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3-19 04:0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学习方法

篇1

        一、 学习方法指导概述

        方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谁掌握了方法,谁就成功了一半。方法是智慧含量最高的知识,是有效的、内化的、具有迁移性的、能够随时提取的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捷径,谁掌握了高效率的学习方法,谁的学习就是高效率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学习,以最少的脑力与体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效。

        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 加强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对中学生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只有内、外因结合,事物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学生本人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教师指导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而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持久努力,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发生彻底的变化,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2、现实意义

        首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适合对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中学生的身体处于第二次高峰期,在这一时期,身体各项指标都趋于成年人,大脑神经系统趋于健全,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逐渐增强。中学生已经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大体上明白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但并不一定能够全面透彻地理解,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遇到知识和方法的困惑,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指导。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其次,据调查,在我们的课堂上,竟有72%左右的中学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85%左右的中学生还不会学习。我们研究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会发现,凡是成功的教学改革都是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勤奋和智商的高低。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只要学生具有中等以上程度的智力水平,只要他们掌握了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就能取得很好的发展。教师与其要求学生勤奋学习,不如给他们高效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再次,科学家惊呼,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面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学会学习,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加强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迫在眉睫。教师要通过教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渗透,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作为中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三、 对中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的策略

        加强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要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调控的统一体。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可以从指导学生准备学习策略、课堂学习策略、巩固应用策略三个方面进行。

        (一)指导学生准备学习策略,包括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课前预习

        1、在制定学习计划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制定学习计划要考虑两个因素。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对自己来说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制定计划要具体,要适合自己,要分解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要有调整的可能,要脑体结合,兼顾文理。学习计划要和老师的教学同步。可以要求学生制定每天、每周、双休日及假期的学习计划。

        其次,在完成计划时要分清主次,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要抓住自己的黄金时间做重要的事情。巧用零碎的时间记忆诗词、单词等一些具有相对独立的学习内容。

        2、在课前预习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预习是最合理的抢跑。 

教师要对学生预习进行方法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通过预习,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进行的学习阶段,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因此预习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要抓住预习的中心。学生预习可以采用“读、查、思、写”四步预习法。自读——拼读、朗读、阅读,感知课文;自查——查阅工具书、资料、参阅课文后注释等内容;自思——思考预习目标提出的要求,思考课本内容之间的关系及作业;自写——写出自己的学习笔记,疑难点,检查积累自学收获。预习时除熟知课文内容、把握教材重点外,更重要的是记录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尽力自己解决问题。多读理解课文,并且通过预习,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新的知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自己上课做好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预习,养成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指导学生课堂学习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很重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指导。

        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是高智商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勤思则疑,由习到惯”,疑问是通过思考产生的,教师在课堂中应刻意培养学生勤思多想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在课堂中能勤思多想,独立思考,出声思维,养成习惯则终生受益。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去探索,去思考,去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求可解决问题的模型和图式,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可行性预测并付诸实施,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逐步提高能力。

        (三)指导学生巩固应用策略包括指导学生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总结梳理知识

        1、在课后复习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学习的知识需要教师根据遗忘曲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指导学生尝试应用知识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巩固性运用和迁移性运用的辅导,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2、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在学习知识以后,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做作业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教师需要精选作业题目,让学生通过做作业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巩固,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先看书,再做作业的好习惯。在完成作业之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在完成作业中的解题思路进行思考,让学生树立从作业中找窍门,找思路、找方法的意识。

        3、在学生总结梳理知识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之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对中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要注意的问题

        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必须注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作用。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态度、兴趣、动机等。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首先,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成绩,积极的学习态度,兴趣,动机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力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会迅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力,它往往可以使人废寝忘食;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使学生达到“以学为乐”的境界,何愁学生的成绩不提高呢?

        再次,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把学习任务胜利完成。教师可借用奖励和惩罚的外部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的内在动机持久而强烈,从而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篇2

其实,学习成绩总是不能提高,原因只有一个:懒。只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做到每天独立完成作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保证你的成绩一定有所提高。

第二大方法:不耻下问,多做练习题。

在平常的学习中,遇到困难,首先要自己动脑筋,不要想都不用想就放弃,到了确实想不出来的地步,就可以找同学、老师讨论一下,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也不用害羞。在作业完成之后,可以拿一些辅导资料来看一看、写一写,这对学习一定有帮助。

第三大方法:相信自己,笑对考试。不紧张、不害怕。

当考试来临时,不要总是消极悲观地认为自己不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千万不用紧张。一紧张,脑子就一片空白了。只要在考试前夕做好准备,你就可以创造辉煌。而考试前准备就是抓基础、抓弱科。

以上的三大方法,是怎样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只要做到这三点,相信你的成绩一定会提高。

孜孜不倦,努力奋斗

一转眼已过去了半个学期,在这半个学期里,因为我的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成了老师们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伙伴,因此我也荣幸的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里的“学习之星”。得到这个荣誉,我十分的开心,它也会作为我前进的动力,鼓舞着我不断挑战自我,争取更加完美。

回想这半个学期以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许多的帮助,这也让我产生了许多学习的动力。课前,我做好预习,对不懂的知识点先掌握;课上,我认真听课,记下老师所说的每一个知识点,解决我在预习时碰到的困难;课后,我及时复习,对老师在课上讲的内容做整理,遇到还是不懂的内容就记录下来,再去询问老师,而老师们也总是耐心仔细地帮我解决困难,直到我弄懂了才停。由于有这样的学习方法,我对知识的掌握也十分牢固,对学过的内容都可以记在脑子里,并加以运用,取得了好成绩。在课余时间,只要有同学在学习上有疑惑的地方要问我的,我都会尽我所能地去帮助他们,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也等于复习了我所学的内容,一举两得,互帮互助。对那些学习成绩一样优秀的同学,我则会学习他们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自己的能力有更好的提升。当然,在学习中,我也曾经放松过自己。记得在第一个学月取得了好成绩时,也许是骄傲吧,上课时我没有像第一个月那样认真,有时会跟同学说话,因此我也影响了成绩。老师发现我的情况后,及时跟我说明了问题,跟我做了思想工作,而我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调整了状态,认真学习。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也取得了好成绩:前两个月我的成绩排在全班的第一,第三个月排在第二。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对我的辛勤教导阿!

得到“学习之星”,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我会把它化成学习上的动力,争取在接下来的半个学期里取得更优异的表现,不辜负同学们和老师们对我的期望!

学习心得

篇3

1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缀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2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目标的良性循环。

3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的主要方面。

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3.1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3.2思维质量的训练。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3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生活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教师要更近一步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增强课堂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充满新意与活力。假设。19 世纪对氢光谱谱线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假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瑞士的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他完全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氢光谱波长公式的假设,按这个公式所计算的氢光谱数值和实验结果相差不到4万分之一。28 年后,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理论,该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表明了巴耳末公式的正确性。因此在“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大量的落体运动的实例,使学生在对其有感性认识的同时对其进行运动性质合理的猜想。再通过试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证明,使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篇4

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是学生有计划地、主动地、灵活地、有效地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提问:奶奶买回了6个苹果,现在要把这些苹果放进盘子里,每个盘子放3个。算一算可以装几盘?学生很快就解答出来了。接着提问:

1.添加一个苹果,问: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请摆一摆。

2.再添加一个苹果,问: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

3.把苹果的个数变成7个、8个、9个、10个等,还剩几个?会出现什么结果?

7÷3=2(盘)……1(个)

8÷3=2(盘)……2(个)

9÷3=3(盘)……0(个)

10÷3=3(盘)……1(个)

让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余数会不会出现3?当除数是3时,余数只有0、1、2这三种可能,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自主活动,自己发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了道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合作与交流能力是21世纪国民的必备素质,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使合作交流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要把握合作与交流的时机:在突破重难点时,在学生有疑难问题时,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等等。掌握策略:定人数、定组长、定职责、定目标、定内容,留空间、留时间、留机会给学生。例如在“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求法,然后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结果多数学生掌握了两种以上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高了,所拥有的数学眼光、数学创新意识更强了。

三、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与探究

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与探究,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会探究学习,不去想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与探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与探究的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他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思”的重要性。“思”是自己艰苦的脑力劳动的过程,没有“思”就没有理解,没有“思”,对教材中科学的结论也只能是生吞活剥地接受,照本宣科地记录,成为听课的录音机、记事本。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听课习惯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会思考问题。

(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与探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每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能否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对比和辨析,学生的思考与探究的能力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创新意识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尊重学生独立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复习。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考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会复习。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等,都说明了复习的重要性。复习不只是对已学习知识的回忆,更是对已学知识的整合。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要把基本知识整理出脉络,掌握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练习。

篇5

    “学习力”这一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学界对“学习力”关注度和研究逐渐得到提升,并有学者开始涉及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学习力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欲望,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学习和适应,提高自我和获得突破,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的持久力。学生学习力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和学习创造力的总和,它是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学习动力是指学习主体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毅力是指在学习中具有的持久力,包括学习精神、学习心理素质、学习自控力等;学习能力是指学习主体根据条件的变化,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转化力是指学习主体将学习成果转化实际成果的能力;学习创新力是指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能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力是软生产力,是创新和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

    二、学习力提升的研究价值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1965年美国系统动力学的奠基人——福瑞斯特教授写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习力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高低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越来越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现在的5年、3年。“谁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谁就能迸发出新的创造力,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并获得竞争的领先优势。所以学习力是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因此,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如何提升学习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现行的研究中,关于学生学习力的测量主要是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但由于研究人员是采用观察与教简易的问卷的形式进行收集的资料,其信度与效度有待考证。有关于学生的学习力的问卷都是关于学习能力方面的,几乎未涉及学习力的其他方面,没有较系统的测量工具,而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习力的提升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重要的学科工具。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少数教师迷信“满堂灌”、“一堂清”,将课堂变成自己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习惯了当听众和旁观者,对老师过度依赖,导致“一讲就懂,一做就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如何理解例题,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作业当成负担,抄袭、逃避等现象司空见惯,不知道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综上所述,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是时代赋予教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数学学科原有知识的积累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力的重要因素。用构建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学生知识的内化、智慧的发展需要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内化所学的知识,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原有知识积累相对较少时,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因此,提升中学生数学学习力已成当务之急。

    三、学习力提升的研究展望与启发

    1.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强调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有利于其成为善于学习,智慧学习的人。

    2.通过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方法的理念,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终身学习理念等,最终增强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在恰当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发挥并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成为爱学、会学的终身学习者。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作学习能够提供民主、和谐的课堂,拉近师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自我展示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兴趣,形成稳定的学习毅力。

    4.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形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总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篇6

关键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92-01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上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灌输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成绩逐渐下降,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进行分层次、分步骤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能起到什么作用,预习仅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是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要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

(2)听课方法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让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记”是指学生做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做笔记时应要求学生: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教学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在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为交作业而做作业。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指导时,应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让教师带着复结。其实,从初一开始就应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一是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是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是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和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第一,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后的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进行一次到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第二,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第三,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给予学生更加自主独立的学习空间,让教学活动更具素质性,尤其是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改进,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立体的高效语文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思维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与习作能力,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强化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预习能力培养

预习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忽视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完全将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之中,直接导致了学生这一能力的严重匮乏。由于缺乏良好的基础,许多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后,也没有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语文教学工作实际,强化了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教育学生养成学习必先预习的理念,让学生明白课前开展有效的预习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只有在课前将基础性内容解决,并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学习中还有哪些需要强化的难点,才能保证语文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针对教学目标提出基础知识、教材内容两个方面的预习要求,对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让他们在整个预习活动中具有鲜明的导向。另外,笔者在对学生进行预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循序渐进地进行预习技巧指点,授人以渔,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在预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科学预习、高效预习的能力,为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和学生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作为初中生,在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具有了长足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还是简单地按照满堂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教学成效提升将会产生限制作用。针对教学的这一状况,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将原本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思考探究为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活跃,提高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与深入性。笔者将原本直接讲解的教学知识点,转而设计为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思考题,组成一组对学生思维具有线索引领和推动作用的探究提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聚集在以学习小组为载体的单位中,按照探究提纲为线索,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相互的合作研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开展点拨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创新,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以往在语文学习中被动等待教师给予答案,现在是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主动研究,相互之间开展激烈的讨论,对问题答案进行完善与补充,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

三、强化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

它山之石,为己所用,这是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种较高境界。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尤其是阅读学习中的收获,要能够有效转化为内在的理解、掌握和有效运用,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在学生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之间搭起一座连通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中的迁移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出示探究题,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章是怎样选题、怎样布局谋篇、怎样表达思想、怎样运用修辞手法的等等,从整体感知印象到逐步分析细化,让学生对这一类型文章的写作手法、技巧具有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表达对本文以及这一类文章写作的心得体会,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完善补充,从而集中大家的智慧提高对这一类型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效果。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还要求学生进行这一类型文章的仿写,通过模仿再现的方式,将学生在阅读分析教学中的收获内化为对这一类型文章写作的技巧,有效地实现了学习成果的迁移。

四、强化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要努力创新,并在创新中得到进步。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同一问题观点不一致的状况,许多教师遇到这一状况时担任了裁判员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判,或正确,或片面。笔者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而是创造让学生思维激起碰撞的载体,要求学生尤其是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直接的辩论,不同观点正面交锋,各自引出自己的论点论据,以辩论、论证的方式探究问题的真实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宽广度得到了有效拓展,不拘一格,畅所欲言,其他学生也可以进行点评和补充,在这样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不仅通过思维辨析的方式明确了正确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让学生的思想进行创新,不再受传统模式固有模式的禁锢,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强化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

篇8

关键词: 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31-02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最自然地获得知识、技能,同时促进学生发展一般能力,特别是创设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的使命不再是向学生教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知识,或者说,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学会”,而是要使学生“会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了“教”,却忽视了“学”,这也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出来的根本原因,而注重“学”对教师而言,关键就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就有“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之说,可见古人就已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了。

那么,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呢?

我国学者黎世法曾对中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即:优秀学生都坚持学习的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自学)――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练习――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这八个环节中,既包括课内学习,也包括课外学习,但侧重于课内学习。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都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领域内进行,即课内和课外学习,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两者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不同,进而就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课内学习的方法:

1、预习:指教师课堂讲授之前,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以便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发现疑点,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的质量。预习可分为课前预习、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我们这里主要指课前预习。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预习是学习的准备,预习得好,听课质量就高,既可以节省听课时间,也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作业的时间,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差、听课中障碍多,也要通过预习,复习新课中所需的基础知识,如定义、公理、定理等,扫清障碍,变被动为主动,更要加强预习。同时,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方法及能力的重要环节。预习时,学懂了,学生会增强自信心,听课时主动、有目标、有目的地去听,有利于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预习时注意:既不能预习的过粗又不能预习的过细,只要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大致了解教材,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教材中的重难点及不明白、需深入理解的问题即可。

2、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因此,学生要会听课,听好每一堂课。听课时,要明确听课目的,只有这样听课时才会积极主动地领会老师传授的知识。听课必须专心、注意力集中,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并随时克服“分心”现象,排除各种干扰,积极思维,要围绕教师讲解的内容和思路,听老师是如何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的,对比自己在预习中对教材理解的程度,解决自己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只有通过积极思维,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并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听数学课,与听语文、政治、英语等课不同,听数学课时应做到听、看、想相结合,使各种感官协同活动、交替进行,既要听老师讲解、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又要看老师的板书、演示、态度、表情,抓住问题的关键,弄清问题的结论。

3、复习:它是学生及时消化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的一种学习方法。复习的作用在于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技能、技巧的形式,使知识系统化,锻炼和提高记忆能力。复习的种类按时间上分有课后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学科总复习;按性质上分有消化性复习、巩固性复习、系统化复习等。复习必须及时。应做到当天所学的内容当天复习,应坚持先复习后做作业,复习要有计划。复习既要及时,又要多次间隔性地定期循环进行,且时间间隔要先短后长,但要注意复习不是单纯的机械重复。复习过程中,要弄清自己对哪些知识已掌握、理解,哪些记忆淡薄、理解模糊,便于复习时进行加强或与老师同学交流,还要回顾已做过的习题,搞清这些习题的特点与解题规律,对已经出现过差错的习题,要重点进行分析,找出致错原因和防错办法,进行补差活动。还要结合思考,做到“温故知新”,在知识复习巩固过程中加深理解,使认识水平和推理、分析等能力有所提高。复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把“想、听、看、练”结合起来,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复习要善于归纳小结,使知识系统化、牢固化。

4、练习:它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种方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相应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有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但对于数学科而言,主要是书面练习及实践练习。对于练习,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严格按要求和规范完成每堂课的练习,不马虎了事,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必须先复习有关知识,重视审题,学会掌握审题的一般方法,积极思考、独立完成,才能真正起到加深理解、锻炼思维和培养能力的作用,精心解题,准确规范。学生应力求做到思路对头,方法巧妙,逻辑严谨,表达科学,条理清晰,结论准确,书写规范,按时完成,自我检查,学会自我检查练习正误的能力和习惯,对老师的批阅,也应认真阅读,以找出错误的原因,利于纠正错误。

5、反思:指学生学完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之后,对所学知识,回过头来重新进行深刻理解与思考,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发现新的东西,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化”。例如,学生在学习初中《几何》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进行反思时发现:用相交弦定理的推论可以求作一条线段是已知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或切割线定理同样可以求作。数学知识有它的连贯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反思,可以前后沟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6、记忆:是指把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储存,使知识得以巩固和保持。记忆的方式很多,有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整体记忆、部分记忆与综合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等。记忆的内容要有选择性,不同学生要结合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记忆方式,例如:对数学中的定理、公理、公式、特殊值的近似值,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等的记忆,男生采取理解记忆,而女生则擅长机械记忆。

课外学习的方法:

课外学习主要是指在课程计划之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的多种课外活动,对于数学科而言主要有课外阅读、学科活动、知识竞赛等。

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

目前的初中生学习方法存在着这么几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做到了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课外学习这几个环节,有的学生只做到了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还有的学生重视了课前预习,但忽视了听课,同时这几种情况在各个环节中还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具体是:在预习法运用中,花了很多时间,预习的很细,于是在课堂上感觉没有什么可听,都已弄懂了,听课没有积极性,认为课堂教学多余;有的学生预习的过于粗疏,或者干脆就不预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习效果。

在听课学习法运用中,有的学生听课没有目的,不知道该听什么?哪些自己应该重点听,哪些不需要重点听,盲目,从而造成注意力不能自始至终的集中;有的学生听课目的明确,听的也专心,但只是“听”,没有积极思维,最后对老师所讲知识还是一知半解。

在复习学习法运用中,有的学生只注重了做作业,当天所学不能坚持当天复习,复习不及时;有的学生对于复习只进行一次,复习只是单纯的做题或阅读课文,没有结合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练习学习法运用中,有的学生未看清题意,也不复习就匆忙作题;有的学生不加思考,生搬硬套例题或抄袭别人答案;有的学生只图完成任务,书写潦草,对错不论,还有的学生练习不能按时完成,对老师的批阅从不“深究”。

在课外学习中,运用课外阅读法时,因数学课本或参考书籍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吸引力小,所以有的学生把阅读范围仅限于习题集或相关资料书籍的习题上,不去阅读书上的例题分析、独特方法的介绍等;有的学生虽注意了参考资料上的例题分析、新颖方法介绍,但不能与“实践”(解答习题)相结合,结果书是阅读了,但没有收获。

学科活动、知识竞赛等学习方法,由很少运用,主要是条件不具备,教师很少组织或从未组织。

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所以数学的学习成绩普遍不高,并且随着年级升高数学成绩呈递减趋势,甚至有些学生一提到数学学科就感到很难学好,怕学数学,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

改进方法及措施: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

首先进行了学习方法讲座,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及常用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讲授和介绍,特别是对学生应怎样运用常规的学习方法-------怎样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反思、记忆进行了详细介绍。

课外阅读时,针对目前市面上相关数学资料多杂的特点,我给学生推荐介绍好的书目,并给学生讲明资料不在“多”而在“精”,要求学生不但要做资料上设计精练、巧妙的习题,更要阅读上面的例题分析、新方法、思路介绍,以摄取新知识。

利用数学辅导课、数学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知识竞赛活动。同时,指导学生办数学学习园地、数学板报、手抄报等,还鼓励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等。

通过这些活动,巩固和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使学生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二)介绍名人成功的学习经验。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之所以取得惊人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方法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如高斯、爱因斯坦给我们了一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即W=X+Y+Z(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方法,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空话),这个公式说明方法对一个人是否成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

无论哪一所学校、哪一个班级,总会有一些优秀学生,他们往往都有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或经验。这些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其自身的学习实践。他们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学习条件大致相同。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经验,使其他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学,利用班会、数学学科活动,让优秀生或进步生在活动中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学习进步的经验和原因,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照他人经验对自己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和总结,又可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利用数学学科小组,让组内优差生交朋友,结对子,一帮一,交流学习经验与方法,使他们相互尊重与信任,进而克服差生因学习落后而产生的自卑感与厌学情绪,从而造就相互关怀、相互支持的环境。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再学习到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注意事项:

1、改进“学法”要与改进“教法”有机结合,重“教”不重“学”的做法是错误的,反过来,重“学”不重“教”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法与学法是辩证统一的,所以,不能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来进行,要重视教与学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这样的学法指导才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

2、要把学法指导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问题,它与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密切关联,若不搞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只抓学法指导,难免舍本求末,事倍而功半。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后进生并非学习方法不当,只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少数差生学习成绩不佳,与其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与得不到尊重、重视也有密切关系。有的学生虽勤勤恳恳,但找不到证题思路。缺乏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会一般化,对改进学生学习起不了作用。所以学习指导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是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前提,试问,对一个本来就厌恶数学学习的学生,你大谈怎么改进学法、怎样去学数学,对他能有多少作用呢?

只有培养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爱好,产生需要感,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引导学生准确评判自己的成绩,既看到缺点和差距,又看到取得的成绩,制订奋斗方向和目标,获得学数学的干劲,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就有了更好的效果。

4、要重视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结合数学学科的数、形、符号多的特点,探讨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自己学习成败原因,探求更利于自己的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

5、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从自身经历中,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所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不能绝对化,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从学习方法论的角度说,学习方式是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可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不同手段,对每个学生而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不同之分,而没有正误之分,学习方式的特点有它自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学法各异,如听课,有的学生善听,只是静听,同时大脑飞速运转思维,最后才动笔进行计算或证明,而有的学生则边听边动笔操作;有的学生清晨思维敏捷、记忆力特好,而有的学生晚上来精神、效果好。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的,有一定程度的恒常性,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既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避免把外在的学习方式强加于学生,否则可能只会起到误导作用,束缚学生个性,影响其健康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大面积提高数学科教学质量,不仅要进行教法探讨研究,更要重视“学法”研究,加强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叶上雄主编《中学教育学》.

[2] 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

[3] 丁尔升主编《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物理;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63-01

一般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学习物理知识的。教师通过物理材料,用生动的语言,把物理的现象、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比较准确的再现。同时,借助直观教具(如多媒体、物理实验器具等),唤起学生对物理的想象,帮助学生形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的表象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活动,理解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的本质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物理原理和物理推理等规律性的物理知识,最终应用于实际,形成一定的能力。这需要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

1.感知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在接触一门新学科之前,学生先要做的就是去感知这一门知识,感知这门知识的组成方式,感知这门知识的组成结构,感知这门知识的运用及其相关原理。只有先对这门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全面的感知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自己带入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同样,物理的学习也不例外。感知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1 注意力方面。集中注意力是学生感知物理知识的基础,这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一个核心。集中注意力是学生认真听课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那还谈何认真听讲呢?因此,根据个体自觉意识的参与程度,心理学将注意划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学生只有充分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1 学生在课堂上要养成时时刻刻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如在物理学习一开始,就能立即集中自己的注意;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仍能保持高度地注意,不让其分散;当学习遇到困难或干扰时,能马上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强迫自己去注意物理学习;物理学习结束时,仍能注意保持紧张状态,学习有始有终。

1.1.2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要交替使用。单凭无意注意是不够的,因为学生不可能对整个物理学习活动过程都有兴趣,当遇到困难和困扰,就需要有意注意参与;但单凭有意注意则学习不可能持久。因为用过多的意志努力来维持注意会使学生很快疲倦。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两种注意要交替使用。

1.1.3 培养学生适应各种复杂教学环境的能力。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每一堂课都会有实验来进行辅助教学,有时涉及到纯理论知识的讲解时,学生就会觉得学习的内容枯燥乏味,也就导致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提不起兴趣;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处在初中的学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难免会对外界的一些具有吸引力和刺激性的事物产生好奇心,这样也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意志,加强学生的自制力。

1.1.4 要教会学生注意劳逸结合。中学生学习时,在一个问题上集中精力久了,就会感到疲劳,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效率就会降低。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文体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消除疲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利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科学性的物理小实验来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发现学生们注意力开始涣散、不集中时,就可以让学生们亲身实践,做一些趣味性的实验,这样既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效果。

1.2 想象方面。想象就是头脑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没有想象,就难以进行抽象物理概念的学习;没有想象,就不能理解物理所要表达的原理;没有想象,就不能认识物理原理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说,想象是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一种源泉,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酵母。因此,在物理学习中每位同学都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2.1 打好知识基础,为合理的想象创造条件。任何物理的想象都离不开基础物理知识,发展物理想象力就要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物理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扩大知识面,积累生活经验,为想象创造条件。

1.2.2 将死板的语言文字和抽象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将一些物理材料、文字等形象化为一些小实验,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为身边常见的现象来进行学习和讲解。

1.2.3 参加物理课外活动,重视物理课外实践。课外活动是培养想象力的好天地。因此,中学生应该积极地参加一些与物理有关的有益的课外活动,如趣味物理实验等。同时还要多组织一些与物理有关的物理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到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理解物理知识的方法

2.1 树立整体知识结构。物理知识是一个有系统、有结构、有层次的整体,所以,在学习物理时,如果我们能够将零碎的片面的、甚至是杂乱的细节知识立足于整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2 用发展的观点学习物理。要让学生明白物理的学习并不止于在学校里的学习,用发展的观点学习物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好物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3.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学习的方法

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目的,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形成一定的能力。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形成能力,主要通过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76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数学课是一场教师和每个学生都进入角色的精彩艺术表演,因此,具有精深的数学知识和高超的解题能力,还不足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好的教师首先从学生的兴趣下手。因为他们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教育家皮亚杰所说:“孩子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兴趣受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做好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同时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开端,一定要精心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也感兴趣的,又能和当节课的教学有关的话题,这样对整堂课的教学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为什么是0.618?”一节教学中提出问题:“人的鼻子为什么在脸中间偏下一点就好看?”、“报幕员为什么不站在舞台中央报幕?”来引入“黄金分割”、“黄金分割点”的内容;在学习“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时,可以设问“从上海到广州,一般可以坐轮船还可以承乘坐飞机,为什么坐飞机路程最短?”;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应用题教学中设问“你能否不过河测得河宽,不上山测得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得敌我之间的距离?”又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定理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吗?学生肯定回答为180°,紧接着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一般回答为教师说的、书上是这么说的,这时教师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一定为180°,学生就会感到好奇,明明我们一直都说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现在怎么又说不一定了呢,老师就势提出想要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我们要从已知的基本事实出发来对这个问题加以证明它的正确性,学生这时就会思考怎么进行证明,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撕纸得到证明的方式。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现实的“情境化”提供了可能,为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创造了机会。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些案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研究的材料,可以使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精心设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生活知识烘托教材,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利用其求知欲望、好奇心且有系统,有目的地去进行,从而达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有理数”一节,引入“负数”的概念时,可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零”在过去的认识中表示没有,0℃是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呢?零上5℃与零下5℃都是5℃,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2. 汽车驶离车站12公里,你知道它是往东跑还是往西跑吗?向东12公里与向西12公里都是走了12公里,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又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笔者对同学们说:“我有一件事想麻烦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我亮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玻璃说:“我这块三角形玻璃摔在地上碎了一个角,需要照原样再裁一块,但摔碎的那个角无法还原了,想请大家帮我想个办法,怎样才能裁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有些学生就议论开了,摔碎的那个角无法还原了,怎么办好呢?这时学生回答不上,必定疑惑,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这时来讲授内容,教学效果必会大大提高。

三、通过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学了相似三角形知识后,可利用标杆、阳光影子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启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教师应该相信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作为教师应具有积极乐观的“学生观”,从多个角度评价一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乐于接受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一些评价方法:1. 选择适当的场合与学生面谈;2. 课堂观察常被忽视的学生;3. 让学生自我评价;4. 让学生坚持写数学心得体会,教师批阅。总之,多元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帮助教师获得更大的真实信息,有利于师生沟通,有利于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表达幽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诱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手段应用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数学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效果尤其明显。如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时夹带一些地方话,尽管这不很规范,但趣味性很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效果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