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礼仪十篇

时间:2023-03-21 04:27:23

行为礼仪

行为礼仪篇1

《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包括十六句话、六十四个字,内容为一、政治坚定,忠于国家;二、遵纪守法,依法行政;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四、爱岗敬业,勤政为民;五、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六、秉公办事,为政清廉;七、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八、文明礼貌,品行端正。

北京市公务人员礼仪规范

一、乘车。

乘车礼节应遵循"客人为尊、长者为尊"的原则。

上车时,应让车子开到客人跟前,要帮助客人打开车门,然后站在客人身后等候客人上车。若客人中有长辈,还应扶持其先上。自己再行入内。

车内的座位,后排的位置应当让尊长坐(后排二人坐,右边为尊;三人坐中间为尊,右边次之,左边再次),晚辈或地位较低者,坐在司机边上的座位。现在私家车已逐渐增多,如果乘的是私家车,情形就正好相反,如果是主人亲自开车,则应把司机边上的位置让给尊长,其余的人坐在后排。下车时,则应先下,然后帮助客人打开车门,等侯客人或长者下车。

二、介绍中的礼仪规范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为他人作介绍,被人介绍和自我介绍三种。

当你要将某人介绍给别人时,按礼宾顺序应该是:向年长者引见年轻者,不论男女都是按这样的顺序作介绍;向女士引见男士,向职位高的引见职位低的人,同时连同双方的单位、职称一起简单作介绍。在人数众多的场合,如果其中没有职位、身份特殊的人在场,又是年龄相仿的人聚会,则可按照一定的次序一一介绍。为他人作介绍时,应简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介绍时,还可简要地提供一些情况,如双方的职业、籍贯等等,便于不相识的两人相互交谈。如果你是单独介绍两人相识,应该事先了解一下他们彼此是否都有想认识对方的愿望,免得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在向他人介绍某人时,不可用手指指指点点,而应有礼貌地以手掌示意。

当你自己被介绍给他人时,你应该面对着对方,显示出想结识对方的诚意。等介绍完毕后,可以握一握手并说"你好!""幸会!""久仰!"等客气话表示友好。如果你是一位男士,被介绍给一位女士,你应该主动点头并稍稍欠身,然后等候对方的反应。按一般规矩,男的不用先伸手,如果对方不伸手也就罢了。如果对方伸出手来,男的便应立即伸手轻轻一握。如果你是一位女士,被介绍给一位男士时,一般来说,女的微笑点头也就是合乎礼貌了。如你愿意和对方握手,则可以先伸出手来。

当你想同某人结识,却又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介绍人时,那么不妨可以作自我介绍。作自我介绍时,可主动打招呼说声"你好!"来引起对方的注意,然后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也可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

在作介绍的过程中,介绍者与被介绍者的态度要热情得体、举止大方,在整个介绍过程应面带微笑。一般情况下,介绍时,双方应当保持站立姿势,相互热情应答。

三、握手的礼仪规范

首先是握手的姿式。一般地,握手的两个人手掌相握呈垂直状态,表示平等而自然的关系,这是最稳妥的握手方式。如要表示谦虚或恭敬,则可掌心向上同他人握手。而如果是伸出双手去捧接,就更是谦恭备至了。但切切不可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这通常是傲慢无礼的表示。握手时应伸出右手,决不能伸左手与人相握。

其次是握手的顺序。在上下级之间,应先上级伸出手后,下级才能接握;在长幼之间,应长辈先伸手后,晚辈才能接握;在男女之间,应女方先伸手后,男方才能接握。

握手的力度也应注意。一般情况,相互间握下即可。如果是热烈握手,可以使劲摇晃几下,这是十分友好的表示。

握手的时间通常以三至五秒为宜,除非关系亲近的人可以长时间握手外,一般都是握一下即可。握手时应两眼注视对方的眼睛,表示诚意。

四、使用名片的礼仪规范

名片。公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名片,是职业的需要,它可以帮助公众认识和了解你;也可以使你掌握公众的有关信息。公务人员面对众多的公众,借助名片,可以建立起一个广泛的公众联络网,便于工作的展开。

名片的一般规格是:名片的正面上方印有工作单位,中间印有姓名、职务,下方印有地址、电话。名片正面印有中文,背面往往印有相应的英文。

当我们向他人递送自己的名片时,应说"请多多指教",同时身体微微前倾,低头示意,最好是用双手呈上名片,将名片放置手掌中,用拇指夹住名片,其余四指托住名片的反面。请注意名片的字迹应面向对方,便于对方阅读。如果自己的姓名中有不常用的字,最好能将自己的名字读一遍,以便对方称呼。

接受他人的名片时,也应恭敬。当对方说"请多多指教"时,可礼貌地应答一句"不敢当"或"随时请教"。接过名片,一定要看一遍,绝对不可不看一眼就收藏起来,这样会使人感到你欠诚意。看不清的地方应及时请教。看过名片后,应将名片放好,不要随意乱置,以免使人感到不快。

五、称谓的礼仪规范

礼仪要求可概括为"称谓得体,有礼有序"。称谓应符合身份。可以对方的职业相称,也可以对方的身份相称。在对方身份不明的情况下,采用以性别相称"某先生"、"某小姐"或称其为"╳╳老师",亦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特别是后者,即表示尊敬有礼又不使人觉得不妥,在文化艺术界,这样的称谓更为妥当,入留言还应符合年龄。对年长者称呼要恭敬,不可直呼其名,可敬"老张"、"老王";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可以将"老"字与其姓相倒置,这种称呼是一种尊称,如"张老"、"王老"。称呼时可借助的声调、热情的笑容和谦恭的体态表示尊敬。对同辈人,则可称呼其姓名,有时甚至可以去姓称名;称呼时态度要诚恳,表情自然,体现出你的真诚。

对年轻人则可在其姓前加"小"相称,如"小张"、"小李",抑或直呼其姓名。称呼时要注意谦和、慈爱,表达出对年轻人的喜爱和关心态度。

六、交谈中的礼仪规范

交谈时的态度。

交谈时尊重对方、谦虚礼让。善于理解对方,然后因势利导地谈论话题。对别人的谈话,我们应当认真倾听,并鼓励引导对方阐明自己的思想。正确的意见,应表示赞同;不同的看法,若无原则性问题,不妨可以姑且听之,不必细究;若是事关原则,可以婉转相告,表述自己的看法,但不要得理不让人,使别人难堪。要避免一切直接触犯他人感情的话。在自己的言谈中,要避免一切独断自是的言论。

交谈中的形体动作。

两人交谈时,最好目光交流持同一水平,这既又是相互尊重。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目不转晴地盯着对方或目光冷漠地看着对方,这些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谈话时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手势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但手势不能太多和幅度过大,这会使人感到不舒服,更切忌用手指点对方,这被视作是不礼貌的行为。

交谈时要注意语速和音量总量,要尽可能吐字清晰,不快不慢。讲话时声音要适中,以对方能够听清和不妨碍他人交谈为宜。

七、拒绝中的礼仪规范

拒绝,与公众交往,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有时会碰到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需要我们说"不"字。为此我们要讲究一些拒绝的技巧,做到婉拒他人而又不失礼貌。

"位置置换法"。有的时候要拒绝对方时,可以朋友的口吻相待,将自己的难处讲出,请对方站在自己的角度体察和谅解。只要你态度诚恳,对方便不会再计较。

"先肯定再否定"。当对方提出的问题所需要你明确地表示"否定"的,你可先选取一个局部的枝节方面予以肯定,然后再对问题的主要方面提出否定,因为不是采用一口否定的形式,使对方有一个下台的机会,对方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让我考虑一下"。拒绝别人时,最好不要太快,稍微拖延一段时间,让气氛缓和些较好,若能避免当面拒绝则更好。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当面拒绝时的尴尬,又可使对方觉得你对他提出的问题,确实是经过慎重考虑才作出了回答。

八、道歉中的礼仪规范

由于我们工作的疏忽或失误,影响了公众的利益,那么,我们就应当及时说声"对不起!"以求得公众的谅解。这类情形在工作中是时常碰到的,小则是一些误解、纠纷,大则是被称之为需要"危急公关"的恶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现自己的言行有损于组织形象,或是组织的行为有损于公关的精神,便应主动道一声"对不起"。主动认错对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和恢复感情确有奇效。当我们道歉时,态度要真诚,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歉意,决不可敷衍行事,做官样文章。道歉时,也不要奴颜婢膝,纠正自己的过错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应当堂堂正正。

九、聆听中的礼仪规范

聆听时要专一臻志,保持目光接触,仔细听清对方所说的话。不要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听讲的效果。应当排除一切干扰:外界的嘈杂声音,内心不良的心境等,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

聆听时,要积极鼓励对方畅所欲言,表达尽自己的思想。听与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当听话者表现出聆听的兴趣时,说话才会有浓厚的谈兴,我们可以多用这种方式鼓励对方说话。

聆听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观察,俗话讲"察言观色",是有一定道理的。人们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时,主要通过有声语言,即说话,但同时也会有意无意地透过无声语言,表达出更为隐秘的心理活动。例如谈话时的表情,兴奋或是沮丧;身体的姿势,紧张还是放松,它们同样也在透露着某种信息。我们若将说话者的言与行结合在一起作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

聆听的过程更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要边听边想,努力体察对方的感觉,敏锐把握对方话语里的深层含意。人们经常会以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对方,而要"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做个善解人意的人,会赢得对方的尊敬,并让人乐于与你交谈。而我们也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对方的真实想法后,才能使自己做正确的判断。

十、打电话的礼仪规范

关于打电话的礼节,我们可以归纳为礼貌、简洁和明了这六个字。

使用电话交谈时,要注意语言简洁和明了。电话用语要言简意赅,将自己所要讲的事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办公室打电话,要照顾到其它电话的进出,不可过久占线。

打电话。在打电话之前,请做一下准备,将所要说的问题和顺序整理一下,这样打起电话来就不会罗罗嗦嗦或者丢三落四了。

拨通电话后,应当先自报一下家门和证实一下对方的身份。如果你找的人不在,可以请接电话的转告。这时可以先说一句:"对不起,麻烦你转告╳╳╳……",然后将你所要转告的话告诉对方,最后,别忘了向对方道一声谢,并且问清对方的姓名。切不要"咔嚓"一声就把电话给挂了,这样做是不礼貌的,即使你不要求对方转告,但他为你接了这个电话,你也应说一声:"谢谢,打扰你了。"

如果你打的电话是要通过总机转接的,别忘了对总机小姐说一个"请"字,"请转╳╳╳分机",你的礼貌会使你得到礼遇的。

电话通话期间,语言要简洁明了,事情说完,道一声"再见",便及时地挂上电话。打电话的时间,要考虑到对方是否方便。最好在早上八时后及晚上十时前,午间一、二点钟时最好也不要打电话,特别是年长者,通常都有午休的习惯。

接电话。当听到电话声响起时,我们应迅速起身去接,拿起听筒,若对方没有发话,你也可先自报一下家门:"您好!这儿是╳╳╳综合部",让对方明了你的身份。作为接话人,通话过程中,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并及时作答,给对方以积极的反馈。

如果对方请你代传电话,应弄明白对方是谁,要找什么人,以便与接电话人联系。传呼时,请告知对方"稍等片刻",并迅速找人。如果不放下听筒呼喊距离较远的人,可用手轻捂话筒或保留按钮,然后再呼喊接话人。

如果要接电话的人不在,打电话的人要求你转告的话,你应做好电话记录,记清:1.打电话者的姓名、所属单位;2.转告的具体内容;3.是否需要回电,以及回电号码、时间;4.对方打电话时的日期、时间。记录完毕后,最好向对方复述一遍,以免遗漏或记错。

当我们接到拨错的电话时,应礼貌温和地告诉对方"您打错了",而不要粗暴地挂上电话。对方若说"对不起"时,你可以回答"没关系,再见!"

通话结束时,作为接话人,一般来说,应等对方先挂上了电话后再放下话筒。

十一、服装中的礼仪规范

整洁、美观、得体是公关人员着装的基本礼仪规范。具体来说,既要与自身形象相和谐,与出入场所相和谐,又要与着衣色彩相和谐,与穿着搭配相和谐。

衣着应与自身形象相和谐。这里的自身形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所从事的工作的职业形象,二是指自身的身材长相。由于公务人员的职业特性的要求,在穿着方面应表现出稳重、大方、干练、富有涵养的公务人员形象。

衣着应与出入的场所相和谐。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气氛,在社交场合的穿着大致可分为礼服和便服两种。礼服主要是出席正式、隆重、严肃的场合时的着装,如西服、中山服、旗袍或民族着装。便服主要是在一般场合、日常社际交往中的穿戴,相对可随意一些,各式短衣、衬衣、皮衣等都可。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公务人员的穿着应遵守下列礼仪常规:

办公时的着装。作为职业人员,公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是在办公室中度过的。办公室工作空着要整齐、稳重、大方。工作人员上班时不能穿短裤、运动服,在办公室不得着超短裙。

宴会、记者招待会时的着装。通常公务人员出席这类较为隆重、正规的社交场合,着装应讲究。男性可穿颜色深一点的西装,加上白色的衬衣和领带。女性可穿套裙或旗袍,颜色以高雅艳丽为宜。

会见、访问时的着装。气氛较活跃时,可穿套装,也可穿色彩、图案活泼一些的服装,如花格呢、粗条纹、淡色的服装都适宜的。

十二、礼仪场合的仪容规范

行为礼仪篇2

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欣赏

       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1

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2

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3

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黑板报内容

如果你失去了机会,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还会有希望;如果你失去了财富,你,不算失败,因为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挥霍享受;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地失败,因为你已没有了做人应有的道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在我心中,文明是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小细节。在马路上,礼让行人。在公交车上,让座老弱——夏天,是一个燃烧的季节,就好像一个蒸笼一样。狗吐着舌头,蝉烦躁地鸣叫,柏油马路被晒得软软的。在这样的季节里,等待是一件漫长而又难熬的事情。公交车终于到了!人们像潮水一般涌上了车。一位老太太孤零零的被挤在了最后,她无力地抓紧了吊杆,像一片伶仃的落叶一样,随着风的吹向飘摇不定。可周围是一片混杂,似乎忽视了她的存在。这时,我坚定地站起了身,边挽着老太太的胳臂,边谦和的对她说:“奶奶,来,这给您坐,您小心慢着点。”老太太笑了,脸上的皱纹如菊花一般绽放……

行为礼仪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礼仪素养

一、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表现形式

(一)课堂礼仪的行为失范。进入大学后,学校过于注重师生平等,却忽视了课堂礼仪反映的师生间的互尊互敬。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教学的高效,却助长了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不正之风。不仅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屡见不鲜,课上玩手机、睡觉亦是平常,更有甚者课堂大声聊天、随意打断教师讲课,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与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二)师生、同学间交往礼仪的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尊重意识淡薄,缺少谦虚随和的态度。对于师生间的交往,大学生丧失了路遇老师见面问好的意识,常常视而不见;课下大学生更是对不投自己喜好的老师恶言相加,捏造、散布不良信息,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声誉。

在同学间交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崇尚个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若与他人遇到分歧,经常意气用事,轻则恶语相向,重则触犯法律。

(三)校园公共场合的礼仪行为失范。在校园公共场合缺乏公德意识,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在图书馆内高声打电话,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占座现象严重,导致图书馆座位利用率低,造成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的不自律行为看似日常生活小事,但细节决定成败,这些行为不仅妨碍影响了他人,更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四)仪容与服饰穿着的行为失范。随着时代潮流的日新月异,大学生衣着张扬个性、特立独行。但有些大学生则过度追求时尚,盲目追求潮流,经常在校园中穿着奇装异服,浓妆艳抹,与学生形象背道而驰。

二、造成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教育制度弊端的限制。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和考试制度在我国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在很多地区还十分普遍。为获得优异成绩、提高升学率,大多数中小学选择“捷径”,将教学工作完全扑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唯一的标准便是成绩。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很好的贯彻与重视,是导致国内很多优秀大学生礼仪素养很低的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先天不足。家庭教育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现在很多家庭对学生早期的礼仪教育是缺失甚至是误导的。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外出打工等原因,忽视了对孩子启蒙时期的教育;其次,家庭变故、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也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后,由于今天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人的过度溺爱导致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习惯,为日后孩子的自私自利、散漫无礼埋下了种子。

(三)高校教育的断层。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大多关注专业教育与技能培养,礼仪教育仍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高校往往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

由于礼仪教育的效果难以量化分数进行定量考核,高校管理者对礼仪教育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将礼仪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等非必修课程。教育者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礼仪素养的忽视,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四)礼仪素养实践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学生礼仪素养实践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礼仪教育课堂缺乏实践。课堂上没有条件将所学的礼仪知识应用于实践,往往是道理讲得多,实际历练少。其次是缺乏课外实践。大学生在学习礼仪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明白了礼仪知识的内容,却缺乏习礼的过程,不知道这些礼仪该什么时间什么场合用。课外实践机会少,大学生的实践效果更是难以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效果。

(五)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缺失。由于大学生存在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低等内在缺陷,面对外来文化往往有着对西方文化一边倒的倾向。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片面否定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把追求西方不合理的文化作为时尚,实则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伪装。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自觉性,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关健在于改变大学生的个人思想认识。要切实完善高校的德育体系,从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入手,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为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铺好基石。

(二)发挥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是任课教师或者校园内其他管理人员,都应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发挥榜样的作用。这要求学校要对教职工进行全校范围的礼仪素养培训,提高教职工整体的文明素养,在生活中教职工要严以律己,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改变大学生。

(三)学校应提高礼仪课程重视程度,建设校园礼仪文化。高校应首先从礼仪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着手做起,提高礼仪课程的地位,提高学生重视程度。同时改革礼仪课程上课形式,增加课程实践的比例,将理论应用于行动。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对礼仪素质的重视程度,必须在校园内创设良好文化氛围。为此,学校应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相关知识,开展相关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胡道安.关于当代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科技文汇,2009(4):65-66.

[2] 秦国华.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思考 [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1(3):80-82.

行为礼仪篇4

为营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使用文明语言的环境,这就得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去完善自我。良好环境的形成除了通过耳闻目染的影响外,更多的是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的过程。如“您好”、“谢谢”、“对不起”、“请”、“打扰您了”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礼貌语言,成为师生交流时使用率最高的词语。如:开展“文明明礼诚信”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文明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弘扬文明礼仪之风,使文明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修身处事的轶事,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二、发挥课堂功效,促进养成

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在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的引导与教育,使良好的文明习惯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学校可专门开设文明礼仪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时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文明礼仪教育与思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所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课堂,发挥课堂功效,促成养成。四、开展实践活动,培育养成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仅凭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是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明礼仪行为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而且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才能使学生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文明礼仪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习惯。一个人的“文明礼仪”只能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反映出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教育学生在理解“文明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生活中,各项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公益性劳动,如清洁卫生、布置教室和橱窗、绿化美化校园等,培养关心集体、劳动光荣的意识。二组织学生参加执行日常规范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团委、值日生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道德、纪律等基础文明的管理监督与考核,使学生在参与中抑制和防范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三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到广大农村、厂矿企业进行参观、调研、实践,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去体验工作的艰辛和艰辛工作中的敬业奉献,去感悟生活的不易和不易生活中的热情乐观,不仅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三、结语

行为礼仪篇5

在日常的规范训练中,通过游戏、活动、竞赛、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来帮助学生完成文明礼仪的训练。在课堂中,教师时常提醒孩子坐要有坐相,写字、看书姿势要规范,发言要举手,外出春游、乘车要排队,学生之间有摩擦,要诚恳地表示道歉,说:“对不起。”学生离校时要和老师、同学说“再见”等。同学之间结互帮对子,学习上互帮;与“手拉手”学校通信交友互帮,在实践中学习处理与同学间的关系,进行关心他人,以礼助待、团结互助行为的训练。

为了养成守纪的习惯,学校用少年警校的形式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宽平小学少年警校创办于1989年,是吉林省首家少年警校,是学习军事常识、体能训练、法律常识的良好载体。建校二十四年来,进行了模拟长征活动、抓捕逃犯等探险活动,通过训练,提高了纪律观念,加强了热爱集体、互相关心、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了不怕困难、敢于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树立勇敢顽强团结友爱的作风,初步形成作为人民警察所应具备的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用礼仪的多维评价,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抓好学生行为习惯教育,需要学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力合作,关键是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一是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制度管理,建立了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如《德育常规管理制度》《辅导员培训制度》《校规》《礼仪常规》等,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二是目标导行,从身边小事做起,坚持“提出问题要小、要实、要联系生活”,根据不同年级,分层次确定养成教育的目标。三是建立星级的评价机制,通过“五比争星”活动,即比学习、比守纪、比劳动、比文明、比好事,通过学生间自评、互评、月评、总评的办法,评选“星级学生”,颁发证书,在荣誉栏中张贴照片,树立队员的自信心,帮助队员获得成功。

三、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根据小学的特点,我们重点抓了三种心理疏导的形式,即教师的个别心理疏导,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和心智教育。教师的个别心理疏导,主要是每周让学生在“心语日记”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或问题,并说明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记录下观察到的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中好人好事,良好的行为规范,以此为镜子对照自己,从而提醒自己不断前进。教师看了学生的“心语日记”后,认真阅读,分类处理,包括写批注,或个别谈话,或表扬与批评,聘请长春市心语协会会长于海波做为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四、用家校合作的方法,抓实文明习惯的养成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懂礼貌,令家长尴尬不堪,同时家长们意识到生活中对孩子礼仪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把父母和学校的力量联合起来,让家庭、学校、社区步调一致,使礼仪教育更加有效。

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多次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学生家庭礼仪规范,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掌握礼仪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同时我们听取家长的意见,求得他们认为养成教育有效、可行的好方法,从而抓住家长教育思想的闪光点教育学生,使教育产生积极的效应。家长们都自觉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家庭礼仪”、“孝敬日礼仪”、“五比争星”的行为训练评价,有效地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用“四气”教育,促进良好行为美德的养成

在人格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四气”,即文气、刚气、朝气、灵气。所谓“文气”是指学生具有现代人的文明精神,要做到讲文明、懂礼仪、守纪律、追求科学、追求真理,有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志向;所谓“刚气”是指让我们的学生要有不怕吃苦、勤劳节俭、勇于拼搏、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品质;所谓的“朝气”则是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蓬勃向上、事事争先的竞争意识。在礼仪教育中,由于全方位、多角度、持久深入抓礼仪教育,从而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到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在礼仪教育中,学生改变了学习的心智模式,养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他们从学会安静开始,专业致志地努力观察、思考、实践,接受指导,再改进实践,选择最优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升了学习质量。

行为礼仪篇6

【关键词】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礼仪修养缺失行为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从1978年的181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1.35亿人次,增长近75倍。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85亿美元,增长近186倍。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次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分别从1980年的第18位和第34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3位和第5位。2001年以来,中国出境旅游一直保持着2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7025万人次,增长22.42%。从市场规模上来看,世界第一大出境市场正在中国形成。与此同时国内旅游方兴未艾持续高速发展,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26.4亿人次,增长13.2%。2011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人民币,增长20.1%。旅游业从国民经济的一个边缘门类迅速成长起来并被推到了前台。

一、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的内涵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游客(据文献显示,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的多为大陆游客,本文所述“中国游客”指中国大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礼仪修养缺失的行为层出不穷。高速路上行人随地大小便;天安门广场、海南大东海海滩垃圾如山等振聋发聩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又悉数在2012十一“黄金周”现形。世界有中国游客的各个角落可见部分国人抱着自己的小孩随处小便,非吸烟区吞云吐雾,甚至随意脱鞋等等。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常常见诸于各国报端,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2012年3月,美国市场调研机构曼达拉公司针对 16 个国家的 5600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关于旅游的在线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因“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等原因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1]。此前,在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榜上有名。

(一)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概念

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修养是一个人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艰苦磨练和长期陶冶逐渐使自己在某一方面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修养包括道德、情操、学风、审美和礼仪等方面。修养的提升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砺才能积累。

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专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缺乏礼仪修养,没有遵循应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不当行为。

(二)礼仪的功用

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人类为了实现自身满足和自由,不仅受自然规范的约束,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的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这些社会规范中,除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以外,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礼仪规范。个人的礼仪修养不仅涉及个人形象,而且关乎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礼仪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建立自尊、自信、自爱、为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对社会而言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礼仪是人类有教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的方面

1、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在禁止使用照相机或闪光灯的文博馆、教堂等地拍照。不遵守集合时间,耽搁全团人员的参观游览。在“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随意触摸展品,在文物上乱写乱画……社会公德是公民为维护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也是文明公民应有的礼仪修养。

2、形象礼仪:不修边幅,不讲卫生,随地吐痰;出席正式场合着装不恰当,如穿着拖鞋背心参加宴会;随意脱鞋;天热男士赤膊上阵;在大庭广众下追逐打闹,或躺卧在公共座椅上休息……

3、语言和使用通讯设备礼仪:公共场合如乘机、饭店大堂、博物馆、教堂电话频响;手舞足蹈,高声说笑喧哗等等……

4、空间礼仪:秧歌队、合唱团体、京剧票友在旅游景区使用高功率音响设备,破坏旅游者共同拥有的空间环境……

5、位次排列礼仪:登机、边检、上旅游巴士甚至乘电梯时拥挤着一哄而上……

6、就餐礼仪:自助餐不排队取食、不按量取食甚至打包;就餐时大声劝酒、猜拳行酒令、大声喧哗;抢食好吃的菜……

7、涉外礼仪:随便询问西方国家居民婚否、收入、年龄等私密问题;不遵循目的地国家的风俗禁忌。如在泰国用手摸小孩的头,用脚踢门等……

二、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的恶劣影响

(一)破坏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

古人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管朝代如何更替,礼仪教育始终占据着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国人旅游即中国形象巡游。意大利哲学家亚米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程度,最能从他们的行为和举止中体现。你在街上的表现说明了你的教养”。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民间大使”和“形象大使”,无论是在境内还是境外,中国游客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自己个体,而代表中国整体。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的行为严重影响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损害了中国的国际旅游声誉;侵蚀着中国“礼仪之邦”的国际形象!

(二)影响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良好的旅游资源环境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游客乱丢垃圾;用闪光灯在珍惜艺术品前留影;随意刻画文物景观等礼仪修养缺失行为直接导致旅游目的地景区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加速旅游吸引物的寿命缩短。造成旅游景区旅游价值降低,整体吸引力下降并严重影响着直接威胁着旅游目的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当旅游资源环境恶化之时,即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衰竭之日。

(三)造成境外旅游接待地对中国游客的接待歧视

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的行为常常影响其它游客的空间享受和景观质量,对境外旅游接待地社会带去全方位的冲击。导致一些旅游目的地国家针对中国游客歧视性接待。如马尔代夫2000多个小岛上遍布度假村但只有几个度假村愿意接待中国客人。欧洲部分高档酒店不愿接待我国旅游团,据2012年10月3日英国《每日邮报》,法国时尚品牌Zadig&Voltaire创始人蒂埃里·吉利埃称“我们对客人是有选择的,比如,2014年在巴黎开张的新酒店将不接待中国游客。在巴黎,要求很高——很多人都需要一些私人空间和一个安静的环境。”

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引起境外旅游地民众的反感, 深化与当地民众的矛盾。而旅游接待地民众的态度,又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故此双方这种对立矛盾对旅游业的发展损害是深远的[3]。

三、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国民礼仪修养提高落后于物质增长

中国的经济增长了,但精神文明建设却大大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礼仪修养似乎成了一块补不齐的短板。中国游客缺乏修养其实是我们长期缺失礼仪教育的结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礼仪细节,没有养成礼仪言行举止的习惯。我们的教育,以分数为导向,不重视学生平常的礼仪文明教育,旅游礼仪缺失行为在本质上归根结底还是教育问题。另外,修养与财富并非正比关系,礼仪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精进的过程。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一夜可以产生一个暴发户,三代也培养不出一个贵族”。

(二)我国旅游业管理规范化不够

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的发生不能全部归因为游客素质低,旅游行业管理方面也有原因。我国旅游业发展欠成熟,旅游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协调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堪忧;旅游企业功利性强多只关注于经济效益。旅游旺季各景区不注重游客管理,游人摩肩擦踵的情况下景区的相关服务和设施如垃圾箱、休憩处和公厕可能满足游人的需求,从而导致部分游客选择非礼仪的行为。景区收入确实增加,但却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绝对的永久的伤害。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导游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缺乏监管等也会导致游客的礼仪缺失行为。比如导游员安排游客在景区游览的时间过短,匆忙集合时垃圾杂物随地丢弃,污染环境。可见,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和服务单位对游客礼仪缺失行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备

中国游客的礼仪修养缺失行为与我国旅游接待设施缺乏科学规划、不完善密不可分。景区的功能分区、游人游憩设施、游道设计、指示牌系统、停车场位置、垃圾桶数量;卫生间分布等等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游客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多游客抱怨:景区服务设施不足直接导致他们“非自愿”失礼。如垃圾桶间隔较远,产生垃圾后游人难以及时找到垃圾桶。厕所指向不明、不卫生,旅游者“内急”便随地如厕。另外,我国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原因,公共设施长期不足,致使国民养成“凡事都要抢”的心理和习惯,比如坐公共汽车要抢,否则很可能上不去。结果一出境,无论是乘飞机还是坐游轮,都会习惯性往前抢。

(四)游客没有尊重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礼仪禁忌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游客不了解旅游目的地国礼仪禁忌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当地的礼仪和风俗习惯。比如国人询问年龄、收入、婚否是尊重是热情,西方国家民众则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而非常反感。不了解文化差异在旅游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文化冲击”甚至“文化冲突”。当然也有旅游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如文化或物质的优越感形成的傲慢、偏见所造成“入乡不随俗”。

四、提升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为国人进行“礼仪扫盲”

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加大普及礼仪知识力度,长期不懈宣传礼仪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弘扬文明行为,播种礼仪习惯。如制作“中国游客礼仪知识”宣传短片并长期在机场、车站、码头、景区等公共场所滚动播出,让礼仪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旅游企业制作多种形式的宣传品,免费发放给游客,引导游客做文明旅游者。

(二)提升文明旅游素质需要法制保障

2006年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规范性文件。不过面对“中国游客礼仪危机”还远远不够,还需制定“硬”性的法律法规为确保文明旅游活动构筑法律制度围墙,例如规定旅行社必须为游客行前提供礼仪培训;旅行社可向游客收取礼仪押金,如果游客礼仪行为缺失造成恶劣后果,可从押金扣抵等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均有相应的法规处罚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如法国早在1886 年就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禁止随地吐痰的立法;新加坡与香港均对吐痰处以高额罚款。相信通过长期严格法规约束,中国游客可以被迫逐渐形成礼仪行为的习惯并涵养精神。

(三)提升游客旅游礼仪修养必须从孩子基础教育入手

我国儿童启蒙经典《三字经》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提升游客旅游礼仪修养必须从孩子基础教育入手。培养新型旅游者加强对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旅游的德育功能, 因为青少年不仅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群体,也是未来旅游的主力军[4]。我国学校教育应关注于如何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高素质的人而非分数。教育部门应把文明旅游内容加入课堂教育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大人言传身教礼仪习惯,小孩自然会耳濡目染。同时全社会也应共同营造一个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环境。

(四)中国旅游业各环节携手努力创造礼仪环境

政府管理部门可将提升公民旅游礼仪修养列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和文明风景旅游区测评体系。旅游管理部门建立公民旅游礼仪考核制度;对旅行社履行教育游客礼仪职责实施有效管理和考核。

各旅行社应科学安排旅游团行程。建立导游和领队全程礼仪规范责任制。建立游客礼仪行为行前培训、行中督促、行后总结系列制度,重视并组织好旅游团出行前游客的礼仪培训。国外一些旅行社的游客行前培训值得我们借鉴:为到中国旅游的游客放录像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教他们怎么使用筷子,如何欣赏和体验中国的文化。同时在出游过程中,导游适当的引导、调整以及提醒都能避免游客发生不文明的尴尬事情[5]。

景区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如厕所、垃圾桶等的分布应合理、科学。设置文明标识如温馨的礼仪宣传标语牌、门票和导游图上加印礼仪提示语。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及时提醒、教育和引导游客文明游览。星级酒店、餐饮服务场所、商业网点也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文明礼仪教育和管理。

(五)游客自身不断提高礼仪修养

没有文明的旅游者就没有文明的旅游业。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虽说是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但其关键还得依赖每一位游客切实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仅仅坐而论道礼仪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关键是 “知行合一”即游客在自己生活、工作、学习的空间环境,言行坐卧均应注意礼仪的践行,将礼仪行为培养成自身的习惯常态。游客出行前应自觉学习旅游目的地文化礼仪禁忌,旅游过程勿忘关注自己的举止礼仪。做好旅游民间友好往来的“礼仪形象大使”。

礼仪出游不仅显示个人修养,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中国游客的礼仪修养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及每一位中国游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蔡正奋,文明匮乏给黄金周添堵[N]. 重庆日报,2012-10-11 (11)

[2] 彭林,为什么我们要讲“礼” [N].解放日报,2012-10-27 (8)

[3] 田勇,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旅游道德的塑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2):16

行为礼仪篇7

克劳迪娅·A·班克尔博士(Dr.ClaudiaA.Becker)是德国人,任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德国语言和商业计划研究项目负责人。她建议,参加商务会议时,应该积极果断,而不是仅仅令人感到厌烦地、被动地接受。以会议时就坐情况为例,年长的人需要也得到更多的尊敬,可以坐在桌子末尾的位置,而女性也不应该让别人看轻。

其他在德国工作过的女性告诫,不要太咄咄逼人,这样会损害商业伙伴之间的关系。一位女性提供了如下战术:与会前,问一下你信任且阅历丰富的德国同事,开会时你坐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进入会议室时,有礼貌地问一下与会的其他人你可否坐在你中意的位置上。几乎没有人会拒绝你的要求,因为拒绝这样的要求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班克尔博士提醒,相比美国和加拿大,在德国建立商业伙伴关系的速度比较慢,切忌操之过急。德国男性通常不会完全接受一位女同僚,即使其他条件都与其相当。

你怎样建立自己的信用?职业女性应坚强、不妄自菲薄。开始时,明确此次会议的目的,强调你此次行动的重要意义。明确自己的意图、条件,谈判时要清楚自己的底线。发生争执时,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过,人们并不欣赏过度活跃的商人。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有必要随后加以强调。要注意你说话的音调。在德国,大声说话的女性比大声说话的男性更具冒犯性。切忌夸夸其谈恭维,德国人认为这样很肤浅、不可信。开会和讨论计划时不要过于心急,要学会耐心。在德国,最重要的是如何很好地完成工作,而不是强调“时间就是金钱”。

班克尔博士就性、、约会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在任何地方都会有单身或已婚的男人主动提出和你共度良宵,千万别接受他们的邀请。不要和你的同事约会。在德国,女性会遇到一些事情,如来自男性同事过于直白的调情和性要求,这些在美国将被视为纯粹性骚扰行为。”

班克尔博士总结道:“职业女性在德国的状况要落后美国和加拿大二十到三十年。你需要给别人一个非常专业的印象,要让他们相信你的证书、资历和智慧。另外可以熟练的运用德语是走向成功所必须的。”

更多建议

准时。这一点非常重要且必要。

问候。握手是通常的问候方式,紧握并晃动一两下。这是会议开始和结束时的礼节。握手后要张名片,看看上面有没有对方的头衔。用这个头衔来称呼对方,因为在德国,获得学术或职业的头衔并非易事,因此这也是人们引以为豪的资本。如果有两个头衔,如“教授”和“博士”,问一下名片的主人更喜欢哪一个。同样,如果你有学术和职业头衔,一定要印在名片上。除非对方允许,不要直呼其名。记住,头衔和年龄都值得尊敬。

衣着。衣着要保守而整洁。满是皱褶的衣服和破旧的鞋子会让人产生误解。珠宝应高雅而简洁。德国人,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德国人,比较注意衣着。注意你的穿着要反映欧洲的时装潮流。搭配合理的服装、高档的衣料、优质的鞋和饰物等至关重要。

用餐。商务午餐和晚宴在德国并不像在北美那样普遍。如果商业伙伴邀请你到他家里做客(这并不常见,特别是在刚认识时更不常见),带些鲜花、葡萄酒、糖果或一件具有你的国家或省份特色的礼物,如书或雅致的日历等。(注:买的花应该为奇数,但不能是十三朵,也不能买红玫瑰,因为她代表隐秘和浪漫。)递交给主人之前先把花解开。在一个繁忙的非正式的饭店(如一个小旅馆)或酒馆里用餐,如果坐在陌生人旁边,请不要奇怪。和别人共用一张桌子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是很正常的。

夸张。不要过度赞扬。对许多德国人来说,生活并不总是“不平凡”,没有事物总是“世界上最好的”。夸张通常令人讨厌。说话夸张的人被认为不可信。这条建议同样也适用于你的身体语言——不要太夸张。

赠送礼物。一般不需要赠送别人礼物,除非应邀去别人家。职业女性不应赠送别人礼物,除非受到特别的礼遇。

语言。在欧洲,德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仅次于俄语),是9500万人的母语。尽管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一部分人都说德语,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历史和所说语言的区别为荣。每个国家所说的德语都有很大差别。别轻易评判哪个国家所说的德语“更好”或“易懂”。

交谈。大部分德国人不喜欢在用餐时谈论工作上的事。请记住,在德国建立良好的信誉,部分依赖于你谈论其他话题的能力。这证明你有渊博的知识,并受过良好的教育。寻找聊天的话题时,切忌用美国的聊天式询问一些私人问题——对方的职业、家庭或配偶、经济情况、受教育情况、等,取而代之,谈论德国的历史、世界地理、文化和知识界的领袖、旅行、运动、文化或国际问题。当然,如果你对政治知之甚多。你可以一直谈论政治,部分德国人也乐于谈论汽车或机械方面的问题。关于避免敏感话题的一条规则是只对主人或客户首先谈论的话题予以回应。即使你的德国客户或友人用英语和你交谈,避免使用俚语或过于口语化的词语,以免造成误解。工作中,德国人喜欢直接而务实的方式。他们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德语对许多来德国旅游的美国人来说,都听起来粗鲁而咄咄逼人,非常直截了当。

礼仪。德国男士有时会抢在女士之前进入公共场所。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男士先进入公共场所以确保安全。不应视之为鲁莽。

会议。在会议桌或饭桌上,不要把两个人之间的耳语看作无理的行为,他们只是想私下说些话。

电话。在德国接电话时,不是先说“你好”,而是先报自己的姓。

肢体语言。嚼口香糖、没精打采、把脚翘到桌子上——这些都是不礼貌的行为。用拇指和食指组成圆圈,其余三指伸直,表示“OK”的手势在德国被视为精鲁的行为。

地方主义。德国北方人比较含蓄,而南方人则比较随意。地方主义在德国非常强烈,各州人都为本州而自豪。

高速公路。驾驶汽车行驶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在一些地区,根本不存在速度限制,右行道一般供马力强劲的车行驶。汽车也是身份的象征:地位越高,所驾汽车的价格越昂贵。

行为礼仪篇8

作为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如何使学生知行合一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要对农村学生文明礼仪进行有效教育,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

第一,我常年在农村学校负责学校学生德育工作时发现,不少学校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时,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抓得紧,对教师的文明礼仪教育抓得松,表现为:学生文明习惯好,教师文明习惯差。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大打折扣,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深入开展。为此笔者以为,文明礼仪教育首先应从教师抓起。只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都从思想上重视教师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才能在社会形成了良好文明礼仪氛围,教师文明礼仪的教育工作才会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才会渗透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中,体现在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生面前作好表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促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

第二,礼仪教育进入课堂,首先,实施校园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体现自身价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争当“名牌”人,强调“外包装”者有之;注重“脸蛋靓”、在乎“身段好”者也有之,但这些均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费时费力费钱财之后,仍有不少人依然是“败絮其中”吗?只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才可冠以“完美”二字。

第三,养成教育促礼仪。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是促进中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学阶段是儿童逐渐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起点,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开始形成的阶段。本阶段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打好基础。这是德育工作的价值所在。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形成的条件,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内部因素是指可能影响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形成的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状况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等。对于中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很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学生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联合家庭教育促礼仪。要想自己的孩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家长就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家庭氛围。

1.以礼带礼,突出家长表率作用。

2.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如:1996年以630分的“托福”成绩直接考入美国大学的原哈尔滨三中学生陈磊的父母在谈到对孩子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时深有感触――“见过陈磊的人都说她气质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也是从小到大逐步养成的。

3.以无胜有,营造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误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点不良品格,都可以从他幼年的环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4.以练导行,强化孩子礼仪意识。

行为礼仪篇9

关键词:行为导向 公关礼仪课 运用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导向”这一概念已成为欧美职业教育中追求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代名词。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它提出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而个体行为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伦理道德反映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这种指导思想旨在培养学生将来成为具有自我判断能力、懂行、负责及可持续学习本领的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从业者。这种指导思想恰好也是公关课教学所追求的境界。行为导向教学法使用了一整套既可以单项使用,又可以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几年来,根据自己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理解和研究,在公关礼仪课的教学中,尝试使用了其中的角色扮演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对于不同的内容和环节采取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应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亲身体验角色的心理、态度、情境等,培养学生正确地确认角色,学会了解角色内涵,从而迅速进入角色,并圆满完成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目的就是为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岗位乃至适应今后工作的变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而结合其专业领域的角色扮演法,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与职业技能的领悟,更加扎实地掌握职业技能,今后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角色扮演法的训练程序:

1.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置情境,认定或提出问题,使问题明确起来;解释问题,探讨争端;说明角色扮演经过。

2.挑选参演者:分析角色;挑选角色扮演者。

3.布置场景:划定表演的行为过程;再次说明角色,保持气氛轻松;深入到问题情况中去。

4.培训观察者:决定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定观察任务,作好分工或指定观察记录表。

5.表演:开始角色扮演;继续角色扮演,可作好记录,亦可作录像;中止角色扮演。

6.讨论和评价:回顾角色扮演的表演(观点、表情、体会);观察情况的反馈(态度、表情、演员);讨论主要焦点。

7.共享经验与概括:把问题情境与现实、经验和现行问题联系起来;观察者提供结果报告;探索行为的一般原则。

二、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提供现实中的案例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分析抓住或发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让理论和实践得以结合,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

典型的公关案例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并蕴涵着一定公关学的基本原理。因此,运用这一方法,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个人和集体的讨论、分析,从案例情景中归纳出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择优处理途径,领会公关学的精神实质,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的过程,并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公共关系原则及职能”等内容时,针对“全员公关”、“实事求是”、“互惠互利”等理论,精选了一批经典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尝试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支持公关理论的教学。

1.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步骤。⑴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分发有关案例材料,在规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材料。⑵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批驳别人的观点;学生之间互相提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求大家认真倾听,掌握交流信息的重要过程。⑶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展示,展示要限时发言,超时即下台。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吸取别人的成果,丰富、完善、提升自己。⑷主持人(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类。⑸主持人(教师)对学生的案例进行评价和总结。结论是次要的,答案不一定非要准确,要重视分析思维的过程,表述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语言简洁。

2.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效果。这种方法不单单指向教,而且也涵盖学在内,要求师生都要有相当大的行为变化。在案例教学中,师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

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案例的话,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

就学生来讲,他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从中得出对自己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用的结论来。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一方面,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了对问题的洞察力。在这种情景中,学生的种种尝试都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都可以提出来并加以演示、比较,这就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一般情况下,运用案例教学,在获得答案和陈述理由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选择。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整个思维和工作过程中,要求所有学生亲身经历,如:认识问题、深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陈述理由,并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案例教学可培养和发展学生决策的能力、从丰富的资料中获取解决问题所需信息与学习内容的能力和将整个决策过程的思维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行为礼仪篇10

掌握出席时间。出席宴请,抵达时间早晚、逗留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主人的尊重与否。迟到或逗留时间短,则常被视为有意冷落他人或是失礼的表现。应在主宾离席后,自己再告辞,确有事情需要提前退席,则应向主人说明后再悄悄离去,也可以事先打好招呼,到时很快离席。

到达宴请地点,先到衣帽间脱下大衣和帽子,然后前往主人迎宾处,向主人问好,如带有礼品,应及时交给主人。

①入座与进餐。此时应听从主人的安排,如邻座是年长者或妇女,应主动协助他们入座。取菜时,自己食盘内不要盛得太多,如遇本人不能吃或不喜欢的菜,服务员上菜或主人劝菜时,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盘内,并及时致谢。对不合口味的菜,切勿露出难堪的表情。吃东西时不要发出声音,要闭嘴嚼,鱼刺、骨头、硬壳等,不要直接外吐,应用筷子取出,(西餐时,吐在叉上)然后放在骨盘内,不要放在桌上。用过的牙签等细小物品最后也都应放进食盘里面。

②交谈。无论主人还是客人,都应积极参与同桌人的交谈,特别是左右邻座。不能仅同熟人或只同一两人交谈。邻座如不相识。可先作自我介绍。

③祝酒。祝酒时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宾致辞、祝酒时,其他人应暂停进外,停止交谈并注意倾听。碰杯时,目光要正对对方以表诚意。另外,主人为了便于工作和进食,还常常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来招待客人,吃自助餐时应注意以下礼仪:进餐厅后,先看一圈,对菜点的摆布和服务设施有个了解,这样取菜时可做到心中有数。每种菜点取用时都不要贪多,特别是大家都爱吃的东西更如此,宁可吃完后再取,也勿取满满一盘让人笑话,甚至吃不下造成浪费。取菜时要有秩序,顺序排队取,不要挤在一起取菜。人多时可礼貌地在一旁等一会儿。取菜点时要依菜点原来摆放的样子顺序取,不要在盘中翻来找去,这样既不美观,又不礼貌。热菜、冷食要分开放入自己盘中,切勿堆成一团。取到自己盘在的菜点,即使不爱吃,也绝不能再倒回去,可剩在盘中,放在边桌上,待服务员取走。尽量做到吃什么取什么,吃多少取多少,不够再取,避免浪费。如不小心取多了菜点而没吃完,可待服务员收盘时道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