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调研方案十篇

时间:2024-01-09 17:34:12

农产品调研方案

农产品调研方案篇1

一、加强农村档案“典型工程”建设

在全面抓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中,不能局限于档案基础工作达标水平,而应注意抓典型、抓精品,把调整后形成的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生产基地都应成为本行业、本地区的档案工作精品系列,这些部门的优特产品的档案都是农科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依据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多次的良种引进或繁育试验,多次改进栽培技术和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的生产与科研的实践形成的真实记录,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储存与传播手段。那些优良品种、先进的耕作技术,只有推广出去并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形成支柱产业,才能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这些档案的收集、整理,进一步改善保管条件和利用手段,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才能使档案工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加强“名牌产品”档案的形成和建立

发展农业产业化,不能没特色农业的掘起不能没有支柱产业的支撑,不能没有名牌产品的贡献,不能没有名优特产基地的形成,最主要的是不能没有名优特产品的带动,双辽市生产的葫芦条、柳条编制品、麻黄草等三项产品是原产地、水土、气候等条件传统耕作方法,独特优秀的品种加工才创造出来的。各生产基地和科研部门实践,必将还出现更多的名牌产品。如果不凉意这些名牌产品档案形成和建立,就可能使一些名牌产品改变原来的栽培方法,逐渐退化流失,或被别人抢先注册,造成不良的经济损失,档案对保护名优产品起依据和见证作用,因此就必须在创名牌产品的同时,注意形式、积累、整理、保管好那些名、优、特产品的档案。

三、加强“名牌产品”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农产品调研方案篇2

关键词:创意农业;创意化经营;农民增收

一、创意农业的基本内涵及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创意农业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论述,概括而言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从农业生产的研究视角,把创意农业界定为与农业生产过程相关的各类创意活动及其载体;另一种是从创意产业的视角来认识创意农业,认为创意农业应该不仅仅是指生产若干创意农副产品,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在对长沙望城县的长期调研中,我们所理解的创意农业是指在品种选择、产品的生产、产品销售等农业经营环节中运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或模式。

近年来,我国各地立足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鼓励农业创意化经营,拓宽了农民增收领域。通过整理国内外创意农业和农民增收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中比较缺乏具体的农业创意化经营的实例,尤其湖南省的农业创意经营的优秀个案不足,故我们希望能在湖南省农业创意的个案深入研究,重点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地的农业创意化经营模式和农民增收的关系,从而得出一些创意农业发展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二、长沙市望城县农业创意化经营促使农民增收的情况

在进行“农业创意化经营促使农民增收”主题的长期调研中,有针对地选取了长沙市望城县乌山镇、靖港镇、格塘乡三个调研地点,深入农村实地考研当地农户的农业经营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团队发现长沙望城县乌山镇的农民合作社办得热火朝天,典型的创意农户也都是合作社的创始人,下面是我们重点走访的两个个案:

1 周铁刚:原为普通农民,现为隆平乌山贡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他发展的创意农业在于成立贡米合作社,较之其他企业运作环节最精,成本最轻,故凸显价格优势。另外,由于贡米富含微量元素硒,价格比一般大米高出4倍,所以农民收入也倍增。

2 周正良:团山湖村正良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他的创意农产品首推绿壳蛋鸡,由于绿壳蛋鸡产量低而绿壳鸡蛋营养价值颇高,因此正良合作社绿壳鸡蛋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促使正良合作社的社员平均都能增收五六百。类似增收情况的还有合作社的水果红薯,保守估计收入也超过普通红薯的3倍;翘嘴鱼,销售价格每公斤达到110元,是普通鱼类价格的7、8倍;迷你南瓜新品种“日本桔瓜”,观赏、食用兼用型,市场价格一般为2元/200克,同样增加了合作社农户的收入。

上述个案都是创意农业在品种和销售环节的创新,在长沙市港靖镇我们还能发现生产模式上的个案,将农业创意发展与农村旅游观光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发展的道路。该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创意基地都是最初由普通农户开创出来的创意漠式,其灌注到农业上的蓬勃活力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创意思维给予农村致富发展深刻的思考。都邀农业生态创意园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绿色种植业,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之路,创绿色生态品牌,打破传统种养理念,实现产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了农民增收。另一个典型个案是长辉生态农庄,园区内的会所区将生态餐饮、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功能合为一体,打破封闭的室内环境。待香瓜满地,葡萄满架,西瓜满园,自然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这样不仅能在一般瓜果类收获E取得收入,还能在文化价值为创意园带来丰厚利润,参与园艺种植的农民收入自然会比一般种植农户收入高。

三、长沙市望城县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创意农业的发展价值和其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调研方案篇3

一、目标任务

提高全社会对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危害性、禁用政策、替代产品的了解和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完善5种高毒农药禁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部门间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联合会商、监管机制,加大对非法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出口和应急所需高毒农药的登记和生产管理,加快替代产品及其配套技术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力争实现在我国真正全面禁用。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宣传。宣传内容要突出重点,重点宣传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危害性及其典型案例、国家有关禁令和法规的具体要求、可供选择使用的替代农药产品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对违法经营使用行为的举报投诉机构。宣传方式要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信息传播等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央七台和农民日报,在关键时节进行专版、专题宣传;另一方面,要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赶集、农民田间学校、专家巡回指导等活动,采取免费印发挂图、明白纸、公开信和日用宣传品等方式,进行灵活多样的宣传。

(二)完善法规。一是针对5种高毒农药禁止销售、使用,就监督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加强调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二是就国内应急所需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和调用、收缴高毒农药的销毁处理、重大病虫害暴发和严重污染中毒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研究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定。三是制定《紧急需要农药登记管理规定》和《农药标签管理办法》,完善农药管理规章,规范登记审批和农药标签。

(三)强化监管。组织各级农业行政部门,深入开展农药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一要在今年春季对本辖区农药生产、经营者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检查,全面掌握农药生产经营者住所、资质、生产经营范围、主要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重点检查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生产、库存和非法销售情况,建立详细的记录档案,对有关证照不全、不符合法定资质的生产、经营者,要坚决依法予以取缔。二要及时公布获准登记保留的出口和国内应急所需高毒农药生产企业名单,供社会各界随时查询,以加强社会监督。三要结合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有关农药销售、使用的关键季节和重点地区,组织开展农药产品质量和标签监督抽查,重点检查是否生产、销售5种高毒农药产品,重点抽查5种高毒农药的替代产品和近年抽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农药产品,重点检测是否含有5种高毒农药成分。我部将组织开展防治小麦、水稻、蔬菜、水果病虫害农药质量和标签专项抽查。要公开通报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者,依法查处制售假劣农药和非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行为。四要利用监测抽查、明查暗访和举报投诉发现的线索,会同工商、质检、公安等有关部门,追根溯源,彻底捣毁制假售假和非法生产高毒农药的“黑窝点”,抓源头、打惯犯,对涉嫌刑事犯罪的,要按规定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四)加速替代。继续组织各级农业部门及其植保机构和有关科研单位,加大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力度,开展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筛选高效、低毒的替代品种和剂型;对替代品种进行抗药性、生态环境风险评估;针对水稻等8种主要作物、稻纵卷叶螟等20种主要害虫,研究配套的科学、实用的防治技术;按生态区和不同作物、不同害虫,建立一批示范区,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加强相关技术培训和指导,加速替代产品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

(五)完善协调机制。针对5种高毒农药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为了加强沟通协调,形成部门间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机制,主动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建立高毒农药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我部范小建副部长牵头,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各一名主管司局领导为协调员,各一名主管处级干部为联络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相互通报情况,商议有关工作,共同组织保留生产能力的监管、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查获高毒农药的处理处置、重点工作的督导检查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活动。

(六)落实属地责任。要依据有关法规,通过适当方式,进一步明确高毒农药管理属地责任制,督使各级地方政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因监管不到位,措施不落实,,疏于管理而造成的违法生产、经营、使用5种高毒农药活动猖獗,或发生重大事故的地区,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分工与进度

(一)宣传工作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办公厅、农技推广中心和药检所配合。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宣传5种高毒农药危害性、有关禁令和法规要求、替代农药产品、举报投诉事宜,全国农技中心负责宣传替代农药产品科学使用和有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4月15日以前,分别提出具体的宣传方案,报种植业管理司。办公厅协助联系有关新闻媒体。

(二)法规工作由农业部政策法规司牵头,种植业管理司和药检所配合。4月底以前,组织有关单位,针对5种高毒农药监督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解决建议,与有关部门协调。6月底以前,形成比较成熟的《紧急需要农药登记管理规定》和《农药标签管理办法》;8月底以前,经进一步征求意见、修改和专家论证后,报部常务会审定。

(三)市场监管工作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政法司、市场司、药检所配合。3月底以前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农药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全面部署今年农药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并组织开展防治小麦病虫害农药质量和标签抽查;6月,组织开展防治水稻、蔬菜、水果病虫害农药质量和标签抽查;9月底以前,汇总和通报抽查结果,完成违法处罚事先告知;12月底以前,完成违法处罚工作。

农产品调研方案篇4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农产品调研方案篇5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

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农产品调研方案篇6

【关键词】农业支持 贸易支持 农业科技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现代化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世界各国的农业支持政策一般采取立法形式,并采用项目计划管理,其中尤以美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最为完善。美国政府把各种农业政策规定都形成法律条款,从而使支持政策的实施有了法律保障。因此对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农业支持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

一、美国农业支持政策变革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美国政府不断地及时调整农业支持政策,其重要农业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

根据最新的农业法的正式名称为《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FSRI法案),该法当年生效,有效期到2007年。新农业法案宣布在19%年农业法案的基础之上大幅提高农业支持,在未来10年中,新增加828亿美元,达到1900亿美元。按照19%年的农业法案计算,在2002-2007的6年的补贴额约为666亿美元,新农业法案增加519亿美元,总计6年达1185亿美元(见表2)。

二、现阶段美国农业支持政策

1、现阶段美国农业生产、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在美国农业支持政策中,生产支持、收入支持和价格支持政策占重要位置。美国财政支农中,收入补贴和价格补贴始终是财政支农中的主要部分。不仅如此,2002年的《美国农业法》把为农场主“提供可靠的收入安全网”作为主要目标,在农产品补贴、资源保护、贸易促进、农业信贷、技术推广和灾害救助等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农产品补贴方面,大幅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郝冰,2005)。

美国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支持政策,作用对象是广大的农业生产者,作用范围是部分农产品。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农业生产者摆脱因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所带来的威胁,保证农业生产者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从而保护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其支持政策包括:优惠的农业信贷政策、农业保险体系、目标价格和差价补贴、农业税收政策、生产控制性补贴。

2、农产品贸易支持政策

美国农产品贸易支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并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使国际市场成为美国农产品余缺平衡的调节器,最终目的是使国内农产品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上,维持并促进其整体农业生产能力(李国祥,2002)。其实质仍然是保护农民的利益,保证农民收入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具体有:第一,出口加强计划,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扩大出口需求政策、农产品出口价格补贴、提供出口信贷保证,保证资金来源、扶植建立不同农产品的行业团体、协会,开发国际市场和凭借农业的比较优势,利用贸易谈判向其他国家施加压力,促使贸易伙伴国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疏通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渠道。第二,贸易控制计划,为了使美国国内农产品免受进口农产品的冲击,美国政府对农产品进口数量采用关税和进口配额,再就是非关税措施,特别是运用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等限制进口,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入。这个政策使美国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保持了对国内农产品的强力需求。

3、农业科技发展政策

美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目标始终围绕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和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二是通过教育和推广培养能掌握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的农业劳动者,把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政府组建了完善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以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三、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1、逐步实行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

按照WTO规则要求,对“黄箱”政策的支持目标和支持结构做较大调整,由主要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补贴转向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并重新确定“黄箱”政策支出的重点。包括:继续对农用生产资料给予价格支持和政策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补贴、对符合国家支持方向的农业投资给予补贴和加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投入等。

2、进一步完善农业对外贸易政策

其具体贸易政策包括:一是出口政策。取消对大宗农产品的出口数量限制和统一经营,鼓励所有具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参与农产品外贸经营;为防止放开出口经营可能出现的国内企业无序竞争和出货价过低的现象,建议由行业联合会协调出口价格;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检疫标准,简化农产品出口检疫检验流程,对鲜活农产品的出口运销,航空、铁路、交通部门要保证运输,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通关速度。二是金融支持政策。对资信良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运用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及时满足其资金要求,并提供融资、结算、信息咨询等服务;对企业收购出口农产品的合理资金需求,允许企业凭出口“订单”或出口信用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要按照国家外贸发展基金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使用条件的农产品出口项目融资予以贴息;降低出口产品运输检验检疫收费标准并给予一定补贴,以降低出口成本。三是税收支持政策。农产品出口企业优先享受国家“免、抵、退”税政策;调整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的低退税率结构,按照增值税征税率进行全额退税。

3、发展农业科技,完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体系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一亩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的质量也不高,一类和二类耕地只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中低产田则占到80%左右。而且,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滥用化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了土壤质量下降,因此需要保护和改良土壤,优化农作物品种,提高土地生产率,促使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郝冰: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演进逻辑[J].农业经济问题,2005(9).

[2] 贾丽娟:美国农业政策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2003(16).

[3] 张光、程同顺:美国农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调研世界.2004(4).

农产品调研方案篇7

 

一、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市场管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特色介绍

 

通过讲授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发展动态的讲授和研究,使学生把握市场营销观念及理论的演变和新发展;并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中的某些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市场营销实践现状及其案例分析,了解和借鉴市场营销现实,加强感性认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已有的案例库资料的基础上追踪典型案例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新发展,通过对其不断完善筛选形成案例库更新;同时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新案例引人课堂。运用音像案例的观摩、文本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性案例的操作来进行教学。

 

初步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解决企业在农产品营销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调研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企业的农产品营销活动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诊断,并提出农产品市场营销改进方案。

 

(二)农产品市场营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创新性

 

农产品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既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又兼有营销业务能力,既懂营销技术又懂营销管理基本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受教学生能够掌握国内外主要产品的供求状况、区域分布以及营销特性,了解国内外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前沿热点。能够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性、实践能力以及开拓精神的实用型人才,为未来参加市场营销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市场营梢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笔者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即贯穿一条主线、实施两个教学方法、把握三个重点、联系四个实际、抓好五个环节。

 

(一)贯穿一条主线,着重强调在教学中要强调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路、观念、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强调一个“度”的把握;

 

(二)实施两个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一是互动教学;

 

(三)把握三个重点,即: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研与预测、4PS的分析;

 

(四)联系四个实际:国内外实际、企业成功实际、学校实际、个人成功实际;

 

(五)抓好五个环节:笔记、作业、讨论、论文、演讲。

 

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结合国内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市场营销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

 

互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开启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听课兴趣,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并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等能力和团队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在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教育,提倡创新精神。

 

三、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资源特色

 

(一)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使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能力,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职能的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者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二是发展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手段的掌握。

 

培养学生六大关键能力。按照市场营销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六大关键能力,即环境分析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市场预测能力、4PS分析能力、相关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六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农产品市场营销所需的实用技能上。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步赚

 

1.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的要求进行本课程的建设,同时引进、补充新的课程组成,优化课程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2.修订和完善配套教材建设,特别是要出版实践性教材,完善教学文件的管理。建立齐全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习题集、讲义、试题库等教学资料,输人计算机进行管理。制作或完善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库、模拟实验等。

 

3.补充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站中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和教学,并提供大童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学。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变过去“课程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和知识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转换与迁移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营销经营决策能力。按照建立国家、省厅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要求,系统扎实地对市场营销建设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整合,提高学生场营销的实验实践能力。学会用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农产品调研方案篇8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去年,省人大农委会同省农业厅专门赴江苏、山东等省考察学习,就立法的指导思想、重点内容等达成共识。《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列为省人大常委会今年一类立法计划后,农委高度重视,把做好这项法规初审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抓,组织力量,提前参与。今年上半年,农委会同省法制办、省农业厅、省食品药品等部门赴台州等地开展立法调研,多次参加立法研讨会,提出了许多建议意见。8月,《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形成后,农委听取了省农业厅、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局等有关部门关于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汇报;并组成三个调研组由省人大常委会程渭山副主任和委员会领导分别带队、省级有关部门的同志参加,分赴宁波、绍兴、金华等设区市和奉化、上虞、浦江等县(市、区)开展调研,征求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畜牧屠宰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单位进行座谈;9月初,又先后走访了省新农都实业有限公司、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等单位征求意见。此外,常委会程渭山副主任还带领农委有关人员赴上海市考察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10月22日,农委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认真的审议。

委员们认为,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产品监管体制改革,创新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从调研情况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界定不够清晰;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机制不健全;基层检验检测能力不足和监管力量薄弱等。委员们认为,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委员们认为,省政府提请的条例草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精神,符合浙江实际,结构合理,内容全面,基本可行,建议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同时,委员们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的意见。

一、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的问题。条例草案第五条对于县级以上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包括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是以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后为界,实行两段式监管,这是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农产品或环节仍然存在着监管边界模糊的问题,容易产生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为了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建议在这一条中增加:“部门之间对监管职责存在争议时,可以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职能部门负责监管”的规定。同时,在调研中,有的地方反映法规中规定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包括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职能交叉、力量分散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要求,建议增加鼓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内容,以整合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水平。

二、关于农产品安全的社会共治问题。社会共治是食品安全工作领域里的一次理念创新,应当成为这一条例的重要原则。条例草案第七条第二款虽然对农产品的行业协会作了自律的规定,但对如何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标准制定、农产品安全评价和行业监督上没有具体表述,建议将此款修改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参与农产品标准制定、农产品安全评价和行业监督,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等服务,指导其依法从事农产品生产活动。”

三、关于农业投入品的范围和监督问题。农业投入品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加强监管。条例草案第十一条第(一)项农业投入品范围还不够全面,建议修改为:“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除草剂、生长调节剂、防腐剂、保鲜剂以及各种农牧业生产所需的微量元素等。”为赋予农业行政部门适当的处置权利,条例草案第三十条对农业投入品监督作了规定,但表述不够全面,建议修改为:“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农产品生产环节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依法制止和处理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并将监督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布。”

四、关于增加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问题。条例草案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的内容。调研表明,家庭农场已经成为我省农业生产的新型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议第一款修改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种植业、养殖业专业大户(以下简称规模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同时,第三款关于“一定规模的其他农产品生产者的具体范围,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的内容,建议修改为“规模农产品生产者的具体标准,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五、关于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省市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大多具有较强的检验检测能力,而县乡两级检验检测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基层监管机构“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主要集中于县乡两级的情况是不相匹配的,亟待尽快提高县乡两级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议在第五章监督管理中增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相适应的综合性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县、乡基层检验检测队伍建设和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的规定。针对目前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建议增加“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相应规定。

六、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问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目的是对农产品中的已知危害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将来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未知危害因素进行预防和监管。为了增强条例的科学性,建议条例草案第二十七条修改为:“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年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并提出监督管理和处置措施。”

农产品调研方案篇9

高毒农药禁用和淘汰究竟会给农药行业和农药企业带来哪些最直接的影响?这一新政是否会为生物农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契机?当下,《方案》成为相关协会及农药生产企业热议的话题。

高毒农药将无“地”自容

《方案》规定,将分步淘汰和禁用现有高毒农药,提出停止高毒农药的新增登记和生产许可,撤销高毒农药在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上的登记,2011年底前禁用和淘汰苯线磷等10种替代产品较充足的农药,对尚没有理想替代产品或禁用后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杀扑磷等12种高毒农药,进一步加强科学论证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本着成熟一个禁用一个的原则,择机启动禁用程序。

“比起原来一刀切式的禁令,新政策提出的进阶式禁用确实给了众多农药企业喘息的时间。”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孙叔宝强调:“企业加快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品种才是长久之计。”

据工信部原材料司调研员张文明介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禁止生产使用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开始,已禁用了包括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在内的23种高毒、高风险农药,限制了19种农药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目前我国仍在生产使用的高毒农药还有22种,且大部分是杀虫剂,涉及的企业有400多家、900多种产品,生产能力约10.4万吨,每年产量5万吨左右,大约占农药总产量的2.5%。

由于我国农药生产、经营主体较多,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种植模式多,一些农民安全合理用药意识薄弱,因违规使用高毒农药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人畜中毒事故仍时有发生。南通市农药协会秘书长戴宝江坦言:“刚刚颁布的《方案》其实具有典型的中国农药工业发展的特色,《方案》的出台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认为,无论站在促进行业发展、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虽然会给企业带来暂时的影响,但对整个行业发展来说,这都是可以克服的。

“严管高毒农药的使用工作应坚持一边堵、一边疏的方式,而不能只堵不疏。”上海威敌生化(南昌)科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中兴的一席话似乎更有针对性。他认为,为切实保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应鼓励、引导高毒农药生产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进一步严格农药企业和产品环境的准入制度,鼓励高效、低毒、安全替代产品推广使用。同时加大农药管理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药监管水平,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

生物农药迎来发展“生”机

随着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大力发展和推动安全、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呼声强烈。因此,农业部此次出台的《方案》让市场再次联想到了生物农药。

新闻会上,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周普国强调:“禁用淘汰高毒农药,是适应国际农药管理发展趋势,可以为高效低毒农药,特别是生物农药的推广使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保障农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10月,我国农药行业完成投资约204.6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生物农药子行业共完成投资81.1亿元,同比增长31%;而化学农药子行业共完成投资123.4亿元,同比增长16.2%。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认为,生物产业是七大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农药产业是生物产业的一部分,未来生物农药行业相对于化学农药行业而言在相关政策方面会有一定的优势,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对此,农业部药检所副所长顾宝根表示,近几年我国生物农药、环保型农药的发展很快,农业部为执行高毒农药的禁用,也将出台一个鼓励生物农药登记方面的规定,目的就是鼓励和发展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从管理、应用、行业发展的三个层面,我们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农药使用的安全。

北京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王兵教授则表示,生物农药在近几年来虽然有很大发展,但从统计数据来看,与化学农药相比,在消费者观念、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市场流通等诸多环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推广和应用中,由于国家植保推广体系不够健全以及生物农药药效反应慢、价格不低、技术要求高等特点,生物农药对社会的贡献还未充分展现出来,未来发展亟须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市场空间大,推广路漫漫

与其他业内人士的观点稍有不同,戴宝江认为,禁用高毒农药并不见得会给生物农药市场空间带来多大的刺激作用。他解释说,一方面生物农药仍存在着药效慢、效果不稳定、价格高、推广难等多种缺陷;另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生物农药的环保相容性要求会更高,推广生物农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总体来看,禁用和淘汰高毒农药对生物农药的推广和销售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政策的调控并不能为生物农药带来迅速实际的效益。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宏泉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做生物农药的企业,没有一家是靠生物农药赚钱的,业内企业基本上都是依靠其他产品盈利来弥补生物农药的亏损,天惠也是如此。”

同时,唐宏泉也表示,粮食安全、动植物安全、农资安全与低毒、无公害农药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循环链,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企业,坚持做生物农药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来禁用、淘汰高毒农药还需以预防为主,在不排除使用化学农药的前提下,实行生物农药综合防治为重点的植保方案。

农产品调研方案篇10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 1月8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韩长赋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认认真真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好2014年各项任务;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关于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指示,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风险意识,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会议决定将2014年定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明确了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生产管控和生产记录、严格监测抽查制度、逐步建立产地证明和追溯管理制度、严格畜禽定点屠宰和奶站许可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严格的案件查处移送和责任追究制度等重点工作举措;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会议强调,要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执法监管和标准化生产两手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推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相关单位要抓紧行动、主动入位,制定分工方案,落实责任,明确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二是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继续集中力量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严防重大事件发生;切实强化生产源头管控,加快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和普查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把好准入关,因地制宜、梯度推进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要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加快构建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全面加强基层特别是县乡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尽快提高执法监管能力;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尽快厘清监管边界,形成“分兵把守、协调配合”的监管机制;推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的绩效考核范围,健全考核评价、督查督办、责任追究制度。五是着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出现问题,要按照应急预案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有度应对,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依法科学处置,切实把问题解决在点上,防止扩散蔓延。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农业部2014年会议计划和庆典论坛计划》《农业部展览工作管理办法》《农业部2014年展览计划》,强调要按照中央有关精神要求,坚持厉行节约,进一步大幅精简会议,严控会议规格、规模和时间;要按照“减量、立制、转型”的原则,加强监管,节俭办展。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