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十篇

时间:2024-03-14 17:10:06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思路;对策措施

Abstract:As th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weakening of family’s function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care for the elders, i.e., building of the endowment service system has been seriously lagged behin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the present endowment service of China,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basic endowment service system are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houghts on building the basic endowment service system of China are propos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setting up the basic endowment service system are mainly described.

Key words:population aging;basic endowment service system;development thought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3-39(5)

1 提出我国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达到1805万,并以年均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已达到14.6%,农村已超过20%;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已达到48.9%。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未富先老”的问题突出,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

“老有所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养老服务工作,经过探索于2000年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福利政策,养老服务在社会力量参与之下日益活跃起来。2005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2006年2月国务院转发了10个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改扩建,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完善服务体系。

然而,由于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轨,伴随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仍明显滞后于实际需求的状况,养老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与全社会对政府在养老服务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作用给予更高的期待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养老服务机构资源相对匮乏。目前,我国养老床位总量明显不足,每千名老人拥有14.7张床位,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50-70张床位的水平相差甚远。公有老年福利机构的主要面向“三无”、“五保”等老年福利对象,民办养老机构受场所、资金和体制上的制约发展缓慢。另外,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设施条件较差,且结构不合理。二是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缓慢。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较大,但服务网络、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相当薄弱。三是养老服务规范管理体系尚未健全。涉及养老服务的建设标准、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四是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护理、专业管理人员严重不足,职业资格缺乏,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偏低。五是政策扶持乏力,运行机制激励性和公平性不够,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还未能充分调动。六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中西部地区养老设施建设速度和设施条件差异较大。

200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力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民政部提出了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这一建议得到了各方的重视和支持。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老龄办联合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及试点工作,为国家财力投向养老服务领域提供依据,也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提供政策支持。这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契机,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强化措施,不断探索新时期养老服务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构建一个与我国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2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

在我国,虽然“养老事业”、“老年产业”、“养老服务业”已经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但对于“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界定,这不利于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界定。

2.1 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概念的界定

在当前的国情条件下,由于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老年人的不同服务需求,应对养老服务按照基础性、优先性的原则进行范围限定。据此可以认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指以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为方向,以满足孤老救助对象、孤老优抚对象及中低收入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并适当引导和支持高端养老服务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基本覆盖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

2.2 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内涵的理解

分析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应当把握4个要点,即基本服务对象、基本服务内容、基本服务体系、基本服务规范:

2.2.1 基本服务对象

老年服务对象从政府投入和管理的角度需要区别对待,首先,重点要保证政府负担的基本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服务保障,主要包括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中的老人、“低保”中的高龄、失能和半失能无家庭成员照料的老人及其它特殊贫困失能、半失能老人等。其次,中、低收入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也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服务领域,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营。第三,为有较好消费能力的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也需要政府整体规划,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

2.2.2 基本服务内容

老年人服务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面:一是基本生存服务,包括吃饭、穿衣、上厕所、上下床等基本生存自理能力受损需要别人帮助的服务。二是日常生活服务,包括日常购物、做饭、洗澡、乘坐公交车等独立生活自理能力有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服务。三是应急,包括急病发作、意外发生、心理危机等需要提供紧急帮助的服务。四是临时,包括步行3里路或提20斤重物等活动强度受限需要提供外出陪同、重体力劳动类服务。五是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包括老年教育、文艺活动、娱乐健身、社会参与、心理关爱等服务。

2.2.3 基本服务种类

从服务场所上养老服务可分为机构服务、居家服务、社区服务;从服务特点上养老服务可分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医疗康复保健服务,自理老年人服务,老年教育、文艺活动、娱乐健身、社会参与、心理关爱服务等;从服务性质上养老服务可分为福利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3种类型的服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骨干,同时,不断探索多种类型和模式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

2.2.4 基本服务规范

指各类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和养老服务规范。诸如,老年福利院、农村敬老院、老年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中心、军休干部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基本建设标准、基本服务规范和等级服务规范。

3 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

3.1 总体目标

按照城乡一体化、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与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增长相适应的养老服务设施、服务网络、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队伍和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养老服务方式相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关爱、文化生活、社会参与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促进老年消费、吸纳社会就业和增进社会和谐,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突破和快速发展。

3.2 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各级政府要根据养老服务需求,对护理、康复、自理、托养、居家以及文体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数量和布局统筹考虑、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

二是保基本、增福利、促市场。政府兜底解决基本服务对象保障;通过适度普惠和公共养老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福利水平,体现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养老服务市场成熟和产业发展。

三是转机制、调结构、扩供给。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主体、市场推动的投入和运行机制,根据实际需要促进城乡和不同地区的各种类型养老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与老年人服务需求对接最优化。

四是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充分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施规划建设;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社区居家服务等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薄弱地区养老设施建设要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对民办养老机构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要给予运营补贴。

五是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提高质量。完善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探索和制定各类养老服务规范,加快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4 构建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4.1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积极推进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一是街道(乡镇)都要建有集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二是以社区(村)为单位,逐步推进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扩大养老服务范围。

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应当从如下5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城乡社区建设,在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中把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列入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二是以城乡社区“星光计划”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配套措施,使之具备养老服务的基本功能。三是在城市,应结合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按照老年人的需求,既提供托养、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紧急护理及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又提供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社会参与、心理关爱等精神文化服务。四是在农村,改善、提升乡镇(街道)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通过改、扩建等方式,改造基础设施,扩大服务范围,健全服务功能。五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给予资金补助、提供服务场所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

4.2 加快政府主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对于城乡“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和其他特殊贫困失能老人以及孤老优抚对象的养老服务,是社会福利和救助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发挥着兜底保障的责任。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政府主办的养老机构和床位,使老人的基本需求得以保障,同时在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养老机构中起着基础性、示范性作用,引领本区域养老服务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加强政府主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应当从如下6个方面着手。一是按照城市居民居住分布状况进行合理规划,与城市拆迁改造相结合,列入城市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二是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改造等方式,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力度。三是与本地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建设相结合,对养老机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四是继续实施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建设,积极拓展服务对象,提高服务功能和水平。五是积极推动全国示范性养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六是完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机制和模式。积极探索公办民营、合作经营、委托管理、服务外包等运行模式,完善管理机制,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4.3 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和床位建设,努力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改善服务质量,形成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格局。

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应当从如下7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放宽养老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条件,在登记或注册资本、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进一步放宽条件。二是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税费优惠扶持。认真落实国家对福利、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费扶持政策,减免民办养老机构的各项税费。三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大力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四是建立民办公助财政补贴机制,积极推行床位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政策。特别要扶持“爱心护理院”,开展长期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五是鼓励各类主体利用闲置房产兴办养老机构。可以跨行业对医院、学校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等进行整合和改造,盘活存量资产,政府给予相应补贴。六是保证民办养老机构在基本用地、公用事业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对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项目,要在用地、供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优先照顾,形成全社会力量支持兴办养老机构的局面。六是鼓励社会捐助。制定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向养老服务机构捐助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七是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以福利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相组合,探索建设既具有国际水平、又体现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大型老年主题社区。

4.4 发展和完善老年医疗康复体系

积极发展和完善基本适应老年的疾病谱、老年发病率、老年病康复等老年健康需求的老年医疗康复体系,保证老年人突发性危急疾病得到及时救护照料,慢性疾病得到相应康复护理服务。

发展和完善老年医疗康复体系,应当积极加强如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各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要根据老年病人数量和病种的变化,加强相应科室、病房、技术设施和专业队伍的建设,并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病房。二是有条件地区可新建或在原有医疗机构基础上改建老年病专科医院或老年康复医院。三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家庭病床和老年人健康档案。四是促进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康复机制建设。百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要设立卫生服务所或医疗门诊部,大型养老机构可配套老年康复医院。五是各地各级疾病控制中心要设立老年病干预机构,开展老年常见病知识普及、预防干预和康复指导工作。六是探索建立老年健康指导中心,开展健康咨询和服务管理工作。

4.5 加快老年文化、教育、健身等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精神养老与物质养老的协调发展。加快老年文化、教育、健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创造更好的条件。各地要建立集老年教育、文体活动、娱乐健身、社团组织等为一体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街道(乡镇)、社区(村)要建有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场所等;进一步改善省、市、县(市、区)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推进街道(乡镇)、社区(村)老年学校建设,利用现代传媒开展老年教育。

一是通过新建和购置改造等方式,推进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力度。二是可与本地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设施建设相结合,将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建设纳入其中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三是在继续实施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建设中,增设老年文体活动和老年教育功能。四是在街道、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中,综合规划和建设老年活动中心或老年活动场所。五是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增加投入,形成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六是把老年健身作为全民健身计划重要内容,各地要在体育公益金留成中安排一定经费,支持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七是加强老年人心理疏导和健康咨询服务。乡镇、街道及有条件的社区要设立老年心理咨询和指导服务机构,促进老年人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和心灵愉悦,建立老年人精神抚慰与情感沟通的科学化、规范化渠道。八是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按照社会需要和个人志愿量力而行的原则,鼓励并引导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发挥聪明才智。各类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要把老年人力资源纳入服务范围,搭建老年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服务平台。

4.6 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按照建设信息化社会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建设根植基层、各级贯通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和管理系统。一是实行统一软件、统一业务操作流程、统一联网,建立统一数据库,并纳入各级政府数据库管理,及时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需求和资源供应信息。二是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网络。依托县(市、区)和社区(村)服务信息平台,在社区(村)普遍建立信息化管理软件、为老服务热线、居家呼叫系统等便捷有效的求助和服务信息沟通渠道。三是开设网络服务窗口和服务热线电话,并开设养老服务咨询网点,提供养老服务信息和咨询服务,做到服务载体信息化。四是整合相关信息服务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7 加快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养老服务需求、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保障和工作规范,不断提高养老服务工作者队伍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形成志愿者与专业人员的联动工作机制。

加快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应当加强如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健全养老服务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岗前、在职、职业等级培训制度,制定养老服务人才近期和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二是建立健全行业用人规范,实行职业资格和等级认证制度,实现持证上岗和等级待遇制。三是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在养老服务机构就业的毕业生给予适当补贴。四是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结合,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吸纳更多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五是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并建立规范的志愿者工作机制。六是加大养老服务科研经费投入,培养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专业科研队伍。七是建立和完善老年服务人才的表彰和奖励机制。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从事老年服务的热情和动力。

4.8 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建立基本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养老机构服务标准,服务人员资格准入条件和福利机构入住甄别认定制度,完善养老服务管理和监督体系,增强养老服务机构的活力,保持养老服务机构的良性运营。

一是在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服务、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规范化标准。二是各地要研究制定相关标准的本地实施细则和评估操作办法,制定与政府养老服务补贴政策相配套的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三是完善和执行公益性、救机构老人入住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对政府承担服务的对象资格审核以及政府补助等进行规范。四是各地都要制定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认定标准、服务等级标准和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7.

[2] 敬乂嘉,陈若静.从协作角度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管理创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 张本波.中国多支柱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框架和思路[J].社会福利,2008,(11).

[4] 李治臻.广州市着力构筑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J].社会福利,2009,(1).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篇2

关键词:社会保障 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着力点。

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我省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社保关系实现全省无障碍转移;18个县(市)已推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调高了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待遇标准;城市、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和5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

2、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71854202人,总人口数位居全国第六位。我省60岁及以上老人已占13%,65岁及以上人口占8.24%,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这表明我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激增;劳动力人口增幅超过产业需求增幅,就业服务保障需求进入高峰期。

3、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已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发展相对缓慢,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构建未达到合理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还缺乏顺畅衔接的机制,收入分配带来的公共服务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社会保障面临着发展与发展成果合理分配考验。

二、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1、体系建设必须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

向全体居民提供全面、质优、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构建现代、新型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方面。一是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的边界,准确区分公共服务与非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与一般性公共服务。对基本公共服务之外的公共交通等一般性公共服务,形式能够灵活多样,功能能够快捷高效,有些政府直接提供,有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提供。二是政府担负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够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坚持公共支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原则,在医疗、社保等方面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2、体系建设必须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逐步完善符合国情、功能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努力的目标。一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系建设速度既要加快,支出又不能超出承受能力,在起点低的现实基础上抓好保基本、多层次和可持续。二是凡涉及基本民生的主要领域,公共服务要发挥支柱保障作用。切实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三是公共服务体系必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逐步整合相关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大社保公共服务体系,建好城乡一体化的社保工程。

3、体系建设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前瞻要求

在转变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公共服务结构性调整的前瞻性。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根据人口结构对保障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安排,统筹规划,突出体现即满足当前又满足未来。二是坚持客户导向。逐步提升统筹层次,集多种社会保障为一卡,方便保障对象身份转化和异地参保。三是加强政府执行能力建设,打造一体化服务体系。强化省级政府公共服务生产和派送能力,强化市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接受、补充和递送能力;强化市县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和需求反馈能力。

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创新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充分体现源配置合理、运行通畅、服务全面、保障高效、受益广泛、发展可持续。

1、合理划分三级功能

伴随各项社会保障省统筹及将来部级统筹的进程加快,政策、资金和信息三大功能应集成化,突出顶层设计、解读和规划。服务管理要强化内部性、事务性,集中管理职能于市县,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公共服务要强化外部性、人性化,以建设根植于乡镇的服务窗口为目标,规范社会化服务。功能设计要凸显效能,公共服务的决策领导层(政策、资金和信息)应高度集成,将政策、管理和服务职能分别集中在省、市(县)和社保服务中心,形成决策、管理和服务三个功能层级。

2、构建四层信息平台

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包括参保人账户信息管理、统筹基金信息管理、政策信息统计管理、信息交换平台管理。公共服务对象的居民基础信息是诚信管理的基础,必须统一规划与管理。随着社会保障向省级统筹和更高层次统筹发展,应在本五年规划内建立省社会保障基础信息、人口基础信息、法人基础信息和宏观经济基础信息的交换平台,避免各地、各部门重复建设,杜绝浪费,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3、理顺社保机构三三制

依托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省、市、县三级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能。一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服务型政府的执行机构,应强化统筹基金和打造乡(镇)市区社保服务窗口的职责,实行上下垂直与本级人民政府双重管理的有机结合。二是规范核心社保业务的外包,统一准入、考核和检查制度,利用其他资源补充公共服务能力,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社保服务。三是整合服务机构,改善服务流程,构建以社保机构为主干、社会化服务机构为辅助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前端服务功能。

4、优化两个操作流程

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运行过程中,存在参保人信息向上集中、社保公共服务向下派送的双向互动过程。要强化市、县社保机构信息上传功能,确保信息准确和安全。随着社保基金逐步实行省统筹,应进一步加强扩权县信息能力建设,实现信息直通省,减少中间环节,避免出现人为的信息梗阻现象。要着力统筹基金,合理向下配置人财物资源,强化一线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

5、推进服务窗口建设

社会保障功能的释放,关键在服务供给。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建好保障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要基于信息化,因地制宜建设,集多种险整合为一体,统一服务标准,开发多样服务品种。城、乡都要根据人口分布格局建设好保障中心,规模要量需而建,不能一拥而上,还要充分考虑人口增量和城镇化规划布局。要完善社会保障网页、便民触摸机、电话服务、社保专员等多种“窗口”服务形式,特别在偏远农村山(牧、渔)区,要建立流动性“服务站”,送社保服务进村入户。市民服务中心建在社区,宜采取社保机构主导,民政部门、民间慈善机构辅助、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参与的模式建设,改变条块分割、缺乏协调的老办法,逐步实现医保、低保、救助、就业、居家养老等服务一体化、集成化,提供高效社会公共服务。

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与组织创新

1、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建设

要理顺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体制,为打造效能服务奠定基础。一是确保社保机构职能相对独立。社保机构要按照《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规承担承社会服务责任,提供优质、可靠的公共服务。二是确保网络服务体系完备。按照社会保障发展建设的规划,建立纵向、层级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国家负责定制,省级负责管理,市(县)级负责派送。三是确保服务外包管理有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外包的只能是功能,不能是责任。社会保障行政机构要主抓外包核心业务,外包程序与合同必须依法实行标准化管理,社保机构要对合作伙伴和承包机构的违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以确保服务对象的权益。

2、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机制建设

机制决定效率。一是提高统筹层次。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根基源于社会保障基金的雄厚,而提高社保基金的统筹层次是根本途径。二是整合同类业务。公共服务的特点就是机会均等、待遇平等。在统筹层次上升到省或更高级之后,应当特别注重社会保障功能的集约。三是服务信息共享。与一个窗口服务相对应,各级社会保险行政机构同社区乡镇服务网点、市县至省社会保障执行机构,应统一自下而上完善个人账户、数据库、信息交换平台四级系统,健全个人查询和信息共享的密钥管理制度,保障不同保险服务之间的有效链接,实现一次申请,多险同审。

3、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建设

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机构改革后,政府社会服务功能也要进行组织再造。一是加强机构与功能系统整合。理顺管理与执行、政策与服务的关系,进一步整合各项社保公共服务,窗口建设与流程再造同步。二是解决机构责任与编制矛盾。采取职责与人员相匹配方法克服编制限制,缓解矛盾。三是明确人员配置与经费保障。《社会保险法》实施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范围扩大了、社会责任增加了,应推进人员编制和预算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配套建设。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但绝不是公共服务资源的全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在于大众和基本,而个例和特殊需要其他服务资源来补充,如慈善和公益等公共服务。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和运行上,要把其他服务资源纳入公共服务系统中,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同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要充分结合民族文化和传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

【2】张延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9.10

【3】孙友祥,柯文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价值、困境与路径[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07)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穆棱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有关文件精神,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着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社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的运行机制,强化党委政府和部门协作,逐步构建起以心理知识宣传普及为前端、心理问题监测预警为中端、高危人群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二、目标任务

今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1.镇级心理工作办公室建成率达100%,各村依托村委会、农家书屋等场所,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村心理服务咨询室建成率达到80%,为村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特殊人群的排查发现率、登记造册率达到90%,监测预警及时率、个体干预率达到85%。

3.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线索调查完成率、诊断及时率达到95%,报告患病率达到4‰以上。

4.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 100%,农村人群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50%,村心理咨询开展率达80%。

5.镇综治工作平台中设立社会心理服务信息模块,心理服务信息入库率达到 100%;特殊人群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建成率达到95%。

三、内容措施

(一)建设“三级”心理服务平台

1.建设乡镇心理服务站。乡镇负责本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综治中心,结合乡镇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平台”建设,设立至少1个心理服务站,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建设村心理服务咨询室。镇负责辖区内各村心理咨询工作室或社会工作室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法律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组织志愿者对村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绘制“心灵之旅”地图,标明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镇心理服务站、村心理咨询室等的地理位置,方便群众就近接受服务。

(二)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1.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将卫生院医护人员、村干部、网格员、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等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兼职工作者,组织开展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不断壮大社会心理服务力量。

2.志愿者队伍。积极鼓励专业人才和社会力量加入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联合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单位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分享会、朋辈支持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心理支持。

(三)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党委分管政法领导任组长,分管卫生领导任副组长、卫生计生、组织、宣传、综治、维稳、司法、教育、科技、发改、财政、人社、民政、残联、市场监管、文广、信访、工会、团委、妇联、老龄、科协等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本辖区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统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2.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卫生计生、教育、司法、团委、妇联、残联、信访、民政等部门的社会心理服务子系统,以心理健康辅导室为平台,开展行业心理健康教育和评估、心理训练等服务,组织对职业人群、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特殊人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实施心理干预,形成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

3.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发挥乡镇、村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作用,动员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进机关、进村居、进企业、进工地、进市场、进家庭等服务活动。实现职业人群、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特殊人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利用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等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建设一批心理健康教育阵地,每个村至少设置 1 个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橱窗(栏)。通过多种宣传途径,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

4.建立日常排查评估机制。发挥基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底座”作用,组织村干部、网格员等进企入户,做好社会心理信息采集、特殊人群排查摸底等工作。对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等五大类人群,尤其是涉恐、涉稳、重大刑事犯罪前科、涉毒、在逃、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重点上访人员等八类特殊人群,逐一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工作,形成特殊人群心理服务与综治中心规范建设、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全科网格建设“三结合”的格局。

5.建立预警和干预机制。依托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设立社会心理服务信息库,建立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红黄绿“三色等级预警”机制,即“红”色为高危对象、“黄”色为关注对象、“绿”色为一般对象。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心理救助”,对服刑、刑满释放人员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援助”,对涉毒、涉稳、邪教等人员实施“心理纠正”,对特殊利益群体实施“心理干预”,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心理疏导”,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救治救助”,努力实现高危对象无自伤自残、肇事肇祸,关注对象无恶意闹访、随意缠访,一般对象无消极冲动行为的“三无”目标。

6.建立“3+1”服务机制。建立矛盾化解(综治)、法律援助(司法)、帮扶救助(民政)与心理疏导干预(卫生计生)有机结合的3+1服务机制,将心理服务工作与市、乡镇、村三级综治工作平台相衔接,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利益诉求,消除和减少负面情绪;将心理服务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帮助群众及时了解政策信息,提高法律素养和防护能力;将心理服务与帮扶救助结合起来,对家庭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失常等人员给予帮扶救助。

7.提升“走出去”的心防工作机制。整合各种心理服务资源,破解在心理咨询机构等待群众上门咨询的被动局面,发动乡镇、部门干部主动深入群众,收集需要心理干预疏导的情况,尤其是针对失独家庭、特殊利益诉求群体等“弱势群体”, 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乡镇和部门干部认真分析心理失衡原因,按照“一事一策、一人一方案”的原则,因人制宜、因事制宜,量身定制疏导方案,通过党政干部主动牵头、心理咨询师主动介入、公益组织志愿者主动帮扶、基层乡贤主动参与,按需调配最优心理服务力量,综合施策,取得实效。

8.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预防管控机制。建立日常服务网和专业服务网的“两网互动”机制,按照患者基本情况、风险评估、救治救助情况建立“一人一档”,分类落实帮扶、救助、管控等保障措施;形成专科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关系,定期开展患者诊断复核、病情评估、治疗方案调整等“精防日”制度,提供诊断评估、分级管理、定期面访、治疗康复等服务,努力实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六个零”,即排查零盲区、管理零遗漏、服务零距离、衔接零缝隙、处置零闪失、命案零容忍的目标。

9.强化心理服务信息互通机制。整合资源,建立卫生、综治、教育、司法、团委、妇联、残联、信访、民政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的运行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沟通疏导、问题答疑等心理服务。开通咨询热线、微信公众号等服务,回应群众关切、缓解群众心理压力。将心理服务信息纳入政法信息化建设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支持。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源头性工作,是新时代总结提升推广的重要内容,各村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抓好工作推进和督查落实等工作。

(二)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推送心理科普信息,加强基层心理健康促进与服务力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均等化,营造社会氛围。

(三)落实工作保障。参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加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将工作经费列入乡镇财政预算。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篇4

《意见》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在2011年2月19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对今后五年北京社会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是北京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战略指南和行动纲领。

《意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社会建设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和挑战,就北京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做出了系统设计和全面规划。

《意见》共分为12部分50条,包括了指导思想、五项基本原则和五个目标,并明确提出了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十大重点任务和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意义重大

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北京市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作网络和政策体系框架,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社会广泛参与赢得世人瞩目,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同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还将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例如围绕人、人群、组织和人口发展服务与管理的各类问题;围绕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分配、社会理念等新的变化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任务繁重、意义深远。

在这样的现实和未来预期的大背景下,《意见》提出了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社会服务为重点,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动力,以动员社会参与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环境为保障,以构建社会和谐为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开创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五个“坚持”是五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本着上述指导思想,《意见》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五个“坚持”,原则充分结合了当前我市社会建设的现状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把完善服务、让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改进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促进普惠公平,让社会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是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把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作为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立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社会服务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充分运用民主方式、群众工作方式、说服教育方式研究解决问题,努力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把体制创新、制度建设作为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着力解决基础性、普遍性、根本性问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不断推动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建设。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把综合协调、全面推进作为基本工作方法,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坚持综合施策,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五是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把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作为基本着力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动员和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五个“更加”对北京市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提出了高要求

《意见》中提出,未来一段时期社会建设总体目标是: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的具体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五个“更加”,即: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积极促进充分就业,五年提供100万套保障性住房,城乡居民年均收入增长8%,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接近82岁,文化教育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突出人文关怀,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基本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强化各类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健全社会协同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使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形成文明有礼、守法诚信、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营造服务优质、秩序优良、环境优美的社会氛围,创建生产安全、生活安宁、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促进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劳动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和谐,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十个“着力”体现了北京市完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任务的决心和干劲

《意见》还提出了今后五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十大重点任务,可以归纳为十个“着力”。十个“着力”深入

贯彻落实了总书记在2011年2月19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提到的八点要求,是对五个“更加”目标的具体落实,体现出构建“幸福、人文、活力、文明、和谐”北京的深刻内涵。

(一)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意见》从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职责、推动社会协同和动员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市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力度。主要包括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三)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不断提高各类人群服务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努力做到社会服务管理城乡一体、各类人群全面覆盖。主要包括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各类人群服务管理,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四)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切实打牢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根基,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基本实现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主要包括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格局,深入推进居(村)民自治,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扎实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和村庄社区化管理等方面的举措。

(五)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不断加强和创新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服务管理,积极动员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主要包括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企业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

(六)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服务管理体系,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传统媒体管理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互联网等新媒体服务管理。重点任务包括:促进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完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依法加强互联网新媒体管理。

(七)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围绕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重点有: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防灾管理机制。

(八)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把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努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主要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等方面。

(九)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坚持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形成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主要措施包括: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等。

(十)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充分发挥社会领域党组织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以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引领和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主要措施包括: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推动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等。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区服务;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1 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

社区服务需要接受由居民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社区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民政及相关部门明确了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08年1月1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意见》还要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通救助服务。

2011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社会养老方面,提出了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能够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社区服务。

截至 2012 年3 月底,全国已有20 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社区”,国内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内容大致为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经过长期调研,当前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都在试点、示范和摸索中,尚未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应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服务应用系统中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建设智慧社区应用系统遇到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且存在以下问题:

2.1 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国内运营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都各有计划,应用领域分化严重,只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没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

2.2 社区覆盖层面较窄

首先,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

2.3 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

智慧社区需要社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开发商密切合作,但是社区运维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区物业管理处。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有限性,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无法进行商业元素的融合,如社区电子商务。同时,也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3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分析

3.1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概况

3.1.1 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具体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其中,“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动态信息;“一卡”指开发“智慧城市炫卡”,有了一张“智慧城市炫卡”,社区居民就不必再带门禁卡、购物卡、银行卡,甚至到社区医院预约门诊也可以“轻松一刷”;“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应用系统,包括智能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电子公告栏、停车智能导航系统。

3.1.2 无锡万家便民服务中心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依托24小时全天候应答的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高规格、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和“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思路,重点建设了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中心、96158便民服务网站和96158社区便民服务站,并且与民政业务平台、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联动。

3.1.3 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

高科技武装6万人社区—— 迪比克市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3.1.4 韩国松岛u-city计划

松岛智慧城市计划是由韩国政府、美国地产开发公司Gale、韩国钢铁集团POSCO E&C与LG合作推动,于2000年开始执行,预计2014年全面完工。其中,作为社区建设部分,提出建设智慧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所谓智慧绿色生活,就是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未来在松岛生活的居民将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出门仅需携带智慧卡,就可进出家里大门、搭乘大众运输与消费等,在家使用设施都可以语音操控,智慧型机器人帮忙打扫环境,智慧型冰箱会根据食物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 应用系统特点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建设信息平台为主,其功能服务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上,实现便民服务、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利用,重点体现智慧社区低碳、环保的特色,突出社区服务的便捷、高效。

应用系统在特定领域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比如远程医疗系统,主要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炫卡,主要应用在社区门禁、社区购物、社区消费;便民服务门户网站和呼叫中心则应用在社区便民服务方面。而像韩国松岛社区,规划在交通、家居方面实现智能化。

经过这些案例分析,类似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要远远多于单个应用系统服务的功能,也是未来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4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4.1 基本策略

在未来的建设中,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社区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使之成为可以方便服务、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4.1.1 统一的建设模式

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目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零散的、独立的、简单的,很多子系统功能已经在使用,但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理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其功能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把旧的系统利用起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来说,也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4.1.2 统一的实施规划

社区服务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每个社区智能业务都有自己的系统,都要求社区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其结果是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4.1.3 多方互动的体系

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可能要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可能要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可能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政府、商户甚至居民自身。所以,由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

4.2 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整合起来,把传统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统一管理、业务互动的优势。图1所示是一个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架构图

系统中的感知层包括采集信息的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负责采集信息、传输及前期的处理,由室内终端、单元终端和公共终端组成,包括通讯设备、安防报警设备、监控设备、数字点播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

网络层是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链路,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加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

数据层用来统一存储、管理感知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心,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调度,增强运维能力,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高,获取服务更加便捷。

管理层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

应用层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类应用,同样基于云计算技术,具备能力融合、接入灵活、开发简单、管理规范、部署高效等特性。平台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定制开发和第三方集成能力,使得各种应用的部署更加灵活和快捷。

呈现层是综合管理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智能应用的方式,包括社区网站互动、手机短信、语音通信、电视点播、电子公告屏等,为居民提供多种呈现方式。

4.3 实现功能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各种系统的原有功能,还可以根据服务需求,整合系统之间的业务,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便民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安居服务管理。

4.3.1便民服务管理

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管理,把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与热线呼叫、报警运营、电子商务、短信互动等进行互通,形成了生活服务“信息化”模式,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和社区门户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可视化的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对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不同,分为大类和小项。例如,可分为家政保洁服务、为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电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电脑维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可根据当各地实际情况在家庭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分类设置,增减和调整等功能。

实现对社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本系统,运营单位可以将社会上零散的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准入流程,整合到本平台,形成全面的、动态的、分级别的民生服务行业数据库,便于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引导和综合利用。

4.3.2 养老服务管理

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对居家老人、空巢老人进行主动关怀,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模式,建立更人性化、具有实施性和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模式。

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居家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

4.3.3 安居服务管理

对社区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个人安全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高品位的居家文化生活。

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及便民服务和信息化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需求。由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10市场容量约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除了居家养老外,基于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据保守估计,社区服务的整体需求将是社区养老服务的3倍,未来将成长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收益途径主要有3个:

(1)新拓展业务带来收益,包括家政服务和服务商管理费用;

(2)通过试点应用的收益,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扶持资金和政府相应的购买服务;

(3)试点应用后,转化为产品进行复制和推广带来收益。

5.2 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的服务水平。

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6个方面:

(1)为民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并为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和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电子档案。

(2)以居民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3)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通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电脑维修、开锁服务、快递服务、搬家服务、上门理发、汽车租赁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母婴护理服务及以粮、油、蛋、菜、水为主的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并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服务站实现与市民的零距离服务。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5)根据各政府部门传送的数据以及深入社区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得到一系列社区居民生活数据,供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6)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公共事业服务系统,与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系统数据库内有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因此,在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系统可以与相应指挥中心共享基础数据,以联席成员的身份参与应急指挥,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篇6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体系建设,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当前,江苏正处在全面开启“十二五”发展征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进程的关键时期,社会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是保障和促进“两个率先”的迫切需要。总书记殷切希望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既是“两个率先”的重要保障,也是“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中央不仅要求江苏在经济建设上率先,而且要求江苏率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并在综合试点方面为全国提供经验。我们只有在社会管理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切实保障和促进“两个率先”。

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是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给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展较快的地区,社会管理领域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比较早、比较多。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主动正视、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难题,激发社会活力,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是不断满足全省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江苏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加强烈,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更加强烈。要回应和满足这些新要求新期待,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二、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要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服务中加强群众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我省建立社会管理体系,既要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也要立足江苏省情,在目标体系、推进机制、工作载体和具体措施等方面体现江苏特色,努力使我省社会管理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确立“四个位居全国前列”的目标体系。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以目标统揽工作的全局,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江苏建立社会管理体系,必须确立全国一流的目标。要罔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的总目标,确立社会稳定工作、依法治省水平、基层基础建设、社会管理绩效“四个位居全国前列”的具体目标。

建立“四个治理”的工作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推动社会管理关口前移,注重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最大限度使社会矛盾不产生、不积累、不激化。深化综合治理,紧紧依靠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组织运用好,统筹推进社会管理各项工作。推动共同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各类主体的作用,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工作的整体合力。抓好长效治理,既要立足当前,注重从现实层面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又要着眼长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制度建设。

以“六大行动计划”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社会管理的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为更加扎实有效地落实这些任务,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组织实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固本强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信息网络综合管理等“六大行动计划”。

把群众工作作为根本性工作。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根本性工作。要积极宣传动员群众,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各级领导干部要扎实开展“三解三促”活动,深入基层驻村住点,了解社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

以平安江苏建设为工作载体。2003年以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平安江苏建设取得累累硕果,成为江苏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实践证明,平安建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两个率先”的有效载体。以平安建设推进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就有了“推进器”和“加速器”。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深化平安建设为重要载体,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推行信息化、网格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网格化、规范化、精细化是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推行信息化管理,就是要抓紧建立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动态跟踪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推行网格化管理,就是要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岗定责、服务到户。推行规范化管理,就是要对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制定制度、流程、标准和规范,并认真组织实施,促进社会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运转。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细分社会管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

度的各个落实环节,实现社会管理工作的精确高效。

三、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一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江苏特色的发展路径。

加快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切实把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制定社会管理的政策措施,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科学界定各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任务,形成分工负责、运转协调的机制,办好主要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注重发挥党领导下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独特作用,强化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责任,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当前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大多数都是在前端环节上管理不到位。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将源头治理与动态协调、应急处置有机衔接,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把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建立党委和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大力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评估程序规范,健全专业化评估制度,建立督查问责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切实做到“应评尽评”,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创新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分流调解、应急处置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作用,不断提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法治江苏建设,把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推进依法行政,有效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通过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切实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执法形象和司法公信力;通过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化解矛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良好氛围。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篇7

现在,我代表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区社区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

一、近年来的社区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强化服务功能,构建和谐市中”这一目标,积极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省社会文化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加强社区基础工作。一是深入推进社区“A”型管理体制改革。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的城市社区“A”型管理体制,形成了以社区党总支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为议事机构、社区服务站为执行机构的“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模式。社区三个组织机构的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社区组织的系统性、协调性明显增强。这一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得到国家民政部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二是大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先后投入1836万元,建成星光老年之家28处,建筑面积达1.43万平方米;筹集资金900万元,对20个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服务用房进行了改造,全区社区服务设施总面积达到7.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2亿元。城区73个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面积由原来的平均不足15平方米达到目前的82平方米,社区服务用房面积平均达到263平方米。另外,还为社区居委会配备了电话、电脑等办公设备,并按照每千户每年1万元的标准为社区拨发办公经费,社区专职干部的工资补贴也由*1年的每月不足400元提高到目前的1586元。三是不断优化社区干部结构。在深入推进社区居委会直选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采取招聘、选派和竞争上岗等方式,对社区干部队伍进行调整优化。目前,全区社区党总支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比例达到35.8%;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党员占33.6%,40岁以下的占61.5%,高中以上学历的占87.6%,初步实现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由“事务型”向“知识型”的转变。

(二)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大社区卫生投入,自*3年以来,按人均1元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目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32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社区卫生工作站16个。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大力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对特困群众就医实行“三免六减”等优惠政策,累计为2759人次减免医疗费用5.9万元,免费提供诊疗费用和药品15.8万元。二是不断推进社区文化事业。自*6年起,按照人均1元的标准设立了社区文化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目前,已有7个街道办事处建立了面积达5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38个社区建成了1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全区群众性社区文化队伍达到157支。大力加强社区文化队伍专业化建设,定期为社区文化团队聘请业余文化辅导员,帮助进行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协调工作。目前,全区社区业余文化辅导员达到61人,社区文艺骨干1000余人,平均每年演出500余场次,丰富了社区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在全区设立了5个区级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15个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和168个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初步形成了区、街、居三级残疾人康复网络,累计为812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治疗服务。建立了残疾人法律维权工作网络,为社区贫困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开展残疾人救助帮扶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物品价值410余万元。四是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加强志愿者协会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了“区志愿者协会—街道志愿服务联络站—社区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队(团、组)”四级组织管理体系。目前,全区共有社区志愿服务站84个,注册志愿者2.27万人,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274支,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志愿服务。五是进一步优化社区环境。以美化、净化、绿化、优化社区环境为目标,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认真实施居民小区综合整治,积极开展造绿工程、容貌工程等,社区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创建了一批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特色社区。六是不断加强社区治安管理。以创建安全文明小区为抓手,不断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健全治保、调解、普法、帮教、巡逻等综治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覆盖社区、配套联动的群防群治网络,社区治安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三)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一是强化社区便民服务功能。坚持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强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以家政服务和物业管理为重点的服务项目达到了10大类246项,初步形成了快速、便捷的“十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同时,以政务中心为平台,深入推行为民服务制,为民服务事项达到了4大类255项。截至目前,区政务中心共为辖区居民和驻地单位办理各类代办事项近11万件。二是培育社区服务品牌。按照“积极引导、精心培育、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立足区情实际,整合辖区资源,先后创建了热心大嫂、称心家政、靓家园物业和太阳花亲子园等8个全市社区服务业知名品牌。在服务品牌的强力带动下,我区社区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7年,完成社区服务收入2596万元,实现利润626万元。三是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社区老年人服务档案,全面掌握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并按照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施行分类服务。通过设立社区室、学习阅览室、健身活动室、日间照料室等老年人活动场所,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保健、康复等活动,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以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敬老院管理,全面改造区敬老院的硬件设施,加快十六里河和党家街道办事处敬老院建设。*7年,我区被评为养老服务社会化省级试点单位,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先进单位”评选。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的社区建设工作与上级要求相比、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社区建设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管理服务机制还不健全,社区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社区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区建设社会化,社区服务市场化,社区管理科学化,社区功能现代化”的要求,以建设和谐社区为方向,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目标,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深化社区居民自治,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努力建设组织领导有力、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完善、治安秩序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生活便利舒适、文体活动丰富、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建设“金融商务市中、洁净宜居市中、文明和谐市中”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居委会为基础、以服务站为依托、以民间组织为载体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根据社区党员的构成和分布情况,深化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对在社区居住、工作的党员的管理,使党的建设延伸到社区各方面、各领域。二是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全面贯彻落实《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和社区居务、财务公开等规章制度,规范社区直选的程序和方式,努力实现社区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今年五月中旬至六月底,我区将进行第七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各街道办事处可根据本辖区实际,在对社区规模进行适当调整后再进行换届选举。换届中,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把综合素质高、思想品德好、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选进社区居委会班子。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综合考评和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优化社区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四是加快社区民间组织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多形式、多渠道兴办社区服务、文体、卫生和慈善救助等社团组织,吸引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加强“村改居”社区建设,积极推进村委会向居委会、农民向居民、农村经济组织向城市经济组织、农村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变。

(二)进一步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服务基层,深化社区为民服务机制,切实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要通过规范服务程序,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变“分散办事”为“集中理事”,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形成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的社区为民服务网络,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一是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区政府有关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要加大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力度,积极向“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努力创建充分就业和谐社区。二是繁荣社区文化事业。以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文体网络为重点,加快推进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文体队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体活动,进一步营造和谐健康的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事业。积极整合社区市民学校、老年大学、青少年教育中心和社区图书室等教育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的信息化水平和远程教育能力,逐步构建起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四是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善社区卫生医疗条件;认真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有关规定,及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计生服务。五是加快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和星光老年之家的服务功能,完善以居家养老为核心,养老服务机构为补充,志愿者服务与专业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六是深化“平安社区”建设。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不断完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健全社区安全防范体系;深入推进法律进社区工作,将法律服务与矛盾调解、宣传教育、安置帮教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力争三年内在街道、社区基本构建起横向联合、纵向沟通、优势互补的法律服务体系。七是打造环境优美的宜居社区。以迎接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大力开展居民小区整治,积极推进城管重心下移,不断提高社区绿化、美化、净化水平,为辖区居民创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各街道办事处要立足辖区实际,实施工作创新,积极培育典型。*8年年底前,每个街道办事处要至少打造1-2个有特色、有影响的新型和谐社区。

(三)大力加强社区基础建设。一是合理调整社区规模。各街道办事处要按照有利于社区资源整合、促进社区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现有社区规模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社区规模原则上在3000户左右。对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的社区,要严格按照3000户左右的标准重新划分管辖范围;对辖区内的新建小区、尤其是高档住宅小区和无单位管理的家委会要及时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范围,并按照3000户左右规模成立新的社区居委会,以确保城市基层管理不留空白。二是保证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将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改造规划和房地产开发计划,严格实行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与新建住宅小区、旧城改造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对老城区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由区政府牵头,有关街道办事处、规划、建委、房管、行政执法等部门密切配合,通过调剂、新建、改建、共建、租赁或置换等形式,尽快达到150平方米的标准。对通过努力达标的社区,除市民政局拨付的资金外,区财政将拨给每个社区5万元的专项配套资金。三是提高社区专职人员的保障水平。从*9年1月起,对未纳入养老保险的社区专职成员,将按照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的有关规定缴纳养老保险金,以解决其后顾之忧,确保社区工作能够“招进人、留住人”。四是整合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将各街道办事处原有的社会事务受理中心、劳动保障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统一整合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提高其综合服务水平。到*9年年底前,力争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均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区社区服务中心扩大到3000平方米以上。

(四)不断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思路,通过市场引导和龙头企业带动,促进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我们必须明确,提供社区服务的主体是企业和各种民间组织,作为政府,要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优化社区发展环境上来,通过制定扶持和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兴办社区服务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市场引导社区资源配置,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促进“十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进一步完善。要以热心大嫂、中房物业、太阳花亲子园、称心家政、靓家园等服务品牌为依托,对辖区内现有社区服务项目进行挖掘、整合,通过制定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便民维修、医疗保健、法律咨询、就业培训、助老托幼、市民学校等多种社区服务项目,形成覆盖全区的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篇8

第一章 现状分析

全区现辖3个镇、1个乡和2个街道,共有18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户籍总人口1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万人)。年开始我区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前有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和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建)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年在区妇幼保健所的基础上成立,实行“一套人马,二块牌子”的运作机制,人员编制、拨款方式维持不变,并已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年经区政府同意在双阳卫生院基础上转型,人员承建制转移,编制、拨款方式暂无变动。我区现有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覆盖城市户籍人口2.6万人,无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下属居委会仍保留设置村卫生所(室)11家。

由于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场所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及人员紧缺等原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停留在妇幼保健所和街道卫生院的服务模式,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所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与“六位一体”服务(即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等六项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缺少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力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机构体制、运行机制及医疗资源等方面得不到有效加强,整体服务力量比较薄弱。二是服务经费补偿不足。在相应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健全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要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同时还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公共卫生服务费用,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相关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不足。提供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有经过培训合格的全科医学服务人才,我区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数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全方位卫生服务的需要。

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的要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发展、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节 发展目标

至年,全区现有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并根据实际需要同步建设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比例和综合服务满意率力争达到35%和80%以上;同时,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区基本建成服务网络健全、政策配套落实、人员素质较高、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适应广大居民健康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第三节 建设原则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优化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

第三章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第一节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按照3-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以一、二级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其它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达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和完善。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70%居民从住所步行15分钟以上或辐射半径1.5公里以外)的区域、人口相对集中达0.6~1.2

万人左右的,可根据居民医疗需求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毗邻区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置原则上应相距1.5~2公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以独立法人进行执业注册,实行独立核算。三级医院延伸举办或二级医院在医院内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位管理。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六位一体”功能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和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模式,体现全科医学特点。

突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及时掌握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计划地实施干预措施和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传染病、结核病、艾滋病、寄生虫病及其它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精神卫生服务,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保健、计划

生育技术服务指导、社区伤残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指导患者合理转诊并提供相应便利服务。开展家庭出诊及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等各种延伸。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建立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发展中医药作用,积极应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适宜技术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并提供中医药治疗、养生保健咨询等服务,发挥中医药在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网络。按照服务区域、服务人群、功能任务等逐步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公共卫生直报系统和社区卫生工作评价系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家庭、社区、医院、预防保健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和管理部门信息互动共享。

第三节 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力争到年底,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岗位培训率达到80%,年达到100%。以马甲医院、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区级社区卫生人才培训基地,经培训合格者可优先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社区医师和护士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支持和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发展。根据省政府《实施意见》,建立全科医学高级职称任职资格制度,开展全科副主任以上医师资格评聘工作。在社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师,凡符合条件的均可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的临床类别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中级考试,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主治医师资格。鼓励公立医院在职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转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经过省级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考核合格后,可转为相应资格的全科医师,并按有关规定变更执业范围后在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在晋升上一级资格时,其转前和转后年限合并计算。

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入社区和稳定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根据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满2年的医师和护师,经区卫生局认可后,可以提前1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专业类别考试。积极吸纳本科以上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鼓励离退休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全科医学培训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原单位应保持其退休待遇不变。

第四章 建设任务、建设标准、资金筹集

第一节 建设任务

至年,全区规划改扩建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数量达到2所,同时规划建设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今后,如新增街道办事处,则按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确定的原则,设置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按照全区规划布局要求,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业务用房进行调整、改建扩建或新建,配置基本医疗设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人才培养,使其达到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具体工作任务分解详见附表。

第二节 建设标准

按照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依据省卫生厅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基本标准的要求(卫医[]202号),完成标准化建设,合理设置科室,配备与服务功能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并按功能划分为预防保健区、诊疗与辅助诊疗区、康复区、健康教育区、行政后勤保障区等,确保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条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应当具备开展全科诊疗、中医、护理、康复、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并符合无障碍的要求。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50平方米。原则上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具体到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可根据该中心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由区编制部门根据有关编制标准核定,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第三节 资金筹集

明确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按国家规定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等方面的支出。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区级财政投入为主,区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业务用房使用面积按照标准要求,由区政府和所在街道负责无偿提供。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补偿机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和地方病及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精神卫生管理、重点人群保健、残疾人社区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定额补助。根据省政府《实施意见》要求,对通过省级绩效考核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不低于15元/人•年,经费由省、市、县(区)级财政分担,同时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标准化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由区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经费补助的主要责任,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列入区级财政年度预算,并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安排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经费,以建立稳定、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

第四节 建设进度和管理

到年底,改扩建完成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新建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全区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并着手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

到年,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城乡结合部撤镇改街的卫生院在年之前全部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示范社区。

着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管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由区政府担负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区综合体系建设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原则上不再新建医院,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城市建设时,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预留业务用房或建设用地,原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因建设需要拆除的,要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分期分批改造建设计划,立足现有基础,通过改造、置换、购买等形式,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匮乏问题。力争在2年内,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面积、规划布局有根本改观。各街道办事处要成立由社区卫生服务各方代表组织的管理委员会或相应组织,牵头协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二是履行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卫生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审批,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项目和执业范围,加强行业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推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发展改革、价格、民政、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建设(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残联、红十字会等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共同落实残疾人康复、红十字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开展。三是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落实到位。发改、财政、审计、卫生等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项目建设要依照基本建设程序及招投标法进行监督指导,并依法加强对社区卫生专项经费的分配、拨付、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社区卫生专项资金的安全、规范使用。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篇9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养老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支撑,以政策扶持为导向,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形成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合力。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重点满足集中供养对象以及中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重度残疾老人的照料和护理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对象和扩大服务范围,逐步提高老年群体的受惠率。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立足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整合各类有效资源,统筹城乡养老事业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多样的养老服务网络。

建管并重,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力争实现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40张以上,其中城市养老机构中,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在城市,70%以上的社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80%以上的街道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农村,80%的建制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80%的乡镇建立有养老服务设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五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全市40%的敬老院改造成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二、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加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按照统一名称、标准、标识的要求,在城市街道、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以社区为依托,普遍建立“养老服务热线”、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等信息沟通求助渠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有条件的农村社区也应开展相关服务。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将社区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等资源整合纳入到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并与120、110、119等信息平网,及时处理老人的咨询等服务请求信息。

2.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新建居民小区、旧城改造和社区整合时,要将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使用面积一般不得少于300平方米;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时,要按照功能整合、配套完善的要求予以统筹考虑。同时通过新建、购买、租赁或改扩建现有“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室)等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的办法,多渠道解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问题。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积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加大资金补助、提供服务场所、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将街道、社区创办的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纳入社会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二)大力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1、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机制。通过税费优惠、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慈善机构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简单就医、水电维修、紧急求援等养老服务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形成多种力量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业的新格局。

2、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接收安置城镇“三无”老人、农村“五保”人员的,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按规定标准将其生活、医疗等补助经费转入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用于支付其生活、医疗、照料服务等所需费用,不足部分,由县(市)、区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3、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社会化医疗卫生服务。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经申请批准后,可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三)推进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

“十二五”期间,市及各县(市)采取新建、改扩建、购置等方式,整合现有医院、学校、培训中心等资源,分别建成一所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提高全市机构养老服务整体水平。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营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委托各类专业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负责运营管理。公办养老机构在满足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老人和低收入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服务需求的同时,可适当兼顾其他有养老需求的社会老人。利用国有资产兴办的农村敬老院,应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四)建立全市高龄老人津贴制度

建立并逐步完善高龄老人津贴制度,重点对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市区从2012年起对年满80周岁的高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300元;100周岁以上的,每人每年发放3600元。所需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按3:7比例分担。各县(市)可参照市区标准执行。

三、推进措施

(一)完善落实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老年服务机构建设的扶持政策。优先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各类投资主体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服务项目和养老服务设施,要优先予以立项;对新办的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采用划拨方式优先供地。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得用于其它用途。乡镇公益性的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免征其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养老机构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报批可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建设养老机构的征地管理费,免收或减收兴办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相关费用。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水、电、暖、燃气管线(管道)工程和用水、用电、用气(管道燃气)、取暖、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等费用,按居民收费标准或服务价格执行。养老机构免收有线(数字)电视入网费,减半收取视听维护费;免收电话、宽带互联网入网费,通讯费给予适当减免;免收电表、水表接入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政府部门,用于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信贷支持力度,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建立逐年增加的财政保障机制和福利公益金投入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市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区,由市财政一次性给予2万元服务站设备购置补助。实施政府为生活不能自理的70周岁以上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费,购买服务标准每人每月100元。经费由市、区财政按3:7比例分担。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日常运行经费由市财政给予每个每年5000元补助,不足部分由区财政承担。县(市)补助标准由各县(市)确定。加大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补助。市区用房自建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50张(含)以上,取得《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置批准书》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并投入使用后,入住率平均在60%以上的,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每个床位2000元一次性补助。并对民办养老机构根据实际入住人数,给予每人每月100元运营补贴。所需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按3:7比例负担。县(市)补助标准由各县(市)自行确定并由本级财政承担。

(三)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养老机构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予以认定。要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研究制定老年人服务机构建设、护理服务、设施管理、机构运营等各项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有办法,建筑设计有标准,检查监督有依据。加快养老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养老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行业指导和行业自律,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评估、评审制度,构建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类收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对养老机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道德、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主要负责人的选用和培训工作,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加强各类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将其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各类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一律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课程。积极开发社区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人员、城乡低保人员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义工服务时间储备制度互动服务机制。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篇10

社区是居民服务最基础的平台,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单元,社会自治最微观的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推进幸福社区建设,是完善社会管理、强化社区服务、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机制推进幸福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镇实际现就推进我镇幸福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为宗旨,以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为突破口,实施“强基惠民”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富有本地特色的幸福社区建设工作模式,为鳌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跨越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总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明确职责定位,组织建设体系化

1、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支持、保证社区各类组织依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加快推进党建社区化,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党建工作单元,通过调整设置基层组织、统筹管理党员队伍、整合使用党建资源,建立跨系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隶属关系的区域性横向联动的基层党的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实现社区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2、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是镇政府临时派出机构,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承担镇政府在社区的各项工作和公共服务,负责社区事务的具体执行和协商协调,牵头做好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社区管理委员会设民政事务、人民调解、治安保卫、人口计生、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三分三改”完成后,应当撤销管委会,通过依法选举及时建立社区居委会,推进居民自治。

3、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议事监督委员会是居民(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在其授权范围内讨论决定社区重大事务,对社区日常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议事监督委员会一般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管委会主任、负责纪检的党组织委员或副书记、村党组织负责人和村监会主任、居民代表组成,主任一般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负责纪检的党组织委员(副书记)作为专职(常务)副主任。

4、社区群团组织。社区群团组织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社区应设有工会、团组织、妇联、残疾人协会、老年人协会等群团组织,配备专人负责。群团组织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企业职工、团员青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人员聚合在一起,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参与到社区建设各类活动中去。

5、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镇)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民间组织。要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慈善、文体、科普和法律、教育、养老、助残、为农等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对尚未达到登记标准的社会组织按规定的程序报镇人民政府备案,并加强引导和管理。

6、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组织是无偿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共青团、妇联、老龄委、残联要率先在全镇各社区开展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老年志愿者和扶残助残志愿者注册登记。拓宽社区志愿服务渠道,鼓励和支持志愿者组织、义工协会等各种形式的社区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加强对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规范。

(二)强化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7、统筹社区建设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本着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按十二五末鳌江经济社会发展规模,抓紧编制城乡社区建设规划。以区块规模适度、居民生活便利、社区工作便捷为标准,将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残疾人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要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施工。结合“强基惠民”工程,依照区域规划定位与人口规模,统筹考虑学校、医院、菜场、超市等便民服务设施。具体由建设局牵头组织实施。

8、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要坚持功能全面化、配置标准化、布局科学化、资源整合化的要求,围绕便民、利民、惠民,落实社区服务中心,包括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文体服务中心、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五大中心”)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对新建住宅小区,尤其是农房集聚地的住宅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以每千人不低于60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应广泛征求镇政府及社区的意见。整合社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有村办公楼和公共服务设施,采取新建、改扩建、置换、租用等方式,就近作为医疗卫生、居家养老、文体活动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原则上按每百户2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一般不少于600平方米。社区标识、标志应规范统一。社区服务中心对外原则上只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管委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三块牌子及“社区服务中心”标识。

10、加快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借助政务信息系统,汇聚居民基础信息,整合综治、禁毒、调解、民政、社保、新居民等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平台的社会管理“一张网”,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建立健全县、镇、社区三级网上审批平台,强化网上审批数据共享、网上下载资料、网上咨询、网上预审、网上审批等功能,实现县、镇、社区三级联网,逐步推行“同城办理”,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信息服务。

(三)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提供便利快捷服务。

11、办事服务便捷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内设“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设置便民服务窗口,并按照“因事设岗、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要求,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供综合服务。编制社区办理事项指导目录,通过“上提下放”,明确社区代办或协办事项的权限、范围、流程和时限。涉及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所有事项,一律由社区服务中心办理,社区没有权限办理的事项,由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代办。实行社区准入制度,镇各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进入社区的事务,除社区办理事项指导目录外,其它临时性项目需经镇纪委批准,按照“人随事转、费随事转、权随事转”的原则执行。具体由镇纪委(监察室)牵头实施。

12、社会管理有序化。抓好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一办两室一窗口”(综治办、警务室、人民调解室、综治接待窗口)建设。充分发挥全县综治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作用,开展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帮教安置、纠纷化解、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普法教育等工作。具体由镇综治办牵头实施。

13、卫生计生服务优质化。通过调整基层服务网络的定位和功能,探索建立卫生+计生合作模式,建立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筑健全的卫生、计生服务网络体系,为社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服务、计生技术指导、咨询等服务。具体由镇计生局、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牵头实施。

14、文体活动常态化。充分发挥镇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现有文化设施的功效,进一步完善全镇城乡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网络,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态势。提倡“群众办文化”、“多元办文化”,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社区文体服务中心免费开放水平,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体服务。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对文化产品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加强社区文体队伍建设,精心培育特色鲜明、群众认可、效果突出的群众文体活动品牌,引领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健康发展。具体由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牵头实施。

15、居家养老实体化。整合社区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资源,提升辖区内规模较大、功能设施齐全的星光老年之家功能,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结合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进一步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多种服务需求,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具体由镇社会事务管理局牵头实施。

16、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县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镇社会组织工作站+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的服务网络,为社会组织提供相互交流、孵化、登记和项目运作等全方位的服务。充分整合社会组织资源,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让社会组织和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社会群众直接参与服务管理。具体由镇社工办、工、青、妇牵头实施。

17、完善市场主体提供的商业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和便民利民网点,实现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的对接。商贸系统要推进社区商业服务、便民超市、物业服务的发展,金融系统要在社区平台推进社区银行、金融超市发展,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具体由镇经济发展局牵头实施。

(四)加强社区队伍专职化,推进社工人员专业化。

19、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加强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的学习。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对取得社会工作助理工作师以上职称的,给予相应的职业资格津贴。积极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推动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逐步推行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制度。

(五)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社区工作经费保障

20、落实社区建设经费。将社区建设工作纳入社会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社区建设经费投入。对没有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或者不能满足需要的,由镇政府负责建设,或从其他社区设施中调剂置换,也可采取购买、租借等方式解决,所需资金由镇人民政府统筹解决,报县财政给予适当的补助。

21、落实工作运行经费。要整合社区现有的工作运行经费,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运行经费自然增长机制,保证社区工作正常运转。采取基数加户数的方法,即财政每年给予每个社区拨款基数为10万元,按社区户数给予每户拨款60元(户数以常住户数×70%+户籍户数×30%计算)的标准核拨。

22、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基本工资按不低于上一年度全县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落实,“五险一金”所需经费按照社保政策由财政和个人承担。

23、落实示范社区专项奖励资金。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幸福社区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示范幸福社区的考核达标奖励办法。2012年起,对达到示范幸福社区创建标准的,县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奖励每个示范幸福社区10万元建设经费。

(六)健全工作机制,规范长效管理

24、健全社区网格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社区地域、人口全覆盖为基本要求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以整个社区为一个大网格,以社区所辖范围的村、自然村、住宅小区、楼宇地域特点,按200-300户的标准,划分若干个基础网格。由专(兼)职社工兼任组长,开展人口、计生、治安、普法、维权、残疾人等服务管理工作。

25、健全工作责任机制。健全社区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建立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AB岗工作等制度,推行社区约请部门现场办公制度。实行错时上下班、全日值班、节假日轮休、印章管理等工作制度,方便群众办事。

26、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各类社会组织互动合作的民主管理机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党组织会议、社区管委会会议、社区联席会议等制度。建立民主议事厅,推进重大事项社区听证、社区居民公共事务恳谈会和党务、居务公开。利用现有网络信息技术,开设社区网站、社区微博和居民QQ群,为居民提供探讨社区事务问题的平台,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培育居民的社区精神。贯彻落实社区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7、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快速反应、上下联动的社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加强信息收集和舆情上报,畅通信息传输渠道。结合实际制定工作预案,从思想、组织、力量、装备上做好处理突发事件各项准备工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结合社区消防、防震、减灾、防疫等活动,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安全知识与紧急避险、现场初级急救等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性培训,增强社区居民风险防范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三、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共建合力

1、加强领导协调。加大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力度,成立鳌江镇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成立3个指导组,负责协调指导、检查督促全镇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镇纪委(监察室)、建设局、综治办、社会事务管理局、公共事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计生局、卫生院等部门要负责指导社区做好社区建设规划,抓好便民服务中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文体服务中心、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社区管委会要相应成立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配强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具体职责,抓好社区建设管理相关工作。建立“幸福社区”建设领导、机关各单位挂钩联系制度,指导、督促社区各项任务的落实。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研究、协调解决社区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宣统办要大力宣传在社区建设管理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2、强化统筹共建。整合镇机关部门、社区以及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力量,建立部门联动、资源共享、社会协同、各方参与的社区共建联建机制。镇机关部门要立足职能,发挥优势,帮助社区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助推社区建设管理创新。驻社区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在党建、人才、教育培训、活动平台等方面与社区实现共驻共建、优势互补。社区内的社会事业(如学校、卫生、文化、体育)的服务设施,有计划的向社区居民开放。发挥驻社区学校师资队伍的作用,加大社区学校、健身场所的建设力度,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组织和指导,推进全民教育和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3、加强考核激励。按照“统一考核、综合运用”的原则建立规范的社区工作考核体系。由镇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汇总各部门对社区的考核事项,在规定的时间对社区统一进行考核,财政补助经费与考核结果挂钩。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管理的考核机制,从综合素质、工作业绩、社会评议、群众认可等方面制定考核实施细则,量化考评内容,考核结果与社区工作者的奖金挂钩。落实信息报送制度,每月28日前各社区上报本月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下步意见建议。

本意见颁发之前有关文件与本意见内容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施行。

附:1、中共鳌江镇委社会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2、鳌江镇城乡社区工作人员专职化实施方案

3、关于建立“幸福社区”建设领导、机关各单位挂钩联系社区制度的通知

3-1、“幸福社区”建设联系领导、联系单位和社区责任人一览表

4、鳌江镇幸福社区建设考核办法(试行)

4-1、鳌江镇幸福社区建设评定细则

5、鳌江镇2012年幸福社区建设任务分解表

5-1、鳌江镇幸福社区建设进度表

6、鳌江镇城乡社区干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7、县职能部门下放社区事项目录

8、平阳县城乡社区“五大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试行)

9、平阳县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10、平阳县幸福社区指标体系

中 共 鳌江镇 委

鳌 江 镇 人 民 政 府

2012年5月3日

中共鳌江镇委办公室 2012年5月3日印发

附1:

中共鳌江镇委社会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

工 作 职 责

为加快推进幸福社区建设,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全镇社会工作,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切实形成各司其职、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特制定中共鳌江镇委社会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一、社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局)

1、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加强社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镇委、镇政府的政策措施、意见决定,承担镇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2、负责协调和指导全镇社会工作,研究提出全镇社会工作规划、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和阶段性工作意见;

3、牵头制订全镇社会工作相关制度,分解落实社会工作责任,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制订社会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

4、拟定全镇社会工作的考评制度,组织开展相应的考评工作,并提出考核评价意见;

5、督促检查社区、镇委社工委成员单位以及镇属相关部门认真履行社会工作职责和镇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确定的社会工作重大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

6、承担全镇城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和综合管理工作;

7、完成镇委社工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8、协助组织办制定社会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评价、聘任等工作;

9、研究制订全镇社会保障政策和困难群体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0、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统一共享的社会工作人才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激励机制;

二、纪委

1、牵头负责县机关部门单位向社区下放授权公共服务项目的落实工作;

2、负责指导全镇城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

三、组织办

1、负责全镇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及时向镇委提出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各社区和有关部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同步推进党工团联建;

2、加强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把社会管理工作实绩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3、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镇人才发展规划和年度人才工作计划,参与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

四、宣统办

1、负责党和国家有关社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镇社会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新闻报道,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

2、负责协调新闻媒体,总结交流全镇社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宣传展示社会工作丰富的职业内涵、社会价值及广大社工的职业风采,营造社会工作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3、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

4、负责做好少数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有关社会工作方针政策的落实;

5、负责联系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及时反映对社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其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6、制定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总体规划,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全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

7、负责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文明行业、文明服务示范点、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

六、综治办

1、负责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部署及监督实施,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将社会工作列入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考核,积极组织综治成员单位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

七、建设局

1、编制全镇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

2、为农村新社区提供村庄及农民建房方案和图例。

3、支持社会公益性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八、农发局

1、负责指导农村社会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牵头协调相关部门“三分三改”工作;

2、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镇农村各项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参与农村新社区规划和建设工作;参与指导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

3、负责指导集体经济建设暨集体资产管理工作,指导全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及经营管理,指导农村完善双层经营体制,负责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及集体资产管理工作;

4、参与移民、劳力转移等工作。

九、农房办

协调、组织实施开展农房改造。

十、鳌江学区

1、建立和健全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

2、负责制定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措施;

3、积极参与学生辅导、心理咨询、特殊教育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工作。

十一、鳌江派出所、边防所

1、负责对社区治安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加强出租房屋治安管理,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2、加强社区警务建设,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和平安建设工作。

3、协助相关单位抓好治安联防,健全群防群治网络,提高安全防范设施覆盖率;

十二、司法所

1、负责居民群众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

2、积极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帮教安置、人民调解等工作,积极参与法律援助、社区矫正、人民调解等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管理工作;

3、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社区开展民主法治单位创建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十三、财政局

1、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渠道地位和导向作用,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社区建设、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

2、制定对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落实财政社会工作经费保障;

3、研究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支持机制,按照“低起步、广覆盖、迈小步、保基本、不退步、可持续”的原则,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

4、加强对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监督评价和规范管理;

5、协助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费随事转”的实施办法,积极扶持社区服务业和社会组织发展,认真宣传和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十四、公共事业服务中心

1、负责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指导、组织、监督和管理,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2、指导《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行业、各社会团体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国民体质监测;

3、负责全镇体育社团的资格审查,依法管理健身气功;

4、制定扶持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

十五、文化服务中心

1、负责拟订全镇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社会文化工作有关政策,提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

2、加强城乡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指导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

3、负责指导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建立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骨干队伍,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和创建文化示范社区活动;

4、加强社会文化交流工作。

十六、卫生院

1、建立和健全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一般疾病的诊治和康复工作;做好社区公共卫生的监督和管理。

十七、计生局

1、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县有关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参与制定和落实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

3、指导基层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等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十八、工会

1、研究工会事业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建设,切实发挥职工在社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等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参加拟订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帮扶困难职工,动员职工参加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志愿者服务;

3、负责指导基层工会参与社会工作。

十九、团委

1、参与制定涉及全镇青少年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维护青少年的合法利益;

2、积极发挥志愿者协会作用,建立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指导全镇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

3、指导基层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开展工作,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二十、妇联

1、研究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2、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协调推动全社会为妇女儿童办实事;

3、指导基层妇女组织发挥服务、教育、维权、宣传的作用,组织动员妇女参与社区社会事务民主管理和社会工作。

二十一、残联

1、沟通政府、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联系,动员社会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

2、负责为残疾人服务,开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宣传文体、社会保障等服务工作,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

3、积极参与残疾人保障和服务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工作;

4、参与协调各部门开展服务中心及社区残疾人协会建设。

附2:

鳌江镇城乡社区工作人员专职化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社区建设的实际需要,采取机关干部下派任职、社工队伍考录聘用、现有村干部有效整合等形式,将农村新社区专职化要求落到实处,建立起系统科学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管理和监督约束等制度,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主要目标

按照“农村新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率100%,其他专职人员按需配备率80%以上”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农村新社区工作人员队伍。

三、工作措施

(一)农村新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选拔配备

1、农村新社区专职化工作人员任职资格条件。农村新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管委会主任的选拔配备一般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较为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做群众工作,口碑较好,一般由副科级领导干部担任,也可由全镇优秀中层干部中选派,提倡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和书记、主任“一肩挑”。其他社区工作人员,可由行政事业人员、大学生村官、社区专职工作者等担任,结合全镇一般干部全员双向选择,按需配备。

(二)农村新社区专职化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考核

农村新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由镇统一管理,纳入镇党委书记年度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镇组织办要把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考核社区工作和考察干部工作的实绩内容。

1、岗位职责。社区党组织和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要全面负责本社区的党建工作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其他班子成员按照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服从党组织集体领导,维护班子整体威信,并根据分工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一般干部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社区中心工作,同时协助所驻村(居)做好农业农村、经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党的建设工作,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3、绩效考核。推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公开承诺村社融合、三分三改、农房集聚、计划生育及其他重要工作年度目标。组织办参照有关要求,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对社区干部的工作实绩进行年度考核,并按照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实行绩效挂钩。对评为优秀等级的社区干部,党委在学习培训、评先评优、提拔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年度考核不称职的社区干部由镇党委对其谈话诫勉,限期改正,并取消当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对连续两年年度考核排名最后一位的社区干部,实行末位待岗,末位待岗时间一般为一年。

4、政治待遇。社区党组织书记、管委会主任在岗期间享受副科级待遇。任职满2年后,经考核优秀的可保留副科级待遇。任职满5年后,经考试和考核优秀的确定为副科长级领导干部预备人选。社区党组织书记、管委会主任原则上在社区任职满3年以上方可进行交流,任职不到3年进行交流的,交流前需报县委组织部同意。今后,在镇领导班子调整时,优先考虑工作表现突出的社区党组织书记或管委会主任进镇领导班子。

5、福利待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基本工资按不低于上一年度全县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落实,“五险一金”所需经费按照社保政策由财政和个人承担。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所需财政经费在每年年初由镇财政局填报,县社工办审核,县乡级财政按现行财政体制予以核拨。下派干部除享有关系所在单位应有的福利待遇之外,另给予一定的社区工作奖励金。

四、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各社区要高度重视,把农村新社区工作人员专职化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落实好工作措施,选优配强社区工作人员;镇里要成立农村新社区工作人员专职化指导组,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健全工作机制。纪委(监察室)、组织办、社工办、农发局、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建一步健全科学规范的农村新社区工作人员选拔使用、保障激励、跟踪管理和考核监督等一系列制度,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职化建设。

3、营造舆论氛围。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农村新社区工作人员专职化、三分三改、村社融合、农房集聚等工作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要坚持教育引导在先,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统一各方思想认识,消除畏难情绪和各种顾虑,为推进农村新社区工作人员专职化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附3:

关于建立“幸福社区”建设镇领导、机关

各单位挂钩联系社区制度的通知

各社区党委、管委会,镇属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开展“幸福社区”建设工作,加快我镇“幸福社区”建设进度,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任务,镇委、镇政府决定,建立领导、机关各单位挂钩联系社区制度,加强对“幸福社区”建设任务的挂钩督导。挂钩联系工作内容如下:

一、开展调查研究。镇委、镇政府领导和挂钩单位要深入联系点,掌握联系社区的基本情况和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进行科学指导。指导联系按“幸福社区”建设要求,抓好组织建设体系化、服务阵地标准化、办一服务便捷化、卫生计生服务规范化、文化活动常态化、居家养老实体化、社会管理有序化、工作队伍专职化、考核管理制度化等9方面建设。

三、抓好督促检查。及时检查联系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要督促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定期督促检查各项任务的落实。

四、帮助解决问题。帮助社区协调项目相关单位,着力解决一些政策层面的问题。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建设项目能按照预定计划顺利实施。

附3-1:

“幸福社区”建设联系领导、联系单位

和社区责任人一览表

社区联系领导联系单位社区责任人

古鳌社区陈伟 陈均眺

周德信综合办城管大队市政园林办旧城办林小敏

林祥龙

雁门社区陈先夏 陈集金

王强财政局安置房建设办经发局曹高尚

白洪国

下厂社区林宝宽 周庆龙

陈明璋 金扬汉建设局联合执法大队征地拆迁办

滨江片建设办建设项目前期办陈书全

陈开杰

墨城社区肖云格 吴孝通

林侠计生局工青妇交通建设办

工业园建设办李 耀

吴万明

务洋社区宋进胜 黄喜讯

黄向民组织办宣统办站前开发建设办陈乃初

陈万可

西塘社区林开杰 叶茂碧

余燕品村房两改办站前片开发建设办

生态创建办杨仲浩

叶长鸽

塘川社区陈世同 陈积好

陈圣雷人大办关工委滨江片开发建设办陈登清

林呈祥

钱仓社区许宏斌 项显星

余力军 潘美娟综治办人武部应急办

公共事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余力军

王应妙

南几社区马文平

刘日盛农业服务中心马文平

叶 磊

西湾社区陈积取 郭必武

周 强港口港区建设办 宣统办陈积取

苏苗纯

梅溪社区周高培 许益丰

陈孝静农发局 社会事务管理局

机关党工委许益丰

胡益生

梅源社区吴 刚 吴立斌

池方昆纪委 监察室吴立斌

薛 宏

附4:

鳌江镇幸福社区建设考核办法(试行)

为深化我镇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幸福社区”考核体系,确保幸福社区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全镇12个社区

二、考核内容

全镇从2012年起,每年年终将考核评定一批“幸福社区”。“幸福社区”考核内容包括组织建设体系化、服务阵地标准化、办事服务便捷化、卫生计生服务规范化、文体活动常态化、居家养老实体化、社会管理有序化、工作队伍专职化、运行保障制度化等9方面的内容(鳌江镇幸福社区建设评定细则)。

考核工作由社区组织自评,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听取汇报、访谈了解、审查资料、实地查看、问卷调查开展评估审核。

三、结果运用

考核标准采用1200分制,该标准既是“幸福社区”建设的评定标准,也是社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所有扣分以子项目的分值为总数扣完为止。社区规划化建设达标分一类社区850分以上、二类社区800分以上、三类社区750分以上。其中达到一类社区标准的,上报县委、县政府授予“幸福社区”称号,满1000分以上的上报县社工办申报市级示范社区。对获得示范“幸福社区”称号的社区,上报县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10万元建设经费的奖励。同时,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本考核办法由镇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附:鳌江镇幸福社区建设评定细则

附4-1:

鳌江镇幸福社区建设评定细则

社区(盖章)

考核

项目考核

指标考 核 标 准自

分考

分备

(210分)社区党组织

建设

(30分)1、社区党组织注重自身建设,领导核心作用明显,班子团结,工作制度健全,党员干部没有发生违法违纪事件(10分)。社区党组织班子不团结,核心作用不明显的扣5分;工作制度不健全,扣3分;党员干部每发生一起违法违纪事件的扣5分;本项分数扣完为止。

2、通过上级选派、组织推选等形式实现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化;同时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社区管委会成员与议监会成员交叉任职(15分)。社区党组织书记没有专职化的,扣10分;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社区管委会成员与议监会成员没有交叉任职的,扣5分;本项分数扣完为止。

3、推进党建社区化,社区社会组织中有党员3名以上的及时成立党组织(5分)。没有成立的不得分。

社区自治

组织建设

(110分)1、社区管委会、议事监督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健全,运行有序(100分)。未建立议事监督委员会的不得分。

社区群团

组织建设

社区社会

组织建设

社区志愿

组织建设

(15分)1、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经常开展,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活动(10分)。社区志愿活动参与率达到90%以上,每下降5%的,扣1分。

2、普遍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城市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社区居民人口10%以上,农村新社区愿者注册率占社区居民人口5%以上(5分)。社区志愿者注册率每下降0。5%的,扣1分。

管理服务

体制建设

(30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居委会(管委会)、议事监督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职能和职责边界,建立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10分)。组织机构职能和职责边界不清的或没有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的,不得分。

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每月开展1次以上的宣传教育活动(10分)。没有年度宣传教育计划的,扣3分;每少开展1次活动,扣1分。

建立健全社区议事决策制度,社区每月坚持开展民主议事决策活动,意见和建议落实率高(10分)。没有建立议事决策制度的,扣3分;每少开展1次议事决策,扣1分。

服务

阵地

标准

(400分)社区工作服务

用房标准

整合基础设施

(200分)按照“服务设施最大化、办公用房最小化”的要求,对社区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基本形成以社区“五大服务中心”,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含社区警务室)、社区文体服务中心、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标识规范统一。强化设施的服务功能,真正开展便民利民服务(200分)。每少建1个服务中心的,扣50分;每1个服务中心的整合不规范,没有达到建设标准的,扣30分。

社区服务信息

网络化

(100分)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建立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100分)。没有整合资源,建立共建共享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的,不得分。

办事服务便捷化

(70分)服务事项

社区服务

(30分)1、社区服务中心要积极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扶贫救助、社会保障、警务、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通过问卷调查,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15分)。随机问卷调查15户社区居民,满意率每低1%,扣1分。

2、掌握社情民意,对社区低保对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涉毒对象、矫正对象等特殊群体实行分类建档动态管理,并开展定期走访慰问活动(15分)。没有实行分类建档动态管理的,扣10分;没有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的,扣5分。

政务协助

(5分)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民政事务、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人口计生、群众文化体育等公共事务工作(5分)。每少协助1项,扣1分。

民情表达

(5分)建立健全社区居民民情表达渠道(公告电话号、设置意见箱等),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及时向政府反映居民的合理化诉求、意见和建议(5分)。没有建立社区居民民情表达渠道的,扣3分;未及时向政府反映居民的合理化诉求、意见和建议的,扣3分;出现越级上访的,不得分。

组织协调

(5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正确处理政府、社区各类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5分)。没有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的,不得分。

监督评议

(5分)积极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开展监督评议活动,对社区干部评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对政府工作部门以及公用部门、物业服务机构、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评议(5分)。没有开展的不得分。每少一次评议扣2分。

事务准入

卫生

计生

服务

规范

(40分)社区卫生服务到位

计生公共服务创新

(20分)1、开展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对育龄群众进行妇科病普查和治疗、开展不孕症诊治或就诊指导、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咨询指导等活动(5分)。

2、按要求做好各项随访服务工作,建立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档册,及时掌握育龄群众的需求(5分)。

3、负责免费避孕药具的发送,定期做好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孕环检)工作,落实禁止“两非”监管制度(10分)。

环境卫生整治(5分)开展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无乱搭建、乱张贴、乱设摊、乱涂画现象(2分);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完善,清洁保洁专人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无死角和暴露垃圾(2分)。社区绿化养护到位(1分)。

文体活动常态化

文体资源共享(5分)社区内社会事业(如学校、卫生、文化、体育)的服务设施,有计划的向社区居民开放。未向社区居民开放的不得分。

文体队伍健全(5分)建有文体活动队伍,经常开展活动。未建立文体活动队伍的,不得分

居家

养老

实体

(40分)社区福利

保障

(30分)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组织为依托、专业化服务队伍为依靠、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援助等服务(10分)。

根据社区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的不同情况和需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个人购买服务相结合、日托照料和上门服务相结合,为社区老人提供无偿、低偿及有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10分)。

实施无障碍设施进社区,帮助改善残疾人日常生活和参与社会的条件,做好残疾人社区托养照料服务(10)。

救助体系

健全

(10分)广泛拓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弱势人群的关爱救助服务。全面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及时有效地解决城乡居民特殊生活困难。加强对社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对患病困难群众,按规定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社会

管理

工作

有序

(30分)网格管理

(5分)健全社区网格管理机制,按200-300户的标准,划分若干个基础网格,由专(兼)职社工任组长,开展服务管理工作。

治安良好

(10分)积极动员居民协助和参与社会治安维护,认真落实社区群防群治工作(10分)。每发生一起治安案件,扣1分;发生恶性案件的,不得分。

调解及时

普法帮教

工作

队伍

专职

(130分)人员配备

落实

福利待遇

(50分)社区专职工作者年收入不低于本县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并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五险一金”(50分)。社区专职工作者年收入低于本县上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或没有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五险一金”的,不得分。

队伍专职化

及管理

2、建立健全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考核等制度(10分)。没有建立相关制度的,扣3分;没有对社区干部进行考核的,不得分;没有开展社区干部教育培训的,扣5分。

运行

保障

制度

1、按照“五议两公开”的要求,每季度至少公开一次社区党务、事务、财务和政务工作(20分)。没有建立“五议两公开”制度的,扣4分;每少公开1次或公开不规范的,扣4分。

2、社区主要规章制度上墙,其中社区基本情况、社区组织网络图、社区居民(成员)代表会议制度、议事监督制度、办理主要公共事务基本工作流程等必须上墙公布(20分)。社区主要规章制度每少上墙公布1项,扣5分,上墙制度公布不规范的,扣10分。

加强社区的印章管理,建立健全印章使用审批、登记、备案、管理制度(10分)。没有建立印章使用审批、登记、备案、管理制度的,扣5分;违规使用社区印章的,每次扣5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不得分。

经费保障到位(110分)以镇(乡)为单位加大社区投入,落实社区建设经费,做到专款专用(50分)。没有落实经费的或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的,不得分。

以镇(乡)为单位,落实社区工作运行经费,严格按标准核拨社区工作运行经费,运行经费要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50分)。低于标准核拨经费的或没有建立运行经费增加机制的,不得分。

以镇(乡)为单位,落实社区党建工作经费(10分)。没有落实党建工作经费的,不得分。

资产管理有序(70分)

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居(管委会)财镇管”的财务体制,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有效(40分)。没有实行“居(管委会)财镇管”的财务体制,扣30分;发现社区财务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的,不得分。

认真做好社区固定资产、物资登记备案工作(10分)。没有做好社区固定资产、物资登记备案工作的,不得分。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和物资登记、保管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做到账、款、物相符,功能和用途相符,保证其安全和完整(5分)。制度不完善的,不得分。

2、落实社区资产、物资情况上报街道(镇乡)备案工作(5分)。没有上报备案的,不得分。

落实财务监督制度,自觉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10分)。没有建立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的,扣5分,工作没有落实的,不得分。

合 计

附5:

鳌江镇2012年幸福社区建设任务分解表

序号项 目内 容牵头人责任人实施单位

1落实组织

机构1、成立镇城乡新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3月底前)。

2、制定镇城乡新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4月底前)。

3、成立社会工作组织机构,配备社工办副主任,专职从事“三社”建设工作(4月底)。宋进胜

周高培白皓

郑为都组织办

社工办

2城乡社区建设规划工作做好全镇城乡社区建设规划工作。力争6月底前完成务洋、墨城、梅溪三个示范社区建设规划,10底前全面完成城乡新社区建设规划,提出城乡新社区基础设施具体项目、建设标准和落实措施。林宝宽温正栋建设局

各社区党委、管委会

3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建设各社区成立议事监督委员会,对社区日常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5月20日前)。吴刚陈倩纪委(监察室)

各社区党委、管委会

4社区便民服务中心5月底前完成吴刚陈倩纪委(监察局)

各社区党委、管委会

各社区党委、管委会

应小丹

徐盛荣鳌江学区

公共事业服务中心 文化服务中心

各社区党委、管委会

周兆仪

应小丹计生局

卫生院

公共事业服务中心

各社区党委、管委会

吴成龙社会事务管理局

老龄委

各社区党委、管委会

5构建社区服务体系。1、编制社区办理事项指导目录,明确社区代办或协办事项的权限、范围、流程和时限,并全部下放到位(4月底)。

2、合理划分社区网格,以村小格为单位落实专人负责,开展收集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开展平安巡逻、协助社会管理、调处矛盾纠纷、提供综治服务等六个方面的服务。整合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建设覆盖县、镇、社区三级,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综合业务平台(10月底前)。

3、建设好便民超市、农资超市、金融超市,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10月底前)。许宏斌

吴刚

王强余荣锡

陈倩

叶方汉纪委(监察室)

综治办

经发局

各社区党委、管委会

6社工队伍

建设1、按照“农村新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率100%,其他专职人员按需配备率80%以上”的要求,通过从镇行政事业人员选派一批、村(居)两委优秀干部吸收一批、大学生村官转任一批,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一批,社区各类协管员中培育一批的办法发展壮大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10月底前)

2、加强农村新社区专职化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考核,落实社区党组织书记、管委会主任的政治待遇。(10月底前)宋进胜

白皓

组织办

1、建立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形成县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镇级社会组织工作站、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三级服务网络。(10月底前)

2、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慈善、文体、科普和法律、教育、养老、助残、为农等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5月底前,每个社区要成立若干个社会组织,年底前实现社区每万人社会组织数达到5个以上。(5月底前、12月底前)

4、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由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率先在全镇各社区开展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和老年志愿者注册登记,每个社区都要成立若干支志愿者队伍,其中示范社区要成立5支以上。(10月底前)

3、推进社区人才专业化。每个社区组织动员1-3名相关人员参与国家社区工作职称考试和专业资格认定,取得专业技术职称(10月底前)。肖云格

宋进胜

周高培

白皓

李其清

林小青

李西娅

郑为都

吴成龙

林型鲁组织办

总工会

共青团

妇联

社会事务管理局

老龄委

残联

各社区党委、管委会

附5-1:

幸福社区建设完成进度表(月份)

填表单位(盖章): 截止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新社区规划编制完成情况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及管理社区服务功能事权下放情况社区队伍建设经费保障

办事处撤并情况社区居委

会建成情况网格化管理完成情况议事监督委员会完成情况党组织数社区群团组织总数社区社会组织、总数社区志愿者队伍总数组织及队伍开展活动次数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情况便民服务中心完成情况管理服务中心完成情况文体服务中心完成情况卫计服务中心完成情况养老服务中心完成情况社区直接办理事项数社区开展“代办”事项数社区不能办理事项(含协办)数事权下放社区办理率现有社区工作 人员总数专职人员情况兼职人员数专业社工人员数落实社区户均运行经费(元)平均每社区建设经费(万元)社区聘任专职人员工资福利(万元/年)

专职人员数行政事业干部数聘任专职人员数

合计

古鳌社区

雁门社区

下厂社区

墨城社区

务洋社区

西塘社区

塘川社区

钱仓社区

南几社区

西湾社区

梅溪社区

梅源社区

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负责人(签字): 填表人(签字): 联系电话:

注:本表由社区、实施单位分别填报于每月27日前上报到鳌江镇社工办。联系人:谢秉侯 619016

幸福社区建设完成情况表填报说明

1、“网格化完成情况”是指对社区的事务实行“定格、定人、定责”。

2、“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数”是指已整合公安、综治、计生、教育等各条线上的信息资源,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数。

3、“事权下放社区办理率”指群众能在社区办理的事项(包括直接办理和“代办”)占全部办理事项的比例,全部办理事项包括群众能在社区办理事项和需要协办以及在社区不能办理的事项(含社区“协办”事项)总和。

4、“平均每社区拥有组织数”指每个社区包含党组织、管委会(居委会)、议监会、群团、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队伍数。

5、“专职人员数”指在社区全日制上班的行政事业干部数加上聘任的专职人员数。

6、“专业社工人员数”指具有社工专业职称的社区工作人员数。

附6:

鳌江镇城乡社区干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为建立合理科学的社区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社区干部的管理,激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特制定如下办法:

一、城乡社区干部的绩效考核工作由鳌江镇组织办负责组织实施。

二、考核对象为全镇城乡社区的行政事业人员和社工人员。

三、各社区要合理划分社区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社区工作岗位主要包括专业岗、服务岗、网格岗,专业岗是指承担专业性、日常性工作的岗位,如计划生育、民政、综治、农业服务、综合内勤等;服务岗是指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岗位;网格岗是指根据社区网格划分,负责网格内各项工作的岗位。

四、实行一人多岗制,每位社区干部都要承担专业岗、服务岗和网格岗等三个岗位工作,做到专业岗接过去,服务岗坐进去,网格岗沉下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聘安排社工人员担任服务岗、网格岗等工作。

五、社区干部和社工人员绩效考核的内容主要由社区考核情况、岗位工作完成情况、日常管理情况、综合评价情况和争先创优情况等部分组成。

六、采取量化赋分的办法进行考核,细化考核内容,合理设置分值权重,科学制定评分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社区,对社区班子成员、一般社区干部和社工人员,对专业岗、服务岗和网格岗,分值权重的设置要有所区别。

七、建立“双述双评双公开”制度,召开由镇领导、社区干部和社区党员、居民代表参加的述职述廉大会,组织开展民主测评。考核结果在镇和社区同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八、绩效考核的结果分“优秀”、“合格”、“较差”和“差”四个等次,以考绩得分为主要依据。

九、考核结果与社区干部和社工人员的提拔使用、评先评优和经济待遇结合起来。考核结果定为“优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提拔任用;考核结果为“较差”的,由镇党委负责对其进行诫勉谈话;考核结果连续两年为“差”的社区干部,予以待岗处理,社工人员予以解聘。

附7:

县职能部门下放社区事项目录

(直接办理32项、代办36项,共68项)

序号放权部门放权事项名称办理方式

1 组织部流动党员活动证办理代办

2 司法局申请法律援助代办

3 人民调解直接办理

4 民政局殡仪服务受理、发放服务资料、签订《文明办丧承诺书》直接办理

5 申请生态葬补助

6 地址证明

7 重点优扶对象医疗补助代办

8 申请60周岁退役士兵生活补助

9 医疗救助

10 农村五保办理

11 申请城镇三无人员办理

12 孤儿基本生活费补助办理

13 城乡低保及低保边缘户办理

14 最低生活保障证办理

15 城乡居民临时困难救助

16 “三老”人员定期定量补助发放

17 申请自然灾害救助

18 门牌证办理

19 社区社会组织备案

20 残联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办理代办

21 残疾人证办理

22 免费白内障复明术服务办理

23 免费助听器、助视器验配及安装下肢假肢服务办理

24 免费辅助器具(腋杖、肋视器、助听器、轮椅等)发放

25 0-6周岁残疾儿童聋儿语训、智力康复训练、脑瘫康复训练、孤独症康复服务办理

26 残疾人托养(居家安养)办理

27 残疾人就学补助办理

28 残联残疾人就业创业和贴息补助办理代办

29 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补助办理

30 县委农办

(县农业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直接办理

31 农情统计调查

32 养蜂证发放

33 农民信箱管理

34 人口计生局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直接办理

35 生殖健康服务证办理

36 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办理

37 独生子女及农村二女户就业考试加分办理

38 双农独女户中考加分办理

39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办理代办

40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办理

41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抚助办理

42 申请病残儿童鉴定办理

43 申请再生育、特殊情况生育办理

44 人力社保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初审录入、证卡发放直接办理

45 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初审录入、证卡发放

46 城镇职工医保体检登记录入

47 居民医保体检登记录入

48 未成年人医保体检登记录入

49 城乡居民医疗报销办理

50 城乡居民医疗信息系统参合信息修改

51 城乡居民医疗卡挂失补卡办理

52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补缴办理

53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申请办理

54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办理

55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变更办理

56 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

57 劳动就业信息咨询服务

58 公安局出租房登记代办

59 浙江省居住证办理

60 公安局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办理代办

61 慈善总会慈善助学办理代办

62 慈善助困办理

63 红十字会社区居民捐款捐物受理登记直接办理

64 志愿者服务证(卡)办理

65 造血干细胞采样志愿捐献受理、健康征询

66 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受理、健康征询

67 申请适时开展的人道救助项目办理

68 老龄办老年人优待证办理代办

附8:

平阳县城乡社区“五大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试行)

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城乡社区建设,提高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社区管理服务作用,特制定城乡社区“五大服务中心”建设标准,现将建设标准公布如下。

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一、硬件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