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2:40:40

社会课

社会课范文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结构优化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当前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研究中,大多是抽象笼统地谈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探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功能。感化功能是思政课社会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表现。社会实践通过感化功能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和积极效应,针对性提出优化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方法,对提升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基础性意义。

一、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

关于社会实践的概念理解,既不是萨特所解释的“主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1],也不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2],而是有它的特定内涵。要理解社会实践,可以引入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观。他认为,任何社会实践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实践空间是什么?实践逻辑是什么?实践工具是什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节的社会实践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实践空间始终都是具体的实际活动的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空间领域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如企业、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践逻辑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践工具是体验、服务和调研等。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就是指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由教师指导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通过体验、服务和社会调研的方式深入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培养、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灌输”,更需要发挥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思政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课堂的辅助和延伸,是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内在感化的重要路径。理解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首先要理解社会实践如何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内在感化。情感共鸣是社会实践感化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感化也不例外。社会实践实施感化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满足”的基本条件来源于主客体双方具有共性,共性越多,感化越容易;共性越少,感化越难;缺乏共性,则无从感化。感化以情感为纽带,由于感化并不像说服等其他教育方法那样直接转变教育对象的思想,而是通过情感的变化推动对象在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因此,社会实践感化功能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主客体之间是否存在情感共鸣。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体验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体验所产生的情感选择和情感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学指出,带有强烈情感内容的体验会使神经元受到特别强烈的刺激,刺激的强度导致有关神经元在很长时间里对相似的刺激变得更为敏感和更易于产生响应,人们对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情感体验,不会因情境的变化而消失,而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在以后类似的情景刺激下,会在记忆中再现当初的情感体验。”[3]社会实践所激发的道德情感使大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当这种记忆的形成在群体性活动下完成时,它会促使大学生更易形成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会使大学生获得情感积累,这种积累可能变成大学生相应道德体验的稳定的倾向性反应。因此,人们如果在某种活动中曾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他会在以后的情境中倾向于重复类似的活动。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理论知识的情感体验,那么他们将更易接受类似性的活动,同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大学生对理论认知这种积极情感的认同。这就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可以用体验—反应式来表达。思想政治素质要真正转化为个人素质还需要依赖于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感悟和实践的生活体验。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感化过程中,大学生把自身作为客体,以自身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革命教育、历史教育和现代化教育资源,由此形成教育资源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

二、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效应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既是知识的来源,也是培养人的思想感情的重要环节。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等往往需要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培养而形成,尤其伦理性的道德感化更依赖于社会实践。任何事物所具有的功能都会通过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相应的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通过不同要素的情感渗透塑造感化功能,这种感化功能在不同要素相互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效应:1认知效应。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也就是说,感化本身具有认知功能,它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情感控制过程总是伴随着认知,产生着认知,改变着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过程总是伴随着认知过程,不包含认知的孤零零的情感活动是不存在的。与科学知识的认知不同,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属于一种应然知识,这种应然知识的掌握形成于从情感体验向道德观念的过渡过程,正是情感体验的作用,才使这种理论知识有了主观意义,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感悟中认知思想政治素质的含义。例如对于理想信仰知识的认知,大学生在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过程中,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坚守理想信念的英雄故事,这使学生深刻理解理想信仰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这样在理想信仰的内容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感悟中认知理想信仰的涵义。2激励效应。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每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所生成的情感情绪(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对于激励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情感是“产生快乐或痛苦并由此构成幸福或苦难之本质,因而就变成行动的动机,是欲望和意欲的第一源泉和动力”[5]146。激励作用产生于情感对于意志力的促进,因为意志的抉择是在情感支配下进行的,当感化的作用激发出积极的情感时,个体的意志和信念就会更加坚定,其对人的行为就会产生持续的正向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激情,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5]474大学生在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们在实践教学基地所体验的都是积极情感,这些积极情感对于激励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当热爱祖国这种义务和责任在情感上被体验了,那么这种爱国之情就会反过来强化人们从事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3协调效应。情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交流,更多的还是情感交流。交流方式也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输出,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传输过程。这种双向式的情感交流容易在交流双方之间形成亲密融洽的关系,因此,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协调。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需要在集体活动与交往中才能建立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集体感化来实施这一协调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活动时,为了完成集体任务,各小组成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互助合作,克服困难,完成集体任务,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充满信任的关系。“当集体成员在经历了严峻考验时,每个成员都受到了集体感化,体验到了集体力量,集体情谊、集体主义精神。”[6]不同的集体活动产生不同的集体感化效果,从事爱国主义的集体活动,就能产生爱国主义的集体感化效果。4升华效应。层次性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属性。道德层次有低级与高级之分,比如“尊重他人”与“爱国主义”都是道德规范,但两者层次不同。然而,道德的层次性并不阻滞道德角色在道德实践作用下去追求更高的道德要求,或者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自我道德升华。因此,道德层次具有辩证性。道德层次的辩证性是在道德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实践是升华大学生道德层次的重要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对基层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增强了对社会发展的了解、体验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刻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激发大学生为国家奋斗的情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层次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升华,这是其他教育方法很难做到的,而这就是实践教学的感化功能的重要体现。

三、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结构性优化

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其功能的内在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结构性优化就是为了适应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为充分发挥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不同要素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对不同要素进行结构性的改良优化,增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互促性,通过优化各结构要素来达到整体上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加强基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心设计“感化点”。实践基地是教育者赋予经过思谋的表达着某种意图的客观现实,正是这种活生生的客观现实的物质作用,才引出感化的效果。要充分激活实践基地的感化功能,设计“感化点”是切入点。所谓“感化点”,就是最能影响受教育者情感,最有可能解决受教育者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的突破口。它包括最能启发大学生回忆过去的事件和事例,最能让大学生憧憬美好未来的人和事,最能说服大学生的道德和事实。“感化点”的设计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史料,挖掘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馆藏文物史料进行诠释和说明,把教育基地所蕴涵的精神内涵挖掘出来。如在思想内涵上下功夫,围绕新时代注入基地文化内涵,切实给予学生新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激励。二是创新基地的活动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必须改变传统的静态式的感化方式,向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感化方式转变,这就需要创新基地的活动模式。如以基地史实为题材,编排文艺节目,创作影视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感化教育,既增强教育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又提高了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教育,不觉得有一种外界的力量强迫他们接受教育,从而能够保持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在受到情感感染的同时,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思想概念和行为规范。”[7]252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不断增强教育基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教育者要全“心”投入,增强社会实践的“感化力”。围绕基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找准“感化点”,能够为基地感化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如果没有教育者有组织、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去接触这些“感化点”,实践基地的感化功能将无法实现。因此,感化功能能否正常发挥与教育者全“心”投入直接相关。一方面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投入”。教育者为了达到感化的目的,实现感化信息的有效传导,必须深入地、细致地、全面了解被感化对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把握。情感内化需要以理性认知为基础,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实践基地的感化作用。当学生获得对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时,为实践基地感化提供了基本的主体认知条件,教育者可指导学生进入实践基地接受生动事迹和高尚人格等的熏陶感染。二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情感内化的重要条件。教育者应该采取个别谈心与集体谈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影响学生在情感内化中接受教育。三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把握。积极的思想状态是情感内化的重要保证,教育者应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技巧去进行思想辅导,从而转化原有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对基地的全“心”投入。教育者需要在实践基地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作用机制,从而保证实践基地感化作用的实现。首先,教育者要对基地价值进行解读,分析基地哪些事物如文物、图片、模型、雕塑、景观等等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感化作用。通过对基地价值的分析,建立实践基地的感化功能与受教育者素质要求相协调的价值联结。其次,在确认实践基地价值后,教育者需要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实践育人的协同机制,这种机制是实践基地持续产生感化作用的保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基地感化功能的内生性动力。感化功能只有在人们的认识能力既具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又有一定比较、归纳、联想等理性思维基础上的阶段才能发生。也就是说,感化的发生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社会实践感化功能发挥的主观条件。在感化过程中,大学生的意志、性格、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智能水平、知识结构、情感倾向等等,都可能影响感化教育顺向效果或逆向效果,甚至无效果或负效果。那么,如何去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呢?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需要外部教育的启蒙和引导。首先,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一般来讲,个体很难恰如其分地评价、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大学生首先应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考察社会与人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量自己。具体而言,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根据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实践活动的表现认识自我;其次,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悦纳自我的态度,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评价自己,学会客观地看待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从而有利于促进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再次,努力完善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行为目标,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6.

[3]沈嘉棋.论道德情建的生成与培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6.

[4]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255.

[5][苏]休漠.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社会课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实践;有效性

2017年暑假,尤溪某小学布置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业,并要求把作业晒在微信中,希望家长们评说点赞。笔者浏览了他们的作业,都是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方面的任务及成果展现,内容有旅游的、劳动的、锻炼的;形式或以美篇展现、或以美图展现、或以视频展现。作业内容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作业形式新颖,内容贴近生活;活动主题、内容、实施形式、评价方法都充分利用互联网,契合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暑期实践性作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成效。

一、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性分析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开设。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纲要的正式颁布,彰显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关键阶段,表达了中国课程改革的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部分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意识薄弱,根本没有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有些学校领导在主观上虽然重视学生社会实践,但由于过分担心安全问题,不敢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学校虽然安排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是形式单一、应付了事;有些父母怕小孩参加社会实践太辛苦,要么代劳,要么造假……总而言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把综合社会实践课边缘化,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的策划偏离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许多学校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主题偏离学生的实际,结果就难以完成,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受到影响。如有些主题偏离了当地的实际,把大城市的要求放到农村,或把农村的要求放到大城市;有些主题忽略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高中到小学,走进基地,在同样的场地,完成同样的任务,没有体现不同年龄学生的差异性;有些主题超越学生的能力与条件,如让小学生写主题报告等;主题选择简单,不进行科学分析,仔细甄别。(二)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从科目的重要性来看,有主科与副科之分,教育行政部门侧重对主科的评价,往往忽视副科的评价,学校也是如此。结果,教师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主科,像社会实践这样的科目就应付了事,没有认真开展,即使有开展也是被动组织,效果可想而知。从评价方法看,社会实践对人的影响无法量化评价,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制度,一般学校都不作评价,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从意义上看,对实践与认识、短期与长期、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注重认识不注重实践、注重眼前忽视长远、关注学习不管生活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由于多方条件的限制,课程实施的系统性、合理性、科学性也存在问题,缺乏可操作的运行机制与运行模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二、互联网+下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

(一)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心理学家认为,人都有表现的欲望,这种欲望表现在学习中,学生喜欢“多嘴”“动手动脚”,“多嘴”即总是不停地问为什么,“动手动脚”表现为看到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渴望参与。中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具有自发性、无序性、创造性的特点。受家长读好书及学校“以考试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小学学生的参与意识受到限制。互联网+下的社会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学生能够参与,有办法参与,彰显了学校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尊重。因受到尊重,学生会倍加珍惜,认真而创造性地完成学校安排的实践任务;因受到尊重,往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达到立德树人的良好效果。(二)拓展学生的视野。成功的教育就是打开学生的心扉。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世界那么大,好想去看看”。互联网+下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看看外面的世界。有机会像成年人一样,去完成任务,实现知识与生活的对接。(三)实现学生的成就感。任何人都渴望自己的成就被认可,学生也一样,希望受到学校的表彰、父母的表扬、社会的认可。互联网+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将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展示,超越了原有的评价范围,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三、增强互联网+下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策略

科技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会实践的效果将得到极大提高。(一)利用互联网+提高社会实践活动选择的实效。2017年10月,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方式有: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实践活动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不管哪一项活动,都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都必须进行选择。例如,考察探究类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活动主题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进行选择?怎样选择才能实现最佳效果?可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比较,分析不同活动方式的优缺点、可行度及其意义的实效性,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如2018年寒假期间,尤溪某小学在选择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时,先确定活动的指导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初步确定了两项活动:《寻找朱子文化》《贺岁》,拍摄一个视频,并对此进行展示。到底哪项活动更加合理,更容易实现?学校利用互联网做了两项调查,一是对家长进行调查,二是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家长与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都选择了《贺岁》。该活动项目利用互联网+选择过程,可以扩大社会实践决策的参与面,增强家长和社会对活动开展的理解,用好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顺利完成实践任务。(二)利用互联网+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系统、连续地开展,提高运行机制与运行模式的可操作性。社会实践课程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学科,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是一门集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于一体的课程,其预设、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互联网+可以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议案(如行动方案、安全方案、备选方案等)进行科学预设,可以对活动过程全程监控,使各项活动有序、有效、安全、方便,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相应的运行机制与模式,如学校+企业、学校+纪念馆、学校+社区等都是常用的模式。再如每年清明,各中小学都会安排学生参加祭扫革命纪念碑活动,对活动的安全议案,可以利用互联网加以优化,如行走路线的选择?路途中共有几个路口?每个路口需配备几名警察与教师?行走时间安排怎样安排最合理等。这些都只须联系交警部门,他们会利用大数据对所有活动进行详细精准安排,利用监控系统对活动进行全程监控,活动的系统性、安全性、实效性得到大大提高。(三)利用互联网+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真实多样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可以联系家庭、社会,实现有效评价。原有的评价主要载体是文字,互联网+可以使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载体多样化,图、视频、相片、点赞等评价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因此,互联网+出现后,难评价、怕评价、假评价等评价难题得以解决,评价方式单一性问题得以改变,推动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实现评价方式的真实化。真实的图片,丰富多彩的视频,记录着学生的实践活动,让社会实践不再流于形式,让实践活动绚丽多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互联网+让社会实践活动课更加科学合理、形象生动、意味深长,让社会实践活动课生生不息、回味无穷、人见人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教材〔2017〕4号,2017-09-25.

[2]蒋天霜.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6(4).

社会课范文篇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联系实际针对性不够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实践内容研究;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教育内容研究等内容。在校学生由于缺乏接触社会的机会,社会经验匮乏。教师在教学中虽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但由于课堂教学内容过重,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够密切,无法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组织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没有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教师和学生对活动的目标、内容认识不清,没有可依据的学时、学分以及考核机制保障,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学生的社会实践随意性较强,学生尚未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教学当中。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后期评价方式不够健全社会实践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充分体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评价机制的落后,评价方式缺乏激励性,形式主义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社会实践的效果难以确保。一些老师对于学生的调查成果不应只简单地评阅了事,这样既无法激发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更难以撰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和论文来,使社会实践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专项活动经费无法到位由于实践课的课堂分布范围广,教学形式特殊,指导教师的交通、住宿等费用较大,这就需要相当大的经费投入。对于这些经费的支出学校会予以一定的划拨,但往往经费不足,不能很好地保证和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如果学校没有稳定的专项经费投入,作为常规的教学活动,由于运作成本巨大,社会实践便难以维系。面对高校教学经费紧张这一难题,思政课社会实践很难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①。

二、改进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高校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

高校领导要切实按照中央和政府的要求,充分认识改进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把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学生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并长期坚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保证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各级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始终坚持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积极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时刻关注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创造既严格又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顺利和大胆的开展工作。建立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定期交流、培训制度,保证此队伍始终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相关机制

1.逐步完善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首先做到决策保障,要把党和国家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文件精神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政策制定中去,制定教学大纲,纳入课程安排,规定学时学分,明确教学要求。其次要做到师资保障,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社会实践教师队伍,是开展思政课教学可靠保证和核心力量,拥有了这样的队伍,才能围绕思政课新课程设置方案,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再次做到经费保障,社会实践教学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这就需要相应的教学设施和一些专门场所,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离开必要的经费投入,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就将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2.构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后期评价方式为了提高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考核评价:第一,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进行综合考核。小论文、调查报告无疑是反映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容易通过网上抄袭而获得。因此,为了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如演讲辩论、口试面谈、分组讨论、模拟操作与小论文、调查报告相结合等方式。这样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了解会更全面一些,也减少学生弄虚作假的机会。之后可以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进行表彰,并编辑社会实践论文集。第二,对指导教师的评价,要把社会实践教学作为指导教师教学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条件。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应亲自带队,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最后对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写出总结报告。

3.改进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第一步由学校有关领导和“概论”课教师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根据当前的形势、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结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列出部分研究课题,指定课题研究的提纲、所需经费,规定每个课题应完成的时间。第二步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将参加社会实践班级里的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小组,自由选择要研究的课题,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研究课题,写好计划书,经领导小组认可,指定课题指导教师后学生就可着手进行。第三步当学生研究课题确定后,指导教师要负责落实各课题小组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严格检查和督促指导,强调集体研究,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力争使每组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都能是一份合格的答卷。

(三)借鉴西方国家的社区义工模式

社区义工是指公民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在社区等公共场所或相关社会福利机构中提供自愿服务的活动。从其内涵可以看出社区义工模式是提高思政课社会实践效果的有效途径,对我国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性。在实践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转变观念,全体动员,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的氛围。社区义工模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高度重视社区义工形式,利用校报介绍国外社区义工模式,并每年在大学新生中定期召开大学生社区义工启动仪式,通过全体动员的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同时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参与社区义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社区义工保障体系。

学校应制定《大学生社区义工管理条例》和《大学生社区义工实施方案及学分评定办法》来规范大学生社区义工管理,明确社区义工作为思政课社会实践形式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组织实施和基本管理模式,明确大学生社区义工的内容、申报程序、学分评定和工作要求。第三,明确主题,合理分类,制定与思政课相适应的社区义工活动内容。作为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社区义工内容涵盖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组织不当,就会造成管理困难。学校应紧紧围绕思政课教学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确认社区义工的服务内容,明确社区义工的实践主题,建立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社区义工活动内容。

社会课范文篇4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大家好。我叫郭文霞,女,现年岁,年毕业于县成人中专师资班,同年参加教育工作,原创:现任本校图书阅览室管理员。我此次申报的岗位是社会课任课教师。下面简要谈谈本人竞岗的条件和理由以及对社会课和社会课教学的基本认识,请评委及在座各位评议。首先谈谈我竞争这一岗位的基本条件和理由。我的条件是:一、我具有献身教育做孩子王的思想基础。我生活在一个与教育有着深厚渊源的家庭环境里,爸爸和公公都是教育界的老干部,爱人和哥嫂均是教育工作者。我从小就受家庭的熏陶,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教育情有独钟。另外,我这人性格温和,在生活方面随遇而安,没有更高的人生目标,终身从教做孩子王,便是我最崇高的生活信念。我想,这应该是我当好一名小学教师——一名小学社会课教师的最重要的思想条件保障。二、我具有适应社会课教学所必需的文化知识。我早年毕业于成人中专,在文化知识方面不敢说专精,但在那所学校里却练就了我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后来我又参加了电大汉语文学教育专业的进修,系统地学习了汉语文学及教育理论。而且,我还利用图书管理员的方便,广泛涉猎,读了许多人文社科方面的专著。几年来,我一直都在做着上讲台的准备,比如一口普通话、一手硬笔字、一堂优质课等等。我认为,我的这种学习和工作经历,为作为一名社会课教师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三、我具有胜任社会课教学工作的业务积累。算起来,我在实验小学已工作个年头了,说来惭愧,至今还没有正正经经地上过讲台。我知道,这是劣势。但是,也是优势。说劣势,是说上讲台的机会少,对教学业务不够熟悉。说是优势,是说我实习的时间长,现场观摩、事后揣摩的机会多,通过平时的学习观察,我积累了本校许多优秀教师的精彩课例,这些课例必将成为我日后上岗执教的宝贵财富。对我来说,实习年后上讲台,可不可以说是“厚积而薄发”呢?(见笑了!)另外,正是因为没有正儿八经上讲台讲课的经历,所以也就没有条条框框的负担,正好在这门新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为日后进行创造性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谈谈我对社会课及社会教学的一些基本看法。社会课是近年来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增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在即将全面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它将取代思想品德课并与科学课一起构成非文字基础课的两翼。如果说,科学课主要目标是在求真求是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那么,社会课则是在求善求美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可以这样认为,社会课先于新教材而进入课堂,是小学阶段新一轮课改的报春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社会课作为一门集知识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新课程,其教学在大面积上尚处于试验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和参照,这就对社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社会课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作为背景去理解教材,还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去处理教材,尤其要有一定的教学创新能力,通过教学创新去落实这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我斗胆申报了这一岗位。原创:若此次竞岗成功,我将履行下列承诺:我将成为孩子们学习中的朋友,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让他们上之天文,下知地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碰到的一切疑难问题;我将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导师,教育他们尊重他人,关爱生命,学会赞美和欣赏,倾听和倾诉,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学会分享与合作,组织与协调;我将成为孩子们身边的亲人,教育他们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学会文明而有礼貌地交际,健康而有情趣地生活;我将成为我校新老教师们的小学生,虚心地向他们学师德风范,学精湛教艺,以便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争取不辜负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与厚望。最后,根据竞岗的要求,还是表个态:若此次竞岗失败,我绝对服从组织的安排,决不闹思想情绪。谢谢大家。

社会课范文篇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在当前形势下要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和认知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根据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首先,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但两者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实践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主体能力的优化,强调主体应用的知性功能。其次,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两者认知方式不同。课堂教学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以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认知方式;实践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主体能力的发挥,是以主观直接参与和体验为主的认知方式。再次,二者作用的主体都是高校大学生,但是组织和实施方法有差异。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是安排在寒假与暑假进行的,主要由高校团委组织实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作为一门课程的设置,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课堂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高校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课堂教育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奠定了基础,社会实践则为课堂教育提供了帮助,即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技能并为社会服务。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坚持配合、协助课堂教育的原则推动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课堂教育则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社会需要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功效。

二、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途径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结合,让大学生在具体社会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与课堂教学不同,社会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因此,大学生能否发挥主体参与作用,直接决定社会实践的效果。不能体现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实践就会流于形式,如传统回答式、辩论、启发推导等。其次,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科学实践也是实践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所学的课程内容,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生自己找资料和开展社会调查,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一种在较为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升教育实效。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教师组织实施。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一,指导大学生制定科学的实践规划。实践教学科学规划主要体现在实践规划要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结合。实践教学既有四年长期规划,又有每学期短期安排。长期规划如一年级进行的“主题推进式教育”、三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短期计划则根据各门课内容和社会热点安排本学期实践教学,使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第二,指导实践教学的考核。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统一规定课时,统一安排在教学计划与日历中,从而在学时、内容、形式和场所予以保证。学生实践课成绩要进行统一考核。第三,指导实践教学的内容。指导组织重大节日的纪念和庆祝,指导参与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诚信教育等,直接指导理论型学生社团活动,发挥社团作用。如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读书研究会是一个学生社团,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邀请关工委老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党史宣讲等形式学习了解理论知识。同时,积极开展“党史我来讲”、“党团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读书研究会还被评为安徽省“明星社团”。(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参与面一是专项集中实践与全员分散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公共课,具有人数多覆盖面大的特点。考虑到这一现实特点,对所有学生都采取一刀切式的实践教学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专项集中实践主要是由学校根据理论课教学安排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调研及志愿者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写感受谈收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打分给出成绩。全员分散实践,是由学生在寒暑假回家进行考察调研。调研可以一人进行,也可以根据省市居住区域成立小组团队进行。开学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组织优秀的实践报告宣讲,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形式。在人们的认知中,课堂似乎就是进行理论教学的。实际不然,课堂也可以作为实践的场所,而且所产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只有采取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才能更有深度,教学效果才能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课内实践主要有专题讲授与讨论、师生异位教学、案例教学与总结报告等形式。课外实践是指组织学生看录像、听报告、学生读书自学和政治学习等环节。看录像、影视,让学生直观感受,产生学习理论课的愿望和主动性;读书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三是基地生活实践和校园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生活实践形式。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对场所的要求非常高。我校为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实践,同时还在社会上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专门的实践基地。通过基地生活实践和校园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生活实践形式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基地生活实践,是依托我校1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感受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市的巨大变化。基地生活实践使学生在点滴的感受中接受教育,教学效果非常好。校园生活实践,是指在校园内由学校组织的生活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常态。在校园生活实践中,大学生不仅接受了教育,同时也感受到了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怀。

三、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育人成效

社会课范文篇6

构建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对于高中生来说,有助于培养其的独立意识与社会生活意识,对于整个高中教学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对于我党的政治教育来说,能够培养高中生的对我党方针、政策、路线的了解。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意识,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1.1适应现代化教学体系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习要求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实践要求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开展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仅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让充足的理论知识充实头脑,而且通过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能力,现代社会在教育上不拘泥于以前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而且要求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高中政治课的社会实践课有助能够满足现代化教学体系的要求,培养学生更多的社会生活能力。1.2还高中政治课堂以生活本色。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开展实践教育对于高中,以生活为教育的本源与教学的题材,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提高社会生活意识,教育本来就是通过实践让学生领悟生活,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1.3增强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构建文/汤江南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让教育与时俱进,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需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在高中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模块,对于教学、党建、和学生的自我成长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以下笔者将从高中政治课模块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措施来分析,社会实践模块构建的积极意义。1.4有助于全面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在建设中仍然存在矛盾,这些矛盾会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政治课构建实践模块是为了让现代的青年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问题、了解社会主义假设路线,通过对学生的特殊教育,有助于全面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1.5有助于高中政治课程体系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发展,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于教育来说,也要跟得上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社会的发展对于时间能力有着更强的要求,联系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于高中课程依据一些实际的变化来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以此来弥补高中课堂的实践内容,完善高中课程体系。1.6有助于践行高中政治生活化的理念。社会生活模块的内容是围绕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主体、社会交往、社会规范、建构和谐社会展开的。社会实践模块的构建也是依据社会生活展开的,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中了解社会,熟悉社会。

2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块的构建设计

2.1开展插入“情景式”的讨论授课。开展“情景式”的讨论授课,主要就是依据上课所学的知识点老师结合可行的现实问题,然后依据这些问题,老师同学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商讨,通过实际的案例,然后大家分析,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开拓学生学习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劳动者权利和义务》时,可以开展模拟法庭,通过法庭上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实际在庭审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学习在法庭审判时,学生也可以对于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可以通过互相的讨论与思辨,更加深刻的了解。2.2开展户外教学。开展就是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引导学生,让其自主学习,培养其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户外教学并没有具体的教学规范与教学形式,可以依据学校所在的环境,和所能达到的教学条件,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我国基础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扎实,但是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足以支撑这些理论的构建的,那么通过通过这些实践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知行合一,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体验教学法,高中政治课主要是对于一些理论的学习,但是,理论的学习中如果没有个人思想情感的介入,那么这些理论对于所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并融入到生活,让其指导生活,体验教学法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加入到教学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学习,第二种,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的问题,针对不够透彻的问题或者是比较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彼此的阐述中获得启发。2.3开展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活动。这个问题,主要会涉及到家长的实践问题,老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列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回家里,与父母一起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家长的意见都作为一个阐述,并说出其看法的不同,以及他们从家长的表达中受到的启发,因为家长毕竟作为社会中生活的个体,他们与学生的看法可能就就代表着两个群体的意见。2.4针对开展政治说课比赛。这种形式,主要就是学生和老师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准备与理解讲述自己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些是自己认为的重点,以及自己对这节课的启发。

作者:汤江南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社会课范文篇7

所谓“同课”,就是相同内容的一节课。所谓“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学构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课堂结构等)。“同课异构”就是对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年级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构思进行教学。它可分为“一人的同课异构”和“多人同课异构”等形式。“一人同课异构”是由于“一师教多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它注重教师个人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多人同课异构”是由于“多师教同级多班”,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它注重科组教师全体参与,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共赢共荣。因此,我们分析的“同课异构”更多的是指“多人同课异构”。

二、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呢?

首先,“同课异构”是由学生个性特点、历社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千人千面。每个人的理想、动机、兴趣、能力、性格等差异较大。新时期的中学生个体意识鲜明,活泼好动,敢说敢为。历社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它在时间上贯穿古往今来,空间上横跨世界各地,内容上涉及诸多学科。为此,在历社教学中,教师就要“异构”出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天性,让学生体验生活与历社的丰富性、多面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例如:2005年有位老师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奥林匹克精神》时就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辩论会法、知识抢答法。其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全班学生别开生面地举行一场奥运会开幕式,让学生扮演奥委会主席、国家主席、各国运动员、解说员等等角色,按奥运会开幕式,在教室内外呈现在大家面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山寨版奥运会开幕式”在教室里展开了。开幕式结束后,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两组学生就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与‘重在参与’是否矛盾”展开激烈的争辩。这一节课,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奥运精神,享受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更培养了学生的优良个性,会让学生回味终生。其次,“同课异构”是由教师的个性差异决定的。由于历社是门综合课,大学里也少有开设。老师分别来自政治、历史或地理专业院系,因此专业知识、教育认知、课堂组织管理、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对课程的理解,教材的发掘,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的设计、语言表达等也是各有千秋。“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新奇、有趣的新课导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就是同样内容一节课,不同的老师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例如:针对八年级《农牧文化的交融》一课,可用“歌曲导入法”。课前演唱《爱我中华》,然后教师点拨:“是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50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因为种种原因,难免会发生争吵甚至战争,但拧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地凝合成一家人。那么,在北宋时期,祖国的历史舞台上又有哪些兄弟民族政权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农牧文化的交融》”。也可用“顺口溜导入法”:“唐太宗贞观治,唐玄宗开元盛;安史乱唐衰败,五代换十国拼;赵匡胤陈桥变,党项夏契丹辽;宋辽战澶渊盟,战与和农牧融;女真金灭北宋,岳飞怒抗金兵;铁木真建蒙古,忽必烈元一统”。顺口溜,朗朗上口,易记易读,学生喜欢,更重要的是一个短小精悍的顺口溜,能把一节新课的内容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此外,还有故事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设问导入法等。趣味横生的导入,容易激情兴趣,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迈入历史的殿堂。

三、历史与社会学科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什么重要作用?

1.“同课异构”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刀不磨则钝,脑不磨则愚,课不磨则“死”。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教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容易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激发教学热情,彰显教师个性,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同课异构”有利于弥补专业缺陷,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外国一位名人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任何人的知识结构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必然在若干方面存在有缺陷。即使是天才,如果长期生活在不通信息的封闭环境里,也会变成庸才。弥补缺陷的唯一途径,就是接触对象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互补。例如:同样一节《秦岭———淮河分南北》课,分别由三位老师来授课:一位满腹经纶的历史专业老师、一位严肃认真的政治专业老师和一位青春活泼的地理专业老师。如果单独上课,三人所采取的教学构思肯定有所区别,某些知识定然难以讲透。如果开展“同构异课”活动,三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听课、评课、“磨”课,就一定会长善救失,优势互补。

社会课范文篇8

在目前的法律和制度等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取消或者减少有风险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带队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山大,弄不好饭碗都难保,只好选择不带或者少带学生出去,但这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和有效之道。有学者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上级有关部门要明确规定,只要事先安全教育到位,组织实施得力,切实做到‘五不’(不乘‘黑车’,不在恶劣天气中出行,不前往危险区域,不参加高风险活动,不单独或几个同学结伙离开集体),如仍遇灾祸,社会实践领队老师无须承担责任”。[2]这个建议不错,但不知哪个上级有关部门愿意或敢于作此规定。笔者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安全问题有“三解”。

二、解决安全问题的“三解”

(一)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平安系列保险

解决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安全问题的最好方案是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平安系列保险。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稳定器,能将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通过市场分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手段,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对策。1.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以下简称校方责任险)意外伤害指意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客观事件为直接且单独的原因致使身体受到的伤害。意外伤害险可分为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和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两类:个人意外伤害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意外伤害为标的的保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是指社会组织为了防止本组织内的成员因遭受意外伤害致残或致死而受到巨大的损失,以本社会组织为投保人,以该社会组织的全体成员为被保险人,以被保险人因意外事故造成的人身重大伤害、残废、死亡为保险事故的保险,具有短期性、灵活性、保费低廉,保障较高等特点,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就是其中的一种。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直接保障的是校方的利益,间接保障的是受害学生的利益。如果学校购买了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那么学生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遇到诸如车祸、被歹徒袭击、溺水、食物中毒、触电、车船着大火被迫跳出逃生、见义勇为与歹徒搏斗等事件而伤亡,就可以向保险公司主张赔偿,以弥补损失。校方责任险属于团体保险,由于“团体保险大批销售的方法减少了保险公司的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团体保险的费率低于个人保险的费率。学校只需向保险公司支付数额较少的保险费,就可以分散赔付较大补偿费用的风险”。[3]另外,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平安保险是不同的,不能相互替代。校方责任险属于财产保险,其投保人是学校,保险标的是学校对学生人身受到伤害而依法应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学生平安保险属于人身保险,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是学生,保险标的是学生本人的身体和生命。[4]因此,学生和学生家长不能因为学校购买了校方责任险,就不再购买学生平安系列保险。2.学生平安系列保险大学生平安系列保险(简称“学平险”)含大学生平安保险、大学生住院医疗保险、大学生住院补贴保险等。“学平险”下至刚出生28天的孩子、上至大学生,只要缴费即可参保,无须像成人购买重大疾病险一样进行各种体检。“学平险”便宜,但保障却不少,仅数十元就涵盖了意外伤害、意外门诊、住院医疗等保障,是孩子和学生投保的第一选择。一般报销比例也比较高,基本上都可以达到70%以上的报销幅度。如果大学生购买了“学平险”,学校又购买了校方责任险,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生意外,学生就有了双重保障。3.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平安系列保险需强制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四条规定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学生及学生家长有权自主选择是否购买学生平安保险以及在哪一家保险公司购买平安保险,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强制学生购买。对于校方责任险也是规定学校的举办方应该购买,没有强制规定。与此同时,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都排除在校大学生作为适用对象,如果学校没有购买校方责任险,学生本人也没有购买平安系列保险,大学生一旦在实践教学单位发生意外事故或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学生和学校就得不到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保障,得不到足够的经济补偿。而在国外,学校的责任保险大多以强制的方式推行。综合考量,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强制推行校方责任险和“学平险”,以保障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同时将校方的办学风险市场化,让校方责任险和“学平险”像工伤保险一样普及,成为学校和学生的“救生圈”。当然,强制推行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学平险”的费用很低,每个大学生都能负担得起。对于贫困生,“中国人民大学每学年会有专门的负责人与贫困生联系,对于参与了保险的贫困生,学校会将保费全额打入学生的银行卡内,对贫困生给予补贴”[5]。关键是校方责任险的费用问题。法律规定校方责任险保险费为每人每年人民币5元;保险金额为每人每年人身伤害赔偿限额人民币30万元;每所学校每次事故赔偿限额人民币150万元;每所学校每年累计赔偿限额450万元。按照谁办学,谁支付的原则承担。公办学校可由学校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解决,也可由教育行政部门向政府申请专项资金解决,也可以采取学校挤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从勤工俭学收入中拿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方面予以解决。民办学校自筹解决。无论何种形式绝不允许向学生收取费用。2004年12月深圳市明确规定校方责任险的费用由市、区财政负担,并且包括了民办学校和合作办学的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校方责任险和“学平险”不但适合大学生假期和平时的社会实践教学,也适合毕业实习;不但适合理工科学生,也适合文科类学生;不但适合分散自主实践,也适合集体实践。“尽管生命不会重来,伤痛无法消失,但保险金的理赔至少能为家人送上直接的、实际的经济支持,而这也正是保险的意义所在”。[6]当意外发生时由保险公司赔付,避免伤亡的一方一家三代齐上阵一哭二闹三上吊,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持续,让学校背上沉重的风险负担,也让实践教学接收单位、学校及其带队教师免除了后顾之忧,从而将精力集中于如何组织实施好社会实践教学上。

(二)安全总动员,签订安全责任合同

如果学校和学生分别购买了校方责任险和学生系列平安保险,就不用签订安全责任合同了,但是在目前,具有这张“保险网”的学校和学生总体比例很小。所以就有必要在实践教学开展前进行安全总动员,签订安全责任合同。学校在每次组织集体社会实践教学前都必须召开安全动员大会,动员大会拒绝形式主义和空洞说教。安全动员大会的主要内容应该是生动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引起学生足够重视的安全教育课。在全校进行实践教学安全教育课评比和筛选,并对听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反响好的一个或几个安全教育课件及其制作人确定为安全教育课的示范课件和主讲人。当然学校需付主讲人一定的酬劳。安全动员大会的最后一项是签订安全责任合同。责任人包括组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的校方、带队教师和参与此次实践教学的每个学生。安全责任合同需请专业人员设计,最好由中央相关部门给出一个责任合同范本。笔者草拟了一份(不够成熟,待完善)如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丙三方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承诺共同遵守,合同如下:一、本次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时间、地点、出行方式:二、各方的责任和义务:1.甲方遵守校规校纪和实践教学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学校和实践教学单位的要求进行实践学习活动,以安全为重,以大局为重。按照学校指定的日期、时间及方式出行。甲方保证“不乘‘黑车’,不在恶劣天气中出行,不前往危险区域,不参加高风险活动,不单独或几个同学结伴离开集体”???。学生如有特殊疾病必须事先告知带队教师,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立即向带队教师汇报。对于因学生自己的过错给实践教学单位造成的损失,学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2.乙方按照学校规定的要求带队外出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应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如遇特殊情况应立即组织施救或报警求助,并立即向学校汇报。因特殊原因或者紧急事故不能带学生外出实践教学的,必须提前申请并经教务部门领导批准。3.丙方应提供必要经费和其它保障,给予实践教学以全力支持,在乙方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组织得力、无故意或严重疏忽的情况下,不得将安全事故责任归结在带队教师身上。三、合同终止:到本次社会实践教学完成时间本合同终止。四、违约处理:1.甲方违约处理:如甲方违背上述规定,因个人原因或故意隐瞒所导致的意外伤害应当承担相应责任。2.乙方违约处理:因玩忽职守、故意或严重疏忽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3.丙方违约处理:因丙方原因导致的意外损失由丙方承担。五、免责条款:因不可抗力、学生及其带队教师犯罪、吸毒、斗殴、醉酒、自杀以及故意自伤身体造成的损失和伤亡,甲乙丙三方互不承担责任。六、争议的解决:因执行本合同而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均以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如协商未果,则任何一方有权提起所在地人民法院进行诉讼。七、紧急联络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本来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负有安全责任的还有实践教学单位,但是基于目前社会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高校能联系到接收单位已属不易,学校和学生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更不会向实践教学单位提出签订安全责任协议,实践教学单位也不会签订这样的合同。另外,该合同绝不是为了免除学校和带队教师的责任,而是要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尽最大努力减少或避免意外的发生,顺利完成社会实践教学。

(三)分散自主实践

社会课范文篇9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已具备一定基础,并且在教学中正发挥着其特有的功效。参与式教学已在部分学校进行了实际落地。可以说,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是教育教学发展上的一大进步,必须充分认识参与式教学在组织上和管理上的一些误区,以便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一、参与式教学法概述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成为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里,与教师共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态。它是一种合作或协作式的教育方法,强调主体参与,突出平等对话,注重合作探究,着力主动发展,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进而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以来学生能够更好、更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当学会自己探索学习与运用知识,才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知识。参与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承担着很多的角色,不能仅仅将自己定位成知识的传播者,还需要承担教学活动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以及引导者等,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此外,教师评价时也不可以仅仅参考学生学习成绩,应当将学生成绩与综合表现进行结合,这样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进而更有效的促进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的运用过程、问题及成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的运用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融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明确核心价值观;第二,教学内容的渗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认同核心价值观;第三,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内化核心价值观;第四,教学效果的评价———使学生通过学习生活践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抽象性影响了参与式教学的效果;(2)职业院校思政课的有限课时限制了核心价值观参与式教学的开展;(3)会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惯性的局限;(4)部分教师缺乏参与情境创设的技能不足;(5)营造参与式课堂教学氛围的难度较大,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教学,师生课堂互动交流较少;(6)现行教学评价体制机制与参与式教学的匹配度不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途径与长期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参与式课堂教学;(2)现行高中思政课的地位与教学安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3)社会非主流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冲击;(4)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约束了参与式教学法;(5)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与教学方法创新能力不足;(6)学校总体教学环境的不适应。

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思政课运用参与式教学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实教师的知识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形成教师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第二,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采用启发法、探究法等方法,采用多元复合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第四,营造和谐班级、校园学习环境,强化高中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第五,分完善学校教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导向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家庭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阵地,多种教育途径配合,巩固核心价值观教学成果。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运用实践,让笔者受益颇多,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虽然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但参与式教学仍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思想政治课堂的一种教学法。

参考文献:

社会课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社会责任感;渗透;培养

社会责任感是在社会中每个人对他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并由此产生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和态度。当下高中学生中社会责任感淡漠的现象到处存在:过分关注自我、自私冷漠、做事不认真、学习态度吧端正、做事情不计后果、喜欢叛逆出格,对生命体对家长对班集体缺乏责任心等等。社会责任感是人思想道德的核心,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渠道就是高中政治课堂。

一当前高中阶段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时期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直面高考,学生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主修课程的学习上,在家庭父母的呵护,在学校老师关心,“两点一线”的居多,社会经验少,独立性差,不能克服困难,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并不是很注重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难题。2、政治教学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政治课上要以尊重、信任学生为基础,很多教师忽略了自己在教学中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满堂灌现象严重,不关注学生的要求和反馈。3、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反映到部分学生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严重,忽视学习,自甘堕落,无视社会责任,远离社会的主渠道。有位教育学家说:“缺乏责任感,人们对抗不了苦难,抵御不了财色的诱惑,导致犯罪或堕落。相反,在责任感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变得坚强勇敢。”国家教育应把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成为责任感培养的主阵地,所有政治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把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各方面全过程。

二作为政治教师要善于挖掘高中政治新课

程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课程内容政治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分析学生,挖掘教材、热点中与社会责任感的结合点、切入点,这些新课标内容实际操作性强、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实际可行性: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通过学习“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让学生清楚作为企业领导人应承担社会责任、学习“我国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依法纳税这一课就讲到一些违反税法的行为,培养学生“纳税人”意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到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经济生活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现象,培养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和问题理性理解,培养负责和担当的责任意识。在《政治生活》中,学生通过学习“我国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民主政治参与到方式和渠道”、“了解政府的职能”、“人大人大代表的职权”、“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知识的学习”、“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概况和政策”,“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等关注政治生活,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在《文化生活》中,让学生清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对人的影响,能够在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了解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自觉接受优秀文化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责任;在《生活与哲学》中,了解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三大理论结构,对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上的问题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从而巧妙智慧看待社会解决问题等等,学生经常关注思考并积极参与,能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

三采取多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

“教无定法”。在政治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渗透力度,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责任的认知、陶冶责任情感、养成负责行为。因此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可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运用这些方式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有争议或两难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该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结束前,教师帮助学生重新反思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往往需要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正确认识,学生自身也在对这一问题的准备、分工、讨论、辩论、演讲过程中提高了责任认知。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可就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引发讨论,活动中人人都可发表看法,为现实生活的道德问题提供指导,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还可模拟情景教学。角色情景模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模拟情景下获得较为真实感受,利于学生理解所承担角色,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例如:在讲到《政治生活》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时,模拟一次听证会就学校一些收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并向学校反映,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做社会调查。政治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密不可分。政治课的每一单元都有综合探究,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好好利用这个实践体验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社会,去研究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积极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可见,要想提高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让高中生多参与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水平。例如:根据地域特点,让学生实地考察关中第一印象村袁家村的发展经历,感受农村转型时期袁家村的华丽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并让学生写调查总结报告,引发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在研究中真正去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参与政治学科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责任感,深化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整合其他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实效性

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汇集各方力量,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形成合力,学校可组织法制宣传活动、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诚信教育等活动,营造教学教育、学习生活方面的责任感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学校中承担相应责任,增强责任体验;家庭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父母教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有强烈责任心的好榜样。一些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人处事也会产生很大影响,政府、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创造各种实践条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整合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力量,通力协作形成对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增强实效性,共同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认识行为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完善。

五政治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素养

“亲其师,信其道”。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政治教师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等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端正自己,亲生敬业,努力培养高尚的职业操守,在学生面前树立好榜样。尤其是教师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民主、分工、合作、负责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对同学、对老师、对集体、对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六从细节做起,成就完美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学生自觉诚信试考,一次大型卫生活动,配合政府部门的宣传活动,踏寻革命足迹等等,结合中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对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在校园中建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良好的学习环境,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与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人人事事时时实实的事情和过程,它需要学生、教师、家庭、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积极支持,更需要高中政治教师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贯彻思想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好学生好子女好公民!

作者:张双娜 单位:陕西省礼泉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娓.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毛颖.论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