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十篇

时间:2023-10-26 17:31:42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1

摘 要 目的:运用非语言交流形式的训练,与喉癌术后暂时性失语病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方法:喉癌患者30例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应用自制图片、自编手语、写字板及发音训练等手段进行围手术期的指导。结果:经临床观察统计,两组在提高沟通满意度上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非语言交流形式训练在喉癌病人手术康复中有显著意义,可提高暂时性失语病人的生活质量,扩展护士的知识内涵。

关键词 交流 喉癌 暂时性失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20

为了增强病人术后适应能力,探讨喉癌术后病人适合的非语言交流形式和沟通技巧,对30例喉癌病人进行非语言交流指导和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喉癌患者30例,前15例为对照组,后15例为训练组。训练组男12例,女3例;年龄47~70岁,平均59.6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5例,初中以下7例,文盲3例;施行半喉切除术,均康复出院。对照组男13例,女2例,平均年龄58.3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例,初中以下10例,文盲1例;按常规护理。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比例,文化程度等条件相匹配。

心理护理:多和病人及家属沟通,介绍成功的病例,建立互相信任、开放的良好护患关系,这是有效训练的根本保证。与病人进行有目的与特定专业内容的交谈、倾听他的叙述,表示同情、关心,使病人产生亲切、安全感,同时了解他的情感所需。

图片介绍:提供自制的图文并茂的图片,简便实用、内容丰富,包括生活、治疗、饮食等方面,分类排放,易于查找,即使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也能看懂、表达他的所需,而且半喉切除术后病人均留置气管套管,不能发音、点头,术后6小时内因取平卧位而不便写字,通过提供图片,他们可以用眼神沟通、用手势表示自己的需求。

自编手语:针对吃癌病人术后常出现的护理,护理对于较年轻、接受能力强的病人,教会用简单的手势及哑语对话。如“气管有痰”-用手指向气管套管;“切口疼痛-双眉紧锁”;“表示同意”-竖起大拇指;“不愿意”-伸出食示;“感到饥饿”-抚摸上腹部;“需上厕所”-示指弯向拇指,与其他三个手指形成“WC”的形状。对于病情危重、体重虚弱的病人,我们只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只需点头、摇头或睁眼、闭眼,我们就能领会他的意图[1]。

写字板的应用:适用于具备一定文化程度、术后病情相对稳定而又善于表达的病人,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及要求直接写在写字板上,让我们一目了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该方法能表达较复杂的信息内容,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发音功能的训练:半喉切除术后常留置气管套管,病人对暂时性失语顾虑较大,我们在术前就先用成功病例现身说法,即让病人对术后的自我形象及沟通方式有所了解。术后7~10天鼓励病人堵管说话。以食管代替正常语音,让患者深吸气,按住气管造瘘口,此时咽肌收缩,随后气体挤向喉腔,呈嗳气的方式挤送气体,使咽喉皱襞震动而发出咽食管音,然后经咽腔、口腔、舌齿、唇、鼻腔等参与呈现语音声[2]。发“咿”或“啊”的音,或数“1”、“2”音,使之逐步适应发音模式和语言功能的变化。拔除气管套管后由于存在气管瘘口,气道漏气,而且受手术操作的影响,发音仍受障碍,应鼓励病人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和勇气,放松颈部,头略前倾,使气管内的气流顺利送入下咽腔,应先易后难,先发单字,再练双音与语句,本组病人均顺利掌握发音技巧。

结 果

15例参与适应行为训练的病人应用沟通方式的情况,见表1、2。

讨 论

通过表1所示,对照组与训练组比较,在用体态语言、手语、暗语、图片等方式上有显著差异,而在文字的使用上无显著差异。文字方式只要求病人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便可使用,因此有无训练并不影响该方法的使用。而日常生活中极少单纯使用体态语言、手语来沟通,如未经训练,一般无法应用,但经过非语言交流方式的训练,病人一旦掌握,就能更简单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满足需求,并增强自信心,缩短病人与医护人员、亲人之间的距离。

通过表2所示,经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两组在沟通满意度上差异显著,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喉癌病人手术后的沟通能力有显著意义。同时应该看到训练组中感觉非常满意仅1例,甚至有1例在沟通方面还是感觉不满意,这是由于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同时也受病人的诸多因素影响。

非语言交流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因人、因病情而异,在训练中应有所侧重,如果病人接受能力较强,病情较轻,就可增加手语、体态语言等方面训练。

参考文献

1 曹佩珍.适应行为训练在喉癌病人手术后康复中的运用研究.中国基层医药,2003,10(6):488.

2 王萍.喉癌喉切除后发声和吞咽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体会.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0):787.

表1 各种沟通方式的应用情况[例(%)]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康复训练;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病种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病的具体因素不明,但与年龄、食品的不正当摄入、体重、职业工作环境、遗传有着重要关联。而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为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因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而破裂初学。再各类的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中,高血压占绝大数的比例,它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中老年。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比较高。手术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身体思维等一系列功能都大有裨益。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4h内尽早进行康复护理与手术后两周后才进行患者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病者康复情况,得出结论,做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50病例中男患者26人,女患者24人。年龄从51-78不等,平均年龄61.20岁右侧基底出血24例。左侧基底出血26例。上肢肌力0级10例,Ⅰ级18人,Ⅱ级12人,Ⅲ级10人。下肢肌力0级12人,I级12人,II级16人,III级10人。对照组病例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5例。年龄从48-72不等,平均年龄60.00岁右侧基底出血27例。左侧基底出血23例。上肢肌力0级17例,Ⅰ级13人,Ⅱ级12人,Ⅲ级8人。下肢肌力0级12人,I级12人,II级14人,III级12人。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病例康复训练内容相同,实验组在手术后的24h后进行尽早训练,对照组在手术后的两周后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护理一般包括以下训练:为了防止身体猥琐脱位变形,随时保持身体端正,保证良好的姿势跟;纠正患者指关节的挛缩,将置纸筒防御患者掌心,预防足下垂,保证足与小腿成垂直角;行患侧位,键侧卧位,转移,定时变换是对并发症的预防,根据患者进行翻身,拍背;实施心理护理治疗。

1.2.1康复训练的内容按摩和被运动训练。在医护人员与家属的帮助陪伴下进行瘫痪肢体按摩进行被动运动,按摩由远心端到近心端,手法要求,先轻后重,由快及慢,要求均匀、持久、柔和、每次20min,每日3-4次。被运动的部分包括每个关节的屈伸、旋前、旋后、内收、外展。先从大关节开始,循序渐进每个动作每次5次,每日次数3-5次。鼓励患者多做活动保持腕关节,踝关节的功能,防止腕内收及足下垂。

主动运动训练。帮助患者尽早的能够进行肢体的主动运动。在家人或者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慢慢增加训练量,当下肢肌力达到III级的时候开始练习站立以及步行锻炼,先是由人扶着,进行重心转移般的移动,而后自由训练,在护士或者家属的搀扶下,指导病者进行向前运动,每日2-3次,一次5min-10min。慢慢增加活动量。然后在恢复一定能力的基础上慢慢指导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自己吃饭,刷牙洗脸,穿衣之类的活动。

1.2.2心理治疗干预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解决患者心理上的不同的问题,对于患者的问题耐心解释回家,不断地鼓励患者,增强其自信心。争取患者家庭的支持,保证患者健康的心理的心态。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恢复情况的对照,由表1可见,实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为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因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而破裂初学。再各类的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中,高血压占绝大数的比例,它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中老年。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比较高。手术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身体思维等一系列功能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陶天遵,主编.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15-116.

[2]服部一郎,细川忠义,才嘉昭.康复技术全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423.

[3]刘瑛,叶慧华.偏瘫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程序及临床应用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0.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3

随着现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神经外科许多疾病的死亡率明星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大多

会留有吞咽障碍、失语、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丧失自理能力等后遗症。早期的正规康复治疗,不仅使大脑皮层运动动作定型的完成,在运动过程中协调性也能得到训练,并能有效地防止废用综合征的产生,避免肢体痉挛和肌肉萎缩,最大限度地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得以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患者在伤后2―7d接受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改善预后,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功能,对减轻致残率、提高生命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2]。现将我科116例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进行总结。

1.临床资料

2016年1月―10月,我科共116例生活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男67例,女49例,年龄23岁―62岁,平均年龄46岁。病种为脑出血术后4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39例,颅内肿瘤术后29例。

2.护理方法

2.1 肢体功能护理

2.1.1 昏迷期的患者注意保持肢体及关节的功能位,给予保护性制动。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肩关节呈“敬Y”位,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屈30°~40°,髋关节伸直防止下肢外旋,踝关节背伸90°,应用硬板靴预防足下垂的发生。

2.1.2 被动活动各关节。上肢做肩外展外旋,前臂后旋,上臂后旋及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膝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每天2~3次,每次每关节活动10~15下。

2.2 语言功能护理

术后偏瘫患者出现语言障碍后,康复要分阶段为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掌握患者不同阶段语言能力,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指导患者家属选择适当的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例如:可以将实物和图像结合指导患者语言训练,也可以把手势和语言结合在一起指导患者语言训练,将单词发音和词组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的训练刺激,使患者通过训练愿意主动开口讲话。对于完全失语患者配合眼神、表情及语调等方式,与患者通过非口语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3]。

2.3 吞咽功能护理

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星改善吞咽功能,经过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后,多数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康复或障碍减轻,增强用口进食的能力及安全性,从而增强康复信心。

2.3.1 基础训练 脸及下颌的运动:指导患者每日进行微笑、皱眉、鼓腮、伸舌训练和双侧面部按摩,每日3次,每次20回。

2.3.2 吞咽训练 喉上抬无力患者按摩患者颈部,轻捏上推喉部固定5秒。

2.3.3 进食训练 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选择不易出现误吸的食物,使用小而浅的勺子喂食,每次喂食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以利于吞咽。在训练中,防止食物残留造成误吸。

2.4 定向力训练护理

着重训练病人有关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定向力训练要求医务人员和家属在与病人的谈话中反复提及某一时间、某人名及物品,以此帮助病人形成时间概念、熟悉人名和环境。整个训练需要反复多次,循序渐进,次日要求病人回想昨天所训练的人名、房间中的物品,并让病人进行阐述。对一时无法复述的病人,护士需保持耐心,通过有关暗示方式引导病人表达。在整个训练中事物和人名需要有鲜明特色,或者护士采取令病人记忆深刻的方法引入人名和事物。

3.总结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康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工作,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视病情的稳定情况和全身情况指导患者按照计划内容进行被动、助力、主动运动的原则,逐渐进行训练;从坐位训练到站立训练,患者逐渐适应,多次重复至最后徒手站立;随着患肢负重能力的提高,开始进行行走和上下楼梯的训练。整个锻炼康复过程需要按计划逐步进行,每次训练前评估患者病情,遵循训练原则,避免患者劳累,循序渐进,保证训练动作正确,逐渐增加活动度。康复训练需要较长时间,应调动家属的支持和参与,共同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覃艳玲,黄春丽.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老年医学, 2008,17(4):193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乳腺癌 根治术 康复训练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47-01

乳腺癌是妇科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到女性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据国内医疗卫生部门统计,近年来国内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趋向于年轻化,是导致女性死亡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1]。目前,国内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根治术并辅以化疗、放疗,根治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日常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必须引导患者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技巧,从而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取本院2011年1月-8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5例,均为女性,年龄29-74岁,平均(52.1±2.6)岁。本组病例中,左侧乳腺癌37例,右侧乳腺癌28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24例,改良根治术41例。

1.2 方法。本组病例均于术后第1d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五指同时屈伸、握拳运动。术后2-3d,开始进行腕部、肘部屈伸动作。术后4-5d,患者练习使用患肢洗脸、刷牙,就餐时使用患侧手持碗、杯等。术后6-8d,患者练习患侧手掌扪对侧肩部、同侧耳廓等动作。术后9-10d,切口缝线拆除后,患者开始锻炼患侧肘关节的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初次锻炼可以使用健侧手掌托扶患侧肘部,缓慢抬高患侧上肢,直至与肩平。术后14d,患者开始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双手左右大幅度摆动、摆臂运动、上肢上举、双上肢交替上举、双手十指在脑后叠加、煽动臂膀运动,以及两肘在面前开合,并早保持两肘高度一致,并向后大范围展开。以上康复训练项目6-8次/d,3-5min/次,由病房护理人员负责指导,并且监督患者康复训练的完成情况。对于个别严重疼痛或不敢运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以耐心的解释与说明,使得患者理解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相关工作。

2 结果

通过规范、系统的根治术后康复训练,本组病例中,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40例,生活自理22例,总有效率为95.4%。

3 讨论

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根治术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与结缔组织。由于根治术的切除范围较广,患者在术后不能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将会严重影响到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术中创伤较大,加之患者的胸部包扎时间较长与刀口疼痛,多数患者在术后不愿意自主进行患侧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而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及早对于患侧上肢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锻炼,不但可以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淋巴回流,而且对于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也具有积极的意义[2]。因此,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讲解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从而使得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自愿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为尽快恢复患侧肢体功能赢得时机。

目前,在国外医学界中普遍认为乳腺癌患者在根治术治疗后,应及早进行患侧功能的康复训练,在腋下切口处瘢痕组织尚未形成前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防止腋窝周围肌肉萎缩、瘢痕挛缩与关节强直,而且避免了挛缩瘢痕组织压迫患者的腋静脉,使得腋静脉的回流受阻明显减轻,患肢活动也有利于促进了患者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淋巴回流,减少水肿等症状的发生机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肢上肢的功能。因此,在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必须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选择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对于保证患侧上肢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训练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力与切口愈合状况等,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要防止动作过大、过猛而影响伤口的愈合,又要注意动作不宜过小,以免影响到康复训练的实际效果。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一份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表,每天记录患者康复训练的情况,逐步增加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动作与活动量,加量时一般不增加新的动作,争取患侧上肢功能的尽早恢复。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继续坚持患肢功能康复训练,可以重复住院期间进行的各项康复训练动作,特别是扶墙抬高上肢运动必须保证每日坚持,以保证患侧上肢与肩关节活动范围早日恢复正常。为了保证各项康复训练动作的协调、轻松、自然,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在出院坚持以下几项康复训练:①上肢旋转运动:患肢上肢自然下垂后,五指伸直、并拢。自身体前方缓慢抬高患肢直至最高点,从身体外侧恢复原位。注意在患侧上肢高举时,应尽量保持伸直,避免弯曲,保证动作的连贯性;②上肢后伸运动:患者应注意保持抬头挺胸。同时,患者在出院后,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制定提、拉、抬、举物体等各种负重锻炼,以增强患侧上肢的力量,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患者的创伤较大,加之术后疼痛感与胸部包扎时间较长,患者不愿自主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为患者制定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在术后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患侧上肢的血液与淋巴液回流,松解与软化瘢痕组织,在有效减少了患侧上肢出现水肿与功能障碍的同时,逐步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早日恢复生活自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3-01

1我国健康教育的形势

护理学科领域的扩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建立和发展护理健康教育学科则是当务之急。护理健康教育几乎在全国所有的医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展,一批护理健康教育专著相继问世,广大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护理健康教育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护士掌握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犹如掌握注射、穿刺、换药等基本护理操作技术一样娴熟和得心应手。

2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入院教育

2.1.1目标熟悉病区管理规定,适应病区环境,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

2.1.2教育内容1.病区环境介绍:病室、医护办公室、治疗室、辅助设施(食堂、卫生间、浴室、电话间)等,2.科室相关人员介绍:科主任、经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及病友,3.住院须知:作息时间、查房时间、发药时间、就餐时间等,4.等级护理要求,5.陪护要求,6.病区安全:妥善保管贵重物品,外出请销假,病房设施按规定使用(呼叫系统、空调等)。7.常规检查意义及标本留取方法:清晨及时留取大小便标本,交代放置位置。讲述做好各项常规辅助检查的意义8.病人的权利与义务:

2.1.3教育效果1.复述入院须知有关规定。2.了解病人享有的权利、义务,表示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3.演示病房设施的使用方法。4.完成入院常规检查及留取化验标本。

2.4住院教育

2.4.1目标提高病人住院适应能力,减轻心理负担。

2.4.2教育内容1.所患疾病主要病因、诱发因素、临床表现。2.目前治疗方法及配合要点。3.目前医嘱用药主要作用,用法及可能出现的副反应。4.各种检查的意义及配合要点。5.放松技巧。6.饮食与活动要求。7.疾病治疗进展。8.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概念。

2.4.3教育效果1.复述疾病相关知识2.演示行为训练内容。

2.7特殊检查与治疗教育

2.7.1目标提高病人配合检查和治疗能力。

2.7.2教育内容1.检查的方法及意义2.常见病并发症的预防知识。3.检查前准备项目及配合要点。4.检查后可能出现的反应、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

2.7.3教育效果1.正确复述检查意义、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2.主动配合检查治疗。

2.8术前教育

2.8.1目标提高病人手术适应能力,减轻术前焦虑。

2.8.2教育内容

2.8.2.1知识灌输(1)手术麻醉相关知识。(2)术前准备项目、意义及配合要点。(3)疼痛评估与止痛知识。(4)戒烟意义与戒烟方法。

2.8.2.2行为训练(1)睡眠调节方法。(2)心理调节技巧。(3)呼吸功能训练。(4)有效咳痰训练。(5)放松训练。(6)上呼吸机手语训练。(7)床上排泄训练。(8)肢体功能锻炼。(9)适应训练。(10)康复操作训练。(11)术前戒烟训练。(12)疼痛评估训练。

2.8.3教育效果1.能正确复述术前准备相关知识和要点。2.正确演示行为训练技巧。3.观察情绪稳定、焦虑减轻和消除。

2.9术后教育

2.9.1目标提高病人术后配合能力,减少并发症。

2.9.2教育内容1.告知病人所处环境。2.安全防范措施。3各种生命管道的意义。4.各种卧位的意义。5.吸氧的注意事项。6.表述疼痛的方法。7.早期活动的意义及方法。8.饮食要求。9.伤口换药常识及保护方法。10.康复锻炼方法11.自我护理方法。

2.9.3教育效果1.正确复述相关知识和要点。2.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10出院教育

2.10.1目标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功能康复。

2.10.2教育内容1.术后活动、休息与睡眠要求。2.正确用药知识。3.饮食营养要求。4.自我护理知识。5.康复知识。6.功能锻炼方法。7.随诊与定期复查要求。

2.10.3教育效果1.复述与康复相关知识要点。2.理解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与方法。3.愿意纠正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4.运用自我护理和功能锻炼方法。

3健康教育的方法

3.1护理健康教育包括了以下5个基本步骤评估:收集病人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诊断:对病人及家属所需健康知识和帮助的判断。计划:对健康教育活动做出安排。实施:将各项教育措施落到实处。评价:对教育效果做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3.2具体方法1.讲解有关知识2.演示行为训练3.推荐有关资料。4.播放专题影视录像。5.病人现身说法。6.参观监护病房。7.专题讲座。

4目前我国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4.1问题①对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②健康教育的工作程序不规范,方法不当,流于形式,内容泛化,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③护士缺乏专业知识;④缺乏有效沟通技巧及方法;⑤缺乏进行教育的时间。⑥管理相对滞后,由于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历史较短,尚未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⑦出院后病人健康教育薄弱,缺乏连续性。目前,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住院教育,门诊及出院后教育不够,缺乏督导,病人出院后随意性大,复诊、就诊多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要真正实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仅靠院内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只有通过建立院内外一体化连续性健康教育服务,才能实现。

4.2对策1.加强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3.健康教育制度化。4.健康教育规范化。5.加强沟通技巧训练,主动与病人进行交流。

5开展健康教育对护士的要求

5.1主动性应积极主动向病人宣教有关知识,如疾病预防、用药作用及副作用、饮食等,目的使病人对自已的疾病有所认识,更好配合治疗护理。

5.2针对性护士要根据病人病情缓急、病人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方法。如口头讲解、图文宣传、演示训练,个人宣教、小组宣教、座谈会等。

5.3科学性健康教育不是随便拉家常也不是盲目进行,它是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宣教,并贯穿于护理程序的全过程,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同时还要有质量监控措施,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5.4技巧性健康教育没有固定模式,但需掌握一定技巧,如安排先进行什么后进行什么,抓住重点那些内容需多说那些少说,控制时间注意效果,宣教后要询问病人接收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和医学习惯用语,同时要掌握好分寸,防止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或因我们讲解不当引发纠纷。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6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康复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术后病情稳定即开始肢体功能康复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两组分别在术后第1天和术后30天行肌力测定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康复组术后30天行肌力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治疗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efficacy

Li Li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operating room,Yueyang City,Hunan Yueyang414000)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e the neutrological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to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68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the comparable group, each of them is 34 cases.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as treated as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 at the same time, after a stable condition followed with physical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Meanwhile, the comparable group did conventional and self-care and free exercise, two groups were checked strength and barthel index score after the first day and 30 days. Results The strength and barthel index score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mparable group. It appea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Rehabilitation;Treatment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仍是当代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1]。我院康复科自2003年6月致2007年12月对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34例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68例,均经头部CT及手术中明确诊断,除外伴有心肌梗死和有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岁。对照组:男6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5岁。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年龄、性别、神志、肌力及ADL评分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按脑部手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康复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术后病情稳定即开始肢体功能康复干预。具体康复干预方法如下:(1)由主管医师及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宣讲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医学知识、早期康复及长期锻炼的重要性,树立患者及家属对战胜疾病的信心,确保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2)由经过康复专业医务人员以“一对一”的形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运动疗法,以Bobath疗法为主,配合其它训练方法,按脑出血的功能障碍特点,循序渐进,训练内容包括床上良性肢放置、定时变换、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床上翻身运动、起坐训练、床-椅转移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平地行走训练等,在训练中穿插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和指导,如刷牙、洗脸、更衣、进食等。训练时间安排为每日一次,运动疗法每次45~60分钟。其它时间由陪护和家属帮助训练。(3)配合其它理疗方法,如电针治疗、超短波治疗等。

1.2.2 评定方法两组分别在术后第1天和术后30天行肌力测定和Barthel指数评分[2]。

1.2.3 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X2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30天肌力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比较

组别 n上肢 下肢

≤2级≥3级 ≤2级≥3级

对照组 34 151912 22

康复组 34 727 4 30

X2值 3.99 4.32

P值

2.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 见表2

表2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X±s)

组别 术后第1天 术后30天

对照组 28.66±11.32 52.82±12.58

康复组 29.51±10.76* 70.19±15.4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多发病,传统观念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应从患者病后2~3周开始,而现在则提倡病后即开始早期的康复训练[3]。有研究表明[4],早期康复干预的脑出血患者再发出血和症状加重的比例并未增加,早期康复对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即恢复期康复疗法,并可减少误用或废用综合症。同时有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康复干预的时间越早,其功能恢复的疗效越好[5,6]。本研究利用Bobath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为主的康复干预,通过反射性抑制模式和正常的运动功能训练,诱发来自皮肤、关节深浅感受器的大量信息传入活动和来自大脑中枢的大量运动信息的传出活动,促进大脑恢复功能重组,最终恢复对运动的控制能力。本组患者结果显示:康复组术后30天患侧上下肢体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康复组术后30天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王喜全,张京.急性脑出血偏瘫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29.

[2] 谈跃,任惠.脑卒中现代临床与康复[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99-100.

[3] 张玉珍,苏讯,陈尊霞.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意义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 :3-4.

[4] 李红玲,贾子善,曲雷. 脑卒中的早期康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2):275.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3.6: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31―02

髋关节创伤或疾患给患者日常功能活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重建髋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而关节置换手术后早期实施康复功能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我科于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6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锻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患者114例,其中男65例,女49例;年龄36~96岁,主要病种:新鲜股骨颈骨折70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坏死34例,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4例。

1.2 分组

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38~96岁。对照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36~94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种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及一般康复指导。康复组除对照组的措施外,同时在手术当天即开始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

1.3 康复训练方法

针对不同患者及疾病不同时期进行指导,因为术后疼痛或畏痛,多数患者对患肢活动有恐惧感,所以先做好患者心理康复,消除不良心理,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训练。

1.3.1 手术当天 患者取平卧位,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15~30。),两腿间放置一软枕,使足尖向上,待麻醉消失下肢感觉恢复后即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和跖屈活动,每个动作保持5s,然后放松,重复练习。

1.3.2 术后第1天 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或等张收缩训练以及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每个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然后放松,重复练习,15~20min/次,2~3次/d。病情许可,可床头摇高30~60°.但患肢要保持外展中立位。

1.3.3 术后第2天继续进行患肢肌力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可增加髋部屈曲练习。但屈曲角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髋部疼痛,保持髋部屈曲5s,后回到原位,重复练习,15~20 min/次,2~3次/d。

1.3.4 术后第3天继续患肢肌力收缩训练,踝关节活动及髋部屈曲练习,协助患者在床边站立。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45°,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并使足部着地,再柱双拐站起,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

1.3.5 术后第4天 继续上述训练,指导患者借助助行器练习行走。方法:双手扶着助行器扶手,先向前移动助行器,再迈健肢,用健侧肢负重,身体稍向前倾,再将患肢至健肢旁,重复该动作。在练习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安全,以防摔倒。

1.3.6 术后第5天至术后第2周 继续上述训练,并逐渐增加活动度和练习时间,使患者逐步恢复髋关节功能。但术后1~2周禁止患侧下肢负重。

1.3.7 出院指导 嘱患者继续住院期间的训练,并要每天坚持锻炼。嘱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重点加强人工置换关节的保护.防止置换假体脱位。故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后6个月内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3个月内平躺时,可在两腿之间夹一软枕。②3个月内防止髋关节屈曲>90°。③术后第3周患肢才可部分负重,3个月内过渡到完全负重。④活动或休息时注意不要两叉,不要弯曲髋关节来穿鞋袜,不要坐低于小腿的椅子,以免引起髋关节脱位。⑤禁止跑步、跳跃和举重物,以保护假体,延长假体寿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秩和检验。

2 结果

经过术后2周的康复训练,根据李强髋关节功能评分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行走功能及关节活动进行评定,结果见表1~3。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环境适应;训练;功能康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38-02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目前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存活率已极大提高,但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43.7%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1]。实践证明,脑卒中后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固定损害之后5年以上[2]。在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病人仍需要大量的维持性训练,否则可能使已取得的疗效衰退[3]。本项目旨在探讨环境适应性训练对脑卒中出院患者功能康复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首次发生脑梗死或脑出血,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4],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年龄40-80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分;伴有偏瘫;住院期间接受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肺、肝、肾等功能不全和严重高血压等,患有肿瘤或有痴呆病史。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同意参与此研究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67.7±3.1)岁;平均病程(76)天;右侧偏瘫4例,左侧偏瘫6例,脑出血7例,脑梗塞3例。

1.2方法

1.2.1康复训练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同时接受以国际公认的Bobath、Brunnstrom法等神经生理学疗法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训练1次/日,每次40min,每周不少于5次,由治疗师一对一完成治疗。

1.2.2心理支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根据其心理表现,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安慰,使患者的心理处于适应阶段,完成角色转换并正确接受残疾,尽量发挥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患者每天的穿脱衣、进餐、入厕等日常生活活动进行具体的ADL示范和指导。鼓励、督促患者完成每天规定的ADL练习,并尽量进行“自我照顾”,减轻依赖行为。

1.2.3陪护干预围绕总的康复原则和计划,由治疗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家庭干预目标和实施计划,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家属进行针对性的易懂可行且通用的康复技术,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放映神经康复光碟,协助和实施比较规范的康复干预工作。

1.2.4护士监督对全员护士强化培训康复理论知识和训练方法,根据制定的个性化作息训练表,每天由夜班护士根据训练表内项目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强化、监督和协助,使患者24小时内肢体摆放,运动等符合功能康复要求,以正常运动模式来活动,坚持康复治疗原则,使功能训练贯穿始终。

1.2.5家庭改造和访视卫生间安装扶手,清除地面障碍物,安装床栏,使用特制的专用便器,根据偏瘫侧改变家具位置等措施增加患者活动安全性。在患者出院前一周进行家庭访视,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与家庭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家庭功能训练指导,包括对移动、关节的运动、躯体平衡、行走、轮椅使用训练指导和监督家庭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以及患者家属功能训练方法的调整。

1.3评定方法ADL评定,按Barthel指数(BI)评分法评定总分[5]。0分为完全依赖,

2结果

见表1。

3分析

据报道,脑卒中病人出院后遗留肢体功能的障碍,缺乏较为规范的家庭康复训练,主要是因为家庭生活设施没有进行相应改造,病人的综合自理能力及陪护的辅助训练能力均较差,所以环境适应性训练、家居环境改造与陪护辅助训练能力在病人康复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6]

4讨论

通过对10例脑卒中病人康复过程中采用了因人而异的家居环境改造与适应性训练的康复指导,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家庭条件,将治疗效果转移到治疗环境以外的实际生活中,邀请病人与其家属一起参与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和教会病人与照顾者康复训练的步骤和方法,使其共同参与整个ADL训练过程。其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既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又提高了病人生活自理和参与社会能力对病人生存质量提供支持,病人及其家属乐于接受,对出院病人进行ADL能力指导与培训,可摆脱病人一出院康复训练就结束的不良后果,所以家居环境改造与家庭探访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具有促进康复价值,是值得推荐的。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参与研究样本量小,无法覆盖更广泛得分情况。

参考文献

[1]欧海宁,康健.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3):106.

[2]侯晓敏,韦向军.恢复期脑血管病的家庭治疗和护理体会[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8):776-777.

[3]蔡海鸥.脑卒中后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49-50.

[4]中国神经科学会,中国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国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9

【关键词】 康复疗法;脑卒中;急性偏瘫

脑卒中是导致成人急性偏瘫的主要原因,该病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我科自2005年2月—2006年12月对由于脑卒中导致急性偏瘫的140名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60例病人均为首次发病由卒中导致急性偏瘫的病人,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0例,男75例,女65例;年龄(58.6±12.5)岁;脑梗死116例,脑出血24例。对照组120例,男71例,女49例;年龄(56.5±10.6)岁;脑梗死98例,脑出血22例。两组病人入院时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即急性期有脑水肿者,给予20%甘露醇、速尿或白蛋白,用量及时间视病情及病人经济条件而定,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同时给予改善脑功能的药物;脑梗死病人加用降纤酶或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同时注意常规治疗,如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等。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治疗。采用5项技术:①床上正确的体位摆放及转换;②关节被动治疗;③神经肌肉促通术;④功能性电刺激;⑤辅助器械等。早期康复分为4个时期,分别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和步行期。卧床期康复内容:①体位变换;对有颅高压史,为防止脑疝的发生,忌作颈部屈曲及伸展,侧卧位时,颈、躯干同时侧翻,并用于支持其头部,且瘫肢避免过度伸展。②良肢位维持;防止关节和肢体变形;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在下肢外侧置枕头或沙袋,足下垫硬物使足与小腿成直角,关节放置时间屈伸各半。③被动关节活动训练:被动关节活动的目的是防止关节挛缩,即对瘫痪肌肉按摩、捏拿、揉搓,并对各关节进行全范围被动运动,每次20~30 min,3次/天,动作轻柔,力量从小到大,忌暴力,以防关节脱位及损伤。坐位期:在患者意识障碍恢复,全身状态稳定时进行,患肢肌力达2级时,要求患者以健肢带动患肢,作Bobath手法进行伸直运动,下肢运动时将下肢放最大半屈曲位置,后嘱患者患肢伸直,伸直有困难时,可给予助力,让患者坐起,诱发躯干肌肉的活动,达到两侧躯干肌肉平衡。训练3~4次/天,每次20~30 min。床上动作训练应于坐位训练同时进行,包括主动翻身,移动,桥式运动训练,躯干活动训练,起坐训练及ADL(进食、更衣、排泄)和全身协调性训练等。离床期:患者坐位耐久能达30 min以上,且患者肌力能达3级时,可行站立及行走助力运动,最初的站立应在两人的辅助下进行,站立后嘱患者抬头挺胸,双膝关节伸直,全足着地,移动重心,使患肢负重,掌握平衡直至能独立站立。步行期:能独立站立30 min后,并具有移动能力时,进行步行训练,首先原地踏步训练;站立平稳后可站于床头,练习踏步,注意患肢负重移动重心,保持平衡,患肢能抬起负重后,行助力行走,家人扶于患侧,注意行走时挺胸站直,步距大小接近正常,尽量走直线。在坐位期,配合直立床,智能化自行车训练,离床期辅助平行杠,跑步机,阶梯训练器应用,促进偏瘫病人的恢复。在各个治疗时期,康复治疗师与病人采用促通技术一对一进行治疗,同时配合针灸/电刺激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判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法。两组病人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由专人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STAT4.0版软件,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明显减少,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Barthel指数比较

2.2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 见表2。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导致偏瘫患者的病死率已显著下降,但病后的功能障碍随之成为主要问题,因此,脑卒中后急性偏瘫的康复治疗逐渐受到重视,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脑卒中后偏瘫的康复治疗是有效的,康复介入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我国现代康复治疗开展较晚,急性期仅集中于药物治疗,一般在病人恢复期才开始康复治疗,延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期,病人不能回归社会和家庭。早期康复之所以有效,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结构、功能上的重组能力和高度的可塑性。这是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重要理论依据[3]。早期康复治疗是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与临床治疗同期进行的。早期进行规范化的反复运动训练,通过各种方式刺激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传出,达到神经功能重组的目的[4]。但是神经功能重组和代偿性一般不会自动发展,而有赖于学习和训练。卒中后偏瘫病人可自发地进行某些运动功能的学习和训练,但往往不够及时或正确,致使运动不足而引起肌肉萎缩,关节以及其他全身性并发症如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就是及时的进行以Bobath技术和运动再学习等为主的运动疗法,通过系统的、有选择的、有针对的康复训练和有规律的针灸电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重组,加强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降低异常肌张力引起的痉挛,打破异常的痉挛模式,改善肌群间的相互平衡协调功能,最终恢复分离的精细的和可以控制的正常运动模式,提高病人的生存能力[5]。本组观察结果显示,无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还是Barthel评分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康复治疗是十分有效的。本研究表明,对脑卒中致急性偏瘫的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减少后遗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准则[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10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康复治疗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65-03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近年来成为治疗老年患者严重骨关节疾病最终最有效的方法,且技术日趋成熟,康复治疗作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愈来愈被重视,同时要正确引导患者并做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宣教工作,建立患者的健康行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为此,我科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实施了科学的功能锻炼指导和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2月~2010年2月实施髋关节置换术76 例,其中男31例,女45例;年龄65~95岁,平均年龄80岁。其中左髋关节置换 28 例,右髋关节置换 32例,双髋关节置换16例。术后早期并系统康复训练至出院,平均住院天数22d,出院后定期来院随访。

2术前康复指导

2.1 适应性训练

术前3d鼓励患者开始接受排尿训练,每天至少3次,直至患者感到排尿顺畅自然为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夜间睡眠时置软枕于两腿间保持外展中立位,以适应术后的要求。

2.2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功能锻炼

2.2.1 术前加强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足背屈,膝下压紧绷训练,踝关节用力跖屈、背屈训练。髋外展肌训练,取平卧位,收紧下肢肌肉,膝关节保持伸直,平床褥缓慢、尽力向外侧拉伸后返回,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1h。

2.2.2 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充分利用床头的吊环进行双上肢臂力训练,引体向上运动。

2.2.3 教会患者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运动、扩胸运动每10次为1组,每天5~10组,并嘱患者戒烟、戒酒。

2.2.4 饮食指导:让患者了解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促进骨与伤口愈合,软组织的修复,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胀的发生,提高手术的耐受力。

2.2.5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调节合适的高度,测试刹车的灵活度,确保术后使用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术后康复指导

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时,髋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无,所以搬动患者务必正确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双膝为支点托起患者平移上床,以防关节脱位。术侧肢体需保持外展中立位,穿防旋鞋,使足尖向上,两腿间置软枕,防止髋内收外旋和关节脱位,术侧肢体下垫适当厚度的软垫,使膝关节稍屈曲,以利静脉回流,防止肢体肿胀,以防止长时间伸直位或过伸位导致膝关节疼。叮嘱患者及陪护人员,禁止出现患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的不良动作。②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双下肢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活动、踝关节的伸屈和环绕运动。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左右适应性训练。术后第1天可取半卧位,将床头抬高30~50°。术后第2~3天可翻身侧卧。首选向术侧翻身:伸直术侧髋关节,以保持旋转中立位,胸前和身后垫软枕。术后2~3周可向健侧翻身,健腿在下略弯曲,伸直术侧髋关节,两腿之间必须垫软枕,以防止患肢过度内收引起假体脱位。术后3d可屈膝,侧卧时角度<45°,但膝、髋关节在一水平线上,平卧时角度<90°。③术后第1天拍X片,判断假置,如无异常,医生根据病情指导,护士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术后1~2天以患肢远端关节的活动和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为主。一般术后第1d即可指导病人做踝关节跖屈背伸锻炼,避免髋关节内外旋,每个动作保持10s,反复20次为一组,每日4组。术后第2d进行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肌力足够时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复10次为1组,每天3~5组。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曲大于90°,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位非常重要。患者感觉良好,在护士辅助下,使用助行器、安全带下地站立训练,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抬高、脚后跟离地,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注意患者疼痛及疲劳情况,量力而行。在指导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幅度、强度和整体协调性,防止强硬牵拉,避免引起患者的疼痛和骨折,以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康复。术后第1~2个月内使用步行器或双拐;第3个月使用单拐,使用单拐时健侧握拐,上楼时先抬健肢,下楼时先抬患肢,避免屈髋>90°;3个月后可弃拐或用手杖行走。

4心理康复指导

4.1 术前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术前心理状态以焦虑恐惧、悲观忧郁、期望依赖为主。护士应积极主动给予其关心和爱护,耐心回答患者疑问,为患者营造一种安静、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通过交谈、访问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要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在工作中要有礼貌,始终面带微笑,要注意称呼,精神上给他们更多支持,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要提高家属的责任感,建立一种协作的和谐护患关系,安排与病区内同类型病人交流,通过以往成功病例来宣传手术的安全性并了解术后病人的感受,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4.2 术后心理护理

仔细观察、了解患者心理波动。由于手术的创伤和刺激,以及疼痛和生活行动的不便,术后患者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较大,护士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行为变化,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根据患者行为反应和伤口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心理护理。正确处理术后疼痛、帮助患者克服疼痛不适心理:并教会患者放松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加强巡视,鼓励患者用言语表达疼痛,防止患者因肢置不当或剧烈活动造成人工关节脱位。人工关节作为异物进入患者体内,会暂时给患者带来不适感,要告诉患者这只是暂时现象,时间长了这种不适感就会缓解。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消除焦虑心理: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患肢舒适的改变,加之对康复训练的方法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影响其康复的信心,增加患者焦虑的心理。我们应耐心的解答患者的疑问,及时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程度及心理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疾病相关知识水平,帮助病人树立早日康复的信心。

5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及健康指导

①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可采用自制适当重量的米袋或沙袋固定于踝部。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功率自行车训练:加强身体前倾度来增加髋屈曲度;仰卧外展中立屈膝位,双膝并拢、分开来活动髋关节的内、外旋,以增加患髋内、外旋的活动度。②6~8周内严禁屈髋>90°。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不要坐沙发和矮椅,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腿前伸,双腿及踝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③术后需防止脱位、感染、假体松动、下陷等并发症,同时为了保证疗效和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年限,需注意以下事项:多进含钙质的食物,防止骨质疏松;避免增加关节负荷量,如体重增加、长时间站、坐、长途旅行、跑步等;洗澡用淋浴不用浴缸,使用坐式便器;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痛及不适感应及时复诊,须遵医嘱定期复诊,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待完全康复后每年复诊一次。

6结果

患者从出院后到现在一直追踪随访,均能正常活动,恢复良好,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7讨论

随着人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广泛应用,术后康复日益受到重视,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美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THR术后康复是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但与疾病本身有关,也与手术操作技术、病人的信心、精神状态以及对康复治疗配合程度密切相关。THR术后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病人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陈睿,许燕杏.康复训练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