘉禾志》卷6,《农桑辑要》卷2,王祯《农书》卷36等都称“木棉”,成廷珪《居竹轩诗集》卷2《夜泊青蒲村》有“芦花纫被暖如棉”之句。此後“棉”字逐渐取代了古词“木绵”。生活在明朝前半期的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2说,在元初,植棉业推广至陕西,“至我国朝,其种乃遍布於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棉花排挤羊毛和亚麻的情况。这是植棉所需劳动量少,价格低廉之故。有人甚至认为,棉花是近代文明的奠基石之一,因为使世界为之改观的工业革命,即是从棉织业发轫的。中国出现棉花排挤丝麻的情况,其时间也较西方为早,除了相同的原因外,棉织品比丝织品坚韧耐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丘濬称植棉之利“视丝枲盖百倍”,虽为夸张之词,却不无道理。

丝麻与棉花易位可能是更晚的事,此後中国丝绸产量锐减,产区狭小,已不能恢复古代之盛观。宋时棉花和棉织品尚为稀世之珍,自明以後,丝绵和丝织品反而成为稀世之珍。所可庆幸者,曾作为中华古文明重要标志之一的丝绸,衰而不失传,至今仍作为一种名贵的衣料,行销于国内外,享誉全球。(原载台湾《历史月刊》第39期)

--------------------------------------------------------------------------------

[1]《全唐诗》卷425。

[2]《全唐诗》卷425。

[3]《全唐诗》卷165。

[4]《全唐诗》卷217。

[5]《剑南诗稿》卷1。

[6]《剑南诗稿》卷69。

[7]《全唐诗》卷219。

[8]《宋会要》食货68之133——135。

[9]《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48《乞省览农民封事札子》。

[10]《史记》卷30《平准书》。

[11]《蔡忠惠公集》卷18《论兵十事》。

[12]《宋史》卷175《食货志》。

[13]《乐全集》卷23《论国计出纳事》。

[14]《文献通考》卷4。

[15]《求实集》第11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16]《石林奏议》卷12《堂白收买木绵虔布乞於福建江西两路出产州军和买绢内折纳箚子》。

[17]《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64。

[18]《铁庵方公文集》卷33。

[19]《江湖後集》卷7。

[20]《剑南诗稿》卷59《家居》(其三)。

[21]《剑南诗稿》卷65。

[22]《双溪集》卷2。

[23]《东坡集》卷14。

[24]《岁时杂詠》卷42。

[25]《芦川归来集》卷3。

[26]《朱文公别集》卷5《学古》。

[27]《中州集》卷8。按唐中期诗人张籍《崑崙儿》诗已有“行时半脫木綿裘”之句,见《全唐诗》卷385。

[28]《栾城後集》卷2《次韵子瞻独觉》。

丝麻棉范文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农业

工具:耒耜、石刀、石镰

原始灌溉技术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畜牧业发达。种类:猪、牛、羊、马、狗等。种桑养蚕,酿酒

实行井田制

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手工业

有铜器(未用于农业)

青铜铸造业发达;

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

出现原始瓷器;

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

号“百工”,青铜铸造业发达,产品生活化;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出现原始瓷器;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

商业

交通运输具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善经商

以贝作为货币,商都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交通比商朝发达,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本课内容时,先让学生对三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各自特点。使学生对三代的经济发展,不仅有纵向的认识,而且,也有横向的把握。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武器,但后来也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商、周的青铜制造业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朝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到西周时期,产品向生活化发展。这些青铜器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的交通

夏朝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发展,已有专司车辆制造的“车正”。《左传》记载大禹曾开九道。到了商朝,开始形成辐射整个统治区域的交通网络。西周的交通在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周王朝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设有不少与交通道路有关的官员。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三代的商业发展,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

夏、商、西周的农业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大都出现。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人们已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而且,有了较发达的历法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典型例题

例1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B.奴隶主极其残忍

C.当时的牲畜较少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

答案:D

例题分析:商代奴隶的“集体”劳动,体现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而本题应选D。

例2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B.麻棉丝C.丝麻棉D.麻丝棉

答案:D

例题分析:本题误区之一是把衣着织物原料简单理解为衣料;之二是麻织品和丝织品出现的先后时间。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纺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从商代蚕丝业的发展程度,可以反证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蚕丝,人们可能已经知道利用蚕丝。而棉花种植传入较晚,其中非洲棉花经过中亚传入我国新疆的时间大抵不晚于西汉中期。

例3“鼎”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礼器,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答案:B

例题分析:“鼎”是国家形成后产生的,又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同时还应联系考古发现进行判断。

扩展资料

商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手工业的发展

铸造作坊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商业的发展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夏朝农业生产

夏代的中心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气候适宜。谷也叫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的收割工具有石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样式很象后世北方掐谷穗用的“铁爪镰”。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弯月形的石镰和蚌镰,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镰和蚌镰不仅能收割谷穗,而且连谷物的杆也可以收回来,可见那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原始状态。

当时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石铲。在二里头遗址的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能看出木耒留下的痕迹。古书上说,大禹“身执耒亩以为民光”。耒是木质的,从壁土上遗留的痕迹来看,它的形状大体是在木柄的一端分成双叉,主要用来掘土。石铲在二里头和洛阳锤李遗址的四期文化层中(相当于二里头早期)都有发现。锤李的石铲是磨制的,呈扁平状,上窄刃宽,两面刃,为了安装木把,在铲的中间还钻上孔。在黄土平原比较松疏的土地上,这种木耒和石铲就担负起翻地掘土的主要任务。

农业生产的发展的表现:

水井的使用。水力的出现可能在夏代以前。在河北邯郸涧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水井。到了夏代,水井的使用肯定比以前有所增多。在洛阳锤李、偃师二里头都发现了水井,锤李的水井是圆形的,口径1.6米,深6米多,在这口古井中发现有高领罐、直领罐等遗物,可能是当时汲水落井遗留的器物。二里头的一口井是长方形的,长1.95米,宽1.5米,井深4米

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证明它不是窑穴。壁上有对称的脚窝,那是为了掏井和捞拾落井器具而挖的。水井的使用可以改变那种追逐水源、迁徒不定的生活,使人们有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定居生活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水井还可以浇地,不过,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水浇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型的陶制容器。例如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瓮以及大陶罐等,与龙山文化早期、中期的器物相比,它们确实成了庞然大物。这些大型器物,有一些应是贮存食物的用具。只有农业的相当发展,制作大型容器才成为必要。

在这个阶段上,专用酒器也出现了。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些墓葬中发现有细长的觚(gu)、有带管状流的盉[he],还有那种三个空足、有耳有流的鬹[gui]等专用酒器,足见当时饮酒风气十分盛行。有的文献上记载说,古时候用黄米做“酒”是夏代第六个国王少康发明的。我们知道,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没有相当多的粮食收获,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就可以推测出农业生产发展的概况。

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丝麻棉范文篇4

一、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统筹协调,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在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同时,继续在全县营造加快工业发展的新氛围。继续坚持委领导和相关股室联系企业制度,实行无梗阻服务,保姆式贴心服务,和绿色通道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在改革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2、强化落实工业经济目标责任制。继续对全年工业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各工业主管部门和相应企业,制定奖惩办法,严格考核,重奖重惩。

3、大力扶持优势重点企业。在政策、服务、资金、物资、能源、运输等方面为重点优势企业倾斜,并对重点优势企业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确保其工业增加值、利润的平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充分发挥其对全县其它产业的拉动和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全县经济共融互动。

4、加强和改进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力度。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定期公布全县工业指标完成进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及时准确地为县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二、加大企业改制清算工作进度,为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契机

5、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改制要求,加快进入改制程序的国有企业的清算扫尾工作,彻底了断职工身份,转变企业经营机制,重组企业资产,盘活存量,做到死而后生,不断做强做大。

三、狠抓项目投入和引资发展工作,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势头

6、狠抓已上项目和新上项目。20*年重点抓好通川酒业万吨窑池项目,迪超建陶第三期高档墙地砖的技改项目,智鹏麻纺的脱胶车间扩建及配套污水处理、麻棉混纺纱布生产线项目,福*焦化二期工程项目,闽*金属制品厂年产30万吨型钢*产,长江食品公司熟食品加工项目,千利食品厂20万吨淀粉糖项目,华隆纺织1.4万锭棉纱项目,金坤肉牛项目,森*地板项目,美好塑业集团红花种植、深加工和红花保健胶囊开发项目,巴河水能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同时,抓好超发砼业水泥搅拌站建设项目,协调解决好土地、管线迁移、环保选址、工商注册等问题,全力支持该项目尽快动工投产;抓好银康饮品公司与中国嘉盛投资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合资720万美元组建*州市银康生物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银杏提取物系列产品项目。

7、狠抓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地为引入企业排解各种疑难,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要以政府招商为主转为企业招商为主,以商引商,以同乡会引商,充分集聚外部资源,借用外力,力争抓3—4个投入超1000万元以上新项目开工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抓好水电冶、煤电冶、天燃气发电的前期论证和招商引资工作;围绕食品饮料、建筑建材、丝麻纺织、橡塑制品、中药材加工、能源化工六大支柱产业谋篇布局、做大做强。

8、狠抓产品的纵深开发。针对我县产品单一的现状,进行技术创新,抓好上下游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综合开发能力;抓好矿产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9、加快园区论证、审批和建设步伐。建立工业园区是加快我县发展的一大战略决策,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范、合理布局的要求建好工业园区。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继续将各工业重点发展乡镇引进企业到园区落户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的依据。

四、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经济的综合管理职能

10、加大“四五”普法工作的学习和宣传教育,做好“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验收总结工作;加大对窃盗电案件的查处力度。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破坏电力设施行为。

11、加大电力行政执法力度,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稳定规范的供用电市场秩序,保障电力安全运行。

12、认真履行石油、天然气、煤炭经营和生产、医药的行业管理职能。协调相互关系,严格按照规章进行管理,把好证照审验关。

五、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3、进一步搞好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组织县级各职能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严历打击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二是继续组织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三是继续深入开展集贸市场、成品油加油站、实心页岩砖、粘土砖的专项整顿工作;四是继续整顿提供假信息、搞欺诈等违法活动的中介机构;五继续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坚决堵住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城乡市场。

六、扎实抓好安全生产管理,促进工业生产正常开展

14、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与各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狠抓重点行业、重点环节,特别是煤矿企业的安全和排危工作,确保全年不出重特大事故。

15、强化安全监督管理。认真开展安全专项检查、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四到位”工作,严格进行事故查处,对事故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严肃处理。

七、继续做好“两保”及再就业工作,确保企业稳定

16、落实“两保”及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对企业困难职工家庭,通过认真排查核实后,符合低保条件的,无条件进入低保。落实各企业的下岗失业人数和“4*0”大龄人员数,建立下岗失业人员档案,分步骤实施再就业工作。

17、严格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继续与企业签订综合治理保一方平安目标责任书,积极做好稳定预案工作,畅通稳定工作信息,把握不稳定动态,超前发现各种不稳定因素。变职工“上访”为“下访”,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疾苦,以“送温暖”等形式解决部分职工的实际困难,以政策帮扶和就业指导等方式让困难职工家庭脱困。对改制成本不足的企业,做好职工稳定工作。花大力气解决重访企业职工反映的具体问题,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

八、加强党的建设,为工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丝麻棉范文篇5

一、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统筹协调,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在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同时,继续在全县营造加快工业发展的新氛围。继续坚持委领导和相关股室联系企业制度,实行无梗阻服务,保姆式贴心服务,和绿色通道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在改革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2、强化落实工业经济目标责任制。继续对全年工业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各工业主管部门和相应企业,制定奖惩办法,严格考核,重奖重惩。

3、大力扶持优势重点企业。在政策、服务、资金、物资、能源、运输等方面为重点优势企业倾斜,并对重点优势企业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确保其工业增加值、利润的平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充分发挥其对全县其它产业的拉动和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全县经济共融互动。

4、加强和改进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力度。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定期公布全县工业指标完成进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及时准确地为县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二、加大企业改制清算工作进度,为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契机

5、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改制要求,加快进入改制程序的国有企业的清算扫尾工作,彻底了断职工身份,转变企业经营机制,重组企业资产,盘活存量,做到死而后生,不断做强做大。

三、狠抓项目投入和引资发展工作,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势头

6、狠抓已上项目和新上项目。20*年重点抓好通川酒业万吨窑池项目,迪超建陶第三期高档墙地砖的技改项目,智鹏麻纺的脱胶车间扩建及配套污水处理、麻棉混纺纱布生产线项目,福*焦化二期工程项目,闽*金属制品厂年产30万吨型钢*产,长江食品公司熟食品加工项目,千利食品厂20万吨淀粉糖项目,华隆纺织1.4万锭棉纱项目,金坤肉牛项目,森*地板项目,美好塑业集团红花种植、深加工和红花保健胶囊开发项目,巴河水能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同时,抓好超发砼业水泥搅拌站建设项目,协调解决好土地、管线迁移、环保选址、工商注册等问题,全力支持该项目尽快动工投产;抓好银康饮品公司与中国嘉盛投资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合资720万美元组建*州市银康生物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银杏提取物系列产品项目。

7、狠抓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地为引入企业排解各种疑难,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要以政府招商为主转为企业招商为主,以商引商,以同乡会引商,充分集聚外部资源,借用外力,力争抓3—4个投入超1000万元以上新项目开工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抓好水电冶、煤电冶、天燃气发电的前期论证和招商引资工作;围绕食品饮料、建筑建材、丝麻纺织、橡塑制品、中药材加工、能源化工六大支柱产业谋篇布局、做大做强。

8、狠抓产品的纵深开发。针对我县产品单一的现状,进行技术创新,抓好上下游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综合开发能力;抓好矿产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9、加快园区论证、审批和建设步伐。建立工业园区是加快我县发展的一大战略决策,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范、合理布局的要求建好工业园区。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继续将各工业重点发展乡镇引进企业到园区落户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的依据。

四、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经济的综合管理职能

10、加大“四五”普法工作的学习和宣传教育,做好“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验收总结工作;加大对窃盗电案件的查处力度。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破坏电力设施行为。

11、加大电力行政执法力度,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稳定规范的供用电市场秩序,保障电力安全运行。

12、认真履行石油、天然气、煤炭经营和生产、医药的行业管理职能。协调相互关系,严格按照规章进行管理,把好证照审验关。

五、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3、进一步搞好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组织县级各职能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严历打击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二是继续组织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三是继续深入开展集贸市场、成品油加油站、实心页岩砖、粘土砖的专项整顿工作;四是继续整顿提供假信息、搞欺诈等违法活动的中介机构;五继续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坚决堵住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城乡市场。

六、扎实抓好安全生产管理,促进工业生产正常开展

14、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与各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狠抓重点行业、重点环节,特别是煤矿企业的安全和排危工作,确保全年不出重特大事故。

15、强化安全监督管理。认真开展安全专项检查、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四到位”工作,严格进行事故查处,对事故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严肃处理。

七、继续做好“两保”及再就业工作,确保企业稳定

16、落实“两保”及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对企业困难职工家庭,通过认真排查核实后,符合低保条件的,无条件进入低保。落实各企业的下岗失业人数和“4*0”大龄人员数,建立下岗失业人员档案,分步骤实施再就业工作。

17、严格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继续与企业签订综合治理保一方平安目标责任书,积极做好稳定预案工作,畅通稳定工作信息,把握不稳定动态,超前发现各种不稳定因素。变职工“上访”为“下访”,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疾苦,以“送温暖”等形式解决部分职工的实际困难,以政策帮扶和就业指导等方式让困难职工家庭脱困。对改制成本不足的企业,做好职工稳定工作。花大力气解决重访企业职工反映的具体问题,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

八、加强党的建设,为工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丝麻棉范文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苎麻简介:

苎麻,学名Boehmerianivea(Linn.)Gaudich,英文名Ramie,又有别名家苎麻、白麻和圆麻[1]。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是我国国宝,我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以上,在国际上称为“中国草”。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其单纤维长、强度最大,吸湿和散湿快,热传导性能好,脱胶后洁白有丝光,可以纯纺,也可和棉、丝、毛、化纤等混纺,闻名于世的浏阳夏布就是苎麻纤维的手工制品。

中国是苎麻品种变异类型和苎麻属野生种较多的国家,中国苎麻栽培历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苎麻较适应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由地下茎和根系形成强大的根蔸。一般用营养体繁殖的苎麻没有主根,从地下茎上发生许多细根,其中一部分具有副形成层,膨大成萝卜状,表面光滑,它们的次生木质部薄壁细胞中含大量淀粉,有贮藏养分的功能,故称贮藏根。根群大部分分布在30-50cm深的土层中,少数支根可入土深达1m以下。地下茎各分枝的顶芽生长,伸出地面,成为地上茎。地上茎丛生,直立,圆柱形,表面有毛,高1.5-2m左右,基部直径0.8-1.2cm,一般不分枝,绿色或带红色,成熟时皮层木栓化,变褐色。初生纤维在韧皮部中的外侧,经济价值较高,由初生分生组织产生分化而成;一般鲜茎出麻率为4-6%,鲜皮出麻率为10-15%,茎的木质部疏松或空心,容易折断。

苎麻单纤维长度为60-250mm,是麻类作物中最长的。直径17-64um,横断面呈多角形、椭圆形。叶互生,叶片卵圆形、椭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叶片表面粗糙或有皱纹,绿色或黄绿色,背面有银白色毡毛,叶柄、叶身或托叶的主脉绿色或黄绿色,有时带红紫色。

苎麻的宿根年限为10-30年,多至百年以上。生育期头麻约80-90天,二麻50-60天,三麻70-80天,全年生育期230天左右。

苎麻为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不仅影响苎麻开花的迟早,也影响雌雄花的比率。日长8-9小时能促进开花,但多生雌花;日长为14小时时则多生雄花。苎麻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25-30℃。地上茎生长的适温为15-32℃。早春气温低于3℃则幼苗受寒害。冬季土温低于零下3-5℃的持续时间长,则地下茎受冻害。叶面积系数可达4-7。由于蒸腾量大,同时营养生长快,需要充足的水分。一般年雨量宜在800-1000mm以上,且分布合理。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左右。土壤含水量为20-25%。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对纤维产量有很大影响。日照不足,则光合作用减弱,茎秆软弱,麻皮薄,纤维细胞壁薄,工艺成熟延迟,产量降低。但阳光太强,高温干旱,也会使麻茎生长受到抑制,纤维细胞壁木质化,降低纤维品质和产量。茎叶茂盛,根蔸发达,要求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排水良限。土壤pH值以5.5-6.5为宜,低于4.5或高于7.6的,应加以改良。在中国,苎麻一般都种在山区平地、缓坡地、丘陵地或平原冲击土上。土质最好是砂壤到粘壤。但地下水位在1m以内或易淹水的土地不宜种植。

茎皮纤维长,柔韧色白,不皱不缩,拉力强,富弹性,耐水湿,耐热力大,富绝缘性,为优良纺织原料。用途较广:根供药用,为利尿解热药,有安胎作用,治腹痛、下血等症;茎、叶可提苎麻浸膏,止血效果较好。

苎麻的主要产地为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浙江、贵州、河南、陕西、江苏、云南、福建、广东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其中以湖南、湖北和四川省为最多。

1.2苎麻的历史:

苎麻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种植[2]。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有4700余年。秦汉以前,苎麻已进入北方,故《诗经》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苎”。但长期以来,苎麻的主要产区在南方。故王祯《农书》说:“南人不解刈麻(大麻),北人不知治苎”。不过在元代苎麻又有向北方扩展的趋势。当时的农书也开始积极致力于苎麻栽培技术的总结。元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就专门新添有“栽种苎麻法”,代表了当时苎麻栽培技术的最高水平。后来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还专为苎麻设立一门,备载治苎纺织工具。

1.3苎麻织物

(1)手工夏布[3]

苎麻起源于中国,是历史上继葛、大麻后我国最早使用的纺织纤维之一。我国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以上。早在4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曾出土一批苎麻织物残片,它是平纹织物,经纱密度为23.6—30.7根/cm,纬纱密度为16-20跟/cm,比较细致。到了奴隶社会的商周时代,苎麻织物也有发展,民间诗歌《诗经》中就有“东门之池,可以沤苎”的诗句,说明我国古代早就掌握了沤制苎麻,利用纤维,织成细布的方法。在《周礼》中还规定,设置了专门管理苎麻纺织的官员。根据《左传》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以苎衣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从出土的西汉距今2100年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中,就有几块精细的苎麻布。其中有一件女衣,经纱密度为32-38根/cm,轻薄似纱,重量仅53kg。按衣服实样分析:如果纤维细度为4dtex(2500公支)左右的话,只用25-30根纤维就能织成一根纱。这表明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掌握了苎麻的部分脱胶和加工技术,不仅能使纤维束分离精细,而且可以织成较细的纱和织很薄的布,苎麻手工纺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不但是苎麻的起源地,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苎麻织物的地方。

中国最古老的苎麻织物是夏布,自古以来苎麻是用手工绩麻,织成夏布的。将生苎麻进行沤麻、捶打、洗晒,使苎麻脱去部分胶质,利用苎麻单纤维间残存伴生胶质,将苎麻纤维束劈成所需的细度,再头尾捻接,成为所要长度的纱。该纱基本无捻度,平直光滑,用以织成夏布。夏布的品质和色泽随脱胶加工技术不同而分为浅棕色及漂白夏布。

手工苎麻纱是由较细的纤维束组成的,其表面光滑,没有毛茸,织造时断头少。用它制织成的夏布表面光滑、强力高、手感硬挺、坚牢耐用。随着胶质去除量的增多,白度增加,光泽好,手感变软但强力逐渐下降。由于头尾捻接,捻接处形成了粗节,粗节的大小由纤维分离的细度和捻度的长度决定。又因粗节不规则的分布,夏布布面形成不规则的大小粗节,成为夏布的独特风格。

(2)机制麻布

机制麻布残胶含量极低,手感比夏布柔软,比夏布白,机制麻布的手感、外观、白度及服用性能都比手工夏布好。但由于苎麻纤维刚性大,抱合力差,成纱及织物表面毛茸多,虽经整理,仍不能完全消除服用时的刺痒感。

由于苎麻织物有通风透气、凉爽舒适的特点,在国内外市场已有销路,特别是细支纯麻布。

但和棉纤维相比,苎麻纤维粗、长,结晶度高、刚度大,成纱抱合力差。这种性质在苎麻织物上表现为粗糙硬挺的手感,表面毛羽多且硬。当织物与皮肤接触时,硬挺的毛羽刺激皮肤,产生刺痒感,严重的为刺痛感。

1.4苎麻织物的分类:

(1)按纤维的种类分类

可分为纯苎麻布,苎麻和涤纶以及各种化纤混纺或交织布,苎麻与天然纤维合捻、混捻、交织布。苎麻可同一种或一种以上纤维进行混纺、交织、合捻,常见的有涤麻,涤棉与涤麻交织,毛麻涤,丝麻涤,麻棉,麻粘,或麻粘棉等产品。

(2)按织物用途分类

服用织物:各种服装包括内衣及外衣面料。内衣面料要求滑爽、挺括、凉爽、手感柔软、吸湿排汗、使人体感到舒适。外衣面料要求粗厚、挺括和弹性好,春夏季服装,还需要凉快舒适,丰满平整。

还有工业用织物,装饰用织物等,这里不做具体介绍。

(3)按印染加工性质分类

可分为漂色布、印花布、色织布和整理布。

1.5苎麻织物的风格特征

苎麻织物的风格由苎麻纤维的特性所决定。

苎麻纤维为一个单细胞所形成,纤维横截面有椭圆形或腰圆形等,纵向呈带状,表面光滑,无自然捻曲捻回,但有结节,在麻类纤维中以苎麻纤维为较细长(与大麻、黄麻、亚麻相比较)。因此适合纺细支麻纱和制织轻薄麻衣。苎麻纤维中间有一条沟状的空腔,故其透气性好,热传导率高,易向外发散,吸收水分快而发散也快,有利于散热散湿。所以使得苎麻及其混纺交织织物具有通风透气,吸湿排汗和出汗不贴身的优点。随着苎麻含量的增多,凉爽感更突出。适宜做夏季衣料以及各类窗帘、蚊帐和装饰布等。

苎麻纤维分子结构排列整齐,结晶度及取向度高,所以苎麻纤维断裂强度高,断裂伸长小,不耐屈折,湿强比干强增加16%--18%,因此苎麻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及合捻的织物手感挺括。

由于苎麻纤维半制品的回潮率变化大,会造成麻纱长片段不匀、布面粗细不匀、条影明显,故而形成麻织物独特的特点。短麻纺与长麻纺相比,其抱合力,条干,大小节和布面平整度等方面较好。短麻纺的可纺支数较粗,能使织物具有一种粗狂的线条,适合做各种外衣面料及装饰用布等。

为了突出苎麻织物的风格,采取较稀疏的经纬密度,组织结构上采用重平、方平、提花等组织,增加透气性,也可以采用加入各种短纤,人为纺出很多不规则的大小节,更能突出麻织物的风格,考虑到苎麻织物的手感较硬挺,纱支较粗,布面显得粗糙,穿用初期有刺痒感,印染时,采用碱处理,以及柔软整理等加工工艺,使织物具有滑、挺、爽的手感,提高服用性能。

1.6功能性纤维——吸湿排汗纤维

一般纺织品要达到吸湿排汗功能的方法可采用以下方法[4]:

纤维截面异形化:Y字形、十字形、w形和骨头形等,增加表面积,纤维表面有更多的凹槽,可提高传递水气效果。

中空或多孔纤维:利用毛细管作用和增加表面积原理将汗液迅速扩散出去。

纤维表面化学改性:增加纤维表面亲水性基团,达到迅速吸湿的目的。

亲水剂整理:直接用亲水性助剂在印染后处理过程中赋予织物或纤维纱线亲水性。

采用多层织物结构:利用亲水性纤维作内层织物,将人体产生之汗液快速吸收。再经外层织物空隙传导散发至外部。达到舒适凉爽性能。

吸湿排汗功能即是通过织物结构设计或纤维改性等方式,改变织物对水分之吸湿、移动、排汗等性质,同时能够具有吸水性和快干性[5]。吸湿排汗纤维是利用纤维表面微细沟槽所产生的毛细现象使汗水经芯吸、扩散、传输等作用,迅速迁移至织物的表面并发散,使其能够快速挥发,从而保持人体皮肤的干爽感。同时,在湿润状态时也不会像棉纤维那样倒伏,始终能够保持织物与皮肤间舒适的微气候状态,达到提高舒适性的目的。

吸湿排汗面料能够广泛应用于衬衣、外衣、运动服、内衣、西裤、衬里、装饰制品等领域。使用吸湿排汗纤维可以改善贴身衣物的舒适性,原因是可调节贴身衣物与皮肤表面间的水分及湿度之间的关系(衣服内气候)、衣物和皮肤接触时的压力或接触感等,可称为“可呼吸面料”,面料既具有棉制品令的触感,又具清爽感。

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Coolmax纤维、日本生产的Coolplus纤维和我国生产的Coolnise纤维、Coolbest纤维均为十字形的沟槽涤纶纤维,对水分和水气具有良好的疏导作用,可用于生产导热排汗服装[6]。

其中,COOLBST吸湿排汗纤维:一种应用于高级面料、高档服装的COOLBST吸湿排汗纤维,在江苏仪征化纤股份公司瓶级切片事业部多功能短纤装置上开发成功。仪征公司生产的COOLBST纤维采用了全新的纤维截面形状设计,将毛细管原理成功地运用到织物结构,使其能够快速吸水、疏水、扩散和挥发,从而保持人体皮肤的干爽感[7]。

1.7服装面料流行趋势

我们的先祖发现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麻文化的服饰文明。“麻”通过时装表现其面料舒适、挺括、柔软、滑爽的特点。可以通过面料的色彩、质感、肌理等方面表现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麻时尚,以求达到现代人追求舒适、自然的穿着需求。

麻面料之所以能在欧美非常流行是因为西方人的穿衣习惯以舒适为主,而中国人习惯上穿衣是给别人看的,自身体验反而在其次。麻纺面料最初是以坯布出口的形式存在,从外观上吸引不了大众的目光,也不能引起设计师的兴奋点,因此无法与时尚衔接,造成在麻面料上找不到时尚性与舒适性的双重体验。

现代人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自然的渴望,使得天然纤维越来越受宠。麻,这一有这悠久历史的面料,会愈加走近人们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于服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舒适,更多的是流行。色彩可以流行,款式可以流行……在诸多流行因素中,环保也已经占据了一定比例。换句话说,面料功能的变化除舒适之外,市场对于面料的环保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我们看国产面料时,感触最深的就是功能性面料的增多、保健纤维的普遍应用,这些都表现出企业更人性化的开发理念。如今,环保已成为一大流行点,人们在呵护自己的同时,也在保护着环境。

所谓环保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无破坏。从加工过程看,面料的环保应该从纤维开始。传统的环保纤维主要是棉、麻。棉纤维的强度高、抗皱性好,拉伸性则较差;耐热性较好,仅次于麻;对染料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染色容易,色谱齐全,色泽也比较鲜艳。纯棉织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穿着舒服。麻纤维有其他纤维难以比拟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吸湿散湿与透气的功能,传热导热快、凉爽挺括、出汗不贴身、质地轻、强力大、防虫防霉、静电少。麻织物不易污染、色调柔和大方、粗犷,适宜人体皮肤的排泄和分泌。

无论是对于环境还是对于人本身,环保都是发展趋势所在。

当你走进一家服装店,销售人员几乎都会向你推荐纯棉产品,据观察在任何一家服装店都会如此。无论是休闲装,还是正装。但是,他们绝对不会专门说“这是环保面料”,因为这是人所周知的。棉产品无处不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舒适。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麻面料的服用性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应用也更为普遍。伴随着消费者对于麻面料的更深入的了解和消费能力的提高,麻面料的消费也逐渐热起来了。

环保面料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它除了保护我们的环境之外,也保护了我们自己,可谓最体贴的流行。

苎麻纤维是纤维中的珍品,其透气、吸湿、抗菌、保健功能和良好的服用性能居各种天然纤维之首,被国际上公认为绿色环保纺织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一切条件都是苎麻产品会成为流行的必要因素。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苎麻织物由于纤维结晶度大,取向度大,无定形区小,纤维粗,单根纤维的弯曲刚性指数和最大抗弯力都较大,纤维间抱合力差,使织物表面的毛羽长而多,与人体皮肤接触时产生刺痒感。

苎麻织物刺痒感产生的原因复杂,除了因为纤维本身的性质决定外,后道加工不当亦会加剧刺痒感[8]。

烧毛的目的是去除织物表面的毛羽,但如烧毛不尽,短而粗硬的毛羽根部的存在,使刺痒感加剧。

苎麻织物经浓碱丝光后,纤维变粗变硬,织物结构间更不易滑动,织点突出,使触觉更感粗糙。

预缩及液氨处理对改善苎麻织物的手感,减轻刺痒感有明显的效果。

作为一个品种,砂洗苎麻织物是受欢迎的,它不仅保持了苎麻织物原有的透气透湿特性,基本上消除了硬糙感和刺痒感,同时服用性能也提高。

纤维素酶对苎麻织物的减量处理,也是改善苎麻织物手感及刺痒感的有效手段。

现在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考虑解决苎麻织物刺痒感的问题,用CoolBST这种透气性好的功能性纤维和苎麻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方法解决苎麻在贴身穿时的刺痒感。

目前,吸湿快干运动休闲针织面料是近年研发的新产品,很快受到市场青睐,有逐渐风行之趋势。目前棉型吸湿快干针织面料多为棉盖涤组织,里层为涤(75D/72f细旦丝、Coolmax沟槽纤维等),面层为棉[9]。经整理后有较好的亲水吸湿性,但因棉散湿较慢,其快干性尚未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苎麻纤维吸湿放湿快、透气性能优于棉。如果采用麻盖涤组织,开发含麻吸湿快干针织面料,苎麻的刺痒问题将被掩盖,而突出了其吸湿放湿快、干爽利汗的优良服用性能。研发人员在研发含麻吸湿快干针织面料时测试了棉盖涤、麻盖涤平纹针织物吸湿散湿性,结果表明麻盖涤平纹针织物吸湿散湿性明显优于棉盖涤。

那么,可以采用二重组织或者双层组织,使得苎麻在表面,而CoolBST在里层,这样透气的CoolBST织成的面料即保持了苎麻织物本来的风格特征,也彻底解决了它的刺痒感的问题。

在织物设计上面,我们要使用德国EAT公司大提花织物设计,德国EAT公司从1983年开始开发了一系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主要应用于机织(大、小提花)、针织、染整等生产领域[10]。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已遍布欧美市场,并开始向我国市场进军。该设计系统还可选配调制解调器,通过网络由德国EAT公司提供垒球性的技术服务该软件系统由图案设计、扫描、打印输出、织造工艺设计、仿真“织造”这五十软件包组成。

三、课题研究内容

采用二重组织或者双层组织,织造织物,使得苎麻在表面,而CoolBST在里层,这样,透气的CoolBST织成的面料处于里层,可以即保持了苎麻织物本来的风格特征,也彻底解决了它的刺痒感的问题。

使用EAT软件进行织物设计,它可以仿真二重组织的织物,先期先进行面料的设计,要考虑到图案、花型、肌理、颜色等方面。

织造样布,进行服用性能测试。

四、技术路线

(1)设计:使用德国EAT公司大提花织物设计软件。定5个主题,它们分别是迷系列、叶系列、水系列、冷系列和大地系列。每个主题分别要织白布(供后期印染)、色织布、公务员之家:

(2)在电脑小样机上织造样布,以供后续实验和留底。在5个主题的规定样布之外,另要织造苎麻和普通涤纶的二重组织或者双层组织的面料,用以和规定的实验样布做差别化比较。

五、关键技术介绍

5.1织物工艺参数的确定

捻度与捻向:苎麻纤维粗、刚性大,纱线硬挺,故捻度不宜太大,以免纤维扭曲,经纬纱采用同捻向,以使交接处吻合密切,易于织造[11]。

整经工艺:采用小张力,以保证纱线弹性。

织造参数:宜采用早开口、迟投梭,同时适当降低后梁及停经架的高度使开口清晰。

5.2苎麻印染加工要求

坯布必须经过退浆、烧毛、煮练、印花及整理加工,否则会手感粗硬。

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选用合适的纱线。要选择质优、性能稳定的纱线。

(2)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环境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如温度、空气湿度等。因本试验大部分会在冬天完成,因此应考虑现实情况为试验做足准备。

(3)要考虑试验误差。

丝麻棉范文篇7

关键词:铁路货运;现代物流;拓展

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物流产业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传统的铁路货运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必须向提供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种服务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这无疑对承担着我国重要运输任务的铁路运输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传统铁路货运业必须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步伐,并把货运物流业作为铁路运输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资源整合,逐步使铁路从传统的、以运输为主的企业转变为规模经营、系统服务、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我国综合物流系统的中坚力量。

1.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必要性

1.1满足顾客需求的需要

目前,铁路运输业的顾客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市场顾客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为适应顾客需求的这一重大变化,商流渠道发生大规模重组,带来物流渠道的重组。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逐步为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如在珠江三角洲,铁路货运服务的对象90%以上为商。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1.2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现代物流强调的是对客户的全方位服务,而不仅仅是完成货物位移。因此,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的拓展,将给铁路货运业带来全新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极大地促进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它所要求的物流信息交流和共享系统,微电子技术、自动化仓储和装卸系统、联运化和标准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通讯系统、条形数码、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技术,将极大地推进铁路运输特别是货运组织工作的进步,推进铁路的产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向现代物流业拓展是铁路货运自身发展的需要。

1.3提高铁路货运在运输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物流的运输组织主要方式是在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和门到门的运输基础上形成点到点的网络化物流运输,铁路货场能否成为网络化物流运输中的一个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场是否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能否抓住现代物流网络形成的有利契机,促使我国铁路货运的竞争力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铁路物流中心提供的换装、分拨、配送、加工、联运等一系列物流服务,能够保证将货场以最经济、快捷、准确、安全的方式送达下一级配送中心或是直接送达用户手中,发挥物流运输节点的作用。这是提高铁路货运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总之,随着中国加入WTO,铁路企业在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和效益,以保证有实力参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其增效的方式方法之一。加入WTO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使大型国际物流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它们具有全球性的物流服务网络,完善统一的物流服务理念和管理体制,发达的信息服务系统及国际大客户间的长期服务关系,这一方面会使物流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但另一方面,对铁路吸引和借鉴国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和推动物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铁路应抓住这一契机,在进行货运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展物流化服务,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铁路货运企业开展物流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外部优势

(1)政策支持。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等6部委在2001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也说明国家鼓励已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领先者,而铁路就是具有此优势的大型企业。

(2)门槛较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物流产业受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影响,物流中心没有规模效益,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上物流业的大门还未完全对外开放,使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门槛较低。

(3)需求旺盛。我国境内的“三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国内新型大中型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急切地要求将原有的物流活动剥离出来,把物流活动交给专门的物流提供商,通过合同、物流、设施租赁多种形式获得及时性、准确性较高的物流服务。

2.1.2内部优势

铁路企业开展物流服务具有很多内部优势。

(1)具有完备的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铁路拥有近7万km营业线路连接各主要水、陆口岸,并通过众多专用线深入工矿企业,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基本覆盖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吸引了国民经济几乎所有行业中各个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个人,具有最广泛的客户群;铁路拥有大量的货运站、货场及仓库,尤其是设置于港口和陆路口岸及大城市的货运枢纽站场,已具备实现包装、仓储、装卸、中转、配卸等物流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发展成现代化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有利条件。另外,还拥有较完备的装卸、搬运和存储系统。

(2)具有日渐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某种意义上讲,拥有信息系统比拥有车队和仓库更为重要。铁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光纤为载体、覆盖全路60%的有线传输网,覆盖14个铁路局1800个站点的数据网,覆盖14个铁路局及所属分局的卫星通讯网、电视电话会议网和机关计算机局域网。适应铁路现代化运输指挥的调度通信系统,铁路运输信息系统(TMIS)也已联网运行,调度信息管理系统(DMIS)一期工程已完成,4条主干线已全部开通。到2005年,将初步建立铁路电子商务体系,实现铁路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综合利用和数据、信息共享。

(3)具有管理资源优势和品牌信誉优势。铁路运输业作为专业化的运输企业,对货物的性质和货物的保管、分类、储存、运输、配送以及客户需求、销售渠道等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1995年成立的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已经占领了铁路行包的物流市场,该公司业务量每年以20%~25%的速度增长,现已发展成为大型国有物流企业,为铁路全面开展物流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铁路的货物快运服务体系、集装箱运输体系、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及铁路中转快运运输网络都在启动建设和日益完善之中,这些都将成为铁路运输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成为铁路开展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2.2劣势分析

2.2.1陈旧、过时的管理体制制约了铁路货运的发展

长期以来,铁路系统集"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特点于一身,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甚至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铁路运输的独家经营,使铁路上下习惯了以"老大"模样自居,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物流活动效率。

体制的僵化反映在物流控制层面与作业层面的表现为:对物流服务不够重视,还在用同一物流服务水平对待所有的顾客,难以及时对物流服务进行评估,对市场形式、竞争对手状况等信息掌握较少,在整个物流系统与外界的互动中调整缓慢。

由于严重的政企不分,有资料显示在1987-1997年间,国铁系统的客货周转量仅增加62%,而运输总成本却上升了412%。

2.2.2铁路运输基础相对脆弱、仍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第一,运输网规模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现有的运输网络密度低,跨区域干线运输通道不足,主要铁路干线运输负荷过重,运输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

第二,结构矛盾突出。运输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都尚未形成有机整体。铁路网络结构不尽合理,繁忙线路客货混行影响了速度的提高和效率的发挥。第三,技术装备水平与运输质量不高。我国铁路运输硬件设施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很低,复线和电气化率不高,运营管理自动化等尚处于起步阶段。

2.2.3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些适合铁路长距离运输的煤炭、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粗加工、半成品货源比重在下降,而一些个小体轻、产品附加值高、批量小、时效性强的货源比重在上升,这就要求随着物流市场中产品的特性和物流执行计划的变化来调整顾客服务水平。但是,目前铁路货运部门技术设备落后,不熟悉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反应迟钝。比较其它竞争对手速度方面不如航空运输,灵活便捷方面不如公路运输,价格低廉方面不如水路和管道运输,在以产品定向和以客户定向的服务方面,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3.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需解决的问题

3.1要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要以安全、快速、准时、方便为原则,对现有运输组织体系进行优化,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转化。在安全上,要全力保证所运输货物的安全,并建立合理快速的赔偿机制,对客户发生的以外损失,能够即使予以赔偿,打造铁路良好的信誉。在快速上,对既有线路要进一步提速,特别加大货物列车的提速力度,并在运输组织上建立速度机制,一切以速度为中心。在准时上,要以时效为目标,对车、机、工、电、辆各个部门的作业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要实现货物列车客车化,做到定点、定线、定编组,使货物列车按时刻运行,以保证到期限。在方便上,要改革目前的铁路承运和交付手续,调整窗口设置、简化办理程序、统一服务标识,并融合其他运输企业和其他运输方式,做到全程和门到门服务。

3.2要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铁路货运部门应按照物流原理和货主需求扩展其业务范围,延伸其运输产品、丰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铁路货运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物流网络转化。

(1)建立物流中心。a.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利用专用线的连接优势,从该企业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储存、供应到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进行全方位服务。b.以大型市场和货物集散地为中心,包揽商品的供应、运输、储存和商品的销售和发送。c.以各大港口为中心,围绕出港货物的销售、发送、运输进行服务。d.以各较大城市的货场为中心,围绕城市的物流中心、大型商场进行服务。总之,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以货物和商品的集散地为重点,建立物流中心,而舍弃那些管理水平差、服务不好、生产效率低的车站。

(2)各物流中心要以资本或业务为纽带,把依附的延伸服务企业和短途运输企业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合力。

(3)对各物流中心进行集中和联合,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模式,组成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形成高度集中、协调运转的全国性、规模化物流网络,以适应物流业集中化的要求。

(4)要与海运、空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建立协作关系,互惠互利,建立多种运输有机结合的运输体系,实现多式联运和门到门服务,共同建造现代物流服务。

3.3要加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

反映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统化、目标广泛化、手段现代化、作业规范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是现代物流的特征。所以,要建成真正的物流企业,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建设。

(1)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存货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营业站及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和对货物运送进行全程的跟踪监控;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2)加快先进适应技术的推广应用。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物流技术和服务标准,加快对铁路货运物流服务相应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4.铁路货运向物流业拓展的思路及对策

4.1立足现有资源,拓展服务业务,积极变革转型

铁路目前的货运流程为:托运人与铁路签订货物运输合同,车站在货运合同上签订货物搬入或装车日期,货物装车后经铁路运输至到站交付。铁路与客户签订的货运合同一般有三种:形式:即整车大宗货物货运合同;其他整车货物货运合同;零担货物和经集装箱运输的货物货运合同。

铁路开展物流服务的第一步就应以运输合同内容为切入点,拓展服务业务。服务包括货代公司在发货点负责托运受理、上门服务、上门接货、代办托运手续、计算费用,以及开展为客户办理包装、流通加工、保管、进行分拣和配送等业务。进一步发展后,向上可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向下可延伸到物流咨询、物流方案规划也制作、物流系统设计等。

(1)货物包装。物流研究认为,包装与物流的关系比包装与生产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包装应进入物流系统之中。包装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输包装,另一类是销售包装。目前,铁路在办理货物承运时,将运输包装作为托运人应尽的义务,要求托运人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气候以及货物装载等条件,使用符合运输要求、便于装卸和保证货物安全的运输包装。今后,作为物流企业,铁路货运部门完全有能力开展运输包装业务,代托运人进行货物的运输包装。另外,铁路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开展货物的销售包装业务,实现这一环节的增值服务。

(2)货物保管。保管是物流各大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铁路货运站绝大多数的货场都有不同的类型的仓库,目前主要用于货物承运后至装车前的保管、货物到达卸车后至交付前的暂存以及零担货物的中转保管,仓库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若能将仓储保管的范围扩大,真正发挥现有资源的用,无疑将推动货运站作为物流结点的功能的建立。

(3)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指某些原材料或产成品从供应领域向生产领域,或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过程中,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方便用户、提高物流效率和促进销售,在流通领域对产品进行的初级或简单加工,是物流工程中“质”的升华。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以保存产品为主要目的加工,如易腐货物的保鲜加工、丝麻棉织品的防虫防霉加工、金属的防锈加工、水泥的防潮加工等;为适应多样化的流通加工,如钢材卷板的剪切加工、木材改制的加工等。另外,流通加工还包括除区杂质的加工、生产延伸的加工和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加工。铁路在流通加工方面是一空白。铁路开展物流服务,应本着补充完善的原则,从客户的需求角度去创造流通加工这种物流需求。可先从有稳定货源并已长期合作了多年的客户入手逐步展开。

(4)货物配送。配送是从物流结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在全面配货的基础上,完全按客户要求(包括种类、品种搭配、数量、时间等)所从事的服务性工作,是一种“门到门”的服务。铁路货运站作为区域干线运输的结点,一直忽视物流结点应有的货物包装、分拣、保管、加工及配送作用,铁路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货运站所处的位置及货运量将某些货运站发展成为物流基地、配送中心,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一条龙服务,使物流环节最少,运力最省、运费最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4.2整合现有资源,开展综合性服务,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1)发挥货运站作为物流结点的功能。在开展物流服务、完成第一步转变的基础上,应重点转向改革传统的货运站和货场的管理,将铁路货运作业、装卸、包装、保管、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业务进行整合,将单一的、各自分散的、断续的业务整合成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无缝衔接的完整的供应链系统,确定每个系统货场、货运站的物流服务特性。对于中小货运站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技术层次较低的简单物流服务;对于大型枢纽货运站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需用电子化、信息化、机械化装备的现代物流服务。进一步可与公路运输货站、港口码头、航空货站集约成为有综合职能和高效率的综合物流中心,并与城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很好得衔接、沟通、协调,分工协作,以实现更大范围的物流合理化。

(2)重视信息化建设。物流的信息化是指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合理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电子商务和物品条码技术应用等。当前,铁路首要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综合的铁路货运物流化运营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一个经济运行的工具和平台,形成一个具有网上交易、物品追踪查询、密约提取、仓储管理、个性化服务、电子支付、客户管理、商管理等功能的一体化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使铁路货运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仓储管理上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射频技术等,达到从计算机中快速查找各仓库的库存情况,帮助管理者对货物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配。在运输过程中,铁路可借助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实现在途货车和货物的跟踪,也可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随时监控和调度,及时获取有关货物运输状态的信息,如:货物的品种、数量、在途情况、交货期限、发货地和到达地、货主等,使货物的运输快速、准确。在信息的交换上应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达到加快文件的传递速度、避免文件的重复录入、减少差错的目的。铁路信息化的建设应根据实际逐步推进,使信息技术为铁路货运业的发展起到切实的作用。

(3)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现代物流设计多学科、多领域,而其中每一个领域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这就要求必须加速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级复合型人才、高级软件开发人才。铁路企业在这方面要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要营造吸引物流人才的氛围和机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吸纳一批精通运输、仓储业务,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深谙物流运作规律的人才,建设好自己的物流专业队伍。

丝麻棉范文篇8

关键词:铁路货运;现代物流;拓展

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物流产业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传统的铁路货运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必须向提供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种服务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这无疑对承担着我国重要运输任务的铁路运输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传统铁路货运业必须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步伐,并把货运物流业作为铁路运输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资源整合,逐步使铁路从传统的、以运输为主的企业转变为规模经营、系统服务、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我国综合物流系统的中坚力量。

1.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必要性

1.1满足顾客需求的需要

目前,铁路运输业的顾客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市场顾客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为适应顾客需求的这一重大变化,商流渠道发生大规模重组,带来物流渠道的重组。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逐步为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如在珠江三角洲,铁路货运服务的对象90%以上为商。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1.2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现代物流强调的是对客户的全方位服务,而不仅仅是完成货物位移。因此,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的拓展,将给铁路货运业带来全新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极大地促进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它所要求的物流信息交流和共享系统,微电子技术、自动化仓储和装卸系统、联运化和标准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通讯系统、条形数码、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技术,将极大地推进铁路运输特别是货运组织工作的进步,推进铁路的产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向现代物流业拓展是铁路货运自身发展的需要。

1.3提高铁路货运在运输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物流的运输组织主要方式是在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和门到门的运输基础上形成点到点的网络化物流运输,铁路货场能否成为网络化物流运输中的一个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场是否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能否抓住现代物流网络形成的有利契机,促使我国铁路货运的竞争力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铁路物流中心提供的换装、分拨、配送、加工、联运等一系列物流服务,能够保证将货场以最经济、快捷、准确、安全的方式送达下一级配送中心或是直接送达用户手中,发挥物流运输节点的作用。这是提高铁路货运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总之,随着中国加入WTO,铁路企业在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和效益,以保证有实力参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其增效的方式方法之一。加入WTO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使大型国际物流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它们具有全球性的物流服务网络,完善统一的物流服务理念和管理体制,发达的信息服务系统及国际大客户间的长期服务关系,这一方面会使物流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但另一方面,对铁路吸引和借鉴国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和推动物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铁路应抓住这一契机,在进行货运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展物流化服务,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铁路货运企业开展物流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外部优势

(1)政策支持。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等6部委在2001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也说明国家鼓励已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领先者,而铁路就是具有此优势的大型企业。

(2)门槛较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物流产业受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影响,物流中心没有规模效益,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上物流业的大门还未完全对外开放,使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门槛较低。

(3)需求旺盛。我国境内的“三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国内新型大中型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急切地要求将原有的物流活动剥离出来,把物流活动交给专门的物流提供商,通过合同、物流、设施租赁多种形式获得及时性、准确性较高的物流服务。

2.1.2内部优势

铁路企业开展物流服务具有很多内部优势。

(1)具有完备的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铁路拥有近7万km营业线路连接各主要水、陆口岸,并通过众多专用线深入工矿企业,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基本覆盖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吸引了国民经济几乎所有行业中各个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个人,具有最广泛的客户群;铁路拥有大量的货运站、货场及仓库,尤其是设置于港口和陆路口岸及大城市的货运枢纽站场,已具备实现包装、仓储、装卸、中转、配卸等物流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发展成现代化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有利条件。另外,还拥有较完备的装卸、搬运和存储系统。

(2)具有日渐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某种意义上讲,拥有信息系统比拥有车队和仓库更为重要。铁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光纤为载体、覆盖全路60%的有线传输网,覆盖14个铁路局1800个站点的数据网,覆盖14个铁路局及所属分局的卫星通讯网、电视电话会议网和机关计算机局域网。适应铁路现代化运输指挥的调度通信系统,铁路运输信息系统(TMIS)也已联网运行,调度信息管理系统(DMIS)一期工程已完成,4条主干线已全部开通。到2005年,将初步建立铁路电子商务体系,实现铁路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综合利用和数据、信息共享。

(3)具有管理资源优势和品牌信誉优势。铁路运输业作为专业化的运输企业,对货物的性质和货物的保管、分类、储存、运输、配送以及客户需求、销售渠道等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1995年成立的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已经占领了铁路行包的物流市场,该公司业务量每年以20%~25%的速度增长,现已发展成为大型国有物流企业,为铁路全面开展物流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铁路的货物快运服务体系、集装箱运输体系、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及铁路中转快运运输网络都在启动建设和日益完善之中,这些都将成为铁路运输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成为铁路开展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2.2劣势分析

2.2.1陈旧、过时的管理体制制约了铁路货运的发展

长期以来,铁路系统集"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特点于一身,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甚至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铁路运输的独家经营,使铁路上下习惯了以"老大"模样自居,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物流活动效率。

体制的僵化反映在物流控制层面与作业层面的表现为:对物流服务不够重视,还在用同一物流服务水平对待所有的顾客,难以及时对物流服务进行评估,对市场形式、竞争对手状况等信息掌握较少,在整个物流系统与外界的互动中调整缓慢。

由于严重的政企不分,有资料显示在1987-1997年间,国

铁系统的客货周转量仅增加62%,而运输总成本却上升了412%。

2.2.2铁路运输基础相对脆弱、仍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第一,运输网规模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现有的运输网络密度低,跨区域干线运输通道不足,主要铁路干线运输负荷过重,运输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

第二,结构矛盾突出。运输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都尚未形成有机整体。铁路网络结构不尽合理,繁忙线路客货混行影响了速度的提高和效率的发挥。第三,技术装备水平与运输质量不高。我国铁路运输硬件设施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很低,复线和电气化率不高,运营管理自动化等尚处于起步阶段。

2.2.3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些适合铁路长距离运输的煤炭、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粗加工、半成品货源比重在下降,而一些个小体轻、产品附加值高、批量小、时效性强的货源比重在上升,这就要求随着物流市场中产品的特性和物流执行计划的变化来调整顾客服务水平。但是,目前铁路货运部门技术设备落后,不熟悉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反应迟钝。比较其它竞争对手速度方面不如航空运输,灵活便捷方面不如公路运输,价格低廉方面不如水路和管道运输,在以产品定向和以客户定向的服务方面,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3.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需解决的问题

3.1要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要以安全、快速、准时、方便为原则,对现有运输组织体系进行优化,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转化。在安全上,要全力保证所运输货物的安全,并建立合理快速的赔偿机制,对客户发生的以外损失,能够即使予以赔偿,打造铁路良好的信誉。在快速上,对既有线路要进一步提速,特别加大货物列车的提速力度,并在运输组织上建立速度机制,一切以速度为中心。在准时上,要以时效为目标,对车、机、工、电、辆各个部门的作业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要实现货物列车客车化,做到定点、定线、定编组,使货物列车按时刻运行,以保证到期限。在方便上,要改革目前的铁路承运和交付手续,调整窗口设置、简化办理程序、统一服务标识,并融合其他运输企业和其他运输方式,做到全程和门到门服务。

3.2要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铁路货运部门应按照物流原理和货主需求扩展其业务范围,延伸其运输产品、丰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铁路货运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物流网络转化。

(1)建立物流中心。a.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利用专用线的连接优势,从该企业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储存、供应到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进行全方位服务。b.以大型市场和货物集散地为中心,包揽商品的供应、运输、储存和商品的销售和发送。c.以各大港口为中心,围绕出港货物的销售、发送、运输进行服务。d.以各较大城市的货场为中心,围绕城市的物流中心、大型商场进行服务。总之,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以货物和商品的集散地为重点,建立物流中心,而舍弃那些管理水平差、服务不好、生产效率低的车站。

(2)各物流中心要以资本或业务为纽带,把依附的延伸服务企业和短途运输企业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合力。

(3)对各物流中心进行集中和联合,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模式,组成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形成高度集中、协调运转的全国性、规模化物流网络,以适应物流业集中化的要求。

(4)要与海运、空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建立协作关系,互惠互利,建立多种运输有机结合的运输体系,实现多式联运和门到门服务,共同建造现代物流服务。

3.3要加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

反映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统化、目标广泛化、手段现代化、作业规范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是现代物流的特征。所以,要建成真正的物流企业,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建设。

(1)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存货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营业站及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和对货物运送进行全程的跟踪监控;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2)加快先进适应技术的推广应用。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物流技术和服务标准,加快对铁路货运物流服务相应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4.铁路货运向物流业拓展的思路及对策

4.1立足现有资源,拓展服务业务,积极变革转型

铁路目前的货运流程为:托运人与铁路签订货物运输合同,车站在货运合同上签订货物搬入或装车日期,货物装车后经铁路运输至到站交付。铁路与客户签订的货运合同一般有三种:形式:即整车大宗货物货运合同;其他整车货物货运合同;零担货物和经集装箱运输的货物货运合同。

铁路开展物流服务的第一步就应以运输合同内容为切入点,拓展服务业务。服务包括货代公司在发货点负责托运受理、上门服务、上门接货、代办托运手续、计算费用,以及开展为客户办理包装、流通加工、保管、进行分拣和配送等业务。进一步发展后,向上可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向下可延伸到物流咨询、物流方案规划也制作、物流系统设计等。

(1)货物包装。物流研究认为,包装与物流的关系比包装与生产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包装应进入物流系统之中。包装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输包装,另一类是销售包装。目前,铁路在办理货物承运时,将运输包装作为托运人应尽的义务,要求托运人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气候以及货物装载等条件,使用符合运输要求、便于装卸和保证货物安全的运输包装。今后,作为物流企业,铁路货运部门完全有能力开展运输包装业务,代托运人进行货物的运输包装。另外,铁路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开展货物的销售包装业务,实现这一环节的增值服务。

(2)货物保管。保管是物流各大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铁路货运站绝大多数的货场都有不同的类型的仓库,目前主要用于货物承运后至装车前的保管、货物到达卸车后至交付前的暂存以及零担货物的中转保管,仓库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若能将仓储保管的范围扩大,真正发挥现有资源的用,无疑将推动货运站作为物流结点的功能的建立。

(3)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指某些原材料或产成品从供应领域向生产领域,或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过程中,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方便用户、提高物流效率和促进销售,在流通领域对产品进行的初级或简单加工,是物流工程中“质”的升华。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以保存产品为主要目的加工,如易腐货物的保鲜加工、丝麻棉织品的防虫防霉加工、金属的防锈加工、水泥的防潮加工等;为适应多样化的流通加工,如钢材卷板的剪切加工、木材改制的加工等。另外,流通加工还包括除区杂质的加工、生产延伸的加工和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加工。铁路在流通加工方面是一空白。铁路开展物流服务,应本着补充完善的原则,从客户的需求角度去创造流通加工这种物流需求。可先从有稳定货源并已长期合作了多年的客户入手逐步展开。

(4)货物配送。配送是从物流结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在全面配货的基础上,完全按客户要求(包括种类、品种搭配、数量、时间等)所从事的服务性工作,是

一种“门到门”的服务。铁路货运站作为区域干线运输的结点,一直忽视物流结点应有的货物包装、分拣、保管、加工及配送作用,铁路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货运站所处的位置及货运量将某些货运站发展成为物流基地、配送中心,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一条龙服务,使物流环节最少,运力最省、运费最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4.2整合现有资源,开展综合性服务,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1)发挥货运站作为物流结点的功能。在开展物流服务、完成第一步转变的基础上,应重点转向改革传统的货运站和货场的管理,将铁路货运作业、装卸、包装、保管、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业务进行整合,将单一的、各自分散的、断续的业务整合成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无缝衔接的完整的供应链系统,确定每个系统货场、货运站的物流服务特性。对于中小货运站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技术层次较低的简单物流服务;对于大型枢纽货运站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需用电子化、信息化、机械化装备的现代物流服务。进一步可与公路运输货站、港口码头、航空货站集约成为有综合职能和高效率的综合物流中心,并与城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很好得衔接、沟通、协调,分工协作,以实现更大范围的物流合理化。

(2)重视信息化建设。物流的信息化是指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合理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电子商务和物品条码技术应用等。当前,铁路首要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综合的铁路货运物流化运营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一个经济运行的工具和平台,形成一个具有网上交易、物品追踪查询、密约提取、仓储管理、个性化服务、电子支付、客户管理、商管理等功能的一体化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使铁路货运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仓储管理上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射频技术等,达到从计算机中快速查找各仓库的库存情况,帮助管理者对货物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配。在运输过程中,铁路可借助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实现在途货车和货物的跟踪,也可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随时监控和调度,及时获取有关货物运输状态的信息,如:货物的品种、数量、在途情况、交货期限、发货地和到达地、货主等,使货物的运输快速、准确。在信息的交换上应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达到加快文件的传递速度、避免文件的重复录入、减少差错的目的。铁路信息化的建设应根据实际逐步推进,使信息技术为铁路货运业的发展起到切实的作用。

(3)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现代物流设计多学科、多领域,而其中每一个领域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这就要求必须加速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级复合型人才、高级软件开发人才。铁路企业在这方面要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要营造吸引物流人才的氛围和机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吸纳一批精通运输、仓储业务,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深谙物流运作规律的人才,建设好自己的物流专业队伍。

丝麻棉范文篇9

关键词:铁路货运;现代物流;拓展

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物流产业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传统的铁路货运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必须向提供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种服务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这无疑对承担着我国重要运输任务的铁路运输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传统铁路货运业必须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步伐,并把货运物流业作为铁路运输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资源整合,逐步使铁路从传统的、以运输为主的企业转变为规模经营、系统服务、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我国综合物流系统的中坚力量。

1.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必要性

1.1满足顾客需求的需要

目前,铁路运输业的顾客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市场顾客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为适应顾客需求的这一重大变化,商流渠道发生大规模重组,带来物流渠道的重组。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逐步为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如在珠江三角洲,铁路货运服务的对象90%以上为商。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1.2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现代物流强调的是对客户的全方位服务,而不仅仅是完成货物位移。因此,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的拓展,将给铁路货运业带来全新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极大地促进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它所要求的物流信息交流和共享系统,微电子技术、自动化仓储和装卸系统、联运化和标准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通讯系统、条形数码、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技术,将极大地推进铁路运输特别是货运组织工作的进步,推进铁路的产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向现代物流业拓展是铁路货运自身发展的需要。

1.3提高铁路货运在运输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物流的运输组织主要方式是在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和门到门的运输基础上形成点到点的网络化物流运输,铁路货场能否成为网络化物流运输中的一个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场是否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能否抓住现代物流网络形成的有利契机,促使我国铁路货运的竞争力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铁路物流中心提供的换装、分拨、配送、加工、联运等一系列物流服务,能够保证将货场以最经济、快捷、准确、安全的方式送达下一级配送中心或是直接送达用户手中,发挥物流运输节点的作用。这是提高铁路货运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总之,随着中国加入WTO,铁路企业在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和效益,以保证有实力参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其增效的方式方法之一。加入WTO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使大型国际物流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它们具有全球性的物流服务网络,完善统一的物流服务理念和管理体制,发达的信息服务系统及国际大客户间的长期服务关系,这一方面会使物流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但另一方面,对铁路吸引和借鉴国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和推动物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铁路应抓住这一契机,在进行货运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展物流化服务,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铁路货运企业开展物流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外部优势

(1)政策支持。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等6部委在2001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也说明国家鼓励已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领先者,而铁路就是具有此优势的大型企业。

(2)门槛较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物流产业受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影响,物流中心没有规模效益,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上物流业的大门还未完全对外开放,使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门槛较低。(3)需求旺盛。我国境内的“三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国内新型大中型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急切地要求将原有的物流活动剥离出来,把物流活动交给专门的物流提供商,通过合同、物流、设施租赁多种形式获得及时性、准确性较高的物流服务。

2.1.2内部优势

铁路企业开展物流服务具有很多内部优势。

(1)具有完备的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铁路拥有近7万km营业线路连接各主要水、陆口岸,并通过众多专用线深入工矿企业,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基本覆盖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吸引了国民经济几乎所有行业中各个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个人,具有最广泛的客户群;铁路拥有大量的货运站、货场及仓库,尤其是设置于港口和陆路口岸及大城市的货运枢纽站场,已具备实现包装、仓储、装卸、中转、配卸等物流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发展成现代化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有利条件。另外,还拥有较完备的装卸、搬运和存储系统。

(2)具有日渐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某种意义上讲,拥有信息系统比拥有车队和仓库更为重要。铁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光纤为载体、覆盖全路60%的有线传输网,覆盖14个铁路局1800个站点的数据网,覆盖14个铁路局及所属分局的卫星通讯网、电视电话会议网和机关计算机局域网。适应铁路现代化运输指挥的调度通信系统,铁路运输信息系统(TMIS)也已联网运行,调度信息管理系统(DMIS)一期工程已完成,4条主干线已全部开通。到2005年,将初步建立铁路电子商务体系,实现铁路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综合利用和数据、信息共享。

(3)具有管理资源优势和品牌信誉优势。铁路运输业作为专业化的运输企业,对货物的性质和货物的保管、分类、储存、运输、配送以及客户需求、销售渠道等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1995年成立的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已经占领了铁路行包的物流市场,该公司业务量每年以20%~25%的速度增长,现已发展成为大型国有物流企业,为铁路全面开展物流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铁路的货物快运服务体系、集装箱运输体系、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及铁路中转快运运输网络都在启动建设和日益完善之中,这些都将成为铁路运输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成为铁路开展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2.2劣势分析

2.2.1陈旧、过时的管理体制制约了铁路货运的发展

长期以来,铁路系统集"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特点于一身,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甚至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铁路运输的独家经营,使铁路上下习惯了以"老大"模样自居,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物流活动效率。

体制的僵化反映在物流控制层面与作业层面的表现为:对物流服务不够重视,还在用同一物流服务水平对待所有的顾客,难以及时对物流服务进行评估,对市场形式、竞争对手状况等信息掌握较少,在整个物流系统与外界的互动中调整缓慢。

由于严重的政企不分,有资料显示在1987-1997年间,国铁系统的客货周转量仅增加62%,而运输总成本却上升了412%。

2.2.2铁路运输基础相对脆弱、仍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第一,运输网规模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现有的运输网络密度低,跨区域干线运输通道不足,主要铁路干线运输负荷过重,运输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

第二,结构矛盾突出。运输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都尚未形成有机整体。铁路网络结构不尽合理,繁忙线路客货混行影响了速度的提高和效率的发挥。第三,技术装备水平与运输质量不高。我国铁路运输硬件设施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很低,复线和电气化率不高,运营管理自动化等尚处于起步阶段。

2.2.3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些适合铁路长距离运输的煤炭、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粗加工、半成品货源比重在下降,而一些个小体轻、产品附加值高、批量小、时效性强的货源比重在上升,这就要求随着物流市场中产品的特性和物流执行计划的变化来调整顾客服务水平。但是,目前铁路货运部门技术设备落后,不熟悉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反应迟钝。比较其它竞争对手速度方面不如航空运输,灵活便捷方面不如公路运输,价格低廉方面不如水路和管道运输,在以产品定向和以客户定向的服务方面,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3)需求旺盛。我国境内的“三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国内新型大中型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急切地要求将原有的物流活动剥离出来,把物流活动交给专门的物流提供商,通过合同、物流、设施租赁多种形式获得及时性、准确性较高的物流服务。

2.1.2内部优势

铁路企业开展物流服务具有很多内部优势。

(1)具有完备的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铁路拥有近7万km营业线路连接各主要水、陆口岸,并通过众多专用线深入工矿企业,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基本覆盖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吸引了国民经济几乎所有行业中各个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个人,具有最广泛的客户群;铁路拥有大量的货运站、货场及仓库,尤其是设置于港口和陆路口岸及大城市的货运枢纽站场,已具备实现包装、仓储、装卸、中转、配卸等物流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发展成现代化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有利条件。另外,还拥有较完备的装卸、搬运和存储系统。

(2)具有日渐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某种意义上讲,拥有信息系统比拥有车队和仓库更为重要。铁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光纤为载体、覆盖全路60%的有线传输网,覆盖14个铁路局1800个站点的数据网,覆盖14个铁路局及所属分局的卫星通讯网、电视电话会议网和机关计算机局域网。适应铁路现代化运输指挥的调度通信系统,铁路运输信息系统(TMIS)也已联网运行,调度信息管理系统(DMIS)一期工程已完成,4条主干线已全部开通。到2005年,将初步建立铁路电子商务体系,实现铁路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综合利用和数据、信息共享。

(3)具有管理资源优势和品牌信誉优势。铁路运输业作为专业化的运输企业,对货物的性质和货物的保管、分类、储存、运输、配送以及客户需求、销售渠道等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1995年成立的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已经占领了铁路行包的物流市场,该公司业务量每年以20%~25%的速度增长,现已发展成为大型国有物流企业,为铁路全面开展物流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铁路的货物快运服务体系、集装箱运输体系、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及铁路中转快运运输网络都在启动建设和日益完善之中,这些都将成为铁路运输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成为铁路开展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2.2劣势分析

2.2.1陈旧、过时的管理体制制约了铁路货运的发展

长期以来,铁路系统集"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特点于一身,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甚至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铁路运输的独家经营,使铁路上下习惯了以"老大"模样自居,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物流活动效率。

体制的僵化反映在物流控制层面与作业层面的表现为:对物流服务不够重视,还在用同一物流服务水平对待所有的顾客,难以及时对物流服务进行评估,对市场形式、竞争对手状况等信息掌握较少,在整个物流系统与外界的互动中调整缓慢。

由于严重的政企不分,有资料显示在1987-1997年间,国铁系统的客货周转量仅增加62%,而运输总成本却上升了412%。

2.2.2铁路运输基础相对脆弱、仍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第一,运输网规模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现有的运输网络密度低,跨区域干线运输通道不足,主要铁路干线运输负荷过重,运输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

第二,结构矛盾突出。运输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都尚未形成有机整体。铁路网络结构不尽合理,繁忙线路客货混行影响了速度的提高和效率的发挥。第三,技术装备水平与运输质量不高。我国铁路运输硬件设施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很低,复线和电气化率不高,运营管理自动化等尚处于起步阶段。

2.2.3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些适合铁路长距离运输的煤炭、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粗加工、半成品货源比重在下降,而一些个小体轻、产品附加值高、批量小、时效性强的货源比重在上升,这就要求随着物流市场中产品的特性和物流执行计划的变化来调整顾客服务水平。但是,目前铁路货运部门技术设备落后,不熟悉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反应迟钝。比较其它竞争对手速度方面不如航空运输,灵活便捷方面不如公路运输,价格低廉方面不如水路和管道运输,在以产品定向和以客户定向的服务方面,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3.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需解决的问题

3.1要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要以安全、快速、准时、方便为原则,对现有运输组织体系进行优化,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转化。在安全上,要全力保证所运输货物的安全,并建立合理快速的赔偿机制,对客户发生的以外损失,能够即使予以赔偿,打造铁路良好的信誉。在快速上,对既有线路要进一步提速,特别加大货物列车的提速力度,并在运输组织上建立速度机制,一切以速度为中心。在准时上,要以时效为目标,对车、机、工、电、辆各个部门的作业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要实现货物列车客车化,做到定点、定线、定编组,使货物列车按时刻运行,以保证到期限。在方便上,要改革目前的铁路承运和交付手续,调整窗口设置、简化办理程序、统一服务标识,并融合其他运输企业和其他运输方式,做到全程和门到门服务。

3.2要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铁路货运部门应按照物流原理和货主需求扩展其业务范围,延伸其运输产品、丰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铁路货运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物流网络转化。

(1)建立物流中心。a.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利用专用线的连接优势,从该企业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储存、供应到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进行全方位服务。b.以大型市场和货物集散地为中心,包揽商品的供应、运输、储存和商品的销售和发送。c.以各大港口为中心,围绕出港货物的销售、发送、运输进行服务。d.以各较大城市的货场为中心,围绕城市的物流中心、大型商场进行服务。总之,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以货物和商品的集散地为重点,建立物流中心,而舍弃那些管理水平差、服务不好、生产效率低的车站。

(2)各物流中心要以资本或业务为纽带,把依附的延伸服务企业和短途运输企业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合力。

(3)对各物流中心进行集中和联合,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模式,组成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形成高度集中、协调运转的全国性、规模化物流网络,以适应物流业集中化的要求。

(4)要与海运、空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建立协作关系,互惠互利,建立多种运输有机结合的运输体系,实现多式联运和门到门服务,共同建造现代物流服务。

3.3要加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

反映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统化、目标广泛化、手段现代化、作业规范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是现代物流的特征。所以,要建成真正的物流企业,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建设。

(1)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存货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营业站及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和对货物运送进行全程的跟踪监控;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2)加快先进适应技术的推广应用。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物流技术和服务标准,加快对铁路货运物流服务相应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4.铁路货运向物流业拓展的思路及对策

4.1立足现有资源,拓展服务业务,积极变革转型

铁路目前的货运流程为:托运人与铁路签订货物运输合同,车站在货运合同上签订货物搬入或装车日期,货物装车后经铁路运输至到站交付。铁路与客户签订的货运合同一般有三种:形式:即整车大宗货物货运合同;其他整车货物货运合同;零担货物和经集装箱运输的货物货运合同。

铁路开展物流服务的第一步就应以运输合同内容为切入点,拓展服务业务。服务包括货代公司在发货点负责托运受理、上门服务、上门接货、代办托运手续、计算费用,以及开展为客户办理包装、流通加工、保管、进行分拣和配送等业务。进一步发展后,向上可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向下可延伸到物流咨询、物流方案规划也制作、物流系统设计等。(1)货物包装。物流研究认为,包装与物流的关系比包装与生产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包装应进入物流系统之中。包装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输包装,另一类是销售包装。目前,铁路在办理货物承运时,将运输包装作为托运人应尽的义务,要求托运人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气候以及货物装载等条件,使用符合运输要求、便于装卸和保证货物安全的运输包装。今后,作为物流企业,铁路货运部门完全有能力开展运输包装业务,代托运人进行货物的运输包装。另外,铁路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开展货物的销售包装业务,实现这一环节的增值服务。

(2)货物保管。保管是物流各大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铁路货运站绝大多数的货场都有不同的类型的仓库,目前主要用于货物承运后至装车前的保管、货物到达卸车后至交付前的暂存以及零担货物的中转保管,仓库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若能将仓储保管的范围扩大,真正发挥现有资源的用,无疑将推动货运站作为物流结点的功能的建立。

(3)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指某些原材料或产成品从供应领域向生产领域,或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过程中,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方便用户、提高物流效率和促进销售,在流通领域对产品进行的初级或简单加工,是物流工程中“质”的升华。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以保存产品为主要目的加工,如易腐货物的保鲜加工、丝麻棉织品的防虫防霉加工、金属的防锈加工、水泥的防潮加工等;为适应多样化的流通加工,如钢材卷板的剪切加工、木材改制的加工等。另外,流通加工还包括除区杂质的加工、生产延伸的加工和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加工。铁路在流通加工方面是一空白。铁路开展物流服务,应本着补充完善的原则,从客户的需求角度去创造流通加工这种物流需求。可先从有稳定货源并已长期合作了多年的客户入手逐步展开。

(4)货物配送。配送是从物流结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在全面配货的基础上,完全按客户要求(包括种类、品种搭配、数量、时间等)所从事的服务性工作,是一种“门到门”的服务。铁路货运站作为区域干线运输的结点,一直忽视物流结点应有的货物包装、分拣、保管、加工及配送作用,铁路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货运站所处的位置及货运量将某些货运站发展成为物流基地、配送中心,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一条龙服务,使物流环节最少,运力最省、运费最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4.2整合现有资源,开展综合性服务,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