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3:36:23

农产品贸易

农产品贸易范文篇1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

3.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2006年6-12月间,日本厚生省对我实施监控检查的食品共43种,其中列明违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监控检查项目,涉及12种农产品,15种农药残留标准。

从出口增速来看,“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初期,由于进出口商对日本检验检疫情况心存顾虑,持观望态度居多,不敢盲目发货、进货,我出口企业减少,成交量明显下降。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为应对日本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项目,我花生出口企业加大投入,用以购置设备、自检、普查等,检验成本上涨约一倍。由于成本上涨,导致出口利润下降,国内出口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受损。

5.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第一中国政府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总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总量不足。第二这些有限的资金的使用结构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三,目前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1.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补贴

在政府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分布状况,分配享受补贴的人员指标。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应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茶叶、蔬菜、花卉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弥补我国取消出口补贴带来的贸易损失。

2.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大量的农副产品,应当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尤其是应当走出国门,利用我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6.7亿美元,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从1994年开始把地理标志纳入商标保护的范畴,现在通过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大保护力度,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山西长治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收购玉米的车直接开到农家地头,农民降低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增收500多元。而山东章丘的大葱,注册地理商标以后农民增收3倍到5倍,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对56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注册保护,获得地理标志注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20%至30%。

3.更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决定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产品商品量的扩大、生产量的扩大也要来自于农民收入增长这方面的积极性。

4.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要给农民国民待遇,很多综合部门也开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中央有一条政策决定今后国家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条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当然要落实还需要艰苦、漫长的过程。

5.积极参与WTO新一轮谈判,建立能够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新规则和新机制,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农产品贸易范文篇2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

3.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2006年6-12月间,日本厚生省对我实施监控检查的食品共43种,其中列明违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监控检查项目,涉及12种农产品,15种农药残留标准。

从出口增速来看,“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初期,由于进出口商对日本检验检疫情况心存顾虑,持观望态度居多,不敢盲目发货、进货,我出口企业减少,成交量明显下降。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为应对日本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项目,我花生出口企业加大投入,用以购置设备、自检、普查等,检验成本上涨约一倍。由于成本上涨,导致出口利润下降,国内出口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受损。

5.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第一中国政府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总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总量不足。第二这些有限的资金的使用结构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三,目前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1.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补贴

在政府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分布状况,分配享受补贴的人员指标。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应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茶叶、蔬菜、花卉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弥补我国取消出口补贴带来的贸易损失。

2.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大量的农副产品,应当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尤其是应当走出国门,利用我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6.7亿美元,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从1994年开始把地理标志纳入商标保护的范畴,现在通过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大保护力度,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山西长治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收购玉米的车直接开到农家地头,农民降低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增收500多元。而山东章丘的大葱,注册地理商标以后农民增收3倍到5倍,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对56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注册保护,获得地理标志注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20%至30%。

3.更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决定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产品商品量的扩大、生产量的扩大也要来自于农民收入增长这方面的积极性。

4.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要给农民国民待遇,很多综合部门也开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中央有一条政策决定今后国家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条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当然要落实还需要艰苦、漫长的过程。

5.积极参与WTO新一轮谈判,建立能够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新规则和新机制,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农产品贸易范文篇3

关键词:中国;土库曼斯坦;农产品;竞争性;互补性

伴随“一带一路”的深入,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展示出多元化态势,作为丝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的土库曼斯坦农业水平相对较弱,农产品种类相对单一,这为我国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国农业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在两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基础上,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对两国该领域进一步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世界贸易市场现状。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数据库所得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增长趋势,2014~2018年中国的农产品世界出口额由894.99亿美元增长至973.14亿美元,进口额同样有增加,由1,338.8亿美元增长到1,462.4亿美元,增速分别达8.73%和8.23%。中国对高品质棉花、高筋小麦及面粉、动物毛皮等农产品的进口需求较强烈。与世界农产品贸易相比,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土库曼斯坦的经济属于能源型经济,大多数自需商品需要进口。近几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农产品出口额由7.85亿美元下降至4.69亿美元,进口额由8.74亿美元降至5.41亿美元,贸易逆差额降速达17.6%。农产品主要是棉花、羊、蚕丝,这也是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在其国内耕地,将近一半用于种植棉花,土库曼斯坦对反季节蔬菜、水果以及部分加工农产品有巨大需求。(二)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双边贸易现状。土库曼斯坦与中国贸易主要在能源领域,而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除去能源贸易的影响,中土农产品贸易仍存在不小贸易逆差。2014~2018年这5年中,在2016年达到进出口一个高点,进出口额分别达到0.176亿美元和0.408亿美元。整体来看,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出口额处于低迷态势,进口相对平稳,贸易逆差五年间存在较大的波动。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进出口产品的集中角度看,中国出口到土库曼斯坦的集中度与进口的比较强。201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土库曼斯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HS52、HS51、HS13,贸易额达0.25亿美元,占全部进口农产品的86.3%;中国农产品出口至土库曼斯坦排名前三位的是HS09、HS12、HS20,三种农产品贸易额达0.079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农产品的88.6%。目前,中土两国农产品贸易额较小,贸易种类较少。

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研究方法。由于各数据来源网站对农产品的界定标准存在差异,基于分析数据一致性的要求,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全部来自采用HS编码的ITC数据库。根据中土农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的农产品标准是HS中一至二十四章,以及第四十一、四十三、五十一、五十二章。后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TC、贸易结合度指数TCD、产业内贸易指数G-L三大指数分别对两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结合度、互补性进行分析。(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竞争力分析1、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分析。通过贸易竞争力分析指数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分析得出,在所有农产品种类中,在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三章等共11类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数,但其中只有第七章、第九章、第十六章、第二十章这4章接近于1,说明这几类农产品相比于其他国内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他数值为正的章节基本上处于一个接近于零的状态,保持一个平均水平状态。而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的章节有18章,而且有变低的趋势,说明这些项农产品竞争力趋于弱化,这也反映了我国长期农产品贸易进出口不平衡,产品质量较低的现象。2、土库曼斯坦农产品竞争力分析。相比于中国,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结构相对简单。TC指数为正数的只有五章,分别是: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四十一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除去五十一章外,其他4章TC指数极其接近于1,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与中国不同的是,土库曼斯坦TC指数为负的农产品,数值基本都接近于-1,这也符合土库曼斯坦的国内情况,农产品种类单一、大多产品需要进口的现状,整体缺乏竞争力。(三)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双边贸易结合度分析。无论是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贸易结合度还是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TCD指数都小于1,说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联系较为松散。另外,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始终大于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贸易结合度,说明中国对土库曼的进口能力大于土库曼对中国的进口能力。在2018年,中国进口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0.35%,同时段土库曼斯坦进口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占比为2.83%。两国之所以TCD历年小于1,主要原因在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市场体量相对较小,当前还不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家。另外,其国家在国际上保持政治中立原则,这也较大程度制约了其国内的对外发展与合作。(四)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双边贸易互补性分析。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得出,近5年,基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双边贸易测算情况来看,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在HS编码下,其中九章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分别是第三、五、九、十三、十四、二十、四十一、五十一、五十二章,涉及到肉类、水果、蔬菜、皮毛、棉花、植物材料等多个种类,而其他章节双方贸易水平为较低,说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在已存在的农产品贸易中存在有一定的互补性,拥有较大的贸易潜力。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在未计算中土两国能源贸易和其他非农产品贸易的情况下,中国对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仍显示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并在近5年有较大的波动,贸易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2、中土两国农产品贸易有较强的集中度,贸易种类较少,规模较小,双方在主要贸易的农产品中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分别是第三、五、九、十三、十四、二十、四十一、五十一、五十二共9章,具有较大的农产品贸易潜力和空间。3、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都相对较弱,根据TC指数反映,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过去5年有逐渐弱化的趋势,这也反映我国长期进出口不平衡、农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的问题。

(二)建议

1、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围绕中土两国良好的能源贸易前景,以相关项目基金等为支撑,双方应抓住此领域合作发展机遇,从各自优势农产品上入手,充分利用两国农产品互补优势,不断完善两国农产品市场结构,推动中土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进一步发展。2、基于土库曼斯坦农业技术水平、农业制度、生产加工水平相对落后的大背景下,中土两国应建立农业合作、农产品加工等一系列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两国协商谈判等方式加强农业多方面的投资发展,不断发掘开拓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市场潜力。3、土库曼斯坦与中国属于邻国,与拥有我国“一带一路”重要口岸的新疆较近,我国应充分发挥新疆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利用口岸作用,在良好的出口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业产业走出去,延伸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产品在外贸上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秋红,赵乔.“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土库曼斯坦贸易潜力研究[J].价格月刊,2017(08).

[2]毕燕茹,师博.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分析———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引力模型研究[J].亚太经济,2010(03).

[3]周丽华.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市场周刊,2016(06).

[4]贝里.土库曼斯坦与中国双边经贸关系及其前景[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赵青松.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经贸合作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展望[J].新疆财经,2013(06).

[6]赵乔,王彬.中亚国家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作用———以土库曼斯坦为例[J].全球视野,2018(03).

[7]朱新鑫.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5(10).

[8]蕾丽.土库曼斯坦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研究[J].SciencePG,2017(05).

[9]张颖.土库曼斯坦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分析[J].农业工程,2018(4).

[10]吕玲丽.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09).

[11]闫国庆,陈丽静,刘春香.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04).

[12]杨蕾蕾.中亚五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12.

[13]詹一览,陈俭,黄巧香.中国—老挝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世界农业,2017(07).

[14]胡晓雨,祁春节,向云.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世界农业,2017(08).

[15]郭静利,栗若杨.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业合作前景分析[J].世界农业,2016(11).

[16]吴莉婧,谢淑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02).

农产品贸易范文篇4

随着中美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加强,在农产品贸易中引发的争端也日益增多。这些争端严重影响了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正常发展。

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摩擦不仅是由于极高的关税征收所导致,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隐形的非关税壁垒。首先是对农产品的高额贸易补贴,2002年美国《农业法》修改,使得政府补贴巨幅增加至1900亿美元,范围包括棉花,大豆,小麦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强制性技术标准,这里面主要又包括转基因作物问题、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壁垒。2002年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利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限制了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同时由于中国水果的品质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国的绿色壁垒阻碍,使得中国水果竞争力不断减弱。对于环境壁垒,例如美国对许多食品的包装要求可降解包装,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这也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实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

最后就是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我国频频遭受农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困扰,涉及反倾销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龙虾,浓缩果汁等,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使得中国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许多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

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争端,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走向美国市场受到了阻碍,不断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使得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交往受到损害,最终不能最大化的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2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贸易自由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其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中美经济实力差异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强,其政府就能通过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上的政策提升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WTO规则和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之上的,特别是关于技术性壁垒的设置,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达不到其技术标准而经常发生摩擦。

2.2国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农产品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国家加以保护,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竞争在于一国扩大了某些农产品市场,另一些国家就会失去一些市场。每个国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如补贴,并且推行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高关税,技术壁垒等。贸易争端的出现实际就是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2.3农产品贸易协定WTO协议约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WTO协议和其他贸易协议的条款理解有着差异,任何国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样以来必定造成各国的纠纷。另一方面贸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标准相应高,这些都说明国际贸易的体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种谈判的协议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力是有限的。

2.4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问题

由于国家不合理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得很多企业为了那道出口补贴,甚至亏本出口造成不规范的价格,致使美国对中国产品提出倾销,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过关,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从而多次出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被禁止进口通关,而且还屡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2.5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预警机制都不完善,也没有强有力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业缺乏敏锐通畅的信息机制,传导分析信息系统,致使竞争手段单一,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出口企业之间的混乱竞争,也导致了本国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且国家,商会等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不强,使得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不够,这也从一个方面增加了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可能性。

3小结

中美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摩擦争端接连不断,但是从整体上看,中美农产品贸易互补的特点,而且国际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当然中美之间的摩擦可能会继续成为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应该从政府,企业,商业协会等多方位考虑解决措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扫清障碍,获得双赢机会。

参考文献:

[1]戴强.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贸易观察2007年第10期.

[2]向锦.透视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莉.李阳,绿色壁垒对农产品的冲击以及对策农业经济2008年12月.

[4]王星丽,农产品出口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宏观经济2008年9月.

农产品贸易范文篇5

农产品贸易保护是世界各国为保护农业而使用的手段,其侧重点是通过国境与国内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行保护。它包括边境保护和国内支持两个方面。边境保护是利用各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国内支持是指为保证稳定的货源、优质的农产品、舒畅的流通体系、高效的经销网络、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和合理的价格体系而对农产品实施的生产、开发、价格和市场方面的保护,其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1]。农产品贸易保护是农业保护政策最为突出的代表,而其实施的效果也是整个农业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最终体现。

虽然贸易保护在工业化时代就已经非常普遍,但为了保障工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却一直是采取剥夺的歧视态度。直至20世纪,随着部分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后,政策才逐步转向有利于农业的方面,对农业的保护才真正开始,所以对农业的保护通常都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的。这些国家通过各种保护措施,扶持农业,提高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表现在贸易上最明显的就是“奖出限入”。虽然这种保护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但由于在发达的经济中,只有很少部分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并且工资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受食品价格的影响大大减少,因此,对于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几乎不存在有组织的反对力量。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的保护政策开始,到60年代欧共体的共同农业保护政策,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的农业保护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国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本国农产品的供给。在国际贸易上则表现为欧美农产品大量剩余,补贴出口;日、韩农产品生产成本极高,而进口关税壁垒难以逾越。这种情况在80年代达到了一个顶峰,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其特性显露无遗。

但是,原有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和各国的农业生产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缓慢,秩序混乱。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农产品贸易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关联着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所以在GATT(关贸总协定)时代,虽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但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一直游离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体系之外。尽管经历了长期谈判,可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进展非常有限。这在一方面导致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相对缓慢,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关税已经从40%降到了4%左右,而农产品的关税却仍然停留在40%~50%之间。同一时期,工业制成品贸易总额放大了近17倍,而农产品贸易总额则还不到6倍;另一方面,多边谈判的停滞不前,也使得国际农产品贸易缺乏必要的约束,各国各自为政,国际农产品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2.各国间贸易摩擦加剧,市场动荡。可以说,在GATT时代,各国出台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基本上属于各国内部的事务。但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交叠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上时,会彼此关联、制约、影响,乃至发生冲突。由于各国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保护高成本的生产和替代进口,并支持不太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出口,这常会破坏出口市场的秩序,使进口市场缩小,竞争加剧,造成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摩擦。在乌拉圭协议达成之前的几十年中,大量的欧美和日美贸易政策的争端都涉及到农产品。而且,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就会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秩序产生剧烈的冲击,危及到一些国家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同时,实施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国家,其保护政策会使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隔离,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严重扭曲,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脱节,使得经济资源浪费巨大。专家测算,如果解除世界农产品价格的扭曲,将可能给世界带来560亿美元的福利。

3.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应依据各国的自然禀赋进行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可达到世界福利的最大化。但是,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抑制了国内对农产品的消费,减小了进口,促进了出口,导致了农产品贸易流向的扭曲,并使得国际市场价格疲软与波动。如欧共体在成立之初,许多国家还是农产品净进口国,由于保护政策的实施而迅速地变成了净出口国。有补贴的出口压低了世界市场价格,并使未受保护的、具有生产优势国家的生产者受损,减少乃至放弃生产;而获得补贴,没有生产优势国家的农产品生产者反而会大量生产,以获取补贴。据估计,凯恩斯集团的食品生产者每年会由于工业化国家的保护而损失大约150亿美元。这导致了在世界范围内对资源的错误配置,对各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局部损失,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处于一种低效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会不断恶化,使补贴国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

4.发展中国家利益严重受损。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保护,主要是制定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然而,80年代以后,由于农业保护政策加剧了农产品过剩,发达国家农业贸易保护的重点便从过去的“限入”转为“奖出”。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的恶化,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保护也在不断升级。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每年政府向本国农业部门提供的支付超过非洲各国的GDP总值。美国、欧洲及日本对本国农业的支持占世界总额的80%左右。

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是,一方面通过贸易保护维持国内市场的高价格;另一方面又由于巨大的库存而向世界市场倾销剩余农产品,从而压低世界市场价格。发达国家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手段名目繁多,对发展中国家尤其不利,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赖于农业及农产品出口。这对于以农业作为主要外汇来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产品价格的疲软和出口量减少将使其外汇收入降低,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生产遇到诸多困难。据估计,若富国减少对本国农产品的补贴,从而改变价格扭曲的状况,则穷国从贸易增加中获得的收益将三倍于它们每年得到的国际援助总额。

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兴起及其相关政策的实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已渐渐不能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了。农产品的贸易保护导致了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巨额的农产品补贴、混乱的贸易秩序,以及由此带来的愈演愈烈的贸易大战等诸多问题,对原有的贸易保护措施加以调整,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思想便应运而生,成为了各国的共识。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农产品自由贸易时代的来临。通过仔细的研究对比不难发现,现代所谓的“贸易自由化”(tradelibralization)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freetrad)[2]。自由贸易强调的是全面的贸易自由,反对以任何政策或措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出现于资本主义早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的贸易自由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有其自身的利益驱使,是一种有保留、有选择的自由贸易。在自由贸易的外衣下,隐含着大量的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内容。这种自由贸易的实施,会随着发达国家不同时期利益、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可以说,贸易保护政策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均衡、不稳定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只要有国家存在,有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差别和矛盾,贸易保护就

不会消失。目前,贸易自由化只是一种发展倾向,而贸易保护也并不会消失,因为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由贸易仿佛成为一种理论思想,贸易保护反而是一种事实常态。”

作为国际贸易中焦点的农产品贸易,虽然在贸易自由化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措施远未改变发达国家实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本质,新的农产品贸易保护以反倾销、技术壁垒、使用特别保障条款等堂皇面目出现,其保护效应也在不断强化。保护与反保护的激烈争斗引发了许多摩擦与争端,使反倾销案例呈迅速增加之势。同时,为了将外国农产品拒之门外,一些发达国家打着“绿色消费”的幌子,不断强化食品监测体系,相继出台远远高于本国规定的进口食品检测标准,这使得绿色壁垒与技术壁垒问题也日渐突出。再加上在转基因产品上的激烈争论,使农产品贸易上的贸易保护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3]。另外,传统的一些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也并没有弱化,如发达国家对农业生产者的补贴并没有出现下降:世贸组织成立后,日本和韩国的专业农民所获得的生产者补贴等值1996~1998年都为23000美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了大幅度增加,分别比1991~1993年增加了5000美元和4000美元;欧盟和美国分别为17000美元和14000美元,都保持了与世贸组织成立之前相同的水平;澳大利亚也保持了与1991~1992年相同的水平[4]。美国众议院在2002年5月2日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法案,其主要内容是大幅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在今后10年里,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拨款将增加到1800亿美元,比现有农业法规定的拨款增加了735亿美元。其中,对农业的补贴将比目前提高70%,补贴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农业的主体,即谷物和棉花生产农场。同时,对畜牧农场及其他农产品生产的补贴也比目前有不同程度地增加。此外,针对畜牧业、水果和蔬菜生产业的土地保护项目的开支也增加了80%,而这些行业过去是很少得到政府拨款支持的。这一议案的出台,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强烈批评,认为这必然会严重冲击现有的国际贸易体系,是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严重打击,使人们对“千年回合”的贸易谈判前景感到悲观。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依然在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对本国农产品的贸易保护。虽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发达国家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其政策的实质依然是以贸易保护为核心,而且农产品贸易保护在经济衰退之际还有加强的趋势。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产品贸易不可能长期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特例,要求减少农业保护的压力在不断增加,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已经成为未来世贸组织谈判的重点。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想单独对其农产品贸易保护体制作大幅度修改,要想通过多边谈判达成协议,在现有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上进一步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千年回合”中农产品贸易展望

1999年底,世界贸易组织在西雅图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即“千年回合”时,遭遇了重大挫折,未能取得任何成果。直至2001年年底的多哈会议上,各方才同意在2002年启动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并争取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这一轮谈判。不过,新一轮的农业贸易谈判已经依据农业协定的规定在2000年展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农业协定是一个利益妥协的产物,有不少漏洞和含糊之处。虽然农产品贸易体制在乌拉圭回合的推动下有了不小的改进,但由于协议允许发达国家继续执行补贴农业的贸易政策,发展中国家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一方面仍面临着高关税限制,另一方面也经常受到发达国家各种非关税壁垒的困扰,这引起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协议履行状况的不满。在此背景下,继续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出台更透明和更有约束力的执行细节和记录,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条约中的一些重要条款,如“和平条款”的执行期已期满,如何后续执行亟待明确。所以,世贸组织需要召开新一轮的农业问题谈判加以解决。

面临新一轮谈判,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欧盟、坦桑尼亚等二十多个成员提出了议案。尽快将农产品贸易全面纳入世贸组织框架下,进行有效地约束,已经成为大部分成员的共识。多哈会议确定的新一轮农产品谈判的目标是:显著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会、分阶段削减并最终消除各种形式的出口补贴和大幅度削减造成贸易扭曲的国内支持措施。为此,谈判的焦点将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在市场准入方面,各成员国建议进一步有效地削减农产品关税。目前,采取何种核算方法来对税率进行削减,以及是否给予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和新加入的成员特殊待遇,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由于过去几年关税配额的利用率较低,各方希望能改进关税配额的发放方式,削减配额内关税,实质性增加关税配额的数量,增加关税配额管理办法的透明度。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时,要针对发展中国家有出口利益的产品。

2.在国内支持方面,成员认为,要进一步强化协议对国内支持政策制定的规则,改进“蓝箱政策”和“绿箱政策”,取消影响生产和贸易的价格补贴,实质性地削减补贴水平,提高透明度。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希望在此问题上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他们为提高产品多样性、生产能力和竞争力、营销水平、运输水平、产品等级以及满足检疫要求,提供一定的国内支持。

3.许多成员要求取消出口限制,尤其是那些纯进口国家关心的产品;同时,对出口补贴进行实质性的削减。凯恩斯集团要求全面取消补贴,欧盟、美国则提出要规范出口信贷、国营贸易出口、优惠贷款等措施,以防规避协议。

4.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提出尤其要关注中小国家的利益,强烈要求在新一轮谈判中保证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和优惠待遇。在削减水平、关税约束水平、关税配额管理、补贴等问题上,发展中国家的成员要求有灵活性;同时,要求发达国家对其出口产品不要采用协议中规定的特别保障条款。

在世贸成员的议案中不难看出,由于政策出发点和利益的不同,各成员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态度差别较大。各方观点的实质,依然还是围绕着贸易保护还是贸易自由化所展开的激烈较量。凯恩斯集团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动者,其强烈要求立即完全取消对贸易造成扭曲的出口补贴、国内支持,要求用关税作为保护各成员国内农业的惟一手段,大幅度开放农产品贸易;美国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上的立场与凯恩斯集团较为接近,同时,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还对扩大基因工程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提高各成员农产品贸易体制透明度以及国营贸易问题有着强烈的关注;欧盟、日本和韩国等高生产成本、高贸易保护国家,则反对实行完全的农产品贸易自由,而强调应逐步减少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并强化现有协议规则,此外,他们还积极强调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动物权益等“非贸易关注”议题和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产品国际贸易日趋复杂,有可能形成更高层次的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作为世贸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烈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但由于各国间在经济、政治利益上的分歧较大,以及谈判实力的缺乏,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只能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依附于某个主要参与方。当然,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谈判的力量和格局,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重视。

农产品贸易范文篇6

一、我国农产品面临的贸易环境

(一)高关税仍是当前世界农产品的主要保护手段。乌拉圭回合将农产品全面纳入自由化谈判之列,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也是多方关注的议题。但据WTO综合数据库显示,2001年所有成员的农产品配额内平均关税达62%,配额外关税达123%。而且,仍存在大量非从价关税、关税高峰、关税升级现象。如,美国的非从价关税占43.8%,欧盟的占43.6%,日本的占15%,加拿大占28%。大量非从价关税的存在隐藏了实际保护水平,未能实现wro关税透明化目的。根据Gernat、Lairt和Turrini2002年研究显示,关税高峰农产品中,关税超过30%的农产品,美国有20%,欧盟有25%,日本则达30%。欧盟的加工食品(不包括初加工阶段)占所有关税高峰的30%,税率从12%到100%不等。美国实行关税高峰的产品包括橘子汁(31%)、花生油(132%)以及某些烟草产品(350%)。日本的加工食品占关税高峰产品的40%,包括罐装的肉和肉制品、腌制水果和蔬菜、果汁、咖啡及烟草等。

(二)各国仍继续运用各种支持农业的条款扶持其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不稳定性是农产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也是所有wro成员关注的一个政治性、社会性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进行干预,避免国内市场受变幻莫测的世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国内生产的存续。在市场不稳定及价格持续低迷时,美国通过贷款扶持计划和差价支付,欧盟则通过共同农业政策的不同计划,经合组织成员国通过多项国内支持计划来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业生产的存续。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OECD国家农民收入中的40%来自政府的补贴,其中日本、挪威、韩国和瑞士达66%。OECD国家目前每年对农业的补贴总额达3600亿美元,其中90%集中在欧盟、日本和美国。高额补贴使发达成员的农产品得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价格优势。而我国在人世承诺中提出不使用扭曲贸易的补贴。

(三)发达国家采用新兴的贸易壁垒保护其国内市场。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国际农产品竞争已从过去单纯的关税、非关税措施,转向以技术性壁垒为主的限制政策和措施。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保护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据调查,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遭受国外技术性壁垒的影响,每年造成的损失达90亿美元。技术性壁垒占各种贸易壁垒的比重已上升到80%左右,发达国家在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力密集产品的进口上设置的品质、标准等技术壁垒、环境壁垒不断加强,特殊保护措施和反倾销诉讼的运用也日益增加,使我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势头受阻,农业结构调整受到很大限制。2004年,美国对我国出口农产品因技术壁垒扣留的达816起,占其总数的43%;日本达476起,占其总数的43%。总体而言,我国出口农产品受到较为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农产品被通报或扣留数量不断增长。就领域而言,主要集中于加工食品和饮料、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传统农产品领域。被通报和扣留的原因,按照批次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不符合卫生要求、限量超标、未经注册批准、包装与标签问题、缺少证书、有毒有害物。目前,发达国家实施的农产品技术壁垒又有新的变化,增加了食品反恐壁垒措施、身份认证壁垒措施、知识产权壁垒措施等新的名目。从发展变化趋势看,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业造成的长期影响很快就会超过大宗农产品进口的压力,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四)随着农产品协议的实施,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削弱。《WTO关于新一轮农业谈判市场准入问题的研究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一定水平的关税保护。该报告提出:尽管所有WTO成员都对市场的不稳定性及其对农民的影响表示关注,但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和能力尚不充分。另一方面,鉴于农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绝对重要性,包括大量农业人口的生存安全问题,价格的波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对中国来说,根据人世承诺我国2004年以前处于过渡期,2005年,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降至15.4%,而全球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为62%,我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对大宗农产品的关税配额大大放宽,最少达国内产量的5%,大豆及菜籽油产品已在2006年取消配额。虽然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对延迟关税化做了例外规定,但该例外条款的时限性很强,规定农业协议生效时满足特定条件的产品可推迟关税化。中国作为农业协议生效后加入世贸组织的成员,已失去利用此例外条款的权利。因此,目前中国的农产品传统保护性措施相当薄弱。(五)我国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的技术水平有限。科技水平的差异导致技术贸易壁垒的强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难于构成贸易保护的壁垒。虽然我国对农产品制定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我国农产品在制定标准时偏重国内市场。由于对IS09000国际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和IS014000国际环境系列标准论证缺乏了解和研究,对引用或参照采用国际标准考虑不多,现有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很多产品的环保、检测技术标准更是空白,在我国制定的《标准化法》中,农业标准化工作没有纳入其调整范围之内,对农业标准化的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基础作为依据。因此,我国的标准难于构成技术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适度保护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中,我国的农业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农产品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因此,各国政府都对农业进行程度不同的保护。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促进就业、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始终是政府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对农业实施可行的适度贸易保护策略。

(一)继续利用农产品配额管理手段。作为农产品关税化的产物,关税配额制度延续了乌拉圭回合前的农产品保护格局。农产品的关税配额也作为我国农产品保护的重要手段。在关税化过程中,虽然关税配额能使少数农产品增加市场准人机会,但由于实施期内一般不增加关税配额量,且配额主要分配给传统的贸易伙伴,关税配额制度中的关税高峰超过了30%,因此,配额制度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保护农产品的可行选择。从我国对11种重要农产品的配额管理来看,配额内税率不足10%,配额外最惠国税率平均50%,普通税率平均达128%。因此,配额以外的农产品成本过高几乎难于进口,关税配额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我国农民的利益。

(二)运用特别保障条款。在农业协定中规定,当进口农产品的数量急剧增加影响到国内生产时,就可以动用特别保障条款,即当某种农产品进口突然增加,或价格剧跌到一定限度时,允许进口国对该产品征收一定的附加税。特殊保障机制有两种形式,一为对付数量急增的“数量触发”,另一为对付价格剧跌的“价格触发”。进口数量触发指当农产品某年度的进口数量超过前3年进口量的平均水平(即触发水平,是依据该进口国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而确定的),则该进口国可动用此特殊保障条款,但税额最高只能达到约束税率的1/3,且加征期以当年为限。价格触发指当进口产品价格下降且低于1986~1988年进口参考价格平均水平的10%时,可动用特殊保障条款。

农产品贸易范文篇7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

3.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2006年6-12月间,日本厚生省对我实施监控检查的食品共43种,其中列明违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监控检查项目,涉及12种农产品,15种农药残留标准。

从出口增速来看,“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初期,由于进出口商对日本检验检疫情况心存顾虑,持观望态度居多,不敢盲目发货、进货,我出口企业减少,成交量明显下降。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为应对日本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项目,我花生出口企业加大投入,用以购置设备、自检、普查等,检验成本上涨约一倍。由于成本上涨,导致出口利润下降,国内出口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受损。

5.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第一中国政府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总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总量不足。第二这些有限的资金的使用结构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三,目前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1.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补贴

在政府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分布状况,分配享受补贴的人员指标。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应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茶叶、蔬菜、花卉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弥补我国取消出口补贴带来的贸易损失。

2.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大量的农副产品,应当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尤其是应当走出国门,利用我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6.7亿美元,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从1994年开始把地理标志纳入商标保护的范畴,现在通过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大保护力度,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山西长治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收购玉米的车直接开到农家地头,农民降低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增收500多元。而山东章丘的大葱,注册地理商标以后农民增收3倍到5倍,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对56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注册保护,获得地理标志注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20%至30%。

3.更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决定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产品商品量的扩大、生产量的扩大也要来自于农民收入增长这方面的积极性。

4.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要给农民国民待遇,很多综合部门也开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中央有一条政策决定今后国家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条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当然要落实还需要艰苦、漫长的过程。

5.积极参与WTO新一轮谈判,建立能够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新规则和新机制,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农产品贸易范文篇8

1.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1.1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

农产品贸易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该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在入世后的第一年,也就是2002年,小麦、豆油等农产品未发生大量冲击国内市场的情况,玉米、棉花、大米的出口增加。也就是说我国的农产品市场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贸易顺差为30亿美元。到了2003年,农产品贸易出现了三个“新高”,即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创历史新高,但农产品顺差为25亿美元,同比下降56.1%.这表明2003年是我国农产品贸易自1990年以来顺差较少的年份。而到了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入世风险凸显,虽然农产品进出口额继续保持双增长。但进口增幅已大大超过出口增幅,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农产品贸易由上年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这是我国首次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出现逆差,而这一逆转的出现仅仅是在我国入世后的第三年。进入200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有所好转,到了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2.88%.其中,农产品出口额310.3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319.9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05年的14.7亿美元减少到9.6亿美元,近几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连续减少,改善了农产品贸易逆差过大所引起的不利情况。另外,农产品进出口持续较快的增长。并创造出历史新记录。表明中国正在向农产品贸易大国迈进。

但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农产品出口反映了我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特征:一方面,出口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高价值农产品为主,占出口总额比例的二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出口额虽然不断增加,但占比在十分之一左右。从出口表现看,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1.2我国农产品贸易遭遇壁垒狙击

发达成员国非常重视进口食品的安全性,对农药残留等检测指标的限制十分严格,从而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参加公平竞争。早在2001年1月25日,欧盟委员会做出停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的决定。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也相继公布了禁止在进口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包括氯霉素在内的11种药物名单,随后许多发达国家针对不同食品规定了不同的农药最高残留量标准。而我国尚未对不同类食品规定不同的农药残留标准,因而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受到国外各类环境标准的限制。由此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值从前几年的180亿元降到目前的120亿元,我国每年出口农产品因绿色壁垒屡屡遭禁、退货和索赔,损失惨重。此外,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都在不断的创新、增加贸易壁垒的种类,譬如食品检验标准、国有贸易标准、基因工程作物以及劳工和环境标准等等构成了新的农产品贸易壁垒。特别是国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农产品贸易产生了现实的和潜在的巨大影响,这对以传统农产品贸易为主的我国农业来说,将会大大减弱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萎缩,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因素。

近几年,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己经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各国政府和世界组织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出台了许多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和规则。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将环境与贸易直接挂钩,通过限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的产品、服务、技术等的贸易,希望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绿色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通过绿色壁垒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其实绿色壁垒实质上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型式,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商品进口国制定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合格评定程序对外国进口商品构成了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在技术指标、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方面制定苛刻的规定,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或效果。技术贸易壁垒涉及的主要范围不仅局限于工业产品、农产品等制成品,而且己扩展到对产品生产过程、产品的使用或进口预期结果等。而大多理论提法之所以将“绿色壁垒”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单列出来作为非关税壁垒的又一种形式,是因为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和实施上的有效性,近年来为多数发达国家频频使用,其实施范围较大,影响也较深远,使之逐渐从众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凸现出来。

1.3农产品出口的产品、市场结构不合理

从产品结构上讲,在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大部分是一些价格比较低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谷物、油料作物、棉花、烟草等。而相对价值比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鲜花、水果等出口数量有限。这种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另一现象是:在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深加工产品占到20%,按价值看,深加工产品的价值及其附加值比初加工产品大的多,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从总体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品质和收益。而且,对于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而言。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从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上分析,由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非常集中,大部分集中在亚洲的近邻国家,其中日本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国。而非洲、拉丁美洲作为当今世界最有潜力的农产品市场,我国所占的份额却很小,这种出口市场过于单一的现象,同样的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多元化发展有制约作用。

2.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2.1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会持续增长

近几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呈上升的趋势,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是514.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280.3亿美元,出口额是233.9亿美元。200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562.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287.1亿美元,出口额是275.8亿美元。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创造出历史新纪录,贸易总额是630.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319.9亿美元,出口额是310.3美元。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上仍将继续增长。原因是:从外部环境讲,中国加入WTO,就必须要履行WTO农业协议规则的要求,履行当初入世的承诺,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从国内环境讲,由于近几年我国调整了生产结构,使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导致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都将促进未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2.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是未来的主流

水产品、园艺产品、畜产品等都属于劳动密集性产品,随着国际上对绿色农产品要求的日益提高,未来中国农业必然要解决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改善检疫制度,发挥劳动密集性产品的成本比较优势,从而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相对于那些土地密集性产品(如谷物、油料作物、棉花、大豆等)来说,由于中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太小而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因而随着市场上需求的发展,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将不可能大量出口土地密集性产品。

2.3绿色贸易已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趋势

所谓绿色农产品,是指“在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产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卫生、优质、营养型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可在世界范围内注册使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开始发展环保性绿色农业,使绿色食品生产一直保持旺盛态势。美、德、英、法、荷兰、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技术不断成熟,从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生产的农场和耕地不仅在数量上增多,而且生产领域迅速扩大,从粮食、蔬菜扩大到园艺、饮料生产,从植物生产扩大到动物生产,可以说,绿色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从80年代就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并由有关部门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掌握了一些实用技术。但由于没有和市场结合起来,没有形成规模,最后也没有大面积推广。到9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绿色食品工程活动,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发出了“有机食品”。2001年4月,农业部正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使我国绿色农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数目从1990年底的127种发展到2000年底的1831种,占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占70%.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1000多万吨。目前中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国内很多的著名大企业都是绿色食品企业。如内蒙古伊利集团、中国蓝田集团、山东鲁花集团等。到2003年底,绿色食品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总数达4030个,产品实物总量为3260万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很多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水果、茶叶、液体及乳制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一些地区将发展绿色食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产业带建设相结合,提高了主产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目前中国北京、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优良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近几年来,在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不断上升的同时,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绿色农产品已成功进入了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出口的产品结构看,出口的绿色农产品主要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料类为主;从出口的区域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山东省和黑龙江省的绿色农产品出口量最大。并显示出了在技术、质量、价格、品牌上的明显优势,展示出了绿色农产品贸易的美好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今后的时期里,我们必须注重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努力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推动绿色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贸易法律制度。

3.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对策

建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出口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为此,建议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相关服务职能,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提高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自身服务职能,发挥保障农产品出口质量的作用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距离,因此只有提高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才能发挥保障农产品出口质量的作用。

(2)批发市场必须遵守法律、规范发展要想发挥批发市场的贸促作用,必须制定批发市场行业服务规范,加强治理,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强化行业内部监督,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及服务质量。作为我国批发市场的行业协会,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正在进行在这方面的工作。

农产品贸易范文篇9

一、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将贸易便利化的各指标引入到模型中,以此来探讨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1计量模型构建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引力模型一般包括3方面解释变量,第1方面解释变量是衡量市场规模的,第2方面解释变量是衡量地理位置的,第3方面解释变量是一些虚拟变量。为了测算贸易便利化等相关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建立如下方程式:LnXcj=a0+a1LnX1j+a2LnX2j+a3LnX3j+a4LnX4j+a5LnX5j+a6LnX6j+a7LnX7j+a8LnX8j+a9LnX9j+u其中a0为常数项,Xcj表示中国对其贸易伙伴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X1j、X2j、X3j和X4j分别表示进口国的口岸物流、海关环境、规章制度和电子商务的便利化水平,X5j表示进口国的GDP总量,X6j表示进口国的人均GDP,X7j表示中国和其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本文运用两个经济体政府机关所在地之间的距离来表示,X8j表示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国是否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其取值为0和1,X9j表示中国与其贸易伙伴是否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其取值为0和1(1表示是,0表示否),u为模型误差项。由于中国的数据为常量,对回归结果没有影响,故将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剔除处理。2数据来源说明本文选取的国家和地区是201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排名前35的经济体,其中农产品出口额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各国(地区)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两国(地区)间距离使用了距离计算器的测算结果,关于选取进口国和地区是否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还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基于进行对比而选出的,以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贸易的影响。3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1,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回归比较理想,从总体上来讲该模型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变动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其中,从t统计量来看,当置信区间在0.05的时候,只有X1j和X9j未能通过检验,当置信区间为0.1的时候,仅有X9j仍不能通过检验;F统计量比较理想,均能通过检验;可决系数和调整的可决系数值在0.7左右,可以说明所选数据的70%符合模型要求;至于D-W值,几乎接近2,可以说模型数据不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完善模型,对回归模型进行修改,剔除两个变量,一是将口岸物流指标剔除,因为其显著性水平的取值较小时通不过检验,二是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这一虚拟变量指标剔除,得到一个显著影响的计量回归方程。现对包括贸易便利化一级指标在内的9个自变量进行逐一分析,以探讨各个指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情况。因修改后的模型剔除了变量X1和X9,故讨论X1和X9时的依据是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其他变量均参考的修改模型回归结果。研究中可以看出,进口国口岸物流的提升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进口国口岸物流的便利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将增加1.28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口岸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成本,使得中国出口到贸易伙伴的农产品更容易在其市场上流通。海关环境的弹性较大,两个模型的系数均在2以上。同时,进口国的海关环境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试分析其原因,文中评定进口国海关环境便利化水平时选用的二级指标分别是非常规的付款与贿赂、贸易壁垒的普遍程度和海关程序的复杂程度,这3个二级指标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其一,非常规的付款与贿赂都会增加中国出口商的交易成本,成本的增加就会使得农产品企业的积极性受挫,出口减少。其二,贸易壁垒的盛行也会阻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如2013年5月日本厚生劳动省食安输发0510第3号通报指出,2013年中国生产的鲜黄花鱼中的某些批次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规定,因此将加强对于相关产品相关农药残留的监视检查。其三,海关程序的复杂程度,农产品在贸易中属于备受关注的贸易货物,很多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发展,有意阻碍中国农产品的顺利出口。进口国国内规章制度的改善和提升,对出口国的出口有促进作用。进口国的规章制度便利化水平每提升1%,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流量将会增加2.22%。从规章制度二级指标的选取情况来看,可以理解为进口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完善,那么该进口国就会有良好的贸易环境,对方有序的法律环境必然会促进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当进口国的国内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提高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流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事实上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人们可以较自由地通过国际互联网从事跨国商务活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获取贸易证据的难度。基于这种角度,就可以理解高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当进口国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分别会以0.50%和0.58%的水平增长。究其原因是一国经济规模的增加会促使商品需求增加,随之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也会有所增加。两个经济体的距离必然对农产品贸易造成负面影响,和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呈负相关关系。从计量模型的结果看出,双方的距离每增加1%,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将会减少0.93%,通过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两个经济体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着其贸易的有效进行。为了测算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以及对比区域经济组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贸易的影响,模型中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两个虚拟变量。就上海合作组织这一指标来看,其和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流量呈现了负相关,而世界贸易组织这个指标却未能通过检验。究其原因,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是中国以及几个中亚国家,所选经济体基本不是其成员,在计量模型的测算中势必会影响其结果。而从世界贸易组织指标来看,由于所选经济体几乎是其成员,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法规对各个成员均有效,虚拟变量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不显著,不会阻碍贸易的进行。

二、结论和展望

1结论在模型研究中,因变量是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自变量是包括贸易便利化的各个因素在内的9个变量。通过计量模型的结果显示,多个自变量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口岸物流、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的方程式系数均大于1,而其他自变量的系数均小于1,可见贸易便利化的发展程度较其他因变量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程度更大。研究发现,各个经济体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差距还比较大,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程度,但贸易便利化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各个经济体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道路还很长。2展望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加强与别国的经济贸易合作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改善开展经贸合作的条件,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农产品贸易便利化程度会不断改善。只要中国在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上,不断为双边的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双边的农产品贸易规模会不断扩大,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会有一个长足发展。口岸物流、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中国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这些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从自身来讲,中国要按照相关法律依法管理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整合海关资源,加强海关建设;规范检验检疫流程,提高标准化水平;运用科技手段,实施电子化工程等。在国际合作中,中国还要积极争取更大范围的合作,安排更加适当的沟通交流渠道和机制,如可以借鉴欧盟做法,建立和完善与贸易伙伴国家海关部门的交流合作机制,逐步实现同伙伴国家海关数据的交流和共享,避免出现口岸阶段性通关不畅。除此之外,还需要中国政府扮演好世界大国的角色,在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进行援助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贸易伙伴的国内口岸物流、海关环境和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在援助贸易伙伴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提升对方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与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作者:胡小龙布娲鹣·阿布拉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农产品贸易范文篇10

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时正式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自开拓以来就与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为中西方农业往来的重要通道。“一带一路”大战略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要基于农业合作的目前状况,深层次挖掘合作开发的潜力,根本点是在海外建设可以供应中国、保障民生的农产品基地,同时帮助中国农产品企业完成平衡全球的战略。

1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合作方式

我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文明的农业古国,正如一句农谚所说“金山银山难充饥,家有余粮心不慌”,求生存谋发展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了近万年,因此让中国农业走出去有一定竞争优势。“一带一路”半数以上沿线国家适合农业合作,有着广泛的市场空间[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和充实具体细节。

1.1坚持农产品对外输出

产品输出是我国重点采取的国际合作方式,但是就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而言,都还处于较为薄弱基础的层面,距离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产业有序转移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和难度。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人多地少,西部大片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而东盟各国均处于亚热带、热带地区,均有林海,经济发展潜力很大,并且东盟拥有5亿多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8.3%,众多的人口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谋求发展,这本身就是市场,所以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得继续坚持此战略。

1.2开展农业劳动力对外输出

当前中国农业存在劳动力富足,农闲时间就业情况较差;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单位耕地产量不高;东西方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大力开展农业劳动力对外输出,不仅解决富裕劳动力就业、耕地品质不高的问题,在兼顾地区平衡上也有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2]。

1.3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我国可以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学习到更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引进更多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加工设备,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1.4引进国际资本

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我国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便于农业方面吸引更大范围内的国际资本,尤其是来自西欧的资本会大幅增加。通过巩固资本实力,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国际合作力和竞争力。

2把握“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农业机遇

加大农业对外合作,需要进一步合作投资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力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上的融入国际进程。在不同国家之间健全合作投资的指引方向,定期开展企业农业交流座谈会,让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新思路在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得到更广阔的推广。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农业科技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3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战略下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合作,既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扩大,也更加促进农业开放事业的稳步前进,具有重大而丰富的意义。

3.1保障中国的食品安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想完全通过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因此,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表示针对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愿意在这方面多措并举,作出相应的努力和贡献。

3.2协调中国外交工作

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民生问题关系密切,影响范围也较广。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力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上的融入国际进程[3]。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展示项目有了较大的成就。中国方面指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中国基于“合作共赢”的理念提出的国际倡议,其目的在于推动共同发展,使国际秩序变得更加合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4结束语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发扬了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精神,也被赋予了兼收并蓄、互学互鉴的时代信念。在全球开放的潮流之中,农业国际合作要有整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充分考虑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市场的需求,做出完善的规划。要强化在粮食、远洋渔业等重点产业的合作力度,鼓励企业将投资重点向科技含量较高、资本和技术较密集型行业转移,提升投资层次,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

作者:王雪 李畅 吴芳菲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大洪.“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空间巨大[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5(6):4.

[2]于敏.借“一带一路”让农业“走出去”[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5(4):9-10.

[3]吴莉婧,谢淑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J].安徽农业科学,2016(2):266-268.

第二篇:农产品国际贸易分析

1中俄农产品贸易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俄罗斯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伙伴。到2013年,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第15大农产品贸易合作国,俄罗斯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国中排第8位,进口国中排第14位。中俄农产品进口额、出口额及进出口总额在2005~2014年呈上升趋势,中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18.68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38.90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0%。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同时,中俄进入“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新阶段”,中俄两国农业正式建立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农业合作分委员会,俄罗斯针对制裁国家实施了农产品贸易反制裁战略,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俄罗斯高层领导人的认同,以上背景为中俄农业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2农产品分类标准

由于研究目的、方法的不同,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ATED)及世界各国的统计机构对于农产品的界定范围都有不同的分类。大多数国家采用《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的分类统计,中国也于1992年1月1日起按该制度进行关税税则分类。

3小结

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同为世界大国,两国不仅互为邻邦,而且在贸易上也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同作为农业大国,因此农产品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不断加强、发展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不但能提高中俄的合作,而且能够促进贸易的全方位、多元化发展,对发展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以上分析可知,中俄农产品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共存,并且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因此,应优先提升产业内贸易水平低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与提升中俄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两国毗邻的地理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俄两国农产品种植、生产的互补性,所以应当促进两国互补产品的贸易水平。例如,俄罗斯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蔬菜和水果的产量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尤其是在春冬两季水果供应严重不足,而中国又是世界最大的蔬菜和水果生产国,并且品质较高;又如,俄罗斯花卉产量、水平都相对我国的花卉较低。因此,我国应当充分利用与俄罗斯的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促进两国间互补农产品的贸易。此外,也应正确认识欧美制裁对中俄双边贸易造成的影响。一方面,俄罗斯在与西方国家交恶的情形下,不断加强与东方各国的联系,以此来对抗西方的压力。就农产品贸易而言,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三大水果进口国、欧洲最大水果与蔬菜进口国,俄罗斯对果蔬的需求将向东方寻求供应。另一方面,俄罗斯的国际支付能力下降。近日,俄罗斯表示西方制裁对俄经济影响最严重的时刻已经过去,俄罗斯需要偿还的外债逐渐减少,从俄罗斯外流的资本规模将缩小,而且根据俄财政部的预测,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将在今年年中停止下滑;不过,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新一轮下跌可能影响俄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到今年年底前俄经济都可能维持零增长。

作者:张安娜 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敏.中俄农业合作新机遇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5,8.

2韩灵梅.基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的农业贸易策略探究———以2002-2012年贸易数据为例[J].世界农业,2014,7.

3何立春.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6.

第三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规模

数据变化可知:(1)2001年~2015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虽然在近年来同比增长率相对放缓,但仍然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2)从农产品的进口规模与出口规模变化对比可知,在2005年以前主要是出口大于进口,而在2005年及以后出口规模增幅较快,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的认可程度不断提升。从图1所示的增长率变化来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在2010年以后放缓,但整体增长趋势没有改变。

(二)区域分布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区域分布存在一定不均衡性,不同区域之间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差异较大。第一,从国内的出口状况来看,出口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北地区。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我国东北三省出口的农产品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5%左右,而整个东部地区出口农产品占全国的7成以上。作为中部大省的河南省在2015年出口的农产品不足70亿美元,而西部省份如四川省出口的农产品数额更少。第二,从农产品进口状况来看,我国进口农产品的地区也主要集中在东部省份,其进口的农产品以高端的精细化农产品为主(如牛奶)。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

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特点:第一,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一些初级农产品的出口比重在下降,但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出口部分。中国海关在2015年和2014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农产品中数额最大的是蔬菜及水果和水产类产品。第二,我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奶粉(牛奶)以及一些高端肉制品。在粮食作物中大豆、大米以及玉米等是主要的进口产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进口的大豆数额约占国内大豆消费市场的一半,成为世界主要的大豆输入国。近年来,我国进口的农产品朝着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这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密切相关。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征

(一)贸易逆差形成并呈扩大趋势

我国农产品在贸易总量增加的背景下进口已经超过出口量。2004年以前农产品一直以出口为主,与当时大力倡导产品出口创汇的政策相符。2005年以后出现农产品进口量大于出口量的逆差现象逐步成为一种常态。受到国内巨大消费市场的影响,农产品进口量持续上升,并且进口的档次也在不断提高。从2004年农产品进出口基本持平到2005年的首次逆差,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形势出现了较大变化。

(二)大宗农产品贸易失衡决定总逆差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之所以会出现大规模贸易逆差根本原因在于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粮油棉糖是我国进口的主要大宗商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6年我国粮油棉糖总进口量增长了100%,而出口量仅增长了不到50%。以我国进口较多的大豆为例,2010年~2015年大豆进口量从5000万吨增长到7200万吨,占整个进口总额的比重从34.5%上升到42.1%,这些大宗商品的进口使得我国整体农产品贸易出现了逆差加大的趋势。

(三)主要逆差产品进口高度集中

受我国周边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特点的影响,当前我国农产品进口地和出口地存在明显差异,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逆差与顺差地不能有效重合。从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状况来看,主要顺差来源于向日本、中国台湾及韩国出口的农产品,并且顺差有缓慢扩大的趋势。但我国农产品进口地主要为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与阿根廷。较为集中的进口逆差市场使得我国农产品进口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中国海关的2015年农产品进口数据显示,从美国和巴西进口的农产品占到了国内全部进口农产品的50%以上,由此产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占到了逆差总额的47%,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非常集中。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CPI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根据本国的消费需求,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所需的农产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本国居民生活水平,也会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大量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价格变动会通过多种形式影响国内产品价格,进而对CPI产生较大影响。虽然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但在欧美等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很难在这个不合理的贸易秩序中获得合理权利,缺乏农产品价格话语权,只能被迫接受这些国家的定价。目前我国进口的大宗农产品并不是最终制成品,而是一些初级生产原料,这些产品与众多国内其他产品存在生产上的关联性。我国参与农产品国际进口的企业实力较小,他们在与国际大宗农产品销售集团进行价格协商时缺乏议价能力,无法对农产品进行定价。以大豆进口为例,我国虽然是主要进口国,但国内企业对巴西与美国大豆等相关产品的信息极不了解,他们对我国大豆市场的信息掌握较为充分,这就使得国内企业没有任何信息优势,无法表达自己对于价格的主张。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十分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而第一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农产品的进口逆差不断增加会使国外大量农产品进入国内,减少对国内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国内第一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大量进口农产品将使第三产业中与农产品贸易相关的行业迅速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此外,农产品价格较低使得种植户放弃农产品的种植而进城务工,这些务工的农民加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并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数据显示,由于我国大豆进口量较大,使得我国除了东北以外没有形成新的大范围大豆产区,而东北地区原有的大豆生产范围和规模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增长速度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传导影响。第一,农产品国际贸易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表现为对经济总量变化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该省经济发展有约一个百分点的增长来自于农产品出口,而农产品贸易对于具体县市所起的作用就更为明显。第二,间接促进作用,农产品国际贸易除了推动GDP增长外,还会通过传导机制来影响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例如,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对我国国际航运及农产品国际贸易公司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带来经济整体发展。此外,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可以替代一部分国内低效率的农业生产,将这些劳动力释放到第二、第三产业中,从而促进其发展。综上,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主要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促进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通过直接影响或传导效应来间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的进口价格较高,致使国内农产品消费价格上升,从而影响CPI。

四、提升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

在当前国际市场环境中,要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占据更加有利的市场地位,从而更好地发挥在促进经济发展上的功效,必须重视农产品国际贸易,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国际市场的回应,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此,政府首先应当履行好基本的农业发展职能,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基础生产条件。其次,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增加农业机械的购买补贴,强化基层的农业技术研究。再次,为了能够生产出绿色和优质的农产品,必须在农产品的化肥使用及农药施用量上进行合理控制。

(二)优化进口结构提高定价权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会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产生不利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我国在农产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还能最大化地与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即以优质的产业结构来服务我国居民多样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从而避免受制于国际农产品的价格影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性。可以对农业科技进行投入,研发出高产、高抗病害能力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对某些大宗农产品的进口需求量,避免受其价格制约而造成国内CPI大幅上涨。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不会减少,反而在某些方面还会进一步扩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不能消极回避这一问题,要积极面对并参与到国际大宗农产品的定价中,避免过去被动接受国际农产品价格的现象,最终形成一个对我国更加公平的价格环境。首先,建立起我国农产品国际期货交易体系,让国际农产品贸易能够在这个市场中进行交易和定价。其次,要形成对外采购的合力,提高采购的规模和议价能力。为此,国内企业在采购同类农产品时应当进行合作,不能各自为政,要积极联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综合体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农产品采购,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三)提高国际贸易壁垒应对能力

可以说国际贸易壁垒会一直存在,要消除这一影响就必须强化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加强相关信息收集。首先,要提高我国农产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能力,实现质量提高,在农产品生产中要引入国际化的质量安全标准。其次,各级农业出口管理单位要及时收集国际市场信息,针对国际市场上的贸易信息及时作出相关调整。再次,还要发挥大型农业出口企业的作用,帮助国内农产品更好地销售到国外市场。

作者:叶映荷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莹.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与国际竞争力演变趋势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3):139-151.

[2]张雨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8):84-85.

[3]田维明,高颖,张宁宁.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13-18.

[4]郭天宝,王云凤.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112-116.

[5]高道明,田志宏.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1995-2013[J].经济问题探索,2015(1):167-172.

[6]江城,房婷婷,孙春娜.关税对农产品进口影响及农产品关税政策效应分析[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4(6):9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