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运动会十篇

时间:2023-03-30 22:36:08

城市运动会

城市运动会篇1

摘要以前城市举办大型运动会更多将之视为形象工程,因为举办大型运动会会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在洛杉矶承办第23届大型运动会会以后,许多国家凭借其深厚的金融知识和丰富经验,在大型运动会上的财政管理是可以取得成就的。

关键词运动会城市影响

从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提出“以大型运动会养大型运动会”的新思路,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结果是大型运动会不仅没有出现亏空,而且取得了盈利。尤伯罗思不仅为民间承办大型运动会会开创了先例,他的成功还使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中得到了鼓舞和启迪,对以后大型运动会会能在更多国家举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大型运动会对举办地的影响

从运动会影响的领域来分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经济,其次是环境,再次是社会和文化。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变化会影响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当然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将会对长期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影响,大型运动会的经济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型运动会的直接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二是大型运动会的相关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由于大型运动会会对举办地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大型运动会因素对举办地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至少在2个百分点以上。这样在筹办大型运动会会期间,举办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年均增长6%以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日本作为战败国,上世纪50年代国民情绪沮丧,民不聊生。1964年东京举办第18届大型运动会会,接待了94个国家和地区的5140名运动员,使用卫星向全世界转播实况后,日本的新形象开始被世界所接受,GNP由大型运动会会前的每年增长10.1%猛增到26.1%,1988年汉城大型运动会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带动“经济起飞”。1981至1988年间的大型运动会工程,举国动员,振奋了民族自强意识,生产效率猛增。据韩国官方宣布,七年中,筹备大型运动会会共带来了相当于70亿美元的生产诱发效果和2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诱发效果。现代大型运动会对改善城市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也有明显促进作用。慕尼黑大型运动会会和汉城大型运动会会的奥林匹克公园,都有力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些地方至今仍是人们尽情休闲放松自己的好去处。巴塞罗那大型运动会会在大型运动会准备举办期间,新建道路增加了15%,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17%,绿色带和海滩增长了78%,池塘和喷泉增加了268%。而悉尼在大型运动会会的过程中提出了要办“绿色大型运动会”的口号,其实施的影响十分巨大。

二、大型运动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及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纵观历届的大型运动会盛会,在大型运动会投资使举办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将获得革命性调整,大型运动会成为很多举办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绝佳时机。历届大型运动会会的举办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主办城市的失业率。巴塞罗那大型运动会会在1987年至1992年,失业率从18.4%降为9.6%。而汉城大型运动会会为服务业提供了16万个就业岗位,为制造业提供了5万个就业岗位,为建筑业提供了8万个就业岗位,共计增加就业岗位30多万个。1996年,亚特兰大大型运动会会带动了7.7万人的就业。澳大利亚悉尼到1999年就已经增加了15万个就业岗位。大型运动会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要超过其他举办城市。以第三产业为主。因此举办一次蕴含着无限商机的大型运动会会,既可以推动主办国的产业调整,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三、大型运动会有利于改善举办城市的形象

研究大型运动会的经济影响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型运动会能够给举办城市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型运动会及其相关活动能够拉动多少投资、消费和出口等。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大型运动会对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影响。这样,大型运动会对经济的研究才不会陷入表象化和一般化。汉城大型运动会会使韩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走向了世界,其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被誉为第三世界经济腾飞的样板。大型运动会会还为韩国企业界扩大其产品知名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大型运动会会使亚特兰大的形象提升了17.4个百分点。1996年,在《财富》和《世界贸易杂志》杂志评出的拥有全球最佳经济环境的城市中,亚特兰大都名列第一。由于亚特兰大形象的提升,很多跨国企业移至亚特兰大。悉尼大型运动会会使澳大利亚的形象得以提升。据国际会议协会的调查,2001年澳大利亚成为吸引国际会议及相关活动最多的国家,超过了美国和英国。从空间上分析,大型运动会的直接经济影响是举办地,影响的覆盖范围是举办地经济圈;间接影响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地方经济,第二个层面是全国经济。大型运动会对举办地经济的影响肯定会大于对全国经济的影响。从时间上分析,大型运动会的经济影响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申办、筹办、举办和大型运动会后。在前三个阶段,大型运动会的正(积极)的经济效应是逐渐递增的,大型运动会会举办期间,这种正效应达到最高峰。此后,这种正效应开始递减,大型运动会的负(消极)的经济效应开始出现。在第四个阶段,大型运动会的净经济效应是正数还是负数,取决于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否得当。

四、大型运动会的举办有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把数千亿资金用于比赛场馆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开发等等能够产生一定的收益,但是如果把这些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西部大开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用途的话,对于整体国民经济而言所带来的回报会会更大一些。

基金项目:金华市2011年社会科学课题(JS2011.90)。

参考文献:

城市运动会篇2

1.市运会可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市运会作为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是影响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市运会的举办能够提高市民的自豪感,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市形象。

2.城市形象发展与市运会的联系

第一,市运会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运会的发展能够带动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内涵相统一。第二,市运会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市运会的举办不仅能推动城市发展,还能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

二、市运会与城市形象发展效应之间的相互制约因素

1.交通及城市公共设施因素

城市交通状况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好转,城市交通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及城市公共设施是举办市运会的重要基石,因此,城市需要构建方便、快捷、发达的交通枢纽。

2.人文素质因素

人文因素作为影响市运会举办的重要因素,是记录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3.城市标语因素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展开,城市标语因素对市运会的举办也有着重要影响,市运会的体育标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会加大市运会的宣传力度,并带动人们积极参与其中。

三、基于新常态下城市形象发展效应的市运会发展定位

1.城市形象发展概述

城市形象指的是城市公众对城市内外的概述及评价,而这也是城市与大众、城市与城市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其中既有物质因素,也包含精神因素。

2.新常态下市运会与城市发展定位

(1)新常态下市运会与城市经济发展。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因市运会而产生的赛事旅游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赛事举办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随着市运会的举办,城市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得到正面宣传与报道,可吸引大批游客,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2)新常态下市运会与市民素质。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的举办体现了重庆市民的责任心,从赛事的举办到结束,重庆市民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并自发参与志愿活动。

据统计,2016年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志愿者接近350人,为比赛提供了竞赛服务、观众服务、接待引导、文体活动、媒体服务、应急服务、站点服务、后勤保障等10多项志愿服务。

(3)新常态下市运会与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外观形象文化指的就是城市文化形象。重庆市第五届市运会融合巴渝文化,吸引各界人士齐聚重庆。重庆市定位的“中心城市”“经济圈核心城市”“渝东南部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东南部中心城市”,充分展示了重庆市巴渝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让参赛人员充分体会巴渝文化的无限魅力。

(4)新常态下市运会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是体现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城市文化鲜明个性的重要内容。

(5)新常态下市运会与城市文化产业。市运会的开展对城市文化产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为城市带来经济收益,也是城市经济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6)新常态下市运会与城市环境。良好的城市环境是市运会开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好的城市环境将对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起到积极作用。近几年,我国城市环境不断恶化,居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幅下滑,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的开展,有效改善了重庆城市环境问题,也激发了重庆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据统计分析显示,有85%的重庆市民认为市运会的开展对市民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非常大,这是因为市运会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重庆城市的环境问题,为市民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具体内容见下表。

四、基于新常态下城市形象发展效应的市运会发展模式

1.规划体育场馆,塑造城市特色视觉形象

此次重庆市确定了“一主两辅多场馆”的建设方案,即以奥体中心为主,江南体育场和体育馆为辅,涪陵五中等8个场馆为补充,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同时,本着“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的原则,分类添置、租用运动器材,确保赛事开展。

2.开展赛事相关活动,激发市民体育热情

城市开展一系列与市运会相关的活动,激发市民对赛事的热情。现阶段,全国各个城市都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全民健身形式多樱这对城市体育赛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为市运会的举办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3.借助城市宣传,塑造城市特色理念

大部分人对重庆的印象是重庆美食以及巴渝文化,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不熟悉重庆的人而言,需要借助全新的形象宣传片来改变他们对重庆的看法。重庆有多个版本的城市宣传片,其中《云中之城》以及《2016新版重庆旅游形象宣传片》充分展现了重庆的城市形象。

4.多元化赛事宣传形式,提升城市行为形象

目前,对体育赛事进行宣传的方式中,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力度仍然占据很高的比例,这就需要在宣传市运会的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手段,形成更加合适的宣传形式,加大市运会宣传力度,提升城市行为形象。

5.借品牌赛事推广文化,塑造城市文化特色

市运会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市运会的开展与城市文化相结合,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

五、总结

市运会的开展对城市形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城市也需要利用市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开展积极塑造带有特色的良好社会形象,为提升城市发展综合竞争力和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良洪,蔡传明.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城市体育软实力的价值研究――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11,15(3):27-30.

城市运动会篇3

关键词:奥运会;城市空间发展;北京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168—05

奥运会被定义为一种“超级事件”(mega event)。一个“超级事件”与普通事件的区别特征是:首先,这个事件要吸引大量的参与者和观看者,形成一种全球关注。其次,“超级事件”是一种市场战略,尤其对于旅游业,它可以使主办单位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中受到极高的关注。最后,“超级事件”能够创造长期遗产,在事件结束之后仍能发挥作用。“超级事件”拥有影响主办地区的极大潜能,可以作为地区娱乐发展的工具。现代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带来了塑造自身价值和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往学者对类似奥运会这种重大城市事件的相关研究大多围绕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奥运会的确在城市经济发展、宣扬文化提升知名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重大事件对城市最深远的影响应当是城市本身,北京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将恢复其城市社会生活的常态,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应该回归到城市空间本身。

一、奥运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土地和基础设施供需

空间结构的调整,必须通过土地市场的转换才能完成。在北京之前,几乎所有的奥运会主办城市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已经结束,大规模地增加土地供给缺乏有效需求,超出实际需求的基础设施只能通过举办时的外部需求平衡,如果不能平衡,就只有通过土地价格的增加,否则基础设施就会转为城市的债务。

另外,奥运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会使土地级差地租发生变化,而级差地租是导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之一。城市级差地租变化导致举办城市房地产格局和重点发生变化。在竞争的环境里,地价的增加就意味着城市内所有要素成本的增加,包括劳动力、食品等,住房就会更贵,像悉尼申办成功后七年里,该市的房价几乎翻了1倍。保持足量的土地“有效供给”成为奥运会举办的一条重要经验措施。奥运会作为一次重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为了满足赛时大量的人流、物流的需要,必将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进行大量的奥运会场馆建设,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并促使周围环境品质的提高,从而促使了土地价格的上升。

奥运会的举办在客观上会推动举办地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这一点在近三十年的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其中悉尼奥运会就给当地房价带来了每年10%的增长,有的地段甚至一年升值30%。北京申奥成功后,房地产价格陡升25.8%,房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北京的人均收入低于上海,但每平方米房价却比上海高出 1 500元。

(二)城市空间意象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区域,它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区域与标志物不仅仅被看到,而且是清晰、强烈地被感知,这要素的城市意象对城市建设及生活在其中的人有重要意义。

对于奥运会而言,区域要素一般是由于奥运会的举办所形成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往往成为体育和文化娱乐中心,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富有特色的建筑使得人们对这一区域的记忆深刻而清晰,奥运会概念的深入影响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加深了这一要素对城市意象的影响;标志要素体现在奥运会场馆建筑独特的造型与运动项目结合带来视觉冲击,标志物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唯一性,即它与周边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奥运场馆不但成为现代城市建筑群中的独特存在,运动概念的深入也在感性层面上为奥运场馆成为城市或者区域标志物添加了影响。奥运会的举办并不足以彻底颠覆一个城市整体意象,但其对五要素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城市意象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奥运会的逐渐远去,奥运场馆及其他建筑遗产逐渐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这些意象单元与城市原有意象单元整体编组并相互交织,缓慢但深刻改变了城市意象,形成了一座城市独有的风景和魅力。

(三)城市空间结构耦合协同作用

美国学者Wavne Attoe & Dorm Logan在研究建筑与城市关系时曾提出城市触媒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对后继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建筑,其有力地决定着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城市景观面貌以及城市的发展动力。奥运场馆建设,是一种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城市营销工具,同时也会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由于奥运场馆的规划与建设工程巨大、社会影响度大,而且往往是由城市政府全力推动的,因此,它常常被城市政府借以作为改变、完善甚至是拓展城市空间的重要契机。奥运场馆建设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触媒作用,奥运场馆的选址及其规划常常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原动力和“旗舰工程”,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因”,而不是“果”。

纵观国内外的诸多奥运场馆建筑乃至其他重大建筑,其规划和建设无一例外地带来了城市局部现时性的改变甚至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每次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在对奥运场馆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必然将其与对城市某个或某些区域的战略性调整进行结合考虑,乃至对整个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调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创造一个满足奥运会瞬时性活动所需要的巨大场所和完善的设施,而且更关键的是期望在奥运会结束以后,这些场馆能对城市空间的持续优化发挥长期而积极的作用。

城市运动会篇4

自2007年起,扬州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十年“运博”之花,结出累累硕果。正如外交部副部长吕国增所说,“运博会”已经成为“让世界了解扬州、让扬州走向世界”的独特窗口。

首办“运博会”

《扬州宣言》

2007年,国家文物局提出设立“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的设想,并得到山东济宁和江苏扬州、无锡的积极响应,最后确定扬州为牵头城市。在外交部、文化部、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倡导和支持下,扬州市与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PECC)合作,从当年起,每年秋季共同举办“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

那年9月26日,“首届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盛大开幕。

来自11个国家、38座运河城市的市长和代表们会聚一堂,共同探讨运河遗产的保护、运河名城间的交流和合作,这在世界运河城市历史上尚属首次。

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联合国人居署高级顾问沈建国,英国、埃及、希腊、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运河城市的代表,以及中国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杭州等23座城市的市长及市长代表出席开幕式。

会上通过了《世界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扬州宣言》,达成了“促进运河文化传承交流,推动运河城市和谐发展”的共识。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女士专门向盛会发来贺信。与会嘉宾还共同见证了“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揭牌仪式。“申遗办”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大运河申遗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成立“合作组织”

打造“京杭之心”

2009年9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世界运河名城市长论坛”隆重召开,17个外国运河城市、35个中国运河城市的市长或市长代表参会。本届运博会的重要成果一是由国内外运河城市市长发起、经中国政府批准的“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宣告成立,二是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永久性会址――“京杭之心”正式奠基。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是一个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该组织在尊重不同运河城市文化个性的前提下,致力于推动世界运河城市互动交流,共享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经验,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实现运河城市共同发展。扬州代市长谢正义当选首届主席。扬州为合作组织常设机构所在地。

“京杭之心”是扬州专为世界运河城市合作交流而建造的永久性会址,会址紧邻古运河文昌大桥,总建筑高24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供1000人开会的阶梯性报告厅、1500平方米展厅、中、小会议厅和休息室。建成后的“京杭之心”成为扬州运河新地标、世界运河文明对话的新平台。

“世界运河大会”花落扬州

“世界运河大会”成立于1988年。第一届会议在美国的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举办,曾经举办过大会的著名运河及城市有美国伊利运河,加拿大里多运河,英国伯明翰、利物浦和爱尔兰都柏林等。2010年9月20日,在美国纽约州港口城市罗切斯特开幕的“第23届世界运河大会”上,我市代表团“2012年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大会邀请”并获会议通过。

2012年9月26日,以“大运河,活态遗产”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第25届世界运河大会”隆重开幕,这是世界运河大会历史上首次在欧洲与北美以外的大洲举行。中国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代表、内河航道国际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10个国际组织和23个国家的近百名国际专家出席议。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外交部部长助理张明,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唐国强、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卫・白灵杰等出席相关活动。

会上,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政府代表共同签署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关于保护大运河遗产的联合协定》。根据该协定,各城市将全面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城市间协调与合作,进一步规范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展示、利用、监测、管理和宣传等活动,实现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永续发展,并推动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共贺“申遗”成功

共商保护大计

2014年6月22日(北京时间),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代表国际评估机构对中国大运河内涵、价值及保护管理情况、评估意见和结论进行了介绍。各成员国代表对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一致赞同将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执行主席敲下象征最终决定的木槌,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2014年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同年9月26日,“第八届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在“京杭之心”开幕,这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首次运博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卫・白灵杰,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唐国强等国内外嘉宾莅临大会。开幕式上,设在扬州的原“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正式更名为“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童明康为其揭牌。

来自16个国家运河城市的专家、学者和国际组织代表,中国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的市长或政府代表齐聚扬州,同庆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并以“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的保护与利用”为主题,共商世界遗产保护大计,深化世界运河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会上通过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城市联盟章程》。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处在扬启用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自2009年创立以来,目前拥有会员共70个。合作组织旨在“以运河为纽带,促进运河城市间经济文化交流,共享发展经验,推动互利合作,促进运河城市共同发展和繁荣”。

城市运动会篇5

城市客运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城市形象分为静态形象和动态形象,那么,城市客运形象就是城市动态形象、流动的形象,它充满生机活力,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客运实力的标志。客运形象其实质就是服务形象,它能集中反映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充分展示城市改革开放的整体风貌。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加强城市客运全面建设,保持城市客运持续稳定发展,积极主动地进行城市客运形象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进行城市客运形象设计,条件具备,势在必行

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按比例逐年投资,国营公交公司独家经营城市客运市场,市场发展缓慢;城市客运车辆少,运力不足,市民出行没有选择余地,只能乘“公交”车,公交公司控制着市场主动权;改革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共同投资,依法经营、有序竞争,客运市场发展迅猛,市场日益繁荣。近几年来,客运市场已被不同车型、不同价位、不同服务档次的竞争 分割,形成了以经济、准时、安全为特点,并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国有公交市场;以优质高效、舒适快捷为特点的出租汽车市场;以及以巷道为经营线路短途运客的三轮车(“电麻木”、人力三轮车)市场等。运力空前扩涨,载客容量出现过剩,乘客有权根据自已出行要求选择乘坐不同类型的车辆,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客运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乘客是上帝,客户至上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各自按市场规则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所占份额由各自服务水平、服务价位、经营方式等所决定。

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吸纳乘客,必然展开激烈地竞争,商家以商标为品牌,客运企业以“客运形象”为品牌,谁的形象好,谁创造出优质名牌,谁占有的市场份额就相对的多一些,谁就发展的快。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乘客有权选择消费种类,大家都必须遵守市场法则,按市场规律办事。前些年,城市客运中巴曾一度以“招手即停、就近下车”经营理念红极一时,抢走了国有公交的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但随着国有公交形象的改善,加上城市道路法规的完善,国有公交又收回了属于自已的份额,中巴车“形象”每况愈下,“家庭式”经营问题暴露无遗,被迫逐年淘汰换型,有的城市已取缔了市区中巴。再如,前几年满街都是黄面的,但因车型等硬件“形象”欠佳,加上环保等因素,市场份额又被“轿的”抢走,不得不淘汰换型,“黄虫”现象逐渐消失。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运市场的竞争,已突出表现在“客运形象”的竞争上,形象就是商标,形象就是品牌,形象就是无形资产,进行城市客运形象设计已具备了前提条件,进行客运形象设计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目前,已有部分大中型城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效。

进行城市客运形象设计,对于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客运形象”设计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一,公共客运是城市的重要功能。客运对于方便市民出行,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城市客运形象对于强化城市功能,展示城市精神风貌,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二,客运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动态形象,是外地人进入城市的第一接触印象。客运形象的优劣可直接影响他们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和看法,良好的城市客运形象,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开发城市旅游资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需要解决吃、住、行等问题,“行”是最关键的问题 ,解决了“行”,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怎么“行”,“行”的质量有多高,这都体现在客运服务之中。

其次,客运形象设计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客运行业是城市“窗口”行业,客运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精神文明建设要抓具体,抓出成效,就需要通过对城市客运形象进行设计。譬如,制定一系列城市客运管理法规加强对客运市场的宏观管理,提高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通过开展一系 列丰富多彩的文明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强化市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经营者依法经营、文明服务的水平等。只有通过这些“设计”,才能不断提高客运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转贴于

第三,客运形象设计也是城市客运行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前,城市客运由国营公交独家经营时,由于运力不足,客运部门只能超负荷营运,服务标准只能是尽量满足市民群众出行要求,有限的服务项目就是要求乘客“扶老携幼”、“排队上车”、“主动买票”、“让坐”等。谈不上是服务,更不具备进行形象设计的条件,也没有进行客运形象设计的内在动力,因为客运部门不愁你不坐车。市场放开后,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角逐客运市场,竞争激烈,降低服务质量或服务质量上不去,必然失去乘客,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最终影响经济效益,为此,加强客运形象建设,积极进行客运形象设计,争取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城市客运是市区公共事业,理应突出社会效益,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此,还必须对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区别对待,分类设计。

城市客运形象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结出城市客运形象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内容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共五个“一”。即,软件方面: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客运经营管理队伍;制定一套科学完备的城市客运管理法规体系;创造一流的城市客运服务质量。硬件方面:发展一批高质客运工具(车辆);建设一系列配套齐全的城市客运服务设施。

(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客运经营管理队伍。城市客运经营管理队伍是客运设计的核心,培养和造就这支高素质的队伍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长功夫。结合实际,我们认为,一是要落实人才培训制度,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适时安排人员轮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客运行业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及组织外出参观见学等,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启发创新;二是坚持把岗位成才作为提高人员素质的主渠道,鼓励职工参加各类函授学习,支持职工坚持自学,教育职工坚持岗位练兵,岗位成才,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强化单位自身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功能,不断在客运实践中锻炼队伍;三是注重从社会引进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壮大客运经营管理队伍;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强烈的爱岗敬业意识,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城市客运的信心,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于客运改革创新的事业中。

(二)制定一套科学完备的城市客运管理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城市客运市场的正常运作需要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法规体系来保证,使管理者依法管理;使经营者依法经营,筑起一道法律保护屏障,大家的权利和义务都由法规体系来保证。当前,要注意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地的客运实际,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管理法规,出台一些城市客运管理办法,保证客运市场的正常运作,保证客运市场的持续发展。目前,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是机遇也是挑战,一定要设计好。

(三)创造一流的城市客运服务质量。客运市场是服务市场,经营者通过为乘客提供客运服务而取得劳动收益和报酬。为此,客运经营管理者一定要牢固树立乘客是上帝、乘客至上的观念,以良好的信誉赢得市场,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乘客,通过规范经营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等,逐步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再者,城市客运是城市服务行业的“龙头”,客流量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持续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准,还必须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竞赛活动,如评选“优秀出租车司机”活动,“百日优质文明服务”竞赛活动等,在活动中,还要注意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不遗余力地提高客运形象。

(四)发展一批高质客运工具(车辆)。高效优质的客运车辆是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的物质条件,什么档次的车型基本上决定了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市民群众对出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城市客运结构不断改善,在大众运具基本满足一般市民出行要求的基础上,豪华型空调车、环保型高级轿车等分期分批逐步投放城市客运市场营运,舒适、快捷、安全的服务,满足了中高档收入者出行需要,服务质量“水涨船高”,城市客运形象迅速提升。

城市运动会篇6

关键词:广州亚运会;人文亚运;城市形象;岭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5-0034-05

2010年广州将举办第16届亚运会。亚运会是国际性的体育盛事,也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广州举办本次亚运会的标准是“祥和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这一标准集中体现了广州亚运会的人文精神。人文亚运的理念是在人文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文体育是一种把体育与人文结合在一起的运动理念和文化理念,既在体育健身中注意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在人文精神的支持下更好地锻炼个体体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广州举办本次亚运会也应秉承人文体育所具有的理念,办成一届极具人文色彩的高水平运动会,并借本次亚运会把广州的人文环境建设得更好。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城市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科教文化、建筑景观、整体风貌等多方面要素在公众头脑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广州作为南中国的重要窗口,在新时期,广州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广州申办、筹办、承办亚运会的过程引起世界各种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是一个让世界了解广州、提升广州城市综合实力的好机会。通过亚运会,广州要向世界展现的将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开放、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城市形象。亚运会可以让外界领略到广州的城市面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化观念,帮助树立和展示广州良好的城市形象。

1 广州亚运会提升城市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1)公民文明教育与文化宣传相结合。

人文亚运的理念不仅在于让体育精神渗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公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还在于让公民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充分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友谊、团结、和平、进步、公平、公正、民主与科学等精神,从而促进社会文明。广州承办第16届亚运会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同时,在筹办过程中,广州也应借此机会激发公民爱国爱市热情,形成建设文明广州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并转化成“人人为亚运作贡献,个个为广州添光彩”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广州需要进一步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公民外部行为的理性化、规范化,也要求公民内在的心理、精神水准的提高。此外,广州举办本次亚运会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宣扬岭南文化,这不仅是要靠媒体发挥作用,更要靠岭南文化的实践者――广州公民在言行上的推动,反过来,用岭南文化熏陶也能进一步塑造广州公民的文明素质,从而提升广州城市形象。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广州市政府应做好公民文明教育,使广州公民接触、了解并自动自主参与传播岭南文化,以身为广州市民为荣,以传扬岭南文化为重任,积极参与亚运会,发挥主人翁精神,并在感受和传播文化过程中提升自身文明素质;另一方面,应注意向广州公民传播岭南文化的内涵,使越来越多的人继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当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一文化时,文化的生命力将进一步增强甚至获得更多的创造和发展空间,焕发更强更美的文化感染力。

2)“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与公平竞赛原则相结合。

在服务方面,多哈亚运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设身处地考虑各类人群的不同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亚运服务活动。广州亚运的服务工作也应该向多哈学习,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参赛者、媒体工作人员、游客等考虑得更周全。亚运会是团结全亚洲的盛会,是不同民族国家的一次大聚会,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此广州亚运会的服务工作要秉持亚运会的传统,尊重各国的不同文化并多方拓展途径让各国有展现自身文化特色,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在竞赛方面,要坚持公平竞赛原则。公平竞赛是体育竞赛的内在要求,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核和一切体育竞赛都必须坚持的原则。公平竞赛原则最主要的体现,是每一位体育比赛的参加者不分尊卑贵贱都要在同样的起点、同样的高度面前,按照同样的规则进行平等的竞争,并要求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遵守体育道德,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能否体现公平竞赛的精神和道德操守是评判一个体育赛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体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亚运会各项赛事的举办一定要秉持公平竞赛的原则,确保亚运会的顺利进行方能给世人留下良好印象。

3)城市公共管理与环境建设相结合。

城市的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如果城市公共管理是软环境,那么城市环境建设则是硬环境。毫无疑问,举办像亚运会这样高水平、大规模的体育赛事,一方面需要良好的物质环境条件,比赛场馆、交通、酒店等配套的亚运硬件设施都应该按人文亚运的标准配置好。另一方面,没有以人为本的软环境,再现代化的设施也不过是一堆废物,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所以,广州在承办亚运会的过程中,在以亚运促进广州市政建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公共管理软环境,因为软环境对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公共管理软环境的建设是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活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诸多领域,需要做的工作也难以计数。广州市政府应全面规划城市的公共管理系统和完善广州城市环境的建设;市民要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的各项活动,尽自己一份职责与力量,从身边做起,爱护城市公共物品,保护环境;专门机构要用专业化精神,对承担的各个建设项目认真钻研,严谨负责,保证成果的安全和实效。只有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才能把城市公共管理和环境建设工作做好,也才能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广州城市风气,为亚运会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2 亚运会提升广州城市形象的合理路径

1)通过广泛宣传,提升广州城市形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无论是何种体育运动会,要达到举办赛事的同时营销城市形象的目的,媒体的参与必不可少,媒体宣传是营销城市形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大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传媒,而传媒自身的强大功能则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形象。宣传广州,让广州城市品牌传播出去,重要的渠道就是依靠各种媒体来实现。通过媒体的传播,让世界了解和参与广州2010年亚运会,了解广州城市的风光和文化特色,可

以提升广州城市形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首先,从亚运会信息传播的层面来说,广州亚运会主要有3个层面的信息传播:一是广州亚运会筹办的信息相对零散,内容十分广泛。从筹备申亚到申亚成功,然后到会徽的、到场馆的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动员与组织,都需要亚运会筹办方面的及时传播。二是广州亚运会赛事的信息传播,这是亚运会传播的核心内容,信息最集中、最有戏剧性,媒体最关心、受众最关注。因此,亚运会赛事的信息传播应当“百花盛开,竞相怒放”,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传播。三是亚运会文化精神的传播。亚运会文化精神,可能体现在亚运会组织筹备的有关信息当中,也可能体现在亚运会赛事的报道当中,还可能体现在报纸文艺副刊的诗文、摄影、绘画等文艺创作中,或者是电台、电视台的一些综艺文化或娱乐节目当中。这就意味着,亚运会文化精神的传播具有明显的伴随性,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其次,在广州城市形象和岭南文化宣传方面,要做到纵向、横向、立体3种维度的宣传。一是纵向传播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以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城市形象的演变,要向世界介绍广州的历史文化特色,为大众展示城市的变迁历程,更重要的是使大众真切感受城市变化的速度,反映城市的人文品格和内在活力。亚运期间,媒体在完成赛事转播工作的同时,还应该策划一系列的以亚运为背景,宣传广州为主题的宣传片和专题报道,通过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在向全世界展示广州独特的文化个性的同时,宣传一个和谐、文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大都市。二是横向传播广州要懂得和善于利用媒体各具特色的传播渠道,把自身的文化、理念和形象传播出去。在举办2010年亚运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国内各级媒体,开辟专栏和专题节目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同时要学习国内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在境内外的权威媒体推出城市形象宣传片。另一方面要主动与境外媒体和国际综合类媒体合作。为此,可以考虑建立与境内外媒体联系和沟通的机构和机制,采取通过举办国际媒体专题研讨会,邀请境外资深时政、体育、文化和摄影记者以及专栏作家来广州参观和采访等方式,增加境外媒体对广州的了解,使他们更加全面、多角度地报道广州和广州亚运会。三是立体宣传城市的各个要素。宣传城市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应该以亚运会的举办为契机,加快文明城市的建设,向全世界展现广州人友好、热情、礼貌、文明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2)凸显岭南文化,丰富广州的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所在,成功城市形象的树立离不开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广州城市文化根源于岭南文化,岭南文化作为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有着自身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岭南文化是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化体系中成就卓著且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属于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范畴。其基本精神包括: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择善而从的社会心理;经验直观、发散整合的思维方式;清新活泼、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岭南文化,彰显广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首先,宣传岭南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天人合一、兼容并蓄、多元架构”。“天人合一”的岭南文化承继了中华文化开放的历史情境和多元话语,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较少意识形态和专制制度的羁绊,在文化选择上相对自由。在亚运会中广州应将岭南文化的这一特点与体育的人文精神相结合,促进广州城市居民投入运动,并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使广州拥有一个和谐的城市空间。岭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是指岭南文化内涵丰富,既糅合了土著的原生态文化和正统的中原文化,又吸收、融合了各种异域文化,具有“杂交”的文化特质,深深地影响了岭南地区的城市社会结构。“广州这种城市文化,大概就是缘于岭南文化的多元构成”。广州是中国包容性最强的城市之一,这根源于岭南文化的这种“兼容并蓄”的优点,我们应在亚运举办过程中进一步彰显这一优点,加强广州包容性强这一城市特点。“多元架构”是岭南文化的另一特点,在历史的延续中,岭南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开放的胸襟迎接崭新的现代文化,表现了岭南人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创新思维能力、现代文化的吸取和转化能力和结合自己古典传统与他人现代文化融会能力”。亚运是亚洲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将汇集广州,多元文化将再次碰撞,这就需要发挥岭南文化的“多元架构”特点,在广州这一城市中实现各地文化的多元交流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广州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

其次,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岭南文化是广州的文化标志,也承载着传播广州城市形象的责任,因为文化本身就有一种影响力,通过文化的传播,城市的形象也得以确立和传扬。因此,在亚运会筹办和举办期间,广州亚运会主办方应在各种宣传途径和载体中融入岭南文化的信息,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目前,广州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例如,亚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等的设计理念都融入了岭南文化因素,而本次亚运会文化活动的标志也极具岭南特色。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原型取自粤剧脸谱。粤剧是岭南特有的传统戏曲剧种。标志传神地演绎了花旦唱念间的飞扬神采和眼神回转的动人瞬间,具有浓厚的岭南韵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标志设计象征着广州亚运会将以开放的姿态欢迎远道而来的四方宾客,表达了广州亚运会不仅成为亚洲多元文化交流的盛会,也将为国内外来宾展示独特精彩的岭南文化活动。这些宣传标志在亚运宣传的同时也就扩大了岭南文化的影响范围,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亚运了解岭南文化从而了解广州。

此外,亚运不只是广州城市的体育盛事,同时还是全方位展现广州城市风貌的良好窗口,通过亚运宣传广州的城市旅游景点、广州的地方特色美食、广州特有的风俗习惯等,而无论旅游景点还是美食佳肴,或风情民俗都无不渗透着岭南文化的因素。因此,亚运的宣传与岭南文化、城市形象都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既有利于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也有利于广州城市形象的树立。

3)科学规划建设,提高广州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

首先,要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政府在亚运盛事中的服务效能。广州政府要规划好亚运会期间整个城市公共物品的建设和管理,号召公民参与城市的公共建设,发挥公民的自主参与权力,而不应受特殊利益所左右。要避免拿亚运做政绩,因为在强烈的利益意识、政绩意识和竞争意识的驱动下,所有的政府都是短视的。而是要真正从服务广州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办好亚运,提升广州城市形象。

其次,要科学规划公共产品生产。亚运会的举办需要建设很多新的配套设施,这需要广州城市进行科

学的规划,还要注意各种设施的建设应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避免只是为一时之用而搞重复建设。如广州亚运城的建设要综合考虑安全、环保、科学、高效和人性化等各种综合因素,各体育场馆的建设也要考虑后续的利用价值。同时,广州还要利用亚运契机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问题,据了解,广州预计投资约20个亿,新建5个体育场馆,改建、扩建49个现有体育场馆,完成亚运村的配套建设,发展“两心四城”专项体育功能与全民健身活动兼容多中心、多功能的赛区布局,保证体育比赛的顺利进行;到2010年将开通40条以上的直达国际航线,建成广州新客运站及连接深圳、珠海、佛山的3条城际快速轨道线,并将新建7条地铁路线,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和公交体系,保证运动员和旅游者能顺利入境,并方便快捷地进入比赛场地。这些举措都真正体现广州举办亚运会传承了人文体育中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精神。

最后,要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城市管理的基础环节是社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也是社区,这就决定了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构建的落脚点必然在社区。亚运各项公民活动的具体开展也是要落实到社区,因此,应建立和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发挥社区广泛联系群众的作用,把亚运宣传做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参与热情引导到城市的公共管理中来,形成整个城市良好的亚运氛围。同时,各个社区应借此亚运契机,完善居民的体育活动设施条件,亚运会体育设施按照亚运会举办的基本宗旨,亚运场馆不仅要满足亚运会的使用要求,更要重视赛后的长期利用和经营,这样场馆建设与当地的社会需求、居民生活、文化休闲事业结合起来,使广州市市民长期受益,为市民的生活、休闲、健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市民积极运动的文明风气,从而构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4)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广州举办亚运会的质量。

多哈亚运会能留给世人深刻的印象,其中很重要原因就在于为亚运会的参与人员提供了极具人性化的服务,保证了亚运会的顺利举办。广州也应在服务水平上再加完善,确保亚运会的质量有更高的提升。而亚运会的服务质量除了与亚运物质条件和专门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关外,还与志愿者的服务精神和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保证亚运会的服务质量,需要从亚运物质、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素质等3方面入手。

首先,亚运物质方面包括比赛场馆、亚运城、城市交通系统等各种亚运配套建设。这些硬件环境的建设必须经过科学监督,保证工程质量,不能马虎应付,同时还应科学规划,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可循环利用。在环保、人性化的环境中举办亚运会,才能让亚运会参与者充分感受到广州的用心,也才能给比赛的顺利举办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专业人员素质方面。专业人员更多是承担比赛的工作,包括场地布置人员、裁判、医疗人员等,这些专业人员的素质必须符合国际大型比赛标准,同时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上有较高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比赛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且确保竞赛的公平性和服务的全面性。

最后,志愿者方面。广州亚运会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参与志愿者活动,在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过程中,要注意为他们提供系统学习志愿者知识的平台,同时要让他们对亚运文化以及志愿精神有更为深入系统的了解,再通过考核和资料审核确定合格的志愿者人选。志愿者在开展服务活动时要遵守职业道德,尽可能准确、快速地为亚运会参与人员开展服务活动,按照亚运会主办方的安排,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服务在于人,服务的质量取决于被服务者的体验,广州亚运的服务要充分从人出发,尽量让被服务者感受到人文亚运带来的人性化关怀。

5)加强公民教育,展现广州市民的优良素质。

城市的形象除了在城市的景观、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外,还从城市居民的身上得到体现。因此,提升城市形象,也要注重提升城市公民的素质,也就是要注重加强公民文明教育。加强公民公民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城市运动会篇7

广东省运动会是广东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是展示广东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省运会都倍受广东省委、省政府、各地政府和体育界的高度重视。本届省运会恰逢广东体育百年华诞,更赋予了这次体育盛会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既是广东体育历经世纪沧桑,走过百年历程的一次大展示,也是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成就的一次大检阅。

百年省运盛典,佛山千载之缘。2002年12月16日,当佛山市申办省运会成功,接过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会旗的那一刻起,一种对责任承担的意识和对机遇把握的理念就成为佛山市承办这届省运会的主旋律。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办好本届省运会的重要意义,把承办好省运会作为“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重大活动积极筹备、精心组织。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省运、新佛山、新形象、新水平”和“一流环境、一流设施、一流组织、一流成绩”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以“精彩省运、活力佛山”为本届省运会的主题,把“办有史以来最具特色、综合效益最好的一届省运会”作为本届省运会的目标,紧紧抓住世纪省运、花开佛山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力承办好这届省运会,努力推动佛山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再创新辉煌。

一、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

2002年,佛山市成功申办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同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佛山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一市辖五区的行政管理体制;2003年,佛山市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佛山从此翻开了历史发展新的一页。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承办百年省运的历史机遇,以规划为龙头,拉开了佛山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序幕。

2003年,佛山市制定了《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提出了建设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战略,公布并全面启动了构建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和雏形的十大工程项目,包括现代化组团式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省运会场馆、能源、水利、信息化、科教文卫等工程,共103项。目前,十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有些项目已经完成。

规划建设中的中心组团新城区是佛山市商贸金融、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信息服务中心,是“2+5”城市组团的核心部分。新建承办省运会的大型场馆如世纪莲体育场、游泳跳水馆和岭南明珠体育馆都座落在中心组团新城区。其中,世纪莲体育场和游泳跳水馆坐落于东平河畔佛山公园内,体育场提供观众座位36000个,游泳跳水馆提供观众座位2800个。岭南明珠体育馆坐落于市中心繁华路段,主体育馆提供观众座位约8000个,环绕体育馆还有全民健身广场。经过几年的建设,世纪莲体育场、游泳跳水馆和岭南明珠体育馆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试运转。中心组团新城区启动区首期道路工程、综合管沟工程、输变电工程、优质供水和天然气工程、绿化生态环境工程进展顺利,到省运会前也将实现“道路畅通、水清园成、树绿灯亮、场馆开放、新城初现”的目标。如今,世纪莲体育场、游泳跳水馆、岭南明珠体育馆和新闻中心等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崭新建筑的落成,成为佛山现代化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加上东平大桥等几座大桥的贯通,佛山“一河两岸”的现代化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而作为佛山现代化大城市交通主骨架的“一环”城际快速干线,也将在省运会前全线贯通。它将成为沟通佛山各区以及密切佛山与广州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确保本届省运会成功举办的一项重要工程。佛山五个区均安排有省运会的比赛项目,“一环”交通网络基本缔造了一个以中心组团为聚点,辐射各区的20分钟生活圈,从而将省运会佛山五区比赛场馆的距离拉得更近,来宾、裁判和运动员们可以快捷地穿梭于各区之间。另外,承办省运会赛事主场馆周边道路的扩宽改造工程和沟通“禅桂新”的路网改造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部工程将在省运会开幕前建成通车。届时,佛山将以布局合理、通畅宽敞、四通八达的崭新路网体系和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迎接百年省运的召开。

二、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全面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佛山市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文化名城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是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办好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必将对佛山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历史性影响,也必将对佛山建设文化名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岭南成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咏春拳、蔡李佛拳、醒狮、舞龙、龙舟竞渡等传统体育项目驰名中外。走进佛山,到处感受到体育锻炼的浓郁气氛,从禅城区的中山公园、石湾广场、莲花广场、通济桥,到南海区的千灯湖畔、顺德区顺峰山公园、三水区西南公园、高明区的文化广场,都能见到晨练太极拳、慢跑、竞走,晚舞木兰扇、太极剑的人群。目前,全市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日益增多,由1977年的29%发展到2005年的45%。顺德、南海、高明、三水四区全部进入全国体育先进县(市)行列,全市有9个镇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4个街道获得“全国体育先进社区”荣誉称号。武术、舞龙、醒狮、龙舟、水球、保龄球等群众体育项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顺德区是“全国龙舟之乡”和全国首个“中国水球之乡”,禅城区是广东省“保龄球之乡”,禅城区张槎镇获得“中国龙狮运动名镇”称号,南海区九江镇获“中华龙狮名镇”称号。特别是佛山的武术源远流长,习武蔚然成风,武术人才辈出、蜚声国内外,历代曾涌现出许多精通武艺的将领、武状元和武术大师。影响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首推黄飞鸿和李小龙。源于佛山的蔡李佛拳、咏春拳的武术组织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佛山市获得全国“武术之城”的称号。佛山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打造了蓬勃发展的民间体育事业,也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佛山运动员共获得20多项(次)世界冠军,30多项(次)亚洲冠军,打破10项(次)世界纪录,平2项世界纪录,打破18项亚洲纪录。

承办百年省运给佛山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佛山市以承办省运会为抓手,全力推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加快发展。在竞技体育方面,相继举办了全国拳击锦标赛、中澳男子篮球对抗赛、中日工夫争霸赛、环南中国海国际自行车(佛山站)赛、全国体操冠军赛、世界青年花样游泳锦标赛、中美篮球对抗赛等大型赛事。这些赛事的举办既锻炼了体育人才队伍,又积累了大赛组织经验,更好地服务本届省运会。在群众体育方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全民健身活动,如举办五区联动的万人长跑活动,组织广东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举行全市残疾人运动会等,提高了全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激发了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佛山市借鉴国内外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实际,按照“政府引导,依法筹资,规范管理”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深入挖掘省运会的有形、无形资产,积极探索体育市场开发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省运会吉祥物“鸿鸿”商标已经成功登记注册,商标注册范围覆盖了48类386个有关“鸿鸿”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特许经营印刷服务权已经竞拍成功;省运会主赞助商、特约赞助商的签约已经促成;中介代表公司通过筛选也获得确定,并对几十类商品展开了市场开发业务洽谈;省运会开、闭幕式承办资格单位、接待酒店等也通过招投标方式一一确定。在场馆建设运营管理方面,根据《佛山市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的指导意见》,出台了场馆建设、管理、运行等一系列市场化招标政策,吸引了许多有实力的集团参与投标。“岭南明珠”体育馆及其附属设施采用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投资建设、非政府运营的模式,通过投标评审,最终确定了北京中体产业集团联合体为中标人,实行市场化特许经营30年。从而探索出体育场馆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的新模式,既达到了通过市场融资建设体育场馆的目的,又确保了体育场馆竣工后的“自我造血”功能,较好地解决了场馆建设不易,建成后长期管理、运行更难的问题。从省运会的场馆建设到全市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从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到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百年省运的承办,极大地推动了佛山文化名城建设的步伐。

三、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近年来,每一次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都能激发承办城市的热情,成为承办城市展示自身形象的名片,各级地方政府对承办大型体育赛事越来越重视。北京因为承办2008年奥运会,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长沙因为承办全国第七届城运会,城市形象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得到很大的提升。百年省运在佛山承办,对于提升佛山的城市形象,增强佛山的城市竞争力都将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届省运会将有21个参赛代表团,约15000名运动员、裁判员参加,将设31个比赛项目,分布在佛山五个区进行。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这次难得的机遇,把承办省运会与增强政府对社会的管治能力、行政能力结合起来,与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承办省运会有效提升佛山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影响力。全市各区、镇(街),环保、公安、交通、农业、卫生、工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深入开展了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以城市交通和市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年”活动、以净化城市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以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以应对重大动物疫病和公共突发事件为主要内容的防控活动。规划、建设、公用事业等部门全力以赴抓好各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的拓宽改造和增绿、添景等工作,努力为省运会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如今佛山的街道亮丽了,道路宽畅了,环境变美了,治安变好了。千年名城佛山,正以其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城市整洁优美的新形象迎接省运会的到来。

四、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不仅能够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斗志,而且能够凝聚人的意志、提升人的素质。百年省运盛典给佛山提供了一个振奋佛山人精神、提升佛山人素质的良好平台。佛山市委、市政府借助这一平台,通过在全市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市民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通过整合体育新闻资源,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资源,大张旗鼓地宣传承办省运会的重大意义,动员全市上下主动关心省运会、自觉支持省运会、积极参与省运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努力营造“当好东道主、市民齐参与、人人作贡献”的浓厚氛围。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服务单位通过举办一系列迎省运主题活动,激发全体市民当好东道主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凝聚和调动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齐心协力办好“百年体育盛会”。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市体育局等联合举办了“魅力佛山・姹紫嫣红竞风流――迎省运展新姿妇女体艺大赛”,全面展示了佛山妇女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佛山妇女创造健康新生活的热情;市文明办、总工会组织全市60多家服务单位开展擦亮窗口迎省运主题活动,推动和落实优质服务措施,展示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市公交公司开展“精彩省运、优质服务”竞赛评比活动,激励广大员工规范服务技能,提升服务水平;共青团和省运会筹委会办公室积极开展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工作,通过广大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市民在生活、工作、赛场、校园和对外交往活动中文明习惯,促使市民从点滴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在积极参与迎省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百年省运,盛世辉煌。今日佛山因承办百年省运而生机勃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佛山人民因承办百年省运而热情飞扬,诚信经营、微笑服务、文明礼让新风慰然,佛山大地处处奏响“精彩省运,活力佛山”的新乐章。

城市运动会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城市;交通;互联网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75

1 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城市化

1.1 大城市的起源

在工业时代,工业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因为那个时代的信息技术、交通不发达,物流更不发达,所以一些企业越是靠近产品生产的地方,那么企业所花费的成本就越低。因此,对于那些个体企业来说,城市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低,市场占有率就越高,在同行业的竞争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世界范围来看,很多中小城市都在工业时代完成了大城市化的过程。

1.2 城市化的正效益

城市化的正效益包括了三个方面,对经济的推动、对社会的推动以及对文明的推动。

(1)对经济的推动,在工业时代,城市就是市场的载体,城市就是一个大的市场,没有城市,就没有市场经济。(2)对社会的推动,城市化对社会的推动和影响是极大的,它不仅整合了各个商业领域,还让教育事业、科研机构等公共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3)对文明的推动,城市化凝聚了文化交流,人们在交流的同时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1.3 城市化的负效益

城市化的负效益可以分为三种,环境、资源、人口。如今,城市的环境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大城市已经开始创卫,对城市实施一些技术化的管理以及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控和保护,控制一些企业排放污染气体和污水。人口和资源也成为了城市化的负效益,如果城市人口过度的集中,这样就导致出现城市交通拥挤、房价上涨、资源浪费的问题,但是如果人口过度的分散,那么市场又难以流通起来,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又得不到发展,社会前进的脚步又缓慢了。

2 信息时代对城市化的冲击

2.1 企业分散联网运行模式处于信息时代下

如果物流、网络通信、交通发达,但是成本非常低,那么企业就可以完全打破传统的集中办公模式,从而实现远程办公,实现分散联网运营,这样一来,就可以直接在家里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办公,在网络上实行交易、资金流转、产品流转,这样的话大大加快了城市的发展,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运行越来越快。

2.2 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模式的优势

随着信息时代对城市化的冲击,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模式的优势也逐渐扩散开来,成本降低、组织更灵活、效率更高。企业分散联网运营,可以将那些廉价的资源整合起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分散联网的企业与传统的企业相比,由于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企业运行就更加灵活,从而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在同行业的竞争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散联网的企业一旦形成,那么人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使得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

3 中小城市联网化代替大城市化

3.1 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使中小城市联网化成为发展趋势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果企业完全实行分散联网运营,企业的员工将会分散开来,企业就会开始大规模的生产,整个城市的产业链就会完全崩解。但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分散联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医院、学校、公共安全等公共事业不会被分散联网所取代,所以只有中小城市才会实行分散联网运营。

3.2 中小城市联网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推进国家市场化水平。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交通运输、金融行业、分散式网络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小城市的网络化进程,跨越时间和空间,沟通联系,市场的发展水平将大大提高,市场的发展将逐渐形成,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代。(2)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小城市一旦实行分散联网运营,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进一步的提高。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乡村的发展又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如果中小城市形成联网化,企业的产品就会大规模生产,价格更低,产品流入乡村,乡村快速发展,反馈于城市。

3.3 中小城市联网化发展的途径

(1)自然发展。信息、金融、交通、物流四个产业是企业实现分散联网运行的重要条件。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如果中小城市的企业完全实行分散联网,那么企业传统的生存模式将会被湮灭。虽然分散联网运行的成功实行对中小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个形成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是长期而慢速的。

(2)政府宏观调控。由于实现分散联网离不开信息、金融、交通、物流这四个产业,所以政府在实现中小城市分散联网时,可以从信息、金融、交通、物流这四个产业出发进行创新和改革,信息网络的价格更加廉价,金融交易更加的安全,交通更加快速和方便,物流更广泛更快速,通过这四个产品的改革和创新来实现国家市场化和区域互联网化。

4 结论

城市是经济市场的载体,城市作为一个大的经济市场,它融合了较多的服务业、教育业和卫生机构,所以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决定了这个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分散联网企业运营的实行,的确可以给中小城市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大城市来说,这种分散联网运营具有一定的弊端,再加上这种运营模式是长期的、缓慢的,所以大城市是无法实行这种企业联网分散运营模式的。由于大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未来中小城市不会走大城市的老路,在实行联网分散运营的时候,在大城市的一些企业中,也可实行远程办公,在网络上实行交易、资金流转、产品流转,这样一来也加快了大城市的发展,给大城市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分散如果中小城市企业完全实行这种分散联网运营,那么对西北偏远地区的城市是具有很大的市场效益的,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城市注入新鲜血液,未来的城市将会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国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张平,刘霞辉.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1.

[2]陈明星,路大道,刘慧.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J].地理学报,2012.

城市运动会篇9

【关键词】广州亚运会 城市文化 文化营销

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这为广州提供了一个展示、传播城市文化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借助举办亚运会的优良契机,发掘广州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将广州城市文化塑造成一种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着眼于文化营销,以此打造广州亚运会的全球品牌,进而将广州城市文化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城市文化营销概述

长期以来,文化营销的概念众说纷纭,它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构建核心价值观”、“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营销方式,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和运用某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手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营销活动。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营销应是一种营销理念,“其核心是借助于塑造一种全体企业人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来推动企业营销的成功”,“以文明取胜的竞争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以企业文化为传播手段来沟通消费者”。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营销就是营销活动中所构建和表现的独有的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精神风貌和精神财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行为等等,是企业营销的目标和贯穿于营销全过程的价值理念。

随着城市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营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增强,城市正在作为商品被包装、宣传和推销,城市文化作为其重要的营销方式已引起了人们较多的关注。就城市文化而言,有学者指出,“城市文化几乎涵盖了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而且还包括建筑风貌、街景美化、广场规划和设计、雕塑装饰、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实体。”②其实,城市文化就是人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思想、准则、艺术等思想价值及其表现形式,主要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方面构成。物质文化包括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城市文化设施等;行为文化指城市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治安状况等;观念文化则包括城市精神、城市人的价值观念等,是城市文化的最高境界。

亚运会中广州城市文化营销现状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广州一直以经济发达、开放的形象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同时,广州也是一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息的历史名城。因此,我们要抓住承办亚运会这个机会,积极宣传、推介广州的城市面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文化观念。

健全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广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础要素。良好的城市环境会即刻增添人们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好感,旅游城市多是通过打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提升,但同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借助举办亚运会的机会,广州对城市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都进行了全面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亚运场馆建设为牵引,以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进行建设和规划;以“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生态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同时,通过绿色交通、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治理、文物古迹保护等手段,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此来举办一个真正的“绿色亚运”盛会,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广州,山水名城”。

提升市民素质,激发亚运热情。城市文化的第二个层面是行为文化。广州人历来重商务实、头脑精明,但对体育则缺乏热情。在亚运契机下,相关部门已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亚运会的前期宣传阶段,亚组委就比较注重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大力开展全民体育运动与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培养广州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如“亚运社区”评选活动,“羊城杯”公益广告大赛,广州亚运、亚残运吉祥物传递活动,“互助日”、“排队日”和“清洁日”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促使市民进一步了解亚运、关注亚运、参与亚运,激发社区居民对亚运、对运动的热爱,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打造亚运盛会,弘扬广州文化。观念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最高境界。广州独特的城市精神体现在广州城市的方方面面,从饮食文化、方言文化、音乐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艺术文化等都可以见微知著。亚运会徽、吉祥物、火炬、纪念品、奖牌、奖杯、各种亚运的视觉艺术创造(如雕塑、绘画等),以及历史文物的修缮与保护等,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广州精神。自亚运会筹办以来,广州亚组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就设置了“魅力广州”的专题,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感性的文字解说来介绍广州的甜品、凉茶、粤剧、武术、服饰文化、岭南画派、广州骑楼、西关小吃等一系列具有“广东风格、广州风采”的民俗及特产。管中窥豹,“魅力广州”之类专题的设置足可以体现广州亚组委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和广州城市文化对亚运会宣传和举办的重要作用,因此,利用亚运会对广州城市文化进行营销传播,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亚运契机下广州城市文化营销的传播策略

2010年将要举办的第16届亚运会是广州承办的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也将是历史上竞赛项目最多、参会人数最多的一届亚运会。它不仅是体育盛事、经济盛事,也是体现“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理念的文化盛事,将集中亚洲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搭建起亚洲多元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立足于广州本地文化。城市本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之根,有着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等特征。对城市本土文化的发掘、继承与展扬,可以增强市民自我文化意识的认知,提升该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大力展示和弘扬城市的本土文化通常是一个城市进行文化营销的主要策略。

广州所独有的城市文化将是广州亚运会文化营销的核心部分与关键内容。2008年北京奥运会,其文化重心在于展示中华古老文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认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文化重心则应展示以广州为象征的、充满民族和地区文化特色的现代文明进程。而从文化营销的角度看,亚运会期间,应刻意展示以“祥和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展现具有“岭南古郡、国际都会、体育强市、山水名城”特色的“亚运城市”形象。

在亚运会的筹办以及宣传期间,融广州本土文化于亚运宣传中,把广州精神蕴含在亚运宣传、筹办活动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借亚运契机实现更深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营销。众所周知,亚运会是规模宏大的综合文化活动,不仅有覆盖整个亚洲的体育比赛,还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仪式庆典,从辉煌壮丽的开幕式,激动人心的颁奖仪式到热情欢快的闭幕式,都汇聚了各种文化形式,如戏剧、歌舞、绘画、雕塑等,这些无疑都是彰显广州精神的绝好时机,更是利用亚运契机来进行文化营销的突破口。因此,我们需要在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充分地注入广州的文化元素,如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等。

根植于中华本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同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文明以其兼容并蓄的历史情怀、博大精深的魅力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融会为一体,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圈”。我们可以在亚运宣传及筹办活动中融入大量的中国元素,即“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如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秦砖汉瓦、兵马俑、木版水印、甲骨文、竹简、茶、中药、佛、道、儒、汉服、唐装、对联、年画等。让世界人民记住古老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对广州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亚运中国行”系列活动的举办在融合我国多元城市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得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文化与中国其他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在某种程度上,这亦是对岭南文化、广州精神进行的一次大型宣传。

结 语

在亚运契机之下,文化营销将使外界更好地领略到广州的核心文化以及广州的城市风貌、悠久历史和风土人情。因此,我们可以从物质环境、市民行为、精神观念三个层面来对广州城市文化进行文化营销,同时要根植于广州的本地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立足于全球化视野,进一步营造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氛围,同时将广州城市文化与亚运精神进行对接,以此来打造一个“岭南古郡、国际都会、体育强市、山水名城”的广州形象,将广州独特的城市文化推向全世界。(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注释

城市运动会篇10

1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年至2010年,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47.5%,城镇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6.7亿人,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从发展过程看,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增长较快,而中小城市增长较缓慢。从基本国情看,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尚有7亿多农民。如果只注重大城市、“巨型城市”的发展,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大城市,而中小城市萎缩,这样的城镇化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中小城镇是一个国家城镇体系的基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是要走大中小城市并举的道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只有使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完善,产业更聚集,才能更好地提高整个城镇体系的吸纳能力。

1.1中国特色城镇体系需要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目前,我国市管县体制已成为大多数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城市市域广阔,管理的城镇较多。尤其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中心城区、副中心及主要城镇已成为经济活动和人口主要聚集区,市域内各组团经济联系紧密、人员通勤出行频繁。由于绝大多数城市市域范围内交通仍以公路为主,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各组团之间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峻,车速小于20km/h已成为常态,出行时间不能把握,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进一步优化市域内交通运输结构,提高公共运输供给能力和效率,有效缓解地面道路资源供求矛盾,适应城镇化交通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1.2拓展城镇发展空间需要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往往注重围绕中心城区发展,从而使得中心城区负荷过重,承载能力下降,不能真正发挥中心城区组织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作用。造成这种现象很重要一个因素是缺乏大容量、快速的公共交通体系,市域内组团之间通达性较弱,导致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辐射能力不强,城市空间结构难以拓展。因此,加快发展市域内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积极引导城市向新区、郊区、中心城镇发展,可有效缩短中心城区与组团的时空距离,有利于拉大城市框架、改善和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有利于降低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及交通需求压力,有助于中心城区各项功能的向外辐射,从而促进中心城区与组团的均衡合理发展。

1.3城镇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加强交通设施引导总理在视察汶川重建的“北川新城”规划设计时,曾对中国特色城镇化蓝图作过描述,就是“安全、繁荣、宜居、特色、文明、和谐”。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引导城市发展。优良的交通设施对沿线周边商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开发建设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城市功能以网络化的形式在通勤圈的范围内实现整合和再分配,使生产和人们的活动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共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1.4增强城镇承载能力需要重视绿色交通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区内的土地和通道资源日趋紧缺,传统的道路交通发展模式受到很大局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由于近年来城市内的机动车特别是私家车数量增长很快,导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部分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城市大气污染物的40%以上。因此,建设绿色城镇,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城市交通方式。

2铁路现有发展模式的不足

近十年来,我国铁路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为重点的快速客运网,对于保证城镇人口大量流动,促进城镇聚集和城市合理布局,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相邻城市“同城”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就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而言,现有的铁路发展模式仍有不足。

2.1铁路网覆盖的城镇较少我国高速铁路主要沿繁忙干线修建,通过客货分线解决大流量旅客运输问题,它覆盖的更多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城际铁路则主要覆盖城市带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就全国范围来说,现有的铁路网尚有许多城镇未能覆盖;就一个城市来说,即使有铁路穿过,覆盖的也仅是极少数城镇。

2.2铁路拉动城镇建设的作用不突出现有铁路对城市开发建设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就其发展模式而言,仅对城市局部地区起作用,无法依托其引导整个市域内城镇体系的建设。一些铁路远离市区,对城市开发建设的效果打了折扣。

2.3铁路服务的对象有局限现有铁路网是为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产业布局和人流、物流服务,服务的对象是中长距离流。近年着重发展的城际铁路服务对象是短途城际客流,但服务范围主要是城市带或城市群间各城市。

3铁路发展新模式研究

轨道交通具有节约土地、运能大、耗能少、污染小、环保等特点,是适合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高效、绿色公共交通方式。

3.1国内外市域轨道交通发展概况国外市域轨道交通主要在大都市发展,如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美国纽约等。这些世界大城市随着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不断演化,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市区内多采用地铁或轻轨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中心城区与新城等组团则用市郊铁路联接,解决中心城区与组团间客流量大、出行距离长、对速度要求高的问题。以日本东京为例,东京大都市主要通勤交通圈为以东京站为核心、半径50km的范围内,面积达10117km2,人口近320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621km2为地铁,则由私营铁路线和国家铁路JR线组成。我国的市域轨道交通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许多大城市、特大城市都建设了地铁或轻轨,但市郊铁路发展不快,既有的市郊铁路还在萎缩。

3.2积极发展市域客运铁路目前,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已经出现郊区化趋势,一部分人口及城市功能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在主城与新城及组团之间产生大量客流。但更多的城市属于地级中等城市,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这些城市地域广、城镇多、经济社会发展快,城镇之间的经济互补与联系愈加紧密。因此,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尤其是新兴的城市积极发展联系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的快速、大容量、公交化、采用大铁路制式的市域客运铁路,对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非常重要,时机已逐渐成熟。

3.3市域客运铁路功能定位

3.3.1各种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定位从我国的情况看,专门从事旅客运输的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划分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客运铁路、地铁(轻轨)四种。这四种轨道交通方式在社会化运输过程中,按照各自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比较优势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当前及未来发展趋势,这四种轨道交通系统在旅客运输中的基本定位如下(见表1)。1)高速铁路。主要服务长距离、大容量、快速的旅客运输,并在大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城际间旅客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旅行速度很高,是国家快速客运网的骨干。2)城际铁路。主要服务短距离、大容量、快速的旅客运输,并为城市群或城市带各城市间旅客运输提供公交化公共交通服务。旅行速度高,是国家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3)市域客运铁路。主要服务较短距离、大容量、便捷的旅客运输,并为城市市域范围内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之间旅客运输提供公交化公共交通服务。旅行速度较高,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4)地铁(轻轨)。主要服务较短距离、大容量、便捷的旅客运输,并为城市中心城区(可适当延伸至核心组团)旅客运输提供公交化公共交通服务,是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运输的骨干。

3.3.2市域客运铁路的基本功能功能是一个事物在所界定的环境中所起作用的具体体现。市域客运铁路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宏观功能。一是推动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市域客运铁路对加快城市经济发展转型,伸展城市发展空间,协调市域各城镇发展、促进城市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完善城镇综合运输体系。市域客运铁路对优化城镇综合运输结构,扩大交通运输能力,满足多样化运输需求,促进综合运输一体化,提高运输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扩大辐射半径。市域客运铁路较快的运营速度,可以缩短市域内各城镇之间的时空距离,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对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作用,加强各城镇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保护中心城区。市域客运铁路可以减少进入中心城区的小汽车数量,对于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改善居住条件,保护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作用。五是引导城镇体系建设。市域客运铁路为市域土地开发创造了条件,可以引导城市规划和布局调整,对促进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2)微观功能。在路网层次上,市域客运铁路属于国家铁路网的组成部分,是铁路干线的延伸;对应于法律意义上的“国铁”,具有地方客运铁路的属性。在路网功能上,市域客运铁路服务于地级及以上城市,主要承担市域内通勤、通学、商务、公务、旅游探亲等客流,以市内旅客交流为主,必要时也可承担铁路干线的客流。

3.4市域客运铁路布局原则

3.4.1布局思路市域客运铁路布局的总体思路是:立足本地实际情况,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城镇化战略,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运输组织合理、设施网络完善、快速便捷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输体系,提高城市交通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以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市域客运铁路的发展要做到:支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支持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功能组织;提供优质高效的公交服务,引导形成合理的出行方式结构;与其他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协同发挥交通资源使用效率。

3.4.2布局原则市域客运铁路要统筹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步实施。1)重视与城市规划的配套。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市域客运铁路的规划建设要与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相一致,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配合,与城市产业布局相适应,服从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科学合理选择线网构架。线路走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最大限度地连接各大经济组团、城镇,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尽量做到用最短的线网最大程度地覆盖市域各据点,提升城乡建设集聚度。注意远近结合,统筹考虑运输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3)加强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与干线铁路、公路以及城市地铁、公交系统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和协调发展,提高各种交通方式的转换效率,实现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4)注意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尽可能充分利用既有交通走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

4发展市域客运铁路的效果分析

4.1有利于推进铁路发展方式的转变经过大规模建设,铁路干线得到了较快发展,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已初具规模。再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将建成快速铁路网,铁路中长途客运能力将大幅度提高。从未来路网建设的角度出发,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市域客运铁路的建设,可以拓展铁路的发展领域,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形成长短搭配、高低搭配、层次分明的路网格局。可以推进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提高铁路旅客发送量,扩大铁路市场份额。市域客运铁路扩大了铁路网的覆盖范围,将使更多的城镇和人口享受到铁路服务以及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带来的便利,极大地改善民生。

4.2有利于调动地方修建铁路的积极性由于长大铁路干线横跨地域大、涉及面广,铁路建设往往被看成是国家铁路部门的事。而市域客运铁路主要服务于城市,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地方政府将更加重视其建设。只要政策到位,将极大地调动地方政府修建市域客运铁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3有利于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设资金一直是困扰铁路发展的难题。虽然近年来不断探索合资建路、股改上市、债券融资,尤其是大力发展与地方政府合作,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中央投资建路的局面,但总体来看,铁路建设资金来源少、投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未来铁路发展必须要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机制。市域客运铁路可以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引进社会资金。尤其在东部发达地区,在政府固定投资的基础上,通过引进企业资本、自然人资本等,共同组建市域客运铁路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公司可以对铁路沿线土地进行开发,依托铁路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公司对股东必要的回报。

4.4具有显著的国民经济效益1)时间节约效益。由于市域内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减少了道路拥堵,大大提高了全社会机动性,减少了旅客出行时间和成本。2)资源节约效益。据统计,铁路综合占地仅为公路的40%[1]201。相对公路而言,市域客运铁路建设将节约大量城镇土地资源,使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在土地使用上有更多回旋余地。同时铁路比公路节能,市域客运铁路建设将降低城镇交通能源消耗。3)减少运输外部成本效益。运输外部成本由事故成本、噪声成本、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等构成。据研究资料,其中铁路与公路事故成本分别为0.093分/人•km和5.187分/人•km,空气污染成本分别为0.0272分/人•km和0.102分/人•km。在这些外部成本中,铁路仅占1.9%,公路运输占91.5%,航空运输占6.1%[1]207。市域客运铁路建设将有效减少城镇交通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全社会交通外部成本。4)带动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效益。市域客运铁路建设和运营将带动城镇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推动乡镇更加开放、文明,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5政策建议

市域客运铁路是铁路发展新的模式,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推进市域客运铁路发展需要给予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1重视规划编制和指导当前我国许多城镇正处于向更大、更高级的城市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必须吸取过去城市发展圈城式、摊大饼式的惨痛教训。因此,在新兴城市发展初期阶段,必须重视规划,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来指导城市发展。交通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优秀的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对未来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的城市交通规划首先要提高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同的交通模式由于其本身性能不同,在引导城市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作用。规划的编制必须立足于基本的国情市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趋势,体现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要深入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现代技术经济特征,综合考虑各自的比较优势及相互间的互补性,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寻找最佳的线网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方案。要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力,规划确定后必须严格按规划组织和实施。

5.2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市域客运铁路虽然在技术属性上与大铁路相近,但在经济属性上与城市轨道交通接近,主要为城市服务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经营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一体化管理,即集建设、运营、沿线商业开发于一体的公司制模式;另一种是建设、运营、沿线商业化开发分别由专业化公司承担。前者经营管理的成本较大,对公司管理水平要求高,后者机制则较灵活。市域客运铁路经营管理可以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投融资环境好、市域线网规模大、市场经营开发前景好的城市,可以组建一体化公司统筹市域客运铁路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为了节约成本,在前期线路较少时也可先委托国家铁路帮助运营。对于市域线网规模较小的城市,则最好委托国家铁路帮助运营。无论采取哪种经营管理模式,运输组织和服务理念一定要适应城市交通的特点,实行小编组、公交化运输。由于市域客运铁路在技术上与国家铁路干线兼容,可以与铁路干线互联互通,但建议不作为干线过境使用。

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域客运铁路由于公益特性很难依靠自身的运输赢利,必须运用综合配套政策才能有利其发展。首先必须由政府主导建设投资,有条件的尽可能提高政府出资比例;其次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比如设立专项基金、发行债券、定向募集等,筹集一定资金;第三可以通过给予铁路沿线土地开发权吸引企业参与投资,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BOT、PPP等投融资模式。城市内如有可利用的既有铁路线,国家铁路部门也可以通过入股或置换给予必要的支持。在票价上实行较低的政府指导价,尽可能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政府用其他收益对运输企业予以补贴。

5.4加强建设前期工作为加快推进市域客运铁路的发展,建议国家有关部委适当下放建设的审批权限,仅审批发展规划,具体建设安排包括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由当地省级部门审批。规划审批通过后,当地政府应该精心组织好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做好土地利用控制,并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安排、客运需求以及资金筹集情况,统筹安排好项目建设时序,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