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疼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1:47:14

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范文篇1

1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

1.1痛觉阈即引起疼痛的最低强度的刺激,或者说是疼痛最低的可感知强度。Wof和Wolff曾报道,健康者都有相似的感知疼痛的能力。但炎症可使痛觉阈降低,局麻、神经系统损伤或中枢性止痛剂可使痛觉阈提高,分散注意力与暗示可减轻疼痛。

1.2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对疼痛的知觉反应中,社会文化知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948年人类学家Kraeber发现,某些社会阶层的妇女在分娩时毫不痛苦,婴儿出生后妇女很快就到田间劳动,而大多数妇女在经历分娩时显得相当疼痛。

1.3心理因素疼痛不仅有着性别差异、民族差异,而且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因为疼痛而引起心理反应,悲伤可致疼痛加重,控制悲伤可减轻疼痛,这是由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反应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学家发现恐惧、焦虑、失望、不耐烦均可使痛阈降低,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痛阈提高。

1.4痛觉适应传统观念认为,对痛刺激的适应是不明显的,强烈的疼痛刺激根本不产生适应。然而新的实验证明痛觉本身也存在负适应现象,即在痛刺激连续或多次作用于感官的一段时间后出现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术后疼痛的控制

2.1药物治疗倡导预防性用药。有些医生在诊治有疼痛的患者时常要求患者“忍耐疼痛,尽量不用药”,但无谓地忍耐疼痛实际上是毫无必要的。现有观点认为,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按时给药效果明显,所以对于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手术后切口疼痛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而不是待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预防用药所需剂量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得多,患者痛苦又大大减轻,镇痛效果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24小时总用药量比疼痛时再用药的药量小,同时也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使其有规律可循。所以告诉患者如有疼痛应及早报告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2.2患者自控止痛法(PCA)PCA在国外正广泛用于术后及慢性疼痛治疗,其方法是患者拥有一个用计数电子仪控制的注药泵,按规定浓度和速度匀速将药物注入体内的方法。患者自控止痛法(PCA)需要自我控制给药时机和剂量。

PCA依据给药途径分为静脉注射PCA(PCIA)、硬膜外PCA(PCEA)和皮下PCA(PCSA),以PCEA镇痛效果最佳。

3术后疼痛的护理

3.1非药物治疗护理抑制疼痛的物质,现已检测出的脑啡肽、强啡肽类物质已有几十种,它们与外源性吗啡一样,能够控制疼痛的传导,抑制疼痛。情绪、心理等因素可影响吗啡类物质的产生。心理护理的原理就是激发机体产生释放内源性吗啡类物质,因此,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3.1.1控制焦虑焦虑与痛感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排除恐惧有利于减轻疼痛。解除患者的焦虑,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护理人员应尽量陪伴患者,允许并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使用治疗性触摸或其他方法解除患者身体的紧张度,帮助患者松弛,鼓励患者参与护理计划,以及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使其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3.1.2分散或转移患者注意力护士要保持敏感,对于轻度或中度以下的疼痛患者,可采用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读小说;听力分散法,如听音乐、听故事;触觉分散法,如抚摸等。基于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以往经历的不同,每个人都会选择某些特殊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疼痛反应。

3.1.3身体放松法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术,自我催眠、自我暗示以及心理治疗中的催眠与暗示疗法都有助于机体放松,肌肉张力减小以减轻疼痛。同时思想放松还能促进药物止痛,有助于患者关闭“疼痛冲动的门”,并增加循环内啡肽,以提高患者的痛阈。

3.1.4诱导想象疗法诱导患者去想象一些以往经历过的、令人欢愉的场面,如温暖的沙滩、柔和的阳光、蔚蓝的大海、茂密的森林等。

3.2一般护理术后帮助患者摆好舒适体位,使肌肉松弛,张力减小,缓解疼痛的肌肉阻力,给患者讲解术后所带引流管的用途。对于有些患者,为减轻肿痛和切口压力,可在床上放支架支撑被褥,观察伤切口有无渗出、出血及感染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时间允许术后及早给予舒适利于缓解疼痛的不同体位,如半卧位等。病情允许可及早下床活动,疼痛一般在麻醉清醒后2-6小时最强烈,24-72小时逐渐减轻,若患者持续疼痛,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3.3应用镇痛药的护理注意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因人而异,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后有的患者血药浓度过高,引起呼吸抑制、过度镇静、呕吐等反应;有的血药浓度过低,镇痛无效,患者依然烦躁不安,吵闹不停。所以给药时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动态变化,尤其是第一次给药后,应了解患者的反应以确定其用药剂量。同时,护士应了解各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注意观察。

3.4自控镇痛(PCA)的护理术后应告诉患者应用PCA治疗的目的和使用方法。妥善固定给药导管,保持给药途径通畅,定期评价镇痛效果,当疼痛较重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

术后疼痛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收取的6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32:28;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2.01±5.53)岁;骨折部位:12例股骨粗隆、23例肱骨干、18例股骨干、7例其他部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2护理方法。以常规疼痛护理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则接受疼痛护理干预。包括:1.2.1心理护理。让患者知晓骨科术后难免会出现疼痛感,告诉患者不用过于担忧,如果的确无法忍受疼痛,可对镇痛剂予以合理使用。同时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并借助多种方法,如深呼吸、看电视、看书,听音乐等,使疼痛得到有效缓解[2]。1.2.2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防止受环境因素影响而让疼痛加剧,使患者睡眠受到影响[3]。护理人员应尽可能集中操作。把室内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做好患肢保暖,使患肢末端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4]。1.2.3体位护理。术后按照骨折类型与手术方式对最佳体位进行选择。患肢肿胀患者,将患肢抬高,减轻水肿,能够对静脉回流起到积极作用,疼痛缓解。患肢制动,把关节保持在功能位[5]。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以使疼痛感减轻,防止压疮出现。1.2.4疼痛护理。针对术后疼痛剧烈患者,可采取局部冷敷与抬高患肢的方式,以让水肿与疼痛减轻[6]。如果疼痛由肌痉挛所致,则可对局部热敷和按摩方法予以采用,使疼痛得到缓解。如果有必要可对镇痛剂和镇痛泵予以使用。通常术后24h内会有剧烈疼痛,因而需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止痛处理[7]。对患者的呼吸、血压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患肢的血运、皮温,是否出现肿胀,有无不良反应出现。1.3观察指标(1)NRS评分。结合临床观察和病例调查,对患者的NRS评分予以评定,NRS评分共分为4个评价区间,即无痛(0);轻微疼痛(3)、中度疼痛(4-6)以及重度(7-10)。(2)护理满意度。按照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调查评测表,记录分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共分3个区间,即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有调查数据值,以(±s)、%表示临床观察指标,检验采用t、c2,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观察组NR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0例、满意12例、不满意8例;观察组中非常满意17例、满意11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明显比对照组(73.3%)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快速发展的机械工业和不断进步的交通事业,让骨折患者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手术常会给患者留下较大的机械损伤,使之术后产生剧烈疼痛,不但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使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主动性降低,对术后功能的恢复极为不利[8]。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属于常见现象也是患者一定要要经历的,其引发因素包括个体、组织损伤与主观意识等,为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导致其治疗过程中有诸多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等)出现,并有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变化,让患者病情的发展、转归以及术后机体的恢复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在患者疼痛反应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主观因素[9]。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医学技术和不断提高的护理要求,让临床越来越重视疼痛护理。临床研究表明,给予患者正确的心理指导与疼痛护理,能够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减轻,让疼痛因素和患者自身对疼痛的反应减少[10]。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12h、14h、36h的NR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在骨科术后疼痛中应用疼痛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可将患者的疼痛指数有效降低,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更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宏.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4,6(5):396-397.

[2]薛芳群,刘文.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4):618-619.

[3]胡焕婵,杨焕珍,梁健芳,等.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5(14):96-99.

[4]孙娅妮.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32):133-135.

[5]王英.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0):252-253.

[6]孔云芸.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799-1800.

[7]叶兆莲.护理干预在减少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药杂志社,2016:1.

[8]白彬彬.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6(28):36-36.

[9]李俊梅.骨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4):144-145.

术后疼痛范文篇3

关键词:骨科患者;术后疼痛;针对性护理

多数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后会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疼痛,这是由于组织损伤导致的,也属于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之一。多数患者在恢复期间由于较长的康复周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情绪,例如抑郁、慌张等负面情绪。且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体验也会降低[1-2]。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医学成就的不断提升,患者术后的护理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护理模式已经逐渐趋于系统化,因此在对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将重点放在提升病人的护理质量上。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为了更好地探究护理效果,随机选取了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骨科门诊接受治疗的对100名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均对以上患者的疼痛原因进行调查,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模式,且护理效果较为明显,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信息。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名骨科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观察组中有男性64名,女性36名,其中年龄最大70岁,最小13岁,平均(44.7±7.8)岁。另外选取2018年1月前来我院骨科门诊接受治疗的100名骨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性57名,女性43名,其中年龄最大69岁,最小14岁,平均(44.6±7.9)岁。随后对比所选患者病程、病史、创伤程度等其他基本资料,发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对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只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了解患者的疼痛原因并给与相应的护理模式,详细操作如下。1.2.1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1)生理因素:骨科手术患者对于在术后的体位要求非常严格,只有保持正确的体位,才能加快患者恢复的速度,防止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出现痔疮和肌肉痉挛,每天需要适当的辅助活动,防止骨骼关节发生功能障碍,出现对于恢复不利的情况。由于在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多为金属制品,在接触到皮肤血管、皮下组织等含有神经节的部位时,患者的疼痛感会突然加剧,难以忍受[3]。(2)病房环境:在病房进行恢复治疗时,病房中的物品摆放,环境设置,噪音的大小,灯光的强弱对于患者的影响都不可忽视,护理人员可在布置病房时适当询问患者的意见,努力做到患者舒适。(3)心理因素:对于年纪较大或者社会经历浅薄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应的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状况比较多,在手术之后可能会担心自己能否恢复到健康状态,在疼痛的折磨下,患者极为容易出现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针对这类患者,应该主动与之交谈,讲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有趣事情,分散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注意力,减少病痛引起的疼痛感。护理人员可以多与患者讲解一些治疗后恢复比较成功的案例,用来增加患者对于疾病治愈的信心。1.2.2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对策。(1)护理评估:疼痛评估时了解患者病痛恢复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护理人员对于手术完毕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由于不同的患者所能忍耐的疼痛感不同,所以护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了解每个患者的疼痛耐力,测定方法可以通过患者呼吸方式、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分泌的汗液等进行评估预测。完成疼痛感评估预测后,还需要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原因。(2)健康教育:对于在病床上恢复的患者来说,正确的体位对于病情的恢复尤为重要,在指导患者正确体位的同时,需要患者家属在旁观看,防止患者自行变更体位时引起错误的方式,影响恢复。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按摩方式,并亲自示范指导。在工作时认真倾听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疑惑,对于存在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护理人员详细为其解答。每天按时记录患者的恢复状况,在患者感到舒服的前提下找到合适的体位,按时变更体位,以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不通,身体麻木。在患者心情不畅时,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通过听音乐,读书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3)病情观察:要求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伤口进行检查,并严格按照检查要求并记录。检查患者手术创口时,观察患者伤口是否发生肿胀,是否有脓血溢出伤口,仔细询问患者伤口是否出现疼痛感,一旦患者伤口疼痛感强烈,及时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疼痛。如若患者手术创口肿胀并且伴有牵引疼痛时,护理人员要及时联系主治医师,检查是否需要进行二次伤口处理,是否需要对伤口进行减压。如果患者创口恢复一切正常时,及时寻找患者疼痛病因,如由于伤口包扎过紧引起,护理人员要及时放松包扎纱布,避免患者加重疼痛。(4)心理护理:①心理支持:对于疼痛忍耐力相对较差的患者,需要在心理上给予慰藉,帮助其分散注意力,减轻痛苦。②担心预后:患者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使得其恢复缓慢,治疗效果受到阻碍,护理人员需要多为其讲解成功案例,分散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及时与患者家属做好详细沟通,相关的细节工作要做好,保证患者在一个舒适的条件下恢复健康,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样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4-5]。(5)保持舒适的环境:患者在恢复期间会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无法自行活动,只能卧床静养,因此在休养期间病房内的环境对患者后期的创口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护理人员要注重物品摆放,定时清理病房,及时通风,为患者提供一个清洁、干燥、舒适的静养环境。同时要保持室内的温度23~26℃,防止病房内温度变化过快,影响创口愈合时间。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护理人员要正确的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避免由于长时间不活动肢体,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在查房过程中,做到四轻,尽量不要打扰患者休息[6]。(6)睡眠指导:在后期康复期间,尽量要求患者早睡早起,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患者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1.3疗效判断。统一使用疼痛等级检测表对两组患者术后的伤口疼痛度进行评级。疼痛主要分为3个等级[7]:1级是轻度疼痛,指患者在进行轻微活动时出现的自己可以忍受的疼痛;2级是中度疼痛,指患者术后一直出现疼痛感,需要使用镇痛剂来帮助缓解疼痛;3级是重度疼痛,指患者一直处于难以忍受的疼痛状态。调查完对结果进行详细记录。1.4数据分析实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记录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较大,临床对比价值明显。

2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疼痛等级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使用针对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伤口痊愈时间、疼痛等级以及药物使用效果等方面,均要好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数据有较大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患者在手术之后的疼痛属于普遍现象,疼痛感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增加了疾病恢复的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8]。本次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普通护理的对照组在各个方面的效果明显不如采用针对性护理的对照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后,可以明显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于抵抗疾病的信心,经最后实验结果分析,两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可比性。综上所述,在对骨科病人的护理中,采用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在恢复时的疼痛感,改变患者的心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此模式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经实验证明,此方法在对于骨科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海秀,万志勇.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9(10):2122-2123.

[2]戴彩虹.骨科术后疼痛原因分析与疼痛护理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8,17(12):9021-9022.

[3]周月清,陈叶辉.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12):9012-9013.

[4]胡婷婷.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护理[J].当代临床医刊,2017,2(12):3719-3720.

[5]陈霞.150例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8,30(14):2421-2422.

[6]葛天慧.对创伤骨折患者实施疼痛干预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41(13):711-712.

[7]张桂仙.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效果及满意度调查[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8,3(12):621-622.

术后疼痛范文篇4

关键词:骨折;舒适护理;不良情绪;疼痛;自我感受负担

骨折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尤其随着近些年交通事故频发,骨折患病人数显著增多[1],其中股骨颈骨折属于常见骨折类型。目前临床治疗骨折疾病以手术为首选,不仅有助于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还可缩短卧床时间[2-3],但由于手术均具有创伤性,加上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担忧,在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或疼痛等问题,给其身心造成了较大程度不适[4-5],故加强护理干预十分重要。舒适护理强调使患者达到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舒适,为探究舒适护理的可行性,我院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研究,随机将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92例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所有患者均为股骨颈骨折。观察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17~97(58.68±8.33)岁。对照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13~95(58.70±8.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对比性。纳入标准:(1)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者;(2)13~100岁者;(3)签署知情协议者。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禁忌证者;(2)免疫系统异常或凝血功能异常者;(3)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及恶性肿瘤者;(4)精神异常、既往有精神病史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者。1.2方法对照组46例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即合理调节病房温度、湿度及光线,做好病房清洁,告知患者围手术期注意事项,简单向其讲述骨折及手术知识,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给予其饮食指导及术后康复建议,对于存在心理问题者,给予心理疏导干预,同时,定期调节患者体位,在变换体位时,切忌动作粗鲁、直接拖拽,以免增加压疮概率,并嘱咐家属按摩患者受压部位或涂抹润肤露,对于疼痛难忍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等。观察组46例患者除施行常规护理措施外,还需施行舒适护理,操作如下:(1)睡眠护理:为增加患者睡眠质量,除调节光线,减小仪器音量外,还可引入薰衣草芳香疗法,对患者使用花茶薰衣草香囊(排除香精影响),从术后第1天开始,于晚上9点至第2天早上7点将花茶薰衣草香囊(薰衣草用量8~10g)置于患者枕边,第2天早上7点将香囊收好,以免香气挥发,每5d更换1次薰衣草,直至患者出院。(2)耳穴压丸法:由于骨折患者术后需卧床一段时间,为减少便秘造成的生理不适,可对其使用耳穴压丸法,于患者双侧耳郭选取胃、脾、肾、大肠、直肠、小肠、三焦、内分泌对应的穴位,并标记,然后在对应穴位上贴王不留行籽,告知家属或患者于术后6h按压耳穴,以耳郭胀痛、发热为宜,每隔6~8h按压1次,每3~5d更换1次耳穴。(3)放松疗法:为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可在安静环境中,通过清晰有力的语言诱导及放松的音乐使患者想象自己处于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减轻其心理负担的目的,2次/d,20min/次,在放松过程中需避免外来干扰,去除患者身上饰品,避免戴眼镜。(4)早期功能锻炼:为加速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减少卧床时间,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讲述早期锻炼的意义,以增加其配合度,护理人员结合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合理给予康复训练建议,对于卧床患者,可告知家属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训练。(5)并发症预防护理:由于长期卧床,较易增加便秘发生率,故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多按摩腹部,平常多注意喝水,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可给予患者使用开塞露。同时,为减少切口感染,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消毒病房内空气、地面等。1.3评估指标对比两组舒适度评分、不良情绪评分、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自我感受负担水平。(1)不良情绪评分[6]: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含有焦虑和抑郁2个子量表,计分制为0~3分,各有7个题目,各子量表评分标准为:0~7、8~10、11~21分分别提示无焦虑/抑郁、伴有可疑焦虑/抑郁、肯定患有焦虑/抑郁。(2)舒适度评分[7]:使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计分制为1~4分,共28个题目)对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舒适度越高。(3)疼痛评分[8]:使用模拟数字评分法(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其中1~3、4~6、7~10分分别提示轻度、中度、重度疼痛)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痛感越强。(4)睡眠质量评分[9]: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8个题目,计分制为0~3分)进行评估,>6分提示失眠,评分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5)自我感受负担水平[10]:使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10个条目,计分制为1~5分,总分50分)进行调查,<20分、≥20分且<30分、≥30分且<40分、40~50分分别提示无、轻度、中度、重度自我感受负担。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则统计学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不良情绪评分对比观察组护理后不良情绪焦虑、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术后12h、24h、48h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2.3两组舒适度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护理后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且睡眠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2.4两组自我感受负担水平对比观察组自我感受负担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4。

3讨论

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骨折疾病常用手段,但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加上手术造成的伤痛及肢体活动功能受限[11-12],易给患者带来强烈不适感,严重影响了患者心理健康,故为减轻上述问题,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还需重视护理配合。舒适护理模式属于临床常见护理模式之一,其目的是使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到生理及心理上的舒适,以最大限度减少治疗带来的痛苦及不适[13-14]。本文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在舒适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重视从环境及心理方面对患者施行护理干预,如除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心的养病环境外,通过引入薰衣草芳香疗法来改善患者睡眠障碍问题,为改善便秘造成的不适,引入耳穴压丸法,为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引入放松疗法等,从而达到减轻其生理和心理上不适的目的[15-16],同时,在上述护理模式中,还注重采取并发症预防措施等,进而最大限度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研究发现,患者经舒适护理干预后,其临床治疗工作配合度显著增加,护患关系较以往更和谐,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整体护理工作的好评度。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不良情绪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且自我感受负担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提示对患者施行舒适护理有助于减轻术后不良情绪及减轻自我感受负担,使其以较愉快的心态接受后续康复治疗。同时,数据显示,观察组术后12h、24h、48h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亦提示舒适护理具有良好可行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疼痛耐受性,减轻术后痛感。此外,数据显示,观察组护理后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且睡眠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亦提示对患者施行舒适护理可显著增加其术后舒适度,对改善其睡眠质量具有良好促进作用[17-18]。综上所述,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减轻术后痛感,增加舒适度,并有助于减轻自我感受负担程度。

参考文献

[1]曹变云.无痛护理管理模式在95例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850-852.

[2]李美莲,贾慧,贾卉娟.综合护理干预在肱骨小结节骨折合并锁定性肩关节后脱位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4):83-85.

[3]方曙静,刘梅,杨菁.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3):531-534.

[4]胡伟,韩红雨,杨登科.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2):30-32.

[5]游孟孟,王培霞,袁慧.以问题为中心的质量改进护理模式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2):91-93.

[6]李细娥,田烨,李颖芳.基于多元化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2):84-86.

术后疼痛范文篇5

关键词:子宫脱垂;盆底重建术;镇痛泵;护理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称为子宫脱垂(uterineprolapse),子宫脱垂常合并有阴道前壁和后壁膨出,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1],目前,我院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该病获得满意效果,但其术后疼痛的护理值得关注,本研究探讨对盆底重建术后患者加强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40例患者,年龄52~67岁,平均(60.4±2.9)岁;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膨出31例,阴道封闭术后再发子宫脱垂2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脱垂7例;患者中伴有高血压5例,糖尿病1例,压力性尿失禁7例。患者均行盆底重建术治疗,手术前有合并症的患者血压、血糖均控制良好,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将以上40例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情况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对患者进行心电、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如果有心律失常、血压过高或过低、心肺功能衰退等及时告知主治医师,积极对症处理[2]。(2)患者术后24~48小时阴道内有纱条填塞,一般患者可有阴道流淡血性液体,护理中注意其有无颜色、气味及量的异常。(3)根据患者的盆底重建术情况,留置了阴道内腹腔负压引流管,护理人员应注意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无菌,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量[3-4]。(4)患者术后4~6小时进流质,恢复排气后进食半流质,术后3天可逐渐恢复普食。针对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强调早期、足量进食,满足患者对各类营养素的需要,同时告知患者术后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地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患者的康复[5]。(5)重视患者的会阴护理,保留尿管及会阴伤口拆线前,注意保持会阴清洁,要彻底清洁大小阴唇皱褶间的分泌物、肛周及大腿根部污迹,保证会阴护理治疗,以防逆行感染。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镇痛泵加强疼痛护理:盆底重建术后患者会自觉下腹不适、疼痛,护士应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减轻、加剧疼痛的因素[6-7],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半卧位,同时给与镇痛泵进行镇痛治疗,使患者无痛舒适。

1.3观察项目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5.1±0.49,对照组为5.42±0.51,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略短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35,P>0.05)。

2.2两组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3,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比较(略)

3讨论

严重的子宫脱垂和膀胱膨出,是因为年龄增大盆底组织过于松弛导致的。患者早起时会感觉有肿块从阴道脱出,并伴有不受控制的尿漏,在咳嗽或运动时更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这类疾病,以往采用的手术方式是将脱垂的子宫和膨出的阴道壁切除,然后将损伤的筋膜进行缝合[8]。但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将没有器质病变的子宫切除了,而且缝合后的结构仍然是建立在存在病变的盆底组织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组织会越来越松弛,日后仍有可能复发膀胱膨出的情况[9-10]。盆底重建术就是通过使用无张力阴道吊带或补片对过于松弛的组织进行悬吊、修补,并采用对人体无伤害的合成材料来代替原有的病损组织,重建盆底组织架构,并且具有弹性效果,无排斥反应,是患者体内的长久有效“柔性支架”,这种新型的手术不用开腹,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控尿效果好,不易复发,并且保留了子宫等无病变组织,对患有内科疾病、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大手术者更加适宜。我院采用此法治疗子宫脱垂患者40例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该40例入组患者术后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其恢复情况也略有差异,观察组采用镇痛泵加强疼痛护理效果更好,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略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

镇痛泵可以减轻和缓解手术患者的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这一技术在国外发展较快,已达较成熟阶段,而国内最近几年才逐步推广应用。在使用镇痛泵的情况下,对于卧床的患者可以咳嗽促进排痰;而且患者在手术以后可以早期在床上翻身活动,也可以下床活动,这样对肠蠕动以及身体的恢复都有好处。另外,早期活动对于老年患者还可以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综合以上论述及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对盆底重建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镇痛泵加强护理,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能明显提高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幼林,赵荷兰.子宫脱垂7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9):1148.

[2]陈洁.20例全盆腔重建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24.

[3]王玉琼.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

[4]徐景芳.子宫脱垂并阴道壁膨出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33.

[5]廉伟.女性盆底重建手术患者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4):50.

[6]戎明梅.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围术期的护理[J].江苏医药,2008,34(10):55.

[7]乔凌,苗娅莉,张晓红,等.全盆底重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10(4):26.

[8]吴振玲.老年妇女子宫脱垂28例手术治疗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36):51.

术后疼痛范文篇6

[摘要]疼痛护理是临床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在部分发达国家,疼痛已经列入护理教育的课程,并将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作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的、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情感经历;或是对这一损伤所作的描述[1]。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它广泛出现于各种疾病的病程中。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因此,对术后疼痛的评估和控制至关重要。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评估;控制对策

1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恐惧成瘾[3]

麻醉药是术后止痛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患者用止痛药,患者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

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

1.2.1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

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但对术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未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

1.2.2疼痛评估方法不正确

在临床实践中,错误地操作了疼痛评分工具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以为疼痛评分是评估患者疼痛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从生理、行为、功能等方面观察的综合评估。由于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从而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3疼痛评估不及时

患者报告疼痛不及时,或者止痛后报告疼痛未引起护士注意。

1.3担心药物副作用

患者害怕麻醉药引起的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是患者拒绝用药的一个原因。临床上许多患者对麻醉止痛拥有这种想法,他们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药。医务人员害怕麻醉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响有效止痛的另一个障碍。

2疼痛护理对策

2.1疼痛教育

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2.2改变对疼痛的观念

全面认识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觉,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疼痛是无益的,免除疼痛是患者的权利。患者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询问、评估、治疗疼痛。

2.3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

害怕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

2.4提高护士准确评估疼痛的技能

首先要了解疼痛评估的重要性,掌握疼痛评估的原则,这样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个体化评估患者疼痛,及时解决患者的疼痛问题。疼痛评估是控制疼痛最关键的一步,治疗开始前必须对疼痛作好详尽全面的评估。通过评估,医生可以了解疼痛的原因、部位、程度、性质等,以此作为选择适当药物的依据,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2.4.1疼痛评估方法

2.4.1.1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3]

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正常生活,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2.4.1.2数字分级法(NRS)[3]

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程度分级标准为: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

2.5做好术前、术后的患者教育

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建立疼痛宣教小册子,使宣教工作做得更有效。通过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在临床上,当患者被告知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发生率极小,不会延缓切口愈合,止痛后有利于早日康复时,患者都愿意接受麻醉药止痛。

3控制疼痛的措施

治疗疼痛的根本方法是病因治疗,同时辅以药物治疗、理疗止痛等措施。但病因治疗难以凑效,神经性疼痛病因不明,对症治疗就是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其生命质量,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唯一途径。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控制疼痛的新技术,为患者减轻疼痛。

3.1患者自控止痛法(PCA)[3]

容易止痛,全部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药物释放是可预测的,镇痛总量小,用药个体化,血液浓度稳定,镇静确切。

3.2硬膜外腔注射止痛法[4]

将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止痛药注入硬膜外腔达到止痛的目的。镇痛效果好,作用时间长,给药剂量小,副反应小,可反复注射,特别适合于晚期癌痛、家庭病床患者,置管一般保留20d,最长达37d。

3.3心理护理[2]

良性暗示,引导患者摆脱痛苦意境或淡化疼痛意念,分散注意力,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不断完善,护士在控制患者疼痛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障碍,采取相应对策,正确评估疼痛,采取有效止痛措施,只要患者需要,可随时给患者止痛,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易建莉.癌症疼痛的规范化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283284.

[2]孙燕.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第2版.2002:71.

术后疼痛范文篇7

自2011年0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手术治疗的小儿共176例,术后临床护理疼痛控制效果良好。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二、小儿疼痛的特点

1、描述疼痛不确切,表达方式夸张由于小儿病患受多方因素局限,小儿病患难以合作,不能准确地地描述疼痛的位置、无法清晰表达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加之小儿认知的局限性,对疼痛的恐惧感,容易把各种感受的描述混淆,表现夸张,使医护人员不能获得准确的病史和检查资料。

2、对疼痛的敏感性高,反映强烈,但持续时间短小儿的痛阈低于成人,一般随着年龄降低痛阈值亦降低,小儿更易感受到疼痛,疼痛发生程度强但迅速减弱。疼痛发生后,其生理、生化变化强烈,例如呼吸、心跳、代谢频率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等,长期疼痛易导致身体代谢紊乱、睡眠、喂养困难、甚至精神性格改变,其危害远高于成人。

3、对疼痛的回避性强小儿对打针吃药有着高度的恐惧感,为避免吃药、打针,有时故意隐瞒而延误治疗。或者以某种姿势或某些回避动作来减轻疼痛感,短期对小儿的生理功能发育有影响,长期则影响小儿的行为功能发育。

三、对疼痛的正确评估

1自我评估法

包括语言评估和视觉模拟评估(VAS)主要信息来源于病患主观描述,虽然语言评估比较敏感,但仅适、用于语言表达明确,行为意识健全的小儿,一般为7岁以上的病患。临床上较多应用作为止痛技术研究评估标准的VAS法,VAS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线性图,长度10cm的直线上从左至右标示从白到红的颜色,左端代表无痛(0端),向右疼痛加重(10端),由患儿自己标记出位置,量出疼痛强度值,此类适用于5岁以上小儿;另一类是面部疼痛等级评定量表(facespainratingscale)法。以多幅易小儿理解的笑及哭的脸谱图在VAS标尺图为基础标示,使用方法同直线图,适用于5岁以下的患儿。

2、行为学评估

包括对患儿声调、语言、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等各个疼痛反应的行为表现来加以客观评估的方法。例如改良目的疼痛评分(MOPS),根据患儿的哭闹、活动、情绪、姿态等方面表现打分,综合得分来判断疼痛的严重程度。

3、生理评估法

观察期生命体征变化,类似于其他应激反应,但只有在剧烈疼痛时才出现明显的生理改变,不具有疼痛的特异性,因此只可用作参考指标。

四、临床护理措施

1、健康教育指导针对手术麻醉清醒后切口疼痛的特点、程度等相关知识对患儿家长及患儿进行宣教,促进患儿和家长积极主动配合术后疼痛的控制,并能对疼痛进行恰当合理的认识和表达,便于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治疗。

2、术后评估医护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对小儿疼痛的特点及评估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并熟练掌握。使之能及时确定疼痛的存在,正确的判断疼痛的程度,给与恰当的护理方法。并在术前、术后多与患儿接触,增加信任感,了解患儿的行为方式和表达特点,利于给出准确的评估。

3、心理护理疼痛是一种主观上的疼痛感觉,与心理和生理多方面因素有关,有资料证明,手术后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甚至对非疼痛刺激也可表现出强烈的疼痛感,手术除创口引起的疼痛感外,另外一部分疼痛感则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给与心理护理是必要的。首先,家长是患儿的后盾,要做好家长的心理支持。除了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外,还应对家长进行疏导方式的指导。避免了过分担忧和心疼等不良心态对患儿的影响,并且,除了在患儿发生疼痛时及时判断通知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外,还可分散患儿注意力,安抚疼痛给患儿带来的焦虑不安情绪,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其次,虽然小儿疼痛的彻底解决有赖于致痛因素的祛除,但心理护理能在心理上减轻患儿的疼痛感,使其心情愉悦,情绪稳定,利于患儿的恢复。医护人员对待患儿要温柔亲切,多主动交流,适当的抚摸拉近与患儿的陌生感,并多采取鼓励,表扬患儿,使患儿逐步认识到疼痛不可怕,可以战胜,减少对疼痛的恐惧,自己在心理上坚定病魔可不可怕的思想。

4、疼痛的控制方法。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属于情感支持疗法,是指采取放松、安抚,转移注意力、催眠等方法来缓解疼痛,是疼痛护理中的重要部分。非药物疗法不仅对患儿身体无损伤,还利于患儿减轻对疼痛的恐惧感。放松、安抚的方法,对于幼儿一般采用安抚奶嘴,抚摸,抱着轻摇等方式,对于稍大的患儿,可采取适宜的游戏、活动。转移注意力、催眠是将患儿的注意侧重点转移到他处,减轻不适感。方法很多,例如看书,讲故事,听音乐等等。应用镇痛药的护理:临床上对术后疼痛尽早进行治疗以提高镇痛效果已达成共识。常用镇痛药种类繁多,应用镇痛药时,遵循无创给药、用药个体化的原则。护士应按医嘱给止痛药,注意给药部位和给药方式,尽可能减少制造其他疼痛的机会,注意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多次进行患儿疼痛水平的评估,判断镇痛效果,及时调整止痛药的剂量,同时注意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疼痛作相应的处理。例如切口疼痛可给予包扎固定切口的方法,震动引发切口疼痛可协助患儿稍按住伤口,再试探性的咳嗽、缓慢的深呼吸、挪动等方式减缓疼痛,需经常进行肌注止痛药患者,可应用自控止痛技术(PCA),设定恰当的频率和剂量给药以达到止痛的目的。除保持PCA导管通畅外,还应注意有无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等继发感染现象。

术后疼痛范文篇8

术后切口疼痛可引起机体明显的应激反应,加剧组织分解代谢,可影响伤口愈合及康复;术后镇痛能有效地控制术后应激反应,使致痛物质ACTH、儿茶酚胺、皮质醇等下降,既减轻病人的痛苦,又利于伤口愈合。但据报道[1,2],术后病人的疼痛没有及时治疗普遍存在。我们以我院术后第1天病人的疼痛控制情况作了咨询调查,发现50%以上的病人术后有重度的疼痛,导致活动、咳嗽、深呼吸障碍。针对这些情况,分析原因,找出术后疼痛护理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术后病人疼痛的情况得到缓解。

1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害怕成瘾[3]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病人用止痛药,病人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临床研究证明,以镇痛治疗为目的,阿片类药物常规剂量下产生成瘾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全美的一项调查显示[4]:1万余例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数周至数月的病人中,仅22例产生成瘾,而这些产生成瘾的病人都曾经有药物滥用史。另外11882例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住院病人中,仅有4例产生成隐。但在临床实践中,护士仍然担心麻醉药用的次数多了会引起病人成瘾,并且认为临床实际发生率超过1%。当进一步分析临床护士如何判断病人成瘾时,发现护士混淆了麻醉药的成瘾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的概念。把临床上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了。从而使护士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疼痛评估不准确、不及时

1.2.1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但对术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未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据对手术后疼痛问题调查表明,30%的病人没有记录术后疼痛情况,从记录上统计有20%病人有“主诉疼痛”,而没有疼痛程度,但据咨询调查统计40%病人的疼痛是剧烈的。可见术后疼痛评估还没有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1.2.2疼痛评估方法不正确护士在护理手术病人时,一般询问病人有无疼痛,而不强调疼痛的程度。有疼痛时也让病人尽量忍,忍不了再用止痛药。目前,我们强调将术后疼痛评估作为一项术后护理的常规工作来做,并制定了0~5级疼痛程度评估法,用色谱和脸谱疼痛评估法作为客观的疼痛评估的工具。但在临床实践中,错误地操作了疼痛评分工具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以为疼痛评分是评估病人疼痛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从生理、行为、功能等方面观察的综合评估。疼痛评估分级不仅要求病人报告休息时的分级,也要报告在活动、咳嗽、深呼吸时的分级。在应用时护士只简单地问病人的疼痛分级,而忽略了什么时候的疼痛分级,有时护理记录上病人的疼痛评估为2级,而病人却不敢活动,深呼吸;由于病人没有正确地理解评估法或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告诉你疼痛2级,而生理、行为、功能表现上疼痛剧烈,如出汗、痛苦貌、眉头紧锁、肌肉僵直、不敢翻身、深呼吸等。错误地把病人报告的疼痛分级作为给止痛药的标准。由于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从而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3害怕药物副作用病人害怕麻醉药引起的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是病人拒绝用药的一个原因。临床上许多病人对麻醉止痛药拥有这种想法,他们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视忍痛是种美德,因此,许多患者宁愿忍痛,而不愿如实向医生报告。他们还错误地认为,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对麻醉药品的恐惧、担心药物成瘾也是主要的治疗障碍。医务人员害怕麻醉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响有效止痛的另一个障碍。

2护理对策

2.1疼痛教育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疼痛教育应列入护士的继续教育项目内,使护士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知识、技能。

2.1.1改变对疼痛的观念1986年疼痛研究国际协会(IˉASP)曾对疼痛定义为:与现存或潜在的组织受损有关所产生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之体验。疼痛是病人的主观感觉,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疼痛是无益的,疼痛对于机体的生理功能影响极大,它可以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蛋白质和氧气的消耗增加,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减低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所以,免于疼痛是病人的权利。病人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向病人询问、评估、治疗疼痛。

2.1.2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害怕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见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用麻醉药止痛会使病人产生成瘾、依赖和耐药。但只有成瘾对机体无益,且住院病人极少发生。因此,不要将某些病人因疼痛而要求用麻醉药或者因疼痛加剧加大药物用量的病人当作成瘾,同时也要注意分析家属提供的有关病人成瘾史的资料。

2.1.3提高护士准确评估疼痛的技能术后全面的评估疼痛应从病人的自我报告、生理、行为方面来综合评估。自我报告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减轻、加剧疼痛的因素。行为反应包括病人的表情、体位、活动、呼吸、咳嗽、焦虑、失眠等资料。临床上常采用客观化的疼痛评估工具让病人更正确地评估自我的疼痛程度。我们自订了0~5级色谱分级和儿童脸谱分级法和形容词描述评分法,并正确地指导病人使用。不仅要病人报告在休息时的评分,而且也要报告在一般活动如咳嗽、呼吸、翻身、起床时的评分。我们每个护士都有一套评估工具,对手术后病人进行常规疼痛评估并记录。护士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评估技能,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及时给病人止痛。

2.1.4合理用药尽量早用止痛药。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药物[5],预防疼痛的发生或防止它的加重。就是说,如果疼痛出现了,不要等到它变得严重了再去治疗,而是在刚刚开始时,就使用止痛药物控制疼痛,这样取得的效果较好,用药量也少。在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也可应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身体松弛疗法、分散注意力等。这不仅能提高止痛效果,而且使止痛药的用药量减少,有效时间延长,甚至逐渐取消药物而不出现疼痛。

2.2做好术前、术后的病人教育人的痛感程度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水平、环境因素以及机体应激反应能力。因此,疼痛是一种独特的、高度主观的、多维复杂的经历,不仅与组织损伤及病变有关,还受到个人的生活经历、既往的疼痛体验、精神和情感、环境,以及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做好术前、术后的病人教育,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通过对病人的教育,让病人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6],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在临床上,当病人被告知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发生率极小,不会延缓切口愈合,止痛后能利于早日康复时,病人都愿意接受麻醉药止痛。

2.3将疼痛护理工作质量作为一项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来抓把术后病人的止痛应当作一项常规基础护理工作来抓,使每个护士认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评估检查疼痛控制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

3结果

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障碍,采取相应对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重新评估我们的工作。根据咨询调查,手术后第1天,95%以上的病人得到了用药,护士在评价止痛效果时,以病人能否起床活动、做深呼吸、咳嗽为标准。只要病人需要,可随时给病人止痛,使病人能安全、轻松地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耿莉华.外科手术后病人疼痛控制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11.

2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第二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35.

3罗爱伦.病人自控镇痛.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9.

4除仲煌.术后疼痛与患者心理因素的联系.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7,5:268.

术后疼痛范文篇9

关键词:骨科手术;急性疼痛;护理管理

疼痛是大部分骨科疾病的共同特点,也是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1]。且骨科手术创伤较大,会对机体各系统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出现一些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时、有效、正确地处理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是骨科医务人员乃至整个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查阅文献并梳理了术后的镇痛管理,以期对临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1疼痛的概念

国际疼痛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2]。按照疼痛持续时间与损伤组织愈合情况,可将疼痛分成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在原发疾病与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急性疼痛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且和手术创伤、疾病状态及组织损伤相关。术后疼痛指的是手术之后立即出现的急性疼痛,是临床中最急需处理、最常见的疼痛类型,也是骨科患者术后共有的表现[3]。若未在术后疼痛初始状态进行控制,就可能发展成难治性慢性疼痛,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双重打击。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疼痛,是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管理的关键。

2国内疼痛管理现状

在深入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下,如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是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与2011年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将“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列入评审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疼痛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疼痛的完全缓解,当前临床中疼痛控制手段虽有了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但术后疼痛管理不善仍存在。鄢建勤等[4]调查显示,有56.1%的患者术后疼痛未做任何处理;43.9%的术后患者镇痛不全。此外,有文献报道,术后疼痛超过中度的患者约为58.27%[5],以上各项数据均提示我国的术后疼痛管理质量尚不理想。

3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

3.1与手术创伤有关的因素

手术创伤是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疼痛程度与手术类型、切口深度等有关[6-7]。一般而言,手术类型不同,对组织造成的损伤程度也不同,而脊柱、开胸、开腹、骨关节矫形等手术造成的术后疼痛最为严重[8]。这类手术切口往往深达深部组织及肌腱,甚至出现骨膜剥离等。XU等[9]在“Pain”上发表的研究显示:在小鼠足底切口模型中,单纯皮肤切口组在术后第1天引起防御痛,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而皮肤加深部组织切口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防御痛更严重。这说明深部组织才是形成防御痛的主要部分。骨科手术患者综合具备了以上的因素,术后随着麻醉作用的消失,感觉切口即开始疼痛,超前镇痛是解决这类疼痛的最佳管理实践。

3.2与患者有关的因素淤

对术后疼痛观念及态度错误。疼痛属个体化的主观感受,患者的主诉是评估疼痛及其程度的金标准[10]。在临床实践中,因患者性格、年龄、文化水平、个人经历等存在个体差异,对疼痛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普遍认为术后疼痛不可避免,经常强忍,不主动说明;不相信疼痛是可通过各种干预手段而得到控制的;甚至害怕药物成瘾而拒绝镇痛治疗。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态度是影响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11],如患者不能如实主动主诉疼痛,医生、护士便难以实施有效的镇痛。因此,普及疼痛知识、改变错误的疼痛观念尤为重要。向患者普及疼痛知识,增加患者对疼痛的理解,进而改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认知,纠正对止痛药物应用的错误认知,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于对镇痛药物认知障碍。王峻等[12]研究指出:约25%的患者在感到疼痛时,经常会选择忍受,当忍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告知护士;约45%的患者担心服用止痛药物会上瘾或者损伤大脑;约20%的患者对疼痛存在恐惧;等等。宋仙英等[13]研究显示,术后失眠患者中约73.9%的原因是疼痛,不35.3%的患者拒绝或减少功能锻炼的原因为疼痛。这些都由于患者对镇痛药物缺乏认知、对镇痛技术不信任所致,担心药物有副作用,影响伤口愈合等,进而造成很多患者均选择强忍疼痛,不愿配合功能锻炼与肢体活动,导致便秘、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频发[14]。事实上,当患者了解了镇痛药物发生成瘾性几率较小、不会影响伤口愈合、有助于术后早期康复时,多数患者均愿意接受镇痛治疗,并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术后的疼痛管理。因此,良好有效的疼痛教育是提高患者疼痛认知的关键。

3.3护士综合素质因素

在日常疼痛管理中,护士和患者的接触最为亲密。为此,护士的技术水平、疼痛知识对疼痛控制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国内81.3%的医务人员从未接受过疼痛管理培训或继续教育[15]。据叶赟等[16]研究显示,在外科护士中仅41.2%参加过疼痛知识培训,29.1%从未意识到要接受患者的疼痛主诉。此外,目前无规范的疼痛护理管理标准也是原因之一[17]。以上种种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护士的疼痛知识仍比较匮乏,疼痛管理理念未及时更新,导致疼痛护理实践无标准参考,部分护士在施行药物镇痛时,常夸大药物危害性,特别是成瘾性方面,评估疼痛时普遍认为患者高估了自己的疼痛等。护士疼痛护理知识匮乏的原因主要有:疼痛知识培训不不系统、不专业;缺乏有指导作用、最新的疼痛知识资源;大部分医院仍普遍缺乏疼痛专科专职护士[18]。由于条件限制,护士深造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护士获取疼痛知识的途径主要为临床实践、查房、专业知识讲座、专业书籍等。同时也存在忽视自身知识学习的问题,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流于表面,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洞和不足,易造成医疗事故出现,影响患者术后手术成效[19-20]。

3.4医生疼痛知识掌握程度因素

医生对术后疼痛管理不够重视,疼痛管理知识不足[21],从某种程度而言,医生对疼痛知识的了解影响术后疼痛管理质量。随着镇痛治疗的普及和镇痛模式的更新,医生只有真正的重视患者疼痛,主动了解和掌握疼痛控制方法及措施,不断更新疼痛管理知识,才能满足临床需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往往更注重疾病治疗与康复,只在患者主诉疼痛或要求使用止痛药时,才会给予镇痛治疗。郑儒君等[15]对医务人员关于KASRP问卷的调查中,医生的疼痛管理知识答对率仅为54.8%。

3.5其他因素

护理人力、医疗服务体系、疼痛管理制度等均是实现有效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21],同时也都有可能成为疼痛管理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力不足,工作任务繁重仍是当下一些医院的临床困境;部分镇痛药物不在政策报销范围内,且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担;我国目前尚缺乏科学、规范的术后疼痛管理制度及评估体系。这些因素终将制约疼痛管理的发展,需要管理者们从源头抓起,从根本上解决。

4术后疼痛管理的内容及措施

4.1正确的疼痛评估

淤疼痛体验是个体性主观体验,护士在处理患者疼痛时,应将自己的评估和患者的疼痛体验相结合作出正确的评估。于术后疼痛评估不仅是对患者静息痛的评估,即休息疼痛,还包括患者咳嗽、功能活动、深呼吸时的疼痛,只有将患者功能活动疼痛控制在臆4分[5],患者才会配合术后功能锻炼,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盂采用合理的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疼痛。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有:文字描述评分法(VDS)、数字评分法(NR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法、McGill疼痛调查问卷评分法(MPQ)和术后疼痛评分法[22],这些方法适合于大手术术后或气管插管无法说话者,在使用时,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手势表达训练,以了解患者疼痛情况,目前尚未普及使用。此外,特殊患者可使用特殊疼痛量表,如患儿可使用“儿童疼痛评估工具”等。每种工具都有其特性及优劣,使用时应参考患者的主诉及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对疼痛的耐受性等,来选择适合的镇痛药物,制订个体化疼痛方案[23],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

4.2疼痛评估的频率

相关疼痛指南[24]推荐的疼痛评估频率:淤对所有入院患者予以疼痛评估;于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疼痛情况予以动态评估;盂以下情况需要再评估:更改镇痛方案后、非消化道给镇痛药30min后、口服镇痛药1h后,倘若疼痛再次评估结果理想,可恢复常规评估,在患者可正常睡眠时,无需再疼痛评估,以免影响患者睡眠;榆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时,不仅要评估静息痛,还要评估活动时的疼痛程度。

4.3疼痛护理干预措施

根据《骨科常见疼痛专家处理意见》[25]总结出以下措施:淤疼痛宣教;于合理评估;盂超前镇痛;榆多模式镇痛;虞个体化镇痛。在患者入院时,评估其疼痛情况,了解患者疼痛认知,以给予疼痛知识教育;在术后的镇痛过程中,针对患者手术的性质及部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镇痛处理;患者术后疼痛剧烈,在药物镇痛作用未彻底消失之前,给予超前镇痛,对于使用镇痛泵(PCA)自控疼痛的患者,要告知其提前有效按压泵;通常可将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联合使用,达到协同或相加镇痛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化用药方法,以最小镇痛药物剂量取得最佳镇痛效果。

5结语

综上,今后在骨科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实践中,需加强医、护、患的沟通及多科协作;加强疼痛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知;医护人员应加快对术后疼痛管理观念的转变,准确、及时地推行有效的镇痛模式;综合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及时追踪和评价患者的镇痛效果,使术后疼痛管理持续有效改进;管理者应从高层面分析制约疼痛管理发展的诸多因素,培养疼痛专科护士,采取多形式教育提高床边护士疼痛护理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逐步提高术后疼痛管理效果。

作者:韦美爱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

[3]徐建国,吴新民,罗爱伦,等.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3):190-196.

[4]鄢建勤,王英,唐岸柳,等.湖南三大省级医院术后疼痛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1):1384-1387.

[5]童莺歌,刘敏君,刘冬华,等.5所三级医院术后疼痛管理质量评价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24-28.

[6]刘胜男,张春理,高小雁,等.骨折患者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50-251.

术后疼痛范文篇10

一、手术后疼痛的心理因素

疼痛是主观感受,个体差异很大。每个人对同等程度的伤害刺激敏感程度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心理因素各异。在临床常碰到同样疾病创伤、同样程度甚至同样年龄组的患者,对术后疼痛表现出来的轻重程度不相同。曾经做过一次手术的病人对第二次手术疼痛更敏感;性格外露者较性格内向术后更易表现疼痛反应;文化程度高的通常对术后疼痛较敏感,而文化程度低的对疾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术后疼痛耐受力较强;安静舒适的环境,专注于兴致的交谈可提高疼痛阈值减轻疼痛。疲倦、紧张、焦虑、恐惧、软弱者降低疼痛的耐受力,增加术后疼痛的程度。各种心理因素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二、术前心理护理减轻术后疼痛

按不同患者心理因素,合理解说可能出现的症状,疼痛程度、性质和持续时间。耐心细致地开导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倡导自由模式结合力学原理指导病人术后如何减少切口张力以及减轻或避免疼痛的技巧。

三、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

彻底解决疼痛有赖于病因的治疗而术前术后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疼痛。

1、请家人配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术后病人生活暂时或长期不能自理,身体和情绪上那种痛苦感受和体验需要人理解、支持、鼓励和安慰。而家人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不安又会影响到病人,两者互为因果,致使病人术后感到更加疼痛。因此家人情绪也很重要。一方面积极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另一方面对家人做健康心理学教育,请他们配合并参与心理护理模式。家属、亲人和朋友是病人最亲、最理解的人来自于亲人的鼓励和安慰使患者心灵得到满足。

2、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阈值

病人术后疼痛加之对疾病不了解而猜疑、恐惧、失眠。此时在繁忙的护理中灵活应用沟通技巧满足病人被尊重的需要,激发其自我信任、自我价值、自我能力,愿意向护理人员说出自己的感受。针对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治疗性触摸,帮助病人摆好舒适体位,缓解疼痛肌肉的阻力。接触紧张恐惧的心理。肢体手术后患者,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和疼痛;有引流管和胃管的患者,向其说明留管的目的使用转移注意力和娱乐方法、交谈、听音乐,慢节律的呼吸等等减轻疼痛的方法和技巧。引导病人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的同时消除猜疑增添信心。对病情较重的术后病人,护理时要表现得平静自若,严谨持重,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使病人有安全感。尊重病人的人格,和蔼可亲有同情心。特别对待神经衰弱的病人,即使他们过于敏感,也决不能主观地认为他们是无病呻吟、置之不理。只有重视病人心理需要才能帮助其提高疼痛阈值。

3、舒适的环境使病人获得心理满足

舒适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周围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护士应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操作准确轻柔,举止优雅、语言得体使病人信赖,心理舒适有安全感;病房安静、清洁,保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提高生理舒适度;柔软整洁的被褥,有利于术后患者睡眠舒适;对失眠患者给诱导睡眠,听雨声或海浪声的无噪音录音。

4、注意医疗安全

术后病人疼痛护理要注意执行医疗保护制度。注意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不随便谈及患者无法接受的疾病,特别是护理持续性、顽固性疼痛的患者时避免恶性刺激,防止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