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24

农产品产销

农产品产销范文篇1

1农产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户的信息不对称

现时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小户生产模式,由于农民的信息不对称,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珠海菜农老谢说,半年前,大蒜价格飞涨,引发不少菜农盲目跟风抢种,形成史上最贵蒜种,提高了生产成本,如今半年过去了,大蒜价格从原来的20元/千克跌到现在的不足2元/千克,形成销售困难,收入严重减少。这种小户生产模式大大影响中国农产品的供应,造成某些农产品生产过剩,而另一些农产品却供应不足,导致农产品市场不稳定。

1.2农产品流通不畅

农户分散经营,很难与市场对接,形成“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户把自己的产品送到本地市场销售要花费很多时间且销量有限,而坐等流通商到来收购价格又低,农产品在销售上会遇到很多困难;据清远农民老何说,在当地只有明确有流通商来收购农产品时,才敢大批量生产该农产品,这样容易形成一窝蜂生产,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供应不均衡。

1.3农户议价能力薄弱

农产品是鲜活产品,农民没有保鲜技术和加工技术,若不能销售出去,就只有腐烂,而在家里卖给前来收购的商贩价格又很低,在交易中缺乏市场谈判能力。由于缺少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流通不畅,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亦使不法经营者有机会采取欺诈、串通、哄抬、囤积等不正当手段操纵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以上3种情况都是由于农户缺少市场信息,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短缺或过剩,让不法经营者乘机操纵农产品价格,造成农产品市场不稳定,也是导致2010年部分农产品上涨的原因。

2地方政府在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职能

由于我国农产品小户生产模式一时难以改变,要解决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地区性、季节性与农产品消费集中性、全国性、常年性的矛盾,达到稳定农产品市场的目的,地方政府必须摆正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提供长期服务。

地方政府只有建立信息交互平台,构建农产品生产销售网站,才能解决农户生产、销售的信息问题,才能稳定农产品市场。利用互联网在我国高速发展的机遇(据调查互联网在农村逐渐普及),各地应以县政府为原点,镇政府为分点,乡村为支点,建立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农产品生产销售网站,一方面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普及网络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网络意识和信息意识;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地为网站提供农产品生产、销售资料(当地主要的农产品生产情况如种植地点、计划种植面积和实际种植面积、往年的种植面积、往年的平均产量、销售情况等),网站对市场信息进行集中处理,通过统计、分析,做好市场预测(预计今年的产量、收成时间、其他地区的生产情况、全国往年的生产销售情况、市场需求状况等),再把相关的信息通过网站传播到农户。如果全国各县都能这样,形成全国一盘棋,那么农户在计划生产某种农产品时,会通过农产品生产销售网站了解该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情况,从而促使农产品均衡生产,亦方便流通商了解各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情况。

3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效果

3.1提高农户生产农产品的计划性和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农户通过农产品生产销售网站可以了解相关信息,改变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的观念,根据农产品市场需求,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生产农产品,既保证农产品的市场需要,又避免农产品出现滞销。同时农户由于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农产品的售价不会任由流通商压价,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农户的收入。珠海菜农老谢如果能够通过健全的地方网站了解到半年前大蒜的生产情况(农户大量种植大蒜,大大超过往年平均数),放弃种植大蒜而改为种植辣椒(当时较少种植),那么他就不愁销售和收入问题了(现时辣椒市场需求大、价格平衡)。

3.2促进农产品的有效流通

现时农产品流通要经过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中间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利润要求,导致流通成本上升,妨碍农产品的有效流通。由于互联网宣传范围广、信息传递量大、信息交互性强,可以使更多的客商充分了解各地区农产品信息,从而促使各地客商直接购销(如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使流通成本显著降低,降低产销价格差距,将促使农产品销售量大幅提高。

农产品产销范文篇2

一、充分认清当前农产品销售形势。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近期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滑坡,特别是随着宏观经济影响的深入,农产品价格仍会呈现弱势行情,在这个大的背景下,重视和加强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长远发展来看,*正在全力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目前全市高效农业发展氛围很浓、势头很旺,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只有卖得掉,高效农业才能持续发展得起来,只有卖得好价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才会高。从现实要求来看,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农业部门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服务好农民增收,而春季是春提早设施农业农产品销售旺季,产量大、上市集中,落实销售市场,做好产销衔接,对于促进农产品顺利销售,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认各地一定要认清形势,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春季农产品销售工作。

二、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连接产销的重要纽带。各地要充分发挥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促进流通、保障供应中的作用,积极动员各路商户,广泛联系销路,帮助本地农产品寻找外销市场,促进春季农产品销售。按照建立“五级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级农业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引导有关方面强化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有效载体和平台。要着力将*华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中心市场,使之成为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递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加强重点乡镇产地专业市场、村级农产品购销经营部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镇产地专业市场、村级农产品购销经营部和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作用,让农民足不出村,便可销售农产品。

三、全力做好春季农产品促销各项服务。农业等部门应当加强调查研究,全力做好春季集中上市农产品的促销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和生产基地寻找市场,落实销路。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立足省内、拓展省外,瞄准长三角大中城市群,采用召开产销对接会、产品推介会、设立销售窗口、开辟销售专栏、公布销售电话等形式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促销,拉动农产品消费。充分利用农业部门直接牵头组织各类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的优势,联络和组织本地规模大、影响广、带动强的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合作流通组织、龙头企业,踊跃参加*华东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农业接轨上海春季招商活动、*常州挂钩合作、*苏州春季农业招商说明会、“5.18”*农业经贸洽谈活动等活动平台,寻求合作,寻找订单,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各类专业协会的作用,使之直接参与到农产品销售工作中来。要注重本地拳头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原产地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注重生产、流通环节的技术服务与指导。通过市场化经营运作,催生一批品牌、培育一批名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覆盖率,把品牌、名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

四、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和预警。做好春季农产品产销动态信息调研,及时收集有关农产品供求信息,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建立每周价格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密切关注各地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卖难和价格异常波动及时分析预警,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特别是对高效农业发展相对集中、相对较快、规模较大地区的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农业等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话、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多种媒介,及早向当地政府、部门,特别是广大农民宣传通报,提出对策建议。发挥农业系统自身优势,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要直接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对农民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要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国家关于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稳定市场价格的政策措施,及时本地区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

农产品产销范文篇3

2020年,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工作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精神,对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强化运用市场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着力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在做好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抓好农业农村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各项工作,提升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有效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监测预警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深化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一)坚持依法开展统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计工作决策部署,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批复的《农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调查制度》《农产品成本调查制度》等要求,组织市场信息系统履职尽责、上下协同,扎实做好监测统计工作。(二)推进监测统计工作制度化。发挥好部门统计综合协调职能,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农业综合统计指标体系,配合制定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并加强统计核算,强化监测统计队伍建设,修订监测统计工作规范,推进监测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做好常规监测,紧盯市场热点敏感问题开展应急监测,强化优势特色监测调查,扩大“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影响力。建立肺炎疫情期间价格每日监测机制,加强重点地区情况调度和网络舆情监测,确保重大情况和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报告。办好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例行会。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及时猪肉等热点品种市场供需和价格信息,引导生产和市场预期。(三)创新采集分析服务方式。升级改造统计软件,提高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加强信息反馈和数据交流。完善农业农村部网站数据频道建设,丰富数据产品,强化数据共享,便捷数据服务。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平台,继续探索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数据获取、传输、分析能力,进一步发挥数据支撑决策作用。(四)提高分析预警的专业性前瞻性。紧盯全球经贸局势、农业内外部风险因素,密切跟踪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和猪牛羊肉、禽肉蛋、蔬菜、水果、水产品等“菜篮子”重点品种价格运行和供需形势变化,增强农产品供需平衡分析的专业能力,提升预测预警工作水平,形成一系列对上有决策参考价值、对外有市场影响力的分析报告。要特别关注肺炎疫情对农产品市场运行影响,加强市场形势研判。继续组织开展中国农业展望活动,持续打造农业展望“百年品牌”。(五)强化市场信息专业队伍建设。加大与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市场咨询机构等合作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农业品牌、信息监测预警和农业农村信息化等业务板块的专家团队,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外脑和智库在业务支持、决策参考和市场引导中的作用。加强新组建的分品种首席分析师团队管理和服务,完善月报、全产业链会商、平衡表研究等工作机制,强化绩效考核,促进专家成果转化应用,拓展分析师队伍成长空间,发挥好专家队伍支撑作用。推动各地建立重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分析专家团队,密切跟踪区域重点农产品市场运行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六)继续推动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加强与发改、财政、粮食等部门沟通协调,落实好2020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反映粮食购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的政策建议。继续推进东北地区玉米、大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配合落实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制度。继续落实好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制度,推动完善内地棉花支持政策。以猪肉为重点,推动做好储备调节、预期引导和市场监管,严防“菜篮子”产品价格阶段性过快上涨,确保“菜篮子”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七)提升贫困地区市场信息服务水平。继续开展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摸底调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分析,探索建立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台账,促进产销信息有效对接。聚焦贫困地区市场信息服务需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优先覆盖贫困地区,提高信息服务精准性。

二、加快构建农产品出村进城网络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八)继续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紧紧围绕“2020年底覆盖全国80%行政村”的目标,在目前18个省份开展整省推进的基础上,拓展到全国所有省份。加快推进益农信息社全国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对各省份的监督和指导。要充分利用益农信息社量大面广优势,助力肺炎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通过线下平台、线上站点、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主动开展农资供求对接和农产品产销衔接,积极配合基层开展防疫宣传教育、物资发放、喷洒消毒等工作。创新运营模式,大力推动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益农信息社推动农产品上行,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丰富益农信息社服务内容,推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向农村延伸。发挥益农信息社信息采集“传感器”作用,探索信息直报机制模式。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九)加快启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细化实化具体支持政策,推动工程落地实施。优先选择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100个县开展试点,研究起草试点工作规范,加强对地方指导。探索建立数据采集平台,推进各试点县、各参与主体与平台对接。建立试点工作成效评估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评估。总结试点经验和模式,逐步向全国推广。(十)抓好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试点。进一步优化数字农业试点县项目布局和设计,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指导,探索县域范围内重点农产品数字化转型路径,形成一批数字农业技术支撑规范和集成应用模式,总结一批可复制的数字农业发展典型案例。会同中央网信办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加强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丰富“三农”信息应用服务,推进农村信息服务设施与资源整合利用,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模式。三、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品牌化,开拓市场流通新局面(十一)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好以生猪为主的“菜篮子”产品保供,搞好产销对接,确保“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压实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菜篮子”保供稳价地方责任,会同“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研究修订完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指标体系,突出考核指标的前瞻性和引导性,进一步夯实生产能力、促进市场流通、提升质量安全监管、优化调控保障。印发2020年度“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的通知,将肺炎疫情期间保供稳价工作纳入考核,以考促建、以评促用,全面提升“菜篮子”工程建设水平。用好“菜篮子”市民满意度第三方评估,跟踪市场动态,加强监测调度,反映分析市场苗头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十二)深入推进展会市场化改革。精心组织好茶博会和国际茶日相关活动,弘扬茶文化,塑强茶品牌,促进茶贸易,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继续深化农交会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化、品牌化、信息化为引导,进一步完善政府和市场协作分工机制,创新农交会理事会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平台;加强专业贸易服务,增强展会实效;在连续4年宣传推介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重点聚焦企业品牌宣传推介,推出一批国内外影响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发挥农交会引领示范作用,鼓励部省主办的展会加快市场化进程。(十三)做大做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第4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制定印发管理办法,指导地方加强对部级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规范管理。鼓励各地开展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加强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交流互鉴。(十四)着力提升农业品牌规范管理。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为重点,培育和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农业品牌规范管理,制定印发农业品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新三品”指标评价标准、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影响力指数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品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依托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推出一批农业企业品牌。开展国家品牌营销行动,举办农业品牌专场热销活动,组织新媒体集中宣传并带动网络销售。用好外展平台,加快中国农业品牌农产品走出去步伐。(十五)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落地实施,以特色优质鲜活农产品主产省产地批发市场为重点,实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生鲜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现代化冷链物流建设的转型升级。支持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田头冷藏保鲜等设施。编制《“十四五”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市场体系,以三级市场体系为核心,着力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部级产地市场省部共建步伐,认定一批条件成熟的部级产地市场,加强规范管理,研究退出机制。指导各地加强村镇田头市场规划布局,持续推进田头市场建设。(十六)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要加强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大重点地区和贫困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营销促销力度。举办“三区三州”、武陵山区、环京津贫困地区产销对接活动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对接活动,依托大型农业展会举办贫困地区产销对接活动,开展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对接活动,探索产销对接长效机制,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相关行业,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农产品产销范文篇4

一、抓农产品营销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抓好农产品的营销。农产品营销是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农业生产者通过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抓农产品营销与抓农业生产一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能。各级政府及农业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这一职能,通过营销组织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注重产品研发、生产、定价、宣传推广、售后服务等工作,并在各个环节收集反馈相关信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法制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要及时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需开发和组织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不断优化对营销的公共服务。

二、努力从宏观上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基本平衡

各级政府抓农产品营销工作,首先要从宏观上确保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基本平衡,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的基本前提。各级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农产品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生产状况的调查、分析和预测、预警,并建立基本数据库,定期。对粮食、生猪等涉及国计民生的消费品,要确保必要的、合适的种养面积或数量,确保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必要时可通过政策激励手段引导农民增加或减少某种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市场供需平衡。对产量有大小年等现象,价格、数量波动较大的农产品,也应加强宏观调控,既保障市场供给,又确保农民增收。

三、大力培育农产品现代营销主体

(一)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企业。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农业产业化、流通现代化以及“双百市场”工程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发展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一条龙流通模式。加强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营销、行业自律、风险共担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健康发展。

(二)积极发展多元化营销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中介流通组织。鼓励工商企业特别是超市等经营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企业参与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培育大型涉农商贸集团,提高农产品销售比重。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千镇连锁超市”等收购农产品,支持供销社、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营销网络和物流设施优势,发展配送、连锁经营等农产品流通业,使之成为农产品营销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培养农产品营销人才。将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等农产品营销人员纳入“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帮助他们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和技能。采取专业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批农产品营销和管理服务人员,特别是外向型销售人才,逐步建立一支熟悉农产品产销、了解WTO规则和相关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具有现代营销理念的农产品销售与管理服务队伍。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业

(一)积极推广新型交易方式。顺应现代流通业发展趋势,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展示订货、合同交易、拍卖、经纪人、代储代销等新型交易方式,实现市场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引导产品相对单一的市场积极发展网上交易,建立集电子认证证书应用、网上交易、电子银行结算、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模式。

(二)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在重点建设200家农产品连锁经营示范企业、20家大中型农产品流通企业、2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个示范性农产品推广(配送、展示)中心的同时,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配送公司、物流中心,发展农产品配送业务。在鼓励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发展直营连锁的同时,以品牌、商号、管理、技术为纽带,规范发展特许经营;鼓励连锁企业采取联合重组、战略重组、集中采购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运行效率。对农产品连锁经营,可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

四、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一)加强品牌创新。引导企业加强对自身商标、商号等知识产品的保护和推广,支持企业和组织申报驰名商标、知名商号、中华老字号、名牌农产品以及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培育100个以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尽可能把相同品质或地域的农产品整合起来创品牌,着力培育公共品牌。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相关国际认证等所支付的认证费和注册费,除享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补助外,再由省外贸出口发展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

(二)推进品牌经营。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品牌商品的比重,开展品牌经营,提高农产品品牌化水平。鼓励行业协会推行统一商标、标准、质量、包装“四统一”管理,培育和推广品牌。加强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不法行为,改善竞争环境。

五、不断优化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

(一)加快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的同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国家、行业、地方质量标准等相关信息进入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充分发挥“农民信箱”的产销对接作用,适时组织开展信息、产销对接和产品推介活动,使“农民信箱”成为传递农产品产销信息、引导生产的重要平台。

(二)继续开展农产品推广活动。省重点支持农业博览会、(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等综合性农业会展,支持“绿茶”、“柑桔”、“竹子”、“精品水产”等农产品推介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农产品站展览展销和产销对接,对其摊位费、公共布展费给予一定的补助。用于境外宣传推广农产品的相关费用,除享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补助外,省财政再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优化农产品出口服务。简化出口农产品检验程序,积极推行绿色通道、快速核放和出口免检制度,加快出口验放速度。针对农产品进口国要求,对自有生产基地的出口农产品,在企业具备自检自控能力又具有良好诚信的情况下,以抽查检测为主,并对抽查检测合格率高的企业逐步减少抽查频率,降低检验检疫费用。鼓励企业申请农产品出口免验资格。规范各类检验检疫以及运输、港口等收费,认真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减免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收费政策,对自营出口额较大企业的检验检疫费用,可由同级财政补贴。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大通关”制度,做到属地验收、关口验放。鲜活农产品进出口实行快速通关。

六、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与国际接轨。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森林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积极推广“市场+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标准,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标准建设基地、组织生产。对在省内建立的符合农产品出口标准的生产基地,由省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省财政给予专项资金奖励。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加强自控自检能力建设,对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及为大宗农产品出口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商)会等进口农产品专用检验检测设备,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农产品批发市场和200个摊位以上的农贸市场要配置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设施,每日开展定性检测。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严格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引导督促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制度、标识制度和质量自控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建立经营者档案,场内经营者建立进货台帐、进货验货和进货索证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环境

(一)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点的规划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合旅游等产业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县级农产品展示和配送中心,力争本辖区80%以上的特色农产品品种进入中心展示、销售。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加强产地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大中城市销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到年,全省力争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年成交额5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绿色、高效、现代”的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二)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改善设施。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用地(如植物组织培养、仓储、冷库、农机具存放用房等),在不破坏土地耕作层,并确保土地可以复垦的前提下,可作为临时用地办理;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产品加工用地,在上级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深入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改造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加快仓储加工、物流配送、信息网络、检验检测、公共卫生、消防安全等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改善交易环境。重点产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要进一步完善分级包装加工整理、检验检测、冷藏保鲜等设施建设,发展产地加工整理、预冷保鲜和农产品冷链物流。

(三)确保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坚决取消农产品跨区域流通的非法限制,促进农产品顺利流通。各地要建立完善粮油、猪肉等主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稳定市场供应的应急预案,加强产销区域合作,健全应急调运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四)积极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坚持走多元化的外向型发展道路,稳定和扩大日、韩、美、东盟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盟、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分散出口市场风险。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农产品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到境外建立基地、设立贸易窗口或办事处。省进出口公平贸易专项资金要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诉讼及相关培训工作。

(五)落实农产品出口税收扶持政策。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实行“免抵退”政策。各级政府不得限制农产品的正常出口。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的投资,按税法规定可享受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为出口企业收购用于加工出口的农产品原料,收购原料视同农产品出口企业直接向农民收购的农产品,允许抵扣增值税;经主管国税部门批准后,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可在本省范围内跨地区使用,并简化操作手续。

(六)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金融支持。各级金融机构在继续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信贷支持的同时,重点要综合运用出口信贷、打包放款等多种手段,提供融资、结算、信息咨询等服务,并依据企业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及时满足资信良好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资金需求,引导其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鼓励企业为出口农产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其保费在中央扶持政策基础上,由同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对省级农产品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支出,由省外贸出口发展基金给予30%的补助。

农产品产销范文篇5

国庆节即将来临,为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根据农业部通知精神,现就做好节日前后全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市场供应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国庆期间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市场供应工作。保证国庆前后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场供应,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并关系到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结合已经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确保节日期间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场供应。

二、强化生产环节监管,确保农产品源头安全。要重点围绕高毒农药、饲料添加剂和水产养殖中违规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药物等问题,依法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等关键环节的监管,推广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强化环境监测与治理,推动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严把农产品产地准出关。要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制售、使用禁用药物行为。

三、加强市场准入管理,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采取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企业自检与主管部门监管抽查相结合等方式,重点加强流通环节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把好市场准入关,对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要及时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一律不得上市销售,消除质量安全隐患。特别是要将地级市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组织力量认真开展检测抽查;同时,要指导批发市场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农市发〔**〕7号),督促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报告制度,提高检测频率,扩大检测范围,严格检测标准,加强对经营户的监督管理,确保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安全可靠。

农产品产销范文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物流

1引言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的重心已从生产环节转向了流通环节,这推动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又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创新,因此农产品现代物流成为事关“三农”工作大局的重要因素。从最初的“直销式”“契约型”到后来的“联盟型”“第三方物流模式”,农产品物流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直到“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催生“农产品电子商务”之后,农产品物流开始向规模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在“产销信息对称”“资源整合”“理性预期”等理论的支撑下,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正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焦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不仅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升级,而且还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电子商务平台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

2.1基本前提。从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来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建立需具备一定的基础前提条件,比如供需的动态稳定性、市场信息对称等。首先,需稳定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寻求合理的饮食需求结构。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人群有不同饮食结构和地域饮食习惯,比如“北咸南甜”、云贵喜辣、川渝喜麻辣,再比如老年人喜清淡、年轻人喜刺激性食物等。因此在目标市场定位和选择方面,应保持动态稳定性。其次,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农产品产业基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现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保证农产品供应。最后,在传统农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或借助现有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理性预期,减少供需、产销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2.2供应链物流模式选择。实践表明,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并非局限于单一模式,而应呈现多元化,合理选择供应链物流模式或物流组合模式。第三方物流整合模式: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北斗导航系统、电子地图等技术,全面整合第三方物流,包括物流机能、物流部门企业、物流上下游等,最终形成供应链物流体系,体现集成化与信息共享的优势。第三方物流整合模式在相对落后地区应用最为合适,将传统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合起来,形成农产品产销供应链,发挥以农产品消费需求的信息流为核心业务活动的优势。尤其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从源头、汇点、终点三阶段间建立起以第三方物流为纽带的供应链物流系统,实现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的理性预期。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企业通过契约明确主体和信息共享,实现协同化运作管理,仅而实现供应链上各物流企业利益协调化,提高了效率。战略联盟型物流模式可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复合型三种,垂直型适用于农产品供应商规模大、市场信誉度高、实力强的情况,或则农产品为非生鲜类;水平型适用于实力弱、农产品供应商规模小、市场信誉度低,或生鲜蔬菜类企业;当联结大生产、大消费的供应链物流企业实力雄厚,且在供应、流通、消费领域发挥规模效应时,则适用混合型。基于供应链物流集成的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模式:该模式适用于中小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企业,当中小型农产品企业无法兼顾供应链上所有业务时,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供应链物流企业,依托供应链物流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中的产销信息优势,开展专业化、集成化的物流运作,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有效整合。基于供应链物流集成的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模式共包括战略层、协作层、运行层和支撑层,战略层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进行战略规划设计并提供整体方案;协作层中各企业依托集成化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运作层中的采购、存储、加工、包装和运输,协作层企业包括生产商、加工企业、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咨询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支撑层则需要政府政策支撑和供应链技术支撑。冷链物流运行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生鲜蔬菜等农产品,对物流有特殊要求,比如冷藏、低温等。从我国的当前的生鲜蔬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现在来看,主要以第三方物流和整合社会资源为主体。生鲜蔬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有较强的地域性、季节性特征,对保鲜能力和物流时间要求较高,因此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提供了较大的支持。依托电子商务的消费需求信息的集中性强特点,并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实现消费需求信息的精准分类,进而提高供应链物流效率。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对不同功能需求进行编配、选择与组合,发挥供、产、消的协调配合。

3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构建

3.1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组织机制构建。结合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实情,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组织机制。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主要包括加工企业主导模式(比如龙大、汇源等)、零售企业主导模式(比如永辉、物美等)、第三方物流模式、批发市场模式(包括传统批发市场、电子商务模式等)等,结合实际对以上模式进行物流整合,发挥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势。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可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战略委员会—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管理中心—例会”为主线的组织沟通机制,有单独决策向联合决策转变,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工商、物流企业、零售商等对重大事件协商共同决策,确保各方利益均衡和信息共享。3.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信任机制构建。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信任机制。在传统农产品产销模式中,核心企业与农户是一种松散的关系,二者间的流通方式多为“农户自产自销、运销户到地头收购”,这种方式的契约化程度、组织程度均不高。因此在供应链物流模式下,农产品生产个体与最终消费者之间,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模式,即“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产品供应商→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企业→零售商→消费者”。此外,在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下,在整个供应链实现信息共享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点对点信息共享模式、信息集中模式、电子集市模式、综合模式等。在实际运作中,可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此外,为提升消费终端的信任,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引入农产品物流溯源信息技术,实现全程的监测。3.3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利益机制构建。利益分配是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中的“分蛋糕”问题,如何实现各环节合理、公平、有效至关重要。未建立可持续性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供应链中利益分配应遵循风险与利润相关、考虑产业特点、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等原则。在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下,农业合作组织被引入到供应链中,这无疑使松散的农户组织变得集中起来,农业合作组织代表了农户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可采用“中间利润分成法”实现利益分配。由于农产品供应链中给节点是独立个体,拥有自身核心利益,因此为使供应链实现整体功能,一方面需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对称,另一方面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供应链实现利益的合理转移和让度,消除各节点的机会主义动机。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激励方式可结合实际选择合同激励、信任激励、信息激励、价格激励、信誉激励、淘汰激励等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琳,张富兴.电子商务环境下山东省地标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6(6).

农产品产销范文篇7

关键词: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维度分析;体系构建

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运行的特点分析

全产业链的内涵分析。中粮集团在2009年率先提出了“全产业链”战略,即实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协同管理,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实施业务协调与系统控制,保障农产品的均衡供给、稳定价格,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的“双赢”。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且全产业链与流通模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都是实施产业链的系统管理、有效管控。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运行的特点。全产业链强调“全”字,即对产业链的全面整合。打通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理顺流通渠道,构建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强调市场供求平衡。其核心就是对产业链的全面掌控,协调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关系,构建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流通效率、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运行特点:第一,流通成员间组建企业联盟,以协作为目标,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第二,构建利益共同体,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实施纵向一体化,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第三,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交互使用,利用信息技术为成员间沟通架起“桥梁”,实现信息畅通交换。第四,构建产销一体化体系,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销定产。第五,规避各种流通风险,掌握市场需求动态,避免滞销、“卖难”和“贱卖”。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困局

我国农产品产业链条较长、复杂繁冗,导致市场反应速度慢。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多样,主要有六种(见图1),从各自所占的比重来看,依旧沿用传统流通链模式,占比达到68%。近年来,虽然直采流通模式、一体流通模式有所发展,但占比依旧较少,分别为5.4%、3.2%。传统流通链模式下,链条较长、环节较多是最大弊端。农产品从田间至消费者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如收购、运输、批发等,成本层层叠加,导致农户利益被严重挤压。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这也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流通链条过长,导致市场供需不均衡。近年来频频出现了滞销事件,“蒜你狠”、“姜你军”现象时常发生,如2016年8月河北保定易县50万斤李子滞销、2017年1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葵花子遭遇低价格困境等,信息不对称、市场反应速度慢,导致小农户利益受到巨大损失,严重打击种植积极性。除此之外,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农产品面临“卖贱”、“买贵”的困境,农户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而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流通成本高、损耗率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大多组织化程度低,如图1所示,传统流通市场占比最大且组织化程度最低,处于无序、低效的状态。这也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户大多较为分散、种植规模小,在流通链上缺乏话语权,在自产自销模式下更是扮演着初始物流的角色,导致流通成本过高,由于农产品量少,流通主体往往会因“凑单”导致鲜活产品损耗率较大。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的损耗率在3%左右,部分鲜活产品的损耗率甚至达到5%,而国外这一比率仅为1%-2%。农产品流通领域缺乏核心、龙头流通组织,尽管农产品种植地区已开始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但通常规模较小、专业程度低,无法有效整合、打通产业链,难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尤其是当前“调结构、促改革”背景下构建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化体系,缺乏核心、龙头组织的带领,导致现代农业发展仍旧陷入小生产、弱流通、贵流通的困境。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导致流通效率难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一是批发、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将种植、收购的农产品运输至批发市场,就近买卖能够节省流通成本、提升流通速度,但受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地处县域边界的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就只能选择较远的路线运输至本县、市的农贸市场,这种“舍近求远”的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模式,导致流通成本大幅上升。二是城市网点布局不足。尤其在大城市中,通常将批发、农贸市场设在城市外缘地段,尽管从农户、专业合作社的角度来看,缩短了运输距离,但受城市交通堵塞的影响,农产品堵在了“最后一公里”。三是“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制度成本较高。农产品进入批发、农贸市场,面临多个部门的监管,费用繁多,如管理费、进场费等,增加了流通成本,也加大了价格波动。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面临着优惠政策落实不力的困境,盲目的市场调节也加剧了农户的利益风险。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农户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农户无法及时获取市场需求动态、价格信息,盲目地选择种植品种,在丰收季节,大量同品种的农产品纷纷涌向市场,往往造成供大于求,农户不得不承担“增产不增收”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在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上,农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消费者等都相互独立,产销关系难以把握,频频发生的滞销案例更是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如2016年5月海南省文昌市西瓜严重滞销,原因主要是多地西瓜增产,与广西、山东西瓜“撞期”,导致价格低迷,收购价格一度跌至0.6元/公斤,后通过政府、社会各界通过网上信息联系收购商,销售情况逐步好转,且价格也上涨至2元/公斤。这个案例再次说明建设农产品信息化交易中心的重要意义,它将有助于农户掌握市场信息、提升话语权,也规避了流通的盲目性、价格波动风险,能够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绿色流通的加速发展。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与维度分析

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构建。在全产业链视角下对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重构,其实质是通过信息共享推动供需平衡,通过上下游各主体的整体协同实现合作共赢。由此,构建以“合作机制”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将松散的流通主体集中起来,通过信任机制、契约机制将其整合成一体化的运行体系,建立联盟式的渠道合作关系(见图2)。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平台,实现各流通主体间的信息互通,对市场信息进行预测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基于终端需求的农产品以销定产、产销均衡模式,创新规避各种流通风险,保障流通主体的利益。以利益分配为动力,强调流通中核心组织的掌控能力,发挥流通职能部门与价值创造作用,构建各流通主体的价值链分工与创造体系。协同运作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构建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建立强化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跟踪、查询监督网络,防范道德风险、提高食品安全,使消费者能够明白消费。整体而言,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的任务与目的就是促进各流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以信息共享机制为途径将参与流通的各主体连成有机整体,共同促进流通成本降低和流通效率提升。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维度分析。基于企业角度分析:基于鲜活农产品不易存储的特点,决定其流通环节必须实施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才能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损耗率。尤其是产业集中度低的现阶段,流通企业专门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运输,超市、农贸市场专门从事零售,通过整合资源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整合。构建纵向一体化的流通模式,打通产业链,实施品牌化营销与拓展,降低生产风险,逐步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利润,最终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基于流通角度分析:针对当前“小流通”与“大市场”的矛盾,流通主体可结合区域实际参与市场兼并重组,形成实力雄厚、综合性强的流通组织,使原有的单一组织向更综合的职能分工转变,从而减少中间交易环节、形成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模式。实施分工内部化,即拓展流通主体的内部职能,不再局限于流通,还辐射产品开发、生产、零售等领域,能够缩短农产品的流通链条,提高效率。基于食品安全角度分析:构建严格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继续推进“农业技术下乡”的活动,形成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质量监督队伍,结合市场动态、标准体系实施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控制,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结合农产品规模生产、流通精简构建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农户、消费者、流通主体间的利益联动与相互制约。

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创新路径

着力构建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链条,推进流通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中,一体化流通链模式的组织化程度较高,也能够引导流通主体实施规模经营。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一体化流通模式与需求导向更契合,实施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促进流通产业链条的延伸,提高议价能力,为农户增收创造条件。龙头企业凭借资金实力,与农户签订契约,引导科学种植和养殖,打造纵向一体化流通体系,实施农产品从田间至餐桌的全产业链管理。同时,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必须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其向多元化发展。如构建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的驱动模式,自建配送中心,统一收购、配送农产品,整合流通资源,降低流通成本。构建物流中心主导模式,凭借流通规模效应向下游延伸,建立一体化的流通产业链,提高产销合作水平。构建连锁超市拉动模式,以契约合同为纽带形成“农超对接”体系,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向上游延伸,整合产业链,形成一条龙产销服务体系。整合农产品流通资源形成合力,有效提升流通组织化程度。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呈现松散状态、“各自为阵”,导致流通资源的浪费,且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难以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状,就必须培育核心组织,形成流通合力。组建更多的专业合作社,提升流通组织化程度,实施全产业链的协调整合。组织农户种植,合作社担当联系上下游的重任,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户生产,与上游企业、超市等签订契约,协调供需价格,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加强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引导,培育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多业态零售组织,打造形式各异的核心组织。优化零售网络布局,及时市场信息,形成以资本、契约为纽带的流通主体联盟,发挥市场自由组织机制,调解农产品市场产需矛盾。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组建大型物流中心,发挥市场信息传导功能,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优化流通节点布局,着力推进绿色、冷链物流的发展进程。农产品的全产业链架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多个环节,优化流通节点布局能够有效连接“供需链”,促进流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链两端的价值对接。以消费需求为源动力,结合农产品种植区域、需求量、交通设施等要素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着力推进绿色、冷链物流,有效降低损耗率、提升配送速度。基于价值链分工,发展流通组织规模经济效应,利用信息传导机制布局流通空间链,减少流通环节,兼顾合理利益诉求,实现农户增收、流通成本降低、让利消费者的多赢局面。如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实现农产品的自由流通、就近流通,相关部门科学布局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输时间。结合居民、小区密集程度合理布局城市网点,建立多渠道、网络化的服务模式,形成大型超市与农贸市场互补的网点布局,解决农产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农产品信息交易中心的构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是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化解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供需不均衡、滞销、质量安全等问题。加快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各主体构建契约制度,共享信息、预测市场需求,增强成员间的利益联盟、促进成员间的战略协调。鼓励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参与平台建设,搜集、分析、市场信息,为农户生产提供指导与服务,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在市场、物流、质量信息的交互传递,避免产销锐节、价格大幅波动等问题。构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实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追踪、监管,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能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目标。例如目前全聚德烤鸭、敬亭绿雪茶叶、北疆红提葡萄等都已实现全程追溯,消费者通过手机发送产品序列号即可查询相关信息,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水平。

综上,本文以全产业链视角为切入点,以所设计的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逻辑图为核心,促进流通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引领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结成利益共同体。运行机制发挥着调控与纽带的作用,是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重构的基础与保障,围绕运行机制所提出的流通主体间的战略协同或契约协调将有助于优化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

作者:陶章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彭永芳,蒙玉玲,张惠敏.以全产业链模式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J].商业经济研究,2015(2)

农产品产销范文篇8

一、进一步扩大对贫困乡镇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规模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关于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并推介一批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开展消费扶贫的典型案例,推动形成消费扶贫“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有为”的浓厚氛围。积极组织参加2020年全国消费扶贫论坛。(市发展和改革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二)加大政府采购贫困乡镇农副产品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省财政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通知》和《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供销合作总社关于转发〈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组织引导各级预算单位通过优先采购、预留采购份额方式,持续加大对贫困乡镇农副产品采购力度。针对肺炎疫情导致部分乡镇农产品滞销问题,为我市乡镇农副产品销售创造良妤的竞争环境。各级预算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执行消费扶贫政策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强化责任担当,实施网上直接采购,优先购买贫困乡镇农副产品,按时完成预留份额采购任务,确保取得实效。财政部门定期对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引导采购人与入驻贫困乡镇供应商沟通联系,加快采购进度,确保按时完成预留份额采购任务。(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供销合作社分别负责)

(三)积极组织市直机关参与贫困乡镇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定向直购贫困乡镇农产品,在日常食材采购中优先采购贫困乡镇农产品,签订长期购销协议。协调引导有条件的贫困乡镇在市主城区开展本乡镇农产品销售推介活动、设置专卖店(柜台)。(市直机关工委、市扶贫办、市商务局分别负责)

(四)进一步扩大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消费扶贫力度,推动贫困乡镇农畜产品进医院常态化。(市卫生健康局负责)

(五)继续组织开展“千企帮千村”消费扶贫行动,采取集中采购、组织展销、开展扶贫产品专卖、搭建电商销售平台、落实对口支援任务等多种形式,继续动员一批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与贫困乡镇建立产销对接关系,面向贫困乡镇采购相关产品和服务。鼓励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方式,优先采购受肺炎疫情影响滞销的贫困乡镇农畜产品。(市工商联负责)

(六)鼓励各级工会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职工到贫困乡镇开展工会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乡镇产品。(市总工会负责)

(七)发挥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和特殊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充分运用自身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帮助贫困乡镇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打造优势品牌。(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分别负责)

(八)引导和动员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商会、慈善组织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参与脱贫攻坚。支持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通过组织发动企业会员和个人会员、慈善组织利用多种形式的慈善活动动员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消费来自贫困乡镇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乡镇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市民政局负责)

二、进一步打通贫困乡镇产品流通和销售“瓶颈”

(九)继续加大对贫困乡镇网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支持“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和“电商服务站点+贫困户”的直采直销模式,在有条件的镇村建设电商服务站,搭建“网上交易、网下配送”的产销对接平台。充分利用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扶贫商城的作用。鼓励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供销e家、叮咚买菜等大型电商平台为贫困乡镇农畜产品和服务搭建网络交易平台,销售农畜产品。开展2020年度电商扶贫日公益活动,组织电商、超市、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参加,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畜产品。支持各大超市、本地电商销售平台、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消费扶贫专区,为贫困乡镇农特产品销售提供便利。进一步加大贫困乡镇扶贫产品和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加快培育邮政寄递与农产品电商协同项目,多措并举帮助贫困乡镇和贫困群众解决好农畜产品销售难题。(市委网信办、市科工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供销合作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邮政局、市扶贫办分别负责)

(十)认真落实支持贫困乡镇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短板”。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和大型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企业等,在贫困乡镇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农产品集配中心等,增强仓储、分拣、包装、初加工、运输、寄递等综合服务能力,降低农产品损耗和流通成本。(市商务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邮政局、市供销合作社分别负责)

(十一)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启动“快递进村”工程,打通农村寄递物流网络。(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局分别负责)

(十二)支持贫困乡镇参加中国廊坊农交会、农业嘉年华(北京)、中国国际农交会、博览会等各类影响力大、展示推介效果明显的农业展会,专设消费扶贫展区,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积极推进主城区与贫困乡镇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针对近期肺炎疫情对农产品销售方面的影响,开通网上抗疫情产销对接专区,公布热线电话和对接方式,积极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分别负责)

(十三)引导地方储备粮食承储企业优先收储贫困乡镇符合国家标准的粮食。积极组织参加第二届全国贫困乡镇优质特色粮油产品展销会,争取更多免费展位和布展,组织更多贫困乡镇的合作社与企业参加。(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三、进一步提升贫困乡镇产品和旅游等服务供给质量

(十四)支持鼓励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在贫困乡镇建立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开展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建设,支持贫困乡镇提升农产品储藏保鲜、分拣分级等能力,提高贫困乡镇农产品初加工水平。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贫困乡镇区域、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集聚,配套建设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贫困群众分享消费扶贫红利提供支撑。(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分别负责)

(十五)加强贫困乡镇部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提升贫困乡镇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推动实现2020年农产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的目标。(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分别负责)

(十六)持续加大对贫困乡镇实施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贫困乡镇项目补助比例。支持贫困乡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发挥优势特色,增加当地优质粮油产品,带动农民增收。(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分别负责)

(十七)继续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开发乡村度假、休闲运动、生态康养有机饮食、农事体验等主题产品。打造一批业态产品新、综合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基础设施优、服务水平高的省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

(十八)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的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培训活动,创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

(十九)加大对贫困乡镇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加快贫困乡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通村公路、景区景点连接线等基础设施,以及停车场、游客中心、餐饮、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交通通达性和游客体验度。推进贫困乡镇“旅游厕所革命”,依托国家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贫困乡镇建设旅游厕所,实施旅游厕所建设台账式管理。2020年,全市贫困乡镇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1座以上。结合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筹办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导具备条件的贫困乡镇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贫困乡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加强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环境卫生等基础条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分别负责)

四、进一步加强对消费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宣传考核

(二十)加大消费扶贫工作部门协同力度,统筹协调相关政策和资金项目落地落实,加强工作督促指导,共同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扶贫办、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部门分别负责)

(二十一)加强肺炎疫情对贫困乡镇农畜产品销售和旅游产业影响的跟踪监测,积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农产畜品生产基地、乡村旅游景点尽快复工复产,根据形势变化调整优化消费扶贫政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影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扶贫办分别负责)

(二十二)开展媒体扶贫公益行动。市直主要媒体在主要版面、重点时段继续办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栏。组织市各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加大消费扶贫宣传力度。(市委宣传部负责)

农产品产销范文篇9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通过扩大“农超对接”规模、完善基地冷链设施、发展订单农业生产,建立长效的农商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以连锁超市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新型农产品流通网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力争“十二五”期间县级以上城市生鲜农产品超市销售比重超过30%,连锁超市“农超对接”农产品经营比重超过70%。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引导连锁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由结合,充分发挥超市和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坚持探索多种形式的对接模式,最大程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超市、农民、消费者三方共赢。

(三)坚持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作为建设重点,推动农产品全过程、全封闭冷链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确保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

(四)坚持构建“农超对接”长效机制,提高“农超对接”主体组织化水平,增强对接能力,发挥“农超对接”规模效益。

三、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扩大“农超对接”规模。积极搭建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平台,通过组织连锁超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地考察,举办产需见面会、供需对接会等形式,建立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每个县市区组织3-5家大型连锁经营企业、10-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推广活动,努力提高“农超对接”经营比重和规模化生产水平。从临时性、季节性对接扩大到长期性对接,从市内对接扩大到跨区域对接,从长贮存期产品对接为主扩大到各类农产品全面对接,不断丰富“农超对接”内涵。进一步扩大“农超对接”参与范围,组织学校、工厂食堂、餐饮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多元化产销衔接关系,努力降低流通成本。

(二)全面提升“农超对接”水平。深入推进连锁超市向农业生产过程延伸,促进“农超对接”双方建立更长期、更紧密、更稳定的产销关系,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水平,推动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产品品牌化,规范收购、储存、运输、销售等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广应用现代流通技术,发展在线“农超对接”平台,促进“农超对接”信息化、现代化。突出抓好连锁超市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对接,在超市设立出口农产品示范区产品专柜,提升国内居民“菜蓝子”质量水平,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出口保障向全民共享转变。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利用无线射频识别、集成电路卡、条形码等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销售各节点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提高“农超对接”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三)着力巩固“农超对接”发展基础。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探索同业合作社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做强做大一批合作社示范社,提高组织化水平,发挥集聚效应,做好对超市的均衡供应,打牢推进“农超对接”的基础。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的路子,鼓励企业开发技术创新项目,促进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增强“农超对接”的有效供应。加快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推进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全过程、全封闭冷链体系,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严格规范“农超对接”运营流程。制订实施“农超对接”示范合同,支持对接双方签订长期购销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与责任,促进“农超对接”规范、健康发展。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产品市场(超市)准入制度,引导连锁超市降低对接门槛,规范超市收费和结算行为,取消进场费、摊位费等额外费用,确保生鲜农产品及时结算,让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超对接”。鼓励连锁超市发挥市场信息、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超市需求组织生产,按时足量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通过“农超对接”建立起责任明确、渠道稳定、运转高效的产销对接关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把“农超对接”工作作为推进新一轮“菜蓝子”工程的重要内容,纳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农产品现代流通新局面。

(二)强化政策扶持。各级各部门要对“农超对接”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国家和省、市扶持农产品流通基地设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原则上优先安排“农超对接”工作显著的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农村经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也要向“农超对接”项目倾斜。

农产品产销范文篇10

中秋和国庆节即将来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供应工作,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及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与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各地农业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结合已经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采取得力措施,抓紧抓好中秋和国庆节日前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供应工作,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强化生产环节监管,确保农产品源头安全。要重点围绕高毒农药、饲料添加剂和水产养殖中违规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药物等问题,依法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等关键环节的监管,推广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强化环境监测与治理,推动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严把农产品产地准出关。要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制售、使用禁用药物行为。

二、加强市场准入管理,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采取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企业自检与主管部门监管抽查相结合等方式,重点加强流通环节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把好市场准入关,对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要及时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一律不得上市销售,消除质量安全隐患。特别是要将地级市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组织力量认真开展检测抽查;同时,要指导批发市场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农市发[2007]7号),督促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报告制度,提高检测频率,扩大检测范围,严格检测标准,加强对经营户的监督管理,确保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安全可靠。