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十篇

时间:2023-03-14 18:54:11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篇1

1.增强反应――正强化

正强化指相依于某一反应的强化物(满意刺激)导致了该反应的增强。比如,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品学兼优,但性格不够开朗,那么如何使他们实现从“懦弱”到“勇敢”的转变呢?正强化无疑是个很好的策略,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创造展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样会让他们变得勇敢坚强。

在选班委时,有一位学生吸引了我的注意,他办事认真负责,也有一定的领导才能。我便找他聊,一开始我打趣地对他说,“你小子这么大的个子也不多为班级做点事?”他哼了一声,“干个一把手能行吗?”“老师您是说让我当班长吗?”他犹豫了,“我不行,老师,我没当过呀!”“我说你行你就行,一个男孩子哪那么多事,我感觉你做事认真,富有魄力,一定没问题,有什么事多问就行了。”后来,他果然干得很不错。

教师要善于发现人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特长发展搭建平台,并给予合适的激励,这也是心理暗示的魅力展现,更是一种正强化和正能量的释放。

2.增强反应――负强化

在一些问题上,有时正强化的效果是不明显的,这时可以考虑另外一种处理办法,就是负强化。负强化是通过移去相依于反应的厌恶刺激而增强反应。例如,作业落实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利用正强化,多表扬、鼓励那些按时交作业而且质量高的同学,在班级内树立榜样,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负强化,要求作业完成不了的学生利用课下休息时间完成任务,这样他们为了能有充足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就会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

班里有位同学,经过正强化的激励后,在物理单科考试中进入前五名,但是在找到自信的同时也出现了浮躁情绪。“老师我下一次一定能进入前三名!”我说,“一定吗?”他犹豫了,但还是点点头,“那好,如果进前三名我请客,但如果你达不到可要请我吃饭哟!”我故意轻视他,“好吧”他说。接下来他要做什么呢?当然,为了不请客,他非常努力,我自然惨败,学生实现了目标,我信守诺言请客。

3.削弱反应――支付代价

代价是相依于某一反应呈现厌恶刺激以减少该反应的速率所付出的成本,让学生体验支付代价,有助于他们学会自省和改进。

当学生有失当行为时,可以采取支付代价的策略。例如上课玩手机、吃口香糖等,要及时制止,以通报批评等方式尽快解决,防止破窗效应,使负面行为泛化。要让学生有规则意识,知道上课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达到教育刻痕的效果。班上有一学生对篮球非常着迷,经常因为打球而上课迟到。开始时,我严厉地批评,本来想速战速决,但第二天又出现了迟到的情况。这次我不再着急,而是关心地问:“上节课老师是否拖堂了?”“没有”“你拉肚子?”“没”“那怎么回事呢?”“去打球了”“既然这样,那只能写个情况说明,今天放学后给我!”就这样反复了六七次,他深刻明白了违规需要支付代价。为不再写说明,该同学不敢再迟到了。

4.削弱反应――移除强化

行为主义心理学篇2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 旅游企业管理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 科学 性和其理论的广泛应用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在 教育 、心理 治疗 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 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 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 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 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 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 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 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技能落后是员工必须面对的难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学习和行为塑造原理进行。根据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情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主管和员工个人应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具体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拿酒店业来举例,酒店不仅应让员工有充电的机会,并且有持续的充电机会,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规划,将员工的发展与酒店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倡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觉到这个酒店的氛围可以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

2.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薪酬发放中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薪酬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强化物之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报酬, 但物质报酬是员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为员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计划看上去很华丽即注重未来的薪金报酬和奖励的增长幅度, 但与员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不能产生强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则薪酬底线应该明确奖励标准和尺度应该科学合理且得到员工认同。例如酒店业,薪酬支付的时间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时间不同,产生激励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员工年龄的增长, 经济 状况的改变和酒店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对年轻的员工必须即时支付,无论是发奖金还是给予休假,给予奖励或表扬都必须即时。另外当员工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采取即时的薪酬支付,而情绪高涨时则可采取延迟支付,这样有利于保持员工稳定情绪。

3.行为主义心 理学 在 旅游 景区规划上的应用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针对旅游业,一个景区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其环境是否让游客舒适满意就成了必要条件。如果游客来到一个景区,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认知、有违于内心预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且会延续很久。所以景区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给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反馈上的应用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客观观察法,包括借助仪器和不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语言的情况下,条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头报告法,人类是一种经常用语言做出反应的动物,人类有时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就是语言。华生承认口头报告法不是彻底客观的,而是在当前科技条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权宜之计;测验法,华生强调指出,考虑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需要重视那些不一定要用语言的行为测验。旅行社一般都会安排旅游反馈,多数是让游客填写旅行社服务质量意见反馈单。而这种方法,即使能反应出一些问题,也是不全面不及时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对面交谈,即口头报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访环境,或者旅行中确实碰到一些问题,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笔写无法看出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 发展 ,游客出游的动机、方法、感受,都是旅游 企业 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迫切需要寻求的答案。旅游企业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选择,期望游客选择自己的服务产品,从而获得 经济 利益。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类心里活动 规律 的学科。这样,旅游学与心理学找到了契合点。上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四点应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然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 文献 :

[1]邓子鹃.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j].企业管理c52,2006.

行为主义心理学篇3

Abstract: Psychology and life is closely. There are many schools of psychology theory. Which schools of research is more closely with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mental health? This paper analyzed functionalism, behaviorism, and cognitivism.

关键词: 机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Key words: functionalism;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192-02

作者简介:雷文斌(1978-),男,陕西合阳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心理学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0 引言

心理学流派众多,在心理健康领域机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是日常生活心理学中易于操作,能产生良好效果的几种理论。

1 机能主义心理健康观

机能主义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机能主义强调了有机体对其环境的适应性、也即行为对适应环境的意义。这包括意识到和没有意识到的行为。其中,意识到的就是指形成经验的或者经历过能再认的行为;没有意识到的就是指没有经历过、或者经历过不能再认的、没有形成经验的行为。

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而意识状态是一种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这就说明:上游的、先前的、形成经验的意识会影响下游的、后来的思想和主观生活。在方法上机能主义强调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来研究心理学。主观观察指的是观察自我的心理状态,客观观察指的是观察他人、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心理研究的领域上机能主义主张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这也就是心理―行为―生理研究模式。其中,特别指出,心理过程具有适应性质,生理基础是指生物科学类的自然科学,外部行为就指的是后来替代机能主义的行为主义,也即外显行为。

机能主义强调“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认为驱力和机制这两个概念可以解释人的一切活动。机制是指原因通向结果的历程,是指刺激达到反应的具体结构关系。驱力是激发机制的内在条件。具体结构关系经过如下的发展:由S-R关系;S-O-R关系到W-S-Ow-R-W关系。(S表示刺激,R表示反应,中间的O代表内驱力,O下面的小w代表个体对环境的调整,以及对情境和目标的定势。W代表环境。)这就是说,环境下的刺激在个体对环境调整和对情境和目标的定势的内驱力下进行反应后的环境的变化。这就强调心由境生,特定环境下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意义。

2 行为主义心理健康观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总的来说,早期行为主义者,多半从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出发,使人们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等最根本问题的看法,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特别是在方法论方面,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就是指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行为主义主要包括: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他们的表现方式各异:表现在身体外部,隐藏在身体内部。

行为主义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即心理活动就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行为主义认为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行为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很多人文科学中去,从而出现了“行为科学”的名称。行为科学强调对刺激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客观行为来研究主观经验。

3 认知主义心理健康观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 思维和语言等。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简化了人们之间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响。但是,认知主义也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但认知主义复杂了人们之间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响。认知神经科学是心理学最前沿的学科之一,认知主义更加复杂化了人们之间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响。

科学越发展,人们越不幸福。这是因为,认知的发展,就是看法、想法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思想,那将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莫大的烦恼。为什么呢?人们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越来越理性,人们知道了,在做这件事后,我的哪些身体部位可能会受影响,哪些机能在发生不良的变化,即在生活机能和工作行为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给自己造成了心魔,不能解脱。

但是,在古代,人们把心魔寄托于神灵、咒符、抽签、算卦等方式来消除人们心中的两难想法――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前不后;非左非右、非上非下、非前非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向前向后;想左想右、想上想下、想前想后是用什么方式决定的呢?如果――那么――(IF――THEN――),这也是一种心理虚拟决策。扔个硬币,来去除掉两难中的一种想法,使自己不再产生左右为难;前怕老虎,后怕狼;不上不下的处境。就拿“自古华山一条道”来说,在以前,人们在上华山时会有一警示性标语:登山不观景,观景不登山。这是多嘛好的人生信条呀!这难道不是一心一意的应用吗?这难道不是一种控制人想法和行为的绝妙之术吗?要么你上山,要么你下山。选择过多,情绪困扰,决策失误,行为障碍,规范不在,与己方便,多重标准,向前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第一要务。

这一切导致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的信息太多:无关的信息,影响想法的信息,影响做法的信息。我们应该去除过多的信息,去除困扰,通过具体的做来产生行为,通过行为来建立行为,只不过是动作,静而不思,因为思而无用、思而误人、思而烦心、思而举足无措。去除经验,去除自动化的经验,去除直觉,形成行为。

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在这里,我们提出“去心理化”这个概念,她是指,去除以往的心理经历、经验。对心理刺激的反应新鲜化。就是心迹的去除,痕迹的消除。人们常说,世界上不存在同一片叶子,人不会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在生活中,人们最容易把当前的事情与以前的事情联系起来,最为糟糕的是存同除异。这就造成了人们从视觉和听觉当感觉器官接受刺激时,没有用崭新的心态去接受,把一些无形的垃圾经验、经历储存得完好无损。这对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行为主义心理学篇4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232-02

新媒体背景下,每天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信息喷涌而出,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思想文化通过信息载体被悄然传递,既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也有消极落后的思想文化,各种思潮交织在一起,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产生了复杂多元的影响。在这种信息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使高职大学生从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达到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过程,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分析

(一)理性认知欠缺

高职院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主要内容、发展意义与实现途径有相应了解。这也是促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不是很清楚,这就意味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最基本的了解。如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内容都不了解,就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它的内涵了。

(二)情感认同偏弱

高职院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在大学生能够理性认知与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在心理情感上要也要表现认同感。相对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更深刻、更全面。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赞成态度的人数超过了调查人数的一半,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也是比较认同的。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继续前进”抱怀疑态度,对“时代精神”是促使人们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强大动力不予支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还存在情感认同偏弱的情况。

(三)信念意志不坚定

高职院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理性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上深信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自身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中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身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道德情操,基本的法制观念等。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并且将自身的全部精力与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前景”持坚定的态度,但是在“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价值观选择上,却也有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是“真理”,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不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迷茫。

(四)知行脱节严重

高职院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学生的思想之中,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促使观念意识外化,形成良好的行为结果。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但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出现矛盾时,在“大公无私”“先已后公”与“公私兼顾”上的选择分别是30%、10%和60%。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还是十分看重“自身利益”的,这也侧面反应出“说和做是两回事”,也就是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自身的行为存在矛盾,知行脱节。

二、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对策思考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1.将核心价值观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

明确与突显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的重点不应该是政治理论内容的简单传授,更要将共同理想的培养与教育列作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自身的终身的奋斗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提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大学生从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与灿烂文明中具有民族自豪感,从创业典型事迹与创业模范中学习到创新进取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让大学生“知荣辱”,提醒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将核心价值观的精彩展现于教学过程中

思想政治理论是让大学生接触、了解、认同的最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跟时展的步伐,认真讲解并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生产、生活产生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从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等手段,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具有感染力与喷发召力,让大学生乐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且从内心深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重要意义。

3.将核心价值观消化于讨论交流中

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就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科学,认识它并将它内化到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中,需要消化吸收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将讨论交流引入到课堂之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自觉认识核心价值观的能动性。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握学生的需求心理、好奇心理,坚持以人为本,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二)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学生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1.操行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导向

为了规范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通常设置操行评定管理体系。操行评定管理体系可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融入操作管理工作中去,让操行管理成为促进大学生理解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与行为特点,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基于自身人格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约束自身的一言一行,指导大学生要以操行评定管理规定为准则,约束自我、鼓励自我、督促自我。

2.学习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导向

学生管理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计划、毕业设计等与学习相关内容的管理。学习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谦虚好问、勤奋好学的好品质。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导向,让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养成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这也是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鉴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拼学习不如拼爹”、诚信缺失、考试作弊等行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我们必须要严格管理,让大学生具备优良的学习品质。

3.生活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导向

生活管理为大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与成长提供后方保障。在大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导向作用,将和谐的文化氛围与生活管理工作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寝室文化中,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构建和谐、友爱的寝室文化。

(三)将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1.利用校园传统媒体加强核心价值观思想宣传

校园传统媒体包括广播、校刊、宣传橱窗等,经历了多个的发展建设阶段,校园传统媒体已经完善成熟,并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校园传统媒体在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要发挥其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地位优势,将其当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主阵地,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促进核心价观认同教育取得成功。

2.利用校园新媒体强化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文化引导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将新媒体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的尝试。针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创建校园网站,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页,为大学生们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库,拉近先进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微信、微博、贴吧、BBS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的困惑,提升大学生的认同感。

3.利用校园科技活动渗透核心价值观思想

大学生是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要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科技活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渗透到活动之中,从而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认识。丰富多样的校园科技活动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获得成功之时,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吴兴富.高职院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

行为主义心理学篇5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利于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也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育方法单一、不注重受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脱离学生需求和心理特点等。作为接受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我们须从学生主体心理特点和需求出发,从心理学视角探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途径。

1、 心理学介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遵循个人心理规律,又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的效果。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适应和发展的能力,使之具有和谐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特征和积极的心理倾向,以提高个体素质为目标。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成长发展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依托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基础上,不断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认同基础上不断将其内化为个人价值观,才能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心理学介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奋斗目标、努力方向和行为准则[2]。心理学和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利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但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不重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心理特点,采用“灌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反感,另一方面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甚微。对于“90后”大学生,在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须遵循其心理特点,利用其心理规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因此,心理学介入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学途径

通过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1 强调“首应效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首应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指的是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作为大一新生,他进入到学校,会对学校环境、专业等方面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在这种关键时期,利用“首因效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相应的始业教育,告诉学生学校提倡的是什么、大家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学校所反对的是什么等等方面,利用这种“首因效应”,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言行方面的引导,从而与我们的校园文化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3.2利用从众心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从众指的是个体由于受到群体影响,为了保持与群体一致而放弃个人意见的心理。大学生更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是寝室和班级,他们容易受到这些群体的影响,在作出相应的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非常普遍。比如班级同学都在拼命考级考证,那么班上其他同学也会随大流努力考级考证。寝室有几个同学谈恋爱了,其他的同学也许就会跃跃欲试,也许他们本来也没打算谈恋爱的。但是随着从众对象的不同,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践行积极的从众对象[3],因此,利用大学生的这种从众心理,创造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让大家都投身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带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利用榜样模仿作用正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都有“追星”和崇拜偶像的经历,并且这种现象很普遍。模仿指的是个体效仿他人的行为举止而作出与之相类似行为的心理倾向。优秀榜样的模仿,可以起到教育和宣传作用。正强化指的是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增加的过程。大学生对优秀榜样的模仿,学校给予适当的正强化,积极强化这种模仿作用,就会在一定程度促进大学生以后作出相应的行为。例如,树立“文明寝室”、优秀个和优秀团体、“十佳大学生”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榜样,大幅宣扬其先进事迹。同时对积极向这些优秀榜样靠拢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激励以正强化其行为。

3.4 借助发展性团体辅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发展性团体辅导是指以发展性作为辅导取向,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以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或所面临的重要的阶段性问题为主要内容,旨在促进其更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有计划的团体辅导活动[4]。大学生既希望了解自己,也希望被他人理解,借助同辈团体,更容易沟通交流,同时他们也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借助发展性团体辅导,创造良好的氛围,构建和谐的同辈环境,更好的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徐俊. 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8:13.

[2] 杨琴,吴起华.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心理学原理探析[J]. 当代教育论坛,2011,(6).

[3] 刘俊丽,牛德.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24).

[4] 包海兰. 高校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行为主义心理学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高校;培育践行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内核。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深入探讨。从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任务的确立到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经历较长时间,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研究讨论,终于在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中以"三个倡导"的形式明确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5月4日,去北京大学看望广大师生,与北大的师生们进行了亲切座谈,并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本次讲话一步强调了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它给在校青年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成为新时期号召、引领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宣言书。

一、青年大学生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完成在高校青年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首先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如何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成为关键。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胸怀大志,以振兴中华和报效祖国为己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最新时政动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要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论述材料,深刻领会其内涵及精神实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没有对相关理论的透彻掌握和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就会成为迷失方向的航船,不知所趋。

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原文研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将这些体系所凝练概括成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青年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新时期大学生,在完成了学习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这一前提任务之后,下一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成为关键,因为我们读书、求知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指导实践上来,实现以"知"指导"行",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坚持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才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深层次目标。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高校是一个"立德树人"的地方,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沃土。因此青年大学生首先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德者,本也""德为才之帅"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包涵的优秀德育精神资源为指导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品性纯朴、道德高尚、有良好情操的新时期好青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德"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在校青年大学生来讲就是要搞好学习,因为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要通过刻苦努力地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青年大学生必须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过硬本领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本职工作,切实做好抓好,争做新时期优秀大学生。"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引导自己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取得良好的成绩,为将来走向社会、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积水成河"、"积跬步至千里",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自己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一点一滴的实践中。青年大学生要实现个人价值、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就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恒心,我们不仅要高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口号,更要将其精神和灵魂落实到自己点滴的行动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在实践中才能闪现其价值,才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才能更好地起到宣传教育作用。高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作为青年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做到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地参与到诸如"光盘行动"、"节约用水、不要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等校园实践活动中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丰富精神财富,并以之指导学习工作生活实践,将自己锻炼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必将"一马当先"!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和社会宝贵精神财富的集中凝练概括,是全体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培育和践行的精神、理念,青年大学生作要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者、弘扬者和实践者,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宁先圣,石新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党史文苑,2008(11)下41-42

[2] 李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问题[J].《理论探索》,2007-03

行为主义心理学篇7

关键词: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先进性别文化;“四自”精神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1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个层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而这些价值目标、取向和原则只有通过培育被理解和掌握,成为行动的指南,才能得以践行,才能取得一定的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是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问题,也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问题。所以,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女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所担负的使命与责任缺乏充分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

一、女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体既包括国家和社会,也包括个人,但最主要的主体应是个人,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主体。但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理论与实践中,大学生被质点化为一个无差别的群体,没有关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性别差异,更没有把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进行专门考察和研究。客观地说,无论是在认知方面还是在行为方面,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别特点,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性别差异,根据大学生的性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要明确一个问题,女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这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二、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由于性别和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差异,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肩负着重要而又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一)女大学生肩负着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是以性别平等、性别公正和性别和谐为核心的性别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性别理论创新和性别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用先进的性别理论和性别文化指导妇女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需要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的精英和广大妇女群众的知识代言人,她们既接受了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又能够深切感受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等问题,深知实现性别平等、性别和谐和性别公正对女性发展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所以,她们能够积极宣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引领女性社会生活的新潮流和新时尚,成为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主体。女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性别文化,正确理解先进性别文化的内涵及意义,成为先进性别文化的践行者,成为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传播和弘扬先进性别文化的先进分子。传播、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二)女大学生肩负着弘扬和践行“四自精神”的责任和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妇联针对传统社会中压抑女性的状况,提出了彰显女性自我和女性个性的“四自”精神。“四自”精神成为新时代女性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四自”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在新时期女性道德教育中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的精神力量。“四自”精神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逐步实现的,女大学生则是实现“四自”精神的主要社会群体。女大学生由于接受了系统的、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能理解“四自”精神的内涵,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践行这种精神,成为实践“四自”精神的重要主体。

(三)女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性别文化的角度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性别和谐,实现性别和谐就是要消除性别歧视,以先进的性别文化指导和引领和谐性别关系的实现。女大学生是实现性别和谐的重要社会力量。因为只有消除了性别歧视,实现了性别公正和性别平等,才能实现性别和谐。推动性别公正和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需要具备先进的性别文化,女大学生恰恰是掌握了先进性别文化的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群体,她们不但具有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消除性别歧视的愿望和热情,而且具有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消除性别歧视的能力。从两性关系的角度讲,和谐的性别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女大学生不但是实现性别和谐的重要社会力量,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女大学生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女大学生当下和将来在家庭生活中要陆续扮演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弘扬家庭美德和树立良好家风的重要角色。孝女、贤妻、慈母对促进家庭和美、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女大学生在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实效性的措施

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要明确女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其次,对女大学生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主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育措施。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给大学生系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承继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避免“假、大、空”,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践之以行的效果。另外,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采用性别视角,对男女大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重视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和“四自”精神教育结合起来

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和“四自”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先进性别文化、“四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先进性别文化与“四自”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女大学生肩负着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与“四自”精神的责任与使命,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和“四自”精神教育结合起来。高校要开设女性学课程和性别文化类课程,在女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先进性别文化和“四自”精神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女大学生深知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意义和价值,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去。通过组织女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了解社会各领域中存在的一些性别歧视现象和限制女性发展的“玻璃天花板现象”,深刻认识落后性别文化阻碍女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事实,激发女大学生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四自”精神的积极性。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要重视对女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课、学术沙龙和学生国学社团等途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提高女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女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方面有利于女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道德的文化元素,使女大学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准确理解来自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女权主义,正确理解男女平等与孝女、贤妻、良母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做一个贤惠的现代女性。

行为主义心理学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18-03

一、灌输理论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灌输理论的含义

灌输理论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关系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育者之所以要对教育对象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是因为外在的理念难以在教育对象的头脑中自觉萌生,只能通过灌输这种方式将外在的理念内化成教育对象的自觉观念。

马克思是“灌输”思想的较早提出者,他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但是马克思在这段话中却并未直接提及“灌输”这两个字,而是以“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园地”说明“灌输”的过程。

列宁是将“灌输”这一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对其系统阐述的第一人。20世纪初,俄国社会内产生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列宁针对这一具体问题,鲜明直接地提出了灌输理论。他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到:“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认为,仅仅依靠自觉的工人运动,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可能产生的,必须要借助外部灌输的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才能够确立起来。

(二)灌输理论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言行举止端正,有利于大学生的“三观”积极向上,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成才。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才,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事项,同时也是一个必要事项。

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自觉地在大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必须要通过“灌输”这一渠道与方法对他们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灌输”是有目的的灌输,而不是机械式的灌输,灌输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有规划的启发引导式的教育教学,将在大学生头脑外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为大学生自觉的价值观、信仰与行动。因此,高校应该重视灌输这一思想教育教学方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与重要地位,并且调整灌输的方式方法去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使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具有实效性与有效性。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灌输培育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灌输作用

当下,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多样化的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高校急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标准,积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多样价值观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传授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高校必须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重要的教育教学平台灌输与培育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为确保大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完善灌输内容,实现灌输内容生活化、大众化。

第一,实现灌输内容的生活化。对大学生灌输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有效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既要对其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又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发式教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感受到参与性,提升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利用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国际性的大事件及社会性的时事新闻对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对事件进行深度剖析、解读,从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在思考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灌输。

第二,实现灌输内容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含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内涵、学术知识体系和专业术语讲解,思政课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法对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会降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理解与践行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群体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注重灌输内容的大众化,要在大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实现灌输。思政课教师在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教学内容要能够通俗不晦涩、易懂不隐晦。教育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要经历编码、传递、接受、解码这四个重要环节,而解码环节是影响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关键一环。如果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不熟悉,就会影响教育内容准确、有效地传达,进而降低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要选择大学生所学知识体系范围内的知识与信息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便使大学生真正、有效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二)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辅助灌输作用

高校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师资的主要力量,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尽管专业课教师不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知识,但各个专业课教师也要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学任务。专业课教师应该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以辅助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灌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使大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智”时,也能够获得主流的“德”,达到德才兼备。

在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专业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及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不同之处,知识理论性较弱,专业课教师要注重将专业课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联系。例如,文史类专业课教师要利用反映爱国主义、热爱生活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生活情趣,艺术类专业课教师能够通过反映国家强盛与民族团结的相关作品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与审美情操,医学类专业课教师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向学生灌输“救死扶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建立仁心、仁术。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灌输培育

(一)发挥高校辅导员引路人的灌输作用

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肩负着教育大学生品德行为端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指引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实行“以情灌输”。高校以显性灌输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和践行意义等作为切入点与培育重点,而隐性灌输主要以情感及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突破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辅导员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通过情感教育,实现和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实行“实践灌输”。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引导与组织作用。目前高校辅导员都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上,很少涉及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高校辅导员要发挥其自身引导与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从实践中、生活中而来,而不仅仅拘泥于书本与课堂。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灌输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理想信念的坚定、素质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能动作用,创造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在校园中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第一,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偕黑”。高校要从学校特色建筑、绿化程度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升校园形象与风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赋予物态建筑,使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处处深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物质资源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利用校园内的标语、电子屏幕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发挥其潜性灌输作用。

第二,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校园文化,最关键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就是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到参与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浸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之中。例如,高校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表演,使大学生在组织、排练、参与、表演过程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三)发挥社团的示范性灌输作用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高校社团具有重要的示范性灌输作用。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达到成员的共同目的和实现个人兴趣而按照规则非强制性组成的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社团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因为其既能够对大学生进行示范性灌输,也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进程中。

在示范性灌输方面,社团可以通过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和实践调研活动等,使社团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进行接触、加深了解,进而实现大学生内化外行,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形成自我教育方面,社团在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时,社团的成员通过思考、筹备、谋划、参与活动的过程,开始接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逐渐实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自我教育,以更好地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真正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

行为主义心理学篇9

[关键词]医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青年被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而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意义重大。而在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多元化价值观带来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医疗卫生行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医生的职业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益寿延年,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如何引导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受到来自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青年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冲击和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医学生中生根落地,关键就在于遵循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在原理,坚持知行相互促进,在增强认知、促成认同、助推践行上探索,从而落实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策略,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学生为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基于知行合一的要求,探讨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策略。

1.多种形式拓展和普及主题教育活动策略,以形成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知

在医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解决好认知问题,搭建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架构。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架构搭建得越牢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取舍能力就越强,坚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思想根基也就夯得越实。全面、正确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增强全面正确的认知,应立足当前医学教育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途径,结合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加强多种形式的拓展和普及主题教育活动,以形成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实践探索主要做法:

1.1学生管理部门结合医学生成长成才特点,以倡导医院宽厚仁爱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目的,通过传统教育阵地和新媒体网络阵地,广泛开展各类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1.1.1为了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到医学生职业精神建设中,做到人人皆知,入脑入心,组织开展了“倡导宽厚仁爱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会,邀请老党员老职工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学习。1.1.2依托新媒体搭建了“宽仁师生”微信公众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借助网络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引领医学生人文素养新风尚,助力青年医学生仁心仁术多成长。

1.2强化教育效果,借助一些重大节日契机,促使医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各项理论和形势政策,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如学生管理部门在六月底以庆祝“七一”党的生日为契机,积极参加“学习十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通过活动进一步强化教育效果。

1.3树立和学习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始终是我们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离不开典型的示范引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努力形成崇尚先进、追求崇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浓厚氛围,是凝聚起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的需要,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风尚的需要。我们采取对学生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发掘和宣传的做法,通过身边的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学子年度人物等朋辈先进来影响和教育其它学生。

2.引入融合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合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当中,提升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在认知的基础上还要着力促进认同,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毋庸讳言,当代中国医学生中也存在着学习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心理问题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改革进入攻坚期,利益机制深刻调整,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催化下,价值观冲击极其严峻,医患矛盾也是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不等于认同,只有切实拓展延伸融合,不断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才能使他们在多样中立主导,在多元中求共识,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融入职业精神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自我。

实践探索主要做法:2.1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合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当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经由受教育的过程而融合在医学生的思想里、情感里,成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行为标准和取向,使医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全面、正确的认知的基础上,真正地对其进行融合和接纳,也就是达到内在的认同。学生管理部门在认真组织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学用结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开展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医事法律知识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毕业生教育等活动,发动学生立足自身岗位谈体会、谈认识,谈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岗位职责、价值实现、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达成共识,认识到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具有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作为公民个人应该具备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进一步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2.1.1如我们举办了以“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为主题的讲座,旨在给同学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更好地爱岗敬业,弘扬高尚医德、提升服务水平、和谐医患关系、做好本职工作。2.1.2为了弘扬和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举行了“宽仁大爱、奋斗青春”主题教育活动,为同学们进行院史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旨在增进同学们的院系归属感,鼓舞学生提升专业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指引青春、用真才实学回报社会,这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2.1.3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将法制教育工作形成常态化,在高等学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我们进行《侵权责任法》之医疗纠纷法制专题培训会,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医疗文书表达能力、提高法律意识,努力成为既懂医又懂法、既宽厚仁爱又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探索践行深化教育的策略,促进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转化为行为自觉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只有真正将全面认知、内在认同转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才能达到目的、收到实效。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学生健康成长,最终要落脚到实践上来。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实践探索主要做法:学生管理部门通过党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社会调研、教学实习实践和“三下乡”活动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更大范围丰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引导医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理解,从而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艰苦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升华提高。3.1组织党员和学生参观三峡博物馆、红岩村等方式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悼念革命烈士,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2积极组织医学生参加义诊、志愿者活动、专业技能比赛等实践主题活动形式,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者服务活动让更多同学通过实践帮助我们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获得更舒心的服务,提高医院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通过“三基三严”培训,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本职工作服务水平。3.3开展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学生利用假期,根据各自条件,有目的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以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策略,通过知行合一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使医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对于医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第一软实力[J].理论学刊.2012(5).

[2]晏昱.周俊武.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路径[求索].2014.5

[3]黄毅.黄倩Z.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四大途径[N].光明日报.2012.7.21

行为主义心理学篇10

恩格斯说:“社会上的需要远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这一社会事实的需要,推动了实用主义哲学的诞生。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人越来越不注重过程而注重效果,强调适应,这是对高速发展社会的适应。因此,美国没有完全照搬欧洲的哲学思想,而是在自己的土壤里孕育出了实用主义哲学。进化论当时在学术界已经有很大的影响,科学进化论倡导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迎合了当时美国人所需要的观念,这也对美国机能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实用主义主张“有用就是真理”,因此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就是“功用”的价值观。[1]詹姆斯认为实用主义是一种方法。实用主义的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个态度不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须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2]实用主义的方法与以往的强调方法不同,是根据问题来确定方法,即“以问题为中心”。[3]实用主义的方法放置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强调实践,知识成为指导我们正确行为的有效手段,适应环境的工具。在《心理学原理》中詹姆斯提出意识是属于私人的,并且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意识流,在意识中思想都是可感知地连续。[4]在哲学领域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当作是经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纯粹经验的世界。实用主义不得不考虑的是将世界看作一种附加结构的多元观点。实用主义与多元论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即存在是多元的,实用主义提倡多元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研究对象,使认识更加全面。多元的方法更加体现了其主张的“有用即真理”,从“方法中心论”转变为“问题中心论”。应该说,多元论具有实用主义的意义。[5]詹姆斯认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仅实验法是不够的,所以他将之前被剔除的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同时还提出了比较法,这是对内省方法和实验方法的补充。多元化为心理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保持思想上的开放、包容性,不断接受时代改变给心理学研究带来的新问题,发挥心理学的实用价值。

2詹姆斯实用主义与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

说到詹姆斯与心理学的关系就不得不说机能主义心理学,对詹姆斯而言先有的《心理学原理》再有的《实用主义》。他生活在注重人的实用价值背景下的美国,作为美国机能主义的先驱,先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进而转向哲学,提出实用主义哲学。他将实用主义和心理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实用主义是对他对心理学研究的升华和总结。詹姆斯认为,首先,意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其次意识是一种有目的、有用途的反应,并且这个目的首先是为了保存利益。意识活动的适应性、目的性和有用性是詹姆斯实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实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实质上是机能心理观。[6]机能主义心理学注重心理学的实用性,强调个体差异,把人的意识、心理作为一种工具,适应环境的工具,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方法上开始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应用。这也体现了实用主义方法论中多元方法论的观点,不强调方法的唯一性,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可行的。这样就避免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拓展了心理学研究视角,可以使心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华生将机能主义极端化,完全摒弃了人的意识、心理的作用,把人比作其他动物一样,只需要研究外在的行为就可以了。行为主义也是从美国实用精神出发,立足于现实生活,对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把采取行为当作主要手段。詹姆斯认为意识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意识需要通过行为活动来展现。这也可能是华生认为行为主义是唯一始终一贯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的原因。但是人并不同于动物,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对人的研究无法摆脱意识、心理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也影响着外在行为,并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逐渐的,行为主义走向衰退,这也是它的必然。

3詹姆斯实用主义与进化心理学

进化论影响了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同时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思潮,进化心理学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从进化的角度思考及解释心理学上的各种问题,认为人的适应性机制同样是在进化当中,它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同时遗传与文化也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它认为对人类的心理进行分析是通过功能,心理执行的是不同的功能,那么就能把他看作是独立的机制。这些心理机制是进化而来,为的是满足一个一个的适应问题,更利于自己的生存。《进化心理学》中解释:现代人拥有的适应性机制并非是“最佳设计”。环境的改变会带来新的选择压力。由于进化过程非常缓慢,现代人类其实是先前环境的设计产物,[7]现在我们内在的存在是得益于对过去环境的适应和过去经验的总结。詹姆斯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有谈到,知识是一点一点增长起来的。但是詹姆斯对进化论的认识是片面的,他接受了进化论,却没有将进化论的全部都收为己用,强调了心理的适应性却忘记说明心理又是怎样产生的,他忽略了进化论的发生方面。我们不仅仅只是在适应,而是在适应的同时也能动地改造我们的世界。在心理学当中他强调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直变化着的,从来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当我们对同一件事情进行两次处理时,第二次肯定会以与第一次多少有些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相继看法中往往存在差异。在进化心理学谈到了发生方面,强调“过去是了解现在的关键”,要充分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了解这些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功能。[8]詹姆斯认为人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心理改变,是为了适应环境。可进化论的本质特征在于把有机体视为环境的一个因素,人是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双向的动态关系中把握自身以及其他有机体。这种动态的关系才是人把握一切存在的事实的关键。这样看来,进化心理学是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接纳进化论,并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从进化的角度来研究当下社会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在方法论上有学者认为存在局限,主要是推论性的,无法证实过去的适应性。但是在研究方法上是处于开放包容的态度,在研究中采取广泛的科学方法。巴斯提到了比较法、实验法,对数据的检验可以通过考古学记录、对传统群体的研究、观察、自我报告法等。此外,进化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一直秉持着多元的方法论观点,不对研究方法有任何约束,这也使得进化心理学从最开始的追溯性研究发展到各种方法均可研究,不拘泥于哪种研究方法,以问题为中心,这也是进化心理学自产生以后迅速在全世界得到学者的认可,也吸引更多人来研究的原因。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与进化心理学虽都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但无疑是后者在吸收了前者方法论之上更加符合当今社会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哲学基础上的进步。

4詹姆斯实用主义与生态心理学

赫夫特指出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多元论和实用主义的成熟哲学对生态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生态心理学就是一种倡导心理学研究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研究方向,它的整个研究基调与实用主义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9]詹姆斯强调研究心理是研究心理对环境的适应功能,生态心理学也是将心理研究与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不过它更加注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詹姆斯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论和元素主义主张整体论的研究思想这一观点对生态心理学有着重要影响。生态心理学在心理学方法论上也对还原论的批判,它并不相信还原论,就像它并不相信简单的研究方式与简单的研究场所(实验室)能够揭露核心的心理现象一样,有更大的实践价值的是具有整体意义的心理现象。元素主义是与还原论相伴的研究策略,将复杂的心理现象分解或还原为基本元素。[10]这明显与生态心理学将人与环境作为统一整体来加以研究的基本立场相悖。生态心理学直接继承了詹姆斯方法多元论的思想,里德Reed认为生态心理学的方法是无限开放的。它既不反对传统的实验室实验,也支持人文主义的观察,这些方法都有存在的价值,并且是相互补充的,是它们统一构成了方法论的整体。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因而生态心理学支持方法的多元化。在实际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也有很多,既采用了实验法,不过它的实验是注重生态效度的实验;也采用了自然观察法、测量法、档案法等。

5总结

每个心理学理论的诞生都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作为第一个美国本土的哲学思想,对活跃在美国的心理学理论应影响颇深,可以说美国形成的心理学理论里面都流淌着詹姆斯实用主义的血液。虽然詹姆斯的理论有很多的局限性,但是对发展中的心理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多元的研究方式。虽然实用主义哲学属于科学主义的范畴,但詹姆斯实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也使得学者不能以完全对立的视角看待科学主义倾向和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更加应以整合的视野对待心理学,以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去观照人,未来才会有能够展现人的全面本质的心理学。

作者:罗倩雯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申春.论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精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

[2]詹姆斯.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M].陈羽纶,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42-43;107;109.

[3]彭顺.实用主义哲学的心理学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2:12.

[4]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上)[M].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146.

[5]苏得权.实用主义视域下心理学的多元化[J].心理学探新,2011:3.

[6]张海育.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述评[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9.

[7]巴斯.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二版)[M].熊哲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3;58.

[8]许波.西方进化心理学概述——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