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科书十篇

时间:2023-03-22 21:51:04

高中教科书

高中教科书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科书;阅读材料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科书也随着不断在改进。高中数学教科书同样有了很大变化,其中“阅读材料”更是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主要介绍一些数学知识或者数学发展史的文章,学习“阅读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减少数学教学的枯燥性。为了教学中更好地利用“阅读材料”,本文探究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学“阅读材料”的应用情况,总结归纳出一些学习方法,为改善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一、高中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的特点及作用

听说读写,一直被认为是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事,事实上,数学学科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近年来,数学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学阅读也悄悄地走进数学课堂,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新增的“阅读材料”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高中数学教科书里的“阅读材料”,内容一般是对数学知识的扩展、延伸介绍,或者是对数学发展的介绍,这些材料作为教材知识的补充,与教材融为一体。阅读材料的主旨和内涵明确,趣味性强,短小精悍,不仅有对数学相关知识的介绍,也有对伟大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的赞美,旨在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未知世界勇敢探索。通过学习“阅读材料”,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修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的使用情况分析

由于高中教学时间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认为“阅读材料”不在考试规定范围内,便忽略了阅读材料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真正阅读的人也非常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使用缺乏正确认识,对阅读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教学理念影响,学生仍然以考试和分数为重,忽略了课外知识的拓展和知识的积累。

其次,高中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很难拿出时间阅读数学材料。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再次,由于阅读材料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阅读能力,与数学考试并无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和学生容易忽视这一部分的学习,或者只是简单浏览一次而已。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教学现状并不容客观。

三、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的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学生的评价已经不能再单一地依靠分数,而应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因此,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高中数学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只关注考试与分数。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新增了“阅读材料”,这一内容增加了数学教科书的趣味性,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补充,因此,教师要提高对“阅读材料”的重视,将“阅读材料”列入教学计划内。当然,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改变,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要正确认识数学学科,不要把数学当作一种技艺,认为数学只能用来解决计算问题。其实数学学科本身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教科书中“阅读材料”呈现的内容,有些关于数学史的介绍,可以启发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知识;有些是关于数学家的介绍,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学习阅读材料,使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学生要养成数学阅读的好习惯,认真对待数学教科书中的每一点知识内容,全面提升自我。

阅读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和英语学科,数学学科也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数学阅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其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提高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的教学效率,是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高中数学应重视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改善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朝权.从新教材阅读材料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2003,(04).

[2]梁慧.浅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高中教科书篇2

论文摘 要:人们常说,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这说明图书馆的重要性及其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与作用。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基地,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进行搜集、整理、提供各种书刊情报资料为广大师生服务的。

图书馆是收集、存贮、提供信息并指导其读者利用的以教育或促进科研活动为主要职能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的特例。高校图书馆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上要发挥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师全面掌握专业的有关资料和学科的最新进展,讲课和教材的高质量与图书馆紧密相关。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藏书职能

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本校的任务、性质及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符合学校需要的藏书,以便于工作更好的做好馆藏建设,使馆藏既要做到有本馆的特色又在某一学科上有自己的优势。在购书上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购书质量。既要保证专业用书,又要有足够数量的,用以陶冶学生情操的各种文学、艺术、美学、体育等方面的书刊资料和拓宽学生眼界的种类参考用书。

(1)目的性原则。即藏书建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高校图书馆的类型不同,任务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建设藏书体系时,必须考虑到本馆的条件,具体分析,使藏书建设适合于本馆的特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科学性的原则。藏书建设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方法,把本馆的藏书组织成为能够体现科学的系统性,保存的完整性,结构的稳定性,合理的计划性的藏书体系。高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对象和任务,把多种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形式的知识情报载体,收集、整理成一个主从分明,专博得当,配合协调,一旦形成体系而不能轻易改变的藏书结构。

(3)实用性原则。高校图书馆的一切藏书都必须是为了读者利用而收藏和保管的。搞好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的关系。搞好当前所需图书与长远图书的关系。还应搞好藏书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2 教育职能

配合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好坏与图书馆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因此,图书馆应主动配合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实现专业教育目标,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合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其它教学环节,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消化课堂内容,提供各种参考书。

(1)图书馆一方面在学生入学时,通过各种形式向新生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用讲座的形式向新生进行文献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的辅导;另一方面在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利用图书工具来检索资料的方法。将《文献检索与利用》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文献检索的系统教育,组织师生到文献检索室进行实习。指导使用检索工具的方法,丰富文献知识,提高检索技能。所以图书馆应把“对读者进行利用文献教育”当作重点工作做好。

(2)高校图书馆是教学、科研的信息中心。科研课题主要由社会与生产实践提供,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阅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融思而成。实施任何一项课题的研究,都是一个反复实验、论证、推算和比较过程,而这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文献和信息。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要求教育结构向综合方向发展,重视跨学科的科研的教育结构。

3 充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编制文摘,索引等为教学、科研服务,搞好图书馆的宣传、教育和阅读指导

(1)大力宣传图书馆在高校教育和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图书馆的历史、书刊文献布局、内容及结构,让读者熟悉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及规章制度,掌握图书馆的初步知识。对读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包括指导师生正确使用藏书目录,迅速查找书刊资料的方法。根据教学与科研的需要,采用文摘、索引、分类等形式,进一步揭示馆藏文献的深度,开发与利用馆藏,变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为教学、科研提供既迅速又准确的情报,提高文献资料的利用率。

(2)要充分熟悉本校的专业设置、正在进行着的或将要立项的科研课题的基础上来确定。其中方式首先有建立信息库,提供信息咨询。包括:具体信息咨询,通过文献或文献检索工具直接找到现成答案。方向性咨询,图书馆不能立即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可以提供查找和检索的方向,综合性咨询,图书馆咨询者提供有关的文献,让其阅读、分析、比较、综合来寻求答案。其次对文献信息进行二次、三次开发,形成二次性、三次性产品,加速文献的周转,拓宽文献的辐射面。

4 加强队伍建设

图书馆的工作,绝非仅仅是借书、还书的简单劳动,更管理权限的是,它肩负着读者咨询和指导读者的重任。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较高专业素养,掌握实用技术科学是难于做到的,对图书资料的开拓、探索和研究,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图书馆员不应只是一个忙于事务的工作人员,也不应该只是一个机械地分发图书的人员而应成为在专业上对读者能进行个别指导有用的人。”高校图书馆能否为教学和科研高效率、高质量服务,对其队伍来讲,则在于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鉴于目前高校图书馆队伍的现状需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对图书馆队伍建设的认识。图书馆队伍建设是图书馆工作开创新的局面,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因此,高校的领导者务必把图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既抓经费的投入、设备的安置,更要抓人员的配备、挑选和正确使用。要注意不断补充图书馆专业人员到图书馆工作,对已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培训,使这支队伍在思想上和业务上变成合格的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专业队伍。

(2)搞好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教育,做好培训工作。为了使图书馆队伍成员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以及专业文化素养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提高服务水平,我们必须有计划地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基础科学知识教育,培养和提高图书资料系列的专门机构人才,使图书馆专业队伍结构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工作的落后状态。可以开办高校在职图书馆人员的图书馆专业、情报专业的学习班。高校图书馆坚持经常性的馆内学习,每周半天的政治或业务学习,提高政治、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还可以进行短期培训、参观学习、参加有关会议,这也是提高图书馆人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高中教科书篇3

一、新的编写思路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外语教学改革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大纲立足于我国中学日语教学的 实际需要,在以往重视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上强调不仅 要传授日语的语言知识, 还要提高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3〕。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日常交际用语”, 这是把交际教学思想引入日语教学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怎样在教材中予以体现,是新编高中日语教科书 必须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通过学习和研究新大纲,我们认识到要提高日语教科书的质量,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需要,必须深入探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把编写工作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继往开来, 勇于创新。

(一)对编排体系的思考

外语教科书的编排与外语教学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把日语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法的要求统一起来, 才能使日语知识得到合理的编排。

回顾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曾产生过多种教学法体系,诸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功能法等等。比如,乔 姆斯基首先提出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有人把他的转换生成语法观点应用于外语教学;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 学在美国和西欧有很大的发展,以它为理论基础的外语认知法应运而生;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而来的“功能 学派”后来居上,也在外语教学上产生着巨大影响,这些教学法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外语教学作出了贡献。但是 由于人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建立在某一种心理学或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 教学法难以得到普遍的认可,为此,博采众长就成了我们进行外语教学的法宝。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尽管教学 法的流派五彩纷呈,然而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一观点已经被人们广 泛接受。

原高中日语教科书主要是以语法为纲编写的,着重体现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这样的编排体系已不能满足 新时期的需要。为了摸索经验,1993年、1995年和1996年我们曾分别作过三次有关日语教科书的调查,在教材 结构、课文题材和体裁、语法解说、练习形式、附录内容、音像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方面广泛征求了教研员、 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并在问卷调查中提出几种教科书的模式请教师们选择。统计结果表明,赞同既注重交际功 能又需要语法知识的占绝大多数〔4〕。 这说明在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学外语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 应付高考上,而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教师们从实际出发考虑中国学生学习日语的特 点,也肯定了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的教师还提出现行高中统编教材确实体现了教学大纲“在 高中阶段要侧重阅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5〕”这一要求,但对交际功能重视不够,应增加培养听说能力方面的 内容,选编有思想、感人的、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会话和阅读课文,实用性要强。还有的教师指出,应该把 传统的“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改变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从大局出发, 为学生的将来着想,使外语教学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要〔6〕。

客观需求和教师们的愿望,给新编高中日语教科书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但是,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和注 重交际的功能意念法在教科书编排上属于两种系列,以语法为纲就容易忽略交际功能;按交际功能编排又很难 把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包容进去。目前,编写教科书还无法像课堂教学那样根据当时的情景灵活多变,只能是 固定的内容结构。为了既达到教学大纲对语言知识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交际教学思想,我们在主课文的编排上 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即每课包含课文和会话两个部分,课文着重编排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会话则以大 纲规定的日常交际用语为主。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此外,新大纲在强调提高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对文化视野和文化素质的阐述〔7〕,

这也是培养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学习外语可以积累知识,领会和吸收新的 信息,从而发展思维,创造新思想,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还记载了不同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 学习外语的同时,也就了解到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这种深层次的融会贯通能进一步创造和发展各民族的 文化。外语教学是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语教科书的编写必须在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让学生 从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精神,了解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开拓和发展思维提供丰富的文化媒介。

为此,我们在编写新高中日语教科书时,注重贯彻以下三方面的精神:1.选编体现时代特点的活生生的语 言材料;2.有助于理解及掌握日语的解说和操练;3.注意介绍社会文化背景。我们把这三方面作为培养交际能 力和巩固教学效果的支撑点,以此构筑教科书的基本框架。同时,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规律,运用直线式和 螺旋式相结合的编排方法,注意重现初中已学过的语言知识,阐述时也与初中的内容进行对比,以期达到温故 知新的学习效果。其别注意重现初中学过的交际用语,使看似简单的话语通过不同对象、不同场景下的再 现,给学生留下新的印象,逐步扩大日语交际范围的深度和广度。

(二)对增加信息量与减轻负担的思考

基本框架的确立只是教科书编写的第一步。传授日语学科

高中教科书篇4

关键词:教学科研;学科化服务;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19-02

高校图书馆有四大功能:文献收藏,信息服务,文化教育,学科研究。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学科信息服务是以大学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一种高级专门服务,能够针对性地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承担图书馆与教学科研单位之间信息情报导航、联络的作用,是高校图书馆近年提出的新的信息服务概念,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新的服务机制。学科化服务真正体现了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本校实际,开展融入教学科研中的学科化信息服务。

一、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以前的定题服务、专题咨询到科技查新再到近年来学科馆员概念的提出和各个馆学科馆员制度的试行,每个图书馆都在根据现有的人力物力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尽管各馆对学科馆员制度认识不一,但学科化服务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校图书馆自身工作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学校的科研与教学提供文献与信息的资源中心,是一个学术性研究机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社会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学术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发展水平直接反应学校的总体水平,也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开展学科馆员制度建设,践行高校图书馆的职责。

2.加强学科建设服务的需要。设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品质、重塑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文献资源结构,适应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形成结构完整、配置合理的学科馆藏体系,学科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于我校图书馆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如何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在各专业的教学、科研中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实施信息资源的学科化服务融入到教学科研中去是一条可行的、积极的、有效的途径。

3.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理念的需要。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已跟不上信息化的发展,为保障学校学科建设提供完备的文献服务,满足各学科专业用户对不同信息的特定需求,需要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运行环境支撑。学科馆员制度能够为用户提供专业性和多样性的信息服务,能提供有效的组织手段和服务机制。随着个性化知识服务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的服务已经不可能实现上述服务,必然去寻求新的服务方式所替代,学科馆员的设立和建设是图书馆工作者所追求的新的信息服务方式。是高校图书馆实现发展理念的基石。

二、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内容

学科化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近年来针对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进行的学术热点追踪与评估、学科资源荐购、文献检索等项目的信息服务。它要求学科馆员必须深入到用户的教学科研活动中,随时随地掌握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专业化的信息资源和导航,为用户的研究与工作找到或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只能边提高自身素质,边从最切实际的、最基本的服务做起,如进行学科资源的有效开发、学科培训指导等信息服务工作。

1.学科资源的有效开发。(1)提交各学科的电子与纸质馆藏分析报告。(2)了解教学培训、学科评估、学科服务平台、科技查新等学科服务内容。联系和组织院系教师和科研人员,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联系和组织院系教师和科研人员评选文献,参与推荐和选订对口院系各学科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3)积极参加院系教师的科研项目。统计各学院发文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数据和ESI、SCI学科分布情况。

2.学科培训指导。(1)科研跟踪。近年来图书馆尝试做了多种形式的科研跟踪,根据学科内容不同,各学科的跟踪报告以半年为周期推出。这些分析报告全部在图书馆主页“科学跟踪”栏目及时推出,汇总分析各学科师生科研成果,形成报告,供学科建设时参考。(2)对信息资源的推介。推荐和宣传图书馆的各类服务,为广大读者提供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科技查新以及对本校学术成果分析等多层次多方式的用户服务,以此满足用户对文献信息的不同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辅助教学中的作用。(3)提供个性化服务。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设置多种方式开展读者咨询服务,主要是QQ服务、官方微博等多种服务形式,能够充分为读者解疑答惑,缩短读者的咨询时间,并予以及时处理和解答,与读者实现高效互动,从而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质量。

3.信息素质教育。担任新入学学生的信息教育指导,同时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参与制作各专业授课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材料和教程,配合专业授课教师和学生导师为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应不同专业授课教师的请求,在专业授课的过程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讲授信息获取和文献检索技能,每年定期在各院系召开一到两次信息素质教育工座谈会。通过以上方式极大的提高用户的信息自我获取能力(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

三、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现状

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经过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兼有理、文、经、管、法等多学科文献的藏书,以工程技术类书刊为主。全馆现有各类纸质文献119万多册,电子类图书139万多种,纸质报刊将近1400份,电子报刊2.9万多种。近几年,图书馆根据自身学科建设与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增加纸质文献采购量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电子资源的建设力度,先后引进了一些在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全文或文摘数据库。丰富多样化的馆藏信息资源为内蒙古工业大学进行学科建设和信息服务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我校重点学科建设急需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团队,借以提高馆员整体文化信息素质并能熟练掌握馆藏资源情况。我校图书馆现有员工83名,其中研究馆员1名,博士1名,教授1名,美国高校访学归国人员1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21名,硕士研究生26名,专业研究方向各有不同。从目前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经验、学历、职称、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来看,还是有着比较良好的学科馆员基础的,有实现图书馆对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强大助力作用。但仍存在整体馆员的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人员较多,部分新进人员缺乏专业技术业务经验。所以,导致了部分馆员不能深刻理解用户提出的深层次服务要求,不能及时进行沟通,无法对专业读者提供深层次的帮助。

四、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实施措施

从学科服务的工作方式上,它不仅包括虚拟的基于网络的学科服务,如建立学科平台,形成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资源体系,还有包括实体的物理的学科服务,如建立学科馆员团队与服务工作。

1.建立学科馆员团队。学科服务是图书馆面向本校院系开展的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对学科馆员整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学科馆员团队是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前提,是符合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馆情的,也是信息化、知识化管理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的必然要求。在目前情况下,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通过选拔馆内一些优秀馆员进修或在职学习等途径、引进具有高专业素养的图情人员、聘请离退休的老教授成立专家委员会,或者作为学科顾问或图情教授,在进行学科服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有效的借鉴上海交大图书馆建立起专业化的学科馆员团队。

2.全方位为对口学科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在图书馆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需要让学科馆员深入到二级学院,承担与对口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信息的服务任务:一是参与对口学科相关的教学设计、课程编制,编写所需的文献检索教程;二是参加对口学院的教学科研与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主动分析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及时跟踪掌握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动向,收集并整合最新的信息;三是注意横向协调,要与学院学科负责人沟通,与院系资料室协作,与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合作,从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加强图书馆各个部职能和作用的协调和建设。我校图书馆实行分管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具体有:文献服务部、文献资源建设部、信息咨询部、系统部、综合业务部。从各个部职责可以看出,要建设好一支富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馆员队伍,必须以文献服务部为中心,通盘考虑以上各部的职能和互相配合的协调性,才能使学科馆员建设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发挥学科馆员的应有作用,才能使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服务跟上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潜能开发到最大限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的学科化建设和对信息服务的研究与探索已迫在眉睫,学科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中之重,图书馆应紧跟学校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加快建立学科化信息服务,从而把图书馆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高中教科书篇5

关键词:教科书插图;历史教学;插图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和高中历史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新的高中历史课本要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利用历史图片、文献等进行历史教材编写,要求历史教学要把历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实现历史资源和课堂的相互融合,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高中历史教师是课程学习的引导者和历史插图的讲解者,教师能够决定历史课程讲解的深入程度,因此,教师要对历史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历史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历史课本中的插图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只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对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一般都会忽视,这些都是由传统历史教学的模式形成的。这样就会对历史课本中的插图信息造成浪费,学生想从插图中获得一些历史信息,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对此进行讲解,学生就无法获得该插图所表达的历史信息,这是对历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要改变这种教育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高中的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还要重视历史课本中插图的讲解,历史插图不但是对历史的回顾与认识,也是对后人进行警醒的重要历史资源。新课改带来的不仅是对教育模式的转变,也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改进。

二、充分利用历史课本中的插图资源

1.利用历史课本中的插图,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历史课本中的插图能够给学生最直接的直观感受,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建立起历史思维画面,使学生的直观感受更加强烈,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历史中的系统概念更加清晰。运用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教学,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冲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记忆更加深刻,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巩固。例如,在高中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中,有一节是讲南京大屠杀的,教材内容不但表达了当时的惨况和形成的原因,还在教材中配有插图,是当时的记者对当时情况的真实拍摄,真实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现场情况,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并做深刻反思。在比如,在讲到美国的政权制度时,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对美国的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图表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美国国家权利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了解美国的联邦制制度,以及国家政策和经济制度。

2.重视插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插图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形成积极的影响,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表现,教师把图片和历史事件内容进行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历史,而且通过图片,学生能够想象出教材中没有表达的历史内容,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插图和历史试题内容相结合,是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在要求不断改变教育模式的情况下,同时能够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在进行插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分析,仔细观察研究,从历史插图中获得有用的历史信息,以及插图所表达的含义对后世人们的重要意义。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唐朝夜市分布图时,要强调对图示内容进行观察、分析,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往来的任何货品不断,之前国家对夜市进行严格控制,但到后来,朝廷取消了夜市的禁令,形成了当时京城有名的夜市特色,教师要对当时京城的夜市分布和夜市时间向学生讲解清楚,使学生在观察插图时,能够一下子就明白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对唐朝夜市的分布和系统概念形成深刻影响,以加强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学习。

3.运用历史课本的插图进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本上的图片非常多,每一个图片都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概括,表达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内容,以及表达的含义。教师在进行历史插图教学时,要注重把学生带入历史插图的想象氛围中,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况,通过一个图案、一个画面对历史时间的内容进行淋漓尽致的传达。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历史课本插图和历史事件的内容相结合,对历史知识形成体系化的理解,使其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的历史教材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形成符合教育发展的教材,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在不断改革中,都在不断突出教材中的插图,体现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不但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发生,也是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证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运用历史插图来教学,这样不但简单直观,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对学习的历史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利娟.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评析[J].教学与管理,2013(04):81-82.

高中教科书篇6

摘要:教科书比较研究是整合课程资源,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比较研究了中关高中物理教科书中量子论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为教科书的编写和课堂教学带来有益的启示。

/

关键词:教科书比较:量子论;波粒二象性

高中教科书篇7

各版本“活动”配置的整体设计

各个版本教科书都有自己的编写特色,在对“活动”的阐释上,就有不同的形式和说法。具体列表如下:

五个版本的教科书都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改变了旧教科书“使用说明书”的形象,“活动”内容的编排设置结合了学生实际生活及学生心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但是,各个版本教科书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名称上看,可以发现五个版本的教科书多以“活动”、“实践”、“综合活动”等名称来呈现教科书中的活动,但粤教版、中图版和浙教版在活动名称上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把活动的功能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而教科版和沪教版则仅仅以“活动”、“综合活动”两种单一的名称呈现,把各种不同功能的活动都统称为“活动”,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活动的目标和功能不明确。从数量上看,各个版本教科书都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呈现教科书内容。从类型上看,粤教版、中图版和浙教版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样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科版和沪教版则仅仅采用了较单一的形式来呈现,这样的设置容易混淆“活动”的功能。

各版本“活动”配置的特点分析

1.“活动”数量的比较

在教科书“活动”的设置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活动”数量的设置就是其中之一。下图为五个版本教科书“活动”数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五个版本教科书都设置了大量“活动”来供师生学习和选用,只是各个版本的重视程度不同。粤教版设置的“活动”数量最丰富,在教科书的使用过程中,便于学生学和教师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进行合理的选择。教科版、中图版和浙教版的“活动”设置数量相近,而沪教版设置的“活动”最少,只有粤教版的三分之一,这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看出各个版本教科书在“活动”数量的配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活动量较多或较少,容易造成“活动”内容重复、交叉或学生动手操作机会较少的情况,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2.“活动”类型的比较

教科书“活动”的类型,最主要是确定分类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活动分类。关于“活动”的分类,可以从对象、设计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本文选择从设计目的和侧重点来分类,将教科书的“活动”分为列举型活动、探究型活动、操作型活动和其他等。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活动”是教科书在活动编排、设置上需要关注的。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科书中“活动”的呈现借助了各种各样的栏目。在各个版本教科书中“活动”都是以多种类型呈现的,活动设置灵活。具体情况如表2,该表是按照活动的设计意图来分类和统计数据的。

由表2可以看出,各个版本教科书在“活动”类型的设置上,都比较注重操作型活动的配置,均超过了40%的比例,其中中图版最多。在列举型“活动”设置中,粤教版和浙教版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而教科版、中图版和沪教版的相对重视程度较低。在探究型“活动”中,沪教版比较注重探究型的活动设置,粤教版、教科版和中图版次之,而浙教版最少。

不同类型的“活动”在各个版本教科书中的设置是各具特色的。教科版、沪教版和中图版的活动设置重视度均为:操作型>探究型>列举型,而粤教版和浙教版的活动设置的重视度为:操作型>列举型>探究型。粤教版不管是从数量上或类型的设置上都体现了充分的重视程度,三种类型的活动设置得丰富多样,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科版、中图版和浙教版均设置了类型丰富的活动,以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活动。沪教版则在这部分的设置上重视程度不高,在以后的编排和设置上需要加强对这一部分的关注。

3.“活动”素材的比较

“活动”是联系着理论基础内容和操作实践内容的重要栏目,而“活动”的素材就是呈现理论基础内容和操作实践内容的主题内容。以下主要考察五个版本教科书的“活动”素材,可以将其分为: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和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中的“其他”是指在活动栏目的具体内容中没有明确涉及“学生生活类”和“社会生活类”的素材,将其划分为“其他类”。

从表3可以看出,大多数版本教科书活动素材中“学生生活类”均比“社会生活类”的所占比例多。而浙教版教科书的“活动”素材是“学生生活类”比“社会生活类”的所占比例少,说明浙教版在活动设置中较注重以“社会生活类”的“活动”素材来引导学生学习。其中,中图版的“其他”的比例高于“社会生活类”,原因在于中图版中的部分活动素材没有基于学生/社会生活的主题来展开,只是单纯涉及工具操作功能的介绍和使用,没有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来开展活动。

各个版本教科书的活动素材设置有一定的差异,“学生生活类”明显比“社会生活类”的比例大,“学生生活类”活动素材设置的重视程度排序为:教科版>沪教版>粤教版>中图版>浙教版,而“社会生活类”的活动素材排序为:浙教版>粤教版>沪教版>教科版>中图版。因此,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的“活动”配置中存在数量设置不均衡、素材选取忽视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类型设置忽视“探究型”活动等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活动配置的建议

活动配置是本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载体,而好的配置将会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必修部分)的活动配置提出了一些建议。

1.注重问题解决过程的活动配置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而教科书的活动配置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活动的设计中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但我们研究发现各个版本的活动设置中并未体现这一重要思想。活动设置没有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空间,降低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在教科书的编写中,应该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引导教科书中活动的设置,全面考虑学科体系和学生需求,合理配置教科书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以增强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注重活动数量配置的均衡性

通过对五个版本教科书活动数量的统计,虽然在活动数量上,粤教版教科书设置的活动数量最多,教科版、中图版和浙教版次之,而沪教版最少。但是,我们不能依据活动数量多少来评判活动设置的优劣。因此,编写者应该认识到“活动”数量的多少与相关知识内容的能力要求相匹配。这就要求编写者要仔细分析知识点的不同类型和要求,也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知识的接受程度,还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软硬件条件而定。

3.提升社会生活与科技知识素材的选取

经过对五个版本教科书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多数版本教科书都注重选取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活动素材,所占比例接近一半。而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的“活动”素材所占比例较小,占25%左右。各个版本教科书在“活动”素材的选取上与现代社会发展和最新科技发展内容的联系较少,“活动”素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赶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科书的“活动”素材选取上,要兼顾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情境与时俱进,加强与社会发展和最新科技发展的联系。

高中教科书篇8

关键词:探究;数学探究活动;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将“数学探究”列为高中数学内容的新增版块,并强调:数学探究应贯彻于高中数学课程中. 2004年10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并在其中明确指出探究性(研究型课程)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 《标准》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试行稿)》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强调了数学探究的重要作用,那么,很自然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数学探究重要作用是否也反映在教科书中呢?换句话说,数学探究在教科书中是如何呈现的?

然而从2000年课程改革至今,全国出现了各种版本的高中数学教科书,其中上教版教科书是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试行稿)》编写的,其他版本的教科书是根据《标准》编写的. 对于不同的教科书的比较可以有多种角度. 本次选择的是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 选择这个角度主要是基于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设立的重大课题“主要国家高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的子课题“对主要国家数学教材的探究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

数学探究内容的呈现方式模型

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情,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究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 基于这一认识,从问题表述、提问方式以及活动形式三个角度建构对数学探究内容的分析指标.

(1)问题表述

针对“问题表述”将考察教科书如何向学生呈现问题情境或者数学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探究. 在“问题表述”方面,分为“真实情境且需数学化”、“真实情境无需数学化”、“虚设情境”和“纯数学化情境”四个方面.

(2)提问方式

针对“提问方式”将从句式以及提问对认知的要求两个指标,分析教材如何促进学生猜测、探求或者解释、证明和反思等. 在句式方面,分为“陈述句”和“疑问句”. 在提问对认知的要求方面,我们分为“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和“反思性提问”三个方面.

(3)活动过程

在分析框架中,“活动过程”被分类为:解答活动、写作活动、阅读活动、实验活动等若干指标,并分别对这些指标进一步细化为二级指标,分析教材怎样通过活动的设计,鼓励学生探究.

当然,一些一般的特征也是需要分析的,这些特征包括数学探究内容在教科书中的顺序,在章节内容中的位置以及探究内容的功能和教科书对于探究内容的处理方式等.

样本的选择

这个比较研究中,所选用的教科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数学教科书(必修5)、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教科书(必修5)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教科书.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科书在必修5中的内容和内容呈现顺序都是一致的,由于上教版的教科书的内容呈现顺序与前两者不一致,这里将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出现的内容相应地在上教版的教科书中找出来并进行统计分析.

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统计

数学教科书的探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正文中明确提出探究的探究专栏,课题学习中大量的探究内容,选学内容中也有很多探究的内容,此外习题中也有一部分探究类习题. 在这个比较研究中统计的探究内容包括教科书中所有的“探究”、“思考”、“?”、“阅读与思考”和“探究与发现”等明确提出探究的探究专栏,不包括习题中出现的探究类题目.

从表1中可以看到,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在探究内容的数量有差别.人教版教科书在数量上超过苏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一倍之多. 这说明人教版教科书的探究内容不仅相对比较集中,而且在训练强度上也要超过苏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例如,在三套教科书都含有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一章中,人教版教科书的探究题总量为19题,而上教版教科书中只有6题,苏教版教科书中只有5题. 因此,仅仅从数量上看,在同一课题上的探究内容的训练强度,人教版教科书的探究内容数量分别是苏教版教科书的两倍多和上教版教科书的三倍多.

如果说,探究内容总题量可以反映教科书的探究内容在数量上的水平高低,那么,我们更希望通过数学探究内容在教科书中顺序,在章节内容中的位置、探究内容的作用以及问题表述、提问方式和活动形式等方面来刻画探究内容的呈现方式的特征. 为此,根据各个指标的水平划分,对三种教科书的所有探究内容逐一进行鉴定并统计.

从表2中可以看到,探究内容在人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都集中在章节内“中”的位置,比例分别占各自教科书探究内容总量的67.8%和88.8%,人教版和上教版在章节内“末”的设置差别比较大;差异最大的是苏教版教科书,与人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不同的是苏教版教材基本将探究内容在“首”“中”“末”三个位置平均分配. 从具体的探究内容看,上教版教科书中属于探究内容的题目主要出现在例题旁边的“?”部分,而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更多地出现在两个新知识点的连接点上.

(2)《标准》中对于数学探究的功能有明确的阐述“数学探究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的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等.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探究内容的功能指标细分为四个水平:导入新知、承上启下、归纳总结和拓展应用. 其中“导入新知”是指该探究内容在探究内容下方的讨论涉及该探究内容的功能;“归纳总结”是指探究内容在本文仅仅是对上面的文本做总结的功能;“承上启下”是指该探究文本一方面涉及文本下面要讨论的内容,另一方面对上面文本进行总结. 根据各个水平的划分,对三种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功能进行统计,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到,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对于探究内容功能的体现是有差别的;人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更注重探究内容的归纳总结作用,而苏教版教科书更强调探究内容的拓展应用功能;上教版教科书中起导入作用的探究内容在数量上为0.在具体的教材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上教版教科书对于新知识的导入更多的是直接进入新知识的讲解,没有一定的探究内容作为辅助学生学习思考材料.

(3)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处理方式

在查阅数学教科书探究内容的过程中发现:教科书对文中所设的探究内容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有问无答和自问自答两种. 有问无答是指数学教科书在探究内容给出探究问题后,文中没有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和结论. 自问自答是指数学教科书在探究内容后,文中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或结论.其中自问自答包括“只有结论”、“有过程不完整且无结论”、“过程不完整但有结论”和“过程完整且有结论”四种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三种数学教科书对数学探究的要求. 根据对探究内容处理方式的划分,对三种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处理方式进行统计,统计数据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到,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对于探究内容处理方式的体现是有差别的;虽然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数学教科书对于探究内容的处理方式主要集中在“有问无答”和“过程完整且有结论”两个方面,但是在各自所占的比例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上教版在“有问无答”这个方面的比例远超过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科书所占的比例. 另外,在“过程完整且有结论”这个方面,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比上教版大. 通过对三种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处理方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处理方式的选择与教科书中对于探究内容的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4)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问题表述

探究内容的问题表述主要是从问题表述的情景性方面判断.在问题表述方面,分为“真实情境且需数学化”、“真实情境无需数学化”、“虚设情境”和“纯数学化情境”四个方面. 在本文中,真实情景且需数学化是指探究内容选自真实或模拟真实情境(包括真实生活、文学作品、科幻作品等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情境),需要将这些情境数学化进行探究. 真实情景无需数学化是指探究内容选自真实或模拟真实情境(包括真实生活、文学作品、科幻作品等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情境),无需要将这些情境数学化,便可进行探究.虚设情景是指能显而易见地为了将数学现实化而虚设的数学问题情境. 纯数学化情景是指使用数学语言表述探究问题,无关真实情境与虚设情境. 这四个方面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问题表述情景的类型. 根据对探究内容的问题表述方式的划分,对三种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表述方式进行统计,统计数据如表5所示.

表5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问题表述

从表5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到,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在探究内容的问题表述上的设置比较欠缺,基本上集中在“纯数学化情景”方面. 相比之下,人教版和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的探究内容表述的情况比较相近,但是这两种教科书与上教版的分布存在差别,主要体现在真实或模拟真实情景的无需数学化方面.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虽然在《标准》中强调“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但是从统计的数据来看,三种教科书中以出现“真实或模拟真实情景”的数学探究内容与“纯数学化情景”的比例少很多. 因此,如何在数学教科书中加强真实情景中的探究内容,将探究内容的问题置于有意义的“真实或模拟真实情景”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5)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提问方式

本文中探究内容的提问方式主要是从探究内容的提问句式和提问要求这两个指标来分析. 提问的句式主要分为疑问句和陈述句两个方面.其中疑问句指提出问题并询问情况,含疑问语气并在书写时句末用问号;陈述句指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并在书写时句末用句号. 在提问要求方面主要从探究内容问题开放与否和设问的反思性考虑. 对于数学开放题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中的探究内容的开放性问题是指一个探究内容的问题,如果它的答案不唯一或者有多种解法,反之则为探究内容的封闭性问题. 文中的反思性设问是指对已有知识的结论或过程反思的问题. 根据对探究内容的问题提问方式的划分,对三种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问题提问方式进行统计,统计数据如表6所示.

根据表6中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探究内容的提问句式方面,三种教材基本的句式都是以疑问句为主,陈述句为辅,而且疑问句和陈述句之间的比例比较接近.

我们着重观察探究内容在提问要求方面的差别. 在《标准》中,对于探究内容有“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体验数学研究的创造的激情”、“探究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等要求. 根据表6中的“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中的统计数据发现,在实际的教科书中,“开放式提问”在三种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都比“封闭式提问”要高,其中人教版教科书中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高出44个百分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开放式提问”的问题中发现,开放式的提问更多地倾向于结论的开放.在反思性提问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人教版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同时三种教材对于反思性提问更倾向于对结论的反思.

小结

高中教科书篇9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大纲;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为适应中国英语教育的新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新的英语教材,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NSEC)。这套书共11册,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本文中研究的三四册学生用书属于必修课程。每本书包括三部分:学生用书,练习册和教师用书。其中,学生用书是最主要的部分;练习册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用书则主要针对教师。

本文重点分析了NSEC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特别关注其中的功能性项目和写作,以期探究出NSEC这套教材所使用的大纲类型。

2. 文献综述

要探究NSEC所使用的大纲类型,就得了解大纲的相关知识。

首先,什么是大纲?大纲在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性?大纲是教育或培训课程中所涵盖话题的概述和总结, 由教育部门或专业教育人士制定,以纸质或网络的形式呈现。大纲既能使教师和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内容、课程目的、课程要求等,又能反映课程发展的新方向。大纲还是教师教书的指南,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的指南。

其次,大纲有几种?Bell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先回答应该教哪种语言形式和这种语言形式应以什么顺序呈现这两个问题[1](p.53)。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学者提出了三种大纲:语法大纲,情景大纲和概念大纲。虽然这三种大纲都有优势,但是他们各自的劣势则较突出。例如,在分级问题上,语法大纲又复杂又困难;情景大纲则变得根本不可操作;概念大纲则没必要。在教什么上,语法大纲只教语法形式而忽略意义和用法;情景大纲更注重用法;概念大纲则是意义。

只了解有三种大纲还是不够的,因为重要的是将它们付诸实践,即大纲的组织和实践。

最后,大纲有几种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有两种:后续大纲和先行大纲。后续大纲关注学和学习者,而非教和教师,因此,教师很难实践这种大纲组织形式。作为线性大纲,先行大纲却是理论上合理,实践上不可操作。为了解决线性大纲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了螺旋或循环大纲。螺旋或循环大纲包括学习者可以有规律地间断性地反复加深学习的项目或话题。螺旋或循环大纲据说是兼于先行大纲和后续大纲之间的大纲组织形式。

自从NSEC这套书出世,国内的一些学者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NSEC做了相关研究。例如,程晓堂(2004)从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进行了详细解读。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罗递敏(2010)解读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罗递敏认为NSEC设计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开放性,内容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创造性,语法教学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内在性,评估体系上展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多样性。此外,马晓蕾(2006),张兴娟和何安平(2009)等也做了相关研究。

与上述学者不同的是,本文试图通过分析NSEC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探究NSEC系列教材所使用的大纲类型。

3. 结果与讨论

功能性项目上,两册书都有提到相类似的项目。例如,三册书的第五单元和四册书的第三单元都谈到了情感。三册书和四册书的第五单元都讨论了如何到达某人想去的地方,所以与问路有关的语法表达在两册书中都有论及。例如,三册书的第五单元有这样的表达“Where is…? Is …close to…? To the north/south/east/west of…”, 而四册书的第五单元有“Can/Could you show me where…? Go down this path and turn left/right at the first crossing. It’s just behind the…”。

写作任务上,两册书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三四册书第二单元都是关于说服的,而三册书的第四单元和四册书的第五单元都是说明型的。三册书的第五单元和四册书的第一单元都是描述型。

由此可知,三四册书中有相同的功能性项目或写作类型。尽管三四册书各自对同一功能性项目或写作类型的具体要求不同,但两册书都是对相同功能性项目或写作类型的应用。这样的组织有利于学习者掌握相关的语言点,及时予以复习。从而可知,NSEC所使用的大纲类型是螺旋或循环大纲,这是因为本文的分析结果与螺旋或循环大纲的特征相符。

此外,三四册书中功能性项目和写作类型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例如,谈及两册书中的写作任务时,三册书第一单元是叙述一个故事,第三单元是创造性地写一个可以表演的场景。不同的是,四册书的第三单元是写一个幽默的故事,而第四单元则是写一封关爱信。不同的写作类型既可以丰富教材本身,也可以使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同一件事,熟悉不同的表达方式。多样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培养创新精神。总之,对三四册书目录的样本分析能大致说明NSEC系列教材所使用的是螺旋或循环大纲。

4. 结论

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所使用的学习材料,尤其是教材,必须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做出调整。NSEC正是这样应运而生的。通过分析NSEC三四册学生用书的目录,特别是其中的功能性项目和写作,本文总结出NSEC系列教材所使用的大纲类型。结果表明NSEC系列教材在设计上使用的是螺旋或循环大纲。不幸的是,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本文所研究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若有更多的相关资料和更长的时间,笔者相信将会对NSEC系列教材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总之,本文的这个话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 Bell, Roger T.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 Ltd, 1981.

[3] 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 Journal of Basic English Education, 2004, 6(3):3-8.

[4] 罗递敏. 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J]. 文学教育, 2010, (10):77.

[5] 刘道义.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3)[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 刘道义.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高中教科书篇10

一、两岸高中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比较

1.两岸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的种类

(1)大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的种类

大陆人教版教科书栏目主要包括案例、读图思考、活动、阅读、问题研究五个栏目。“案例”对课文叙述的概念和原理起到进一步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素材的选择注意突出其典型性、说明性和例证性。“读图思考”一般出现在课文的中间或者末尾,多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目的是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地理技能进行思辨,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活动”穿插在每章节内容中,一般出现在每一目(框题)的末尾,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检测和评价,也是对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拓展。“阅读”是对课文正文地理知识、地理常识、地理故事甚至地理技能的重要补充和拓展。“问题研究”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设置在每章之后独立成节,就本章重要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条件,并使学生通过探究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1]

(2)台湾龙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的种类

台湾龙腾版教科书栏目包括BOX、学生活动两个栏目。“BOX”是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内容包括有趣资料、实例分析和较难深的概念,有的还配有图片,和知识窗功能相似,文章短小精悍,有较强的可读性。“学生活动”栏目设置在每节的末尾,形式多样,有操作性题目供学生对相关技能的实际操练,有开放性题目尝试引导学生联系与生活的应用、自然环境相关的地理问题,有为培养学生学科能力而设计的实地考察、模型制作和辩论等。

2.两岸高中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的数量比较

海峡两岸地理1教科书栏目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本系统占用篇幅多,是栏目系统的主体。通过对两种版本地理1教科书中的课文栏目进行分析,为方便研究,根据栏目的实质内容,将其归纳为“阅读”“读图思考”“操作表达”“附录”四大类,统计结果制作成表1。

二、教学启示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两岸地理教科书在栏目设计中都围绕着学生的“学”和“学本化”教科书迈进。学本教科书不再强调以学生的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积极构建。通过对两岸高中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的比较分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本教科书进行二次加工。

1.以书为本,强调自主学习

以书为本,“书”特指教科书,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在教科书中,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阅读、案例与交流的学习素材。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相关的“阅读类”栏目的功能,解释和丰富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教科书重点、难点、延伸点的理解,在拓展学生视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阅读、独立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和引导。

2.以生为本,突出问题引领

“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确定了学生是地理学习实践的主体。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保证学生深层次思维的核心是问题。一般而言,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奇异或不寻常的现象、引起矛盾的说法等,学生能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自主学习、探究思维的角色。思考性是教科书的生命所在,提出问题又是思考的第一步。从表1可以看出,人教版教科书特别注重体现问题意识,“读图思考类”栏目占9%;台湾版教科书未设计该栏目,且“读图思考”全部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形式来表达。

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突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通过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联系学生实际经验,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通过针对性强的问题质疑思辨,使教科书中每个图像、资料、活动等得到激活,学生能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自主学习、探究思维的角色。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是从图像中产生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以学为本,强化活动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能动建构性[3],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现的过程,学生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所以,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和丰富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事物意义的过程,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认知结构的重组。因此,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学习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教科书的内容尽可能以探究的方式来呈现。从表1可以看出,大陆版教科书“读图思考”“操作表达”等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活动类栏目的数量比例大。“读图思考”和“操作表达”等栏目的设置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有助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

地理学习的过程是一系列的包括阅读、读图、思考、问题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个过程要突出探究活动的设计,引发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来学习。

4.以图为本,贴近生活应用

台湾教科书选取的案例、图像以及设计的学生活动,充分考虑与台湾本土生活相关的信息。如龙腾版教科书中收入的152幅图片、55幅照片均有出处,其中49幅图片、22幅照片是来自台湾本土的信息,分别占图片、照片总数量的32%、40%,不少是卫星相片、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等图片、照片,这样选编能够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教版教科书中课后栏目编写的“问题研究”栏目,能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带到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问题研究活动感知生活中的地理,提升地理学科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要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就必然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为此,一方面,教学要尽可能选择联系日常生活的事例、图片、话题等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检验知识的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习惯,感知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即“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齐秀江.深港两地高中地理教科书内容与栏目的比较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97-100.

[2]林培英,杨国栋.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