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9-19 17:41:36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身体素质训练重要性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关键与物质基础,对学生体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只有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通常,身体素质指的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的各种能力,如柔韧性、灵敏度、耐力、力量、速度等,素质越好,越能更快地掌握技术技能。如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学习跆拳道中的横踢技术时,不能很好地踢腿且快速踢出,导致整体动作不规范。第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生体质的强弱可以成为身体素质好坏评定的依据,有效衡量学生的体质状况,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增强体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器官系统技能,改善身体形态,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运动器官功能,如韧带、肌腱、肌肉、骨骼等,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运动成绩。[1]第三,为社会提供健康的人才。身体素质训练能保证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有序进行,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所取代,身心压力不断增大,致使现代文明病增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实施路径

首先,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身体素质训练时,必须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思想认识,让学生对身体训练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训练活动,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实践课来提高学生认知,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对身体素质训练的身心愉悦进行体会;或者是利用定期的理论课来增强学生认知,根据心理、生理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意识到身体素质训练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意义。

其次,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要以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加以重视,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如在每周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同时高校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对其作用及意义加以明确,使其成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2]另外,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可以定期培训教师,量化要求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时间等,及时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双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提高身体素质的形式与内容相对丰富,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可组织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练习时间可为课后的20分钟。当然,每单元的练习内容需要多样化,采用竞赛、循环练习、分组游戏、综合练习、转化练习、辅助练习等方式,并以学生的锻炼能力、体质、性别、年龄为依据,有计划性地进行身体素质练习。[3]此外,安排与选择身体素质练习的强度和内容时,必须要注意区别对待,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问题。

三、结语

当前普通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状况方面不够理想,这与体育教学中忽视身体素質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普通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立足实际,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和终身体育意识,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这样才能满足高校体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彩彩克.体育教学中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及其战术训练要点探析[J]. 西部素质教育,2017(15). 

[2]孙健.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训练[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贯彻与实施

素质教育是一种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教育体系,它是跨世纪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思想体现。它是以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做人教育为纲,以德育为主导,以智、体、美学等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小学中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基础之基础,这一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体现在小学教育的每一门课中,当然体育课也不例外。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去审视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就会发现,体育课的特点和任务已有了新的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进行有目的、有效果的实践;教学组织工作复杂的特点要求工作要在复杂中分出重点,要侧重于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群众性强的特点要求课堂教学符合全体学生,要了解学生群体综合情况,从提高学生群体的素质方面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学;思想性强的特点要求体育课堂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德育体系,并结合课的内容,在充分挖掘体育教材的思想因素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具有科学性,能够更科学地为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及其它方面素质服务。就体育课堂教学之任务而言,增强体质是体育课堂教学之首要任务,而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去理解它,就会有新的体会。体育课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又相对较多,在这一条件下大谈增强学生体质未免有些牵强。所以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技能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和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锻炼身体的思想,这才是素质教育中的体育课堂教学之任务。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呢?

贯彻和实施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首先,应该明确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里所说的明确是指老师明确、学生明确、全校范围甚至全社会范围内明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认为体育是从属于智育的,只要学习好,别的都可不顾。

其次,我们要正确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体育课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培养学生健壮的身材,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来达到和完成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还要注意的是体育教材中有着十分生动、鲜明、有效地德、智、美、育的内容,学生的纪律、意志、精神品质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体育的队列可以培养学生守纪律,听指挥的好品质;体育课上的许多教材(如耐久跑、跳绳等)可以让学生吃苦、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体育课中的武术、韵律操又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美的体验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说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再次,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在学生、老师及学校和社会的认识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换言之,要提高全社会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认识,要改变学生、老师对体育课的态度。现今的体育课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学生的娇弱,家长的不理解,老师的不配合以及学生的不重视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

第四,要想更好地贯彻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从合理安排教学,组织课堂教学等方面做大量科学细致的工作。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规律可用“三性”来概括。这三性及我们所讲的趣味性、竞赛性、多样性。寓教于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可以从语言、教材内容以及精心的安排中得以体现。

小学生兴奋时间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厌恶过多重复的动作,根据这一特点,以多样性为指导,采取能使大脑产生良性兴奋循环的教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

“三性”是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简明归纳,具有一定科学性,我们只要根据“三性”来安排教材,组织教学,就能从根本上把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第五,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和学生群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是不是自觉、主动,是不是积极进取,有没有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从辩证原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来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客体决定主体,主体应根据客体规律进行实践,也就是说,要按体育课堂教学之规律,学生身心发展之规律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这也正是教学效果有所提高的体现和原因。

第六,体育课堂中进行素质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正确理解以及自身的积极向上的人身观,健康的身心、高尚的情趣、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高水平的觉悟和业务素质等等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为此要想贯彻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以上是从体育课堂教学的思想、过程、教材安排、教学组织和教学主客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说明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也希望能够提供一些贯彻实施体育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景顺.中国体育教学栏目精选—汗与笑的结晶[N].1988,9

[2]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 中国学校体育[J].1998,1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3

1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体育专业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素质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基本属性,通过个体自身认识与社会实践,形成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离不开对学生培养智力同时,对非智力因素的。因为素质教育既可指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学生身心结构中的内化。这种内化的最好促进剂和催化剂,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智、个性等等。非智力因素是后天多,先天少,归根结底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反应。它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六大功能。

对教学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教师如果重视采用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独立性格,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反之,教学中学生缺乏正确动机、学习索然无味、情绪一贯低落、意志非常薄弱、缺乏独立性格,就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习中无不具备有勤奋、独立、谦虚、创造、坚韧的学习态度来对待。这就足以说明非智力因素,在造就现代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应引起注意,教师对非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提出要求;学生必须自觉地让非智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会培养良好的性格。

近代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身心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的物质基础,又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对象。在体育教学对智力和机能培养过程中,无不深透非智力因素的促进和制约。例如中学体育教育实习中,当大学生处于竞争新环境或处于危险境地时,就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的心态,为了克服不利形势就会积极采取各种行为模式,补充知识、探索中学体育教学规律或改造适应环境。这时动机表现为驱使自己采取积极行为的原动力。同时动机还会将行为引向某一特定目标———争取实习得到优秀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心理品质等都受到强化,这都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素质提高,具有决定的意义。

2 引入非智力因素,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理论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哲学理论,一种进步的教育价值取向。当前有一种把“素质”作为一种向学生心灵中堆积的“物品”的倾向。把学生看作装“素质”的袋子。其实,从本质上讲,衡量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由于素质教学本质上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因而素质教育是一项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事业。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主体观念和发展观念,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行为的动机是自觉自愿的,行为的过程是自主的,行为的结果是独创的。

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突破局限于教学方法范围的改革,开始在教学目标、原则等一系列教学理论的整体改革。体育的教学原则包括了自觉积极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全面锻炼原则、便理生理和心理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它受凯洛夫“教育学”五大原则:自觉性、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等影响,但它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特点,重视人的生理心理的活动,比凯洛夫在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无关的原则,已有很大进步,但还不完善。应在体育教学原则中增加主动性、发展性、激励性和创造性的原则内容,即注意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造就一批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体育学科人才只能是少数人,而大多数大学生将面对广大的中学生的体质教育。1979年,教育部等4部委在杨州举行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促进学生体育展开的改革局面已经历20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纲要”也已五个年头,这期间中国学生体质有如何进展呢?从1985年和1995年两次全国体质调研,发现学生体质下降。1998年高招,问题更为严重,福建省“考生纯合格率仅14·66%”。“广州市考生体格仅一成达标”。从大学生中有关调查,也证实学生他们的健身知识贫乏,健身能力差。这要引起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是关系民族兴衰的大是大非问题。要改变单纯的传授运动技术的片面教学,在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同时,启发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手段,培养增强体质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教育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对体育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也应向教学目标转移,把我们的体育专业学生,培养成适应体育工作多层次的人才,进入学校成为“学生健身指导员”,走向社会要成为“大众健身指导员”的目标。这种目标上的改革,无不借助非智力因素的力量,以目标激发动机,以创造和开拓性的行为,创造学生有利创造性学习的环境,加上不挠的意志追求,掌握适用于中学教学的多种技能。

3 引入非智力因素,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创新能力课程问题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自然也是把课程改革当作核心问题。课程从属于教育的目的,又是实现目的的动力机制。教育的师资、设备、管理、评价的策略等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实现而展开的。教材内容则是课程借以表现的一种形式,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只有每一种教材内容都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我们的教学过程才能得到整体的优化。

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把自己放在“课程”之外,只重视‘吃透’教材视为重大任务。其实,任何学科都必须服从课程目标,只有在把握了整体课程目标时,吃透教材才有意义。离开课程目标,孤立地去钻研教材,容易偏离学科教学的目标。如中学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进行健身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促进学生体质全面发展与增强,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回首看中学目标所执行的教材,多数以竞技运动项目选编的,教学教技术,考试考技术,造成体育课成绩优秀者,身体不一定健康,体检不能达标的现象也是普遍的。这种现象必须反馈到体育系教学中,重新认识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

编制教材内容“以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武装学生头脑”,这是很不够的。要两者结合,按照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来编撰教材,又要考虑这些教材对发展学生智力和非智田径因素有什么好处。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做到,重视德育、强化基础、发展能力、突出个性;以通才教育结合体育专才的教育,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培养人才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专业能力素质,它往往是素质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具体表现在体育专业学生,缺乏开拓性的创新能力,学了运动技术,只会教技术,计算机能力差,外语不太好,面对中不的增强体质任务,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如何评价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实践能力也显的不够。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而这种创造潜能则为智力所固有,“既没有无创造的智力,也没有无智力的创造。”创造不仅与智力有关,同时也与非智力因素有关。教育实习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课堂,实习中大量事实证明,成绩取得优异的学生无不勤奋、有毅力、自信心、热情、精力充沛等,这正是发挥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我们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地创新能力的作用,教学中首先要深信每个智力中等以上的人都具有创造潜能,都可以培养成创造型人才。体育教学更要重视身体练习与大脑思维之间的联系,动作学得越准确越精细,也促进大脑思维的灵活性和灵敏性,从而为创造力提供创造条件。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破除对权威、洋人、书本的迷信,要善于吸取前人的知识积累,善于运用其它学科新技术新理论促进体育学科的进步,去创造新的知识,不要做知识的储存器。这要求学生以激情的推动创造的欲望,以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取得体育专业素质能力的进步。

4 引入非智力因素,学习体育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现代科学体育方法,应是以增强体质为目标,把身体锻炼看作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体育方法与运动教学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运动教学法的全部意义在于传授运动技术,而体育方法不仅在于直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要掌握强身健体的意识、理论方法和能力。要改变林科教学中单纯技术的传授,教技术若不解决身体锻炼发展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到中学实习只懂原样照搬老师的教学法,而针对中学生体质增强的机能较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

近几年西方教育学者认为,“真正的体育方法主要是传授应用体育手段对身体进行锻炼的方法,而不是运动技术教学法”。现在体育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实际上都是运动教学法。它传授的是运动技术,提高的机能也是指运动技术教学的机能,当然这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有很大作用。但作为培养未来中学体质教育者,其素质含养远远不能适应中学体育工作的需要。这就要考虑我们教学中是否要增加些什么?

运动技能的教学虽强调加强思维之间的联系,但它还是有别于智力思维发展学习,侧重于习惯和动作程序的养成,及连锁动作的熟练性。对非智力因素多侧重于意志、性格的养成。而体育方法讲的是身体锻炼的理论方法和意识能力,把所学的运动技能更合理地科学地运用于强身健体,这就要在激发运动兴趣基础上,引导学生“为什么学?学这些是为了什么?”,教学中以体质教育的目标来维持、定向或调节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勤奋、独立的情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水平,当走向社会时能担当起人类的体质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5 结束语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不单要靠科学技术,更需要较高的人文环境,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道德水平,大学生能否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关乎国家的兴衰。在以往中小学教育中,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会将知识学习成绩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致使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自身的人文素质与自身发展不匹配,造成学生价值观的偏差。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更应该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将其融入各种文化、社会实践课程中,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我学习,改变人文素质短板现状,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价值。

1.2教师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角色

教师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主要充当两个角色:引导者和监督者。首先,教师作为传授学生知识的教育者,始终在担任着引导者的身份,但此时的教师,不仅要从知识教授的层面引导大学生掌握高校课程知识,更应该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和提升人文素质。其次,教师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也是一名监督者。在人文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出现偏差,或者积极性不强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当承担其监督者的身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把握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

2体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

2.1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因素

体育教师多是由体校毕业,在体育方面具有极强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者担任。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在体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从而表造成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缺失或不完善。

2.2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因素

体育课程中,通常以达到训练时长、完成考核标准以及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在制定教学方针上,就会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中,耗费最大的不是脑力而是体力,体力消耗让学生难以维持更好的思维方式,致使其对事物的认识变得更加片面化,无法从课程学习本身,领略到教师在其中融入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自身问题的影响,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佳的现象。

2.3学生以及教师的认识深度因素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已经成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体育训练上,轻视体育课程中人文素质的教育,认识深度较为浅薄,不仅严重影响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造成人文素质教育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

3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途径

3.1体育教师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对象,应在体育知识和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等各方面都要充当榜样。高校学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具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够让学生更加信服,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对象。同时,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体育教师,更能够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从而有力地推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2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人文素质教育中没有考试,也没有比赛,缺少一个客观具体的表现形式,这就让大学生难以认识到人文素质的本质,更难以体会到人文素质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让大学生能够真正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整体的高校教育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意义。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也应该通过自身的认识,向学生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3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其实是存在于体育课程学习中的,只是往往被忽略了。教师应基于科学的体育课程,尽可能地将人文素质具象化,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例如,体育课程中可以模拟体育竞技形式,在比赛中穿插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互帮互助的有爱精神等课程内容,适当转移学生对名词的注意力,让其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到,体育学习中,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固然重要,但只有拥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才是真正的冠军,才能够在人生中留下宝贵的东西。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 对策

1.前言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渠道。素质教育为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流动性,要求教育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学校体育将更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体育教学应以此为契机,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全面的合格人才。

2.素质教育诠释

素质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从解剖生理特点界定的先天遗传;其二是可能素质,即主体的发展潜能;其三是包含教育因素的现实素质,即先天遗传在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通过内化形成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一般认为素质具有六大特征:(1)素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性的辩证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2)素质是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3)素质是内在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4)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众性的辩证统一。(5)素质具有整体性。(6)素质具有基础性。素质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在对学生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挥范围内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素:(1)面向全体学生,要强化普及意识,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心理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大体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五大块。

3.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3.1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

素质教育可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二是结合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注重人的智力及个性心理素质培养。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其特性主要包括全体性、主体性、通识性和个体性。全体性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他天赋允许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主体性是指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通识性是指从人的各教育阶段,在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个体性是指教育承认差异,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3.2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来看,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体育教育中,同样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主体性、通识性及个体性等特点。因此,也可以说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

3.3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体育教学目标的重新建立:一是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认识和积极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二是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能运用多种运动技能和方法经常进行锻炼;三是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体育教学应逐渐由单纯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试教育”是以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评价学生,着眼于知识的灌输,是面向昨天的教育;而“素质教育”不仅注意学生努力的程度,也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通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人体发展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趣体验的快乐,从而也使教师得到尊重和信赖,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4.体育教学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4.1更新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过去我们实施的是“应试教育”,以智育去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受教育者基本上是按照一种模式、一种规格在“读书――考试――升学”的三级跳中打转转,教育者沿袭着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策略。而体育不在高考升学之列,所以体育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处于较薄弱的地位,大多数体育教师因循守旧,对一些传统观念还不能突破,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必须更新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下列指导思想:

把终身体育思想植于学校体育,把全民健身融入学校体育,把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把教学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变到教与学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和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结合起来。

4.2丰富和改革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要加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但是,现行的大中专体育教材大多陈旧、繁多、脱离实际,课程教材层次不清,同一教材重复的现象严重。显然这些教材内容不适应时展的需要,为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应丰富和革新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审定各项教材的教学目标,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形式;改造竞技运动教材,使之有利于全体学生者能参加学习并学有所获,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充实有关卫生保健与体育基础理论及常用知识方面的教材内容,以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适当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比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3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当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确定后,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和恰当地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效率并不高,授课内容单调、刻板,在教学方法和态度上过于严肃,大多是注入式让学生模仿的教学,很少对学生启发诱导,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课堂上缺乏活泼愉快的气氛,用在学生身体活动上的时间很少。显然这种呆板、机械、低效率的教学方法必须尽早改革。因此,在改革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精神,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以理施教和以情施教相结合,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学心态。

寓趣于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求知欲望。

积极引导,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避免“不平等教育”与“失败教育”的重演,使学生各有所获。

4.4改革考核办法,建立三维评价体系。

评价在体育教学运行中起导向、调节、激励、鉴定作用,考试只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发挥作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由于遗传因素、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起点各不相同,在实施体育教学教育时,要承认这种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

因此,需对学生成绩作多维评价,如果用教学语言来表达则为:评价=学习态度+运动成绩±运动成绩的变量。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而建立三个维度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提高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体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体育教学的改革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大潮,在不断弃旧扬新探索新途径的过程中前进,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切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J].2001,(4).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不断推行,终身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而体育教学正好是落实终身体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但是,在高职的体育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学内容和模式竞技化和单一化现象明显,不仅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很难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对此,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今天,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五个方面,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基本能力素质等,这五个方面和内容都是高职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对其进行正确认识,并在教学目标、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中凸显,是实施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笔者着重分析一下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修养情操等方面,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提高学生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弘扬民族体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表现为体育科学文化知识。体育虽然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对于提高体育锻炼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缺乏了理论知识的铺垫,体育锻炼也只是纸上谈兵,很难实现提高的效果。体育也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比较丰富,需要高职学校加以重视,也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

第三,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甚至被误解为只有身体素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中的身体素质是指体能、技能、体质和对外界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身体健康程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体育不断发展中出现的新内容,也逐渐呈现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沉着果敢;有较强的竞争、创新意识和能力;富有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通过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学生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都会得到提高。在高职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方面。

第五,体育基本能力。体育基本能力是在体育学科中应该具备的从事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等活动的能力,也包括了运动能力、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审美能力、体育教育能力、体育卫生工作能力等。高职学生的体育基本能力是从事具体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培养体育综合能力的基础,因此也非常重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中需要培养的素质已经不是简单的一种或者两种,而是一种集理论与实践、身体与心理、思想与文化相统一的综合素质,是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重视的综合素质,需要在体育教学体系中体现。

二、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实施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1、改革体育教材内容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实施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应该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教材体系,对原有教材进行调整和创新:首先,要在传统体育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体育健身的教材,配置有体育特色的教材,不断丰富体育课程体系。如武术、瑜伽、推拿、健美操、跆拳道、气功、养生保健等内容;其次,要不断弱化教材内容中的竞技程度,增加健美健康方面的内容,降低体育教学难度,增加体育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例如,将枯燥的中长跑训练改为健身跑,将枯燥的球类项目改成以健身为主的球类游戏,将枯燥的原地跳绳改成单脚跳、边跑边跳等方式。第三,增加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比例,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体育知识和健身养生知识,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高职体育课堂的角度来说,教师要从体育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改进竞技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其转变为寓教于乐、情感式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例如,在实施篮球教学项目的时候,可以采用组织篮球赛、运球游戏、情境教学等方法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3、改革课程组织形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例如,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的基础不太好、兴趣比较浓厚的特点可以安排球类课程、休闲健身类课程、体育特色类课程三个大类,并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项类别,针对每一个类别实施集中式针对式培养。针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以专业相近的角度设置较多的课程体系,让全校学生自主选择,如护理专业可以选择保健武术、导游专业可以选择健美与形体等技术,进而突出职业特色。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将教学评价体系作为改革重点,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整体、全面的综合评价模式,摒弃单一的评价方式,确保对学生进行准确全面评价。首先,在教学评价中,通过学生互评、是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提高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其次,在教学评价中,要对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还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进步程度、体育项目锻炼效果、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感意识等进行评价,形成过程与结果,技术、能力与知识相统一的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1]常景民.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2]蔡利民.浅谈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1(09)

[3]童锦,纵艳芳.“生命”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10(01)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素质 素质教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宗旨的今天,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研究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3.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由体育教学特点和教材所决定的。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是学生经过一定的身体练习而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定的比赛规则,游戏的法则,必须协调的人际关系,同班同学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同者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同时,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4.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二、 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重基础性教育。顾明远教授指出,素质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它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者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3.加强小群体自主活动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是在学生集体行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现阶段体育教学必然受着器材、场地条件的制约和技能复杂组合的影响以及学生群体心理的社会导向作用,因此,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学习小群体,将越来越普遍地代替传统班级制下的指令性分组,这是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要求我们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体、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品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崔伟.《论体育教学系统》.《体育学刊》,1996,(1).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不少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越来越欠缺,都市“文明病”逐渐在校园里出现。针对这些情况,高职体育教育应加大教改力度,加强对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意识健身意识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所谓的“素质教育”即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体育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就是以体育教学为重要手段,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现代青少年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诱惑与影响,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尤其现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往往脱离现实寻找自我,用传统的学习模式去追求“考分”,实现自我。通过社会调查发现,有36%的大学生除上体育课外,不参加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青少年营养过剩,加之缺乏系统锻炼和基本的体育健康常识,有不少人染上“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都市“文明病”,严重地危害其健康和身心发展。在这样一个现实情况下,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增强人们的健身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迫切需要。

二、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一)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健康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

健康包含身体、精神、社会、情感、伦理诸多方面,获取健康包括医疗、卫生、防疫、环保、营养和体育等许多手段,其中体育的方法手段对于健康的价值是最积极、最有效、最廉价、最适合青少年学生的,是其他手段不可取代的。因此,体育教育对一个人的身体成长而言具有基础性的功效。

(二)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学会生存”各种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

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支点,是学生进入现代社会求得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健康观、环境观、营养观、生活观、体育观、运动观、休闲观,以及相应的权利意识,并习得各种相关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养成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们的一生。

(三)体育教育是塑造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体育运动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直观作用,就在于它树立了新的民族形象。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极大地震撼民族的心灵,成为亿万人民社会冲动的结晶。它牢固地维系着民族感情,使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归属于它的荣誉感,认同于它的义务感。毫无疑义的,这将对于青少年一代维系于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具有感性和理性兼有的价值。

三、高职体育教育中各种素质教育的培养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体育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自己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务实、求真。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另外,通过上体育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如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有这些素质,在体育课中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学习体育动作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培养学生健身锻炼,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如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中篮球、排球、乒乓球;民族传统项目中的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主要指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四、高职体育教育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

(一)改革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体育健康课的知识性、趣味性,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技术动作和健身方法,发挥学生的智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另外,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要做到整体优化、创新与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合格人才。

(二)改革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体系为中心,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任务上,使学生能掌握两种以上增强体质的健身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改革学校运动会的比赛方法和内容,改革体育课的考核内容,使体育健康课的教学思路更加符合“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

(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核心和教改的关键,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现有的体育教师是在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这种以往的知识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的进行培养与提高,制定自修计划。另外应注重对他们敬业精神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努力地钻研教材教法,全面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深化教师队伍监控管理机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大力加强对学生组织教学、训练、竞赛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手段及基本技能的传授,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体育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力度,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健康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06-13

[2]卢元镇.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体育科研,2002,(23).

[3]张子沙,等.对我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9

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素质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使命

1、体育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这是体育教学的本质特性。体育教学必须通过身体活动来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通过具体时间活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逐步养成自觉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2)整体性。根据体育锻炼规律,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内外的延伸,课上时间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应才能真正取得预期效果。(3)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若干小集体(如几支球队),在每个小集体中各成员都有其各自的“角色”,他们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也有对抗,体现一定的社会职能意识。(4)差异性。体育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性别、发展方向和能力倾向的制约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因此,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

2、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1)增强身心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德、调试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卫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识和能力。(2)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性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动技能。(3)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它不仅体现于提高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素质。

3、素质教育目标对当前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

(1)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予以正确的认识,对学生体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改变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经费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规模和水平,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必要条件。(2)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对人整体素质培养的作用,避免片面强调体能、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对体育深层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在体制上,改变教学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对学生管得过细、过死的现状,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3)在教学内容上,新的教材改变了一直沿用的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创新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此外,应大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使之具备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能力。

二、中专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社会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并具有自觉性时,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中专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具有感彩,既要采用“快乐体育”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又要运用“磨难体育”手段,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学和心理学普遍认为:在体育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用亲切的教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专生生理上发生着急剧变化,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也随之变化,而通过在课堂上教师情感感化的教育和教学,使他们在体育课中获得快乐,从而喜欢和乐于学习、练习,使体育兴趣不断得到加强、巩固,这样能够促进大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其获得自尊、自信、自律、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品质。

2、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人格,发扬教育民主,向学生学习,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转变教育观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用素质教育的理念,营造民主气氛,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做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借助体育人格教育的力量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对动作美的体验,能提高学生鉴别美的能力,提高美学修养和对美的认识。美,作为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与精神文明的综合标志,它广泛地寓于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美与身体的健康密不可分,没有美,健康也会失去光彩。体育运动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独特的美育价值,它可以塑造和展现各种形式的美,如:形体美、姿态美、素质美、动作美、心灵美和行为美。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进行一般和特殊的美学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对美的需求、美的感情、美的观点、美的欣赏、美的概念,还要向学生灌输心灵美和行为美的思想,培养追求身体美、动作美的愿望,根据美的规律塑造人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定美、塑造美、表现美的能力。教学中,通过改变练习条件、增强练习难度,使学生体验到坚毅美、忍耐美与勇敢美,并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美感体验,使他们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增强自信心。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089-01

1前言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高等教育如何积适应今天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等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具体表现,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具体应用。体育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意志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中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的典型,正如陶行知所说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那样,他们除了考分,其他一无所长。现代大学生被称为“学者”、“读书人”甚至“书呆子”,大部分大学生只重视学习,不重视身体,是身体差的典型代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谈何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培养现代大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尤其是让他们适应现代竞争社会的需要,任重而道远!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围绕以人为本,思考

如何加强的教育改革发展力度,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有关素质教育的含义,原国家教委在1997年10月29日颁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在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思路,或者简称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素质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受传统的教育的影响,教学只重分数和过关,并不重视大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这将严重束缚学生的健康发展。“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正确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体现它的特点上如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等”[2],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上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路,理清模式。体育对大学生的全面的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大学生以学习为主,脑力活动过于频繁,不断地增加大学生的体力劳动,让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做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才能让他们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才能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3]。有了素质教育的作为出发点,体育教学创新,才能有目的展开各项体育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才具有生命意义,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求。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成长。

2.2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注重大学生的参与,改变传统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传统教育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就是学习的接受者,教师注重课堂的传授,忽视课外活动的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只重视自身的传授,忽视大学生的需要以及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一些体育教学没有好的课堂质量,更谈不上课外大学生学习的效果。这些脱离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教学,是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因此,注重大学生的参与,改变传统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提高体育课程在发展大学生素质中的作用,是高校体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关键。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需要互动、共进、共享的教学氛围,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多教师只注重课堂,往往忽略课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的主体作用,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让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通过参与体育课外活动,挖掘他们在身心发展上的潜能,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对大学生提高出的发展要求,内在为大学生的个体素质,使大学生做到主动的发展主体性,这是成功的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特征。这也要求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做好正确的角色扮演,课堂上是大学生的良师,课外则要做大学生的益友。高校体育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保障。

2.3高校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当前就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体育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应以其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使学生在优育教学中去体验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情感,磨炼其意志,从而达到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目的。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社会和国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4]。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在不断加大,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事故在不断地增加,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而高校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高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教学及体育课外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表演的机会,并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高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如今竞争的年代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竞争心理尤为重要。高校体育通过举行各种竞争性和残酷性不高的体育活动与比赛,可以提升了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品质,也造就了学生灵活机智、快速反应和决断的能力。胜不娇、败不馁,体育活动与比赛,让大学生学会顽强拼博,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通过体育活动与比赛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发展大学生的个性,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相比,显然有着不同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大,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不断地增加。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大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耐挫折能力,才能较快地适应社会上的各类竞争。高校体育中,大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遇到的一次次不同的问题或挫折。如何及时地处理好这些挫折,是对学生的考验,处理好了,无疑将增加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2.4高校体育教学必须突出人文关怀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反对教育以预设的、人为地、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高校体育要有新的方向和理念,落实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高校体育教学体育人文关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不妨碍他人参加游戏或运动;还能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个人在参加团队游戏时的感受;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体育活动任务,在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学生能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尊重与关爱身心障碍者。通过体育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在活动中能顺利完成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模范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比赛中,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指出体育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做到不故意伤害他人,能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处理“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之间的关系。[5]高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体育活动能使大学生的学会合作和竞争意识,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交往能力,关心集体和社会的精神等。这些通过体育教学与活动所获得的基本的人文精神,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将会对大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5创新高校体育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新颖化、专业化、智能化教学方法的新颖化。教学方法的新颖化通俗的说就是与别的方法不一样,有利于学生产生“兴趣体育与健康体育的发展。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保持教学工作地持久性、新颖性,除了具备教育学中“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等”[6],还要结合教学条件的实际去创新,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法的专业化。教学方法的专业化就是根据平时教学过程中给自己积累下来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如何把自己的智能很好的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我们必须要具备有专业化得教学方法,这里专业化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自身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使得我们的学生不但能学到体育知识,而且这种方法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处事与做人的发展。教学方法的智能化。教学方法的智能化就是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体育教学方法要能体现体育教学系统的方法论,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使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道体育之所以为体育的真谛,为他们懂得如何学习体育,如何运用正确的体育方法去锻炼身体、提高素质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线索。因此,既要采用“兴趣体育”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也要运用“磨难体育”手段,使他们的意

志和品质得到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3结束语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密切相关,高校体育教师要通过创新的教学,不断地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让大学生的身心能够获得全面发展,让他们适应现代竞争社会的需要,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