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十篇

时间:2023-04-02 12:1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英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篇1

【关键词】民族英雄;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79-01

“民族英雄”一词,1973年编《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词解释说“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对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如我国历史上的岳飞、威继光等”。这种说法很含混:从定义上看,似乎是指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从例证上看(如岳飞),似乎也可指国内的民族战争。

关于“民族英雄”一词,目前用得比较混乱,对该词的使用一般可以归纳为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在我国历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的战争中,汉族一方的杰出将领都可以算作民族英雄。一些著作把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一概称为“异族”、“外来侵略”,这是从反抗外来侵略的角度、称呼汉族将领为民族英雄的。那么从卫青、霍去病,包括岳飞、文天祥,下至朱元璋、徐达、袁崇焕等等,一律都可以称为“民族英雄”。

第二种意见认为: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民族英雄。这种意见同意我国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内部问题,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主张把在我国国内民族战争中反抗他族民族压迫而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领袖或将领,都称作某民族的民族英雄。有人提出:“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中有没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呢?为维护本民族的正当利益,率领本族人民抵抗其它民族欺凌的英雄人物,都应当称为民族英雄,这样的民族英雄汉族有、其他少民族也有”。这样,岳飞、文天祥在这个原则下可以称为汉族的民族英雄。

第三种意见认为,我国的民族英雄一词,最好仅用于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和的英雄,如领导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威继光,清初反抗沙俄压迫历经艰辛重返祖国的渥巴锡,鸦片战争中领导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的林则徐、关天培等等。

我认为,最后一种意见比较科学。今天我们谈民族英雄,应当有一个统一的前提,那就是必须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基点上。讲爱我们的民族,也爱整个中华民族,在这一点上决不能厚此薄彼,任何仅仅站在某一个民族的立场而排斥或鄙薄另一个民族的做法或观点,都是错误的。实际上,我国光辉灿烂的文明,也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如:铁器,最早发明权却属于我国春秋时代的蛮首长;棉花的栽培和用于织布,首先也是新疆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发明;目前我国各族人民不可缺少的蔬菜如黄瓜、蚕虫、胡萝卜等都是由西域少数民族开始而后传入内地的。上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术节,但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融合,尤其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在我国文明中的重大贡献。至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为回族,杰出的数学家明安图为蒙族,他们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上面这些都有力的说明,我国灿烂的文明是包括56个兄弟民族共同辛勤劳动和创造财富的结果,决不能以历史上汉族建立的国家和王朝,代替整个中国。因此我们不能把今天我国境内历史上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说成“侵略”或“反侵略”。既然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都生息、繁衍在同一祖国的大地上,而且历史已经发展到使他们不可分割,那么我们就应当从中华民族这个大的民族心理状态,大的民族意思出发,来研究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这样才更符合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我很赞同范文澜同志把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称为“兄弟阋墙,家里打架”的比喻,除了我国是各民族共同创建的国家这个前提外,还有下列几个原因:

1、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许多少数民族本来就曾经是中央五朝的一部分。后来这些少数民族强大了,自己建立了与中原分庭抗礼的王朝,其性质与春秋争霸、三国鼎立和唐末的五代十国一样,我们当然不会把魏、蜀、吴的兼并,五代十国的混战看成是中国与外国的侵略或反侵略战争。

2、我国历史还有一个特点,即历史上各民族插花式的居住。如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就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的状态,至于在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代,如东晋十六国进代,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时代,我们恐怕很难说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就是单一的民族政权,实际上当时掌握大权者也包括许多汉人。因为在民族杂居的状况下,没有汉族地主的协助,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是很难统治下去的。如十六国的反赵时期,石勒重用张宾,前秦苻坚倚重王猛,都说明这一点。

民族英雄篇2

中国网游市场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由于网游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很大,政府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期迫于教育部门和家长的压力对网游产业实施管制或缩紧政策。但这不会影响中国网游产业的前景,这个产业最终将更规范、健康地发展。另外,只要项目好,国外的投资商会拼命塞钱进来;再者,中国的人力成本低,在研发费用上更有优势,所以资金并非问题。

很多人曾提及中国缺乏网游方面的人才。我的好几个朋友都在为日本或韩国的网游公司做外包,还有些国外的网游公司把技术研发放在中国。这说明中国的游戏美工和编程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够被国外公司认可,只是他们没有为国内的网游公司服务,人都跑光了,民族网游靠谁振兴?

很多人提到网游会想到陈天桥,他在领跑中国的网游产业,但盛大并未聚拢很多优秀人才。人们看到盛大估计最先会想到《传奇》,但“传奇之父”朴焕镐跟盛大毫无关系,盛大只是商,追随陈天桥的优秀专业人士并不是很多。

如果你是做软件的,你会想到求伯君、雷军;如果你是做网络的,你会想到丁磊、张朝阳;如果你是做硬件的,你可能想到柳传志。但如果你是做网游的,你会想起谁?网游产业说不出来几个“英雄”。几乎没有优秀的游戏设计师和带队开发人员,这是中国网游产业真正缺乏的。因为,中国的文化和产业现状很难造就几个这样的“英雄”。

民族英雄篇3

关键词:民族战争;是非标准;客观作用;民族英雄;隔阂偏见

在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曾出现过许多割据政权,政权之间由于存在矛盾和冲突而发生过许多战争,这些战争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各族统治阶级出于自己的私利而发动的。有人认为这些战争都是发生在祖国境内,是我国兄弟民族之间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属于内部纠纷,不好分析孰是孰非。

关于战争性质的标准,有的人仅从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和掠夺性等方面判断,认为在战争中掠夺人民,破坏经济、文化或采取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就是非正义的、反动的。这种观点着眼于战争的手段来决定战争的性质,需要我们进一步商榷和探讨。

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民族间的战争,加速了我国古代中华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冲击了原来反动落后的旧制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从而推动着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辽宋夏金元时期为例,先是契丹族、党项族和女真族的贵族首领,通过改革措施,发展壮大,并统一各自的民族部落,相继形成辽、西夏和金政权。金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后,进而发起对北宋政权的战争,想进一步消灭北宋,扩大统治区域。而伴随着蒙古族的迅速崛起和壮大,相继灭掉了金和南宋政权,并实现了蒙古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他们在战争中的手段往往是相当残暴和野蛮的,还带有民族报复性质,也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破坏和伤害。但是,他们能把本民族文化和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封建文明密切联系起来,使本民族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中原地区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这在客观上同样具有历史进步性。

我们认识民族间的战争性质和是非标准的同时,也要对在民族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封建时代的民族英雄,有其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因为他们总是忠于一个封建政权的统治者,为保卫这个封建政权的统治领域和人民的财产而英勇抗击其他民族政权的侵扰,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肯定他们在反抗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社会经济、抗击侵犯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而对于他们的统治压迫各族人民的阶级立场和封建忠君思想,则应予以批判。

我们评价封建时代的民族英雄,还要摒弃民族偏见,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和功过,例如,说岳飞是民族英雄,是因为当时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实力强大起来以后,女真贵族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扩大统治区域、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发起对南宋政权的侵扰,战争具有掠夺性和破坏性,使南宋统治区域的江淮地区横遭兵祸,生灵涂炭。岳飞作为南宋朝廷的武将,奋起抗金,主观目的是保卫南宋王朝的政权统治,而客观上也保卫了南宋各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南宋政权的社会经济免受长期破坏,所以称岳飞为“民族英雄”对南宋各族人民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正确的。同时,岳飞抗金也使得女真贵族南下受到遏制,有利于女真各族免遭战祸和繁重的赋税和劳役负担,使其能够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安心生产,发展边贸,因此,岳飞抗金,在客观上也与维护金政权统治范围内的各族人民的利益相符合的。

我们说各族人民都反对战争,并不表明各族人民之间没有民族隔阂和偏见。事实上,由于受各族统治阶级思想的长期影响,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偏见与隔阂很深,在相互侵犯和反对侵犯的战争中,双方都充满了很深的仇恨,比如,岳飞在《满江红》中所描写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战争豪情,体现的却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民族仇恨心理。

民族英雄篇4

王氏不仅贤惠,而且有勇有谋。戚继光率部抗击日本倭寇,台州一战,王氏与戚家军的家眷亲属暂居新河城,城内守军很少。这时,突然有大批日军远程突袭,包围了小小的新河城。情势危急之下,王氏说服守城官兵,动员城中的女人孩子统统穿上戚家军的军服,大大方方地列于城上。

城外日军见城墙之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中国军人,就以为城中有戚家军的主力部队,吓得立刻后撤。王氏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空城计”,硬生生地吓退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人。

然而,王氏的婚姻随着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也逐渐走向了死亡。王氏不育,无法为戚继光生养后代。于是,戚继光在36岁的时候,纳了小妾沈氏。王氏万分悲痛,但也勉强接受了这个事实。

谁知戚继光不知收敛,在纳了第一个妾不到一年,便又纳了一个小妾陈氏,48岁时,又纳了第三个小妾杨氏。这大大伤害了王氏。王氏晚年,终于忍受不了不忠的婚姻,于是,“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也就是主动和戚继光离婚,自己回娘家了。

王氏,不愿意沉沦在死亡婚姻里,选择离婚分手,我们不能不叹服王氏生活的艺术和勇气。她不是悍妇,她让夫君吃鱼身,自己吃鱼头,被传作历史的美谈;她也不是弱女子,她能够上演空城计,吓退日本军队;更不是小女人,随丈夫领军辗转全国,南平倭寇,北拒蒙古,一个小女人焉能吃得消?

王氏贤惠、刚毅、聪明,更有自己的自尊心,在丈夫的无情荒唐中,最后休掉民族英雄的丈夫,离婚归家,说明她真正是“敢恨敢爱”!

民族英雄篇5

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林士祥受命创办本钢工学院附属高中,出任附属高中校长。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林士祥边干边探索,适时提出了“培养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素质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办学思想和“办重点、创名校、争一流”的办学目标。学校初创就以高起点、严要求和良好的教学秩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仅3年时间,林士祥就把本钢工学院附属高中办成了一所教风正、学风浓,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家长信赖、学生喜爱的学校。目前,附属高中已经成为辽宁省社会力量办学AAA级学校,本溪市重点高中。

2000年,学院决定让林士祥分管全院培训工作。在教育培训I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这无疑是一项艰巨工作,他马上全身心地投入。他站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本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万吨精品板材的大局思考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针和目标。他带领大家深入调研,预测市场,针对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实际,不断开发新的培训项目,抢占新的培训市场份额,并注意在培训的内容、方法、方式上创新,使培训工作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得到了集团公司和学院的肯定与赞扬。

2006年,本钢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作为主管培训教育的副院长,林士祥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档次和员工素质,作为自己工作新的出发点。他在本钢浦项建设、ERP工程推进、新连铸工程上马等重点工程建设中,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员工应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他又把“立体式”的中国特色理论教育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训引进领导干部培训中,在全公司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专项培训,为集团公司领导干部整体素质提高做出了贡献。

随着国家和企业对安全工作越来越重视,林土祥将安全培训工作纳入视野。他亲自带队搞调研,跑安全培训l资质的认证,组织上安全培训设备。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建立和完善了本钢教育培训中心安全培训的基本框架,达到了培训要求,被辽宁省安监局评为安全培训三级资质机构。

林土祥深刻认识到,爱惜生命,重视安全,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做好安全培训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他一丝不苟对待安全培训工作,每年培训劳务工、农民工、特种作业人员等2万多人。

民族英雄篇6

孙中山发起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面都国家民族的命运,孙中山先后组织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并同改良派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屡经挫折而愈挫愈奋,终于在辛亥革命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这场斗争中,他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张,也就是说要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这从近代中国面对的无数矛盾中提纲挈领地抓住了三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并且明确主张要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中国历史前进产生的影响,在当时也没有人能超过孙中山。中国共产党把孙中山的这个历史贡献称为“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因此称孙中山是民族英雄。

(来源:文章屋网 )

民族英雄篇7

杜心五

(1869-1953)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保镖,杜心五的殴打外国人更多的是出于对领袖的责任与义务,兼具了民族性和历史责任感。

【电影】

杜心五一生波澜壮阔,从1896年出生到1953年去世,横跨了晚晴、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这样的一个不世出的高人,拥有无数的故事可供讲述,但杜心五题材在影视剧方面的惨淡。在电影缺席的事实之外,有两部电视剧讲述了杜心五的生平故事。分别是1987年TVB拍摄的《杜心五》以及2001年的大陆电视剧《中华英豪》。在这两部电视剧中,都表现了杜心五作为孙中山和宋教仁的保镖的工作情况。无一例外地,两部电视剧都提及了他利用自己的武功击退外国刺客,保护革命领袖的故事。只不过电视剧篇幅浩荡,场面简单而平实,外国刺客的镜头很少,无法给人一种“惊心动魄”之感。更重要的是,这两部影片都将重点放在了江山社稷之上,并没有着力表现杜心五本人的生活和气节。在这两部电视剧里,杜心五殴打外国人,只不过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和自身选择的举动,并不是他想殴打,而是他不得不打。如果我们对职责大加赞赏的话,难免会有些矫情。当然,对武师敬业精神的描绘,在影视剧中,却是非常罕见的。

【史实】

杜心五,人称南北大侠,是自然门开山鼻祖徐矮师的独传高足。后加入了同盟会,与当时贤达黄元秀等好友被称为虎林七贤,抗战时期曾在国民政府任职,时常口无遮拦批评和国民政府。1889年,杜心五北京守卫清宫,结识了革命党人宋教仁,坚定了革命和爱国的思想。1904年,经宋指点,杜心五前往日本学习。所以在日本期间,他和众多日本高手展开了武艺的切磋。他曾与日本著名相扑师斋藤一郎在日比谷公园比武,赢得了柔道比赛的冠军,因而名噪东瀛。1905年,杜心五加入同盟会,有一次,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柳亚子等在东京牛町区若宫町开会。杜发现有三个行踪诡秘的华人在附近逗留,便迅猛地将他们打倒在地,随即搜缴了他们的凶器(手枪),使会议顺利开完,同志们安然离去。1912年5月,宋教仁任北京政府农林总长,延请杜心五任佥事。在宋教仁的官邸之前,杜心五发现了一名刺客,于是便施展自己的武功,将其打倒在地。而除了武功,杜心五在佛学、医学、文学以及京剧等方面的造诣也颇为深厚。

杨露禅

(1799-1875)

气定神闲,不变应万变,太极推手,以柔克刚。

【电影】

和杨露禅有关的电影并不算多,林林总总不超过5部,而这其中又跨过了多个时代,所以想要在银幕上一领杨露禅和杨氏太极的风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银幕和大众传媒中,太极这个武术的门类,是和张三丰这个名字绑定在一起的。而提到杨露禅,很多功夫片迷都会一头雾水。在冯德伦所执导的两部《太极》中,杨露禅和他的太极展现出了极强的魅力。因为在故事中,杨露禅不仅和英国的士兵交手,大获全胜之外。还和代表了破坏环境、是万恶之源的工业机械装置交了手。最终,他用自己太极以柔克刚的力量将机器拆毁,挽救了自己所在的小村落――这种挽救,在文化层面上,是保住了中华文明的命脉,使得依山傍水的古村落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得以流传。而且,太极的那种见招拆招、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特质,也被表现的令人信服。实际上,殴打外国人这个梗,在《太极》中并不是关键,整部影片的关键在于它讲述了一个从到大师的武林天才的成长经历。这种与生俱来的功夫水准,是天才的表现,也是中国人“大智若愚”哲学观的体现。此外,再加上影片蒸汽朋克的美学倾向,外国士兵的设置,这就使得杨露禅的“殴打外国人”从殴打具体的人演变成了殴打外国的工业文化。不消说,“文化退敌论”这一次又立下了奇功。而早年的国产片《神丐》虽然讲述了杨露禅的故事,但是影片架构在所谓的复仇的故事线索上,并没有出现和外国人互殴的桥段。

【史实】

虽然贵为武林一代宗师,但是杨露禅在自己所生活的时代里,并没有和外国人直接交手。也就是说,关于杨露禅与英国人的对打,只不过是电影的一种表现而已,并不是事实。不过,在历史上,杨露禅却是一个因为打擂台而闻名天下的人物。因为身形娇小,杨露禅总是会被人低看一眼,从而“被迫”走上打擂的道路,而且杨露禅自认为自己所使用的既不是长拳也不是少林拳,而是绵拳,总是为人所耻笑。但是在北京某富豪张家的一次比武,却让杨露禅远近闻名。此后,许多武术名家都远道来和杨露禅比武,华北各省的名家无论各门各派,皆非敌手,因此威震京城,世称“杨无敌”。而且,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此外,杨露禅的生平故事、八卦逸闻,也都成为了文学家所钟爱的对象,宫白羽武侠小说《偷拳》就是根据杨露禅早年的经历撰写而成。而时至今日,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所谓88式、简化24式太极拳等等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太极拳,都是由传统杨氏太极拳演化而来的―站在武术影响生活的角度上,杨露禅当之无愧的是武林第一人。

黄飞鸿

(1856-1925)

黄飞鸿对外国人的殴打,有两个侧面,其一是保家卫国,其二是扬我国威。

【电影】

在徐克版本的《黄飞鸿》中,黄飞鸿这个人物略带喜感,生活优渥的他对民间疾苦并不在意。但是随着外族的入侵,十三姨身陷囹圄,黄飞鸿也渐渐明白了要光复中华、驱除鞑虏,就必须要和外国人一决雌雄。在影片中,黄飞鸿的殴打外国人并不是武戏的重点,但的确是一个戏剧结构性的高潮。黄飞鸿在影片中殴打的外国人绰号叫做“老虎”,由著名的特技演员斯蒂夫・塔泰里亚扮演。这一段对打着重表现的是西洋的拳技对中国功夫的跨界打斗。加上1990年代的杂耍式的武术动作的设计,所以,这一段武戏充满了肢体喜剧的感觉。而在彭于晏版本的黄飞鸿中,黄飞鸿痛殴外国人则更加具体。他完全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和理想而走上街头,成为黑社会并且痛殴外国人的。在周显扬的影片中,黄飞鸿的民族性被消解成了个人的价值,动作戏的设计也从早年间的杂耍、花哨,变得拳拳到肉,很明显,这是一条顺应了时代价值的改编之道。其实,在进入徐克的新武侠之后,黄飞鸿的故事序列渐渐变得僵化而统一,故事带有明显的戏说的成分,打斗场面是为了串场而设计出来的。站在戏文的角度上来说,很多的打斗场面并不必要。而黄飞鸿追随刘永福参与抗日保台的战争的史实,却鲜有人提及。

【史实】

一代宗师黄飞鸿,是南海著名武术家,在南派武术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黄飞鸿的拳术和狮艺,特别是虎鹤双形拳、铁线拳、工字伏虎拳、五郎八卦棍等,通过其传人的大力推广,成为世界著名的功夫流派。而今,中国的广东、香港、台湾以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欧洲、美洲等地,都有黄飞鸿的拳术和狮艺流传。在殴打外国人方面,史实的资料并不多。有记载的,只有1876年 一洋人携如牛犊大的狼狗在香港设擂向华人邀斗,他不甘华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脚”击毙恶犬,自此扬名香江。此外,1894年刘永福率领军队赴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军,他随刘率九营福字军抵台,驻守台南。1895年6月刘永福护台失利,飞鸿离台返粤,自此仅行医不授武。

霍元甲

(1868-1910)

霍元甲的“殴打外国人”,建立在切磋武艺的基础之上,互不伤害,点到为止。

【电影】

电影中的霍元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爱国积极分子的形象。无论在什么版本里,霍元甲的学艺、成名以及最后的死亡都会被当做一个三段论的故事来讲述。袁和平在1982年拍摄过一个版本的霍元甲,里面就有涉及殴打外国人的桥段。只不过1980年代的香港电影,尚未摆脱邵氏武侠的影子,在情节处理,和对打外国人的处理上,显得刻意而且粗糙。不过,在于仁泰版本的《霍元甲》里,霍元甲和德国大力士奥布莱恩的对战,就被拍摄得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感。身材瘦小的霍元甲,面对力大无比的奥布莱恩,只能以技巧取胜。硬碰硬的话,是没有任何获胜希望的。所以,影片中就把这一段“比武”,拍摄成了西洋的力量对战中式的灵巧。这是两种文化观念在武术上的展示。代表西方的是力量和直接,希图用肌肉直接碾碎对方;代表东方的是迂回和方式,用来来回回的试探迫使对方露出破绽,一举攻之。在这一段打斗中,霍元甲以弱胜强,给予了处在八国联军入侵中的中国民众一种“以弱胜强”的假象。站在功夫高低之上,霍元甲当然比那个只会用力量猛攻的大力士强太多。但是从体格、力量以及体制上说,霍元甲―以及霍元甲所代表的中国人还是弱了一大截。所以,于仁泰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如果中国人能有西洋人的体质再加上霍元甲的武术水准,那么就不再会有内忧外患。中华民族这个食草族,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成战斗民族。不过,这只是导演和电影这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愿景,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脉络。

【史实】

作为爱国志士,拥有非凡武功的霍元甲,其活动范围一直在天津和上海两地。1909年春,英国大力士奥皮音来上海在北四川路52号亚波罗影戏院(Apollo Theatre)“登台表演举重,露肌及健美种种姿态,约二十分钟,一连数晚,最后一场言,愿与华人角力。于言谈中,带多少轻蔑口吻,翌日见于报端,沪人哗然。”于是陈有美、农劲荪、陈铁生、陈公哲等“咸欲聘请技击名家,登台与赛,以显黄魂。”霍元甲接到邀请,便携其徒刘振声于1909年3月赶到上海商谈比武事宜,并商定“用摔跤方式,以身跌于地分胜负”。于是,发起人开始筹措资金在上海静安寺路张氏味莼园(张园)内搭建了“高四尺,宽广二十尺”的擂台。六月中旬下午四时,比赛的时间已到,但奥皮音并没有来。就这样,霍元甲名扬上海。“张园比武”后,霍元甲师徒又与日本人“以不损伤为原则”进行“研究”,自此“沪人多知元甲之武技功能,若不为之流传,殊为可惜。”于是,1909年,精武体操学校建立,刘振声担任助教。由此,霍家迷踪拳开始向社会大规模传播,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世。但好景不长,霍元甲的咯血病发作,于1910年9月14日(阴历八月十一)病逝。

叶问

(1893-1972)

叶问的“打十个桑”,是电影圈里中国人殴打外国人的巅峰。

【电影】

关于叶问的电影,在这几年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但是王家卫版本的《叶问》,文艺气太重,而且动作镜头的设计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特有的学究气和考究味,并不适合广大只爱看“打得爽”的功夫片迷的口味。如此一来,这些年的叶问电影中,只有叶伟信版本的《叶问》最符合影迷的审美需求。在2008年的《叶问》中,被同胞的血、日本人的绝、以及汉奸的诡逼上绝路的叶问,走上了日本人的擂台。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殴打事件。因为所有人都在期待叶问的出手。当然,叶伟信也没有令人失望,他用尽了电影的表现手段―音效、布光、镜头运动以及剪辑来渲染这一场比武。所以,当叶问说出“十个一起上”的时候,观众在沸腾,而银幕上的镜头序列也自觉地变成了舞台化的“远处的审美”。“打十个桑”是一种戏剧化的表达,而到了《叶问2》中,叶问和戴伦・萨赫拉维所扮演的拳王龙卷风的较量,则是另一种中国功夫VS西洋拳技的表达。在叶伟信的版本里,这一场大战被拍摄得兼具了力量感和灵动感。相比较于霍元甲殴打西洋拳师,叶问的力量无疑更强,而看点自然也就更多。叶伟信的娱乐化程度更高,而且戏剧化程度也很高,以至于这一场“殴打戏”里,情节的展开,殴打的过程,都是依托于功夫和场面表述来达到的。相比较于更加宗禅的《霍元甲》。《叶问2》里的殴打戏,看点更多。

【史实】

作为一代宗师,叶问所开创的咏春拳讲求实战,一生教拳,从不挂牌,亦不卖招生广告,他之所以这样,其唯一之目的,就是保留这一个“有选择收徒弟之主动权。”二十年来,信守这个原则, 作为一个教拳为职志者,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叶问授拳另一特点,就是量才而教,他对每一个学者,从心理而至个性,身材体魄而至知识程度,文化修养而至吸收能力,先作充分了解,更根据每个学者不同所需,作出不同的方法而教。可是要论及叶问在历史上的殴打外国人,这一块鲜有史料提及。甚至可以认为,叶问一生并没有和外国人交过手。不过叶问的学生李小龙,却在许多的影视作品里痛殴了外国人。其实李小龙并没有什么真的功夫,有资料记载,他在美国参加自由搏击,根本走不到第二轮。李小龙虽随叶问修习,但只是浅尝辄止,未学到咏春之马和步,与咏春真功相去甚远。更毋论其他打着“咏春”、“传统咏春”、或者“叶问系”等幌子招摇之人,其所持功夫,便只有杂耍、游艺之技了。所以,作为电影演员,李小龙是合格的,但是作为“功夫传承人”,叶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世出、不出世的大师。

陈真

(1892-1918?)

切磋、实战,一个都不能少。

【电影】

1994年版本的《精武英雄》里,李连杰所扮演的陈真和两个日本武师大战两场。第一场是他和仓田保昭所扮演的船越文雄在霍元甲的墓地里的一场切磋大战。另一场是他与藤田将军在日本军部的生死大战。第一场比武,建立在友好的交流基础上,是武师之间的学艺交流和切磋。所以对战以点到为止,绝不伤筋动骨。甚至在船越文雄被风沙迷住了眼睛之后,陈真还主动蒙上眼睛和他继续交手。而第二场的大战,则是以“夺命”为准。藤田将军有杀人的嗜好,凡是比武一定要以死亡定输赢,所以这一场比武,拍摄的是血腥味十足。藤田的招招毙命、力大无穷;陈真的动作迅猛,机巧灵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2010年的《精武风云・陈真》中,甄子丹所扮演的陈真成为了戴着面具的抗日超级英雄。在影片中,他和木幡龙与黑泽良平扮演的力石猛兄弟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影片所强调的是格斗的奇观性的展示以及动作的华丽性。所以在电影最终的呈现上,《精武风云》的特色是华丽而又刺激的。但是1990年代所拍摄的《精武英雄》讲求的还是功夫的准确性以及某种建立在音画语言基础上的对功夫的展示。《精武英雄》的打斗并不夸张,也不算写实。是在夸张和写实之间,找到了一条相对融合,并且可以令大众接纳的展示之道。

民族英雄篇8

――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共击溃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5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最后,三大主力红军于1936年10月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结束长征。

踏征程・遇万难・迎转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1930年底开始,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在、、等人的指挥领导下,先后粉碎了四次反动派的“围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不断扩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日救亡,主张对日作战。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调兵百万“围剿”各革命根据地,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踏上长征路。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作为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又一支红军队伍踏上了长征路。

主力红军走了,占领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叫嚣“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石头要过刀”,疯狂地烧杀“清剿”。留在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种遍革命花”的英雄气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5年1月7日,红军智取黔北重镇遵义城。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突重围・变主动・成典范

红军攻占遵义后,调集40万兵力逼近遵义地区,对红军形成铁桶般的重重包围。等指挥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始了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

一渡赤水,红军主力分三路西渡,改向云南扎西地区前进。二渡赤水,红军避实击虚,挥戈东进,奇袭娄山关。三渡赤水,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四渡赤水,率红军主力渡过乌江,跳出军的合围圈,把敌人的重兵集团甩在了乌江以北。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树立了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

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后,于1935年4月逼近贵阳。在此督战的惊恐万分,急令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保驾”。当军主力特别是滇军被红军引向贵阳以东后,抓住云南境内敌兵力空虚的有利时机,指挥中央红军向云南急进,直逼昆明,迫使云南军阀急调滇军和各县民团防守省城,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滇北各地和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红军趁机直扑金沙江,先头部队化装成中央军智取禄劝、武定、元谋三县,迅速控制了皎平渡等渡口。5月3至9日,红军渡过金沙江,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破防线・夺关隘・永向前

各路红军面对强大的敌人,无所畏惧,浴血奋战,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回旋乌蒙山……他们表现出了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在北进的道路上既要通过大凉山彝族区,又要闯过天险大渡河。企图利用彝族人民对红军不了解所产生的隔阂和大渡河天险挡住红军,以重兵南攻北堵,围歼红军主力于大渡河以南。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总参谋长与彝族果基(沽鸡)家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结盟,并帮助建立“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红军在彝族人民支援下,顺利通过彝族区。

1935年5月24日,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冒着大雨急行140多里,抢占大渡河渡口安顺场,夺取一条渡船。25日,17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强行渡河,在敌人认为红军插翅也难以飞越的大渡河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这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安顺场河段水深流急,难以架桥。为赶在敌援军到达之前渡河,中革军委决定夺取上游的泸定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与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下,冒着大雨,忍着饥饿,翻山越岭,边走边打,一昼夜强行军240里,抢占了泸定桥西桥头。

在红军到达前,敌人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飞悬在激流翻滚的大渡河上空。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有敌军一个团把守,另有两个旅急速向泸定城增援。

5月29日下午4时,红四团发起夺桥战斗。两个连22名共产党员、积极分子组成突击队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向对岸。穿过东桥头敌人点燃的大火,攻入城内。后续部队紧跟入城,歼灭守敌,占领泸定城,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道路。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近3000人在风雪交加中向伏牛山区疾进,在河南方城县独树镇突然遭到军队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堵截。他们经过一番恶战,终于打退敌人进攻,突出重围,进入伏牛山区。独树镇战斗,红军在地势平坦、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以劣势兵力挫败敌步骑兵合击,转危为安,是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中的关键一战。随后,红二十五军在陕西洛南庾家河歼敌800余人,开始了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4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从黔东出发,向湘西发动攻势,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在反“围剿”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1935年10月,又调集重兵“围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决定主动实施战略转移。11月,红二、六军团连续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转战湘黔边地区。

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与军5个纵队10多个师展开乌蒙山回旋战,采取声东击西、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敌人,在以则河、得章坝、来宾铺等战斗中重创敌军。

战险阻・忍饥寒・同甘苦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到达雪山脚下。三路大军陆续开始了征服人类生存极限的斗争。红军先后翻越20余座雪山。经过一路作战和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的红军指战员草鞋单衣、食不果腹,要翻越酷寒缺氧的雪山,确实是严峻的生死考验。指战员们用辣椒面、棕背心、麻布片等物品御寒,以“寒风透骨凉,风凉血不凉”的豪迈气概踏着积雪,艰难前行。就这样,一座雪山被他们踩在脚下。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1935年8月,红军进入海拔3500米以上的川西北水草地。草地纵横数百里,荒芜人烟,河沟交错,无路可行。被藏民称为“死沼”“鬼谷”的泥潭和沼气带密布,稍有不慎人马就会被吞没、熏倒。草地气候变化无常,不时有茶盅大的冰雹从天而降,白天紫外线灼伤皮肤,晚上冻得浑身发抖。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夜晚宿营时只能背靠背互相取暖。战士们风趣地说:“过雪山我们是顶天立地,过草地我们又是盖天铺地,我们不愧是天地的主人。”

饥饿成为草地行军中最大的威胁。饥肠辘辘的红军官兵不得不以野菜、草根、煮皮带充饥,甚至从人马留下的粪便中找没有消化的青稞、麦粒。

长征途中,红军官兵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大家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表现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人心齐・终会师・谱华章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县会合,会合后中央红军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6月26 日,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县两河口召开扩大会议,确定会合后红军应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针。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永坪镇。16日与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壮大了西北红军的力量,为迎接中共中央和红军陕甘支队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10月,率领陕甘支队登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10月19日,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宣告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

11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在直罗镇消灭敌一个师又一个团,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1936年2月,为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东征。5月18日,中革军委决定组织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军大会师、发展西北抗日新局面,做好积极的准备。

民族英雄篇9

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临海郡太守辛景凿壁于临海龙顾山,以拒孙恩义军。扩建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由原来的依山而筑,增扩为北沿大固山巅,西南两面濒灵江的布局。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六月,“大水毁城郭,死人万余”。灾后重建,朝廷遣太常博士彭思永至台督修,集台州各县之力而为之,又惧万一“复罹水灾”,将城墙两面用砖石包砌,使其更加牢固,在全国首开全面以砖筑城之先河。元代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后,为加强统治需要,下令全国毁城郭,而台州府城墙则因兼具防洪作用得以幸免,从而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历史信息。

桃渚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在今上盘镇新城村旧城山,百姓称之为“下旧城”。洪武十七年(1384)二月,信国公汤和巡视海防,采纳了方明谦的建议,在东南沿海广设卫所,筑城以防御倭寇的侵扰。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浙江共设41个卫所,成化五年(1469)增置盘石后所,其州府2卫6所,海门卫、海门前所、桃渚所在临海县境。永乐二十二年(1424),桃渚城内迁至今桃渚镇中城村,百姓称之为“中旧城”,正统七年(1442)再迁于今址,次年完工。

这两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与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有着不解之缘。

“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蒙古骑兵的袭扰,是长期困扰明朝廷的两大问题。而这两大难题都是依靠戚继光、谭纶、俞大猷、胡宗宪、李成梁、张居正、王崇古等文臣武将的齐心协力予以平定消除的。戚继光居首功,他南歼倭寇,屡战屡捷;北御鞑靼,固我长城,为保卫国家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嘉靖年间是倭寇最为猖獗的时期,台州则是重灾区,而桃渚则是从海上进入台州的咽喉之地,“为卫城府治之藩翰”,因而是倭寇侵扰的重点,也是抗倭的主要战场。

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七月任宁绍台参将,三十九年二月转任台金严参将,四十一年十二月升分守台、温、福、兴、福宁等处副总兵,到四十二年十一月升任福建总兵,防守台州抗击倭寇七年余。在台州,戚继光真正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军事历程。他修城墙,造战船,整顿卫所,招募勇士,就地取材发明狼筅,充分发挥火器威力,创“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撰军事名著《纪效新书》,亲自训l练了一支攻无不克的“戚家军”队伍,培养了胡守仁、李超、陈大成、王如龙,杨文(临海大汾人,累功至辽阳总兵)、张元勋(太平新河人、累功至广东总兵)、金科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在台州与倭寇前后数十战,每战必胜,尤其是嘉靖四十年(1561)四、五月间,以4000名戚家军的兵力,面对2万余倭寇,连获新河、花街、上峰岭、长沙等水陆九战大捷,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歼灭性的打击,史称台州大捷。从此,戚家军的威名传遍东南各省,而倭寇亦畏“戚老虎”而不敢再犯浙江。尔后戚家军又出兵闽粤,戚继光与谭纶、俞大猷、刘显等联合作战,彻底平定危害东南沿海数百年的倭患。

民族英雄篇10

[关键词] 《钱学森》;个性;人格; 信仰; 民族精神

电影作品《钱学森》是中国难得的一部主流电影佳作,它突破了中国电影长期以来图解式的主流文化灌输,说教色彩在其中荡然无存。《钱学森》由我国著名导演张建亚执导,陈坤、张雨绮等数十位明星联袂加盟主演的人物传记片。影片给我们展现了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科研经历及其与妻子蒋英相濡以沫,坚守共同理念与信仰,长达62年之久的旷世爱情。

一、归国前:人格魅力与民族信仰的凸显

钱学森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①电影作品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突破过去中国主旋律人物传记片“高大全”的成规,使曾经“神坛”上政治化的“符码”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并揭示这一人物形象的个性、心理、精神、价值理念,等等,是中国主流文化人物传记片必须突破的难点。所幸的是电影《钱学森》终于打破了中国主旋律电影长久的窠臼,使中国主流文化人物传记片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与鲜活的现代意义。

在钱学森这一形象的塑造上,影片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及细节的刻画,深度开掘钱学森的内心情感、个性心理及其精神世界,并在特定的困境与矛盾冲突中,凸显其人格张力与民族信仰,使影片对钱学森这一形象的塑造最终呈现出了非凡的赤子之情与民族之魂的精神境界。

影片把钱的故事分为了“归国前”与“归国后”两部分,归国前故事主要围绕“美国想方设法不让钱学森回国”这一事实来展开、推进。在对钱个性心理的刻画上,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及细节刻画,呈现出了一个具有独特个性与理想信念的钱学森。如钱被驱逐前一次和友来的对话,即共产党过长江了,友来说,以后恐怕回去都难了,钱却认为这是回去的好时机,钱告知友来两个月前接到北方政府的邀请:和平在即,请其回国参与国内建设,钱说:“学成归国,报效祖国,这不正是你我梦寐以求的事情。”此次谈话为钱后来的塑造奠定了归国心理及其人格基调。

在情节的推进中,钱学森的个性、人格、信仰进一步得到凸显。与友来谈话后的第二天,钱便被禁止进入实验室,接着被羁押,后被驱逐,限其30日内永久离开美国。钱被驱逐后,即向加州理工大学校长杜布里奇递交辞呈,杜深感内疚地表示不能接受钱的辞呈,钱却说:“我想要的是信任,不是怀疑,谢谢挽留。”②之后便头也不回坚决地离开了。后由于海军次长金布尔的一席话,钱被永久禁止离开美国。金对移民局说:“你根本不明白,他曾担任美国空军顾问,他参加过海军装备研究,亲手设计了美国的第一颗导弹,他知道得太多了,不管谁拥有他,都抵得上五个师或者纳粹武装党卫队装甲师,我宁可死,如果他让中国达到美国的军事水平,那就完了。”③正是这一席话,钱在即将离美时再度被羁押。在这两次羁押的过程中,影片中均有细节对钱的个性及民族心理的刻画。如钱第一次被羁押回来后,一言不发,一个劲不停地钉木箱,情急之时,钉锤还砸着了自己的手,任凭一旁焦急的妻子蒋英怎么问话,他都一言不发。后其被二度羁押,蒋英与杜布里奇去探视他时,他再度用无声的语言,表达了对美国行为的愤慨。当蒋见到钱时,焦急地问道:“你怎么这么瘦啊,他们打你吗,他们不给你饭吃吗?”钱一言不发,蒋继续问到:“你睡觉睡得好吗?”此时突然了一个看守的声音:“说英语”,蒋英毫不客气地回道: “我俩都是中国人,你难道看不出来吗?”探视结束,临走时,钱轻声地对妻子说了三个字:“我爱你。”蒋回道:“我也爱你。”④此处,钱的表情与他的不言语强烈表达了他对美国的愤怒与抗议,而他临走时“我爱你”三个字,在传达他对妻子爱的同时,更传递了他们夫妇二人的共同的民族信仰与气节。

在被软禁期间,钱渐渐从悲愤中走出,随着剧情推进,钱的科学才能及人格张力再一次征服观众。于1954年钱写出了《工程控制论》,他天才般的科研能力再次征服美国人。杜布里奇对钱说:“你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又一次让我惊了。”杜真诚地劝钱留下,钱却说:“很抱歉,让您失望,来美国之前,我就抱定了信念,学成必归,报效祖国,谁也不能阻挡我。”杜说:“回中国你能做什么,难道去种苹果吗?”钱却幽默地答道:“如果这是报效祖国惟一的方式,我也愿去做!”⑤此处,导演用两个挚友间的谈话,把钱的一腔赤子之情与不可动摇的民族信念彰显得平实、真切、感人,使观众不得不为钱的精神境界所感染,所折服,油然升起一种民族情感的共鸣。

经过重重困难,于1955年,经过中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美国迫于国际压力,最后中国以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结束5年的软禁生活,终于回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