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十篇

时间:2024-03-13 17:0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1

一、经济新常态下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的内涵和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外汇管理内审内控作为内部审计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指内审内控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的要求,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本单位的外汇管理活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的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通过确认和咨询,帮助外汇局实现其管理目标的活动。在审计实践中,外汇管理内审内控主要在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一)服务组织治理。国家外汇管理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其组织治理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而建立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运行机制和规则的控制体系或系统。内部审计与组织治理的目标和方向是相同的,都是为实现其外汇管理目标――促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和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内部控制是否适当、法规制度是否得到遵循、资产是否安全等。一方面,内部审计发挥监督、鉴证、评价、控制等作用,提高组织效率,实现工作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完善组织治理模式和程序,从而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报告制度、风险管理和监督体系。

(二)促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是管理层控制风险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通过对外汇局内部管理的各个专业领域、各个环节实施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其在执行金融外汇政策、业务活动、财务收支和内部控制等方面情况,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评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类可能性和风险值,向管理层提供有关风险管理的评价和建议,从而确保管理层能够掌握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尽可能减少因风险控制失效而产生的损失,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效果。

(三)改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为组织经营管理服务的特殊的管理控制活动,它是按照管理层的要求,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以独立、客观的态度对组织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准确识别管理活动风险,查找分析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偏差原因以及制度缺陷,并采取适当措施对履职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及时对组织的内部控制活动予以改善。

二、经济新常态下基层外汇管理内部审计面临的困境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仍显不足。内部审计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性原则,它决定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到审计效果。按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外汇管理内审内控部门必须独立于外汇管理业务部门之外,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审计事项之外,但在目前基层外汇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仍然相对较弱。省分局的内审部门大多设在综合业务管理部门,一般配备1~2名内审工作人员,审计经费和人事关系与分局有着密切联系,执行同级审计监督时容易受到干扰和限制;地市级中心支局和县支局,往往没有设置专门的内审部门和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而是由业务人员兼任,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

(二)内部审计模式难以适应新要求。在当前改革新形势下,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正在积极实现“五个转变”,从重审批向重监测分析转变,从重事前监管向重事后管理转变,从重行为监管向重主体管理转变,从“有罪假设”向“无罪假设”转变,从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转变。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内容和方式已不完全适应“五个转变”的要求,由此,国家外汇管理局正不断探索内审内控工作转型升级。但在基层外汇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层次仍然较低,通常还是以“查错纠弊”式的合规性审计为主,审计重点仅停留在外汇法规制度的遵循、日常业务操作中的疏漏等方面,忽视了对各个时期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实施效果和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评估等情况的关注和服务。同时,基层外汇管理部门的项目式审计模式还存在着风险评估漏洞。如,开展资本项目管理专项审计、经常项目管理专项审计等,这种以划分业务条块、行为监督为特征的项目式审计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外汇管理“主体监管”的新要求,难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整体风险评估,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效能发挥不明显。近些年,外汇局内审部门大力开展各类审计,取得了不少成果,发现了一些涉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履职过程中的问题。但在实践工作中,仍然存在重点不突出、效能不明显、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报告缺失原因分析。有部分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方面花了很多笔墨,但是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却没有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有的甚至没有进行原因分析,导致在反映问题之后,只能简单提出一些“正确但无用”的审计建议。二是审计问题整改不到位。某些外汇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模糊,对内部审计提出的问题缺乏有力的整改措施,“雷声大、雨点小”,整改落实往往仅止于文字报告,使内部审计成为摆设;同时,有的内审部门也仅满足于通过单纯的文字报告来审核评价整改实效,并没有将触角延伸到实地调查、验证中去,没有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长效措施。三是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当前基层外汇局普遍存在重微观操作层面合规审计、轻宏观决策层面风险审计的不足,开展内审内控工作多是为监督而监督,仅是对某一单位、某一项目进行就事论事的督促整改,没有对制度缺失和管理疏漏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不能充分发挥审计“咨询、评价、鉴证”等服务性职能,不能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改善组织管理的作用。

三、经济新常态下优化基层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两大重要特征,独立性是保障内部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客观性是对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要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除了体现在组织设立、隶属关系、经费开支独立于被审计对象外,还体现在其职能定位上。在当前外汇管理部门暂时无法改变机构设置的情况下,可从以下方面提高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一是根据基层外汇局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的实施细则,强化制度执行力度,使内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能够严格按照审计标准和审计流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和客观。二是要确保内审人员的“责权利”。内部审计是代表最高管理层对经营管理活动及各职能部门的控制功能履行情况进行再监督,要赋予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有的权力、地位和内审权威,确保其能够在独立自主的状态下有效开展内审工作。三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管理,提高内审队伍整体素质。首先,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内部审计岗位上去,解决内审人员不足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和规范内审内控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工作,定期对内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内审内控理论与方法、最新政策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等多元化培训,提高内审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内审人员积极主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二)加快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与外汇管理改革密不可分。在经济新常态下,外汇管理履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外汇管理改革步伐加快,内审内控必须紧紧围绕外汇管理工作整体转型,这是统筹外汇局履行职责、顺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基层外汇管理部门要以查错纠弊为基础,以风险防范与控制为导向,以价值增值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转变内部审计工作思路,树立“监督寓于服务,防范胜于纠正”的工作理念,使内部审计工作从过去单纯评判模式向事前防范模式转型。其次,要以增加内审价值为目标,拓展审计领域和内容,改进审计方式和手段,提高审计层次和水平,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方式向更高层次的改善管理和增加价值方向发展,由关注具体业务风险转向重视宏观审慎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由单一评价政策法规执行情况转向兼顾政策法规实施效果。再次,要创新审计技术,随着外汇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外汇管理业务系统集中了大量信息数据,“大数据”平台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要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通过分析、处理业务数据,发现业务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强化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和延伸。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2

一、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影响其当期损益和现金流量的外汇融资业务。我国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主要是担保类业务,即通过银行担保将表内外汇资产负债转化为表外代收、代付业务,主要业务品种包括:对外担保、远期信用证、内保外贷和海外代付。统计显示,近三年来,山东省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年均增速在30%以上。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谋求收益最大化。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以其成本低、收益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等特点为现代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除了获得利差和汇差收入、信用证开证、承兑手续费及其他结算手续费外,还通过提供担保等非资金服务,获得融资管理费等收入。二是规避有关监管要求。表外外汇融资所筹集到的资金无须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得银行在融入资金的同时,又符合会计法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使银行不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和信贷规模的考核限制。据了解,进入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企业结汇意愿持续高企、留存外汇明显下降、银行外汇存款下降。另外,随着进口融资需求持续增长,银行外汇头寸普遍吃紧。为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只有更多利用海外代付等境外融资方式。三是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下的套利需求。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加息背景下,贸易融资套利操作导致境外融资快速增长。

二、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及时作出判断。但是,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除对结算类的中间业务有规定外,对大部分表外外汇业务未做规范,各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账务记载不直观,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在统计报表管理上,也没有专门编制表外外汇融资业务报表,更没有详细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制度。

(一)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在会计确认、计量上存在制度软约束现象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定义的基本要求是以“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对预计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予确认。形成或有事项的表外外汇业务的基本特征就是交易要在未来履行或完成。因此,会计要素的定义不能涵盖表外外汇业务,会计核算办法未能全面反映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品种及各品种所获得的收入,表外外汇业务信息披露不充分。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会计计量上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基础,辅以市价法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而表外外汇业务大多是金融创新产品,无论是选择历史成本,还是市场公允价格,都无法满足计量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存在制度性缺陷

一是我国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大部分银行的中间业务归结为表外项目,在如何进行反映与披露上并无统一的标准化尺度。会计记录必须以信息资料的可量化或可货币化为基础,表外外汇业务中许多对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非量化或非数据化的会计信息,无法在商业银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和披露,削弱了其充分性和可用性。二是或有资产、负债业务在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随时都可能转化为表内业务,增加银行经营的难度和负担。而按现行银行制度规定,除一部分表外业务要以附注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外,大多数表外业务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三是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反映差异较大。《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等法规对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进行了原则性要求,但均过于笼统,对核算范围、记账方法、统计口径等事项无具体规定。各商业银行内部规章中对表外外汇业务的界定、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式不尽一致。

(三)表外外汇业务核算透明度低,导致贷款规模控制和外汇管理弱化

近年银行表内融资表外化发展趋势明显,在外汇业务领域突出表现为名目繁多的各种代付类贸易融资。但在外汇监管中,仅有部分信用证及部分承兑形式的表外融资纳入外债管理,其他各种形式内保外贷融资未纳入外债规模控制。汇发[2009]59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银行为客户开立远期信用证后,再为该笔付款业务叙做海外代付的,如两者期限合计超过90天,则海外代付项下金额应纳入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控制。但是,目前商业银行表外外汇科目记载的融资业务,不能揭示物流变化与资金变化的方向,不能提供统一明确的检测分析数据,造成银行总体外汇融资规模底数不清、结构不明。同时,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是以金融创新的方式规避规模管理和金融监管,表现在:一是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和海外代付不纳入短债规模控制,不占用银行短债头寸,因此银行、企业更倾向于使用90天以下的短期限表外外汇业务。二是大量组合型和创新型表外产品未纳入外债管理。银行表外产品种类繁多,特别是各种组合型表外外汇融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部分表外外汇产品并未被纳入短债指标或担保指标管理框架中。

(四)表外外汇业务会计核算不体现资产负债匹配原则,风险向银行转移

一是资金来源与运用不匹配。如海外代付既是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表外外汇业务,也是银行外汇资金来源运用的表外外汇业务。即资金来源为表内,资金运用为表外。在远期信用证及海外代付业务中,银行失去了对单据和物权的控制,完全依赖企业自身信用及未来偿付能力,一旦风险出现,将由银行进行垫款而蒙受损失。二是资金期限不匹配。银行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企业挪用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投资或项目建设,由此引发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三是物流与资金流背离。2009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强,境内企业较多选择海外代付和远期信用证业务。从资金流和货物流的匹配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进口延迟付汇的行为,当期资金流出减少导致物流与资金流背离程度加大。另外,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大多使用金融创新工具,它们的市场发育并不成熟,当交投不活跃时,银行和企业要承受市场流动性的考验。同样,在信用证业务中,商业银行也面临债务人违约、或有负债变成现实负债的流动性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会计管理的建议

(一)科学设置表外科目

应结合会计准则国际化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加大表外科目设置研究,尤其是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会计科目设置研究。一是表外外汇融资业务是用以反映未涉及资金的实际增减变化、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但又必须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的重要会计事项,因此表外科目的设置应按照业务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要求及业务特点来设置。二是从表外科目的框架结构上看,应包括两类:一类是反映和控制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为主的科目,另一类是与或有业务及承诺事项相关的,控制和反映表外业务的科目。三是根据具体情况和业务需要,表外科目也可设置二级明细科目,以改变目前科目设置单一笼统的现象,细化或有资产、负债业务核算。

(二)完善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会计核算体系

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包括账簿设置、记账方法、账务组织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核算方法和各项业务的处理手续。账簿设置应结合表外外汇融资业务的发展变化,在设置有关登记簿的同时,相应设置有关的分户账、总账,以不断完善其账户体系,尤其是对或有资产、负债业务相应建立起一套明细分户账和总分类账相匹配的账户体系;记账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发展实际,对表外业务的会计记账方法进行规范,以全面及时反映表外业务状况。信息披露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统一标准、建立表外业务报告制度。根据各科目发生及节余情况、表外风险资产转换系数等编制表外业务状况报告表、表外损益明细表、表外风险资产折算表。通过规范的会计处理,对主要的业务事项进行真实、完整、系统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监管者提供透明、可靠、可比的信息资料。

(三)建立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机制

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产品,技术要求较高、操作环节较为复杂,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对其风险评估和监测处于较为薄弱阶段。因此,应遵循国际惯例,建立合理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和会计准则结构体系,加快会计准则制定的速度。当前,尤其是要针对会计准则的盲区和灰色地带,指导商业银行建立严密的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机制,揭示物流与资金流的变化方向,控制国际收支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评估和监测能力。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3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本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参加了在线考学及线下应知应会知识点学习,组织支委会召开10次专题会议,专题学习了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梁家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重要指示精神、集团公司印发的《中国移动综合领域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习近平同志7.2讲话精神等理论知识,并主动学习党支部工作条例、如何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等最新知识。

二、周密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对财务部、全省财务线条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进行部署。2月份,以自律、诚信、逐优为主题讲党课;3月份,在全省财务工作会上提出,以“党建财务双促进”为目标,深化学习,提高觉悟,落实党建党廉主体责任,贯彻一岗双责,加强党建党廉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打造廉洁从业环境;2018年召开约30次党总支支委(扩大)会议,进行宣传贯彻。

持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与党中央及公司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落实公司党委各项管理要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践行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情况,严格参加2017年度组织生活会,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狠抓党建工作质量。

三、在财务领域大力推进“四位一体”党廉工作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和履行主体责任,尤其是推进教育、防控、惩治、问责“四位一体”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体系与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工作。

5月7日,带领党总支支委成员,学习魏明书记在党风廉政反腐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一是要坚持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二是要加快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体系落地实施,三是要坚决减少问题线索存量、重点遏制增量。

5月24日,带领党总支支委及各支部书记,学习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要点,宣贯公司党委印发的《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党委2018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粤移党委[2018]49号)。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中央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用好四种形态,对财务领域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谈话提醒及问责,针对省市财务涉财问题开展通报批评,责令相关单位确定责任人、实施问责:

4月12日,省公司财务部根据《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财务工作违纪违规问责管理办法》(粤移财务通〔2017〕330号)规定,对近期发现的3例涉财违规问题开展通报批评,责任单位为湛江分公司财务部、梅州分公司财务部。

7月6日,财务部问责委员会审议“我部发现存在逾期未抵扣增值税进项税的情况”事项,一致同意将该事项移送公司纪检部门进行问责处理。

8月21日,省公司财务部党总支纪检委员针对增值税进项发票逾期未抵扣行为违反公司发票认证管理制度,对收入核算室全体员工开展提醒谈话,合计约10人次。

8月21日,全球通大厦29楼 大会议室,党总支支委及各支部党员骨干,通报2018年党建、党廉工作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部署整改落实任务。根据机关党委《关于开展2018年机关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约谈的通知》(粤移机关党〔2018〕22号)要求,财务部党总支书记带头落实、党总支支委集中专题研讨、支委会扩大会议部署落实,将机关党委2018年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约谈精神传达至部门内全体员工。党总支纪检委员组织相关人员逐一对照检查发现党风廉政建设相关问题,研究整改方案,将整改工作层层落实,具体至每一位负责人。

9月19日,省公司财务部根据《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财务工作违纪违规问责管理办法》(粤移财务通〔2017〕330号)规定,对中山公司财务部进行点名通报及财务考核扣分,取消中山公司财务部2018年财务评先资格,取消中山公司财务部负责人2018年财务评先资格。

11月19日,召集党总支支委及各支部组织集中学习《中国移动综合领域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宣贯集团公司对所属各单位综合领域人员从业行为规范要求,促进综合领域廉洁诚信建设。

12月14日,组织各支部委员、预算组全体人员、关键岗位人员开展廉洁风险防控谈话,部署具体要求,主要涉及宣贯中央八项规定、廉洁从业各项要求,督促各支部履职尽责落实主体责任,严肃组织纪律,杜绝官僚主义等内容。

四、持续完善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4月,组织召开党总支支委会,讨论2018年财务部党建工作要点,强调落实“一岗双责”主体责任,集体审议财务部2018年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方案,并向公司分管领导汇报审议通过后,于2018年5月21日发布《关于发布《2018年财务线条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整体实施方案》的通知》(粤移通〔2018〕114号)。

指导发布《关于开展全省财务线条嵌入式廉洁风险集中梳理工作的通知》(粤移财务通〔2018〕151号),召集省公司财务部7个室组嵌入式防控建设负责人及21个地市相关同事审议风险点信息,会议重点关注财务线条“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领域,特别是《中国移动党风廉政建设及系统性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体系实务手册》(粤移党委〔2018〕24号)中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监督模板涉及各专业的问题点、场景点,确定新增或修订财务信息管理、差旅费管理、档案管理、发票管理、收入收款管理、系统管理、银行账户管理、资金存放管理、资金支付管理9个领域廉洁风险防控内容,新增或修订风险点共计15个。

财务部通过发布《关于开展全省财务线条嵌入式廉洁风险攻防测试工作的通知》(粤移财务通〔2018〕178号),联动省公司财务部8个室组及13个地市公司于7月19日下午2:30至7月20日开展7大领域风险点的集中攻防测试以及风险等级评定,制定对应的防控措施及违规行为处罚措施,完成部门分册初稿修订。

通过将更新后的18年管理分册提交财务部党总支支委会专题审议讨论,将分册内容汇报公司分管领导,财务部于2018年9月公文发布《关于更新财务部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手册的通知》(粤移通〔2018〕233号),新增财务系统管理、报账审核管理、收入收款管理三个分册。

   2018年2月及9月新增及修订的风险分册中,已于10月底前完成差旅费管理、收入收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领域12项制度流程的更新固化工作,其余分册涉及的6项制度流程,均在按计划开展更新固化,将在分册发布一年之内完成制度流程优化。

五、深入落实重要事项向公司分管领导请示汇报机制2月,带领财务部党总支纪检委员、青年委员,向公司分管领导汇报财务部嵌入式风险点更新情况,根据集团财务部嵌入式手册,财务部修订了广东公司财务线条嵌入式风险点,向分管领导汇报财务部18年财务部嵌入式手册设置情况,并重点介绍资金管理方面A级风险点的嵌入式防控措施和处罚措施的制定情况。新增风险点18个,修订风险点8个,删除风险点19个。

4月,带领财务部党总支纪检委员、青年委员,向分管领导汇报财务部针对湛江、梅州2例涉财违规问题启动问责情况。

6月,带领收入核算室主任、梁雅文、董海兵、陈治鹏,向分管领导汇报《关于咪咕发票逾期未抵扣事项清查情况的报告》,根据禄总相关工作指示立即组织召开党总支支委扩大会议进行部署。

7月,带领财务部党总支纪检委员、青年委员,向分管领导汇报嵌入式风险点梳理排查情况,共新增9个风险点(B级3个,C级6个),修订4个风险点的个别字眼(A级2个,B级2个)。

8月,带领财务部党总支纪检委员、青年委员,向分管领导汇报财务部18年嵌入式攻防演练结果及管理分册情况。向分管领导汇报财务部针对发票认证逾期未抵扣问题开展提醒谈话情况。

9月,带领财务部党总支纪检委员、青年委员,向分管领导汇报财务部针对中山公司财务部出纳违规将公司资金转移到帐外等涉财违规问题启动问责情况。

10月,带领财务部党总支纪检委员、青年委员,向分管领导汇报财务部18年嵌入式防控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六、落实对财务领域监督检查指导财务部党总支部纪检委员与各基层财务部纪检委员签署监督责任书,并通过财务工作要点检查开展嵌入式廉洁风险点的检查,A级风险点全覆盖、检查至县区,B\C级风险点按要求进行检查。

2月发布公文《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常态化开展财务检查工作的通知》(粤移通〔2018〕24号),组织开展以嵌入式防控为主要内容的自我监督检查。此次常态化财务检查由省公司财务部牵头组建小组,在2018年年度内分三批次对相关单位开展实地检查,检查内容涵盖总部与省公司每年更新发布的《财务基础工作检查要点》、财务管理领域嵌入式廉洁风险点、差旅费管理情况、前期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等。

针对检查发现的薄弱环节,财务部发布公文《关于落实2018年常态化财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粤移财务通〔2018〕266号),反馈实地检查发现问题清单,推动相关单位及时整改,加强财务管理领域基础工作风险防控。

七、认真推进巡视问题整改对巡视组交办的立行立改问题转办单,反映湛江公司差旅费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员工存在违规报销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等问题。我带领财务部高度重视,根据公司党委要求认真对待、马上成立专项整改工作组落实巡视组要求,并于10月17日和10月22日召开专题会议对问题整改方案进行审议,公司党委审议指导后,我立即组织召开财务部党总支扩大会议进行讨论,并联合行政管理中心,最终形成整改工作方案。

10月30日提交公司党委专题审议通过自查整改方案,10月31日我组织财务部向全省正式发布自查整改方案,要求各单位在一周内完成自查整改。我组织各位财务部门领导分别前往肇庆、佛山、汕头和云浮进行了抽查督办。11月12日我带领财务部相关公司党委汇报了关于违规报销差旅费市内交通费问题自查整改工作的报告,并通过审议。后续我将带领财务部门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持续优化管理办法和报销规范,切实做好政策解读及宣贯,不断完善差旅费管理工作。

八、坚决抵制四风本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在组织生活会上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加强去地市单位调研等问题,2018年我前往深圳、佛山、梅州、云浮等市公司深入了解一线问题,并推动解决。针对进一步向部门内部传递从严治党的压力方面,我2018年多次组织支委扩大会议传达公司党建党廉的各项管理要求。针对党建检查中提出的党建基础工作问题,我对财务部党总支部的党务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在组织架构上、工作模式、分工、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促进工作质量提升。

不存在侵害客户和员工利益的情况。

九、及时掌握分管领域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8月,省公司财务部党总支纪检委员针对增值税进项发票逾期未抵扣行为违反公司发票认证管理制度,对收入核算室全体员工开展提醒谈话。

9月,召开财务部总经理沟通会,倾听全体部门人员的心声。同时,带领部门全体党员及群众,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专题学习,增强落实主体责任的严肃性和严密性,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带领全体员工共同学习省纪委编印的《正风反腐警示录(2018)》及公司印发的《广东公司2018年违法违纪违规典型案件情况通报(第1期)》(粤移党委〔2018〕55号)、《广东公司2018年违法违纪违规典型案件情况通报(第2期)》(粤移党委〔2018〕77号)材料,加强廉洁教育。

11月,组织召开财务部室组负责人述职述廉报告会议,听取各室组负责人的党建党廉及思想汇报,对全年情况进行总结了解,为后续工作安排打下坚实基础。

十、严格执行“六项纪律”、遵守党规党纪、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本人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今年按公司人力部门要求对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如实进行了详细报告。

遇有重要情况及时向机关党委书记及公司党委书记请示报告。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4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决算;造价管理

交通部于2004年9月16日以交公路发【2004】507号文颁布了《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决算编制办法》(以下简称《工程决算编制办法》),并从2004年10月1日起执行。《工程决算编制办法》由文本、工程决算表格、基础数据表格三部分组成。文本部分共十八条,对工程决算编制的目的、适用范围、作用、强制措施、总体要求、反映形式、编制依据及费用构成做了阐述,明确了工程决算文件组成,并对各组成部分及相应基础数据内容做了规定。表格根据项目完成时间、资料来源、作用及管理要求不同分为以建设项目为对象,汇总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建设过程中各阶段的量、价、费,形成反映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投资及造价信息的工程决算表;以合同段为对象,登记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形成合同段决算的系列表格作为基础数据表。《工程决算编制办法》的颁布,对加强和规范公路建设项目投资管理,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编制工程决算是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计价特点所决定的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人财物消耗大,并考虑到投入使用后的安全及经济效益等因素,其工程项目造价不可能一次确定,必须在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多次性计价,即按基本建设程序合理确定不同阶段的造价,工程建设项目最终造价必须待工程项目实施完成后才能确定,而每一次计价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投资估算。估算反映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及投资需求,是确定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的依据,其编制依据是交通部的估算定额。经批准的估算是控制概预算的依据。

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编制设计概算(修正概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是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准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对项目建设所需投资的控制,要求严格控制在批准投资估算的±10%以内,其编制依据是交通部概算定额。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为建设项目总投资控制的最高限额,不得突破。

施工图设计编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是对初步设计的深入和细化,其编制依据是交通部预算定额,是项目前期阶段最后一次以定额进行计价,施工图预算必须控制在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范围内。经批准的施工图预算是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投资控制的依据。

项目实施阶段要编制竣工决算(工程决算和财务决算),竣工决算的编制应依据施工图设计批准的标准和规模、以招标形成的工程量和单价,以及项目实施中工程变更费项进行编制。工程决算不得突破批准的施工图设计预算。

上述各阶段公路工程计价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可研、初设、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阶段完全以定额为基础进行计价的,属于计划经济管理的范畴;项目实施阶段,尽管各施工企业也用定额进行工程投标价计算,但其报价的确定主要受各施工企业自身生产力水平及市场竞争需要确定,受定额约束较少,因而,该阶段可以认为属于市场经济管理的范畴。

两种计价依据并存,如何真实地确定项目的造价,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完全由市场定价来确定工程项目的造价,与国际接轨,弱化定额管理的作用;另一种为强化定额管理的作用,定额作为全国确定造价的统一的计价依据,工程建设项目只需控制不超出批准的投资即可。定额在我国基本建设管理体制中,为计划、管理部门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公路建设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四新”技术的大量运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定额的统一性、指令性以及滞后于工程建设实际的特点,使建设项目投资估、概、预算与市场竞争形成的工程价格有较大差距,采用定额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存在一些问题。而完全用市场定价来确定工程项目造价,由于缺乏一整套系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受筑路材料价格的影响,其工程项目报价的差异性较大,如何进行归化、消除差异,为项目前期阶段确定造价提供依据,也存在一些困难。故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定额计价与市场定价方式将共存。因此,在市场定价与定额定价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是十分必要的,使两者能够互相进行补充。通过工程决算的编制使市场定价与定额定价建立了这种联系。

2编制工程决算是公路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和控制的需要

政府主管部门,作为投资宏观控制的主体,按照原来的管理模式,仅能从审计结果得到工程项目的最终造价,是超概还是未超概,是否实现了控制目标,而审计工作则重点是财务资金的利用和使用情况审查,缺乏从工程造价管理角度对项目的投资管理,工程造价的形成缺乏一套系统完整的文件反映项目的造价与审批概算或预算的对比分析。

建设单位,作为投资控制的主体,竣工决算一般在项目基本完成后进行编制,属“秋后算帐”。在建设过程缺乏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文件,反映项目费用形成、考核各项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与批准的概(预)算的对比分析,不能达到堵塞漏洞、规范管理、总结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目的。

造价管理部门,是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部分职能的延伸,是为政府造价决策提供服务的部门。目前大多数省份只管到施工图设计预算阶段,项目建设期间的造价管理和监督只有少数省份在做,这样一来,造价管理的依据只有定额和《概预算编制办法》,不适应目前工程建设项目双重计价依据的要求,且不掌握工程建设项目多次计价最重要、最后一次定价的资料,完全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造价管理部门需掌握市场定价的规则,以使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确定从纸上谈兵过渡到从实际出发,以不断提高造价的管理水平。

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是从财务角度对资金流向及使用的合法性的判断,但由于没有专门的工程造价形成文件,审计的工作量很大,而且对项目造价形成过程的支付报表需逐一审查,特别是变更设计审查工作量更大,需请具有工程造价管理或概预算编制经验的造价人员参加。因此,作为审计部门也需要一个能系统反映工程造价形成的过程文件,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加快审计工作进度。

3编制工程决算从管理程序上完善了工程造价控制体系,为工程项目的最终造价确定,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操作平台

工程决算的编制是从工程管理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工程实体形成过程中“量”、“价”、“费”的分析,以建安工程费用为重点,以签订的合同为基础,以实施工程量、合同单价及合同相关条款为核算依据,反映工程建设过程中量的变化引起的费用变化和非量变化引起的费用变化,最终形成以建设项目的费用构成为表现形式并反映项目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大小以及综合单价的高低,并与概(预)算进行同口径对比,反映概预算执行情况和工程管理的成果。

工程决算编制,侧重于对计价依据执行情况的考核,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考核,它是项目实际造价的反映,也是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提高造价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完善以“量”、“价”、“费”为主线的估、概、预、决算体系。

工程决算在市场定价与定额定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给不同管理部门提供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有利于分析项目建设过程计价的合理性、必要性;可提供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造价形成文件,为竣工财务决算编制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修订计价依据和建立工程造价数据库积累了造价数据,为我国造价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

4通过编制工程决算,要达到加强造价管理的目的

工程决算的编制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工程决算的编制,主要是加强和规范公路建设项目过程投资管理,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工程决算的编制以合同为依据。基础数据表突出不变、强调变要规范,要求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都要有量、价、费的分析,要反映各合同段管理过程中建安工程的变化情况。工程决算表要反映工程建设发生的全部费用以及与合同、概算在费用以及数量的对比情况。

4.1通过基础数据表的编制,达到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造价管理目的

基础数据表是以合同段为管理对象、以合同段的量、价、费为目标进行管理的。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合同段决算表,综合反映本合同段内设计工程量、现场复测工程量、变更工程量、应支付的工程量、实际支付工程量、投标单价、变更引起的调整费用、调价费用、工程项目索赔费用、计日工费用等。在表格的设计中,强调投标单价的不变性,强调工程量变化、变更引起调整、调价、索赔等变化的归类反映,变与不变都要以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为基础,除此之外的所有费用都不能进入合同段决算表,以堵塞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其他不合理的费用进入工程决算。通过对本表的分析,可直观地了解本合同段内工程量的变化情况,考察设计与实际符合情况,了解费用支付是否有多支或漏支的情况。

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记录合同段内所有涉及量、价、费的数量、金额及其变化的表格,包括工程合同登记表、变更设计登记表、变更引起调整金额登记表、工程项目调价登记表、工程项目索赔登记表、计日工支出金额登记表、收尾工程登记表、报废工程登记表、工程支付情况登记表。这部分表格真实反映了项目实施过程的全貌,相当于项目建设过程的台帐,要随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编制。在表格的设计上体现了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合同,变更,支付的量、价、费,作为项目实施过程重点是控制变更的量、价、费。这一部分表格的编制,突出了合同的不变性和依据性,强调了对变更设计的管理,加强了支付与合同和变更设计的联系,使项目实施过程的量、价、费管理系统化、标准化,对项目实施过程的造价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4.2通过工程决算表的编制,达到分析项目实施过程各环节的造价管理成果目的

工程决算表是以建设项目为对象,汇总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建设过程中各阶段的量、价、费,形成,反映了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投资及造价信息。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四部分。

一是反映项目建设总体情况的表格――建设项目概况表,在表格内容设计上要反映项目的批复、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设计、竣工在“项(概预算项、目、节中的项,下同)”的工程量及费用等项目的总体情况。通过设计与竣工在“项”层次上工程量和费用的总体对比反映项目设计变更情况,以利于对设计和工程管理进行总结。

二是反映项目投资及工程量变化的表格,包括投资控制情况比较表、工程数量情况比较表,在表格内容设计上要反映批复概(预)算、标底、合同、决算的工程量及费用在决算“目”层次上的变化。通过投资控制情况比较表中工程合同与批准的概(预)算的费用比较,可以得到项目的招标效益;通过标底与工程合同费用比较,得到项目的投标效益;通过对项目决算费用与批准概(预)算比较,得到项目的执行效益;通过项目决算费用与工程合同费用比较,得到项目的管理效益。从而直观反映各管理环节造价管理的成果。通过工程数量情况比较表中对相应的工程数量也进行了比较,以达到前者控制后者,后者检验前者的目的。从而避免有些项目在管理过程中人为加大清单工程量掩盖中标总价、低标中标,减少工程量掩盖招标突破概算,增加“专项工程”从总包施工企业中强行分割工程获取利润等等一些问题,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规范化管理程度。

三是反映项目概(预)算、合同、工程决算的分析表格,包括概(预)算分析表、标底及合同费用分析表、项目总决算分析表。概(预)算分析表在内容设计上主要表现概(预)算编制体系中项、目、节的数量和费用向工程决算表格的项、目进行转化。标底及合同费用分析表主要表现标底及合同按工程量清单编制体系中章、节、细目的数量和费用向工程决算表格的项、目进行转化。项目总决算分析表除了表现按工程量清单编制体系中章、节、细目将建筑安装部分汇总决算的数量和费用向工程决算表格的项、目进行转化外,还要汇总项目的设备、工具及器具购置费用,工程建设其它费用。这部分表格的设置,主要解决按概(预)算编制体系和按工程清单编制体系,其工程数量和费用的同口径对比问题。可以说是过程表格。

四是反映项目总决算构成费用的表格,包括建安工程决算汇总表、设备、工具及器具购置费用支出汇总表,工程建设其它费用支出汇总表。建安工程决算汇总表在内容设计中一方面要按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章、节、细目体系汇总建设项目各合同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及数量,以利于与概(预)算第一部分费用进行比较,另一方面还要反映本项目各合同段相应工程细目的平均报价水平。设备、工具及器具购置费用支出汇总表,工程建设其它费用支出汇总表在内容设计上主要是统计、汇总与批复概(预)算第二、三部分相应项目的费用支出,对于概(预)批复中没有的项目,不能进入汇总表,从而限制了一些不属于项目内容的费用的列支。这部分表格反映了建设项目的总体费用支出及费用的构成。

4.3通过明确工程决算编制人员的资格要求,达到规范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

目前多数建设项目无工程造价这一专职人员,使得造价控制不尽人意,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只停留在工程结算这个环节上。为通过工程决算编制,达到加强造价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工程决算编制办法》明确规定要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公路工程造价人员,做好工程决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这就要求建设管理者要加强工程造价的过程管理,配备造价人员,以了解掌握国家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法律规定,收集价格信息,了解价格动态,分析整理各种造价资料;通过对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情况的确认、登记,监督工程合同中有关造价条款执行情况;调整工程预算动态控制目标,编制工程造价动态分析报告;提供有关造价控制和降低造价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使造价人员在工程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使工程造价管理更加规范。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5

关键词:外资银行;法人转制;外汇监管

中图分类号:F8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8-0047-04

2006年12月11日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拓宽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条例》的亮点是法人银行导向政策,境内外资银行转制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后可以经营全面人民币业务。截至2007年3月21日,汇丰、渣打、东亚、花旗成为首次获批的4家外资法人银行,至此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外资银行的转制不仅是其身份的转变,其内部管理、业务处理、市场准入等方面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外资银行大量渗透中国并带来新的金融服务及经营理念的同时,监管部门也要适时调整监管方式,有效监控引入外资银行的风险。

一、转制后外资银行的经营发展方向

(一)集约化经营是外资银行管理模式的主流。外资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程度随着中国金融的“解冻”而不断提高,在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IT力量以及成熟的信息网络的支持下,外资法人银行形成一个或多个营运批处理中心,管理权集中到外资法人银行,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只负责业务拓展等经营。如果说外资银行主报告行的集中管理方式已是垂直化管理的典型,那么,外资法人银行在集中化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更加明显,欧美投资的外资银行尤为突出。

一是会计核算集中处理,会计系统独立于业务系统之外。以汇丰银行为例,其各项系统是以业务为主线,以账户为核算载体,会计核算系统(HUB-2)是完全独立于业务操作系统之外的后台处理中心,并根据业务类型索引进行电子自动会计记账核算。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层面可以生成固定格式的报表,是一种“只见结果,不见过程”的高度集约化形式。

二是设立营运中心,实现业务集约化经营。在中国设立营运中心是外资法人银行今后集约经营的趋势,营运中心的建立更贴近国际化管理模式,关键点是节约经营成本,降低业务操作风险。目前外资法人银行设立的营运中心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针对贸易型业务“量身定制”单证集中审核处理中心。汇丰银行在天津设立了专业单证处理中心,将法人银行部分分行受理的外汇单证业务集中到单证处理中心,由具有国际信用证专家资格的员工集中开证、审单,实现外汇业务跨地区集约化经营。这个中心不只服务十天津,还辐射到大连等环渤海地区,甚至重庆、武汉、成都等。二类是针对非贸易型业务建立的业务批处理后台操作中心。这种操作模式是将一项业务的处理一分为二,将录入业务系统的操作环节从外资法人银行分行集中到运营中心。作为前台的分行负责业务合规性审核,上传业务单据,作为后台的营运中心则凭单据将每笔业务归类录入业务系统。如:渣打银行设立了渣打天津科技信息营运服务有限公司,集中处理贷款申请、账户管理在内的零售银行业务以及部分批发银行业务。

三是电子数据集中管理,单设电子数据提取部门。按区域划分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中心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电子信息发展的模式。汇丰银行早在2002年即在上海建立了服务于全球业务的数据处理中心。汇丰银行对于数据的查询、处理权限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建立了介于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数据提取部门(ODD营运处理发展部),该部门负责将业务部门的查询及提取数据的需求进行审核、提炼,并向IT部门提出数据需求。避免了业务人员不懂IT,IT人员不熟悉业务的状况,值得借鉴。

(二)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由分行各自为政转为法人银行统一控制。《条例》出台后,外资法人银行统一进行全辖的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存于各地中资银行的生息资产也全部上收外资法人银行所在地银行统一置放。外资法人银行分行的资产会大幅下降,如汇丰天津资产会直线下降1亿元,直接影响天津中资银行的定期存款额。

(三)贴近金融环境打造特色银行。滨海新区已成为国内最具活力的区域,2005年8月29日,汇丰率先在天津滨海新区新设一间支行一泰达支行,针对滨海新区外商聚集的环境特色,主推工商企业服务项目。2006年12月28日,汇丰在天津又开立了一家以服务于个人高端客户为主的支行――天津国际大厦支行,为发展私人银行埋下伏笔。

(四)全面研发个人理财及衍生产品。外资法人银行凭借海外“军团”的支持、成熟的财富管理经验、专业理财专家以及个性化产品逐渐占领高端客户市场。4家外资法人银行都在国内设立了专为尊贵客户服务的理财中心,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近年来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东亚银行则推出了“轻松按”。汇丰银行近日推出了与海外市场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挂钩4只境外上市的医药产业股票,最低申购金额2万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序幕徐徐拉开。

(五)立足银行业务放眼兼业发展。汇丰等4家外资法人银行已获银监会批准代销保险产品,拓宽了营业范围。外资法人银行在兼业经营方面具有长足的优势,其母行大多是混业经营的银行,保险产品多样化,输出效益明显。汇丰不惜花大价钱巩固在平安的控股地位,最重要的动机是盯上了平安集团信托、证券、银行等跨越银行业务的经营牌照,因为掌握一个混业经营的集团,可以帮助汇丰将来以最快的速度、尽量小的成本实现其在中国的全方位扩张。

(六)启动一站式海外开户服务。离岸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的强项,也是规避政策的避风港。外资法人银行抓住境内居民海外投资的心理,利用其庞大的金融网络为境内居民办理海外开户业务,不仅充分利用了本地客户资源,也满足客户合理避税、投资增值、海外留学的需求,实现银企双赢。截至2006年汇丰银行在全球多个地区设立“国际商务中心”,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海外开户服务,这一全新服务将在2007年底之前将拓展到l7个国家和地区。

二、外资银行法人转制对外汇监管政策的影响

(一)外资法人银行集约化管理犹如一道屏障增加外汇监管的难度

一是垂直化的管理,使外资法人银行的会计核算规则蒙上面纱。外资法人银行分行职员无法讲明会计核算的规则及过程,只熟悉业务表面操作,难以描述一项业务的全貌,有的外资法人银行明确分行无权知晓会计核算的有关事宜,监管当局询问一些事项,分支行的业务部门需同时向分支行的行政上级和业务直线上级请示后方能答复,包括提供一些监管部门要求的资料和数据。这种运作方式对于监管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存在一定的难度,外汇监管效率大打折扣。

二是营运中心设置在不同地域,监管全辖业务存在难度。由于各种营运中心同外资法人银行坐落区域不同,检查外资法人银行时,如需检查调阅全辖的某项业务,只能依靠电子数据,对于需要审核纸制文件的检查项目,如涉及非本部业务,则需通过特快专递传递文件,既不安全也耗费时间。

三是电子数据管理的高度集中,监管部门难以验证外资银行提供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无论外资法人银行还是其分支,若想提取电子信息,则必须报批海外总行后由后台数据中心处理,IT人员需要重新恢复数据库,编程提取数据,数据提取质量受到时间和语言理解限制,加上外资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同中国会计核算体系存在差异,剥离的电子数据同会计统计数据难以一一匹配,核实电子数据真实性有一定难度,自然影响监管效果。

四是业务系统开发运行模式偏重资金风险控制,暴露出业务管理模式同外汇监管要求的冲突。外资银行的电子系统是基于全球化开发研制的,客户账户是设计的核心,控制资金风险和便利业务操作是设计的重点,考虑本地化因素较少。而监管部门的检查是从一项业务角度出发,以会计核算为索引,提出数据要求。因此外资银行系统构建同外汇监管合规性要求存在差距。如外汇监管要求银行电子系统中区分居民与非居民业务的问题落实不彻底。在结售汇科目的设置及结售汇周转头寸的控制方面,有的银行电子系统内虽设置了结售汇科目,但其只是表面科目,无法起到核算结售汇业务的作用,外资银行以资金风险头寸来代替结售汇头寸的管理,外汇监管要求发生了扭曲。

(二)外资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增加了跨境资金的流入。花旗、汇丰、渣打、东亚这4家外资法人银行按照银监局的批复,重新核定了注册资本,为满足资本充足率,各外资法人行除上划下属分行的营运资金,还要从境外母行增加资本投入,4家外资法人银行从境外母行获得资本金99.68亿元人民币的等值货币,占4家银行注册资本的38%。根据汇发(2007)14号文件规定,外资法人银行转制前的增资款不纳入短期外债指标,但其增资加大了跨境资金的流入,外资法人银行的外汇资金更加充裕,增资款的运用应成为监管的重点。

(三)外资法人银行理财衍生产品对境外理财监管提出新课题。2007年5月10日银监会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代客投资境外股票等商业类衍生产品。外汇监管部门对银行代客理财政策并没做相应调整,仍凭2006年出台的暂行办法进行管理,规定中涉及的银行投资境外资金购汇额度的审批问题较多,对于跨国的外资银行来讲,其外汇资金充裕,不存在审批购汇额度的问题,外汇政策有待细化,对境外理财业务如何监管是个新课题。

三、对外资法人银行的实际监管与外汇法规间存在的矛盾

(一)银行外汇净利润结汇的政策亟待完善。《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汇、售汇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取得人民币业务经营资格的外资银行外汇净收益应当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并在事前报外汇局备案。外资银行转制法人后可经营全面人民币业务,如果外币收益全部结汇将扩大结汇量,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当前结售汇顺差将产生一定影响。外资银行利润汇出往往是本外币同时汇出,第三十一条规定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人民币净利润可购汇汇出,那么,外汇挣利润就没必要先结汇后购汇汇出,这条规定与控制结汇的原则相悖。

(二)结售汇管理政策与统计方式不对称。结售汇实行综合头寸管理方式后,结售汇头寸采取“由上至下”的管理方式,外资法人银行在外汇局核定范围内控制、调整其集团结售汇头寸,外汇局将外资法人银行作为直接监管对象。而结售汇统计制度是“由下至上”的管理模式,数据统计路径是由外资法人银行报告到所属外汇局分支局,外汇局分支局汇总上报总局。结售汇头寸变动是由结售汇业务引起的,结售汇统计是逐项发生额的管理,结售汇头寸是总量余额的管理,对二者的管理不应割裂。

(三)外债统计监测与短期外债指标管理政策不匹配。汇发 (2007)14号文件调整了非居民存款在短期外债指标中的占用标准,境外机构存款和在同一法人银行外汇账户余额之和在等值5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个人存款纳入外债指标管理。这项规定在具体操作中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对于尚未转制的外资银行分行来说,存在操作难度。短期外债指标分配到外资银行分行(外债主报告行),主报告行负责集团短期外债的统一监控。而外债数据是由外资银行各分行(外债成员行)每日将登陆外债监测系统进行统计报告的。外债指标管理同外债统计方式存在不协调。二是非居民个人有可能在外资银行分行多家分支机构开户,鉴于外资银行内控要求,一家分行(外债成员行)不可能掌握一非居民在全辖的账户情况,只能由外债主报告行统一计算后,将数据反馈各成员行,再履行报告程序。三是外汇局对银行短债超指标的认定比较困难。因为只有同一法人银行50万美元以上的非居民个人存款才占用短债指标,而外汇局要求所有非居民个人存款纳入外债统计,但不占用指标。

四、转变外汇监管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外资法人银行的管理,增加市场准入条件。现代银行的管理完全被网络和电算化系统覆盖,业务集中处理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对银行的准入如果仍局限在审核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报备的内控制度上显然落后了,任何一家面临开业经营的银行都会竭尽全力将内控制度做的天衣无缝,而实际操作却相去甚远。比如,外汇局规定银行在电子系统中设置结售汇科目,要求在银行电子系统中区分居民与非居民,然而通过现场检查,90%以上的外资银行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建议增加外资法人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的“含金量”,细化报备标准。一是要求报备全口径会计核算规则及设置。二是要求银行报备电子系统的设置情况,说明系统结构及各系统间的关系,制定监管数据采集与系统数字来源对照表,从源头保证监管的有效性。

(二)转变外汇监管方式,顺应法人管理趋势。在外资银行法人转制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外汇监管方式也应着眼外资法人银行加以调整,一是建议统一结售汇头寸和结售汇的统计方式的监管模式,取消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分别向外汇分支局上报结售汇报表的监管要求,改为直接由外资法人银行在电子系统中建立完善的结售汇统计科目与实际项目,从系统中直接提取结售汇数据,由外资法人银行统一报送结售汇数据,理顺监管层次。同时由外汇局将结售汇统计数据按地区分拨地方分局,解决地方分局统计分析、发现、查实异常情况之需。二是建议逐渐改变外债管理模式,即由外资银行外债主报告行在电子系统中提取外债数据报送全辖全口径的短期外债。三是加强错漏报数据的监管要求和处罚力度,减少因统计失真而误导监管判断。四是外汇局根据合规性监管要求,对银行电子系统的数据采集提出采集原则,制定接口规范,保证监管数据的准确性。

(三)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的研究,建立与金融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在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的基础上,要着力研究金融衍生创新品种,学习其开发产品的定价方式及风险管理,在促进金融活动全球化发展的情况下,强化审慎监管和市场跟踪监测,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建立与银行金融衍生产品协调发展的监管体系。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6

1、强化调研工作,增强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加紧对我县先进制造业基础和中等城市建设资金要素制约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提出并实施有关缓解资金瓶颈制约的对策建议,确保我县发展战略规划顺利实施。同时,加强对我县房地产、土地储备、企业担保、中小企业融资等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调研,深入发现情况,提出建议,切实当好政府参谋。

2、加大货币政策引导,缓解地方经济建设资金要素的制约。一是加大“窗口”指导力度,引导、帮助各金融机构正确分析、认清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大信贷有效投入,调整信贷结构,防止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会同科技局、计经委召开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双佰亿工程资金困难企业融资洽谈会,想方设法解决企业资金不足。三是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议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研究缓解资金要素紧缺问题,努力增加信贷有效投入,落实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各项措施。四是切实管好用好再贷款,开展对新增支农再贷款农信社支农再贷款运用、管理的现场检查,确保政策效应。五是继续做好央行专项票据发行和季度监测工作。全程参与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研究、关注改革进程,及时反映有关情况,顺利推进农信改革。

3、多措并举,切实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一是强化经济金融统计监测工作。关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贷集中状况、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和不良贷款增减情况,防止信贷风险的产生和扩大,及时进行信贷风险提示。针对当前银根紧缩,民间集资势头抬头情况,我支行将关注这一社会性问题,深入研究,积极引导和规范,提出建设性意见,做好政府参谋。二是积极做好金融债权维护工作。积极参与、制止和做好企业破产、逃废债和金融维权工作中,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督促债权人和债务人达成共识,落实还贷计划。三是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信用创建工作。指导农信系统做好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扩面工作,既支持三农发展,又推动金融信用建设。四是深入开展反洗钱工作。进一步完善反洗钱工作机制,督促银行建立完备的报告、分析和监测制度,提高业务人员反洗钱技能,加强与职能部门的联系配合,形成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各类洗钱活动。

4、强化监管力度,增强服务意识,做好外汇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外汇管理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将最新政策信息传达给各外汇银行和企业,组织召开外汇指定银行季度分析例会制度和外汇业务协办员培训班,提升外汇经办人员业务水平;利用媒体或内部刊物的形式,提高外汇政策宣传面。积极探索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系统资源提供的监管信息,加强对资本结售汇及资本流动的监测;加大现场和非现场核查力度,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下半年将对各行申报数据实施逐笔非现场核查的基础上,组织对各行申报数据的现场核查,同时探索对涉汇企业国际收支申报的核查程序、方法和手段,推动国际收支申报数据由表面真实性向内在真实性转变。

5、健全内控机制,规范工作,提高会计国库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内控组织体系建设,明确岗位职责,真正实现内控机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前期开展会计国库内控评价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持续开展这项工作,按内容、按项目进一步细化和分解,增强可操作性,建立起符合支行实际的、较为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控制、风险监督与奖惩机制,努力减少差错,提高核算质量和效率,防范资金风险。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7

关键词:国际汇款公司;在华业务;反洗钱;监管;探析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2-0056-04

一、国际汇款公司在华业务的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以及留学生、旅游者和海外务工人员日益增多。据世行统计,2006年中国以350亿美元的汇款接收额名列全球第二位,仅次于印度,与2005年213亿美元相比,增长幅度达64%,2007年1至7月个人跨境汇款收付总额达266亿美元。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汇款趋势》显示印度、中国和墨西哥成为世界接受汇款最多的前三个国家,向中国的汇款总额将近2000亿元人民币。5000万海外华人形成的庞大市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中国海外留学生的逐年增加以及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极大吸引了国际汇款公司积极拓展在华业务。目前,进入我国汇款市场的国际汇款公司主要有西联公司、速汇金公司和通济隆公司等。

国际汇款公司的汇款业务实现了无账户快速汇款,即通过电子网络传输汇款信息至收款人所在地的网点,收款人在得到汇款人的电话通知后,即可到当地网点取款。同票汇、信汇和电汇等传统汇款方式相比,国际汇款服务的优势在于提供了便利和快捷的服务。基于快速汇款需求的迅猛增长,国际汇款公司在华业务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从国外汇入中国的汇款业务激增,汇入和汇出的比例大致为9:1。据世界银行估计,2006年起中国速汇市场的总额已超过50亿美元,并保持了两位数百分比的增长速度。其中西联公司通过其中国占据了中国速汇市场超过90%的市场份额。

目前,西联公司和速汇金公司等国际汇款公司不是以汇款公司的身份直接提供汇款服务,而是通过中国具备汇款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汇款服务的灵活策略进入中国汇款市场。美国西联公司分别于1995年3月与中国邮政储汇局、2001年7月与中国农业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速汇金公司从1998年开始先后与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已在全国26个省份开展业务。2005年3月,在与银联电子支付、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试点成功基础上通济隆公司将签约合作进一步扩大到建行北京、上海、浙江、宁波、广东、深圳等六家分行,全面拓展速汇业务。

从业务人群来看,国际汇款业务尤其适合海外华人华侨、海外劳工、留学生及其家庭、小额贸易商、旅游者等的零星现金汇出汇入。汇出汇入的款项主要是境外打工或留学人员的赡家款项、外资企业外籍员工的工资及外国留学生的生活费用,多为个人小额汇款。据邮政总局统计数据,2007年邮政西联汇款单笔平均金额为1400美元,且客户主要是个人散户。从业务地区来看,我国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侨乡及海外经商、务工、留学活跃的省份业务发生额最大,福建省此类汇款的年发生额占全国的50%以上。其中境外汇入款项更占到全国的60%以上。

二、国际汇款业务中存在的洗钱风险

(一)国际汇款业务特性引发的洗钱风险

国际汇款业务因其便利快捷且网点众多的特点使得洗钱活动在快速完成的同时还可以较少地留下交易痕迹。洗钱分子将一笔大额交易分拆为数笔小额交易,然后通过不同机构的不同网点迅速地汇入或汇出以规避监管,是典型的汇款洗钱手法。国际汇款公司的汇款业务主要被洗钱活动运用于洗钱的放置阶段。在这一阶段,洗钱者可以通过汇款将黑钱注入:一是直接以现金汇款形式将黑钱注入;二是将支票、汇票和银行转账等形式的黑钱通过汇款集中,为资金分层离析打下基础;三是通过如通济隆和银联合作的银行卡汇款形式将黑钱注入银行体系。

此外,为顺利完成交易,洗钱者一般还采用各种方式隐藏身份,逃避监控。一是利用伪造身份证件交易。例如,洗钱者可以利用伪造的身份证件在同一汇款机构的分支机构或不同机构汇款(包括利用银行卡和不利用银行卡两种方式),以逃避对客户真实身份的审查。二是在反洗钱管理松懈的国家和地区开立银行卡账户汇款或直接汇款,将黑钱汇往反洗钱管理松懈的国家和地区,然后再进行各种复杂的金融交易。

(二)机构引发的洗钱风险

国际汇款业务的开展需要银行、邮局、大型超市或24小时便利店、外币兑换点、火车站和机场(国际汇款公司在我国的机构目前只包括银行和邮局)等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由于利益的驱动,再加上缺乏严格的行业管理监督,极易被洗钱者利用,甚至自己直接参与,洗钱风险较大。

(三)道德风险引发的洗钱风险

对于多数国际汇款公司而言,业务量的扩张是产生利润的源泉,竞争获得佣金的观念至上,容易导致疏忽对国际汇款的审核,降低客户尽职调查的门槛。同样,机构也存在类似的道德风险。只有汇款合同签订才能获得佣金,因此机构存在明知客户可能洗钱但不报告甚至尽力掩盖事实的动机。

三、国际汇款公司反洗钱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际汇款业务交易信息简单的先天缺陷,国内机构若因自身或客观原因不能有效按照有关规定对客户身份进行严格审核和对资金进行有效监控,则可能被洗钱分子利用进行洗钱活动而承担法律风险和名誉风险,从各机构的工作实践和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国际汇款公司在华反洗钱工作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一)市场监管主体不明确

目前部分国际汇款公司驻华机构还没有被纳入金融机构的范畴予以监管,如西联公司在北京设立的代表处是由中国银监会批准的,速汇金公司在上海成立的代表处是由商务部按照外国企业驻华代表处管理办法批准的,通济隆全球及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则是由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登记的。由于国际汇款公司在华代表处不是我国境内的金融机构,从而没有义务履行与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同样的合规职责和反洗钱职责,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难以对其进行直接和特别的监督和管理,无法对其直接进行合规检查和反洗钱检查,也无法追究有关法律责任。

(二)国际汇款业务反洗钱法规缺乏

2007年之前,金融业反洗钱工作主要依照人民银行的“一个规定、两个办法”来开展,2007年1月1日人民银行按照新的“一个规定、三个办法”监管反洗钱工作。但无论是“一个规定、两个办法”还是新的“一个规定、三个办法”,对于国际汇款业务来说报送大额数据的起点太高,国际汇款公司个人之间无账户汇款的特点使得上

述规定的可疑交易条款很难适用于国际汇款业务。在报送主体条款上,国际汇款公司的驻华办事机构既没有被确定为应肩负数据报送义务的金融机构,也没有对其反洗钱工作的其他方面作出任何要求,例如要求提供与反洗钱工作相关的在华业务资料等。

(三)基层网点缺乏有针对性的反洗钱内控制度

从目前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在二级分行以上存在的问题较少,但在基层机构仍有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机构领导组织调整不及时;二是一些机构在向监管部门报备方面没有做到位;三是基层机构反洗钱成员的职责太宽泛;四是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流于形式,不少基层金融机构都只是执行其上级行制订的反洗钱内控制度,而没有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制订与反洗钱规范文件相结合的内部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因而不能有效地将反洗钱措施渗透到具体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去。

(四)客户尽职调查难以落实

传统汇款一般是通过SWIFT 103报文实现信息传递的,是国际银行业为了防止洗钱而在SWIFt 100报文基础上对汇款业务作出的新要求。SWIFT 103报文对出款人身份证明的申报书作出了严格要求,其中的50a、59a等信息组必须填写出款人姓名、身份证件登记、住址及申明汇款的方式、来源、种类、要求及用途等。相对于SWIFT 103报文对汇款业务严格的客户尽职调查要求,国际汇款公司对客户填报信息的要求则相对简单,对汇款资金的来源、用途、汇款人住址、收款人住址、收款人取款地点缺乏明确的要求。

(五)反洗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反洗钱知识和技能培训未到位

目前基层机构一般都没有设置专职的反洗钱岗位,反洗钱岗位都是兼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很少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针对性的培训。对反洗钱工作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更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和敏感性,使得基层网点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可疑资金进行监控、预防洗钱犯罪。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的加大,机场、车站、商场、便利店等机构将很有可能被国际汇款公司用来作为拓展中国汇款市场的重要渠道,而这些行业的反洗钱意识不高,缺乏对一线员工的反洗钱知识和技能培训。将来针对机场、车站、商场、便利店等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必然是任重而道远。

四、完善对国际汇款公司在华业务反洗钱监管的建议

(一)明确国际汇款公司监管部门,规范和加强业务管理

笔者认为国际汇款公司应属于正规的金融部门,至少是介于正规金融部门与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的准正规金融部门,其从事的业务应该属于金融业务,因为其在全球开展业务已经得到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许可和监管。在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和人民银行负责金融领域反洗钱工作的制度框架下,应该明确由中国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分别承担对国际汇款公司在华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管职责和反洗钱监管职责,建立统一的关于境内外国际汇款公司的市场准入规则,监督国际汇款公司在华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规范和加强业务管理。

(二)完善国际汇款业务反洗钱规章制度

建议人民银行研究制定针对国际汇款业务和国际汇款公司的专门的反洗钱规章制度以及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在具体条款上,笔者认为一定金额以上的交易必须有详细的交易记录,确保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国际汇款业务的可疑交易条款至少应包括以下部分:客户在一天内进行多笔交易;客户试图设计交易以回避记录和报告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显然是一伙的人,向同一人汇款;被要求出示身份证件时拒绝完成交易的人;以威胁或行贿手段试图规避记录和报告规定的人;客户询问如何规避记录和报告规定;客户提供可疑身份证明,该文件可能经过涂改或与提供文件的人不符。

(三)建立和完善国际汇款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

作为反洗钱主管部门的人民银行应当督促各机构结合自身国际汇款业务实际,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反洗钱措施,据此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内部审计,对反洗钱相关内部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定期测试其有效性,不定期测试其执行情况,并根据测试情况加以完善。人民银行应当按照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加大对未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机构的行政处罚力度,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对建立和完善反洗钱内控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四)完善客户信息要求,切实履行客户尽职调查

国际汇款公司应根据SWIFT 103报文格式要求客户完善信息要求。各机构在办理国际汇款业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通过相关的身份证查询系统获取、验证并保留客户的相关背景资料。在内部,机构在与所有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时,要按反洗钱有关规定,严格审核要求提供的证明材料,获取必要的信息,以确认客户的真实身份。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对不能当面接触客户(例如汇款)之类的特别事项予以特别关注。在外部,机构应加强与人民银行、公安等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切实加强反洗钱基础工作,达到从源头上防范被利用洗钱风险的目的。

(五)加强反洗钱业务培训,建立高素质的反洗钱队伍

除国际汇款业务外,各机构要着重加强对会计、结算、储蓄、出纳和银行卡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反洗钱专业知识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反洗钱水平的队伍。首先,培训内容应当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加快建立反洗钱操作手册。其次,培训机制应当健全,制定不同层次的反洗钱培训计划,培训工作力求“分层次、有步骤”。再次,可由基层人民银行牵头创建“反洗钱动态”简报或专刊,传递有关国际、国内洗钱犯罪的最新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等信息,为各基层金融机构提供一个业务交流平台。

(六)研究对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管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我们应该尽早研究针对机场、车站、商场、便利店等机构的反洗钱措施。建议国际汇款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必须在当地人民银行备案登记,履行向人民银行报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义务。同时人民银行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反洗钱组织机构建设、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客户尽职调查、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账户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配合司法机关及涉嫌洗钱犯罪信息移送、反洗钱宣传和业务培训等方面向汇款业务的非金融机构作出明确要求。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8

[关键词]银行展业三原则;外汇业务;评估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57

“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合理尽职”称为“展业三原则”,是银行业国际性行规,作为国际惯例,银行必须将“展业原则”转化为“办事规则”,以明确程序、规范操作、分别权限、落实责任。因此,有必要建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对银行业落实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以确保“银行展业三原则”落地生根。

1建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银行对“展业三原则”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将内控制度建设、岗位设置、业务审核等内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银行展业三原则的实施效果,并纳入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考核,从外力方面促使银行自上到下提升对“展业三原则”的重视程度,完善内控制度。

(2)有利于推进银行执行“展业三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展业三原则在现实中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真正落实。建立评估机制,适当规则细化,既可以明晰银行在日常审核工作中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又有利于银行将细化后的“展业三原则”与自身业务办理流程、工作制度等融合,建立与之匹配的业务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使日后的核查、案件查处以及银行考核等工作均可以做到有据可依。

(3)有利于调动银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当前简政放权改革的大形势下,银行自身管理约束能力将直接体现出政策落实效果。在日常业务中,银行对外汇局等监管部门在业务合规性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赖性,建立健全“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进一步明确银行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从银行内部加强对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不再是为了应监管部门的核查而做出的被动性审核。

2建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1)明确“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的独立性。为保证“展业三原则”评估的独立性,必须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估分析体系,既要明确“展业三原则”的总体目标、各层次指标体系和数量标准,同时也要从“展业三原则”的目的、实施条件、判断标准、审查措施和可疑报告制度等多个角度和环节明确银行“展业三原则”具体内容和要求,定期在系统中异常可疑类业务等风险资讯和风险预警,对银行提出具体的业务指导意见。保证外汇监管人员在评估过程中有章可循、取证严密、定性准确、处罚得当,保证执行“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的独立性和准确性。

(2)“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建立需要得到外汇管理部门、银行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建立既需要外汇局制定外汇管理领域“展业三原则”的规范准则、指导性意见以及后续监管罚则,明确银行“展业三原则”具体内容和要求,也需要银行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对“展业三原则”进行细化,健全和完善外汇业务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评估体系和业务操作规程,同样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3)“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责任主体确定要合理。“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责任主体主要是银行和企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岗位,细化到具体执行人员,将“展业三原则”与银行相关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系统完善、人员完备的内部保障机制。业务办理过程中应在全面采集客户身份信息和了解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外汇业务违规风险等级的划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及其业务执行不同的尽职审查程序和措施,并在持续跟踪监测的基础上适时调整风险等级,做到针对不同的主体实施不同的审核标准,真正有效防范业务风险。

(4)信息反馈渠道要畅通。鼓励银行与外汇局、海关、税务、船运公司等建立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其客户及相关业务的真实性进行交叉比对及验证。同时还应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会同人行、海关、商务、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建立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提供银行信息查询渠道,保障银行能及时获取企业、个人财务经营情况,准确掌握业务报关、物流等背景信息,为识别各种违规行为提供可靠依据,有效提升尽职审查的工作效率。

(5)风险等级划分要准确。“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作用真正发挥的核心方法是对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即在展业三原则指导下,在自由展业空间范围内,针对不同客户和业务实施不同的管理和审核方式,并根据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内部审核资源优化配置、业务绩效和风控水平提高。不论对企业和业务进行何种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等级划分准确是关键,只有等级划分准确才能保证业务管理和审核准确到位。

3“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指标的建立

(1)评估工作流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流程应包括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出具评估报告三个阶段。其中,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组建评估组、制订评估方案、发出评估通知、对被评估单位评估期内与评估指标相关的素材进行非现场分析;现场实施阶段包括行业自律成员间互评问卷的发放与收集、现场评估、确认评估事实、汇总评估结果;出具报告阶段主要是向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汇报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和提出改进意见、印发评估报告。评估工作按年实施,评估小组需每年对辖区50%的银行开展现场评估。

(2)评估方式。评估方法包括非现场与现场调阅资料;对行业自律成员间发放调查问卷;对被评估单位一般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被评估单位重点客户随机进行访谈;获取被评估单位接受内外部检查的情况。

(3)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保证“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建立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非常重要。同时,为使评估工作具有广泛性和可操作性,依据《银行外汇业务展业原则之总则》及其相关内容,选取了内控管理、客户身份识别、业务审核、持续监测、报告制度5个一类指标和21个二类指标,对评估内容进行量化。

(4)评估组的建立。评估组成员可由外汇局检查及审计方面的专家、行业自律成员中的专家以及外部聘请专家构成。聘请外部专家包括审计专家、企业方面的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专家等。

(5)评估等级的划分。现场评估结束后,通过出具评估报告向被评估单位反馈银行履行展业三原则的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需重点强化整改的环节。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评估等级的划分,划分评估等级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分类管理,提升管理的效果。可以把“展业三原则”按评分划分为优秀、优良、一般和差四类评估结果。

(6)评估结果的运用。一是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外汇业务主要监管部门;二是将评估结果作为银行考核参考的重要内容;三是对评估结果较好的银行给予外汇改革先行先试的机会。对得分90分以上的银行,在外汇改革过程中,优先作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措施的先行先试的对象,以支持和鼓励更多银行将展业三原则落到实处。

4建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制度体系,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方面,外汇局应当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应对“银行展业三原则”进行评估,同时将银行落实“展业三原则”情况纳入评估范围,以开展“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更加有理有据;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完整有效的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评估工作,以实现“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2)合理确定评估主体与方式,保证评估工作的质量。鉴于“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故应选择比较专业的评估主体和外部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讲,可采用银行自我评估、外汇局组织各家银行进行交叉评估,以及聘请外部专家包括审计专家、企业方面的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开展评估,明确专家参与机制,充分保障专家的独立评估地位和参与程序,建立专门吸纳各个业务领域专家的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参与“银行展业三原则”的评估工作,以确保评估工作质量。

(3)科学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反映现实状况。一是确定客观、合理的评估指标权重,准确地设计各指标体系权重系数。“银行展业三原则”的关键是真实性审核的落实,因此其权重应该予以突出;二是尽量细化评估指标,便于实际操作和标准统一,有利于真实反映实际问题;三是指标设计要全面,避免漏项影响评估结果;四是评估指标设计要科学,如业务量大的银行与业务量小的银行应区别对待,或根据业务量的大小设计系数,以充分鼓励银行加快外汇业务的发展。

(4)提高评估结果运用效果,保障评估工作长效开展。评估结果的运用效果是“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开展的关键,评估结果运用得好就能极大推动评估工作的开展,否则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形式。因此,外R管理局应加大“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和评估结果的宣传力度,将评估结果与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考核有效结合,与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工作紧密结合,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海关、质检、税务等部门评估结果信息共享机制,拓展“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结果运用渠道和方式,充分有效调动金融机构落实“银行展业三原则”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群对银行展业三原则的思考[J].中国外汇,2016(1):80-81

[2]李彩虹基于“展业三原则”视角的银行外汇业务内部管控探析[J].中国市场,2015(52):35-36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9

关键词:衍生品市场;人民币:外汇期权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D06-1428(2011103-0094-03

在国内外汇市场,尚无真正的人民币外汇期权。整个全球外汇市场,人民币外汇期权产品仅包括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人民币期货期权和无本金交割的美元对人民币外汇期权(NDO)。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运作势在必行,我国在具备经济及金融各方面的基础之上,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推出场内人民币外汇期权。

一、全球现有的人民币外汇期权产品

与NDF类似,NDO也是在一国存在外汇管制情况下在该国境外交易的人民币期权产品,不进行本金收付,只需要在到期目的市场汇率与合约约定价格的差价清算。在境内多元化、多层次的衍生产品欠缺的情况下,人民币NDO的存在是市场规避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能力的有益补充。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在国际上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国际上对人民币的交易需求也急剧膨胀,NDO的交易量也逐步上升,从2003年的每日4亿美元交易额到2008年每日10亿美元交易额。6个月买卖价差交易从2003年0.5下调到0.3个百分点。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2007年8月28日推出人民币期货、期权产品。人民币期货包括对美元、日元、欧元三种。合约规模:100万元人民币,属于金额较大的合约。与CME的其他货币期货一样,人民币期货采取一单位人民币折合多少美元的报价方式。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偏低、汇率制度尚未明朗化的情况下,CME设置6000份合约的头寸警戒线和现货交割月2000份合约的头寸限制,旨在防止市场操纵行为的出现。人民币期权是以人民币期货为标的资产的美式期权。每份期权合约的规模即一份人民币期货合约,期权费采取一单位人民币折合多少美元的报价方式,例如,0.00055的报价代表一份期权合约的期权费为550美元(100万RMB×$0.00055/RMB)。

二、推出人民币外汇期权产品的基本条件

1、健全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的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法律法规。监管法律法规遵循安全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共同监管原则、开放性原则等基本监管原则。严格遵循国际巴塞尔委员会等组织制定的国际性标准和准则,针对人民币外汇期权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管理办法,具体包括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交易、清算和风险控制的规则办法。监管体系能够随着市场发展情况的演变,及时补充、更正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业务管理办法。

发展人民币外汇期权之初,首先必须建立健全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使监管机构能有效地发挥监管作用。同时,监管机构还可以起到宏观、全局及基础性的调控作用,严格依法行使对衍生品市场的管辖权,规范、监督各金融市场的良好运作,对预防市场的各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必须建立人民币外汇期权市场预警和风险评估系统,这样,能及时相关风险信息,防范风险于未然,同时可以及时掌握本国企业在境外的衍生品交易情况并实施监管,防范国际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国内的冲击。

2、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

金融衍生品是从基础性的金融产品上派生而来,其产生和发展取决于基础性金融产品的发展程度。外汇衍生品建立是基于外汇市场之上的,所以,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及其衍生品市场之间存在着较强大的联动关系。人民币外汇期权的标的资产人民币汇率应加快市场化步伐。让市场力量决定价格。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强汇率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债券市场中基准利率曲线是外汇期权的重要参数,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利率曲线作为市场定价的基准,金融衍生品的报价和定价是难以实现的。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民币利率曲线不够完善,市场参与者缺少进行准确定价和设计产品的依据。要完善基准利率曲线和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培育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做准备,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完善金融机构资产定价基准,为金融衍生产品的报价和定价打下基础。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建立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使市场供求真正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3、遵循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发展总体规划。

人民币外汇期权的发展应置身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的发展总体规划和路径。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应符合结构由简到繁,风险由低到高的原则。目前我国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分离岸和在岸市场,离岸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权具有一定的威胁,国内在岸市场则已经推出人民币外汇远期和掉期产品。人民币外汇期权和期货产品推出将是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先推出,金融期货后推出金融期权”是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习惯采用的做法。例如新加坡衍生品市场就是先发展金融期货后发展金融期权的道路。因此人民币外汇期权应后于人民币外汇期货的推出。而且期权的合约较为复杂,需要投资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是为培育这类投资者提供相应的条件。

三、人民币外汇期权产品的风险管理

市场对外汇期权的强烈需求,导致外汇衍生品市场规模迅猛增加。然而,外汇衍生品在宏观经济、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功能作用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重大的风险事件,很多原本拥有雄厚资本的金融机构因为外汇期权及其结构性产品的不当使用而接连招致巨大损失、甚至破产。频频发生的危机事件提示我国。在推出人民币外汇期权的前后,需要对人民币外汇期权的市场参与者加强风险管理。

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因素错综复杂,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价格很可能倏忽巨变。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风险。因此,人民币外汇期权市场的参与者必须树立高度的风险意识。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是有效控制衍生品市场交易风险的前提条件。对人民币外汇衍生品的监管机构而言,只有具备了风险意识,才会严格执行相关的人民币外汇期权风险控制制度,有效地实行风险的控制与监督。对从事交易的投资者而言,风险管理应该放到机构的战略高度上来考虑。东航、中信泰富在衍生品交易上的风险事件过程中,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控制能力薄弱,侥幸和赌博的心态催化事件爆发的进程。所以,投资者应认识并重视机构可能面临的风险,将风险管理的

思想渗透到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

2、健全市场监控制度。

过于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难以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求,容易导致市场交易规模不大及流动性问题。过于宽松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利于人民币外汇期权市场的风险管理。因此市场准入制度需要协调交易量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分别建立场内和场外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的市场准入制度。场内与场外交易的主要区别在于合约的标准化。场内交易的市场行情和交易规模公开,信息透明度高,交易实时监控,监管严格,相对于场外市场交易风险低。场外市场方便快捷,能够定制更符合客户需求的合约,合约形式多样化。因此场内与场外市场的交易主体准放入条件有所不同。市场准入制度包括制定人民币外汇期权市场参与者市场准入条件的标准,对交易主体进行资格审查的具体程序,对交易主体建立完整的信用评估体系等,降低人民币外汇期权市场的易变性,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

对于场内外汇期权,交易所建立大额订单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大额订单报告写明交易品种、数量、到期日。载明是买权或卖权、保证金、手续费的涨降幅度等,增加市场参与者理性认识,防止过度投机。有利于交易所掌握大户持仓情况,实施有效监督。避免少数人垄断操纵市场而带来风险。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在于增加人民币外汇期权市场的透明度,以使所有市场参与者清楚了解有关市场变化。有效防范市场风险。交易所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公布人民币外汇期权的交易情况,包括人民币外汇期权的流动性,连续价格的变化幅度、交易量、市场的动态、动向及发展变化趋势等,类似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对人民币期货期权的各项信息披露。

3、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人民币外汇期权业务的风险控制流程。

无论是国外巴林银行的倒闭还是国内中信泰富等风险事件的发生,都与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缺陷有关。人民币外汇期权推出后,董事会应对人民币外汇期权业务进行专项审议。对下属企业开展人民币外汇期权业务情况实施实时监控和定期审计。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每日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收市之后,交易机构的风险管理部对市场及机构交易进行分析,预测随着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可能发生的风险。在预测和汇总信息基础上,及时发出预警。及时将各种情况可能性进行上下沟通,形成快速、一致的处理对策,提前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确保在第一时间化解风险。

每日对交易的人民币外汇期权敞口头寸进行市值重估,并建立相应的准备金,将企业随时面临的风险控制在企业能掌控的能力范围之内。建立起风险计量分析系统,采用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相适应的风险计量模型。机构在进行套期保值时,可以将核心保值与策略保值相结合,目的是平衡保值的成本和投资组合的风险,从而把人民币汇率风险控制在承受范围之内。

4、培养引入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交易和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外汇期权及其结构性产品投资专业性极强,需要较高深的数量知识,投资与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仅要了解产品的收益结构、风险特征,还要能够了解和判断利率、汇率、政策、宏观经济面及各种不可抗因素的变化对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的影响,涉及经济金融、法律、财务和投资知识,因此从监管部门到投资机构,都需要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政府与企业需要注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企业管理者也要相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祁东.完善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对策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09(11)

[2]李伟.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比较与借鉴.金融发展研究,2010(07)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篇10

一、汇丰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

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管理框架,其主要由三个核心部门构成,即信贷部门(相当于国内银行的信审部)、审计部门以及合规部门,三个部门与业务部门相互配合,对业务进行监控,各司其职,共同配合,共同建了汇丰坚固的风险管理基础,为汇丰银行的有效内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信贷部门的风险管理

信贷部门与国内银行的信贷部的含义不同,汇丰银行的信贷部主要职责是对全行的信贷风险进行集中管理与时时监测,并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与工作程序规程。汇丰在内部主要采取的是信贷审批的报告模式,从其集团总部到各家分支机构都相应地设有信贷部门,审批权限依次递增,超越本级权限的信贷业务需要逐级上报。相对于国内银行的集体决策机制,汇丰银行将决策权明确到个人,同时也向管理层明确决策的责任也明确到个人,这种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人员风险控制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汇丰银行的评分卡机制其风险管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个人信贷及信用卡业务,汇丰银行在以往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信贷部门开发及维护评分卡系统、时时更新系统以保证其有效性。信贷部门在各个分支机构也设有机构网点,负责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分支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测。

(二)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

审计部门是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核心部门之一,为保证审计质量,汇丰银行设置了强大的审计功能,共聘有一千余名职业会计师进行审计,对于银行内部重大审计事项进行决策时,会请具有独立审计资质的独立董事参与决策。为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情况由其负责人直接向汇丰银行集团主席汇报。为了最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效率,汇丰实行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具有持续性的审计模式。

为实现这一模式,汇丰银行建立了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审计人员运用管理系统对每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其评价标准主要有两项,一是内在风险性,根据大小程度不同,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二是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其管理水平不同,分为良好、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审计人员随后依据综合风险评分决定其审计频度及强度,风险程度越高,审计频度和强度也加大。这种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具有持续性审计模式,使资源有效使用,并能保证审计有效性,是汇丰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保障。

(三)合规部门的风险管理

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就是合规部,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标准,以确保业务部门的各项操作合乎监管法规、银行规章以及市场纪律的要求。汇丰银行非常重视银行声誉的维护,也向来以稳健作为其经营的第一原则,而严格遵守我国的监管法规,全行上下努力贯彻合法合规操作的理念。汇丰银行将合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集团管理层合规,适用于汇丰集团的所有机构,是原则性的规定,其次是各个业务项目或功能板块合规,最后是各地分支机构合规,地方合规是要求各个分支机构根据当地监管法规以及市场环境制定各机构的操作标准。汇丰银行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合规培训,要求所有员工理解各项犯规并且严格遵守,汇丰银行认为任何违反合规标准的行为都是可能会影响损害汇丰银行声誉的严重事件,违反合规标准的相关责任人也将受到银行严厉的处罚。

二、汇丰银行案例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通过研究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可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得出如下启示:

(一)建立以监控为本的银行操作环境

对银行操作环境的监控是银行业风险控制的基础,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其具体业务在其内部建立一整套风险管理机制,其内容主要包括:银行操作的每项业务应有高一级管理层负责掌握操作风险、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记录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事项,并且向管理层定期进行汇报、对于银行操作风险应进行定期评估,对于前期银行 可能导致的对未来产生的风险应进行报告。银行也应主要收集容易引起银行操作风险的事项进行提前防范。银行内部应设有专门的信贷审计部门对于信贷操作的风险进行严格监控,保证建立以监控为本的银行操作系统。

(二)完善信用风险等级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完善重要措施就是完善信用风险等级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要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肩负着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信用记录进行时时监控等。银行需要大量搜集客户信用方面信息,并且进行数据整合,由此银行信用风险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信用评价系统将对客户的各项业务进行合理评价和监控,保证银行在决策是否可以对客户授信的重要依据之一,信用评价系统在授信后定期向银行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由此银行可以准确衡量客户信用风险指标,对信用违规事件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