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十篇

时间:2023-04-07 05:13:32

身体素质篇1

所有这些绝对离不开真正的体育锻炼对不对。就是说真正的体育锻炼对每个人都一样重要。不过还有那么多人认识不到或忽视体育锻炼。就是认识了能够做到持之以恒的会有多少呢。

稍微提醒对刚开始体育锻炼的人千万不要疯狂的超负荷运动!应该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锻炼才可以。

还有锻炼期间一定注意防止间断,特别是对速度、灵敏度、柔韧性务必坚持长年练习。

同时要合理掌握身体素质锻炼的强度、密度及运动量。这期间既要有承担一定运动量的能力、耐性的意志品质,又要兼顾好自己的身体。

其实人各个方面的素质全部处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既密切联系有  相互影响。

身体素质篇2

人的身体素质是人体运动的一种能力,一般指人体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能力,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肌肉工作的供能情况、内脏器官的机能及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素质与人体完成各项活动、适应外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也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身体素质篇3

关键词:高职生;身体素质;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36-02

按一般正常规律,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会带动国民体质水平的快速提升,如二战后的日本就因经济腾飞、国民收入提高、政府兴建大量免费公共体育设施,出现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体质水平连续增长多年的奇迹。随着我国经济、教育与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体质如何?对此,笔者结合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与2010年苏北地区高职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了影响高职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多种因素,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2010年10月至12月,笔者对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共计1562名学生进行了身体素质测试,样本构成采取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方式。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查阅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章。(2)问卷调查法。对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84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64份,有效率为90.9%,根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为适当,60%以上为好,70%以上为非常好”。本调查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符合社会分析及研究的要求。(3)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均经过spss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结果与分析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体质健康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四个方面。相关研究认为,身体素质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中的权重可达70%,在显性体质构成要素中,身体素质既是反映学生体能状况的有效指标,同时,其改善或提高也是体质增强最重要的方面。

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江苏省苏北地区高职生身体素质与2005年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相比,男生呈普遍下降趋势,具体表现:50m跑提高了0.11s,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m跑下降21.82s,引体向上下降1.97次,坐位体前屈下降2.52cm,立定跳远下降4.02cm,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女生身体素质状况与男生基本相似,50m跑下降0.12s,具有显著差异(p<0.05);800m跑下降11.02s,仰卧起坐下降0.96次,坐位体前屈下降1.59cm,立定跳远下降5.12cm,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调查对象身体素质年级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对象中,男、女生耐力素质在不同年级之间具有明显差异(t=6.745,p<0.05),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速度和爆发力素质,男生随着年级的增加有所提高,而女生则无明显变化,速度素质是女生身体素质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课外体育锻炼频度是反映高职生课外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频度是单位时间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笔者的研究对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指标设定为五大类(见表4)。调查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第三类,即每周1~2次,占54%;其次是第二类,每周参加2~3次,占14%;虽然有87%的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其中有12.3%的学生是以月为循环周期。也就是说,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间隔过长,并不能达到体育锻炼应有的作用。甚至还有13%的学生不参加锻炼。由此可见,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是比较低的,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是比较高的,身体素质下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问卷调查中,认为“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很有用”的学生占91%,认为“没有用”的仅占2.3%,认为“课外体育锻炼有必要”的占93.4%;对“如果你体质增强了,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71.6%的学生认为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高居榜首,其次是睡眠、营养;而当问及“课外,你每周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多少”时,近1/3的学生回答每次平均体育锻炼不足0.5小时,近1/3的学生每次平均体育锻炼不足1小时,只有近1/3的学生每次平均体育锻炼时间达到1小时或以上。可见学生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但思想上不重视,在实际生活中也没有将积极锻炼身体变为自觉行动。经济学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把吃饭穿衣置于比居住优先的地位,而体育锻炼的位次则更靠后。并且人短期不锻炼身体,一般不会形成什么不良后果,特别是处于生命巅峰期的高职生更是如此;长期不锻炼身体的不良影响,一般也只有在进入中老年后才逐步显露出来。这也是许多高职生不重视基本体育锻炼需求的一个主观原因。

影响高职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应落实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上。调查得知,目前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能够保证学生每天有正常的课外体育锻炼。这种忽视广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现象,无疑反映出群众性体育观念的淡漠,在表5所示的调查结果中位居第1,占58.6%。观念指导行为并决定结果,不正确的体育观念必然导致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缺失。各高职院校虽有体育教学部或教研室,但在计划部署全校体育工作时,只有教学计划和竞赛计划,却没有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与督促的明确分工,组织措施不力,在表5所示的调查结果中位居第2,占36.9%。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结果只会是放任自流而毫无结果。客观方面场地器材不足在表5所示的调查结果中位居第3,占35.7%,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体育教师身心负担过重(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过多所致),以致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指导显得力不从心或无暇顾及,学生得不到技术指导、自身健身意识差、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等因素,使得课外体育锻炼提不到议事日程上,导致“无病即健康”的旧观念在学生中仍存在一定市场。

调查对象对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评价通过对不同身体素质等级高职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对场地设施、教学内容与组织、学习成绩的评价以及教师在健身方法的传授方面满意度偏低(见表6)。从众多高职院校的现状看,场地器材这些教学硬件的短缺是造成项目设施单一、课程资源匮乏、教学组织困难的主要原因,并由此产生一系列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成效。另外,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普遍较差,“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已为师生所习惯,这种教师“包打天下”的教育模式弊病之一就在于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潜在能力、创新精神的开发,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

体育课程改革的导向问题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愈来愈强调项目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爱好,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因又苦又累而导致学生不喜欢,但对健康却非常重要的诸如耐力素质等项目的练习不能忽略。因为这会造成某些身体素质的下降。传统中国家庭溺爱的教育方式,放松了对独生子女在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方面的教育,独生子女怕苦怕累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仅以学生喜好为标准,必然导致教学改革的错位,后果堪忧。现在的学生大多注重智育,忽视体育,许多学生在意识、观念、行为上轻视体育。对此,教师应做好体育锻炼迫切性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的问题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是导致高职生体质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造成体育教学资源匮乏的根源。虽说国家这些年来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经费的总额,但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并且这些有限的经费投入,首先要用于满足学生住宿、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建设,对于体育教学所需场地、器材经费的投入少之又少。在缺乏必要健身条件的情况下,学生也就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体质的下降就在情理之中了。

结论与建议

结论(1)十一五期间,调查对象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2010年苏北地区高职生身体素质(男生50m跑除外)比2005年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低。(2)耐力素质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速度和爆发力,男生随着年级增长有所提高,而女生则无明显变化,速度是女生身体素质中最为薄弱的环节。(3)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建议(1)加强对高职生科学健身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教育,使之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2)深化课程改革,重视课程内容的文化含量,增加一些能够增强体能、体质的教材内容。(3)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即由分管领导挂帅,学工处、体育部等部门组成领导机构,辅导员管理、专业教师辅导、职能部门检查的管理体系,同时,应发挥学生会组织动员和自治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俊伟.保障国民的“体质安全”也是硬道理[J].中国国情国力,2004,(5).

[2]董晓虹.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

[3]吴嘉玲,平越.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演进与意义——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解读之一[J].教学与管理,2008,(12).

[4]李芾,赵立.体育锻炼增进个体健康的经济学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94-96.

[5]吴秋林,胡婉珍.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2000,(10):115-118.

[6](美)肯尼斯·D·贝利.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身体素质篇4

1、研究对象

本教学实验选取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汉教育和蒙教育班的各2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为了能有效的证实本次教学实验的真实性,在教学实验之前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基本信息的询问,以确保实验对象以前没有进行过体操运动方面的教学。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查阅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在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从1996年以来大量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及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和撰写论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尊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2教学实验法本人通过多次对体操技术动作形成有影响身体素质进行筛选,最后将专项身体素质定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靠墙倒立、1分钟跳绳、高杠慢翻上、立位体前屈、50米冲刺跑。本课题研究教学试验共进行16周,具体操作步骤:开学1周进行一次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从第2周直到第8周进行正常的体操教学,第9周进行一次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从第10周到第15周在进行正常体操教学内容的同时加上一定的身体素质教学,在第16周进行最后一次专项身体素质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实验误差,本人还进行了身高、体重、年龄数据的测量,客观的来矫正对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本课题研究为教学实验研究,干扰本教学实验的因素固然少不了,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教学实验误差,本人设定抗干扰措施为:

(1)为了客观的说明本次教学实验的真实有效性,蒙教育班和汉教育班的体操教学由本人主上,其他体操教师协助。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由本人独自完成。

(2)蒙教育班和汉教育班分班教学,保证教学内容、教学学时、教学进度完全一致。在体操课讲授时,以客观、公平的心态进行教学,不带有任何的偏见与歧视。

(3)课外不做体操技术动作辅导及相关素质的教学。

3、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3次所测得数据的整理,把所测得数据输入Excel2003软件进行汇总,然后再录入SEM建立专项身体素质与体操技术动作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所得的CFI值为0.97,这说明本课题模型的建立CR>0.7是完全可行的,也就是说影响体操技术动作形成97%的身体因素已被选入在本课题中。

二、结果与分析

1、研究对象

基本特征:本课题选取的40名研究对象除了在年龄上有差异外,身高和体重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对研究对象BMI(BMI=体重/身高2)值的运算得出: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身高、体重相对很平均,从而排除了因为身高过高或过低,体重过重或过轻对体操技术动作形成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为本次的教学实验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专项身体素质间的关系

本课题通过3次对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用SPSS17.0进行聚类分析如下:我们可以看出:在八项专项身体素质中,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这四项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最密切,其它几项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同样显示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专项身体素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另外,50米和悬垂举腿、体前屈之间在0.05水平是存在相关性。我们得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之间同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果还显示,体前屈和悬垂举腿之间在0.05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综述作为力量性指标的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专项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高校体操课中对于身体素质的教学,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同时穿插其它几项身体素质的教学。

三、结论与建议

身体素质篇5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当前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中小学体育正在探讨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尽快适应这种改革,不仅要更新教育思想,更要更新自身的专业素质,从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发展自己的素质教育能力。目前,体育教师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主要是以传授体育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这种知识技能结构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其内容基本上是竞技运动项目,特别是奥运会比赛项目与教育理论的一种搭配,很难使教师亲身体会到素质教育的真实含义,从而为适应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实际打好基础。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很有必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自身专业体育素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

1.思想素质

人的行为是受自身思想意识支配的。只有正确认识中小学体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认识的高度正确对待基础教育的变革,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素质数育的战略,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桔中解放出来。体育教师要对当前的教育改革的理论背景、教育思潮动向等宏观形式把握清楚,在了解教育发展大趋势下,确切地知道自己在微观领域内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能动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必然要求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体育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要知道未来学生人才规格的要求,不仅是知识、技能和增强体质的,也包括责任感、协同精神、科学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培养以及开放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团队的意识、拼搏的意识的培养等等,体育教师只有建立新型的教育思想观念,才能在素质教育大潮中有针对性地做研究和工作。

2.文化素质

目前在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中虽然有些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术,但缺乏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时必要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及对社会的了解、肤浅,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师如何担当中小学的体育素质教育重任。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已向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发出了挑战,它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一定要有广博的科技知识和文化底蕴,要坚持参加学历进修。通过学习,对体育理论、运动技能、人体生理等各方面才会有更全面的了解,才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如此才能适应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3.能力素质

加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增强其全民健身意识,要求体育教师不能仅仅了解一些体育项目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积极的创新精神、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等。

因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授健身方法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只靠在大学期间学到的几项运动项目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学会掌握任何一种运动项目的能力。在素质教育工作中,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建立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加强自身的能力素质。

体育教师要具有创新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必备的创新能力是衡量当代新型体育教师的又一标准,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当今时代是瞬息万变的,创新是贯穿于体育教育全过程的一种经常,它是体育课堂充满活力的保证,也是体育教师对外部环境应变能力的表现,体育教师如果缺乏创新能力而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最终会导致体育课堂枯燥乏味,调动不了学生渴望运动的激情,势必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相关的学、练能力的发挥,更谈不上实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和提高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了。作为体育教师应是创新能力较强的人,精力旺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各类体育活动、竞赛有主见、创见和预见,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育沿着素质教育发展方向前进的主观动力,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

体育教师要具有管理能力: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是当好一名体育教师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是各项体育活动的实际组织者,在活动中只有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组织、领导、调节,才能按照体育活动的总体要求,协调每个人的行动,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是体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

4.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对传统的应试教育具有强烈的冲击力,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桎桔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创造力的求知欲,乍一改革必然对教师的工作习惯带来巨大的冲击。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然将素质教台视为一种包袱,从而禁锢教师的能力发展。对待学生教育做到“五心”: 全心:全面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真心:表扬孩子要发自内心真诚。细心:细心观察孩子,认真揣摩孩子的心理需要。重心: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才能给予赞扬。公心:要切合实际的表扬和恰如其分的批评。此外,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坚强的个性等,是适应环境、求得工作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努力发展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5.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篇6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最开始是运用于医药学健康病后恢复领域的,这些领域的一些专家首先开始注意观察神经-肌肉系统的控制能力,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观察,学者们发现不仅可以使肌肉练得更强壮,并且可以发现个人的整体神经肌肉协作能力也有所加强。个人的整体神经肌肉协作能力的加强这一理论的发现,也让很多学者加以关注,并且得到学者们的赞成。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开始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精确把握和概念形成的讨论,我经过对国内外专家的观点的梳理,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在美国,本土国家运动医学专家定义是:所有功能训练的形式都包含有运动完整链条和运动的三个维度平面中的加速、稳定和减

速[1]。

第二种观点:美国运动委员会认为:功能性训练是训练动作的活动,人体运动类似一个链子,人们习惯于称之为“运动链”,应更加突出多关节的运动形式,所有的功能训练形式都包含有运动链和运动三维平面中的加速、稳定和减速的动作,不仅要注意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肌肉面积、爆发力等,还应注意平衡力的训练、稳定性的训练和动态性的训练[2]。

通过对以上两种观点的思考和研究,我更加倾向于将第二种观点划定为概念。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包含运动链和运动三种不同维度平面,还包括多关节的运动,通过训练使运动员的肌肉面变大,兼有稳定性、柔韧性、灵敏性的三种不同性质的训练。

我国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这一领域的灵敏度较差,以至于我国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这一领域的应用较为滞后,发展较慢,在我国备战北京奥运会以及后来的伦敦奥运会的时候,很多优秀的有效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案例被成功的发现,之后,在运动员的平时的训练以及备战各种大型赛事期间都利用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并且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训练的模式,广泛的应用于运动队等的专业的竞技的训练领域,并且对训练队的好成绩产出的贡献很大,对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产生很强有力的推助力,并且被不同的运动队加以利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我自己做了一个知识的迁移,把个人身体素质的培养中也加入身体运动功能的训练,特别是结合近几年中小学生的身体体质差强人意。

社会的进步,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而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的越来越严重。各种秧及青少年的问题大幅度和高频率的出现,青少年肥胖问题堪比欧美等快餐业发达的国家,青少年的近视乃至深度近视大幅度的增加,青少年的身体各项指标持续多年下降[3],状况差强人意,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教育部每隔五到六年就对中小学学生的体质进行一次检测,每次检测的结果都不容乐观,并且青少年的体质逐年呈下降的趋势。2011年,报名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一千多名的学生当中,6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体质的测试,达到优秀指标的为零,获得良好的为10%以下,而大部分的学生为不及格[4],在某年的清华大学的新生军训中,军训刚进行几天,校医院便人满为患。6成学生未过征兵体检 多因视力不合格、体重超标[5]。北大校长杨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上说:“青少年体质状况,如果国家不给于高度重视,得不到根本性扭转,将成为中华民族之忧、民生之痛。”改善青少年的体质,显得迫在眉睫,1990年,国务院批准有关部门颁发的《学生体育工作条令》中,第二章明确规定了保证中小学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2014年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说,有些运动项目仍然是我们的短板,我们要细化指导,从要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抓上来,才有希望实现我们的体育大国强国梦的目标。

说到发展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们应该怎样发展?利用什么方法?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专业的身体运动功能运动训练的方法,鉴于中小学生的课业作业和升学压力,与留给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少等多方面的因素,利用科学的高效的身体素质提升的方法显得很重要,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其科学高效性就显得很突出。

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更加的积极好动,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身心的发展由自己的特点制定计划,既改变了学生的体质,又对学生形成终生体育的观念有一定的启发。

身体运动功能的训练不仅仅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外表肌肉的训练,也不是强调肢体的过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思想与肌肉的统一,更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者,有的学者利用身体运动功能的训练通过对深层小肌肉的练习,运动的方式可以向神经发出提示信息,同时传递这种信息使肌肉收缩产生巨大的能量,使运动水平提高。这一过程同时适用于中小学生身上,中小学生的教学的内容也是基本上是跑跳等不改变的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把运动身体功能训练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解决场地的受限制,因为如果遇到刮风下雨下雪等不良的天气情况,身体功能训练在室内的场地开展的优点更加突出。

运动身体功能训练要有个别对待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运动身体功能训练的计划,其次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中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实践时间很有限,所以这也要求身体运动功能的训练必须科学进而高效率的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同时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上,要把难理解的大东西更加的通俗化搬进课堂,使中小学生好理解、好接纳、好应用,也要考虑学生的接纳度和学校教师的自身条件以及硬件设施条件,在拟定中小学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时还要注意兴趣的问题,兴趣的出发点就是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考虑的。

除了考虑到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课堂实用性外,还要考虑具体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

美国训练学院给出了几种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包括:“敏捷梯训练、抗自身体重训练、平衡训练板、弹力管训练、壶铃训练、药球训练、踏板训练、深蹲练板。

美国运动委员会指出“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包含了人体平衡性训练、稳定性与不稳定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和动态拉伸训练,平衡性训练和稳定性训练利用单腿或者平衡等器材,在三个平面上做不同难度的动作练习。”

挑选一部分中小学生进过12周的身体功能运动的训练,利用一些测试指标,测试力量素质的一分钟蹲下起,通过测试速度素质的冲刺跑,测试耐力的千米跑,测试灵敏的折返跑,测试柔韧的坐位体前驱。通过测试发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的各个素质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只是再提高中小学生的速度素质方面有所欠缺,并且训练的组合也比较合理。

身体素质篇7

程明 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摘要:在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不论是中学学校还是学校里的中学生把精力放在了应对升学考试上,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学生的

体育课教学,已经造成了中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水平的整体下降。对此,国家开展了“阳关体育”工程,在教育部主管部门的号召下各

中学也已经普遍重视体育课程教学,很多学校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改革探索。本文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国内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水平进行了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程;问题;对策;改革

在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不论是中学学校还是学校里的中

学生把精力放在了应对升学考试上,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学生的体

育课教学,已经造成了中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水平的整体下降的现

象。从国家人才战略高度上来看,中学生是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水平关系到国之大计,备受全社会所关注。

一、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水平现状

教育部通过对中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百米跑、跳

远、铅球等测试,公布的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水平整体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虽然阳光体育工程已经推行了数

年,但是从笔者对本市的中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学生

的身体健康素质水平不高的现状仍然令人堪忧。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水平低的现状,主要原因是中学

生的学业负担和压力过大,以及由其引起的焦虑、紧张、睡眠不

足,同时体育锻炼的机会少造成的。综合来看,影响因素共有四

个方面:

第一,学校方面。现今的应试教育,决定了各中学必然将升

学率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下,学

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以及场地、器材投入必然不足。由其是初三年

级和高三年级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基本的体育课程学

习甚至难以得到保障。此外,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存在

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第二,学生方面。学生的体育锻炼自觉性不高,在周末有空

则玩电子产品游戏、看电子小说、看电影,虽然学生们都知道体

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很少。从男女生

区分来看,男生因为喜好篮球、足球,因此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

高于女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第三,家庭方面。很多家长,并不赞同孩子在中学阶段进行

体育锻炼,怕影响学业,还盲目的给孩子补充各种高热量、高蛋

白营养食品,培育了一群群的小胖墩。

第四,社会方面。社会上的体育锻炼场所,如游泳馆、体育

馆、乒乓球馆、网球馆等对学生的免费开放很少,孩子们的体育

锻炼缺少场地。

三、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情况,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从体育课程改革

的需要角度分析,建议如下:

第一,统一思想。学校领导和体育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国家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内涵,树立重视体育课程教学和课程

改革的全局统一意识。

第二,宣传引导。全校上下要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

意义,通过广播、宣传板报、主题班会、辩论赛、讲演赛、主题

书画展、主题图片展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

惯。

第三,减负。在课程安排上,要多设置体育课节,从目前的

中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水平现状来看,中学生的体育课程课时安排

还是过少。与此同时,各学校应该继续减少课外作业,还给孩子

体育锻炼的课外快乐时间。

第四,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引导家长更新观念,支持孩子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第五,通过外引、内培以及兼职聘用等方式,加强体育课程

教师专业化教学团队建设。加强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

伍是体育课程改革以及贯彻落实推广课改成果的实施者和关键

所在。

第六,学校要加强对体育器材和场地的资金投入,在资金上

给与体育课程改革保障。

第七,多增设体育课程教学项目,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兴

趣学习需要。

第八,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竞技性教学、兴趣教学等教学手

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第九,落实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体育课程考试,

针对不同身体素质基础的学生开设不同难度等级的教学班级分

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与考核。

第十,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社会也应该肩负起一定的职责,

社会上的收费体育场所在学生假期尽可能的免费向中学生开放。

此外,希望国家教育部门能够调整应试教育体制,为了落实

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宗旨,应在中考以及高考中加上一定比例的

体育课程成绩。此外,对于各中学的阳光体育工程以及体育课程

改革情况,各市教育局主管单位应该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

对各中学的相关工作落实与推进情况进行评估鉴定。

结束语

当前,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受到广泛的关注,综上所述,它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光是学校的问题,它需要大家来关注,国

家体育部将"阳光体育运动"举办的轰轰烈烈,而我们这些一线的

工作者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是体

育教师的神圣职责,希望走出这些身体素质下降的错误做法及倾

向。

参考文献:

[1]欧职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和措施[J]; 珠江教育

论坛;2010年03期.

[2]张士伟, 李大新.山东省16~18岁中专学生与全国同龄汉族

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J];[体育科学;2001年06期.

[3]黄恩伟.身体素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探究[J];中国学校体

育;2007年07期.

作者简介:

身体素质篇8

由于现在的学生整天埋头读书,活动时间越来越少,再加上家长的溺爱,高质量的营养摄入,又缺乏体力的消耗,“肥胖病”和“豆芽型”学生明显增多。

(1)肺活量减少。在每年的小学生运动会上,每次都会出现学生晕倒的现象。

(2)动作灵活度缺乏。在课外活动、体育课上总会有学生因为缺乏锻炼,出现受伤的情况。

(3)肥胖儿、近视患者增多。经调查发现:在小学生中就出现了近视眼的现象,一个班级平均有一半学生都是近视眼。小学生中肥胖患者也增多,按国际体重标准,很多学生的体重都超过正常体重的20%。

(4)抵抗力差,免疫力差。在秋冬季节,每天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学生因为感冒发烧而请假。

学校的体育就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组织学生更好的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有 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方法 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游戏具有趣 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 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 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让学生 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 的问题。

二、体验运动乐趣

选择学生喜欢的运动,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一定程度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 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 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积极促的进作用。人们都知 道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其实,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常运动的人看起来 机敏灵活,精神状态好,对压力的承受力较强,充满活力。这是因为运动能改善情绪。心情 郁闷、情绪紧张、感到压力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释放能量和压力;对抗中的胜 利又能提高自信程度;运动还有助于人养成勇敢顽强、坚持不懈、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 质;运动可以增加人际交往的广度。在运动场上,人们很容易相识,并促进彼此的和谐;运 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运动是为了自己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而不是争比名次,所以不 要和那些运动技巧好、擅长某种运动的人比胜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 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提高身体素质

衡量身体素质的指标由力量、耐力、柔韧性组成。

(1)力量素质 。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有区别。 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 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耐力素质 。耐力运动包括长跑、 跳高、跳远等。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小学 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体育 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必须循序渐进,并有间歇地逐步 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耐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强弱的一个主要标志,对其它素 质的发展和创造良好的体育成绩具有主要作用。

(3)柔韧素质 。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 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 ,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 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 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 年龄小做体操“桥” 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四、养成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

身体素质篇9

【关键词】体育 学生 身体素质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育人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不只是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和如何健康地生活。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当中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当前,全国开展了号召学生做到“一二一”,即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落实两课两操两活动的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校竞技体育与学校全面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我们总是把体育独立来看,独立去研究,这不仅束缚了我们的头脑,制约了我们的双手,而且还有“坐井而观天”之弊。为了使体育教学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当前全民健身活动的号召,借助2008中国奥运会举行的天赐良机,解放自己的头脑,高瞻远瞩,树立“大体育”的教学观,从而开辟体育教学的新途径,着实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我们如何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树立“大体育”的观念,如何使学生从小打下“终身锻炼”的理念,如何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终身锻炼观念的形成

体育之“大”首先要从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身体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参加到课内外的体育学习、活动中,才能自觉形成终身锻炼的观念。

二、树立整体意识,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体育教学自身的存在、发展和培养人的过程是不可孤立的,体育同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它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属性,体现了体育与其他学科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就要充分认识这一整体性,必须站在教育整体高度上来研究,分析学生和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加强体育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做到让体育为各学科服务,让各学科为体育服务,才会使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挖掘体育教学的潜在魅力,开辟体育教学的新格局,在教学中,我们应多设计和开展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练习活动。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并且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从而充分发挥了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生的身心素质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遵循科学规律,建立“大体育”的方法体系。寻求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体育之“大”也应体现在方法上,在过去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积累了较多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但在研究这些方法时,我们一般只是孤立地去进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又发现很多不适应我们的学生,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趣。这些教学方法只要不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无论这种方法有多前卫,就像我们不能只用筷子而不用碗来吃饭一样,最终是无法解决体育教学的“温饱需要”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强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爱好,要把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和论证,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方法体系,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具备儿童化、兴趣化、游戏化、新颖化。此外,还要掌握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体系的能力,具有灵活性,创新性。使这些科学的方法根据我们的需要,产生“合理化效应”,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需求。

四、强化“内外”结合,拓展体育教学“时空”,给学生营造更大的体育锻炼的氛围

身体素质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 新课程标准 教学创新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体育教育中,多数教师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教学方法上,对运动技术精雕细琢,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的不同;在师生关系上,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始终都在跟着教师走,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扼杀;在教育内容和标准上,主要是考学生对动作的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而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民主、合作、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一切从学生出发,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多样化、弹性化,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尽快进入“角色”,走进新课程。同时,进一步深入剖析和认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认真研究和探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从而在体育教学中始终体现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正确理解新的课程模式

(一)理解课程名称的内涵性质

新课程不是传统的体育课与原来的健康教育课相合并的综合课程,而是强调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的一个课程,它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强体能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理解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育教学模式除了具有一般教学模式的特点之外,还应具有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依据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以及与体育教学过程结构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三)掌握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1)教学思想

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所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课程结构,融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和策略等方面。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领域目标得到部分或全部的发展。

三、抓好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体育教师要由原来的重知识、技术传授向重学生身心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限制学生自由转变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互相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到达既定的学习目的。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动机时,可以创设各种外部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如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内容,采用新兴的街舞、健美操、搏击操等教学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外部学习动机以后,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并引导这些内部心理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生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如让学生自己创编街舞、健美操等,以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二)实行快乐体育教学

在“快乐足球”中,米卢提出了单纯性的竞技体育也可以快快乐乐地训练、快快乐乐地比赛拼杀,以激发足球运动员的内在激情,实现中国队进世界杯的梦想。中学体育教学也应采用快乐教学!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传授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动作或提高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打从心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信心。快乐体育教学,应该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因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尝试个性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