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36

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论文范文篇1

我们教研培训的目标是培养乐于研究、善于研究、享受研究的老师。这是最理想化的状态,也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我们依然尝试着,从教师感兴趣的方式入手,一路走来,也积累了一些有趣而便捷有效的策略。

1.游戏式的教研方式

教研并非一定是理性、单一和枯燥乏味的,也可以是实干、生动和充满情趣的。培训中如果注入了游戏的精神和诗性的智慧,教师就可以不断地保持研究的热情,充分地享受研究的快乐。如:我们设计了“角色大转换”的教研游戏:请一名老师组织活动,其他老师当小朋友,要求是一定要进入角色,展现真实。于是,活动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让人捧腹的事件:如,有的“小朋友”听不懂“老师”的问题;有的“小朋友”嫌没意思坐不住;还有的“小朋友”因为“老师”让大家重复做的次数太多而“罢课”,自己玩儿去了……哄笑过后,带给老师们的却是不小的启示,使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一定要在尊重孩子的需求的基础上来建构和确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我们还设计了“福尔摩斯”、“二人对抗赛”等教研游戏,帮助教师意识到自己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存在的“盲区”,进一步激发教师尊重孩子的独特思维,学习孩子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等等。

2.解决问题式的教研方式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种种问题,有些问题是个别性的,有些问题是集中性的。我们经常利用问题小纸条、教师教学问题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对于个别性的问题,我们采用个别的、有针对性的帮教方式;对于集中性的问题,我们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集体的力量解决。

3.自荐式上课与邀请式听课

改变以往指派式的方式安排教师组织观摩活动、展示活动等,教师可以自我推荐,也可以相互推荐。这样,既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又避免了因领导的主观臆断而忽视了个别教师的进步。教师自荐式上课可以以现场观摩、说课、录像等多种形式呈现,根据情况不同,请本年级组、教研组或者全体老师帮助、评议。

管理人员的听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种听课当成负担,当成压力,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应改变以往随机抽查听课的方式,请教师自己和管理人员约定时间、约定内容(前提是保证每人的听课量),拿自己认为比较自信的活动或者疑问颇多、难度颇大的活动来请管理人员听,这样既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正确对待这种指导和管理方法,又能发现每个教师工作中的闪光点并解决了实际问题,实践以来,收获颇丰,深受老师们欢迎。

二、建立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爱学习、会学习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向书本学习

(1)围绕思考题查阅书籍自学,例如:我们曾就“教师提问的艺术”、“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等问题,请教师查阅资料自学,并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教师担任主讲向全体教师介绍学习的心得。

(2)充分利用教师办公室、幼儿园网站创设学习园地,向教师推荐好的文章,并为教师搭建学习、互动的良好平台。在网站开辟交流论坛,定期更换交流主题,老师们可以在论坛里交流、发表心得、提出意见和建议,浓厚而友善的研究氛围在论坛的字里行间弥漫着。

2.同伴互助学习

(1)园内自选听课。教师根据自己所需,有选择地去听课,收益远胜于大规模的集体听课。

(2)自选教研组学习。我们把教师按特长划分组别。各教研组有充分的自主制定活动计划、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形式的权利,并根据各教研组学期初计划安排,给予适当活动经费,使教研组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灵活、有效而丰富多彩。

(3)教师集体交流研讨。改革传统业务园长、保教干事、教研组长一言堂的教研方式,利用“头脑风暴式研讨”、“智慧树”等参与式培训的形式,交流、展示教研中存在的问题与共识,让每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在与教师群体的互动中解决教学困惑,分享成功经验。

3.向其他园所学习

教育是开放的,作为教育者以开放的心胸接纳别人、展现自我,才能获得更大的提升。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到其他幼儿园参观学习,在参观环境、观摩活动、与同行的交流中反思自身的不足。同时,我们也在接待参观、培训中获得了学习的好时机,同行以专业人士及旁观者的角度提出意见。我们开放地接纳同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更客观地反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工作的调整和改进。有选择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使自身得到快速提升的又一途径。

4.专家引领的学习

在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几乎每个主题活动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有些问题往往在园内的教研中无法解决,且在全区的试验园中具有一定的共性。这时,上级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作用很明显凸显出来。我们把研究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出现的集中性的问题,如:如何对幼儿进行更有效的观察、观察和评价的方式、如何通过反思性教学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在多元智能创意课程中教师应如何备课、活动区的创设等提交给市、区教研部门,各位专家和领导不遗余力、耐心细致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教师开展了解决问题式的培训讲座、兄弟园经验介绍、与教师面对面研讨等形式的培训活动。这样的培训和研讨,来自于教师工作中的疑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决了这些疑难,并最终指导和服务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受到了教师们的热烈欢迎。

5.在反思中学习

(1)提出自我学习、自我专业发展的计划。请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身发展目标,从教师的学历、理论水平、教育实际能力、外语水平等方面入手,制定近期、远期目标。

(2)自我反思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撰写教育笔记、教育故事和经验总结。为了调动教师写好笔记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每月一评”活动,即教师们每月自评一篇满意的教育笔记、教育故事、反思笔记或者观察记录,幼儿园将这些文章布置在宣传板上,向全园老师、家长展示。尝试半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的观察更细致了,思考更全面了,反思更深入了,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三、建立规范的教研制度,保障教研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

教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方法可以是多变的,但规范的教研制度的建立也是必要的,这是保证教研工作有序、规范、持续进行的前提。我们建立的教研制度如下:

1.每天一次班级例会。可以是10分钟的商讨,对主题活动如何进行、如何分工合作等进行讨论。

2.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时间是固定的,形式可以多变。可以组织集中教研,更可以在日常教学观摩中进行,还可以以书面的形式交流或者以论坛交流帖子的方式进行,主要是对本周主题活动中各领域的活动的分析和评议,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的研讨,也可以是以学期为限的教研组培训等内容。

3.每月一次交流活动。可以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的交流,也可以是教师个人专题研究的交流,还可以是对某个教学活动的观摩研讨。

4.每学期一次课题总结会。对一学期来教师教研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评议和对各教研组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幼儿园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内外“衔接”;教师为本现状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没有强大的科研团队作为实践的理论后盾,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经常外请专家,凡是有外出学习的机会都是县局根据本县学前教育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共性问题提供的,每次被安排外出学习后我们也会积极组织园内的二次培训,但是专家说的毕竟是理论性很强的指导,作为一线的教师把理论内化到实践需要时间,当在操作中遇到冲突要么死搬硬套专家的,要么我行我素。现状2:在开展园本培训时,(1)主题总是一元的视觉如园长或是保教主任提出主题,即一言堂,而一元的视觉过于局限,解决不了全面的问题。让部分教师工作上没有想法,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导致教师被动参与,没有话语权。逐渐丧失了教师的主体性意识。(2)园本培训在内容选择上过于宽泛,呆板、形式传统、单一,缺乏教师自主性、灵活性。如“幼儿园教师职责”、“幼儿园工作规程”,教师只是耳朵听听、手上做做笔记,很难具体的细化在行动上。没有建立教师为园本培训的主体性。通过一次次的园本培训,我园发现来自教师的问题才是园本培训的主题,只有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园本培训内容,才能让园本培训更适宜,更理性。

一、做好园本培训,要会内外“衔接

”世界上从来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因此也不存在同一个教学理念能够作用于任何一个幼儿园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学习专家的讲座理应结合实际,保持辩证的思维。找好突破点,循序渐进的开展内外适宜的衔接,才是理性的园本二次培训。记得在一次专家“家园工作的有效互动”讲座中感受到案例中的家长早教意识浓厚,对于早教理念也很科学,相对而言对于孩子老师要求相对较高。家园之间矛盾的点不在配合与不配合上,而在于家长对教师的理想化的需求与现实的差距。回园后,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模式生搬硬套专家的理论,而是从中寻找切入点,找到几位年级组长、部分教师骨干全面反思了我园的家长工作,发现我园家长主要是老年人,他们思想观念落后,早教意识淡漠,并认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家长只是给孩子吃饱、喝足就行了。所以我们的家长工作重点是在科学的早教理念的宣传上,家长的有效配合上。并开展了相关的园本培训,一周以后孩子的行为习惯大有好转,原来有家长随地吐痰、扔垃圾现象逐渐减少了,邱新祥的爷爷说:“不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小会学的。”找好突破点,循序渐进的开展内外适宜的衔接,才是外出学习后开展的有效园本培训,教师才能够从其中理解并耐心实施。

二、做好园本培训,要以教师为本

1.根据教师的工作困惑需要制定园本培训的主题。本学期我园在调查、访谈大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努力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的需要,以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难点、困惑为园本培训的主题,将园本培训的话语权给教师,让园内一些有目共睹的问题开放式的展现在全体教师面前,大家思维活跃、想说、有话说。记得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关于教学具制作上大家一致认为幼儿园的教学必须要有教学具,虽然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人人知道,但从没有过实质性的解决。为此结合我园教师工作的现状,即农村幼儿园达不到两教一保,孩子的生活照理全在老师身上、资金相对短缺,制定了园本培训的主题为“如何利用身边的农村资源进行幼儿园教学具的制作”。教师们发现自己工作的问题可以成为园本培训的主题,并实质性的解决了工作中的困惑,大家主动去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在园本培训中从思想上树立了教师的主体意识。2.人文情怀下的园本培训教师更主动。幼儿园的工作琐碎、繁杂,教师整天疲于应对孩子的生活教学中,日久天长工作上会有懈怠,如果在没有孩子的空间里让教师继续于机械的、呆板的理论性学习,教师很难有主动性,每学期初我园为了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岗位专业标准,都会组织相关的园本培训。

本学期我园把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内容进行意见征集,如其中的爱岗敬业变为在一日活动各环节(晨间接待、晨间活动、早操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体现、师德培训内容上把其中的为人师表在家长工作中的体现、在接人待物中的体现等,把宽泛的字眼落实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既有利于教师的操作,并能够充分以教师参与为主,视觉上更加多元全面。形式上采用分组研讨、评选最佳建议等。充分展示了教师的自主性,有效建立了教师的主体性。

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园本培训的有效开展我园会一直在路上,而立足本园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是有效开展园本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评估标准》第五节保教队伍章节

幼儿园论文范文篇3

虽然,幼儿园的课程在不断更新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在应用时是一尘不变的,要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应用。

余姚——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地处浙东,位于东海之滨,是江南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本地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周边区都有许多小镇小乡,随着季节的变换,各种农产品、土特产相继上市,我们可以尝试着对各种资源和幼儿的兴趣进行选择和挖掘,形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些也是幼儿喜欢的,正符合了张雪门老师所写到的幼儿园课程应是孩子感兴趣的,这样孩子才会看一样喜欢一样,喜欢一样便学一样,才会去探索。使得孩子们的兴趣、话题也随之产生。因此,我们首先做的是立足于本土特色开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适宜的课程资源。如:夏季是杨梅上市,我们组织各班开展有关“杨梅”的主题活动:小班幼儿摸摸、看看、闻闻、说说、吃吃,发展孩子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和积极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中班开设以杨梅的系列区域活动,既丰富了对杨梅的认识,又发展了孩子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大班可开展“开心杨梅节”活动,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山林亲自采摘杨梅,来到农家观摩劳动的全过程,鼓励孩子向梅农提出自己的疑问,尝试制作杨梅酒等……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艰辛,体验着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又如秋季,黄花梨、桔子等农产品相继上市,我们带着孩子走进梨园、桔园,让孩子参加采摘、装运,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了解有关梨和桔子的知识,体验劳动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我们生成了音乐活动“梨头丰收”,引导孩子根据生活经验创编舞蹈动作,在音乐中艺术地再现劳动的场景。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民俗节日的补充。比如端午节,本地这里没有赛龙舟,就要指出哪里才有赛龙舟,不然很抽象,要突出本地的民俗,比如端午会吃粽子和蛋,有的妈妈奶奶还会给蛋编个网袋给小朋友挂。还可以学习本土特有风景名胜,如河姆渡遗址,是远近闻名,许多专家都来考察,怎能不让幼儿来了解呢。让幼儿知道自己所在的城市是个历史悠久文明而美丽的家园。自己所知了,才能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城市家园。把好的东西推出去。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些内容与本地实际情况的不相符,比如:因着气候的不同,原有课程文本中讲到秋天到了,叶子黄了;冬天到了,下雪了。而对于南方的天气来讲,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秋天的月份到了叶子未必黄,冬天到了,江浙是很少下雪的。把这些叶子黄了,下大雪了讲给孩子们听,就变得很抽象并且没有学习的真实性。特别是托班中有节课是雪中找脚印,江浙地区近些年几乎没下雪,更何况是能印出有脚印的雪呢。所以在安排课程时也要注意到本地气候情况。当然也是要了解其它地区四季是怎么样的,会有什么样有趣的事情,但在教程中希望有配套的影像课件。

二、结合实践,将幼儿园的课程园本化

任何一个幼儿园课程都不是一个封闭的文本,而是一个开放的实践系统。而我们选择一个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课程,需要我们与它产生交互,从而使这个课程越来越适合我们的孩子,这个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我们目前实践、研究的重点,我们采用的策略是主要是替换。即在某一主题活动中对一些不适宜本班或本地孩子的活动内容进行替换。如《我周围的房子》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活动《认识小区标记》。在农村,我们并不是以“社区”的概念来划分居住区的,因此,孩子对小区不了解,更没见过“小区标记”,从这个意义来说本活动对于我们农村孩子并不合适。于是我们认真分析它的目标(幼儿认识住宅楼的各种标记,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注意安全,遵守公共场所的各项规则),我们发现它的重点是认识各种标记及指示牌,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于是就设计了另一活动《认识公园里标记》进行替换,带领孩子来到幼儿园旁边的公园、楼道甚至住房区,对涉及到的指示牌一一认识。最终达成了目标,只是组织地点、组织形式不一样。

当然,课程是行动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关注一日活动各环节。

三、特色化课程的开发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对当前幼教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孩子来讲,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在做游戏,不管是生活也好,游戏也好,孩子由此打下做人的基础和做事的基础。在农村,开展种植认识和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动植物方面可以突出并特色加强。在城区交通便捷,经济繁荣。交通安全方面可以突出并加强,这也是张雪门老师所说须适合孩子所需要的。

幼儿园都有小小的实验田,可以开设特色种植课程,如没有实验田也有去户外找块小基地田。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上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家长认同、支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良好的家园合作,一方面使教育的合力与一致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亲子互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另一方面为我园种植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在种植特色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作用,要、明确:我们是课程内容的实施者,更承担着创造、整合、调整、平衡课程内容的任务,有了这个自主权,要敢说敢做,从而使我们在实施中能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课程内容,开发出适合我园种植课程的活动或主题,虽然这些主题不能以教材的形式出版,但这些资料经验是保贵的,将会一届一届的流传。也是自己园中的特色教材,老师也可根据经验的提升将主题年年更新。园本化特色课程也是个动态的、灵活的、开放的,是师生、家园在实践过程中共建的。

参考文献:

1、《纲要》

2、《幼儿园的课程》

3、《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

幼儿园论文范文篇4

摘要:从文化角度审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包括本民族的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现的是人类或者是特定群体(如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然而,在全球化呼声铺天盖地的今天,多元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国家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协调发展的挑战,既要发展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又要保持国家的统一。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幼儿园课程在接纳多元文化的同时,应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适宜性问题重新审视。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反思当前幼儿园课程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进行初步的课程构建探讨,以期对构建幼儿园课程体系提供帮助。

一、幼儿园课程面临的问题: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与文化断裂

应该说,“一部世界课程发展的历史,正是一部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旧文化的衰亡、新文化不断被创造的历史”。

〔1〕当今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价值观念的冲突、交流,使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问题。进入幼儿园,墙上贴的英语单词、走廊里挂的英语卡片随处可见,孩子用的图书上,西方的卡通和儿童形象比比皆是。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幼儿园英语教学竟占到了近50%的比例;课程中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常常被忽视,孩子们过的却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戏曲、美术、歌谣、故事和传统民间游戏在课程内容中似乎不多见。另外,我国幼教改革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同时,大量引入国外的幼教课程和理论,如皮亚杰的建构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舒伯特的后现代课程论,还有瑞吉欧课程、美国生成课程、蒙台梭利课程、前瞻课程等。这些课程和理论一方面为我国幼教课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不同风格的参照模式,对我国幼教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具体到实践层面中,这些幼教课程理论有的不过是昙花一现,有的则是几起几落而难以推行,有的虽被保持下来,但走了样,变了味。难怪有专家发出了“近来,断章取义,不明其源地讲别人东西的现象比较多”的叹息。

〔2〕以我国引进的蒙台梭利课程为例,在有关论文格式文章中谈得最多的是其规则意识或教具操作,而其强调关注儿童的一面却被淡化了,很多幼儿园用满屋子的蒙台梭利教具代替了蒙台梭利课程。我们并没有吸取其中的精髓,有时甚至还没有搞清楚某些西方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就忙于引进并用其来指导幼教课程改革。面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的幼儿园课程如同浮萍,找不到落脚的根,始终漂浮于幼教本土课程的实践之外。幼儿教育就像四季之春,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但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孩子,该播什么样的“种子”,确实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后才能作出决定。因为对幼儿而言,正如洛克所说“一丁点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面对这些“水性极柔”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在“领略多元文化风情”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面对轰轰烈烈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我们真的应该沉静下来认真思考:国外的幼教课程在我国的文化适宜性如何?适宜本土课程的土壤在哪里?我们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是不是应该在自己的土壤里绽放?

二、幼儿园课程问题的成因:忽视文化适宜和文化自觉

可以说,造成当前幼儿园课程文化尴尬局面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现实层面上,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开放性、民主化、多样性的特征。这一方面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和活动领域,为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更新提供了视野和转机;另一方面,这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冲突,全面而充分地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最具体的原因是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文化缺乏对文化适宜和文化自觉的关注。所谓文化自觉,是指对自身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文化的来源和发展,也是一种历史自觉与主动的历史精神之唤起。文化自觉还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是一种执著的文化追求,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3〕文化自觉肯定不是简单的文化回归,也不是文化它化,而是适应新的历史来调整自身的文化,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心态。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为中外文化的关系问题所困扰,要么是“中体西用”的文化保守主义,要么是“全盘西化”的文化激进主义。不断地从钟摆的一端滑向另一端,说到底就是缺乏文化自觉的意识与能力。正如教育文化学家费曼所说的:“任何强调文化一致性的假定,都是站不住脚的。”课程不是传递知识和经验,而是在传递文化中建构文化。如果课程对社会文化只认同、服从,不批判、反思,课程就不是文化,就丧失了它的本质。因此我们应加强课程文化的自觉性,在多元课程文化的激荡中,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吸收鲜活的内容。另外,幼儿园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适应性产物。同一理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实践和理解,而该实践和理解的意义获得以适宜于其所处文化为首要前提。面对多元文化下的课程改革,形形色色的国外幼教课程,我国的幼儿园课程迷失了主体意识,模仿着所谓的优质课程,进行着一波一波的实践,而忽视了课程对文化适宜的关注。就学习“瑞吉欧”来说,西方人为什么倡导“瑞吉欧”?其文化历史背景怎样?我们似乎并不重视,只是一味引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很少有机会亲眼看到“瑞吉欧”真正倡导的做法,每个人只能按自己原有的课程和教育经验来理解“瑞吉欧”,自然也就产生了误解,使“瑞吉欧”带上了浓厚的“中国特色”(但这绝不是本土化)。置自己的国情、区情、园情于不顾的情况也不少,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常常跟在别人后面走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却不肯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常常是削足适履,企图根据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课程现状,迷失自我生长的方向,使课程远离自我实践的家园。可见,我们难以超越具体文化背景去确立最终的完美范型,也难以用惟一正确的标准去衡量多元的课程实践和课程理解,或脱离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简单移植。我们在解释和借鉴国外幼儿教育课程、构建适宜本国的幼儿园课程时,应具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自省能力,审慎地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特征以及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可能提供的支持系统,进而思考我们可以借鉴什么以及如何借鉴。乌申斯基在《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中写道:教育可以始终凭借的、人所共有的先天趋向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所讲的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要保持文化自觉,对所处的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趋向;同时应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研究,能将陌生变为熟悉,能在比较中客观地看待自身的民族文化;然后在审视和反思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分辨、吸收、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的基础上,建构适宜中国历史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在文化变迁中获得自主地位。

三、多元文化视野下幼儿园课程的建构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社会文化是其生成发生的背景。幼儿园课程犹如一粒种子,其生根、发芽、成长需要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的支持系统作为土壤。为此,笔者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为构建幼儿园课程体系提出以下粗略看法。

(一)加强与多元文化的对话和理解时至今日,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它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不管多元文化带来多少利和弊,任何国家都不能对它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能考虑的只是如何清醒地估计局势,正确地做出回应。在这样一个回应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对话。在对话与理解成为世界发展潮流的今天,建构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封闭自守,一概地排斥国外的课程文化。面对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课程实践模式,排斥和逃避、全盘接受论文格式都不是良策,文化理解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异域文化的交流和结合不是照搬,而是一种选择;不是叠加,而是一种重构;不是焊接,而是熔铸;不是同化,而是内化;不是改造,而是创新。〔4〕在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有了理解才会知彼此短长,有了理解才能意义共享,才能真正地进行平等的课程文化对话。

(二)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课程任何国家的课程体系与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人文背景,不具有普适性。“努力使幼儿公共教育本土化、科学化、大众化,这奠定了我国一百年来幼儿教育的主旋律。”〔5〕就我国当前的幼教课程而言,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在引进他人经验和继承已有文化时,必须立足于幼教课程实践的需要,关键是要建构起与本民族文化相契合的课程。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课程建设是课程文化自觉核心价值的体现。任何课程都应该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才最能适应幼儿与教师,因为师生们是本土文化基因的携带者。同时,“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以其自身的母体和适合其生长的土壤为前提”。〔6〕也只有在本土文化谱系的特定土壤中,本土化的特色课程才能获得自身的生长与发展,反过来也在相当程度上支撑与促进本土文化的螺旋上升。面对多元文化课程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要在本土文化中科学地选择跨文化交流的结合点。所谓结合点,简单地说,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容点和互补点,其核心问题就是异域异质文化在本土文化中的生长点。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体和土壤中找到生长点,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最终被接受下来,融合进来,成为本土文化的新营养和有机成分。如果没有本土的特色课程理论,就不可能与国际同行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为对话必须是基于各自独特性的双向交流,而在迎合与附和中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建树和超越。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不仅指内容的本土化,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方法上表现出本土文化的特性和相对于异域文化的先进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西方模式,或沉溺于传统方式。

(三)重建课程多元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生态与人为生态的融合。以往的课程总是体现一定社会或群体的主流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体现者。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和批判教育理论的冲击,人们普遍认同多元的文化具有多元的价值,不同的文化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都应获得保存和延续在课程中。应尊重和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个性、历史经验、传统价值等文化诉求,正视和尊重每一种文化的价值和差导,认同文化的主体性、相对性及互补性,发挥课程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生功能。多元文化中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是各种文化资源的更新、组合、协调、适应,从而达成新的平衡与共生的过程,即寻求新的文化生态平衡的过程。文化生态学所主张的协调、平衡、共生、渐进、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重建良好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启示。公务员之家

所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需要应对文化的变迁,适应文化生态的环境。应在文化生态环境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及不同文化中文化传递者和接受者在价值观、动机、认知、语言、自我概念等方面形成的差异,以及传递和接受方法的差异,寻求人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寻求在文化传递和社会变迁中,使人的活动和谐发展的教育。应确立新的课程文化生态观,发展课程的多元价值选择,使各种文化因素重新组合、协调、适应、融合,从而达成新的平衡与共生,也就是寻求新的课程文化生态平衡,从而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在多元文化视野中寻找课程文化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4)

〔2〕皮军功,崔红英.幼教百年沉思录(四).学前教育研究,2003(7/8)

〔3〕〔4〕张晓东.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当代教育科学,2004(9)

幼儿园论文范文篇5

摘要:分科课程是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按照其逻辑顺序组成的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比如目前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美术等。分科课程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本身的发展而产生,从古代萌芽、近代形成到现代应用,已有了数千年历程,参与并见证了整个人类教育的发展史,因此是历史最为悠久、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学校课程。然而,在当代教育中,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许多人提及分科课程,大有“谈虎色变”之势。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领域中,面对新面孔的综合课程、单元课程、主题探究等课程,分科课程似乎已经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事实上,分科课程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教育智慧的结晶,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对于分科课程,应该用时代的眼光科学地审视它、评价它、利用它,而不是一棒打死。

一、分科课程的历史渊源

分科课程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校的出现发生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最早的分科课程。西方的“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以及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教授的政治学、物理、天文、生物、历史等课程,是西方古代分科课程的源头。分科课程真正形成于近代。其原因有二:一是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科学发展突飞猛进,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把科学知识进行分类;二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社会需要大量新型的劳动者,要求教育快速地培养知识技术人才。由此,分科课程在人们的期盼中诞生。首先对分科课程作出重要贡献的是英国科学家培根。他在总结人类科技发明和创造的基础上,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部分是关于人类以外的自然界的,第二部分是关于人本身的,第三部分是关于人对自然的行动、人的学术、技艺和科学方面的。夸美纽斯在培根对知识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科学领域新增加一门什么学科,学校就增设一门什么课程”的主张,从不同的科学领域中选取部分内容,建立了自己“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从而促成了分科课程的形成。在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人不同程度的改进下,分科课程日趋成熟。二十世纪以来,巴格莱的要素主义、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等都继承并发展了分科课程。至此,分科课程从真正诞生到不断发展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它在众望所归中出现,也不负众望,为人类发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二、分科课程的形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一律实施分科教学。从1950年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1953年中学教学计划到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直至七八十年代中期的教学计划,都是以分科型知识体系为主的,而且有的学科进一步细分化。“例如,把生物学科分为‘植物’、‘动物’、‘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达尔文主义基础’;把历史学科分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等’,等等。”受其影响,“幼儿园课程被划分为体育、国语、认识环境、绘画泥工、音乐,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1952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各班的教育要点,以及六科的教学纲要。50年代中期,颁布了《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分为:计算、音乐、美术、体育、常识和语言等六科。1981年,我国对沿用的苏联分科课程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把幼儿园教育内容调整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八个方面论文格式,并编写了七种教材。可以说,在那个教育经验十分缺乏的年代,借鉴苏联模式、采用分科课程不仅把全国的学校教育从混乱状态中迅速解救出来,统一了教学要求,使教育步入了正轨,而且对当时急需恢复和发展的幼儿园教育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三、分科课程的优势与局限

分科课程的出现丰富并促进了近代学校教育,并且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最进步的课程。因为在欧洲中世纪后期,面对宗教神学的横行霸道,人们需要发展全部理性智慧来与之对抗;面对贫乏的物质生活,人们需要科学技术来改造世界。人们既追求理性,又追求科技,理性与科技的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分科课程的内容就是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对象,以发展人的理性和掌握科学技术为目的,因此代表了教育发展的最高成果,是时代最好的课程。分科课程也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即:①便于编定教材。分科课程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知识来组织的,以学科作为教学活动的单位,因此给教材编订带来很大方便。②便于教师教学。从教学上看,分科课程的内容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体,任课教师只要掌握了本学科的系统知识,便可胜任教学,而不要求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③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学习的角度看,分科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自身紧密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④便于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由于分科课程具有明确性,因此便于学校对课程管理,也便于对课程进行评价。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分科课程也不例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缺点是:①割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分科课程中各学科彼此独立,各自向纵深发展,割断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因而造成学生学到的是一个个孤立的学科知识的堆积,很难把握事物的整体。②割裂了教育与社会及生活之间的联系。分科课程注重的是学科和学科知识,忽视了教育与社会及生活之间的联系,致使教育成了一种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抽象活动,难以真正提高人的认识、提高生活质量。③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分科课程不仅忽视了与社会及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忽视了与学习主体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人的差异性、能动性及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因此造成学生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低下,也造成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缺失。特别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片面强调理性和科学技术已经造成了有目共睹的不良后果。所以,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批判科学主义对知识的肢解、对人性的肢解,批判分科课程的单一的工具性价值及对人性的漠视、对人的自身价值的漠视,以至造成人的知、情、意的发展分离。20世纪以来,寻找一种新的课程方式以追求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促进人类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了时代的要求。公务员之家

四、分科课程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启示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创立了活动课程。他认为,单纯的知识教育压抑了儿童的本性,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因此主张教育要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然而,这种活动课程却完全打破了分科界限,无视人类几百年分科课程的教育实践以及积累和发展的教育经验,重新构建新的课程框架,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而必然会失败。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这是因为,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反映了人才成长“博”与“专”的辩证关系。基础教育发展的是学生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基本认识,需要处理“博”的问题,要以综合课程为主;而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业人才,需要处理“专”的问题,因此要以分科课程为主。对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的幼儿园教育来说,“整合”的程度相对小学和中学教育来说都要深、力度也都要大,因为幼儿最初是整体地认识世界,就如最初人类的学习方式一样,在还没有认识世界以前,需要的是对世界总体的最基本的认识。但是,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分科教育探索之后,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弃分科课程的宝贵经验,再倒退到原始社会的全部靠感知和摸索的直接学习方式,或者寻求一种从未发现的全新的课程框架。事实上,在这个知识近乎爆炸的时代,想采用一种完全的“整个地认识世界”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要把人类积淀的经典文化传递给新一代,毕竟要利用这些知识去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以开启孩子的心智,去除孩子的蒙昧,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基。而且,教育也必须使学习者通过直接学论文格式习和间接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事实上,分科课程原本就是从整体中分化出来的,其出现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但是由于其在发展中分支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其弊端也逐渐增多。物极必反。当这种远离到了一定程度,即达到了一定点,就必然要向另一极转化———即“由分到合”的转化,也就是要逐渐缩小各科之间的距离,拉近各科与整体的距离。事实上,“有什么样的分化就必然伴随着什么样的整合”,因此,我们必须在这种“分”的基础上逐渐地整合,而不是完全弃而远之。因此,建构理想而科学的幼儿园课程不是抛弃,而应该在继承传统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其所遗漏的部分———关注幼儿自身和社会生活。既不能采取完全的“分”,也不能采取完全的“合”,要把握好一个“合”与“分”的度,将原来的课程分支拉近、合并或融合;无法进行融合的内容仍然需要分科,比如,在音乐、美术或数学领域中关于专业基本知识、技能技巧或方法的学习。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能够用一种生态的眼光看待分科课程,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加强教育与幼儿及社会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分科课程将依旧为我们的教育、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

〔2〕杨玉厚.中国课程变革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92

〔3〕〔4〕蔡红梅.20世纪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3)

幼儿园论文范文篇6

摘要: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是会说话的工具。在幼儿活动中,教师的手势语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如果说语言是红花,那么手势语就是绿叶。手势语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用手或胳膊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体态语言,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运用最普遍、最典型的体态语。

一、手势语的分类

指示手语。指示手语指教学中用于组织、指导幼儿学习的手语,一般用于维持教学纪律,引起幼儿注意。指示手语在幼儿园教学中十分必要。学前儿童心理学表明,幼儿时期的记忆以表象记忆为主,教师在传递信息时辅以手势语,可以帮助幼儿在回忆时借助生动形象的手势语来联想有声的语言,从而牢固地记住学习的信息。例如,幼儿年龄小,对许多课堂行为规范尚不了解,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让幼儿记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恰当的、固定的指示手语来作为辅助。比如:当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辅以举手的手势,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教师“举手”———这一手势语非常了解,出现这个动作时就会很自然地作出“举手发言”的反应。

情感手语。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情感手语能强化教师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沟通师幼交流,营造积极、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心理学表明,积极、主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幼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受到“环境助长作用”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当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情感手语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事前没有设计。

因此,情感手语具有及时、适度的特点。形象手语。形象手语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直观形象的手势语言。形象手语一般用在讲解重点或突破难点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手语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小班音乐活动中,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形象手语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的姿势,就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情绪。还可用形象手语生动地解决一些抽象问题,比如用两手臂大幅度的画弧表示大,用两手交叉在双臂处摩擦表示冷,等等。公务员之家

幼儿园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包括了幼儿因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两者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论文对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家园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能很好的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以便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

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幼儿园论文范文篇8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

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应进行指导

对家长教育工作的指导,也是实现家园合作的一种形式。许多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原因就是缺乏一些理论的指导,而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家长培训班,使家长获取关于教育幼儿的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幼儿园还可以把属于自己园内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以便使家园合作紧密相连,相互贯穿于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还可以把自己园内所创立的一些教育方法,通过家庭教育的实践得到检验,促使幼儿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办园质量,这一过程也使幼儿成为了教育的受益者,使教育真正做到是从幼儿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是为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而服务的。

幼儿园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幼儿园;室外;景观设计;使用者

1研究背景

儿童是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家庭的未来所系,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为他们营建良好的生长环境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这已经是越来越为广泛接受的观念。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行为习惯、心性品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处的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幼儿园作为孩子走出家庭环境,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其环境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更是非常之大。在进行幼儿园景观计尤其是室外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非常慎重。本文所指的儿童全部为幼儿园在读生,其年龄范围在3-5岁之内。本文所指的幼儿园,仅限普通公立幼儿园。基于当前公立幼儿园室内空间设计相对单调统一的现实,以及幼儿在室内外活动类型的区分的需求,对于幼儿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幼儿园的室外景观的部分[1]。

2幼儿园时期儿童需求分析

儿童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状态都不够成熟,也就是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都迥异于成年人,而相对来说,幼儿园时期的儿童更加特殊,他们的年龄多在3-5岁这一范围内,这一时期的儿童生长发育极快,学习能力突飞猛进,加上幼儿园是他们从家庭环境走向社会环境,从单纯的与家人之间的交往开始扩展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体系,开始对广大的复杂的世界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发现,他们独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其对于户外环境的需求也就由此大为不同。2.1安全性需求。对于安全感的追求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安全性需求也必须得到满足,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中,通常会进行较多的活动,幼儿时期儿童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全,他们行动较为笨拙,自我防护意识差,但活动时又喜欢跑、跳、追等,速度不易控制,平衡能力差,容易受伤,因此需要保证这些活动的开展空间是安全的,同时另一方面,儿童的独处或者较小团体的活动需要相对较为独立的空间,这些空间应当相对隐蔽,能够带给儿童心理上的安全感。2.2探索性需求。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探索世界、学习感知,这是他们认知世界的最佳方式,探索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活动,在幼儿园中,尤其是户外空间中,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可能成为儿童感知世界的窗口[2]。2.3运动性需求。奔跑、跳跃、嬉戏,儿童时期运动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需要依赖于大量的运动活动的发生,在这之中不断锻炼、学习,这些运动不仅仅限于体育课,也包括同学朋友间的游戏、打闹等等,幼儿园中的户外空间是这一时期儿童运动的主要运动场所,因此户外场地的设置要能够契合儿童的这种需求[3]。2.4教学性需求。从幼儿园开始,儿童开始逐渐学会适应上课学习的模式和节奏,这将是他们日后十几二十年都需要重复的生活方式,在幼儿园时期,由于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较短,一般来说儿童在室内的课程不宜太多,时间也不宜太长,这时候,户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够承担教学场所的功能。2.5交往性需求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交往是幼儿园中的主要交往关系,一般来说,幼儿园室内空间相对狭窄单调,对于交往行为的发生以及交往方式的多样性相对来说是不利的,而户外空间就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3当前幼儿园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3.1户外空间严重不足。受制于场地限制和经费限制,当前我国大量幼儿园的面积不足,在面对有限的建设面积的情况下,校方自然更倾向于建设教学楼、办公楼,这样以来能够用于户外空间建设的面积非常少,就造成了大量的幼儿园户外空间严重不足的现象。3.2户外空间类型单一。当前大量幼儿园户外空间都是以操场为基底,搭配以少量的游戏、运动器材为主,空间类型过于单一乏味,甚至其中的器材也是以普通的滑梯、跷跷板、沙坑为主,千篇一律。对于好奇心超强,具有无尽冒险精神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空间对于他们的发展的助益是大大不够的。3.3景观缺乏自然性。目前大部分的幼儿园中的景观都是以人造元素为主,严重缺乏自然性,首先是由于场地限制或者处于经济因素考量,户外空间少,园林绿化面积自然更加少,其次,大多数幼儿园中,少有的一点绿地面积也是非常简单乏味,多以草坪搭配少量灌木花卉而成,结构不够丰富,品种不够多样;最后,园中所有的器材都以人造材料为主,甚至连大多数的草坪都是人造草皮,这样的设置固然能够更加的节约成本,但对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的发展,尤其是亲近自然的能力方面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4]。3.4景观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幼儿园是培养祖国花朵的地方,这里就像是一个温室,温暖、安全,才能让花朵茁长成长,但是实际上,大量的幼儿园中蕴藏着不容忽视的不安全因素,例如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器材,经过暴晒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塑胶跑道,无形中释放着甲醛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教学楼,有毒容易被幼儿误食的园林植物等等,都在威胁着孩子们的安全[5]。

4基于儿童需求的幼儿园户外景观设计原则

4.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需求是人类需求的最基本要求,在幼儿园室外环境的设计中,安全性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是设计中需要被全面贯彻的。户外空间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的安全性,也就是说空间设置本身是安全的,例如在空间中没有过于尖利的锐角,特别是在儿童经常活动的主要动线上面,空间中没有较大的突兀的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的高差,防止儿童跌落,空间中所使用的所有设施都应该是安全的耐用的,防止器械损坏带来的二次伤害,运动场地应尽量平整,避免有凹凸布置,不同界面之交角处应做成圆弧形,还应采用适当的、有相当柔性和防滑的材料,阳台栏杆要避免幼儿攀爬,防止意外伤害。另一方面所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应该是环保安全的,避免有毒物质的释放给儿童带来身体伤害,包括在园林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要选择安全无毒的植物,避免被儿童误食,也尽量不选用带刺状或有粘液排除的植物及有极强染色特性的植物[6]。曾经不止一次新闻报道,幼儿误食兰天竹鲜红色的果实而中毒的现象,令人扼腕,幼儿园中,老师根本无法全天候的看紧每一个孩子,保证他们不出意外,那么,从根源上避免问题的发生就是非常有必要的[7]。4.2可接触原则。触摸是儿童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户外空间中的一起元素都应该是尽量可直接接触的。例如,幼儿园中的景观植物应全部为安全无毒的,从而避免儿童误食导致的严重后果;所有的器械都要便于清洁,从而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儿童少受细菌威胁;在户外场所中要设置方便儿童使用的水槽,引导儿童养成互动后勤洗手的习惯[8]。4.3多样性原则。幼儿的世界丰富多彩,其行为习惯多变,因此室外空间也必须具有多样性,从而能够满足不同活动场景的不同需求。例如,在户外空间中要有适合运动开展的平坦、光滑的场地,也要有适合攀援,有助于协调能力发展的坡地,要有适合闲坐休憩阅读的安静小空间,也要有适合聚集聊天的大空间,要有能够夏季遮荫的所在,也要打造冬季接受温暖阳光沐浴的佳处。此外,景观空间的多样性还在于,每个空间都应该保有进一步规划的可能性,使用者,也就是孩子们和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的变化在使用者不断的改变这个空间,使之更加合理、更加适宜。4.4自然性原则。儿童时期对于自然的感知程度直接影响着成年以后儿童对于自然的情感认知,在倡导生态先行的今天,自然教育从孩子抓起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幼儿园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园林要素的渗入,要将幼儿园户外空间景观化,首先要大力拓展户外空间的面积比例,为孩子争取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也可以将教学楼、办公楼等建筑进行景观化营造,更好地融入户外景观环境中,将建筑变成孩子们玩耍的一部分;第二要将已有的园林场地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在园林设计中强调自然性,要增加植物品种、数量,让孩子有更多与自然交友的机会;第三是要在景观空间和设施的营造上强化儿童与自然要素的互动,引导孩子亲近自然,植物的茎、叶、花、果实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在姿态、色彩、气味以及声音方面发生变化,这一切都会带给孩子们无穷的乐趣,景观设计中植物的种植设计充分利用其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满足孩子们好奇和求知的欲望[9]。4.5功能性原则。功能性是景观空间存在的根本基点,在幼儿园户外景观的设计中,要能够充分满足幼儿园日常活动所需,包括教学、游戏、休憩、阅读等等,让不同时间、不同需求的使用者都能够在这里找到适宜自己的活动场地。4.6趣味性原则。以往我们做幼儿园设计,只考虑符合儿童使用功能的要求,而无暇探究儿童的心理活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切实注重认得实际需求。一个好的设计师,诚如一个好的心理学者,所以要求每个设计师在研究设计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幼儿园环境设计中,不仅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应满足儿童富于幻想的、多变的要求,增添趣味性。通过引导幼儿来感知周围的自然环境,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他们在玩耍、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更多的美好熏陶[10]。

参考文献

[1]陈传荣.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景观设计——以江苏宿迁市蓝天苑幼儿园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6,32(09):135-136+189.

[2]代华阳.基于探索式教育理念幼儿园景观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何博.论幼儿园户外景观的设计与规划[J].新西部(理论版),2015(01):88+84.

[4]王晔平,赵百秋.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额济纳旗蒙古族幼儿园景观设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1):146-150.

[5]林刚.促进学龄前儿童发展的幼儿园文化景观设计[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02):128-131.

[6]吕进锋,曹能秀.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8(01):33-37.

[7]胡美姬.解析幼儿园园林景观设计——以中洲幼儿园为例[J].四川建材,2018,44(06):152-153.

[8]罗淞雅.幼儿园室内外景观设计的探索[J].西部皮革,2017,39(08):64.

[9]张颖超.幼儿园植物绿化景观营造策略[J].现代园艺,2014(20):114.

幼儿园论文范文篇10

一支完善的管理队伍是园所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我们的教研团队由园长、业务园长、教学主任、年级组长、班组长及教师组成,每个岗位的教师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业务园长是幼儿园的管理者与监督者,负责园内工作的布置与监管,是一切园内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业务园长注重发挥教学主任和年组长的作用,充分结合教学主任的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对于各年龄段的教学活动安排进行充分的协调和准备,针对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进行情景预设以及专业的指导。教学主任是教育研究活动的组织者,依据相关课题的研究以及活动的开展情况,教学主任会提前设定研究计划,并且提前一周将下周的教学活动计划分配给班级教师,每周二至周五上午由各教研组组长带领本组老师进行课程活动教研,分析活动目标以及过程的价值所在。在此过程中,教学主任和年组长起到课程点评和引领作用,业务园长也会和大家一起进行教学研究活动,针对各级段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督促。教研团队每人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保证教研工作的有序进行,为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次活动奠定扎实基础。

二、教研氛围要做到宽松化

为了消除年轻教师紧张的心理,也为了让老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教研活动一直保持其参与性,从而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是被动的做一名“旁听者”,而是做一名积极的实施者。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的开始,会请一名教师讲一讲自己班级中的幼儿某些具有特征的行为、需要求助解决的问题、明显的行为改变、有效的教育策略等,因为这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共性的,或者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的。相互交流意见,内化经验,能够使大家在平等、放松、积极的氛围中交换想法,进行思维探索,深化一系列教研活动内容。在整个教研活动中,平等、合作、欣赏、分享的精神贯穿始终。教师们会认真思考活动目标的确立、重难点分析、寻找合适的音视频资料以及其他适宜的教学辅助材料,分析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使其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通过教学活动的模拟演示,分析幼儿的当前发展特点等,并以此为依据判断活动预设的目标适宜程度,分析活动目标的重难点所在。课程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正确适宜的活动目标能够促进和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通过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感受,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着“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本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去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能融为一体。在执课教师自评、听课教师开放式互评结束之后,教学主任或年组长会依据活动给予指导性点评,最后根据点评意见对课程进行修改,确定出最终教案,打印出来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三、参与教师要不断调整自我认知观念

教师是幼儿活动过程当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那么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幼儿所能够获得的直接感知,从而影响幼儿活动预期目标的达成以及活动效果的展现。因此,通过园本教研活动转变教师的自我认知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积极情感和浓厚的参与热情是教研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教研平台的高质量搭建是教研活动有效进行的保证。幼儿园因地制宜的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为教师创造了一个可供其展示、探讨、交流与提升的舞台。在这个闪亮的舞台中,教师不能再做一个旧观念当中的“教书匠”或者“传输者”,而是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地向“研究型”与“多元型”教师转变。在教育研究活动中,教师以年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探讨活动目标的价值取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活动环节的调整与填充;教师针对活动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状况进行反思与总结,积累教学经验,促进专业提升。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采取开放式的讨论方式,各位教师的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思想碰撞,帮助教师相互学习,集众家之所长,促进自身成长。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以实践丰富理论知识。

四、教育理念要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仅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理念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园丁”。高质量的专业培训以及优质的观摩课是帮助教师拓宽教育视野,了解全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的有效途径。通过观摩课的分享与交流,请授课教师为大家讲解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以及活动目标的落脚点,使大家秉承着吸收性的心智进行听评课,鼓励和引导老师学会思考,学会发问,从而了解自身的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将其他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策略进行学习和内化,将其活动中的创新型、技巧性、趣味性、灵活性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学以致用,敢于创新,最终立足于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设计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重视多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合理的利用业余时间,研读专业书籍和教育期刊,紧跟教育前沿理论思想,利用多种途径查找相关专业资料,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加强文字撰写能力以及资料整理技巧,将有利于教学研究的材料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于为科研提供有力的例证。

五、梯队建设的构建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