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身体素养优化路径

时间:2022-07-29 09:57:02

幼儿教师身体素养优化路径

摘要:“身体素养”为更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加快建设终身体育进程提供了助力。幼儿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奠基石,承担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幼儿教师作为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角色,其身体素养关系着幼儿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幼儿身体素养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构建身体素养的相关评价指标,发现幼儿教师的身体素养的特点为(身体认知)体育知识的薄弱、(身体行为)体育行为的离身、(去情境化)生活环境的远离、(生成性)教学能力的欠缺。幼儿教师身体素养的优化途径为观念转变,提升体育课程的学科地位;制度完善,保障幼儿教师的生成机制;价值重建,规范身体素养的评价体系;能力拔高,发挥教学能力的材优干济。

关键词:幼儿教师;身体素养;路径

“体教融合”的正式提出,推动着我国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走向新征程。为保障体教融合的全周期整体覆盖,必然积基树本,从娃娃抓起,从幼儿体育抓起。幼儿教师决定着学校体育的教育质量走向,然而部分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专业知识储备陈旧、责任感下降等问题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称下滑趋势。“身体素养”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突破口,依托于具身认知的理论基础,强调身心一元论,为学校体育提供新的研究依据和视角。幼儿教师作为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角色,其身体素养关系着幼儿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幼儿身体素养的发展。“身体素养”一方面,为更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提供重要依据,为加快建设终身体育进程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清晰地反映出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幼儿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奠基石,承担着重要的启蒙作用。那么,何为身体素养?幼儿教师的身体素养问题所在?幼儿教师身体素养的实现路径如何实现?因此,本研究将以具身认知为理论依据,探析幼儿教师身体素养的相关现状,探寻提高幼儿教师身体素养的路径,旨在解决幼儿园体育发展的切实问题。

1、幼儿教师身体素养的内涵意蕴

1.1、身体素养的概念解读

传统认知中笛卡尔的“我思,所以我在”奠定了心灵高于身体的身心二元基调。身心二元推崇心智高于身体,身体是心智的外在表现,人的种种行为依赖于心灵的指挥,身体沦为心智的工具。应试教育之下,文化课的地位远高于其他学科,历史遗留的重文轻体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事实上,工具理性和身心二元思想已严重影响着我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均不能幸免于难。伴随着哲学的身体转向,具身认知得以崭露头角,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推动身心一元的变革。身心一元强调人的整体观,身心不再割裂。具身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生成性完整地诠释了人类认知的构建过程,重新表达了“身体”的价值所在。身体素养以强调身心一元论的具身认知为理论基础,从人的整体出发,以身心的双重维度为出发点,达到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构建认知、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素养”指平日的修养,解释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身体素养”有不同的概念界定,流行最广且为国际社会主流所认可的定义是英国学者Whitehead提出的“身体素养是为了生活而重视开始承担参与身体活动的责任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及知识与理解。”现如今,就“身体素养”的相关要素,众多学者已基本达成共识,即身体(身体能力)、认知(知识与理解)、情感(动机与信心)、行为(身体行为)。

1.2、身体素养的构成要素

根据“身体素养”的的概念释读,认为其相关要素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身体(身体能力):身体能力通常指参与运动与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其影响因素为遗传和后天的环境生成。良好的身体能力是参与身体活动的首要基础。认知(知识与理解):身体认知指对于身体活动的多方面知识理解,其中包含体育理论知识、体育实践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运动营养的补充四个部分。严谨的身体认知是正确参与身体活动的行动指导。情感(动机与信心):情感指参与身体活动的出发点,为强健体魄、娱乐休闲、锤炼意志,并从中获得乐趣和信心。正确的动机与信心是积极参与身体活动的无限动力。行为(身体行为):身体行为指主动参与身体活动的外在表现,将其做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自愿、定期并长期参与体育活动。身体行为是身体、认知、情感的综合作用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身体素养是一个动态过程,生活状态和年龄阶段不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作用不同。正是如此的状态,对于终身体育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1.3、幼儿教师的身体素养

身体素养以其独特的理念指导我国体育的发展进程。伴随着“体教融合”的出台,一体化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基调,身心一元论更加受到推崇。以具身认知为理论依托,强调身心一元论,从体育以外的视角审视人的整体,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对策,为更新学校体育目标提供依据,为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养提供标准,为解决幼儿体育现实问题寻求突破。教育之大,教师为本,作为教育的主导,其身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的质量,即学生与教师的身体素养成彰着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认为幼儿教师的身体素养通过情感、认知、身体、行为四个方面体现出来,也就是指幼儿教师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个人习惯的养成,掌握了幼儿体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和体育技能,保持着端正的体育情感态度和体育价值观,具备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力,养成终身参与体育的习惯。

2、幼儿教师身体素养的特点所在

传统幼儿教师职责的全面性要求幼儿教师面向全体幼儿、面向全体幼儿的整体素质、面向全体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伴随着时代背景需求的变化,幼儿教师的身体素养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以身心一元论为理论指导,探寻幼儿教师身体素养的特点,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养、迎接时代任务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通过构建身体素养的相关评价指标,发现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幼儿教师的身体素养现状如下。

2.1、身体认知:体育知识的薄弱

体育知识是理论基础,然而幼儿教师不了解幼儿开展体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不懂得运动损伤发生时如何处理、不清楚幼儿所需营养的补充,充分证明了幼儿教师在体育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身体认知如此匮乏的教师自然无法全方位地进行幼儿启蒙教育。导致此种现状的直接原因是部分幼儿园配备保健医生,依赖性导致幼儿教师体育知识掌握薄弱。事实上,理论作为实践的基础,必须扎实、准确。打铁还需自身硬,幼儿教师个人身体认知良好才能创造优越的生长环境,通过正确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时地预防运动损伤、正确处理运动损伤、按照幼儿生长需求补充营养,最终确保幼儿身心成长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2、身体行为:体育行为的离身

体育行为直观展现出幼儿教师的涉身性。体育行为是认知、情感、能力的综合体现,未能自愿参与身体活动,身心二元的割裂变现为典型的离身性。部分幼儿教师的身体行为体现在跑步、健步走、夜跑,且参与频次少、强度小,表现为明显的运动项目单一。另外,身体严格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更加符合人体规律,然而夜跑使身体置于兴奋状态,并不利于身体的健康。种种数据的背后是身体行为的缺失,反映出幼儿教师的体育行为形式单一、频率少、强度小,锻炼时间不科学等,侧面反映幼儿教师的体育情感意识不强烈。

3、幼儿教师身体素养的优化路径

幼儿教师身体素养的优化需要从认知、情感、行为、教学能力多维度着手,要求幼儿教师既要重视体育知识的培养与更新,又要强化体育情感,规范体育参与行为,从多方位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3.1、观念转变:提升体育课程的学科地位

受应试教育影响,文化课培养优先于体育培养。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自然不果断。为了提升体育的学科地位,国家增加体育在大型升学考试中的分数比重,中考的指挥棒将发挥其强大作用,部分高校以将体育达标测试成绩作为创先争优和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提升体育的学科地位,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能够向教师施加工作压力,提供动力;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改变学生和家长的传统思想,培养新一代专业人才,为下一代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虽然转变教育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是从“育心、育体、育人”的角度出发,却是必不可少的根本途径。

3.2、制度完善:保障幼儿教师的生成机制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教融合”均针对我国的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地区政府应该积极响应。从幼儿和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其最终目标都是推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幼儿教师是引导者,幼儿则是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成员。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与体育专业联合办学,培养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教育的需求,避免两极分化。教育是一个漫长的事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选拔晋升机制、编制保障机制等。

4、结语

身体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标准,不同状态下的评价标准不同。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意见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重构幼儿教师身体素养的特点所在,就要完备的身体认知、强大的身体能力、强烈的情感和教学能力的生成。幼儿教师身体素养的养成需要国家、地区、个人的共同作用,达到观念的转变、制度的保障和评价体系的完善的优化目的。

参考文献:

[1]任海.身体素养:一个统领当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J].体育科学,2018,38(03).

[2]国家办公厅(2019)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Z].2019,8,10.

[3]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9-21].

作者:朱颖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