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8:35:28

术后范文篇1

1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

1.1痛觉阈即引起疼痛的最低强度的刺激,或者说是疼痛最低的可感知强度。Wof和Wolff曾报道,健康者都有相似的感知疼痛的能力。但炎症可使痛觉阈降低,局麻、神经系统损伤或中枢性止痛剂可使痛觉阈提高,分散注意力与暗示可减轻疼痛。

1.2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对疼痛的知觉反应中,社会文化知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948年人类学家Kraeber发现,某些社会阶层的妇女在分娩时毫不痛苦,婴儿出生后妇女很快就到田间劳动,而大多数妇女在经历分娩时显得相当疼痛。

1.3心理因素疼痛不仅有着性别差异、民族差异,而且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因为疼痛而引起心理反应,悲伤可致疼痛加重,控制悲伤可减轻疼痛,这是由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反应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学家发现恐惧、焦虑、失望、不耐烦均可使痛阈降低,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痛阈提高。

1.4痛觉适应传统观念认为,对痛刺激的适应是不明显的,强烈的疼痛刺激根本不产生适应。然而新的实验证明痛觉本身也存在负适应现象,即在痛刺激连续或多次作用于感官的一段时间后出现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术后疼痛的控制

2.1药物治疗倡导预防性用药。有些医生在诊治有疼痛的患者时常要求患者“忍耐疼痛,尽量不用药”,但无谓地忍耐疼痛实际上是毫无必要的。现有观点认为,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按时给药效果明显,所以对于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手术后切口疼痛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而不是待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预防用药所需剂量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得多,患者痛苦又大大减轻,镇痛效果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24小时总用药量比疼痛时再用药的药量小,同时也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使其有规律可循。所以告诉患者如有疼痛应及早报告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2.2患者自控止痛法(PCA)PCA在国外正广泛用于术后及慢性疼痛治疗,其方法是患者拥有一个用计数电子仪控制的注药泵,按规定浓度和速度匀速将药物注入体内的方法。患者自控止痛法(PCA)需要自我控制给药时机和剂量。

PCA依据给药途径分为静脉注射PCA(PCIA)、硬膜外PCA(PCEA)和皮下PCA(PCSA),以PCEA镇痛效果最佳。

3术后疼痛的护理

3.1非药物治疗护理抑制疼痛的物质,现已检测出的脑啡肽、强啡肽类物质已有几十种,它们与外源性吗啡一样,能够控制疼痛的传导,抑制疼痛。情绪、心理等因素可影响吗啡类物质的产生。心理护理的原理就是激发机体产生释放内源性吗啡类物质,因此,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3.1.1控制焦虑焦虑与痛感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排除恐惧有利于减轻疼痛。解除患者的焦虑,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护理人员应尽量陪伴患者,允许并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使用治疗性触摸或其他方法解除患者身体的紧张度,帮助患者松弛,鼓励患者参与护理计划,以及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使其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3.1.2分散或转移患者注意力护士要保持敏感,对于轻度或中度以下的疼痛患者,可采用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读小说;听力分散法,如听音乐、听故事;触觉分散法,如抚摸等。基于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以往经历的不同,每个人都会选择某些特殊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疼痛反应。

3.1.3身体放松法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术,自我催眠、自我暗示以及心理治疗中的催眠与暗示疗法都有助于机体放松,肌肉张力减小以减轻疼痛。同时思想放松还能促进药物止痛,有助于患者关闭“疼痛冲动的门”,并增加循环内啡肽,以提高患者的痛阈。

3.1.4诱导想象疗法诱导患者去想象一些以往经历过的、令人欢愉的场面,如温暖的沙滩、柔和的阳光、蔚蓝的大海、茂密的森林等。

3.2一般护理术后帮助患者摆好舒适体位,使肌肉松弛,张力减小,缓解疼痛的肌肉阻力,给患者讲解术后所带引流管的用途。对于有些患者,为减轻肿痛和切口压力,可在床上放支架支撑被褥,观察伤切口有无渗出、出血及感染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时间允许术后及早给予舒适利于缓解疼痛的不同体位,如半卧位等。病情允许可及早下床活动,疼痛一般在麻醉清醒后2-6小时最强烈,24-72小时逐渐减轻,若患者持续疼痛,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3.3应用镇痛药的护理注意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因人而异,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后有的患者血药浓度过高,引起呼吸抑制、过度镇静、呕吐等反应;有的血药浓度过低,镇痛无效,患者依然烦躁不安,吵闹不停。所以给药时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动态变化,尤其是第一次给药后,应了解患者的反应以确定其用药剂量。同时,护士应了解各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注意观察。

3.4自控镇痛(PCA)的护理术后应告诉患者应用PCA治疗的目的和使用方法。妥善固定给药导管,保持给药途径通畅,定期评价镇痛效果,当疼痛较重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

术后范文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74例,共植入133枚种植体;女96例,共植入185枚种植体。年龄23~68岁,平均43.8岁。牙列缺损原因:拔牙137例(包括牙周病、牙根纵裂等),外伤致牙缺失27例,先天性缺牙6例。种植牙位:上颌前牙区55枚,上颌后牙区85枚,下颌前牙区55枚,下颌后牙区123枚。患者术前曲面断层和根尖X线片均显示有足够骨量。163例牙周健康,口腔卫生良好,无牙龈红肿,无探诊出血及牙槽骨吸收;7例牙周炎,种植术前进行系统牙周治疗且病情稳定1年,无牙龈红肿,无探诊出血。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根据根尖X线片测量的牙槽骨高度及宽度,选择合适规格的种植体。本组23例(76枚)存在下颌后缩、下牙槽神经管解剖位置偏上、多个牙缺失或缺牙并有部分牙槽骨缺损患者,术前制作外科模板。

1.2.2一期种植术本组均采用口腔种植机(W&H公司,奥地利)进行手术。常规消毒麻醉后,于牙槽突顶(146例282枚)或偏唇侧(24例36枚)作约0.5cm弧形切口。用骨膜分离器剥离黏骨膜,暴露术区,修整牙槽嵴,23例带入术前制作的外科模板,球钻定位,结合模板、与对颌牙的咬关系以及骨嵴基本形态,确定种植体长轴方向。先锋钻钻入牙槽嵴顶,确定种植角度和深度;序列钻备洞,采用级差备洞技术逐级扩大种植窝洞成形。术中用生理盐水冷却。用种植手机和棘轮扳手缓慢旋入种植体,确定种植体初期稳定性>30N•cm。术区缝合。

1.2.3二期修复术一期种植术后,上颌经4~6个月骨愈合期,下颌经3~4个月骨愈合期,行二期修复术。局麻下暴露并取出愈合帽,旋入牙龈成形器;1~2周后取下牙龈成形器,连接基桩,取模、灌模,并完成试戴、黏固。术前牙周炎患者术后坚持牙周维护治疗。

1.3检测指标

术后6、12、24个月定期随访,摄根尖X线片,了解种植体留存情况、种植体周围骨结合以及颈部牙槽骨吸收情况。拍摄时采用定位器控制拍摄角度,避免发生形变。

1.3.1种植体留存率种植体松动度超过1mm、根尖X线片示牙槽骨丧失达根尖者视为种植体不留存,计算种植体留存率,公式为种植体留存数/总例数×100%。

1.3.2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变化量测定在根尖X线片上对每枚种植体的近中、远中、中间3个位置分别进行测量。每张X线片由同一位医生测量3次,取均值。以种植体植入当天测量值为基准,计算术后6、12、24个月时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变化量,即前一次骨高度值与后一次骨高度值之差。种植体颈部周围骨高度测量方法见图1。A1为种植体近中或远中与牙槽骨接触的方最高点,即骨高度的顶点;L1为种植体长轴中心线;L2为通过种植体根尖点(B点)的L1垂直线;通过A1向L2作垂线,与L2相交于B1点,A1B1的长度即为种植体颈部周围骨高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种植体留存率

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24个月定期随访。318枚种植体中不留存9枚,其中术后6个月脱落3枚,6~12个月脱落4枚,12~24个月脱落2枚。本组种植体总留存率为97.17%(309/318)。3个时间点种植体留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03,P=0.4928),见表1。种植体不留存患者年龄均在55岁以上,7枚种植牙位为上颌后牙区,失败原因为受植区感染并发种植体周围炎;2枚为下颌前牙区,失败原因为种植后马上配戴活动义齿受压所致。

2.2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变化量

术后部分患者(6个月4例,12个月31例)种植体颈部周围有新骨形成。术后6、12、24个月,骨组织增长量分别为(0.3927±0.2174)、(0.6335±0.2021)、(0.7090±0.1991)mm,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其余患者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丧失量分别为(0.3927±0.2174)、(0.7167±0.2203)和(0.7232±0.2154)mm,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3讨论

3.1ANKYLOS种植体的特点

1985年,德国学者等发明了ANKYLOS种植体,其设计理念为尽可能逼真地再造天然牙。经过一系列改进,ANKYLOS种植体能在功能负重过程中利用牙槽骨的生理条件达到较好的负重传输,在修复缺失牙外观同时恢复其咀嚼功能。ANKYLOS种植体的独特之处是其渐进式螺纹状种植体外形以及种植体基台莫氏锥度连接方式,以上设计能有效阻止微生物入侵和外界机械刺激,并使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保持长久稳定及健康状态,从而保证种植体的临床修复效果。

3.2种植体的早期稳定性分析

传统种植修复学理论认为,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都由间质细胞分化而来,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之间骨整合的实现,必须有稳定、无干扰的骨生长环境,以促使间质细胞分化形成成骨细胞,从而完成骨整合;如果植入后早期种植体受到外力作用,与骨组织间出现轻微移动,由此产生的机械刺激将诱导间质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减少成骨细胞形成,在种植体-骨结合界面上便会有纤维组织长入,导致纤维骨性结合面形成,不能达到骨整合界面,影响种植体修复效果。因此,种植体植入后必须有一定时间的无负载愈合期,以期达到骨整合。另一方面,Ida等[4]认为种植体在愈合期若过早不适当负载,会破坏其周围充当骨生长框架的结缔组织网络。相关研究证实,微型种植体在植入后若即刻负载,其与周围骨组织之间不会形成骨整合界面,而更多地被纤维组织界面所代替,形成“假关节”现象[5]。当轻微负载,形成的结缔组织囊较薄时,微型种植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随着负载加重,形成的结缔组织囊也相应增厚,微型种植体动度越来越大,直至脱落。因此微型种植体必须在愈合期后才能负载。与柱状种植体相比,ANKYLOS种植体的螺纹设计能够提供较高的固位力,使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牢固结合,获得满意临床效果。本组采用的ANKYLOS种植体表面为喷沙、渐进性螺纹设计,能增加种植体与骨组织的接触表面,促进成骨细胞在种植体表面附着生长,并能与新生骨组织形成牢固结合,因此具有较好的早期稳定性[6]。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后6个月种植体留存率为99.06%,12个月为98.73%,24个月为99.36%,术后24个月总留存率为97.17%,与Akkocaoglu等[7]的研究结果相似。

分析本组失败的9例种植体发现,患者多为老年人,失败原因多为感染,失败牙位主要为上颌后牙区。这可能与老年患者术后骨修复能力较差,导致修复时间延长,种植体松动度加大有关;也可能与老年患者牙周情况相对较差,受植区骨质疏松,种植体植入后难以获得早期稳定性有关[8]。上颌后牙区骨质较疏松,骨质修复时间相对延长,也会造成种植体松动几率加大。同时患者口腔卫生习惯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般后牙区较难清洁,卫生状况偏差,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症发生[9-10],如炎症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下降,最终导致种植体失败。3.3种植体周围骨生长情况分析种植体颈部周围骨水平是评价种植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种植体修复术后12个月,种植体颈部周围骨吸收量在1.5~2.0mm范围内,在此之后每年吸收量不超过0.2mm,是评价种植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11]。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种植体系统的基台连接设计有助于减少种植体早期微动,从而减少种植体颈部牙槽骨吸收。ANKYLOS种植体-基台连接界面设计为高度密合的5.7°莫氏锥度圆锥状窄颈连接,基台直径设计较其他种植体小,这是该系统研制的以平台转换为特色的新一代种植系统代表;该设计能有效减少由于微动度、微间隙的细菌作用、生物学宽度增加以及种植体颈部周围骨内应力集中等因素造成的骨吸收[12-13];同时,肩部经微粗化处理,更有利于骨组织附着生长。此外,其修复基台边缘止于种植体顶部平台边缘的内侧,而不是与其边缘对齐,临床观察和X线片检查结果均表明该设计能够明显减少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软组织也比平齐对接种植体退缩少[14]。

术后范文篇3

在2009年6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正式制定并颁布了《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为减少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重庆某医院2009~2011年骨科大手术病例107例,其中68例为单侧或者双侧全髋关节置换,5例为右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34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1.2研究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以及有无危险因素,将107例病例进行分组,然后按照预防骨科大手术DVT的具体方案中规定的预防时机、用药品种、给药疗程对每一病例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骨科手术患者VTE的危险分度及判断指标分别是低度危险手术时间小于45min,年龄小于40岁,无危险因素;中度危险手术时间小于45min,年龄40~60岁,无危险因素;手术时间小于45min,有危险因素,手术时间大于45min,年龄小于40岁,无危险因素;高度危险手术时间小于45min,年龄大于60岁,有危险因素,手术时间超过45min,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极高度危险手术时间大于45min,年龄大于40岁,有多项危险因素,骨科大手术、重度创伤,脊髓损伤。

2结果

107例患者中,其中全髋置换(包括单侧和双侧)68例,男21例,女47例,年龄35~80岁;人工股骨头置换34例,男11例,女23例,年龄63~87岁;右膝关节表面置换5例,均为女性,年龄70~75岁。在所选取的107例患者中,低度危险8例,中度危险19例,高度危险63例,极高度危险17例。所述病例在术前检查均无下肢静脉曲张及青紫、肿胀、压痛。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手术指征,术中操作严谨。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2~56d,平均住院时间为23d。对于低度危险的患者,在手术前后均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以及活血化淤的药物;在中、高度以及极高度危险组均使用了抗凝药物和(或)活血化淤的中成药。

(1)预防使用抗凝药物的指征:使用合理率达到了100%,并且都在同时使用了基本预防措施、物理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措施。

(2)预防使用抗凝药物的开始时间和时限:99例使用了抗凝药物或者活血化淤药物的治疗组有60例(60.61%),开始预防的时间选择正确;有39例(39.39%)开始预防的时间选择错误,其中33例为开始预防使用时间过早,而且手术前12~24h未停止使用抗凝药物和活血化淤的药物,6例为开始预防时间太晚(72h)。在预防时限来看,有91例患者得到了足够疗程抗凝预防,8例患者药物预防的时间短于指南所规定的最少10d的预防时限。

(3)预防深静脉血栓所选用的药物:①完全不符合指南推荐的有19例,选用的药物均为活血化淤的中成药;②基本符合指南推荐的有60例,即选用的药物中既有指南推荐的低分子肝素,而且基本都是在术后24h内即开始使用,但这60例中同时合用了一种或者几种活血化淤的中成药;③完全符合指南推荐药物的有20例。

3讨论总体而言,该院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的药物预防方面基本能够遵循指南的要求,选择指南中推荐的药物并按照指南推荐的开始时间以及给药时限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但是,在药物的选择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术后范文篇4

关键词:儿童颅咽管瘤术后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6~12岁。

1.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视肿瘤生长部位及发展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

1.2.1颅内压升高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6例。

1.2.2内分泌功能紊乱儿童颅咽管瘤的特点之一,主要为肿瘤侵犯或压迫视丘下部及垂体所致,出现尿崩症7例,脂肪代谢障碍8例,身材矮小3例,精神萎靡不振5例。

1.2.3视力、视野障碍肿瘤压迫视神经、神经交叉甚至视束引起视神经原发性萎缩或肿瘤梗阻室间孔造成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9例。

1.3治疗方法10例患儿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

1.4结果全切除6例,近全切除和大部分切除4例,手术死亡率为0。视力视野改善9例,术后患儿均有尿崩症及水电解质紊乱,遵医嘱对症处理及积极治疗后患儿,均获得纠正后出院。

2术后护理

2.1股静脉插管术中常规做股静脉插管以保持输液通畅,术后应保留此深静脉液路以便抽血和输液方便,避免反复穿刺抽血。

2.2卧位术后6h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6h后取头部抬高30°,健侧卧位,以减轻脑水肿和伤口水肿。

2.3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术后72h,加强意识与瞳孔的观察,针对小儿特点,注意神志不清应与患儿熟睡相区别,测血压、脉搏、呼吸,每小时1次,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平衡情况。由于电解质紊乱为中枢性失调造成,故控制水和电解质紊乱是术后的关键。为了防止高钠,术后一律不常规使用盐水补液,但应常规补钾。术后每天早、晚查2次血钾、钠、氯,根据电解质的情况临时调整钠的入量。低血钠时患儿精神萎靡,应适量补充生理盐水,避免使用高浓度钠盐水补液,防止医源性高钠血症。高钠多表现为意识障碍,应补充无钠盐的葡萄糖液;在补液的同时,应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不给患儿饮用可乐、苏打饮料,只可饮用或大量鼻饲白开水,必要时可临时给予双氢克尿噻。

2.4术后尿量及颜色的观察发现尿量较多(一般24h超过3000ml)则应通知医生,使每日尿量控制在2500ml以下。尿的颜色如果是黄色,一般为正常,如为淡黄色或近乎无色说明水分排出过多,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以防止电解质紊乱。术后留置导尿管者,按留置导尿管护理常规,严密观察尿量、尿色、尿比重,并记录24h尿量。导尿管一般为2~3天于术后患儿清醒经夹管后有尿意即可早期拔出,鼓励患儿自行排尿,以减少感染机会[1]。

2.5对症护理患儿术后体温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对高热者,术后患儿体温应控制在38℃以下。如体温过高可以用酒精擦浴、头枕冰袋、口服阿苯片或APC等措施,必要时肛塞消炎痛栓其降温效果好。对体温不升者采取保暖措施。术后常有额眶水肿,给予解释并行冷敷可减轻不适。一般术后3~4天可逐渐消失[2]。

2.6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2.6.1癫痫是颅脑手术的较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应密切观察有无癫痫发生的先兆,避免患儿单独活动,防止意外发生。积极去除一切诱发因素,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让患儿安静卧床休息以减少耗氧量。对已发生癫痫的患儿,除常规服用抗癫痫药物外,给予低流量吸氧,预防脑组织缺氧。对于躁动不安、惊厥者,应给予镇静、止痉药,尽快控制症状。

2.6.2呼吸道感染为防止呼吸道感染,术后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小儿术后反应有一定的特点,一般术后怕伤口疼痛而不愿咳嗽,护理人员进行诱导,或行刺激引起患儿咳嗽,并经常更换体位,拍背,帮助患儿把痰液咳出,必要时给予吸痰。HTtP//:

2.6.3注意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变化由于患儿术后一般禁食和脱水治疗,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因此,术后应及时给予补液,加强营养,测电解质,血气分析,使血氧分压与CO2分压,血钾、血钠、血钙、血氯、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2.7出院指导(1)按时按量服药:由于手术会对下丘脑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术后较长时间内会有内分泌改变,对于尿崩者要交待患儿坚持长期口服弥凝片,定期复查[3]。当患儿接近青春期时按医嘱适当使用各种激素,可使患儿的身材和性征正常发育。(2)保持患儿情绪稳定:关心体贴患儿,多做有趣的游戏,对患儿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3)加强营养:由于手术创伤,能量消耗大,患儿又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予全面的饮食,加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促进康复。积极预防感冒。(4)注意观察患儿的多饮、多尿及尿量、尿比重、体温、癫痫等情况。(5)定期门诊复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张玉甜,王忠诚.儿童颅咽管瘤与下丘脑功能损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5(17):192.

术后范文篇5

1肠内营养支持实施方法

1.1供给途径

肠内营养支持供给途径主要有鼻胃管、空肠造瘘和鼻肠管三种。

1.1.1鼻胃管在术前30min,根据患者的体型选择规格合适的硅橡胃管和鼻胃管,将其经鼻插入,若在插管中遇到障碍,切不可强行用力。在术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留置鼻胃管在十二指肠吻合口下方或下降段20cm的地方。在术后用负压引流袋进行胃肠减压,经过鼻胃管给予营养支持,并用盘带固定。

1.1.2鼻肠管这种途径在临床上使用最广泛,主要方法是在手术日当天早晨,将鼻肠管和鼻胃管一起置入患者的胃内,手术中再将鼻肠管送到空肠上至吻合口3cm处或者十二指肠下降部,胃管置于胃内,在术后用负压引流袋进行胃肠减压,经过鼻胃管给予营养支持,并用盘带固定。

1.1.3空肠造瘘这是通过将营养管置于空肠的一种给营养的方法,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一般造瘘口于空肠端侧吻合口的20cm处,放引流管,然后缝合造瘘口。这种途径不仅能够减少患者因为液体饮食而引起的误吸和呕吐现象,并且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能够同时进行,但是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一些与空肠造瘘有关的并发症。

1.2输注方法

临床上医生需要根据膳食的性质、管端的位置、喂养管的大小和类型及需要的营养量而定。常用的输注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连续用泵滴注。将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将一段泵管嵌在泵槽中,将营养管和泵管连接起来,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定参数,均匀滴注;(2)灌注法。用漏斗或注射器将预先配好的营养液缓慢加到喂养管中,每次的量控制在150ml左右,5次/d。由于这种方法副作用比较多,故临床上已很少使用;(3)间歇重力滴注。这种方法也是先把营养食放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借助重力将其经过输液管和营养管缓慢滴入肠内,每次控制在300ml左右,5次/d。

2肠内营养支持的开始时间和效果

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肠内营养支持都是在患者的肠功能能够排气后的第4天左右才能允许进食。但是近些年来,经过不断研究发现,经过胃肠外科术后的患者如果在早期接受营养支持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的高代谢率及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故后来关于术后对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开始时间不断提前,甚至有学者认为术后12h就可以开始,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术后24h开始[3-4]。

2.1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好处

2.1.1帮助胃尽快恢复功能(1)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刺激胃肠道,激活内分泌系统,使得胃肠内能够调节胆汁、胰腺和胃液分泌的一些激素的释放量和合成量增加,进而增加胆汁的排泄量,起到保护肝功能的作用;(2)增加消化道血管中的血流量,提高全身的免疫力;(3)营养液中富含的纤维素能够帮助恢复胃肠功能[5-6]。

2.1.2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早期的肠内营养在倡导提供营养的同时,还能够帮助肠黏膜的增生,以维持肠黏膜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起到免疫屏障的作用,避免毒素和细菌的移位,进而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7-10]。

2.1.3帮助人体恢复氮平衡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够给人体提供足够的氮源,这样就有利于相关蛋白的合成,纠正负氮状态。

2.2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接受早期营养支持后容易出现腹泻、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这可能与营养液的成分、用量、浓度或流速有关[11-13],一般情况下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后病情也都能得到缓解,如果在处理后不良反应并没改善,应该立即停止营养支持。另外,对于那些经过大手术的患者,在术后的应激期,肠黏膜的血流量比较少,氧供给可能会出现不足,神经内分泌系统会有一些异常反应,肠动力也会出现障碍,此刻给予营养支持虽然能够帮助重建代谢功能,但是也会加重对一些组织的损伤,可能造成胃黏膜的水肿,影响后期的恢复[14-15]。

术后范文篇6

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保持呼吸通畅。保持尿道通畅,并密切注意尿色和尿量,并作详细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防止膀胱充盈,影响伤口愈合。

严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有无感染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2保证输液通道畅通无阻

术后给药途径大多是静脉给药或补充体液。因此,保证输液通道通畅,用药时要做到“三查七对”,注意观察药物反应,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在静脉给药时,切忌漏于皮下或穿破血管,避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要重点保护静脉,以利继续给药。

3生活起居方面的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包括环境、病室的整齐、安静,患者生活上的需要(如洗脸、喂饭、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等。环境对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食欲正常,睡眠良好。因此,应做到病室安静、清洁、整齐,床铺干燥平整,鼓励或帮助患者多翻身。术后5-7天可以下床活动。尽量减少腹腔内粘连及肺部感染。

4口腔护理

在实施化疗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可破坏口腔粘膜,口腔损害是局灶性的,也可是弥漫性的,甚至可累及整个口腔粘膜引起口腔炎,并且化疗往往还导致唾液量和质的改变,引起口腔干燥,唾液PH值降低,这种酸性环境极易促进霉菌生长繁殖。因此,做好口腔护理,减轻局部疼痛和保持口腔清洁极为重要。为防止口腔感染,可选用1%-3%双氧水或1%-4%苏打水漱口,或用1:5000呋喃西林液漱口,早晚及饭前各漱一次。

5预防感染

抗癌药物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化疗病人一般白细胞较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需要做好保护性隔离及预防感染。

6中医中药治疗

卵巢癌属于中医的“征瘕”范畴。其发病多是因气滞血淤,气血两亏所致,术后更是气血两亏。因此,术后宜采取中医中药治疗,扶正祛邪,在大剂量化疗时,宜扶正,运用健脾益气和胃,补血之品,往往可以减少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减轻化疗对造血机能的损害,如胃肠道反应较重时,可服霍香正气水等,为避免白细胸下降,在化疗开始时即服“升血汤”,可以减轻化疗对骨髓抑制的影响。

7饮食护理

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医食同源。《黄帝内经》中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观点,完全符合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原则。可采用饮食疗法,医、食、养结合,食借药威,药助食性,药食同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术后范文篇7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护理肝胆手术带管病人50例。年龄25-68岁,其中男39例,女11例。其中单纯放置腹腔管者18例,同时放置腹腔管和T管者32例。

2引流管的护理

2.1腹腔引流管

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引流管应低于出口平面,防止逆行回流造成感染。观察引流口周围有无引流液外漏,皮肤有无红肿,破损。②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色、质、气味,手术前期正常色泽为淡红色,后期为黄色,清亮液,每日0-100ml,若每小时大于50ml,持续3小时且呈红色则为异常,或颜色混浊均为异常,应立即告诉医生[2]。如引流量突然减少,病人感到腹胀,伴发热,应及时检查引流管有无堵塞或脱落。③要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受压,折叠。在病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床头抬高,使其体位高于引流管,以利于引流。④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评估疼痛原因和性质,引流口疼痛是引流管过紧压迫或引流液刺激所致。引流后其他部位疼痛,可能继发感染或迁移脓肿所致。剧烈腹痛突然减轻,应怀疑脓腔或脏器破裂,即使报告医生。⑤一般情况下,引流管在引流停止后24小时拔除,通常是在术后2-3天可拔除腹腔引流管。

2.2T管

①T管一般置于胆总管下段,由戳口穿出后缝于腹壁。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折叠。引流袋的位置在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的高度,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防止胆汁反流引起逆行感染,但也不能过低以免胆汁流失过度。如T管堵塞,术后5-7天内禁止加压冲洗引流管。②注意无菌技术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更换时,接头处以0.5%碘伏擦拭。③观察记录胆汁的量、色、质及有无沉淀物。胆汁正常为金黄色或墨绿色,清亮而无杂质,术后初期,由于胆道炎症、水肿、胆汁分泌功能低下,每天引流量维持在150-200ml左右,随着炎症的消退,胆汁分泌功能逐渐恢复,引流量也随之增加,可达300-600ml,至胆道下端梗阻消失时,胆汁流入肠道部分增多,而排出体外部分减少[3]。若引流量仍然较多,说明胆道远端仍有梗阻,长时间大量丧失胆汁,特别是老年、健康状态较差的病员,可致食欲不振,全身无力或出现低血糖,及其它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若胆汁突然减少或无胆汁引出时,应疑视“T”型管脱位、阻塞。也可用盐水500ml加庆大霉毒16单位,经“T”管逆行冲洗,冲洗时避免暴力抽吸及立即行“T”造影。“T”型引流管引流胆汁的颜色根据胆道炎症和消退由棕黄色转为金黄色,随着炎症的消退,胆汁变为澄清,沉渣减少。有时胆汁引流量很大,甚至超过1200ml,往往因为oddi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或食物逆流所致,可适当抬高“T”型管末端。如果由“T”型管引出新鲜血液较多,大多数是由于“T”型管压迫胆总管壁,使血管破裂所致,可按医嘱给予止血药,用加有肾上腺素的冰生理盐水冲洗胆道。并严密观察,注意血压、脉搏等变化。术后1~2天胆汁显混浊的淡黄色,以后逐渐加深,清亮,显黄色。若呈褐色,混浊,则可能有出血,感染,应报告医生。术后10-14天,患者无腹痛,黄疸等,可先夹管,行胆道造影了解胆道下段是否通畅,若通畅考虑拔管,拔管前在餐前饭后各夹管1小时,观察有无饱胀,腹痛,发热,黄疸等出现,1-2日后拔管,T管拔除后,局部伤口以凡士林纱布堵塞,24-48小时会自行封闭,观察伤口渗出情况,体温变化,皮肤巩膜黄染,呕吐,腹痛等情况。如造影发现结石残留,则需要保留T管6周以上,患者需要带管出院,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和示范T管的护理,并让患者及家属操作,直到掌握为止,并强调带管者要避免提举重物或过度活动,防止T管脱出,拉扯伤口。/拔管后定时复查,不适随诊。

3并发症护理

3.1引流管脱出

为防止引流管脱落,T管接无菌引流袋后,即检查引流管在体外固定情况,一般引流管上有缝皮缝线结扎固定,另在皮肤上加用胶布固定,将引流袋挂于易看见,不影响翻身的位置,一般挂在床旁中央床栏处。交代患者陪护,当患者翻身或活动时一定要先拎引流袋再行活动,并且引流袋应低于引流管口处。对肥胖患者,因术后腹壁脂肪迅速消耗,使腹壁皮肤松弛,取坐位或站立时皮肤呈布袋状悬垂,引流管处的皮肤随之明显下降抽动,易发生引流管脱出。这类患者要充分利用胶带的作用,随时调整胶带松紧度,避免引流管脱落。全麻术后未清醒患者应适当加以约束,以防自行拔管。

3.2引流管阻塞

引流管在术后可能被胆液,血凝块和坏死的组织堵塞,应经常挤压引流管或用稀释的抗生素溶液冲洗疏通。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抽吸,并应严格无菌操作,胆管有出血者,可用1:1000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冲洗胆管壁,切忌用凝血酶等促进凝血块形成的药物,确定凝血块堵塞,冲洗后引流不佳者,可观察一段时间,有些血凝块可自行脱落。长时间置管者应注意检查和定期冲洗,冲洗液和压力不宜过大。

术后范文篇8

1.l临床货料本组88例,其中男60例,女28例。年龄50-82岁。均行食管癌根治术。其中上段食管癌6例,中下段食管癌66例,贲门癌10例,中段食管癌加部分肺切除6例。

1.2方法采用食管癌术后患者不舒适原因调查表[1],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及病房环境4大万面,分别于术后24h内、5d内(禁食期)、10d内(恢复期)3个不同阶段进行间卷调查,重点询问患者引起不舒适的原因,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情绪变化,对治疗护理的配合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术后24h内的不舒适主要来自病房环境及监测仪器的影响,术后5d内的不舒适的原因主要来自各种引流管、禁食、禁水、生活不能自理等,术后l0d内患者存在的不舒适主要来自计划进食及相似病例的影响。

3讨论

3.1术后24小时内不舒适原因①术后24h内:这一阶段指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期。由于镇痛泵的使用,术后24h内切口疼痛不再是引起患者不舒适的主要原因。食管癌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手术时间长导致脱水等均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循环血量,因此术后监测变得至关重要。持续的监测仪器的使用,治疗护理工作等使病房不能为患者提供一个术后休息的优良环境,这就直接影晌了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这一阶段的不舒适。护理干预的方法。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术前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和术后恢复过程,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同时,临床医护人员应该规范地使用术后镇痛技术,尤其是病人自控镇痛泵的使用,便术后患者减轻疼痛。临床医护人员还应充分为术后患者创造安静休息的环境,一些医疗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以免打扰患者休息。

3.2术后5d内不舒适原因这一阶段指患者禁食、禁水期。由于患者已麻醉清醒,对外界的反应更加敏感,各种管道(胃管、胸腔引流管、尿管、静脉穿刺管道等)造成患者的不舒适比例占到100%;禁食、禁水导致患者口腔干燥、口腔异味、喉咙干痛、饥饿感等非手术因素的不舒适开始上升为主要原因;由于食管吻合口的愈合较慢,且张力铰大,忠者术后病情平稳后需保持斜坡卧位,适当限制头部活动,导致患者易出现肢体不敢活动,加之术后的自理能力缺陷,均导致患者在这一阶段出现各种不舒适症状。护理干预的主要方法:我们一贯认为疼痛是术后患者最主要的问题不相一致,是值得我们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所以临床护理管理者应该关注术后患者的这些社会需求,对术后患者可适当放宽探视制度,至少留一个家属在患者身边。同时,医护人员应多陪伴术后患者,与患者多沟通,解除他们的孤独惑。

3.3术后10d内不舒适原因这一阶段指患者已拔除各种管道,迸入计划饮食朔。由于食管癌根治本的手术方式,将导致患者在开始进食时易引起反流,食管切口处的瘢痕生长会导致食管狭窄,因此在术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患者必须计划迸食。由于患者已经开始接受外界的各种资料,必定开始受到相似病例的影晌,以上均将导致患者在这一阶段出现不容忽视的不舒适。护理干预的主要方法:整体护理关注的是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整体的护理,与舒适的内容相一致,所以整体护埋的深入开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舒适。

综上所述,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术后患者疼痛与禁食等生理不适及改善病房环境,适当放宽陪伴制度,实行整体护理,早期施行护理干预从而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王玉翠,王梅.食管癌术

后患者不舒适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06-708.

术后范文篇9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妇科术后护理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及手术特殊性采用心理护理、合理体位、营养饮食、基础护理进行护理与指导。结果有计划、针对性的术后护理能减少术后风险,增强患者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结论有针对性的采用综合护理手段是老年妇科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保证。

在妇产科工作中,手术治疗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手术既是治疗的过程,也是创伤的过程。尤其是妇科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大,重要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消化、吸收、应激、代偿、修复、愈合等功能低下,因此,对手术的耐受性差。老年妇科患者由于生殖解剖特点的特殊性,生殖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又与其他系统的功能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其护理工作亦有相应的特殊性。有计划、针对性地做好精心的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术式的改进及与手术有关条件的完善,尽管老年妇科手术风险大,机体抵抗力差,并发症发生率高,但实践证明老年妇女是可以接受大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加强术后的护理。

1病情观察

患者术毕回到病房后,需依手术大小、病情,认真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通常术后每0.5~1h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并记录1次,平稳后,每4h观察1次。术后至少每天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4次,直至正常后3d。术后1~2d体温稍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此为手术正常反应,术后持续高热,或体温正常后再次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注意伤口有无渗血,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老年患者常伴有多器官疾患,病情变化常有隐匿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有些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故在护理中有足够认识,如出现嗜唾,精神差,低热时应考虑并发症的可能。为防止电解质紊乱,应严格记录出入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2体位

按手术及麻醉方式决定术后体位。全身麻醉患者在尚未清醒前应有专人守护,去枕平卧,头侧向一旁,稍垫高一侧肩胸,以免呕吐物、分泌物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蛛网膜下腔麻醉者,去枕平卧12h;硬膜外麻醉者,去枕平卧6~8h。由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留下的针孔约需2周方能愈合,蛛网膜下腔的压力较硬膜外间隙高,脑脊液有可能经穿刺孔不断流出至硬膜外,致使颅内压力降低,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头痛,尤其在头部抬高时头痛加剧;平卧时,封闭针孔的血凝块不易脱落,可减少脑脊液流失量,减缓头痛。为此,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者术后宜平卧一段时间,以防头痛。如果患者情况稳定,术后次晨可取半卧位。这样有助于腹部肌肉松弛,降低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有利于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减少肺不张情况的发生。同时,半卧位也有利于腹腔引流,术后腹腔内血性液体、炎症渗出液以重力作用向直肠子宫陷凹引流,避免对膈肌激惹,减少脏器刺激。

护士要经常巡视患者,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及肢体感觉的恢复情况;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协助患者维持正确的体位。鼓励患者活动肢体,每15min进行1次腿部运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每2h翻身、咳嗽、做深呼吸1次,有助于改善循环和促进良好的呼吸功能。老年患者的卧床时间、活动方式及活动量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注意防止老年人因体位变化引起血压不稳定,突然起床时发生跌倒的情况,随时提供必要的扶助,特别需要耐心反复交待相关事项,直到确定其完全掌握为止,例如呼唤开关的使用等。

3饮食

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24h内进食少量流食,48h进半流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逐渐增量,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对进食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营养及电解质。

4缓解疼痛

虽然术后疼痛是常见的问题,但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并不严重。腹式子宫切除术后疼痛和不适通常集中在切口处,其他还可能有下背部和肩膀,多因在手术台上的体位所致。患者在麻醉作用消失后,会感到伤口疼痛,通常手术后24h内最为明显。持续而剧烈的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甚至保持被动体位,拒绝翻身、检查和护理。护士应牢记:患者只有在不痛的情况下才能主动配合护理活动,进行深呼吸、咳嗽和翻身。为此,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止痛处理,以保证患者在舒适状态下配合完成护理活动。按医嘱术后24h内可用盐酸哌替啶等止痛药物或使用镇痛泵为术后患者充分止痛,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止痛剂的使用应在术后48h后逐渐减少,否则提示切口血肿、感染等异常情况,需报告医师及时给予处理。

5并发症护理

手术后主要的护理目标就是预防并发症。无论手术大小,都有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术后并发症可直接发生在伤口,也可以在手术位置周围的器官,或远离手术的部位或体腔内。并发症可能在术后立即发生,或迟些时间发生。为了预防术后并发症,护士必须熟知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5.1腹胀术后腹胀多因术中肠管受到激惹使肠蠕动减弱所致。患者术后呻吟、抽泣、憋气等可咽入大量不易被肠黏膜吸收的气体,加重腹胀。一般情况下肠蠕动于术后12~24h开始恢复,此时可闻及肠鸣音。通常术后48h恢复正常肠蠕动,一经排气,腹胀即可缓解。如果术后48h肠蠕动仍未恢复正常,应排除麻痹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的可能。刺激肠蠕动、缓解腹胀的措施很多,例如采用生理盐水低位灌肠,1、2、3灌肠,热敷下腹部等。在肠蠕动已恢复但仍不能排气时,可针刺足三里,或遵医嘱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mg),肛管排气等。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改善胃肠功能,预防或减轻腹胀。如因炎性反应或缺钾引起,则按医嘱分别补以抗生素或钾;形成脓肿者则应及早切开引流。

5.2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是发生膀胱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留置尿管,尽管注意无菌操作技术,也难免发生细菌上行性感染。尿潴留是盆腔内和经阴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数患者因不习惯卧床排尿而致尿潴留;术后留置尿管的机械性刺激,或因麻醉性止痛剂的使用减低了膀胱膨胀感等也是尿潴留的主要原因。为了预防尿潴留的发生,术后鼓励患者定期坐起来排尿,床边加用屏风,增加液体出入量;拔除存留尿管前,注意夹管定时开放以训练膀胱恢复收缩力。如上述措施无效,则应导尿。一次导尿量超过1000ml者,宜暂时留置尿管,每3~4h开放1次。

老年患者、术后必须长期卧床者,以及过去有尿路感染史的患者都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术后出现尿频、尿痛、并有高热等症者,应按医嘱做尿培养,确定是否有泌尿道感染。受术者一般在拔管后4~8h内可自解小便,注意记录尿量和时间。

5.3伤口血肿、感染、裂开多数伤口是清洁封闭创口,能迅速愈合,甚少形成瘢痕。如果创口上没有引流物,直到拆线都不必更换敷料。创口出血甚多,或切口压痛明显、肿胀、检查有波动感,应考虑为切口血肿。血肿极易感染,常为伤口感染的重要原因。遇到异常情况,护士切忌慌张、失态,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同时避免混乱,尽量减少在床边作技术性讨论,为患者提供安全感。少数患者,尤其年老体弱或过度肥胖者,可出现伤口裂开的严重并发症。此时,患者自觉切口部位轻度疼痛,有渗液从伤口流出;更有甚者,腹部敷料下可见大网膜、肠管脱出。护士在通知医师同时,立即用无菌手术巾覆盖包扎,送手术室协助缝合处理。

6心理护理

一般老年人反应较慢,记忆力差,但老年人思考问题细致,处世经验丰富,术后焦虑、恐惧、压抑、思前顾后的心态接踵而来。因此,护士应协助患者熟悉病区环境,态度和蔼亲切,反复耐心地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效果。使老年患者产生信赖和亲切感,从而减轻焦虑、恐惧心理,配合治疗。

术后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病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于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8~71岁,平均(47.8±7.6)岁;腹部手术类型:41例患者为肠切除吻合术后,占47.67%,15例患者为阑尾切除术后,占17.44%,13例患者为胃大部切除术后,占15.12%,9例患者为妇科手术术后,占10.47%,5例患者为外伤脾切除术后,占5.81%,3例患者为胆道手术,占3.49%。梗阻发生时间为:37例患者为4天后,占43.02%,23例患者为1个月后,占26.74%,11例患者为1年后,占12.79%,8例患者为5年后,占9.30%,5例患者为10年后,5.81%,2例患者为20年后。

1.2梗阻的原因

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急性炎症渗出、局部的水肿、腹腔内黏膜组织的创伤、组织细胞的缺血、局部的炎症刺激、腹腔内化疗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当患者术前伴有肠梗阻、肠穿孔以及肠破裂时,手术治疗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更高。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给予患者持续胃肠减压,常规禁食水、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联合应用抗生素及胃肠外营养。如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出现肠狭窄的情况时,则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如果选择手术时机需要在护理过程中严密的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

1.4护理

1.4.1心理护理腹部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因为担心再次进行手术而产生恐惧及焦虑等负面的心理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后的护理过程中向患者耐心的讲解治疗的各种相关知识,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治疗[1]。

1.4.2一般护理禁食水并给予持续的胃肠减压,同时观察胃管内的液体性质,如发现液体呈血性,则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1.4.3综合性护理积极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失衡,同时给予患者全身抗感染治疗。当患者突然体温升高,同时伴有腹壁肌紧张时,应考虑肠梗阻的发生。

1.4.4针灸与按摩采用针刺足三里、天枢等穴,同时按摩患者的大杼穴及白环俞等穴,可以促进患者的肠道蠕动。减少患者术后肠梗阻的发生[2]。1.4.5中药治疗术后可以给予患者大承气汤灌肠,以促进肠管的收缩和肠道蠕动,从而减少肠梗阻的发生。

2结果

86例患者中,有60例患者在给予非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占69.77%;其余26例患者均采用再次的手术治疗,再次手术后,24例患者痊愈出院,占27.91%,2例患者发生死亡,占2.33%。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