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管理方案十篇

时间:2024-03-14 11:13:49

冷链物流管理方案

冷链物流管理方案篇1

随着我国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冷链物流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的分析冷链物流运输工作的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需要,对冷链物流服务网络的优化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是当前我国很多物流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冷链食品物流运输网络的主要优化策略

1.完善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网络的调查统计机制

要根据运输网络的具体需要,对运输网络的优化方案进行设计,并根据方案的设计理念,对网络优化方案的技术进行完善。可以尝试拓展网络表格的制定形式或采用电子表格的方式完全取代传统形式的表格。也可以使用加权评分的方式对表格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使表格能够更好的根据加权评分的方法对物流状况进行整体评估。例如,福建省某食品冷链物流企业,根据现阶段运输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了物流运输网络的构建,通过大量物流运输网络的信息资源,对具体的运输程序进行研究,使运输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要加强对图表制作团队的关注,保证相关从业人员能够具备足够的洞察力,使数据网络的应用可以通过调整统计方法的方式进行网络优化方案的设置。现代化手段和传统手段的对接,是提升冷链物流整体管理质量的重要方式,要使用人工记录和电子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基础性数据的调查,使技术尚不完善的环节可以实现新旧技术的逐步转换,当电子技术完全实现冷链物流的控制之后,操作团队可以更好的进行运输网络优化等级的设置,使运输网络的运行质量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2.构建冷链物流运输网络模型

要将运输网络模型的构建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使运输活动能够更好的利用随机处理的方式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统计。在进行物流环节各项因素分析的过程中,运输网络模型可以保证对各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连接处理。因此,网络模型需要很好的处理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量,并根据这些变量进行冷链物流质量的判断。要对冷链物流运行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使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全面的掌控,尤其要加强对物质中转地点的关注,使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经济成本能够得到完整的呈现。要在模型当中对冷链运输过程中的具体运输方式进行调查,使运输活动能够更好的通过运输量的控制实现运输质量的提高。可以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具体运行需要,对专业人士的分析情况进行研究,使分析活动可以更好的促进冷链物流网络模型质量的提高。要将各类物品的库存量情况使用模型进行完整的呈现,以便分析人员可以根据库存量对后续的物流规划方案进行设计,提升设计活动的合理性,为物流团队节约更多的资金成本。

3.完善冷链物流优化模型

服务网络的优化模型是在原有模型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因此,要正确的将运筹学作为提升优化模型质量的主要理论依据,要将数学模型作为模型构建的基础,使冷链物流运输服务网络的具体优化方案可以通过优化模型进行基础性信息数据的录入,以便模型能够更好的对运输状况进行明确。要将数学方法作为提升冷链物流运算质量的基础性方法,以便物流优化模型可以通过相关标准的调节实现评价机制的完善。要在基本完成优化模型构建之后,通过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模型科学性的研究,首先,要对工程技术实施分析研究,确保工程技术能够适应冷链物流领域的实际需求,还要注重对模型的机构进行分析,使优化模型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冷链物流的运输质量。还要将模型的成本分析作为一项重点任务,通过优化模型的状况,对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统一研究,使优化模型的科学性能够通过成本进行判断。

三、食品冷链物流领域的主要优化方法

物流领域要加强冷链物流方面的管理,将冷链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一项独特的因素进行分析,使冷链物流领域能够更好的提升管理质量,促进物流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要将提升冷链物流领域的基础设施水平作为重要的任务,使用信息化手段对冷链物流领域的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完善,使信息交流活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交流质量的提高。例如,浙江省某食品冷链物流团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未来一个月内的食品运输环节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并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类复杂的运输因素进行了完整的分析,使冷链物流团队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掌握最新的物流信息,提升经济效益。提升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质量,不仅需要对运输环节的技术性因素实施分析,也需要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要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正规化处理,以便冷链物流领域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能采取统一的标准进行。

冷链物流管理方案篇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2009年以来,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一直致力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一直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学院升本后,根据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指导思想,我系对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一致认为作为应用型本科需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层次上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基于这一共识,我们在校企合作上不断探索、加强沟通、深入合作,几年的专业校企合作实践让我们发现,取得成绩的最关键就是我们扎扎实实走校企合作之路,可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走校企合作之路,就不可能有创建真正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一、校企合作联合制定并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在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开设几年间,我系与广东省物流协会冷链专业委员会、广州拜尔冷链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等冷链行业与企业积极合作,三方对冷链物流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许多问题达到完全一致的共识,共同设计与确定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几年来,已向社会输送冷链物流管理人才200多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校升本后,作为首批升本的专业之一—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次与行业、企业进行讨论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我系结合当前电子商务尤其是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作为新的专业特色来发展。与深圳递四方速递有限公司进行了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双方多次讨论,形成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操作性较强的方案,双方于2015年又签订了 “递四方班”订单班协议。

 

二、校企合作联合编写应用型本科教材

 

为促进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建设与发展,我系联合广东省物流协会冷链专业委员会等行业、企业联合编写了4本冷链物流管理方面的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冷链物流管理》、《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两本教材现正进行校企合作的联合修改,计划于2016年6月正式再版。

 

2015年6月我系与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培养“跨境电商物流”人才的教改方案,双方计划共同编写5本跨境电商物流的教材,目前《跨境电商物流管理》、《物流法律法规》、《物流信息技术》三本合编教材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跨境电商物流实务》、《跨境电商物流英语》等两本教材正在编写中,预计2016年6月份正式出版。

 

为加强实训教学,完善实训体系建设,我系与企业联合编写实训教材:《冷链物流与食品安全实训》、《物流信息技术实训》、《物流综合实训》3本教材。

 

为做好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工作,2015年以来,我系校企合作计划共同编写的10本教材,预计将在2016年内全部出版。

 

三、校企合作进行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水平

 

为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我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几年来我系王身相、宁鹏飞、张塽、丁玉珍、杨雅斌、丁艳等教师分批到深圳递四方速递有限公司、深圳敏捷和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广东怀远物流实业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践,教师通过顶岗实践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先后发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有关论文3篇、作为副主编和编委参与编写校企合作的教材5本。

 

2015年底,结合我系与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的校企合作教改方案计划,根据教材编写需要和学术研究需要,系内6位教师组成考察小组,赴美国洛杉矶相关公司进行学术考察与交流,这对提高我系教师教学水平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次赴美交流开启了我系开展国际学术实地交流的先例,接下来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国际和境外高校、研究所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四、校企合作联合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

 

2014年以来,广东怀远物流有限公司与我系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物流实验室实训项目的建设,包括共同商讨实验室规划、制定实验室设备计划、规划实验室实验项目、完成实验实训室的招标、采购、安装、培训等实施工作。

 

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主动培训我系专任教师,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教学能力。后继计划利用我系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和企业在领域的前沿技术,共同开展行业企业职工培训。

 

五、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科研所,开展科研活动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经广州工商学院批准于2015年年底成立了“广州工商学院现代物流技术研究所”。研究所组织结构上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组成,由系和企业领导担任研究所的负责人,所内成员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目前,已就研究的重点课题方向进行了讨论,确定物流信息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作为研究所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已开始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联系科研事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之路,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传统本科教育思维的制约,加之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之路还处于探索阶段,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冷链物流管理方案篇3

[关键词] 6西格玛 6西格玛管理 蔬菜冷链物流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环境之下,我国蔬菜冷链物流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此时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 。如何提升过程的质量,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从而成为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而6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和管理战略,在满足顾客需求以及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是提高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6西格玛管理方法的概述

6西格玛管理法最早是由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在1986年提出的有关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该理念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产品及流程的缺陷次数,从而防止了产品变异,进而提升产品的品质。通过多年的持续改善和发展,而今已经演变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和提高企业绩效的系统“方法论”。

1. 6西格玛管理的定义

西格玛是希腊字母σ的中文译音,统计学上是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即数据的分散程度。σ作为品质的统计尺度,都可表示任何一个工作程序或工艺过程。1σ可以解释在每100万次机会中有691500个出错的机会,而6σ则表示为每100万次机会中只有3.4个出错的机会。当企业不断追求产品品质改进,达到6σ程度的时候,其绩效就几近于完美地达成顾客要求。作为产品或服务业绩的一个统计量,6西格玛管理方法以其精确的数据为基础,以科学的工作程序为模式,分析和改进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因素,达到了更高的产品质量水平,提高了顾客满意度;持续进行流程改进,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与生产周期,它是以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和企业战略工具。

2. 6西格玛管理的特点――强调系统的质量持续改善过程

为了适应各种经济形式的需要,6西格玛已经被抽象化,不再强调其统计学意义,而更多的是强调系统的质量持续改善的过程。6西格玛管理,已经拥有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经过企业成功实践的工具和方法,即6西格玛改进方法 DMAIC 和6西格玛设计方法 DFSS。这套管理方法有助于将理念变为行动,将目标变为现实。

6西格玛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真正站在顾客的角度,从满足顾客需求出发;第二,强调团队的整体合作,动员组织各层、各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第三,其实施的过程主要在向顾客传递价值,强调对关键业务流程的改进,重视影响流程所产生结果的关键因素;第四,强调产品的优质高效,通过不断优化流程,使降低流程的波动性,使产品质量更具稳定性,成本更低,以达到更高的质量目标;第五,以数据说话,依赖严谨的统计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管理当中,提倡量化管理;第6,强调持续改进,使质量水平不断向6σ或更完美的质量目标接近,从而达成顾客的要求。

二、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管理方法应用――DMAIC流程改进模式

6西格玛管理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系统管理方法。它已经总结了20多年的成功经验,吸纳了近10年来的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满足顾客需求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方面已经上升到一种战略的高度,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DMAIC 流程改进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为: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五个阶段,它是用于对现有流程的改进的系统方法,包含了项目管理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该方法在整个过程都建立在统计技术的数据分析基础上,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决策,在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产品质量更佳、交货时间更快和经营成本更低的目标,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达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通过借助6西格玛管理的DMAIC流程改进模式,应用到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管理中去,将所有的重复性活动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应用一种新的方法到某一行业的同时,必须先该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因此以下部分着重分析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以找到关键因素来进行改进。

1. 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冷链物流已成为世界各国改善农产品流通条件、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及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技术。特别是发达国家,其蔬菜冷链保鲜技术已经达到了十分先进的水平。英、美、日、加拿大等国家非常重视蔬菜采摘后处理的各个环节:从采收和田间包装、预冷、清选与杀菌、打蜡到薄膜包装、分级包装,蔬菜始终处于低温状态,从而就形成一条完整的冷链。田间采后预冷,送至冷库,通过冷藏车运输,然后送达批发站冷库,进而到自选商场冷柜,最后到消费者冰箱,形成蔬菜的冷链物流过程(图1)。

在各个环节中,由于处理及时得当,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 1%~2%,这样就保证了蔬菜产品品质,减少了蔬菜的损耗,进一步提升了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产生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蔬菜冷链物流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而且损耗浪费惊人。2008年有数据表明,按照全国蔬菜的平均价格是每500克7分钱,若按25%的损耗计算,全国范围白白“浪费”蔬菜价值可达122亿元。2009年的山东葱蒜价格暴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蔬菜冷链物流管理不当的问题。根据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2010年3月在武汉白沙洲农贸批发市场所做的调查发现,运输过程中,很多生鲜蔬菜产品直接从进货地的冷库取出上货,途中并没有任何冷藏措施,车体外覆盖两层薄膜再加一层厚棉絮,以控制车内温度。这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中间损耗比较大,造成生鲜蔬菜会高温烧坏,若没有保护好的话,整车都会烂掉 。

我国的蔬菜冷链物流企业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较多的:

第一,缺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我国蔬菜品种多、产量大,却存在产销运距长、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问题,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行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导致了我国蔬菜冷链物流行业的产贮运销各环节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影响到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的统筹规划和发展。

第二,冷链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不足。在我国的冷链物流企业中,原有冷藏设施陈旧老化,并且新的冷链物流设施投入不到位,导致冷库容量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有80%以上的蔬菜采后仍处于现采现运,有的蔬菜在冷库贮存后,基本上是常温运输粗放条件,蔬菜的损耗是相当大的。这样就导致了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后劲及支撑力度不足,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三,冷链物流技术水平低、物流专门人才缺乏。现代蔬菜冷链物流体系的建立,必须依靠先进的物流、信息、标准化等技术作支撑,同时也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物流人才队伍去运营管理。目前我国从事冷链物流研究的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缺乏那种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第四,蔬菜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管理方法。由于我国的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不同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缺乏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的统一标准,同时也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规范蔬菜冷链物流行业,从而导致了冷藏运输率低,损耗大,物流成本较高,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除此之外,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普遍上都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与客户的信息系统兼容,对各个环节不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同时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也存在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支持力度不大,资金和法律上的支持不足等缺陷,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综上所述,现今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到我国的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的各个环节当中,以提升我国蔬菜冷链物流的市场竞争力。

2. DMAIC 改进方法在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我国蔬菜冷链物流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从硬件设施技术因素到全民冷链物流意识,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这也成为制约我国蔬菜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蔬菜冷链物流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将DMAIC 改进方法用于蔬菜冷链物流企业管理过程的分析,发现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消除蔬菜冷链物流流程中的劣质成本,有助于构建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体系。

(1)定义阶段(Define) 在蔬菜冷链物流的6西格玛改进定义阶段,各物流企业必须以现有资源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恰当的方法,以明确问题、目标和流程,从市场中挖掘顾客的潜在需求、获得顾客的潜在期望。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调整及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具体实现各环节供应商的协同供货、加工制造商的同步运作、仓储运输部门的有效衔接、销售商的渠道畅通,进而保证合作的上下游节点的系统稳定性,从而保证充足合格的产品供应。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蔬菜冷藏链流程进行优化、确定其过程能力和可靠性的研究。

(2) 测量阶段(Measure) 在蔬菜冷链物流的6西格玛改进的测量阶段,各企业可通过采用顾客调查表、跟踪顾客服务信息、分析竞争对手产品与服务优势等手段,对蔬菜产品的采收、加工、包装、运输、贮存、配送、销售,这一系列完整的供应链流程进行数据跟踪调查,同时在蔬菜采后遇冷、蔬菜产地冷藏、蔬菜冷藏运输、蔬菜销地冷藏、蔬菜零售冷柜及消费者家庭冰箱所形成的蔬菜物流冷链核心流程进行层次分析,以准确理解顾客的不同期望及需求水平,借助关键数据缩小问题的范围,从而得出影响蔬菜冷链物流的关键因素,明确问题的核心所在。

(3)分析阶段(Analyze) 在分析阶段,各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必须对蔬菜产品及其冷链物流服务组合进行质量机能展开,通过采用逻辑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运用各种有效分析工具,对已经测量并获得的导致蔬菜冷链物流失效的数据和流程图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得出对蔬菜冷链物流过程中有积极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必须改革的因素,并提出初始的改进方案和实施计划。

(4) 改进阶段(Improve) 现代的蔬菜冷链物流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系统高效调控、高新技术储运设施保护条件下的一条龙服务基础之上,因此可以拟定多个改进方案并对关键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在明确每个节点的作用、流程的重点、流程的标准程序之后,从中挑选最佳的改进方案,推出新的蔬菜冷链物流流程,以减少冷链物流过程的缺陷或变异。其中,要特别进行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更多地掌握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促使企业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集约管理型的转变。

这样就能有效保证蔬菜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损耗和污染的降低。

(5)控制阶段(Control) 蔬菜冷链物流流程是由各个子系统组合而成。因而如果某一层次或某一环节发生失效,都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上一级系统的蔬菜产品及其物流服务质量性能的实现,最后导致整个蔬菜产品及其物流服务组合失效,从而导致顾客不满意,甚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在6西格玛管理的最后控制阶段,主要在于:制定过程控制的计划、搜集计划的开发及执行的数据、制作相关的应变计划,并且对影响蔬菜冷链物流质量的因素数据进行不断地控制和改善,及时解决出现的各个问题。同时也要对改进后的蔬菜冷链物流流程进行不断监控和不断改进,针对顾客提出的要求做出灵活调整,进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蔬菜冷链物流流程。

三、总 结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以及现阶段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6西格玛管理改进方法,使得蔬菜冷链物流的各环节都能够采用量化管理,以实现规划的布局合理、管理体制的完善,从而具备先进的设施和技术水平,使得我国向具有标准化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迈进。

但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给了一个理论方向,是前瞻性的概念设计,由于数据采集的困难 ,未能给出一个案例。毫无疑问,应用6西格玛原理,就能不断改进冷链物流的过程质量,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达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目的。因此,对蔬菜冷链物流的6西格玛管理理论指导与方法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如何在冷链物流过程中获取精准的数据以及具体进行量化分析和管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可选家乐福或者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追踪,以进行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中的DMAIC流程改进。

参考文献

[1]常娥. 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研究[D]. 北京: 北京物资学院, 2006.

[2]杜卫东,魏启文.我国蔬菜水果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02):24-32,92.

[3]郭红霞.6西格玛管理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147-148

[4]黄利伟.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5]姜军.我国进出口水产品冷链物流的6西格玛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6]刘敏,谢晶,姜利红.基于HACCP体系管理的蔬菜冷链物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机理分析[D].2007,(11):4-6

[7]张健,刘丽欣,励建荣等.我国蔬菜冷链物流模式的适宜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5):287-290.

冷链物流管理方案篇4

然而,医疗器械冷链管理的真正难点在于打通医疗器械流通的各个关键节点,使之共同致力于冷链各环节的温控管理。冷链管理不但对医疗器械生产端有高标准要求,对其包装、运输、储存、使用等重要环节也有非常严格的管理规范和流程标准,并受相关质量审计和法规监管。

今年3月发生的“山东疫苗事件”中的问题疫苗就在于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运输就直接流入市场,导致疫苗失效,引起全国热议。针对该阶段医药冷链管理事故、山东疫苗事件的持续影响以及社会舆论的持续发酵,今年5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了《医疗器械冷链(运输、贮存)管理指南》的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频次的专项检查和企业自查自检。9月22日,CFDA正式《医疗器械冷链(运输、贮存)管理指南》的公告(2016年第154号)(以下简称“冷链新规”),对医疗器械冷链管理所涉及的人员与设施设备、验证管理、出库与运输、应急管理等环节做出具体要求。

制药企业如何应对冷链新规?

冷链新规的为制药企业施加了巨大的执行压力,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职能压力,但冷链新规的合规执行也淘汰了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这其实也是给制药企业及商带来了新的发展及运营机遇。因此,制药企业需在温控技术合规达标的基础上,做好冷链物流的规划,实现相关物流的全程冷链管理。

1.企业必须做好温控设备、包装容器的设计与性能验证

冷链新规第九条再次强调了“未经验证的设施设备,不得应用于冷链管理医疗器械的运输和贮存过程。”温控方案的设计与验证需要企业组建专业工程团队或与第三方专业温控解决方案供应商合作。

2.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货量以及配送模式选择合适的温控包装类型

目前,医疗器械的主流温控包装类型主要有无源温控包装与有源温控包装两种,有源温控冷链配送适合定点大规模配送,无源温控冷链适合分布式直达投递。按照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行业的流通现状,如果试剂的分销量每周达到1000个包装大单元,可考虑采用有源温控冷链定点配送,但有源温控冷链配送是高值固定资产投入,企业需要拥有或租用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需要不菲的资产支出。如果试剂的分销量每周低于500个包装大单元,则可选择无源温控冷链投递方式。

3.企业需要建立全程冷链的物流配送渠道

全程冷链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单家企业来讲,要想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通过企业自建配送渠道是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企业必须借助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共同配送。近两年,医疗器械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取得较大进展,如国药、怡亚通等制药企业已经建立社会药品冷链物流业信息共享平台。

无源温控包装的优势

现阶段,医疗器械试剂生产企业普遍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试剂分发量小,无法使用有源温控冷链定点配送;二是试剂冷链配送最后一公里存在冷链盲区。也就是说,目前试剂类药品的市场占有率严重不均衡,国外巨头与国内领头企业占据了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60%以上的市场份额,剩下几千家中小企业的日均发货量不足50箱,而且终端用户分布不集中,企业无法使用有源温控包装进行定点配送。另外,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在一线城市已经能够满足全程冷藏运输的要求,但是在二、三线城市的冷藏运输中,还无法满足最后一公里运输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无源温控包装发挥了其应用优势。无源温控包装箱内的温度场分布经过验证合格,配合一套有效的温度监测、储存、查询、报警通知系统,可解决中小试剂公司的冷链性能达标合规。我公司所使用的ONEPAC无源温控技术,具有更高效的温度绝缘特性,其聚冷强度能最大化保持长效的温控效率和抵御严酷的运输、储存环境,并能循环使用,足以应对48~72小时的冷链运输业务,无源温控包装结构如图1所示。

无源温控包装设计

1.保温材料的选择和温控时效设计

无源温控包装一般都会同客户一起来预算和评估满足温控要求的运输时效,从而帮助客户选择经济型的保温材料和长效型材料,甚至超长效型材料。目前可供无源温控包装应用的常用工程材料有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氨酯等,也有一些超隔温材料也在逐步进入工程应用,比如真空板与气凝胶。

根据无源温控包装的尺寸和温控时效设计蓄冷配置,定制100%匹配的蓄冷相变材料。无源温控包装需要多种温区与聚冷形态的蓄冷相变材料,以实现不同的温区要求。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常用的蓄冷温区为-30~22℃,根据产品特性,其包装载体形式大致有冰袋(如图2所示)、冰盒(如图3所示)和冰板等形式,可供设计选型。

无源温控包装时效设计应通过温控包装系统热阻及蓄冷剂热交换的定量计算,建立无源温控包装温控时效的设计与配置。为设计简化,一般在设计时以温控包装内蓄冷剂的相变潜热作为冷量耗散总源,并近似地认为能力交换在温控箱中的传递过程为稳态传热过程,温控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热力学交换量可由傅里叶导热定律导出:

Q=KAΔT/d (公式1)

其中,Q为热量;K为导热率;A为接触面积;d为热量传递距离;ΔT为温度差。

假定温控箱内外接触面是完全光滑和平整的,所有热量全部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经过材料,并到达另一端与外界环境维持能力交换。根据测试并计算出一个材料的热阻值R,计算公式如下:

R=AΔT/Q (公式2)

将公式1和公式2合并,可以得到K=d/R。因为K值相对于同一选定好的保温材料是不变的,由此可以得出热阻R值与材料厚度d成正比关系。也就说,材料越厚,热阻越大。 但很多导热材料的热阻值R,与材料厚度d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而是会出现非线性变化。这是因为导热材料大都不是由单一成分组成,因此相关的热阻值还需由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测定。

傅里叶导热方程式是一个完全理想化的公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导热材料的原理。但在实际应用中热阻计算是复杂的数学模型,会有很多的修正公式来完善所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导热材料用于无源温控包装设计,理论上来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很难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来准确计算,更多的是依靠测试和数据分析,同时还要做好温控性能的验证。如果测试能达到产品要求的理想效果,就是最为合适的无源温控包装方案。建议贵重的温度敏感型药品试剂不要冒险使用温控性能不达标或者未经验证的温控包装方案。

2.案例分享

下面,以某公司委托我公司为其IVD试剂设计的无源温控包装解决方案来具体说明,其温控需求规格参数如下:蓄冷介质:UDA PCM材料;保温隔热材质:UDA-EPS;温控温区:箱内2~8℃;适用外部环境温度:30±2℃;温控时效:>48小时。

基于公式1和公式2,同时根据温控测试数据分析,为保持温控箱内2~8℃温控时效不低于48小时,将蓄冷源等量换算为标准UDA PCM冰盒6块。考虑内部冰盒的堆码方式,优选方案为4-2矩阵,同时为了热力学分布的需要,设计温控系统内部尺寸为480mm×350mm×260mm,其中内高260mm为可扩展高度,针对未来更长效的保温需求,为加高留有可置换储冰空间。

冷链物流管理方案篇5

关键词:食品冷链,冷链物流,低温物流,Internet架构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Food Cold Chain Logistics Based on Internet Framework

Liu Guodong

(Linyi normal school business school)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ustomers, food industry should transform from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to modern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establish cold chain logistics based on internet framework.

Key words: Food cold chain, Cold chain logistics, Low-temperature logistics, Internet framework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调剂型转变,食品消费观念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快捷化转变,对速冻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为冷冻、冷藏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据中国农学会保鲜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冷藏的食品目前只有20%使用冷藏货车运载,我国每年有总价值约750亿元的水果、蔬菜在运送过程中腐坏,占整个行业产值的30%以上。由此可见,低温物流业与其它物流市场一样,具有庞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大力发展低温物流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

一、食品冷链的构成

食品冷链(cold chain)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由于生鲜食品易腐变质的特性,产品必须在流通的全过程中持续保持适宜的温度,并迅速周转,因此冷链物流要求把所涉及的生产、运输、销售和技术等各种问题集中起来考虑,紧密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食品的在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食品冷链主要由冷藏加工、低温贮藏、低温运输和冷藏销售四个方面构成。

二、食品冷链物流的目标

食品冷链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冷藏食品产成品的库存量直至零库存,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完成。

加强库存分析和库存控制功能,满足适应低温货品的管理要求,包括出入库及盘点管理和连续的温湿度管理。

强化订单受理、库存管理和信息集成。出入库信息在登帐时自动生成相应的机内凭证,用料管理要及时反映各生产部门的物资耗用情况,便于编制限额、供料计划和企业内部原料成本的核算,通过物料管理信息系统平衡库存资源,编制各类物资计划。

提升和扩大储管理功能。仓储管理具有审计、监督和辅助决策的功能,通过仓储起到优化采购、降低成本的重要作用。

形成运输、配送优化方案。通过运筹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合理优化物流输配送方案,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基础上使配送成本最小化。

三、基于Internet架构的食品冷链物流模式

为了更好的维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度,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冷链物流模式,通过建立基于Internet架构的冷链物流来优化整个食品冷链。基于Internet架构的食品冷链物流是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冷藏智能控制系统、Internet网络服务管理系统组合而成,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二是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三是车辆接收装置-GPS接收机。随着数字移动通讯的迅速普及,使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用于现代低温物流成为现实,GPS系统在低温物流的车载系统中,利用定位应用服务平台,可在30秒钟内显示出车辆的位置、行驶速度、行驶方向、车中货物温度、湿度或压力等信息,实现对车辆的车中产品进行跟踪监控管理。

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空间性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进行空间数据查询和分析,可根据需要建立一个应用分析模型,通过动态分析为评价、管理和决策服务。GIS 技术在主要应用在低温物流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方案优化: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二是物流资源查询:低温物流数据资源信息包括基础资源信息、储运资源信息、服务资源信息与后勤资源信息,如对运行中的车辆监控不间断查询等;三是物流基础服务平台:将GIS作为对有关低温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支撑环境、GPS信息查询、显示与人机对话的环境等。

3.冷藏智能控制系统

冷藏智能控制系统主要通过冷藏用智能温度仪与冷藏车载GPS系统无缝对接,GPS能够将冷藏运输车辆的有关信息在网络终端电脑上及时的公布出来,并且明确标注着车号、车型、载重、体积、载车、空车等信息。GPS系统能够通过带有温度采集功能的车载设备对冷藏车车箱温度进行实时采集,每间隔3分钟向系统回传一次温度数据。用户就能对车厢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可通过设定温度范围参数,对超出范围的状况进行报警。系统还对车辆的运行轨迹和温度等信息自动保存,一方面能够强化运输企业对于运输过程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客户的信任。

4.Internet网络服务管理系统

运用所有标准化的国际互联网协议,如HTTP、WAP 等,可提供5个方面的服务:第一方面为定位跟踪装置,可以是移动GPS装置、移动电话、GPS 车载机等;第二方面为获取定位信息,利用独特的定位数据解码和编码服务器进行网络设计并建立在适时修正的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第三方面为定位数据库,不仅包括了客户的动态和历史定位数据,还储存了温度、湿度和货物分理或装卸等其它相关信息;第四方面为服务器层,主要是定位内容服务器、定时信息服务器、GIS地理服务器等,这些服务器对系统主要开发工具及用户支持界面维护和使用;第五方面为开发界面,将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公共开发API,主要的开发界面形式包括XML等数据以跨平台服务和网络的数据共享功能为主要内容。

低温物流的内部管理有赖于仓储管理系统,对外连结及对客户的信息服务有赖于门店配送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跟踪和控制库存的变化和订单的流动,自动将定单组合或分离、优先处理紧急的订单、提醒及时的库存补充并发出提前发运通知等。GPS技术的运用,给低温物流带来动态调度、动态储存和动态运输以取代静态固定低温冷藏库管理带来变革。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坚.我国冷藏链目前存在的问题[J].冷藏技术,2001,3:69-71.

冷链物流管理方案篇6

一、主要做法

(一)开展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执法行动

1、制定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1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并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已组织召开7次专班联席会议,2次工作汇报会,2期冷链食品疫情防控监管业务培训会,联合执法检查4次。主动形成联动联防机制,确保各项防控举措落实到位。

2、强化源头管理,严控外输风险。一是将进口冷链食品作为重点管控对象,设置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1处,实施库长责任制,对冷库实行属地管理、分级管理、分类管理,确保冷库全覆盖、监管无漏洞、责任无死角。二是将冷链从业人员、经营户作为重点管理对象,批准核发异地采购冷链食品市场主体10户,实行“卡点查验、凭证放行”,目前完成报备异地采购冷链食品66次(户),涉及冷链食品13915件,108.355吨(均为国产冷链食品)。常态化对冷链食品开展核酸检测,目前共检测冷链食品从业人员177人(次)、环境样130个、食品样120个(均为阴性)。优先保障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疫苗接种,现已接种疫苗19人,监管人员2人。三是切实履行进州首站查验责任。设立3个进州首站综合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守”“首卡负责制”“人、物、车同查”,对进州冷链食品进行查验。截至目前,共计排查非冷链车160743辆,冷链食品运输车辆108辆,其中进入我县的冷链车56辆,发现处置问题4个,排查寄递物流国内件479825件,无国际件。

3、实行台账管理,精准摸清底数。全面摸排、真实掌握辖区内从事冷链经营数据,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掌握冷链食品批发商2家,零售店105家,餐饮服务137家,冻库37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1个,在交通运输局报备冷链运输车辆8台相关信息。组织对全县冷链经营主体146户开展了“川冷链”业务培训,指导190户经营户进行“川冷链”注册登记并录入冷链食品信息。自集中监管仓设立后,我县冷链食品经营户均未采购进口冷链食品。

4、常态宣传造势,营造浓厚氛围。召开县应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16次,指挥部会议31次,充分发挥结对认亲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等群防群控力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防控体系。累计发放告知书、承诺书21406份,通过“冷库信息排查统计助手”小程序进行填报冷库信息37户,在农贸市场和餐饮店推行应用“天府健康通”场所码886户,冷链疫情防控知识基本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5、严格执法检查,加大打击力度。组织公安、交通、综合执法等部门对辖区农贸市场、商超、餐饮单位、冻库、运输物流等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排查,出动执法人员256人次,检查经营主体412户次,责令停业整顿8家,查辑非法运输车辆7辆,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7份,立案查处违法行为4起,无害化处理查获违规购买及运输的国产及进口冷链食品0.412698吨。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对违法案件进行报道,制作新闻抖音小视频,以案说法,警示冷链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不断提高冷链食品从业者、经营者思想认识。

(二)推进“春雷行动2021长江禁渔打非断链”专项行动

一是深入辖区乡镇开展长江禁渔,打非断链检查及宣传工作。检查过程中,重点对经营场所宣传标语和菜谱进行仔细审查,要求各经营单位对出现“长江野生鱼”、“野生河鲜”、“野生大渡河鱼”等禁用标语进行清除。共发放“县境内大渡河流域全年禁渔通告”54份,签订承诺书49份,清除含有禁用语的店招16处,没收含有禁用语的菜单13张,撤除“大河鱼”、“雅鱼”广告和菜单21处。同时处理网监线索1条,拆除含有“河鲜”字样的招牌1处,要求1户餐饮经营户变更带有“河鲜”字样的字号名称。二是联合县农牧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监督一违反禁渔通告捕鱼的个人放流大渡河鱼苗2000尾,鱼苗价值5200元。三是对县城区14户涉及水产品行业经营户开展“长江禁渔打非断链”专题行政约谈。针对经营户未严格履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的行为,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20份,要求立行立改、规范经营。

(三)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

1、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一是以人员密集场所、重点施工领域为重点,开展各类特种设备安全检查8次,检查使用单位23家,完成现场检查app系统录入21户,下达监察指令书1份。对全县7家电梯维保单位开展节前安全约谈1次。二是开展长堤湾畔小区电梯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对小区业主隐患告知和政府相关部门联动,张贴安全隐患通告及电梯检验通知各12份,责令停止使用电梯11台,并函告泸桥镇政府落实小区安全责任主体和电梯运行经费,做好小区维稳工作。

2、扎实开展产品质量专项检查行动。一是强化流通领域强制性认证产品质量监管。春节期间,重点对辖区的家用电暖器、暖风机、风暖浴霸等进行检查。要求经营者严格落实进货查验、购销台帐制度,严把3c认证产品市场准入关、流通关,坚决杜绝不合格3c认证产品流入市场,切实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二是严厉查处打击涉及冷光烟花和“钢丝棉烟花”生产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通过摸排,我县境内无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批发企业有1家,未发现该企业采购并销售有用于燃放的“钢丝棉烟花”、冷光烟花及装有冷光烟花的“电子烟花”。三是开展电暖宝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了1家经营户的1批次产品,经检验该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对销售不符合标准要求产品的经营户已立案查处,处罚款人民币3000元,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861元。四是协同州计量检定测试所对城区眼镜验配行业在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开展检定工作。对县人民医院和5家眼镜验配店的验光仪(共计6台),验光镜片箱(共计7箱)进行现场检定。

(四)扎实开展冬春旅游农村假冒伪劣专项整治行动

一是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整治会议,结合各部门职能职责,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力投入到打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中来。二是采取张贴、发放宣传资料,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等方式,积极向社会宣传,提高群众防范意识,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行为,形成社会共治氛围。三是积极与抽检机构衔接开展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共抽取城区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等在售食品食用农产品30批次。其中蔬菜2批次、畜肉4批次、禽肉5批次、肉制品5批次、水果3批次、速冻食品(饺子、汤圆)3批次、饼干2批次、糖果2批次、菜籽油3批次、果蔬汁饮料1批次,结果待出。四是加大农村食品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冒食品、侵权“山寨”食品、“三无”食品、劣质、超过保质期食品等违法行为,通过在日常监管中找线索、发动群众举报找线索、监督抽检查找线索、行刑衔接接收线索等方式方法,顺藤摸瓜、追根溯源、一查到底,有效打击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五)开展疫情防控药戒质量安全执法行动

一是认真开展疫情防控用药安全行动。按照省、州、县指挥部要求,开展了7轮疫情防控药品重点检查,重点按照指挥部最新要求,强化药品经营企业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启用管控药品小程序监管。“安康码”小程序使用步入正轨,监管平台累计有10000余份管控药品销售数据,持续督导各药品经营企业及时审核销售数据,确保数据的实时性、有效性。二是以药品零售、医疗机构药械使用两大环节为主线,开展精麻药品、镇痛药品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药店、诊所、医疗机构是否按照新修订《药品管理法》以及gsp要求对药品质量进行管控,精麻、镇痛类药品是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实名制限量销售、台账记录等。三是随着2021年1月1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集中开展了化妆品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是否经营使用超过限用日期的化妆品、是否索证索票等,初步检查了辖区内各大型化妆品经营、使用单位,检查同时并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力求做到经营户执法懂法守法经营。对辖区内每家企业,逐一开展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200余人次,开展禁毒、重传疾病预防防控宣传各1次,检查药品经营零售企业及门店200余家次,检查医疗机构、诊所70余家,美容美发机构80余家次。此次检查,立案查处2起化妆品违法行为。

(六)开展价格行政约谈、规范价格行为净化消费环境

近日,陆续有消费者反映,在全省公务员招考期间,我县酒店、宾馆的住宿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接到反映后,立即对涉事酒店、宾馆进行检查,查看主体资质、明码标价等情况。经检查,投诉人反映属实,个别涨幅达302%。举行规范价格行为行政约谈会,对公务员考试期间涨价的5户市场主体进行约谈。一是通报投诉情况;二是组织学习价格处罚典型案例,签订《价格提醒告诫书》;三是要求与会市场主体经营中证照齐全有效、亮照亮证经营,落实明码标价规定,合理定价。执法人员从情、理、法的角度细致入微宣讲,帮助与会市场主体认识了自身的问题,表示知错即改,诚信守法文明经营,履行社会责任,为消费者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共同为“红城绿谷康养”城市形象增光添彩。

二、工作成效

冷链物流管理方案篇7

作为最近大家谈论最热的话题之一,今年3月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山东疫苗事件涉及到24个省市,影响范围大,涉案人员多,短短几天时间,医药冷链物流对于药品安全的重要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药品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全球公认的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有5000家药品生产企业、1.2万家药品批发企业、40多万家药品零售企业。而全国范围内具有药品检查资质的人员不足500人,因此,监管对象数量多、监管难度大、监管检查存在死角盲区。加之近几年机构改革也对基层监管带来一定的影响,监管人员轮岗等都会有一些影响。

实际上,山东疫苗事件同时映射出药品冷链物流需求的紧迫性。统计数据显示,药品质量问题中有近30%与冷链物流相关,而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国内药品冷链物流的覆盖能力仅为10%。这表明中国冷链物流的市场潜力巨大,而其规范化的进程也显得格外艰难和迫切。

“断链”之困局

然而,医药冷链的发展绝不能单靠事件来推动,本文就目前国内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及可能的出路进行剖析。

冷链物流监管体系不完善。此次山东疫苗事件中,未经冷藏的疫苗通过非法渠道流向24个省市,反映出疫苗在运输和配送环节的监管缺失。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企业,而疾控中心、各个医院则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这种分段监管的现状本身就存在监管的漏洞。再加上现有法律法规对擅自“断链”、降低标准运行“冷链”的处罚力度太轻,不足以震慑相关违法行为。面对较高利益与较低违法成本的比较,企业自会趋利避法。另外,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冷链标准不统一,GSP中有对冷链要求的明确规定,但各省市解读不一样,企业自律性差,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法规来执行,医院和疾控中心也同样面临这些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医药物流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医药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由于医药公司运输药品方式普遍是小批量、多批次,所以很难使冷藏品的集运具有规模效应,物流公司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困难。北京市药监局曾对北京市营业额在2亿元以上的药品批发企业拥有的运输设备情况进行调研,数据显示,28家营业额2亿元以上的药品批发企业,平均每家拥有运输车辆的数量仅为1.28辆。而在不发达的三、四线城市,物流市场更为落后,具备冷藏品运输条件的设施设备更少、此外,大型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数量过少,制度化水平不高,在药品冷藏、运输、分捡、包装等方面效率不高。冷藏药品的全程冷链是一个必然要求,可是由于管理机制等原因,许多需冷藏的药品从出厂一直到患者使用的整个链条上,常常出现“断链”现象。

第三方冷链物流“多、小、散、乱”。除了制药企业发运以外,大量冷藏品在商业环节缺乏有效的冷链运输条件。许多企业托运冷藏品,过程中一旦涉及到多家物流公司之间分别作业,药品在托运终端就很难再保证冷藏运输条件。尤其是在冷藏品退货环节,即逆向物流阶段,冷藏条件几乎完全丧失,这可能带来严重的药品质量问题。国内迄今尚无专业从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具有覆盖全国市场配送能力的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一般有实力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能保证药品质量,一些小的物流公司缺乏药品冷链运输的意识,再加上成本因素的影响,难以保障冷链运输,尤其当药品送到二三线城市或者偏远地区,就存在安全隐患。国务院在今年2月取消了第三方药品物流审批认证,引发行业强烈关注,但取消是否意味着全面放开,还是监管更加严格,具体工作实施,后续还期待具体细则出台。

信息化程度滞后。医药供应链应该是一个闭环的生态链,但受技术条件限制,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从供应链顶层到底层涉及医药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物流节点,没有实现完全联网,各环节采用各自独立的管理方式,无法实现各环节相互之间各种因素的继承与组织协调,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也就难以对全程冷链的药品及环境等信息进行跟踪、预警和追溯。此外,多数物流公司采用在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温度测定,这种人工确认温度的方法难以实现温控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更关键的是,药企配送冷藏品,药监部门如何使用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跟踪,目前并无定论。看似这些行为属于企业自主经营行为,但是正是因为无标准可依,反而导致目前药企冷链物流管理的混乱,为人民用药安全带来了隐患。

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冷链物流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蓬勃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但与之相应的物流人才教育却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既懂物流又懂医药的人才偏少,全国各地医药物流人才缺口很大,至于物流领域的新兴产业――药品冷链物流,人才缺口则更加严重。

出路在何方?

医药物流的高附加值、高标准、高要求,决定了其监管的异常严格,整个供应链环节都需全程冷链,这需要多方发力。具体来说如下:

完善医药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药冷链运输的发展依赖于法律规范的保障、政府立“法”管理、行业立“章”规范、企业立“秩”自律。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在相关标准中应该明确医药冷链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条件要求,以及相关设备的要求,同时应该明确规定各个流程负责人,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当有问题发生时,可以避免相关人员互相推诿,同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还可以增加每个人的责任心,自己确切负责的地方一定会努力做好。

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跟踪体系。

为了提高我国的冷藏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水平,应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全面动态监控各种冷藏车和冷库,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这就迫切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建设一套全程集成化、无缝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追溯体系。要充分利用审批药品集中采购的平台信息资源,构建全国药品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药品的价格、用量、质量、流通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信息共享和法规追溯机制,我们也期待医药物流信息化的进程能够加快。建立物流、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采用RFID射频识别和条形码相结合的自动识别方案,追溯供应链中各环节的有关信息,准确识别发生医药产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时实行医药产品的召回。医药物流企业应逐步加大物流网络建设、信息装备自动化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以及符合新版GSP要求的医药物流中心的升级改造,优化医药物流服务流程,建立面向全产业链的一体化供应链系统,实现医药物流的全面冷链管理。冷链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断链都意味着整个冷链的失败,只有实现全程冷链物流无缝化和一体化,才是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

鼓励和扶持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发展。

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鼓励和引导发展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1)政企合作。积极鼓励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开拓药品冷藏业务,政府聘请专家提供医药冷链业务指导以及人员培训,同时将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指标用于物流企业等级评比。(2)财政支持。政府应对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在冷藏药品库建设、保温设施设备购买等硬件建设方面提供低息贷款和资金补助政策,对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提供如三年的免税政策,以此来降低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资金壁垒和政策规制。另外,政府应给予优惠资金和政策扶持,激励并引导医药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以增强行业协会的纽带桥梁作用。(3)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政府应降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一方面鼓励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发展医药冷链物流网络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组建独立的医药冷链物流公司,政府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鼓励规模大的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公司实施行业内的并购、整合,以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规范化和最优化发展。(4)就冷链物流业务基础资源来讲,存在结构性矛盾,但更缺乏的是资源整合和运作效率。如果能够将全国相关资源,如冷链物流公司、信息化机构、生产企业等进行合理的整合,形成集调度、仓储、运输、结算于一体的信息化指挥控制平台,则有机会创建更强的专业化赢利模式。依赖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第四方医药冷链物流平台,则有机会全面承接冷链产品从车间下线到患者使用前的物流业务。

完善医药冷链物流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

要实现我国医药冷链物流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高标准的医药冷链物流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必不可少,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医药冷链物流配套硬件设施相比,我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我国应在如下方面展开专业化的医药冷链物流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工作。(1)冷藏箱(车)温控技术设备方面。由于医药冷链物流运输中冷藏箱(车)一般难以实现满载,在运输实践中可采用同车多温控制技术,即在同一车上设立冷藏药品、冷冻药品以及常温药品和医药器械等多个温控区域,实现不同温度要求的产品可同车运输,提升满载效率。(2)节能环保的冷藏物流技术方面。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应加快推进新型节能环保冷藏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积极引进先进的医药冷链节能设备,以适应医药冷链绿色物流发展的需要。(3)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医药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加快先进技术引进工作。通过先进的技术,对医药产品冷藏、运输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4)加快冷链设施设备的研发。专业化的医药冷链物流需要高标准的设施设备支撑,为了提高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必须完善配套的设施设备。在城市的道路体系中,要建立应急医药冷链物流的专用通道,服务于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器官的移植、灾后药品的输送等。专用通道与城市的普通通道相结合,避免拥堵造成的运输延迟。依靠不断改进的道路系统,有计划地实现“门到门”医药冷链物流的全程服务。

加强医药冷链物流人才创新培养。

冷链物流管理方案篇8

关键词: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应用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让人们对食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与卫生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肉类食品、豆制品、乳制品及水产品等低温食品,在非冷链条件下储藏、运输和销售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这些食品的营养成分流失,甚至出现变质。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

一、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冷链物流需求者与供应者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而在冷链物流服务价格和交易数量达成的共识。它不仅涉及到冷链物流技术、成本、运作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同时也涉及到冷链物流产品的供应商(如农户)和需求者(包括生产商、销售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而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将冷冻冷藏类食品始终放在合理的温、湿度环境中,这里合理的温、湿度环境是指能够保证食品最佳品质和安全的环境,这一过程要一直持续在生产、贮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

冷链物流是在科技的进步和制冷技术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是由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及冷冻销售四方面组成。严格来说,一个完整的冷藏链还要加上原材料的采购。

二、电子商务平台理论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一个交易平台以完成企业间的商务活动。这个平台能提供完善的网络资源、网上支付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以及有效的管理机制。它和供应链管理的整合,为供应链带来了新的变革。其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物流信息化

物流的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对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活动进行处理,包括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分析等等。这将对货物货物流通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

(2)信息自动化

信息传递的自动化表现为节省人力、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物流作业能力、降低物流差错率等。采用的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导向车、自动存取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先进技术,有效节省了冷链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人力、物力,降低了流通环节的出错率。

(3)管理柔性化

根据消费者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物流配送中心要灵活组织实施物流作业。管理的柔性化大大改变了企业的管理观念,从而实现了提高顾客满意度、平衡整年度的生产工时、降低原材料库存数量、保障产品的质量等。

三、电子商务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的结合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因在于冷链物流本身的特殊性。冷链物流与一般常温物流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对技术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对冷冻冷藏以及运输过程中温、湿度的把握。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为冷链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下面主要介绍三种电子商务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包括:地理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系统、无线射频技术。

(一)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哥核心成分,简称3S技术。GIS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以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描述地表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RS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利用地面上空的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来收集地面数据资料,通过传回的数据对地面物体进行识别。GPS是以卫星导航为基础,进行测时和测距的一种技术。

冷链物流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需求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冷链物流对于时空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在信息传递和商品的流通中,地理信息技术正好能满足冷链物流对时空的这种高要求;其次是冷链物流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原料供应者农户,下至终端消费者,不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跨度都很大,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冷链物流活动,是冷链物流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GIS技是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RS和GPS能有效的分析地面数据,通过三者的结合,可以有效的设计配送路线,在最短时间类给出运输路线模型。

(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冷链物流体系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泛:空间上表现为原材料供应地域范围特别广,客户的分布范围也很广,要求具有多样化;时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原材料加工时间不同,且不同的产成品保质期不同。例如乳制品和肉制品就有着很大的区别。针对以上特点,可以引入SCM系统帮助解决。

所谓SCM,是以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将商品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所有活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无缝的连接,使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单证流合为一体,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冷链物流组织体系中,供应链主要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加工企业、物流运输配送企业、批发商和销售终端。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主要以因特网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和条形码技术为中心。

(三)无线射频辨识技术(RFID)

冷链物流对时间及的温、湿度要求严格。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低温冷冻品都有着规定的温、湿度环境。因此,从冷库设备到管理及商品检测来实现冷链物流标准化运作是冷链物流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RFID技术为该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契机。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与传统的磁卡相比识别速度更快、寿命更长、能同时处理多张卡、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中、难以伪造。这就能有效解决冷链物流标准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冷链物流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各大电商企业也以其先进的技术纷纷把目标瞄准了冷链物流行业。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冷链物流不仅对技术要求高,资金和管理方面更不容忽视,要瞄准市场机会但也不可盲目跟进。如何将电子商务技术与冷链物流完美结合,突破冷链物流发展瓶颈将是冷链物流企业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皱彩颖,石琛.论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三者的关系,发展我国物流产生[J].交通标准化,2007(8):146-150.

[2]鲍长生,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

[3]于珊珊.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

冷链物流管理方案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

伴随着国内电子商务及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新兴复合型行业如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物流大数据等方向人才缺口不断扩大,2017年全国物流招聘数据显示,电商物流企业最缺人才,招聘企业占到43%,居第一位,其次是冷链物流企业,占到11.66%,居第二位。近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贵州地区经济包括电子商务、物流业在内,呈高速增长趋势,黔南地区近年来,围绕着川贵广物流通道建设,黔南州也一直在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服务业”的重要指示,为发展地方经济与特色,州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促进了电商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已取得卓越成效,但随着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相关人才的短缺,为此,根据黔南地区“黔货出山”的背景,探讨电商及冷链物流企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意义重大。

一、黔南州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电子商务产业迅猛发展。为助力“扶贫攻坚”与“黔货出山”,黔南地区在电子商务方面已取得卓越成效,目前,全州建成12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运营服务中心,1104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同时,各县(市)建立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联盟体系,利用已建成的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站点,整合资源,构建培训、物流、农村服务站(点)、农村产品营销和供应链体系,构建新型电商平台,2018年底,黔南州有31.59%的农村拥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此外,全州也涌现出一批诸如惠水永红食品有限公司、贵定金象集团、福泉万康乐食品有限公司、独山新贵集团、黔南网络超市等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市场主体已达3700余户。例如,独山县建成电子商务创客大厦电子商务聚集区、瓮安县建成贵州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而伴随着农特产品电子商务的迅猛扩张,电商专业人才却出现了大量缺口,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二)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巨大。黔南州素有“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美誉,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区,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丰富的气候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立体特色生态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是生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畜牧、水产、花卉等有机农产品的天然场所。黔南州有58个农产品通过农产品产地认定,比如:都匀毛尖茶,先后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十大名茶、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等称号;惠水牛头牌牛肉干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罗甸艾纳香、龙里刺梨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等。据统计,黔南州2018年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101.51万亩,增长13.4%,果园面积有870.39万亩,增长42.8%,具有规模的精品水果产业主要有长顺高原高钙苹果、三都水晶葡萄、罗甸火龙果等,生产的新鲜蔬果基本是直供上海、广州和港澳等市场,茶园面积698.76万亩,增长2.1%,中药材种植面积316.7万亩,增长13.9%,猪牛羊禽肉产量209.81万吨,同比增长3.5%,杂交娃娃鱼目前共繁育有40万尾。黔南州农特产品市场巨大,大量的农产品要“出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冷链物流支撑体系,而都匀乃至黔南还没有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及冷链物流园区,限制了地区农产品的出山经济发展,如图所示,2019年黔南地区农产品货物运输量占总运输量的比例就非常少,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完善的冷链体系建设不起来,所以我们应抓紧培养配套农特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大力推动黔南农特优产品走出大山,走出黔南。

二、黔南州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根据黔南地区学校特点及“黔货出山”的背景,黔南州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于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之在具备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基本操作业务技能之外,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对电商及冷链物流人才招聘需求分析,黔南地区电商与冷链物流人才应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作为商贸经济类专业人才,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等素质能力,这样才能在专业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的贡献,同时为未来黔南地区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管理型人才,带动黔南经济发展。(二)具备较强农产品网络营销能力黔南地区地处内地,网络销售是实现农产品“走出去”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电商人才的培养,在知识结构上,应掌握内容有电商网站整体运营、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分析方法、网站后台系统的优化、网站线上推广与引流、商务活动策划等知识,其中应加强对互联网营销推广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农特产品营销出去。(三)具备较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能力黔南地区要“走出去”的产品以农特产品为主,要想实现“黔货出山”,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对于培养的冷链人才,在知识结构上,除了应掌握物流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农产品的商品属性、食品管理、包装材料、商品检疫、生物保鲜、农产品堆码、冷链仓储与配送等知识内容,加强冷链知识的学习。

三、黔南州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随着国家对贵州的大力扶贫,黔南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电子商务及配套冷链物流人才出现大量缺口,同时由于黔南州在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落后,目前从业人员基本上来源于传统商贸业、仓储以及运输行业,学历层次不高,接受过专业系统培训人员寥寥可数,难以支撑农产品“走出去”产业的发展。目前,黔南地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有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物流人才的学校有黔南师范学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数量较少,同时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网络营销能力较弱。网络营销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必备技能,但目前黔南地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虽然结合了本地经济发展需要,注重农特产品网店开设及店铺内部管理,但在具体运营管理上相对薄弱,特别是营销推广方面较弱,导致有黔南农特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较多,但销售效果却并不理想。(二)物流专业特色定位不明确。黔南地区人才的培养一直停留于传统物流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缺乏现代化及智慧物流知识技能、管理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开设上滞后于经济发展潮流,致使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同时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专业特色定位不明确,并没有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特色形成专业定位,同普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并无差别,针对黔南地区农特产业发展的需要,应结合农特产业的需要培养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助力“黔货出山”。(三)从业人员运作与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在校生的培养更多致力于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虽然“校企合作”也在培养方案中,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其并未真正落地,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技能,企业与学校不同,不会花费很大时间与精力去系统培养员工,学生只能在工作中摸索,导致学生工作效果差且掌握技能较为单一;同时,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培养相对缺乏,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四)院校专业师资队伍较弱调查发现,黔南地区学校电子商务与物流的专业师资队伍都较弱,专业教师相对较少,有一部分也是“半道出家”,冷链物流专业师资更是没有,同时由于师资紧张,教师无暇到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教师的实践经历与能力都相对缺乏,在课程教学中导致教学都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层面。

冷链物流管理方案篇10

关键词:新零售;生鲜农产品;流通困局;改进策略;供应链

生鲜农产品主要指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等原产品以及其他相关的初级农产品、半加工农产品和轻加工农产品,普遍具有易变质、易腐坏、时效强的特性,对流通、储存提出很高要求。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产品市场供给关乎国计民生。根据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0467亿元,产业占比7.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060千公顷,总产量66384万吨,茶叶产量280万吨,猪年底头数31041万头,肉类总产量7649万吨,禽蛋产量3309万吨,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见图1)。可见,我国第一产业构成趋于稳定,生鲜农产品供给充足,这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也得益于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引入农业生态所催生的新的生产力与生产效率。面对庞大的生鲜农产品供给、人民日益增长的生鲜需求,以及生鲜农产品难以储存、易于变质的特性,农产品流通运作体系的压力越来越大,流通变革的呼声愈发强烈,流通体系的优化进程正在加速。202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在研判商业发展热点与未来趋势时指出,农产品流通渠道将更加多元化,农贸市场、生鲜超市、便利店以及电商等多种流通模式和业态百花齐放,从而满足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多元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围绕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变革,基于宏观背景条件,针对流通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从多个层面提出未来流通变革方案,旨在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突破流通瓶颈、谋求创新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变革的条件—PEST分析

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发展迎来新契机,深层次、高标准的流通变革条件已经形成。借鉴“PEST”框架,本文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首先,在政策(Politics)层面,我国部分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促进了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进一步改造与优化,从资金、人员、土地、技术等多层面予以扶持。2017年国务院提出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为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变革确定了方向目标。201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出,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完善,不断创新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农产品优势区生产基地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在产业经济(Economy)层面,庞大的生产体系提供了充足的生鲜供给。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数量在三亿以上,农业经营单位大约两百万个。不仅如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受到当前全球贸易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农业的未来发展也呈现出“全球化”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再次,在社会需求(Society)层面,人口消费的结构化转型成为生鲜需求变革的底层动力。中国人均消费支出连年增长,2019年中国人均年GDP6.46万元,其中食品烟酒的人均消费支出达6084元,增长高达35%。根据国务院2020年食物消费标准,2020年全民人均生鲜消费量要达到299公斤,生鲜消费总量将达到4.2亿吨,其中蔬菜占比31%,口粮占比29%,水果占比13%(见图2),给生鲜市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最后,在技术应用(Technology)层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渗透为生鲜农产品流通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底层支撑。现代农业基于智能化、机械化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底层生产流通数据逐渐完善。生鲜对于在加工、存储以及运输环节中涉及的冷链物流技术要求较高,信息化网络和物联网为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了革新化的能力升级。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困局分析

之所以推动流通变革,是因为现存的流通模式不能满足行业要求和市场要求,陷入“困局”当中,亟需寻找新方案以突破瓶颈、破解困境。我国生鲜农产品面对的流通困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通主体孱弱

相比国外,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其中制约流通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孱弱的流通主体。日本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以多级批发市场长链条模式为主,农业协会在其中扮演中间合作组织,经由中央批发市场、多级中间市场、地方批发市场、零售商等流通环节到达消费者,整体而言具有流通环节多、流通效率高、物流设施完善的特点;美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以发展大型配送中心的短链条模式为主,经由批发市场/或者B端配送中心到达大型连锁超市,然后直达消费者,整体而言具有流通环节少、流通效率高、物流设施完善的特点;相比之下,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更为复杂多样,既出现多级批发市场的流通体系,也出现农超对接等直供模式,整体而言具有流通环节多、流通效率低、物流设施欠缺的特点(见表1)。因此,与国外较为成熟的流通体系对比,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市场仍需要进一步的自我完善,尤其是要提高流通主体的组织能力。除此之外,也要加大对生鲜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

(二)传统流通渠道问题凸显

国内自改革开放起正式打开生鲜农产品流通市场,流通主体的经营能力、规划化能力,流通效率、供应链基础设施等发展时间都较为短暂。在政策推动和经济发展的多重条件下,国内已逐渐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零售市场和超市为基础的流通模式,且这种模式的地位难以撼动。然而,新时代下传统渠道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其一,销地批发市场增长快于产地批发市场,这与发达国家恰好相反,反映出我国消费爆发下市场形态发展的滞后性。其二,批零兼营普遍,交易机制发展不完善。我国市场交易以现货交易的形式为主,而发达国家批发市场更多是以期货交易的形式为主。更多的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在市场中得到了应用,这也是批发市场管理发展的趋势所在。其三,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服务链条不断拉长。批发市场不仅是交易结算的场所,而且承担运输、包装、加工、存储等多项配套服务,服务压力增大、服务链条拉长。虽然传统流通渠道根基难撼,但随着问题日益凸显,流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2012年来爆发了生鲜电商和新零售等多种以线上化或线上线下一体的生鲜渠道模式,无疑为解决传统渠道问题带来一种变革尝试。

(三)冷链物流效率偏低

冷链物流指在加工、运输、储藏、配送等物流环节中,以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环境,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与新鲜度的物流体系。我国生鲜供应市场化时间短,供应链配套设施还处于发展阶段,冷链物流的质量和效率都无法与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根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生鲜冷链的需求规模达到1.82亿吨,其中水果冷链需求占28%,蔬菜冷链需求占比27%,其次是水产品(21%)、肉类(18%)和乳制品(6%)。而我国冷链物流水平较弱,冷链流通率较低,与巨大的需求形成了结构性矛盾,是制约供应链发展的要因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生鲜供应链发展的核心动力。与美日相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仍存在高物流成本、低冷链流通率等严峻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我国针对冷链物流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致使其自动化水平也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至于尚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因此,种种因素的制约,使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以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难以协调。而相比之下,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高度市场化的物流体系、健全的物流政策和标准,对加快推进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例如,2015年美国肉禽、水果、蔬菜的冷链流通率分别是41%、34%和22%,均高于我国。2019年美国每千人冷藏车保有量为1.76台,日本为1.95台,而我国仅为0.15台,差距仍很大。

(四)运配安全风险较大

生鲜农产品的独特属性以及物流技术上的难点,为相关的运配仓储环节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具体而言,其一,配送网络复杂,网点分布不均。当下多数运输方式是产销地之间的多级仓储模式,从而大大增加了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装卸频次。不仅如此,由于网点之间的分布距离不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配质量,从而造成货损率较高的问题。所以,在产地直供前置仓模式中,网点区位规划是最核心的要素。其二,生鲜冷链质量体系技术要求高。生鲜农产品对于运输工具、包装、养护技术、信息监控等技术要求远高于普通物品的运输,尤其是需要冷链流通的高附加值果蔬、水产肉禽等,其运配技术体系要求更为严苛。其三,运配需承担更大风险与更高成本。生鲜农产品供应的周期性、易腐蚀性决定了在交付质量上需要承担更大风险,在交付数量上有一定的资源弹性,生鲜配送的售后风险和损耗程度较常温运输高出很多。同时市场体系不完善带来的价格波动也是国内流通市场的通病,这使得运输成本也随之波动。其四,运配范围受限,区域性强。这是由于消费的多样性、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和配送半径之间的多方矛盾所造成的,尤其对于鲜活类生鲜,其本身限制了运输范围和运输时效,导致部分生鲜只能进行区域内流通(见图3)。

破解流通困局—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改进策略

由前文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方面面临困局,主要表现为流通主体孱弱、传统流通渠道问题凸显、冷链物流效率偏低以及运配安全风险较大等,亟需创新性解决方案。为破解流通困局,结合当前“PEST”背景条件,本文提出针对性流通改进策略,以促进生鲜农产品摆脱桎梏、持续发展。

(一)强化流通主体角色: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面对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主体孱弱的问题,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控作用,吸纳更多组织力量参与到流通链条中,强化各个主体角色责任,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与创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变革:其一,借鉴美国和日本的成熟模式,吸收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循序渐进的模式创新,日本的农业协会、美国的合作社等流通主体模式进行有批判的参考;其二,政府要发挥重要角色作用,将多方面主体融合、串联起来,发挥引导、对接、监督、化解矛盾等职能。虽然市场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农业毕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的积极参与仍然很有必要。其三,不仅要注重流通中间环节的主体角色,也要注重流通“头尾”环节的主体角色,实现全链条的协同创新。所谓流通的“头”,是指从原产地开始谋求改变。比如,地标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农产品,往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附带的文化历史价值甚至会超过使用价值,应当作为流通的重点对象。农业部要更加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专用标识管理,推动地标农产品向品牌化方向的迈进。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等参与者要深入生鲜原产地,协助优化生产模式,把握流通链条和增值环节,积极参与品牌建设,挖潜生鲜品牌价值。所谓流通的“尾”,是指解决流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社区主体角色。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社区将成为住户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服务站规模不断扩大。因此,社区有必要扮演好流通的最后角色,组建以社区为核心的末端配送网络,布局社区冷链配套设施,提高消费者的最终交付体验。

(二)挑战传统渠道:生鲜电商的渠道变革

传统渠道面临诸多问题,而生鲜电商的出现提供了改进策略。近年来我国生鲜电商迅猛发展,但渠道地位仍有待提高。来自农业部、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生鲜电商的交易额从274亿元增长到2045亿元,而批发市场交易额从12890亿元增长到15675亿元(见图4),两者的规模差距非常明显,生鲜电商的交易占比仅在6%左右。因此,从宏观来看,国内的流通渠道仍处于以批发市场和中间商为主的线下运作模式,线下渠道为生鲜农产品带来的品牌影响相对有限,而线上流量能给生鲜品牌化、标准化提供生长空间,通过多渠道融合来赋能生鲜品牌或将成为未来最优策略。因此,尽管当前生鲜电商的规模与线下渠道差距较大,线上模式也因个别事件而遭受质疑,但必须承认生鲜电商能够克服传统渠道的弊端,能够重塑生鲜流通价值链,是未来流通变革的重要发力点。生鲜农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交易,电子商务对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交易成本优化、供应链品控管理优化等多个环节具有巨大价值。而且生鲜电商也在寻求电商模式背后的,包括供应链管理、标准化认证、交易金融以及生鲜品牌建设等一系列延伸价值,通过重塑消费者心中的生鲜信用标准来改变价值链。当前中国市场上已出现几家具有影响力的生鲜电商,并积极探索出差异化的流通模式,对于整个行业都具有借鉴、推广价值。本文以天猫生鲜与沱沱工社为例,将它们的流通模式对比整理在表2中。

(三)提高冷链物流效率:运输载具的升级优化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效率整体偏低,而运输载具的升级优化可为冷链物流升级提供动能。我国生鲜农产品最早启用铁路作为主要运输工具,铁路满足大规模指向性的生产型运输。当生鲜农产品市场逐渐繁荣兴起时,灵活的公路冷链逐渐成为核心的运输载具。而随着高铁和航空业的发展,未来将以“海陆空”三位一体的运输方式为主,并会细化为多种流通模式(见图5)。同时,冷链零担运输的崛起意味着辐射型冷链网络的兴起,这将极大优化全网冷链运输的成本,通过更经济、弹性更佳的集散网络对生鲜冷链供应链进行优化与整合。2018年统计局数据显示,冷链零担在整体运输业务中的占比为25%,冷链整车为75%。冷链零担运输的崛起标志着国内冷链网络化运输能力的起建,这是搭建未来完整冷链流通体系的必要条件。

(四)应对运配安全风险:物联网技术深度契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