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十篇

时间:2023-03-23 10:23:21

生物钟

生物钟篇1

对人体生物钟节律的长期研究与探索成就了生物钟医学,进而形成其五大分支:生物钟节律学、生物钟病理学、生物钟免疫学、生物钟临床学和生物钟药物学。

生物钟节律学目前有十个支系,分别为血液系统节律、循环系统节律、呼吸系统节律、消化系统节律、代谢系统节律、排泄系统节律、内分泌系统节律、生殖系统节律、中枢神经系统节律、感官系统节律。对这十大系统节律的认知与把握,是生物钟病理学、生物钟免疫学、生物钟临床学和生物钟药物学的灵魂。

生物钟病理学是从生物钟节律学角度解释人体病征的诊断科学;生物钟免疫学是以生物钟节律学为参照系的一种生理自我调解保健科学;生物钟临床学是参考生物钟节律学理论进行随机治疗的实用临床学;生物钟药物学是参考生物钟节律学理论进行药物调剂的给药科学。统而言之,生物钟医学是以生物钟节律学为灵魂的动态医学。

生物钟篇2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在某一段时间里精神状况良好、体力充沛,而过了一段时间,既没有生病也没有受到什么挫折,却感到精神不济、腰酸腿软。这很可能是人体的生物节律在起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体力等的好坏。

其实,各种动物的生命都有固定的节律即生物节律,它总是像时钟一样准确,所以人们又叫它“生物钟”。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当然也毫不例外地受“生物钟”的支配。早在1897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赫尔曼・斯沃博达就开始探讨人的生物节律的现象,发现人的体力变化和疾病有23天的周期性,心理变化有28天的周期性。后来,德国科学院院长费里斯又用大量的测算数据,有力地支持了斯沃博达的发现。大约在1920年前后,奥地利因斯布鲁斯大学教授阿尔费德雷・特切尔在研究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日期的关系后,发现人的智力活动呈现出33天的周期变化。

除了体力、情绪、智力周期外,人体的血压、体温、心跳、脑电波等都有明显的周期性。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人体生物节律已有100多种。比如,凌晨4点是婴儿出生的高峰时间,而早晨4~7点之间又是人的死亡高峰时间――这都是与人体生物节律有关。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生物节律是由高潮到低潮,又由低潮到高潮,有规律地、周期性地波动着。由高潮期向低潮期过度或由低潮期向高潮期过渡的日子,称为临界日。在临界日里,人体的协调能力差、情绪不稳、体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是发生事故、疾病甚至死亡的危险日,因此,临界日又叫危象日。两个或三个临界日重合时,称为二重危象日或三重危象日,此时人体状况更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都证明,86%的肝癌患者死于低潮期和临界日。

有些医学家推断,某些情感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生物钟”发生误差造成的,如能加以调整,便可消除或减轻症状。他们还倾向于认为,人体的细胞分裂复制周期和人的寿命,都是由“生物钟”左右的。另据报告,早晨4~7点之间,心脏病患者服用毛地黄,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效果最佳;而在上午9点钟,服用镇痛药普遍效果极佳。

生物钟篇3

花鸟并不懂得分辨时间,那是什么使得它们的生命活动如此有条不紊呢?其实,这些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钟”现象,是生物钟在左右生命的节奏。

古人的“天人相应”观点

自然界有生物钟,那人类呢?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记载,意思是说人的生活规律应该与自然界天地日月(也就是时间)的变化相适应。《黄帝内经》还出提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说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规律是一切生物生长的基本法则,人们也要根据四季变化的特点采取春夏,保养阳气,秋冬保养的养生方法。

生物钟在疾病的变化规律上也有所表现,《黄帝内经》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意思是说患有疾病的人,在一天当中常常会出现早晨的病情渐轻,中午病情稳定,傍晚开始加重,深夜病情最重的周期性变化。现代医学在临床上也观察到这种现象。

人体内的生物钟

19世纪末,西方的科学家也开始注意到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现象,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人体的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和妇女的月经周期等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作周期性变化,这些其实都是生物钟对人体的调控。在自然状态下,人体的生物钟会根据外界环境中明暗和温度等周期性变化,在24小时内进行有规律地活动。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在保持其生物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健康状况往往较好;而生物钟一旦被打破,且长时间处于紊乱状态的话,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或疾病,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顺应您的生物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健康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终日劳作,越显健康,有一天,由于儿女的孝顺,让他们休息“享清福”,结果不是周身不舒服,就是一病不起。还有刚退休的老人,身体状况反而不如上班的时候,都是与生物钟突然改变有关。

因此,认识了生物钟,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有“规律”地生活。老年人对几十年形成的生物钟要保养好,不要轻易改变它,免得引起生物钟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孝顺的儿女们,也不要轻易让老人迁就你们的“孝心”。

生物钟篇4

一、生物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729年,法国科学家将一种白天叶子张开、晚上闭合的植物,从室外搬到地窖中,结果发现,在没有光照的地窖中,叶子开闭依然同室外一样。19世纪英国科学家将不同时间开花的植物组成一个时钟,看着花开花落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或许这就是生物钟最早的发现。科学家指出,人类最熟悉也最普遍的生物钟莫过于日起劳作与夜间睡眠。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将人关在没有阳光的地下室里,每天吃饭的时间派人去送饭,结果发现被试者的生物节律每天向后飘移1~2个小时。当不定时送饭时,这种节律更是向后飘移至27个小时左右。这说明人体内的生物钟并非都是24个小时,它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喜欢晚睡晚起,他的生物钟就可能多于24个小时;喜欢早睡早起的人,生物钟往往少于24个小时,由此判定,生物钟是生活习惯使然。

那么生物钟是遗传的,还是后天适应环境获得的?为解开这个谜,在过去的50年中,人类做过很多科学试验。如对某种叶子“昼开夜闭”的植物给予8个小时的光照和8个小时的黑暗,试图如此循环改变植物的生物节律,结果却发现,一旦植物回到自然环境,树叶开闭马上返回24小时的节律;专家们让老鼠在15个小时黑暗和15个小时光照的节律中生活,繁殖了25代,当25代鼠辈子孙回到地面时,它们的生物钟也马上返回到24小时的节律,这充分证明了生物钟的遗传特征。同时,人类还发现各种环境因素能够调节生物钟,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线。实验证明,光周期的改变,能引起生物钟的改变,而且在24小时内不同时段的光刺激能使生物钟向不同的方向调节。因此可以说生物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生物节律变化的作用

生物节律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机制,它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肌体内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都是相互衔接和相互协调的。譬如心跳平均每分钟70次,而晚间只有50~60次,若处于运动状态时,心跳则会加快,呼吸和新陈代谢同样如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界就产生了生物节律。

生物钟同宇宙的作用有关,最主要的是同昼夜变化规律关系最为密切,同时它还与社会活动相关联。如果你上班时间从每天早晨8 时而改为6时,生物钟就会逐渐适应这一变化;季节变化对肌体也有重要影响,一个季节过渡到另一个季节,因气候的冷暖交替,人体机能就会产生不平衡现象,所以在季节变换时期,心血管疾病、溃疡病、呼吸道疾病和感冒等都容易发生或加重。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产生的生物现象,它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研究表明,生物节律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生物钟医学中有一个概念――非同步。它犹如钟表内尺寸不同的齿轮,当齿轮相吻合时摆针就会不停地运动,当齿轮出现故障时机械就产生毛病。我们坐飞机到不同时区旅游也是一个例子。假如我们已经习惯了晚上10时在家里休息睡眠,如果换了地方,改变了时间,人就需要重新适应,否则,就会感到疲倦、工作效率低下、头痛、精神紧张、周身不适,这一切都可称作不同步。非同步会导致肌体产生种种故障,易患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溃疡病等。同样,人生病之后,肌体内也会出现非同步。经常出现非同步,对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三、利用生物钟防治疾病

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心率、血压、体温等体内一切生命活动以及蛋白质的合成与消亡都呈现24小时的节律。生物钟不但体现于大脑内,而且反映在血液循环、内分泌和各种分泌的功能中。各器官的生物钟调整所需时间不同,一般睡眠两三天就可调整过来,但体内分泌与循环系统的生物钟却需要两三周的时间调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国际旅行期间会出现内分泌改变的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证明,生物钟紊乱可引起人的身体疲倦、血压波动、精神无法集中、胃肠道消化紊乱等很多不良反应。经常失眠的人更容易因生物钟紊乱带来精神或躯体的疾病。如果我们能完全研究出生物钟的工作原理,找到生物钟在体温、血液中的标志,就能以此了解体内各种代谢情况,从而控制生理行为。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很多相关疾病的发生,还可以指导设计最佳治疗方案和服药时间。由于人在新陈代谢中有24小时节律,所以,很多药物只有在某段时间使用最佳,因此根据这个规律用药,不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节省开支。总之,开展生物钟的研究,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防治疾病及延年益寿均有重大意义。

四、拨正生物钟健康有保证

生物钟篇5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有高级的生物钟,那么,人体的生物钟在哪里呢?古代人们误以为日出日落通过眼睛将光线传送到大脑内的“生物钟”来控制睡眠。科学实验证明:人类的“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两个大脑半球的下面、间脑中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南睡眠中枢加上松果体组成)。它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生物钟”现象与松果体生产的睡眠信使melatonin(褪黑素,缩写MT)浓度曲线密切相关。MT必须在“光相”转为“暗相”时才能产生。实验证明MT是调理生物钟的一把钥匙。

众所周知婴儿刚出生时没有视力,也没有规律的夜间睡眠。以后逐渐有了视力,松果体开始分泌MT。在光照下,松果体停止分泌:在熄灯后,松果体启动分泌。6个月以后,MT的分泌产量逐渐上升,到了2.5岁时,产量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松果体分泌MT产量的高峰到了青春期开始下降,到了30多岁时下降到高峰期的一半左右。到了更年期,MT产量因人而异,但是下降是必然趋势,睡眠时间也会因此而缩短,甚至有人随年龄增大而失眠,俗话说“人生前30年睡不够,后30年睡不着”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很多朋友睡眠质量低,甚至出现严重睡眠障碍,这与松果体MT分泌不足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体外补充MT,来调节人体生物钟的昼夜节律,对于管理睡眠,有着积极的作用。

可是,很多人在服用MT后却并未感到睡眠改善,这是因为,口服MT经肠胃吸收后,进入肝脏后立即分解失效,以致达到脑中MT量极少,不能有效促进睡眠。因此体外补充MT,应选用MT舌下含化剂型(睡眠康宁含片):这种特制剂型是根据仿生学原理,使MT经舌下黏膜吸收,经过淋巴进入上腔静脉直达心脏。补充的MT能够100%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在10分钟内迅速地作用于脑中,对于失眠者有很大的帮助。

睡眠康宁含片答读者问

问:睡眠一直不好,而且越来越严重。又不想去医院,不想吃安眠药,用睡眠康宁含片可以吗?

浙江杭州 颜女士

答:睡眠康宁含片能通过调理生物钟增强睡眠,对各类失眠状况效果都很好。因为,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经过卫生部批准的MT含化剂型,通过舌下速效含化方法。从体外补充MT,剂量小,吸收快,效果好,调整人体生物钟紊乱,使人甜蜜入睡。

问:睡眠康宁含片为什么要舌下含化?

江苏南京 刘女士

生物钟篇6

为什么燕子会远涉重洋迎春而来?为什么大雁会成群结队地在深秋南飞?为什么桃花三月要吐艳?为什么桂花八月会飘香?

原来,一切生物――从“视而不见”的微生物至高等生灵,体内都有一种近似时钟的机构,这就是生物钟。我们人体也不例外。

它时刻在运转

人体的生物钟,每时每刻都在运转着。请看:有些人根本不用闹钟,早晨也能按时醒来,前后不过相差几分钟。有个科学家在地下40米的地洞中生活了205天,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确定时间的仪器,结果他仍然保持着正常的作息时间。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的神经细胞每隔九十分钟就活跃一次,而在“活跃期”的想象力也就特别丰富。人类体温的周期性变化通常是:早晨2~6时最低,以后渐渐上升,下午5~G时达最高峰,在这以后便逐渐下降,前后可相差1℃。人的呼吸则日快夜慢,血压晨低晚高。人体细胞分裂的速度晚上要比白天快得多。由于睡眠时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最多,因而喜欢睡觉的孩子往往就长得比较高。在一年四季中,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在冬季最强,夏季最低。血液二氧化碳的结合力,冬天又比春天强些。

人体的生命节奏也会随月盛衰。妇女的月经周期即为一例。此外,在本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人体有二十三天的体力盛衰周期和二十八天的情绪波动周期。之后,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尔弗累特・泰尔其尔,又发现人体有三十三天的智力波动周期。当人们处于这些周期的前半段时间,就会感到体力充沛、情绪饱满、头脑灵敏,若处于后半段时间,则往往感到容易疲劳、烦躁不安和比较健忘。

对双生子的研究

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特,早就注意到病情与出生年月有某种关系。现代的意大利遗传学家和双生子学家格达博士,通过对一万五千多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单卵双生子往往在同一时间患病和死亡。例如,1975年5月22日夜,英国有一对66岁的单卵双生子因忠心肌梗塞,几乎在同一时辰死于两地医院。又如,有一对单卵双生子同在44岁做了甲状腺外科手术;另一对又都在63岁患上了恶性贫血,等等。为此,格达博士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时间遗传学。他认为,基因不仅能携带和传递生物信息,而且能携带和传递时间信息,它也是一种生物钟。从受精卵植入子宫壁的一刹那开始,这生物钟就开始运转起来。相同的基因有着相同的生物钟。由于单卵双生子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遗传特征的出现与消失的时间是“同步”的。这就是他们有可能同时患病或死亡的原因。

与健康的关系甚大

最近,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摩尔・伊德等研究人员,发现下丘脑中的一小串神经细胞,是控制人体睡眠和觉醒的生物钟所在地。倘若这群神经细胞遭到了破坏,那么人就会睡眠失调。可人体的其它生活节奏,如体温变化等则不受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如果把猴子的生活节奏打乱,它就容易得心脏病。人们工作与休息的交替与生物钟吻合时。也才能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且不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一些周期性疾病,如周期性发热、周期性腹痛、周期性关节痛等都与生物钟有关。它们发作时症状异常明显,间歇时却和健康人毫无二致。例如有个患震颤麻痹症的妇人,平时她的手和脚都强烈地震颤着,但每晚九时左右,这些症状都能暂时消失。

再者,许多疾病的轻重变化,与生物钟也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心肌梗塞者多为夜间发作,因为此时迷走神经的紧张度升高,容易使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发病。夜间发哮喘病的也比白天多,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晚上体内能抑制过敏的化学物质处于低潮,而促使哮喘发生的化学物质却正值高峰期间的缘故,临床上还发现,病人咯血往往发生在早晨和晚上6~9时;传染病人最可能的死亡时间是在早晨5时半左右,这时正是人体对细菌毒素最敏感的时间。

科学家近来发现,小白鼠身上的癌细胞早上增生速度最快,傍晚次之。研究者在清晨5时,即癌细胞繁殖的高潮到来前给一些患癌症的小白鼠服抗癌药物;而给另一些患癌症的小白鼠在傍晚5时服相同剂量的药物。结果是前者症状好转,效果良好,后者却依然如故,毫无疗效。

同样的是,心脏病人对药物洋地黄的敏感性,清晨4时大于平时40倍。若在早晨7时使用抗组织胺的药物,药效可保持15~17小时,但到下午7时用药,药效就只能维持6~8小时。

众所周知,在脏器移植方面,排异反应是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现在发现,人类肾脏移植的排异反应节律一般为7天,在一天之中,肾脏移植的排异时间以夜间的可能性较大,掌握这些节律,就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安排手术时间和治疗方案,使之取得较好的移植效果。

想方设法改变生命的时刻表

有的科学家认为,似乎有一张时刻表预先规定了生物寿命的长短。例如,寿命为sO年的鸡,体内的细胞就分裂25次;寿命为三年的小白鼠,体内细胞分裂12次,人体细胞每隔2.4年便分裂1次,分裂50次便停止了,据此推断,人的寿命应是120年。这一理论给人启示:假如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来延长细胞分裂的间隔时间,或给予某种药物来增加细胞的分裂次数,岂不可以使人们延年益寿吗?

据研究,有种章鱼眼窝后面的一对腺体上有生物钟,到一定时候,它会分泌一种激素,造成自身的死亡,因而人们把它称之为“丧钟”。通常,雌性章鱼在排卵7周后即“寿终正寝”。但是如果切除其中一个腺体,即使不吃东西也可延长寿命一百多天。要是两个腺体全部切除,寿命则可延长9个月。

生物钟篇7

有规律的生稍大方式和合理的生活安排会从生理上帮助宝宝建立生物钟。长此以往,宝宝会自觉地知道这段时间应该做什么。

1、试着让宝宝睡个整夜觉。有些婴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还不够完善,正常的生活规律尚未建立,对白天黑夜没有时间概念,白天呼呼大睡,晚上戏耍不止或哭吵不宁,这就是因为生物钟搞错了。对这种“夜啼郎”,在排除饥饿、缺钙、蛲虫等疾病后,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把生物钟拨回来。晚上不要逗引他,避免使之过度兴奋;在临睡前换上千爽的尿布,并让他尽量吃饱;在夜里不要给你的宝宝换尿布,除非他拉大便了,因为换尿布时的手忙脚乱会把宝宝打搅醒。还有,卧室灯光不要太亮,光线保持柔和微亮,不要和宝宝玩或者说话。到了半夜要是宝宝哭吵,不要把他抱起来哄,只要轻轻拍拍,哼一些小夜曲,便能使他安然入睡。千万不要把他彻底弄醒,否则他会加剧哭吵。还要提醒各位妈妈,夜里喂宝宝喝奶的次数越少,宝宝越容易重新睡去,所以不要宝宝一醒来就,忙着给他喂奶。

2、固定喂奶时间。刚出生的婴幼儿除了睡觉时间,有很多时间都是你在给他喂食。所以,在喂食上也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样有助手建立良好的生物钟。父母应该坚持定时给宝宝喂奶、喂水。白天不要看见婴儿一哭就抱起吃奶,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也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如果让宝宝的精力只作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吃得过多除了障碍脑部发育,也有害于宝宝的健康,容易患上胃肠疾病。有人曾说过:“不同的胃,可以使人成为乐天派或是厌世者。”胃病会使宝宝,优闷,不愉快、不幸福。而且,喂奶后宝宝容易睡觉,宝宝白天睡够了,晚上便不想再睡,这样也会影响宝宝健康生活规律的建立。正确的做法是妈妈在确定宝宝每天的食量后,将足量的食物以适当、相对固定的间隔时间喂哺宝宝。

3、强化“日常作息程序”。在喂奶和睡觉前你可以做一些固定的事情或同样的游戏,这样形成每天固定的程序,一旦你再次做这件事情或这个游戏,也就是在提醒宝宝:“该喝奶了!”“该睡觉了!”例如:喂奶前抱抱小宝宝,喂奶后和妈妈安静地游戏,或者给宝宝洗个热水澡:再次拥抱,喂奶,然后入睡。这个“程序”每天循环进行,有助手宝宝形成稳定的生物钟。此外,白天,父母应充分利用声、光等良性刺激逗引宝宝,多跟他玩耍,放音乐听,这样晚上他便会因感到疲劳而熟睡。

如果宝珠宝店的生物钟已经打乱,而上述几招还又不到预期的效果,则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用一些镇静剂,经如扑尔敏,每千克体重每天0.36毫克,一天一次睡前用,连吃3天,便可以把“生物钟”拔转过来。由于镇静剂的剂量小,疗程短,不必担心这些小剂量的镇静剂会影响宝宝的脑发育,更不必担心是否会引起“成瘾”的问题。

生物钟篇8

我年轻时,为适应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经常要三班倒,昼夜颠倒,人的“生物钟”运转和大自然的节律不合拍,不和谐,不融洽,常常做完早班下来,身子骨象散了架似的,头昏昏沉沉,尽管白天睡了觉,仍觉得很疲劳。现在退休了,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我就从“生物钟养生”这个健康基石做起,把规律生活逐步养成习惯。现把我逐日养生的定时项目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1.定时觉醒:早晨5:30―6:00,我睡觉自然醒来,醒后在床上伸伸腰,抹抹脸,揉揉腹,望着窗外的晨曦,想些愉快的事情,这时的心情特别好。

生物钟养生认为,当肾上腺分泌激素开始旺盛时,此时觉醒说明睡眠已充足。睡眠比吃饭更重要,要做到定时觉醒又比睡眠更重要,所以有“养生睡为先”,“睡眠胜似补药”等说法。充足的睡眠是益智、强体、抵御疾病的最基本手段。

2.定时起床:赖床5分钟后,我即刻起床。起床先按照“三个半分钟”进行,即坐起,双腿垂床沿,起后站立各半分钟。人体节律继续平稳完成由卧到立的过渡。起床后饮一杯温开水,以促进大肠蠕动。洗漱后,牵着我的爱犬“多多”,在社区林荫小道散步半小时,并做自编的八段锦操,此时全身经络、关节都感觉舒服。晨练回家后定时大便,通便可有效地排毒、防衰,不可小视。腹部通畅后,在8时前吃早餐。

3.定时定量喝水:水是生命之源,可有活命、强体、治病、美容、增乐、益智和益寿的作用。我除了起床饮一杯温开水外,吃完早餐后,还要去茶馆喝茶,捧着一杯清香的绿茶,怀着一种轻松、宁静、自在的心态去和茶友海阔天空,在清香甘味中慢慢啜饮。在睡觉前还要喝300毫升的温开水,这样可降低血黏度。在一天时间内,早、中、晚饮水一般在2000毫升以上。

4.定时三餐:定时定量进餐,会使消化腺按时自动分泌,保持食欲与消化能力。早餐不可少,古人云:“(食)朝不可虚(饥饿),暮不可实(过饱)”。早餐要吃好,我的早餐一般是鸡蛋麦片粥加早点或面包,一个水果,有时也吃些面条、米粉。营养丰富的早餐可保证体内和大脑营养素的供应,降低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中餐在12时,和老伴俩人吃,以素为主,佐以豆腐、素肉。晚餐在7点前吃,荤素搭配,并配小酒一杯。五味不偏嗜,以7―8成饱为度。

5.定时用脑:养生的关键在于健脑,为防止患老年痴呆症,除保证充足的睡眠外,我每天坚持在10时―11时读书看报或写作。下午3时―4时和老伴下棋,在六色棋盘上斗智,享受快乐。 这种经常定时用脑、护脑,使我心神能保持宁静、安详。

6.定时午睡:午睡是遵守生物钟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吃完中饭后看午间新闻,一点半钟上床午睡1小时,这1小时午睡补充了夜间睡眠的不足,下午学习和娱乐,精力更加充沛。

7.经常运动:古人云:“养生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心可逸,形不可不劳”。遵循古训,我分早晚两个时段进行运动(清晨和吃完晚饭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做保健操、散步和经络锻炼,节奏较为温和,适量适度,最难的是要持之以恒,天天不间断。

生物钟篇9

天人合一的生物钟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物钟规律,二是患病与发病规律。

首先,什么是生物钟规律呢?中医很早就认识到气候与疾病的关系,讲究“天人合一”、“四季养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与节气有密切关系:一年四季中,冬季心肌梗死最多;一天之中,早晨心肌梗死最多。

据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莫尼卡”方案在北京74万自然人群中十年监测的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与气温呈明显的逆相关,即气温越低,发病越高。气温曲线与发病曲线呈镜面对称。每年一月份天气最冷,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也最高。每当寒流侵袭,还会有相应发病小高峰,其规律性非常明显。

在一天之中,则以早晨为高发期,不论急性心肌梗死还是稳定性、不稳定性心绞痛,都有一个“晨峰”现象。在北京某医院一组连续两年的5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研究中发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组中,早晨5―6点发病最少,7―8点是5―6点的2倍,8―9点是5―6点的3.1倍。美国的一组报告中,早上时段的急性心梗发病占了总发病量的40%,所以这段时间被称为“魔鬼时间”。北京的观察还发现,在老年组中,冬季(11月――次年2月)心梗发病占全年总数的42%,而其余三季占58%,也就是说,冬季发病率比其他三季平均高出43%。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气象生物钟”现象呢?根本原因是人类600万年来长期自然进化,“日出而作”的结果。早晨,旭日东升,人们从睡梦中觉醒,大脑思维开始活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各种内分泌、激素分泌增多,血黏度上升,生理代谢活动增强,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心脏活动增强,使原已有病变、供血不足的心脏雪上加霜。如果再加上早晨时间紧迫,用力排便,以及进餐活动或情绪变化,很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造成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如果我们能注意冬季早晨的养生,这一额外增高的心肌梗死发病因素就可以有效预防。

疾病与诱因的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分两个过程:一是基本病变,即病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了病变,严重到至少一支主要血管狭窄70%以上,就会发生稳定心绞痛。这个过程是个十几年、几十年的缓慢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动脉硬化是起源于少年,植根在青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老年的慢性病理过程。据人群体检结果显示,40岁中年人约60%已有冠状动脉斑块,60岁已达80%以上。但这些并不可怕,因为人群中大多数人都有动脉硬化斑块,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只占其中极少一部分,约1‰。可怕的是第二个过程,即诱因,指突发病变,就是说斑块包膜脆弱或有炎症,在血流冲击下,表面损伤或破裂可以在短短的数天、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形成血栓,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其中,最可怕的是突然用力、大喜大悲、大惊大恐或酗酒,可以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造成心律失常,冠脉痉挛而于瞬间猝死。在“莫尼卡”研究中,北京200余猝死病例(一小时内死亡者)中,有18%的死亡发生在30秒钟内,发病之快,迅雷不及掩耳,令人措手不及。其原因大多是与此有关,而这些都是可预防,可避免的。

这两种心肌梗死发病过程的预防措施有所不同;

生物钟篇10

做知识产权咨询有3个年头了,经常有业内朋友说“咨询师不用写案子、赶期限,每天飞来飞去,与上至企业老总、下至研发人员打交道,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咨询大单”,听起来轻松又光鲜。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有句话常用来形容咨询师:“专业专业,三更半夜”。干咨询的,当然得专业过硬,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仅能跟企业的法务或IPR充分交流,更要能跟企业的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甚至董事长、总经理进行没有技术障碍的沟通;但同时,干咨询也得有个好身体,加班、熬夜、车轮战都能扛得住,这也是为什么运动在我们公司显得格外重要的原因了。

解释得多了,难免嗦,正好又赶上出差,也许通过这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大家能看出咨询师的工作到底什么样,那些复杂的咨询项目,是如何像花朵一样,一点点吸收养分和阳光,最终绽放美丽的。

咨询师都是夜行军

19:30,又一次出发,精简的行李几乎是在公司常备的,经常出差的经验,帮我计算好了晚高峰的拥堵时间,准时赶到机场。感谢U型枕的贴身陪伴,让旅途过得舒适一些。小憩之后,电脑键盘代替了U型枕,piapia响起。飞机在万里高空行进,我的思绪也飞进了咨询项目里,越飞越快,越飞越远。

22:00,顺利到达。从机场到酒店的途中,体会到机场的寂静与都市夜生活的喧嚣在同一时空的存在,坐在出租车里看不同城市的夜景,也成为一种略带享受的体验。为了第二天早上准备得更加充裕,通常选择的酒店都尽量距离客户近些,恨不得一到早上,迈过一道墙,就能见到可爱的客户,开始如约的工作。

23:00,到达酒店。酒店大堂的接待人员已经不太精神,反复问了几次“住几天”,我的回答都是不一定,看工作情况和安排。咨询项目里的派驻工作就是这样,会有各种突况和变化,大家都习惯了不确定,不知道住几天,不敢提前定回家的车票。

23:30,疲累的一天,终于可以歇歇了。房间虽然不大,却是接下来几天派驻工作最主要的晚间办公室。为了做一名看上去颜值合格的女咨询师,睡前敷个面膜也成为必修课。定好时钟提醒,赶紧睡觉,得保证明天的精神头。

我们与客户:是对手、伙伴和兄弟

6:00,起床。作为一次内容繁多的项目派驻,这个时间可不早了。需要冥想一下一整天工作的关键环节,可能见到哪些领导,会遇到什么突况,项目组需要主导完成什么事项,达到什么效果,成果一旦未达预期,怎么协调……想着想着,早上宝贵的时间已飞快过去。

7:30,出发!健康的生活是公司一直倡导的,刚刚开始坚持的健走习惯,不想因为派驻工作而中断。于是,选一条电子地图推荐路线,精神饱满的出发了。走在还不熟悉的路上,不期而遇的花香,行色匆匆的路人,一个陌生城市早上的生机勃勃,让我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8:30,到达。客户的厂区对来往人员的管理井井有条,但值班室大姐已经对我们公司的名字很熟悉了,一切填报备案进行顺利。走进这个不太年轻的厂区,看着大家开始按部就班的忙碌,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传统的老牌企业经历的变革和整个行业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我们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参与和努力。很庆幸这一切,我们没有错过。

8:45,见面。电话里的声音、邮件里的要求都和眼前这位工程师率真的笑容对应起来、鲜活起来。虽然第一次见,但我们已经是朋友了,不陌生的声音,不陌生的谈话内容,不陌生的思维习惯。工程师对我们的要求和对自己的要求一样严格,我们也准备好好地讨论这次派驻的关键工作内容,交换彼此的意见,把可能遇到的难题都细致地说了一遍。

12:00,汇报。负责领导听完项目汇报后对我们工作很满意,我分明看到了工程师脸上的得意和满意,我的心里也松了口气。刚才激烈的讨论和争论,这会儿都烟消云散,严肃的气氛即刻轻松下来。领导也送来关怀,问我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方便不方便,项目里还有什么困难。

12:30,午餐。厂区里遍是灿烂的阳光,食堂里熙熙攘攘,我们和相熟的工程师打了照面,甚至在排队打饭的等待中,还讨论起专业问题来。他们知道,下午就到了我们一起工作的时间了。

13:00,开工。午休对于派驻工作是很奢侈的,眼珠子一闭一睁,下午的紧张忙碌接踵而来。项目这一阶段的执行工作正式开始了――协助项目组工作的工程师像是流水线上的精密零部件,咨询项目组的咨询师像是流水线的标准技师,作为项目经理的我,就像是这条流水线上的总工。但与流水线不同的是,我们之间的对话不是程序事先设定的。每一个咨询项目的方案,都是心中的蓝图:如何管控产品出口的侵权风险、如何优化研发创新体系、如何协同处理知识产权日常事务……看似有些枯燥,缺乏情趣,但每个独立的案件,都是一次开创性的脑力付出,咨询师所面对的,没有重复不变的场景,没有等同处置的策略。

17:30,结论。我们给出的咨询建议,要求企业立即增加对知识产权的专项投入,划拨专门资金,以应对潜在风险,同时立即开展补救保护,这样的咨询建议极富争议性。如果咨询师不了解客户目标市场的运作情况,不在派驻期间与客户充分交流,不能将必要性向高层阐释到位,那么对客户来说,改变预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其中蕴藏着管家式一对一的长期信任与信息对称。可以说,我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一般的委托与,更像是同乘一条船,载舟攸关,荣辱与共。

19:00,晚餐。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我们和工程师一起在食堂吃晚餐,原本大家聊着家常正轻松惬意,突然工程师话锋一转,咱们的项目还应该能够对以后的工作产生现实的指导……这样的场景不是第一次出现,我也不止一次地,用餐桌上的纸巾认真地记录他的想法。我知道,实现了他的想法,我们的项目也就离成功更近了。

夜幕下的忙碌和期许

20:30,总结。来不及冲洗掉一天的疲惫,我们赶紧开会。一旦松弛下来,想要重新进入高能状态是很困难的,项目总结会在我的房间,大家迅速到位,气氛一下子严肃起来。每位咨询师对一天的工作开始总结:有的说,工程师人真好,很配合工作,给了哪些补充资料;有的说,某个部分的情况有特殊性,需要统筹作些调整;还有的咨询师在紧张地清洗数据,记录下数据特点,并分析和推理。大家也在紧张讨论,这次派驻工作的内容是否能顺利完成,明天的工作有哪些重点。

22:00,邮件。咨询师的生物钟答复,还没到睡觉的时候。总结会后,习惯性地打开了电脑,邮件嗖嗖地弹出,方案、讨论、汇报、结题……工作如此的交替着,有时显得沉重,但更有意义,因为我们与企业间的信任和项目与企业未来的休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