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康复十篇

时间:2023-04-11 09:54:36

术后康复

术后康复篇1

【关键词】 胆结石;手术治疗;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11

胆结石的患者基本上都是年轻人,集中于20至25岁,而且女性患者的数量要多于男性患者,根据患者的情况又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管结石主要是肝内肝外[1]。从患者的机体系统来时候,胆汁具有运送、浓缩、排泄和贮存的作用,因此当患者的胆道出现病患,就会影响胆汁,产生一系列的疾病,胆道中存在结石,会让胆道阻塞[2]。此次研究的26例患者均是胆结石患者,对其治疗情况和护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2009至2010年我院共有26例胆结石患者,其中有9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为20至65岁,从患者的资料来看,大部分都是因为黄疸、腹痛等症状才来就诊,经诊断为胆结石,有些患者还同时存在冠心病、高血压等等疾病。

1.2研究方法对26例胆结石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治疗结果、术后护理等方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并进行总结。

2结果

2.1手术治疗情况26例胆结石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均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检查为手术治疗进行铺垫,其中包括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血糖、水电解质、血脂、肾功能以及肺功能等多项检查项目,并对患者重要脏器的情况以及机体营养情况进行了有效评价。此外,术前还采取了B超检查以及CT检查等掌握胆结石的分布情况以及胆管的扩张情况。26例患者的麻醉情况:21例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5例采取全身麻醉。26例患者的手术类型:17例单纯性胆囊切除术,1例胆囊切开取石并在术后采取胆囊造瘘术,4例胆囊切除并探查胆道(术后置入T管引流),4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置入T管引流)。

2.2手术结果26例胆结石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有21例患者通过手术成功取出结石,成功率为80.77%。有5例患者在术后通过T管造影检查发现残留有结石,而5例患者在术后通过胆道镜取净结石,仍有1例患者有结石残留。26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在术后有并发症出现,其中包括应激性溃疡、粘连性肠梗阻、肺部感染以及切口感染等。术后,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均为1年,随访期间未见有发热以及腹痛等不良情况。

2.3术后护理情况

2.3.1饮食护理 术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恢复情况来调节饮食结构,制定饮食计划。排气后就可以开始进食。最初使用的是流质食物,随着患者的恢复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再到普通食物,大约需要一周的转变时间,让消化道可以适应。食物的种类以高蛋白、高纤维为主。

2.3.2 健康教育 患者术后接受健康教育,对于日后的日常保健具有较好的作用,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相关的疾病知识宣教,让患者学习一些简单的护理方法,让患者能够学习自我调节。

2.3.3心理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多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解,为其提供指导,让患者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心情来接受治疗,积极治疗。

2.3.4康复训练 术后,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尽快的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增强身体抵抗力。术后血压稳定就能够坐起,48小时以后,就可以下床。患者的活动程度应该要视恢复情况来进行选择,康复训练的时候,为患者进行引流导管保护,防止脱落。

3讨论

胆结石在临床中还是比较多见的,该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详细的定论。 流行疾病的探讨结果中认为,胆结石为胆汁通过“析出沉淀成核积聚增长”而形成的。以胆固醇结石为例,其是由于胆汁中多项成分的比例发生失调情况,其中包括卵磷脂、胆汁酸、胆固醇等,导致当中的胆固醇成分逐渐饱和,在一系列反映下(析出、结晶、积聚等)形成结石[3]。

4结论

总之,手术治疗是胆结石患者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为了能够让患者获得比较好的术后恢复,需要对其提供护理服务,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和康复训练的时候,要助于对并发症进行预防,以确保手术的效果,胆结石患者的正常生活是需要我们的精细护理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赵凤华.89例胆石症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08):153.

术后康复篇2

常见手外伤有哪些

手外伤,顾名思义就是手部各种组织的损伤,临床上以各N类型的断肢、断指、拇指缺损、指尖缺损、手部血管神经肌腱损伤及缺损、手部肌腱断裂及缺损、手关节损伤与缺损、外伤后手部畸形等较常见。由于手部的外伤通常不至于影响到生命,因此手外伤及手部的疾病很容易被人忽视。

如何康复锻炼

手外伤术后的功能恢复需经过一个时期的康复锻炼后才能达到理想的程度,康复锻炼的目的是恢复患者手指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及手的各种功能。手外伤患者进行手部功能锻炼,应视不同的病情、病程,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其练习幅度、活动量应因病制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又要防止急于求成的躁动情绪。具体方法如下:

1.手外伤患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早期进行自我手功能锻炼,一般来说,肌腱和关节手术的患者约在术后三周左右开始锻炼,骨骼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四周左右开始锻炼。

2.手关节的被动锻炼,即用外力伸屈手各关节。按照腕关节、掌指关节、掌大关节、近指间关节、远指间关节的顺序,循序渐进式活动关节,伸屈关节时保持外力20分钟左右,克服暴力活动关节,尽量将关节活动到正常关节活动范围。

3.手关节的主动伸屈锻炼,即无外力作用的患手自我活动。关节活动顺序与被动活动相反,从远指间关节、近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掌大关节到腕关节循序活动,活动上一个关节时须制动下一个关节,并给上一个关节一定阻力下活动屈伸,使关节产生有效的活动。抗阻练习,可用拉皮条的方法锻炼增强手指的屈伸、内收及对掌肌力,这些方法用力要大,每一动作持续3~4 秒,每分钟10~20次,至局部有疲劳感为止,每日1~2 次。

术后康复篇3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2例(76指),男23例,女9例,年龄13~52岁。致伤原因,切割伤52指,电锯伤13指,绞扎伤11指,新鲜损伤49指,陈旧性损伤27指,急诊手术修复59指,二期手术17指。术后随访3个月~1年,肌腱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82.88%。

护 理

分析患者心理给予正确疏导:由于肌腱的损伤通常会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患者存在心理压力,精神痛苦,常因担心肌腱再次断裂,拒绝进行功能活动,因此,术前即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使其认识到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和不必要的顾虑,以乐观积极情绪接受正确的早期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的方法:肌腱缝合或移植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主要采用控制性的被动活动为宜,以避免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瘢痕粘连,可以更好的恢复其滑动功能,增加抗张强度。①早期:肌腱愈合期,术后24小时~3周。方法:屈曲腕关节30°,掌指节屈曲45°,背侧石膏托固定,制动24小时后护士立于患者旁边,一手扶住患侧掌腕关节处,解释锻炼的要点,另一手指自患指的远端向近端按摩2分钟,逐步进行小范围的指间及掌指关节的被动屈曲,同时嘱患者配合主动屈伸活动,边进行锻炼边听音乐,与患者聊天分散注意力,使患者坚持锻炼,2次/日,每次2分钟。此时正是术后局部肿胀疼痛敏感时期,活动时往往由于疼痛而使患者缺乏勇气和信心,本组有6例因疼痛敏感拒绝进行被动活动,经医护人员耐心解释、鼓励,患者才忍受了一定的疼痛,接受锻炼,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3例在锻炼前口服强痛定片90mg,在护理人员再三鼓励和帮助下,顺利完成了锻炼。②中期:无阻抗的功能恢复期,术后4~5周。拆除外固定开始较大范围的被动屈曲运动,屈曲范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用力以轻柔为宜,随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主动伸展运动及被动辅助下的主动屈指运动,以达到手指关节全范围的活动,同时置腕关节中立位及掌指关节最大屈曲练习,充分伸展患指,3~4次/日,每次6~8屈伸运动。手指轻度酸胀为宜,避免暴力性动作,用力过猛可引起肿胀和出血,甚至肌腱断裂,手法轻柔可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情,增加锻炼勇气和信心。对急躁的患者,则应说明锻炼的渐进性和长期性,防止过度锻炼引起不良的后果[1]。锻炼间歇期,对肌肉和关节进行按摩,以改善血循环及肌腱滑动性,无阻抗的恢复关节活动度。③后期:逐渐增加阻抗的功能锻炼期,术后6~10周。方法:除去一切制动,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即主动屈伸手指活动,练习时必须掌握肌力练习要领,即每一动作都须用最大力量,持续2~3秒。要在10~20次练习中感到明显的肌肉疲劳,否则就说明用力不够。除加强功能锻炼外,还要给予心理支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地进行功能康复锻炼,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2]。

预防修复术后的并发症:术后的功能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避免早期的主动屈指活动,防止再次断裂。本组1例术后32小时因主动活动过度而致吻合部断裂,经2次手术吻合而愈合,对小儿和不配合的患者不宜进行,要采用早期制动。术后控制感染,改善手部的血液循环,早期活动有效防止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减轻肌肉萎缩和肌腱的挛缩,促进肌腱早期愈合。

讨 论

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修复损伤肌腱时,恢复肌腱鞘的完整性不仅利于肌腱的滑液营养,促进肌腱损伤的愈合,而且能形成屏障,防止影响腱滑动的瘢痕性粘连形成。同时,完整的腱鞘膜也是肌腱滑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效果与肌腱损伤的部位、伤情程度及有无骨折等因素有关系。早期活动能减轻肌腱粘连,保持肌腱滑动性,对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指导患者手法的轻重程度,否则有造成肌腱再次断裂的危险,因此康复医师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各种治疗剂量,同时应具备熟练的训练技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于手外伤术后采用制动措施,因而致手技能水平明显下降,如果再加上不当的制动,很容易造成肌腱粘连和关节僵直或畸形,若不尽早实施康复医疗,致残率高。

肌腱修复后,应注意早期功能练习。这是防止粘连,改善功能的重要措施。多数实验研究得出结论:⑴损伤肌腱有完全愈合能力。⑵术后5天内即开始保护下的被动活动,具有:①促进外膜细胞增生及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②增速肌腱腱痂的塑型,恢复光滑的腱表;③增加愈合腱物理强度;④改善肌腱修复的功能效果。⑶“无人区”双肌腱修复术后早期被动活动可显著减少深浅屈肌腱的粘连。⑷游离肌腱移植术后,始终保持自身活性。通过临床观察,术后早期保护下的被动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能加快修复、移植肌腱表面的早期愈合和塑形,增加修复肌腱的光整滑,活动度,减少周围的粘连,对改善肌腱的滑动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3]。

总之,早期保护下的被动活动可促进肌腱愈合,减少粘连,最大限度的改善功能。同时为更好的防止和减少粘连,也应该重视术后理疗的应用,采用正确的保护下的早期功能锻炼,使损伤的肌腱获得比较满意的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孙秀英,刘小玲,曲秋楠,等.手部肌腱黏连松解术后早期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2011,3:141.

术后康复篇4

病人在手术前不论情绪如何稳定、沉着,但都会为即将来临的手术产生或轻或重的顾虑与不安。这种心理反应不仅同疾病的严重程度、手术大小有关,而且同患者的个性特点也有密切的联系。对同样部位的手术,有些人能以乐观或满怀希望的情绪等待手术,这些人可以较好地耐受手术;而另一些人,他们平时多愁善感、心胸狭小、性格怯懦或对自身不适容易过分关注,他们面对手术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对手术甚为担忧;少数人则可引起强烈的恐惧。这些差异不仅仅是生理性的,更主要的还是心理性的。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轻度或严重焦虑恐惧的病人比中度焦虑恐惧的病人会体验到更多的术后痛苦。中度焦虑恐惧者预后较好的原因在于这些病人对手术所招致的困难或问题有所准备;而轻度或严重焦虑恐惧的病人,对于临近手术的现实只是简单地满不在意或过分地依赖手术效果,因此,在术后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痛苦与不快。对手术的知晓程度和对施术者的信任度高,可减缓术前病人的焦虑或不安反应。

手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一般是渴望了解手术的方法、效果和可能带来的不利方面或后遗症;担心手术痛苦和术后的危险性;盼望手术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施行;恐惧术后疼痛;忧虑是否死亡或伤残等。因此,患者常会竭力地向其他做过同类手术的病人了解手术的各方面情况。术前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手术缺乏正确的认知。除了医生要对病人进行科学的手术知识教育外,术前患者对亲朋好友或其他病员关于手术的各种说法要加以客观的分析,哪些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哪些情况是因人而异偶然发生的,不要盲从,不要道听途说。否则,对手术效果期望过高,或对手术疑虑重重,对术后康复都是不利的。有研究显示,在术前焦虑程度类似的两组病人中,接受教育组比对照组术后恢复得要顺利,不仅镇痛药用量少,遇到的术后困难也轻,出院时间亦早。

术前心理准备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培养患者对手术医生的信任。医生的威望不仅决定于手术水平的高低,医生举止庄重、言谈可信、认真负责,能够耐心倾听病人的述说,深入浅出地向病人讲解病情,对病人的内心疑虑做出科学地解释,关心病人,不敷衍搪塞等,都会使病人对医生肃然起敬,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和不安。

为降低术前焦虑和增进术后适应,还可进行自我放松训练,在自我暗示下保持呼吸平稳、肌肉放松,也有利于缓解术后疼痛和其他痛苦。

接受整形或整容手术的患者,更要对术后的效果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估价,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可期望过高。否则,如果没有做好这些心理准备,不但有碍术后康复,也易招致某些心理障碍或社会适应不良。

术后康复篇5

[关键词] 骨创伤;康复功能锻炼;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133-02

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骨创伤患者的预后恢复也越来越好。康复护理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复骨创伤患者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对本院治疗的55例骨创伤患者进行综合性的康复功能锻炼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病例均为本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骨科接收手术治疗的骨创伤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5例。康复组:男性38例,女性17例;年龄16~58岁,平均(37.35±13.81)岁;其中,锁骨骨折10例、肩关节脱位9例、肱骨髁上骨折10例、前臂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5例、膝部骨折7例、腰椎骨折6例。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18例;年龄17~59岁,平均(36.75±13.63)岁;其中,锁骨骨折9例、肩关节脱位8例、肱骨髁上骨折10例、前臂骨折9例、股骨颈骨折6例、膝部骨折6例、腰椎骨折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创伤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骨外科的常规护理;康复组患者术后由专门的护士给予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康复功能锻炼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被动康复功能锻炼是指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术后尽早帮助患者进行关节的功能锻炼,锻炼强度以不引起患者的疼痛为宜,并注意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1]。在患者出现自主肌肉收缩后给予主动康复功能锻炼。主动康复功能锻炼是指在患者的肌肉能够自主收缩后,让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主要的锻炼目的是缓解患者患肢的疼痛、加快瘀肿的消退、促进骨折的愈合、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以及后遗症的发生[2]。具体的主动康复功能锻炼如下:

1.2.1 锁骨骨折

在患者术后局部固定的过程中,让患者进行握拳、肩肘关节的外展和后伸运动、挺胸运动以及双手叉腰等动作。但禁止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和内收的动作。在使用夹板固定时要注意不要过度的压迫皮肤,在夹板拆除后可以让患者进行肩关节前屈以及双臂划船的动作。

1.2.2 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的患者术后需要进行外固定2~3周,在固定过程中,以腕关节的锻炼为主,包括抓空增加练习、上翘下钩练习等,固定一周后可以进行肩肘关节的屈伸锻炼,2~3周后可以进行肩关节的多方位运动,包括手指爬墙以及双手托天等动作。

1.2.3 肱骨髁上骨折

患者常常伴有上肢血管和神经的损伤,从而遗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患者是否伴有血管痉挛以及供血不足的情况。固定早期,患者无法活动肩肘关节,因此以上臂的静力性活动为主,同时进行手指的锻炼和腕关节的锻炼,包括抓空增力练习、五指起落练习等。中期加大患者的运动量,适当增加患者肘关节的练习以及前臂的旋转练习。

1.2.4 前臂骨折

前臂骨折以桡尺骨干骨折最为常见,患者多伴有局部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因此,在康复锻炼时要密切注意患者的患肢情况。早期的锻炼以手指关节和肩关节的运动为主,同时进行前臂肌肉的静力锻炼,禁止进行旋转等活动,当患者的外固定拆除之后,再进行肘关节的锻炼,包括伸直、屈曲、旋前旋后等动作。

1.2.5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主要的手术方法为髋关节转换术。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因此术后的并发症较多。必须密切的观察患者的情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早期在外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患肢肌肉的锻炼,同时可以使用CPM机进行锻炼,上肢以肩肘腕关节的活动为主,下肢以踝关节屈曲活动为主,不能进行膝关节的内弯运动。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于术后1~2周开始进行下床行走,但患肢不能负重。同时增加各关节的活动度,但要注意避免发生关节拉伤。

1.2.6 膝部骨折

膝部骨折主要影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术后患者膝关节内的粘连一般比较严重,因此,早期以髋、踝、趾关节的动作为主,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环,促进肌肉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膝关节的功能锻炼,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1.2.7 腰椎骨折

患者腰椎骨折后,导致腰背部肌肉的痉挛,易发生二次损伤,因此,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以腰背部肌肉的锻炼为主,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腰背部肌肉的肌力,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保持患者脊柱的平衡。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然后逐渐过度到多点支撑法练习。

1.4 疗效判定标准

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将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差四级评定。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 0.05)。见表1。

3 讨论

关节是人体运动功能的重要结构,骨创伤常常造成患者关节功能的障碍,对患者预后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3]。而术后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康复功能锻炼和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预后的肢体运动功能[4-6]。康复护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骨创伤患者的功能,能够有效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增加患肢的肌力,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7-8]。本组研究显示,康复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术后给予骨创伤患者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淑霞,李力佳. 下肢关节置换术后院外康复功能锻炼指导方法[J]. 光明中医,2010,27(1):62-64.

[2] 刘伟,吴宇黎,丛锐军,等. 全膝置换后早期持续主动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5):6509-6513.

[3] 涂春兰.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应用床上操队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2008, 15(11):1-3.

[4] 杜晶晶,赵万秋,林月秋,等. 骨科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影响与对策[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3):151-152.

[5] 黎华珍. 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实施自我护理的体会[J]. 现代医院,2012, 12,(3):84-86.

[6] 付霞丽.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治疗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6):166-168.

[7] 张蓉. 骨创伤病人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J]. 健康必读,2010,11(2):26-27.

术后康复篇6

1临床资料 选择200501/200702在我院施实施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 指导组50例,年龄34~68 (51.2±6.2)岁;对照组50例,年龄32~69(52.5±6.1)岁,两组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在年龄、文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手术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 指导组由责任护士专一指导,协助完成康复训练动作,出院后采用复查、电话联络指导,使患者能够按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 ①预防患肢水肿的康复训练:用枕头适当抬高患肢,按功能位摆放,避免患肢长时间受压;术后6 h开始由远端至近端按摩;轻拍打患侧上肢,用拇指和食指沿患肢淋巴走向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对捏;禁止在患肢输液,告知患者患侧不能持重、抽血和测血压等. ②患侧上肢康复功能锻炼:术后当日由护士开始帮助患者功能锻炼,先进行患肢的握拳和转腕运动,每次1~2 min,每日2次;术后第1日开始增加肘关节屈伸运动,每次3 min,每日4~5次,逐日增加时间及次数;术后3~5 d开始练习用手掌摸对侧肩部及同侧耳廓的动作,并可以用健侧手帮助患侧上肢做向上抬举的动作,直到超过头部,每次2 min,每日4~5次;术后5~7 d可用患肢的手指间顺着贴在墙上的标尺渐渐向上爬行,逐步提高,每次2 min,每日3~5次;术后7~9 d逐日进行梳头练习,并逐渐使患肢手掌越过头顶,尽可能摸到对侧耳朵,每次3~5 min,每日3~5次;拆线后加强肩关节活动,如鼓励患者自己进餐;做画圈及滑轮运动;双手合并向前、向上伸直练习;接触背部练习;手臂外展旋转练习等,采取个别辅导,讲清正确、及时锻炼的意义,纠正各种偏差,如姿势偏差、锻炼时间偏差等,清除患者思想顾虑,保证完成这一关键性康复阶段的锻炼任务. ③心理康复:针对患者易出现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心神不定等表现[1],耐心、细致地与患者交谈,让患者发泄心中的烦恼、诉说苦衷. 并让同类疾病且预后良好患者与其交谈,同时要讲解术后在形体上所产生的缺陷,可以靠配戴假乳罩或乳房重建术弥补. 通过耐心的解释工作,调节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地渡过心理障碍期.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自行锻炼,家属配合督促练习.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指导组肌力恢复好于对照组(P=0.001),关节外展180°的比例显著增高(P=0.016),心态不佳患者比例显著降低(表1). 表1两组术后6 mo观测指标的比

2讨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肢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1]. 本文指导组患者通过术后康复训练,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康复训练对患者术后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对患者进行的心理康复可使患者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和社会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因乳腺癌治疗带来的负面影响[2]. 因此,乳腺癌根治术后实施康复训练,正确指导患者积极主动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肢功能,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增强生活的信心. 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术后康复篇7

【关键词】人工肩关节置换 康复 护理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能在三维空间进行功能活动。术后针对性、分阶段性的康复护理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必不可少。2006年8月~2010年10月,本院骨科对16例人工肩关节置换患者实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总结相关护理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2010年10月,本院骨科对16例人工肩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38~71岁,平均49岁;左肩4例,右肩12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

1.2方法

均在全麻或高位臂丛加颈丛麻醉下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对此组患者实施各方面康复护理指导后,通过随访的方式对患者日常生活中肩关节ROM的活动范围进行调查统计。

2 结果

按Neer评定系统评分,疼痛35分,功能30分,肩关节活动范围25分,解剖复位10分。总评分90分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本组患者通过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2周,肩关节被动ROM达正常范围,大部分日常生活能够正常完成,术后24周,患者日常生活能够正常处理。其中优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

3 康复护理

3.1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工作包含着重要的心理因素,可起到治病或致病的作用。我们应当把心理康复作为功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功能康复。一般肩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都饱受疾病的折磨,经过长久的考虑,有较强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欲望,有的急于求成,锻炼进度盲目超前,并随意活动;有的过于谨慎,担心活动后致手术失败,所以我们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心态反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生活要求、智能等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同时详细解释手术目的、效果,手术后如何防止脱位及加强指导下的功能锻炼作为谈话的内容。指导病人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最终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3.2理疗护理

运用物理的手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简称理疗。主要方法有光疗法、电疗法、水疗法等。

3.2.1光疗法 应用日光或人工光源治病的方法统称为光疗法,例如微波治疗,其作用主要是热,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痉挛和镇痛。一般照射在局部,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

3.2.2电疗法 电疗法是通过电刺激对关节屈曲挛缩活动度(ROM)有一定的效果,可以减轻挛缩,增大ROM,例如复合脉冲治疗,每次治疗时间30分钟,耐受力根据病人情况决定。

3.2.3水疗法 化学冰袋置于肩关节前侧60~90min,以达到止痛、消肿、减少水肿渗出的目的。

3.3功能锻炼

根据Neer等的康复原则,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术后0~6周):肩关节被动辅助练习阶段。被动及辅助活动肩关节,被动活动须在病人能够耐受的范围内,肩关节康复在术后24小之内即可开始,首先是钟摆练习,仰卧位的辅助下前屈上举及外旋练习,活动度应严格限制在术中记录的活动范围之内。患肩相邻关节康复在术后24小时开始患侧肘、腕、手诸关节主动、全范围活动,前臂等长肌肉收缩练习。

第二阶段(术后6~12周):此阶段练习主要涉及早期的主动活动练习、抗阻肌力练习以及牵拉练习。首先进行仰卧位的主动前屈上举,待肌力逐渐恢复后可改为直立位的前屈上举练习。另外,利用弹性绷带或拉力器可进行内旋和外旋的同时开展患肩的牵拉练习,主要针对前屈上举、外旋以及内旋、内收等活动,其目的是恢复患侧肩关节的活动度。

第三阶段(术后12周以后):此阶段的锻炼内容主要是在保证患侧肩关节恢复良好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加强练习,目的是逐步完全恢复患肩的肌力与活动度。

3.4出院指导

出院后要求患者坚持进行肩关节运动,避免患肢提重物,禁止做投掷运动,以防止人工肱骨头脱位。术后肩关节功能锻炼约需1年,嘱患者术后1、3、6、12个月分别复查1次,以后每年复查1次。

4 讨论

人工肩关节置换不同于全身其他的人工关节置换,其术后远期结果,不仅取决于手术操作是否成功,而且强调术后个性化、阶段性的康复治疗。整个康复锻炼需要持续近1年半时间,因此,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和指导也十分重要,患者需要定期复诊,护士应及时进行正确引导。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对其评估,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该类手术,并制定和实施安全、有效、易懂、系统的护理及康复锻炼计划。

参 考 文 献

[1]姜春岩,王满宜,荣国威.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9):649-653.

[2]沈阳.肩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2,17(4):269-272.

[3]童培建,肖鲁伟.人工关节置换术并发症防治及术后康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0-193.

术后康复篇8

【关键词】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 术后护理; 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5-0092-02

doi:10.14033/ki.cfmr.2016.25.048

肩袖主要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等肌腱组成,组织内部结构较为复杂[1]。肩袖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肩部损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肌肉萎缩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治疗效果较为理想[2]。本文选取84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功能康复护理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现将临床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12月收治的肩袖损伤并进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患者84例,按病历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30~72岁,平均(51.32±3.76)岁,UCLA评分为10~19分,平均(15.89±2.33)分。观察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1~75岁,平均(50.87±4.02)岁,UCLA评分为10~21分,平均(16.42±1.21)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手术结束后指导患者对症用药,提供适宜治疗的住院环境,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活动能力、神经感觉及神经末梢的充盈度等进行密切监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告知医师并配合处理及实施针对处理。指导患者佩带腕颈带,在肘部与胸部之间放置软垫,将肩关节轻度外展,指导患者舒适。

观察组给予术后功能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术后6周内康复护理:术后当天麻醉消除后,患者卧床时将枕头垫在患者一侧手臂下,活动其腕关节和手指,保持手臂前屈,缓解疼痛感。术后1 d指导患者缓慢张开手臂,保持2 s,握拳2 s,根据患者的疼痛反应可反复训练。术后3 d做摆动练习,稍微加大训练范围,指导并协助患者前屈至上身,并与地面保持相平行,利用三角巾保护来做手臂摆动训练。术后1周行肘关节康复训练,缓慢、全范围内屈伸肘关节,2组/d,20~30次/组。术后2~3周展开无肌力锻炼,屈肘90°,手臂抬高至无疼痛角度,最高位置保持2 min。术后3~6周,肩外展45°并进行外旋和内旋练习。(2)术后7~12周康复护理:这个期间患者已基本恢复,可以进行一些强化的训练,可指导患者手臂前屈170°~180°,肩外展90°后进行内旋和外旋练习,并根据患者具体的恢复情况,进行强化肌力练习,逐渐增加训练强度,重点进行绝对力量练习。(3)术后13~21周康复护理:持续力量练习,检查患者肌力,决定是否恢复体力劳动。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术后并发症,给予针对性护理。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肩关节肿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锚钉松动)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2)笔者所在医院自制护理质量评价表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服务及时性、管理规范性、病房环境和综合素质五项来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评价的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高。(3)以肩关节UCLA功能评分标准对两组术后康复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优、良、差三个标准,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优良率比较

经护理后,观察组优28例,良13例,差1例,优良率为97.62%,对照组优14例,良17例,差11例,优良率为7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仅有2例发生并发症,包括肩关节肿胀1例、锚钉松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6%;而对照组术后有8例发生并发症,包括肩关节肿胀2例、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锚钉松动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总评分为(94.51±4.32)分,对照组为(75.68±4.98)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肩关节镜修复手术是治疗肩袖损伤的首选方案,相对于传统手术而言,该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更高、预后效果更好[4]。文献[5-8]研究显示,对肩关节镜修复手术患者实施术后康复护理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肩部功能。分阶段训练是术后康复训练的关键,术后第一阶段练习的重点在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术后第二阶段的练习目的是改善患侧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避免肩关节功能受损[9]。术后第三阶段逐渐加大了治疗难度,目的在于恢复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基本劳动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康复护理,患者术后康复效果较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10-12]。

本研究选用84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术后康复训练护理后,观察组康复优良率较高,护理质量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实施功能康复护理,可提高术后康复效果及护理质量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琦,卢耀甲,熊传芝,等.肩关节镜肩袖修复的术后护理与功能康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2):157-159.

[2]付佳,高凡,李鸿艳.36例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学报,2013,20(17):43-45.

[3] Ebaugh D D,Mcclure P W,Karduna A R.Scapulothoracic and glenohumeral kinematics following an external rotation fatigue protocol[J].Journal of Orthopaedic and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06,36(8):557-571.

[4]庞剑剑,真启云.关节镜下单排铆钉固定修复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4,29(11):78-80.

[5]杨莉,田怡.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及康复[J].新疆中医药,2013,31(2):56-58.

[6]高扬,杨晓娟,于宝华,等.侧卧位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配合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9):122-123.

[7]鲁建丽,姜香云,陈中.肩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的术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7):602-604.

[8]傅红平.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23-24.

[9]付佳,高凡.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1302-1304.

[10] Boileau,Chuinard,Christopher,et al.The Tension-band Suture Technique fo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J].Techniques i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2007,8(1):47-52.

[11]杨叶香,陈碧英,李晓玲.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康复护理[J].护理杂志,2007,24(10):52-53.

术后康复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康复的乳腺癌术后患者110例,纳入标准: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诊断为早期乳腺癌;顺利完成乳腺癌根治术;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年龄最小32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6.22±4.19)岁;婚姻状况:已婚89例,未婚、离异、丧偶21例;文化水平:小学16例,初中24例,高中及中专60例,大专及以上1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11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P>0.05。1.2干预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术后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积极的康复锻炼干预,首先是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慰,鼓励患者选择合适的方式宣泄自己恐惧和烦恼;以非语言沟通技巧表示关心,给予患者很大的安慰和情绪上的支持。耐心讲解康复锻炼的内容、目的、方法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给予患者自信心。根据疾病恢复情况可以在护士的带领和指导下做早期徒手练习操,包括握拳运动、腕关节内外旋运动、节屈肘运动、双侧上肢上举运动、肩关节运动、外展运动、节肩关节环绕,每天上、下午各1次;整个干预期间要求患者尽量如期进行康复,但不强迫患者。帮组进行简易瑜伽与冥想练习,帮助患者放松紧张情绪,让患者对术后康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时家属的支持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要促进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增进患者和家属的感情,使患者和家属共同面问题。干预周期1个月。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在护理前后的抑郁与焦虑状态选择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进行调查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抑郁与焦虑状况越严重。生活质量评估:所有患者在护理后选择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包括生理、情感、社会、功能等四个维度,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4统计方法:选择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的两两对比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

2结果

2.1抑郁与焦虑状况对比:见表1。两组护理后的抑郁与焦虑评分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治疗组的抑郁(13.33±5.02)分与焦虑(11.76±4.55)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8.45±4.11和15.09±4.99)分(P<0.05)。2.2生活质量对比:见表2。由表内可知,护理后,治疗组生活质量四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术后康复篇10

【摘要】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是20世纪伟大的医学发明之一,第一例现代意义上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完成于1968年。膝关节置换术是将破坏了的薄层关节面切掉,换上一层通常由金属、聚乙烯材料制成的关节面。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针对这种手术方法的特点和病人的临床症状,我们着重于病人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康复锻炼

随着外科技术和生物材料的不断改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解除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使膝关节恢复正常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但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只是给患者有了改善功能的条件,要达到恢复功能的目的,必须要在手术之后的康复护理下通过一系列的康复训练才能完成。我们对20例施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系统护理,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施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20例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52岁,平均年龄68.5岁。本组患者手术之后15~21天均能自行扶步行器行走,膝关节疼痛均较术前明显缓解,畸形得到矫正,出院时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膝关节屈曲大于90°。

2 护 理[1,2]

2.1 住院期间的康复手术之后注重康复和早期活动很有益处,对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防止发生深静脉血栓很有帮助,同时还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

2.1.1 踝关节屈伸活动缓慢地、用力伸直和弯曲踝关节。术后可以立即开始这个动作锻炼,直到数周后身体完全康复,每次锻炼5~10分钟,间隔5~10分钟,每天锻炼次数不限。如果能把小腿抬高,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小腿踝关节的消肿。

2.1.2 股四头肌收缩活动绷紧肌肉,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钟后,然后放松。连续做5~10次后,休息一分钟,再继续锻炼,直到大腿疲劳为止。

2.1.3 直腿抬高活动先绷紧大腿肌肉,伸直整个下肢,然后缓缓将下肢抬高,离开床面10~20厘米,保持5~10秒钟,然后缓缓放下,直到感觉大腿疲劳。

2.1.4 伸膝活动在脚脖子下面放上软垫,使脚跟离开床面。然后努力伸直膝关节,使膝关节紧挨床面,保持10秒钟,直到感觉到疲劳。

2.1.5 屈膝活动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尽量弯曲膝关节,直到脚底能够触及地面,然后,将上身向前移动,以增加膝关节的弯曲程度,保持5~10秒钟。再慢慢伸直膝关节,直到感觉到疲劳,或者膝关节已经达到要求的屈曲度。

2.1.6 行走手术后1~3天,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可以下地短距离行走。刚开始行走时,可以用步行器和拐杖帮忙。医生会告诉患者术侧下肢大约能负担多大的重量。走路要稳,身体重量要均匀地分布在步行器或者双拐上,每走一步,步行器或拐杖都不要伸出太远,术腿先起步,然后好腿跟上。

2.1.7 上下楼梯要完成这个动作,需要下肢有很好的柔韧性和力量。刚开始时,要用扶手,并且旁边要有人帮助,上下也只需一个台阶。上楼先用好腿,下楼先用术腿,每跨一步,一定要扶紧扶手,保持平衡,根据体力恢复情况,可以逐渐加大活动量。

2.2 出院后的康复一般术后两周,患者就可以出院回家康复。回家后锻炼的主要内容是增强肌力,保持已获得的关节活动度。起初以步行器行走,逐渐过渡到双拐、单拐和手杖。一般术后3个月,大部分病人可以独立行走。

2.2.1 站立屈膝活动在步行器或双拐的帮助下,单腿站立,抬起术腿,尽量弯曲膝盖,保持5~10秒钟,再轻轻放下,重复上述动作,直到感觉疲劳。

2.2.2 加力屈膝活动将绷带套在脚脖子上,双手用力将脚脖子向头侧方向牵拉,然后在最大弯曲度,保持5~10秒钟,直到感觉疲劳。

2.2.3骑自行车锻炼开始时,坐垫不要太低,使脚刚刚接触脚踏板即可。先练习向后蹬车。大约4~6周后,可以逐渐增加脚踏板的力度,每天练习两次,每次10~15分钟。

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困难程度大,除了骨科医生、康复理疗师和护理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手术经过以及关节的类型和固定方式,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之外,尤其需要本人的坚持。康复锻炼要持之以恒,不要操之过急,活动量逐渐增加,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