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十篇

时间:2024-03-07 17:47:46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篇1

一、《规则》的主要亮点

与 2002 年财政部印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相比,《规则》更加系统、全面,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较大变化。

(一)从形式上来看

1.用“规则”代替“规定”,提升了法规层级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其法律级次低,约束力不强,《规则》则属于财政部公布的部门规章,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更高的法律级次规范基本建设财务行为,如果主体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行为违反了《规则》,则属于违法行为。

2.《规则》细分章节,体例更优化

《规则》共十二章六十三条,除总则和附则外,其余十章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一一阐述,较《规定》四十六条不分章的体例更系统、更清晰。而且,十二章中除预算管理和附则两章外,其他十章全部采用首先阐述概念然后做出规定的形式,也便于制度使用者的理解与执行。

(二)从内容上来看

《规则》以基本建设项目资金运行轨迹为逻辑顺序,同时与国家有关政策做了衔接,全面、系统地规范基本建设财务行为。

1.新增内容体现国家最新政策的要求

(1)体现了预算法的要求。2014年新《预算法》推出,国家治理正式进入预算治理模式阶段,《规则》中将实施绩效评价作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主要任务,同时增加第十章绩效评价加以规范,体现了预算法中第五十七条“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的要求。

(2)贯彻盘活存量资金精神。2014年,国务院连续强调加强盘活财政沉淀资金,《规则》在工程价款结算、建设成本列支、竣工财务决算批复、结余资金收回等项目建设阶段都做了明确的最高时间期限规定,通过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盘活存量资金。

(3)体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规定》总则中要求,应遵循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成本管理规定》中关于项目建设管理费的规定,以及业务招待费占管理费的比例由原来的10%降为5%,都是贯彻十八大之后中央提倡勤俭节约、实干兴邦等务实精神的体现。

2.清晰划分职责

《规则》在总则、建设资金筹集与使用、预算管理、工程价款结算、竣工财务决算、结余资金、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章节明确了财政部、各级财政部门、各级主管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的职责。与原《规定》中各级财政部门是主管基本建设财务的职能部门相比,《规则》加大了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监督中的职责,同时也详细规定了项目建设单位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职责。

3.拓展重点内容,侧重点突出

《规则》新增绩效评价、监督管理、附则三章内容;预算管理、工程价款结算、资产交付管理、结余资金管理扩充为独立章节;建设成本管理、竣工财务决算管理除在《规则》中做大篇幅描述外,还另行以管理规定、暂行办法的形式加以规范。

二、在执行过程中的思考

虽然《规则》对基本建设财务行为做了详细、全面的规范,但在实务中,仍有一些事项需项目主管部门和各地区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的项目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以规范。

(一)设备购置类项目的财务管理问题

《规则》第六十一条 规定“项目建设内容仅为设备购置的,不执行本规则”在实务中,仍会有设备购置类项目实施,作为基本建设项目在基本建设财务账套中核算又不执行本《规则》,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政策依据。

(二)关于成本列支时点问题

符合验收条件3个月后发生的费用不得计入建设成本,这条操作起来较困难,因为各行业、各类项目情况不同,“符合验收条件”又是一个主管判断色彩较浓的标准,最好以竣工验收这种较为明确的时点作为划分时点。

(三)业务招待费的把握问题

《成本管理规定》中关于业务招待费的规定为,一般不得发生,确需列支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虽然这一条体现简政放权理念,由项目建设单位自主决策是否需要列支,但在实务中,项目建设单位和外部审计部门的理解不免会产生不同,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业务招待费分别做出明确规定。

三、今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向

《规则》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重新进行了梳理,也为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资金支付管理,严把资金结算关

加强工程款的支付审批管理,明确付款环节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责任。工程价款支付时,项目建设单位应坚持按工程建设进度下拨经费,依据全过程造价审计结果、合同约定的比例,在施工单位提出付款申请后,监理、总工、项目建设单位基建管理部门负责人、项目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审核签字、项目建设单位领导按权限签字后,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支付工程价款。

(二)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切实做好预算执行

预算管理工作中,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牢牢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预算安排必须考虑预算执行的可能,并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组织实施。二是预算执行要以保证国家财政资金使用安全为前提,以项目实施的进度促进预算执行,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三是要从项目前期工作入手,抓紧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程序,压缩工作时间。四是把预算执行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密切跟踪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对影响预算执行的重点项目和重点支出,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项目预算执行。

(三)合理建账,加强会计核算

按项目单独核算,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这样有利于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也有利于办理竣工财务决算。科学、合理设置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并正确使用,一是要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的设置要求,二是要与批复概算明细相适应,三是要与预决算、政府采购等国家有关政策做衔接,使会计核算有利于随时分析概算执行情况,满足竣工财务?Q算报表的编制要求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实际需要。

(四)加快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及时确定交付资产价值

竣工财务决算主要难点在于各方面数据的统计工作量较大,特别是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期多跨越几年,也增加了数据统计的难度。因此,建立与财务核算同步的项目全过程统计机制,将竣工决算所需要的资料收集工作分散在平时来完成,每一项支出在财务入账时,及时统计竣工财务决算相关信息,待项目符合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条件,便可立即开展工作,相对缩短了竣工财务决算编制时间,确保形成资产及时入账并交付。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其修订必要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科目及核算方法的调整,为了实现会计标准与相关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修订《会计制度》。

    二是《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修订《会计制度》,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落实新的财务管理要求。

    二、 《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的原则。修订《会计制度》与修订《会计准则》保持同步。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于2012年12月6日以财政部第72号令正式,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事项,是制定所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和依据,在整个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起统驭地位。修订《会计制度》遵循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二是与《财务规则》相协调的原则。《财务规则》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针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对相应的内容作了修订。修订《会计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定位与修订《财务规则》相一致,即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和基本会计模式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适应财政改革、着力解决会计实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定位、收入支出科目分类、资产负债确认计量等方面与《财务规则》保持了基本一致。

    三是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更好地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本次修订《会计制度》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修订后的《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分别核算和反映其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要求各项收支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财务报表组成中专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由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精细、科学,将为财政预算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发挥更好的基础性作用。

    三、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结构体系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

    (一)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二)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 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 新《会计制度》后,基本原则是,如果行业事业单位可以适用或基本适用新《会计制度》,则不再修订相关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原执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将转为执行新《会计制度》)。

    新修订的《会计制度》篇幅长达近5万字,通过详细规定会计科目使用及财务报表编制,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内容,又体现了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与原制度相比较,主要有如下八大方面的变化:

    1、协调增加财政改革会计核算内容。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实现了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法规政策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2、创新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3、明确规定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4、着力加强财政投入资金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5、规范核算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并对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其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篇3

关键词:基建会计 事业会计 预算管理 统一核算

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实行独立核算的国有建设单位,对基建项目应独立设置账簿、独立编制会计报表,形成目前的基建账簿与事业类账簿分别设立、分别编报的局面。事业单位基建账簿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事业单位事业类账簿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一个单位两套账簿并存构成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框架。但是笔者根据自己实际操作经验发现,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及财政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两套账簿独立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基本要求,其诸多弊端给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及以防范财务风险带来严重影响。

笔者所在的单位,担负着全市的大型环卫设施基本建设,每年都有市政府的重点建设任务落在我处,基建账项按照有关规定一直实行独立核算,独立编制会计报表。近年来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多和工程量的增加,笔者发现,这种两套账的核算方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 一个单位两套账簿并存与会计理论相违背。从会计理论来分析独立设置基建账簿,把它与事业单位事业类账簿人为分开,使得单位的事业经费和基建经费不能在一个会计主体内同时反映。两套账的相互分离,都不能完整地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全貌,这不符合《会计法》第l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规定,对构建完善全面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体系非常不利,影响了一个单位财务报表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二) 单独设置基建账簿也为事业单位规避政府监督,转移财务风险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单位的资产管理存在漏洞。由于分开核算,使得一个单位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按不同的核算口径分别于两套账簿之中,容易鱼目混珠。因为基建项目的资金与单位的行政经费来源不一致,使得有些单位巧立名目,在行政账目和基建账目上作人为账务调整,影响账目真实性,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在阅读分析时雾里看花。

(三) 独立管理基建财务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基建项目完工后,不能及时向单位财务部门提供有关资料,单位财务部门也无法对基建项目完工与否、上账与否进行及时检查,经常造成基建投资支出长期挂账,既不转增固定资产,也不按财务制度作费用列支 ,这可能造成单位账面资产小于实际资产,导致账实不符。另外,由于长期挂账,基建投资档案资料未及时整理归档,为日后维修事项也带来诸多不便。其次,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相关的债权和债务,有时即使在资产交付使用后也无法及时结清相关债务,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结算完毕。单独核算可能造成财务管理和资金结算混乱,这也违背了独立管理基建财务的初衷。

(四) 两套账簿的存在对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及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等改革起到了消极的作用。目前我市现行的部门预算中一般不编制基本建设项目,国库集中支付也仅限于部门预算中的行政拨款资金,而基本建设资金大多来自源于基建贷款,因而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缺少财政的监督,这就增加了资金使用的自由性。另外,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发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对基本建设支出的核算主要归口于两个科目:基本建设支出及其他资本性支出。由于两套账簿对基建支出的核算内容重叠,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时,实务中已出现同一工程项目的资金由于其来源的不同,其支出要在基建账簿、事业支出账簿分开核算及管理的问题,违反了“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的规定,给会计核算和日后的统计等带来很多不便。

近年来,把基建账簿并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中进行统一核算已成为专家及会计工作者的共识,已有很多人撰文建议合并。笔者也认为,把基建账簿并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范围进行统一核算已具备相应的基础。首先,企业已经在基建财务与企业财务并轨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其次,财政部颁发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已为基建账簿并入事业收支账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根据笔者的实际操作经验认为,目前情况下,把基建核算纳入事业单位会计还需要作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首先,从宏观上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制度。建议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收支分类科目》为基础,相互衔接,达到既要满足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满足政府部门预算管理的

[1] [2] 

要求,又使开展基建项目的核算得以顺利完成。

其次,强化单位的部门预算工作。单位根据当年工程项目建议书,将基本建设的用款计划并入当年的部门预算中,政府贷款的工程资金与单位行政经费一样经过财政资金网络下拨到工程建设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手段监管资金使用。这样,收支既适应了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又满足了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统一的会计制度对单位会计资料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单位加强经费收支和资产治理。

再次,统一核算后的基建业务会计处理,笔者也作了如下尝试性建议:

第一,资产类账户。增设“在建工程”一级会计科目,该科目核算单位基本建设实际发生但尚未完工项目的支出。单位可根据需要增设二级或三级明细科目,如“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该科目年末余额表示尚未完工的投入;第二,支出类账户。增设“基本建设支出”科目,该科目核算年度内完工的基建项目的全部支出。工程完工后,由“在建工程”转入“基本建设支出”,并根据竣工决算等会计资料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同时分别等额记入“固定资产”、“固定基金”账户。第三,净资产类账户。在“结余”科目下增设“基建结余”二级科目,该科目核算已完工项目的资金余额,科目借方数为“基本建设支出”科目中已完工项目的贷方;第四,收入类账户。在 “拨入专款”科目下增设“拨入基建款”二级科目,该科目核算单位收到的财政性基建专款。年末该科目余额表示尚未完工工程对应的拨入基建款,已完工项目则转入“基建结余”贷方。在实际中,单位可根据需要,在上述科目下增设更下一级子科目,分别进行明细核算。年终时,根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结转。这样,既规范了基建会计的核算工作,也使单位的财务核算更加全面完整,资产管理也更加方便集中。

另外,调整相关的基建报表。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还需把基建投资表、待摊投资明细表、基建借款明细表列入事业单位报表的编报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单位完整、全面的会计报表。基建报表原有的资金平衡表、主要指标表予以取消。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篇4

关键词:

      随着路桥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深入,政府投资日益扩大,政府投资体制进一步成熟,国有基本建设项目由各项目单位独立核算的体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项目、资金、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存在着不同项目单位基建会计核算不统一、项目单位内部会计核算不规范、监督不到位、资金调度困难、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一、未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基本建设项目单位在项目、资金、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薄弱。一些单位立项依据不充分,有些只是简单复制一些模式。前期勘察设计不到位,项目概预算编制不细,缺乏项目投资效益预测分析报告制度,投资计划性差。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现象十分突出。没有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一些单位为了规避政策风险,采取“化整为零”的变通方式,将项目细分为若干小项目,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甚至出现同一施工单位的相关人员分别代表几家施工企业招标的现象。支付工程款审核不严格。违规使用现金支付大额工程款,无发票、无合同或无工程进度报告支付工程款,不按合同(协议)约定条款支付工程款等问题经常发生。

(二)财务管理混乱。基建单位普遍没有制订相应的结合本单位管理实际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未能对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收入支出管理、结余的收缴、资产交付使用、资产负债管理、竣工决算编报及审批等问题进行规范。

财务核算不够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未能有效地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如在待摊投资等科目下随意地增加招投标费、预算编制费等明细。一些项目单位对待摊投资的明细核算不准确。有的单位甚至把基建支出列入到行政事业性支出或经营性支出,掩盖了建设成本的完整性和投资规模的真实性,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基建资金未能专户存储,凭证无审签,记账凭证无附件或附件不全,重要支付凭证和财务印章管理不严格,管理费用超越支出范围或超过开支标准。

列支不合规票据。设计费未使用服务业发票或设计专用发票,而采用建筑业统一发票。工程款结算未按规定取得路桥当地税务机关开具的建筑业统一发票,而采用施工企业所在地的建筑业统一发票。以普通的收款收据来支付备料款。未按规定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浙江省统一收款收据,等等。

(三)缺乏监督约束机制,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政府职能部门对超出概预算运作的项目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监控和纠正,监督部门对于项目单位基建内部控制缺失等等问题较少进行行政干预和督导,普遍存在着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但没有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的现象,导致相关资产、负债等也因此未能在本单位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

项目建设单位普遍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和制度,有些只是请中介机构对基本建设预算进行审计,对基本建设的财务审计并不重视,缺乏对地方财政拨款、银行借款以及其他资金等建设资金的去向和效益的审计监督。在资金拨付中,对于财政预算、工程进度、专款专用、工程预决算审核和经常性监督与专项检查监督等方面,缺乏严密的监控制度。

由于各项目单位各自为政,缺乏一个统一的部门对资金进行调度,导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些单位闲置资金很多,资金成本很高,而有些单位资金很紧张,却无从筹集的不和谐局面。

二、基本建设项目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和意义

基本建设项目集中核算是在各单位财务自主权、资金使用权和领导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其收付和结算以及日常基本建设项目核算监督、基本建设项目报表编制等工作,统一由核算中心办理和承担,是融基本建设项目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基本建设项目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其目的主要有:一是强化财务监督审核力度和管理成效,提高资金的流通性、透明性和使用效率;二是强化工程概预算执行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严格会计监督,变项目管理的各自核算为财务中心集中核算,变分散会计监督为集中会计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

实行基本建设项目集中核算,实现了财政资金的统一性,有利于资源和资金的优化配置、合理流动,避免资产的不合理利用和重复建设,有利于决策者进行合理的投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实行基本建设项目集中核算,有效保证了基本建设项目核算数据的准确性、核算方法的规范性及核算程序的合理性。核算中心人员是一支相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具备一定的基建财会核算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熟练操作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通过他们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适时适量拨付款项,能保证每一笔资金正常流入流出。会计集中核算可以改变之前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改变之前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有利于统一进行核算。

实行基本建设项目集中核算,改善监控手段,控制关口前移,增加了各单位资金的透明度。由于单位的基建支出均通过核算中心审核支付,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促进单位的有关财务活动数字准确、票据合规、手续齐备、合理有效,真实、准确地向各项目单位以及财政部门提供财务报表和临时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为各项目单位领导正确决策和资金调度提供了有力的数字依据。

三、基本建设项目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原则

(一)管理和核算相分离原则。基建工程项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项目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不变、财务自主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基建工程项目仍由各项目单位自行组织实施和管理。核算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基建工程项目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

(二)预算控制原则。各项目单位的基建工程项目应做出工程预算,经财政项目预算审核中心审核后,作为控制投资规模的重要依据。各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预算,按预算控制工程造价。

(三)合同履约原则。按规定应当招投标的基建工程、材料及设备、勘探、设计监理项目,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招投标。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应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按中标价或采购价与施工单位、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签订合同。核算中心凭合同办理工程拨款的手续。

(四)进度付款原则。工程用款按工程进度支付,当工程用款支付至合同价款或达到批准工程预算总额的规定百分比时,不再按进度付款,待工程结算审定后付至一定的结算款项,余下的工程质量 保修金待保修期满时再行支付。

(五)审批原则。工程款的拨付要严格执行规定的审批程序,经过审核批准之后,才能办理付款手续,会计核算工作应当符合规范化的要求。

四、基本建设项目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操作思路

(一)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营造基建会计集中核算氛围。

     相关部门要自上而下重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明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做好基本建设资金预算编制、工程预(结)算审核、资金的拨付、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批和投资效益分析评价五个环节。单位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为财务人员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核算中心应引进先进的财务软件,以促成信息传递的快速性、连贯性以及提高财务核算的整体效率。基建财务人员应重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主动承担起《会计法》赋予的责任。

(二)建立完善基本建设管理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维护财经纪律。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其有关的操作规程。规范项目预算和资金的拨付管理。统一工程备料款、工程进度款、工程结算款的拨付依据,强化相关部门的审核与监督。规范项目竣工决算的编报和审批管理,明确项目竣工决算何时编报、由哪一级主管部门审批。规范政府采购的管理,明确基本建设项目执行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规范招投标管理,明确工程项目执行招投标管理法相关规定的问题。规范资产交付使用的管理,明确何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哪些投资不作资产交付而进行待核销处理等。

(三)加强基建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抓好基建财会队伍的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业务培训。现阶段亟需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基本建设的一般程序和招投标、概(预)算等相关知识,还应加强在职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基本建设项目对专业技术知识的要求较高,涉及面较广,牵涉的问题较为复杂。专业素质高并不一定适合基建财会工作,还应了解一些建筑学、工程造价学、工程预算学等与建设内容相关的知识。会计人员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基本建设方面的业务知识,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一些较为棘手的基本建设财会问题。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应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熟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学懂制度办法,提高对政策的执行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四)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要把最后批准确认的基建投资计划作为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及会计核算的依据,如果项目不合法,则应停止支出基建款项,直至办理合规合法手续后,才可以支付基建款项。所有基建经济活动都要有文件及合同。合同条文应是合法的,核算中心应留有所有订立的合同的备份,以便付款时予以监督,严格控制付款关口,以避免出现违规拨付基建款项的现象。

账目核算要真实、合法、准确、完整。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前后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必须符合会计核算规范要求。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建账,对每个工程项目分明细设账核算。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职责。设置专职会计、出纳,会计和出纳应当互相监督,定期对账,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资金的安全。应及时清对与各业务单位的往来款项。定期与往来单位会计部门进行往来款对账,保证所有往来款项勾稽关系清楚。

建立和健全台帐登记、信息反馈等制度,及时准确反映工程拨款进度与工程实际用款需要、工程拨款总额和预算总投资是否相符合,避免多付工程款的情况发生。

(五)进一步完善基本建设资金监督检查机制

核算中心把好工程监管和用款支出审核关,认真审查核实工程用款申请报告和用款审批情况表等付款资料,发现有违反财务制度的要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对有重大问题的,应及时向建设单位领导和财政部门领导反映,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付款手续。定期向建设单位和财政局报送基建工程项目会计报表。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检查分析,及时反馈各个项目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资金运作情况,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篇5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实践思考

一、前言

全国总工会2009年下发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强调了加强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将为我国当前以及日后的工会财务会计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如下,笔者我国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进行探讨。

二、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

自《规范》实施颁布以来,我国各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在全面落实2009年制定的新《工会会计制度》的同时,纷纷开展学习《规范》的主要内容,我国各省则组织各市、县、乡、镇的工会学习,以此来全面提高工会的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各地区的工会组织先后转发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与《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系列工会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以我国的重庆市为例,各县乡镇的工会组织积极学习了《规范》的全部内容,并下发《关于在全市工会系统开展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通知》,与此同时,又对重庆市的各地工会的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开展提出相关的具体要求。通过定期开展财务工作会、专题培训班以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规范》中的新方法做了具体地、详细地讲解及强调,进而加强了该市各地的基础工会的领导与财务会计人员对新办法、新制度的认识及理解。重庆市的财政局还印发《重庆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细则》等相关财务会计规则,重庆市还主要就《重庆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细则》,组织全市各地的工会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并把此细则列入未来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除此之外,为了加快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开展,重庆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多层次的财务会计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工会财务会计干部的综合素质,使得重庆市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开展顺利进行下去。整体上,我国各地区的市总工会积极对产业工会、区县的工会以及各大重点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地、科学地培训,要求企事业单位的所有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统一运用国家财政部以及全总研发的新制度软件,积极地为软件的服务费用提供一定会的资金支持,使我国各地区的工会组织顺利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建设工作有效开展下去。

三、开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首先,各级工会领导需切实加强对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应不断地提高对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认识。工会的财务会计工作作为工会进行各项工作的保障及基础,在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工会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将会各省市的工会财务工主要发展的重点与主线。各级工会领导特别是一些主要的领导人,应站在讲制度、谋大局、促发展的最高点,努力把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落实,切实把规范化建设工作做到实处。其次,建立健全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制度。全总财务部在结合《规范》的具体要求,指出各地区工会应从制度、机构、流程、标准以及审计这五个方面来学习掌握。因此,我国各地区的各级工会组织在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全总的《规范》为基础,以全国各地区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关的财务会计规范化制度。在这些制度中,首先必须要涵盖上述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其次,制定出的这些财务会计制度必须符合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相关需要。再者,在这些制度中,应以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的量化规定。最后,所有的制度必须是相互依托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逻辑关系强的、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整体。目前,大多数企业单位以积极开展建立健全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制度工作。大体上,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工会经费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工会资产清查管理制度》、《工会财务机构设置和岗位责任制度》、《工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工会经费预决算管理制度》、《工会货币资金》《工会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工会财务分析制度》、《工会经费收缴作制度》、《工会票据管理制度》、《工会资金支出审批管理制度》、《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考评制度》以及《工会系统集中采购管理制度》等基本制度。这些制度为各地区的工会制定规定作了坚实的基础,把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骨架构架好,使我国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结合我国各地区开展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开展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在本文中,除了各级工会领导需切实加强对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提高自身认识、建立健全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制度这几点措施之外,科学规范我国的会计核算、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激励机制以及重视对各项财务会计基本制度的保障落实等均能促进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治俊.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 积极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J].中国工会财会,2011,(01)

[2]朱思泽.以新《工会会计制度》实施为契机 全面做好工会财会规范化建设工作[J].中国工会财会,2010,(01)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篇6

与原《规则》相比,新《规则》在篇幅上有所增加。由十一章四十七条增加到十二章六十八条,增加了财务监督一章。在内容上做了五方面的修订。

一、对与现行法规、制度不一致的条款进行了修改

随着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原《规则》中一些条款已不再适用,新《规则》按照现行的管理要求进行了修改。

(1)将“财政专户核拨预算外资金”修改为“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资金”;将“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和应当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修改为“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取消了预算外资金的提法。(2)有关上缴上级支出的“实行收入上缴办法的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定额或比例”修改为“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3)对事业单位清算,“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督指导、批准修改为“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4)随着事业单位医疗改革的深入,原规则中有关医疗基金提取使用的规定已经不再适用,新规则予以删除。(5)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将事业单位预算“由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修改为“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将预算调整“事业单位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修改为“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二、对《规则》适用情况进行了修订,扩大适用范围、明确适用类别

新《规则》适用范围由 “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扩大为“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同时,为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在附则中规定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对规则的适用问题,适用类别明确。

三、将基本建设投资纳入《规则》统筹管理;对固定资产重新分类,提高确认认价值标准

新《规则》将基本建设投资纳入单位事业财务统筹管理,相应的在事业单资产范围中增加了“在建工程”并明确了其定义及管理办法、在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财务报表中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将基本建设投资纳入《规则》统筹管理,解决了事业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分别核算与预算管理口径不符;基本建设拨款和自筹基建款分别核算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分别对事业经费、基本建设经费编制会计报表不能完整地反映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的问题。形成一个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各项资金活动的综合财务管理体系。

对固定资产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动植物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调整了固定资产确认单价,一般设备单价由500元以上调整为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价由800元以上调整为1500元以上。

四、在原《规则》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

1.要求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新《规则》在原《规则》 “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基础上增加了“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的要求。重视强化预算管理,特别强调将单位各项收入、支出全部纳入预算。要求编制预算时考虑 “资产状况”及 “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并将原《规则》第五章“结余及其分配”修订为“结转和结余管理”,对结转和结余分别做出了定义,界定了结转和结余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结转和结余划分为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两部分,并分别作了原则性规定。新增条款对决算编制、上报及质量做出了要求。

修订后的《规则》完善了预算管理程序,强调部门预算的管理、控制功能。

2.要求实施绩效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资产。新《规则》要求通过加强支出绩效管理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国对财政资金实施绩效评价起步较晚,对财政资金绩效的评价,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比较完善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绩效评将是今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难点。新《规则》增加了合理配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共享、公用,编制预算时考虑“资产状况”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了事业单位资产的国有行性质,强调共享、公用。从新《规则》的要求看,今后事业单位在支出及资产管理上要更加注重效率。

3.要求加大对对外投资、负债的管理力度。新《规则》对外投资资金来源和投资种类上做出了限制,规定“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并要求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时“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资产价值”。这些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国有资金、资产安全的考虑,禁用财政性拨款投资、禁在高风险领域投资对用非货币资产投资要求评估,防止资产流失。

针对近年来事业单位筹资多元化,举债规模不断扩大,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财务风险加大的实际情况,新《规则》要求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这要求在今后财务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对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的分析,适度举债;要加强收入管理、控制支出,加强经济核算,保证偿债能力;要严格执行有关担保的规定,保证事业资产安全。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篇7

【关键词】 计划控制 制度建设 项目评价

1. 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及规定的变革回顾

1.1国家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变革

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久高速的发展,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因素是不言而喻的,各个地方政府纷纷抓住政策机遇,上马大型建设项目,在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这也暴露出了投资总量偏大、结构失衡、预算超支等诸多问题。中央政府早就看到了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中的这种弊病,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势头增长,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银行总行早在1984年就作出了《关于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拨款改为贷款的暂行规定》,把由国家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归还本利的资金来源必须从企业新增的利润中支付。财政部后来又陆续出台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若干规定》(财基字[1998]4号)、《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等文件。2006年,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安监局等多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煤炭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规定,这些管理制度或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重复项目建设投入。更重要的结果是,使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了不少进步,建设单位的投资成本控制意识得到了逐步增强。

1.2兖矿集团公司基本建设管理规定的发展

2003年左右,正是兖矿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对外扩张的重要时期,在财政部出台《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之后,兖矿集团顺势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兖矿集团公司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办法》和《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为兖矿集团众多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兖矿集团核算办法在财政部规定的原则下,内容更加细致,操作性更加强,对基层建设单位财务核算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引导性。经过几年的实践验证和内容补充,在2007年组织编写了《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办法讲座》,为集团公司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进一步描画了一套标准的“路线图”。2009年再次对《讲座》进行了修订,除了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内容进行重点优化外,还对近几年国家法规进行了重新梳理,部分章节进行了重新编写,形成了新的《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应用指南》,成为兖矿集团公司当前建设项目财务管理最新的工作规范。该指南既是工作规范也是一部财务操作手册,实用性很强,涵盖了所有建设管理流程和比较全面会计核算具体规定,表文并茂,实例突出,对广大基建财务人员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特别是对与初次涉及基本建设核算的财务人员帮助更大,可以较快的熟悉基建相关管理规定与核算方法。指南下发后,兖矿集团所属各个建设单位的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基本建设财务决算考核中,各建设单位绩效考核分值普遍提高,23家建设单位中,综合得分80分以上的建设单位22家,占全部单位的96%,比200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2. 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特点

以兖矿集团为例,兖矿集团在多年的建设管理中,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兖矿特色的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特点。首先从业务归口管理上进行了细化,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进行了区分,并在管理组织结构上,把兖矿集团财务部的管理职能细化为为生产财务部与基建财务部两个并行部门,分别管理集团下属生产和基建单位,确保了在业务管理上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其次,更加提高了对可行性研究、初步概算、投资计划及预算执行的控制力度,明确了集团公司计划部门、基建管理部门、机电管理部门、物资管理等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监管职责和具体工作流程,所有建设项目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由建设单位、专业化公司、集团公司三级多部门审批,网上划转,通过资金管控实现了对投资过程的控制。第三是更加注重了项目后评价制度的建设,突出了集团审计部门对项目建设过程及成果的审查与评价作用,实现了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迅速反馈和及时纠正。除了上述具有兖矿集团公司特色化管理特点外,本人认为建设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还要突出以下几个重要作用或特点:

2.1“关口”前移,控制好项目论证关

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是建设前期阶段的重要工作,对项目成败及投入的收益将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可行性论证必须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反对假、大、空和哗众取宠。每个建设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建成投入使用,国家和建设单位要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然而很多项目建成后的使用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成为了一堆垃圾、变成企业的包袱。究其原因,多是项目可行性论证误导了项目决策。因此,负责任的项目论证,必须对项目有关的工程、技术、经济、环境、政策等方面的条件和情况做详尽、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对各种可能的建设方案、技术与工程方案进行充分的比较论证,应以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视角对项目完成后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充分预测和评价,把财务控制关口前移,让财务部门积极参与论证过程,共同把好项目的论证关。否则,依据一个错误的论证结果做出的必定是一个错误的项目决策,即使再加强建设过程控制也是无效的。

2.2超前预控,“计划性”色彩很浓厚

基本建设年度投资计划是基本建设管理实施阶段的重要工作。它是根据初步设计概算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编制的,是基本建设活动实施计划控制和财务管理控制的第一道关口,因此有“计划上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计划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的说法。经批准的计划,是签订合同、设备订货和建设项目管理的依据。计划指标以最末级单位工程为单位,设立类似会计科目的编码,形成年度计划大表,建设单位应当配备独立的计划人员,按月统计实际完成情况,对比分析计划进度与控制情况,按月形成计划统计报表,上报归口管理部门。财务会计核算则要综合考虑计划规定与相关会计政策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准确反应各类投资的列报情况,动态对比实际列报与计划指标的差异,发现计划外、超计划的工程立即予以制止或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从 而做到超前预控,维护计划的严肃性。一个准确的计划编制,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了项目最终投资的完成数,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计划的执行过程,因此,整个项目管理与核算过程,“计划性”色彩十分浓厚。

2.3建章立制,制度建设贯穿始终

建设项目管理是一个由多种专业机构组成的管理系统,各种专业管理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前后贯穿,浑然一体,一个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结束,始终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和共同控制的一个管理过程。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是其中一个重要管理环节,必须遵循项目建设程序为基本原则。因此,基本建设程序必须进行固化和优化,要形成规章制度,制度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本着实用、管用、好用、可用原则,贴近实际,优化流程,把制度建设和优化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制定制度是对建设项目管理流程的固化,清晰的工作流程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总抓手,按制度办,按流程走,责任明确,目标清晰,利于解决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实现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会计核算反应的就是流程的结果,反过来,会计核算结果与计划的对比就是对流程环节考核的依据。因此,制度建设是杜绝“三超”现象,“三边”工程,实现建设项目财务核算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重要保障。

2.4项目评价,不只停留在事后上

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结束后,项目主管部门还要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列出的有关指标,结合工程竣工后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作出评价,指出项目在论证、规划设计、概算、工期、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综合评价,即项目后评价。实际管理中,这种评价一般已经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各个建设项目在每年进行财务决算之际,建设主管部门都要对基本建设财务核算年度报告进行全面的审查和审计,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就是对当年度项目建设管理的一个综合性评价。因此,项目评价工作的时点,实际上已不只是在项目结束以后了,建设主管部门还可以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建设项目中期检查”,建立审查问题整改落实跟踪机制,实现“全程审计、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的评价目标,以强化提升建设项目整体管理水平,维护建设项目高效、健康、有序推进。

结束语

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多年以来,无数学者对此也有看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论述,不同建设单位采用的核算方法、管理方法不尽相同,差异较大。国家有关部委虽然出台了多部规章制定,但规范的都是“大方向”的问题,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细节上还是比较粗放。各个建设单位财务核算特点的不统一,有可能会造成国家统计口径数据的不准确,甚至出现税费缴纳标准上的不一致。因此,行业内渐渐出现了希望国家统一基本建设核算的呼声。兖矿集团在多年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已经汇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逐步的完善,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建设项目财务规范》,预计工作规范落成后,将是我国企业界首个针对建设项目管理,形成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创新型探索文件。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兖矿集团公司《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应用指南》.

[2] 汤冬秀《浅析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核算的几个关键环节》2005.

[3] 赵丽黎《浅谈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与预算控制》2000.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篇8

1.1基建财务管理概念

基建项目的全称是基本建设项目,它是指在多个场地上,按一个独立的总体设计方案来建设一个独立工程,或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工程项目的总体。基建项目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高投资回报的基建项目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基建财务管理,主要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的概算文件,来对基建项目的资金进行正确使用、合理筹集、科学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财务管理时将财务管理贯穿到项目的前期规划、可行性研究、投资计划、项目初步设计、物资招标、项目实施、工程竣工验收、结算与决算、项目后评估等各个阶段,近基建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进行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

1.2基建财务管理的内容

与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所区别,基建财务管理遵循着系统性原则、坚持投资的收益第一原则、全面参与原则、与投资的经济技术相适应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原则等。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致,基建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基建项目的具体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基建项目的成本进行及时管理与控制,将项目实施过程的浪费降到最低;其次是有效合理的利用企业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产生最大效益。依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设方的基建财务管理有如下基本工作:按照批准概算进行建设,健全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账务管理;设立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或指定专人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按相关规定,及时向财政部门报送基建项目的财务报表;实时掌握工程进度,并定期清点财务;对材料设备采购、存货、财务资产等做好原始记录工作。

2电力基建项目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基建项目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或引起注意的问题。(1)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很多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理论知识的及时更新与完善。更多时候,财务管理人员混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关系,简单地将工作重点放在会计核算上,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2)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充分,造成工程的超标现象严重。一些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基建项目投资时较为盲目,没有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就草率进行投资决策。从长远意义来看,财务人员不能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计划与安排,这为资金超标现象埋下隐患。(3)项目招投标与施工预算存在的财务问题。立项后,需要在施工预算中考虑项目的各项成本与资金筹集问题,合理编制施工预算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招投标环节。

3电力基建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3.1财务管理体系的构成

电力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体系主要包含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财务管理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电力基建项目主要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招投标、工程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竣工结算、竣工决算、财务后评估这八个阶段。根据八个阶段的流程性、连续性对其进行整合后,得到五部分的财务管理内容:规划可研阶段的财务管理计划、非物资招标阶段的财务支付与流转、实施阶段的财务管理、竣工验收阶段的财务管理、竣工结算、竣工决算、财务后评估阶段的财务管理。基建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体系的工作要结合财务管控系统、ERP系统、技术经验实验室来完成。每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不仅是管理内容,还包括财务管理工作的反应速度、工作时效性等问题。

3.2可研规划中的财务管理

在电力基建项目的规划可研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区域的电厂经济规划和财务现状,明确未来投资方案;对规划的基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年度的投资计划,合理安排项目投资;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合理管理项目的前期费用。该阶段财务管理部门参与的工作主要有中长期的投资能力分析、前期费用的管理、可行性方案的规划。

3.3非物资招标中的财务管理

基建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展初步设计,并对设计成果进行审查。招投标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电力的建设需求,实施服务、物资的招投标工作,依据招标的结果,与相应公司或组织签订合同。

3.4项目实施中的财务管理

基建项实施中的财务管理任务是工程建设单位协调物资供应、基建实施、咨询设计等单位开展工程的建设工作。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有工程的财务预算管理、推动财务概算的执行、工程的财务支出管理、工程的资金筹集管理、合同执行管理、核算工程成本、设计变更的审核、工程的物资管理等。

3.5项目竣工验收中的财务管理

在电力基建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考核项目的建设工作,检查工程项目是否满足相应的工程质量和设计要求。该阶段的财务部门重点参与的工作有资产的清点与移交、工程的验收、未完工程管理、资产的暂估转资。

3.6竣工结算、决算、后评估中的财务管理

电力基建项目在的竣工结算阶段要核实工程的实际工程用资、施工耗损和工作量,同时编制、审核竣工结算书,阐明工程的结算款。决策阶段编制工程的竣工决策报告,用以反映工程的投资情况、建设时间、建设成果、概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的总结等。在后评估阶段,通过客观的分析对比,评价电力基建项目的实施过程、建设目标、效益与影响等。

4结语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篇9

论文摘要:国家投入巨资进行基本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政府调控市场的基本意图,但是项目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实现不了政府调控市场的意图。因此,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建立科学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基建财务管理的前提

(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使政府在基建投资方面承担有限责任

1.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办事,就要按科学规律和国际惯例办事。目前发达国家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国际j惯例如业主负责制、资本金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这是人类几十年、几百年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客观实际的科学反映。

2.基建项目的性质不同,政府的经济职能、责任就不同。政府办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收税和就业。因为基建投资项目的性质不同,政府在基建投资与管理上的职能也不同,根据不同性质的项目而承担有限责任。

(二)改革的结果

第一,资金来源多渠道。基本建设投资由过去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投资单位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财政拨款等多种渠道。第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由过去中央政府一个投资主体,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集体、个体、外商等多元化的主体。第三,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方式由过去主要由政府投资,转变为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建设等多种方式。第四,责任明晰化。包括政府在内的不同主体根据在基建项目投资和管理上介人的范围程度不同各自承担有限责任,在投资与管理上实现责权利的对等与结合原则。第五,注重内涵扩大再生产。从过去主要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转变为在新建项目的同时,开始注重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第六、项目实行招、投标。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由行政分配任务,逐步转向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办法。

二、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

(一)规范和改革基建财务制度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明确基建财务管理的任务,一是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二是对基建的资金实行从预算、控制、核算到分析考核的全过程管理;三是依法、合理、及时筹集建设资金,用好筹资的自(主要是指经营性项目);四是将管理的目标定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要明确财政部门与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关系:一是规定哪些活动必须由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应包括项目概算、标底造价和竣工财务决算等;二是规定建设单位必须向财政部门提交文件资料和财政部门认为需要时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的文件资料。这样规定,不仅所有的建设单位都明确哪些活动应接受财政部门的管理监督,也为财政部门加强基建财务资金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二)基建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原则

基建财务管理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满足基建财务管理的基本需要;满足宏观调控的要求,突出资金源头控制;区别经营性建设项目和非经营性建设项目,形成不同的财务体系;注重基建财务制度的系统性等原则。

(三)严格执行基建投资与管理的基本制度

1.项目资本金制

为强化投资风险责任约束,提高投资效益,国有和集体单位各种经营性基建投资项目,必须实行资本金制度。资本金是项目法人的非负债资金,由投资方按规定的占总投资(含铺底流动资金)的一定比例认缴。在基建投资项目建设和建成后经营期间,投资者认缴的资本金可依法转让其出资额,但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

2.建设项目法人制和业主负责制

为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规范项目法人行为,明确其责、权、利,提高投资效益,凡新开工和进行前期工作的国有单位基建项目,必须组建项目法人,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

3.招投标制

为了维护基建领域的正当竞争,规范市场行为,确保基建项目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各类基建项目均须由建设项目法人提出招标申请,在征得项目投资方同意和有关部门审批后,全面实行招标投标制。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包括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设备材料购置和社会中介组织选择等建设全过程。项目总经理具体组织编制和确定招标方案、标底和评价标准,评选和确定投、中标单位。实行国际招标的项目,按国家现行规定办理。

4.工程监理和否决制

基建工程建设监理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理合同等,对施工阶段工程建设投资、工期和质量进行的监督管理。监理单位应根据所承担的监理任务,组建工程建设监理机构,并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中外共同投资的建设工程,应当由国内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但可根据需要引进国外有关的监督技术或接受国外监理公司的技术咨询。

(四)加强财政部门对基建项目投资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1.强化财政对基建财务管理的主体地位

财政部关于“基建财务管理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是主管基建财务的职能部门,对基建的财务活动实施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财政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策的审查监督,凡有财政性资金的项目,政府要加强对立项、“三算”审查工作等方面的监督。

2.正确处理基建财务制度与“两则”、“两制”的关系

系统地规范和深化基建财务制度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贯彻“两则”、“两制”所确定的改革要求。特别是对于经营性建设项目“两则”、“两制”所确立的适合市场经济的财务会计的政策、原则和方法,不仅为经营性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确定了方向,而且直接规定了许多方面的改革内容。当前的改革,重点是结合建设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即实行资产负债考核),对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一系列重要财务处理的不同原则和方式做出更加科学和实事求是的规范。

三、坚持建立健全基建投资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所有工程都必须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廉政

目前,基建工程中暴露出来的腐败问题不少,有些甚至是触目惊心的。要把防腐倡廉与工程进展结合起来。要将深化基建投资体制改革与整顿工程建设市场、严肃工程建设纪律、规范工程秩序相结合,促使基建投资体制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必须加强基建工程的管理和审计工作

搞基建工程,必须实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从立项报告到编制预算,从设计到施工,包括施工中的质量、安全、工期管理、材料的采购和供应,设备的采购、运输和安装,还有竣工投产后的经营管理,这一整套都应当有科学的程序和科学的规范,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大大加强工程的审计工作。现在的工程建设浪费严重,损失惊人,甚至有不法分子从中贪污受贿。所有重点工程都要严格进行审计,不仅要搞好竣工后的决算审计,还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单项审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篇10

【关键词】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法律地位 逻辑起点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解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

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致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各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而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理论完善的最佳时期,尽快构建和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成当务之急。

一、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1、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发展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认识的不断加深,作为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会计准则的缺失也逐渐显露出来,如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会计原则的内涵解释不够充分并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等,这些缺陷降低了其对制定具体准则的指导作用。在我国,财政部于2004年完成了对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大变革,并建立了全新的工作机制,其中的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为构建我国的会计概念框架奠定了基础。

2、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1)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必由之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导会计实践,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我国的会计准则存在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国对财务报表的要求多见于准则、制度和相关法规中,缺乏针对性。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基本会计准则是1993年制定的,与目前具体会计准则所运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脱节。

(3)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增强可比性,作为财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应该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各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我国也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尽快构建起财务会计基本问题的系统框架,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

在会计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之急,而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因为它对会计实务有重大影响。

1、我国现行会计法规体系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会计法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会计法规体系。这个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法》,第二个层次是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条例,第三个层次是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大法,也是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它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和核心地位,是其他会计法规制度的基本依据,其他会计法规都必须遵循和符合《会计法》的要求。国务院制定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对《会计法》中有关财务会计报告规定的细化。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它以《会计法》为指导,同时又是我国会计制度制定的依据。会计制度是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规范,它以《会计法》为依据,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不同企业的特点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制定。

2、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现行会计法规体系的关系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法》的关系(如图1所示)。《会计法》是整个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它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会计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对规范会计行为、维护财经纪律、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关系。《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将《会计法》中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规定具体化,它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诸多不尽完善的概念进行了修正,对规范我国的会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法律地位上看,我国的会计管理工作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由财政部颁布,因此它们都具有法规的性质。未来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财政部颁布,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因此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比《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低,但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局限于现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

(3)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前者是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所依据的基本会计规范,发挥着类似于西方国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后者由1992年颁布的基本准则和1997年起陆续公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构成。首先,我国将会计的基本概念等内容归集到基本准则之中,并没有另外单独公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次,基本准则虽然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但在实际运行中愈来愈缺乏应有的调整力度。最后,从我国基本准则的内容来看,目前存在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关系模糊、会计要素定义不够科学等问题,因而尚不能完全发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作用。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从我国新的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我国cf的构建有三个特色部分,其中之一是以国际化研究和原则为导向,以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会计要素以国际标准进行确认。

1、关于构建cf的逻辑起点

目前国际会计研究的通行做法是目标导向,以会计目标为研究起点,从显性层面来说也确实如此。然而,会计目标不会凭空产生,它总是依附于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存在。从哲学角度,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无论是会计假设、会计本质,还是会计对象、会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继而会计理论。因此,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环境。

2、关于构建cf的原则

(1)客观性与逻辑性相结合。客观性与逻辑性是任何理论体系都应遵循的法则。客观性是指cf应包括尽量多的经验内容且同时要得到高质量的证据支持。而逻辑性一方面是指对cf的逻辑结构须前后一致、首尾贯通且具备外部相容性;另一方面是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构建时要体现逻辑简洁、扼要的形式,也就是要遵循“科学理论的美学原则”。

(2)系统性与中立性相结合。在构建我国cf时,要从总体上把握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层次划分以及如何进行系统归类等,尽可能保证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系统性。同时,cf体系与内容的确定应站在客观的角度,考虑整体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不偏向任何一方,以兼顾其中立性。

(3)历史性与动态性相结合。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人们对cf内涵与功用认识的加深和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cf理论体系也应处于动态发展中。cf的构建思路是由法规到理论体系。同时,cf理论体系内容的调整必须受到社会历史的限制,动态完善不等于主观随意,既要体现其内在逻辑的外部相容,更要体现其新旧理论的逻辑相容。

3、关于cf的层次与内容的设定

目前,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就其体系而言是比较完整的,基本体现了cf的主体构架,cf应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

(1)第一层次,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三项内容,其中会计目标的确定是关键。我国的会计目标至少包含两种特征:一是会计目标的层次性;二是会计目标的阶段性。依据目前我国国情,新准则对当前会计目标的定位是既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又为相关利益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而构建cf体系则应注意其理论的超前性,关于会计目标的准确描述是有待商榷的。

(2)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会计要素表述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实现会计目标,会计信息应具备规定的质量特征。目前国际上普遍要求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权益变动表,因此应该在概念框架中全面描述诸如资产负债表要素、损益表要素、现金流量表要素及权益变动表要素。构建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还应详尽清晰地考量如何表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3)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四部分内容。根据确认与计量的概念和标准,把产生于过去的各项交易和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分类,分别以不同的要素身份及其所属的账户来计量、记录,并通过会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等手段,转变为有用的会计信息报送给利益相关人,这就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程序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三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会计的逐渐趋同,我国仍需要继续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使我国的会计工作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舒惠好、黎文靖: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研究[j].会计研究,2004(11).

[2] 罗国荣、黄增洁:对我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思[j].财会通讯,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