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康复训练方法十篇

时间:2023-10-30 17:56:40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运动损伤 康复训练 身体损伤

人们对体育运动中由于各种意外出现的运动损伤了解不够,特别是缺乏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指导,极容易造成康复周期过长甚至留下身体损伤后遗症的危险。特别对于在校学生,年轻人的活泼天性使得其对足球、篮球、拳击等高负荷运动过于热衷,可能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身体损伤。

1运动损伤与康复训练

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有很多,特别就目前在校学生的日常运动而言,超负荷运动、不规范运动方法以及运动防护不到位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篮球、足球、拳击等高对抗强度的运动项目,年轻人过于富积的激情在释放的过程中极容易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小到磨损、脱臼,大到骨折、内脏受损等。

2运动康复训练的原则

对出现的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已经成为运动保护的共识。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实践证明,对于出现的运动损伤进行传统的“卧床静养”法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运动损伤康复效果,或是会造成运动损伤恢复较慢,或是会在静养的过程中留下身体后遗症影响到进一步的运动训练和身体机能。但在运动康复训练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不完备以及相应运动康复训练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实际使用中出现诸如超负荷、不连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差以及过于依赖于客观要求等,由此造成运动康复训练效果较差,甚至于对身体机能造成二次损坏等状况。因此,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系统性的一些原则。具体主要有:系统全面性、科学针对性、连续性、反馈调节性等。

(1)系统全面性。在进行运动损伤康复训练时,需要根据身体损伤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计划编排,特别是对于高对抗型运动损伤(如足球、篮球、拳击、跆拳道等运动)需要对其生理、心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康复计划安排。避免只关注身体机能损伤而忽视对抗损伤带来的心理波动康复,而这恰恰是目前体育运动损伤康复训练的误区之一。在足球运动中,由于对抗身体损伤带来的心理阴影没有得到有效的康复指导训练,最终影响到其后期职业生涯的案例比比皆是。

(2)科学针对性。不同的运动损伤所需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法与方案是完全不同的。而根据不同的身体损伤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整个训练康复进行的前提。在康复训练方案设计中需要着重对训练强度、频次、训练量等进行把控,特别是肌肉损伤,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需要根据肌肉恢复状况进行不断的变化调整,因此,其康复训练方案的多重备案是极为重要的保障。

(3)连续性。对运动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中的一个误区是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便是康复训练的结束标志。而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活动水平与恢复正常运动水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很多人在能够正常活动后终止康复训练而直接投入高负荷体育运动,这很容易导致旧伤复发,使得身体机能呈现“玻璃”属性。因此,康复训练的连续完整性异常重要。

(4)反馈调节性。康复训练的反馈调节性指的是康复训练进行中需要对身体机能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检查,以不断调整训练康复方案,满足实际康复需要,并及时对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应对,以避免不恰当的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损伤加剧。

3某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的重点内容

膝关节损伤伴随着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以及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的下降,因此,在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以适宜实际的康复训练需要。

在损伤发生后,一般在进行过紧急处理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时期:运动幅度恢复期、肌肉力量恢复期、功能恢复期、专项训练适应期等。

运动幅度恢复期:主要指的是对膝关节进行多频次低负荷的运动幅度运动,由此来恢复膝关节的能动机制,并促进膝关节血液系统的循环,恢复神经制动能力以及骨骼运动能力。

肌肉力量恢复期: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但要避免大批量高负荷的运动。以身体不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为基准,在初期可以少量运动,而随着肌肉力量的恢复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

功能恢复期:一方面需要注意加大训练运动量,提高肌肉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对神经系统恢复状况的检查,可以通过膝关节的伸展、爆发力、跳跃性等训练检查神经系统恢复状况,从而及时的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

专项训练适应期:主要指的是在运动康复训练已经起到良好效果,身体机能大致恢复的时期需要对出现损伤的身体部位进行专项的运动训练。初期可以选择小负荷单项专项运动训练,在无不适症状时可以适当加大训练强度。

通过以上各个时期的针对性训练方案可以保证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以及避免不恰当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二次损伤,最为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身体损伤带来的后遗症,不至于影响未来身体机能的正常使用。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以上运动康复训练方案,无论在什么时期,所有的身体康复训练必须以不出现明显不适为最低标准。

4结语

对出现运动损伤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保证运动损伤快速复原的前提,因此,对运动损伤康复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指导是整个运动康复训练发展的重要方案,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推动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保证人们的身体机能健康是当前体育运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需要综合运动学、医学、护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 李志.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 吴拥政.拳击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J].当代体育科技,2012(08).

[3] 祁奇,王予彬,陈文华,王惠芳.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0).

[4] 齐宝山.运动损伤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3(01).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2

1.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资料并评价

通过收集患者肢体功能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是康复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康复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计划性的依据,应避免重训练轻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对于处于功能形态障碍的患者采取的主要是治疗的方法,而对于能力障碍的患者采取的适应的方法,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康复措施是对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输入,尽最大努力抑制痉挛,抑制连带运动对患者的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2.肢体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时间

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运动疗法是肢体康复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而运动疗法采用的是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被动按摩并活动关节,被动按摩肌肉,主动运动:包括床上训练深呼吸,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躯体的翻动,从床上活动过度到坐位练习,再过度到直立练习,在直立练习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与呼吸的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变换训练,坐位姿势的矫正,坐位重心转训练,下肢负重、支撑训练,平衡反应的诱发训练,辅助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双上肢肌力的训练;每日训练的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4次,每次20分钟。肢体功能康复的时机:病人度过危险期后,生命体征已平稳1~2周后进入康复训练阶段。

3.康复训练的量、度

在训练的过程中,康复训练的活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渐;活动范围:肢体一般都环绕关节轴进行旋转活动;在训练的过程中,防止过度训练,造成关节再次损伤。

4.康复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的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只注意抢救生命,而忽略功能恢复以及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运用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10次为疗程,中医针灸理疗,每日1次。

5. 良肢位的摆放应贯穿在康复的全过程

入院当天以保持良肢位为主,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同时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起到抗痉挛治疗。

6.感觉障碍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脑出血患者偏瘫后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由于患者感觉障碍与运动障碍并存,而且运动障碍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更重于对运动障碍的康复,在康复训练中只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忽略了感觉障碍的康复;将床头柜、日用品放在患侧,患者的亲属及查房时,将在患侧,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通过这些训练提高了患者感受支持面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

7.运动意念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运动意念是指按正常运动模式发挥患者由意识到运动的能动性,任何随意运动都是在脑内形成运动意念,之后再有兴奋冲动传动而产生运动,其实这就是患者的主动运动,让患者全部注意力集中再患肢上,尽最大努力运动患肢,即使不能产生运动,也需要患者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患者要全身心的投入并体会到这种运动感觉,记住这种运动感觉,然后反复强化这一意念,促使遭到损害的运动传导路重新建立起来。

8.健肢功能的维持能促进患肢的康复

脑出血患者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障碍,同时伴有各中认知、行为和心理方面障碍,以及大脑综合能力的障碍;因此健肢的主动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状况。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护理;干预;社区;偏瘫患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老龄化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偏瘫患者也逐年增多,护理干预偏瘫患者迫在眉睫,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预防性护理、药物治疗观察患者肢体功能情况,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使中枢系统的可缩性得以提高。改善肌肉的张力,建立神经系统的新组合,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对患者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①心理疏导:患者由于偏瘫的原因,易产生孤独、焦虑、悲观、失望、怕给子女增加负担等情绪,常常因偏瘫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这种状态往往使病情加重,护士应给予关心、照顾,主动与其交谈,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切忌言语刺激,消除其心理负担,从思想上开导患者,同时向患者介绍康复好的病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和进行康复训练,促其早日康复。偏瘫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理状态有极大影响,早期成功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代替的[1]。

②向患者宣传康复身体的信息,教患者监测身体状态、管理行为的变化及情感方面的反应,因偏瘫患者的管理需要自己主动参与,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做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加强康复知识的学习和不断进行康复训练,是社区护士的职责,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康复理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③提高认知行为的能力:偏瘫患者在进行管理时要积极参与,主动提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社区护士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患者和家属掌握偏瘫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症状监测,努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让偏瘫患者自己制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完成目标的信心,通过行为改善和情绪控制,进行自我效能训练,从而提高自我管理和健康结果[2]。使其达到改善健康状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④努力提高功能锻炼,正确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技术,康复治疗方案必须在患者参与下制定,并在经治医生指导下,患者主动参加来完成,社区护士在康复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讨论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医疗信息知识,帮助患者理解康复治疗方案,使患者能积极主动实施康复训练,有目的进行功能训练,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功能训练,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不能盲目地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否则适得其反。最后达到其康复的目的。

⑤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健康宣教应以患者和家属为主要对象,采取个别和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应采取详细了解患者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所处的环境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以此制定出教育计划内容,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出语言、书面示范等方面进行教育。肌肉萎缩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家属每日定时督促患者进行功能练习、关节活动、肌肉按摩、活动上肢,做力所能及的生活和自理工作,预防肌肉萎缩。

⑥学习在偏瘫的情况下自己如何解决问题,了解、掌握在现有家庭的情况下进行康复训练。首先自己会监测病情,熟悉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学会偏瘫病人的自我管理方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自己及时解决,使患者在长期偏瘫的情况下,能独立生活,回归社会。

⑦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偏瘫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较辛苦过程,所以在康复过程中,社区护士要充满关心和爱护,努力帮助患者,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在指导中要耐心的讲解、鼓励,调动起患者的积极性,克服康复中的所遇到的困难和苦恼,提高主动锻炼的意识,积极地配合护士进行训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有效地管理疾病。

⑧社区护士对偏瘫患者进行建档,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宣传教育、指导,随时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自发管理掌握监测病情变化方法,设计好恰到好处的运动动作和运动量,并进行强化,对患者的坐姿,卧姿、站姿,进行正确的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运动模式。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勇气,按部就班地、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功能锻炼,使患者掌握了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之早日回归社会。

⑨训练指导。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每天定时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包括穿衣、洗脸、梳头等基本动作能力训练,鼓励自己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避免依赖他人,增强其锻炼的信心,使其自食其力。将日常活动化繁为简,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动作,便于患者掌握,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逐步加以训练,使患者能够逐渐自行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并逐渐进行生活相应能力训练(包括家务、房间整理、购物等)及作业劳动训练(捡黄豆粒、发扑克牌、手工等活动训练)。这不仅有利于患者日后康复,而且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对消除自卑具有重要意义。偏瘫病人行走困难,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活动耐受力、协调性、平衡性定位能力确定其需要帮助的类型。为患者准备无障碍环境,移开地面所有的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和清洁,设立休息的地点等等。在患者走路时给予提供帮助和身体支持,指导其正确使用辅助器。协助程度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活动的时间,活动时要控制好时间。到户外活动要在良好的天气情况下进行,避免受凉,室外活动能增加与他人沟通,改善患者情绪,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文体活动,能改善平衡和运动协调能力,还可增强病人的信心,使其得到娱乐,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社区护士要主动指导偏瘫病人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⑩进行站立步行训练,患者由家人和辅助器进行站立、步行训练,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行走时腿要高抬,最好不要拖地,从而达到最佳训练结果,锻炼时要保持好心情,性情不要急躁,社区护士要定期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其达到健侧和患侧相结合,全身和局部相结合,主动运动和步行训练相结合,健侧和患侧相结合,护理人员和家属相结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状态和肢体运动相结合,进行有规律、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患者和家属、医务人员共同协同帮助偏瘫患者恢复。最大程度的恢复肢体功能,减轻疾病负担,防止不适当训练和加重训练,消除急躁心理,激发患者与疾病作斗争,尊重和支持患者训练,早期促进心理、生理障碍尽快康复,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实践使我体会到:促进健康,协助康复,减轻病痛是社区护士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社区护士的宣传、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合理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使偏瘫患者得到科学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功能恢复较快,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疗程,患者和家属学会和掌握了康复的知识和训练本领,能借助器械自己进行功能练习,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88-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特别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生率有所上升。脑卒中发病急、快、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现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医学水平发达的国家,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已成为共识。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的介入极大地改善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为了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我们对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了2008年2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共64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性60例,女性4例;年龄53~78岁,平均67.5岁;其中脑梗死有40例,脑出血有22例。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并经过了CT和(或)MRI来确诊。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做对比观察,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方法观察组患者于病情稳定后2~10 d内即开始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并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而对照组则按照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方法:应用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进行治疗,于病情稳定后3周给予康复指导并进行康复训练。具体的康复方法如下:

1.2.1 正确和转换训练正确是能防止或对抗痉挛的良好肢位。无论采取何种,都应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即患肢关节处于背屈位。转换前应先对患肢进行按摩,活动各关节、各部位,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运动,即先做被动运动,指导患者健侧与患侧的翻身技巧,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在运动时联想肢体运动,患侧卧位以增加对患肢的知觉刺激输入。待患者能进行熟练翻身后,训练由患侧卧位靠健肢来带动患肢起、坐,坐姿持续时间逐步增加,待可以坐稳到30min以上后,开始训练站立。

1.2.2 手的功能恢复训练手的功能恢复较困难者,需要坚持强化训练,做屈伸动作,拇指对掌运动,鼓励患者完成更衣、解扭扣、持杯饮水等动作协调性。疼痛刺激性,用大头针适当力度刺激瘫肢,并嘱其意念随想象患肢的运动;温度刺激法,用冷热毛巾擦敷。瘫痪肌肉的按摩,活跃患肢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针灸疗法。

1.2.3 移步训练移步前准备活动:让患者连续起坐3~5次,然后测量其脉搏,如果脉搏增加的次数不超过安静状态下的30%,而且无脉搏不齐,才可以进行步态训练。准备好椅子,可以随时让患者坐下,不强求时间。倘若患肢抬腿无力,则可以用一绳系在患脚的中部,由他人协助来提脚。逐步进行步行、步态训练以及上下楼梯训练。同时应注意校正患侧踝关节的内屈,以避免影响进行下一步功能康复。

1.2.4 ADL的训练在康复训练中,对患者穿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daily living,ADL)的训练:①在患者可以取坐位时给予其坐位进食、洗漱、穿衣脱衣等训练。②能坐位转移、站立时即可进行入厕和简单家务训练。③在动作训练的同时,对患者连续给予语言、认知能力的康复训练,多与他讲话并鼓励其用言语来表达意愿,自单音节词汇如“吃”、“睡”、“走”开始,到“洗脸”、“喝水”、“吃药”等语汇,逐步扩大词汇量。④在训练偏瘫侧的手功能时,同时训练患者使用健手完成一些ADL的技能。当患侧手功能部分恢复时督促他使用患侧手协助完成ADL。⑤通过练字、绘画等训练,来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集中力;通过排数字、物品分类等训练来提高患者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按照这样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不仅可以对训练进展进行直观的观察,而且还可通过患者肢体的逐步恢复,来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1.2.5 心理护理建立温馨病房,通过良好的环境、热情的服务、疾病知识的宣传、沟通,消除患者心理障碍。专业护士应根据心理测评结果,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护理,护士要学会积极暗示治疗,避免一切消极暗示,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的强大暗示效果,使他们在良好的情绪中配合训练,完成制定康复计划家庭成员培训:有部分家庭由于住院时间长,增加住院费用,经济条件不允许,因此应让家庭成员参与康复训练计划,掌握简单的护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配合医疗,有助于早日康复。

1.2.6 针灸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皮肤针背部循经叩刺,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脊柱正中督脉及膀胱经的两侧,使其皮肤隐隐出血,时间10min左右。

1.3 评定标准两组均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进行FIN量表评定,其中躯体功能13项,语言功能2项,社会功能12项,认知功能2项。功能独立为126~108分;轻度依赖为107~90分;重度依赖为89~54分;

2、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FIM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治疗2个月时,观察组62.5%功能独立,对照组仅15.6%。留有重度偏瘫、生活完全依赖、FIM

3、讨论

大家都知道,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现在威胁人们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之一。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进行康复训练。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肌肉萎缩、肌力降低、关节挛缩、压疮、偏瘫等不良后果,减少并发症。不同程度偏瘫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使老年人产生严重焦虑心理而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所以,对生命体征平稳者,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康复训练,可使患者的生活能力有较大提高,,精神乐观,使其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本组结果显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提高疗效、稳定心理、减少后遗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中医学将脑梗死列入中风病范畴,病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针灸疗法对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尤其是脊柱正中的督脉和其侧旁的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纲,其气与任、冲两脉相通,五脏六腑之俞皆在背部,运用皮肤针叩刺这些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协调阴阳平衡,从而有利于脑梗死后遗症的恢复。西医学认为,司控躯体中轴部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有一定重叠双侧的支配特性,因此选择位于中轴部或附近的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循行部位进行皮肤针叩刺,可以通过双侧神经司控的特性,促进脑功能的代偿和重组作用,促进竖脊肌运动,并改善机体内脏的运动功能,有利于偏瘫的早期康复。因此在本临床观察中,治疗组因为配合使用了皮肤针背部循经叩刺疗法,故而取得了比对照组更好的临床疗效。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提高,现代康复医学强调了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改变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的错误观点,使患者早日回归到社会中去。所以,我们应大力提倡给予患者早期康复指导和综合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体育教育;运动康复训练;身心康复;肢体障碍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肢体障碍的的大学生作为特殊人群,开始备受关注,伴随着人权意识的提高和高等化教育在社会上的普及,还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生理上存在缺陷的特殊人群开始进入大学的校园里进行学习,在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能在大学的课堂里好好学习已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可以实现的。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程度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及以人为本、生命关怀等社会理念。实施“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模式”,尤其是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愈发重要。在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的指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在这种观念提出来以后,对整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要使用这种模式,就会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很高很高的要求,并且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开设专业运动康复医学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项目,而且要在一个学校增添一项新的专业项目,必须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和体育课的课程床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个发展的更好,才能更好的实现课程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肢体障碍指因肢体器官损伤或功能缺陷而导致的肢体活动困难,如下肢截肢者行走能力降低,使个人日常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受到限制。体育教育对他们来讲只是“自由活动”的一种形式。

1.“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教学现实意义

1.1在实现“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课程的整合时,我们必须要有“医学康复、心里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还要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生健康档案,这个档案必须包括以下方面: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心里评价等,因为只有这样建立的肢体障碍学生的健康档案,我么才能从各个方面掌握肢体障碍大学生的各方面指标,才能正确的把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这样有利于我们课程更好更快的发展,为肢体障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1.2在实施这个课程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对各种项目和各种课题的研究,因为有了这样一些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取得相关基础测试体质的健康数据,为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的研究依据。例如,辽宁的一所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研究了这样一个课题———《肢体障碍大学生体制健康评价标准构建研究》。正是因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就使得了这所学校的这项课程开设的特别好,也很是受学生们的欢迎。1.3根据“医学健康、心里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所提供的健康档案,学校依据这些对肢体障碍大学生进行残疾分类,对其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的残疾程度,给每个学生制定一合理的运动方案和康复训练计划,这样既不会让学生进行盲目的训练,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很多的益处,这样肯定是会让学生们追捧的。1.4正是因为我们拥有着这样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我们才能更加有效的改进对于肢体障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方案,从而制定一个更适合于肢体障碍大学生体育测试的评价标准,因此,有这样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对肢体障碍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同时还能推动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2.“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实践价值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残疾人运动从一开始来说就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残疾人要锻炼,必须超越自身的缺陷,同时还需要运动者有着较强的意志,掌握很好的技能,通过技能的较量,向自己生命的潜能发起最大的挑战,从各个方面展示人的创造与价值,同时还能够很好的促进自己的康复,陶冶自身的情操,增强自己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推动平等参与等等。而且在这样的特殊学校进行这样特殊的教育,我们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因为涉及到教育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一环节,有效的利用我们所用的专业团队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对“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而且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时时刻刻观察好肢体残疾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探索体育锻炼态度、锻炼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肢体残疾青少年与健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进一步说明体育锻炼对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1由于肢体障碍的青少年在运动方面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他们的运动功能是受损了,造成他们的运动功能低于一般的正常人,对一系列的事物没有很高的接受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都低于一般的正常人。人格因素、残疾年限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影响肢体障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且在某些时候,肢体障碍人群往往有着内向、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人格特征。那么,我们为了解决和改善这一不好的状况,我们可以成立了以“康复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室”为主的专业导师团队,正是因为这样三位一体的专业导师团队的存在,才能在这个特殊教育的教育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在教育教学上能够形成统一的思路和战线,让所有的专业交叉融汇,同时还能够推进“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3.2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有一名最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的时候,时时刻刻对这类特殊人群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测,比如:肢体障碍学生的情绪、心理情况的承受能力等等。而且在教学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定时的作出初心理健康检测,进而对残疾的心理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在作出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方面———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等等。3.3同时,有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室以后,我们还应该有一个康复治疗师。毕竟我们的课程是“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相互结合的。当我们有了康复训练教师以后,我们就可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体检,从而得知学生身体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而对每个学生制定“一对一”的康复方案,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最大程度上的帮助学生快速的康复,并时时刻刻的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3.4针对肢体障碍学生的体质个性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估、教学诊断、教学评价。在医学康复、心理测评的指导下进行肢体障碍体育教学。3.5残疾人体质差异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全面测评,研制形成的测量数据可以改进体育课授课方式,提升、增强残疾人体育教学成果,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

4.“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具体教学方法

4.1数据采集法:在大学里,每年的春季学期都有一个大学生体能素质检测,这个测试不仅仅只是对体能的测试,同时也是督促学生们主动锻炼身体的动力。在这样的检测里,一般都有立定跳远、50米、100米、800米、1000米、引体向上等等。虽然在这些测试里,有些不太适合这样的残疾人群,但是进行一些适合的体能测试,收集一系列的数据,都是能够很好的帮助残疾人群进行康复训练。4.2问卷调查法: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问卷,让这类人群来回答,通过他们的答卷程度来判断他们的心里健康状况,进而可以掌握这类人群的情绪动向,以此来制定更加合理、更加适用的康复计划。4.3观察法:在这类人群进行体育锻炼时,我们时时刻刻对他们进行观察,及时发现他们不适应的体育锻炼项目并及时的进行改正,在观察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时,我们还要及时发现适合残疾学生的锻炼方案,并找到适合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案。4.4个体研究法:针对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案和康复训练方案。4.5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不断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水准,体现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指向性。

5.结束语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并找到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些肢体障碍的大学生和青少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帮助,也可以让他们成为体育锻炼中的一员。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这些残疾人重返体育课堂,还可以很好的提高他们自身的各方面能力,更好地改善身体机能。给他们一个健康生活理念的同时,还能让他们身体和心理都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让残疾人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跟其他正常人一样开心快乐的生活。同时,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是体育课程上的一个大变革,颠覆了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式,让这些残疾人在锻炼身体的时候,也得到了一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可以让这些人更有信心、更加自信的去和其他人交流,让残疾人真真正正的回归到社会中来。

作者:宋杰 龚晓飞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辉,刘书芳,廖八根.不同训练方法对运动员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06).

[2]曲绵域.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问题(第二讲———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3(02).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6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方法:对40例符合康复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肢体康复护理,评定肢体的运动功能。结果: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恢复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早期;肢体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095-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多发病。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但大约有75%的存活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认识到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我科护士对在我院自2009年1~6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均为2009年1~6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2~70岁,平均58岁。

1.2入选标准

包括以下内容:①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②均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③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但能配合护士进行康复训练。④全部病例偏瘫诊断明确。

1.3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1.3.1卧床阶段训练

1.3.1.1肢体按摩由患肢末端向近心端方向,揉捏按摩[3],由轻至重,尤其要注意患侧手、肩、髋、膝、足等部位,每次30 min,每日3次。

1.3.1.2 肢体功能位的保持①仰卧位。头下、肩后、患侧骨盆及大腿下各垫一枕头。面朝患侧,上肢伸展置于枕上,前臂旋后,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张开,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头下、患侧上肢、膝关节下各垫一枕头。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膝关节呈半屈曲位,患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身后可放一枕支撑。③患侧卧位。患侧在下,患侧上肢前伸,肩部向前,上臂前伸,肘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张开;健侧下肢在前置于枕上,患侧在后,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略屈曲。

1.3.1.3 翻身动作训练 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防压疮。护士先把患者头部及上部躯干旋转呈侧卧位,然后将患侧下肢旋转,并摆放于自然半屈曲位;或护士先将患侧上肢置于外展90°的体位,再让患者自行转向患侧。

1.3.1.4 患侧上、下肢训练 ①上肢训练。肩部被动运动:患者仰卧,护士一手放于患者腋下,将肩上托;另一手固定患侧上肢,缓慢地进行肩关节伸屈、旋转等活动,动作轻柔,避免关节疼痛及损伤。患者主动辅助运动:患者十指交叉,用健侧上肢带动患肢,在胸前伸肘上举、屈肘,而后返回胸前[1]。其频率和次数依患者情况而定,一般每次10~20 min,每日3~5次。②下肢训练。训练骨盆的控制能力:患者仰卧,十指交叉,双上肢上举,双腿屈,将臀部抬起。起初,护士可按住患者双脚,托起臀部协助完成。当患者能独立完成后,可将健腿置于患侧腿上,单腿完成。髋、膝关节屈曲训练:患者仰卧,双手交叉至头上方,护士一手将患足保持背屈位,脚掌踏于床面,另一手扶患侧膝关节,维持髋关节成内收位,足不离床向后方滑动,完成髋、膝关节运动,然后慢慢将下肢伸直,反复练习,以有效地缓解下肢伸肌张力,提高下肢控制能力。

1.3.1.5坐位训练 ①正确坐姿。采取抗痉挛体位,尽量让患者坐直,背后放置枕头,患侧肘关节伸直,十指交叉相握,放于床前桌上,患侧髋、膝、踝关节尽量保持90°。②坐起的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十指交叉握手,用一侧前臂支撑坐起,护士一只手在患者头部给予向上的辅助,另一只手辅助患者下肢移向床缘垂下。③平衡重心训练。患者坐位时,常出现身体重心偏移,脊柱向健侧侧弯,躯干呈屈曲状态,所以应调整身体,保持直立姿势,完成重心向患侧转移,达到患侧负重的目的。同时训练患者把身体重心移向不同方向,反复练习。

1.3.2离床训练

1.3.2.1从坐位站起。护士站于患者对面,双足固定患足,膝关节屈曲,抵住患侧膝关节,双手置于患者肩部,并用肘部将患者上肢抵在自己的腰部,协助患者重心向前移动,当双肩前移超过双足,膝关节伸展,完成站起动作。站立时应使患足位于健足后方或双足并列,并提醒患者患侧负重,抬头看远方。

1.3.2.2步行训练。步行前需进行患肢在后,前脚掌着地状态下的患膝伸屈训练,反复训练,直至膝关节不僵直时,才示意患者向前迈步。患肢迈出时,护士应控制其足部,防止内翻和向地面的按压。训练时按照正确的步形动作行走。可先采用扶持方法或借助助行器训练,每次15 min,每日3~5次,以患者不疲劳为宜。

1.3.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训练患者更衣、进餐、入厕、沐浴等,积极训练患侧功能,还要注意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借助工具学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技巧动作和方法[4]。

2结果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8周左右的康复训练,其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以上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100%。

3讨论

脑卒中初期,瘫痪肢体多为弛缓性瘫痪。经过数天或数周后,大多数患者瘫痪肢体很快发展为痉挛性瘫痪,此阶段如不能有效地抑制原始反射和痉挛的发展,患者的运动功能将成为不可逆转的障碍。因此,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康复护理开始的时间有密切关系,最佳时间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开始。康复训练开始前对患者病情及肢体功能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制订肢体康复计划,其难度、训练时间安排合理,使训练既有效果,又不致患者疲劳,确保训练从康复到日常生活的泛化转移。与此同时加以心理护理干预,如增加与患者的交流等,使患者能正确认识早期康复的重要性,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并让家庭成员参与康复训练计划,掌握简单的护理技巧,避免患者养成不用患肢的习惯及废用性影响。结果显示早期、合理、科学的肢体训练,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尽早恢复[5]。

[参考文献]

[1]王彩德.各种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1):60-66.

[2]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9.

[3]岳炜,戴江.脑卒中患者临床康复诊疗护理方法的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7,13(22):1171-1173.

[4]林宗霞.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内容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36.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老年骨科病房收治65岁以上老年患者,疾病谱涵盖骨科各种疾病,但以四肢骨折、脱位多见。2010年8~12月,共收治老年患者436例,男297例,女142例,平均年龄70.33岁;其中,下肢骨折235例,上肢骨折119例,其他骨科疾病82例。

1.2评价内容

1.2.1康复意识评价

评价患者对康复知识的认识和训练方法的掌握。对认识不到位、训练方法不正确的患者给予反复、耐心的宣教指导,直至教会为止。

1.2.2锻炼依从性评价

评价患者坚持完成“训练项目”的情况,观察康复效果,如肢体肿胀消退情况,感觉、肌力、关节活动度等恢复情况。随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的连续性。

1.3结果

本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309例,一期愈合率92.6%,保守治疗127例,患者平均住院日为33.21d。

2“无陪”护理工作模式

2.1护士管床,责任到人

全科27名护理人员中,除安排治疗、办公护士各一名外,其余全部为管床护士。将管床护士分为五组,每组5人,其中设组长1人,专门负责本组重病人以及监控本组病人的护理质量,每位管床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床位,12h在班,24h负责,全面实行责任小组、管床护士包干负责制。

2.2护士回归病房,实施整体护理

护士除了负责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外,还要负责具有医学专业的全面生活护理。同时,对老年骨科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康复指导及无微不至的整体护理工作。

2.3一对一沟通,面对面督导

护士对患者实施“责任包干制”式的护理模式,即一名管床护士在一定时间内,面对的是固定的病人。护士与患者全方位的接触,让护士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掌握第一手病情资料,进行面对面的护患沟通和一对一地讲解、指导,并随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包括了解患者心理动态,介绍病情进展情况,强调康复锻炼对骨折恢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除患者对康复锻炼的顾虑,使康复锻炼有效进行。

2.4康复锻炼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2.4.1定期进行功能评估

管床护士与患者密切接触,随时对患者的伤情以及关节活动度、肌力、肢体肿胀和疼痛等功能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翻身、关节活动,以及站立、行走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2.4.2个体化的康复锻炼指导

2.4.2.1知识讲解与方法传授

管床护士根据功能评估结果和康复锻炼计划,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方式,对病人进行康复锻炼知识和方法的讲解、宣教,使病人了解康复的目的,树立康复的理念,学会康复锻炼的方法。必要时护士要亲自示范、指导,直至病人完全掌握。

2.4.2.2提供骨科康复读物

对有阅读能力的老年患者,推荐相关读物,如我们编写的《骨科病人健康指导》、《骨科知识问答》等读物。使病人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进行康复锻炼的主动性,自觉地参与到康复锻炼中来。

2.4.2.3设置训练项目并督促完成管床护士为病人量身设置康复锻炼项目,并经常深入病房,督促病人按时按量完成每日锻炼内容。

2.4.2.4进行护理,保证康复锻炼效果

老年骨科患者卧床时间长,肢体活动受限,而且不同的手术对或肢体摆放要求不同。因此,康复锻炼过程中必须贯穿护理,即应用人体力学原理,经常检查病人身体的生理曲度或肢置对功能的影响,以便采取良肢位、功能位或舒适,以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受压,缓解身体疲劳,有效预防肢体畸形。

2.4.2.5随时调整训练方法

根据伤情及康复训练效果,随时调整训练方法和计划。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防止畸形愈合。同时要避免过早、过量训练,以免影响骨折愈合,甚至造成骨折移位、假体脱位或再损伤的发生。

3体会

3.1提高了患者完成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实施“无陪”护理模式,加强了管床护士面对面的康复指导,起到了督促和鼓励的作用,使患者认识到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伤患,更重要的是通过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患者训练的自觉性。

3.2体现了骨科康复的整体性

实施“无陪”护理模式,使康复训练贯穿于骨科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从教育指导到预防治疗,全程关注患者的功能康复,起到了医生不能替代的指导作用,体现了骨科治疗与功能康复的一体性。

3.3密切了护患关系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8

目的 通过对人体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指导,加快和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方法 对我院近年来开展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重点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协助指导教会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训练;患者静力性收缩,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直腿抬高训练,膝关节屈曲锻炼,扶双拐下地步行以及上下楼梯等,防止术后膝关节孪缩,改善关节功能。在预防并发症的同时术后当日即开始实行康复锻炼,逐日递增直至出院并给予康复指导。结果 能有效减少并发症,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HSS平分标准均为优良。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和训练很有必要。

【关键词】 膝关节 置换术 护理/康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膝关节损伤的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随着TKR的广泛应用,手术后康复训练日益受到重视,而手术后全面细致的康复护理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现将我们对TKR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总结如下。

1 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是能否达到目标重要的一环,让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1)加强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股四头肌每次静力收缩10s,休息10s,每10次1组,每天完成5~10组,同时进行绳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踝关节屈伸肌的主动收缩等。(2)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练习。(3)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预防坠积性肺炎。(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为术后执拐行走做准备,术后3天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及全身功能的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

2 术后康复训练

2.1 手术当天 术后为防止肌肉萎缩,促进伤口愈合,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四头肌和绳肌肌力,具体方法如下:手术当天患者摆放于伸直位,麻醉清醒后活动足趾及踝关节。

2.2 术后第1天 患肢做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患者坐于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练习,并且患肢抬高时,尽量维持数秒,做患肢踝关节运动即踝泵运动和环绕运动,每次重复10~20次,每天3~4次[1]。

2.3 术后第2~7天 拔除切口引流管后,除继续以上活动外,教会患者主动做膝关节伸屈锻炼,活动范围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2次,每次2h,并配合人工被动锻炼或CPM机锻炼,即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如患者疼痛明显,可口服噻来西布胶囊在维持镇痛下进行,CPM训练时起始角度为0°,终止为20°,在1~2min内完成1次屈伸活动,每次1h,每天2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加5°~10°,在一周内使膝关节屈伸角度达到或接近90°。

2.4 术后第8~14天 重点是加强患肢在不负重状态下进行主动运动,同时进一步增加患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方法:用被动手法与主动活动相结合方法,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使患关节在无痛范围内有节律往返屈伸于膝关节和相邻关节之间,继续使用CPM训练,但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大至90°~100°,继续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及股四头肌和绳肌练习,进而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患肢尽量不负重,此时重心在健侧下肢,以后重心逐渐向患侧过度,避免患肢过度受力。

2.5 术后第15~20天 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行走和步态训练,并加强患肢平衡运动的训练[2],让患者上下楼梯,训练时健侧先上,患侧先下,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减少拐杖的依赖,此期应加强膝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行股四头肌及绳肌的肌力增强训练,采用等张,等长和等,距肌力训练,指导患者独立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动作,增强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3 出院指导

出院前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边,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次进行,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时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的挫伤,卧床休息时将双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定期门诊复查,检查膝关节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3]。

4 结果

本组8例全膝关节置换病人经术后精心护理,耐心康复指导,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痊愈出院,除1例有轻度疼痛外,其余均疼痛消失,稳定性良好,活动度达0°~120°,日常生活自理,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均为优良,TKR是人体较大的重建手术,术后不能早期配合康复训练,就会影响关节动态平衡,加重肌肉萎缩,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双侧TKR患者术后无正常肢体功能代偿,肌力训练应是贯穿康复训练始终,康复训练应由小到大,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训练原则。

参考文献

[1] 贾 勤,朱红英.4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1.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9

每一项运动不能以损害身体健康为代价,任何运动都必须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这是对生命的尊重。舞蹈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所引发的运动损伤常常是不可避免的,损伤的出现直接影响训练的时程和技术水平的发挥,在舞蹈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尊重科学训练是将舞蹈艺术与人体科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重要体现,着手对舞蹈科学训练的研究以及它在舞蹈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对舞蹈运动人体科学价值的认识,同时加强舞蹈运动损伤及伤后其体能康复训练的研究对健全舞蹈训练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舞蹈训练中动作不同,学习时机不同,损伤产生的部位也不尽相同,容易出现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腰椎关节、腰骶关节、胯根、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而且损伤的类型包括:软组织损伤;关节软骨损伤;骨组织损伤;神经组织损伤等等。产生原因:1.舞蹈训练准备活动练习缺乏针对性。2.缺少运动训练后的拉伸练习。3.肌肉、韧带的柔韧性不佳导致的运动损伤。4.动作技术错误。5.运动性疲劳所致。“蛮子”、“云里”是舞蹈专业学生必学的翻腾技术动作,学生在学习空翻技术动作时,由于维持膝关节稳定的肌肉力量不平衡,常会出现膝关节十字韧带拉伤和髌骨滑脱。其原因是稳固膝关节的肌肉、韧带的能力差,维持膝关节肌力平衡被破坏,导致膝关节出现运动损伤。“倒踢紫金冠”技术含有伸髋动作,伸髋幅度由于受髂股韧带的限制,只能达到32°—35°,为了增加伸髋的幅度,可以加强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伸髋肌力的训练;拉伸髂股韧带,增加柔韧性可以达到良好的动作效果,但是由于髋关节处的髂股韧带的柔韧性不够,以及髂腰肌、股四头肌的长度不够,在做“倒踢紫金冠”动作时,由于主动伸髋的幅度小于被动伸髋的幅度,突然用力时往往出现髂股韧带损伤,同时由于下肢后伸的幅度不够,常常是由骨盆的前倾代为补偿,此时不单纯是髋关节的活动,还有脊柱腰骶椎的椎骨参与运动,增加了腰椎以及腰骶关节的生理负荷,也会出现运动损伤。这两个案例说明关节稳定性差以及肌肉伸展性、韧带柔韧性差是导致损伤的原因,虽然这些运动损伤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如果建立一套安全的教学程序,可以给予我们一个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将会大大降低损伤的几率,这是我们从教人员应该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据笔者了解,学生出现损伤解决的常规办法是找医生去治疗、休息然后达到恢复。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达到了病理上的恢复,在恢复期间其运动能力也会同时下降,没有达到其功能性的康复,出现运动损伤只接受医生治疗仅仅解决了治病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实际的机能水平,更没有达到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效果。借助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和功能康复学的方法与手段,与专项训练紧密结合,通过评估技能技术和体能水平,寻找舞蹈运动损伤的机制、规律。采用个性化的体能康复训练方法,结合技能监控的手段,预防已损伤部位不在复发,恢复舞者的机体功能和体能水平,达到整体系统化的恢复和提升专项运动能力的目的。对于一个舞者来说好的“运动体能”和“伤后的康复治疗”,是延长其舞蹈寿命的基础环节,所以说良好的体能基础是提高舞者运动水平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防止运动损伤的可靠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体能训练与预防损伤相结合。总结起来讲“康复治疗”有几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掌握舞者机体损伤的病理学变化;其二,通过物理疗法帮助改善局部状况,使受伤的部位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疼痛;其三,做好损伤部位的局部保护;其四,找出运动损伤的病因;最后,做好伤后的运动康复训练。在康复上大家有一个不太了解的地方,看起来康复是一个治疗工作,实际上在所有的康复工作里运动疗法占主导地位,即在运动创伤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肌肉训练、关节活动训练、负荷训练、平衡训练、耐力训练和竞技能力恢复训练等,而且在治疗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动静结合”的训练思想,这也是治疗的核心问题,把运动康复训练上升到运动损伤后期的主导地位,促进肌肉、关节、韧带的功能性恢复和健强,以提高整个机体的健康水平。

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过程中康复训练的时间上应该尽早进行,并且贯穿于运动康复治疗的全过程,舞蹈康复训练应该以主动训练为主,被动训练为辅,而且康复训练应以健肢带动伤肢,动作要做到对称、平行、协调处理的练习方式。使舞蹈损伤的患者恢复到损伤前的技能水平和运动状态,缩短康复期,是舞蹈运动损伤康复训练的整体目标。根据不同时期的恢复任务,应该设定不同时期的康复训练目标:首先,在损伤期间不要耽误舞者健康肢体的身体素质训练;其二,治疗并缓解舞者损伤部位及肢体的疼痛;其三,在损伤康复训练期间进行必要的机能练习以维持舞者原有机体的心肺功能水平;其四,关节部位出现损伤后,关节运动功能的下降可能与多种病理变化有关,韧带和关节囊结缔组织的萎缩,肌肉、肌腱和肌膜组成的肌肉与腱单位对牵拉产生阻抗,所以要进行恢复关节运动幅度的锻炼;其五,采用等动练习和等长练习方式可以促进肌肉力量及耐力的恢复,进而是损伤肢体的功能恢复到损伤前的状态。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029-02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卒中存活者中约一半以上会伴随明显的后遗症,其中以偏瘫最常见[1~3]。康复期偏瘫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但由于患者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使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患者家庭造成经济上的困难[4,5]。因此,应当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2009年3月~2010年10月,我们对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34~75岁,平均53岁。经临床和CT确诊,脑出血40例,其中基底节内囊出血26例,丘脑出血6例,脑叶出血8例;脑梗死30例,其中脑血栓形成26例,脑栓塞3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全部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住院时间30 d~5个月。

1.2 方法 本组偏瘫患者经确诊后,对脑出血患者及时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及脑细胞保护剂等治疗措施;对脑梗死患者则及时给予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减轻脑水肿及脑细胞活化剂等治疗措施,此两者均在生命体征恢复稳定之后,对偏瘫侧肢体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逐渐恢复,使致残率降低。同时通过深入了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 结果

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64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5例需借助单拐,1例仍需他人搀扶方可行走。所有患者在经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心理状态均有显著改善。

3 康复训练

3.1 急性期康复训练 可在发病后1~2 d内进行,此期间应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可减少继发性神经损伤,并为下一步的康复训练做好准备。首先应当保持患者良好的肢置及适当的变换。保持患者上肢肩关节向前,肘伸直,同时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下肢应保持在中立位,膝关节微屈,以防止下肢外旋。一般需要在1~2 h内对患者进行变换。转换时应注意不可强行牵拉肢体,要对肢体远端及近端均进行支持。其次,要进行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进行上下肢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让患者采取舒适,充分放松,护理人员手法要尽量保持轻柔缓慢,由近及远依次进行。通常从被动活动开始,随着肢体运动机能的逐渐恢复,逐渐减少辅助频率,直到患者能成功完成主动运动。关节的活动应避免引起疼痛,保持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如果活动时引发疼痛感,可用物理疗法如热敷等,使疼痛缓解后再进行。每天应保持训练2~3次,每次3~5 min。

3.2 恢复期康复训练 一般于病后1~3周进行,此时患者生命体征基本趋于平稳。此期间应通过康复训练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以期达到能够正常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各时期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软瘫期:应鼓励患者早日进行自主运动,逐步做到主动运动。应注意用力要平缓,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以引起肢体紧张感和轻度疼痛感为限度。②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及异常的运动模式,以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③改善期:对患者瘫痪情况进行评估。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进行针对性的运动训练。若病情保持稳定,应尽快进行坐位训练,之后进行站立、步行的训练,引导其在不同地形进行步行训练,并指导辅助器的使用方法。尤其在上下台阶时要记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进行训练时要充分注意上肢及手的训练。手的功能通常是最后恢复的,甚至有的患者终身都难以恢复,故应进行手的灵活性及协调性的训练,如写字、拍球等。训练应坚持适度原则,切勿因训练过度而致病情复发。训练同时应对患者的每次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使其充满信心。生活自理训练也是此阶段的重要内容,应当动员家属协助患者尽量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训练,使其树立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

3.3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 部分患者会产生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口齿不清,说话结巴或口角流涎,情绪紧张可更加重语言功能障碍。针对此类患者,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和家属在与患者进行对话时应尽量讲一些简短且易懂的话语,发音要清楚而且语速要保持缓慢,并能耐心等待患者回答问题,话语的主题应当尽量是患者最关心的,并能激发患者交谈的欲望。当患者因不能流畅表达自己的意图而烦躁时,应给予适时的安慰和指导,必要时还可通过写字、手势等肢体语言以弥补口语的不足。

4 心理特点与护理

4.1 心理特点

4.1.1 期望值过高、康复心情急切 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对药物疗效的期望值过高;对被动训练期望值过高,不积极进行主动训练,忽视功能训练;康复心情急切,对患肢的功能恢复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早期阶段即试图完成高难度的功能训练。此类心理特点大多发生于康复训练的早期。

4.1.2 安于现状、萎靡退化、消极等 此心理特点多见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者,表现为安于现状,怀疑自己身体的恢复能力,训练中不积极主动,依赖性强,只愿接受别人的照顾,不愿主动配合康复训练,部分患者由于未能反复训练,最终导致丧失已经建立的正常运动模式。亦有部分患者对未来缺乏信心,甚至绝望,消极应付康复训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4.1.3 急躁、焦虑、亢奋等 患者表现为急躁易怒,原因多为对病情的极度伤心绝望。此类型患者虽然较少,但由于情绪波动较大,对身体的康复极为不利。

4.2 心理护理 ①护理人员应加强脑卒中预后学的学习,深入了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②搞好护患之间的心理沟通,以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以精湛的护理技术和优良的服务态度服务于病患,从而取得他们的信赖,方便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③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要鼓励患者阅读相关的书籍,鼓励同室的病友相互沟通、相互鼓励,从而减少其孤独感,使其一起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要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充分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使患者能够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双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从而引导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5 讨论

有文献证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的初期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大脑局部的血液循环,避免患肢关节挛缩和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6,7]。由于过去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认识过于缺乏,从而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残疾发生。现在证实,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对偏瘫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可达到减少残疾的目的[8]。同时,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身体恢复需要的时间较长,大多脑卒中患者在确诊后易产生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心理护理在患者的治疗与身体康复中有着重要意义,心理护理应当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始终。护理人员要保持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向患者耐心讲解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协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传园.脑卒中偏瘫41例康复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封三.

[2] 赵彦霞,王莉.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9):123-124.

[3] 陈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30-31.

[4] 李晓均,刘永会,高学英.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J].山东医药,2004,44(23):71-72.

[5] 陈艳红.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护理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70-1371.

[6] 张义岚.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3):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