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6:17:30

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范文篇1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占整个工业比重大,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中,种植业加工业企业有30家,畜牧及其它加工业14家。在种植业加工企业中,以食用菌、茶叶、优质粮油、金银花及中药材、酒业为主,以优质粮油加工企业最多。市场知名度相对较大的加工企业有10家(绿颂米业、龙头面业、长赤翡翠米业、南江林产品公司、通江银耳集团、山霸王公司、罗村茶叶有限公司、江口醇及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较有市场知名度的产品有:龙头面、绿颂米、翡翠米、亦奇牌菜籽油、米仓山牌核桃、金银花(茶)、通江银耳、罗村茶叶、小角楼和江口醇酒、何大妈豆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有12家(5个粮油企业、4个茶叶企业、1个水果企业、1个干果企业、1个食用菌企业)。

(一)粮油产品加工情况。以龙头面业、长赤翡翠为代表的17家粮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35万吨,年实际加工不足25万吨;具备精深加工能力的5家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年实际加工不足10万吨。小型加工业主82个,年加工能力30万吨,年加工销售收入14.64亿元,其中小角楼和江口醇占6亿元左右。

(二)蚕桑产品加工情况。全市3家茧丝加工企业,主要是加工生丝产品,无精深面料和终端产品,由于原料不足、国际市场起伏大,常年处于半生产状态,年加工销售收入仅0.8亿元左右。

(三)果蔬产品加工情况。全市果蔬加工企业仅有4家(寿星果业有限公司、*罐头食品厂、何大妈豆瓣厂、驷马豆瓣厂),年加工营销能力仅3.5万吨,年销售加工收入0.36亿元左右。

(四)茶叶产品加工情况。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规模以上企业仅3家,加工业主和小型加工厂(场)、家庭作坊共36家,除罗村茶业、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年加工总量450吨,年产值仅0.32亿元;小型加工厂(场)和业主、家庭作坊年加工总量1500吨,年产值0.83亿元左右,茶叶年加工销售总收入仅1.14亿元左右。

(五)金银花及中药材加工情况。主要加工企业有正华药业、同心药业、百顺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普瑞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米仓山林业集团有限公司(金银花饮料)、巴山植化厂(金银花中药提取液)、南江大河金银花茶加工厂(金银花茶)等6家企业。年加工能力(原料)达3万吨,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其中,金银花茶的加工业主(基点)达11个,销售收入达0.35亿元。年销售总收入1.7亿元。

(六)食用菌产品加工情况。从事食用菌加工经营的3家企业是通江县银耳集团有限公司、山霸王集团有限公司、光泰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营销能力4000吨(干制品),年实际加工营销2000吨,年销售收入0.86亿元,大巴山食用菌协会年加工销售收入0.6亿元。

以上36个加工企业(规模以上30个),130个小型加工厂(场)、业主和1个专业协会的年加工销售总收入为20.11亿元。年加工增值5.4亿元。

二、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因素

(一)缺少优质专用原料。国际国内优质加工小麦、水稻、玉米产品在*很少。目前尚未种植加工高档产品的小麦、水稻、玉米品种,已种植相对优质品种仅能加工中低档产品,且尚无法形成专用原料生产基地。

(二)加工设备落后。我市粮油、茶叶、茧丝、中药材等产品的加工设备大多数已落后国内主体加工设备,因此,加工质量及效益显著低于其它先进地区。

(三)加工企业运转困难。在我市,金融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推动虽然一直在加强,但推动力量一直很弱。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原料收购资金不足,导致常年处于半生产状态。

(四)企业产权机制不活。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改制资金筹措难。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改制不彻底,生产经营机制不活,员工及管理者、法人代表的积极性不高,也难以发挥。

(五)缺乏集团优势。20亿的年销售收入分散在36个加工工企业、130个业主之中,除两个酒厂以外,尚无1个亿元加工企业。

(六)本地原料利用低。部分粮油加工企业主要采用外地原料生产,放弃本地产业化基地建设,致使常年原料不足,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加工集团化、经营集约化和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特色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前,力争在*建成6大加工基地(优质油料深加工基地、优质富硒茶深加工基地、食用菌深加工基地、金银花及中药材深加工基地、茧丝加工基地、大米和条面加工基地);力争实现“四增”目标(①加工企业实力增强,培育3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②农产品深加工率进一步提高,将油料、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深加工率从35%提高到60%;③加工效益增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制,企业年盈利率超过15%;④农民收入增加,加工企业产业化基地农户,仅加工产品带动农民增收100元以上)。

四、发展措施

(一)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优势产业园区。要在全市建好20万亩的金银花加工原料基地、20万亩茶叶加工原料基地、5万亩茧丝原料加工基地,50万亩优质油料加工基地、50万亩优质稻米加工基地,3万吨食用菌加工基地。在工作中,一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推动;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持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模式,壮大支柱产业。

(二)科学规划,培育和打造农产品加工强势集团。按市场经济原则培育和打造大米、条面、中药材、食用菌、茶叶、菜籽油加工的龙头集团,采取扶优扶强的办法支持特色产业的主要加工企业,努力打造亿元龙头集团。

农产品加工业范文篇2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

2.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产品深加工;奶业要优先提供优质、营养的学生饮用奶;水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3.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皮革等传统加工。鼓励发展精制糖,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保健茶;发展丝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合理利用和开发食用菌等农业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对市、县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优先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各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修)订和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七)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需征用土地应依法报批,各项费用按合理标准收取。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

农产品加工业范文篇3

一、充分认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多重增值,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解决“三农”和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实现“加快”、“率先”,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314”总体部署,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一圈两翼”布局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发展特色产业、名牌产品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注重速度与质量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增加城乡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市场需求的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2﹒统筹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初加工,积极开发深加工,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区域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3﹒科技创新原则。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保护和发展特色传统工艺技术。

4﹒质量安全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快实施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认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

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发展与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着眼于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目标任务

农产品的加工及其制成品向多样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10年主要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或国际水平,创建一批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建成我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体系,培育形成科技先导型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框架,建设一批重要农产品加工技术中心,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部级和市级龙头企业、示范企业,以加工项目带动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率(一次加工)达到50%以上,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占35%左右。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紧紧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以骨干项目为支撑,突出发展重点,开发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粮油、畜禽、果品、蔬菜、水产品、中药材、林产品、纺织、皮革和烟草加工”等10大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粮油加工业。重点发展稻米、油菜、酒类酿造加工,大力开发薯类产品、调味品、饲料、杂粮加工。

(二)畜禽加工业。重点发展肉制品加工、乳品加工。大力发展皮革、肠衣、猪鬃、羽绒等畜禽副产品加工,开发特色畜禽产品加工。

(三)果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柑橘鲜果加工以及果汁开发生产,积极发展南方早熟梨、枇杷、猕猴桃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果品生产与加工,开发生产干果产品和综合利用皮渣。

(四)蔬菜加工业。重点发展榨菜加工,大力发展普通蔬菜加工,开发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以及膨化蔬菜、保健蔬菜和野生特色蔬菜加工等产品加工。

(五)中药(材)加工业。重点培育现有中药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组建制药企业集团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特色中草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中草药材片剂加工和民族中药生产。

(六)林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以林产品作为原料的竹木家具、茶叶、笋竹、香料加工,大力发展林桨纸、生漆和竹木装饰材料,开发工艺品、休闲旅游品等特色林产品加工。

(七)水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对水产品进行“保鲜、保活”的制冷加工、贮运和连锁配送业。开发新型盐干品、熏制品、调味制品加工。

(八)纺织加工业。重点发展苎麻、丝绸加工,稳定、巩固、提高棉纺织加工,开发兔毛等纺织品精深加工。

(九)皮革加工业。重点发展皮鞋生产,大力开发生产皮革制品,稳定发展制革业。引导企业在重点地区集中发展,培育品牌,打造中国西部皮革制品加工中心。

(十)烟草加工业。重点培育现有烟草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建立优质烟叶基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打叶复烤能力。

四、切实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工作

(一)科学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各区县(自治县)应紧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产业特色,科学编制和实施区县(自治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渐进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优化结构,建好原料基地。各区县(自治县)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要求,引导原料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建立与加工企业配套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区基地。

(三)培育龙头,做强加工企业。各区县(自治县)要选定一批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企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水平,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企业集团。

(四)招商引资,搞好项目建设。充分依托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确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建立市、区县(自治县)两级农产品加工项目库,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实行积极开放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外来投资。搞好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建设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五)依靠科技,提高加工水平。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优先支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引导支持企业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加工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科技对接,加快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组建**市农产品加工业专家顾问团,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策略、技术咨询和市场开发等方面提供服务。

(六)加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注册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争创名牌产品、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申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七)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步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培育经营投资主体,激活各项资本的投入。激发公众创业,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鼓励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投资农产品加工;鼓励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按照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后直接上市融资;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优越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开发资源,投资农产品加工业。

(八)强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完善服务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定一批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实行目标考核、跟踪服务和重点帮扶;组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中心,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人员培训、产品研发、科技孵化、技能鉴定,国内外产品展示、展销等综合服务。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财税扶持政策

全市各级财政要安排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级政府要通过资金整合,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市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包括农业产业化资金、百镇工程资金、乡镇企业资金以及其他农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市科技三项经费、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也要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骨干企业、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财政贷款贴息和项目补助扶持。

2008年1月1日前,在市内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在3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设在我市属于国家鼓励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2010年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项目,继续享受购置国产设备的40%抵扣新增所得税政策;对属于国家鼓励的内外资项目,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按有关规定享受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有困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按税收管理权限报批减免。

(二)金融扶持政策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特点,开拓新的信贷品种。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示范企业,金融机构可以灵活运用票据、出口信贷等多种融资方式予以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及时发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要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级建设工作,扩大农户贷款的发放面。加快完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信用担保公司,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担保。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建立“银、企、农”风险共担机制。

(三)收费优惠政策

对各种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所办手续由市、区县(自治县)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全程。禁止对竹木等资源型农产品非法收取各种管理费、资源费。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经考核认定,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城市规划区内农产品加工业按规定缴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城市规划区外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投资2000万元以上新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投产后,应按国家规定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环保部门以排污项目形式适当安排用于农产品加工业污染治理。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和加工设施用电,按所在区县(自治县)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惠计费。对新批准建立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免收3年市场管理费。

(四)用地优先政策

根据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可在各区县(自治县)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基地(园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企业经营所需用地,优先审批,其农用地转用、土地征(占)用各项费用按国家重点项目用地标准低限执行。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所需农用地转用和占用耕地指标统一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对占用土地进行永久性设施建设的,按非农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进行非永久性设施建设,且对耕作层不造成破坏的和对以畜禽加工为主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其新需不进行非农建设的畜禽养殖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租赁农民土地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根据其带动能力和基地规模,市、区县(自治县)两级财政部门可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投资农产品加工业,降低企业进入成本。

农产品加工业范文篇4

一、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加工型龙头

坚持把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作为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环节来抓,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千方百计培育做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点状”向“块状”发展。

(一)培育产业集群,打造规模优势。坚持以打造百亿元加工县市为目标,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初显雏形。目前,全市形成粮食、棉花、油脂、果蔬、畜禽、水产品等六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群,年加工农产品120万吨。依托酒业、华润啤酒、鸿新食品、隆华食品等食品酿造企业,大力发展包装印刷、塑玻制瓶、瓶盖制造、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配套建设了上海新鸿制罐、恒辉彩印、千源包装等项目,发展市内配套企业26家。酒业产业集群被纳入全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40个成长型产业集群,年实现产值30.96亿元,同比增长39.8%,税收1.82亿元,增长12.3%,稳居中国白酒制造业十强。依托奥美卫材、稳健纺织、旺家纺织等企业,发展配套企业60多家,年棉花加工规模达到30万锭,形成了集棉花加工、纺纱、织造、印染及医用卫材、服装加工于一体的纺织产业群。香港奥美公司在整体收购原改制企业基础上,先后投资5亿元进行技改扩规,建成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现代纺织工业园。总投资3亿元的奥美高新医用敷料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公司实现产值4.44亿元,税收939.37万元。

(二)坚持科技创新,打造品牌优势。大力实施新产品开发战略,积极构建政策引导投入、企业整体投入、银行信贷投入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技术实用人才,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争创精品名牌。酒业集团成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开发了大曲、谦泰吉等系列产品,被列为国家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精心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精品名牌,不断壮大精品名牌阵营。“”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大曲、三峡星等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牌白酒、白洋牌柑橘、百里洲牌无公害洲梨、九龙牌仙米、三峡星牌食用植物油等5个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

(三)强化基地建设,打造产业优势。优化以“种植业板块、畜牧小区、水产片带”为重点的基地布局,形成了西北岗地以水果为主,中部平畈以粮油、水果、畜禽为主,东南平原以棉花、砂梨、水产为主,四湖地区以水产为主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建成100万亩优质粮棉油基地、10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3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2万亩优质水产基地、80万头生猪基地、800万羽家禽基地、8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等六大农产品配套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双赢的利益机制。全市33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全市农业订单面积比重达60%。

二、活跃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营型龙头

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中轴作用,优化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密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链条,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涵盖种植、养殖、渔业、农业服务等行业,拥有社员35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3万多户,代销农产品34万吨,代购农用物资10.2万吨,协会成员年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一)引导农村能人牵头领办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村种养大户和营销能人的作用,鼓励引导其牵头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龚坪农机专业合作社由问安镇农民、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奖获得者李作孝于2003年组建,目前协会成员27人,年均完成机耕8万亩、机收3万亩、机插秧5000亩,年创收400万元。在协会带动下,问安镇被纳入宜昌市农机化综合示范区,人均拥有农机动力5千瓦,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70%以上。

(二)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合作社。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势,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为加工企业组织原料的购销型专业合作社。白洋镇农民向永益组建白洋柑桔产销服务协会,依托隆华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拥有会员61名,年销售柑橘1万多吨,销售价格比普通农户高出0.3-0.4元/公斤。大力发展以协会牵头的专业合作社。白银纺贸公司依托百里洲镇棉花协会与1.2万户棉农签订“售棉订单”,为棉农提供种子、市场信息、技术,并按高于市场价0.1元/公斤的价格与公司兑现收购合同,会员户平增收300元以上。

(三)鼓励涉农部门创建专业合作社。根据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的需要,鼓励农业、畜牧、水产等部门创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市水产局创建的市水产品产销协会,拥有会员286人,服务范围涵盖全市12万亩养殖水面,服务渔民8000余户、2万余人。协会以高于本地0.4元/斤的价格组织鲜鱼销往全国22个省市和港澳地区,年销售活鲜鱼3.5万吨。七星台农业服务中心创建的金大地农业生产营销合作社,建立了覆盖各村的农业信息传播系统,设立1个镇级信息服务中心、21个村级信息服务站、240个农业信息栏,开通农业信息咨询热线和七星台农业信息网站,每年举办各类培训50多场,培训农民1.5万人次,发放农业科技资料10万多份,发送农业短信11万条,在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培植流通型龙头

以打造三峡地区及西川东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遵循产业化发展方向,按照发展外向化农业的要求,不断强化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做好基地、龙头、农户和市场有效联结这篇大文章,努力构建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以五柳树市场为龙头,以江口商业城、董市综合市场为两翼,以乡镇集贸市场为网络的大中小市场相结合、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相结合、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建成各类市场15个,年成交额8.5亿元,上缴利税985.5万元。其中年成交额过亿元的2个,过5000万元的6个。

(一)突出区域特色,发展专业市场。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一步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建成了各类专业市场。一是加强大中型批发市场建设。依托五柳树农贸市场,不断增加品牌商品的占有量,建设辐射渝东鄂西的农产品贸易中心;依托雅畈木材市场,逐步建成川东鄂西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以市水产品产销协会为龙头,培育三峡地区水产品外运鲜销中心。二是加强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市场建设。改造升级百里洲砂梨市场、大蒜市场、顾家店牲猪市场、东湖无公害蔬菜市场、白洋柑桔市场、城区四码头木材交易市场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增强了区域辐射能力。顾家店镇拥有1个仔猪市场和4个仔猪交易所,从湖南、广西、江苏等地购进猪仔,满足了长阳、秭归等周边县市的需要,并远销潜江、河南等地,年销售额近亿元,成为湖北省几大仔猪交易集散地之一。

农产品加工业范文篇5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等12项。笔者将就这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根据初步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万多家,从业人数达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从1995年至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产值从15931.13亿元提高到近40000亿元,年均增长10.77%;销售收入从15076.94亿元提高到39104.63亿元,年均增长11.2%;利润从262.16亿元提高到1825.83亿元,年均增长24.1%①。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九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平均8.6%的速度增长,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15.4%左右,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2.12个产业均得到发展,食品工业仍占绝对优势。从1998至2003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个产业的增长情况分别为:农副产品加工75%、食品制造88.6%、饮料41.3%、烟草62.7%、纺织业76.5%、服装69.8%、皮革90.8%、木材101.7%、家具144.3%、造纸103%、印刷材料86%、橡胶71.5%。经过六年发展,除了纺织业结构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外,其它各业所占比例基本持平,包含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在内的食品工业依然占1/3强,大体上体现了食品工业在加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1995年至2004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均呈增长趋势,但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趋势远低于工业,略高于农业,2003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达1.04∶1。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27.49%下降到2004年的21%,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1998年的0.76∶1提高到2004年的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4.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块状经济格局。如浙江的水产品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储藏与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土特产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和羊绒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等。农业部在确立13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5.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1998至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57170个增加到72701个,每个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由1998年的0.32亿元增长到0.39亿元,年均增长1.66%。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如北京燕京啤酒、深圳农产品、温氏集团、内蒙伊利、鄂尔多斯、上海大江、吉林德大、江苏如意、河北三鹿、四川希望和云南玉溪等,都是国内著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创造的②。

6.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仅以速冻食品为例,中国的速冻食品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数百种。就某一种产品加工来说也在细分化。例如玉米加工,目前国内已有玉米方便粥、玉米爽饮料、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淀粉糖浆、饴糖、酒精、各种变性淀粉,还有黄原胶、甘油、山梨醇、各种味素和氨基酸等20几种产品。品种结构细分化趋势表明,中国开始出现了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好兆头③。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尽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农产品加工率低。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还不到1倍;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现代农业发达国家都在2-3∶1的水平,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在0.3-0.4∶1之间,其中西部地区仅为0.18∶1,远低于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都是食品工业,美国、法国、日本全部如此,食品工业的产值占这些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0%以上,是第一大产业;而我国只占7%,头几名都排不上。

(2)地区发展不平衡。全国282个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少,沿海省区多,如西藏3个、青海6个、宁夏8个,而沿海省份山东44个、浙江30个。全国约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为数不多,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3)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缓慢。统计数据表明,1998至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由18619.19亿元增长到40000亿元,增长了114.83%,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而从业人员从1559.37万人增长到1795.72万人,仅增长15.16%。至2005年加工业总产值增长到4.18万亿元,从业人员却下降到1785万人。

(4)加工企业效益低。1998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63%,同期工业企业为2.03%;200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为4.67%,同期工业企业为6.04%。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如小麦、苹果、柑橘等都缺乏相应的加工品种,专用基地建设在一些地区刚刚起步;油料作物中,高芥酸、高硫苷的油菜籽品种种植比例过大(95%),从而使加工成本增加,油品质量不高。中国小麦、玉米、稻谷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7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优势,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一些国家的食品工业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而中国国内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只有100多家企业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HACCP体系和ISO9000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更为薄弱。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

(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率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余额为0.15亿元,只相当于工业企业平均数的1/2;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到10%。这一切都直接制约加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它产业不同,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5)农产品加工业税负重。1998年至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销售税率从8.10%下降到6.49%,但同期工业企业销售税率从6.33%下降到4.72%,加工业比工业企业平均税负高出近2个百分点。

三、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2002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些促进农产品加工的政策措施,如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意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同年,农业部出台了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这些政策都在信贷、税收减免、技改等方面给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出支持措施,有力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但是优惠政策并非都能真正落实到位,贷款难、税负重,仍然是众多中小企业生存的难题。因此近期内,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能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适应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④。

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4.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近期应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等,以此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扩大出口规模。

5.调整产品结构。目前,国际食品生产和消费正在向安全性、营养健康性、功能性、方便快捷性食品方向发展。打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紧紧围绕国际国内市场发展趋势,基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积极发展深、精加工食品,在开发新兴工业化食品的同时,提高我国传统食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

6.加强部门协调。成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联合会,协调部门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管理″婆婆″过多的现实,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通过″超部门″的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和调控,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立一个稳定和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7.支持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一是完善法律法规,确实保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经理人人才库,完善经理人监管措施;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技能。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自觉推行现代管理的主体。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结和重组,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促使一批上规模的企业集团尽快成长起来,发挥现代管理的引领作用。

注释:

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5年的相关数据整理。

②参见《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6-2005年的相关数据。

农产品加工业范文篇6

一、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围绕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渔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把加快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效益渔农业的重点突破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改投入力度,促进了渔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已发展成为全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1年底,全县拥有各类渔农产品加工企业100余家,其中水产品加工企业90余家,纯农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水产品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特色和规模,行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水产品加工量6.4万吨,实现工业产值776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28.2%。纯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实现产值200万元。

㈡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几年来,渔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技改投入,提高装备、工艺和技术水平,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到2011年底,全县现有100余家渔农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4家,年产值1000-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7家,500-1000万元之间的企业6家。目前,有1家企业被列入省"五个一批"企业,1家企业列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企业列入县重点骨干企业。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企业17家,其中水产有限公司和水产公司获得美国FDA认证,另有8家企业获得韩日注册。

㈢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为适应市场和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水产品加工从传统的冻、活鲜、干品逐步向小包装、熟制品等精深加工转化,开发了蟹肉罐头、鱼糜等精加工水产食品,全县基本形成了冻小黄鱼、冻虾仁、冻切割蟹、方头鱼、蟹肉罐头等品种繁多的水产品系列,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升,使水产品逐步摆脱了产品结构单一的格局。纯农产品加工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加工的产品主要有银杏、茶叶、桂花、花生、柃木、粉丝、香干、硬糕等产品,为纯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㈣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

目前,全县渔农产品外销市场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及美国、欧盟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实现出口商品供货额39000万元,占全县出口创汇总额的63.9%。内销市场也不断拓展,产品遍及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和周边其他地区。

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相对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全县100余家渔农产品加工业中,除等少数企业外,多数都是规模以下企业,加工设备简单,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精深加工水平低,高附加值和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是规划和调控力度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多,行业无序竞争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多数企业仍以渔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产品结构类同,为争夺市场,企业间互相压价,导致效益低下。

三是加工原料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由于渔业资源逐步衰退、农产品加工原料季节性生产等原因,造成渔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难以保证,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尤其是纯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总量偏小,受加工原料制约更加明显。

四是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难度较大。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刚完成经营初期的资本积累,在进行厂房、设备等改造后,流动资金普遍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企业的规模扩展。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全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强渔农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大力扶持渔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渔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建成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㈠水产品加工业。在巩固经济鱼类传统加工优势的同时,重点要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一是利用入世后通过引进国外水产品加工的先进设备,努力提高经济鱼类的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生产小包装风味食品。二是加快低值水产品的加工增值。要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低值水产品资源,眼睛向内,着重开发海鲜速食产品系列,如鱼肉丸子、美味鱼排、鱼酱、鱼香肠等,打出自己的品牌,争取进入超市销售,以提高其附加值。三是加大海洋药物开发力度。加强与海洋研究所、高等院校、食品研究单位等科研院所联络,综合开发利用各类水产品,研制抗癌、抗衰老、益智保健等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海洋药物产品。四是全面启动贝类净化项目。突破贝类净化中性试验技术难点,发挥我县滩涂面积广、宜养贝类品种多的优势,抓住国际市场对净化贝类需求旺的契机,努力培植,使我县成为全省最大的净化贝类出口基地。

㈡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我县具有海岛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物种资源条件,拥有为数不少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但目前部分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低,缺乏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存在进行产业化开发的较大潜力。根据目前市场上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状况,发挥区域优势,重点发展银杏食品、有机茶、獐系列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

㈢饲料加工业。随着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为饲料加工业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十五"期间,重点扶持1-2家饲料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低值鱼类和贝壳类废弃物,开发富含钙质、动物蛋白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形成规模,创立品牌。在满足我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外地市场。

三、加快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㈠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行业整体实力。

以渔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对延长产业链,提高渔农产品附加值,抗御市场风险,增加市场竞争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针对我县实际,要制订并落实鼓励扶持渔农产品生产加工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一些产品有特色、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途的加工营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植其上规模、上层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渔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尽快提高渔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扩大渔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同时,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开展"两头在外"业务,推动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业技术发展水平。

要提高渔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效益,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以渔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的产品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一是要加大技改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的开发和设备、工艺的引进和更新上,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速与国际接轨,提高加工能力。二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合资,充分他们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引进他们的科研成果,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新产品,进一步提高渔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三是建立和完善渔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体系。要抓紧建设全县渔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和基地、加工、流通渔农产品自我监控体系,对渔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有效的全程控制。四是加快品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按国际、国内的标准化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和创名牌工作,提高我县渔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㈢重视行业协会建设,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我国入世后,企业经营必须按国际通行做法运作,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扩大协会职能,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趋势。在进一步强化水产协会职能的同时,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完善和发挥协会在信息服务、市场营销、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强同行业间的沟通和协作更好规范行业行为,避免无序竞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市场信息、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传递,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管理,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可集中向上级反映企业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上级重视和扶持。

㈣合理布局,营造区域性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充分利用我县渔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加强产业布局和行业管理,搞好全县农产品加工发展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促生产户,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格局,拉长产业链。三是加快特色渔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营造整体的产业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

农产品加工业范文篇7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为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建基地,合理布局抓龙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中心。

二、扶持重点

1、粮油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以稻谷为主的粮食加工和以菜籽、茶籽、大豆为主的油料加工。

2、畜禽水产品加工。重点扶持以猪、牛、羊、鸡、鸭和优质水产品的精深加工。

3、茶叶加工。重点扶持绿色品牌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加工和开发茶叶提炼高新技术。

4、果蔬加工。重点扶持干鲜果品加工及果汁、果酒的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加工。

5、林产品加工。重点扶持发展人造板、竹木地板、森林食品加工。

6、乳品加工。重点扶持发展液态奶的加工,优先发展学生饮用奶加工。

三、扶持品牌

鼓励企业创品牌,对获得省名优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全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四、扶持政策

(一)财政支持政策

1、以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与之配套的原材料基地。突出支持带动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明显的重点新项目。

2、县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扶持专项资金200万元,并逐年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支持力度,归口县农办统一管理。

3、对经审核认定的新建和扩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万元,属于贷款建设的项目,由县财政全额贷款贴息,贴息期3年。

4、鼓励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对两年内完成技改投资超过1000万元或一年内技改投资超过500万元的项目,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5%给予财政奖励,并争取进入市财政扶持项目予以扶持。

(二)税收扶持政策

1、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粗加工获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2、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为农产品加工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新技术开发,新技术转让及相关的技术服务,免征营业税。

4、农业龙头企业用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临时交易的用地,只要土地非永久固化,在税费上与农业用地同等对待。

农产品加工业范文篇8

一、2018年农产品加工业及食品饮料行业的经济运行发展情况

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愈加重视和支持,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门类日趋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转化产值不断提高,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以食品有限公司、葡萄酒有限公司、畜牧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农产品,加工业正在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现已初步形成一个门类较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200万元,由于受2017年“7.0”地震的影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2%。

二、2018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县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畜牧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产值1200万元,带动了农牧民牦牛养殖业发展。

2、2017年为啤酒有限公司啤酒品鉴中心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补助资金38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啤酒有限公成功的实现了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葡萄酒业公司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为方向,以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中高档优质葡萄酒酿造为龙头,生态旅游发展为线路,以加大市场建设力度,搞好市场开发为手段,全面推动企业的发展。

公司依据本地优良的自然资源,聘请国内国外酒庄主、相关种植酿造专家来我公司进行考察指点,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法国拉氟德集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企业具备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指导、帮助下,“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得到了推广。

三、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和产业结构整体水平不高。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加工能力不强制约了行业快速发展。二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不强。目前,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格局已基本形成,农产品初加工发展较快,但深加工在一些行业还比较落后。从产品结构看,一般产品多,中高档产品少,绝大多数停留在普通产品层面。三是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实际困难。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受原材料价格、工资价格、能源价格、流通费用以及其他经营费用轮番上涨的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

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一)、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氛围,形成合力,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打造良好的政策、服务、市场和法制环境。

(二)、积极开展企业人才培训,积极组织工业企业相关业务人员参加省、州组织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统计知识、互联网+1、市场营销等业务知识培训,使企业人员了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组织企业符合条件的员工参加经济专业和工程建设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为企业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三)、抓好骨干企业,增加工业总量。把发展壮大骨干企业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在“用地难、融资难”这两个制约瓶颈上下功夫、解困难、求突破。同时,认真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推动食品、畜牧、葡萄酒业等成长型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工业发展的“第二梯队”;引导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搞对接联合,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大投入,千方百计促进企业规模快速成长。积极深入企业调查企业资金需求情况,组织企业参加省、州组织的银企对接会,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进程在融资难的问题。

(四)、优化结构产业,提高发展水平。围绕主导产业,整合现有资源,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不断提高配套能力,努力打造影响力大、带动性强、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同时,瞄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技术先进、起点高的高新项目,着力推动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开展2018年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的培育申报工作,全力打造新的加工企业增长支柱力量。

农产品加工业范文篇9

2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278万头,出栏量171万头。肉牛饲养量27万头,出栏13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10万只,出栏量57万只,羊毛产量1550吨。肉驴饲养量34万头,出栏量9万头。白鹅饲养量达到533万只,出栏量450万只。肉鸡饲养量654万只,出栏量520万只。蛋鸡饲养量1650万只,出栏量905万只。兔饲养量8万只,出栏量4万只。奶牛存栏达到4万头。年产猪皮171万张,牛皮13万张,羊皮57万张,兔皮4万张。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1万吨、8万吨、13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亿公斤,是辽宁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截至20*年底,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7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8户,比2003年增长171%,年均增长34.1%;完成销售收入51亿元,比2003年增长340%,年均增长68%;实现利税4亿元,比2003年增长310%,年均增长62%。涌现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户,从业人员5万余人,带动农户25万户。现有主导产品17大类,近千个品种规格,重点包括肉制品加工、木业加工、皮革加工、粮食加工、植物油、各种酒类、淀粉加工、调味品、食用菌、乳制品、饮料、果品加工、方便速冻、纺织服装、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作为转型接续替代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省内兄弟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由于基础薄弱,现有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少,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区域性产业链不健全。从农产品基地建设、原料配套到农产品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产品结构单一。四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80%企业加工设备的装备水平处于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5%,一些传统名特产品大多是作坊式加工,传统式生产。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立足优势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走农工科贸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力争达到下列目标:

——总量快速增长。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其中:食品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林木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皮革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纺织服装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

——布局更加优化。加快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6大专业园区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

——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壮大35个重点骨干企业,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10个超5亿元、35个超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

——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省级以上(含省级)名牌产品达到2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个以上。

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要求,未来三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林木产品加工业、皮革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等4大产业;培育壮大35个重点骨干企业;规划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园、清河门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6大专业园区。

(一)食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肉制品、粮油、特色农产品、酒类及饲料、乳制品加工业,到2010年,全市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肉制品加工业。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增加畜禽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熟食制品、副产品深加工等三大类主导产品。双汇肉类年屠宰达到300万头,*六合年屠宰肉鸡达到3500万只,美中鹅业年屠宰量达到1500万只。重点扶持*双汇、*六合、美中鹅业、德美客、丰侨、关东肉业、兴尧驴业等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肉类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

——粮油加工业。充分发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和农作物加工的基础优势,重点开发粮食深加工系列产品,加强优质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基地建设,研究植物油低温冷榨制油新技术,开发生产优质精炼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调和油、专用油和营养保健油,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花生、大豆蛋白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同时,要积极发展饲料工业,促进粮食加工、转化与增值,带动饲料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鼓励开发新的饲料添加剂,加快发展混合料、浓缩料,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和特种动物饲料。重点扶持铃兰味精、华丰公司、鑫吉粮油、*植物油、维远公司、振隆土特产公司、科威饲料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粮油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南瓜、蔬菜、食用菌、特色杂粮等加工为主,打造具有特色资源的加工业。以振隆公司、实维天公司、申博公司为龙头企业,重点开发果蔬速冻深加工系列产品。以田园实业、*华农、三江公司为龙头企业,重点开发食用菌深加工系列产品。到2010年,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

——酒类及饮料加工业。培育壮大现有企业,白酒生产以三沟酒业为龙头,年产量达到5万吨;啤酒生产以*梅雪集团为龙头,年产量达到10万吨;果酒生产以长白山奇为龙头,年产量达到1000吨。饮料生产以啤酒厂饮料分厂、香香集团、爽仙饮料公司和蒙古贞酒业为龙头,各种饮品年产量达到5万吨。重点扶持三沟酒业、蒙古贞酒业、梅雪啤酒和香香集团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洒类及饮料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乳制品加工业。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重点加快阜蒙县、高新区等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扩大*伊利、辉武乳业、绿山羊奶等企业的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液体奶、酸奶、配方奶和高品质奶粉等主导产品。重点扶持*伊利、辉武乳业、绿山羊奶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乳制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

(二)林产品加工业

全市林产品加工业要以彰武林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一是加快推进园区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领域,积极吸引各种生产要素集聚,要为龙头企业搞好配套,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二是把建设林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规划建设沈彰新城结合起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三是在培育现有企业的同时,迅速增加总量,重点引进各种板材,建筑模板、木塑、木制家具等木材深加工企业,园区企业发展到30家,全力把彰武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地。四是在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业园的同时,重点扶持新金隆木业、住林木业、银茂木业等龙头木材加工企业。

到2010年,全市人造板的总产量达到400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类产品230万立方米;高(中)密度纤维板70万立方米;刨花板45万立方米;其它材料55万立方米;各类家具24万套。全市林产品加工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三)皮革加工业

依托我市年产170万张猪皮、60万张羊皮和4万张兔皮的资源优势,重点建设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南方沿海地区皮革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企业和项目,招商重点放在温州、海宁、无锡等皮革发展集中区域,园区以制革、制鞋、皮衣、皮件及其制品为主导行业,以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皮革机械、辅料等为配套行业,重点发展质量好、档次高、品牌好的绿色环保型产品,全面提高皮革及制品、配套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全市皮革加工业重点以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为载体,构建园区型皮革工业体系,把清河门区皮革工业园区建成东北最大的皮革生产加工业基地。

到2010年,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日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制革能力达到500万标张。全市皮革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四)纺织服装业

紧紧抓住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和辽宁省支持发展服装产业集聚地建设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我市劳动力成本较低、政策优惠的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纺类产品要充分发挥现有存量资产优势,淘汰陈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引进涡流纺、复合纺等高水平的纺纱技术,努力提高高支、精梳、无接头等精品纱和高档纱的比重。二是织类产品要紧紧围绕无梭布、高档面料和高档装饰材料等产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等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生产能力。三是印染类产品要紧紧围绕为中高档面料染色配套,重点发展柔软、仿真、涂层、功能性整理等高附加值产品。四是服装类产品要积极推进“珂曼”等公司与世界知名服装企业的合作,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集团公司,大力弘扬北派女装文化,注重打造“珂曼”、“贝丹琦”、“典特”等品牌服装,利用我市北派服饰在国内有一知名度、影响力的优势,借助外资、外力、外智来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重点扶持福棉集团、超懿集团、珂曼公司、贝丹琦公司等企业。

到2010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工作,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一是在产业发展上要处理好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关系,初加工普及,深加工集约,使初加工和深加工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在区域布局上要处理好大中小企业的关系,合理布局市、县(区)、乡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在行业布局方面,重点行业要建立起若干个覆盖面广、起到行业支撑作用的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各县区都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Page]2—3个加工重点龙头企业。

(二)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

我市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明显的农牧资源优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结合我市农业的优势产品和优势资源,积极构筑以食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皮革加工、纺织服装等4大产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新格局。一是各县区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传统优势,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发展切合本地区实际的主导产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地加工。二是要大力推广采用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技术,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现酵工程以及新型高效杀菌、防腐、保鲜、冷冻、干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新型、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和医药中间体、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三是要大力发展利用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不断拉长和加宽产业链条。四是要充分发挥生物制药、传统蒙药、中成药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仙鹤制药有限公司、*蒙药有限公司及*柏德生物制药为代表的医药企业快速发展。

(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依靠大企业拉动、大项目支撑。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各种要素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能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整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将企业做大,将产业链拉长,将产品做精做深。积极扶持企业的大项目建设,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争取每年扶持2-3个高水平的大项目,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企业竞争力。目前,我市够规模的龙头企业还不多,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仅有15家。下一步,一是要发展壮大一批重点企业,对双汇集团、美中鹅业、新金隆木业、振隆土特产、维远食品、三沟酒业、福棉公司等35户重点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尽快把它们培育建设成为销售收入超20亿、超10亿、超亿元的企业。二是要引进大企业、上大项目,尽快形成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大中小一起上、生产型市场型中介型一起上、外引内育一起上,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三是对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闲置资产,要力争启动盘活一批,并注重发挥其传统优势,用好原有的品牌。

(四)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步伐

一是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做好对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的指导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要加快推进彰武林产品加工园、清河门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六大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二是要加强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鼓励国内、国外投资者到我市开发农业资源,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彰武县要重点引进林产品加工企业,尽快将彰武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林产品加工集散地。高新区要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和纺织工业园,推进乳类、果蔬类、方便速冻类和肉类产品群的做强做大,加快纺织工业发展。清河门区要重点建设皮革加工园,做好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达到企业入园标准,要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方式,全力打造北方皮革生产基地。三是各县区要围绕双汇、六合、伊利、美中鹅业等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外向型食品工业园区,承接国内外食品企业的辐射和转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精心筛选、包装、推出一批重大项目,运用各级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一是明确农产品加工业招商重点区域,食品加工业招商重点区域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林产品业招商重点放在广东、河北、浙江、山东、吉林一带,皮革加工业重点放在温州、海宁、无锡等地区。二是各县区要结合地区资源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招商产业,创新招商机制,改进招商方式,打造良好的招商平台,吸引更多的境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技术、人才进入我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领域。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围绕产业主导产品、配套产品来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纵向专业分工和横向竞争合作,实现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四是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县一品、一镇一业,建立标准化的优质原料种植和养殖基地,并与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相结合,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形成专业协作和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六)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一是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分行业确定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对象,实行重点支持,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品牌向名牌转化。二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将做大品牌战略与做强龙头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品牌政策,发展一批大中型优势特色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争创省市名牌。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改进包装水平,按照名牌产品评定要求,加强服务和辅导,积极跟踪推进,组织申报,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行列。

(七)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当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正处在扩大总量规模,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大扶持力度至关重要。一是抓好政策落实。我市已出台一系列扶持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将各项财、税、土地等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精心包装符合产业政策,高标准、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同时要继续加大省技改财政贴息资金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项目支持的争取力度,用好用足国家和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项和节能减排等优惠政策。三是加大融资扶持,缓解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和金融部门搭建好银企对接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要进一步做好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四是加强人才技术培养,支持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农产品加工业范文篇10

市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中颇具潜力的增长点。但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质量仍然较低,还不能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市农产品出口面临各国绿色壁垒的挑战,农产品出口一直面临严峻形势。为了增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应围绕“立支柱、调结构、改传统、上规模、抓创新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出名牌、立标准、保质量、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争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区位和口岸条件好的优势,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品加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销售网络化,厂区建设园林化,企业组织“产加销”一体化的要求,重点培育若干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基地示范工程,发展百家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省、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千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62%,每年提升3.5个百分点;总产值力争达到210亿元,平均年递增17%以上,实现比2009年翻一番的目标;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0.61:1,上升到1.2:1;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由目前的44%上升到94%。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一)主要原则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点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优质、安全、卫生、方便、营养、保健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以适应、满足市场需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国内城乡市场,开拓国际市场。2、坚持优势发展的原则。结合区域农产品生产资源比较优势,规划好区域产业产品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优势,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着力培植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并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3、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与国内外现代技术、装备、先进生产工艺相结合,引导选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实现传统产业生产现代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开发新技术,引

导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4、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实施国际、国内先进生产加工品检验检测标准,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续性发展,不上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5、加强宏观指导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肓目辅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现代水平。(二)重点领域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及产品是:1、茶叶及饮料类加工业:提高茶叶内在品质和包装质量,集中力量打造“绿雪芽”品牌,争取创立一两个部级品牌,大幅度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发展花茶绿茶速溶、保健茶、茶饮料、果汁饮料、矿泉水、太空水。2、水产品加工业:紫菜、海带即食品及黄色深加工品,烤鱼虾、鱼罐头、鱼松、海洋保健食品。3、果蔬加工业:槟榔芋、榨菜、绿笋、葡萄、草莓、龙眼、魔芋、马铃署、生姜、油奈等特色产品深加工,果蔬保鲜储藏运输。4、食用菌加工业:食用菌保鲜储藏运输,食用菌烘干品精包装,食用菌生物制品。5、林产品加工业: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竹胶板、竹木漆器具、竹木藤草工艺品、玩具、竹木日用品及家具。6、粮食、饲料加工业:精制大米、精制粉干、系列饼干、混合饲料。7、肉蛋乳加工业:肉制品系列生熟加工食品、烤鸭、咸蛋、松花蛋系列,牛羊鲜乳、酸乳、学生饮用奶,禽蛋孵化。三、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一)制定发展规划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区域资源优势,选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尽快编制出本级政府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引进、试种、技术推广工作,强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要根据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相配套,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一体化基地。(三)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在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积极引导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通过定单、合同、土地入股等

形式,与更多的农户建立有效利益联结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结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使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四)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围绕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按照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产业特色,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建设粮油食品、果蔬、食用菌、茶饮料、畜禽、水产品、竹木工艺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促进全市初步形成若干个大的特色经济带、经济区,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协调发展。以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为重点,在全市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示范工程。积极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择优扶持培育100家省市级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其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专”产品的企业。引导支持企业加快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五)强化农产品科技创新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组织企业参加全省项目成果交易会,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帮助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和健全我市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创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重点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收集整理国内外主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标准并公布和组织实施;建立动植物检疫,农药、鱼药残留检测,环境质量检测,出口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并与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形成良好服务网络;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六)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打击假冒产品、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向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出

合理化建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一)给予有力的金融、财政支持1、金融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重点优先的保障。各级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要求。尤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为完成国内外定单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给予重点保障。2、放宽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建设项目贷款抵押条件,确定合理贷款期限。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新建、扩建、技改项目,属于创新研发新产品项目、出口创汇项目、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及装备的项目都应视为可信项目,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各级金融部门要积极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贷款,当年新增加贷款中,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努力达到30%以上,其中,农村信用社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要占新增贷款的60%。3、地方财政要积极扶持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财政要从预算中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扶持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各家商业银行应大力支持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成为信用担保公司的协作银行。(二)落实税收支持政策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国内、外资投向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建设。由外商提供技术的,允许外商控股,并可以技术入股,最高可达35%。2、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到境外创办企业、设立营销网点、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对企业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设备、器材、原材料等,凭有关证件享受国家出口退税和资金、外汇管理等支持政策。允许境外带料加工装备企业将获利后五年内所获利润充实资本金。企业境外投资返回利润享受所得税“二免三减半”政策。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3、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所发生的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中抵免扣除。4、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所、大专院校实行产学研结合,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科研机构或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