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23:47:33

公共建筑论文

公共建筑论文篇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近年来人们所日益重视的一种新型施工设计观念,该种理念强调建筑设计和施工要建立在尊重自然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保证建筑设计的同时,要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资源的消耗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保证建筑物的绿色环保的特性,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曾一度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消耗和浪费,使自然环境不堪重负,这些不良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来,人们在近些年来正在饱受环境恶化所带来的苦果,为此,建设一个新型绿色节能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在建筑设计中,人们对环境改善做出的努力就是推出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为了寻求与自然环境融洽相处的契机,建筑设计者们正在不断努力尝试,新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旨在建设绿色环保的建筑,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环程度,降低资源的浪费,打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绿色宜居环境。

2在公共建筑领域融入绿色设计理念的现实性意义

2006年6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并以此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对于各级政府、业主和管理人员而言,一套系统完备的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其开展公共建筑的绿色化进程工作,还能够不断的提高公共建筑的绿色化程度。要针对一些绿色化程度比较高的公共建筑给予及时的奖励与表扬,而对一些能耗比较低的公共建筑,则给出整改意见并且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2.1建立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

缓解资源短缺局面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还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程度,从而有效的缓解当前国内能源供需出现失衡的状况,为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2.2建立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任意的公共建筑而言,其都存在于社会环境中,都拥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因此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对公共建筑进行评价时,要全面的考虑到这一点,不仅要对一项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也要从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评价,来从中选择最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项目方案。这样一方面确保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也有效的提高了公共建筑的整体经济效益。

3绿色设计理念概述

3.1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由于建筑是一个开放系统同周围所在的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设计而言,其要追求最佳的环境效益,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整体设计的原则。其次要坚持高效绿色的原则,对这个原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是要尽可能的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则是要采用无污染的建筑材料,从而实现建筑材料的无害化。最后要坚持灵活多适以及健康可持续的原则,要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的采用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同时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考虑。

3.2绿色建筑设计的程序

通常而言,绿色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分为:需求论证———方案设计———寿命周期的评价———施工图设计等方面。要根据相关建筑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合适的步骤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

3.3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

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而言,目标论和过程论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目标论是指从多方面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进行了目标的设定,从而为人们总结了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与构成绿色建筑的基本框架。而过程论即是将时间维度的概念引进了绿色建筑理论,认为其是一个伴随建筑全寿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持续概念。

4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途径

4.1采用新型绿色能源系统

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领域,新型能源系统的应用已经在大规模试用和推广中,其中太阳能和风能以其无污染,能源可持续提供的优点受到建筑设计单位的青睐,太阳能转换设备可以通过收集吸收太阳所散发出的热能,使之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种能源,风能则主要用于发电,实现电力系统零能源消耗。在未来,新型能源系统将继续被开发和利用,逐渐代替相当一部分高耗能能源转化系统,真正实现能源高效利用。

4.2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建筑设计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新型的环保材料,这些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取代了以往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建筑材料,不仅降低了建筑成本和施工难度,而且还实现了建筑的环保无污染,提高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和使用效能。

4.3降低设计施工中的人为施工污染

建筑施工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施工污染,最为常见的就是由于施工材料和方法选用不当所带来的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如固体废弃物污染,空气和水源的污染,噪音污染等等,降低施工中的人为污染可以对环境改善做出很大的贡献。首先,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尽量在保证预算的前提下,选用更加环保污染低的建筑原材料,同时,建筑设计者的设计要尽量简约,避免产生多余材料的消耗;其次,施工人员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并管理好现场施工人员的污染环境的行为。

5结束语

公共建筑论文篇2

建筑节能在整个节能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建筑能耗在社会整个能源消耗中占到30%以上,建筑节能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节能工作。特别是现有的许多大型公共建筑,数量特别巨大,能耗特别严重。目前,中国每年竣工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约为20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约为4亿平方米。

年初,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联合《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必须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有关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建设单位要按照相应的建筑节能标准委托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建成后应经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凡达不到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当今,绝大多数公共建筑有一个共性,就是采暖能耗、空调能耗特别高。在公共建筑全年能耗中,大约60%消耗于采暖和空调,而其中的20~50%由护结构传热所消耗。在围护结构方面,由于此类建筑大多数都要求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因而,玻璃门窗设计得尺寸很大,窗墙比很高,或干脆设计成玻璃幕墙结构。

玻璃与其优良的透光性能和特殊的质感在建筑上的运用是其它材料无法替代的。长久以来,由于玻璃材料本身的特性造成了玻璃自身的保温隔热性能差,不能满足现代建筑所要求的节能和舒适的要求。特别是那些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的大型公共建筑,过去,由于使用了不节能的普通钢化玻璃或普通中空玻璃制作幕墙,该部分建筑的能耗特别高,而且冬冷夏热很不舒适。

随着玻璃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节能玻璃象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真空玻璃的出现超越了以往所有的节能玻璃品种,标志着真空玻璃节能时代即将到来。

二、真空玻璃的基本结构真空玻璃是一种保温、隔声性能非常突出的高新技术产品

真空玻璃是由两块平板玻璃,中间由微小支撑物将其隔开,玻璃四周用玻璃钎焊料封边,通过抽气口抽真空,然后封接抽气口保持真空层的一种结构。为了长久保持真空度,延长真空玻璃寿命,新立基公司生产的真空玻璃在真空腔内还放置了吸气剂。微小支撑物是外径0.5mm,厚度0.15mm的金属环,由于体积微小,对人的视觉和玻璃的光学性能几乎没有影响。

真空玻璃的保温原理和结构与保温瓶极为相似,建筑上使用真空玻璃就好象把建筑罩在一个巨大的保温瓶中,保温节能效果可想而知。

三、真空玻璃的保温性能Low-E中空玻璃是目前市场上运用较为普遍、节能效果也很好的玻璃品种。

中空玻璃利用了空气导热系数低的特点。从传热学上讲空气虽然导热系数较小,但毕竟是要进行热传导,其它气体包括惰性气体也一样。中空玻璃由于存在着较大的空气传导热量,使得使用Low-E玻璃降低辐射热的最终保温隔热效果大为降低。只有真空状态才能消除热传导,使玻璃的综合传热性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常规真空玻璃产品系列中的真空玻璃保温。最好的Low-E中空玻璃和充氩气的Low-E中空玻璃的保温。通过对比真空玻璃和中空玻璃不难得出下述结论:

1、真空玻璃热导随着所用原片的有效发射率的降低而迅速降低,中空玻璃热导降低的并不明显。

2、如果Low-E玻璃发射率做得很低,比如0.05以下,辐射热导到了几乎可以忽略的地步,此时再降低Low-E玻璃发射率对中空玻璃来讲意义已经不大,但真空玻璃传热系数可以做到0.5W/m2.k,而充空气的中空玻璃传热系数只能做到1.60W/m2.k,充氩气的中空玻璃传热系数只能做到1.23W/m2.k.

3、就传热系数K值而言,真空玻璃K值只有充空气中空玻璃的三分之一,充氩气中空玻璃的二分之一,在不考虑太阳光辐射的情况下,比如,夜晚,真空玻璃比充空气的中空玻璃节能近70%,比充氩气的中空玻璃节能50%.

4、在辐射热导可以忽略的情况下,真空玻璃热导的主要来源是支撑物热导0.5W/m2.k,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望进一步降低该数值,比如在玻璃强度提高的情况下,减小支撑物直径或增大支撑物的间距都有望大幅度减小热导;充空气(或氩气)的中空玻璃热导的主要来源是气体对流传热和气体导热,为2.1(或1.5)W/m2.k,该数值不可能再有下降。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在保温性能上真空玻璃将超越中空玻璃(或充氩气的中空玻璃)更多。

5、由于真空玻璃的厚度通常只有中空玻璃厚度的一半,因此,真空玻璃的表观导热系数更显著地小于中空玻璃的表观导热系数。真空玻璃可以使用三块玻璃制成双真空层的真空玻璃,热阻增加一倍,热导降低一倍,而厚度在单真空层真空玻璃厚度的基础上只增加4mm,比中空玻璃还是薄。

可以说在保温性能上,现阶段真空玻璃已经大大超越了中空玻璃,将来会超越得更多。

四、真空玻璃的光学性能和隔热常规真空玻璃由两片玻璃组成,真空间隔层对太阳光谱是通透的,间隔层支撑物很小。

新立基公司所用支撑物为环形金属片,外径只有0.5mm,高度约0.15mm,即使按圆柱形考虑,每平方米约1600个支撑物对辐射的遮挡面积只有:1600×π×0.252=0.000314(m2),约占玻璃总面积的万分之三,故支撑物对辐射的遮挡作用可以忽略。

我们知道,建筑上的传热除了要考虑温差因素引起的传热外,还要考虑太阳辐射因素。太阳辐射透过玻璃的能量与玻璃光学特性有直接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得热系数SHGC(太阳能总透射比)。

严寒地区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应多考虑冬季阳光的射入,以减少取暖热耗,选用得热系数大的真空玻璃对节能更为有利;夏热冬暖地区,夏季阳光强烈,气候炎热,冬季温暖,应多考虑遮阳,减少阳光的射入以节约制冷能耗,选用得热系数小的真空玻璃更为合理。

五、真空玻璃工程实例

1.天恒大厦工程天恒大厦2005年6月落成,位于北京东直门立交桥东南角,地上22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89米,总建筑面积570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5A智能系统的高级写字楼。天恒大厦北侧有一面横隐框竖明框玻璃幕墙,西北角是一面横明框竖隐框,向内与垂直面倾斜15°的三角形玻璃幕墙。幕墙设计和施工单位是江苏省建伟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两面幕墙所用玻璃全部是新立基公司提供的真空玻璃。玻璃最大尺寸为1985×1161mm(矩形),其西北角幕墙由于是三角形立面,所用玻璃很大部分是异形(梯形和三角形)。两面玻璃幕墙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共用去真空玻璃3365块,合4848平方米。另外,大厦各种窗户所用玻璃也全部是新立基公司提供的真空玻璃。窗面积约2500平方米,用真空玻璃共用去1636块,合1540平方米。

天恒大厦玻璃的传热系数(K值)和空气计权隔声量经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心检测,A结构真空玻璃K值=1.0w/m2.k,B结构真空玻璃K值=1.2w/m2.k.B结构真空玻璃空气计权隔声量Rw=36dB.天恒大厦幕墙玻璃采用FB双面复合中空的做法,除了能够使K值在NL真空玻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外,主要考虑了幕墙抗风压和人身安全方面的要求。与室内外空气接触的玻璃采用两块6mm钢化玻璃,有效地承受了正负风荷载,室内钢化玻璃还有效防止了人的身体对玻璃的冲击可能引起的伤害并保护了玻璃的真空部分。

2.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工程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落成于2005年3月,是北京市科委重点科研和“奥运科技专项”项目。该项目还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的技术集成平台,用于展示和实验各种低能耗、生态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及先进的技术产品。

超低能耗示范楼座落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总建筑面积2930m2,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新立基公司的真空玻璃产品用于南立面幕墙玻璃和西面、北面的门窗玻璃。该工程幕墙部分共使用真空玻璃72块,合计74m2,最大玻璃尺寸为1982×1200mm;门窗部分共使用真空玻璃92块,合计50m2,最大玻璃尺寸为1356×964mm.幕墙设计施工单位是深圳市方大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门窗制造和安装单位是日本YKKAP公司。玻璃结构见图3幕墙玻璃K值=1.0w/m2.k,门窗玻璃由于在中空层玻璃上用一块低辐射镀膜玻璃代替了普通钢化玻璃,使得K值=0.9w/m2.k.幕墙玻璃考虑到面积较大和承受正负风荷载的影响,内外两面均为钢化玻璃。门窗面积较小,除室内考虑人身可能的冲击使用5mm钢化玻璃外,朝向室外的玻璃未使用钢化玻璃。

由于该幕墙为隐框幕墙,玻璃面积大,玻璃的自重和风压等荷载较大。

六、节能效果试验和分析

1、真空玻璃节能试验2003年冬季,在建筑科学院的协助下,进行了真空玻璃冬季节能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真空玻璃与中空玻璃相比有非常明显的节能效果。

该试验所用真空玻璃为新立基公司的产品,当时常规真空玻璃的K值为1.4w/m2.k,复合真空玻璃的K值为1.2w/m2.k试验是在北京市马家堡选用的两个同样户型、面积、朝向,同一层相邻的两户新建单元房501、502室中进行。该户型的南向房间建筑面积15.12m2,北向房间为10.8m2.外墙为240mm,砖墙加60mm厚聚苯夹心石膏板保温。实验过程是502户的南北钢窗保持原样,仅把501户南北钢窗拆下,换成塑钢窗。这就形成501塑钢窗与502单玻钢窗(南向),双玻窗(北向)的对比试验。试验期间塑钢窗按需更换,分别为中空玻璃(N4+A9+N4),常规真空玻璃(N3+V+L4)、复合真空玻璃(N3+V+L4+A9+N3)。试验的测量元件采用热流计和铜—康铜热电偶测温元件。测量元件布置在窗玻璃、窗框、阳台门肚板和房间的各内外墙上,通过BXSCC-1型便携式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每小时检测一次。试验从2002年12月11日开始采集,至2003年元月9日为止,共取得22昼夜实测数据。试验期间,南向阳台门窗户全部打开,使试验窗直接面临室外气候。房间房门关闭,室内供暖没有控制。

试验遇到北京多年未遇寒冷天气,连续几天下雪阴天,曾测量到日平均气温-7.9℃。日最低气温达-9.3℃的严寒天气。针对上述气候状况,采用南向有阳光,北向无阳光和阴天三种工况来统计试验结果。试验大部分时间室外的平均气温低于节能规范,即北京地区采暖期间室外日平均气温为-1.6℃。

2、天恒大厦节能效果分析以天恒大厦为例,假设该大厦分别采用白玻、普通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热反射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标准真空玻璃组合双中空六种情况,进行耗能比较。并对真空玻璃节能经济效益作估算。

以国内某玻璃企业生产的白玻、普通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热反射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和新立基公司为天恒大厦生产的真空玻璃参数为根据进行计算。

结论

(1)从全年节能来分析,复合真空玻璃比其它玻璃节能,最低的达28%,最高可达72%.

(2)北京属于寒冷地区,冬季复合真空充分发挥了节能优势。但夏天节能却不如热反射中空玻璃,其原因是真空玻璃的遮蔽系数较高,但降低其遮蔽系数又会影响室内采光和冬季太阳辐射进热。遮蔽系数应取合适值。从全年节能来看复合真空比热反射中空节能36%.

(3)与其它各种玻璃比较,采用复合真空,可节能、省电、节省电费开支,最低62万元/年,最高424万元/年,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同时由于节能,可节省发电燃煤,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地球,造福人类。

(4)由于节省能源费用,对于单片玻璃,使用真空玻璃当年即可收回投资,即使对于Low-E中空2年内也可基本收回多付出的投资成本。

七、结束语

天恒和清华工程分别落成于2005年9月和2005年3月,为两个工程提供的真空玻璃的生产时间是在2004年下半年。事实上,新立基公司真空玻璃的生产技术在这两年里又有了新的发展,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一,Low-E玻璃作为生产真空玻璃的原片,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南方玻璃集团和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的离线硬膜Low-E玻璃的辐射率都做到了0.11以下,这为大幅度降低真空玻璃的传热系数,提高真空玻璃的保温性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上两个工程NL真空玻璃部分的传热系数为1.3w/m2.k左右,而目前NL真空玻璃的传热系数已经可以做到0.85w/m2.k,LL真空玻璃的传热系数已经可以做到0.70w/m2.k.第二,研制成功了具有国内专利的夹层真空玻璃,使得真空玻璃又多了一个安全玻璃品种。

第三,真空腔内置入了吸气剂,使得真空玻璃寿命得到延长。

公共建筑论文篇3

公共建筑总体空间的整体环境布局是一项具有一定全局性的问题,在分析中应该从建筑设计的整体入手,在综合考虑环境和空间中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使这些因素能够在建筑中进行有机结合,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单体公共建筑对于整体环境布局来说是一项局部性的内容,按照局部服从整体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实践中通常应该先从整体布局的设计思想入手,通过对各要素的合理分析和利用,解决全局性的建筑问题,继而对局部布局产生影响,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单体公共建筑设计有据可依。同时,随着建筑设计中整体环境布局问题的深化发展,也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总体设计方案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正和补充,使总体与局部布局能够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反复推敲之下,随着设计师设计思路的不断延伸和发展,设计师有可能在公共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在实际建设布局的刺激下爆发出新颖的设计思路和灵感,进而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捕捉更为优秀的设计方案。相关研究实践表明,在公共建筑设计实践中只有对整体环境特色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在设计中正确处理好建筑设计室外环境与空间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只有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才能在建筑中取得紧凑的空间组合效果、良好的建筑通风和采光条件以及便捷的交通等优秀公共建筑的必备条件。同时,科学合理的总体环境布局也能够保证公共建筑与建筑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性,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此外,合理的总体环境布局,能够妥善处理好公共建筑中整体建筑与个体建筑在空间、造型、体量等方面的内在关系,使建筑在建成后能够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既保证了公共建筑本身的实际功用和优美的造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建筑环境的艺术性。

2合理利用公共建筑整体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总体环境布局,特别是在建筑室外环境的设计和建造方面,在长期发展演进,中国内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建筑经验。通常情况下,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环境中固有特色的思想来表现一种建筑设计中的全局性设计理念,通过对空间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进行合理的提炼,能够充分为我国当今公共建筑设计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也就是说,对造园学说中“因”与“借”的辩证统一关系加以明确和分析,才能真正发挥造园学说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思想指导作用,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因”和“借”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要兼顾两种思想,才能充分利用建筑整体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保证建筑设计质量。如若只强调客观的因而对主观层面的借有所忽视,在建筑设计中以自然条件为支配,则必然会使总体建筑环境布局陷入到自然主义的僵化思想中;同样,若重视借而忽视因,也就是对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所忽视,在设计中追求推理自然环境的抽象设计思想,就会使室外空间布局设计产生一种矫揉造作之感,影响设计质量。所以,必须准确把握建筑设计中的因借关系,掌握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因素的正确方式,在充分考虑建筑本身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建筑周围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使建筑与环境水融,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建筑设计整体艺术境界。对于室外环境的具体空间组合来说,在设计中应该对建筑周围的具体规划、交通情况和其他建筑群体的设计效果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因地制宜地将公共建筑设计与周围建筑整体布局相融合,保证城市整体建筑设计的艺术效果。例如,当公共建筑建设在城市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时,为了兼顾这一地段、交通、主要街景等整体环境的特殊要求,建筑设计师一般在不损害本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以此特殊环境的自身特征为主要设计依据,比较自然的对建筑的空间和形体进行科学的处理,使建筑能够与室外环境真正达到和谐统一的建筑艺术效果。

3依照建筑设计构思图对建筑环境进行创造

对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整体布局环境进行设计,应该在利用建筑环境中有利因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建筑环境中的个性景观特色,尊重设计者的创新构思需求,在适当的加工和改造之后,使环境传达出的精神情感,能够为公共建筑设计的总体设计布局服务,这在建筑室外公建的科学组合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特定的建筑环境必然存在一定的设计局限性,在某些层面上可能会与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相违背,甚至有时固定的环境现状会与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相冲突,此时,设计者就应该在保留建筑整体环境中有利因素的情况下,着力改造环境中与设计者设计意图不相符的因素或不利因素,以实现整体建筑空间布局的和谐性。例如,我国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就为了充分表现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威严崇高地位,在室外空间设计中,创造性的建造了严谨对称的建筑空间布局。从正阳门一直到太和殿,长达1700m的距离,陆续设计了五座城门和六个风格面积迥异的封闭性空间。这一系列组织室外空间和环境布局的手法,是利用长、横、方等不同形状的园林院落与不同形体的公共个体建筑相配合而完成的,构成了具有不同建筑氛围的封闭性空间,使人们在欣赏中能够有节奏地由一个院落过渡到另一个院落,获得弦弦相应、步步紧扣的空间效果。在这一空间构图的序列设计中,由南至北,前面是相对矮小的大清门,两侧是对称性的廊子,构建出一个低矮、狭长的空间;北端是一个相对开阔的横长院子,矗立着高大威严的天安门。可以说,北京故宫在空间和环境氛围的营造上,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经典案例。

4结语

公共建筑论文篇4

关键词: 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 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 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 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3.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因此,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表达,还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10页

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8

勒柯布西耶 着,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66429.htm

公共建筑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公共构筑物 国家赔偿责任 建筑物危险责任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万起因公共构筑物导致的损害案件发生,在这些案件中,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却不足1000起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法律在理论上对公共构筑物致害问题存在着不少空白和模糊之处.有必要对此问题做一番探讨,以形成自身的一套规则;另一方面,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颁布之前,对公共构筑物维护、管理的瑕疵致害上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由于立法的不清和理论的混乱.对于公共构筑物致害的责任如何认定以及对受害人的损害如何赔偿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各地法院在处理类似或相同的案件时,常常结果迥异或不尽一致,有的甚至拒绝受理这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严肃和权威。破坏了法制的统一性。而且也不利于对受害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鉴于以上。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公共构筑物致害的理论规则做深入研究.并在法律上予以明确。

对于公共构筑物致害赔偿的具体途径.各国做法不一。通常情况下,各国均将公共构筑物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而在我国.公共构筑物致他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害,为国家赔偿责任.抑或一般的民事赔偿责任.目前国内有两种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公共构筑物致害责任应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的规定,即建筑物及其他地上物致害责任.应由建筑物及其他地上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实务上.判例认为属普通的民事赔偿责任.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贯彻了司法实务中的观点.依然认为公共构筑物致害赔偿责任是一种普通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有的学者认为公共构筑物致害责任属国家赔偿责任。确认公共构筑物维护、管理瑕疵致害为国家赔偿责任。在国外立法上,只有200多年的时间,这与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的历史较短有关。众所周知。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法律遵循“国家不能为非”原则和“国家无责任说”理论.国家不是赔偿责任的主体。人民不得对国家提起侵权赔偿诉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体。国家无责任说丧失了理论上和政体上的依据.确立了国家赔偿制度。至此.才出现了作为国家赔偿责任制度之一的公共构筑物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公共构筑物致害赔偿的法律规定是法国。法国早在1799年的法律中.就已规定了国家行政部门应对公共建筑工程所致损害承担国家赔偿责任.但是直到1873年的勃朗哥案件,才通过判例法最终确立了国家赔偿责任制度.这只是该种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的雏形真正在国家赔偿法中确立这种国家赔偿制度,是日本的《国家赔偿法》第二条。日本学者将国家赔偿责任区分为国家权力作用的赔偿责任与非国家权力作用的赔偿责任,后者再分为私经济关系的赔偿责任及非权力的公共行政的赔偿责任从明治以至大正初,只承认国家立于私经济关系当事人地位.可依民法典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大正5年以后的判例.承认国家基于非权力的公共行政(如公共营造物的设置和管理瑕疵)所致损害,可依民法典第717条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但基于公权力的行使所生损害的赔偿责任,却一直不被承认。直到二次大战后.于1947年颁布国家赔偿法,规定了基于公权力的行使所生损害的赔偿责任。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终于得以确立1967年韩国制定《国家赔偿法》,第五条规定了上述赔偿责任。1973年《德国国家赔偿法》(草案)规定了上述国家赔偿责任,称之为公权力主体因其技术性设施之故障所生权力之侵害的赔偿责任。

在美国.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主权豁免原则仍起着支配作用1946年。美国通过了联邦侵权赔偿法.宣布放弃国家侵权赔偿责任的豁免特权,允许有关当事人对因联邦政府雇员在其职务范围内有过失的侵权行为.向美国提起侵权赔偿诉讼,对于人工构筑物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并未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判例承认准许人民对国家供给的设施.因维护不当欠缺安全性而遭受损害者.可以请求赔偿标志英国确立国家赔偿责任的立法.是1947年颁布的王权诉讼法,该法宣布原则上放弃国家豁免原则.但对于人工构筑物致害责任亦未在王权诉讼法中明文规定.适用时需视该公务员有无违反义务之过失而定.实务上对于道路交通设置上的瑕疵、过失,国家应负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公共构筑物致害责任为国家赔偿责任.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所承认。我国在1982年制定现行宪法时.立法者总结三十多年历史经验.借鉴上述各国关于国家赔偿法立法的成功经验,规定了第4l条第3款:“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

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这一宪法条文是建立我国国家责任制度的奠基石1994年5月制定了《国家赔偿法》。可以认为,我国国家赔偿责任制度已初步确立,尽管尚不完善将公共构筑物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错误地认定为普通的侵权责任.主要原因是将其混同于建筑物危险责任。建筑物危险责任源于古罗马法。虽然现代民法的建筑物责任与古罗马法的规定不同,但基本点具有一致性,即损害因建筑物而生在法国和德国.民法对建筑物危险责任的规定并不适用于人工构筑物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没有颁布《国家赔偿法》之前.曾有过通过解释将公共构筑物致害责任纳入到建筑物责任之中。但在《国家赔偿法》颁布以后,公共构筑物致害责任不再适用民法第717条的规定.而是适用《国家赔偿法》第2条的规定。建筑物及其他地上物致害责任与公共构筑物致害责任是存在着区别的建筑物责任的根据有二:一为报偿理论,即受利益者负担建筑物所生损害:二为危险责任理论,即建筑物为危险之源,应由其所有人负危险责任道路及其他公共设施以满足公众需要为目的.其受委托管理之国家机关或公共团体并不享受利益.无法依补偿理论解释,即以服务社会公益为目的.亦无使所有人负担危险责任之理.因而危险责任理论亦难以适用道路。

管理责任属国家赔偿责任.其根据为“公共负担人人平等”理论。依此理论,国家出于公共目的,设置和管理道路及其他公共设施,为社会公众谋利益。如果因而损害某人的利益.就必须由国家对受害人予以赔偿.从而达到公共负担人人平等。

有的学者认为.道路等公共构筑物致害责任是国家赔偿责任.建筑物及其他工作物致害责任是一般民事责任。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一是适用对象不同。公共构筑物的适用对象是国有道路、桥梁、隧道及其他设施:建筑物责任为建筑物及其他设施倒塌、脱落。建筑物上的搁置物发生脱落、坠落:二是责任主体不同建筑物的责任主体是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的所有人或管理人:人工构筑物的责任主体是受国家委托管理国有道路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国家机关或公共团体:三是承担责任的根据不同。建筑物责任的根据有二:报偿理论和危险责任理论公共构筑物责任的根据是公共负担人人平等理论:四是责任原则不同人工构筑物责任为无过失责任原则,建筑物责任为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笔者赞同将人工构筑物致害责任纳入国家赔偿责任。在现代社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靠公民个人已无法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尤其对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靠国家和社会来满足国家为保障人民福祉.有义务提供公共服务为增进人民福利,公共构筑物越来越多.随之公共构筑物对公民的致害也越来越频繁。因此法律对公共构筑物致害责任如何规定就显得愈发重要我国即使不能把因公共构筑物设置或管理瑕疵所造成的损害予以国家赔偿.至少也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对公共构筑物因设置或管理瑕疵所造成的损害予以国家赔偿。其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公共构筑物。如公路、桥梁、隧道等.绝大多数都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家行政机关的有关部门负责维护、管理,若对因维护、管理瑕疵不当造成的损害不予国家赔偿,势必造成许多损害实际上得不到任何赔偿。

其次.将公共构筑物致害责任适用民法规定不利于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的归责原则是过错推定原则,致害人只要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能够免责。受害人还需举证证明维护、管理瑕疵或者存在设计缺陷,因公共构筑物存在维护、管理瑕疵或者存在设计缺陷致受害人受害时。才承担赔偿责任。在现代社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道路、桥梁、隧道等人工构筑物的维护、管理瑕疵或者设计缺陷由受害人来举证证明实属不易.这势必加重原告在举证责任方面的负担若将公共构筑物致害责任纳入国家赔偿范围。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致害人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只要存在损害事实。就必须承担责任,这有利于受害者获得实际的赔偿。凸显了对公民权利确实和周全的保护。

再次。维护、管理人工构筑物是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责之一。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这一职责必将日益加重。将其纳入国家赔偿范围。有利于促使国家行政机关增强责任心.精心设置或管理公有公共设施。减少和避免因管理人员的失职渎职、消极不作为造成的公共构筑物致害事件。

公共建筑论文篇6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情感体验

引言

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是城市公共生活的焦点,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构造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城市社会公众生活和活动的良好环境。

1、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相关理论分析

1.1建筑空间理论

建筑的空间是指建筑物周围的空间与其空心部分,是指人们可以在其间进行活动的内外环境。在建筑发展的漫漫征程中,建筑师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对空间进行探究并设计生成适合的空间,从而形成各种或封闭或开敞的空间。[1]

1.2场景理论

场景不但存在于艺术作品领域,也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场景可以是人们在结合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式各样的生活场面。场景的具体构成要素主要是非固定因素――人(角色)、固定因素(舞台)、半固定因素(道具)。作为人类生活现象的场景,真实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等因素 ,良好的场景能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生活更美好。[2]

1.3空间与场景的关系

场景相对空间而言,会让人产生一种可以感知的氛围感。因此只有建筑的空间被人们用心使用过从而形成各种场景,这样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空间。也可以说,场景不仅仅包含了空间本身,还包含了空间的使用者。空间作为场景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场景产生影响,只不过在不同场景中空间的作用或大或小而已。【3】

2、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特征

2.1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时代性

不同类型的空间场景体现了每个时代明显的特征,比如木构架建筑体现古代中国的特征,白色石材建筑体现了西方的特征,而当今社会的特征是钢筋混凝土。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对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场所,自然也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特征。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离不开这个城市的人的发展水平,而这个城市的人的活动空间也离不开公共空间。只有设计出良好的公共空间场景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发展。

2.2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主题性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主题,如公园主题、社交主题、会议主等。公共建筑空间作为人的活动空间,其空间场景自然也少不了主题。为了表达特定的主题,建筑师会设计不同的建筑空间场景,以其让各个物质要素及精神要素进行统一编排。

2.3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统一性

公共空间与人的情感体验是一个整体,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各个要素都不能脱离这个整体。空间中的各个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必须有很好的联系,才能保证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整体统一性。此外,只有建构适合当代人们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

3、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构成要素

3.1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形成基础是空间场景的物质要素之一― 建筑,因为后者是相对确定不变的,又称为固定要素。空间场景的固定因素是空间场景中的第一层次,体现了空间场景的基本属性,任何人的公共活动及情感体验都离不开物质的空间实体。固定因素主要由周边的公共建筑与地面组成。

3.2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半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中的配景是空间场景的第二层次,因为具有相对的灵活变动性,所以称为半固定要素。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半固定要素主要是各种铺设、装饰、艺术品等。这些要素可以增强空间场景的主题、渲染空间场景的气氛,增加空间场景的层次,是空间场景品质特征的决定性要素。因为半固定要素容易变动,这为建筑师构造空间场景提供极大便利。

3.3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非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的第三个层次是非固定要素,是指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及其情感体验。人是空间场景的主角,但人的要素受到时间、情感、文化思维等影响,又是最具灵活性的。因此,非固定要素是空间场景中不可或缺却又难以掌控的要素。建筑师只有在设计中不断累积经验,认真了解体会人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才能设计出不错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4]

4、公共建筑空间场景设计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为了构造出良好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4.1提高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体验效率

正如前文所述,人是空间场景的主角,公众参与的程度是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城市公共建筑空间首要的任务是提供足够的容量满足人们的各种公共活动。其次,公共空间场景的设计在设置上要有显著特点的主题。最后空间场景的设计也要考虑社会公众的想法,目的是要让更多人参与到空间场景中。在设计空间场景时,可以充分灵活利用半固定要素,尽可能构造出人性化的设施。只有充分尊重人的情感体验,提高公共建筑空间的体验效率,才能设计出更完美的空间场景。[5]

4.2 凸显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时代性

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不同时代的人的审美观不同,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也应该与人的审美水平与时俱进。建筑及配景的设计应该体现现代社会的特征,在构成、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改变,要充分体现新颖性。空间场景的设计既要在整体上尊重人们对美的享受原则,又要设计出高观赏性的精彩之处。总而言之,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应该与时俱进,要凸显这个城市的时代性及价值属性。

4.3传承具有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特色可以从其建筑及公共场所体现出来。现代城市追求的是精致时尚,然而要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源远流长,又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传承历史文化的渊源也是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设计的考虑因素。在摒除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上,我们可以保留最具城市历史特色的景观,传承地方传统艺术的精髓,构造具有城市文化品位的公共建筑空间。

4.4尊重城市绿色生态价值观

尊重自然规律是设计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至今也是人们所推崇的。人作为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主体,应该关注公共建筑空间的绿色生态。虽然各种自然现象都给人类带来过不少灾难,但是在特定的情形下一种恰到好处的自然现象能够给人们带来许多情感交流,这样也能让公共空间场景实现质的飞跃,更具现实意义。因此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情感道具。创造绿色主题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体现一个城市对大自然的尊重,是时代进步的象征。

5、结语

公共建筑的空间场景对城市公众生活及情感体验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首先理清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相关理论,然后对空间场景的特征及构成要素进行总结,最后提出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建议,以求为城市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晓珑.李 特.论建筑空间的发展[J]. 中华建设科技.2012(10).

[2]奚.场景的解析[D].同济大学.2007:9.

[3]奚.场景的解析[D].同济大学.2007:15.

公共建筑论文篇7

1月18日下午,承办单位双方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签约大厅举行隆重签约仪式。中青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捍忠指出,此次奖项为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播,为世界范围内华人建筑师提供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表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将全力支持此次活动,《建筑创作》杂志社将作为此项活动的策划执行机构。

此次活动包括青年建筑师奖、主题建筑展览、建筑论坛等活动。2007年7月将在北京举办隆重的颁奖晚会。

(王雯淼文)

“中加建筑节能技术研讨会”在BIAD举办

2005年7月1日,我国第一部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实施,建设部要求城市新建建筑均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有关强制性规定,违规单位或个人将受到重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也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民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

加拿大作为一个积极推动和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的北美国家,建筑科学理论与应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响应建设部关于加大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力度的号召,本着学习、借鉴与研讨的宗旨,1月12日下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与加拿大安健能公司成功举办了“中加建筑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主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出席了研讨会并致词,加拿大抵押贷款与住房署(CMHC)代表Rod Meander先生,加拿大安健能公司总裁Alan Rankin先生出席研讨会并致词。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加拿大安健能公司副总裁、安健能发明人Gabe Farkas先生加拿大安健能公司亚洲地区营销总监Hiro Tawara先生,加拿大安健能公司中国首席代表毕波先生,加拿大安健能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刘越先生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的代表。

加拿大安健能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建筑节能企业,其研发的100%全水基现场软发泡建筑保温隔热系统具有优异的性能特点,这种建筑保温隔热材料是加拿大安健能公司于1985年研发生产出的一种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现场软发泡的聚氨酯类保温产品,其施工简便,既可现场喷涂在新建建筑结构上(在填充式保温隔热结构中产品的优势尤其明显),也可现场灌注到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的空腔内,能完全改变保温隔热材料在商业建筑及住宅建筑里传统上所起的作用,在国外被誉为硬泡聚氨酯保温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

本次研讨会特邀的北美著名建筑科学家Joseph Lstiburek博士就“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的专题做了精彩的演讲。在近40分钟的演讲中,Joseph Lstiburek博士从建筑物围护结构构造设计、保温隔热材料的综合性能、绿色环保及工程案例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向与会建筑师们介绍了北美最前沿的建筑节能理念、节能设计及节能技术,使与会者同北美最前沿的建筑节能技术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Joseph Lstiburek博士风趣、幽默的演讲也给与会者流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拿大安健能公司的技术总监也详细介绍了安健能的产品及其在国内及国外的工程案例。

本次研讨会的宗旨是学习和借鉴并且了解北美最前沿的建筑科学及技术,推广公共建筑护结构的节能方案,提高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水平。

Joseph Lstiburek博士简介:Joseph Lstiburek先生是建筑科学博士建筑科学院院长,是专门研究建筑物中缺陷的建筑科学家并被公认为是有关建筑防潮和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全球权威专家,同样也是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Lstburek博士写过诸多有关建筑建造的书籍和技术文章。他编写的《建筑师指南》丛书尤为畅销,且50多篇技术文章获奖。Lstiburek博士也是个深受欢迎的建筑科学公众演讲家。在美国,每年有关他的建筑持久性课题研讨会和演讲会都会吸引数百名建筑师、工程师建造商和房地产经理参加。LstIburek博士刚刚结束了一次代表环境保护组织和建筑物所有者及经理人(BOMA)的75国关于缓解和减轻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研讨访问。

(许松华文)

2006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在南宁举行

“2006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于12月9日~lO日在南宁举行。论坛自1984年创立二十二年以来先后在上海、昆明、青岛、武汉、杭州等十四个城市举办过论坛。此次论坛由南宁规划局和广西大学联合承办。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名建筑师以“回归建筑本体”为主题,就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环境意识、建筑的自律、建筑教育及创作实践为分议题,展开研讨。  本次论坛还结合南宁人居建筑与规划大奖赛活动,为提升南宁的居住建筑品质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钟训正、刘克良、崔恺、时匡、罗德启、吴之光、吴国力以及日本建筑师古市雄等出席了论坛及大奖赛活动。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孔宇航院长从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召集人王兴田手中接过刻有所有举办过论坛城市名字的“水晶斗拱”,意味着2007年在大连举行的“2007年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已拉开序幕。(本刊)

威卢克斯主办跨越5大洋远航赛

10月22日,威卢克斯主办的跨越五大洋远航比赛在西班牙Bilbao的Getxo港口开始。此次2006~2007威卢克斯跨越5大洋远航比赛是历届海上比赛最艰难的一次。选手们将跨越5大洋.比赛中途停留次数少,期间只能在澳大利亚的佛里曼特尔和美国的诺福克暂停休息。明年5月第一名将回到Bilbao冲破终点线。

公共建筑论文篇8

关键词: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现代化管理;运用

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与精神领域建设相关的艺术,现在我国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基本属于城市化建筑艺术。其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为了让公共场馆建筑艺术与城市化建设相融合,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建设与使用过程中都运用了现代化管理方式。不过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过程中实行现代化管理需要经历相应的磨合期,这导致现在的现代化管理运用到公共场馆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中运用现代化管理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推进我国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运行机制的完善。

一、公共场馆建筑艺术概述

公共场馆建筑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物中经常会伴随着艺术设计,从而形成一种公共建筑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筑艺术随处可见,如浮雕、楼房、喷水池等都属于建筑艺术,而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则是在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用于为公众服务的开放性建筑艺术。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属于公共建筑,以此多位于城市建筑之中,是城市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如北京的鸟巢就属于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这类公共场馆建筑艺术一般都会体现出自身一种具有独特性的美感,如我国的长城作为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就传达着一种高大坚固的建筑艺术精神。甚至公共场馆建筑艺术会代表这某地的精神文化,如上海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就以成为上海市的代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艺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这类艺术的工程量较大,为了保证建筑的质量与艺术间的平衡,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而且在公共场馆建筑完工后为了保证开放后建筑内部的有序及高效利用,也会进行现代化管理。现在我国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在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同现代化管理进行了融合,这从长远来看极为有利于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城市化发展需要。但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现代化管理实行效果有待加强,目前的公共场馆运行与现代化管理处于磨合时期,现代化管理的实行效果有待加强。

二、现代化管理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运用的问题

1.缺少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

现代化管理在运营过程中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但我国严重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中这类机构更是处于空白阶段。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有利于将专业的管理人才聚集在一起,这样将有效的提升管理的质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管理就会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但我国的管理组织机构还局限在商业领域这类对管理要求较强的领域,我国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在现代化管理方面并没有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管理没有组织机构导致在公共场馆的建设与运营中都相对混乱,从而促使现代化管理在公共场馆建筑中效果不佳。在建设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过程中经常由于多方协调不佳导致指挥上的混乱,从而造成现代化管理实行困难。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运营过程也会存在财政及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2.意识观念上的淡薄

现在我国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极为有限,多数人对于现代化管理与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并不了解,从而造成了在意识观念上对将现代化管理运用到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中的淡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虽然在城市化建筑中较为常见,很少有人会对公共管理建筑艺术进行专门的了解,导致人们对公共管理建筑艺术的认知较少。加上公共建筑对外进行开放,人们在该建筑中消耗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管理上的消费者需求极难显现,从而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而现代化管理理念出现的时间也相对短暂,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观念也相对较弱。

3.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部分公共场馆建筑艺术是盈利性质的,但在其运用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这造成了现代化管理体系上的不健全。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建成后会对外开放,而在现代化发展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就会针对场馆管理部门成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我国的公共场馆运营一般仅有管理部门,对于管理并不进行监督。在管理过程中进行监督是公共场馆建筑艺术运营的保证,有效的监督有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有利于现代化管理的廉洁建设,有利于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完善。而现代化管理缺少监督管理体系就是在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中较为明显的问题。

三、加快现代化管理运用到公共场馆建筑中的措施

1.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

现在我国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在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这造成了在现代化管理上的混乱。要想加快现代化管理必须要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从而通过专业的管理人才实现对公共场馆建筑的有效管理。我国的管理组织机构发展相对缓慢,在建立组织机构的过程中其组建可以通过向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外借鉴学习,以此来加快公共场馆建筑现代化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不过在建立管理组织机构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管理实际,这主要是由于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多会具有当地建筑物的自身特色,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工作,在建立管理组织机构的时候应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

2.加强现代化管理及公共场馆建筑观念

现在,把现代化管理运用到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存在着观念淡薄的问题,管理者对现代化管理的认知不足及民众对公众场馆建筑艺术的不了解,造成了在管理时观念的淡薄,为了加强现代化管理观念必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管理者对现代化管理的认识可以加强管理阶层的信息沟通来落实。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管理阶层决定着该建筑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管理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只要让管理阶层通过互相间的沟通认识到现代化管理的优越性,现代化管理理念就将会得到增强。第二,加强民众对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了解则主要可以通过加强宣传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建筑物的知名度,还可以通过公共建筑艺术了解的增加加强消费者的需求,这样又会与现代化管理相辅相成。

3.完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的监督机制

现在的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过程中多数都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要加强其管理体系必须要完善公共建筑管理的监督机制。公共场馆建筑管理相较于其他管理更被人们所关注,可以在完善监督机制时利用这一特点建立民众监督机制,主要就是通过互联网将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过程实现公开化。有效的民众监督不仅有利于完善监督机制的建设,还可以在无形之中加强监督民众对该公共场馆建筑的认同感,这有利于公共建筑的长远发展。在监督机制的完善过程中除了民众监督,场馆的内部监督也极为关键。内部监督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来进行,并且有效的发挥财政部门在经济上的监督。在完善内部监督的时候可以借鉴在商业实行的现代化管理监督机制,这样将加快监督机制的建设。

四、结束语

公共场馆建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公共场馆建筑已经逐渐被人们作重视。随着现代化城市建筑物的多样化发展,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要求也逐渐增加,为了提升公共建筑艺术的竞争力,将现代化管理引进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管理成为了必然趋势。良好的建筑管理有利于公共场馆建筑艺术的推广,有利于当地的城市化特色建筑建设,有利于城市精神文化建设。本文主要介绍了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并从管理组织机构、观念认知、监督制度这三方面分析了公共场馆建筑艺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现代化管理在公共场馆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性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鹤.基于中国国情的公共艺术建设及管理策略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2,(2):19-22.

[2]王鹤,张兵,赵世勇.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模式创新及其应用[J].理论与现代化,2013,(3):114-117.

[3]韦景竹,李秋月.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版权管理策略研究——以广州市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5,(11):19-26.

公共建筑论文篇9

关键词: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财政补贴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97-01

我国为能源消耗大国,但公共建筑节能政策于2005年才开始正式实施,起步较晚,且在此之前的绝大部分建筑都属于非节能建筑,此后建筑又不是在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展开,所以建筑节能成果并不是很明朗。因此,对于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政策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不断丰富公共建筑节能理论体系,推动全面的建筑节能与改造,从而缓解当前的能源供需矛盾。

一、实施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必要性

(一)公共建筑节能政策对我国节能贡献率高

建筑能源消耗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占有极大比重,且比重逐年上升,在建筑中又以公共建筑面积最大、消耗最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环境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建筑规模正高速增长,能源消耗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对应,我国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政策也将大大提高能源的使用率,为节能做出极大贡献。

(二)公共建筑节能具有市场失灵问题

建筑节能存在市场失灵的阻碍因素,一是由于对公共建筑节能不支付报酬,影响生产者的福利,因此产生了正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将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也就是公共建筑节能成效低下或节能资金供给不足。二是由于公共建筑节能领域还存在着各主体信息不对称。首先,节能建筑的品质无法从外观上获得;其次,建筑节能的生产设计者和消费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盲区,导致建筑节能产业的滞后;再者,由于政府对建筑节能市场监管信息掌握的不全面,管理手段不到位,在建筑节能市场中存在诸多职业道德问题。

(三)经济激励政策能弥补强制性政策不足

由于公共建筑节能在市场调节中属于失灵部分,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加强政府干预,加强管理和约束。政府在干预市场过程中若进行明令禁止的强制措施,节能效果将甚微;而若使用经济激励政策将极大调动企业积极性,从而弥补强制性政策的不足,收获的效果也将更显著。经济激励政策给予了行动主体较高自,增加了福利,可推进市场化进程,同时减少政府的开支。

二、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现状研究

(一)经济激励政策形式单一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主要由财政政策、税收优惠两方面因素构成,而其中又以政府的财政补贴为主、其他补贴形式为辅,激励的形式、方法单一。财政补贴有多种补贴对象,而我国主要是补贴投资者,这种补贴虽然有利于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强工程实施质量,但不利于体系建成后的节能运行管理,运行维护水平低下。同时,我国未建立专门节能基金,财政拨款是对政府财政的一种消耗,长期以往,将对我国财政造成极大负担。

(二)经济激励政策限制性不足

我国的公共建筑节能政策近几年才制定,尚未建立形成系统有效的机制,操作性不强,经济激励程度过小,将无法调动建筑节能工作的积极主动性;而激励程度加大,将会出现能源费用超额现象,且没有限制性的约束政策。政府的正面激励和负面干预执行力度都不够,严重阻碍节能工作的推动开展。

(三)经济激励政策欠缺层次管理

公共建筑节能工程领域所包含的主w众多,各主体所处层次不同,利益也不相同。因此,经济激励政策应该针对不同的层次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但现在经济激励政策主要从中央发出,靠中央财政推动,地方上缺乏多层次激励,不能相互推动,不利于建筑节能的开展。同时,公共建筑节能的发展是具有成长周期的,激励政策应该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来实施,实行初期、中期、长期的激励政策。

(四)经济激励政策配套措施不齐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各项配套措施不健全,能源评估审计体系不完善,不能进行权威监管。能源价格机制未形成,不能发挥能源价格的杠杆作用,激励政策还有赖于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而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在各方面存在分歧等等,导致经济激励政策工作开展不顺畅。

三、对于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建议

(一)建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基金

我国要建立明确的公共建筑节能的专项基金,发挥其杠杆作用,通过财政激励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弥补财政拨款的局限性,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促进多方面的平衡,促进社会公平,力求做到建筑节能全方位阶段的补贴。

(二)确立不同层次的激励对象

我国要根据公共建筑节能领域主体的不同层次,建立不同层次的激励政策,使得中央、地方、业主和公共建筑用户等各方面主体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同时,我国由于公共建筑节能起步实施较晚,应该建立短期与长期的建筑节能激励目标,形成有效的机制,从而有利于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长效发展。

(三)加大政策的激励力度

政府要加大政策的激励力度,加强干预,充分调动业主积极性,并建立限制性措施来约束能耗的超额。例如,国家加强正面激励机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公共建筑节能投资。实行商业化的运行体系,成立专门建筑节能融资机构,建立建筑节能项目,使得建筑开发商和使用者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建筑投资改造。

(四)完善激励政策的配套措施

政府要加快完善激励政策的各项配套措施,建立、形成操作性强的各项机制。首先要建立阶梯能源价格体系,如建立定额制度,体现节能效益,发挥能源价格杠杆的作用。其次要健全信息服务机制,弥补公共建筑节能领域各主体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体现在加强对建筑节能市场和体系建立的监管力度等方面。同时,政府还要建立权威的评估审计机制,让公众对节能建筑的产品、技术、理念等方面都有深切了解,打破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盲区,以此来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行。

公共建筑消耗能源巨大,因此进行公共建筑节能构建和完善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筑节能势在必行。政府要在我国既有激励政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地完善激励政策,建立配套的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莉,杨继瑞,孙建华.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5,(3).

[2] 常晓青,吴祝旦.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7).

公共建筑论文篇10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滨海城(Seaside),社区营造实践

 

一、“新城市主义”基本概念和原则

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急速扩展,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等问题并使邻里观念淡薄。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新城市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1993年的“新城市主义大会”抨击了1933年的雅典宣言,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

新城市主义者基于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社区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公众价值比私人价值更重要的原则。首先,邻里中心应当由公共场所来界定,由地方的公共设施和啇业设施为之活跃氛围;其次,每个街区都应当有不同的住房类型和土地使用方式,足够的灵活性是为了便于有需要时能很容易地改变功能;再者,土地使用模式、街道布局和密度都应当有助于使步行、骑自行车、使用公共交通成为代替私人机动化交通方式的选择;还有,建筑物不应被看作是独立于周围环境的摆设,它们应当与街道、公园、绿地、庭院和其它开放空间保持一致,并为空间限定作出贡献。免费论文参考网。

二、“新城市主义”主要设计理念与开发模式

(一)设计理念

“新城市主义”独特的设计理念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廊道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其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空间和内涵适当的用地功能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功能化和艺术化的廊道。

1、 理想“邻里单位”理论

“新城市主义”把佩利于19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发扬光大,并归纳了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1/4英里(约400米)的空间;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筑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2、 分区

随着信息革命和环境技术的发展,严格的功能分区思想已不再被尊为惟一的经典,在土地使用中允许多种功能活动来兼容支持,用地功能分区的结构则是按照与邻里的结构相类似的方式组织;有清晰的边界和尺度,有明显特征的公共空间,有互相联系的环路服务行人,并通过公交系统与更大的区域发生联系。免费论文参考网。

3、 廊道

廊道既是邻里与功能分区之间的联接体又是隔离体。在郊区化模式中,廊道仅仅是保留在细分的功能地块和商业中心之外的剩余空间;但“新城市主义”将其视作连续的具有视觉特征的城市元素,由与之相邻的功能分区和邻里所界定,并为它们提供出入的路径。

(二)开发模式

在邻里与社区的组织、建构方式上,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开发模式:一种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称作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另一种是 “传统的邻里开发”,即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TOD模式由“步行街区(Pedestrian Pocket)发展而来。是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一般不超过600m)为半径的范围内,包含着中高密度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内容的复合功能社区。

TND模式则试图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概念中吸取灵感,实践中与房地产市场相结合。其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邻里之间以绿化带分隔,每个邻里规模约40~200英亩(16~81hm2左右),半径不超过1/4英里(约400米),从而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公园的距离均在3min步行范围之内,到社区中心广场或公共空间仅5min的行走路程;内部街道间距为70~l00m;住房的后巷作为邻里间交往的场所,是设计的重点之一;会堂、幼儿园、公交站和商店均布置在中心;每个邻里均包括不同的住宅类型,适合不同类型的住户和收入群体。与TOD模式不同的是,TND更多的是以网格状的道路系统组织邻里。

三、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设计实践、策略与方法

从1981年DPZ主持的滨海城开始,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们主持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社区工程项目,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这里结合滨海城一例进行分析。

滨海城(Seaside)位于佛罗里达州西北部的海岸地带,占地面积约32.4hm2

是一个供居住及旅游度假的多功能社区。自1981年建设实施至今已建成住宅300多栋,并一直处于建设、发展之中。由于其设计理念及建成部分的独有特色,滨海城逐渐受到了高度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滨海城的模式被推广或模仿。

分析滨海城的设计、营造过程,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

1)过程的组织

设计过程的组织作为“方法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质量,DPZ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从一接到滨海城项目开始就将其定位为美国南方地域特色的小城填的风格,从而避免了现代主义城镇发展的那种随机性。然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与开发商戴维斯一起游遍佛罗里达和美国南方的小镇,对这些小城镇进行测绘、资料收集和研究,为滨海城初步勾勒了一套规划方案,并提出对传统和目前流行的空间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改变和重构;在此基础上,他们又邀清了许多人士包括建筑师、木匠、房主、手工艺者、艺术家等共同商讨制定了一套基本的原则和滨海城建设法规。指导以后不同建筑师、不同时期的设计保持有机协调和统一;他们也完全意识到一两位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城镇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多样性和变化。只有许多人的多样化作品的集合,才能形成一个真正城镇的特征。由此.他们集合了多个和多样的设计师,并在较长的时间内逐渐完成设计。

根据市场变化和居民的具体需求,其设计建造是一个不断试验,不断总结、调整、发展的持续过程。DPZ为滨海城拟定的未来发展计划,是由若干个小的邻里单元逐渐组成的一个较大的城市。

2)建设法规

滨海城建设法规(The Seaside Urban Code)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出于对公共空间质量的高 度重视,主要是对街道、广场以及建筑间的停车安排提出条件包括道路和停车带的宽度、园林绿化、街道的排列方式、街道的宽度以及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其目的是设法提供居民步行休息和会面交往场所的良好公共环境,设计在不牺牲步行者利益的前提下,满足汽车的通行、停放需要。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城镇设计法规和建筑设计法规两部分。免费论文参考网。城镇设计法规从城镇规划设计的角度对建筑提出设计要求(其中包括建筑的使用、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和停车安排等),用以确保建筑之间相互协调,形成连续的街道景观,提供安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建筑设计法规涉及建筑的平面形状、材料使用以及施工方式等。很明显,建筑设计法规旨在创造协调统一的城镇景观。

滨海城建设法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有在特定的地区使用特定的建筑类型的规定。法规中共列举了8种建筑类型,所有8种类型均由DPZ通过对美国南方城镇调研筛选而来。类型一是用于城市中心商业广场的,它有带拱廊的“公共墙”,建筑一般为3-5层;类型二也属于“公共墙”一类,是用于城市市政广场的,檐口和阳台都严谨地对位,以适应较为严肃的市政场面;类型三是用于市政区域后面的混合区的,它还是“公共墙”一类的,是3层高的联立住宅或力公室。这三类建筑类型构成了市中心连续的组织结构,是基本类型。后5种类型都是有关住宅的类型。如“城市别墅”、“邦阿楼”、“独立住宅”等。8种建筑类型为不同建筑师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基本限定与依据。

四、评价与启示

新城市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城市理论批判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基于20世纪60-70年代“社会工程时期”各种建筑和城市设计研究的成果。在新城市主义的系统理论中,很容易发现简•雅各布的“城市多样性”观念,R.罗西和R.克里尔的类型学研究理论以及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等的影子。可以说,新城市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模式”和“古典模式”共同的扬弃。首先,新城市主义的产生是直接针对现代主义城市理论所导致的各种严峻的社会,环境问题的。如新城市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建立于效率、物质富足基础上的城市空间无控制蔓延,反对以小汽车交通为主导忽视人文精神的发展方式,尤其反对那种虚无的个人主义。作为手段,城市主义的倡导者们选择了富有“人文情怀”的“古典模式”;但同时,新城市主义继承了现代主义运动中的理想主义成分,他们设计的社区(城镇)在形式上虽然不像现代主义的,但是其后面的动力,即改善居民工作生活条件,提供有生命力的场所,通过物质手段来创造社区等,均与CIAM的信念一致。其次,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对启蒙时代原则的信仰,这些原则注重民主参与,理性和法律。故而新城市主义极为重视社区、工作议会,指社区各种团体参与的与设计相关的会议和讨论)和设计法规。因此,新城市主义的“古典主义”特征更多的不在于其建筑风格,而在于其有关进步,开明的社会和政治观点以及内含的人文主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对于新城市主义,应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它是当代多元化发展时期对城市及社区发展方向探索力量中的重要一支,它在价值观念,理论原则及实践方法等不同层面均具有了相对系统、完整的架构,并有所创新。但同时,它也并不完善,我们不能将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心城市向外扩张,各地正兴起在城郊建造新城的运动,“新城市主义”的观念、理论与实践可以带给我们许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但由于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及出现的问题与新城市主义所面对、力求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差异,我们又不能一切照搬,只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吸收改进,方为上策。

参考文献

1、新城市主义宪章. [美]新城市主义协会编;杨北帆、张萍、郭莹译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

2、张捷、赵民. 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

北京.中国建筑的工业出版社.2005.4

3、王彦辉. 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

4、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