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十篇

时间:2023-08-07 17:41:01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全麻 术后 护理 康复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061-02

全身麻醉对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使全麻术后病人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躁动、寒战、痛苦挣扎等,全麻未清醒前,病人处于意识丧失阶段,为防止各种合并症或意外的发生,必须有专人守护,直至清醒为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手术患者共80例,男性4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在术后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

1.3 结果

全麻术后对病人采取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安全渡过了全麻恢复期,使病人在生理、心理上缩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全麻未清醒前,下颌关节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而阻塞咽喉通道,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并可通过导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待病人逐渐清醒,自己用舌将通气导管推出时,可将导管取出。

2.1.2全麻后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故麻醉未清醒前,病人应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采取头低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从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术后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强保暖工作

由于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2.2 高流量吸氧

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2.3 维持循环功能

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手术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术后由于全身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伤口镇痛

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大手术后,因腹部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3.2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4.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

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5 加强舒适护理

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2.6 认真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15~30分钟一次。发现异常体征,应区别麻醉剂的影响或手术后出血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排除险情。

2.7麻醉清醒前,病人可出现躁动不安,如拔管、坠床等危险,守护者必须注意安全,可按医嘱给镇静止痛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保护病人的安全。

3 结论

通过将综合护理措施运用于全麻术后恢复护理工作中,加速了病人的全面苏醒,提高了全麻病人的康复质量,减轻了全麻术后呛咳、躁动、痛苦挣扎等症状。从而帮助病人安全渡过全麻恢复期。

参考文献

[1] 谢荣主编. 麻醉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1994,656~657。

[2] 盛卓人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第三版[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 妇科疾病;糖尿病;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7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口肥胖率的也逐渐的增加,而糖尿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到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人数则已在3000万以上,成为心血管和肿瘤两大疾病之后的第三位“健康杀手”[1]。糖尿病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的长期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可以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继而对患者的健康以及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影响。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现将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术后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妇科疾病的患者48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年龄在34-78岁,平均年龄为56.29±3.20岁。均合并糖尿病并实施手术治疗。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术后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方法以及血糖范围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 饮食指导 糖尿病患者手术后进行血糖控制是关键手段,而正确的饮食治疗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指导患者正确的限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长期坚持能够降低体重,明显的减轻胰岛的负担,使机体降低对胰岛素的抵抗,有利于控制血糖正常水平。指导患者术后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少吃煎炸和腌制品并相应的根据患者的水肿程度限制钠的摄入,限制食盐量应不超过2g/d,注意体内离子钾和钙的补充,教会患者及家属制定适合患者治疗的食谱,注意总热量的控制的同时保证术后的营养。

1.2.2 血糖控制 血糖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护士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关于糖尿病的健康宣传教育,并告知低血糖的有效处理方法。对于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指导患者能够正确的使用胰岛素的方法,并准确测量三餐前和睡前的末梢血糖仪血糖,将血糖值准确记录并告知医生进行调节胰岛素的用量。指导患者准确、及时地注射胰岛素,用量精确,注射后30min必须进餐,防止发生血糖反应现象,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周身大汗、脉速、昏迷等低血糖现象,最佳血糖控制范围是空腹血糖数值为6-10mmol/L,尿糖值为(±),尿酮为阴性[3]。

1.2.3 正确使用降糖药物 指导患者及家属按时医嘱服药,并根据患者的血压以及血糖监测的结果合理用药;降压药多为控制剂和缓释剂,注意定时、不可随意调节用量,切忌勿口嚼服药应该整片服用;控制血糖的药物,其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30min’服用;α-糖酐酶抑制剂应在进餐第一口服用;双胍类是在餐后服用的。

1.2.4 心理护理对策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长期的疾病,在后术后由于血糖的控制会影响到患者疾病的治疗,而且一旦发生糖尿病合并症可遍及全身的重要脏器及器官[4],因此在护理患者中不仅注重患者的基本治疗和并发症的发生,更加注意的是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与疏通,向患者讲明关于糖尿病合并症的相关症状和预防措施,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疾病,告知患者避免出现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的心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取平均值进行比较,并将切口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患者满意度。

1.4 数据统计 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血糖控制范围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时两种病种会互相产生作用,能够加重病情。手术后机体应激作用可能诱发糖尿病,并可以使糖尿病病情加重,而且糖尿病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甚至出现切口感染的发生。因此,对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控制血糖,强病情观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鹤.内科护士对糖尿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2006.

[2] 栾秀香.个体化饮食教育对糖尿病病人的干预效应[J].护理杂志,2009,1(22):202.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3

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冠脉介入术后可能出现腰部酸痛(61.1%)、尿潴留(22.2%)、形成血肿(7.0%)、拔管综合征(5.4%)、造影剂不良反应(1.1%)这五种并发症,经对症护理后均予以纠正。结论:总结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有助于做好预防性护理,从而为降低并发症几率奠定基础。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冠脉介入术;并发症;原因;护理措施

冠脉介入术又称冠状动脉血管形成术,是当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逐渐成为冠心病的高危人群[1-2]。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自身的机体素质较差,在接受冠脉介入术这种侵入性的治疗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因此,需要及时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3-4]。为进一步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为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提供参考资料,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85例接受冠脉介入术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85例接受冠脉介入术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符合冠脉介入术手术指征,其中男性患者133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在63-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39±5.42)岁。

1.2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局麻下行常规穿刺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选择冠脉介入术的具体术式。术后进行常规抗凝治疗,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本组患者冠脉介入术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本组185例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有腰部酸痛、尿潴留、形成血肿、拔管综合征、造影剂不良反应五种类型,其中腰部酸痛发生率最高,为61.1%。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老年冠心病冠脉介入术后可能出现腰部酸痛、尿潴留、形成血肿、拔管综合征、造影剂不良反应这五种并发症,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每种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1)腰部酸痛。原因: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床面冷且硬,加之老年患者自身伴随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和骨质增生,治疗后患者腰部会出现明显酸胀感。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指导患者在拔管后6h可适当翻身,帮助按摩其腰部,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或进行热敷。(2)尿潴留。原因:多数老年患者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术前未进行卧床排尿训练或紧张情绪都会诱发尿潴留。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术前应指导患者进行卧床排尿训练,通过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紧张情绪,防止并发症的发生。(3)形成血肿。原因:血肿形成原因较多,穿刺、拔管都有可能造成血肿,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血管脆性较强,操作不当就会导致局部血肿的形成。护理措施:细致观察患者拔管后有无皮肤发绀、苍白、肿胀、渗血迹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遵医嘱处理。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术侧肢体,以免出现活动性出血。对出血局部血肿的患者需要采用50%的硫酸镁湿敷局部,必要时予以抗生素。(4)拔管综合征。原因:拔管刺激和穿刺后重压局部都会导致患者出现拔管综合征。护理措施:拔管前应当与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因过度紧张造成迷走神经兴奋。拔管过程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保持静脉通路顺畅,如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需及时遵医嘱处理。(5)造影剂不良反应。原因:老年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对造影剂的耐受性较差,使用造影剂药物可能使其出现全身发热、恶心、头晕等不适症状。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遵医嘱使用止吐、抗过敏等药物,鼓励患者术后经常饮水,确保术后4h尿量>1000mL。

综上所述,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适当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刘颜.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9):60-61.

[2]杨丽君,闫海平,周翠香,等.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14,46(1):71-72.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胆囊结石 微创保胆取石术 护理措施 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031-02

胆囊不仅可浓缩、储存胆汁,还对人体消化有帮助作用。如果胆囊被切除,胆汁的质和量都会发生极大的改变。胆囊还有分泌和免疫功能。因此,胆囊虽小,但作用不容忽视。如果轻易将其切除,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的紊乱。100 多年以来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胆囊为主,而微创保胆取石术,是近年来新开展的手术,主要是通过使用纤维内镜取石或息肉而达到手术目的的微创手术。该手术有着对病人打击小、手术风险小、护理简单、术后恢复快、住院周期短、费用低等优点[1]。本文对微创保胆取石术的护理常规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对我院开展的微创保胆取石术的护理措施的规范化进行研究,为日后的护理提供相应的护理依据。本文对改进后的护理措施所引起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胆囊结石患者中男30例,女性36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3岁;体重40~100kg。病例选择:全部病人为身体健康,无其他相关疾病(胆囊结石除外)。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采用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胆囊结石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胆囊切除术后护理措施与改进后的微创保胆护理措施。

1.2.2 胆囊切除术后护理措施(略)

1.2.3 改进后的护理措施

1.2.3.1 心理护理

在手术前期患者往往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时而会受到疼痛的折磨。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使用安慰性语言,并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并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利用相关知识给予关心体贴和必要的健康教育,重点了解患者的特点,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信任感、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顺利度过围手术期[2]。

1.2.3.2 术前护理

1.2.3.2.1 饮食的指导:告知患者选用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

1.2.3.2.2 加强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戒烟、戒酒,练习有效咳嗽、咳痰。完善相关的检查。

1.2.3.2.3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如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及时通知医师。

1.2.3.2.4 术前晚给予清洁肠道,并嘱病人术晨禁食水。

1.2.3.2.5 术晨测量生命体征,给予更换病号服及床单元,减少感染的机会。

1.2.3.3 术后护理

1.2.3.3.1 术后观察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情况,及病人排尿情况,及时补充液体,保证出入量平衡。 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症状。由于物的原因可能导致呕吐,使患者头偏向一侧,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止吐药物。

1.2.3.3.2 有效咳痰

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痰是为了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病人术后不愿咳嗽的原因有:

a.惧怕疼痛:术后切口疼痛是手术病人普遍存在的症状,有些病人深呼吸都不敢,更是拒绝咳嗽。

b.惧怕伤口裂开,影响愈合。

c.病人依赖心理:有的病人认为术后身体虚弱,加之家人的宠爱,依赖性极强,导致不愿咳嗽。

1.2.3.3.3 活动 术后活动下肢,术后6h 即可下地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3]。

1.2.3.3.4 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12 小时后,可以饮用少量的水[4]。如无腹痛、腹胀等情况发生,可给予少量清淡流质饮食。术后24 小时,可给予清淡半流食。避免含油脂(脂肪)、胆固醇食物或辛辣食物等刺激胃肠道分泌胆囊收缩素,而引起术后并发胆瘘的食物。术后一周,遵医嘱可以逐渐恢复清淡饮食。术后第八天,可以在逐步增加少量脂肪、蛋白质。一般术后1个月后,可以恢复正常水平。但是也应低脂肪、低胆固醇如少食用油炸食品、油腻的食品、蛋黄、肥肉、动物肝脏等食品,可选用植物油、鸡肉、带鱼、鸭肉、瘦猪肉、瘦羊肉等;适量食用牛奶、瘦肉、蛋清、大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和大米、面粉、淀粉类食物等碳水化合物。多吃 菠菜、青笋、莲花白、洋葱、番茄等利胆的食物和橙子等富含Vc和果酸的食物[5]。

1.2.3.3.5出院指导

①加强饮食指导 。

②连续半年口服熊去氧胆酸150mg/次(宜在早餐后),预防胆囊结石的复发。③告知病人胆囊结石有一定的复发率,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3 结果

两种护理措施的恢复情况比较见表1(见下)

与观察组对应项比较 P

表1显示,实施改进后的微创保胆护理措施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护理措施。

4 讨论

胆囊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并非可有可无,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是微创伤、高科技、新技术,它不同于以往的胆囊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护理简单等特点,随着人们对保留胆囊的重要性的认识的增加,保胆手术的日益增多,这就需要我们对手术后的护理有丰富的经验来满足病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宝善.保胆取石的新概念[J].江苏卫生保健,2005,7:8.

[2] 张宝善.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J].中国内镜杂志,2002,4:13.

[3] 张宝善.胆道镜外科.现代微创外科学[M]. 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41~457.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5

  1  查房形式和方法:

  安排每天查房一次,交接新入院患者及手术患者,时间为15-30min,安排每月查房一次,时间为30-60min。

  1.1 术前查房:时间为手术前一天的下午,本科护士及医生参加学习,护士长提前2-3天选择病例,责任护士收集资料,制定护理计划,同时要求其他护士了解病例,翻阅与该疾病及手术有关的书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房由护士长主持,首先由责任护士介绍病史和护理计划,然后由其他护士一起讨论,对责任护士的护理计划加以修改,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防措施。护士长对术前准备进行认真强调,包括患者的心理、精神准备。

  1.2 术后查房:是主要的查房形式,对已完成的手术除按上面的形式外,还要把患者可能在术后出现的护理并发症和预防措施进行认真讨论,责任护士收集资料,制定术后护理计划,做主要发言,对其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逐个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或预防措施,给予患者心理安慰,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及早康复。

  1.3 合作性查房:与手术室和相关科室合作,进行全面的护理查房,查房从疾病的病因到发病机制,从生理、生化至临床症状、体征,从治疗方案、术式、并发症及护理到健康教育都进行认真讨论,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预防措施。

  2  查房内容

  2.1 根据骨科病种采取灵活多样的查房形式,骨科手术病人同时具有内科疾病,护理查房除了学习与骨科手术相关知识外,还请内科医生给我们讲课,针对该病人出现的内科疾病的护理,提出护理要求和护理措施,使参加查房的护士在掌握本专科护理知识的同时,也熟悉了其他专科知识。

  2.2 配合新业务、新技术开展选择病例,为使全科护士整体业务水平提高,通过护理查房,特别要请技术全面的护士讲解各种导管及骨牵引、石膏托、外固定架的使用的护理经验,静脉高营养给药,中心静脉压的测定以及套管针的应用,同时对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保养进行示范讲解和表演,使全科护士通过查房,掌握各种共性的护理新技术。

  2.3 针对护理工作中的不足或失误组织查房,例如1例截瘫患者,因大小便失禁,需要留置导尿,护士在操作时,因操作不当及自身病理变化,反复下尿管,或气囊导管未到位置就注入生理盐水,造成尿道出血后重新处理才解决。针对这个问题组织查房,强调气囊导尿的注意事项,牢记教训,杜绝此类欠缺。

  2.4 选择急诊典型病例组织护理查房。如1例因施工不慎从高空坠落,造成脾破裂、失血性休克并伴有股骨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在术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经过全力抢救,获得成功。术后回到病房,在总结抢救成功经验的同时,对该患者抢救从急诊护士建立静脉通路,到术中心肺复苏技术,以及病房三方面配合的成功经验,在护理查房时,当事护士都做了示范讲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手术室 差错事故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160-02

手术室是医院实施手术和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理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任何的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病人的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等严重后果。我科曾有寻针、寻找纱布延长手术时间的教训。为了做好护理安全,防止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差错、事故等问题,我们就手术室护理工作特点,对各种存在和潜在的易出现差错事故的薄弱环节,采取了相应的积极防范措施。近五年来,措施的落实,有效防止和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现将易出现差错事故的薄弱环节及其防范措施报告如下:

1 接错患者、错放手术间、开错手术部位

接病人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特别是病人术前紧张及应用镇静剂后或者为聋哑人、小儿、昏迷患者,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极易发生接错或错放手术间。对脑、肾、胸腔及上、下肢体等对称性器官极易弄错手术部位。

防范措施:认真做好五查十对。五查:入室前查;接病人时根据手术通知单认真查对;入室后查;巡回护士拿病历仔细核对;麻醉前查:巡回护士同麻醉师、手术医生拿病历、X 线片仔细核对病人和手术部位;安置前查:巡回护士同手术医生再次确认病人并在手术部位做标记;消毒皮肤前查:由手术医生确认病人及手术部位无误。十对:对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间号。

2 病人准备不充分

2.1 术前访视工作不细

病人假牙、金属物品未取、禁食禁饮时间不够;入室前未能仔细检查与手术相关事项而匆匆入室,术前医嘱只有病房护士签字而未执行到位。

2.2 防范措施

术前访视病人时嘱病人取下假牙及金属物品,勿带与手术无关的物品入室,指导患者禁食禁饮;入室前认真查看术前用药、过敏试验、饮食准备、备皮情况、管道准备和固定情况、各种特殊准备以及检查单、化验单、配血报告,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情况,确认无误到位;清点查看登记病历、X线片、CT片、特殊药物等;对于准备不充分直接影响到手术而无法补救的不得接病人入室。

3 器械物品准备不全或与手术所需不符

器械性能不佳、数目不全、与手术所需不符;物品不全、不到位、仪器使用时失灵。

防范措施:①病人入室前由巡回护士认真检查手术间各种设施及术中所需物品,如无影灯、电刀、吸引器、各种摆放手术用品及各种抢救药品物品等,如有不足、不良及时补充更换;每次手术结束,巡回护士清理查看手术间物品、设施,保证物品齐全、定位放置,仪器设施性能良好、安全、运转正常。②器械准备: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认真准备器械,仔细检查其是否良好,配件是否齐全,数量是否充足;病人入室前由洗手护士再次检查器械准备情况,若有不足、不良、不符,及时通知更换补充;对重大、新开展手术的特殊器械手术前一日须经手术医生亲自查看认可;在进行中要手术步骤前术者先检查器械是否合适;定期对器械进行检修保养;手术室常规准备不同种类的急诊器械以及常见手术器械单包以备急用。

4 器械物品清点有误,异物遗留病人体内

关闭体腔前后、缝合伤口前后器械物品清点有误,操作不当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器械完整性被疏忽、配件短缺或术前忽略检查导致心中无数,术中物品保护不当寻找困难延误手术。

防范措施:①术前巡回护士清理手术间一切已混物品。②做到六数、五核对、三人、三签名。切皮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缝合伤口前、缝合伤口后由巡回护士、洗手护士、手术医生共同清点、核对器械、缝针、线卷、纱布、纱布垫及术中所需物品,由巡回护士认真记录在器械配合单上并签名,手术结束洗手护士、手术医生及时补充签名。③术中如增添器械物品时,三人共同核对清点,巡回护士及时准确记录,如中途换班,需交接清楚器械物品,无误后方可离开。④洗手护士管理好手术台上易失物品,如纱布、缝针、小型器械、物品,及时清理切口周围线头和暂不用的器械物品,做到传递、收回心中有数。⑤巡回护士及时找回和保管好丢落在手术台下的器械物品,未经巡回护士许可,任何人不得拿走和增添手术间物品器械。⑥严格做到数目不符不缝合,严防遗留在病人体内。

5 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病人身体受损

气压止血带使用不当造成病人肢体压伤和神经损伤;高频电刀使用不当导致病人触电、灼伤。

防范措施:①巡回护士应熟练掌握气压止血带使用方法。正确选用符合规范的止血带;正确放置止血带位置,上肢止血带放置于上臂中上三分之一处,下肢止血带置于股骨中三分之一处,尽量靠近大腿根部及腹股沟处部以免损伤神经;绑扎部位采用止血带保护垫,可用棉纸,勿留空隙;止血带压力适当,成人上肢40Kpa、下肢80Kpa,儿童上肢30Kpa、下肢40Kpa,对过胖过瘦可适当增减压力,以不超过5~10Kpa;使用时间:上肢不超过60 分钟,下肢不超过90 分钟,多次使用则每小时松放一次,间隔5~10分钟,使用超过两次者间隔松气时间10~15 分钟,并按摩止血部位及关节;使用止血带应严格掌握时间、压力,并正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定期对止血带的性能进行检修。②使用高频电刀时应严格遵守电刀使用操作规程。使用前检测其安全性;使用电刀时取下病人身上的所有金属物品,用布垫保护好病人的身体,防止病人身体接触到手术床的金属处;电极板放置平坦,并充分紧密与病人皮肤接触,固定于病人肌肉丰富处,一般先大腿、小腿或臀部,最好使用一次性电极板,并在使用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使用时输出旋钮从“零位”逐渐达到适当位置,停止使用时,回归“零”位,使用功率不要太大;脚踏板、电刀头勿使其进水,电极板勿放置在可能被浸湿的部位,床单保持平坦干燥,以免触电烧伤;电刀头不用时洗手护士把其包放好,以免烧伤患者;带有心脏起搏仪的病人一般不得使用电刀;术中注意查看,以防电极板移动,烧伤病人,严格执行手术床旁交班;定期对电刀进行检修,保证其安全运转。

6 用药错误和输错血

药品摆放混乱、标识不清导致误用,口头医嘱执行有误,以致误用药物,同时取用多个患者血液,查对不严输错血用错药。

防范措施:①术中用药一定要标志清楚,勿与相

混;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诵确认一遍,并补充记录;任何药物使用时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手术台上用药时,需经洗手护士或手术医生核对无误后使用,台上应用两种以上药物时应做好标记,严防用错;用过的安瓿、药瓶放在固定位置,手术结束病人安返病房后方可弃去。②取血时一次只能取一个病人的血液;取血时、输血前须拿病历、血型单、血袋、交叉配血单经两人(取血时由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输血前由巡回护士与麻醉师)认真查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姓名、血型、血袋号、采血日期等,检查血液有无变质、凝血或溶血、血袋有无裂痕,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后再次查对,并观察有无反应;不同供血者输血期间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并更换输血器;用过的血袋放置在4℃冰箱中保留24小时后毁形弃去。

7 病理标本遗失或混淆

术中未将标本妥善保管,特别是实习进修人员上台的;手术结束未及时固定、登记、交接,特别是连台手术;一次取下多个病理标本。

防范措施:术中所取下的一切组织,由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术中妥善保管;手术结束由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固定,并标明病人姓名、科室、床号、手术部位、标本名称,交送检人员保管,并记录双签名;送检人员及时送检并与病理科工作人员办理交接登记签名;如取病理标本较多时,做好标记,与医生共同核对。

8 错用非无菌物品

无菌物品摆放、管理混乱,使用时查对不严。 防范措施: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有区别及标志,严防混淆;无菌物品应派专人负责保管并签字,定期核对、检查;未灭菌物品一律不得放入无菌物品间和手术间;使用时由执行护士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标志或日期不清及过期、潮湿的严禁使用。

9 导管脱落,重要物品丢失

搬移病人、护送途中疏忽导管管理;与病房护士交接不细。

防护措施:搬移病人、护送途中注意保护固定好各种导管,胸引管应用止血钳夹紧并引流瓶应低于手术床;术中保管好病历、X线片、CT片等重要物品;与病房护士面对面交接各种导管情况、清点登记重要物品并双方签字。

参考文献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并发症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之间的骨头出现了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关节攘外间骨折。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上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通常以1.5比1的情况出现[1]。目前,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多以手术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让患者提早下床活动,提高生活质量[2]。本文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70例作为本研究活动对象。研究总结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护理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70例作为本研究活动对象。并对所有患者在术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所有患者年龄均在55~82岁,平均年龄63.5岁。其中男45例,女25例;所有患者出现股骨颈骨折的原因有:出车祸20例、平地跌40例、其他原因10例。其中70例患者中伴有其他疾病的有5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1例、高血压14例、贫血及营养不4例、糖尿病13例、慢性支气管6例、前列腺肥大3例。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一下部分:

1.2.1一般的护理措施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护理人员采取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初期应当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其次应当对患者实施特特护理措施,减少患者的病痛。

1.2.2并发症的治疗护理 在患者治疗期间,老年人血液循环较差,活动较少,容易出现褥疮。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注意便盆位置的放置。臀部应当抬高,避免患肢出现内旋和内收。轻放便盆,避免患者变化将皮肤擦伤。患者平卧时嘱咐患者将下肢屈伸,将臀部抬高。必要时还应当在便盆边沿垫上布垫。护理人员还应将双手插入患者骶尾部进行摩擦。同时,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还应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在护理期间应注意患者患肢的温度、颜色以及感觉。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诉。对患者进行褥疮预防和深静脉预防护理措施之后,还应对患者进行坠积性肺炎以及消化、泌尿系统的护理。老年人咳嗽反射慢、痰不易咳出,因此,患者的病房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必要时还应知道患者在床上做振臂活动。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每隔一段时间给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使用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促进患者的消化。对于置尿管的患者,英嘱咐患者多饮水,清洁外,保持内裤的干燥。定期对患者进行换管和冲洗膀胱。在拔管时还应训练患者进行排尿训练。

1.2.3并存疾病的护理 在患者接受股骨粗隆间骨折期间,患者同样在治疗其他的慢性疾病。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疾病护理。

2结果

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示,本次研究活动70例患者中,65例顺利的通过了围手术期,其中5例在治疗期间引发并发症,对此护理人员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地患者康复、无伤残出院。

3 讨论

近年来,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高龄群体的骨质变得更疏松。同时,由于有的患者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过程中多伴有其他的慢性疾病,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治疗的难度[3]。因此,我们认为,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期间,应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预防各种并发症的产生。

本研究活动,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70例作为对象。本研究活动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特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采取必要性的镇痛、深静脉血栓、泌尿感染以褥疮等一系列的预防指导措施,防止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产生。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示,本次研究活动70例患者中,65例顺利的通过了围手术期,其中5例在治疗期间引发并发症,对此护理人员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地患者康复、无伤残出院。

综上所述,根据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应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患者伤残和病死概率。

参考文献:

[1]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12;18(12):2086-2088.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8

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仅要求护士高精的业务水平,而且需要严谨、规范、安全的护理服务理念,在任何环节上都不能疏忽,否则会给患者带来心理或身体上的损害和障碍,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因此,我们加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防范意识,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杜绝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手术室护理常见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接错病人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接错病人或放错手术间的现象。防范措施是术前1日到病房访视患者,详细察看病人的资料,根据手术通知单安排手术间,确定后不随意更改;术日接患者时,根据手术通知单与病历认真核对患者姓名,由病房护士确定无误签字后,将患者送到指定手术间,并将病房带来物品与巡回护士交接签字;在进行手术前巡回护士再次查对患者、病历、通知单,核对姓名、床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X线片、CT片等。

手术部位发生错误 手术部位尤其是对称性器官手术容易出现手术部位错误。防范措施是接病人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根据手术通知单,认真核对病人的手术名称、部位,病人进手术室后再次核对,并根据病人X线片、CT片核对手术部位,确定左侧或右侧。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警示语。在手术开始前护士与手术医生再次核对手术名称、部位。

手术体位安置不当 患者体位安置不妥会直接影响手术操作,甚至造成身体意外伤害。防范措施是摆放手术体位时,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既不影响病人的循环、呼吸及生理功能,又要符合手术需要,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完成。巡回护士摆放体位时注意防止压疮和意外伤害,注意肢体不可过度外展,术中不可过度牵拉肌肉、骨骼。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不影响呼吸和循环,不压迫外周神经,骨骼突出部位衬垫摆放要适宜,术中加强巡视,对于较长时间的手术在允许情况下给予局部按摩,对年老体弱、婴幼儿、约束具应用恰当。

患者身体意外伤害 护送及搬运病人不当各种引流管和管道脱落,致病人摔伤、坠床等等。防范措施是接送病人时注意病人安全。检查接送床是否完好,先将接送床固定好后再搬患者,将护栏竖起防止患者摔伤,尤其是特殊病人随时有病情变化,应有医务人员陪同护送至手术室,步行者护士应在一旁搀扶,以保证病人安全。经常检查受压部位的皮肤并给予适当按摩。手术中经常观察电极板安放部位不能受潮、移位。病人身体不能接触手术床金属部位,电刀头在不使用时应放在安全部位,尤其剖宫产手术防止烧伤婴儿。手术时间过长的应采用保温措施,室温保持在25-28℃,体温维持在36℃以上。

物品遗留于体内 缝针、刀片、纱布等手术器械物品清点不严格或有误或操作不当,导致异物遗留。防范措施是工作人员加强责任心,手术前后认真仔细清点器械物品。同时检查器械螺丝是否松动,详细记录在物品清点登记本上,及时登记临时添加的器械物品,手术后清洗器械,打包时,要再次核对器械件数。

医院交叉感染 主要为术后患者切口感染。防范措施是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念,严格控制手术间人数,无菌手术与感染手术严格划分。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造层流手术室以洁净室内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物品和消毒液应定期进行抽检。加强实习生和进修生的无菌观念培训,实习、参观人员由手术室安排指定手术台,不得随意串间走动。特殊感染患者术前要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由手术室安排指定的隔离手术间,护送患者用专用推车,一次性消毒用品要注意有效期。

输液、输血、用错药物 因为护士在执行各项医嘱时未认真查对。防范措施是输液用药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并及时做好记录,术中需要输血,必须经2人认真核对无误在输血单同时签名后方可给患者输入,特别注意库血需在恒温箱复温,复温后再次认真核对,避免拿错血液,执行口头医嘱用药要复诵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并做好记录,用过的空安瓿、输液袋应保留便于核对,待手术结束后方可扔掉。使用药品要严格掌握浓度、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过敏。

标本遗失或差错 术后易发生标本损坏、标本名称与标本不符、标本丢失。防范措施是严格标本管理制度,手术取下的标本不能随便丢弃,放入专用标本袋中,在标本袋上贴上标签,注明科室、姓名、住院号、标本名称及采集部位,及时用10%甲醛标本固定液中,详细填写病理申请单与标本核对后登记并签名,专人送至标本室,与病理科工作人员核对无误后签字。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 糖尿病;腹部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181-02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显著升高,糖尿病患者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感染,也容易发生一些并发症,这样对于患者预后康复非常不利[1]。为了减少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非常有必要加强糖尿病患者进行腹部外科手术过程中围手术期护理干预[2]。为了进一步探讨分析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该文回顾性分析了该院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的74例腹部外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入选研究对象选自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该院就诊的74例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实验组中男28例,女9例;患者年龄平均(52.3±5.1)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0例;患者年龄平均(52.1±4.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通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很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价值较高。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2.1 心理干预 很多患者因为担心疾病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常常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一系列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多和患者交流、沟通,并且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方法、手术流程、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状况、手术注意事项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等,使患者可以很好地了解手术治疗方案,尽可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可以积极、主动的配合手术[3]。

1.2.2 术前护理干预 糖尿病患者术前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血糖控制措施,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患者提出的各种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控制方案,精确计算每天需要补充的蛋白质、糖类以及脂肪等,1 d的热量摄入可以根据1/5、2/5、2/5的比例来分配早餐、中餐、晚餐[4]。千万不能进食含糖量太高的水果。如果患者血糖升高,应该采用相应的降血糖措施,一般都是在每餐前30 min给予适量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患者术前血糖水平最好控制在7.25~8.34 mmol/L 左右,而且确保患者并没有合并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同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尿糖值、血糖值适当调整患者胰岛素用量,如果患者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术前一定要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控制血糖等症状,静脉滴注20U胰岛素(加入500 mL浓度为0.9%生理盐水),刚开始静脉滴注速度为20滴/min,并且应该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变化,适时调整滴速,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7~10 mmol/L左右再实施手术。

1.2.3 术中护理干预措施 手术室应该配置一台血糖监测仪,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适时准确调节患者的血糖水平,确保患者手术过程中可以保持血糖的稳定,防止由于全身麻醉使患者血糖水平出现剧烈波动。手术过程中应该每间隔30 min监测1次患者血糖,尽可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不用导尿。假如患者一定要导尿,医护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根据无菌原则操作[5]。假如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状而昏迷,一定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1.2.4 术后护理 术后也应该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①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尿糖变化。术后患者因为禁食常常会出现多汗、心悸、嗜睡、头晕、昏迷、乏力等一系列低血糖反应,应该定时监测患者血糖、尿糖水平,严格掌握患者血糖变化情况,进而及时调整患者胰岛素用量。而且应该及时告知责任医师检测患者的血糖、尿糖水平,可以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40 mL,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患者可以进食后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适当口服药物治疗。②病情观察。术后一定要持续监测患者血糖饱和度、心电变化、血压等变化情况,每间隔30~60 min记录一次,等到患者病情稳定后就可以每间隔4~6 h记录一次。而且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等状况,防止患者出现高渗综合征昏迷、酮症酸重度等症状,如果发现异常一定要及时告知医师[6]。③基础护理。术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极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因此,一定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及预防措施。病房内一定要保持空气流通,适当限制家属的探视次数,防止出现交叉感染。而且应该指导患者正确的深呼吸、咳嗽技巧,促进患者排痰。而且医护人员应该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患者休息时最好取半卧位,为了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应该加强口腔清洁、卫生。术后,护理人员还应该加强伤口护理干预措施,定时协助患者更换敷料,并且密切观察切口有没有出现红肿、压痛等相关感染症状。④加强引流管护理。一般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会留置腹腔引流管、胃管或者尿管,护理人员一定要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引流管保持畅通,每天详细记录引流液性质、颜色以及量等情况。

1.2.5 活动指导 术后患者适量进行运动有利于帮助机体功能尽快恢复,加快伤口愈合速度,但是一定要把握活动程度、活动时间,防止由于过度劳累使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术后早期可以协助患者在床上做深呼吸练习以及四肢屈伸训练,护理人员也应该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术后中期可以结合患者耐受力、手术方法以及手术部位等情况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慢慢增加活动范围以及活动量,最好是不要产生劳累感。到了康复期,患者可以结合自身习惯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但是一定要按照由慢到快的方式进行活动,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一般餐后30 min活动,而且每次活动时间应该控制在1 h以内。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术后血糖值以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情况,同时应该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一汇总,并作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n(%)表示,组件比较以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术后血糖值以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术后血糖值、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等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1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3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切口难以愈合1例,呼吸道感染1例,实验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4%)明显低于对照组(1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相关学者表明[7],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术风险因素,会大大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以及感染风险,可能也会增加患者病死率,为此一定要加强糖尿病患者腹部外部手术的护理干预措施。该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加强腹部外科手术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术后血糖值、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等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进行腹部外科手术过程中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手术效果,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翠霞.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江苏医药, 2013,39(3):367-368.

[2] 王彤,肖新华.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26(6):527-528.

[3] 徐素彬,杨晓枫.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2,16(1):122-123.

[4] 王慧娜. 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8) :125-126.

[5] 郭柒莲. 围术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6):146-147, 149.

[6] 韩勤. 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围术期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0):3400-3401.

[7] 余水秀.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围术期护理[J].中外医疗,2013,32(2):168-170.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 利器损伤;手术室;影响因素;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工作时都在接触缝针、刀剪等锐利器械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使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当执行护理时,若不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会造成职业性损伤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1]。笔者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156名手术室护士一年内利器损伤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对策并落实了有效的防护措施,到2009年12月又对133名护士进行了效果统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一年内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含进修、实习护士)156名,工作拈香1~31年;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32名、护师40名、护士15名、实习护士67名。

2009年一年内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133名,其中工作年限1~30年,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30名、护师41名、护士20名、实习护士39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利器损伤的原因、次数、损伤环节、程度,是否是被污染的利器损伤,损伤后如何处理,是否进行血液检测等问题。通过对两年共289名手术室护士的问卷调查,了解实施防护措施前后发生利器损伤的状况。共发问卷289份,收回284份,有效280份,有效率96.88%。

1.3 效果

2009年实施防护措施一年后,本院手术室利器损伤次数下降31%,其中中度损伤(损伤至皮下又渗血)下降41%,重度损伤(有伤口并流血)下降72%。

2 利器损伤的相关因素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缺乏防利器损伤的规范程序的人员占17%,岗前培训缺少有关利器损伤的内容占63%,未受过职业安全教育占3%,工作不熟练、工作时紧张、操作不规范占84%,利器用后处理不当等占7%。

3 利器损伤结果分析

3.1 损伤的种类构成见表1。

表1

损伤的种类构成

损伤种类例(次)数构成(%)

针刺伤29866.00

安瓿割伤12127.00

其他伤327.00

合计451100.00

由表1可见,损伤种类以针刺伤最多,占66%,尤其是手术缝针和注射器针头的刺伤,其中在针刺伤中被污染的针刺伤者又占47%;其次是安瓿割伤占27%,其他利器损伤占7%。

3.2 护士不同工作年限利器损伤次数的构成见表2。

表2

护士不同工作年限利器损伤次数构成

工作年限损伤次数构成

≤5年21247.00

6~10年18541.00

>10年5412.00

合计451100.00

由表2可以看出,5年以下工作年限的护士利器损伤次数占总数的47%,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6~10年工作年限的护士,损伤次数占总数的41%;10年以上工作年限的护士,损伤次数占总数的12%,说明工作年限越短的损伤越多。

4 讨论

4.1 制定严格的操作制度及合理的实施方法 调查显示,最多见的损伤为针刺伤,Johanet的调查指出,约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手术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多种疾病中最常见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被污染上[1,2]。在国外,又规范的防护措施,国内成文的手术人员防利器损伤的规范太少,大多数护士是被利器损伤后才意识到防范的重要性,这个过程所付出的代价是最昂贵的,有可能引起致命的感染。因此,建立预防规范措施很有必要性。

笔者所采取的措施是制定手术室成文的护理操作程序:①规范手术器械台的摆置;②明确规定手术台上所有锐利物品均放置于硬质容器内,利器的传递不直接用手传递(尤其是对血液检测异常者),要尽量通过硬质容器传递,例如弯盘等;③规范手术患者术前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病毒携带情况;④对于急诊手术患者视为特殊感染手术对待,其用物要行终末消毒处理,重点要做好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工作,为了很好的自我保护,要让此意识注入每位护理人员脑中,此观念树立于每个人心中,以增强她们的责任心。

4.2 做好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工作

应严格带教,做好专业培训工作。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工作年限与刺伤者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工作年限较长者多为巡回护士,年限短者多为器械护士,器械护士被刺伤的次数较多,原因为手术室的缝针刺伤、刀割伤、巾钳刺伤等多发生于手术台上。由于岗前培训薄弱未实施职业安全教育,防护意识不强,加上年轻护士经验不足,手术中的忙乱最容易发生利器损伤。本院要求高年资护士认真传授工作经验,年轻护士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熟练各手术步骤及解剖知识,了解并预见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掌握其处理措施,做到忙而不乱,心中有数,以较好的心理素质做基础,避免利器损伤的发生。

4.3 合理处理用后的利器 用后利器处理不当,也是导致手术人员利器损伤的重要原因。手术后利器处理应以简便不伤人为原则,本医院根据现有的条件采用硬质容器装利器,手术后的缝针、刀片、穿刺针针芯等均放置于带盖的塑料桶内,桶内盛有1:200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后统一由院内感染控制者专一处理。这样即避免利器暴露于周围环境中,也避免了利器再次损伤他人。

4.4 发生刺伤后的紧急处理措施 利器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很大程度的减少疾病感染。根据英国医学会(BMA)调查报告,针刺伤只需0.004 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导致感染。而艾滋病更加可怕,尤其是在我国已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艾滋患者以惊人的速度剧增,所以应对利器损伤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综合的措施,预防利器损伤的发生,控制血源性疾病的职业感染,最好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和追踪系统,以便发生利器损伤时,能使医护人员得到必要的帮助。

如不幸被利器损伤,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把伤口的血往外挤压,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擦干后消毒伤口;再查看患者的病例,看患者是否患有血源性传染病,如结核、疱疹、疟疾、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及时上报,必要时被刺伤人员可抽血检查,并根据可能性传染的疾病注射相应的抗体和药物,最好能建立追踪档案,以便进行及时相应的处理。

除加强以上的防护措施外,在术中护理患者时,还要注意观察,尤其是检查结果不齐全的患者,更是要提高警惕,应把所有检查结果不全的患者都当作具有传染性,采用体内组织隔离法[3],避免暴露于患者的体液、血液,更要小心利器损伤,必要时戴双层手套上手术台,据报道,戴双层手套可减少利器刺伤时进入体内的血液量。

职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应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制定合理的措施,增强防范意识,规范操作程序,完善防护措施,改进医疗器具,建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以减少损伤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倪传英袁晓华张敏.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原因级防护措施,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