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工作调研十篇

时间:2024-01-12 17:46:46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篇1

一、因地制宜创新研究模式,强化医保研究体系建设

医改是天下第一难题。而作为医改头等重要任务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有着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等特性,决定了医疗保险研究体系的构建必须多元化,且具有包容性。近年来,广西医疗保险研究工作牢牢结合地方实际及自身特点,加强横向联合和纵向拉动,运用“团体+个人”“研究会+研究所+院校”“学术研究+工作调研+政策制定”三套研究工作模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推动了医疗保障研究工作在全区的开展。

(一)“团体+个体”,医疗保障研究双管齐下

实践证明,没有政策研究的先行,就不会有医保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前些年广西对开展医疗保险研究重视不够,投入有限,力量单薄,许多医保研究工作无从开展。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拓宽思路,以本厅为核心平台,整合研究力量,并加强与系统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借外力为我所用,挖掘研究团体的科研能力,加强对医保重大课题项目的研究。与此同时,注重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对医疗保险的难点问题及重大相关政策开展深度研究。

纵观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团体机构主要负责重大课题研究,而个人则主攻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团体研究项目和个体研究项目比例约各占一半,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如由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所联合广西财政厅社保处开展的《广西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政策研究》课题项目获得了“贯彻落实十精神,全力推动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实现新发展”征文一等奖,笔者及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陈燕萍合著的《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构成的帕累托图分析》论文在中国(中文、科技)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14第2期)上发表等,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研究会+研究所+院校”,三位一体支撑重点项目研究

为了更好更广泛地开展医疗保障研究工作,避免出现研究会孤军奋战的局面,近年来,广西医疗保险研究会加强与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科学院、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所、广西财政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合作;并加大与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右江民族医学院等区内院校的联系,通过独立研究、联合研究、邀请专家等形式对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成功合作研究了三项课题:“广西城乡医保统筹问题研究”“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广西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费用结算管理模式”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厅每年还通过征集科研立项、重大政策课题的形式开展医保研究工作,以研究所为核心平台,厅医疗保险处、社会保险事业局、医疗保险研究会合力开展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广西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研究》(2010年)、《用医保报销指数规避医保道德风险的政策研究》(2011年)、《广西自治区级医疗保险省级统筹经办管理服务研究》(2012年)、《广西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研究》(2013年)、《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管理研究》(2013年)、《广西生育保险经办管理研究》(2013年)、《广西自治区级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难点破解研究》(2013年)等课题研究。这一模式充分运用了各研究机构的科研条件,充分发挥了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研究机构强强联合,在医保很多专业领域实施了突破性的研究,如《广西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政策研究》、《城镇居民医保在大学生群体的推行情况及满意度分析――以驻邕高校为例》、《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及对策》等研究均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和较好的奖项,对实践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学术研究+工作调研+政策制定”,多头并进发挥“献策”“助推”作用

医疗保险研究围绕着社会及群众关注度高、反映较突出的医疗保险问题来确定研究项目,把政策制定、百姓诉求和学术研究有机结合。如为解决具有国有工龄、现无单位的退休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机构配合医保行政部门在全区范围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有关对策建议,推动了有关政策的出台。

同时,研究机构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科学、严谨、扎实、细致的调研工作,了解社情民意特别是老百姓的意愿与要求;通过广泛学习政策、理论研究,深入掌握医疗保险工作的客观规律,准确提出完善医疗保险工作的建议意见;通过积极参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调研及政策讨论,为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及其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及决策参考。

在广西承担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保所“《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跟踪研究”广西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研究所与广西医疗保险研究会共同努力,选取全区有代表性的市县开展调研,发放问卷500份,实地调研10个县,深入走访企业和职工、农民工代表,在科学调研和问卷分析基础上,最终形成了颇有价值的《广西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情况调研报告》。

最近,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研究所还积极参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开展的农民工工作专题调研活动,就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会同有关机构完成了专项调研报告,为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献力献策。

二、围绕中心把握重点,服务改革促进发展

广西医疗保险研究以服务医疗保障工作为中心,从研究探索的角度,广泛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研究内容涉及医疗保障理论、制度和模式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研究、基金监控和反欺诈研究、能力建设研究等方面。近年来,全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定在1000万人以上,参保率巩固在96%以上,医疗保险研究发挥了较好的助推作用。

(一)为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出谋”

医保支付制度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总闸门、总抓手、牛鼻子、总杠杆,是“难题”所在,也是“关键”所在。工作中,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到广西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研究中,深入调研、找准问题、认真思考、提出对策,从确定研究改革方案到试点城市,从推动谈判到分析难点问题,从试点评估到制定政策,积极参与全程跟踪深入了解,并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广西确定了工作基础较好的柳州市为试点先行推进后,反复参与研究改革方案。试点工作启动后,又全程跟进掌握进展,研究分析问题,为改革的推进出谋划策。

(二)为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献策”

广西是经济后发展的民族地区,经过多年努力全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绝大多数职工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有了保障。但少数职工群众因罹患重特大疾病而给家庭造成“灾难性支出”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往往因一人罹患大病而使整个家庭或数个家庭受到拖累,贫困潦倒苦不堪言,这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行之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一部署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研究机构紧紧把握这一医改工作的重点,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和数据,认真研究分析已先行开展试点的省区的经验,特别是推行大病保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提出了制定试点方案的参考意见,较好地促进了广西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方案的出台。

(三)为开展边境地区居民医疗保障深度研究“造力”

广西陆地边境线长1042公里,有8个边境县(市、区)与越南4个省17个县接壤。同时,边境地区也是广西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兴边富民”等多项政策带动下,边境地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但受多重因素制约,同内地相比,边民养老、看病就医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边境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既是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也是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鼓舞民族士气的迫切需要。为深入了解边境地区居民养老及医疗保障工作,为国家健全完善有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所与广西医疗保险研究会共同努力,经专家论证、现场答辩,成功申报了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的《边境地区居民养老及医疗保障问题研究》课题项目。目前此项研究正在推进中。

(四)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医疗生育保险制度同城化“建言”

北部湾经济区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区域。该区域以首府南宁市为核心,覆盖7个地级市。随着经济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一体化的实现,通信、金融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同城化迫在眉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方案》中明确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同城化”作为九大同城化项目之一,并要求首先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体系的统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研究机构不当旁观者,积极配合医疗保险处及三级经办机构理清思路、收集情况、测算数据、调整方案、分析论证,最终形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同城化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成果转化运用,确保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研究成果只有转化运用,才能指导工作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进一步完善。一直以来,我们注重成果落地工作,着力推广研究成果。研究机构的信息、资源、成果均开放管理,成果共享,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大局,确保研究成果的转化产生倍加效应。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成为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促进医疗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配合推开改革的成功经验

在医疗保障各项改革推进过程中,相关研究机构一直注意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建议,配合推开成功经验。

在柳州市推进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试点的过程中,研究机构注意随时跟踪进展情况,全面掌握各种数据,及时分析变化趋势,提出各种对策建议。同时积极配合参与研究制定了《关于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实行付费总额控制办法》,对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实行总额控制。随后又参与研究制定《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实施意见》下发全区,明确从今年起全区所有统筹地区都必须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工作。

此外,我们还在总结广西罗城县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一管理体制经验的基础上,集聚国内的有关专家学者为部级的东兴开放开发试验区城乡医疗保险统筹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推进步骤。

(二)协助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根据研究成果提出政策制定意见和制度完善建议,是研究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开展相关数据测算分析,提交课题项目研究报告,参与和协助制定政策,强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如在对柳州、钦州两市居民大病保险的试点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时,与职工大额医疗统筹制度进行比较,旨在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职工大额医疗统筹制度和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在对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政策加强研究的同时,也在着手研究职工大额医疗统筹制度的统一规范和补充完善。

又如针对广西具有国有工龄、现无单位的退休人员等困难群体医疗保障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加速了《关于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政策文件的出台。

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同城化推进过程中,研究机构积极配合制定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和《广西北部湾大额医疗费用统筹试行办法》等政策文件,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的统一。

此外,还围绕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积极参与研究和制定了基层医疗机构定编定岗不定人、医生绩效工资托低不限高等具有广西特色的政策,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管理和待遇瓶颈问题,也成为了全国医改工作中极富特色的“广西经验”。

(三)收集和提供有关信息和数据

研究机构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不断采集、积累各种数据和信息,定期不定期地提交给相关的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

每年根据从全区各地提取的信息数据,经过整理筛选成册形成《广西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及服务利用》,对每年度全区各市、县(区)医疗保险的参保缴费情况、医疗费支出、待遇水平、门诊医疗服务、住院医疗服务和个人负担水平等近百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此表册每年提供给医疗保险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作决策参考。

在近期广西组织开展的农民工问题大调研活动中,研究会除了积极参与农民工医疗保障的专项调研外,还利用原来多年积累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比对分析,并提供给各相关专题小组进行参考,为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提供依据。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篇2

文/毕艳秋郜亮

【摘要】农民工的工作状况决定了他们是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需要医疗保险来保障他们的利益。国外在医疗保险理论、医疗保险需求与供给、医疗保险收入弹性方面可供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借鉴的有三大模式。国内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现状、问题及原因、解决对策三个领域。

关键词 农民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乌市外来农民工异地基本医疗保险情况调查与分析”的阶段性成果,由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毕艳秋、郜亮,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由于没有城乡二元户籍体系,所以不存在农民工这一说法。20世纪后期,一些东欧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劳动大军中几乎有一半来自农民,印度、德国、巴西等国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现象。纵观国外对于医疗保险的理论研究,基本集中在基本理论、需求与供给以及医疗保险收入弹性研究三个方面。

(一)医疗保险基本理论研究

John.Maynard.Keynes(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之后,KennethJ.Arrow(1963)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奠基了健康经济学基础,也为Keynes的国家主办医疗保险和提供医疗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持。Pauly.M.V(1968)通过研究道德风险对医疗保险的影响,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由政府和患者共同承担医疗费用并建立保险起付和保险免赔标准的制度,该思想为医疗保险支付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医疗保险需求与供给研究

Evans.R.G(1974)研究了病人与医生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认知差异,认为医疗保险需求是一种由供给方医生诱导产生的需求,政府应该建立相关机制对医生行为进行约束进而保护病人的利益。Grossman(1972)提出健康是一种特殊消费品和“健康存量”,他认为“健康”这种特殊消费品会随年龄的增大而贬值,因为发生疾病而损失,但通过医疗保险可帮助其得到恢复。他研究了健康这种特殊消费品的需求曲线,建立了健康消费品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在Grossman的理论基础上,ActonJ.P(1975)和NathansonC.A(1977)分别分析了性别等非经济因素对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险需求模型。

(三)医疗保险收入弹性研究

Newhouuse.J.P(1977)分析了医疗保险消费对收入的弹性,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医疗保险消费对收入的弹性大于1,因此他认为应该将医疗保险消费视为奢侈品。而ParkinD.M(1987)以相似的数据为研究基础,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Milne.R&Molana.H(1991)通过实证分析,同样得出了医疗保险消费对收入的弹性大于1的结论,但考虑到医疗保险消费品与其他类型消费品相对价格变化因素,所以认为医疗保险消费对收入的弹性应该在1左右,相对价格显著上升是导致这种过高弹性产生的因素。Saez.M&Murillo.C(1994)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消费进行研究,发现中低层次人群的医疗保健消费与其收入的弹性成反比,层次越低,弹性就越大,而高层次的医疗保健消费对收入的弹性会因不同人群和不同服务类型而相差悬殊。

二、国外医疗保障模式

(一)免费医疗保障模式

免费医疗保障模式又称国家医疗保障模式,是指医疗保障资金全部由国家来承担,政府通过预算方式将医疗保障基金划拨给有关部门或医院,医疗保障对象在看病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实行这种医疗模式要求医院由国家开办,医疗健康服务由政府提供。目前,加拿大、英国、瑞典、丹麦等国家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都属于这种模式。

(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指的是以社会保险为组织形式,由国家向医疗保障对象提供所需要的医疗服务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在社会医疗保险中,资金由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共同分担,其中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相对较少。日本、韩国、法国实行的就是这种保险模式。其中,法国是实行这种医疗保险制度的典范,它的医疗保险制度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最佳制度”行列。法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很完善,考虑到了个人的特殊情况,保证了国人不分城乡、贫富以及是否就业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

(三)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商业医疗保险模式是指按照市场原则将医疗保险当作一种商品,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以及参保者个人所缴纳的保险费,一般情况下政府财政不进行补贴或出资,但根据其是否盈利享受不同税收,非赢利性的在税收上享受优惠,而盈利性的不享受。在实行这种保险模式的国家中,美国最具代表性。

三、国内研究概况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李慧等(2011)指出,绝大部分农民工未参加甚至不知道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参保意识不强,绝大多数受访对象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张建霞(2012)指出,现行的社会保障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保障不充分,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差等问题。

2.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成因。国内学者认为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外部因素有户籍制度(许经勇,2011),城镇化、工业化(何平,汪泽英,2010),城乡二元结构(张恩泽,2008;杨影,孙明慧,2011),土地制度(汪阳红,2011)等。谢小青,冯桂林(2009)认为农民工受到流入地政府和居民的歧视,其内部因素则是农民工的流动性(高岩,2011),农民工自身观念障碍(郭青,2011)等。

3.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理论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具有广泛共识。赵若彤(2011)认为,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王珏叶(2012)认为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4.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及解决对策。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分歧,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更没有为大家所基本接受的成熟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内(张启春,2003);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专门建立农民工单独的社会保障体系(李迎生,2003);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杨立雄,2004)。

(二)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1.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农民工健康状况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工的年龄层次决定了农民工主体为青壮年,大部分体质较好,健康状况较好(梁维萍等200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相对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健康意识差等原因,农民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具有较高的疾病风险(姜晓兵2008)。在农民工就医行为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存在着较大的疾病风险,原因在于农民工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不高。而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不高则是由于农民工医疗服务购买能力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十分普遍(常友善,张瑶,2011)。就农民工的参保状况,根据数年来学者们对农民参保情况的调查,农民工参保率偏低,截止到2009年农民工的参保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张国英,吴少龙,2012)。

2.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成因。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实际运作,从户籍制度的限制(高金登、李林太,2004),农民工流动性灵活性特征(魏洁、周绿林,2010),政府执行力不强(房莉杰,2006;彭兴庭,2007),企业参保积极性不高(姜晓兵,2008),农民工医疗保险意识弱(王岚,赫宝祺,2006)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国内学者对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成因的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从农民工自身角度来看,缺乏保险意识、流动性的工作性质是其参保意愿低和参保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其次,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管理成本过高造成了企业主动投保的意愿和能力不强;再次,从政府政策角度来看,户籍制度的障碍、监督不到位、配套制度不健全、责任意识较薄弱是导致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一直未能有效建立的原因。

3.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解决对策。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解决对策的研究,因为研究角度、关注点的不同,我国学术界还存在很多争论和分歧,并未形成一致意见。杨福忠,兰建勇,窦竹君(2004)等认为,保障农民工权益首先需要解决有关部门的“不作为”问题。龚万琼(2006)提出,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分别参保的方式。曹笑辉、孙淑云(2008)认为,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应该制定和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邹超(2009)认为,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需要政府、医院、单位、农民工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胡务(2006)认为应将农民工城镇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衔接起来。邵念,陈爱云(2011)认为农民工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突破户籍制度限制,以劳动关系为基础建立医疗保险关系。曾益、孙莉(2012)提出了分步解决的方案,即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构建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Ross Macky.Social Protection through Social Assistance[J].SocialSeeudty at the Dawn of the 21 stcentury,2001.

[2]John B.Williamson,Catherine Deitelbaum,Social security reform:Does partial privatization make sense for China? JouFilal of Aging Studies,2005.

[3]Li.L.Family insurance or social insurance:Policy options for China´ssocial security reform.Intem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99.

[4]P.M.Wright.Desegretating HRM: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microand macr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3).

[5]李慧,利爱娟,延立夫.内蒙古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调查研究——以包头市为例[J].前沿,2011,(15):132-135.

[6]张建霞.浙江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12.

[7]赵若彤.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8]王珏叶.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2.

[9]梁维萍,赵惠梅,贺鹭,张雪芬,孟琴琴,张娟,张海金. 太原市农民工医疗保障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5):443-446.

[10]张国英,吴少龙.珠三角外来工的社会保险:非正规就业的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2,(4):88-94.

[11]高金登,李林太.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52-54.

[12]魏洁,周绿林.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及模式选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31.

[13]房莉杰.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06,(12):52-55.

[14]邵念,陈爱云.浅析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J].农民工医保,2011,(10).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篇3

关键词:免费体检;医疗保障意识;宣传力度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91-01

一、调研背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两大模式:1.基本医疗补助与大病统筹补助相结合模式。基本医疗指门诊或住院费用小于5000元(含5000元),大病医疗统筹指5000元以上至个人最高补偿额内的住院费用和规定特殊病症符合规定范围的报销。2.大额费用补助与小额费用补助相结合模式。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医疗费用的补助,分为小额医疗费用补助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两部分。小额医疗费用补助指门诊费用补助,每年8-10元。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指住院医疗费用补助,每年5000-8000元。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政策,从通俗的层面理解是这样的:大家都把钱交到一个账户里,谁有需要就先给谁。[2]

二、结果分析及原因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1份。其中的对象年龄分布从13~80岁,涉及了几乎各个职业以及各个年层次,分布广泛。主要以金华市罗店镇为调查地点。

(一)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施现状。目前,罗店镇老龄化现象突出,高血压是高龄人口的高频率病。镇医院长期以来免费为村民量血压,并向前来咨询的村民提供防治高血压的基本常识。从每年的民意调查来看,村民对医院的满意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除此之外,镇医院每两年组织一次大型的免费体检活动,活动会开展三到五天,几乎每个医护工作者都参与其中。体检项目涉及血压、心率、肝功能等。体检在每个村设点,服务对象涉及到所有参加合作医疗的村民和办理医疗保险的居民。很多家庭因病致穷。村民作为政府的惠民措施,该政策的出发点就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改善民生。目前,乡镇级医院普通门诊的报销比例为30%,针对低保户的报销高达90%。[3]

(二)村民的医疗保障意识喜忧掺半。目前,罗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医疗费用的报销工作不够简化,一般的报销过程无需过多的手续,方便快捷,服务周到,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整个报销流程。该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认为,村民只要对农村医疗合作政策有大致了解即可。罗店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多年,那么村民究竟对该政策了解多少?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罗店镇村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走访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比较了解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对此表示认同,绝大多数村民有医疗保障意识,他们知道进医院看病的部分费用是可以向政府报销的。但少数村民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和认同的现象却依旧存在。罗店村目前共有500多户人家,总人口数达1500多。直到2009年,宣传工作是由医院职工负责的,近两年,镇政府将资料经村委会发放给每户居民。但无论如何,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不可能当面向每个村民详细解释。不光是医疗,其他方面也存在着类似问题。

(三)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尚有不足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一有新政策下达,罗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会制作活页,挨家挨户地发放。村民对信息的接收显得被动。据了解,罗店镇的大多数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常住村民中,老人和小孩占了很大比例。总体说来,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根本不识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工作增加了难度。2.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不到优惠。由于户籍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外来务工人员不能享受到农村医疗合作政策的优惠。因此,每年的免费体检只针对本地居民,外来民工被排除在外。外来务工人员两三年来没有体检的状况比较普遍,除了他们的健康意识有待加强外,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4]3.统计工作有待加强。虽说当地居民在体检前都会被通知到,但是事后却没有切实统计真正去体检的人数,不能保证免费体检开展产生的实际效果。另外,罗店镇常因在外打工而错过体检时机,现在他们可以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这也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

三、如何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受到家庭收入、政府的政策推行和资金调配、村民的医疗保障意识、从医人员的专业素养、农户集资、医院的医疗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一)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合作的宣传力度,政策执行应更加细化、透明化,将国家下发的政策制度落到实处,保证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同时,民众自身也应主动了解相关信息,提高争取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扶持基层医院。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扶持,增加资金的投入,培养优秀的医护人员,同时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如此一来,群众在社区卫生院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逐步改变部分群众一生病就要往大医院跑的局面。[5]

(三)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就民工健康问题方面而言,要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体制,特别是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保证他们也享有医疗方面同等的福利,这从人道主义和当地实际利益来看,都是必要的。

四、总结保障

罗店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村民带来了实惠。但受到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这需要政府、医院、村民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作者单位:林乐静 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学院

吴众 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曾国.重建中国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集体经济,2010,05.

[2]蒋蔷.简论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J].历史教学问题,2010,05.

[3]李敏.浅谈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0.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篇4

关键词:疾病风险;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54 -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事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得以完善。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以及农村弱势群体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弱势地位,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日渐完善的今天,该群体仍无法及时有效地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相关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层面、医疗保障运行层面、农村弱势群体的疾病医疗保障等方面入手,分析农村弱势群体面对疾病风险的医疗保障体系,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吴昭月(2013)在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问题调查分析中指出,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存在局限性: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从而无法保障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现有医疗服务机构错位和服务对象缺失,使得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苍白无力。何颖(2016)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互动机制的探索中提出,现有医疗保障体系存在医疗救助对象认定程序复杂、各项制度保障的范围重叠、制度分散且管理主体多、相关信息尚不能互通互联、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潘金台(2013)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中指出,推进制度建设以建立农村医疗保障长效机制,提高统筹层次确保农村医疗保障公平发展,强调加大监督力度以确保农村医疗保障阳光运行等。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可看出,研究着重于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或整个现有医疗保障体系总体存在的问题,较少有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与农村弱势群体相结合的研究。本文从不同的切入角度,利用相关理论探讨疾病风向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影响、提出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多种完善方式,为疾病风险冲击下农村弱势群体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制度研究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农村弱势群体现状

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襄阳广大农村所存在的弱势群体大多有以下类型:

(一)低收入家庭

家庭成员众多,人均年收入水平低。这种类型的农村弱势群体生活地区相对偏远,且家庭人数大多在5人及以上,家庭收入大多依靠户主本人及配偶,一方面有高龄的父母需赡养,另还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尚未有经济能力的子女需养育,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以务农为主、务工为辅,且不具备享有政府相关福利补贴的条件,该群体约占受访人数的21.74%,鉴于襄阳市农村人口基数较大,该群体人数总体较多。

(二)低保户

这类群体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家庭。主要是以下有: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村)民;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不包括五保对象)等。通过走访发现,低保户约占17.9%。

(三)病残户

此类人群因疾病、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造成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一方面失去了为家庭获取生产及生活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导致整个家庭生活水平低下、抗风险能力差,此类家庭占受访对象的15.66%。

(四)五保户

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五保对象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由政府提供主要包括: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等方面的保障,此类弱势群体约占受访对象的1.74%。

四、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现状问题认知

(一)新农合执行过程中问题突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国家惠及广大农户切身利益的一项保障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凸显出来。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统计,数据显示,59.13%的农户认为新农和保障水平较低,53.91%的农户认为新农合补偿覆盖范围有限,26.09%的受访对象认为定点机构数量和服务质量方面仍存在问题,另有23.48%的受访对象认为报销方式有待改善,18.26%的受访对象认为报销程序有待简化等等。从以上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力度有限

新农合作为农村弱势群体应对大病风险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反映在较低医疗费用承担方面基本发挥不到作用,甚至出现乡村医疗点不予报销的问题;另一方面,当面临大病,医疗费用过高时,即使可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该群体表示依然无法应对承担剩余的医疗费用,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轻两端,重中间”的状况,这使得农村弱势群体仍然避免不了致贫的结局。

2.新农合覆盖范围有限成为突出问题

就新农合覆盖病种方面,现行体系在慢性病、非常规疾病方面尚未充分涉及。在覆盖药品种类方面,部分药品对病患是很必要的,但由于相关政策,被排除在报销范畴以外。在覆盖群体方面,新农合对于外出务工人员而言发挥即时效用较差,对老年人及女性疾病患者而言,缺乏针对性的保障政策及措施。

3.定点就医点数量及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本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差,医疗基础设施缺乏,就近区域医疗水平低下、缺乏相应的管理;另一方面,新农合实行定点就医报销制度,对很多弱势群体而言,定点机构距离较远且费用较高,部分疾病弱势群体患者会倾向于拖延或选择就近小型医疗点就诊,从而导致了病情的恶化及未能及时发挥新农合的保障作用。关于服务质量,受访者反应部分定点医院存在就医费用门槛,而这部分费用是不计算入报销费用里的,此外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尤其农村小型医疗点,服务质量较差。

4.报销方式及程序有待改善

新农合在我国农村实行已有一定年份,但在实现报销方式、报销程序的简化及强化其即时性仍有待提高。异地报销成为切实关系农村弱势群体基本利益的重要环节,现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报销低于限制成为制约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子。

5.报销水平的上涨赶不上医疗费用的上涨

受访对象表示,近年来,新农合报销比率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但就病患而言,由于医疗费用,包括检查及医药费用的上涨,使得其医疗负担甚至高于前几年,这就无形加重了弱势群体的医疗负担。

(二)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作用甚微

数据显示,对商业医疗保险本身缺乏了解成为制约农村弱势群体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首要因素,因为相关信息的缺乏,该群体不愿也不敢购买该保险;其次,费用问题是又一主要制约因子,收入水平低下,可支配收入较低,农村弱势群体一般拒绝购买商业保险;再次,信任度不高是该群体另一拒绝购买商业保险的因素,商业保险公司众多,一方面该市场的规范性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在文化水平及掌握信息水平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无法筛选和鉴别,导致该群体一直对商业持怀疑态度。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方面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现行农村大病医疗保障体系相对单一

就襄阳本地而言,现行农村大病医疗保障体系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组成。近年来,国家医疗保障处于不断完善中,但诸如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并未发挥应有的医疗保障作用。一方面由于农村弱势群体本身在信息获取及社会资源掌握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相关政策执行宣传不到位,使得部分医疗保障政策形同虚设。

五、加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建议

(一)规范并完善乡村医疗点、提升服务水平

乡村医疗点作为最贴近农村弱势群体的就医地点,在早发现、早预防、早期治疗各项疾病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然而,现行乡村医疗点存在医疗点较少、医疗设施缺乏、医生整体专业素质相对较低等问题,政府应加强农村医疗网点的完善、注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医疗网点的监管。此外,通过对乡村医师的培训以及支持引导专业医护在农村医疗点就业,提升乡村医生整体医疗技能水平。

(二)建立农村弱势群体疾病预防机制

疾病预防工作在降低大病发生率,提高大病治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县市大型医院定期进行免费下乡体检活动,加强对常见大型疾病的检查与预防活动,早发现、早治疗。其次,卫生局应当加大在农村地区的常见疾病科普宣传活动,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病自我防御意识。

(三)推广并完善异地医疗报销

据调查,农村弱势群体的收入来源之一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异地务工,而医疗保险的报销地域限制会使得该群体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有效推广并完善异地报销,简化异地报销程序,加强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全国异地医疗信息互通等有助于充分增强农村弱势群体应对疾病风险的能力。

(四)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管理四位一体

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是充分发挥农村医疗保障作用不可或缺的环节,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投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及监管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医药相关制度、建立四位一体的管理服务系统等显得尤为重要。

(五)鼓励、支持、引导商业健康保险发挥作用

政府应当加强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规范性,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一方面深入农村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另一方面推出更符合农村弱势群体的商业健康保险模式,争取做到政府投入一部分、农户投入一部分、社会募集一部分,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大病商业健康保险,以降低农村弱势群体的重大疾病经济风险。

(六)做好宣传工作

总体而言,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还是较为完善的,但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弱势群体在未使用的情况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都有所欠缺,对其他保障制度更是缺乏基本了解。各地村委员会应当主动加强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及申报等相关信息的宣传工作,以做到农村弱势对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心中有数,从而充分发挥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增强该群体抗疾病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2]苏芳.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61-68.

[3]吴昭月.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问题调查分析[J].金融经济,2013,(12):14-15.

[4]何颖.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互动机制的探索[J].中国保险,2016,(01):11-12.

[5]潘金台.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篇5

关键词:农户;新农合;保障能力;综合评价;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323.89;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5-0086-06

随着国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民的就医保障状况不断得到改善。新农合制度推行近10年来,在为农民缓解就医压力、减轻看病负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究竟对参合农民的就医保障能力如何,怎样合理的对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也受到政府相关管理机构重点关注。国内学者对新农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一些学者从新农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讨,如李颖琰等[1]基于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建立了新农合评价指标体系;杜进林[2]从新农合的筹资、补偿、费用控制三大环节展开研究建立了新农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冯晓[3]、薛晴等[4]对新农合的运行绩效进行了评价;田秀娟[5]等通过对新农合的综合评价,就农民的评价进行了预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曹蓉等[6]对目前新农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做了分析和总结。综上对新农合的评价研究中由于研究视角及方法的不同,地区的差异,结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本文试图从参合农民的视角出发,以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以陕西省为例,建立对新农合的就医保障能力评价体系,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分析,讨论新农合制度对参合农民就医保障能力状况,针对新农合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地方管理决策机构提供参考。

本文数据是课题组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为保证样本的广泛性及代表性,在充分研究陕西省新农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择宝鸡、杨凌、安康三地展开调研,调研对象涉及15个乡镇,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总计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87份,有效率为91.6%。

一、新农合医疗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新农合利益相关主体的界定

根据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个人或组织[7]。美国学者Ruairi较早的将该理论引入到卫生政策分析当中来,后来得以普遍应用,并在组织绩效评价及决策制定方面得以推广。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和建立新农合医疗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优点在于能够全面考虑各参与主体对新农合制度支撑保障能力的影响因素,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研究认为,新农合制度利益相关主体一般包括四个:政府机构、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农民作为新农合制度的最终受益人,其对该项制度的综合评价可以视为新农合实施效果及其对参合农民的就医保障能力的客观反映。本文认为从受益人参合农民视角出发,设计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农合其他利益相关者主体对该项制度的支撑保障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反映该项制度对受益人的就医保障能力状况是可行的,符合逻辑和实际的状况。

(二)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隶属度

评价指标的确定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及实际调研信息汇总,归纳出新农合影响参合农民就医保障能力的关键因素,根据评价指标的特异性、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目标性等特点,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长期从事新农合工作的工作人员及研究人士的访谈,并运用德尔菲法进行征询意见,最终确定为三级指标体系,3个二级指标分别从地方政府、新农合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三个参与主体角度进行设计,最终分解为21个评价指标。在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每个评价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设置“很差、较差、一般、较强、很强”为测量值,数据处理时分别以“1~5”与之对应。指标体系构成及评价隶属度见表2。

二、指标权重赋值

(一)方法的选择

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构权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传统的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大体上分为: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主观赋值法主要依据评价人或者专家的主观认识和经验知识来确定,这种方法一般不会违背常理,但是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主要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等;客观赋值法,主要根据各指标的相关关系,通过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权重,如熵值法、主成分法等。此类方法的优点是符合客观实际,但往往忽略了决策者的主观知识和经验,可能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基于此,本文选取AHP和熵值法,主客观赋值法结合起来,取其权重的平均值作为指标的综合权重。

(二)熵值法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熵值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其表达式为:

其中:Pi表示出现第i种状态的概率值,K表示一个大于零的常量。当系统拥有的信息量(系统的确定程度)增多时,系统的熵值就会越小。所以,系统的不确定程度越小,则熵就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反之,系统的不确定程度越大,则熵就越大[8]141-195。运用熵值法构权步骤如下:

由熵及熵权的函数性质可知,当调研对象对指标评价得分差异较大时,熵值较小,熵权则较大,说明评价信息越全面,具有可信价值;若被调查者对指标的评价相同,熵值大最大为1,熵权为0,则意味着评价信息无效。结合层次分析法构权结果取二者的平均值作为指标的最终权重(见表6)。

(三)层次分析法构权过程

新农合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确定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首先需要构造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即需要结合专家意见对评价指标的两两重要性做出判断,本文采取专家咨询的方式进行,选取从事新农合工作的专家及有过此类研究的9位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做出评判,根据层次分析法理论中的“1~9”标度法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和排序,进而得出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然后进行一致性检验(CR值小于0.1)和层次单排序。各指标的权值计算过程如下:

准则层判断矩阵及排序值见表2。

三、陕西地区新农合保障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处理具有模糊概念的独立指标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给出模糊对象的具体量化数据,还可以判断对象的优劣等级,其结果较为准确地刻画了事物本身的模糊状况[9]。本文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权值,利用调研数据,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新农合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价,计算软件为Matlab 10.0,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A为指标权重,R为模糊评价矩阵,bi是由A与R的第i列运算所得,它表示指标体系对Vi的模糊子集隶属程度,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分析出各指标对应的评价结果,其中权重如下:

一级指标权重为:A=(0.415 1, 0.223 7, 0.361 2)

二级指标权重为:A1=(0.101 4,0.228 1,0.124 3,0.337 0,0.209 6)

A2=(0.091 2,0.156 9,0.152 4,0.118 5,0.196 2,0.068 4,0.217 7)

A3=(0.043 5,0.228 1,0.107 1,0.049 3,0.042 1,0.101 9,0.097 7,0.115 4,0.216 2)

R0为评价指标体系中准则层各指标评价矩阵,R为新农合整体保障能力三个方面的评价矩阵,R1、R2、R3分别为农户对政府保障、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保障、定点医疗机构保障层面各指标的评价矩阵(见表1)。B=A0·R0,B1=A1·R1,B2=A2·R2,B3=A3·R3;“·”为模糊算子,B表示指标体系对评语集Vi的模糊子集隶属程度,其中评语集为:V=﹛V1,V2,…,Vm﹜ =﹛很强,较强,较差,很差﹜。计算结果模糊向量见表7。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可知,参合农民对陕西地区新农合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参与主体地方政府的保障整体评价却一般,定点医疗机构的保障能力则评价为较差。从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中也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33.27%的被调研对象认为定点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保障不足,53.11%的人反映出定点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这一现象在偏远农村比较突出,同时38.09%的参合农民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评价为“较差”;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保障、价格水平、就医方便程度评价都不高。对地方政府机构评价为“一般”的主要原因是对卫生机构的监管力度、新农合缴费报销比例合理程度、参合人对政府工作满意程度三方面满意度不高。

综上分析,陕西地区要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对参合农民的就医保障能力主要应从提高定点医疗机构、地方政府的保障能力着手应对:首先,加大定点医疗机构的建设力度、改善参合农民就医现状,配备齐全医疗设备,扩大村卫生室的覆盖面,提高农民定点就医的方便程度,确保常见病、突发病的就医条件;第二,强化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尤其是村级卫生室医护人员的配备,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地方私人诊所、村级卫生室的医生不具备医师资质,专业素质技术水平无法得到保证;第三,地方政府机构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药品质量可靠、价格水平公道、用药合理,扩大药品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尽快推行大病医疗二次报销制度,缓解农民大病就医压力,提高参合农民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颖琰,王禄生,杜进林,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阶段报告[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5):13-16.

[2] 杜进林,李颖琰,王禄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3):257-259.

[3] 冯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绩效评价研究[J].经济管理,2007(16):91-97.

[4] 薛晴、张正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优化模型与效率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11):81-85.

[5] 田秀娟.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综合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10(5):86-95.

[6] 曹蓉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761-764.

[7] 刘开瑞,马锦.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88.

[8] 邱菀华.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9] 陈伟,齐媛媛.基十价值链优化的装各工业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商业研究.2009(5):49-50.

Evaluation of Security Capability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JIN Hua-wang,WEI Feng *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篇6

(1.天津市医疗保险研究会,天津300040;2.天津医科大学,天津300070;3.天津市海洋局,天津300480)

[摘要]天津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自2001年11月开始全面实施以来,令广大参保人的医疗保障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本文将结合调研数据,归纳出天津市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针对问题现状,提出相关对策及具体解决方案,加快制定我市医疗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切实推动便捷、高效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

[

关键词 ]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体系;体系建设

1引言

自2001年起,天津市医疗保险改革已从城镇职工开始起步,经过不断地努力,实现了低水平、广覆盖、有保障的基本医疗需求目标,确立了以大病保障为主、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特征的现代保险体系以及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医保已基本做到全面覆盖,整合成为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于2009年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均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将市和区县两级统筹改为市级统筹,形成全市统一以及省级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

2天津市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医保制度改革矛盾滋生,服务机制尚未完善

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采取的是渐进方式,从部分人群开始设计制度,逐步推进,本身带有很强的阶段性和试验性,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局限和矛盾。如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相矛盾,医疗保险与医学科学发展相矛盾。然而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医疗保险与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高要求相矛盾以及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服务的高投入相矛盾。

2.2信息服务体系缺乏管理,服务平台亟需优化

在国家区级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下,我市对各区县的医疗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做了一些要求。但是,医疗保险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首先,信息系统间存在彼此独立,无法互连互通,影响了数据信息的流通与使用。另外,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不足,并且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办法。

2.3基金持续机制无法长久,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工作种类变更频率提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医保基金面临着不可靠的风险逐渐显现。居民医保资金崩盘将导致符合住院治疗的病人将得不到报销或影响卫生民调指标的严重后果。

2.4经办体系流程存在漏洞,运行环境整顿不足

在经办体系中,全市各个经办单位之间的衔接仍然存在漏洞,交流口径不一、评价指标缺失、基金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我市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工作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其运行环境,即大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缓慢的阶段,医保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3天津市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建议

3.1实施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应具备的条件

3.1.1构建社会保障组织系统,具体落实各级机构职能

目前,社会保障组织系统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系统。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明确规定医疗保险制度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具体执行,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应当以地级以上行政区作为统筹管理部门”。[1]并且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加强管控力度、严格按照以上原则开展相关工作,制定医保改革的总体规划方案,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资金筹集、管理和支付工作,归口劳动部门管理的社会保险机构,属于非营利性质的机构,负责具体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相关工作。可见,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天津市在这方面尤其比较突出。这为医保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3.1.2搭建覆盖城乡网络平台,满足不同群体多种需求

天津市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基础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打造了以完整安全为主要规范的覆盖面极广、涉及城乡两方面的硬件网络平台容灾系统。其次是打造了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社会保障体系、业务专网等资源为依托,组织搭建一体化劳动保障信息门户。然后是大大推进办理模式的创新。各相关部门也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办理模式,具体开展来为“基金一级结算、业务两级经办,管理三个层面,网络四级平台、经办五险合一”。这种模式得到了各省市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可。第四是基金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基金财务账套系统实现了全面的电算化管理。最后是公共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并且呈现渠道、选择的多样化拓展,满足各阶层群体的广泛需求,查询方便。[2]

3.1.3拓宽资金筹集相关渠道,保证运行效率基金安全

天津市实行社会医疗保险费为主,税收支出、个人自付为辅的混合筹资体系,不断拓宽资金渠道、激发资金活力,用以进一步补充完善社保基金,以满足社会对保险需求的链式增长,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从实际运营效果来看,目前的资金筹集能力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随着医疗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大幅释放,资金的支付压力与日俱增。天津市政府也据此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首先,实行多基金组合形式。鼓励除基本医疗保险外,其他的医疗保险资金可由个人与企业,按全部或部分的方式予以出资。与此同时,为个人、家庭及企业建立专门的专项基金。此外,政府在税收、信贷等领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民营资本等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努力拓展资金来源。另外,建立高效、完善的资金筹资体系,大幅降低筹资成本。通过立法方式,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体系,将社保基金由集中管理转为分散管理,将政府职能与具体资金管理实操业务拆分,主要作用于监督工作,大大提高了机构运行效率,确保资金安全。[3]

3.1.4创新研究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近年来,天津市政府非常关注医疗保险制度的创新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奠定医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基础。第一,全民补贴与全民筹资相结合以保障筹资公平性。第二,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第三,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供需双方的支付方式。第四,商业保险公司的介入,增强了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活力。

3.2对天津市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建议

3.2.1优化服务中心设施配置,着眼参保人员技能培训

建议政府将社区服务机构的建筑用面积列入基建计划,进行统筹考虑,确保房屋来源及租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举将大大有利于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并且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现代社区服务机构目标定位的,能够自主运行的有效机制。[4]

各级主管卫生工作的行政部门要严格界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明确规定适宜的技术及设备。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仪器设备的更新完善工作,确保功能需求,确保质量安全。与此同时,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设备共享力度,鼓励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5]

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将医护资源由医院服务的模式逐步转入社区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实效服务。

3.2.2加强医保基金支出管理,建立医保基本信息系统

资金应配置完善的预算制度,并且应该建立在客观中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在资金预算的正式支出前,应仔细调查人群需求,尽量贴近参保人员的实际需求,满足全体参保人基本医疗需求的时效性。

加强医疗系统内部控制,协调医疗系统各部门间的关系,在日常的医疗会诊运作过程中,要明确制定资金安全维护及降低资金浪费率的工作目标;培养内部专业人士的费控意识,提升医疗资金运作效率;建立严格规范的审核及监督机制,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优化规范医疗机构系统的各种行为,减少资金浪费;对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监管监督。

医疗保险的具体办理机构应通过系统将参保人员的各项信息录入档案,并且明确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流程,明确经办机构及定点机构、加大定点零售药店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共享办理人相关信息,便于审核人员对相关进度进行实时监管,杜绝资金的不规范使用现象。

3.2.3狠抓医疗保险网络建设,各类平台全面实施运行

结合天津市医疗信息技术服务建设的实际现状,计划在3年时间内,将11个区5个县有机规划成不同的整改区域,使用同一标准及系统,避免人力物力的过度浪费。打造医疗信息平台、政务管理共享平台、业务智能化管理平台等一系列特色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电子档案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共享工作,实现卫生局与各基层业务归口部门的业务指导和业务交流,在技术及资源等各方面实现高效共享。

3.2.4合理发挥政府专项职能,善于利用市场经济调节

医保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应在财政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目前,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健全,与市场经济的经济形势未能良好结合,因此政府在医保改革中的过程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政府对于解决医保市场中的种种弊端及问题将能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借助政府的干预调节职能,可基本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平等的权利,确保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大大降低社会矛盾点。与此同时,在管控私人医疗保险等方面,能够保障医保覆盖面,并且对费用上涨进行合理管控。

医疗保险工作艰巨而复杂,其具体工作均是涉及民生的社会性工程,是一项具有准公共性质的社会产品,并且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具有一定的市场性,因此遵循市场的一般规律及普遍法则。在如今的市场体制下,医疗保险体制不能脱离经济体制的轨道脉络。因此,医疗保险工作的推进应严格遵守市场规律,重视市场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政府两方面作用,确保市场在医疗资源配置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构建医疗保险社会服务体系,既应该考虑市场经济的特殊环境,也要结合医疗卫生领域的实际情况,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医保改革工作,引入市场机制的轨道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孙辉,钱东福,屠慧,等.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及其内部协作的比较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6-27.

[2]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项目 概况[Z].内部资料,2006.

[3]孔长起.记忆:天津医保十年[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32.

[4]赵琨,张艳春,姚红霞.不同举办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提供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2):2430-2432.

[5]李海红,王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备的效益管理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31.

[6]根据统计,2009年的2620个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地中,大约有85%是区级统筹地区。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篇7

关键词:城市贫困;医疗救助;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58-00

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Medical Assistance, MA)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与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向因疾病导致生活困难和对基本医疗服务缺乏支付能力的贫困家庭提供资金和政策帮助,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增强贫困人口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1]。我国政府于2005年正式启动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完成医疗救助232.5万人次,目前已有83.7%的县(市、区)开始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着眼于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和生活状况,对于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为了使城市医疗救助工作更好地为城市贫困家庭服务,实现其政策目标,有必要从需方的角度对救助制度的实施情况与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尽管目前有一些对卫生系统综合评价的文献,但很少有对医疗救助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的研究,特别是缺少建立在对多个城市救助制度和救助人群调查基础上的报道。因此,本课题从这方面开展研究,旨在对目前各地开展的救助试点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探讨适用于现阶段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评价方法与框架。

1.数据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对各地城市医疗救助政策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选取西南A市、华东B市、C市和华北D市作为样本城市。调研城市的选取原则一是考虑样本的一致性,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不应有较大的差别,四城市均为2006年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中GDP前20名以内的副省级以上城市。二是MA试点进度大致相当,且当地救助政策有一定的代表性。确定调研城市后,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即区―街道―社区―住户,每市各随机抽取200户属于当地医疗救助对象的家庭。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员由公共卫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经培训后,在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协助下,对抽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2006年家庭的社会人口特征和收支状况;(2)2006年调查家庭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3)2006年调查家庭的医药费用信息;(4)调查家庭对医疗救助的利用和评价。同时与当地负责医疗救助的民政工作人员访谈,收集当地MA政策的文件、工作报表、数据等,总结当地MA制度的主要特点。

1.3 资料分析

应用Epidata 2.1录入数据,SPSS13.0统计分析。本次共放发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67份,回收率95.8%,其中合格问卷745份,回收问卷的合格率为97.1%。

2.医疗救助综合评价框架与方法

医疗救助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对因疾病生活困难和对基本医疗服务缺乏支付能力的家庭提供一定经济支持的保障制度,目的是为了减轻这部分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防止因病致贫,促进贫困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从制度的这一目标和内容出发,我们从救助的提供、目标人群对救助的利用、救助的效果这三个方面对城市医

疗救助的实施与产出进行评价分析,以此为基础形成医疗救助制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提供――利用――效果,这三个环节彼此关联,构成了医疗救助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对医疗救助的评价实际是将医疗救助的实施结果与制度目标或对应的某种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回答以下方面的问题:当地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否提供了适宜水平的救助资金和救助政策;当地的贫困家庭是否能够有效利用救助政策;当地的救助制度减轻疾病经济负担、促进卫生服务利用的效果如何?在这样的框架下,我们建立起救助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具体评价指标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

3.样本城市医疗救助试点的评价

运用上述评价体系,我们对抽样调研的ABCD四城市的医疗救助试点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考虑到目前同一城市的不同城区内救助政策和水平还有一定的区别,这里的评价结果仅限于反映所调研城区的制度。

3.1 医疗救助的提供评价

3.1.1 医疗救助的筹资水平

医疗救助筹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救助工作的正常运转,目前各地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就全国水平看,财政投入力度比较有限,2006年全国城市医疗救助平均筹资额为94.17元/人,同期城镇居民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00.9元/人。考虑到各地经济和物价水平的差异,本文根据调查结果,用调研地区人均筹资额占目标人群人均医疗费用的比例来衡量筹资水平,ABCD四城市分别为14.2%、11.6%、16.3%和9.2%。

3.1.2 救助资金的利用率

救助资金的利用率即一定时期内资金支出额占同期总的筹资额的比例,反映了在有限的预算下,救助资金的支出水平和利用效率。本次调研城市的救助资金利用率依次为62.8%、59.5%、66.3%和65.1%,总的来看四城市在资金利用率上差异不大。

3.1.3 次均救助水平

次均医疗救助额反映了所提供的医疗救助水平,由于各地门诊救助政策差异较大,不便比较,我们用次均住院救助水平作为评价指标。其中最高为D市3670.4元/人次,其余分别为A市2974.6元/人次、B市2633元/人次、C市3059元/人次。

3.1.4 救助的内容与范围

医疗救助制度包括哪些具体的政策是科学设计试点方案的关键,按照政策目标,一个合理的救助制度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与内容:

(1)以大病/住院救助为重点,同时兼顾门诊救助。几乎所有的试点地区都将对大病/住院医疗的救助作为重点,但对门诊服务的救助也有所关注。本次调研中的A市对门诊救助投入最大,但医疗救助和社会救助不同,疾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不同性质的疾病对不同的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和风险也不一。A市对所有低保户均每人每年发放100元救助金,在扩大受益面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浪费,一方面一些健康水平较好的家庭可能不需要救助,另一方面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家庭100元的标准可能又偏低。相比之下C市重点救助患有慢性病人群的做法更具成本效益。

(2)医疗救助应与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密切合作。医疗救助作为整个医疗保障网的网底,所提供的只能是低水平的保障[3],和保险与医疗机构之间紧密的合作可以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样本城市中A市的救助制度基本注意了和保险、医疗机构的协作,而D市的试点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予以考虑。

3.2 医疗救助的利用评价

3.2.1 制度的知晓率

医疗救助首先要由救助对象向街道提出申请,再经民政部门审批,因此城市弱势群体能否充分利用医疗救助,首先取决于他们是否了解这一制度,这与民政部门的宣传工作力度密切相关。四城市的抽样家庭对当地医疗救助试点知晓率依次为A市40.3%、B市33.1%、C市39.9%、D市52.4%。

3.2.2 目标人群的住院救助受益率

受益率是评价健康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住院救助受益率是所有救助对象中得到住院医疗救助的家庭的比例。四城市的抽样家庭住院救助受益率依次为A市11.3%、B市14.9%、C市16.4%、D市10%。

3.2.3 制度的可及性

健康保障制度的可及性是指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广泛性,以及保障对象利用健康保障服务的方便程度。在既定的政策框架下,只有广泛覆盖全部目标人群的制度,才能够实现社会保障的目的。同样,如果一个制度实现了广泛覆盖,但是,当参保人获得保障服务时非常不方便,需要克服种种限制,这种保障制度的可及性就受到削弱。

(1)制度覆盖的广泛性

目前各地在进行救助试点时主要考虑了三类人群:低保户、收入在低保标准以上的低收入户、其他困难群众。低保线在政策研究和基层工作中常作为实际的官方贫困线,作为利贫性的医疗保障制度,收入在低保线以下的家庭理应成为主要的目标人群。但由于目前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加上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实际因病需要得到救助的家庭远不止低保家庭,那些低保边缘户或低收入户也应被纳入救助范围,同时在能得到的救助内容上和低保户应有所区别。本次调研的城市均将部分收入在低保水平以上家庭纳入救助对象。(表1)

(2)目标人群对制度可及性的评价

可及性原则是站在受益人的角度衡量制度的优劣。在对贫困家庭的问卷内容中包括了总体上制度是否方便利用以及不方便利用的原因等问题,结果所有调研家庭中认为制度比较方便利用的比例为:A市81.1%、B市81.8%、C市65.2%、D市77.4%。对于不方便利用的主要原因,不同城市的调查结果相似,最常见的为救助病种范围太小,其次为救助起付线太高、自己没钱垫付等。

3.3 医疗救助的效果评价

3.3.1 对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

我们以总的医药自负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来衡量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医药自负费用超过可支配收入的40%来衡量灾难性医药支出的发生,各国可自行调整这一标准[4]。我们通过比较救助实施前后卫生支出大于40%收入水平的家庭数来评价医疗救助对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样本地区救助试点对贫困人口疾病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但效果还不够明显。

3.3.2 目标人群对减轻疾病经济负担效果的评价

贫困家庭对医疗救助的效果是否满意是评价救助工作的内容之一,我们将认为当地医疗救助对于减轻家庭疾病经济负担会“很有帮助”或“有一定帮助”的家庭视为满意,回答“基本没有帮助”或“完全没有帮助”者视为不满意,结果D市调研家庭满意率最高,为90%,其余地区分别为A市65.8%,B市70.6%、C市66.2%。总体看还是优于可观指标,可见尽管救助的受益人群只是一小部分,对疾病负担减轻也有限,多数贫困家庭还是对制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很多访谈对象表示救助的开展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心。

3.3.3 试点开展后卫生服务利用的改进

促进卫生服务利用是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目标之一,我们在问卷调查中询问了被调查家庭救助试点开展前后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的情况。凡回答经常或一直有家庭成员患病应就诊而未能就诊者,视为发生应就诊未就诊,结果如下表所示。

3.3.4 目标人群对制度公平性的评价

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不仅完善了保障体系,而且改进了健康的公平性和卫生系统的整体绩效,制度的公平性也是考察评价试点工作的内容之一。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贫困家庭对救助制度的公平性比较认可,觉得“很公平”或“比较公平”的家庭数ABCD四地区依次为76.3%、77.9%、75.1%和90.3%。

4.结论

我们从医疗救助的提供、利用、效果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目前进行的城市救助试点工作,其结论和政策建议概括如表5所示。

通过对不同地区救助制度的评价,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在各地试点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如筹资水平普遍偏低、资金利用率可以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对医疗救助还不够了解等。我们认为通过本文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助于对各地开展的城市医疗救助试点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缺陷在于由于缺少基层单位关于医疗救助统一完整的数据和资料,加上其工作牵涉部门较多,与新农合或城镇医保相比医疗救助在试点探索中各地政策差异较大,因此未能在上述框架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相信随着医疗救助工作的不断推进,在以后的研究中将作进一步改进。

基金项目:中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贫困救助项目(UHPP)基金.

参考文献:

[1] 李小华,董军. 医疗救助的内涵、特点与实质[J].卫生经济研究,2005,(7):9-10

[2] 吴任慰. 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医疗救助体制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31-34.

[3] 王保真,李琦. 医疗救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J].中国卫生经济. 2006,25(1):40-43

[4] Kei kawabata, Ke xu, Guy carrin. Prevent impoverishment through protection against 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R]. Geneva. Bulle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8)[作者简介]练乐尧(1977-),男,江苏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篇8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消费支出;非医疗支出

一、 引言

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对抗个体健康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因此理论上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可以对扩大居民消费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自1998年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职保),2003年和2007年又分别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居保),从制度上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而且政策制定者也希望基本医疗保险的推广和普及能成为打开国内居民消费的“金钥匙”。那么,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是否对居民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能为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指导,进而能为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二、 文献综述

国外许多文献集中讨论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对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Chou(2003)使用1995年台湾国民健康保险(NHI)的自然实验数据,通过DID方法研究了社会医疗保险对家庭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能显著降低储蓄、提高消费;与劳工保险相比,国民健康保险使家庭储蓄平均降低8.6%~13.7%,而家庭消费支出则平均上升2.9%~3.6%。Wagstaff(2005)通过对比1992年和1997年的越南家庭面板数据,发现越南健康保险项目(VHI)能使居民家庭非医疗消费增加,且非食品消费受到的影响比食品消费更大。

而目前关于中国医疗保险与居民消费(特别是非医疗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则并不多见。相关研究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时间不长,同时包含家庭消费和医疗保险信息的微观数据较难获得。在仅有的几篇文献中,马双等(2010)研究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影响,发现参保家庭比未参保家庭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摄入量,参与新农合使农民食品消费支出增加约81元。臧文斌等(2012)使用中国城镇居民入户调查数据探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消费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城职保提高了参保家庭的非医疗消费支出,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提高的幅度分别为20.2%和12.6%。马双和甘犁(2010)研究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发现城职保能增加11%的居民消费。

现有的研究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或者仅仅关注居民食物消费,而未将居民家庭全部消费支出作为分析对象;或者只关注某一种社会医疗保险,而未将城居保和城职保两种基本医疗保险综合考虑,未从整体上考察城镇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因此,目前国内对医疗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还很不充分。鉴于此,本文采用奥尔多2009年的调查数据,在收集到较为丰富的居民消费支出和医疗保险信息的基础上,拟对医疗保险与城镇家庭消费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 数据与模型

1. 关于数据。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 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较大规模的入户调查,抽样和数据处理方法与国家统计局其他调查大致相同。该调查自2005年开始,每年1至2次,通过更新数据建立了《中国投资者行为调查问卷》数据库。调查问卷设置了受访者的个人特征、家庭财务情况和投资选择等方面的35个~50个具体问题,包含详细的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消费以及其他家庭特征信息。李涛(2006)、陈彦斌等(2009)以及梁运文等(2010)利用该数据库进行了有关居民投资行为、居民财产分布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为可靠。

虽然该数据库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中国居民的投资行为,偏向于宏观研究,但由于调查数据中不仅包含丰富的家庭收入和消费等信息,而且有家庭是否参与医疗保险、是否有成员患有大病以及医疗支出等信息(自2009年开始有医疗保险相关信息),因此本文尝试利用该数据库进行医疗保险和居民消费关系的微观研究。

本文采用的是奥尔多2009年调查的A卷调查数据,在12个省的41个市(区、县)进行,调查地范围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市。与目前实证研究使用较多的CHNS数据相比,奥尔多调查数据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家庭消费支出信息,因此在家庭总消费支出、非医疗消费支出等关键变量上有准确的数据,而不必如现有文献一样使用耐用消费品存量数据替代消费支出的流量数据。同时,奥尔多2009年调查收集到的样本量也比较大,经过数据整理,本文最终获取的有效样本为4 694个家庭。

2. 计量模型。研究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必须解决两种由自我选择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一是,医疗保险和家庭消费都与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相关。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参加医疗保险;同时,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预防性储蓄越高而当期消费越少。二是,医疗保险和家庭消费都受到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身体健康情况较差的家庭更可能参与医疗保险;同时,身体健康情况较差的家庭会有更多的医疗消费支出和相对较少的非医疗消费支出。

为了解决这两种自我选择问题,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引入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作为控制变量。这样就可以在给定相同的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条件下,研究家庭参与医疗保险对其消费支出的影响,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上述自我选择问题。同时,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引入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比例等家庭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将各类控制变量逐步加入,本文得到三组计量模型来分别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支出以及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

其中EXP、MEDEXP和NONMEDEXP分别为家庭总消费支出、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和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HI为家庭是否有基本医疗保险,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SAH为家庭成员平均健康状况,问卷中调查了每个家庭成员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数值从1到5分别对应“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和“非常差”,本文取每个家庭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SAH。RAV为家庭平均风险厌恶程度,调查数据中包含每个家庭成员的风险厌恶程度信息,数值从1到5分别对应“很喜欢冒险”、“喜欢冒险”、“一般”、“不喜欢冒险”、“很不喜欢冒险”,与SAH一样,本文取每个家庭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RAV。Xi为控制变量,包含一系列家庭特征变量,主要有:(1)INC,即家庭总收入,在回归中取对数。(2)SCA,即家庭规模(家庭人数)。(3)AGE,家庭成员平均年龄。(4)EDU,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程度。(5)FEM,家庭成员中女性占比。(6)PTY,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党员,是二值变量(1代表是,0代表否)。(7)MIN,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少数民族,是二值变量(1代表是,0代表否)。

四、 实证结果

1. 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异方差检验,发现模型存在异方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使用了异方差―稳健估计,以使回归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表1报告了家庭总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第一列只估计了参与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的影响,第二列和第三列分别加入了家庭成员健康状况、风险厌恶程度和其他家庭特征变量。三个回归模型都表明,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可以显著增加家庭总消费支出。具体来说,与没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家庭相比,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家庭的总消费支出会高出6%,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个结果与Gruber和Yelowitz(1999)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结果非常接近,他们发现放宽Medicaid 条件会使美国家庭消费上升5.2%。

2. 医疗保险对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表2报告了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虽然在前两个模型中,是否参与医保的系数显著为正,但加入其他家庭特征的控制变量之后,该项系数变得不再显著(即使在10%的水平上也没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是否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并无显著影响。虽然现有的研究曾认为医疗保险的普及会使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增加,但是本文的回归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一观点。事实上,苏春红等(2013)利用2009年CHNS微观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未对居民患病就诊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并不能使城镇家庭的医疗消费支出呈现显著增加。

3. 医疗保险对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表3报告了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医疗保险对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是本文的关注重点。从表3中可以看出,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对提高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模型(3.1)到模型(3.4),是否参与医保的系数始终显著为正;在控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和其他家庭特征系列变量之后,参与基本医疗保险会使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增加6%,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社会医疗保险的普及能够降低预防性储蓄,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消费起到保障作用。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首次采用奥尔多2009年的调查数据,在收集到较为丰富的居民消费支出和医疗保险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医疗保险对城镇家庭消费支出、医疗支出和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国城镇家庭医疗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非医疗消费和总消费的促进作用却十分显著。社会医疗保险的推广降低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有利于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对中等收入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

目前,中国政府医疗支出不足,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就各地制度规定上看,不仅医疗费用报销有规定的支付范围,而且在支付范围内的报销额度还要受到报销起付线和最高支付额的限制。有学者研究了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广东省的医疗保障水平,结果发现职工医保的住院实际补偿比均值分别仅为62%和56.3%,居民医保的住院实际补偿比均值更是只有9.4%和30.8%(李亚青,2012)。因此,尽管参与了医疗保险,居民看病所需医疗的大部分还是要由自己承担。同时,不同参保群体所受到的保障水平也呈现巨大的差异。在现行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险中,全国职工医保的保障水平远高于居民医保和新农合,2010年其人均筹资额约为后两者的9倍和11倍。

因此,在已经实现较高覆盖率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着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降低居民的医疗负担,才能更好地发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国民健康,特别是提振国内消费需求的作用。而为实现此目标,政府一方面应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统筹,整合和对接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医疗服务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陈彦斌,霍震,陈军.灾难风险与中国城镇居民财产分布.经济研究,2009,(11):144-158.

2. 李涛.社会互动与投资选择.经济研究,2006,(8):45-57.

3. 李亚青.社会医疗保险的真实保障水平研究――兼论“保障水平幻觉”.人口与经济,2012,(5):65-71.

4. 梁运文,霍震,刘凯.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0,(10):33-47.

5. 马双,甘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居民食物消费.工作论文,2010.

6. 马双,臧文斌,甘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经济学(季刊),2010,(10):249-270.

7. 苏春红,李齐云,王大海.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消费的影响――基于CHNS微观调查数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0):23-31.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4XNH204)。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篇9

我局接管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来,在*市委、市府和我局党组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市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工作开局良好。去年*月份,市政府在*镇召开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后,各镇相继成立了合作医疗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发展合作医疗工作规划,抓紧落实人大议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动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推进我市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到今年*月上旬止,全市有*个镇,*个村委会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参加人口***人,人口覆盖率达*.*%。现仍在发动,力争今年人口覆盖率达到*%。

二、我市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的做法

1、立足本职,努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自我局接管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后,领导比较重视,设立办公室,落实专职人员,负责农村合作医疗具体工作。一是及时建议市政府调整了市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成员,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二是组织科室人员深入到各镇、办事处、村委会进行调查摸底,了解我市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掌握第一手材料,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订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三是积极向市府反映争取市府的支持,得到财政拨款,建立农村医疗保障补助基金和救助基金,为全面铺开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打下基础。现市财政已拨款*万元建立了市级合作医疗救助基金,凡参加合作医疗的村民每年每人补助*元。

2、深入调研,广泛宣传。为了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我局领导带领办公室人员深入到各镇、村进行调研和宣传,广泛听取意见,协助镇、村召开村委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向农民宣传合作医疗有关方针、政策,讲清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意义和目的,并利用党员联系户、干部扶贫挂钩户的桥梁作用,实行包干负责,发动和鼓励村民参加合作医疗。同时,在各自然村张贴标语和有关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告,提高村民对合作医疗的思想认识。此外还深入农户了解健康情况,及实施合作医疗的意向和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各地实际,制订我市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和执行。

3、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开展。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过程中,我市采取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办法,条件成熟的镇、村先开展起来,且办一个巩固一个的做法。首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塘口镇(经济困难镇)和三埠区(富裕区)作为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全市面上合作医疗的发展。其次是市主管农村合作医疗的副市长和农业局局长亲自带领专职干部,深入到试点镇指导和协助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制订有关章程、规定,实行规范管理,民主监督,对报销手续、范围、限度和虚假处理等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到目前止,试点镇的成效比较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如三埠区的试点中山村委会开展合作医疗实施后,已有*例享受报销,由于及时反馈和宣传,给周边的村民带来了信心,纷纷要求其村委会也举办合作医疗,积极参与。通过抓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给其他镇、村带来动力,提供了完善的、全面的模式,对全市合作医疗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市按照、市的要求,主要建立以村办为主,保大病保住院的新型合作医疗形式,并在市、镇一级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作为合作医疗的补充形式。

三、存在问题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虽然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镇、村仍未开展,离、江门市的相差很远,工作难度依然很大:

1、部分领导未能重视。一些镇没有把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摆上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强调困难,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

2、资金筹集困难。一些镇因财政困难,村集体经济又薄弱,无法安排必要的资金扶持合作医疗。此外,在合作医疗筹集资金上不够积极,发动面不够广,存在着等、靠、观望的思想,不能有效地吸引群众参加,导致工作难以开展。

3、宣传力度不够。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宣传力度不够,加上过去由于合作医疗办办停停,群众缺乏信心,参保意识淡薄,未能积极参与。

四、今年的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人大议案,加快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发展,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根据和江门市的要求,对我市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下达了明确任务目标:**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年达*%,**年达**%;按三年完成,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市政府每人补助*元,镇政府补助*元;市每年拨出*万元建立市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为确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目标,我市在今年的工作中采取如下的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提高各级政府干部对合作医疗的认识,计划在*月下旬召开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部署具体工作。要求各镇要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给予高度重视,正视困难,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把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努力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目标。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列入政府工作提案,并决定*月份组织全市人大代表分别到各镇进行达标检查,从而促进我市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工作的落实。

2、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为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准备组织有关人员到举办合作医疗的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

3、结合实际,筹集合作医疗基金。为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合作医疗,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市政府补助*元,镇政府补助*元,各镇要把合作医疗基金纳入**年镇级财政预算,以保证今年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实施。有经济能力的镇、村要加大投入,经济困难的镇、村也要想办法解决,不能强调困难而停止开展举办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各镇可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筹集基金,以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落实,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出资额每人不少于*元。如三埠迳头村委会在筹集基金方面就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动社会捐助,其中中源公司老板捐资**万元成立救助基金,解决该村“四难”问题,有效地调动了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篇10

虽然我市的医疗保障实现了制度性的满覆盖,但要真正实现人人享有满意的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依然迫切需要研究解决许多薄弱环节。比如,有些不同人群医保政策上还不统一;少数区(市)县的医保管理人员、经费还不到位;个别区(市)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展缓慢。

一要加快实现市域政策统一。市劳动保障局要在今年年底前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政策方案报市政府。相关具体政策出台后,各区(市)县政府要及时调整当地医疗保障政策,尽快统一到市上的要求上来。

二要加快实现市域经费统筹。目前,我市医疗保障经费还存在市和区(市)县两级统筹的现状,在医保范围、对象、标准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要力争明年实现医保费用市级统筹,缩小参保人员待遇差别,同时增强承受风险能力和规范管理。

三要加强规范管理。对医保系统的能力建设,要按照整合资源,理顺机制,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强化医疗保障系统软件、信息网络和机构建设,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一卡通”工作。同时,市医保局要切实担当起指导全市医疗保障经办工作的职能,加强经办机构的思想、作风和业务素质建设,努力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四要完善社区卫生。最近,市上将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起付标准下调为200元,取消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试点病种使用乙类药品个人15%的自付费用。各级政府要按照市上的统一规定,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鼓励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家庭病床、开展慢性病费用控制试点,调整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和试点病种乙类药品报销比例,引导参保人员到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使更多群众更多受益。

二、进一步巩固医疗保障成果

近年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下,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稳步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务实创新,全市医疗保障体制现已基本实现从二元分割到城乡一体的转变,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广大居民更好地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的阳光。

一是医保覆盖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市医疗保障制度已实现了制度满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民工、失地农民、农民和中小学生、婴幼儿等城乡各类人群均有独立的医保政策。

二是医保管理进一步规范。继去年全市新农合和少儿住院互助金整体划转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后,今年市上又成立了医疗保险管理局,归口管理各类人群医保工作。全市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是医保实效进一步增强。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我市新农合、少儿住院互助金、农民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工作现在都是全国领先,中西部第一。市民由此获得不少实惠,对工作也是认可的。

现在,我市医保改革已成为有效解决我市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要途径。要继续巩固好、发展好医保改革成果,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如既往地保持前期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认真分析工作现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实现医疗保障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推动全市医疗保障工作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障职责

做好广大市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维护群众健康权益,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把医疗保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推动医保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一要加强领导力量。各区(市)县要把医疗保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与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政府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分管领导要及时把握工作进展情况,积极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到常抓常议,常议常抓。

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围绕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政策,逐步提高低保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和老年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农民参加新农合的补贴标准,建立学生、婴幼儿参加住院医疗互助金的补贴制度,将提升各级医疗保险经办能力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这方面,除了市上要不断加大投入外,区(市)县也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今后,市上将结合各地经济发展实际,本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对一圈层,重点是给政策;在二圈层,除个别财政确实困难的地方外,一般不再给予扶持;对三圈层,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从而形成财政支持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